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乐论与道德涵养刍议

合集下载

致乐以治心——论儒家以乐辅德的文化传统及其现代启示

致乐以治心——论儒家以乐辅德的文化传统及其现代启示
第 3卷 第 8期
2 1 年 8月 01
当 代 教 育 理 论 与 实 践
Th o a d Pr cie o ne p r r d c t n e  ̄ n a t fCo tm o ay E u a i c o
VO . . I3 NO 8 Au .2 1 g 0l
致 乐 以治 心
就是乐教 。虽然 《 语》 论 中谈得 最多 的是 “ 和“ ( 礼” 仁” 分
别达 7 5次和 19次 ) 不是 乐 , 其一 句影 响深 远 的“ 0 而 但 兴

“ 者 , 之 华 也 ” — 音 乐 是 道 德 的 乐 德 —
于诗 , 立于礼 , 成于乐” 仍使我们 作出这样 的基本判 断 : , 孔 子是把个体道 德修 养和人 格范 型最 终是 否修成 正果 的标 尺定格 于个体 对音 乐 的态 度 的。而被 后 世 称 为“ 圣 先 至 师” 的孔子本人也是一个造 诣很深 的音乐行 家。他像整 理 其他 文化典籍一样 , 致力 于音乐 的整理和普 及工作 。这 在
三 “ 乐而不淫 , 而不伤” 哀 ——以“ 为美 和” 是 儒 家音 乐美 学思 想 的核心
儒家 虽然认 识 到音 乐 具有 修 身 、 理性 、 禁邪 、 抑淫 、 惩 忿、 窒欲的功效 , 同 时认 为并 非所 有 的音乐 都是 移 风 易 但 俗 的工具 , 因此必得 有一个 区分 “ 正声 ” 邪音 ” 和“ 的标 准 。 为此 儒 家 始 祖 孔 子 制 定 了 一 个 后 世 数 千 年 的不 刊 之
论儒家 以乐辅德 的文化传统及其现代 启示
谭 真 明
( 长沙学院 中文与新闻传播系 , 湖南 长沙 40 0 ) 10 3

要: 儒家认为音乐具有裨补政教 、 澡雪灵魂之功效 , 故大力提倡乐教。儒 家音乐审美 的最 高标准是“ 。“ 和” 和”的

总结儒家音乐思想的书

总结儒家音乐思想的书

总结儒家音乐思想的书儒家音乐思想是中国古代思想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中国音乐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儒家音乐思想强调音乐的社会功能和道德教化作用,主张音乐应当以和合、和谐的原则为基础,以培养人的品德和修养为目标。

在《礼记·乐记》中,儒家音乐思想得到了最为系统和全面的阐述。

《乐记》以礼制为基础,将音乐视为社会仪式和礼仪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中,提出了乐的“和”、“正”、“雅”、“序”等概念,强调音乐应当以和谐为基础,符合道德守则,具备仪式感和庄重感。

儒家认为,音乐的和声可以调和人的情感,促进社会的和谐。

同时,儒家注重乐德的培养,认为音乐的价值在于培养人的情感、修养和品质,通过音乐来达到精神和身体的和谐。

儒家音乐思想的核心观点是“乐以治心”,即通过音乐来调和人的情感,促进心灵的和谐。

儒家认为音乐可以引导人们的情感,培养人的道德情操。

据载,儒家思想家孟子提倡“音乐之声,不可远听也,才子之事,便是也”。

他强调音乐的艺术形式应该贴近人的情感需求,能够受到人们的喜爱和认同。

同时,孟子也指出音乐可以调节情绪,平抑人的激动和冲动,使人的心灵得到平衡和安宁。

儒家音乐思想对于中国古代音乐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在古代中国的宫廷音乐中,儒家音乐思想的影响可以明显地看到。

宫廷音乐具备仪式感和庄重感,注重和声的和谐,追求音乐与社会仪式的一致性。

同时,儒家音乐思想还对民间音乐产生了影响。

中国的民间音乐强调开放、多样性和自由,但儒家音乐思想的影响使得民间音乐中仍然保留了一定的规范和庄重感。

儒家音乐思想的影响也延伸到了现代。

在中国传统音乐中,儒家音乐思想的影响仍然存在。

例如,古筝是中国传统音乐中最具代表性的乐器之一,其音乐表达和构架都体现了儒家音乐思想的要求,追求和声的和谐和音乐的庄重感。

此外,儒家音乐思想也影响了现代中国音乐教育和音乐创作。

许多中国音乐学院的音乐教育仍然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和修养,将音乐视为一种对人的教育和塑造工具。

德成而上 艺成而下——从《乐记》看儒家诗乐的德育功能观

德成而上 艺成而下——从《乐记》看儒家诗乐的德育功能观
礼 、 等德 的教科书。 仁
感于物而动 , 性之 欲也 。物 至知知 , 然后 好恶 形焉 。
好恶无 节于 内, 知诱 于外 , 能反 躬 , 不 天理 灭矣 。夫 物之感 人无 穷 , 而人之好恶无节 , 则是物 至而人化 物 也 。人 化物也者 , 灭天 理 而穷人 欲 者也 。于是 有悖 逆诈伪 之心 , 有淫 7作 乱之 事 。l14 有喜 怒哀乐 失 ”j 人 , 45 6 之情 , 人本性之欲 念也 会受 到各 种 外物 的影 响而对 社会发生作 用 , 教的作 用在 于它 以仁 义之 道为 内 乐
[ 收稿 日 ]0 5 2 2 期 2 0 —1 — 0 [ 作者简介】  ̄ t 16 一)女 , 扬" r 9 9 。 侗族 , - ( 湖北恩施人 , 广西贺州学院 中文 系教师 , 四川大学文学院 20 级博 士研究 生。主 05 要研 究方 向: 古代文学。 一 6 一
使人 的愉乐情 感符合礼 义 的要求 。否则乐 就失去 了它的意义 “ 苟情说 之为乐 , 若者必灭。故人 之一 于礼义 , 则两得 之矣 ; 一之 于情 性, 则两丧之矣 。故儒 者将使人 两得 之者 也。 [ 。 ”9

旦以礼以加 以约束 , 夫 民有 血 气心 知之 性 , 则“ 而
哉?乐云乐云 , 钟鼓 云乎哉? [p8 乐者 , n31 u ]7 非谓黄钟 、 大 吕、弦 歌 、 扬 也 。乐 之 末 节 也 , 童 者 舞 干 故 之 o[ ̄" 乐者 , -]7 4s “ . 8 通伦 理 者也 。 【 乐 的 目的在 于 ”4 】 “ 通伦理” 为社会 培养有 德 之人 。子 夏把这 种音 乐 ,
人 以和” 围。这段话 阐述 了诗 与乐 的关 系及其社 氛 会作 用。

