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徽州文化徽州宗族共28页
古徽州文化
古徽州文化
摘要:历史上的徽州是一个无比神奇的地方。在这片1.2万平方公里的弹丸之地,不仅出现过富甲一方、称雄商界数百年的徽州商帮,而且创造了灿烂辉煌、博大精深的徽州文化。以人才而论,古徽州可谓灿若星海,各领风骚。他们当中既有造诣精深的名儒耆宿、政声卓著的干吏名臣、享誉四方的艺苑名流、学富五车的文坛才俊,也有卓有建树的科技群彦、身怀绝技的能工巧匠、炙手可热的商界巨贾。以文化成果论,无论是理学、医学、文学、绘画、戏剧、收藏、建筑、出版、雕刻、科技等等,哪一方面都有可圈可点、杰出辉煌的成果。
引言:作为我国曾经的经济文化人文重地,徽州有着极为鲜明的地域特色。安徽省的省名,便由辖下的安庆和徽州各取一字组成。徽州是一个地理概念,更是一个历史、文化、思想概念。有人曾经评判,古代中国,徽州的思想家可能是最自觉地使自己的思想世俗化、生活化的一群人。他们将那些本来属于上层社会的道德伦理原则,悄悄引入民众的日常生活。岁月流逝,徽州曾经的人、物和故事渐行渐远,那些融入普通人的生活、深藏于民间的历史文化记忆,却鲜活地传承了下来……
1、徽州地理
正因为拥有世所罕见的物质与非物质的封建文化思想结晶,徽州得到了世人的偏爱。今天的人们,提到徽州最爱引用的,是汤显祖的诗:“一生痴绝处,
无梦到徽州。”诗人自己估计都没有想到,这首毫无赞美徽州之意的言志诗,几百年来生生被人们当作了徽州的赞美诗。
令徽州扬名的,还有它境内的名山——黄山。明朝旅行家徐霞客登临黄山时曾赞叹:“薄海内外之名山,无如徽之黄山。登黄山,天下无山,观止矣!”这一评价被后人归纳为“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徐霞客的推崇,令无数游人对黄山心驰神往,平生必得一登为愿。
徽州文化徽州宗族的姓氏来源
徽州宗族的姓氏来源
“十姓九汪”
宗族俗语。汪姓在东汉末年和三国时开始迁居徽州。隋唐之际出现地方军事豪强汪华,位高权重,子孙繁盛,散布四方,徽州因有”十姓九汪”的盛况。
“丁氏”
姓氏名。休宁丁氏出江苏常州毘陵派。宋代丁亨一任休宁教谕,留居于此。后人散居于休宁县城西街、水碓巷、社坛、西门桥、叶淇、麦歧村、临溪、石叶等地。绩溪丁氏系明代丁齐宝从族德迁居上丁村(今荆州乡石川),后散居横坞、大坑口(今龙川)等地。
“马氏”
姓氏名。婺源马氏始迁祖马咸,在宋宣和年间任遂宁知府,与蔡京有隙,辞官避居婺源,村名马家。马咸兼业医,号清虚先生,后裔分居他地。又宋朝世居乐平的马廷鸾,曾任观文殿大学士,入赘婺源甲路张氏,遂居其地。所生六子,五人回迁鄱阳,季子马端益留居婺源甲路。祁门马氏始迁祖马皇甫,元至正二年(1342)由婺源迁祁门伟溪(今胥岭塔下),后裔迁居县城,散处四门,称”四门马氏”。
“万氏”
姓氏名。元朝,万登旺由江西新建迁居祁门城西,后裔移居北乡方村(今胥岭芳村),又分迁城内东街、沙湾(今属胥岭)。休宁
五城镇高仓也有万氏居住。
“不是篁墩不是程”
氏族民谚。指徽州程氏皆出篁墩。篁墩在唐以前属休宁,以后属歙。程氏居篁墩始于东晋。太兴二年(319),程元谭以镇东军谋襄州刺史持节新安,为刺史,有惠政。永昌元年(322)秩满,新安郡民众请留,遂安家于篁墩。后裔有南朝名将程灵洗、程文季,隋末协助汪华镇守地方的程富,唐朝多次保障地方的程澐兄弟。支派分迁广泛。
“天下之汪皆出新安”
