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特色词汇异化英译走向的模因论解释

合集下载

浅谈中国翻译史中异化与归化的翻译主张

浅谈中国翻译史中异化与归化的翻译主张

浅谈中国翻译史中异化与归化的翻译主张作者:刘翠红来源:《卷宗》2017年第20期摘要:归化和异化是翻译中的一个重要问题,同时也是一大争议。

本文简单回顾了中国翻译史上几种归化和异化的翻译主张,指出归化和异化都是重要的翻译策略,不是相互排斥的对抗性概念,而是并存,相辅相成的。

关键词:归化;异化;并存1 起源回顾中国翻译史,有关直译与意译的争论一直不断。

随着翻译研究的重点从语言的操作转移到跨文化交际的行为以及西方译论的引入,异化与归化成为了争论的焦点。

异化和归化翻译可谓直译与意译概念的延伸。

1813 年,德国古典语言学家、翻译理论家施莱尔马赫在《论翻译的方法》中提出:翻译的途径“只有两种:一种是尽可能让作者安居不动,而引导读者去接近作者;另一种是尽可能让读者安居不动,而引导作者去接近读者。

”1995年,美国翻译理论家劳伦斯·韦努蒂在《译者的隐身》一书中,将第一种方法称作“异化法”,将第二种方法称作“归化法”。

( Venuti, 1995: 20)概括而言,异化法要求译者向作者靠拢,采取相应于作者所使用的源语表达方式,来传达原文的内容;而归化法则要求译者向目的语读者靠拢,采取目的语读者所习惯的目的语表达方式,来传达原文的内容。

在中国翻译史上,特别是民国时期以来,许多从事翻译的人也提出了类似异化和归化的翻译主张。

2 异化主张鲁迅多次论述了“欧化”的问题,其实也就是异化的翻译主张。

早在1918年,他在写给张寿明的信中说:“我认为以后译本,……要使中国文中容得别国文的度量,……又当竭力保持原作的`风气习惯,语言条理’。

最好是逐字译,不得已也应逐句译,宁可`中不像中,西不像西’,不必改头换面”。

(陈福康, 1992:176)1925年,鲁迅又在译文(出了象牙之塔)后记中写道:“文句仍然是直译,和我历来所取的方法一样;也蝎力想保存原书的口吻,大抵连语句的前后次序也不甚颠倒”。

(陈福康, 1992:176-177)1934年,鲁迅又几次论述了“欧化”问题,他说:“欧化文法的侵人中国白话中的一大原因,并非因为好奇,乃是为了必要。

中国特色词汇异化英译走向的模因论解释

中国特色词汇异化英译走向的模因论解释

中国特色词汇异化英译走向的模因论解释作者:朱淑芳来源:《学术问题研究》2013年第02期摘要:模因泛指一切被模仿和复制的文化信息,能被迅速广泛地模仿和复制的模因称之为强模因。

很多颇具中国特色的词汇就是强模因,而异化英译策略则是这类强模因实现跨文化、跨语言复制和传播的重要途径。

关于中国特色词汇的英译,越来越多的译者倾向于采取异化翻译策略,通过以模因论为基础,尝试用模因的传播来解释中国特色词汇的异化英译走向。

关键词:模因;模因论;中国特色词汇;异化英译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000-0129/K(2013)02-0044-04一、模因论、模因和强模因“模因论是基于达尔文进化论的观点来解释文化进化规律的一种新理论,它试图从历时和共时的角度,对事物之间的普遍联系以及文化具有传承性这种本质特征的进化规律进行诠释”①。

模因论的中心术语是模(meme),最早由Dawkins在其1976年出版的《自私的基因》(The Selfish Gene)一书中提出②。

模因前期被定义为文化模仿单位,比如曲调旋律、想法思潮、时尚用语、建筑风格等;后期的模因被定义为大脑里的信息单位,是存在于大脑里的一个复制因子③。

也就是说,一切因被人们模仿而传播或直接复制而传播的文化或信息单位,都可以称之为模因。

那些没有被模仿,也没有得到复制的文化或信息单位是不能称之为模因的。

我们的生活里存在着数以万计的模因,模因之间存在着激烈的竞争,也遵守自然选择、适者生存的规律④。

弗朗西斯·海利根(Francis Heylighen)认为,一个文化或信息单位要能成为模因,必须经历“同化”、“记忆”、“表达”和“传播”这四个阶段⑤。

“同化”就是被宿主注意、理解和接受。

“注意”是指某个文化或信息单位的显著程度能引起宿主的关注;“理解”是指某个文化或信息单位符合宿主已有的认知结构;“接受”是指宿主愿意把该文化或信息单位作为新知识纳入自己的认知结构中。

模因论视角下的中餐菜名英译的归化与异化

模因论视角下的中餐菜名英译的归化与异化

1引言
中餐 菜 名 的 英 译 不 仅 为 外 国 客 人 带 来 便 利 , 为 传 播 了 中 国 文 化 起 着 重 要 的 作 也 用 。 文将 以 翻译 模 因论这 个 跨学 科新 兴 理 本 论 为基 础 , 中餐 菜名 英译 看 成是 一种 特 殊 把 的 模 因复制 因 子 的跨 文化 传播 过 程 , 用这 个 新 的 视 角 来分 析 探 讨 中 餐菜 名 英 译 过 程 中 的 规 范 以及 英 译 策 略 问题 。
旦:
Sci nce e and Tech nOI Ogy n I nov i n at o Her d al
学 术 论 坛
模 因论 视 角下 的 中餐 菜 名 英译 的 归化 与异化
刘 朝 阳
( 广东农工 商职 业技术 学院外语 系 广东广 州 5 5 7 0 0 ) 1
摘 要: 饮食文化也是 中国文化的重要 组成部分 , 准确的 中餐 苯名的翻译对 传播 中国饮食文化起 着积极 的推 动作 用。 本文将 以翻译模 因 论这 个跨 学科 新兴理论 为基础 , 探讨 中餐 菜名 英译过程 中的规 范以及英译策 略的异 化和 归化 。 关键词 : 因论 中餐 菜名英译 归化 异化 模 中图分类号 :l 9 t31 5. 文 献标 识 码 : A 文章编 号 : 7 —0 8 2 1 ) 6 e一0 2 —0 l 4 9 X( 0 o () 2 4 2 6 o