总结儒家音乐思想的著作

总结儒家音乐思想的著作

总结儒家音乐思想的著作儒家音乐思想是指儒家学派关于音乐的理论和观点。

儒家音乐思想对中国古代音乐的发展影响深远,对后世留下了许多重要著作。

下面将对儒家音乐思想的著作进行详细总结。

《礼记》是儒家经典之一,也是反映儒家音乐思想的重要著作之一。

《礼记》对音乐的地位和作用进行了全面的论述。

其中,《乐记》是专门讨论音乐的篇章。

《乐记》提出了"乐之精神"的理论,认为音乐有助于调和人的情感,使人具有良好的品质和道德修养。

同时,《乐记》还对音乐的形式、曲调、乐器和演奏技巧等方面进行了细致的阐述,为古代音乐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

《孟子》是儒家思想的重要代表之一,也对音乐思想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孟子认为音乐是天赋的,它能够激发人的情感、塑造人的品格、传达人的价值观。

孟子在《滕文公上》中提出了“音乐在德”的理念,强调音乐的价值在于其能够引领人们追求美德。

他还对音乐创作和演奏技巧进行了论述,提出了音乐应该和谐、动听、舒缓的观点。

《庄子》是古代哲学家庄子的代表作,也是儒家音乐思想的重要著作之一。

庄子对音乐的研究主要体现在他关于自由奏乐的观点上。

庄子认为,音乐应该追求自由和舒展的境界,让音乐表达自然的美好和人的内心感受,而不是受制于传统的规范和束缚。

他提出了"无为而治"的理念,认为音乐应该自然而然地流露出来,而不是人为地强迫。

这对古代音乐发展起到了重要的引导作用。

《周易》又称《易经》,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经典之一,也对儒家音乐思想产生了重要影响。

《周易》对音乐的研究主要体现在其关于音乐与天时和人事的关系的论述上。

《周易》中的"音、声、曲、律、法、度、歌、舞"被视为一种神秘的象征,与天地的自然规律相符合。

通过对《周易》的研究,人们可以了解音乐是如何通过模仿天地万物的声音和节奏来表达自然之道的。

以上是关于儒家音乐思想的著作的简要总结。

这些著作通过对音乐的哲学、审美和技术等方面进行深入的研究,为古代音乐的发展和传承提供了宝贵的理论支持。

论春秋战国时期儒家的音乐教育思想

论春秋战国时期儒家的音乐教育思想

论春秋战国时期儒家的音乐教育思想论春秋战国时期儒家的音乐教育思想
儒家的音乐教育思想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春秋战国时期的儒家鼓励学习,其中包括音乐教育。

音乐教育以礼仪教育为主,要求学生坚持传统乐律,在社会上表现出高尚的品德。

他们强调仪式和礼仪,认为音乐可以促进社会的和谐和发展,是一种规范的行为训练,有助于市民的思想教育和道德修养。

在儒家的音乐教育中,有四种不同形式的音乐:礼乐、抒情乐、舞乐和器乐。

礼乐是以礼仪和节日庆典为主场景,其重点关注节日礼仪,维护礼仪应有的文明和传统,庆祝各种节日及待客仪式;抒情乐则以抒情诗歌、哀乐、慷慨和动人琴声为特点,表达学者和文人追求艺术美的内心世界;舞乐注重场景营造,以夸张的表演和激情的舞蹈来表达一个个美好的故事;器乐则重点体现用乐器来表达情感,使用乐器会使展现的故事更加丰富,更易理解。

春秋战国时期的儒家乐律,它们不仅能培养学生的思想,提高他们的品德,还
能促进社会的和谐与发展,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可以说,春秋战国时期建立的音乐教育思想,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注入了极
大的活力,给今天中华民族带来了灿烂的文化色彩,凝聚了我们对传统文化的敬佩,也受到世界各国的赞赏。

浅谈先秦儒家《乐记》教育伦理思想_2383

浅谈先秦儒家《乐记》教育伦理思想_2383

浅谈先秦儒家《乐记》教育伦理思想《乐记》也是《礼记》中的一篇,是先秦儒家专门论述乐教的论著,它论述了音乐的起源和作用等问题,表明儒家学者对乐教的注重。

一、《乐记》的考证一般认为,《乐记》的作者是孔丘的再传弟子公孙尼,时当战国初期。

先保存下来的《乐记》基本上是原作,西汉刘向整理古籍,曾得《乐记》全本,共23篇,篇目全载入《别录》。

唐代孔颖达作《礼记注疏》时,《别录》已轶,而《乐记》篇目“总存焉”。

今见《乐记》仅存前11篇。

这11篇是论述儒家乐教理论的,故可称为“务虚”;而失落的后12篇可能是记载具体艺术实践的,故可称为“务实”。

[1]因此,今存《乐记》主要是论述艺术的一般问题和乐的教化问题。

由于《乐记》与《荀子.乐论》有成段文字的基本相同,故孰先孰后,孰著孰袭历来成为纷争。

这也说明,作为《礼记》中德一篇的《乐记》,实际上是先秦儒家乐教理论的总结。

孔丘整理的《六经》中原有《乐》,但据说是川渝秦始皇焚书坑儒。

因此,《乐记》就成为我们认识先秦儒家乐教思想的重要材料。

二、乐的内涵古代所谓“乐”,内涵十分丰富,不仅是指音乐,还包括绘画、雕刻、建筑等造型艺术,甚至扩及依仗、田猎、肴馔等使人快乐。

但通常所谓“乐”,主要指音乐,音乐是乐的核心,而音乐本身又是歌、诗、舞三位一体的艺术形式,“乐之在耳曰声,在目曰容”,《墨子》一书中也曾提到《诗经》有“诗歌三百,诵诗三百,舞诗三百”。

儒家的乐教主要是教授音乐,教授诗、曲、歌、舞、演奏、乐理和如何评价乐、认识乐的作用,尤其是懂得把乐作为行教化、理邦家的手段。

因此,儒家的乐教既是艺术教育,更是道德和思想、政治教育。

《乐记》就反映了这一基本特点。

三、乐的产生《乐记》对乐的产生有比较正确的阐述,它说:“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