姓氏论语。语出《荆山堂汪氏统谱》。新安汪氏系汪芒氏之后,汪芒氏后裔于战国末期楚威王灭越(前334)时进入徽州。唐宋以降,新安汪氏后裔又不断徙居外郡,而成”天下之汪”。
徽派文化
徽派文化
1、徽派建筑文化
徽州文化园:徽州文化园,由碑廊、牌坊群、徽派盆景园、紫阳书院、新安画苑、古徽四宝斋、新安药堂、徽商纪念馆、徽戏楼、徽茶品茗阁、徽菜馆、文昌阁、五凤楼等部分组成,全部开放后,每天都有徽剧演出和徽州风情民俗表演。现在开放的是一期工程项目,主要有碑廊、徽派盆景园、牌坊群、文昌阁、五凤楼五个部分。
徽州文化园特色
徽州文化园借助黄山特有的自然和人文景观,充分展现博大精深的徽州文化,是一座融民俗风情、黄山风光和历史古迹于一体的旅游观光、度假休闲、学术交流、文化考察型文化旅游园区。
徽州文化园位于黄山市徽州区黄山国际旅游度假开发区内。背依蓊郁的青山,面隔浅草平铺的巨型广场,与屯歙公路相望,粉墙青瓦嵌漏窗的山墙逶迤山间,环抱成园。
该园门楼因屋顶的外转角呈五凤展翼而得名“五凤楼”,这种楼一般作为宗祠的仪门,可以增加祠堂的威仪,也寄寓人才辈出的含义。一对威武的石狮屹立门前,一对石鼓紧依门侧默默对视。门额上“徽州文化园”几个遒劲大字为中国书法家协会名誉主席启功题写,两侧石柱上悬挂着巨幅楹联:“越秦汉盛明清千秋道派薪传东南邹鲁;推程朱江戴百世名贤誉满上下神州。”
园内小桥流水,曲径通幽,清风徐徐,波光潋滟。“折桂桥”,取自“蟾宫折桂”,有登桥步入仕途之意。在歙县雄村,还有中举者在庭院中植桂花树一株的习俗。著名的竹山书院桂花厅里数十株月月桂、八月桂正是徽州文风昌盛、人才辈出的见证。
文昌阁为砖木塔式两层六角形阁楼,因阁内供奉文昌帝君取名“文昌阁”。“文昌”有文化昌盛之意,楼阁作为古徽州文人学子习文交友的场所。文昌阁精巧别致、典雅庄重,圆形金顶在阳光下熠熠生辉,似乎照耀着徽州文人学子通过科举步入仕途走上金光大道。一楼内壁上分别刻着宋明清徽州书院、状元、进士一览表。信步登上“天开文运”之楼,依栏四望,远山近景与门侧楹联“星斗为文高映阁,江山如画半倚楼”交相辉映。
第三讲,徽州宗族
1.徽州宗族制度答:宗族是以父系血缘关系为纽带,并按照一定规范结合起来的社会组织形式。最初在社会上层实行,与政治制度密切相关。商周行宗法制,氏族的财产和权力都是按照内部血缘关系来加以分配。春秋时宗法制度遭到破坏,然而权力仍归世家大族,直至魏晋隋唐时期,世家大族一直占统治地位。尤其魏行九品中正之法,世重门第,政府选拔官吏,首先看出身。北宋开始,宗族制度与政治制度脱钩,宗族制度由上层向基层渗透。在理学家们的倡导和朝廷的支持下,一种区别于商周及魏唐世家大族制度的新的家族制开始形成,它以尊祖、敬宗、睦族为宗旨,根据理学的伦理纲常制定宗规家法,约束族众。“尊祖”必叙谱牒,“敬宗”当建祠堂,“睦族”需有族产赈济。有谱,有祠,有田,成为这种新的家族制度的特征。徽州先贤程颐、朱熹尤其重视宗族伦理,朱熹还撰修《家礼》等书,制定了一整套宗法伦理的繁礼缛节,用以维系与巩固宗族制度,并编纂有《婺源茶院朱氏世谱》,推动和促进了徽州宗族社会的形成。2.徽州族规主要包括哪些内容答;族规家法,多从表彰善行、杜绝恶习、明确职守、重视名教四个方面,形成一个控制族人的法规体系,保障宗族社会稳定运行、发展。其基本内容体现封建阶级本质的纲常伦理和关于职业当勤、崇尚节俭、重视教育、济贫救灾、抚孤恤寡、遵守法纪、和睦邻里、禁止闲游、禁止迷信、禁止赌博、尊敬耆老、戒溺女婴、禁止偷盗、保护林木等传统精神文明的精华。主要内容是规范个人的道德行为,体现在忠义、孝顺、友悌、勤劳、节俭、礼貌等条规中,以维持家庭和睦相处以及家族生存发展。