化 法 无法 准确 地表 达 菜肴 与 主食 的名 称 时 , 归化法 便 发挥 其 特有 的 优势 , 译成 菜 的组 只 成 部分 等 处理 技 巧 , 可以 使源 语 文化 更贴 近 译 语 文 化 , 也 是 文化 融 合 的 需 要 。 了传 这 为 播 饮 食文 化 , 中餐 菜名 英译 时 应视 其 不 同 在 的类 型 而 恰 当地 选 择 异 化 法和 归化 法 。 4 1归化翻 译策 略 . 中 餐菜 名是 一 个 负载 着 中 国文 化 背 景 的 模 因综 合体 。 构 成这 个模 因综合 体 的各 而 种模因, 即菜 名 的内 容通 常不 仅 包括 原料 名 称、 烹制方 法 、 肴的 色 香味 形 、 菜 菜肴 的 创始 3翻译模因论 C se ma het r n的翻 译 模 因论 的 核心 理 念 人 或 发 源 地 等 , 蕴 含 着丰 富 的 历 史 背景 , 还 甚 是 规 范模 因 , 略 模 因和 价 值 模 因 , 者 互 民俗情 趣 和地 方 风味 , 至 背后 还 隐含 着动 策 三 为联 系 , 翻译 理 论和 实践 具 有很 强 的指 导 人 的传 说 等 。 些模 因通 过语 言 向英 语 文化 对 这 作用。 他认 为 模 因在 同一 文化 中传 播 总是 通 传 播 ( 翻 译 ) , 大 程 度 的 复 制 源 语 模 即 时 最 过 模 仿 , 语 言 为 主要 载 体 进 行 传播 , 如 因 , 同 时 让 新 宿 主( 英 语 文 化 背景 的 人 以 但 并 即 所 是 即 的关 键 果 模 因 要 通过 语 言 进 行 跨 文 化 传播 那 就 需 们 ) 接受 , 传播 ( 中餐 菜名 英译 ) 要 翻 译 了 , 译 是 模 因 的 生 存 机 器 所 在 。 翻 然而 , 由于 中西 方 的 饮 食 受 到地 域 特 气侯环 境 、 俗 习惯 等 因素的 影 响 , 出 风 会 ( hetr n,9 7 7 。 C sema l 9 : )翻译 的过程 可以 看做 征 、 是把 本土 文 化 模 因 传 入 外 国文 化 或 把 外 国 现 在原 料 、 1 、 3味 烹调 方 法 、 食 习惯 上 的不 饮 文化 模 因传 人 本土 的过 程 , 想的 翻 译是 把 同程 度 的 差 异 。 是 因 为这 些 差 异 , 得 中 理 正 使 源 语 模 因完 全 复 制 到 目的语 模 因复 合 体 中 餐 菜 名 所 载 负 的各 种 模 因 完 全 复制 到 英 语 去。 文化 中, 度极大 , 至根本实现不 了。 难 甚 此 首 先 , 作 者 的 作 品 是 一 个 合 体 的 载 时 , 者 只能 从 两种 语言 文化 中找到 相似 的 原 译 体, 负载 着 作者 的 思想 和 作者 的文 化 作者 的 模 因 , 其 宿 主 产 生 相似 的 感 染 , 对 对读 者 产 思想 理 念是 核 心模 因 , 存在 于 作 品 中的现 文 生 相 似 的 效 果 , 即模 因的 相 对 复 制 ( 也 归化 化 背景 的各 种模 因。 理想 的 复制 是 译文 对 翻 译 ) 为 可 能 , 最 成 从而 采取 意 译 和 文 化 替 代 读者 不 仅要 产生 原 文对 其读 者 的相 似 效果 , 两 种 策 略 。 4. . 1 1意 译 还 要 从 语 言 、 化 和 风 格 上 将 原 文 复 制 出 文 来 , 正 是 异 化 翻译 所 追 求 的 目标 , 译 文 这 即 部 分 中 餐菜 名 属 于写意 型 , 类 名称 来 这 香 味 外 应 以源 语或 原 文作 者 为归 宿 , 目的 语文 本 自菜 的 色 、 、 和 形 , 加 比 喻 等 修 辞 手 在 中 , 风 格 和 其他 方 面 突 出原 文 之 “ ” 目 在 异 , 法 。 西 餐的 大 多 以 写 实为 主 , 果直 译 此 而 如 类 菜 名 , 国客 人 听 了 则会 感 到 莫 名其 妙 。 外 的就 是让 译 文 读 者 了解 源 语 文 化 。 但 译 者 所 翻 译 的 这 种 模 因 综 合 体 的 载 因此 , 翻译 此 类 菜 名 和 主食 时 , 以翻 译 出 可 体是 语 言 , 不 是音 、 、 等 人类 共 通的 东 被 隐去 的 组成 部 分和 制 作方 法 , 而 像 物 让外 国客 人 西 。 一个模 因综 合体 背后 都 蕴含 着 其独 特 每 目 了然 。 的文 化 , 因此 异 化翻 译 很难 达 到所 追 求的 效 () 1烹调方 法+ 料 : 料作征

目的论视角下中国特色词汇的异化翻译研究

目的论视角下中国特色词汇的异化翻译研究

目的论视角下中国特色词汇的异化翻译研究一、概述在当今全球化的背景下,语言作为文化交流的桥梁,其翻译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中国特色词汇作为中华文化的独特表达,其翻译问题一直是翻译领域的热点和难点。

目的论视角下的异化翻译研究,旨在探讨在保持原文文化特色的实现有效的跨文化交流。

中国特色词汇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历史背景,其翻译不仅涉及到语言层面的转换,更涉及到文化层面的传递。

异化翻译作为一种强调保留原文异国情调和文化特色的翻译策略,对于中国特色词汇的翻译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通过异化翻译,可以更好地保留原文的文化特色,使译文读者能够感受到原文的文化韵味,从而增进对中华文化的理解和认同。

异化翻译并非简单的直译或生硬地保留原文的表达方式,而是需要在深入理解原文文化内涵的基础上,进行巧妙的处理和创新。

在翻译过程中,译者需要充分考虑目标语言读者的文化背景和接受能力,采用适当的翻译策略和方法,使译文既能够保留原文的文化特色,又能够符合目标语言的表达习惯,实现跨文化交流的有效性和准确性。

本文将从目的论的视角出发,探讨中国特色词汇的异化翻译问题。

将介绍目的论的基本理论和异化翻译的概念及特点;将分析中国特色词汇的文化内涵和翻译难点;将结合具体的翻译实例,探讨如何在保持原文文化特色的基础上,实现有效的异化翻译。

通过本文的研究,旨在为中国特色词汇的翻译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促进中华文化的国际传播和交流。

1. 研究背景与意义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发展,中国与世界各国的交流日益频繁,中国特色词汇的翻译与传播成为文化交流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特色词汇,作为中华文化的独特表达,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和民族特色,其准确、恰当的翻译对于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增强国际话语权具有重要意义。

