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室安全讲义

合集下载

物质性质物化原理与安全讲义

物质性质物化原理与安全讲义

物质性质物化原理与安全讲义一、物质的性质1. 物质的性质是描述物质在特定条件下的特征和行为的概念,包括物质的化学性质和物理性质两个方面。

2. 化学性质指的是物质发生化学反应时所表现出来的特征,例如燃烧、氧化、还原等。

3. 物理性质是指物质在不改变其化学组成的情况下所表现出来的性质,例如颜色、形状、密度、熔点、沸点等。

二、物质的物化原理1. 物质的物化变化是指物质在不改变其化学组成的情况下所表现出来的物理性质的变化。

2. 物化变化包括物质的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两种形式。

3. 物理变化是指物质在不改变其化学组成的情况下,仅改变其物理性质的变化,例如液体蒸发成气体、固体融化成液体的过程。

4. 化学变化是指物质在发生化学反应的过程中,其化学组成发生变化的过程。

例如,铁在与氧气反应生成氧化铁的化学变化。

三、安全注意事项1. 在实验室中进行化学实验时,必须严格遵守实验室安全规定,正确佩戴防护眼镜和实验室服装,并注意化学试剂的正确使用方法。

2. 在进行物质的物化变化实验时,必须按照实验步骤进行,严格控制实验条件,以确保实验的安全进行。

3. 对于具有毒性、腐蚀性等危险性的化学试剂,必须加强防护措施,避免接触皮肤和呼吸道,并在使用完毕后做好相应的处理和清理工作。

四、结语物质的性质、物化原理以及安全注意事项是化学实验中非常重要的知识点,只有深入理解和正确应用这些知识,才能够确保实验的顺利进行并维护实验室的安全。

希望同学们能够加强理论学习,提高实验操作技能,做到安全第一,科学实验。

五、物质的物化变化实验与应用物质的物化变化是化学实验中的重要内容,通过探究物质的性质和变化过程,可以深化对化学知识的理解。

下面我们将以一些常见的物质的物化变化实验为例,来进一步探讨这些知识的应用。

1. 水的沸腾实验水的沸点是指在标准大气压下,水从液态转变为气态的温度,约为100摄氏度。

通过在实验室中加热水,我们可以观察到水从液态逐渐转变为气态的过程,这就是一种物质的物化变化实验。

质量安全教育讲义

质量安全教育讲义

讲义安全教育管理知识一、实验室工作人员安全管理规程1、严格遵守实验操作规程和仪器、设备使用安全规程。

2、实验前应熟悉原理和注意事项,仔细检查仪器的安装是否良好。

3、工衣、工帽、工鞋,每周洗涤一次,以防污染和不必要的损害。

4、在进行一切有可能损伤眼睛的操作时, 必须戴上保护眼镜。

5、使用危险试剂(易燃、易爆、有毒有害物品)时, 室内至少有两人,以减少人身事故和火灾的发生。

6、在装配玻璃仪器时, 要注意不要被玻璃割伤(扎伤)。

7、用试管加热液体时, 不要把试管口朝自己或临近工作人员。

回流冷凝器的上端或蒸馏器的接收器开口必须与空气相连。

8、当眼睛内进入溶液飞沫或其它异物时, 首先应立即用大量水冲洗,然后到医院就医。

9、在使用移液管吸取液体时, 禁止用口吸取。

10、实验中要集中精力按操作步骤进行,不要与人闲谈, 禁止离开工作岗位,不得违章操作。

11、取完试剂后要盖紧塞子,不可搞错瓶塞。

12、易挥发、放出有毒、有害气体的瓶口应用蜡(或其它方法)封口。

13、不准用鼻子对准试剂瓶瓶口闻味。

如需嗅试剂的气味时,可将瓶口远离鼻子,用手在试剂瓶口上方扇动,使气流吹向自己而闻出其味。

14、绝对禁止用舌头尝试剂。

15、配制有毒药品及洗液等易腐蚀性液体时,应采取防护措施,带好胶皮手套、面罩、胶靴,防止溅出造成灼伤。

16、取用腐蚀性、刺激性物质不得用手直接接触,应使用工具。

17、稀释浓硫酸时, 应在搅拌下徐徐将酸倒入水中, 不得将水倒入酸中, 以防溅出,发生危险。

18、不得用化验器皿盛装食品和饮料,不得在实验室内吃东西。

19、检查线路或机壳是否漏电时, 应使用电笔,并注意电线的绝缘层是否有破损,地线焊接是否牢固。

20、推拉电闸时不要面对电闸,以免电火花伤眼睛。

21、不要用水及湿布擦洗电器设备。

22、检查电器设备是否发热时,应以手背试,不要用手掌面去触试,以免因触电痉挛发生危险。

23、实验结束后应进行安全检查, 离开时要关闭一切电源、水源。

【人教版】初中化学讲义之:走进化学实验室2-学生版

【人教版】初中化学讲义之:走进化学实验室2-学生版

走进化学实验室2知识导航课前引入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许多化学的重大发现和研究成果都是通过实验得到的。

说来你也许会感到惊讶,化学实验室的前身是古代炼丹术士和炼金术士的作坊。

炼丹术士想通过炼丹得到长生不老的药,炼金术士试图靠“哲人石”将普通金属点化成金银。

他们发明了许多实验器具及一些分离物质的方法,如过滤、蒸馏等,同时也积累了大量的化学知识,为化学发展成为一门科学作出了贡献。

明代炼丹炉拉瓦锡在做化学实验模块一实验室基础知识精讲一、实验室规则资料卡片——实验室规则1. 学生进入实验室按照指定位置入座,不准随意走动,高声喧哗,未经教师许可,不得动用仪器、药品。

