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_产_村_景_一体化的乡村规划实践[1]
乡村振兴战略的认识与实践
乡村振兴战略的认识与实践一、背景介绍乡村振兴战略是指中国政府提出的一项重大战略举措,旨在推动农村经济发展、改善农民生活水平,实现城乡发展的协调与一体化。
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是基于当前我国农村发展面临的一系列问题和挑战,如农村人口流失、农业产业结构不合理、农村基础设施薄弱等,需要通过整体规划和战略引领,推动乡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
二、乡村振兴战略的内涵乡村振兴战略包括农业农村现代化、农村产业振兴、乡村环境整治、农村社会建设四个方面。
农业农村现代化是乡村振兴的基础,主要包括农业科技创新、农业生产方式转变、农村人居环境改善等。
农村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核心,主要包括发展特色农业、壮大农村产业、促进农民增收等。
乡村环境整治是乡村振兴的保障,主要包括农村生态环境治理、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等。
农村社会建设是乡村振兴的重要支撑,主要包括农村教育、医疗、文化等社会事业的发展。
三、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意义1. 促进农村经济发展: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将有力推动农村经济的发展,提高农民收入水平,实现城乡收入差距的缩小,促进农村社会稳定和农民就业。
2. 实现农业现代化:乡村振兴战略将推动农业科技创新和生产方式转变,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质量,实现农业现代化,提升农民的生活质量和福利水平。
3. 保障农村生态环境:乡村振兴战略将加强农村环境整治和生态保护,改善农村生态环境,提高农民生活质量,促进生态文明建设。
4. 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乡村振兴战略将推动城乡发展的协调与一体化,缩小城乡发展差距,实现城乡资源要素的优化配置和互补发展,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
四、乡村振兴战略的实践案例1. 农村产业振兴:某省农村振兴战略实施中,通过发展特色农业产业,推动农村经济的转型升级。
在某县,引进了一家现代化农业企业,利用先进的农业技术和管理模式,种植高效、优质的农产品,带动周边农户增收。
同时,通过建设农产品加工厂,将农产品加工成深加工产品,提高附加值,增加农民收入。
乡村一体化实施方案范例(三篇)
乡村一体化实施方案范例____年乡村一体化实施方案一、背景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乡村经济社会发展出现了不少问题和矛盾。
为了破解这些问题,推动乡村发展,乡村一体化成为了国家的一项重要战略。
乡村一体化旨在实现城乡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人民生活水平的同步提高,建立起城乡统筹、城乡一体的新型农村发展模式。
为了提高乡村一体化实施的效果和效率,特制定本方案。
二、目标1. 经济目标:到____年,乡村一体化取得明显成效,农村经济总体实现稳定增长,农村居民人均收入提高到城市居民的70%以上。
2. 社会目标: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农村居民基本生活水平和公共服务水平,促进城乡居民享有平等的社会保障。
3. 环境目标:注重乡村生态保护与可持续发展,实现农村生态环境质量的大幅提升,确保农田质量和农产品质量安全。
三、重点任务1. 促进农村产业升级(1)鼓励农民从事适应市场需求的农产品生产,推动农村产业结构向高效、绿色、智能方向升级。
(2)发展特色农业,推进农村产业发展和农户增收。
(3)加强农民职业培训和技能提升,提高农民就业创业能力。
(4)加大对农业科技创新的支持力度,提高农产品质量和产能。
2. 加强乡村基础设施建设(1)加快农村道路建设,提高乡村交通便利度。
(2)完善农村供水、供电、供气等基础设施,确保农村基本公共服务的覆盖率。
(3)加强农村信息和通信网络建设,促进信息化技术在农村的广泛应用。
(4)改善农村居住环境,提高农村居民居住条件,推动城乡一体化的城镇化进程。
3. 加强农民教育和文化建设(1)加大农村小学和中学建设力度,提高农村教育质量。
(2)推进农民文化素质提升,提供高质量的文化艺术活动和教育培训。
(3)加强传统文化保护与弘扬,促进农村文化和城市文化的交流。
4. 提高农村居民生活水平(1)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立农村养老、医疗、失业等保障机制。
(2)加强农村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提高农村居民的就医、教育、文化、体育等服务水平。
2024年乡村一体化管理实施方案(2篇)
2024年乡村一体化管理实施方案____年乡村一体化管理实施方案前言乡村一体化管理是指在城乡发展一体化的大背景下,以乡村为基本单位,通过整合乡村资源,推动乡村发展,提高农民收入水平,改善乡村环境,促进农村与城市的互动和交流。
本方案旨在探索乡村一体化管理的途径和方法,提出具体实施方案,推动乡村一体化管理在____年的全面落地。
一、总体目标____年,实现乡村一体化管理全面推进,乡村经济持续增长,农民收入稳步提高,乡村环境得到根本改善,农村与城市之间的差距和城乡二元结构明显减少。
二、重点任务和措施1.完善乡村规划体系(1)建立健全乡村规划体系,制定乡村综合规划、农村土地利用规划等,确保乡村发展方向明确,资源利用合理。
(2)推进乡村土地整治工作,实施土地整理、土地流转等政策,提高农民土地经营能力和土地利用效益。
(3)加强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改善乡村供水、供电、交通等基础设施条件,提高乡村生活质量。
2.推动农业产业转型升级(1)加强农业科技研发和推广应用,推进农业科技创新,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质量。
(2)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发展特色农业,提供农民就业机会,增加农民收入来源。
(3)支持农民合作社建设,推动农户组织化经营,提高农业规模化经营能力。
3.改善农村生态环境(1)加强农业环境保护,提高农业生产过程中的环境可持续性。
(2)加大农田水利建设力度,改善农田排水条件,提高土地产量和质量。
(3)加强农田生态系统保护,推进农田生态修复,提高农田生态效益。
4.提高农民收入水平(1)加大职业培训力度,提高农民就业能力,拓宽就业渠道。
(2)完善农民社会保障体系,提供农民养老、医疗等保障服务,降低农民经济风险。
(3)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提高农产品竞争力,增加农民收入。
5.促进城乡互动交流(1)加强城市与乡村间的政策衔接,鼓励城市资本投资农村产业,带动农村发展。
(2)推进农村旅游建设,提高农村旅游服务水平,推动乡村旅游产业发展。
关于家乡新农村建设的社会实践的调查报告