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

感于物而动,故形于声。

”指出了音乐产生于人的心理活动、产生于人的情感,是“人情之所以必不免也”。

但人的情感受到外物的刺激而引起变化,形诸声音而成为乐的。

浅论春秋战国时期儒、墨、道三家的音乐思想

浅论春秋战国时期儒、墨、道三家的音乐思想

浅论春秋战国时期儒、墨、道三家的音乐思想摘要: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思想大解放的时期,形成了一个学术思想极其活跃的诸子百家争鸣的局面。

“乐”作为当时诸子百家学术争鸣的一部分内容,在理论上亦得到进一步阐述。

其中儒家、墨家和道家三个流派在音乐的社会作用、审美观点、音乐与政治、伦理道德的关系等方面进行了论述,形成了各自的音乐思想,对中国传统音乐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本文对儒、墨、道三家音乐思想进行分析和思考,以求更加深入地了解中国优秀传统音乐文化。

关键词:春秋战国时期儒家墨家道家音乐思想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思想大解放的时期。

随着西周的解体、奴隶制的瓦解,各个阶级的代言人,各个流派的思想家,纷纷提出了各自的政治思想和学术观点,互相争论,互相影响,形成了一个学术思想极其活跃的诸子百家争鸣的局面。

“乐”作为当时诸子百家学术争鸣的一部分内容,在理论上亦得到进一步阐述。

就其学术思想类型来说,大多数属于音乐社会学和音乐美学范畴。

其中儒家、墨家和道家三个流派在音乐的社会作用、审美观点、音乐与政治、伦理道德的关系等方面进行了论述,形成了各自的音乐思想,对中国传统音乐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在中国音乐思想史中具有代表性。

对儒、墨、道三家音乐思想的研究和思考,对于深入了解中国优秀传统音乐文化仍有其现实意义。

儒家音乐观的创始人和奠基人是春秋时期重要的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孔子,其有关“乐”的思想和言论,主要散见在《论语》《礼记》和其他一些先秦文献中。

他的音乐思想为后世儒家音乐思想的建立奠定了基础,但是却没有形成完整的体系。

战国后期思想家荀况所著《荀子·乐论》是我国古代第一篇系统、完整的音乐美学论著,其不仅继承了孔子强调乐在政治、道德和社会风气方面所具有的教化作用,从仁爱出发采取“中和”态度去制乐、赏乐的礼乐观,而且还对乐不是人的一种可有可无的行为,而是人思想感情的表现,这种表现需用礼来加以节制的思想作了进一步发挥。

儒家音乐思想总结

儒家音乐思想总结

儒家音乐思想总结儒家音乐思想是儒家学派对音乐艺术的理论探索和实践指导。

儒家音乐思想强调音乐对于修身养性、陶冶情操的重要性,并提出了音乐的审美标准和作曲原则。

在儒家音乐思想中,音乐不仅仅是一种艺术表达方式,更是道德教化和社会治理的媒介。

首先,儒家音乐思想强调音乐对于修身养性的作用。

在儒家看来,音乐是一种可以陶冶人的情操和品德的艺术形式。

通过音乐的欣赏和演奏,可以使人的心灵得到净化和升华,使人的情感达到和谐、舒畅的状态。

同时,儒家还强调音乐对于培养人的审美能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性,认为通过欣赏和创作音乐,可以提高人的思维能力和创造力,进而使人更加全面发展。

其次,儒家音乐思想提出了音乐的审美标准。

在儒家看来,音乐的价值在于它能够表达人的情感和道德观念,并具有教育和感化的功能。

因此,儒家对音乐的审美标准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要符合人们的道德情操和人性需求,即音乐要能让人感受到美和善,使人的情感得到升华;二是要符合社会的规范和价值观,即音乐要与社会伦理和文化相一致。

儒家认为只有符合这些标准的音乐才能被称为优秀的音乐作品。

此外,儒家音乐思想还提出了作曲的原则和方法。

儒家认为作曲应当以传达人的情感和道德观念为目的,要注重音乐作品的内涵和意境。

首先,作曲应当秉承仁爱之道,即用音乐表达出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和共情,以及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关系。

其次,作曲要讲究节奏和旋律的变化和配合,以达到情感和意境的最佳表达。

最后,作曲要兼顾传统和创新,既要保留传统音乐的韵味和精神,又要创新和发展音乐的语言和形式。

总之,儒家音乐思想在儒家学派的发展和传承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它强调了音乐对于修身养性和陶冶情操的重要性,并提出了音乐的审美标准和作曲原则。

儒家音乐思想将音乐与道德教化和社会治理相结合,使音乐成为一种具有教育和感化功能的艺术形式。

通过儒家音乐思想的指导,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欣赏音乐,同时也可以将音乐作为一种重要的道德教化工具,促进人的道德和情感的提高。

“乐”以成人——“乐”与孔子的品德修养学

“乐”以成人——“乐”与孔子的品德修养学

第31卷第4期2018年7月濮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Journal of Puyang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Vol.31 No.4Jul.2018“乐”以成人—“乐”与孔子的品德修养学李菁菁(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四川成都610065)摘要:孔子将“乐”的根源由“天”转到人内心的“仁”之上,并将“乐”纳入品德修养学,作为品德涵养手段之一。

“乐”通过以 乐感为主的真情实感的抒发培养“仁”德,困厄时习“乐”可涵养“勇”德,凭借“乐”可以达到品德的完满。

通过“乐”,儒家意义上富有精神道德生命的“人”得以树立。

关键词:“乐”;孔子;品德修养;仁;勇;成人中图分类号:B222.2/J60-05 文献标识码:A根据不同的语境,“成人”有两层含义,其一指 成为人的过程,为动词;其二指道德修养层级中的特 定人群,为名词。

据刘宝楠《论语正义》对“是成人为 成德之人”的解释,可将后一层面的“成人”理解为道 德生命圆融完满的人。

两层含义不可分割,前者指成 为人的必经过程,后者则为前者的理想、方向、目标 和结果。

统摄两层含义,成人的本质,实则是经过修 养使人的学问、道德不向上的与最终养成。

的品德修养学包括学说理论与行为践两个层面,而无论在个层面,“乐”都具特 。

本文 “乐”与孔子品德修养学的 ,而言,在 德含义 ,在 的生 、学说中 ,现“乐”在“仁”“勇”“义”德行修养过程中所起的作 用,一步探讨“乐”在成“人”的过程中的独特作用,勾勒出“乐”以成人的过程。

