最新部编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16课《猫》 教案

合集下载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16课《猫》课文原文及教案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16课《猫》课文原文及教案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16课《猫》课文原文及教案导读:本文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16课《猫》课文原文及教案,来源互联网,仅供读者阅读参考.课文我家养了好几次猫,结局总是失踪或死亡。

三妹是最喜欢猫的,她常在课后回家时,逗着猫玩。

有一次,从隔壁要了一只新生的猫来。

花白的毛,很活泼,如带着泥土的白雪球似的,常在廊前太阳光里滚来滚去。

三妹常常取了一条红带,或一根绳子,在它面前来回的拖摇着,它便扑过来抢,又扑过去抢。

我坐在藤椅上看着他们,可以微笑着消耗过一二小时的光阴,那时太阳光暖暖的照着,心上感着生命的新鲜与快乐。

后来这只猫不知怎地忽然消瘦了,也不肯吃东西,光泽的毛也污涩了,终日躺在厅上的椅下,不肯出来。

三妹想着种种方法逗它,它都不理会。

我们都很替它忧郁。

三妹特地买了一个很小很小的铜铃,用红绫带穿了,挂在它颈下,但只显得不相称,它只是毫无生意的,懒惰的,郁闷的躺着。

有一天中午,我从编译所回来,三妹很难过的说道:“哥哥,小猫死了!”我心里也感着一缕的酸辛,可怜这两月来相伴的小侣!当时只得安慰着三妹道:“不要紧,我再向别处要一只来给你。

”隔了几天,二妹从虹口舅舅家里回来,她道,舅舅那里有三四只小猫,很有趣,正要送给人家。

三妹便怂恿着她去拿一只来。

礼拜天,母亲回来了,却带了一只浑身*的小猫同来。

立刻三妹一部分的注意,又被这只*小猫吸引去了。

这只小猫较第一只更有趣、更活泼。

它在园中乱跑,又会爬树,有时蝴蝶安详地飞过时,它也会扑过去捉。

它似乎太活泼了,一点也不怕生人,有时由树上跃到墙上,又跑到街上,在那里晒太阳。

我们都很为它提心吊胆,一天都要“小猫呢?小猫呢?”查问得好几次。

每次总要寻找了一回,方才寻到。

三妹常指它笑着骂道:“你这小猫呀,要被乞丐捉去后才不会乱跑呢!”我回家吃中饭,总看见它坐在铁门外边,一见我进门,便飞也似地跑进去了。

饭后的娱乐,是看它在爬树。

隐身在阳光隐约里的绿叶中,好像在等待着要捉捕什么似的。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16课《猫》教学设计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16课《猫》教学设计

16.《猫》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了解三只猫的不同外形、性情及在家中的地位,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及蕴涵的人生哲理。

2.理解作者对比手法的运用,揣摩生动的细节描写。

3.理解消除误会,平等相处的意义,形成关爱动物、善待生命的情感。

【教学重点】1.了解三只猫的不同外形、性情及在家中的地位,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及蕴涵的人生哲理。

2.理解消除误会,平等相处的意义,形成关爱动物、善待生命的情感。

【教学难点】理解作者对比手法的运用,揣摩生动的细节描写。

【课文导入】猫是大家都很熟悉的一种小动物。

同学们有没有养过猫的?那么请你给大家讲讲自己和猫之间所发生的故事。

很多家庭因为猫惹人喜爱而养它。

我国的著名作家郑振铎先生,也曾养过三只小猫。

从养这三只小猫的过程中,他领悟到了一些生活的哲理和做人的道理。

究竟是什么样的哲理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郑振铎先生的散文《猫》。

【课堂环节导航】一、出示目标1.了解三只猫的不同外形、性情及在家中的地位,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及蕴涵的人生哲理。

2.理解作者对比手法的运用,揣摩生动的细节描写。

3.理解消除误会,平等相处的意义,形成关爱动物、善待生命的情感。

二、资料链接1.作者简介:郑振铎(1898-1958),福建长乐人。

现代作家、文学史家,我国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之一。

他的主要著作有《中国俗文学史》《欧行日记》《海燕》《山中杂记》等。

2.背景透视:《猫》是郑振铎从事文学创作的早期作品。

在此之前他的其他作品,内容已经触及五四时期青年要求自由平等、个性解放等问题,即使是对不会说话的猫,因为“我”没有判断明白,便妄下断语,冤枉了一只不能说话辩诉的动物,感到自己的良心受了伤。