由于中西文化的差异,中国特色词汇的翻译往往面临诸多挑战。

传统的翻译理论和方法在处理这些词汇时,往往难以兼顾文化信息的传递和语言的流畅性。

如何在保持中国特色词汇文化特色的基础上,实现其有效传播,成为翻译研究领域的重要课题。

模因论与翻译的归化和异化

模因论与翻译的归化和异化
维普资讯
20 0 6年 3 月
第1 4卷
第1 期
西 安 外 国语 学 院 学报 J u n l f X ’nI t n t n l tde n vri o r a o i n e a i a u i U i s y u r o S s e t
中 图 分 类 号 : 1 H35
文 献 标 识码 ; A
文章 编号 ;0 840 (0 6 O一0 90 1 0—7 3 20 ) l0 3— 4
Ab t a t s r c :Th s p p r d s u s s t e e f c f t e t a s s i n o me o h r c ie o r n lto a e n t e i a e ic s e h fe t o h r n miso f me n t e p a tc ft a sa i n b s d o i l t e r fme tc .I lo a a y e h e a i n h p b t e l n t n, o s ia i n a d t et a s ti g o me h o y o me is tas n l z st e r l t s i e we n a i a i d me t t n h r n mi n fme . o e o c o t Th u h r p it u h t t e ta s o ma i n o me la s U n d a i g wih t e s u c a g a e t x lx b y b e a t o o n s o tt a h r n f r t fme e d S i e l t h o r e l n u g e t f i l y o n e me n fa in t n a d d me t a in a s o l a i n o s i to .Do s ia ig ta sa i n o i d n h i l rme n i a ie c l r sa e o c me t tn r n lto f n i g t esmi mei s n tv u t e i n c f a t u i e a i e wa O c p h me a h a l t g fc l r l o t c .wh l l n tn r n lto s t e i e ia l mp r t y t o y t e me tt e e ry s a e o u t a n a t v u c i a i a i g t a sa in i h n v t b e e e te d o r n lto o h a e o at f l o y n h me c mp e ft e o i i a u t r . r n f a sa in f r t e s k ff ih u l c p i g t e me o t y lx o h r n lc lu e g Ke r s y wo d :me ;d me t a i n;a in t n;e c d n me o s i t c o l ai e o n o i g;d c d n e o ig

外宣翻译中中国特色词汇

外宣翻译中中国特色词汇

外宣翻译中中国特色词汇摘要中国悠久历史文化的积淀和中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使得汉语言中拥有大量的具有鲜明中国文化特色的词汇。

在越来越国际化的今天,中国与世界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交流日益增多。

与此同时世界各地的人们也越来越多关注中国文化。

翻译作为一条沟通世界的桥梁,在其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如何正确地翻译这些具有鲜明中国文化特色的词汇也越来越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本文的重点是以翻译学的基本理论作为视角,以从新闻报刊中选取的具有中国特色词汇作为具体研究对象,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其特点发展进行归类,分析,汇总,并从归化和异化的角度出发,对其翻译方法进行归纳分析和比较。

希望达到对中国特色词汇翻译的方法上有所创新的目的,能够在国际文化交流中达到中国文化彰显的目的。

关键词:文化,中国特色,归化,异化,翻译ABSTRACTWithin the long history and along with the fast social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Chinese language has gained a large amount of words with cultural characteristics. In this more and more globalized world, China has more and more communication with the rest of the world in every aspect of our life. At the same time, people are being more and more interested in Chinese culture. Translation-as a way to help people understand each other - plays a very important role in this point. How to translate these words with distinctive Chinese cultural characteristics in a proper way has always been heatedly debated. This thesis aims to take same typical cultural words as our sample, base on the theories in translation study and the previous studies in this area, to give a thorough analysis about the category and classification of this kind of words. Also this thesis will discussabout the ways in translating these words from the prospective of domestication and foreignization. This thesis is expecting to have some innovations in the ways of translation, which will help the display of Chinese culture.Key Words:Culture,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domestication, foreignization, translationCONTENTS1. Introduction (4)2. Backgrounds of words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5)2.1 Forming of words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5)2.2 Classification and features of words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5)3. Mistakes in translating words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7)3.1. Translating literally without knowing the deep meaning (8)3.2. Translating in Chinese thinking without caring about English language habits .. 9 3.3. Translating without knowing the origin of the words (9)4. Methods for translating words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10)4.1 Basic theories for the ways of translating words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10)4.1.1 The theory of domestication (10)4.1.2 The theory of foreignization (11)4.2 Methods for translating words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11)4.2.1 Transliteration (11)4.2.2 Transliteration plus graphs, paraphrase or suffix (13)4.2.3 Literal translation (13)4.2.4 Literal translation plus paraphrase (14)4.2.5 Literal translation to create new words (14)4.2.6 Literal translation plus free translation (14)4.2.7 Free translation (15)5. The comparison between domestication ways and foreinization ways (18)6.Conclusion (19)Acknowledgements .................................................. 错误!未定义书签。

从模因论视角看英汉翻译中的归化和异化

从模因论视角看英汉翻译中的归化和异化

体系往往 相差很大 。译 入 语的读 者对 源语文 化 的陌生 导致 无
法解码源语模 因而将之排斥拒绝 。在这个 阶段 , 译者往 往采取 的是归化译法 , 来达到令 目的语读 者尽可能地 理解源语 的核心 模因 。本雅 明曾指 出 , 译者 的任务就是 “ 弥合语言 的碎片 , 回归
仿、 散播开来的思想 或主意 , 并一代 一代地 相传下 来 。国内学 者以模 因论为基础 , 总结 了模 因研究 的几 个学派 , 结合这 些观 点, 我们 可 以得 出对 模因论 的整 体认识 , 即模 因论研究 的基 础 是从 生物 学到文化领域 的隐喻 , 其 理论是 将小到一 个理念 , 大 到一 种文 化 , 都看作是一个 模因单位, 或 者 是 模 因复 合 体
从 模 因论 视 角 看 英 汉翻 国际商 务职业学院 , 安徽 合肥 2 3 0 0 0 )
[ 摘
要] 本文从模 因的概念入手 , 探讨 了模 因的传播过程对翻译 的影 响 , 并以模 因理论 为基础分析 了翻译 的归化
和异化与模因传播 的关系。得 出归化翻译适用 于模 因传播 的初 期阶段 , 而异化翻译是模 因传播 的要 求和趋 势的结论 。
承载着原作者 的理 念和独 特 的语言文 化。译者 既是 异 国模 因
d o i : 1 0 . 3 9 6 9 / j . i s s n . 1 6 7 1 - 5 9 1 8 . 2 0 1 3 . 0 4 - 0 7 9
模 因论 的概 念


模 因( Me m e s ) 一词 最早 出现在 1 9 7 6年 , 由牛 津大 学著 名
第2 6卷第 4期
2 0 1 3年 4月
湖 北 函 授 大 学 学 报

中国特色政治词汇英译的归化与异化问题

中国特色政治词汇英译的归化与异化问题

中国特色政治词汇英译的归化与异化问题作者:刘青来源:《文教资料》2017年第31期摘要:本文从归化和异化视角研究了中国特色政治词汇的英译问题,以《中国日报》上时政板块中中国特色政治词汇的翻译例子为具体研究对象,基于归化与异化翻译理论对这些例子进行了剖析。

研究发现,近年来《中国日报》中的中国特色政治词汇翻译以异化为主,作者进一步指出异化在今后也会一直居于主流地位,并建议政治外宣翻译采取异化为主归化为辅的翻译手法。

关键词:中国特色政治词汇归化异化翻译方法1.背景介绍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方面面都取得了很大的成绩,国际地位和国际影响力越来越高。

