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产阶级革命文学思潮共23页文档

合集下载

第六章三十年代的文学思潮和运动

第六章三十年代的文学思潮和运动

于是,引起了一场近两年的关于“无 产阶级革命文学”的论争。
论争的一方是创造社、太阳社。 另一方是鲁迅,后又有茅盾。
论争中,太阳社、创造社同人,意气用事, 像“骂战”。
鲁迅则一方面肯定创造社、太阳社同人提倡无产 阶级革命文学运动的功绩,另一方面也切实地指 出了他们理论的弊端: (1)脱离中国革命的实 际空谈。(2)作家立场“翻筋斗”似的突变。 (3)混淆了文艺与宣传的不同。鲁迅指出,一切 文艺固是宣传,但一切宣传并非全是文艺,文艺 有自己的规律(三闲集文艺与革命)。(4)创作 上的公式化、概念化。如鲁迅批评冯乃超的剧本: 妓女:我再不怕黑暗。偷儿:我们反抗去!(三 闲集文艺与革命)
总之,其缺点是三个方面:
理论上的教条主义; 组织上的排他主义; 创作上的公式主义。
三、“左联”的成立及历史功绩 左联”
1、左联的成立: 、左联的成立: 以创造社、 以创造社、太阳社和鲁迅及在鲁迅影响下的作家等三部 分人为基础,中国左翼作家联盟1930年3月2日在上海 分人为基础,中国左翼作家联盟 年 月 日在上海 成立。 1930年3月2日,鲁迅、冯雪峰、柔石、沈端先、 成立。 冯乃超、李初梨、彭康、蒋光慈、钱杏邨、田汉、阳翰 笙等40余人出席了中国左翼作家联盟的成立大会,地点 在上海的霞飞路,郭沫若、茅盾、郁达夫都列名参加了 左联。
6)开展文艺思想斗争 ) A、1928年革命文学派对鲁迅、茅盾等五四作家的批判。 、 B、批判新月派及其人性论 、 C、关于“文艺自由”的论辩。胡秋原、苏汶(杜衡) 、 D、对林语堂、周作人等提倡幽默与闲适文学进行了批 、 判 E、批评朱光潜、沈从文等的人文主义文学思想 、
鲁迅在会上做了著名的《 鲁迅在会上做了著名的《对于左翼作 家联盟的意见》的演讲。 家联盟的意见》的演讲。

30年代文学思潮及运动

30年代文学思潮及运动
1.定义
中国左翼作家联盟的简称, 1930、3、2,上海,《拓荒者》、 《北斗》等刊物,是中国共产党领 导下的革命作家统一组织。主要成 员:鲁迅,冯雪峰,李初梨等。宣传 马克思主义的文艺理论,积极从事 无产阶级文学的创作,以文艺来配合 革命斗争,推动“左翼”文艺的发展。 鲁迅《对左翼作家联盟的意见》


4.“两个口号”的论争 “国防文学”与“民族革命战争的大众文 学”

思考题: 1.概述“左联”成立情况,主要成绩及缺失。 2.简述30年代文坛的几次论争。 3.对梁实秋的“人性论”你作何评价?
1931—1933,“文艺自由论辩”
胡秋原——“自由人”
苏 汶——“第三种人”
“文艺虽不是‘至上’,然而决不是‘至下’ 的东西。将艺术堕落到一种政治的留声机, 那是艺术的叛徒。艺术家虽不是神圣,然而 也不是叭儿狗。以不三不四的理论来强奸文 学,是对于艺术尊严不可恕的冒渎。” ——胡秋原《阿狗文艺论》 “我是一个‘自由人’”,反对“某一种文学 把持文坛。” ——《勿侵略文艺》

2.左翼阵营对“民族主义文学”运动的批判
1、黄震遐发起,《前锋周报》,《前锋月 刊》,号召作家以民族意识作为文艺的使命, 开展民族主义文学运动。
黄震遐:《陇海线上》 《黄人之血》
3.左翼阵营与“自由人”,“第三种人”的论 争
成仿吾《从文学革命到革命文学》 李初犁《怎样的建设革命文学》 麦克昂(郭沫若)《英雄树》 钱杏邨《死去了的阿Q时代》
2.无产阶级革命文学内部的论争
时间: 1928年初——1929年底
太阳社、后期创造社
与鲁迅、茅盾等五四作家
论争三方面:
文艺的社会作用;
文艺和宣传的作用; 作家世界观改造的问题。