2. 实验前必须预习实验内容,明确目的要求,熟悉方法步骤,掌握基本原理。

认真听取教师讲解实验目的、步骤、仪器和药品性能、操作方法和注意事项。

实验前首先清点实验仪器和药品,如有缺少、损坏应立即报告教师。

3.实验中要严格执行操作规程,仔细观察实验现象,认真做好实验记录,根据实验过程分析实验结果,写出实验报告。

4.注意安全,使用腐蚀性强、易燃、易爆和有毒药品要小心谨慎,如果在实验中发生意外事故不要惊慌,应立即报告教师和实验管理教师处理。

5.爱护仪器和实验材料,节约用水和实验材料。

凡不按操作规程造成损坏,由当事人赔偿。

实验仪器和材料未经教师许可不能带出实验室。

6.实验完毕,在教师和实验管理教师的指导下清点好实验器材,归还原位,妥善处理废物并做好清洁,经教师许可才能离开实验室。

7.实验课完成后,教师和实验教学管理人员应分别做好实验登记工作。

二、化学品取用规则实验室里所用的化学药品,很多是易燃、易爆、有腐蚀性或有毒的,为保证安全,实验前要仔细阅读药品的取用规则。

资料卡片——实验室化学药品取用规则(1)不能用手接触药品,不要把鼻孔凑到容器口闻药品(特别是气体)的气味,不得尝任何药品的味道。

(2)注意节约药品。

应该严格按照实验规定的用量取用药品。

如果没有说明用量,一般应该按最少量(1~2mL)取用液体,固体只需盖满试管底部即可。

实验动物实验室的生物安全防护要求(讲义)

实验动物实验室的生物安全防护要求(讲义)

最适宜温度:20-25℃,温差:3℃或4℃ 适宜的相对湿度:40-70%

换气次数:10-20次/小时,洁净程度越高,要求换气次 数越多。
气流速度:0.1-0.2m/s。 压强梯度:洁净区高于污染区,每级压差20-50Pa。合 理组织气流和风速可调节室内温度和湿度,又可降低室 内粉尘和有害气体污染,控制传染病的流行。
按微生物控制程度分类
1 、 普通环境 实验动物的生存环境直接与 外界大气相通。 2 、屏障环境 进入实验动物生存环境的空气 须经净化处理,其洁净度相当于10000级。 进入屏障内的人、动物和物品等均须严格的 微生物控制,是饲养清洁级SPF级实验动物 的场所。 3 、 隔离环境 洁净度相当于100级。人不能 直接接触动物。进入隔离系统内的动物和物 品都要经过严格的 净化和灭菌处理。是饲养 SPF级悉生动物及无菌动物的场所。

一、实验动物及实验动物设施:
以科学研究为目的而进行科学饲养、
繁殖的动物称之为实验动物。
它包括严格意义上的实验动物即在一定的环境条件 控制下,经过科学的育种、繁殖生产,遗传背景清 楚,携带的微生物状况明确,并对其生态学、生物 学、生物化学、形态结构了解的特殊动物如大鼠、 小鼠、金黄地鼠、豚鼠、家兔、犬和小型猪等。 也包括一部分家畜、家禽和一些未经过人工驯化的 野生动物,如猫、羊、非人灵长类、鸡、鸭、鸽、 蛇、蛙和鱼类等等。
表2 动物实验设施(设备3)环境指标(静态)
指标 项目 小鼠、大鼠、豚鼠、地鼠 普通环境 温度,℃ 19~26 屏障环境 20~25 隔离环境 普通环境 16~26 犬、猴、猫、小型猪 屏障环境 18~22 隔离环境 鸡 屏障环境 16~26
日温差,℃ ≤ 相对湿度,%
4

基础化学实验讲义

基础化学实验讲义

实验一 仪器认领、洗涤和干燥一、实验目的1.熟悉无机化学实验室规则和要求;2.认领无机化学实验常用仪器,熟悉其名称、规格,了解其使用注意事项;3.学习并练习常用仪器的洗涤和干燥方法。

二、实验用品仪器:试管、烧杯、表面皿、漏斗、量筒、烧瓶、容量瓶等。

材料:洗衣粉、试管刷等。

三、实验内容1.实验目的性、实验室规则和安全守则教育。

2.认领仪器:按仪器清单认领和认识无机化学实验常用仪器。

3.玻璃仪器的一般洗涤方法(1)振荡水洗:注入1/3左右的水,稍用力振荡后把水倒掉,连洗几次。

(2)毛刷刷洗:内壁有不易洗掉的物质,可用毛刷刷洗。

a.倒去试管中的废液;b.注入1/3左右的水;c.选择毛刷;d.来回柔力刷洗。

(3)刷洗后,用水振荡数次,必要时用蒸馏水洗。

4.玻璃仪器的干燥方法(1)晾干:自然挥发;(2)烤干:加热蒸发。

仪器外壁擦干,小火烤干,试管口向下,从底部开始加热,同时要不断移动使其受热均匀;(3)吹干:电吹风、气流烘干器;(4)烘干:烘箱(105 ℃左右);(5)有机溶剂法。

四、注意事项1.如附有不溶于水的碱、碳酸盐、碱性氧化物,可用6mol·L-1HCl 溶解,再用水冲洗。

油脂等污物可用热的纯碱液洗涤;2.口小、管细的仪器,不便用刷子洗,可用少量王水或铬酸洗液洗涤。

五、思考题1.怎样检查玻璃仪器是否已洗涤干净?2.使用铬酸洗液应注意哪些问题?3.容量瓶等计量仪器是否需干燥?若需,则如何干燥?实验二 氯化钠的提纯一、实验目的1.学会用化学方法提纯粗食盐,同时为进一步精制成试剂级纯度的氯化钠提供原料;2.练习台秤的使用以及加热、溶解、常压过滤、减压过滤、蒸发浓缩、结晶、干燥等基本操作;3.学习食盐中Ca2+、Mg2+、SO42-的定性检验方法。

