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徽州文化徽州宗族共28页

合集下载

徽州文化

徽州文化

徽州文化古徽州府什么是徽州文化?徽州文化是古徽州一府六县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总和。

徽州是时间概念,即从1121年至1911年。

徽州这一名称始于宋宣和三年(112 1年),方腊起义遭到镇压,改歙州为徽州。

从宋置和三年(1121年)一直到清宣统三年(1911年),徽州这一名称一直没有变更,或称路或称府。

民国元年(1912年)废府留县,徽州这一名称随之也就不复存在。

1949年以后设立的徽州专署或仃署,由于管辖范围不同,已不屈于徽州府这一概念。

一府六县是地域概念,即原徽州府属歙、黟、婺源、休宁、祁门、绩溪六县。

在长达890年的时间里,这六个县一直稳定地隶属于徽州,这在中国历史上是极为罕见的。

徽州文化包括哪些内容?徽州文化的主要内容有:徽州土地制度、徽商、徽州宗族、徽州历史名人、徽州教育、徽州科技、新安理学、新安医学、徽派朴学、徽州戏曲、新安画派、徽派篆刻、徽派版画、徽州工艺、徽州刻、徽州文献、徽州文书、徽派建筑、徽州村落、徽州民俗、徽州方言、徽菜、徽州宗教、徽州地理、徽州动植物资源等。

涉及徽州经济、社会、教育、学术、文学、艺术、工艺、建筑、医学等诸学科,凡与徽州社会历史发展有关的内容,都屈徽州文化范畴,通常我们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总和”来加以概括。