全球化使得各国领导人之间的互访日益频繁,因此对外宣传显得尤为重要,这是将中国展现于世界的良好契机。

政治语言有着自身的特点,在进行外宣时,译者不仅要准确地传递信息,还要传播中国特色文化,因此翻译策略的选择很重要,稍有疏忽,可能意义传递不到位。

本文将从异化与归化角度探讨中国特色政治词汇翻译问题,以《中国日报》的翻译例子进行分析,提出几点理性思考,旨在为中国特色政治词汇的翻译提出些许建议,增进国际社会对中国发展理念、发展道路、内外政策的理解。

2.理论框架2.1中国特色政治词汇中国特色政治词汇是指代表中国特有的政治制度和政治文化现象等的词汇,一般出现在国家领导人的重要讲话、政府工作报告和政治文献当中,体现我国的政治立场和政治观点。

例如:“一国两制”、“中国梦”、“八项规定”等。

2.2归化与异化归化和异化翻译策略由劳伦斯·韦努蒂衍生于19世纪德国著名翻译家施莱尔马赫的论说:“译者要么尽量不打扰作者,让读者向他靠近;要么尽量不打扰读者,让作者向他靠近。

”(Venuti,2004)韦努蒂认为,归化就是在翻译过程中尽可能地削减源语文化背景,从而融入译文的文化,以此让读者产生阅读母语的感觉。

异化的特点恰好与归化相对,注重保留源语文化,让读者更好地了解异域文化。

中国文化视野中翻译的归化和异化取向

中国文化视野中翻译的归化和异化取向

中国文化视野中翻译的归化和异化取向*龚晓斌翻译传统上有两种策略:归化和异化。

中国的翻译者在翻译欧美文本时,大都采用异化的方式,而在把中国文本翻译成英语时很多情况下又采用了归化的手法,翻译策略似乎全部倒向了外国。

欧美在翻译外国文本时大都主张归化,而在向外翻译本国文本时则采用异化,翻译策略似乎全部倒向自己。

两种情形加起来,导致了一边倒的文化渗透。

因此,中国的翻译工作者应该重视中国文化视野中翻译策略的取向,在归化和异化之间找到平衡点,使中华文化与西方文化平等交流。

一、引言翻译传统上有两种策略:归化和异化。

从古罗马到近现代的英国、法国、美国等,一直是以提倡通顺翻译的归化理论占主导地位。

在当代欧美翻译流派中,归化的翻译理论以美国著名翻译学家奈达(Eugene N i d a)的理论为代表。

其理论的核心是 功能对等论(早期被称为 动态对等论),即译文与原文要达到 最接近的自然对等,也就是译文读者和原文读者在阅读过程中的反应应该完全对等,所以 功能对等论也常常被称为 读者反应论。

奈达认为: 译者要致力于表达的完全自然化,要把接受者放在其自己的文化语境下理解相关的行为方式。

接受者不一定非要理解源语语言中的文化模式。

!但∀译者的隐身#一书的作者、翻译学家韦努蒂(La w r ence Ve nuti)认为,奈达的 读者反应论实际上 把英语中透明话语的限制,强加在每一种外国文化上。

∃因此,他主张异化的翻译策略,最大限度地表现源语文本在语言和文化上的差异。

这样, 异化的翻译可以成为抵御民族中心主义和种族主义、反对文化上的自我欣赏的一种形式,以维护民主的地缘政治关系%。

我们必须认识到,韦努蒂主张的异化是对欧美强势文化所采取的翻译策略,那么边缘文化或弱势文化的翻译策略是否也应该是异化呢?二、中西对于归化和异化翻译策略的选择及其文化蕴涵翻译不仅是开向另一个世界的窗口,而且,翻译打开了一个渠道。

通过这一渠道,外国文化能渗透进本国文化。

英汉翻译中异化与归化的辩证思考

英汉翻译中异化与归化的辩证思考

英汉翻译中异化与归化的辩证思考作者:杨兆维来源:《中国校外教育·基教(中旬)》2014年第10期异化和归化可以视为直译和意译的概念延伸,但又不完全等同于直译和意译。

直译和意译所关注的核心问题是如何在语言层面处理形式和意义,而异化和归化则突破了语言因素的局限,将视野扩展到语言、文化和美学等因素上。

英汉翻译异化归化异化和归化是美国翻译理论家劳伦斯·韦努蒂提出来的。

直译和意译所关注的核心问题是如何在语言层面处理形式和意义,而异化和归化则突破了语言因素的局限,将视野扩展到语言、文化和美学等因素。

直译和意译主要是局限于语言层面的价值取向,异化和归化则是立足于文化大语境下的价值取向。

归化是指在翻译中采用透明、流畅的风格,最大限度地淡化原文的陌生感的翻译策略。

它应尽可能地使源语文本所反映的世界接近目的语文化读者的世界,从而达到源语文化与目的语文化之间的“文化对等”。

异化是指偏离本土主流价值观,保留原文的语言和文化差异;或指在一定程度上保留原文的异域性,故意打破目标语言常规的翻译。

它主张在译文中保留源语文化,丰富目的语文化和目的语的语言表达方式。

一、归化翻译法采用归化方法就是尽可能不去打扰读者,而让作者向读者靠拢。

归化翻译法的目的在于向读者传递原作的基本精神和语义内容,不在于语言形式或个别细节的一一再现。

它的优点在于其流利通顺的语言易为读者所接受,译文不会对读者造成理解上的障碍,其缺点则是译作往往仅停留在内容、情节或主要精神意旨方面,而无法进入沉淀在语言内核的文化本质深处。

有时译者在译语中无法再现源语形象,完全抛弃源语形象又太可惜,这时一种较好的办法是:用译语读者所熟悉的形象来代表源语形象,用译语读者要遵从的约定俗成的表达方式。

这种形象替换的归化法的优点在于它可以使译文达到与原文相同或相近的表达效果,并在一定程度上弥补因不能再现源语想象而造成的损失。

直译就是译文既与原文内容一致,又与原文形式相同的翻译方法。

外宣翻译中中国特色时政词汇的异化策略

外宣翻译中中国特色时政词汇的异化策略

校园英语 / 翻译研究外宣翻译中中国特色时政词汇的异化策略闽江学院外国语学院/唐洁【摘要】外宣翻译是传递中国文化和传播中国声音的跨文化交际活动。

从异化翻译的角度,以热门的时政词汇的翻译实践为例,分析异化在中国特色时政词汇翻译中的运用。

为更好地达到中国文化外宣的目的,提出应以异化或异化辅以释义为主的翻译策略来处理中国特色政治词汇,体现文化色彩。

【关键词】异化策略 中国特色 时政词汇 外宣翻译【Abstract】Publicity translation is an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activity for transmitting culture and voice of China. This article analyzes political terms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in current affair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foreignization. In order to retain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the translation method should be mainly guided by foreignization strategy with complementary by interpretation so as to a better publicity of Chinese culture.【Key words】foreignization strategy;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political terms in current Affairs; publicity translation一、引言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经济快速发展,国际地位不断上升,从《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等书籍在国际上的热销可以看出,中国发展、中国道路、中国方案引起了全世界范围内的极大关注,一些中国时政热词也在国际社会广为人知。