二、实验原理1.在粗盐中滴加BaCl2除去SO42-Ba2+ + SO42- = BaSO4↓2.在滤液中滴加NaOH、Na2CO3除去 Mg2+ 、Ca2+、Ba2+、Fe3+Mg2++2OH- = Mg(OH)2↓ Ca2++CO32- = CaCO3↓Ba2++CO32- = BaCO3↓ Fe3+ + 3OH - = Fe(OH)3↓3.用HCl中和滤液中过量的OH -、CO32-H+ + OH - = H2OCO32- + 2H+ = CO2↑ + H2O[教学重点]常压过滤、减压过滤、蒸发(浓缩)、结晶等操作[教学难点]常压过滤、减压过滤、蒸发(浓缩)、结晶等操作[实验用品]仪器:烧杯、量筒、长颈漏斗、吸滤瓶、布氏漏斗、石棉网、泥三角、蒸发皿、台秤、循环水真空泵药品: 1 mol L-1Na2CO3、2 mol L-1NaOH 、2 mol L-1HCl、1 mol L-1BaCl、2粗食盐材料:定性滤纸(Φ12.5、11、9)、广泛pH试纸[基本操作] 补充内容1.固体溶解2.固液分离(1)倾析法(2)过滤法A常压过滤:滤纸的选择、漏斗、滤纸的折叠、过滤和转移、洗涤B减压过滤:C热过滤(3)离心分离法3.蒸发(浓缩)4.结晶(重结晶)三、实验步骤1.粗食盐的提纯2.产品纯度的检验检验项目检验方法实验现象粗食盐纯NaClSO42-加入BaCl2溶液Ca2+加入(NH4)2C2O4溶液Mg2+加入NaOH溶液和镁试剂3.实验结果产品外观: 产品质量(g): 产率(%):四、注意事项1.常压过滤,注意“一提,二低,三靠”,滤纸的边角撕去一角。

化学实验室安全知识 讲义.

化学实验室安全知识 讲义.

化学实验室安全知识讲义第01讲化学实验室安全知识绪论不穿凉鞋、高跟鞋、拖鞋、裙子、短裤。

扎起头发,不佩戴长的下垂的饰品。

化学品安全技术说明书(化学品安全信息卡):关于危险化学品燃爆、毒性和环境危害及安全使用、泄漏应急处置、主要理化参数、法律法规等方面信息的综合性文件。

国家标准《化学品安全技术说明书编写规定》8部分→16部分MSDS:①化学品及企业标识②成分组成信息③危险性概述④急救措施⑤消防措施⑥泄漏应急处理⑦操作处置与储存⑧接触控制和个体防护⑨理化特性⑩稳定性与反应性⑪毒理学资料⑫生态学资料⑬废弃处置⑭运输信息⑮法规信息⑯其他信息第02讲公共实验室安全和不良实验习惯通风橱使用注意事项:①使用前检查电源、给排水、气体等各种开关和管路是否正常;②打开照明设备,检查视光源及柜体内部是否正常;打开抽风机,听运转是否正常(在低端悬挂A4纸,正常工作→吸进);③检查流量显示器;④挡风玻璃在规定高度下使用(有效运行、防护屏障);⑤使用时每2h进行10min的补风,超过5h开窗,避免室内出现负压;⑥不把设备和药品放在靠近通风橱后面隔板的齿缝开度处和前边缘处;⑦工作时不突然移动挡风玻璃,要缓慢、轻移操作;⑧保持罩框清洁,不在窗框、罩框上放物品;⑨头禁止伸入,禁止橱内存放或实验易燃易爆物品,禁止排插和电线放入,禁止存放大量试剂,有喷溅则切断电源;⑩禁做国家禁止排放的有机物质和高氯化合物混合实验(当心氯酸);⑪关机前,抽风机应持续运转几分钟,排除废气;用后擦干净柜内外,关闭开关和挡风玻璃。

干燥箱使用注意事项:①外壳接地;②连续工作时间不能过长;③不能用无防爆能力的干燥箱烘易燃易爆品;④隔板物质不能过于拥挤或过重;⑤物品过湿时开大排气窗和鼓风;⑥物品不能放在下方散热板上;⑦玻璃仪器温度降低才能取出;⑧使用中不能常开关门(保持温度)。

第03讲化学实验室个人安全防护隐形眼镜不可在实验时戴。

近视眼镜不可替代防护眼镜。

口罩:①不挥发的颗粒物,且不含有毒有害气体和蒸汽:防尘口罩(普通防尘口罩——防护较大颗粒灰尘;超细纤维材料的防尘口罩——防护较大颗粒灰尘和各种有毒有害气溶胶);②较低浓度有害蒸汽、气体以及有害气溶胶(甲醇、石油醚、丙酮):防毒口罩;③较高浓度有害蒸汽、气体(三氯甲烷):防毒面具(也可保护眼睛和面部皮肤)。

临床实验室安全管理二讲义【PPT课件】

临床实验室安全管理二讲义【PPT课件】

实验室设备安全操作规程
设备检查和维护
实验室设备在使用前应进行检 查,确保设备正常运转。同时 ,定期对设备进行维护和保养

设备操作培训
操作人员必须经过设备操作培 训,熟悉设备的操作流程和注 意事项。
设备使用登记
设备使用情况应进行登记,记 录使用时间、使用人员、使用 目的等信息,以便于追踪和管 理。
设备安全警示标识
注意事项
保持冷静,按照预案程序进行处置, 确保人员安全和减少损失,及时向上 级报告并寻求支援。
05
临床实验室安全培训与教育
安全培训需求分析
分析方法
通过问卷调查、访谈、观察等方式,了解实验室工作人员的 安全知识和技能水平,识别存在的安全风险和隐患。
主要内容
分析实验室工作人员的安全意识、安全操作规程、应急处理 能力等方面的不足,以及实验室设备、环境等方面的安全隐 患。
废弃物处理记录
废弃物处理情况应进行记录,记录处 理时间、处理人员、处理方式等信息 ,以便于追踪和管理。
03
临床实验室安全风险评估与控 制
实验室安全风险识别
化学物质风险
生物安全风险
识别实验室中使用的化学物质,包括有毒 、腐蚀性、易燃易爆等物质,以及可能的 泄漏、溅出和反应风险。
评估实验室中涉及的生物因子,如微生物 、病毒、细胞等,以及可能产生的感染、 传播和交叉污染风险。
02
临床实验室安全操作规程
实验室人员安全操作规程
实验室人员安全培训
所有实验室人员必须经过安全培训,了解实 验室安全规定和操作规程。
禁止吸烟和饮食
实验室内严禁吸烟和饮食,以防止意外事故 发生。
个人防护措施
实验室内必须佩戴适当的个人防护装备,如 实验服、护目镜、口罩、手套等。