族规明文禁止一些不良行为,规定族人对家族公共事物的义务和权利,以加强家族向心力和凝聚力。确定有关祠堂、祖坟、祭祀、族田、修谱等与家族成员有关的各项事物,并告诫子孙要处理好家族与外族、地方、国家的关系。3.徽州宗族势力是如何渗透到徽州社会各个方面的?徽州宗族制度给徽州社会带来了哪些影响?答:如何渗透:宗族具有社会化职能。在聚族而居的徽州,儿童从小生活在亲属关系网中,他的知识和观念不仅来自于父亲,也来自族中其他长辈,每个长辈都有责任对他进行指导和教诲。尤为重要的是,由于文化发达,商业兴盛,徽州教育的普及程度较高,而教育机构大多是由宗族兴办的。有的宗族还置有专供教育费用的学田。年龄稍长之后,男孩就开始参加宗族内的一些 礼仪和祭祀活动。每个族中子弟都在宗族的日常生活、仪礼活动和学校教育中,掌握做
徽州文化
什么是徽州文化?
徽州文化是古徽州一府六县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总和。
徽州是时间概念,即从1121年至1911年。徽州这一名称始于宋宣和三年(1121年),方腊起义遭到镇压,改歙州为徽州。从宋置和三年(1121年)一直到清宣统三年(1911年),徽州这一名称一直没有变更,或称路或称府。民国元年(1912年)废府留县,徽州这一名称随之也就不复存在。1949年以后设立的徽州专署或仃署,由于管辖范围不同,已不屈于徽州府这一概念。一府六县是地域概念,即原徽州府属歙、黟、婺源、休宁、祁门、绩溪六县。在长达890年的时间里,这六个县一直稳定地隶属于徽州,这在中国历史上是极为罕见的。
徽州文化包括哪些内容?
徽州文化的主要内容有:徽州土地制度、徽商、徽州宗族、徽州历史名人、徽州教育、徽州科技、新安理学、新安医学、徽派朴学、徽州戏曲、新安画派、徽派篆刻、徽派版画、徽州工艺、徽州刻、徽州文献、徽州文书、徽派建筑、徽州村落、徽州民俗、徽州方言、徽菜、徽州宗教、徽州地理、徽州动植物资源等。涉及徽州经济、社会、教育、学术、文学、艺术、工艺、建筑、医学等诸学科,凡与徽州社会历史发展有关的内容,都屈徽州文化范畴,通常我们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总和”来加以概括。
徽州文化的内涵
谈徽州文化,我们必要先了解一下徽州。徽州,作为一个地域的名称,有着悠久的历史。其前身经历了从"三天子都" "蛮夷"之地属吴、越、楚秦置黟歙,新都郡,新安郡,歙州的漫长历程。宋徽宗宣和三年(公元1121年)改歙州为徽州。在此后的866年中,徽州的名称一直延用,直至1987年国务院批准成立地级黄山市时止。现在我们讲的徽州地域包括:黄山市的歙县、黟县、休宁县、祁门县、屯溪区、徽州区和黄山风景区;宣城地区的绩溪县和江西婺源县等。尽管千百年来,朝代的不断变更,名称的不断变化,但徽州的地域相对稳定,这就为徽州文化体系的形成和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徽州文化PPT课件
沿革: 歙州 新安 歙州 徽州
隋
唐
宋
辖境:歙县 休宁 祁门 绩溪 黟县 婺源(江西)
.
3
徽州文化是古徽州器物文化与精神文化的总和。 包含徽州土地制度,徽商、徽州宗族、历史名人, 历史档案、文献、教育科技,理学、医学、戏曲、 书法绘画、村落建筑、 方言民俗、茶道菜肴等。
徽学是研究徽州历史文化的学科名称。 徽学与敦煌学、藏学为地域文化研究的三大显学。
国领土列入中国的防区 。
.