顺应论视阈下的中国特色文化词汇英译

顺应论视阈下的中国特色文化词汇英译

顺应论视阈下的中国特色文化词汇英译作者:张秀梅来源:《昆明民族干部学院学报》2016年第07期[摘要]中国特色文化词汇的准确英译对于传播中国文化起着关键的作用。

本文旨在从顺应论视角探讨中国特色文化词汇汉译。

基于顺应论的翻译观,即要顺应汉语文化,尽量保留中国特色词原有的文化内涵,又要顺应英语读者的思维习惯。

翻译时可根据实情灵活运用音译法、音译加解释法、直译法、直译加注法和意译法。

[关键词]顺应论;中国特色文化词汇;英译方法一、顺应论理论与翻译1999年比利时国际语用学会秘书长维索尔伦在“语用学新解”中提出了语言顺应理论,该理论以一种新的视角和途径揭示语言使用的本质特征。

该理论认为语言的使用归根结底是“一个不断选择语言的过程,不管这种选择是有意识的,还是无意识的,也不管是出于语言内部和外部的原因”(Versehueren,1999:55-56)。

语言的选择和语言的顺应密不可分,语言具有三种特性:变异性,协商性和顺应性。

顺应论研究主要涉及语境因素、语言结构选择、顺应的动态过程等方面。

这一顺应理论的提出对翻译研究具有双重价值,既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也有实践价值。

顺应论翻译的主要观点是译者要在跨语言转换活动中不同意识程度地做出动态选择。

在特定的历史文化背景下,译者要基于具体的交际环境和交际对象,有意识地选择文本和翻译策略,进行灵活动态的顺应性翻译,从而达到顺利完成交际任务的目的。

国内学者中陈喜华最先提出用顺应理论来指导翻译实践。

戈玲玲较早地从Verschuere的顺应论视角,探讨了语境关系是如何制约译者的词义选择的,她对翻译标准作出解释并论述了顺应论对翻译的启示。

宋志平从顺应理论角度审视了翻译现及其本质,认为翻译活动是一种不断选择的过程。

二、中国特色文化词汇的英译中国特色文化词汇是指汉语文化的一些特色鲜明的词和词语,例如:成语、歇后语、典故和谚语等。

它们是中国语言独有的语言表达形式,包括政治、法律、经济、宗教、饮食等方面。

模因论视角下的文化翻译研究

模因论视角下的文化翻译研究

模因论视角下的文化翻译研究模因论是一种文化心理学理论,它认为文化传承的基本单位是模因。

模因是一种“文化基因”,它类似于生物学中的基因,但它是指文化中可以传承、影响和变异的基本单位。

文化翻译是指将一种文化的信息、价值和意义转换为另一种文化的过程。

在模因论视角下,文化翻译可以被看作是将一种模因转换为另一种模因的过程。

本文将探讨模因论视角下的文化翻译研究。

首先,模因论认为文化是由一系列互相交织的模因构成的。

这些模因在文化传承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因此,在文化翻译过程中,需要注意的不仅是语言、词汇、语法等表面的信息,还需要关注文化背景、传承方式、价值观念等深层次的模因。

例如,英文中“Christmas”这个词汇所代表的模因是关于基督教文化、圣诞节等的一系列模因。

如果将它翻译为中文,就需要考虑中文文化中与此相关的模因,并将其传达给读者或观众。

因此,文化翻译不仅要关注语言的表面信息,也要关注深层次的文化背景和价值观念。

其次,模因论认为文化是一个开放的系统,其中的模因不断地相互作用、转化和变异。

这意味着在文化翻译过程中,译者需要对文化进行创造性的转化和更新。

例如,在将中国传统文化作品翻译为英文时,译者需要考虑如何将其中的模因转换为西方读者容易理解和接受的形式。

这可能需要创造性地运用翻译技巧和策略,使作品的意义和价值得到传达,但又不失去原始文化的特点和魅力。

最后,模因论强调模因在文化传承中的自组织和演化能力。

这意味着在文化翻译过程中,译者不能简单地将一个文化的模因复制到另一个文化中。

相反,译者需要根据目标文化的特点和需求,灵活地转换和重组模因,以适应不同的文化环境和受众需求。

例如,在将西方文化影视作品翻译为中国观众时,译者需要对其中的模因进行重组和调整,以适应中国观众的观感和审美需求。

浅析当代中国修辞性政治术语翻译的异化策略之

浅析当代中国修辞性政治术语翻译的异化策略之

浅析当代中国修辞性政治术语翻译的异化策略之随着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进程的不断深入,中国的政治生活和政治术语也在不断发展和变化。

修辞性政治术语是中国政治领域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们代表着中国政治理论和实践的最新成果,对于理解和解读中国的政治现实具有重要意义。

由于中国和西方在政治理论和实践上存在差异,因此对于修辞性政治术语的翻译往往面临着一些难题,翻译的结果经常出现异化的现象。

本文将从这一角度出发,对当代中国修辞性政治术语翻译的异化策略进行浅析。

我们需要明确修辞性政治术语翻译的异化是指在翻译过程中,译者为了应对文化差异和语言难题,选择了与原文相距较远的翻译词汇或者表达方式,以使译文更容易为译者所在的文化群体接受。

在当代中国修辞性政治术语翻译中,异化策略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二,模糊处理。

在翻译过程中,译者为了避免出现难以理解或者争议性太强的译文,往往会采取模糊处理的方式来进行翻译。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翻译成英文时,有的译者选择了“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而有的译者选择了“Chinese-style socialism”,这样的处理使得译文的原意不够清晰,出现了一定的异化。