实验室安全讲义课件

实验室安全讲义课件
2.1.1 燃烧的定义 燃烧就是可燃物质与氧或氧化剂发生剧烈氧化反应,而发光发热的现象。
2.1.2 燃烧应具备的条件燃烧必需同时具备以下三个条件:(1)可燃物 凡是能与空气、氧气或其他氧化剂发生剧烈氧化反应的物质,称为可燃物。如汽油、木头、纸张、衣物等。(2)助燃物 具有较强氧化性能,能与可燃物发生化学反应并引起燃烧的物质,称为助燃物或助燃剂。如空气、氧气、氯气等。(3)着火源 具有一定温度和热量、能引起可燃物质着火的能源称为着火源。如明火、电火花、高温热体等。
(2)分解燃烧 指木材、纸张的纤维素类物质,受热后分解为挥发组分和固定碳,挥发性组分中可燃气体进行扩散燃烧,而碳则进行表面燃烧。在分解燃烧过程中,需要一定热量和温度,物质的传热速度是影响这种燃烧速度的主要因素。 (3)表面燃烧 指类似木炭、焦炭的固体物质,受热后不经过融化、蒸发、分解等过程,而直接燃烧,这种方式的燃烧速度受燃料表面的扩散速率和化学速度控制。表面燃烧又称为多相燃烧或置换燃烧。固体或不挥发液体,由于受热分解而产生可燃性气体,再进行燃烧,这种燃烧称为分解燃烧。
2.2.3火灾发展的过程阴燃、轰然的概念阴燃 一种只在气固相界面处的燃烧反应,而没有气相火焰的燃烧现象。 特点:a氧化反应速度小、温度低、传播慢;b可以在较低的氧气浓度环境 中传播;c产生较多的烟、有毒气体和可燃气体;d阴燃蔓延速度随氧气浓度增加而增加,达到一定浓度可转变为有焰燃烧。轰然 室内发生火灾后,第一、第二着火物形成火势足够大引起室内绝大多数可燃物热解、汽化,其浓度达到着火极限形成全室气相火焰的现象。
2.1.4燃烧的形式(气体的燃烧、液体的燃烧、固体的燃烧 )1.气体的燃烧 (1)气体的扩散燃烧 可燃性气体由管中喷出,与周围空气接触,可燃性气体与空气中氧分子相互扩散,一边混合一边燃烧,这样的燃烧称为扩散燃烧。(2)可燃气体的混合燃烧 可燃性气体与空气预先混合,然后进行的燃烧称为混合燃烧。混合燃烧反应迅速、传播速度快、温度高,具有冲击波效应,常常引起爆炸2.液体的燃烧 可燃性液体燃烧时,通常液体本身并没有燃烧,而是由于液体蒸发产生的蒸气进行燃烧,这种形式的燃烧称为蒸发燃烧。

高中化学必修一 第一章 第一节 化学实验安全讲义

高中化学必修一  第一章 第一节  化学实验安全讲义

第一节化学实验基本方法第1课时化学实验安全[核心素养发展目标] 1.掌握正确的实验操作方法,建立药品的取用、仪器的操作、气体的收集等思维模型。

2.熟悉化学品安全使用标志,知道常见废弃物的处理方法,知道实验室突发事件的应对措施,养成良好的实验工作习惯,树立安全意识和环保意识。

一、化学药品的保存与使用1.化学药品的保存(1)固态物质一般保存在广口瓶;液态物质一般保存在细口瓶。

(2)氢氧化钠等碱性物质若保存在玻璃瓶中,瓶塞应用橡胶塞。

(3)硫酸、硝酸、汽油等保存在玻璃瓶中,瓶塞应用玻璃塞。

(4)硝酸等见光易分解的物质保存在棕色玻璃瓶中。

(5)白磷保存在水中。

2.常见危险化学品的图形标志与存放(1)常见危险化学品的图形标志爆炸品易燃气体氧化剂剧毒品腐蚀品(2)常见危险化学品的存放①易燃易爆、有毒、有腐蚀性的药品要密封存放在冷暗处;②易燃、易爆药品还应远离火源和电源放置;③剧毒药品要单独专柜保存。

3.药品的取用(1)药品取用的原则①三不:不能用手直接取用或接触药品;不要把鼻孔凑到容器口去闻药品(特别是气体)的气味;不能尝药品的味道。

②少量:如果没有说明用量,液体一般取1~2 mL,固体盖住试管底部即可。

③防污染:实验后剩余的药品(钠、钾除外)既不要放回原瓶,也不要随意丢弃,更不要拿出实验室,要放入实验室指定的容器内。

(2)药品的取用方法①固体药品的取用:粉末状或小颗粒状药品用药匙取用;块状药品用镊子取用。

②液体药品的取用:少量液体用胶头滴管吸取;一定量液体用量筒量取;大量液体可直接倾倒。

化学实验很重要,安全操作要确保;药品不能用手摸,尤其不能尝味道;若闻物质什么味,轻轻扇动把手摇;药品用量按规定,实验方便效果好;钠钾用量绿豆大,量多入水会引爆;用剩药品不乱扔,乱丢白磷会燃烧。

例1为了火车客运安全,下列药品:①硝酸铵②硫酸铵③食盐④油漆⑤汽油⑥黑火药⑦生石灰,从化学性质判断,由于易燃易爆而不能带上火车的是()A.③④⑤⑥⑦B.①②⑦C.①④⑤⑥D.①④⑦答案C解析联系生活实际,判断易燃易爆品。