关于家乡新农村建设的社会实践的调查报告关于家乡新农村建设的社会实践的调查报告1引言: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要任务之一,改革开放以来,为改变广大农民群众的生活环境,提高生活水平,国家曾建设性地提出建设具有新时代特色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随着国家的发展和经济建设,科学发展观深入人心,在国家的领导下新农村建设工作陆陆续续在全国各地开展,并取得了一些可喜的成绩,然而事物的发展都具有两面性,因而需要我们要对其进行全面的实践调查再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
实践目的:深入农村,熟悉农村,体验生活,感受发展。
通过亲身融入,切身体会,丰富寒假生活,并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激发自身关注社会民生的热情,增强社会责任感和社会认知力。
在进行社会考察调研的同时还能增强自己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为以后的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实践内容:从经济,政治,文化三大方面了解家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现状,以及在发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不可避免的一些问题。
实践过程:通过和家乡农村相关的基层干部人员的交谈,了解家乡政治的进步;通过切身体会家乡农村的节日气氛,感受家乡文化的繁荣;通过亲眼所见家乡的新农村面貌,座座楼房建起,条条公路修成,人人欢欢喜喜,体会家乡经济的发展。
然而,在家乡新农村建设的同时,不可避免的带来了破坏,如大量耕地被占用荒废,乡土文化景观被毁坏,传统民俗被淡化等等。
实践结果分析:一、党的基层建设更加牢固,民主制度得到落实我在和基层干部的交谈中了解到,自新农村建设以来,民主制度得到了落实。
比如,基层干部的选举实行全民选票制度,每个公民都有选择自己心目中最合适的当家人的权力,“能者上,庸者下”的原则更加得到体现。
近几年,我们这些大学生去当村官,更多的是国家考虑农村知识分子少,这样做不仅可以把先进的科学技术引进农村,带领农村走向新的发展,不断实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从而响应国家的号召,而且还能锻炼当代大学生的吃苦耐劳的能力,让他们了解农村发展的不易,从而激发自身关注社会民生的热情,增强社会责任感和社会认知力。
乡村一体化实施方案例文(三篇)
乡村一体化实施方案例文一、前言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农村社会经济发展面临着诸多挑战和问题。
为推动乡村一体化发展,促进农村经济繁荣和农民生活幸福,制定本实施方案。
二、总体目标到____年,全国乡村一体化取得显著成效,农村经济蓬勃发展,农民收入稳步增长,农村社会事业全面提升,乡村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农村与城市的差距进一步缩小。
三、重点任务(一)优化农村经济结构1. 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大农业科技创新力度,提高粮食和优质农产品生产能力。
2. 发展农村特色产业和乡村旅游,提升农民收入水平。
3. 加强农村金融服务,支持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创业。
4. 健全农村产权交易和土地流转机制,促进农民增收致富。
(二)推进乡村社会建设1. 加强农村教育和医疗卫生事业建设,提高农民教育水平和健康水平。
2. 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确保农民基本生活权益。
3. 加强农村文化和体育设施建设,提升农民精神文化生活品质。
4. 加强农村社会组织建设,发挥农民自组织能力和积极性。
(三)提升乡村生态环境1. 推动农业生产绿色化,加强农药农残和兽药使用管理,减少污染物排放。
2. 加强农村生态环境治理,提高农村生态文明水平。
3. 推动农村垃圾分类和资源化利用,减少环境污染。
4. 开展农村环境监测和评估,落实环境保护责任。
四、实施措施(一)加强组织领导1. 成立乡村一体化发展工作领导小组,统筹协调推进乡村一体化发展。
2. 制定乡村一体化发展规划,明确目标任务和责任分工。
3. 加强农村一体化宣传教育,提高群众意识和参与度。
(二)强化政策支持1. 减免农村税费,降低农业生产成本。
2. 加大对乡村特色产业和农民创业的支持力度。
3. 增加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投入。
4. 鼓励各级政府加大对乡村一体化发展的奖励力度。
(三)加强农村治理1. 强化村民自治,推动村民议事会、村规民约等决策管理机制建设。
2. 建立健全村级权力清单和责任清单,规范村级权力运行和村务管理。
城乡要素流动视角下的乡村规划探讨与实践
城乡要素流动视角下的乡村规划探讨与实践乡村规划是指在城乡一体化发展背景下,根据乡村发展需要,以维护农村秩序、优化空间布局为目标,通过对乡村土地利用、环境保护、公共设施建设等方面进行科学规划与布局,推动农村地区的发展。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农民收入水平的提高,乡村规划工作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
在城乡要素流动视角下,乡村规划需要关注城乡要素流动的问题。
城乡要素流动是指人口、土地、资金、技术等要素在城乡之间的流动和转移。
城乡要素流动的加强和优化对于乡村规划的实施具有重要意义。
人口要素流动是乡村规划的前提和基础。
在城乡要素流动视角下,人口流动是一个重要的现象,尤其是农村劳动力向城市流动的问题。
乡村规划需要关注农村劳动力流动的问题,通过合理的规划和布局,创造就业机会,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减少农民流动的压力。
土地要素流动是乡村规划的关键。
在城乡要素流动视角下,土地流动是一个重要的问题。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农地转用和农民迁出农村的问题越来越突出。
乡村规划需要合理利用土地资源,保护农村土地,提高土地利用效率,保障农民的土地权益,推动土地结构调整和农村产业转型升级。
资金和技术要素的流动是乡村规划的重要保障。
在城乡要素流动视角下,农村资金和技术的流动是农村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
乡村规划需要加强财政投入,引导和扶持农村产业发展,提高农民的生产能力和科技水平,促进农村经济的持续增长。
乡村规划的实践需要根据城乡要素流动的特点和需求,制定相应的政策和措施。
在城乡要素流动的视角下,乡村规划需要注重政策的创新和实施的落地。
政府部门需要加大对乡村规划的宣传力度,提高农民对新政策的知晓率和参与度。
要建立健全乡村规划的监测和评估体系,及时分析和纠正规划实施中的问题和不足。
城乡要素流动是影响乡村规划的重要因素,在乡村规划的实践中需要关注城乡要素的流动问题。
乡村规划的目标是实现乡村的可持续发展,促进农民的生活水平和幸福感的提高。
通过加强城乡要素的流动,推动乡村规划的实施,不断优化乡村空间布局,提升乡村的发展质量和水平。