针对当代中国修辞性政治术语翻译的异化策略,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反思和改进。

加强源语言能力。

翻译政治术语需要深入理解原文的内涵和表达方式,因此译者需要加强源语言的学习和研究,以提高对源语言的理解和把握能力。

只有这样,译者才能更准确地理解原文的意思,并在翻译时避免不必要的异化。

第二,准确把握目标语言的语境和习惯用语。

翻译政治术语需要充分考虑目标语言的语境和习惯用语,以确保译文不仅准确地表达了原文的意思,而且也符合目标语言读者的习惯和接受程度。

译者需要在翻译时充分考虑目标语言的特点,避免过度依赖异化策略。

注重修辞性政治术语的规范化翻译。

政治术语是一种特殊的语言现象,它具有一定的规范性和稳定性。

翻译的归化和异化理论

翻译的归化和异化理论

意译Free Translation
意译:就是译文与原文内容保持一致,不拘泥于原文形式的翻译方法。 意译包括用词的选择、句子的重新调整、隐含意思的恰当表达等
A translation that sacrifices the form of the source language for the sake of elegance and intelligibility in the target language.
从历史上看,异化和归化可以视为直译和意译的概念延伸,但又不完全 等同于直译和意译。直译和意译所关注的核心问题是如何在语言层面处 理形式和意义,而异化和归化则突破了语言因素的局限,将视野扩展到 语言、文化和美学等因素。
按韦努蒂(Venuti)的说法,归化法是“把原作者带入译入语文化”, 而异化法则是“接受外语文本的语言及文化差异,把读者带入外国情 景”。
中提出来的。 美国翻译理论家劳伦斯·韦努蒂(Lawrence Venuti)将前者概括为
foreignizing translation(异化),后者为domesticating translation(归化)。
定义Definition
归化(domestication)是指在翻译中采用透明、流畅的风格,最 大限度地淡化原文的陌生感的翻译策略。它应尽可能的使源语文本 所反映的世界接近目的语文化读者的世界,从而达到源语文化与目 的语文化之间的“文化对等”。
例子
the moon直译:月亮 意译:玉兔,月桂,婵娟。 月亮 直译:the moon 意译: Luna, queen of heaven long hand直译:长手 意译:一字不漏。 drive one’s pig to market直译:

浅议英语中汉语文化词翻译的异化和归化

浅议英语中汉语文化词翻译的异化和归化

一、 概述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一个国家的文化不能孤立发展, 它必须不 断地与外国的文化相交往, 并摄取其有益的养分以补充自己的肌体。 在此, 语言发挥着重要的媒介作用 , 它在被用来学习、 吸收外国文化 的同时 , 自己也作为文化现象之一被借用。那么作为语言最敏感、 最 活跃因素的词汇也就担负着传播和交流文化的作用。 近年来 , 由于中西两种文化多层次、 多渠道的相互影响和渗透 , 在政治、 经济、 社会、 文化、 日常生活等诸领域表达中国独特事物的汉 语词汇大量输出, 成为规范英语的一部分, 对英语产生了不容忽视的 影响。被英语吸收的汉语词汇有文化词 ( cultural words) 和文化含义 词( culturally loaded words) 之分。文化词是指在某一特定文化中具 有的事物和概念, 而另一文化中没有 , 从而在翻译中双语转换时形成 一种词汇空缺。比如中国的 三伏! 、三九! 英语中没有对等词 , 是缺 项。文化含义词( culturally loaded words) 所指的事物或概念在对方 是有的 , 只不过在词义的宽窄方面不完全重合( overlap) , 也就是说只 有某种程度的对等。这两类词在翻译的转换过程中与源语文化和 接受方的文化体系都具有密不可分的关系。因此翻译过程中对文化 因素就有 异化! ( foreignization , adoption) 和 归化! ( domestication , adaptation) 两种主要处理方法。异化主要是指接受外来文化( adop tion) 或是外国化( foreignization) ; 归化或同化就是改造外来文化( ad aptation) , 就是本国化 ( domestication) 。本文重点论述文化词的分类 及其翻译原则。

探讨英语翻译中的文化取向和归化—异化策略

探讨英语翻译中的文化取向和归化—异化策略

探讨英语翻译中的文化取向和归化—异化策略(2) 探讨英语翻译中的文化取向和归化—异化策略二、异化与归化归化与异化是翻译研究中非常重要的策略。

翻译的归化和异化是在1995年由美国学者韦努蒂所提出的。

在两种语言转换过程中,人们对两种语言转换中的文化差异做出不同的处理,从而形成了归化和异化。

归化是指将译后的语言文化纳入读者的知识范围,将原来的作品进行本土化处理,使用本土语言表达源语言。

归化要求英译汉时要将之汉化,汉译英时则将之英化。

异化是指在翻译中保留原文语言文化的特异之处,将读者引向作者。

异化翻译所采用的办法包括音译、半音译、直译、在直译的译文后加注释等形式,采取相当于源语言的表达方式来传达原文的内容。

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的物质与精神财富,特指精神财富。

翻译无疑受到文化的影响,归化与异化代表了翻译中不同的文化倾向。

奈达曾经指出:“跨文化交际中的一个主要难题是:在很多情况下共享信息的数量和性质存在巨大差异。

”翻译要促进文化的交流,就必须弥合信息在数量和性质上的差异。

归化和异化因此成为翻译中必然存在的两种手段,它们的不同点在于文化倾向不同。

韦努蒂明确指出:“异化是对文化价值观的一种民族偏离主义的压力,接受外语文本的语言和文化差异,把读者带入外国情调……归化即采取民族中心主义的态度,使外语文本符合译入语言的文化价值观,把原作者带进译入语文化。

”《红楼梦》是中国的古典名著,多次被翻译成英文。

在众多《红楼梦》翻译版本中,影响比较大的是杨宪益和戴乃迭翻译的The Dream of Red Mansion和大卫·霍克斯翻译的The Story of the Stone。