综合化学实验讲义

综合化学实验讲义

综合化学实验讲义实验室规则1、实验前必须预习实验指导书,并撰写实验预习报告,方得参加实验。

2、实验前须认真检查仪器、试剂、用具及实验材料。

如有破损、短缺应在上课前报告由值日生集体上报实验准备教师,逾期自付。

3、实验过程中不得随便挪动外组的仪器、用具和实验材料。

不得随意拨动仪器开关或电源开关,须按实验要求进行。

4、实验材料、药品的使用,应在不影响实验结果的前提下注意节约,杜绝浪费。

5、实验室应保持肃静,不得谈笑喧哗,不许搞其他动作,以免影响他人实验。

6、清洗仪器、用具、材料时,须将固形物倒入指定容器内,不得直接倒入水槽,以免造成水管堵塞。

7、实验过程中,须按操作规程仔细操作,注意观察试验结果,应及时记录。

不得抄写他人的实验实习记录,否则,须重做。

如有疑问,应向指导教师询问清楚后方可进行。

8、实验完毕后,须将玻璃仪器、用具等清洗干净,按原来的位置摆设放置,交任课老师检查。

如有破损须报告任课教师,并填写仪器损坏登记簿。

9、在进行实验过程中,不得随意食用原料和加工品。

10、在进行实验过程中,要认真进行实验纪录,实验结束后,让任课老师签字后方可离开。

11、实验结束后,由值日生负责打扫实验室,保持室内整洁,注意关上水、电、窗、门。

并填报表格,经任课老师和实验老师签字检查后,方可离开。

实验一水杨醛的合成一、实验目的1、掌握制备水杨醛的原理和方法2、掌握水汽蒸馏的实验方法二、实验原理:酚与氯仿在碱性溶液中加热生成邻位及对位羟基苯甲醛。

含有羟基的喹啉、吡咯、茚等杂环化合物也能进行此反应。

常用的碱溶液是氢氧化钠、碳酸钾、碳酸钠水溶液,产物一般以邻位为主,少量为对位产物。

如果两个邻位都被占据则进入对位。

不能在水中起反应的化合物可在吡啶中进行,此时只得邻位产物。

Reimer-Tiemann Mechanism:芳环上的亲电取代反应首先氯仿在碱溶液中形成二氯卡宾,它是一个缺电子的亲电试剂,与酚的负离子(Ⅱ)发生亲电取代形成中间体(Ⅲ),(Ⅲ)从溶剂或反应体系中获得一个质子,同时羰基的α-氢离开形成(Ⅳ)或(Ⅴ),(Ⅴ)经水解得到醛。

BSL-1、BSL-2实验室基本要求上课讲义

BSL-1、BSL-2实验室基本要求上课讲义
1.实验区入口处宜设门禁系统。
2.实验区(室)示
1.实验室入口处宜有生物防护级别标识;必要时,还应有毒性、放射性等危害标识。
2.实验室应有紧急出口和疏散标识,并在黑暗中可辨认。
1.实验室入口处应贴有生物危险标识,应标明生物防护级别、负责人、紧急联系电话等信息。
BSL-1、BSL-2实验室基本要求
附件2:
湖南省生物安全一级(BSL-1)和生物安全二级(BSL-2)实验室基本要求
项目
BSL-1级实验室
BSL-2级实验室(首先满足BSL-1实验室的要求)






分区
1.实验室(区)应与办公室(区)分开,实验室(区)有可控制进出的门。
2.实验室(区)应按功能划分,人流、物流应符合从清洁区到污染区的要求。
2.实验室水管系统应不渗漏,下水应有防回流设计。
1.每个实验室应设洗手池,并在靠近门口处。洗手龙头应为自动感应式、长手柄或脚踏式(即非手动开关),并备消毒洗手皂液。
2.实验室水管系统应不渗漏,下水应有防回流设计。
项目
BSL-1级实验室
BSL-2级实验室(首先满足BSL-1实验室的要求)






配电
2.实验台面应防水、耐腐蚀、耐热,易清洁、易消毒,不易碎。




消毒
应急
消防
安全
1.实验室内应配备空气或物体表面消毒设备或设施(紫外线灯),并定期维护。
2.实验室内应配备适用的应急器材,如消防器材、意外事故处理器材、急救器材等(常见工具包括锤子、扳手、螺丝刀、梯子和绳子等)
3.实验室内家具、设备、物品等宜根据工作性质和流程合理摆放,避免相互干扰、交叉污染、互不相容,且不妨碍逃生和急救。

药化实验讲义

药化实验讲义

药物化学实验讲义实验室基本常识一、实验室安全药物化学和有机化学一样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因此,在进入实验室工作之前,希望参加实验者必须对实验课程的内容,要有充分的准备,而且要通晓实验室的一些基本规则,遵守实验室安全操作须知,才能避免可能发生的一些危险情况。

(一)眼睛安全防护在实验室中,眼睛是最容易受到伤害的。

飞溅出的腐蚀性化学药品和化学试剂,进入眼睛会引起灼伤和烧伤;在操作过程中,溅出的碎玻璃片或某些固体颗粒,也会使眼睛受到伤害。

为了安全起见,在某些实验中,需戴防护目镜。

倘若有化学药品或酸、碱液溅入眼睛,应赶快用大量的水冲洗眼睛和脸部,并赶快到最近的医院进行治疗。

若有固体颗粒或碎玻璃粒进入眼睛内,请切记不要揉眼睛,并赶快到最近的医院进行诊治。

(二)预防火灾有机药物合成实验室中,由于经常使用挥发性的,易燃性的各种有机试剂或溶剂,最容易发生的危险就是火灾。

因此在实验中应严格遵守实验室的各项规章制度,从而可以预防火灾的发生。

在实验室内禁止吸烟。

实验室中使用明火时应考虑周围的环境,如周围有人使用易燃易爆溶剂时,应禁用明火。

一旦发生火灾,不要惊慌,须迅速切断电源、熄灭火源,并移开易燃物品,就近寻找灭火的器材,扑灭着火。

如容器中少量溶剂起火,可用石棉网、湿抹布或玻璃盖住容器口,扑灭着火;其他着火,采用灭火器进行扑灭,并立即报告有关部门或打119火警电话报警。

在实验中,万一衣服着火了,切勿奔跑,否则火借风势会越烧越烈,可就近找到灭火喷淋器或自来水龙头,用水冲淋使火熄灭。

(三)割伤,烫伤和试剂灼伤处理1.割伤遇到割伤时,如无特定的要求,应用水充分清洗伤口,并取出伤口中碎玻璃或残留固体,用无菌的绷带或创口贴进行包扎、保护。

大伤口应注意压紧伤口或主血管,进行止血,并急送医疗部门进行处理。

2.烫伤因火焰或因触及灼热物体所致的小范围的轻度烫伤、烧伤,可通过立即将受伤部位浸入冷水或冰水中约5min以减轻疼痛。

重度的大范围的烫伤或烧伤应立即去医疗部门进行救治。

北京大学化学院化学实验室安全课件精简

北京大学化学院化学实验室安全课件精简

绪论安全课教学目的1•增强学生安全意识2传播安全知识,训练安全•技能3•保障同学们安全顺利地进行化学基础实验和科研工作安全的重要性1•安全是人类社会永恒的主题,是一切社会活动顺利进行的前提条件。