1917——1949年的文学运动和文学思潮

1917——1949年的文学运动和文学思潮

1917——1949年的文学运动和文学思潮§1、文学革命的兴起(1917——1920)一、晚清文学改良运动的主要内容:1、诗界革命:黄遵宪(反对拟古复古、提倡“我手写我口”)2、小说界革命:梁启超(重视小说的社会地位和社会作用)3、文界革命:梁启超(“报章体”)4、白话文运动:裘廷梁二、“五四”文学革命发生的历史背景:1、晚清文学改良运动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发展2、适应以思想革命为主要内容的新文化运动而发生的三、《新青年》(第一卷名《青年杂志》)——标志着新文化运动的开始创刊时间:1915年主编姓名:陈独秀四、“五四”新文化运动与文学革命的关系:1、文学革命是适应以思想革命为主要内容的新文化运动而发生的,因为旧文学中充斥着封建礼教道德的思想内容,思想革命的深入,必然要求反对旧文学的文学革命;2、而文学革命的开展,批判旧文学观念和旧文学中封建思想道德观念,新文学以民主主义、人道主义、个性主义为内容,也大大推动了思想革命更深入地开展;3、思想革命和文学革命相辅相成,使新文化运动蓬勃发展,成为自有中国以来最彻底反对封建文化和封建旧文学的革命。

五、文学革命的发生过程:1、 1917年1月,《文学改良刍议》(胡适)——倡导文学革命的第一篇理论文章。

2、 1917年2月,《文学革命论》(陈独秀)——正式举起文学革命的大旗。

3、钱玄同、刘半农等撰文响应,周作人发表《人的文学》、《平民文学》六、鲁迅:《狂人日记》(发表于《新青年》)——第一篇现代白话小说(1918年)七、十月革命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和“五四”爱国运动的爆发对文学革命的影响:1、李大钊:《什么是新文学》:用白话写的文章,算不得新文学;新文学应建立在“宏深的思想、学理,坚信的主义,从思想和艺术两个方面对新文学提出的要求)2、鲁迅:《狂人日记》小说对封建主义揭露、批判所达到的高度3、郭沫若的新诗,体现了“五四”反抗叛逆、破旧创新的精神八、了解文学革命在创作上的初步成绩和白话文运动的胜利:1、《新青年》上胡适、刘半农、沈尹默等的白话新诗,《新潮》上叶绍钧、汪敬熙、杨振声等的白话新小说和康白情、俞平伯的新诗,都是文学革命的最初实绩。

文学思潮与运动(二)

文学思潮与运动(二)

三大流派
• 1、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对封建和资本文化批判,以 文学为政治服务。(政治性强) • 2、京派:学者型作家,喜爱传统文化,追求文学的 独立与自由,维护文学的理想主义者。(传统文人 味、学者气) • 3、海派:享受现代都市文明,又有着文明病态,偏 向西方现代派,有着自觉的先锋意识。(商业化的 现代职业作家)
• 中国左翼戏剧家联盟是中国 共产党领导的进步戏剧家统 一战线组织,简称“剧联”。 1930年冬成立于上海,前 身是上海戏剧运动联合会。 刘保罗、田汉、赵铭彝、于 伶等曾担任党团书记。 1936年初,根据形势发展 的需要,自动宣告解散。
1933年10月《怒吼吧中国》上海戏剧协社上演
上海戏剧协社《怒吼吧中国 》广告
夏衍《上海屋檐下》演出剧照
1942年中国旅行剧团演出曹禺 的《家》
1935年上海舞台协会演出的《回春之曲》
1937年8月上海 业余实验剧团上 演曹禺的《原野 》海报,应云卫导 演,舒秀文、魏 鹤龄主演
1935年6月上海业余剧人协会演易卜生的《娜 拉》、蓝苹、赵丹、金山、魏鹤龄、吴湄主演 ,此图为蓝苹演《娜拉》的剧照
一、无产阶级文学思潮
• 二、早期左倾发展 • 以太阳社和后创造社为代表。 • 受苏联和日本左倾机械论影响,明确提出文学的任 务就是反映阶级的实践和意欲,要将革命意图形象 化,当作组织的革命的工具去使用。 • 否定五四传统,攻击鲁迅、茅盾、叶圣陶、郁达夫 等人。
一、无产阶级文学思潮
1、太阳社 1927年秋成立于上海。发起 人为蒋光慈、孟超等;主要成 员有林伯修(杜国庠)、夏衍、洪 灵菲等。太阳社先后编辑与出 版了《太阳月刊》、《时代文 艺》、《新流月报》、《拓荒 者》、《海风周报》等刊物, 以及“太阳小丛书”(“太阳 社丛书”)等,在反对国民党 政府的文化“围剿”,倡导无产 阶级革命文学方面,发挥了积极 作用。