这些深表忏悔的话,表明了作者受到了当时颇具影响力的某些人生观念如平等、公正地待人接物,不伤害无辜,不欺凌弱小的影响。

3.相关资料郑振铎的最后一课:1941年12月8日清晨,日军侵占上海租界。

身在上海的郑振铎给学生们上最后一课,郑先生热泪盈眶地说:“大家都知道了,今天是给你们上的中国文学史的最后一课,要永远记住,我们是中国人!”直到日军的车队开进校园,郑先生才宣布:“下课。

初中语文《猫》教案

初中语文《猫》教案

初中语文《猫》教案一、教学内容1. 熟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掌握猫的生活习性和性格特点。

2. 学习生字词,提高学生的词汇量。

3. 分析课文结构,学习作者通过典型事例刻画动物形象的方法。

4. 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和表达能力。

二、教学重点1. 理解课文内容,掌握猫的生活习性和性格特点。

2. 学习生字词,提高学生的词汇量。

3. 分析课文结构,学习作者通过典型事例刻画动物形象的方法。

三、教学难点1. 理解课文中的重点句子和词语。

2. 学会通过典型事例刻画动物形象的方法。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可以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你们家里有养宠物吗?你们喜欢宠物吗?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就是关于一只可爱的动物——猫。

”2. 自读课文,让学生感受猫的可爱和机灵。

在学生自读课文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适时提示学生注意生字词的读音和字形。

3. 学习生字词,提高学生的词汇量。

教师可以挑选一些重点生字词进行讲解,让学生通过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意思。

4. 分析课文结构,学习作者通过典型事例刻画动物形象的方法。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课文的标题、开头、结尾等方面进行分析,了解作者是如何通过具体事例来描绘猫的形象的。

5. 讨论交流,让学生分享自己对猫的认识和感受。

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谈谈对猫的了解和喜爱。

6. 课堂小结,总结课文内容。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回顾课文内容,总结猫的生活习性和性格特点。

7. 布置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教师可以布置一些相关的练习题,让学生课后巩固所学内容。

五、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及时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同时,要注意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和表达能力,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猫》教案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猫》教案
最后,我对课堂总结环节进行了反思。虽然我尽力概括了本节课的重点内容,但仍有学生反馈表示对某些知识点理解不够透彻。为此,我决定在接下来的课程中,增加课堂小结的互动性,让学生参与到总结中来,以提高他们对知识点的掌握程度。
1.创设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针对学生的不同需求,给予个性化的指导,帮助他们突破难点。
-情感态度的把握:学生可能难以体会到作者对猫的深厚情感,需要通过具体事例和细节分析来引导学生理解。
-写作技巧的内化:学生可能会模仿课文的写作技巧,但难点在于如何将这些技巧内化为自己的写作能力。
-文化背景的融入:如何将作者的文化背景和课文内容相结合,让学生理解文学作品的时代背景和文化价值。
举例解释:
-在解释“惩戒”一词时,可以结合课文中的描述,说明猫并非真的在惩罚人,而是通过某种行为来表达它的不满或需求。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猫》这一章节。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在日常生活中是否遇到过与宠物相互陪伴的情况?”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内容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人与动物之间的情感纽带。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6.课后习题:思考作者为何喜爱猫,你从课文中得到了哪些启示?尝试仿写一篇以小动物为主题的作文。
二、核心素养目标
1.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通过分析《猫》这篇课文,使学生能够领悟作者对猫的细腻描绘和情感表达,培养审美情趣。
2.增强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引导学生运用课文中的优美词句,学会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述生活中的事物,提升言辞魅力。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课文中作者对猫的描绘和情感表达。猫在这里不仅是宠物,更是作者情感的寄托。这种描绘手法是散文中常见的一种,它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作者的心情和作品的主题。

初中语文部编版七年级上册郑振铎《猫》教案

初中语文部编版七年级上册郑振铎《猫》教案

第16课《猫》教案教材分析:《猫》是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的第一篇课文,属于精读课文。