2•安全素质是高质量人才的必备条件。

开设安全课的必要性:1•国内严峻安全形势的需要:(1)交通事故:世界第一害,每年有数十万起交通事故,每天数百人死亡;(2)中毒;(3)火灾;(4)危险化学品爆炸;(5)矿难;(6)离奇事故;(7)地震:5月12设为全国防灾减灾日;2.校园安全形势的需要:(1)校园与社会相互交叉、相互渗透,国内、外不法分子向大学生伸手。

(2)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缺乏必要的社会生活经验、安全知识和自我防范意识,容易导致各种安全问题的发生。

(3)少数学生心理素质脆弱,导致身心疾病发生3•化学学科的需要:(1)危险化学品多;(2)化学品多;(3)压力容器多;(4)各类仪器设备多4•科研实验室不安全因素(1)科研实验室比基础教学实验室人均面积少(2)做实验时间长、实验过程中导师面授时间少(3)实验条件苛刻,危险性大,如各种合成反应如何才能安全:1. 强化安全意识-教学目的:良好的安全意识是杜绝安全隐患,确保安全的关键。

2. 学习储备安全知识3•训练安全技能,提高自护自救能力4.保持健康心态:排解心理郁闷的主要方式:(1)形成一个良好的生活作息规律⑵广交朋友,多于人交流⑶学会关注自己,保护自己危险化学品危险化学品概念:具有爆炸、易燃、毒害、感染、腐蚀、放射性等危险特性,在运输、储存、生产、经营、使用和处置过程中,容易造成人身伤亡、财产损毁或环境污染而需要特别防护的物品。

危险化学品的分类:GB6499-2005,GB12268-20051. 爆炸品3. 易燃液体5. 氧化性物质和有机过氧化物6. 毒性物质和感染性物质7. 放射性物品8. 腐蚀性物品9. 杂项危险物质或物品爆炸品:(1)概念:凡是受到撞击、摩擦、震动、高热或其他因素的激发,能产生激烈的变化并在极短的时间内放出大量的热和气体,同时伴有声、光等效应的物质称为爆炸品。

有机化学实验实验技术及安全知识

有机化学实验实验技术及安全知识
23
2. UCLA叔丁基锂火灾
时间: 2008年12月29日 地点: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 事故经过: UCLA23 岁 的 女 研 究 助 理 Sheharbano 'Sheri' Sangji在把一个瓶 子里的叔-丁基锂抽入注射器时,活 塞滑出了针筒。这种化学制剂遇空气 立即着火,而 Sangji 当时并没有穿防 护衣,结果全身遭到大面积烧伤。虽 经医院全力抢救,仍于 2009 年 1 月 16 日不治身亡。
41
第二讲做实验时的安全
3 养成良好的自我保护习惯
按照正规的要求,做实验时必须穿长袖工作服,戴眼镜, 不能穿光脚的凉鞋,量取强腐蚀性的试剂必须带防护手套等。 尽管随着时代的发展,这些要求已经不作硬性规定,但做为实 验者必须知道和了解这些防护的作用,在需要时能够及时保护 自己。做实验时禁止吃喝和抽烟。
突然性!渐进性!潜在性!
9
危险品
DANGER!
强氧化剂;强还原剂;强腐蚀性剂;易燃液体;易燃气体等 与水发生强烈反应燃烧的物质:金属钠,钾,CaC2 低沸点的有机物:乙醚,丙酮,苯,等 强氧化剂或还原剂:过氧化物,高锰酸钾,碱金属 多硝基化合物:三硝基酚(苦味酸),硝基铵,亚硝基铵 重氮盐、炔的盐:重氮及叠氮化合物,乙炔铜 易自燃的物质:黄磷,金属有机物 ……
10
有害品
POISONOUS!
致癌物质;有毒物质;致敏物质;刺激物质,等
毒性:通常用动物实验的半致死剂来表征其毒性的强度。 (注:不是以人的致死剂来表征的) 如:苯,氰化钾,乙酸酐,氯仿等
特别注意:水银温度计破碎后,用金属形成汞齐,再用 硫磺处理!
11
实验室中发生的意外
实验操作中的意外伤害: 急/慢性中毒导致的人体损伤Biblioteka 272829

2017年初级检验技师《微生物检验》讲义第32章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

2017年初级检验技师《微生物检验》讲义第32章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

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本章要点1.实验室生物安全水平2.生物安全保障与生物恐怖3.生物安全技术实验室生物安全:描述防止实验室发生病原体或毒素意外暴露及释放的原则、技术及实践。

研究显示,导致实验室相关感染最常见的病因是布鲁菌属、伯纳特立克次体、乙型肝炎病毒、伤寒沙门菌、土拉热弗郎西斯菌、结核杆菌、皮炎芽生菌、委内瑞拉脑炎病毒、鹦鹉热衣原体、球孢子菌。

实验室生物安全水平根据所操作的生物因子的危害程度和所采取的防护措施,将实验室生物安全防护水平分为四级。

实验室相关感染的发生与危险因子毒力、接种量、机体免疫力和暴露后预防治疗措施有关。

一、微生物危险度的评估危险度的评估应考虑微生物的危险度等级、致病性、感染量、适宜宿主;自然感染途径、实验室感染途径;暴露的潜在后果;相应的预防、治疗能力。

定期评审和修订危险度评估结果。

微生物危险度等级划分为四级:危险度1级:无或极低的个体和群体危险。

危险度2级:个体危险中等,群体危险低。

危险度3级:个体危险高,群体危险度低。

危险度4级:个体和群体的危险均高。

二、生物安全柜(BSCs)生物安全柜(BSCs)是为处理原代培养物、菌毒株以及诊断性样本等具有已知或潜在感染性的实验材料时,避免操作者、实验室环境暴露于操作过程中可能产生的感染性气溶胶和溅出物而设计的,必须由专人安装,定期监测、维护,遵循标准化操作规程。