_、“乐”以成人论的社会和思想背景“乐”乃华夏旧题,“乐”在不同历史条件、学术语 境下有不同特征。

“乐”以成人论的 是乐 的。

,统的人 ,的乐 。

如《左传+年》子大叔语:“故人之者,谓之成人。

,’[1](2108):“不能赴礼则不成为人。

,’[1]-2108)言下之意,只有遵循礼的要文章编号:1672-9161 (2018)04-0006-03求,才能获得成为人的资格;一旦成为人,便会自觉 循。

儒家乐论中“乐以象德”的隐喻模式

儒家乐论中“乐以象德”的隐喻模式

《大武》作为“六代乐舞”之一,是先秦雅乐中的经典作品。

儒家很多音乐理论都是围绕对《大武》的阐释展开的。

其中最为详尽的解说,莫过于《礼记?乐记》中“孔子”和“宾牟贾”之间的一段对话:宾牟贾侍坐于孔子,孔子与之言及乐,曰:“夫《武》之备戒之已久,何也?”对曰:“病不得其众也。

”“咏叹之,淫液之,何也?”对曰:“恐不逮事也。

”“发扬蹈厉之已蚤,何也?”对曰:“及时事也。

”“《武》坐,致右宪左,何也?”对曰:“非《武》坐也。

”“声淫及商,何也?”对曰:“非《武》音也。

”子曰:“若非《武》音,则何音也?”对曰:“有司失其传也。

若非有司失其传,则武王之志荒矣。

”子曰:“唯!丘之闻诸苌弘,亦若吾子之言是也。

”宾牟贾起,免席而请曰:“夫《武》之备戒之已久,则既闻命矣,敢问迟之迟而又久,何也?”子曰:“居!吾语汝。

夫乐者,象成者也。

总干而山立,武王之事也;发扬蹈厉,大公之志也。

《武》乱皆坐,周召之治也。

且夫《武》始而北出,再成而灭商,三成而南,四成而南国是疆,五成而分周公左、召公右,六成复缀以崇。

天子夹振之,而驷伐,盛威于中国也。

分夹而进,事蚤济也。

久立于缀,以待诸侯之至也。

且女独未闻牧野之语乎?武王克殷,反商,未及下车,而封黄帝之后于蓟,封帝尧之后于祝,封帝舜之后于陈,下车而封夏后氏之后于杞。

投殷之后于宋,封王子比干之墓,释箕子之囚,使之行商容而复其位。

庶民弛政,庶士倍禄。

济河而西,马散之华山之阳,而弗复乘;牛散之桃林之野,而弗复服。

车甲衅而藏之府库,而弗得用。

倒载干戈,包之以虎皮。

将帅之士,使为诸侯,名之曰‘建橐’,然后天下知武王之不复用兵也。

散军而郊射,左射狸首,右射驺虞,而贯革之射息也。

裨冕?笏,而虎贲之士说剑也。

祀乎明堂,而民知孝。

朝觐,然后诸侯知所以臣。

耕藉,然后诸侯知所以敬。

五者,天下之大教也。

食三老五更于大学,天子袒而割牲,执酱而馈,执爵而醑,冕而总干,所以教诸侯之弟也。

若此,则周道四达,礼乐交通,则夫《武》之迟久,不亦宜乎?”在讨论中,孔子提出:“夫乐者,象成者也”,而他正是从这一视角来解说《大武》的。

儒家经典中的音乐观音乐与人性的和谐

儒家经典中的音乐观音乐与人性的和谐

儒家经典中的音乐观音乐与人性的和谐儒家经典中的音乐观:音乐与人性的和谐音乐在人类文明的发展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作为一种表达情感、传递思想和凝聚人群的媒介,音乐不仅是一种艺术形式,更是一种文化现象。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儒家经典对音乐的态度和观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深入探讨儒家经典中的音乐观,以及音乐与人性的和谐关系。

一、《大学》中的音乐观《大学》作为儒家经典之一,提出了许多关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思想。

在其文中,音乐作为一种修身养性的重要手段被强调。

书中提到:“音乐善舞蹈,人谓之性;善歌曲,人谓之中。

”这意味着音乐不仅仅是一种艺术形式,更是一种可以塑造人性的工具。

通过欣赏音乐和参与音乐创作,人们可以培养和陶冶自身的情操和道德修养。

二、《论语》中的音乐观《论语》作为儒家经典的代表之一,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

在书中,音乐被认为是一种可以打开人心、陶冶情操的重要手段。

孔子曾言:“由,诎,求,厚,非其人也?”有学者认为,这段话中的“由”“诎”“求”“厚”是音律名称,而“非其人也”则指孔子弟子中曾经失德的人。

通过使用特定的音律将这些人进行教化,孔子希望通过音乐的力量使他们回归正道,实现人性的和谐。

三、音乐与仁爱合一在儒家思想中,仁爱是核心价值观之一。

儒家主张人应当追求仁爱之道,以实现社会和谐与个体全面发展。

音乐作为文化的一部分,与仁爱有着密切的关系。

音乐可以激发人们的情感,让人们感受到美好与温暖。

当音乐与仁爱相结合时,音乐不仅仅是一种感官享受,更成为一种道德力量。

通过音乐的陶冶和教化,人们可以培养仁爱之心,感受他人的痛苦与喜悦,实现个体与社会的和谐发展。

四、音乐的教化作用儒家经典中对音乐的观念和理念,在教育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通过音乐的教化作用,人们可以培养自身的道德品质,提高修养水平,并推动社会的进步与发展。

儒家注重音乐的艺术性,同时也注重音乐的教育功能。

音乐创作和欣赏不仅是为了让人们感受到美的享受,更是为了引导人们正确认识人生、塑造正确的价值观念。

先秦儒家“乐”思想的伦理审视——以《礼记·乐记》为视角

先秦儒家“乐”思想的伦理审视——以《礼记·乐记》为视角

唐都学刊Tangdu JournalJul.2019 Vol.35No.42019年7月第35卷第4期【伦理学研究】先秦儒家“乐&思想的伦理审视----以《礼记•乐记》为视角廉天娇(南京大学哲学系,南京210023)摘要:《礼记•乐记》是先秦时期最能反映儒家“乐”思想的重要著作。