本单元的主题是“人与自然------人与动物”。

意在激发学生珍视生命、关爱动物的情感,引导学生初步认识和思考人与动物的关系,感悟他们所象征的可贵精神。

《猫》这篇课文讲述了作者家三次养猫的经历,着重讲述了“我”由于武断冤枉致死了最后一只“丑猫”,在无法弥补自己的过错之后,陷入自责之中。

学习本篇文章,除了学习作者郑振铎先生首尾呼应、对比鲜明、巧设伏笔的写作方法之外,更是去感受郑振铎先生对小动物及其所影射的小人物的同情与关爱之情,思索人与动物应平等的相处之道。

学情分析:707班的学生在经历了大半学期的学习之后,对理解文章大意的方法、赏析文章的方法都有所掌握。

但是在阅读本文的速度、赏析本文的准确性以及对文章主旨的把握上还有待提高。

教学目标:基于以上教材和学情的分析,根据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的要求,我设计如下教学目标:1、了解三只猫的外形特征、性格特点、在家中的地位和最后的结局,即以此梳理文章的整体脉络。

2、理解为何作者着重写第三只猫?领悟作者对小动物及其所影射的小人物的同情与关爱之情。

3、掌握作者首尾呼应、鲜明对比和巧设伏笔的散文写作方法。

教学重难点:重点:了解三只猫的外形特征、性格特点、在家中的地位和最后的结局,即以此梳理文章的整体脉络难点:领悟作者对小动物及其所影射的小人物的同情与关爱之情。

教学方法:1、诵读法2、讨论法3、圈点勾画法4、启发讲解法教学用具:课件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了解第一二只猫的外形特征、性格特点、在家的地位和最后的结局2、初步了解巧设伏笔对文章写作的推动作用教学重难点重难点:了解第一二只猫的外形特征、性格特点、在家的地位和最后的结局教学过程:一、对话导入,:今天我们学习的课文的题目叫做《猫》(板书),我们在小学四年级的时候也学过一篇题目一模一样的文章《猫》,有哪位同学还记得?(老舍《猫》学生简单说说对这篇文章中猫的形象----老舍笔下的猫性格古怪且调皮)(设计意图:温故而知新,复习旧知识,结合生活实际了解猫这种动物在学生心中的形象。

部编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16课《猫》名师教案(第1课时)

部编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16课《猫》名师教案(第1课时)

部编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16课《猫》名师教案(第1课时)本课应找准课文的切入点,简化教学的环节。

一篇优秀的文章,往往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点”或“线”。

这些“点”或“线”就是这篇课文教学的切入点。

找准教学的切入点,将会给我们的教学带来很大的方便:使课堂线条简单,条理清楚,实现长文短教,深文浅教,从而事半功倍,提高教学效率。

但“简”是要有基础的,那就是对教材的充分把握。

文章是从来历、外形、性情和在家中的地位等方面来介绍四只猫的,没有华丽的辞藻,但字里行间却渗透着作者的情感。

第一只猫的可爱;第二只猫的活泼、有趣;第三猫的可怜,从文章多处细节描写中袒露出来。

“在四只猫的前面各加一个形容词来描绘它”这一切入点,恰到好处地统领了课文内容,引导学生去阅读课文。

同时还应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意识,让学生揣着问题去阅读课文,品味作者的情感。

教学设计一、学情分析《猫》是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一篇现代散文。

本单元围绕着“生命之趣”选编了四篇写动物的文章,不仅反映了人对动物的了解和认识,而且还试图从动物世界里折射人类的生活轨迹。

本文用朴实无华的言辞将三次养猫的故事娓娓道来,意境深远、含蓄,留给人深深的思考。

学习这篇散文,可以激发学生关爱动物,善待生命的情感,学会与动物和谐相处。

二、教学目标1.语文常识:(1)了解作者。

(2)了解创作背景。

2.语言:(1)理解并积累重要的词语。

3.阅读:(1)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2)揣摩生动的描写。

(3)分析的叙事散文的人物形象和主题思想。

(4)能品味对比的表达效果。

4.写作:理解本文的写作技巧及表达效果。

三、教学重点难点1.揣摩生动的描写。

2.分析的叙事散文的人物形象和主题思想。

3.能品味对比的表达效果。

四、教学方法图片激趣法、教授法、讨论法第一课时一、课时教学目标1.能掌握作者是如何叙写三只猫的不同外形、性情以及在家中的地位。

2.能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3.能揣摩生动的描写。

二、教学过程与教学内容(一)导入(播放生活中关于猫的卡通形象,触发学生对猫的喜爱)猫是大家都很熟悉的一种小动物,很多家庭因为猫惹人喜爱而养猫,我国著名作家郑振铎先生,他家也曾养过三只可爱的小猫,写了一篇关于他养猫心得的文章,但是在文章的末尾,他却说他永不再养猫了,这是为什么呢?让我们走进郑振铎先生的《猫》一探究竟。