美丽乡村景观规划设计——以孝感市三利村为例(毕业论文)
本科毕业论文(设计)题目美丽乡村景观规划设计——美丽乡村景观规划设计——以孝感市三利村为例摘要:孝感市孝南区三利村邓杨家湾规划设计通过对美丽乡村的概念解读,确立了“寻根溯源,美丽乡村”的规划主题。
通过对场地的调查分析,并结合孝感市当地文化和乡村农耕文化,将生态城镇建设与美丽乡村融合,完善乡村的生态景观建设和公共服务建设,引导乡村经济、文化传承、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美丽乡村、三利村、规划设计、生态旅游The Design and Planning of Beautiful Rural Landscape ————Take Sanli Village in Xiaogan city as an Example Ab stract:Through the concept of the beautiful rural, the design and planning of sanli village in Xiaonan area which is in Xiaogan city has established the theme of Roots Back and Enjoy Life. Through analysis of the site ,We combine the local culture of Xiaogan city and the culture of rural farming, and then mix Eco-town construction and beautiful rural construction. We will improve the construction of ecologicallandscape and public services about beautiful rural, to guide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rural economy 、cultural heritage and ecological tourism .Key word: Beautiful Rural; Sanli Village; Landscape Design;Ecological Tourism目录文献综述 (1)前言 (2)背景篇 (3)1 宏观背景分析 (2)2 美丽乡村建设分析 (3)3 孝感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 (3)设计篇 (4)4 基址分析 (5)4.1区位分析 (5)4.2现状分析 (6)4.3态势分析 (7)5 概念设计 (8)5.1 设计原则 (8)5.2 设计依据 (9)5.3 设计目的 (10)5.4设计概念 (10)6 总体规划 (10)6.1 平面总图 (11)6.2 交通规划 (11)6.3 植物规划 (12)6.4 功能分区 (13)6.5景观节点 (17)结语 (19)参考文献 (20)致谢 (21)文献综述美丽乡村规划设计是现代农村发展的重要部分,农村是社会主义和谐发展的重要分支,我国的农村产业发展进程中搞好美丽乡村建设是一项重大的历史任务。
基于乡村振兴背景下的乡村景观设计研究
基于乡村振兴背景下的乡村景观设计研究摘要:随着我国国民经济地逐步增长,国家政府不断提高了对乡村建设的关注,并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
本文在乡村振兴的战略背景下,分析了现阶段乡村景观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探讨了乡村景观的设计方法,以期为促进乡村振兴背景下乡村景观设计工作地顺利开展提供一些思路。
关键词:乡村振兴;乡村景观;景观设计前言在新农村规划建设中,为了有效提升乡村的生活环境质量,开展乡村景观设计十分关键。
传统的乡村规划中尚未对景观设计加以重视,导致乡村景观设计工作经验不足,无法满足乡村振兴战略的发展需求。
基于这一情况,在乡村振兴的背景下需要高度关注乡村景观设计工作,加大对乡村景观设计工作的关注度,并对乡村景观设计理念进行革新,融入新时期的景观设计内涵,如此方可提升乡村景观的观赏性,进一步为乡村振兴贡献一份力量。
基于此,本文对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的乡村景观设计展开探索和研究。
1、乡村景观理论概述“乡村”指人居相对分散,生活来源以农业生产为主的地区,是指人口自然聚居从而形成的村庄;“景观”来源于艺术学领域,是指通过设计手法,人为地在某一指定空间内形成一定的视觉效果。
对于“乡村景观”概念而言,不同研究领域的学者有着不同的定义。
但可以确定的是,乡村景观是有别于城市景观的。
乡村景观应以乡村大环境为基础,以自然聚落生态景观、农业生产景观、乡土建筑景观和乡村文化生活景观为特征的田园景观。
2、乡村景观应该具有的特征2.1劳动生产性特征乡村是农民生活的主要场所。
乡村的环境以及农民的需求都与乡村的生活方式密不可分。
在乡村振兴建设的过程中,我们应该根据农民生产生活的需要,制定出相对完善的体系。
基于农民自身的需求和意愿,因地制宜地进行乡村景观设计。
同时,应该根据农民生活的劳动生产特点,以乡村振兴规划为基础,设计符合他们劳动生产需要的景观设计,不能脱离农民的生产实际。
2.2传统自然性特征在钢筋混凝土筑造的城市中,景观通常是设计师根据当地的人文环境特征进行设计建造,所以城市景观具有很强的个人主义色彩。
基于美丽乡村背景下的乡村规划设计——以荆州纪南文旅区马店村为例
市政建设Municipal Construction– 118 –0 引言随着新时代的到来我国对于城乡一体化的大力推进以及美丽乡村的建设大大加深了力度,随之而来的是全国大部分农村地区的建设逐渐受到了社会各界以及各级政府的高度关注与重视。
在过去的几千年来中国主要以传统村落为主的田园生态人家变成了具有城市形态的小区住宅。
但是在建筑营建中,其过于模仿和照搬城市建设痕迹,导致其失去了乡村特色和地域特点,忽视了当代村民的生活需求。
因此,加强探索乡村规划以及公共空间营建策略,对推动我国乡村发展具有积极意义。
乡村空间是乡村人居环境的主要组成部分,与乡村人居生活密切相关,不同乡村空间往往会形成浓郁的乡土特色。
因此,在美丽乡村建设中因地制宜地做好乡村空间布局规划显得尤为重要[1]。
因此,探寻出一套适合本土乡村社区规划以及公共空间的营建方法,具有很重要的现实意义。
1 美丽乡村规划设计的基本原则在城乡一体化的的背景下,城市和乡村的结构特征有着很大的差异,无论是在社会、文化、生态方面各有着自身独特的系统。
自党的十八大以来城与乡的统筹发展过程当中,乡村社会、经济结构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不同地域环境,历史文化的影响下对农村发展的概念和界定要有着正确的认识。
1.1 科学规划在新型美丽乡村的营建过程中,首先我们在美丽乡村的规划中一定要坚持科学性的原则, 必须要做到因地制宜、生态环保的可持续发展原则;其次要具体建设当中,结合当地的传统生活习惯以及本土风貌,积极推进乡村地方文化的大力发展,形成新型的美丽乡村。
1.2 以人为本在开展美丽乡村规划工作中,必须将农民的自身利益放在第一位,进而全面调动其参与建设工作的积极性。
有效引导农民发展自然生态经济,积极保护当前环境,与美丽乡村建设的目的相吻合。
在对农村传统文化进行开发时,应当对一些优秀的文化理念加以保护[2]。
因此要以自然环保的可持续发展原则为前提,是共同努力建设美丽乡村的重要保障。
乡村振兴背景下的“产—景—村”融合发展:现状与对策