先秦儒家的“乐”思想,不仅仅是一种艺术娱乐,更重要的是能够对人心起到感化作用。

陶冶人的性情,表达人的情感,提升人的精神境界和修养。

儒家乐论思想因此被赋予政治伦理教化功能,以“乐”来考察一个国家的政治得失、社会治理,使上下和其声,移风易俗,导引正确的价值观方向。

在社会伦理方面,则是规范人伦等级,维持社会的和谐。

关于乐的伦理教化,并不是外在的强制,而是内在的引导,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在当代社会,乐思想仍具一定的价值,尤其是在自我身心和谐、人际关系和谐,人与社会和谐这三个方面具有重要启示。

关键词:先秦;儒家;“乐”思想;《礼记•乐记》;伦理审视中图分类号:B222.9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1-0300(2019)04-0085-06收稿日期:2019-03-16作者简介:廉天娇,女,河南沁阳人,南京大学哲学系博士生,主要从事中国古代哲学研究。

“乐”字在汉语中,是个多音字,因此有着多种读音、含义和用法。

从先秦儒家经典中,可以看到“乐”字既可以读作1yue),表示音乐,如《论语•泰伯》中的“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也可以读作($),表达快乐、乐意,如《论语•季氏》中的“益者三乐,损者三乐”;还可以读作1y%o),喜好之意,如《论语•雍也》中的“知者乐水,仁者乐山”。

而《礼记•乐记》是先秦儒家论“乐”的综合性著作,因而对 于“乐”的本质、起源、功用等方面都做了详细阐述。

《乐记》中的“乐”字,兼具情感表达、音乐、礼乐等含义,本文以此为切入点分析“乐”产生的根源和功用,进而探讨先秦儒家乐思想的功用价值和意义。

一、乐之产生:乐由心生《礼记•乐记》所讲之“乐”与“声”“音”密切相关,是“声”“音”规范化之后的状态,是人心应物的情绪化反应,“乐”不仅可以表达情感,而且可以修身、治国,化育天下。

孔子“乐”论的道德内蕴与伦理价值

孔子“乐”论的道德内蕴与伦理价值

孔子“乐”论的道德内蕴与伦理价值
韩敏虎
【期刊名称】《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16(000)003
【摘要】孔子关于“乐”的论述可以说是中国传统音乐思想的一个重要源头,他提出礼乐并举的思想,将“乐”的作用提升到教化人心、调节社会秩序的高度,认为人们可以开启通向个体道德提升与社会秩序恢复的道路,从而沟通审美与道德,并且将伦理规范在音乐的体验中内化为道德良知,并以此为基础实现自上而下的社会伦理秩序.因而,可以说,“乐”在孔子那里绝不仅仅是一种娱乐或审美手段,而是伦理道德的载体与实现方式.
【总页数】7页(P44-50)
【作者】韩敏虎
【作者单位】山西大学哲学社会学学院,030006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儒家道德思想在医患道德重建中的伦理价值 [J], 王海容;魏洋
2.“道德人”假设与儒家行政伦理价值观——孟子的行政伦理价值观分析 [J], 高青莲
3.孔子的道德理想与礼乐文化传播 [J], 兰甲云;艾冬丽
4.孔子\"仁爱\"思想的伦理价值探析 [J], 杜艳艳
5.孔子君子人格思想的政治伦理价值探析 [J], 郑娟; 丁成际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儒家音乐思想总结文案摘抄

儒家音乐思想总结文案摘抄

儒家音乐思想总结文案摘抄儒家音乐思想是中国古代儒家学派的一部分,也是儒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关注人与音乐之间的关系,探讨音乐对个体道德修养和社会和谐的影响。

以下是对儒家音乐思想的总结摘录,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一、音乐的道德教化作用儒家音乐思想强调音乐对个体道德修养的作用。

儒家经典《礼记·乐记》中指出:“乐起自天,自夏、殷、周,声其音哉!”儒家认为音乐是天赐的,是天地之间的自然之音,具有教化的作用。

音乐能够陶冶人的情操,塑造个体的道德品质,提升个体的修养。

同时,儒家认为音乐可以帮助人们培养内在的德行和美德,培养个体的仁义礼智等品质,进而推动社会的和谐与进步。

二、音乐的社会和谐作用儒家音乐思想认为音乐对社会和谐也有重要的作用。

音乐可以用来调节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达到和谐统一的目标。

儒家经典《礼记·乐记》中指出:“乐者,心之美也,德之至也,乐其心哉!”音乐能够使人们心境愉悦,心情舒畅,有利于促进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增进社会成员之间的情感联系和人际关系,从而形成良好的社会氛围。

三、音乐的修身养性作用儒家音乐思想强调音乐对个体修身养性的作用。

儒家认为,音乐可以通过引导人们的情感,培养个体的美感和审美能力,提高个体的修养和素养。

音乐可以塑造人们的内在品性,提升个体的自我修养和自我完善的能力。

同时,儒家音乐思想还认为,音乐对于个体养生保健也有积极的作用,可以调节情绪,减轻压力,保持身心健康。

四、音乐的礼乐作用儒家音乐思想认为音乐是礼乐的一部分,是人与人之间社交行为的一种方式。

儒家经典《礼记·乐记》中提到:“乐者,与天地参与也,与日月同光,与四时成章。

”儒家认为,音乐可以通过合乐、奏乐、舞乐等形式,达到论道、明志、理性之目的,以礼乐的方式构建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为社会提供基础的秩序和规范。

儒家音乐思想强调音乐对人的道德教化作用,强调音乐对社会和谐的作用,强调音乐对个体修身养性的作用,强调音乐作为礼乐的一部分的作用。

儒家礼乐文化的道德教化及启示

儒家礼乐文化的道德教化及启示

文化视点儒家礼乐文化的道德教化及启示程雁征【摘 要】传统乐教文化发轫于上古时期的耕耘祭祀,尊祖庆典。

无论是天子朝臣的活动,还是普通黎民的婚丧嫁娶,礼乐以侑酒,礼乐以行仪礼,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都离不开礼乐。

“乐统同,礼辨异”的礼乐思想成为我成为我国古代约束律己,提高道德修养的滥觞。

礼乐的对人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与教化作用,促进个人思想道德的提升与整个社会的和谐。

【关键词】礼乐 道德 修养 教化儒家思想认为和谐的人际关系、完备的社会政治制度都离不开个人自身的道德修养,而礼乐正是起到了约束与教化人格与道德修养的作用。

礼乐始于艺术,终于道德,陶冶了人的情操,促进了个人修齐治平的人生理想的实现,维护了古代中国的伦理观念与社会秩序。

在今天,汲取礼乐文化中优秀的思想有助于个人内心的完善,修养的提高,规划道德行的导向,营造良好的社会道德风气,提高全民的道德水平,从而促进整个社会的和谐。

一、礼乐思想渊源距今约两千多年前我国最早的音乐理论《乐记》形成,是第一部比较完整的音乐理论著作,描述了乐的产生、乐的情感,提出了乐“和”的思想观念,并且精辟论述了乐的审美与教化功能,最后阐明了“礼”与“乐”的关系。