【核心素养】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第16课《猫》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核心素养】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第16课《猫》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核心素养】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16课《猫》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猫》教学设计【核心素养】语文核心素养是学生在积极的语文活动实践中积累、建构,并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表现出来的,是文化自信、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和审美创造的综合体现。

【课程标准】《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提出,第四学段(7-9)年级学生应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

并要求学生能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分析主要内容,并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并能与他人合作,共同探讨,分析、解决疑难问题。

同时,学生也要能够欣赏文学作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

【教材分析】《猫》是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材七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课文,本单元课文都与人和动物相关,描绘了人与动物相处的种种情节。

通过阅读这些文章,旨在增进学生对人与自然关系的理解,加强对人类自我的理解和反思,形成尊重动物、善待生命的意识。

《猫》是本单元第一篇课文,是一篇寓意深刻、感情真挚的散文,作者一共写了三只猫的故事,前两只猫都得到了“我"和家人的喜爱,对于第三只猫,开始时“我”是厌恶的态度,后来“我"误以为这只猫吃掉了芙蓉鸟于是棒打这只猫,后来“我”知晓了真相,感到了深刻的忏悔。

本文写的是猫,作者却巧妙地借物抒情,曲折地表达了同情、怜爱弱小者的思想感情。

【学情分析】本篇课文故事性较强,情节跌宕起伏,容易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且七年级学生初步把握了默读的阅读习惯,可以运用到本篇课文教学中。

但在学生自主探究的过程中,仍需要教师的指导。

此外,学生对于本文的主旨的理解不够深入,也需要老师加以点拨。

【设计理念】语文教学应该注重落实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本节课结合了我校主体课堂理念,引导学生在细读文本中感受文章情节脉络、写作特色及主旨情感,以此来文本来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教学目标】1.通过默读文章,采用圈点勾画以及摘录等方法,梳理第三只猫的相关情节,理清文章思路。

猫-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猫-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猫——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猫的生活习性、特征以及猫在人们生活中的作用;2.通过阅读文本,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3.培养学生对文本的综合理解能力;4.注重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

教学重点1.学生能够了解和描述猫的生活习性和特点;2.学生能够理解和运用教材中的词语;3.学生能够在文本中寻找信息,提高阅读能力。

教学难点1.提高学生的文本阅读理解能力;2.培养学生的综合理解能力。

教学方法1.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文本阅读;2.通过讲解法和讨论法,解释生词和词语的使用;3.配合实例讲解,帮助学生更好地进行理解;4.教师带领学生进行相关讨论和思考。

教学内容猫课前导入教师介绍猫的相关信息,并让学生描述自己的观察和经验,开展对话交流。

课堂输入教师读课文,并根据文本内容进行相关讲解和解释,让学生了解猫的生活习性、特征和作用。

课堂呈现1.学生阅读课文。

2.教师带领学生进行相关讨论和思考。

3.教师解释文本中的生词,帮助学生更好地进行理解。

4.学生小组讨论,帮助彼此理解和总结。

课堂输出学生就猫的相关生活习性、特点和作用进行总结和描述,并进行个人或小组展示。

评价与反思评价方式根据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和产出,进行文字评价。

反思1.普遍问题:阅读速度较慢,需要增强阅读的速度和理解能力。

2.讲解方式:尽量使用简洁明了的语言、图例和案例,以提高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课后拓展为了加深学生对猫的了解和理解,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兴趣和能力,组织相关的拓展活动,如个人或小组调研、演讲比赛、作文等。

总结本节课通过阅读文本,让学生了解了猫的生活习性、特征以及作用,提高了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综合理解能力。

同时,本节课还注重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促进学生的学科素养发展。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16课《猫》课文原文及教案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16课《猫》课文原文及教案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16课《猫》课文原文及教案课文原文:猫《诗经·小雅·南山有台》如是写道:“猫儿瑟瑟,蹢躅其羽。