根据吸入空气的速度、再循环空气量、排出空气量、排风系统、压力设置等,分为三级:(1)Ⅰ级:能够保护操作者和环境,不能保护操作对象;(2)Ⅱ级:对操作者和操作对象均有保护;(3)Ⅲ级:对操作者防护最好。

三、实验室生物安全水平(BSL)根据所操作的生物因子的危害程度和所采取的防护措施,将实验室生物安全防护水平分为四级:1.一级生物安全水平(BSL-1)实验室属基础实验室,常为基础教学、研究实验室,处理危险度1级微生物。

2.二级生物安全水平(BSL-2)实验室属基础实验室,常为诊断、研究实验室,处理危险度2级微生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发、气相化学反应和多相化学反应等组成。一般认为,固体燃烧可以有以下
三种形式:
(1)蒸发燃烧
指类似石蜡的固体物质,受热后先溶化为液体,进一步受热产生燃料蒸
气,再与空气混合燃烧。这种燃烧的速度受燃料的蒸发速度和空气中的氧与
燃料蒸气之间的扩散速度控制。
(2)分解燃烧
指木材、纸张的纤维素类物质,受热后分解为挥发组分和固定碳,挥发
大; 3)全盛期:发生轰然到火势衰减之前,全面着火,形成火灾; 4)衰灭期:灭火见效或燃尽后,火势衰落、 熄灭。
火灾过程与房间的开口状况密切相关,火灾初期影响不大;火
灾发展期,氧气消耗量增大,没有开口供氧不足,限制火势发展,是
灭火的好时机。
2.2.4 火灾危险环境
烟气是火灾的主要产物,它主要由气相燃烧产物、未燃烧的液固
燃物质引起火灾的危险性更大。
(3)影响自燃点的因素,物质的自燃点与大气中氧含量的高低、压力的高低、化学组 成、有无催化剂、粒度大小、受热时间、气体析出量、分子结构等因素有关。
氧含量的越高、压力的越高、化学组成越接近化学计量、有活性催化剂存在、粒
度越小、受热时间越长、气体析出量越大,自燃点越低;有机物的自燃点与分子结构
性组分中可燃气体进行扩散燃烧,而碳则进行表面燃烧。在分解燃烧过程中,
需要一定热量和温度,物质的传热速度是影响这种燃烧速度的主要因素。
(3)表面燃烧
指类似木炭、焦炭的固体物质,受热后不经过融化、蒸发、分解等过程,
而直接燃烧,这种方式的燃烧速度受燃料表面的扩散速率和化学速度控制。
表面燃烧又称为多相燃烧或置换燃烧。固体或不挥发液体,由于受热分解而
1.自燃和自燃点
(1)自燃和自燃点的定义:可燃物质受热升温而不需明火作用就能自行着火的现象称 为自燃。引起物质自燃的最低温度称为自燃温度(引燃温度),简称自燃点。
(2)自燃的类型,根据促使可燃物质升温的热量的来源的不同,自燃可分为受热自燃 和本身自燃两类:
受热自燃,可燃物质由于外部加热,温度升高到自燃点而发生自行燃烧的现象,
有密切关系,在同系物中,自燃点随分子量的增加而降低,如甲烷自燃点(540℃)
乙烷自燃点(520℃)丙烷自燃点(440℃)丁烷自燃点(405℃);对石油产品而言,
密度越大,自燃越低,如汽油、煤油、轻柴油、重柴油、腊油、渣油的自燃点依次降
低。从自燃点来看,重质油比轻质油的火灾危险性大。
2.闪燃和闪点
相分解物和冷凝物微粒组成。
烟气的三种危害:
1、高温烟气携带并辐射大量热量;人体皮肤温度约45℃即有痛
感,吸入大于150℃的高温烟气会引起内部灼伤;
2、烟气中氧含量低,形成缺氧环境;缺氧会导致肌肉活动能力
下降,人脑缺氧3分钟就会损坏;
3、烟气中携带一定的有害、有毒和腐蚀性物质。
烟气的流动与蔓延,热烟气由浮力驱动,从火焰区直接上升形成
闷顶:闷顶内往往没有防火分割墙,空间大,容易造成火灾水平蔓延,并通过闷顶内的孔洞向 四周的房间蔓延。
2、相邻建筑火灾蔓延的途径 热辐射:建筑物发生火灾时,火场的温度高达1000℃
左右,通过外墙开口部位向外发射很大的辐射热,对 邻近建筑物构成火灾威胁。
热对流:建筑物发生火灾时,火焰、高温烟气从外墙 开口部位喷出后向上升腾,在建筑物周围形成强烈的 热对流作用,当相邻建筑物相距很近且外墙面附近有 可燃物时,就会构成火灾威胁。
轰然
室内发生火灾后,第一、第二着火物形成火势足够大引起室内
绝大多数可燃物热解、汽化,其浓度达到着火极限形成全室气相火焰
的现象。
火灾发生的过程
火灾的的发展一般经历由小到大,由阴燃、起火、蔓延、扩大
成灾的过程。其发展过程可分为4个阶段:
1)酝酿期(初期):有阴燃和冒烟; 2)发展期:一般指引燃第二着火物到轰然之间,火苗窜起,火势扩
羽流,遇到顶棚限制,改变流向,室内容积有限,随着热烟气的不断
产生,将充满室内上层空间,并以一定的速度下降。
烟气下降到人体的高度之前为安全逃生时间。之后人因缺氧中毒
会失去逃生能力,导致伤亡。
2.2.5 建筑防火基础知识
一、建筑防火性能
1、建筑材料的耐火性能
建筑材料的燃烧性能: 非燃烧材料:不起火,不炭化 难燃烧材料:难起火,难炭化 燃烧材料:立即燃烧起火
二、建筑物火灾蔓延的途径
1、建筑物内火灾蔓延的途径 内墙门:建筑物内某房间起火,最后蔓延到整个建筑物,原因大多是房间的门未能把火挡住,
走廊内即使没有任何可燃物,从起火房间门口喷出的火焰、高温烟气的扩散,也能把火蔓延到 较远的房间。
外墙窗口:在全面燃烧阶段,大量高温烟气、火焰喷出窗口,直接通过上面楼层打开的窗户或 者烧坏上面楼层的窗玻璃造成火势向上蔓延,还对邻近建筑物构成威胁。