徽州文化的现存及其原因和价值康熙六年(1667年)正式撤销江南省分为安徽、江苏二省。

安徽是因江北有安庆,江南有徽州,取二地之首字而称安徽。

徽州,公元前222年就有歙县、黟县两个大县,明清时更为昌盛。

徽州文化,以其广博深邃的内涵正越来越受到社会科学界的青睐,同时也引起了经济界的关注。

这三年中,我有幸参加并主持了一次全国徽学研讨会,四次国际徽学研讨会。

各地、各国专家学者踊跃参加研讨,表现了高度的热情。

老徽学研究者对我说:"我三十年前就加入了徽州籍了。

一些教授专家,几乎一生精力倾注于徽学。

一种地方文化能够引起国内外的如此重视,足以见其存在的重要和价值。

徽州文化徽州宗族的姓氏来源

徽州文化徽州宗族的姓氏来源

徽州宗族的姓氏来源“十姓九汪”宗族俗语。

汪姓在东汉末年和三国时开始迁居徽州。

隋唐之际出现地方军事豪强汪华,位高权重,子孙繁盛,散布四方,徽州因有”十姓九汪”的盛况。

“丁氏”姓氏名。

休宁丁氏出江苏常州毘陵派。

宋代丁亨一任休宁教谕,留居于此。

后人散居于休宁县城西街、水碓巷、社坛、西门桥、叶淇、麦歧村、临溪、石叶等地。

绩溪丁氏系明代丁齐宝从族德迁居上丁村(今荆州乡石川),后散居横坞、大坑口(今龙川)等地。

“马氏”姓氏名。

婺源马氏始迁祖马咸,在宋宣和年间任遂宁知府,与蔡京有隙,辞官避居婺源,村名马家。

马咸兼业医,号清虚先生,后裔分居他地。

又宋朝世居乐平的马廷鸾,曾任观文殿大学士,入赘婺源甲路张氏,遂居其地。

所生六子,五人回迁鄱阳,季子马端益留居婺源甲路。

祁门马氏始迁祖马皇甫,元至正二年(1342)由婺源迁祁门伟溪(今胥岭塔下),后裔迁居县城,散处四门,称”四门马氏”。

“万氏”姓氏名。

元朝,万登旺由江西新建迁居祁门城西,后裔移居北乡方村(今胥岭芳村),又分迁城内东街、沙湾(今属胥岭)。

休宁五城镇高仓也有万氏居住。

“不是篁墩不是程”氏族民谚。

指徽州程氏皆出篁墩。

篁墩在唐以前属休宁,以后属歙。

程氏居篁墩始于东晋。

太兴二年(319),程元谭以镇东军谋襄州刺史持节新安,为刺史,有惠政。

永昌元年(322)秩满,新安郡民众请留,遂安家于篁墩。

后裔有南朝名将程灵洗、程文季,隋末协助汪华镇守地方的程富,唐朝多次保障地方的程澐兄弟。

支派分迁广泛。

“天下之汪皆出新安”姓氏论语。

语出《荆山堂汪氏统谱》。

新安汪氏系汪芒氏之后,汪芒氏后裔于战国末期楚威王灭越(前334)时进入徽州。

唐宋以降,新安汪氏后裔又不断徙居外郡,而成”天下之汪”。

“巴氏”姓氏名。

南朝梁武帝时,巴播从丹阳迁居休宁二十四都以避乱,即为徽州巴氏始迁祖。

后裔散居休宁中街、望干、东林竹、岭后、上颜溪等地。

宋朝初年,巴珣再迁歙县河西,后世有”东门许,西门巴”的俗语。

“方氏”姓氏名。

徽州文化徽州宗祠文化与程朱理学思想

徽州文化徽州宗祠文化与程朱理学思想

徽州宗祠文化(一)、徽州宗祠形成的历史沿革和特点;徽州宗祠也可称之为徽州祠堂。

它不仅是祭祀祖宗或先贤的庙堂,而且是村落宗族财势和实力的“象征”。

村中部落的生活,宗族的繁衍、发展和兴衰,村落布局结构均与祠堂相关。

可以说一个村落宗祠的数量、规模和气势折射出这个宗族“烟火”的衰旺。

徽州现存祠堂最早的建于明弘治年间,至清代则多不胜举。

其大体分为总祠、分祠和家庙。

总祠,作为当时重要的公共建筑,一般多置于村镇两端、傍山或有坡度的地方,气势恢宏、庄严气派,少则二进,多则四、五进,建筑依地形渐次高起,主体建筑置殿后,颇富变化。

单面为中轴线上两个或多个三合院相套而成,民居簇拥,牌坊映照。

支祠平面多为四合院式。

而家庙是宗祠的一种特例,一般是官宦人家在家宅处所所建的祠堂。

一般较大的村镇,如歙县许村、昌溪,总祠与支祠在12个以上。

如此璀璨夺目的徽州祠堂和其丰富的宗祠祭祀内容成了徽文化的活化石,形成独帜一枝的宗祠文化。

那末,作为宗祠文化发源载体的徽州宗祠是如何形成和发展的?它对徽州宗祠文化的形成发展有何作用呢?第一、徽州祠堂的出现源于"聚族而居";聚族而居是维护封建宗法的需要,也是徽州宗法建制的重要表现之一。

清人赵吉士《寄园寄所寄》中这样描写道:"新安各姓聚族而居,绝无一姓搀入者,其风最为近古。

出入齿让,姓各有宗祠统之,岁时伏腊,一九村中千丁皆集,祭用朱子家礼,彬彬合度。

父老尝谓,新安有数种风俗,胜于他邑:千年之冢,不动一挂一抔;千年之放,未尝散处;千载谱系,丝毫不紊。

主仆之严,数十世不改,而宵小不敢肆焉。

"陈去病在《五石脂》一书中也说:"徽州多大姓,莫不聚族而居。

"民国《歙县志·风俗》还指出:“邑俗重宗法,聚族而居,每村一姓或数族,姓各有祠,分派别复祠。

”徽州一带以姓氏为基础划地聚居,一村一姓现象相当普遍,而且世代相沿,根深蒂固。

如古歙篁墩为程氏世居,棠樾为鲍氏世居,唐模为许氏世居,江村为江氏居,潭渡为黄氏世居;黟县西递为胡氏世居,屏山为舒氏世居;绩溪西关为章氏世居,上庄为胡氏世居等。

徽州文化介绍PPT

徽州文化介绍PPT

宣纸因原产于宣城而得名,现主要 产于安徽泾县。是中国古代用于书 写和绘画的纸。宣纸起于唐代,历 代相沿。此外,泾县附近的宣城、 太平等地也生产这种纸。由于宣纸 有易于保存,经久不脆,不会褪色 等特点,故有“纸寿千年”之誉。
汪伯立笔又称“徽笔”,选料精细,制作精致, 命名精巧,生产过好多种套笔,有的以黄山、白 岳、披云峰等名山命名,有的以新安江、渐江、 练水等胜水命名,有的还以S“碎石银光”、 “问政玉笋”、“金棚桂枝”等风景古迹命名。 套笔的用料十分考究,使用景德镇特窑专制的青 花白底纹瓷笔杆,选各种兽毛做笔头,有时甚至 要从一斤兽毛中筛选出百分之一做成一只笔头。 这种“千毛选一毫”的精品,且多为贡品,自然 只有深藏于宫廷内府,后代民间较少不实物传世。
太平猴魁

黄山毛峰
徽 茶
屯溪绿茶
又称“眉茶”。黄山茶乡所产的 各种绿茶由“屯溪”集散、输出、 因此,统称“屯溪绿茶”。屯溪 绿茶为我国极品名茶之一。主要 产地有休宁、歙县、施德、绩溪、 宁国等地。因历史上在屯溪加工 输入出,故名“屯绿”,曾被誉 为“首屈一指的好茶”、“绿色 金子”。 祁门红茶, 中国历史名 茶。著名红 茶精品,简 称祁红,产 于安徽省祁 门、东至、贵池、石台、黟县, 以及江西的浮梁一带。“祁红特 绝群芳最,清誉高香不二门。” 祁门红茶是红茶中的极品,享有 盛誉,是英国女王和王室的至爱 饮品,高香美誉,香名远播,美 称“群芳最”、“红茶皇后”。
徽菜简介
南宋年间发端于歙县,是全国八大菜系之一,菜 系的形成是经济、文化发达的结果。徽菜重(讲究)油、 重色、重火功,而且选料精良,制作考究,尤其注重 原料的产地、季节、鲜度、部位、品种等,擅长炒、 炸、烧、炖、溜、焖、,加上火腿佐味,冰糖提鲜, 料酒除腥引香,使徽菜的风味更加鲜明。 名菜有:火腿炖甲鱼、红烧果子狸、清蒸石鸡、虎 皮毛豆腐、凤炖牡丹、红烧划水、香菇盒等。一九四 九年以前,烹调之乡的绩溪县,到外地开饭店有222家, 如上海的大中国、大中华、大富贵,武汉的大中华等 皆是。