30年代文学思潮与运动

30年代文学思潮与运动

左联的主要成就
(1)粉碎了国民党的文化专制和文化围剿, 发展了推动了左翼文艺运动。 (2)推动了马克思文艺理论的翻译和传播。 (3)加强了与世界无产阶级文学的联系。 (4)开展了文艺大众化和现实主义理论的讨 论。 (5)左联文学创作丰收,巩固了革命文学的 地位。
“两个口号”的论争
(1)“国防文学” (存在右的错误和宗派主义) (2)“民主革命战争的大众文学” (强调了统一战线中无产阶级的领导责任) “两个口号”的论争,是当时革命文艺界 内部的一场论争,这场论争在当时具有明显 的积极作用。但旷日持久的论争,严重影响 了新文学内部的团结。
对中国革命的性质和当时的革命形势作出 错误的分析;在文学理论上,提出了诸如夸 大文艺作用、忽视文艺特征、轻视生活、主 张作家世界观的突变等不正确的观点;否定 “五四”文学革命和“五四”以来的新文学 运动,把小资产阶级作家当作革命对象;对 鲁迅、茅盾、叶绍钧、郁达夫等作家进行了 错误的批判。
鲁迅、茅盾同创造社、太阳社的争论
左翼文艺与“京派”作家的论争
“京派”是指30年代新文学中心南移到上海以后,继续活跃 在北平和天津等北方城市的自由主义作家群。他们以《骆驼草》 《大公报•文艺副刊》等为主要阵地,形成了一个作家群,一般 称为“京派”,也称“北方作家群”。 左翼文艺和“京派”之间的论争主要体现在下面: 1、京派理论强调文学与时代、政治的“距离”,追求人性的、 永久的文学价值。与朱光潜鼓吹“静穆”美相反,鲁迅热烈地 提倡战斗的力的美。 2、1936年10月,沈从文发表《作家间需要一种新运动》,指 责文学创作中题材、内容、风格“差不多”的现象,“记着时 代而忘了艺术”,号召作家脱离文学媚悦流俗。茅盾等众多左 翼作家也展开了与沈从文的论争。
左翼文艺与论语派“性灵文学”的论争

第八章文学思潮与运动

第八章文学思潮与运动
1、在艰苦的环境中粉碎了国民党的文化围剿
2、传播了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
3、积极开展了文艺大众化的讨论
4、自觉加强同世界文学尤其是世界无产阶级 文学运动的联系。
5、提倡革命现实主义创作方法和文学创作。
6、创作取得令人瞩目的成就(作家和创作)
(五)局限

政治上机械唯物主义和教条主义,左倾 政治运动;组织上的关门主义;文学理论上 照搬苏联的革命文学理论,将文学政治化, 忽视了文学的本体性;艺术上的公式化和概 念化倾向。


京派是30年代以《骆驼草》、《大公报· 文艺副 刊》为主要阵地形成的北方作家群。朱光潜、沈从 文是其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他们将“和平静穆” 作为美学追求的极至和最高境界,泯化一切现实, 以达到内心“无矛盾,无冲突”的美学观。他们强 调文学与时代,政治的距离。追求人性的、永久的 文学价值。 鲁迅等提倡战斗的力的美,与之论争。