以下就从文化取向角度出发,观察两个版本中同一首诗歌的翻译,分析其文化取向。

《红楼梦》中诗歌共一百七十多首,是该书中璀璨的文化艺术。

笔者选取了第二十七回的“黛玉葬花”的原诗和两个译本的前八句,从文化取向角度对其进行分析。

1.花谢花飞飞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 ?2.游丝软系飘春榭,落絮轻沾扑绣帘。

具有中国特色新词的归化与异化翻译

具有中国特色新词的归化与异化翻译
4、完善教师管理制度 教师人文素养是一项软性指标,但除非整体师资队伍都具备较高 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否则这项工作的最终落实终会存有遗憾之处。建立 相对完善的教师管理制度,尤其是加强教师的日常考核制度建设,有利 于激励广大教职员工的敬业精神,并使之长期保持。同时,亦可对少数 贪图小利的教师行为起到警戒和制约作用。笔者认为,教师的职称晋升 制度可在科研成果、教学年限、教学工作量等硬性指标评定基础上,对
— 114 —
该教师的师德师风、言行举止等展开抽样调查,利用教育的受众面即学 生的综合评价来给予晋升与否的最终意见,以期更好地约束教师队伍 中的不良风气,真正弘扬既有越秀特色又符合社会发展大趋势的“和成 育秀”之风,真正体现 SPT 人才背后的人才培养者的崇高人格魅力。
参考文献 [1]杨东平.中国教育蓝皮安.教师的人文素养[J].大连教育学院学报,2008 (2):529. [3]黎琼锋.从规约到自律:教师专业道德的建构[J].教师发展研究, 2007 (1A):35238.
科技信息
人文社科
具有中国特色新词的归化与异化翻译
武汉工业学院外语系 邹 星
[摘 要]本文阐述了归化与异化翻译理论的基本内容,并从跨文化的角度探讨了具有中国特色新词的文化内涵,提出了汉文化特色 词语的汉英翻译方法。 [关键词]跨文化 归化 异化 中国特色文化新词
一、引言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社会运行机制、风俗习惯以及人们的生 活、工作及思维方式都发生了极大的变化,不断地涌现出反映这些变化 的带有中国特色文化的新词语。如何用英语将这些词语准确地表达出 来,无疑将会对我国的对外交流产生十分重要的影响。笔者拟借助归化 异化翻译理论对新出现的具有中国特色的词语的汉英翻译做一些肤浅 的探讨。 二、带有中国特色文化新词翻译中的异化与归化的理论依据 异化与归化是直译与意译理论的延伸与扩展。翻译的归化 / 异化 (domesticating and foreignizing) 是 1995 年由美国学者 L. Venuti 所提出 的,而这一术语又直接来源于德国学者 Schleiermacher ,他着重探讨了 翻译与理解之间不可分割的关系,指出翻译有两种情况,一种是让读者 靠近作者,另一种是让作者靠近读者。Venuti 的异化 / 归化观无疑受到 Schleiermacher 理论的启发。 1. 归化理论 所谓归化法则,即是在翻译处理中要求译者向目的语读者靠拢,采 取读者所习惯的目的语表达方式,来传达原文的内容。判断一个译本的 效用不宜拘于相应的词汇意义、语法类别和修辞手段的对比,重要的是 考查接受者正确理解和欣赏译语文本的程度。重视读者反应是为了让 译语文本读者能大致和原语读者一样去理解和欣赏一个文本。通顺自 然的翻译能让读者更好地理解原文,避免文化冲突,最终达到文化交流 的目的。所以,通顺可以看成是归化翻译理想的策略。 2. 异化理论 所谓异化,即是要求译者向作者靠拢,采取相应于作者所采用的原 语表达方式来传达原文的内容。该理论的代表人物 Venuti 认为翻译目 的不是在翻译中消除语言和文化的差异,而是要在翻译中体现这种语 言和文化的差异。另外一种语言的发展和丰富必须吸收外来词语,吸收 外来养分,而翻译的异化处理无疑可以起到这一效果。汉语发展的历史 就是一个通过不断吸收外来词和表现方法使自己不断丰富和发展的过 程。 异化与归化理论依据说明,不同的语言转换必须服从于特定的文 化要求。译者必须深入研究汉英双语文化特征及汉英文化差异,并将汉 语英语文化内涵适当对接,才能更准确、更全面地传递文化信息,真实 地再现原文面貌。 三、跨文化差异新词语翻译处理的对策 1. 直译法 直译法就是能够极力保持原文之原意、形象和语法结构,基本上兼 顾“形式相当”和“功能对等”。特别是一些科技新词汇,意义比较专一, 在英语中容易找到对应词,可以直译,且很容易被目的语民众理解接 受,如:网民(netizen),虚拟现实(virtual reality),家用电脑(home computer), 信息技术(information technology),知识经济(the knowledge economy)等。 2. 直译加音译 有些词语汉文化色彩浓厚,在目的语中很难找到相对应的词来翻 译,用其他词又难以体现其鲜明的色彩。在处理这类词语时,可用直译 加音译或音译,如:炒面(chow mein),功夫(kungfu),气功(qigong),麻将 (mah- jiang),抄手(chaoshou),中关村高科技园(Zhongguanchun High—Tech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特色词汇异化英译走向的模因论解释作者:朱淑芳来源:《学术问题研究》2013年第02期摘要:模因泛指一切被模仿和复制的文化信息,能被迅速广泛地模仿和复制的模因称之为强模因。

很多颇具中国特色的词汇就是强模因,而异化英译策略则是这类强模因实现跨文化、跨语言复制和传播的重要途径。

关于中国特色词汇的英译,越来越多的译者倾向于采取异化翻译策略,通过以模因论为基础,尝试用模因的传播来解释中国特色词汇的异化英译走向。

关键词:模因;模因论;中国特色词汇;异化英译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000-0129/K(2013)02-0044-04一、模因论、模因和强模因“模因论是基于达尔文进化论的观点来解释文化进化规律的一种新理论,它试图从历时和共时的角度,对事物之间的普遍联系以及文化具有传承性这种本质特征的进化规律进行诠释”①。

模因论的中心术语是模(meme),最早由Dawkins在其1976年出版的《自私的基因》(The Selfish Gene)一书中提出②。

模因前期被定义为文化模仿单位,比如曲调旋律、想法思潮、时尚用语、建筑风格等;后期的模因被定义为大脑里的信息单位,是存在于大脑里的一个复制因子③。

也就是说,一切因被人们模仿而传播或直接复制而传播的文化或信息单位,都可以称之为模因。

那些没有被模仿,也没有得到复制的文化或信息单位是不能称之为模因的。

我们的生活里存在着数以万计的模因,模因之间存在着激烈的竞争,也遵守自然选择、适者生存的规律④。

弗朗西斯·海利根(Francis Heylighen)认为,一个文化或信息单位要能成为模因,必须经历“同化”、“记忆”、“表达”和“传播”这四个阶段⑤。

“同化”就是被宿主注意、理解和接受。

“注意”是指某个文化或信息单位的显著程度能引起宿主的关注;“理解”是指某个文化或信息单位符合宿主已有的认知结构;“接受”是指宿主愿意把该文化或信息单位作为新知识纳入自己的认知结构中。

“记忆”就是这个文化或信息单位在宿主的大脑里保存一段时间而不至于被忘记。

记忆也是有选择性的,我们每天的所见所闻只有少数内容能够长期保存在大脑里。

文化或信息单位在宿主的记忆中保存的时间越长,通过感染新宿主使自己得到传播的机会就越多。

“表达”就是这个文化或信息单位可以被宿主从记忆中搜索出来,并用某种方式将其呈现给新宿主。

其中,语言和行为举止是最明显的表达方式,其他的表达方式包括篇章、照片、光盘等。

“传播”就是这个文化或信息单位被宿主“表达”出来后,又被新的宿主所注意、理解和接受,并在记忆中保持一段时间。

在文化或信息单位被“表达”出来后,并不意味着就实现了传播,而必须被新的宿主注意、理解和接受,并在记忆中保存一段时间之后,才能称得上实现了“传播”。

因此,只有顺利通过这四个阶段,文化或信息单位才能被称为模因。

当然,模因也有强模因和弱模因之分。

强模因是指那些稳定的模因,它们存在的时间比较长,能够迅速广泛地进行自我复制,并反复循环“同化”、“记忆”、“表达”和“传播”这四个阶段,使自己不断地得到模仿或复制;而弱模因只循环一两次就停止了。

二、翻译模因传播的途径关于翻译和模因,切斯特曼提出了“翻译模因论”,并在“翻译模因论”中指出:一方面,译语是对源语的复制和传承;另一方面,源语也会通过翻译在复制和传承的过程中产生一定的变异⑥。