古徽州文化

古徽州文化

古徽州文化摘要:历史上的徽州是一个无比神奇的地方。

在这片1.2万平方公里的弹丸之地,不仅出现过富甲一方、称雄商界数百年的徽州商帮,而且创造了灿烂辉煌、博大精深的徽州文化。

以人才而论,古徽州可谓灿若星海,各领风骚。

他们当中既有造诣精深的名儒耆宿、政声卓著的干吏名臣、享誉四方的艺苑名流、学富五车的文坛才俊,也有卓有建树的科技群彦、身怀绝技的能工巧匠、炙手可热的商界巨贾。

以文化成果论,无论是理学、医学、文学、绘画、戏剧、收藏、建筑、出版、雕刻、科技等等,哪一方面都有可圈可点、杰出辉煌的成果。

引言:作为我国曾经的经济文化人文重地,徽州有着极为鲜明的地域特色。

安徽省的省名,便由辖下的安庆和徽州各取一字组成。

徽州是一个地理概念,更是一个历史、文化、思想概念。

有人曾经评判,古代中国,徽州的思想家可能是最自觉地使自己的思想世俗化、生活化的一群人。

他们将那些本来属于上层社会的道德伦理原则,悄悄引入民众的日常生活。

岁月流逝,徽州曾经的人、物和故事渐行渐远,那些融入普通人的生活、深藏于民间的历史文化记忆,却鲜活地传承了下来……1、徽州地理正因为拥有世所罕见的物质与非物质的封建文化思想结晶,徽州得到了世人的偏爱。

今天的人们,提到徽州最爱引用的,是汤显祖的诗:“一生痴绝处,无梦到徽州。

”诗人自己估计都没有想到,这首毫无赞美徽州之意的言志诗,几百年来生生被人们当作了徽州的赞美诗。

令徽州扬名的,还有它境内的名山——黄山。

明朝旅行家徐霞客登临黄山时曾赞叹:“薄海内外之名山,无如徽之黄山。

登黄山,天下无山,观止矣!”这一评价被后人归纳为“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

徐霞客的推崇,令无数游人对黄山心驰神往,平生必得一登为愿。

地处安徽南部,由歙县、休宁、黟县、祁门、婺源、绩溪六县组成的古徽州,是孕育徽派建筑、新安医学、新安理学、新安朴学、徽州三雕、徽剧、徽菜、新安画派、文房四宝等瑰宝的胜地,诞生了称雄明清几百年的徽州商帮,有着程朱阙里、东南邹鲁的美誉。

第三讲,徽州宗族

第三讲,徽州宗族
影响:1)徽州宗族对于徽州社会的积极影响??①凝聚同宗势力,增强抗击自然与社会的能力;??②加强社会伦理教化;??③缓和了宗族内部的阶级矛盾;??会的消极影响??
①对于理学教条的墨守成规、不思进取、僵化守旧;??
②过度发达的宗族制度限制和约束了社会发展和进步的空间。
“尊祖”必叙谱牒,“敬宗”当建祠堂,“睦族”需有族产赈济。有谱,有祠,有田,成为这种新的家族制度的特征。徽州先贤程颐、朱熹尤其重视宗族伦理,朱熹还撰修《家礼》等书,制定了一整套宗法伦理的繁礼缛节,用以维系与巩固宗族制度,并编纂有《婺源茶院朱氏世谱》,推动和促进了徽州宗族社会的形成。
2.徽州族规主要包括哪些内容
1.徽州宗族制度
答:宗族是以父系血缘关系为纽带,并按照一定规范结合起来的社会组织形式。最初在社会上层实行,与政治制度密切相关。商周行宗法制,氏族的财产和权力都是按照内部血缘关系来加以分配。春秋时宗法制度遭到破坏,然而权力仍归世家大族,直至魏晋隋唐时期,世家大族一直占统治地位。尤其魏行九品中正之法,世重门第,政府选拔官吏,首先看出身。北宋开始,宗族制度与政治制度脱钩,宗族制度由上层向基层渗透。在理学家们的倡导和朝廷的支持下,一种区别于商周及魏唐世家大族制度的新的家族制开始形成,它以尊祖、敬宗、睦族为宗旨,根据理学的伦理纲常制定宗规家法,约束族众。
答;族规家法,多从表彰善行、杜绝恶习、明确职守、重视名教四个方面,形成一个控制族人的法规体系,保障宗族社会稳定运行、发展。其基本内容体现封建阶级本质的纲常伦理和关于职业当勤、崇尚节俭、重视教育、济贫救灾、抚孤恤寡、遵守法纪、和睦邻里、禁止闲游、禁止迷信、禁止赌博、尊敬耆老、戒溺女婴、禁止偷盗、保护林木等传统精神文明的精华。主要内容是规范个人的道德行为,体现在忠义、孝顺、友悌、勤劳、节俭、礼貌等条规中,以维持家庭和睦相处以及家族生存发展。族规明文禁止一些不良行为,规定族人对家族公共事物的义务和权利,以加强家族向心力和凝聚力。确定有关祠堂、祖坟、祭祀、族田、修谱等与家族成员有关的各项事物,并告诫子孙要处理好家族与外族、地方、国家的关系。