乡村振兴背景下的“产—景—村”融合发展:现状与对策一、本文概述随着国家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实施,乡村地区的发展问题日益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
在这一背景下,“产—景—村”融合发展模式应运而生,成为推动乡村振兴的重要途径。
本文旨在探讨乡村振兴背景下“产—景—村”融合发展的现状、问题及对策,以期为相关实践提供理论支持和决策参考。
本文将对“产—景—村”融合发展的概念进行界定,明确其内涵和外延。
在此基础上,分析当前乡村振兴背景下“产—景—村”融合发展的现状,包括产业发展、景观建设、村庄整治等方面的进展情况。
本文将对“产—景—村”融合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剖析。
这些问题包括产业结构单景观同质化、村庄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等,这些问题的存在制约了“产—景—村”融合发展的步伐。
本文将提出推动“产—景—村”融合发展的对策建议。
这些对策包括优化产业结构、提升景观品质、加强村庄基础设施建设等,旨在促进乡村地区经济、社会、生态的协调发展,实现乡村振兴的目标。
通过本文的研究,希望能够为乡村振兴背景下的“产—景—村”融合发展提供有益的思路和方法,推动乡村地区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二、文献综述在乡村振兴的大背景下,“产—景—村”融合发展模式已逐渐成为学术研究和政策实践的重点。
国内外学者从不同角度对此模式进行了深入探讨,为本研究提供了丰富的理论基础和实践借鉴。
国内研究方面,学者们普遍认为“产—景—村”融合发展是实现乡村振兴的有效途径。
其中,产业发展是乡村振兴的基石,通过优化产业结构、提升产业附加值,能够带动乡村经济持续增长;景观建设则能够提升乡村的环境质量,吸引游客,促进乡村旅游发展;而村庄建设则是乡村振兴的载体,通过改善人居环境、提升公共服务水平,能够增强乡村的吸引力和凝聚力。
在此基础上,学者们还提出了许多具体的融合策略,如加强产业与景观的有机结合、推动乡村旅游与农业产业的深度融合等。
国外研究方面,虽然没有直接针对“产—景—村”融合发展的研究,但关于乡村振兴、农业多功能性、乡村旅游等方面的研究却十分丰富。
村景融合视角下风景名胜区内乡村地区规划研究
村景融合视角下风景名胜区内乡村地区规划研究1. 引言1.1 背景介绍村景融合视角下风景名胜区内乡村地区规划研究是当前城乡发展领域的热点话题之一。
随着旅游业的不断发展壮大,越来越多的人选择前往风景名胜区进行休闲度假,而这些风景名胜区内的乡村地区往往是游客们感受当地文化和风土人情的重要场所。
由于长期以来对乡村地区规划的忽视和片面性规划的问题,导致一些地区乡村环境脏乱差、设施不完善,影响游客的游览体验。
面对这一现状,对风景名胜区内乡村地区的规划研究显得尤为重要。
通过对乡村地区的规划设计和管理,可以提升当地的整体形象,改善乡村环境,吸引更多游客前来参观,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
规划研究也有助于保护乡村传统文化和历史遗迹,传承乡村的魅力和历史价值,实现城乡融合发展的目标。
从村景融合视角下深入探讨风景名胜区内乡村地区规划问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发展前景。
1.2 研究意义乡村地区在风景名胜区内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其规划和发展直接关系到整体景区的可持续发展和本地居民的生活质量。
本研究旨在探讨在村景融合视角下风景名胜区内乡村地区规划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乡村地区规划是保护自然环境的必要措施。
在风景名胜区内的乡村地区,自然资源丰富,生态环境脆弱。
科学合理的规划能够确保乡村地区的开发不会破坏自然生态系统,保护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平衡。
乡村地区规划是营造宜居环境的重要手段。
乡村地区是当地居民生活和工作的重要场所,规划合理的乡村地区可以提升居民的生活质量,改善环境质量,促进乡村振兴。
乡村地区规划是提升景区整体形象和吸引力的关键因素。
乡村地区作为风景名胜区的一部分,其规划和建设直接影响着景区的整体形象和旅游体验。
通过精心规划乡村地区,可以提升景区的吸引力,促进旅游业的发展。
研究乡村地区规划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和推广价值。
1.3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为了探讨在风景名胜区内乡村地区规划中如何更好地实现村景融合,提升乡村地区的整体景观品质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乡村振兴实践调研报告(通用5篇)
乡村振兴实践调研报告乡村振兴实践调研报告(通用5篇)充实的社会实践已经告一段落,这段经历,相信你有很多感悟吧,是时候进行一个全面的总结了。
那么实践报告有什么格式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乡村振兴实践调研报告(通用5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围绕进一步加强我市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进乡村绿色发展、加强乡村人才建设、提高乡村民生保障水平、推动我市乡村振兴工作全面提升。
6月13日,全市青年干部培训班乡村振兴工作调研组通过实地走访、查看资料、与农户面对面沟通、组织座谈等方式对我市XX县、XX县部分乡村进行调查研究,认真思考,结合我市实际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提出对策和建议。
现报告如下。
一、我市乡村振兴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深入实施乡村振兴发展战略,必须以问题为导向,找出乡村发展的差距所在,补齐短板,才能不断缩小城乡差距,逐个问题逐个环节地解决农村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
目前,我市乡村振兴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整体还处于起步阶段,乡村建设的历史欠账仍然较多,主要问题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乡村人力资源匮乏。
人力资源匮乏制约我市乡村振兴发展。
一是人才队伍结构欠佳。
我市乡村实用人才存在老化、弱化和退化的“三化”现象。
从年龄结构上看,45岁以上的占比较多,35岁以下的乡村实用人才较少,缺乏后备力量。
文化程度不高,我市乡村人实用才学历层次较低。
人才分布不均衡,有的乡镇街道人因为政府最近几年大力支持推动了工业、农业经济的较快发展,导致人才集中于几个乡村。
二是人才队伍总量不足。
我市乡村存在大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劳动力以自发进城务工或经商的方式大量外流,有许多在外闯出天地的人从此留在了城市,基本不回村里,同时,随着城镇化建设的迅猛推进,城市的发展理念、生活环境、基础设施、教育资源、公共服务等要素不断吸引年轻的大学毕业生,乡村的资源要素已不能满足现在年轻人的发展,导致人才资源、人力资源双要素匮乏,致使乡村发展中人才短缺的问题日益显现和突出。