7
1891-1962
无声视频
新文化中旧道德的楷模 旧伦理中新思想的师表
也是微云, 也是微云过后月光明。 只不见去年得游伴, 也没有当日的心情。
不愿勾起相思, 不敢出门看月。 偏偏月进窗来, 害我相思一夜。
.
8
• 新安理学 • 新安医学 • 新安画派 • 徽派版画 • 徽派篆刻 • 徽州教育
.
4
历史仿佛风雨中飘来荡去 的孤舟,而徽州就是港湾
每逢北方兵荒马乱,徽州 特殊地貌便成了避难的天然屏 障。徽州各大族姓,均为魏晋 之乱到唐末之乱中由中原迁移 而来,不乏世家贵族。
.
5
胡 富 明朝户部尚书(胡宗宪的族叔) 胡宗宪 明朝抗倭名将、兵部尚书、太子太保 胡余德 徽墨鼻祖 胡雪岩 清朝红顶商人 胡 适 近代著名学者
.
1
徽州是中国历史上遗留下来的一个 保存完好的近代历史博物馆,它闪烁着 文化的光晕,体现着岁月的痕迹,蕴含 着曾经的田园理想。对于很多人来说, 徽州的一切就像是一个梦,只有在梦里, 才会见到那么美丽的山水,见到那么灿 烂的文化。
徽文化介绍 ppt课件
徽文化在世界具有较高的知名度,在三大显文化中, 徽文化与藏文化,敦煌文化一起共同牵引着中国地域 文化的前行。徽文化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新安理学 新安医学 新安画派 新派版画 徽派版画 徽派篆刻 徽州教育
徽派建筑 徽商 徽剧 徽菜 徽州茶道 徽州方言
徽菜简介
南宋年间发端于歙县,是全国八大菜系之一,菜 系的形成是经济、文化发达的结果。徽菜重(讲究)油、 重色、重火功,而且选料精良,制作考究,尤其注重 原料的产地、季节、鲜度、部位、品种等,擅长炒、 炸、烧、炖、溜、焖、,加上火腿佐味,冰糖提鲜, 料酒除腥引香,使徽菜的风味更加鲜明。
实验学校508班研学之旅
讲座
徽
何为徽文化及主要内容 徽菜简介 徽州美食,特色小吃 徽茶,特产 徽州文房四宝 徽州工艺品 徽州建筑 徽州戏曲,文化教育
何为徽文化
徽文化,是中国三大地域文化之一。指古徽州一
2 府六县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总和,而不等同与安徽
文化。 徽州,古称歙州,又名新安,宋徽宗宣和三年 (1121年),改歙州为徽州,府治歙县 。徽文化内容 广博、深邃,有整体系列性等特点,深切透露了东方 社会与文化之谜,全息包容了中国后期封建社会民间 经济、社会、生活与文化的基本内容,被誉为是后期 中国封建社会的典型标本。
石头馃用猪五花肉丁和炒黄豆粉拌成馅心,用面皮 包上,收口捏紧,用木碾推擀成圆饼形状,然后放在平 锅中炕烙,每个饼子上放置一块石头(现在仍放一块特 制的砖头)压着,放石头的目的是为了均匀地传热,以 使馅心熟透,边炕边按动石头(饼子不用翻身),促使 内部油脂渗出,一直炕至熟透取出即成。咬开后香气
徽州文化
诠释古徽州建筑的宗族观念
摘要
