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评价第九章区域环境影响评价和第十章生态环境影响评价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九章区域环境影响评价

9.1 区域环境影响评价的概念和特点

一、区域环境影响评价的概念

区域环境影响评价是在区域环境现状研究基础上确定区域各自然和社会经济环境的承载能力(或环境容量),预测和评价开发行动的环境影响。

为新开发区的功能分区、产业配置及污染总量控制提供依据;为开发区的产业调整,污染治理指明方向。

二、区域开发活动的特点

1、占地面积大,规模大

2、门类复杂,涉及多种行业

3、管理层次多,多部门负责

4、不确定因素多

5、影响范围大,程度深

6、可实施污染物集中控制和治理

五、REIA与项目EIA的区别和联系

9.2区域环评的原则、目的、

二、目的完善区域开发活动规划,保证区域开发的可持续发展。

9.3区域环境影响评价的主要内容

一、区域开发活动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

二、区域开发选址合理性分析

三、区域开发总体布局合理性分析

四、区域环境承载力分析

五、区域开发土地利用生态适宜度分析

六、拟定开发区环境管理体系初步规划

9.5 区域环境污染物总量控制

一、概念

所谓总量控制,是在某区域环境范围内,为了达到预定的环境目标,通过一定的方式(有效的措施),核定主要污染物的环境最大允许负荷,并以此进行分配,最终确定区域内各污染源允许的污染物排放量使区域达到预定环境目标的一种控制手段。

二、污染物总量控制分类

容量总量控制——依据环境容量经推算而确定各污染源的排放总量控制指标,它将企业的污染源排放与环境目标挂钩。

目标总量控制——在确定某一区域的环境管理目标后,采取一定的行政手段,直接将削减污染物排放量指标分配至各企业单位,并限时完成。

指令性总量控制——根据国家和地方在一定时期内按照一定原则所下达的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指标,确定各小区域的合理分担率。

最佳技术经济条件下的总量控制(行业总量控制)

—主要是分析主要排污单位是否在其经济承受能力的范围内或是合理的经济负担下,采用最先进的工艺技术和最佳污染控制措施所能达到的最小排污总量,但要以其上限达到相应污染物排放标准为原则。

容量总量控制:以环境纳污量(自净能力)为控制基点;

目标总量控制以污染源可控性环境目标值为基点进行总量控制负荷分配;

指令总量控制以限制排放量为控制基点,从污染源可控性研究入手,进行总量控制负荷分配;

行业总量控制以单位产品排污量为控制基点,从最佳生产工艺和实用处理技术两方面进行总量控制负荷分配。

3、水流分析

分析水资源供需情况、污水排放情况。(1)水资源开采阶段分析的重点

水资源开发极限;

水资源开发带来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2)水使用阶段分析的重点

各方面的用水系数---利用率

1、允许排放总量的分配

(1)等比例分配原则;

按各种指标等比例分配

如:经济(GDP)、资源、土地面积、人口数量、综合指标等。

(2)费用最小分配原则,又称经济优化规划分配原则;

(3)按贡献率削减排放量的分配原则

3 区域环境承载力的指标体系

环境承载力的指标一般可分为三类:(1)自然资源供给类指标。如水资源、土地资源、生物资源等;

(2)社会条件支持类指标。如经济实力、公用设施、交通条件等;

(3)污染承受能力类指标。如污染物的迁移、扩散和转化能力,绿化状况等。

四、区域开发方案合理性分析

1、区域开发与城市总体规划的一致性分析

2、开发区总体布局与功能分区合理性分析(1)工业用地布局的合理性分析

①工业用地与其它用地的关系分析

A、是否与居住等用地混杂

B、污染重的工业布置与风频、风向关系

②工业用地内部合理性分析

A、企业间的组合是否有利于综合利用

B、相互干扰或易产生污染的企业是否分开

C、污染重的企业是否布局在远离居住区处(2)交通布局的合理性分析

①根据不同交通运输及其特点明确分工,

人车分离,减少交叉。

②防止干线穿过居住区,防止道路断头。

③对外交通设施布局在开发区边缘。(3)绿地系统合理性分析

①绿化面积或覆盖率

②绿化防护带的设置

第十章生态环境影响评价

10.1 生态环境影响评价概论

二、生态环境影响评价的等级和范围

1、等级确定

据评价项目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程度和范围大小分,三级。

开发项目分两类:自然资源开发项目;工业建设和中小型资源开发项目;

依据项目对生态环境的影响,选择1-3个影响因子,再依据下表确定评价等级。选择的因子大于一个时,根据评价级别高的因子确定为其工作等级。

生物量:单位面积或体积内生物体的重量。生物量减少的度量方法是:对照历史上本系统的量值,或地球上本系统平均值量算。

异质性:指在一定区域里(景观或生态系统),对一个种或更高级的生物组织的存在起决定作用的资源(或某种性状)在时间或空间上的变异程度(或强度)。

异质性程度变化:要以历史上本系统的数值为基础进行估算。

荒漠化:

包括沙质荒漠化;砾石荒漠化;水质荒漠化;

工矿型荒漠化。

按荒漠化程度分:

潜在荒漠化的生物生产量为3-4.5吨/公顷.年;

正在发展的荒漠化 2.9-1.5

强烈发展的荒漠化 1.4-1.0

严重荒漠化0.9-0.0

理化性质改变:

水理化性质改变为1-3类水的改变;

土壤理化性质改变为生产能力在该类型土地生产能力范围内。

理化性质恶化:

水理化性质恶化为1-3类水变为4-5类水;

土壤理化性质恶化为由上一级别退化为较低的土地生产能力级别。

相对同质:

某生态系统由具有相似特征的组份或元素组成。

二级以上评价项目要满足生态完整性的需要,对生态负荷及其环境容量要进行分析确定。

三级评价项目可以从简,但也要对主要生态影响进行分析确定。

2、生态环境影响评价范围及其确定

主要依据评价区域与周边环境的生物与生态的多样性和完整性确定。

生态环境影响评价范围宜大不宜小,应包括:直接作用区;间接作用区;对照区;以重要评价因子受影响的方向为扩展距离,一般1、2、3级评价分别不小于8-30km、2-8km、1-2km。

具体确定生态环境影响评价范围时主要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