第2章 火灾、爆炸与防火防爆
2.1 燃烧 2.2 火灾与防火 2.3 爆炸与防爆
2.1.1 燃烧的定义
燃烧就是可燃物质与氧或氧化剂发生剧 烈氧化反应,而发光发热的现象。
2.1.2 燃烧应具备的条件
燃烧必需同时具备以下三个条件:
(1)可燃物 凡是能与空气、氧气或其他氧化剂发生剧 烈氧化反应的物质,称为可燃物。如汽油、木头、纸张、 衣物等。
(2)助燃物 具有较强氧化性能,能与可燃物发生化学 反应并引起燃烧的物质,称为助燃物或助燃剂。如空气、 氧气、氯气等。
(3)着火源 具有一定温度和热量、能引起可燃物质着 火的能源称为着火源。如明火、电火花、高温热体等。
2.1.3 燃烧的类型
按照燃烧的特性不同, 燃烧可分为三种类型 :
自燃 闪燃 着火(燃烧)
控制可燃物质的温度在燃点以下,是预防发生火灾的重要措施之一。
2.1.4燃烧的形式
(气体的燃烧、液体的燃烧、固体的燃烧 )
1.气体的燃烧
(1)气体的扩散燃烧
可燃性气体由管中喷出,与周围空气接触,可燃性气体与空气中
氧分子相互扩散,一边混合一边燃烧,这样的燃烧称为扩散燃烧。
(2)可燃气体的混合燃烧
燃点:可燃物质发生着火的最低温度,称为该物质的着火点或燃点。物质的燃点低于 该物质的自燃点。不同的可燃物质处在相同火源条件下,燃点低的物质首先着火。
燃点越低的物质,火灾的危险性越大。
闪点与燃点的差别:闪点与其燃点是不同的,两者的区别是可燃液体在燃烧时,燃烧 的不仅是蒸汽,而且还包括液体本身(即液体已达到燃烧温度,可以供给保持急性燃 烧的蒸汽),移去火源,能继续维持燃烧。在闪燃时,移去火源后,闪燃即熄灭。一 般石油产品燃点比闪点高1~5℃,闪点在100℃以上的油品的燃点比闪点高出30~40℃。
飞火:起火处飞离飘起的正在燃烧的可燃物。飞火能 产生新的着火点使火灾蔓延扩大。
延烧:往往出现在大风条件下的火场。强风作用下, 使火焰沿水平方向偏斜,接触到下风向附近的建筑物, 引起火灾蔓延。
2.2.6 火灾种类
根据可燃物质种类及其燃烧特性,火灾种类分为五类: A类火灾:指含碳固体可燃物,如木材、棉、麻纸张等燃烧的火灾。 B类火灾:指可燃液体,如汽油、煤油、乙醇、丙酮等燃烧的火灾。 C类火灾:指可燃气体,如煤气、甲烷、氢气等燃烧的火灾。 D类火灾:指可燃金属,如钾、钠、镁、锂、铝镁合金等燃烧的火灾。 E类火灾:指带电物体燃烧的火灾。
燃烧不可控制。
2.2.3火灾发展的过程
阴燃、轰然的概念
阴燃Leabharlann 一种只在气固相界面处的燃烧反应,而没有气相火焰的燃烧现
象。
特点:a氧化反应速度小、温度低、传播慢;b可以在较低的氧
气浓度环境 中传播;c产生较多的烟、有毒气体和可燃气体;d阴燃
蔓延速度随氧气浓度增加而增加,达到一定浓度可转变为有焰燃烧。
可燃性气体与空气预先混合,然后进行的燃烧称为混合燃烧。混
合燃烧反应迅速、传播速度快、温度高,具有冲击波效应,常常引起
爆炸
2.液体的燃烧
可燃性液体燃烧时,通常液体本身并没有燃烧,而是由于液体蒸
发产生的蒸气进行燃烧,这种形式的燃烧称为蒸发燃烧。
3.固体的燃烧
可燃性固体物质的燃烧室一个复杂的过程,它通常由传热、热分解、蒸
火灾或爆炸,给人们的生命财产造成巨大的危害。
2.2火灾与防火
2.2.1火灾的定义
火灾是失去控制并对人身和财产造成危害的燃烧现象,
它是一种事故。
火灾是实验室中发生最多,危害最严重的事故。
2.2.2火灾发生的条件
火灾发生的条件为:
同时具备可燃物、助燃物及火源;
燃烧反应产生的热量大于燃烧反应必须消耗的热量;
三级:木屋顶和砖墙组成的砖木结构,除木屋顶和承重构件是燃烧 体,吊顶与隔墙是难燃烧体外,其余构件应为非燃烧体
四级:木屋顶和难燃烧体墙壁组成的可燃结构,承重墙、隔墙、楼 板等应为难燃烧体,吊顶和屋顶的承重构件、楼梯可为燃烧体
3、防火间距
三级与三级耐火耐火等级民用建筑之间可采用8m的防火间距 四级与四级之间可采用12m的防火间距 一般一、二级耐火等级建筑物之间的防火间距,最小可采用6m
危险性大得多。
一般来说,沸点越低的可燃液体,闪点越低,越容易引起火
灾。
对于同系列的可燃液体,其闪点随分子量的增加而增高;随沸点的增 高而增高;随蒸汽压的降低而增高。
可燃液体混合物的闪点不具有加和性,高闪点液体中即使加入
少量低闪点液体也会大大降低闪点,增加火灾的危险性。不同型号的
油品不准混合使用,若要混合,必须重新测量有关指标。
可燃液体按闪点高低,其火灾危险性可分为甲、乙、 丙三类四种如下表:
类别 甲 乙 丙A
闪点/℃ <28 28~60 60 ~120
物质名称 汽油、原油 煤油、35号轻柴油 重柴油、20号重油
丙B
>120
润滑油、变压器油、
200号重油
3.着火(燃烧)与燃点
着火:着火是可燃物质与火源接触而能够燃烧,并且火源移去后仍能维持燃烧,持续 时间在5s以上的现象。因为可燃物质在某一点引燃以后,该点燃烧所放出的热量足以 把邻近的可燃物质的温度提高到燃烧所必须得温度,火焰就将蔓延开来,燃烧就能继 续维持下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