也就是说,翻译是模因传播的一种途径,源语模因要实现自己的跨文化、跨语言传播,必须通过宿主的翻译行为才能完成。

由于语言的差异,模因通过翻译而实现的复制和传播,不可能是内容相同或者形式等同的复制和传播,总会有内容或形式的变化。

换言之,模因的传播不是静态的,而是动态的。

源语模因到译出语的转化是源信息的等值或者等效的纵向传播,不可能是完全相同的复制。

音译和直译是源语模因的等值复制和传播,而意译则是源语模因的等效复制和传播。

在本语言范围内,模因往往能借助宿主的交际与模仿能力实现自我复制和传播,使自己被新的宿主注意、理解、接受和保存,而模因要通过宿主的翻译行为,使自己在异语文化中得到复制和传播就有一定的难度,这对宿主的翻译行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宿主在翻译源语模因时,采用什么样的翻译策略或翻译方法,肯定会影响源语模因的跨文化、跨语言传播。

某个源语模因在本语言范围内能够借助宿主的言行、文字或图片,在短时间内迅速地得到复制和传播,但如果宿主的翻译行为不当,源语模因则难以实现跨文化、跨语言传播。

所以,翻译对模因的跨文化、跨语言传播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有些译者的译文能够被目的语读者理解和接受;有些则不能被目的语读者理解和接受。

因为前者的翻译行为实现了源语模因的跨文化、跨语言传播,而后者的翻译行为没有实现源语模因的跨文化、跨语言传播。

三、“中国特色词汇强模因”的英译中国特色词汇蕴藏着中国千百年的文化内涵,因其特色而众所皆知。

越是有特色的东西,越能激发人们模仿和复制的兴趣,被模仿和复制的次数越多,被传播的机会也就越大。

从模因论角度来讲,这些具有中国特色的词汇就是强模因。

至少在本文化领域内,这些颇具中国特色的词汇不断地循环着模因传播的四个阶段,即,“同化”、“记忆”、“表达” 和“传播”。

那么,要实现这些强模因的跨文化、跨语言传播,须采取什么样的英译策略呢?对于“中国特色词汇强模因”的英译,越来越多的译者更倾向于采用异化翻译。

不少人对此有过研究和探讨。

如,黄海军,马克云⑦和贾卉⑧等。

大多数研究者的结论是:关于中国特色词汇的英译,越来越多的译者主张采取异化翻译策略。

有的是完全音译,有的是完全直译,有的是音译加解释。

1完全音译目前,已有很多中国特色的词汇以拼音的形式出现在英语国家的新闻媒介上。

例如,在国外的很多新闻媒介中,中国的“高考”已不再译为“NUEE”(National University Entrance Examination),而是直接音译成“Gaokao”。

如:例1: Gaokao Fever⑨为什么“高考”会以“Gaokao” 拼音的形式出现在译文中呢?这是因为“高考”这个具有中国特色的词汇,已经成为一个强模因。

它甚至能跨越文化、语言的障碍而使自己得到传播。

特色词汇往往借助自身的特色不断地“同化”数以万计的宿主,并保存在宿主的“记忆”中,一旦遇到恰当的语境,这个特色词汇便会借助宿主的某种“表达”工具复制出来,然后被其他的宿主了解和接受,这样就实现了自身的传播。

那么,这个特色词汇也就成了模因。

如果模因传播的速度快、范围广,就是强模因,反之就是弱模因。

“高考”这个特色词汇就是强模因,在本语言范围内人尽皆知,它的拼音“Gaokao”也频频出现在英语国家的传播媒介上,在维基百科里对“Gaokao”也已有了解释。

又如,Kungfu (功夫)和Feng Shui(风水)在《朗曼当代英语词典》(网络版)中都有收录,在维基百科里,把这两个单词解释为从中国普通话引进来的词汇。

这说明在英语国家人们的认知结构里,已经存在Kungfu (功夫)和Feng Shui(风水)这两个中国特色词汇的概念。

英译此类概念时,以拼音的形式对模因进行直接复制,既符合了目的语读者的认知结构,又能带给其新颖的感觉,并激发其进一步的认知行动。

再如,“豆腐” 、“馄饨”、“你好”、“谢谢”、“再见”和“加油”等中国特色词汇,已被大多数英语国家的人们所了解。

在英译时,越来越多的译者倾向于用它们的拼音“to-fu”,“wonton”,“ni hao”,“xie xie”,“zai jian” 和“jiayou” 来替代“beancurd”,“Chinese dumpling soup”,“hello”,“ thank you”,“goodbye” 和“ come on”。

2完全直译在翻译有些中国特色词汇时,译者按汉语直面意思进行直译也能够被目的语读者所理解。

即能传达源词含义,又不失源语文化特色。

如:例2: Less than a month after it was made, the widely publicised speech on eight honours and e ight disgraces….⑩以上例子将“八荣八耻”直译为“eight honours and eight disgraces”,既通俗易懂,又较好地传达和保留源词意义。

又如,将“龙年” 直译为“ Year of the Dragon”、“纸老虎” 直译为“paper tiger”、“走狗”直译为“running dogs”等,无不采用了异化英译策略。

由于中国文化在海外的广泛传播,使越来越多的国家和人民开始了解中国特色词汇的文化内涵。

如,社会主义荣辱观、农历生肖等。

从模因论来讲,“八荣八耻”、“龙年”、“纸老虎”和“走狗”等中国特色词汇就是一些强模因,它们不仅在本语言范围内实现了自身的广泛传播,而且通过译者的翻译行为实现了跨国家、跨文化、跨语言的复制和传播。

在英译中国特色词汇时,对源语强模因进行直接复制和传播,能让目的语读者有新颖的感觉,唤起目的语读者的兴趣,让目的语读者了解到较真实的中国特色文化。

中国特色词汇越来越受世界所关注,这是源语强模因能在不同语言之间进行高保真传播的重要原因,这类强模因不仅能在本文化领域内得到充分的复制和传播,还能“同化”异文化的新宿主,让这些不同文化的新宿主注意、理解和接受,并借助这些新宿主的记忆和语言,实现自己在异文化领域内的复制和传播。

这些具有中国特色词汇的强模因具备了强大的生命力,他们不仅能在众多语言模因的竞争中得以幸存下来,而且能借助人类的言行,使自己在不同文化领域内得到广泛复制和传播。

因此,英译这类强模因时,按照字面意思对其进行直接翻译,不会影响目的语读者的理解,反而能激发他们学习中国文化的兴趣,更重要的是实现了强模因的跨文化传播。

3音译加解释在英译某些还未被大多数译语读者广闻博见的中国特色词汇时,如果将源语模因用拼音的形式进行直接复制,虽然能保持源语模因的文化特色,但可能会导致译语读者理解方面的困难,因为在译语读者的认知环境里,尚不存在或不甚熟悉这些源语模因。

此时,适当的增加解释能实现源语模因的跨文化传播,实现翻译的目的。

如:例3:Qixi Chinese Valentine′s Day例4:Tang SancaiTri-colored Glazed Pottery of the Tang Dynasty以上两例采用音译加解释的方法翻译“七夕”和“唐三彩”,不仅保留源语模因的民族文化特色,使译语读者耳目一新、回味无穷,更使那些尚不熟悉源语模因的译语读者在阅读时豁然开朗。

虽然大多数中国特色词汇已被英语国家的人们广闻博见,成为强语言模因,但毕竟还有一些译语读者对这些强模因了解的程度有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