乡村振兴背景下乡村园林景观规划设计研究
乡村振兴背景下乡村园林景观规划设计研究摘要:伴随乡村振兴战略的全面实施,乡村旅游逐渐成为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之一,乡村园林景观在新型城乡一体化旅游建设中得到更多关注和实践。
然而部分乡村景观园林的盲目建设给自然生态、人文环境和本土文化带来了诸多问题。
本文从生态资源保护和振兴乡村经济角度,以乡村景观园林为载体,分类总结现状问题,提出在乡村景观园林建设中以“基础调研-要素选取-主题定位-分层构建-系统重构与优化-产业共创”六步为技术路线的规划设计方法,探索乡村园林景观联动规划设计的要素及方法,推动乡村园林绿色发展,助力乡村振兴。
关键词:乡村园林景观;规划;乡村振兴引言乡村旅游独特的村野旅游形式为创造新型城镇化与生态文明现代化的共生提供了有效实践模式[1]。
随着乡村旅游迎来新的发展机遇,快速旅游化建设也给乡村生态环境带来了生态失衡、工业污染加剧和自然资源利用率低等影响[2]。
乡村园林景观建设作为发展乡村旅游的基础性工作,对优化生态格局、促进产业升级、创造游憩场所等具有重要意义,其建设意义在于促进生态资源保护与再利用,使产业与生态相互融合渗透,其科学建设对于提升乡村环境,提高农民的生活品质具有重要作用[3]。
已有的研究多从乡村生态、历史文化等宏观尺度出发,对乡村文化、自然等资源及附属使用空间进行复合性规划,但构建多尺度的乡村园林景观规划网络,明确微观尺度的乡村园林景观设计方法更能深入改善乡村人居生态环境[4]。
1乡村振兴背景下乡村园林景观规划设计研究概述国外开展景观生态学的应用研究和农业或乡村景观规划较早的主要是欧洲一些国家,如捷克、德国、荷兰等,并逐渐形成了完整的理论和方法体系,对世界的农业与乡村景观规划起了推动作用:如著名的捷克斯洛伐克景观生态规划与优化研究方法IANDEP系统;德国用于集约化农业与自然保护规划DIU策略系统:“国际土地多种利用研究组(the International Study-group on Multiple Use of Land)”提出的以“空间概念(spatial concepts)”和“生态网络系统(ecologicalnet-works)”等描述多目标乡村土地利用规划与景观生态设计的新思想和方法论。
基于国土空间规划的实用性村庄规划分析
基于国土空间规划的实用性村庄规划分析摘要: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过程中,要始终坚持以农业和农村为第一要务,以促进城乡一体化为目标,促进城乡之间的要素流通,因此,要改变传统的乡村规划观念。
在这一阶段,村庄规划要朝着务实的方向发展,通过制定村庄规划,从总体上配置乡村的资源,充分利用乡村的优势,解决目前的农村发展问题,进一步缩短城乡之间的距离。
本文对这一现象展开了分析和探讨,并给出了一些自己的看法。
关键词:国土空间规划;实用性村庄规划;规划策略国土空间规划既能为国家和社会发展提供源动力,又能为各种类型的空间规划开发提供借鉴,从而为提高空间利用效率打下基础。
对于国土空间规划背景下的实用性村庄规划而言,其在实施的过程中,应在村庄已有的结构框架中进行动态的调整,同时也要对村庄各个主体的现实需求进行考虑和探究,使得村庄规划能够达到实用性的提高,从而达到乡村振兴与乡村发展的目的。
1、实用性村庄规划的内涵其中,以“多规合一”为重点,以“村规民约”为核心,以“村”为中心,形成“村”的整体治理格局。
目前,现行的村庄规划具有多种特征,而且,因为各主导部门之间的矛盾不同,使得“乡村多规”发生了很大的冲突,有的甚至出现了“空白”或“叠加”的情况,这既会产生权属冲突和边界矛盾,也会持续加大对乡村规划的实用性。
但是,在国土空间规划中的实用性村庄规划编制,通过多规合一,就能够对乡村规划进行创新,而且还非常注重对乡村功能的发挥。
以这一点为基础,对国土空间的规划展开新方法的应用,从源头上解决主导单位之间的矛盾和冲突,从而将村庄规划的难度降下来,让村庄规划的效能得以展现。
2、村庄规划与上位国土空间规划的传导分析农村规划是深化国土空间规划的基础。
随着我国城乡一体化进程的加速和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农村规划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农村规划是指对农村地区的发展、建设和管理进行规范、引导和控制的工作。
农村规划的目的是要实现农村地区的经济、社会和生态可持续发展,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的全域村庄规划初探——以龙泉驿区全域村庄布局规划为例
•城乡规划与环境建Q•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的全域村庄规划初探—以龙泉驿区全域村庄布局规划为例陈诚,徐本营(成都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四川成都610041)【摘要】乡村振兴是党的十九大提出的一项重大战略,国家对各地的乡村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
随 着成都市城市空间格局的变化,龙泉驿区乡村地区从偏居一隅的城市近山边缘向城市绿心转变,对其发展来 说,文章通过对龙泉驿区乡村特征进行分析,总结了全域村庄布局规划中在构筑城乡融合发展新模式,分区 施策、分类引导的规划新方法,科学选址新 ,公众参与、部门协同的 新方式以及规划落实新途径等方面的一些创新探索,以期为其他地区的乡村建设提供一些可借鉴可复制的经验。
【关键词】乡村振兴;全域;村庄布局【中图分类号】TU982.29乡村是具有自然、社会、经济特征的地域综合体,兼具生 产、生活、生态、文化等多重功能,与城镇互促互进、共生共 存,共同构成人类活动的主要空间。
成都作为全国统筹城乡 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乡村发展经历从“以设立经开区为统 筹城乡发展基础”到“以综合配套改革推动城乡统筹发展”再 到“以美丽乡村建设推动城乡融合发展”三个阶段的改革创 新。
在新 全 乡村 的,成都乡村发展需要新 的改革创新,探索乡村地区发展的新模式。
1乡村振兴战略概述乡村振兴战略是习近平总书记2017年10月18日在党 的的。
,村是 国计民生的 ,必“三”作为全 作的重 重,乡村 。
基 的要求,乡村自然人文-推动乡村产业的发展?乡村的拆-全域农村的人 等 ,成为 新时乡村 的。
下文将以《区全域村 规划》为进。
2龙泉驿区乡村现状特征解读区 成都市 ,成都市 “进略”,开城市架构、“”的空间,区成为 成都市 进 区。
乡村区域从 的城市近 城市 。
区农村区域主要 平顼区两个部分,幅员面积300 km2,涉及12个镇街,60个政村,户籍人口 16+9万人(图1)。
2.1 资源条件优越,而风貌环境不佳区内一脉青山,一片海(图2)。
关于乡村振兴实践报告(通用6篇)
关于乡村振兴实践报告(通用6篇)关于乡村振兴实践报告(通用6篇)紧张又充实的社会实践又告一段落了,相信你会有不少感想吧,那么我们需要好好地进行总结了。
千万不能认为实践报告随便应付就可以,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关于乡村振兴实践报告(通用6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乡村振兴实践报告1农村公路是服务农村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先导性、基础性、公益性设施,是我区公路网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局党组历年来重视农村公路建设,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按照立足新发展阶段,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