魏晋时期,北方战乱,人们大量南迁。他们来到古徽州以后,出于生存和强化家族凝聚力的需要,特别重视“聚族而居”。族与村、血缘与地缘结合,逐渐形成了以单姓为主的村落形式,所谓“徽俗士夫巨室,多处于乡,每一村落聚族而居,不杂他姓”。且族有族规,氏有家典,所以在家族里,尊卑长幼、高低等级的宗法制度是备受古徽州人推崇的。因此,徽州封建宗族观念延续时间比其它地区更长。宗族观念不仅规范着古徽州人的言行举止,就连村落的建筑选址、布局、式样、装饰也处处体现着这一观念。
关键词:聚族而居,风水地师,宗族观念,牌坊,三雕。
古徽州人在选择定居点时无不慎而又慎。徽州人寻觅合适居地的方法十分多样,最常见的是风水地师选址。风水地师依经验和规则,实地踏勘,通过觅龙、查沙、观水、点穴等步骤,框定村址。此法今天看来似乎迷信色彩甚浓,但也包含一定科学道理。黟县西递村胡氏族谱中对当时西递村卜筑选址有如下记载:“对霭峰之似笔,土地肥沃,泉水甘甜。”可见,在古徽州人看来,“卜居”、“卜筑”的吉凶直接关系宗族人口繁昌、财源茂盛、人文发达。
在古徽州,几乎所有的村庄入口处,都留下人工刻意装点的痕迹:或一丛树林,或一抹尖塔,或一座庙宇。这就是在古徽州村落整体建筑格局中有“门户”和“灵魂”之誉的水口。“水口者,一方众水所总出处也”。出于追求宗族生存需要而愈加强烈的土地私有观念,使得古徽州人都想控制一方他族不能染指的生存空间,而水口正是界定村内、村外两大空间领域的最明显标志。所以过去村落间械斗,往往是“进了水口就打”、“赶出水口为止”。古徽州人还把水口视作“关隘”,在天然的形式下加之人工的修整,加强了宗族的安全感。在古徽州人的观念中,认为水口的形势状态主宰着村落宗族的盛衰和安危,它是一村宗族生死、前程的象征,如绩溪(原隶属古徽州)冯村自元代开族以来,“未能大而光之”,后“本堪舆之说,营建‘天门’、‘地户’(水口)”,结果“物阜而丁盛,一时称极盛焉”。
徽州文化徽州宗祠文化与程朱理学思想
徽州宗祠文化
(一)、徽州宗祠形成的历史沿革和特点;
徽州宗祠也可称之为徽州祠堂。它不仅是祭祀祖宗或先贤的庙堂,而且是村落宗族财势和实力的“象征”。村中部落的生活,宗族的繁衍、发展和兴衰,村落布局结构均与祠堂相关。可以说一个村落宗祠的数量、规模和气势折射出这个宗族“烟火”的衰旺。
徽州现存祠堂最早的建于明弘治年间,至清代则多不胜举。其大体分为总祠、分祠和家庙。总祠,作为当时重要的公共建筑,一般多置于村镇两端、傍山或有坡度的地方,气势恢宏、庄严气派,少则二进,多则四、五进,建筑依地形渐次高起,主体建筑置殿后,颇富变化。单面为中轴线上两个或多个三合院相套而成,民居簇拥,牌坊映照。支祠平面多为四合院式。而家庙是宗祠的一种特例,一般是官宦人家在家宅处所所建的祠堂。一般较大的村镇,如歙县许村、昌溪,总祠与支祠在12个以上。
如此璀璨夺目的徽州祠堂和其丰富的宗祠祭祀内容成了徽文化的活化石,形成独帜一枝的宗祠文化。那末,作为宗祠文化发源载体的徽州宗祠是如何形成和发展的?它对徽州宗祠文化的形成发展有何作用呢?