“乐”不只是钟鼓笙箫,歌唱舞蹈,它的意义更不仅囿于音乐活动的范畴,“乐”是人类文化活动的总称,有关政治更迭,时事跌宕,国家的兴隆衰颓,个人的福祸喜忧都与之相关。

关于“礼”和“乐”,儒家乐教思想认为“礼”不可独行,须和“乐”配合,才相得益彰。

“礼”包括举行仪礼,祭神求福,在古代社会生活中占据重要地位。

祭神需娱神,娱神必须有歌舞和音乐。

在礼的进行当中,如果没有乐相配,不但将打破礼的庄严肃穆的气氛,而且会无法控制礼的节奏和顺序。

所以有礼的地方,必须同时有乐。

礼保证乐的恭敬而又齐肃,乐使得礼棣棣却不失威仪。

礼乐日趋典礼化,章法化,程序化,以德为终极目标,起于艺术止于道德。

二、礼乐思想的教化作用《乐记》用大量的篇幅讲到了礼乐的教化功能,并且突出地指明,艺术的功能主要不在于传道受业,而在于按照一定社会要求去培育、感动、陶冶人们的思想感情。

浅谈先秦儒家《乐记》教育伦理思想

浅谈先秦儒家《乐记》教育伦理思想

浅谈先秦儒家《乐记》教育伦理思想【摘要】《乐记》是先秦儒家重要的经典之一,其中所蕴含的教育伦理思想具有深远的影响。

本文从引言、正文和结论三个部分展开讨论。

在引言部分中,介绍了《乐记》的价值和当前的研究现状。

在分别探讨了《乐记》在教育、伦理、人性、修身养性和社会治理方面的重要性和启示。

在结论部分总结了《乐记》教育伦理思想的当代价值,并展望了未来研究方向。

通过对《乐记》的深入分析,可以更好地理解儒家思想对当代社会的启示和指导作用,为我们构建和谐社会提供重要的参考。

【关键词】浅谈, 先秦儒家, 《乐记》, 教育伦理思想, 引言, 价值, 研究现状, 正文, 重要性, 探讨, 人性, 认识, 修身养性, 要求, 社会治理, 启示, 结论, 当代价值, 展望未来研究方向.1. 引言1.1 先秦儒家《乐记》的价值先秦儒家《乐记》作为儒家经典之一,具有重要的教育伦理思想,深受后世学者的重视和研究。

其对教育、伦理、人性、修身养性以及社会治理的探讨,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思想资源。

《乐记》强调了教育的重要性,提倡以乐为教,通过音乐、舞蹈等方式培养人的品德和品位,使人在美感的熏陶中得到教育。

《乐记》对于伦理的探讨也颇具深度,强调了人与人之间的亲情、友情、爱情等重要关系,提倡和谐相处,遵循道德规范。

在人性方面,《乐记》认为人性本善,倡导人们追求善良、正直的品质。

《乐记》还提出了修身养性的要求,强调了个体修养、道德修炼的重要性。

《乐记》对社会治理提供了启示,倡导以仁爱和理性来治理社会,实现和谐稳定。

《乐记》具有极高的教育和伦理价值,对当代乃至未来的研究和实践具有重要意义。

1.2 研究现状目前对于先秦儒家《乐记》教育伦理思想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学术界普遍认为这部经典对于中国传统教育与伦理观念的形成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研究者们通过对《乐记》的深入解读,揭示了其中蕴含的关于教育、伦理、人性、修身养性以及社会治理等方面的思想内涵。

先秦儒家乐论的伦理美学思想

先秦儒家乐论的伦理美学思想

先秦儒家乐论的伦理美学思想
中国儒家哲学具有一套非常完备的伦理学体系。

这套伦理学体系视“乐”为道德修养的最高境界,这同时展现了儒学伦理体系中审美与道德的统一。

这里的“乐”正如它的两种读音一样,有两种含义。

第一种含义如《论语·雍也》所言:“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第二种含义则似《论语·泰伯》所言:“兴于诗,立于礼,咸于乐。

”无论是作为心理现象用于表示快适之情感的“乐”,还是作为“音乐”的“乐”,都在儒家伦理学体系中占据了重要地位。

所谓“先秦”,一般均指春秋战国而言,它以氏族公社基本结构解体为基础,是中国古代社会最大的激剧变革时期。

在意识形态领域,也是最为活跃的开拓、创造时期,百家蜂起,诸子争鸣。

其中所贯穿的一个总思潮、总倾向,便是理性主义,正是它承先启后,一方面摆脱原始巫术宗教的种种观念传统,另方面开始奠定汉民族的文化——心理结构。

就思想、文艺领域说,这主要表现为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学说,以庄子为代表的道家,则作了它的对立和补充。

儒道互补是两千多年来中国思想一条基本线索。

这条路线的基本特征是:怀疑论或无神论的世界观和对现实生活积极进取的人生观。

它以心理学和伦理学的结合统一为核心和基础。

从《礼记·乐记》看儒家的乐论--兼论墨家之非乐

从《礼记·乐记》看儒家的乐论--兼论墨家之非乐

从《礼记·乐记》看儒家的乐论--兼论墨家之非乐
从《礼记·乐记》看儒家的乐论--兼论墨家之非乐
<礼记·乐记>是表述儒家乐论的经典文献.儒家认为,乐的本源是生活,乐是折射现实的镜子,故察乐可以知政;儒家以礼、乐并提,认为乐与礼皆法自然而生,乐体现了自然的和谐精神,礼体现了自然井然有序之特征,故礼作用于社会是别异,乐作用于社会是和同;乐有"移风易俗"、弘扬美善道德之作用,故儒家注重乐的社会功能,提倡乐教.墨家"非乐",是出于对社会现实、民众疾苦的关怀和对腐朽统治者的批判,有历史的合理性,但墨家又滑向了"矫枉过正"之极端.
作者:杨雅丽作者单位:渭南师范学院,中文系,陕西,渭南,714000 刊名:陕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英文刊名:SHAANXI RTVU JOURNAL 年,卷(期):2003 5(2) 分类号:B222 关键词:<礼记·乐记> 的知识脉络' > 察乐知政乐教礼乐墨家非乐。