扎实推进巩固交通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统筹发展全力推进农村公路高品质建设、高效能管理、高质量养护、高水平运行的“四好农村公路”建设,为全面推进我区乡村振兴提供坚实的农村交通运输保障。
一、工作进展情况根据区政府工作安排,20xx年至20xx年,三年时间实现全区自然村通硬化路的目标.全区有自然村625个,截至今年上半年有614个自然村实行通硬化路的目标,剩下11个自然村,今年年底之前实现硬化路的目标。
今年农村公路建设里程70公里,计划投资3850万元。
目前已完成52.8公里,完成投资2904万元,预计11月全部完工。
二、典型经验1、健全机构,强化领导。
为了确保农村公路建设的顺利实施,局成立农村公路建设领导组,全面负责农村公路建设管理,成员由相关科室和农管所、质检站组成,同时乡镇也成立了相应的机构,负责征地、拆迁等前期工作。
2、加大资金投入自然村通硬化路工作是省、市、区政府重要工作之一,在农村公路建设资金筹集上,区政府在财政困难的情况下,每年自筹资金用于农村公路建设,为农村公路建设提供了资金保障。
3、科学谋划,强化统筹我局将农村公路建设置于乡村振兴的大局统筹安排,坚持做到“三结合”。
一是与综合交通规划相结合,把农村公路作为整个综合交通网络的延伸和完善。
二是与乡村振兴相结合,农村公路围绕乡村振兴统筹发展。
三是与农村产业发展相结合,坚持公路规划促进产业发展,产业发展促进农村经济的原则。
城乡要素流动视角下的乡村规划探讨与实践
城乡要素流动视角下的乡村规划探讨与实践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城市与乡村之间的要素流动已成为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
城市的发展需要大量的人力资源和生产要素,而乡村也需要城市所具备的市场和技术支持。
城乡要素流动已经成为城乡一体化发展的重要推动力。
本文将从城乡要素流动的视角出发,探讨乡村规划在城乡一体化发展中的作用,并结合实际案例进行深入分析和讨论。
一、城乡要素流动的意义城乡要素流动,是指城市与乡村之间的人力资源、资金、技术和信息等要素在城乡之间的流动和配置过程。
城乡要素流动的重要意义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促进资源配置优化。
城市拥有丰富的人力资源和技术支持,而乡村则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便利的生活条件。
城乡要素流动可以通过合理的配置,实现资源的优化利用,提高全要素生产率。
2.促进城乡经济融合。
城乡要素流动可以促进城乡经济的融合发展,打破了城乡二元结构的障碍,实现城乡经济间相互促进、相互依存的良性循环。
3.促进城乡社会和谐。
城乡要素流动有助于消除城乡差距,促进社会资源的合理配置,打破了只关注城市发展而忽视乡村的发展状况。
4.提高乡村吸引力。
城市发展对于劳动力、资金等资源的需求量大,乡村则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和良好的生活环境,通过城乡要素流动可以提高乡村的发展吸引力,促进乡村振兴。
二、乡村规划在城乡一体化发展中的作用乡村规划作为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扮演着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的重要角色。
乡村规划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整合城乡要素资源。
乡村规划可以通过科学规划,整合城乡间的人力资源、资金、技术和信息等要素,实现城乡资源的优化配置。
2.促进乡村产业升级。
乡村规划可以通过挖掘乡村的资源禀赋和特色产业,优化产业结构,推动乡村产业升级,增强乡村发展后劲。
3.提高乡村基础设施建设水平。
乡村规划可以科学规划乡村的基础设施建设,包括道路、供水、供电、通讯等,提高乡村基础设施建设水平,提升乡村生活品质。
4.促进农民增收致富。
浅谈城乡一体化背景下的美丽乡村建设
浅谈城乡一体化背景下的美丽乡村建设摘要:进入新世纪以来,国家密集出台了一系列惠农支农的政策,致力于打破城乡二元结构,构建城乡一体化战略下的新型城乡关系。
其中美丽乡村建设的提出,不仅有助于缓解和解决乡村问题,实现城乡协调发展,同时也有利于提升乡村生活环境,缩小城乡发展差距。
本文从美丽乡村建设在当前城乡一体化背景下遇到的问题入手,结合笔者的项目参与实践,对美丽乡村建设提出合理的建议。
关键词:美丽乡村建设;乡村;城乡一体化引言中国有着悠久的农耕文明史,农耕文化流传下来的传统和习惯仍然深深地影响着中国人,乡愁是最容易引起我们共鸣的情感记忆。
然而在城镇化浪潮的推进过程中,乡村发展滞后,乡村生态环境受到严重威胁。
面对乡村发展的严峻形势,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提出了“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具体要求。
随着城乡一体化进程的加快,美丽乡村建设已成为统筹城乡发展,缩小城乡差距,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的重要途径。
1美丽乡村建设的重要意义美丽乡村建设是指在“农村”和“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基础上,打破固有模式,通过生态人居建设、生态环境提升、生态经济推进、生态文化培育,实现乡村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建设的“五位一体”。
(1)推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
建设美丽中国,离不开美丽乡村建设。
没有农业和农村的绿色发展,就没有整个中国的绿色发展。
(2)促进城乡协调发展。
一方面,城乡联系日益紧密,城市为乡村提供资金、技术、人才等,乡村为城市提供粮食、农副产品等;另一方面,城乡空间界限日益模糊,很多城市居民居住在乡村,在城市上班。
(3)助力精准扶贫工作。
美丽乡村建设有助于推进现代农业与乡村旅游融合发展,走出一条旅游扶贫的精准路子。
(4)推进农业现代化。
美丽乡村建设需要产业基础,很多农业生产的本身就构成了乡间的景观或者生态,美丽乡村建设可以从根本上推进乡村农业发展走入现代化。
2 美丽乡村建设的主要问题2.1建设资金投入严重不足,投资渠道单一美丽乡村建设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涉及项目广泛,乡村生态环境修复、乡村公共配套服务设施和市政基础设施等重大项目投入资金需求量大,资金紧张,配套困难。
城乡一体化的理论与实践论文
城乡一体化的理论与实践论文城乡一体化的理论与实践城乡一体化是指城市与农村在经济、社会和环境等方面的相互融合与发展,旨在实现城乡资源的优化配置、产业结构的协调发展、公共服务的均衡供应等目标。
本文将从理论与实践两个层面来探讨城乡一体化的重要性及其对中国乡村振兴的促进作用。
一、理论层面城乡一体化的理论基础主要包括市场一体化理论、功能一体化理论和空间一体化理论。