”这是我国远古文献首次记载猫出现在人类身边。

在这之前,人类家族中,大约只有狗、猴、熊等善于助人的动物和驯养了的动物,而没有猫。

猫首次出现在人类生活中,最早是在公元前七、八千年的史前文化时期。

这是一个依山傍水的地方,人们以种植庄稼、养殖家禽和捕猎野兽为生。

而野兽会威胁到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因此人们为了保护自己,就将野兽驯化成了家畜。

而那些猫正是为了帮助人类捕猎鼠害、保护庄稼、珍惜食物而被人们驯养的。

猫的传入,对那个时期人类的生产生活产生了深远影响。

猫吃鼠害、保护粮食,就减少了人们的粮食浪费,使人们的食物供应得到了安全保障。

由于有猫的帮助,人们的生活方便了许多。

实践证明,猫对人类的生产生活有很大好处,猫就得到了人们的喜爱,成为一种重要的家畜。

长时间的驯养与繁殖,对猫的体态、智力、特性产生了很大的变化。

由于人们懂得用猫的尖细利爪,故有了猫爪、猫捕、猫儿瑟瑟等词语。

远古时期的猫身体庞大、蹄大爪粗、山野性强,随着驯养,到了公元前1500年的古埃及时期,他们的眼大、尾巴长而且蓬松,足够用来使它平衡身体在空中旋转。

再到如今,人们可以通过选择、繁殖和培养,得到许多的猫种,例如家猫、蓝猫、暹罗猫、波斯猫和异国短毛猫等。

猫儿瑟瑟,蹢躅其羽。

猫的蹢躅是指它们优美的步态,也说明了猫难以捉摸的姿态。

猫的羽是指它们的耳朵,因为像羽毛一样,常常漆黑漆黑的,又轻又长,自觉自在。

它们有6.7厘米长,3.7厘米宽的倾听器,夜里能听到极为微细的声音,正是这种特殊的耳朵才使它们各个击破、无所不见。

教案:课文分析本课是七年级上学期的语文课本第16课,名称为《猫》。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古代文献中首次记载猫的信息。

2.掌握猫在史前文化时期的驯化过程及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

3.了解猫的多样性和特点。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猫的保护意识和动物保护的重要性。

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第16课《猫》第二课时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第16课《猫》第二课时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16课《猫》第二课时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猫》第二课时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本文是部编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一课。

本单元围绕着“生命之趣"选编了一组写动物的文章。

这些课文从不同的侧面记述了人与动物的故事,反映了人对动物的了解和认识,展现了作者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

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可以增进人与大自然关系的理解,形成尊重动物、善待生命的意识。

其次,本单元的语文能力点主要是继续学习默读,进一步培养学生把握文章中心的能力。

[学情分析]对于初一的学生来说,《猫》这篇文章的篇幅较长,涉及的内容也比较丰富,内涵较深刻,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

但本册教材的第三、四、五单元的学习重点都是默读和把握文章的中心。

因此,教师应引导学生在第三、四单元学习的基础上,结合圈点勾画、做摘录等,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提高对文章的分析和把握能力。

其次,《猫》这篇课文中所描述的人与动物之间的关系,对于刚步入初中的学生很难一下子就体会这其中蕴涵的人生哲理,这就需要教师在课堂上积极地创造相关联的情境,引导学生体会作品中所传达的人文主义思想。

[教学目标]1.继续练习默读的技巧,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2.了解作者及家人第三次养猫经历中情感波澜,体悟情感的细微之处。

3.体会作者对第三只猫之死的悔恨之情,从而深入思考其中蕴含的人生哲理。

[教学方法]默读法、讨论法、问答法[教学过程]一、导入同学们,上节课我们一起探讨了作者三次养猫的经历,请同学们看PPT 上的这三只小猫。

现在,这三只不一样的猫咪是不是又浮现在你们的脑海中了呢?这节课,让我们继续走进它们的世界里。

二、整体感知问题1:作者笔下的三只猫,特点不同,命运各异。

请同学们快速地默读课文,直接摘录或者自己概括相关内容设计意图:运用摘录或者概括等阅读技巧,引导学生总结三只小猫各自的特点和命运,梳理“我”及家人对他们的印象、感受,整体把握文章内容。

问题2:现在我们对三次养猫的经历有了更深的了解。

人教版初中语文猫教案

人教版初中语文猫教案

人教版初中语文猫教案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掌握生字词的意思。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合作、讨论的方式,学会分析课文的结构,归纳文章的主题。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动物的关爱之情,增强学生的同理心。