浅析春秋战国时期儒家的音乐教育思想

浅析春秋战国时期儒家的音乐教育思想

浅析春秋战国时期儒家的音乐教育思想论文关键词:春秋战国时期儒家音乐教育思想当代意义论文摘要:春秋战国时期,伴随着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的过渡,社会思潮发生了巨大的变革。

周室衰微,诸侯僭越,礼乐制度遭到了严重破坏。

在此情况下,教育由“学在官”向“学在民”转变,私学逐渐成为主要的教育体制;教育思想也逐渐由百家争鸣向儒学一家独大转变。

作为儒家思想重要组成部分的音乐教育,其形式与内容都发生了巨大变化。

本文即从此入手,简论春秋战国时期儒家的音乐教育思想。

春秋战国时期(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21年)王室衰微,诸侯纷争,周朝的礼乐制度遭到了严重的破坏,从而形成了所谓“礼崩乐坏”的局面。

同时,经济基础的变革催生了社会思潮的根本性转变,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学术局面。

新思潮对教育发展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不仅教育的主体从官方转向民间,教育的思想也有了根本的变革,儒家的教育理念逐渐成为主导思想。

儒家“六艺”之一的《乐》在教育体系中的地位得到显著提高,在这一时期形成了影响中国两千多年的音乐教育思想。

一、春秋战国时期音乐发展简况西周时期宫廷建立了完备的礼乐制度,雅乐盛行于祭祀与典礼等各种活动中。

这时期的音乐高度发达,有确切文献可考的乐器就多达70多种,此外还建立了我国最早的乐器分类法――“八音”。

周平王东迁以后,雅乐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进而造就了我国音乐发展的第一次繁荣。

但随着中央政权的衰落和礼乐制度的崩溃,雅乐的地位逐渐衰微,新乐逐渐兴盛起来,音乐由官方向民间转变趋势的日益明显。

例如,当时社会下层流行的地方音乐地位逐渐上升,并出现了《诗经》这样的歌诗总集,其中的“国风”记载了北方15个地区的民歌。

由于音乐水平的进一步提高,乐器、音乐理论都有了重大的突破,同时涌现出了一批优秀的音乐家。

值得一提的是,这一时期的乐器更加精美,音律更为准确,诞生了筝、笛、筑等一些新的乐器。

在众多乐器当中,尤以琴的运用最为广泛,著名的演奏家有师旷、师文、伯牙等。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儒家乐论与道德涵养刍议作者:祝少凤,文剑锋来源:《经济研究导刊》2012年第15期摘要:儒家哲学从来都是生命的学问。

“乐”作为儒家文明中重要的一支,也一直涵养着中国人的道德生命和精神生命。

同时“以乐化德”,在具体实践中是有它的可操作性。

用乐来涵养道德不仅符合现代人的认知方式,让人比较容易接受,而且这种潜移默化可以达到移风易俗的作用,形成悠久的良好社会风气。

关键词:儒家;乐论;道德涵养中图分类号:D6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2)15-0242-02儒家哲学从来都是生命的学问。

从现代人的窄化角度来看,乐只是属于艺术审美领域的。

而在古代儒家哲学中,“乐”一直涵养着中国人的道德生命和精神生命。

自古以来,中华文明的“乐”都不只是为满足感觉器官而存在的,早在三皇五帝时期,先贤就特别注意“乐”对人民的教化作用。

周公更是在前代基础上“制礼作乐”,奠定了中华文明的礼乐文化内核。

圣人孔子也认为,乐不仅仅是一种娱乐,更是陶冶性情、培养品德的重要手段和达到途径。

所以孔子强调,“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1]作为亚圣的孟子较少论述乐,但他亦继承了儒家教育的一贯传统,特别注重乐与仁义道德的关系。

孟子主张“见其礼而知其政,闻其乐而知其德”[2],同时以为“仁言不如仁声之入人深也”[3]。

这就是说,乐声雅颂之所以能深入人心,是因为以仁为本的“乐”以真情感人,使人相亲相爱。

另一位儒家代表荀子是对乐有精湛研究的博学通才式的人物。

荀子专门撰写了《乐论》,对乐进行了深入的总结,同时特别注重对乐的移风易俗作用的阐释。

《荀子·乐论》一方面认为“乐者,乐也”,主张“乐”具有娱乐人民、使人快乐之作用;另一方面也认为“金石丝竹,所以道德也……故乐者,治人之盛也”,从而肯定“乐”具有“美善相乐”的特点和突出的教化作用。

《礼记·乐记》作为儒家对“乐”的终极总结,认为“乐”不仅是娱乐工具,而且是重要的教化民众的手段。

儒家一直都认为,古代盛王制乐之意非在于倾听美妙的音乐而获得耳目之快,而是要通过乐来“移风易俗”、教化人民。

《礼记·乐记》对乐的这种教化作用给予很高的评价:“故乐行而伦清,耳目聪明,血气和平,移风易俗,天下大宁。

”一、“德音之谓乐”——乐与德“乐”与“德”的关系一直以来是儒家乐论的一个重要主题。

“德”字的出现应该是在西周时期,“敬德”、“明德”的观念和强调是周文化的一个显著特征。

当然,此时的“德”并不单纯指代为“道德”,它不仅与祭祀等重大政治行为相关,还与血缘宗法体制下的“尊尊”、“亲亲”等伦理行为有关。

这样,作为调整政治伦理准则的“礼乐”就和“德”不可避免地交织在一起了。

《周礼》就将“乐”与“德”联系起来:小学教育中“六艺”(五礼、六乐、五射、五驭、六书、九数)、“六仪”(祭祀之容、宾客之容、朝廷之容、丧纪之容、军旅之容、车马之容)与“三德”(至德、敏德、孝德)、“三行”(孝行、友行、顺行)并举;大学教育明确提出“乐德”之教即“中、和、■、庸、孝、友”,与“乐语”、“乐舞”之教兼施。

可以看出,西周乐教已经达到了完全自觉的阶段,突出了用“礼乐”来修养“德行”、以“道艺”来培育“德行”。

这种以“乐”成”德”的倾向,也成为了儒家一直以来的基本态度。

孔子提倡乐是以“道之以德”为根本目的,所以孔子会不辞辛劳地进行“删诗”、“正乐”的工作。

“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也落到了实处。

孔子强调“游于艺”,其真实含义就是孔子认识到个人修养要想达到成德、成性的境界必然要通过乐的陶冶产生自由和悦的心态才有可能实现。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4],在孔子看来,乐的境界就是人格完善的成人境界,是一种现实与道德水乳交融、和谐自由的至高境界。