徽州文化

徽州文化

无声视频
1891-1962
新文化中旧道德的楷模 旧伦理中新思想的师表
也是微云, 也是微云过后月光明。 只不见去年得游伴, 也没有当日的心情。
不愿勾起相思, 不敢出门看月。 偏偏月进窗来, 害我相思一夜。
• • • • • •
新安理学 新安医学 新安画派 徽派版画 徽派篆刻 徽州教育
• • • • • •
徽州古民居
著名的古民居村落有西递、宏村、唐 模、南屏、呈坎、昌溪等。
民居外观整体性和美感很强,高墙封闭,马头翘角,墙线错落有 致,黑瓦白墙,色彩典雅大方; 在装饰方面采用徽派三雕,青砖门罩,石雕漏窗,木雕楹柱 与建筑物融为一体,使建筑精美如诗。
粉墙黛瓦
在空间结构 和利用上,造型 丰富,讲究韵律 美,以马头墙、 小青瓦最有特色; 在建筑雕刻艺术 的综合运用上, 融石雕、木雕、 砖雕为一体,显 得富丽堂皇。
徽派建筑还包括桥、亭、廊、塔、照 壁等单体形态
呈 坎 环 秀 桥
位于江村村口
唐 模 水 口
水口是指一方水之总出口处。在崇尚以风水理论指导村落选址的布局、
枕高岗面流水的古徽州地区,水口的设计很自然地就成为古村落营建中的 重要的一环。
呈坎宝纶阁
照壁-----是中国受风水意识影响而产生的一种独具特色的建筑形式, 亦称“影壁”或“屏风墙”。
长空独有天边月,
为我勾留伴晓寒。
民居、祠堂、牌坊
徽派建筑特色
徽派建筑风格
—— 青砖小瓦马头墙, 灌 木回廊绣阁藏。

徽派建筑是中国古建筑最重要的流派 之一,它的工艺特征和造型风格主要体 现在民居、祠庙、牌坊和园林等建筑实 物中。它集徽州山川风景之灵气,融风 俗文化之精华,风格独特,结构严谨, 雕镂精湛,不论是村镇规划构思,还是 平面及空间处理、建筑雕刻艺术的综合 运用都充分体现了鲜明的地方特色。尤 以民居、祠堂和牌坊最为典型,被誉为 “徽州古建三绝”,为中外建筑界所重 视和叹服。

徽州文化

徽州文化

诠释古徽州建筑的宗族观念摘要魏晋时期,北方战乱,人们大量南迁。

他们来到古徽州以后,出于生存和强化家族凝聚力的需要,特别重视“聚族而居”。

族与村、血缘与地缘结合,逐渐形成了以单姓为主的村落形式,所谓“徽俗士夫巨室,多处于乡,每一村落聚族而居,不杂他姓”。

且族有族规,氏有家典,所以在家族里,尊卑长幼、高低等级的宗法制度是备受古徽州人推崇的。

因此,徽州封建宗族观念延续时间比其它地区更长。

宗族观念不仅规范着古徽州人的言行举止,就连村落的建筑选址、布局、式样、装饰也处处体现着这一观念。

关键词:聚族而居,风水地师,宗族观念,牌坊,三雕。

古徽州人在选择定居点时无不慎而又慎。

徽州人寻觅合适居地的方法十分多样,最常见的是风水地师选址。

风水地师依经验和规则,实地踏勘,通过觅龙、查沙、观水、点穴等步骤,框定村址。

此法今天看来似乎迷信色彩甚浓,但也包含一定科学道理。

黟县西递村胡氏族谱中对当时西递村卜筑选址有如下记载:“对霭峰之似笔,土地肥沃,泉水甘甜。

”可见,在古徽州人看来,“卜居”、“卜筑”的吉凶直接关系宗族人口繁昌、财源茂盛、人文发达。

在古徽州,几乎所有的村庄入口处,都留下人工刻意装点的痕迹:或一丛树林,或一抹尖塔,或一座庙宇。

这就是在古徽州村落整体建筑格局中有“门户”和“灵魂”之誉的水口。

“水口者,一方众水所总出处也”。

出于追求宗族生存需要而愈加强烈的土地私有观念,使得古徽州人都想控制一方他族不能染指的生存空间,而水口正是界定村内、村外两大空间领域的最明显标志。

所以过去村落间械斗,往往是“进了水口就打”、“赶出水口为止”。

古徽州人还把水口视作“关隘”,在天然的形式下加之人工的修整,加强了宗族的安全感。

在古徽州人的观念中,认为水口的形势状态主宰着村落宗族的盛衰和安危,它是一村宗族生死、前程的象征,如绩溪(原隶属古徽州)冯村自元代开族以来,“未能大而光之”,后“本堪舆之说,营建‘天门’、‘地户’(水口)”,结果“物阜而丁盛,一时称极盛焉”。