教学重点:1. 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 掌握生字词的意思。

3. 分析课文的结构,归纳文章的主题。

教学难点:1. 课文中一些生僻字词的理解。

2. 课文的深层含义的理解。

教学准备:1. 课文朗读录音。

2. 课文相关图片或视频。

3. 生字词卡片。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谈论他们所知道的关于猫的信息,让学生们分享他们对猫的喜爱之情。

2. 展示一些关于猫的图片或视频,让学生们更加直观地了解猫。

二、朗读课文(10分钟)1. 播放课文朗读录音,让学生们跟随录音朗读课文。

2. 老师指导学生正确朗读课文,注意语气、节奏的把握。

三、学习生字词(10分钟)1. 老师出示生字词卡片,让学生们朗读并解释生字词的意思。

2. 老师举例说明生字词在课文中的用法,帮助学生们更好地理解生字词。

四、分析课文结构,归纳文章主题(10分钟)1. 学生们分小组合作,分析课文的结构,归纳文章的主题。

2. 每组选一个代表进行汇报,老师进行点评和指导。

五、课堂小结(5分钟)1. 老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让学生们复述课文的大意和生字词的意思。

2. 老师强调对动物的关爱之情,提醒学生们要善待动物。

六、作业布置(5分钟)1. 让学生们回家后,向家长分享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让家长了解学生在学校的学习情况。

2. 让学生们预习下一节课的内容,提前做好准备。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朗读课文、学习生字词、分析课文结构等方式,让学生们全面掌握了课文的内容。

在课堂上,学生们积极参与,表现出对猫的喜爱之情。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们不仅提高了语文素养,还增强了对动物的关爱之心。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继续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为学生们提供更好的教育。

部编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16课《猫》参考教案1

部编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16课《猫》参考教案1

《猫》参考教案[教学目标]结合本单元特点,制定本节课的学习目标:知识目标:了解作者及其写作背景;学习运用多种表达方式表情达意。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感情读文,品味揣摩重点句子,体会作者思想感情。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学习作者同情、怜爱弱小的思想感情,交给学生客观公正,宽容仁爱、关爱弱小的处事原则。

[教学重难点]重点:引导学生体会作者思想感情;难点:多角度理解文章的主旨。

[教学方法]板块式课堂结构,阅读活动课,既要阅读,又要说发现。

让学生反复、充分读文,不同角度读文,不同创意读文。

在此基础上,充分发挥学生的阅读能力,实现学生的课堂主体性地位。

1.朗读法:指导学生反复朗读,从中体会课文所蕴含的思想感情。

2.勾画圈点法:让学生勤动笔墨,积极读书。

3.讨论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合作探究。

[教学过程]:一、导语同学们,猫是一种可爱的小动物,很多人因喜爱而养它,我国著名作家郑振铎家里也曾养过三只小猫。

今天,让我们随着大师郑振铎,走进这个爱猫的家庭,亲自去体验养猫的快乐与悲伤!二、出示学习方式课前,同学们都预习文章了吧?先检查字词预习情况:怂恿蜷伏诅骂污涩怅然红绫妄下断语今天老师和大家一起上一节阅读活动课,什么是活动课呢?就是既要阅读,又要说话,还要探讨的课。

下面请看大屏幕——四项阅读活动,一起读一下:读猫,说故事;读人,悟真情;读生活,说感悟;读文,品美点。

三、读猫,说故事咱们首先进行的是第一个活动:读猫。

我养了几只猫?你最喜欢哪一只猫?各有所爱。

那就学学孙悟空变身一只猫,讲讲猫的故事吧。

怎么说呢,老师先举个例子。

(边看书边讲述,给学生示例)比如,我说第一只猫,可以这样说:我是郑家养的第一只猫。

我的老家是主人家的隔壁。

来到新家,我也很喜欢,常在阳光下打滚,还扑来扑去地和主人的三妹做游戏。

主人们都很喜欢我,活泼可爱。

它可是不久,我的生命活力渐渐褪去了。

两个月以后我依依不舍地离开了主人们。

同学们看,老师在说第一只猫的故事时,运用了第一人称,在忠于原文的基础上增加了创意,不仅交代了这只猫的来历,还说了这只猫的个性特点——它的活泼,是不是啊?还交代了它的结局。