当时左翼作家从独立建设无产阶级文学, 维护文学的党性原则出发,对他们的错误观 点,进行批判是必要,但同时也暴露左联的 某些严重缺点。如采取一些简单粗暴方式, 把对方划进反动派的民族主义者的阵营,在 批驳中往往显露教条主义,形而上学的偏差, 对文艺与政治的关系作了机械的解释,走向 “政治即艺术”的极端。
文学思潮与运动(二)
第二个十年:1928——1937 人文主义美学思潮及其创作,革命文学思潮 及其创作 。前者继承五四文学:个性主义、 人道主义、人的文学潮流;无产阶级文学则 是新兴的文学潮流。
第一节 革命文学运动与思潮
一、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的倡导与论争
兴起的历史背景;
基本理论主张;
鲁迅、茅盾等与倡导者的论争
鲁迅等人的反驳

这引起了彭康、冯乃超和鲁迅等人的反驳,尤 其是鲁迅写的《新月社批评家的任务》、《文学的 阶级性》、《“硬译”与“文学的阶级性”》等文, 给予梁实秋的“人性论”以“致命”的一击。鲁迅 说:“倘以表现最普通的人性的文学至高,则表现 最普通的动物性——营养,呼吸,运动,生殖—— 的文学,或者除去‘运动’,表现生物性的文学, 必当更在其上。”(《“硬译”与“文学的阶级 性”》他用一个通俗浅置的例子说:“自然,‘喜 怒哀乐,人之情也’,然而穷人决无开交易所折本 的懊恼,煤油大王那会知道北京捡煤渣老婆子身受 的酸辛,饥区的灾民,大约总不会种花,象阔人的 老太爷一样,贾府上的焦大,也不爱要妹妹的。” 特别是《“丧家的”“资本家”的乏走狗“》反驳, 真是打疼了梁实秋,便他再不敢反手之念。

无产阶级革命文学思潮25页PPT

无产阶级革命文学思潮25页PPT
无产阶级革命文学思潮
36、“不可能”这个字(法语是一个字 ),只 在愚人 的字典 中找得 到。--拿 破仑。 37、不要生气要争气,不要看破要突 破,不 要嫉妒 要欣赏 ,不要 托延要 积极, 不要心 动要行 动。 38、勤奋,机会,乐观是成功的三要 素。(注 意:传 统观念 认为勤 奋和机 会是成 功的要 素,但 是经过 统计学 和成功 人士的 分析得 出,乐 观是成 功的第 三要素 。
39、没有不老的誓言,没有不变的承 诺,踏 上旅途 ,义无 反顾。 40、对时间的价值没有没有深切认识 的人, 决不会 坚韧勤 勉。
41、学问是异常珍贵的东西,从任何源泉吸 收都不可耻。——阿卜·日·法拉兹
42、只有在人群中间,才能认识自 己。——德国
43、重复别人所说的话,只需要教育; 而要挑战别人所说的话,则需要头脑。—— 玛丽·佩蒂博恩·普尔
44、卓越的人一大优点是:在不利与艰 难的遭遇里百折不饶。——贝多芬
4Hale Waihona Puke 、自己的饭量自己知道。——苏联

无产阶级革命文学思潮

无产阶级革命文学思潮
1.主要论争点: (1)围绕文学批评标准的论争:人性论与阶级论 (2)围绕文学阶级性问题的论争:文学有无阶级性 (3)围绕“资本家的走狗”引起的论争:谁是谁的狗 2、论争性质:不同阶级的文艺论争 3、主要文献:梁实秋《文学批评辩》《现代中国文学
之浪漫的趋势》《文学是有阶级性的吗?》《资本家 的走狗》;鲁迅《文学与出汗》《“硬译”与“文学 的阶级性”》《“丧家的”“资本家的乏走狗”》
二、无产阶级革命文学思潮 1、“革命文学”的兴起
背景:1927年4月第一次国共合作破产;上 海聚集了一批参加过革命实际活动的作家和一 批从日本回国的激进青年作家;苏联和日本文 学思潮的影响。
蒋光慈
革命文学的基本理论主张由后期创造社(郭 沫若、成仿吾、冯乃超、李初梨等)和太阳社 (蒋光慈、钱杏邨等)成员首先提出。1928年1月, 太阳社的成立,创办《太阳月刊》,与创造社的 《创造月刊》《文化批判》同时发表关于革命文 学的文章,明确提出创造无产阶级文学的历史任 务。
主义文艺”的现行》;鲁迅《“民族主义文学”的任 务和命运》;瞿秋白《屠夫文学》
四、关于“文艺大众化论争”
1.文艺大众化的提出:左联成立后的一项中心工 作。
2.文艺大众化第一次讨论:1930年春,主题是为 什么文艺要大众化:庸俗化倾向与鲁迅的理解
3.文艺大众化第二次讨论:1931-1932,主题是文 艺怎样做到大众化,语言问题上的瞿秋白和茅 盾
三、关于“三民主义文学” “民族主义文学”论争
1.提出:“三民主义文学”:1929.5国民党中央宣传会 议提出,提出政党文艺纲领;“民族主义文学”: 1930.6国民党中组部支持提出,提出文学理论纲领。 实质:取消共产党领导的无产阶级文艺
2、论争性质:革命与反革命的文艺权利斗争 3、主要文献:梁实秋《论思想统一》;茅盾《“民族