徽州文化探寻:徽州宗族——“新安十五姓”和“徽州八大姓”

徽州文化探寻:徽州宗族——“新安十五姓”和“徽州八大姓”

徽州文化探寻:徽州宗族——“新安十五姓”和“徽州八大姓”徽州宗族在中华氏族史上占有重要一页。

研究徽州历史和文化,徽州宗族是一个十分值得研考的重要方面。

徽州宗族历史悠久。

大禹时代前后,徽州氏族多属三苗族和古越族土著先民。

秦始皇三十年(公元前217年),闽粤越人和部分中原华夏族人先后迁居徽州。

到汉末时期,史称徽州居民为“山越”。

晋永嘉之乱,北方人口纷纷南徙徽州,当地土著越民同北方华夏族友好共处、通婚融合,逐步统一融合为汉族,山越之称即告消亡。

从徽州族史考证看,徽州除本土氏族外,多为北方迁徙而来。

特别是在晋、唐、宋时期,形成了三大迁徙高潮。

第一次迁徙高潮源于两晋“永嘉之乱”,来徽的有程、鲍、俞、余、黄、谢、詹、胡、郑等九族。

第二次迁徙高潮行于唐代的安史之乱与黄巢起义,来徽的有陆、陈、叶、孙、洪、罗、舒、姚、赵、戴、康、施、冯、夏、李、朱、潘、刘、曹、毕、王、江、许、廖等24族。

第三次迁徙高潮起于两宋“靖康之乱”,来徽的有柯、宋、张、周、阮、杨、蒋、刘、饶、马、滕、孔、徐、吕、韩等15族。

当然,入“徽”为官不归和文人学士慕恋新安大好山水栖此不回,也是外姓留徽的一个不可忽视的原因。

从朝代上看,明代以前可考的大族有57个,主要大族有程、汪、吴、黄、胡、王、李、方八姓,洪、余、鲍、戴、曹、江、孙、毕、朱、巴等姓次之。

外地大姓迁徙徽州主要在汉、晋、南北朝、唐、五代、宋、元等朝代,迁徙最多是在唐代,共有24个姓氏家族;其次为宋代,有15个氏族。

这与上述中原氏族三次入徽大迁徙是相一致的。

迁徽大族原籍主要分布在山东、河南、河北、江苏、浙江、湖北、湖南、江西、山西、陕西、甘肃、安徽、福建等省。

可见,中原地区是徽州氏族的主籍地。

民国初年国务总理汪大燮徽州多门名望族,素有“新安十五姓”和“徽州八大姓”之说。

据徽州史志和《新安名族志》,“新安十五姓”是指古徽州程、汪、吴、黄、胡、王、李、方、洪、余、鲍、戴、曹、江、孙十五大姓。

徽州文化

徽州文化

徽州文化牌坊是封建社会最高的荣誉象征,是用来标榜功德,宣扬封建礼数的。

歙县多牌坊,这与徽商的发展、兴起和程朱理学的发源、影响有着渊远流长的关系。

黄山市现存的明清两代的牌坊甚多。

著名的如歙县棠樾牌坊群、黟县西递胡文光刺史牌坊、歙县县城的许国石坊等等。

祠堂是祭祀祖宗或先贤的庙堂。

徽州祠堂遍布城乡,现存祠堂最早的建于明弘治年间,至清代,多不胜举。

徽州三雕:具有徽派风格的砖雕、石雕、木雕三种民间雕刻工艺的简称。

徽派"三雕"以歙县、黟县、婺源县最为典型,保存也相对较好。

主要用于民居、祠堂、庙宇、园林等建筑的装饰,以及古式家具、屏联、笔筒、果盘等工艺雕刻。

"三雕"的历史源于宋代,至明清而达极盛。

明代雕刻粗矿、古朴,一般只有平雕和浅浮雕,借助于线条造型,而缺乏透视变化,但强调对称,富于装饰趣味。

清代雕刻细腻蘩复,构图、布局吸收了新安画派的表现手法,讲究艺术美,多用深浮雕和圆雕,提倡镂空效果,有的镂空层次多达十余层,亭台楼谢,树本山水,人物走兽,花鸟虫鱼集于同一画面,玲现剔透,错落有致,层次分明,栩栩如生,显示了雕刻工匠高超的艺术才能。

谐音文化:新娘离开娘家时要行“过炉”仪式,即由家人背着从家中锡炉子里烧着艾叶的香气中跨过再到祠堂上轿,“艾”、“锡”谐音“爱媳”,是一种祈愿和嘱咐;“一袋(代)传一袋(代),一袋(代)高一袋(代)”,“碎(岁)碎(岁)平安”;“年年有鱼(余)”;比如:徽商店铺全用小青瓦、白粉墙建筑,谐音寓意“清清白白做生意”、“笔笔账目一清二白”;徽州人家厅堂案几上,东边必置瓷器大花瓶,西边必摆带座明镜,所谓“东瓶(平)西镜(静)”,谐音祈求家中平静;建新房时的上梁仪式,先要祭梁,即由匠人用斧刃鸡颈,沥鸡血祭梁,然后将鸡往上一抛,念道:“金鸡落地,大吉大利”,用的是“鸡(吉)”的谐音;正梁入榫安装时,必须用一对八角木槌敲打,而不能用铁斧,取的是“八(发)”谐音,以求发家致富;上梁毕,一人站在高高的屋架上向上面欢庆的人群抛撒馒头等,行动语言谐音“高发”,以求发家致富的优质高效。