“孔颜乐处”正是这一理论的真实写照,也被后世儒家长久效法和仰视。

孟子继承了孔子这一精神,特别注重“乐”与道德的关系。

孟子从性善论出发,认识到“乐”具有强大的社会性的人伦教化功能。

孟子认为,乐能反映一个时代和一个社会的道德精神风貌。

《孟子·公孙丑》:“见其礼而知其政,闻其乐而知其德”,所以,孟子认为用赋有崇高思想性、艺术性的乐去启迪、引导、鼓舞人,比用单纯语言道德说教具有更大教化作用,更能触动人心。

《孟子·尽心上》:“仁言,不如仁声之入人深也。

”朱熹注“仁声”云:“仁声,谓仁闻,谓有仁之实,而为众所称道者也。

此尤见仁德之昭著,故其感人尤深也。

”[5]通过以上论述我们可以看出,儒家乐论是儒家进行道德教化的重要手段。

儒者希望通过“乐”中蕴涵的丰富而深刻的道德内涵实现道德内容与道德形式的完美统一。

同时儒家道德修养是以实现礼乐之本——“仁”为最终目的的,这也成为儒者的终极理想——不仅是个人的,也是天下的“王道”。

二、重塑缺失的道德——乐之功用现代社会是商业的社会。

中国自古以来,就实行“抑商”的政策。

这是因为,一方面中国是传统的农业社会,经济上实行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而这一社会形态需要大量劳动力进行耕作并且不过多依赖外来的商品介入;另一方面商人素来重利,“见利忘义”的事情干了不少,在整个社会舆论中处于排斥、谴责的对象。

在现代人的眼中,任何东西都能买卖,包括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都可以用金钱来进行量化。

“见利忘义”的事情在现代商业社会成为了家常便饭。

我们都知道,西方社会却历来都是商业氛围浓厚、投机盛行的世界。

19世纪开始的“美国梦”,一夜暴富成为一个人的成功标志,每个人都想尽方法走捷径,挖空心思发大财。

“道德”确实在那时的西方人眼中不值一钱。

而作为五千年文明的中国一直倡导和遵循着“见义忘利”的原则。

当然,在无限放大“义”而忽视了合理的“利”时,儒家文明也进行了深刻的反思。

宋儒李觏明确提出了“人非利不生”的观点,肯定了人的合理欲望应该得到满足。

孔子云,“过犹不及”[6]。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进入到改革开放年代,社会主要经济形态也步入到商业时代。

人们也从20世纪五六十年代见面问“吃了吗?”改为了“现在在哪发财?”我们在引进、学习西方商业文明的同时,一些沉渣、腐朽的东西也冒了头。

现在,如果你和某个商人谈道德的话,可能会被人讥笑为“落伍”、“傻B”。

前几年的“三聚氰胺”事件是改革开放以来最大的也是最痛的一次拷问中国商人道德良心在哪的事件。

人们不禁困惑起来:商人的身体内流淌的血液有没有“道德”两字?在儒家看来,“乐”本身就是道德的。

它纯净无瑕,自成一个完美的世界[7]。

“以乐化德”可以使人的情感得到合理的宣泄,又不致违背人的本性。

同时得到寓善之乐熏陶的人,会在不知不觉中使自己的生活习惯、思想言行合乎道德,使其品格性情得以提升、净化。

在乐的潜移默化的作用下便能使人们心悦诚服地接受道德规范,从而比说教来的道德感化效果更显著。

因此,儒家圣哲都始终秉承着用“乐”涵养道德的教化传统。

通过典雅、欢畅的“乐”来陶冶人的本性,使人远离暴虐性情,从而达到品德的完美与和谐。

由此可见,“乐”能感发人的心灵,使人自觉自愿地接受和实行人道,同时将其中蕴涵的道德精神使人在不知不觉中得以内化,转化为人的道德习惯。

晚年孔子对古代诗歌重新加以筛选,从几千首当中选出305首作为经典。

他在选择的过程当中有一个标准,就是“《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8]无邪,既是美学标准,更是道德标准。

孔子相信乐在触动人的同时能对人的思想情感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并将乐中蕴涵的道德精神使人在不知不觉中转化为人的道德习惯。

我们都知道,乐是无国界、无种族和无语言的,也是现在人们关注度和接受度最高的。

尤其对于叛逆的年轻人而言,过多的说教反而适得其反,而乐接受起来则事半功倍。

而且乐还有个特性,那就是一旦被受众者接受和认可,是不容易被遗忘的。

在商业高度发达的今天,“见利忘义”已经不是什么新鲜事了。

违背道德、违背良心做事,已经成为了某些领域的潜规则和某些人的“成功法宝”。

同时,在物欲横流的现今,人们往往用物质来填补精神生命从而造成生命的物化——生命干巴巴的,毫无生机可言。

“以乐化德”,在具体实践中有它的可操作性。

用乐来涵养道德不仅符合现代人的认知方式,让人比较容易接受,而且这种潜移默化可以达到移风易俗的作用,形成悠久的良好社会风气。

参考文献:[1] 朱熹.四书章句集注:论语·泰伯[M].北京:中华书局,1983:104-105.[2] 朱熹.四书章句集注:孟子·公孙丑上[M].北京:中华书局,1983:234.[3] 朱熹.四书章句集注:孟子·尽心上[M].北京:中华书局,1983:353.[4] 朱熹.四书章句集注:论语·雍也[M].北京:中华书局,1983:89.[5] 朱熹.四书章句集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3:353.[6] 朱熹.四书章句集注:论语·先进[M].北京:中华书局,1983:126.[7] 江文也.孔子的乐论[M].杨儒宾,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101.[8] 朱熹.四书章句集注:论语·为政[M].北京:中华书局,1983:53.Confucian Music Theory and Moral Conservation DiscussionZHU Shao-feng,WEN Jian-feng(Jiangxi Modern Polytechnic College,Nanchang 330029,China)Abstract:Confucian philosophy has always been the science of life. “Music”——as an important Confucian civilization,has been conservation of the Chinese moral life and spiritual life.In practice there is its operability. Conservation ethics not only accords the modern music to cognitive style,makes it easier to accept,and this subtle change our habits can be achieved,then comes a long good social.。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