30年代文学思潮

30年代文学思潮

邓中夏、恽代英、瞿秋白、萧楚女
无产阶级革命文学兴起
1、创造社和太阳社成员提出了无产阶
级革命文学的基本理论主张 2、革命文学倡导者的主要错误 3、鲁迅、茅盾同创造社、太阳社的争 论
阿英(1900.2.6-1977.6.17)

钱杏邨,安徽芜湖人。原 名钱德富。是中国现代著 名的剧作家、文艺批评家。 青年时参加过五四运动。 192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1927年与蒋光慈等人组 织太阳社,编辑《太阳月 刊》等。1930年加入 “左联”,孤岛时期,与 郭沫若、夏衍创办《救亡 时报》。解放后任天津市 文化局长,天津文联主席, 兼任《民间文学》主编。 “文革”受迫害。1977 年患癌逝世。
DD 深圳翻译公司
第八章
30年代文学思潮
第一节

革命文学运动与思潮
一、无产阶级革命文学兴起的历史背景原 因 早期共产党人对革命文学的倡导;大革命 期间,创造社和进步文学阵营的酝酿;大 革命失败后,无产阶级单独肩负领导中国 革命的现实政治斗争的需要;国际无产阶 级文学运动的影响;革命作家相对集中于 上海,提供了组织无产阶级革命文学队伍 的可能性。
Hale Waihona Puke 胡秋原(1910——2004、5、24)

湖北省黄陂人,原国民党 党员,台湾“资深立法委 员”,《中华杂志》发行 人。1988年9月12日,胡 来大陆在北京、西安、湖 北等地参观、访友及探亲, 言谈中曾表示应结束民族 分裂,早日实现祖国统一。 全国政协主席李先念和邓 颖超会见了胡。对此,国 民党当局甚感不满,竟然 迫不及待地开除了胡的国 民党党籍。
二、中国左翼作家联盟的成立
“左联”的主要文学活动
1、 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译介与传播: 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会的设立;三套 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丛书的翻译出版;新 现实主义创作方法的提倡“革命浪漫蒂克” 倾向的清算;“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介 绍与讨论。 2、 外国文学的翻译介绍:国际文化研究 会的设立;苏联文学的译介;俄国和西方 国家文学的译介。 3、 文学大众化的两次讨论及创作的试验。

文学革命思潮

文学革命思潮

“欲建设西洋式之新国家,组织西洋式之新社 会,以求适今世之生存,则根本问题,不可不 首先输入西洋式社会国家之基础,所谓平等人 权之新信仰,对于与此新社会新国家新信仰不 可相容之孔教,不可不有彻底之觉悟,猛勇之 决心;否则不塞不流,不止不行!” ——《宪法与孔教》
“儒者三纲之说,为一切道德政治之大原:君为 臣纲,则民于君为附属品,而无独立自主之人 格矣;父为子纲,则子于父为附属品,而无独 立自主之人格矣;夫为妻纲,则妻子夫为附属 品,而无独立自主之人格矣。率天下之男女产 为臣,为子,为妻,而不见有一独立自主之人 者,三纲之说为之也。缘此而生金科玉律之道 德名词,曰忠,曰孝,曰节,皆非推己及人之 主人道德,而为以己属人之奴隶道德也。” ——《一九一六年》
此番议论引起梅光迪等人的不满,梅光迪回信说:
“……夫文字革新。须洗去旧日腔套,务去陈言, 固矣。然此非尽屏古人所用之字,而另以俗语 白话代之之谓也。……足下以俗语白话为向来 文学上不用之宇,骤以入文,似觉新奇而美, 实则无永久价值。因其向未经美术家之锻炼, 徒诿诸愚夫愚妇,无美术观念者之口,历世相 传,愈趋愈下,鄙俚乃不可言。足下得之,乃 矜矜自喜,眩为创获,异矣!……”
感谢观赏 下周再见
第二节
胡适与白话文运动
中国新文化运动为何由胡适发难?
革命的“义旗”为何指向白话文学
运 动?
偶然寓于必然的 自觉演进,作为 历史的承受者的 个体魅力与时代 发展趋势的合力
新与旧的冲突与融合:


徽州文化(传统教育) 上海求学(进化论) 美国留学(实验主义 走上白话文学的提 倡之路)
1916年的7月,任鸿隽与陈衡哲、梅光迪等去 凯约嘉湖上游船,突遇大雨以致翻船,幸无大 事,任鸿隽作《泛湖即事》寄给胡适,对于诗 中大量的陈词滥调,胡适在回信中给以痛击: “……诗中‘言棹轻楫’之言字及‘载笑载言’ 之载字,皆系死字。又如‘猜谜睹胜,载笑载 言’两句,上句为20世纪之活字,下句为三千 年前之死句,殊不相称也。……”

第一章革命文学思潮与运动

第一章革命文学思潮与运动

2、文学研究会在《文学旬刊》上的倡导:
● 1921年3月郑振铎受聘为《时事新报 ·学灯》副刊主编。 ● 1921年5月10创办《文学旬刊》,22年5月起成为文学研究会 的机关刊物。 ● 1921年7月30日,发表郑振铎《文学与革命》 ● 1922年4月21日,发表李之常《支配社会的文学论》。指出时 代需要的是“血泪的、革命的、民众的文学”,革命文学的创作 方法应高扬 “自然主义的旗帜”,文辞要“通俗”不要“艰深难 解”。
3、《中国青年》的革命文学倡导:
● 《中国青年》是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的机关刊物,1923
年10月22日在上海创刊,1927年10月10日停刊,由恽代英、 邓仲夏、萧楚女等人编辑。 ● 他们先反对青年从事文学,主张青年要研究“正经学问”, 认为想做新诗人的都是“懒惰和浮夸两个病症的表现”。 ●但上海大学的学生反对这种观念,认为富于刺激性反抗性 的革命文学,以宣传思想、振作革命的精神,使革命达到 “事半功倍之效”。 ●恽代英、邓仲夏、萧楚女等人才提倡革命文学,鼓励文学 家多做“表现民族伟大精神的作品”。 ● 《中国青年》发表瞿秋白、王秋心、蒋光慈、吴雨铭、刘 一声等人的革命小说、革命诗歌。
1、革命文学观念的发展:表现反抗情绪/精神的文学
●蒋光慈1925年1月在《现代中国社会与革命文学》中说,革命 的文学就是写出社会的缺点、罪恶、黑暗并鼓动人们向此奋斗。 1928年《太阳月刊》2月发表《关于革命文学》,指出革命文学 首要条件就是“具有反抗一切旧势力的精神”,从而指示出 “一条改造社会的新路径”。 ●钱杏邨《力的文艺》,将反抗强暴的力人性化、道德化。他 认为,在充满黑暗、罪恶的社会中,反抗压迫的暴力既是实现 社会公正的正义手段,同时也是生命存在和人间道义的根本原 则,是生命强健不息的人性力量的依托;在评述《情盗》这篇 小说时写道:“虽然俄罗斯的旧势力那样猖狂,但农奴们是始 终不肯屈服,继续不断的用生命去抗争,去寻找出路,这是俄 罗斯的一点生命,这是天地间最伟大的力……而旧势力的宣告 死刑,农奴们伸起头来,也就基于这一点力。”