徽州文化PPT课件

徽州文化PPT课件

沿革: 歙州 新安 歙州 徽州



辖境:歙县 休宁 祁门 绩溪 黟县 婺源(江西)
.
3
徽州文化是古徽州器物文化与精神文化的总和。 包含徽州土地制度,徽商、徽州宗族、历史名人, 历史档案、文献、教育科技,理学、医学、戏曲、 书法绘画、村落建筑、 方言民俗、茶道菜肴等。
徽学是研究徽州历史文化的学科名称。 徽学与敦煌学、藏学为地域文化研究的三大显学。
• 徽派建筑 • 徽商 • 徽剧 • 徽菜 • 徽州茶道 • 徽州方言
.
9
徽州以独特的理学文化与宗族观念孕育 了徽商,后者又以自己巨大的商业财富 回报徽州,滋养出了灿烂的徽州文化。
.
10
•徽墨 安徽省绩溪胡开文墨业
浙江湖州
湖 笔
.
•歙砚
•宣纸
11
•明清两代徽州府进士人数名列全国第二 •明代徽州56万人口,书院多达54所 •清康熙年间统计,徽州六县设社学462所 •《四库全书》收编徽人著作197种
➢一沟三状元、三丞相 ➢一门九进士 六部四尚书 ➢四代一品 父子丞相
.
朱熹故里—婺源
12
西递——桃花源里人家 宏村——中国画里乡村 古民居、古祠堂、古牌坊
砖雕、石雕、木雕
.
13
.
14
春柳轻拂下的宏村
徽州村落是农耕社会 文明的见证,而西递和宏 村这两个村落则展现了徽 州民居、民俗、小巷特有 的风情以及徽州人与自然 和谐共处的生活观念。
国领土列入中国的防区 。
.
7
1891-1962
无声视频
新文化中旧道德的楷模 旧伦理中新思想的师表
也是微云, 也是微云过后月光明。 只不见去年得游伴, 也没有当日的心情。

徽文化介绍 ppt课件

徽文化介绍 ppt课件
配汤食用,其味更佳。
馃是当地人的俗称,
制作中用石头压,
故称石头馃。
蟹壳黄,又称烧饼,徽州风味小吃,是一种用梅干 菜和猪肉丁作馅的小烧饼,形如螃蟹背壳,色如蟹 黄,故名。“蟹 壳黄”奇香浓烈,
即酥又脆,
层层剥落, 滿口留香。
五城茶干,相传清乾隆皇帝下江南,偶尔得尝,曾赞 不绝口,该茶干以配料讲究、制作精细、色香味美而 著称、它是黄豆浆液过滤后,用传统方法紧压,加配 料熬煮而成,主要原配料有优质大豆、原酱、冰糖、
徽文化在世界具有较高的知名度,在三大显文化中, 徽文化与藏文化,敦煌文化一起共同牵引着中国地域 文化的前行。徽文化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新安理学 新安医学 新安画派 新派版画 徽派版画 徽派篆刻 徽州教育
徽派建筑 徽商 徽剧 徽菜 徽州茶道 徽州方言
徽菜简介
南宋年间发端于歙县,是全国八大菜系之一,菜 系的形成是经济、文化发达的结果。徽菜重(讲究)油、 重色、重火功,而且选料精良,制作考究,尤其注重 原料的产地、季节、鲜度、部位、品种等,擅长炒、 炸、烧、炖、溜、焖、,加上火腿佐味,冰糖提鲜, 料酒除腥引香,使徽菜的风味更加鲜明。
一次,皇上突然驾临尚书府坐客,席上除了山珍海味外,余夫 人特意烧了一样徽州家常菜:火锅。不料皇上吃得津津有味,赞美 不绝。后来,皇上得知美味的火锅竟是余夫人亲手所烧,便说原来 还是“一品锅”!菜名就此一锤定音。“一品锅”的烹调比较讲究, 在火锅里,锅底铺上干笋子,第二层铺上块肉, 第三层是白豆腐或油炸豆腐,第四层是 肉圆,第五层盖上粉丝,缀上 菠菜或金针菜,加上调料和适 量的水,然后用文火煨熟既成。 此菜乡土风味浓,味厚而鲜, 诱人食欲。
臭鳜鱼徽菜名品,制法独特,食而得异香。相传在200多年 前,沿江一带鱼贩将鳜鱼以木桶装运至徽州山区,途中为防止 鲜鱼变质,采取一层鱼洒一层淡盐水的办法,经常上下翻动, 如此七八天抵达屯溪等地。此时鱼鳃仍红色,鳞不脱,质未变, 只表皮散发出一种似臭非臭的特殊气味,但洗净后经热油稍煎, 细火烹调,非但无异味,反而鲜香无比,成为脍炙人品的佳肴。