第一、徽州祠堂的出现源于"聚族而居";聚族而居是维护封建宗法的需要,也是徽州宗法建制的重要表现之一。清人赵吉士《寄园寄所寄》中这样描写道:"新安各姓聚族而居,绝无一姓搀入者,其风最为近古。出入齿让,姓各有宗祠统之,岁时伏腊,一九村中千丁皆集,祭用朱子家礼,彬彬合度。父老尝谓,新安有数种风俗,胜于他邑:千年之冢,不动一挂一抔;千年之放,未尝散处;千载谱系,丝毫不紊。主仆之严,数十世不改,而宵小不敢肆焉。"陈去病在《五石脂》一书中也说:"徽州多大姓,莫不聚族而居。"民国《歙县志·风俗》还指出:“邑俗重宗法,聚族而居,每村一姓或数族,姓各有祠,分派别复祠。”徽州一带以姓氏为基础划地聚居,一村一姓现象相当普遍,而且世代相沿,根深蒂固。如古歙篁墩为程氏世居,棠樾为鲍氏世居,唐模为许氏世居,江村为江氏居,潭渡为黄氏世居;黟县西递为胡氏世居,屏山为舒氏世居;绩溪西关为章氏世居,上庄为胡氏世居等。"吾邑万山中,风俗最近古。村墟蔼想望,往往聚族处。"从歙
徽州文化
徽州文化
古徽州府
徽州文化,即徽文化,是中国三大地域文化之一。指古徽州一府六县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总和,而不等同与安徽文化。徽州,今安徽黄山市、绩溪县及江西婺源县。徽州文化是一个极具地方特色的区域文化,其内容广博、深邃,有整体系列性等特点,深切透露了东方社会与文化之谜,全息包容了中国后期封建社会民间经济、社会、生活与文化的基本内容,被誉为是后期中国封建社会的典型标本。学术界对其的研究,至少经历了大半个世纪,被誉为是并列与敦煌学和藏学的中国三大走向世界的地方显学之一。
地域:古徽州(一府六县)
时间:1121年至1911年
目录:
一、基本文化
二、包含内容
三、文化价值
四、文化内涵
1.新安理学
2.徽州朴学
3.新安画派
4.徽州篆刻
5.徽派版画
6.徽州契约
7.徽剧
8.徽州刻书
9.新安医学
10.徽派建筑
11.徽菜
其他
五、学术意义
六、徽学
学术价值
现实意义
歙黟二县
新都郡
一府六县
秦汉地域
新安
小大徽州
黄山得名
大好山水
小桃源
徽骆驼
一、基本文化
徽州所辖区域从北宋宣和三年(1121年)至清宣统三年(1911年)的790年间除元至正十七年(1357年)到至正二十七年(1367年)的十年内称兴安府外,其余时期因朝代更迭而称徽州(宋)、徽州路(元)、徽州府(明
古徽州府
、清),但“徽州”之名却前后沿用长达780年之久。
民国元年(1912年)废府留县,“徽州”一名遂废,直到1949年5月设立徽州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简称徽州专区),但因管辖范围发生变动(徽州六县之一的婺源划属江西),其含义已与历史上的“徽州”也即“古徽州”有所出入。
徽文化介绍
“徽州竹编”始于唐宋,盛于明清。传 世的明清竹编实物,以碗、杯、盘瓶 等为主,还有书箱、礼盘、果盒等。 “徽州竹编”突破原来的长、圆、方、 扁造型和简单的图案,发展成竹编画、 竹雕、竹制人物、竹编兽禽等。竹编 的色彩,由黑色和本色两种增加了红、 黄、绿、蓝、紫等多种颜色,运用编 花、透空、夹筋等手工编织手段,使 竹编工艺品更加绚丽多彩。
徽州工艺品
徽派盆景是以古徽州命名的盆景艺术流 派。它以歙县的卖花渔村为代表,包括 绩溪、黟县、休宁等地民间制作的盆景, 以古朴、奇特、遒劲、凝重、浑厚为其 特色,开创一派独特的艺术风格,已有 800多年的历史,以游龙梅桩驰名海内 盆苑,并于清乾隆年间在绩溪仁里等地 形成了每12年一举、规模宏大的徽派 盆景展览。 徽派雕刻:徽派建筑集徽州山川风景 之灵气,融风俗文化之精华,风格独 特,结构严谨,雕镂精湛,不论是村 镇规划构思,还是平面及空间处理、 建筑雕刻艺术的综合运用都充分体现 了鲜明的地方特色。尤以民居、祠堂 和牌坊最为典型,被誉为“徽州古建 三绝”。