文学思潮及个别作家

文学思潮及个别作家

文学思潮与运动第一个十年(1917——1927)文学革命文学背景:诗界革命,小说界革命,政治小说风潮,林译小说。

发生标志:1917年1月,胡适在《新青年》发表了《文学改良刍议》提出八事须言之有物,不模仿古人须讲求文法,不作无病之呻吟务去滥调套语,不用典不讲对仗,不避俗字俗语评价:1.是在对中西文学深入研究的基础上的深入认识,对文学发展规律的总结,符合世界文学发展的趋势。

2.以形式为重点,强调文学内容与形式的双重改革。

陈独秀发表措辞强烈的《文学革命论》,坚定文学革命的立场。

提出三大主义作为文学革命的征战目标:曰推到雕琢的阿谀的贵族文学,建设平易的抒情的国民文学。

曰推倒陈腐的铺张的古典文学,建设新鲜的立诚的写实文学。

曰推倒迂晦的艰涩的山林文学,建设明了的通俗的社会文学双簧信:钱玄同、刘半农周作人发表《人的文学》提出以人道主义为文学之本。

1922年与学衡派的论辩。

学衡派:1922年9月,南京创刊《学横》。

梅光迪,胡先骕,吴宓。

文化保守主义者,受保守和清教色彩的新人文主义影响。

相信靠伦理道德凝聚中国。

宗旨:“昌明国粹,融化新知”。

学术文化的进步依赖少数精英分子,反对的社会变革,站到时代主潮的对立面去了。

稳健的文化抉择。

基本点是否定文化与文化转型的突变形式,否定革命的逻辑的。

鲁迅《估学横》,批驳。

文学革命实绩:1。

白话文的推广。

2.外国文学思潮的涌入与新文学社团的风气,思想大解放局面。

3.文学理论建设取得初步的成果。

意义:文学观念:否定传统文学思想,表现人生,倾向于反映人生,时代的积极文学思想。

文学内容:现代民主主义,人道主义思想,觉醒的时代精神。

语言和形式:摈除文言文和传统文学格式,用白话写作,吸收运用外国多样化的文学样式,表现现代生活,接近人民大众,世界文学发展的联结,民族特色,崭新的现代文学语言和文学形式。

新文学社团的建立:新文学运动从少数先驱者破坏旧文学,转为大批文学生力军建设新文学。

文学研究会:1921年1月,北京。

中国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的兴起和论争

中国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的兴起和论争

中国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的兴起和论争
20世纪初,中国出现了巨大的变革,这项变革最为显著的就是中国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的兴起。

无产阶级革命文学以“五千里长征”为开端,其中最具有影响力的是鲁迅、郭沫若、胡适等。

这些作家以自己发自内心的真诚,发文章表达出他们强烈的政治意识和社会观念,把中国的文学引入到世界的舞台上,使中国的文学拥有了新的革命力量,这让世界看到了中国最纯洁的革命精神。

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的论争在中国引发了前所未有的轰动:一些学者批判这种文学的言论,把它看作是一种干扰社会稳定的力量;而另一些学者认为无产阶级革命文学是革命斗争、激励革命斗争的良好平台,是带领新中国走向成功的伟大力量。

这场论争引起了全国各地的热烈讨论,能看出许多人都把中国革命文学作为一种正确思想、一种充满力量和勇气的对抗力量,即使很难明文规定,但仍可从中明白:中国文学在革命运动中走出了崭新的一页。

无产阶级革命文学以其独特的实践形式及其丰富的大众形式,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关注,赢得了世界文学史上无可比拟的地位。

今天,中国的文学创作出现了更灵活的实验性质,鲁迅、郭沫若、胡适的作品也在这种创作形式中得到重新审视,从而使当代中国文学得以历史性的发展,形成了中国无产阶级文学的丰富多彩、精彩新局面。