徽州古民居建筑文化

徽州古民居建筑文化

徽州古民居建筑文化在我国东南部安徽、浙江、江西三省交界处有一片美丽的丘陵盆地,汉代以前,山越人就居住于此。

魏晋南北朝时这里称新安郡,隋唐五代时称歙州,宋徽宗宣和三年(1121年)改称徽州。

明清时期的徽州府基本上与上述地域相当。

宋代以后八百年间,这里是一个相对稳定而完整的文化地理区域。

徽州为我们遗留了丰富的民族文化遗产和大量的古民居建筑。

20世纪80年代,著名建筑师贝聿铭先生设计的北京香山饭店第一次将徽州民居的风格和特点融合使用在现代建筑中,向世界展示了它独特的魅力。

随后,徽州民居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列入世界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建筑语言体现了一个民族的文化内涵,埃及的金字塔、希腊雅典的卫城建筑群、法国的凯旋门,无不代表着一个民族的文化精神,徽州的古民居建筑也是如此。

一、形式之美徽州古民居建筑像一条历史的链条环环相扣,虽然已无法找到完整的唐、宋、元代的古建筑,但在遗存的大量明清时期的建筑群中,我们还会找到历史传承的痕迹。

从唐代开始,大量北方的先民移居徽州,带来了丰富的中原文化,也影响到建筑的形式及风格。

经过漫长的发展过程,徽州古民居以其独特的文化内涵、精美绝伦的建筑及装饰风格而独放异彩。

以卢姓为主,西递则以胡姓宗族血缘关系为纽带,聚族而居,每一个村落和族群的建筑包括民居、祠堂、寺庙、戏台、牌坊桥、塔等构成了一个完整的居住—祭祀—宗教—娱乐—伦理—风水文化体系。

徽州民居的建筑多为院落式,一般坐北朝南,倚山面水,布局以中轴线对称分列,面阔三间,中为厅堂,两侧为室,厅堂前方有天井采光通风,亦含有“四水归堂”和“肥水不流外人田”的寓意。

民居外观整体性和美感很强,高墙封闭,马头翘角,墙线高低变化,错落有致。

徽州建筑整体的造型与平面布置变化不大,但整体的空间布局依自然山水形态顺势而为,建筑轮廓线颇具形式美感。

高低错落,刚柔曲直,虚实变化,简练重复,丰富的空间层次,被持续分割的优美的天际线,这些形式美的基本法则在徽州民居建筑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徽州文化徽州宗祠文化与程朱理学思想

徽州文化徽州宗祠文化与程朱理学思想

徽州宗祠文化(一)、徽州宗祠形成的历史沿革和特点;徽州宗祠也可称之为徽州祠堂。

它不仅是祭祀祖宗或先贤的庙堂,而且是村落宗族财势和实力的“象征”。

村中部落的生活,宗族的繁衍、发展和兴衰,村落布局结构均与祠堂相关。

可以说一个村落宗祠的数量、规模和气势折射出这个宗族“烟火”的衰旺。

徽州现存祠堂最早的建于明弘治年间,至清代则多不胜举。

其大体分为总祠、分祠和家庙。

总祠,作为当时重要的公共建筑,一般多置于村镇两端、傍山或有坡度的地方,气势恢宏、庄严气派,少则二进,多则四、五进,建筑依地形渐次高起,主体建筑置殿后,颇富变化。

单面为中轴线上两个或多个三合院相套而成,民居簇拥,牌坊映照。

支祠平面多为四合院式。

而家庙是宗祠的一种特例,一般是官宦人家在家宅处所所建的祠堂。

一般较大的村镇,如歙县许村、昌溪,总祠与支祠在12个以上。

如此璀璨夺目的徽州祠堂和其丰富的宗祠祭祀内容成了徽文化的活化石,形成独帜一枝的宗祠文化。

那末,作为宗祠文化发源载体的徽州宗祠是如何形成和发展的?它对徽州宗祠文化的形成发展有何作用呢?第一、徽州祠堂的出现源于"聚族而居";聚族而居是维护封建宗法的需要,也是徽州宗法建制的重要表现之一。