人教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16课《猫》教案

人教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16课《猫》教案
五、教学反思
在这次《猫》的教学中,我发现学生们对于课文内容非常感兴趣,尤其是对猫的生动描绘和特点的描述。他们在课堂上积极参与,提出自己的想法和观察,这让我感到很高兴。然而,我也注意到了一些需要改进的地方。
首先,关于词语理解和运用,尽管我在课堂上进行了详细的解释和举பைடு நூலகம்,但部分学生在实际运用时仍然显得有些困难。我意识到,可能需要设计更多的课堂练习,让学生在具体语境中运用这些词语,从而加深他们的理解和记忆。
3. 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这些成果将被记录在黑板上或投影仪上,以便全班都能看到。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猫》这篇课文的基本内容、修辞手法和段落结构。同时,我们也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加深了对猫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这些知识点,并在日常生活和写作中灵活运用。最后,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人教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16课《猫》教案
一、教学内容
人教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16课《猫》教案,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 课文朗读与理解:让学生通过朗读课文,感受作者对猫的细致描绘,理解课文主要内容。
2. 词语学习:学习课文中出现的新词,如“顽皮”、“懒洋洋”、“警惕”等,并结合句子理解词语含义。
3. 句子分析: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并学会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
- 段落结构:分析课文总分总的结构,理解作者如何通过合理的布局来描绘猫的特点,这是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关键。
举例解释:例如,在讲解“它的眼睛像两颗绿宝石”这句话时,教师要引导学生理解比喻的意义,并学会在写作中运用比喻手法,使自己的文章更加生动。
2. 教学难点
- 词语运用:学生需要学会在实际语境中运用新学的词语,这对于部分学生来说可能存在难度。

《猫》初中语文教案

《猫》初中语文教案

《猫》初中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

(2)学会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了解猫的性格特点和习性。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

(2)学会通过观察和描写来表现事物的方法。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动物的关爱之心,树立正确的动物保护意识。

(2)培养学生热爱生活、观察生活的态度。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学会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通过课文学习,了解猫的性格特点和习性。

2. 教学难点:(1)分析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

(2)学会通过观察和描写来表现事物的方法。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利用图片或实物展示,引导学生关注猫的外貌特征。

(2)邀请学生分享他们对猫的了解和印象。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独立朗读课文,感受课文的语言特点。

(2)学生自主学习生字词,并通过组内交流巩固。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课文中的猫具有哪些性格特点和习性?(2)全班交流:各组分享讨论成果,总结猫的特点。

4. 课堂讲解(1)讲解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帮助学生深入理解。

(2)教授通过观察和描写来表现事物的方法。

5. 实践练习(1)让学生运用所学方法,观察周围的事物,并进行简要描写。

(2)选取优秀作品进行展示和点评。

6. 总结拓展(1)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巩固学生对猫的认识。

(2)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事物,培养观察和描写的能力。

四、课后作业1. 熟读课文,巩固生字词。

2. 结合课文内容,观察家中或周围的猫,记录下它们的特点和习性。

3. 写一篇关于猫的短文,运用所学观察和描写方法。

通过以上教案,希望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猫》这篇课文,培养他们观察生活、热爱生活的态度,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16课-猫教案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16课-猫教案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16课-猫教案一. 教材分析《猫》是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的第16课,本课主要讲述了一家人与三只猫的故事,通过对猫的古怪性格和秉性的描写,表现了人们对动物的喜爱和善待。

文章语言优美,情感真挚,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本课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理解课文内容,分析猫的性格特点,体会作者对猫的喜爱之情,以及提高学生的朗读和表达能力。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对动物故事也有一定的兴趣。

但部分学生可能对文学作品的深入理解还存在一定困难,需要教师在教学中进行引导。

此外,学生对猫的了解程度不同,对于猫的性格特点和行为习惯可能存在误区,教师需要帮助学生正确理解。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分析猫的性格特点,体会作者对猫的喜爱之情。

2.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讨论、朗读等方式,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和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动物的关爱之情,懂得善待动物。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分析猫的性格特点。

2.难点:体会作者对猫的喜爱之情,提高学生的朗读和表达能力。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音乐等手段,营造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带着问题阅读课文,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3.讨论法:分组讨论,分享对猫的性格特点的理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4.朗读法:通过朗读,感受课文的韵律美,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课文相关图片、音乐等教学资源。

2.准备课文翻译,以便于学生查阅。

3.准备讨论话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音乐等手段,引导学生进入情境,激发学生对猫的兴趣。