经过多年的发展,中国无产阶级文学不仅拓宽了中国传统文学形式,而且也为世界文学史添加了一笔色彩。

它反映了中国人民的苦难与坚守,以及对注入活力的文学实践,它让我们重新拾起了信心,并努力去实现更精彩的未来。

五四文学思潮

五四文学思潮

h
34
《荆生》事件
• “须眉伟然”的“健男子”、“伟丈夫”。
• 皖人田其美、浙人金心异和籍贯不明 的狄莫相约到陶然亭游,在荆生居室 隔壁“温酒陈肴,坐而笑语”。三人谈得 兴起,恶诋前贤,力掊孔子,主张废 汉字、灭伦常 。荆生听到这些无所顾 忌的言论,破壁而入,动口又动手, 把他们教训一通。三人鼠窜下山。
h
11
理论主张
刘半农《我之文学改良观》,钱玄同“ 选学妖孽,桐城谬种”。他俩的“双簧戏”。
胡适《建设的文学革命论》提出“国语 的文学,文学的国语”,周作人《人的文学 》提倡人性、人道主义的文学,李大钊《 什么是新文学》提出“社会写实的文学”。
h
12
诗歌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论
• 胡适《谈新诗》, • 俞平伯《白话诗的三大条件》、 • 《社会上对于新诗的各种心理观》, • 康白情《新诗的我见》, • 周无《诗的将来》。
h
17
小说、散文理论
• 胡适《论短篇小说》, • 周作人《日本近三十年小说之发达》 • 关于散文:周作人《美文》等
h
18
变革
文学革命带来了文学观念、内容、形式、 语言的全面变化,产生了一些新作品。
1920年,北洋军阀政府宣布白话文为“国 语”,通令国民学校采用。白话文取得了胜 利。
h
19
外来文学的影响
新诗的信心和宽容h。
37
成仿吾斥“整理国故”
• “我只希望尽我的微薄的能力,教我的 少年朋友们学一点防身的本领,努力 做一个不受人惑的人”对此,成仿吾指 出:国学运动的实质“只不过是要在死灰 中寻出火烬来满足他们那‘美好的昔日’ 的情诸,他们是想利用盲目的爱国的 心理实行他们倒行逆施的狂妄”。 ( 1923年11月《创造月刊》第28期,《 国学运动之我见》

现代文学整理文学思潮和运动

现代文学整理文学思潮和运动

第二个十年“革命文学”阵营1928年1月,太阳社和《太阳》月刊(光慈、钱杏邨)。

创造社《文化批判》(初梨、乃超、康),《创造月刊》突变。

自由主义文学阵营1928年3月,《新月》月刊(胡适、徐志摩、梁实秋)创刊。

一、30年代文艺运动发展的基本线索1、总体特征文学主潮空前政治化。

无产阶级革命文学运动和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传播和运用。

多种倾向文学颉颃互竞。

2、“三义文艺”和“民族主义文艺运动”国民党宣传部3、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和左翼文学运动1930年3月,左联成立。

《拓荒者》光慈《文学月报》蓬子、周起应《萌芽》月刊鲁迅、雪峰《光明》半月刊洪深、起予《十字街头》鲁迅《文学导报》秘密发行,创刊号《前哨》《北斗》丁玲4、主义和自由主义作家①刊物《文学》傅东华、王统照《文学杂志》朱光潜《文学季刊》振铎、章靳以《大公报•文副》从文、萧乾《文学月刊》《文从》巴金、章靳以《水星》卞之琳、从文、健吾《论语》林语堂《现代》施蛰存《骆驼草》周作人文炳至《新月》志摩、闻一多、饶孟侃②丛书开明书店叶圣、夏丏尊《开明文学新刊》文化生活吴朗西、巴金《文学丛刊》生活书店邹韬奋《创作文库二、革命文学论争和以“左联”为核心的无产阶级文学思潮1、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的倡导1923,邓中夏、恽代英、箫楚女、泽民、光慈,提出无产阶级文学的主。

1924,春雷社,具有明显革命倾向的文学社团。

1925五卅后,雁冰等用阶级论解释文学现象。

1928年,革命文学运动。

左倾机械论的影响,联“无产阶级文化派”及“拉普”,波格丹诺夫“文艺组织生活”论。

后期创造社初梨《怎样地建设革命文学》“反映阶级的实践和意欲”。

2、革命文学论争后期创造社、太阳社对“五四”新文学传统的全盘否定。

鲁迅从否认革命中有文学到肯定“革命文学”作为反抗性思潮的存在理由。

批评创造社、太阳社不敢正视残酷的现实,反感片面宣扬文学工具论,反对将文艺等同于政治。

强调文艺揭示与认识生活的现实主义观点。

茅盾赞成革命文学的倡导,但反对文学的工具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