清人赵吉士《寄园寄所寄》中这样描写道:"新安各姓聚族而居,绝无一姓搀入者,其风最为近古。

出入齿让,姓各有宗祠统之,岁时伏腊,一九村中千丁皆集,祭用朱子家礼,彬彬合度。

父老尝谓,新安有数种风俗,胜于他邑:千年之冢,不动一挂一抔;千年之放,未尝散处;千载谱系,丝毫不紊。

主仆之严,数十世不改,而宵小不敢肆焉。

"陈去病在《五石脂》一书中也说:"徽州多大姓,莫不聚族而居。

"民国《歙县志·风俗》还指出:“邑俗重宗法,聚族而居,每村一姓或数族,姓各有祠,分派别复祠。

”徽州一带以姓氏为基础划地聚居,一村一姓现象相当普遍,而且世代相沿,根深蒂固。

如古歙篁墩为程氏世居,棠樾为鲍氏世居,唐模为许氏世居,江村为江氏居,潭渡为黄氏世居;黟县西递为胡氏世居,屏山为舒氏世居;绩溪西关为章氏世居,上庄为胡氏世居等。

徽州文化介绍PPT

徽州文化介绍PPT

腊八豆腐是黟县民间风味特产,在春节前夕的腊月 初八,家家户户都要晒制豆腐,民间将这种晒制的豆腐, 便称为“腊八豆腐”。制作方法是先用上等小黄豆做 成豆腐,并切成圆形 加方形的块状,然后 抹上盐水,在上部中 间挖一小洞,放入适 量食盐,置冬日温和 的太阳下慢慢烤晒, 使盐分逐渐吸入,水 分也渐晒干,即成腊 八豆腐。
徽菜简介
南宋年间发端于歙县,是全国八大菜系之一,菜 系的形成是经济、文化发达的结果。徽菜重(讲究)油、 重色、重火功,而且选料精良,制作考究,尤其注重 原料的产地、季节、鲜度、部位、品种等,擅长炒、 炸、烧、炖、溜、焖、,加上火腿佐味,冰糖提鲜, 料酒除腥引香,使徽菜的风味更加鲜明。 名菜有:火腿炖甲鱼、红烧果子狸、清蒸石鸡、虎 皮毛豆腐、凤炖牡丹、红烧划水、香菇盒等。一九四 九年以前,烹调之乡的绩溪县,到外地开饭店有222家, 如上海的大中国、大中华、大富贵,武汉的大中华等 皆是。
“徽州竹编”始于唐宋,盛于明清。传 世的明清竹编实物,以碗、杯、盘瓶 等为主,还有书箱、礼盘、果盒等。 “徽州竹编”突破原来的长、圆、方、 扁造型和简单的图案,发展成竹编画、 竹雕、竹制人物、竹编兽禽等。竹编 的色彩,由黑色和本色两种增加了红、 黄、绿、蓝、紫等多种颜色,运用编 花、透空、夹筋等手工编织手段,使 竹编工艺品更加绚丽多彩。
祁门红茶
徽州特产
徽州文房四宝
歙砚:因产于安徽歙县而得名。 以婺源(今属江西)龙尾山下 溪涧中的石材所制最优,故歙 砚又称龙尾砚。按天然纹样可 分为:眉子、罗纹、金星、金 晕、鱼子、玉带等石品。
徽墨,即徽州墨,徽墨是我国制 墨技艺中的一朵奇葩,也是闻名 中外的“文房四宝”之一。因产 于古徽州府而得名。它是书画家 至爱至赖的信物。古人曾云: “有佳墨者,犹如名将之有良马 也。”

徽州文化徽州宗族讲稿(翟屯建)

徽州文化徽州宗族讲稿(翟屯建)

徽州文化徽州宗族讲稿(翟屯建)徽州宗族翟屯建大家好!我今天讲的专题是《徽州宗族》。

徽州宗族是徽州文化中的社会基础,我们说徽州文化是宋以后,中国儒家文化在民间社会,最完整的表现和最典型的代表。

而儒家文化在民间社会的渗透,成为老百姓的生活习惯,都是通过宗族的宣讲和执行得以落实的。

只有了解了徽州宗族,才能真正了解徽州文化。

下面我就徽州宗族的有关情况作一个简单的介绍。

一、徽州宗族的来源从《新安名族志》的记载来看,徽州宗族基本上都是来自中原。

从大的文化地理来分野来看,长江是中原汉文化同南方越文化的交汇点。

徽州靠近长江,四面环山,是一个独立的自然地理单元,比起长江沿岸交通四通八达来说,更具隐蔽性和稳定性。

故每当中原发生较大的战乱,中原世家大族纷纷南迁躲避战乱之时,徽州便成为这些大族的最理想的落脚点。

同时徽州山青水秀,风景佳丽,也成为中原人氏愿意定居之所。

《新安名族志》记载,从汉至元,中原有91个姓氏家族相继迁入徽州。

1、外来氏族迁入的时间最早为汉代,为方、汪、吴3族。

其后主要集中在晋“永嘉之乱”、唐黄巢起义和“安史之乱”、宋“靖康之乱”三个主要阶段。

两晋之际,北方遭“永嘉之乱”,形成北方人口南徙的第一次高潮,来徽定居的为主要有程、鲍、黄、胡、俞、余、任、詹、郑、巴10姓。

唐代,中原发生在中唐的“安史之乱”与唐末的农民战争,出现第二次北方人口南徙高潮。

安史之乱形成大规模的人口南徙,唐末黄巢起义所引起的迁徙,又是安史之乱后人口南徙的继续,所以这一阶段人口南徙的延续时间较长,迁到徽州的士族也较多。

这个阶段中,有朱、张、曹、江、夏、王、陈、叶、戴、罗、廖、潘、许、舒、姚、施、赵、毕、刘、康、李、周、查、吕、梅、齐、韩、顾、金、佘、谢、陆、冯、洪、孙、范36姓迁居徽州。

南北宋之交,北方遭“靖康之乱”,形成第三次人口南徙的高潮。

这一时期迁徽的有宋、马、赵、佘、饶、庄、杨、项、阮、孔、臧等11姓。

其他姓氏一般是陆陆续续迁入徽州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