教师简要介绍课文大意,引发学生对猫的性格特点的好奇心。

2.呈现(10分钟)学生自读课文,遇到生词或难点可以查阅课文翻译。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16课《猫》教案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16课《猫》教案

《猫》教案课题:《猫》教学目标:1、积累字词,掌握“污涩、怂恿、预警、怅然、蜷伏、畏罪潜逃”等词语的读音及词义。

2、了解三只猫的不同外形、性情及在家中的地位,学会用简洁准确的语句概括故事情节。

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认识第三只猫受到的不公平待遇。

教学难点:体会感情,培养怜爱弱小者、善待生命的品质。

教学方法:朗读法、讨论法、点拨法教学过程:一、图片导入1、出示一组猫的图片,学生谈猫的可爱之处;出示另一组流浪猫的图片,学生畅谈对流浪猫的看法,以及对两组猫的对比。

2、教师归纳:钱钟书帮猫打架;季羡林的老猫亦步亦趋随他散步;宗璞看着猫冢暗自神伤;海明威的著名小说《战地钟声》就是在猫的陪伴下完成的……古往今来,多少人有着爱猫情结并与猫为友。

今天就让我们去看看著名作家郑振铎养猫时发生了怎样的故事,从他养猫的过程中,又领悟到哪些生活的哲理和做人的道理。

二、初步认知1、作者简介郑振铎(1898—1958),笔名西谛,福建长乐人。

现代著名作家、翻译家、文学史家。

著有短篇小说《家庭的故事》《桂公塘》,散文集《山中杂记》,专著《文学大纲》《插图本中国文学史》等。

另有《郑振铎文集》。

2、字词梳理①生字词郑振铎(duó)污涩(sè)红绫(línɡ)乞丐(ɡài)诅骂(z ǔ)屋脊(jǐ)懒惰(duò)怅然(chànɡ)蜷伏(quán)虐待(n üè)忧郁(yù)惩戒(chénɡ)妄下断语(wànɡ)怂恿( sǒnɡ y ǒnɡ)②词语解释污涩:肮脏且不光滑。

怂恿:鼓动别人去做某事。

提心吊胆:形容十分担心或害怕。

预警:指事先觉察可能发生某种情况的感觉。

怅然:因不如意而感到不痛快。

蜷伏:弯着身体卧着。

畏罪潜逃:犯了罪怕受到制裁而偷偷地逃跑。

妄下断语:随便地下结论。

三、整体感知,理清课文内容。

1、课文中写了几只猫?(三只)2、给同学们三分钟的时间,快速浏览课文,思考并解决问题:①根据三只猫的故事把课文分成三个层次。

部编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16课《猫》 教案

部编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16课《猫》 教案

《猫》导学案
学习目标:
1.阅读分析三只猫的个性、命运异同;
2、品味语言,感受作者对三只猫的思想感情;
3、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及文章蕴含的人生哲理。

学习难点:
结合语境理解重点词、句的深刻含义。

学习方法:自主学习、合作交流
学习过程:
自主学习:
1.污涩怂恿蜷伏
惩戒怅然诅骂
2.连线
①通过处罚来警戒 a 妄下断语
②弯着身体卧倒 b 惩戒
③悲伤 c 蜷伏
④胡乱下结论 d悲楚
一、初读课文——说猫,明故事
我家养了好几次猫,
结局总是失踪或死亡。

根据“我家”三次养猫的经历,理清文章层次。

二、再读课文——说猫,找区别
合作研讨
1.文章中作者总共写了三次养猫的经历,哪些是略写,哪次是详写?
2.为什么不单写这一次,而要写另外两次呢?
3.三只猫的出场顺序可否交换?
三、读课文,找真相
请同学们默读文章,用圈点勾画的方式,找出能够表现“我”心理活动的关键词句。

想到它的无抵抗的逃避,
益使我感到我的暴怒,
我的虐待,
都是针,
刺我的良心的针!
为什么会造成冤案,原因是什么?
①我没有判断明白
②我没有对鸟亡事件冷静分析
③我没有认真调查
四、拓展延伸——悟理,学做人
从这个冤案中,你可以得到什么启示?
凡事不能单凭印象,主观臆断,更重要的是弄清事实;对人对事不存偏见私心,要宽容、要仁爱,要关爱弱小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