臭鳜鱼徽菜名品,制法独特,食而得异香。相传在200多年 前,沿江一带鱼贩将鳜鱼以木桶装运至徽州山区,途中为防止 鲜鱼变质,采取一层鱼洒一层淡盐水的办法,经常上下翻动, 如此七八天抵达屯溪等地。此时鱼鳃仍红色,鳞不脱,质未变, 只表皮散发出一种似臭非臭的特殊气味,但洗净后经热油稍煎, 细火烹调,非但无异味,反而鲜香无比,成为脍炙人品的佳肴。 具体做法:将新鲜鳜鱼用淡盐水腌渍在室温25度左右的环 境中,经六七天后, 鱼体便发出似臭非 臭气味,然后入油 锅略煎,配以猪肉 片,笋片,小火红 烧至汤汁浓缩而成。
(完整)徽州民俗
古徽州民俗
——浅谈故乡民风民俗1 徽州简介
徽州,简称“徽”,位于新安江上游,古称歙州,又名新安,宋徽宗宣和三年(公元1121年),改歙州为徽州,从此历宋元明清四代,统一府六县(歙县、黟县、休宁、婺源、绩溪、祁门),辖境为今黄山市、绩溪县及江西婺源县,行政版图相对稳定.徽州是徽商的发祥地,明清时期徽商称雄中国商界500余年,有“无徽不成镇”、“徽商遍天下”之说。
徽文化也成为中外学者重点研究的中华三大地域文化之一。
2 徽州民风
2.1徽州民谣
徽州民歌具有鲜明的地域性,古朴、典雅、高亢、委婉兼具一波三折,具有鲜明的江南色彩与富有特色的古山越文化的气息。徽州民歌来源于生活,反映生活的本真,如婚嫁歌有《哭轿》、《接房》、《敬酒》、《交杯》等.劳动号子有《锯板号子》、《采茶号子》、《采桑号子》等;山歌有《正月探妹》、《送郎》等。儿歌有《推车谣》、《月亮大大》、《柏树枝》等。道士腔有《游四门》、《十供》等,此外还有革命民歌。从这些歌谣的题目,便能一一数出徽州人逢年过节、红白喜事皆是面面俱到,宗族乡亲里的规矩礼仪一箩筐.
前世不修,生在徽州;十三四岁,往外一丢……
前世不修今世修,苏杭不生生徽州;十三四岁年少时,告别亲人跑码头。
前世不修来世修,转世还要生徽州;十三四岁年少时,顺着前辈足迹走。
徽州徽州梦徽州,多少牵挂在心头,举头望月数星斗,句句乡音阵阵愁。
徽州徽州好徽州,做个女人空房守,举头望月怜星斗,夜思夫君泪沾袖。
前世不修来世修,转世还要嫁徽州;书香门第也富贵,忠烈孝节美名留。
前世不修来世修,转世还要嫁徽州;多少辛酸多少泪,悲欢荣辱也轮流。
徽州文化介绍PPT
徽墨酥的外形酷似徽 墨,6厘米长4厘米宽 1 厘米厚,造型是一 般徽墨墨锭的标准尺 寸,酥体从外到内乌 黑油亮,芳香四溢。 品尝时的口感享受难 以言表:油酥柔韧, 不待咀嚼先自融化生 津,唇齿留香,清幽
雅淡;甜而不腻,让 人觉得甘甜适中,大 有“添一分就腻味减 一分则乏味”之美感。
徽 茶
产于安徽省黄山。 每年清明谷雨, 产于安徽省黄山市北麓的黄山区 选摘初展肥壮嫩 (原太平县)新明、龙门、三口 一带。外形两叶抱芽,扁平挺直, 芽,手工炒制, 自然舒展。叶色苍绿匀润,叶脉 该茶外形微卷,状 绿中稳红,兰香高爽,滋味醇厚 似雀舌,绿中泛黄, 回甘,有独特的猴韵,汤色清绿 银毫显露,且带有金黄色鱼叶(俗称黄 明澈,叶底嫩绿匀亮,芽叶成朵 金片)。入杯冲泡雾气结顶,汤色清碧 肥壮。 微黄,叶底黄绿有活力,滋味醇甘,香 气如兰,韵味深长。由于新制茶叶白毫 披身,芽尖峰芒,且鲜叶采自黄山高峰, 遂将该茶取名为黄山毛峰。
徽州漆器主产于黄山徽州。徽州盛产 国漆,以国漆作原料,掺以绿松石、 丹砂、珊瑚、青筋蓝、朱砂等,经过 一系列工艺处理,制成漆器。徽州漆 器五彩缤纷,绚丽多彩。人立其上, 不见漆损;沸水茶杯置其上,不伤漆 面丝毫。产品有挂屏、台屏、屏风、 炕几、书橱、果盘、花瓶、电视机柜、 啤酒橱等,产品远销美国、法国、加 拿大、日本及东南亚各国,享誉甚高。
Fra Baidu bibliote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