市场一体化理论认为,城乡一体化有助于打破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促进资源要素的流动,降低交易成本,提高经济效益。
通过将城市和农村的市场连接起来,可以实现资源要素的优化配置,推动农村经济的增长和农民收入的提升。
功能一体化理论强调城乡之间应该实现职能的互补与协调。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功能逐渐扩展至农村,而农村也具备了一定的城市功能。
通过城乡一体化,可以使城市和农村各自的功能得到最大发挥,实现互补共赢。
空间一体化理论认为,城乡之间的空间应该实现无障碍交流与无缝连接。
城乡一体化不仅仅是经济上的一体化,更是空间上的一体化。
通过建设交通、通讯和信息网络,打破城乡空间隔离,实现城乡共生共享。
二、实践层面城乡一体化的实践是推动中国乡村振兴的重要路径之一。
中国面临城乡发展不平衡、农村人口流失和农业生产低效等问题,城乡一体化为解决这些问题提供了思路和方案。
首先,城乡一体化可以促进农业现代化。
通过加强城乡一体化的合作与交流,可以引进城市的农业科技、资金和管理经验到农村,提高农业生产水平和效益。
其次,城乡一体化可以促进农村产业升级。
通过发展农村特色产业和乡村旅游,提升农村经济发展水平,增加农民收入,吸引农村劳动力就近就业,减少人口流失。
再次,城乡一体化可以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
通过完善农村交通、水利、电力和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设施,提高农村居民的生产生活水平,拉近城乡差距,增强农民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最后,城乡一体化可以促进城乡人口的均衡发展。
通过城乡一体化的推进,可以缓解大城市的人口压力,实现人口的分散疏解,推动小城镇和农村的人口规模和质量的提升,实现城乡人口的均衡发展。
社会实践报告2023字大学生乡村振兴3篇
社会实践报告2023字大学生乡村振兴3篇乡村一般是指以从事农业活动的农业人口为主的聚落。
乡村一般风景宜人,空气清新,较适合人群居住,民风淳朴,以从事农业为主。
2023年6月20日,全国乡村建设工作会议在福建省三明市召开。
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社会实践报告2023字大学生乡村振兴3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篇一】社会实践报告2023字大学生乡村振兴我办根据开展市十四五规划纲要编制专题调研工作方案要求,着眼为推动首都高质量发展发挥好乡村产业功能作用,立足乡村振兴战略在京郊大地实施,对发展都市现代农业,促进乡村产业振兴的思路、途径和举措等进行了深入调研,有关情况如下:一、十三五时期城乡一体化发展规划实施情况十三五规划实施以来,市政府高度重视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制定实施了《x市十三五时期城乡一体化发展规划》,通过体制改革和政策调整,促进了城乡在规划建设、产业发展、市场信息、政策措施、生态环境保护、社会事业发展的一体化,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现状逐步改善,城乡经济社会呈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态势。
一是新发展理念持续深入得到贯彻落实。
规划实施过程中,能够始终立足首都城市战略定位,坚持新发展理念,城乡一体化和农业现代化实现高水平发展,推动了农村地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进程。
新型城镇化稳步发展,新农村建设加快推进,城镇体系进一步完善,美丽乡村建设全面深入,协调发展充分体现;下大气力开展低收入农户帮扶,农民增收持续促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逐步提高,农村居民获得感在共享发展中进一步增强;农业调转节深入推进,都市农业现代化水平不断提升,大幅度推进生态环境建设,农业生态功能更加强化,绿色发展成效明显;全面深化农村改革,新三起来深入推进,在创新发展推动下,农村发展不断迸发新活力;在更广范围配置农业农村资源,深化京津冀农业协同发展,农业开放水平和影响力日益增强,开放发展理念得到落实。
二是规划发展目标指标稳步有序实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V i l l a g e 城市规划 CITY PLANNING REVIEW2012年 第36卷 第10期 VOL.36 NO.10 OCT. 201258【作者简介】贺 勇(1970-),男,博士,浙江大学建筑系副教授。
孙佩文(1985-),女,浙江大学建筑系博士研究生。
柴舟跃(1986-),男,浙江大学建筑系博士研究生。
【修改日期】2012-09-18【文章编号】1002-1329 (2012)10-0058-05【中图分类号】TU982.29【文献标识码】A 【摘要】在不同层面上探讨了基于“产、村、景”一体化的“美丽乡村”规划实践与方法,旨在使乡村景观越过“美丽”的表象,重返乡村生产与乡村生活之中,从而使乡村经济、社会以及环境得以平衡、健康地发展。
【关键词】“产、村、景”一体化;美丽乡村建设;规划策略;平衡发展ABSTRACT: Based on the concept of “integrated landscape” of the village, this paper analyses the orientation of village planning and explores its principles and methods, so as to avoid the trap of simpli fi ed “beautifying” in the construction activities of “Constructing Beautiful Villages.” Through this way, the village’s landscape is expected to return to its authenticity and thus brings about a balanced and healthy development in terms of economy, society and environment.KEYWORDS: integrated landscape; Constructing Beautiful Villages; planning strategy; balanced development1 正在被异化的乡村景观景观(landscape)已成为日常生活以及学术表达中的一个基本词汇,可真要给它一个严格的定义,各个学科又很难达成共识。
单从这个词的本原以及字面来看,无疑与土地及其之上的空间和环境有关。
土地学科就认为景观是土地及土地上的空间和物体所构成的综合体,人文学科则说它是复杂的自然过程和人类活动在大地上的烙印。
不过,地理学的解释或许相对更加全面、科学。
在地理学中,对景观的理解目前较为公认的有四大学派:专家学派(expert paradigm)、心理物理学派(psychophysical paradigm)、认知学派(cognitive paradigm,或称心理学派,psychological paradigm)和经验学派(experiential paradigm,或称现象学派,phenomenological paradigm) ①。
其主要观点归纳如表1。
通过表1,我们不难归纳出景观的特征:视觉或审美上的奇特性、丰富性、愉悦性;体验与认知过程中的过程性、参与性、互动性;文脉上的延续性、传承性、真实性、整体性,如果再加上景观生态学中所强调的生态性,这些几乎概括出景观在当下所普遍接受的全部内涵了,可谓相当的完整与全面。
可是在真实的操作、特别是乡村规划与建设实践中,却有意无意地强调其中某一点或几点,例如“奇特性”、“愉悦性”或“参与性”等,结果导致乡村景观建设中的诸多误区与弊端,特别是异化为法国思想家居伊・德波(Guy Ernest Debord)笔下的那种在消费主义引导、刺激之下模式化、符号化的概念与形式,失去与当下真实的乡村需求和乡村生活之间内在的关联,成为“一种主体性的、有意识的表演和作秀”②。
其实,早在40多年以前,德波就将马克思《资本论》中的“商品社会”创造性地改写为“景观社会”(spectacle of society),从而成为对社会批判理论的重要贡献。
概而言之,“景观社会是指由资本、商品、消费者和媒介幻觉编织成的世界”,也就是说,“人们消费的已经不是商品本身,而是其表征关系:一种由符号构成的价值系统——景观”③。
不过,这里的“景观”与建筑规划学科中所讲的“景观”却有很大的不同,从其英文就可以明显看出:前者是“spectacle”,后者是“landscape”;前者是基于感官与感觉,后者则基于土地与环境。
德波的“情境主义”[即情境主义国际(Situationist International),该组织由德波等人于1957年创立,其思想源于20世纪的先锋艺术家以及马克思主义,倡导以创造各种日常生活的体验(即情境)来抵抗资本主义对于人的异化,从而获得人基于“产、村、景”一体化的乡村规划实践*贺 勇 孙佩文 柴舟跃*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基于村民主体视角下的江浙地区乡村建造模式研究”(51178410)。
VILLAGE PLANNING METHODS BASED ON THE HOLISTIC CONCEPT OF LANDSCAPEHE Yong; SUN Peiwen; CHAI Zhouyue59生的意义]思想批判的是消费主义下的资本主义社会场景,可是,令人惊讶的是他所描述的那种情形在当下的中国城市正在蔓延,而且更令人忧虑的是这种情况也正在随着“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以及“中国美丽乡村”④建设等工程的推动而逐渐渗透到乡村,使得原本质朴的乡村景观(rural landscape)迅猛改变;然而,改变所依托的价值取向、服务对象、最终归属却似乎始终模棱两可,含混不清。
于是,很多乡村在景观风貌上陷入尴尬的境地:既回不了过去的传统,又进入不了当下的城市⑤,沦为德波笔下充满着虚伪与怪异的景观或奇观(spectacle)。
乡村景观究竟是什么?景观与生产、生活是什么关系?这些问题如果不能厘清,将会使我们的乡村规划与建设误入歧途。
2 “产、村、景”一体化下的乡村景观构成如果我们认同德波对于消费主义的批判与抵抗,那么无疑我们也会认同乡村景观规划与建设的重要目的应是将乡村拉回到真实的地方性生活之中。
乡村,作为一个整体、有机的系统,通常包括自然生态、经济生产、居住生活三个部分。
生态、生产、生活三者彼此依赖、互相融合。
它们之间的相互依存与彼此对应才使得乡村具有了真实、质朴的品质。
与其中的任何一个方面相脱离,乡村景观便就会不复存在,或者说被异化,成为德波笔下的“奇观”(其实,在村民眼中,原本就没有孤立存在的“景观”)。
基于这样一种背景,我们有理由大胆表述为:乡村景观就是乡村生活,即“产、村、景”一体化——景观与生产、生活、生态互为一体、不可分割。
如此观点,或许有矫枉过正之嫌,但笔者认为有助于我们正确理解乡村景观的含义并付诸规划与建设实践。
早在20世纪70年代,韩国就提出了“新乡村运动”,以改善乡村生产、生活为重点,创造了发展中国家农村建设跨越式、超常规发展的成功模式。
不过,相比中国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或“中国美丽乡村”建设,韩国“新乡村运动”不是开始于政府提出的什么宏伟计划,而是农民们自主自觉地参与政府的各种政策和建设活动而取得的“双赢”,他们提出的基本精神是“勤勉、自助与合作”⑥。
在景观规划方面,一些学者提出了“新乡村主义”的概念,旨在乡村景观规划中塑造出有别于城市的、体现出乡村地域特色的景观。
新乡村主义的核心是“乡村性”,即无论是农业生产、农村生活还是乡村旅游,都应该尽量保持适合乡村实际、原汁原味的风貌⑦。
“产、村、景”一体化下的乡村景观正是将村民主体(新乡村运动的精神)与乡村性(新乡村主义的核心)融为一体的景观概念。
借用旅游学的观点,它包括:风土(特有的地理环境)、风物(地方特有的物产:大地物产和人文物产)、风俗(地方民俗)、风景(可供欣赏的景象)⑧。
具有本土性、文化性、生态性、小规模性、体验性等特征。
在乡村景观规划与建设实践中,所需的景观素材原本就存在那个地方,并不需要额外的主观臆断或生搬硬造,规划师要做的只是将它们挖掘与彰显出来,并纳入到村民日常的生产、生活的空间与系统之中,使之可到达、可感受。
3 “产、村、景”一体化下的乡村规划实践通常,乡村规划包括总体规划、详细规划、专项规划等内容。
在2005年以前,乡村规划一般是不受重视的,是典型的“纸上画画、墙上挂挂”。
但随着“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以及“中国美丽乡村”建设的开展,乡村规划开始得到前所未有的关注。
以浙江省为例,省委、省政府就制定了《美丽乡村建设行动计划(2011-2015)》⑨(以下简称《计划》)作为“十二五”期间协调推进乡村生态文明建设和新农村建设的战略部署,是浙江省当下乡村建设与规划的基本依据。
根据浙江省美丽乡村建设的实践情况以及《计划》的总体要求和战略部署,美丽乡村规划以县为单位通盘考虑,可划分为三个层次:一是县域层面的美丽乡村建设总体规划;二是分区层面的美丽乡村建设区块与段落规划;三是村庄层面的美丽乡村建设详细规划。
本文所探讨的内容主要是第三层次,即村庄规划。
当下这一层面的规划主要是依据《计划》和《浙江省村庄整治规划编制内容和深度的指导意见》⑩,要求就村庄性质、发展方向、用地布局、整治内容及重点、基础设施等各表1 地理学中对于景观的不同理解Tab.1 Different de fi nitions of “landscape” in geology 学派主张特点专家学派强调线条、形态、质地和色彩等四个基本要素在决定风景质量过程中的作用,以“奇特性”、“丰富性”等作为景观质量评价的标准强调外在的视觉形态心理物理学派把对风景的审美过程看作是一种对某种刺激的反应过程,以心理物理学方法制定一个反映“风景”与“美景度”之间关系的量表,并在这一量表与景观要素之间建立定量化的关系模型强调景观体验过程中主、客体之间的关系认知学派把风景作为人的生活与认识空间来理解,认为应以进化论的思想以及人的生存和发展需要为基础来评价景观。
“可解性” (making sense)和“可索性” (involvement)是评价景观的重要参量,前者强调了人对于景观安全性的需求,后者则反映出人对于景观探索的需要强调人的认知需求经验学派不注重客观景观本身,而是把景观作为人类文化的一部分,以历史的观点以及人的活动为主体来分析景观产生的背景及其价值强调过往的历史与文脉基于“产、村、景”一体化的乡村规划实践贺 勇 孙佩文 柴舟跃V i l l a g e 城市规划 CITY PLANNING REVIEW2012年 第36卷 第10期 VOL.36 NO.10 OCT. 201260类专项规划以及建筑设计等方面内容作出规划和提出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