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高考政治热点重点专题归纳
高考政治大题知识点归纳
高考政治大题知识点归纳高考政治大题知识点归纳政治是高考理综考试必考科目之一,其知识点涉及面广,考生需要系统学习和掌握丰富的政治知识。
政治考试大题占据总分的比例较高,在考生考试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对高考政治大题知识点进行归纳总结,帮助高中学生全面深入地了解和掌握政治知识。
一、制度与政治制度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基本框架,而政治则是在制度框架内制定的公共政策和国家治理过程。
在高考政治大题中,该部分主要考查政治体制、政治文明、政治参与、组织与权力、知识分子在政治中的作用等内容。
考生需要重点掌握我国的政治制度,包括主席制、议会制、多党制、选举制度等。
同时,要了解中国政治的主要文化特点,如“德治”、“坊镇制度”、“农村凉城制度”等。
还应了解我国政治组织和权力机构的组织形式和职能,如中央委员会、国务院、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等,同时要了解知识分子在政治中的作用和责任。
二、国家与政治国家是一个民族和社会的集中体现,而政治则是国家整体的治理过程和行政管理。
在高考政治大题中,该部分主要考查国家管理、社会调节、政治导向、政治传统等内容。
考生需要重点学习和掌握我国国家的管理制度和组织结构,如宪法法院、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等。
同时,还需要了解国家政治传统和文化,如共产党、胡子和顶针文化,对国家治理和社会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三、政治与社会政治和社会相互依存,不可分割,它们共同构成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高考政治大题中,该部分主要考查政治文化、社会变革、行为规范、申诉与维权等内容。
考生应该了解政治文化的发展和演变过程,如中国传统道德文化、十字军与圣战文化等。
同时,还需要了解社会变革、行为规范等方面的内容,如中国社会转型、思想解放、个人自由等。
还要了解如何正确地维权和申诉,如学生权利、消费者权益等,相信该方面的知识对考生的考试和未来生活可能非常有帮助。
四、政治与国际现代政治是国际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国际政治事件和政策对国家内部政治和社会生活产生了深远影响。
高考政治热点专题复习民生问题课件
(1)运用政治学有关知识对丙的观点进行简要评析。
参考答案: ①政府是人民意旨的执行者和利益的捍卫者,坚持对人民负责 原则,解决民生问题是政府应尽之责。 ②政府担负着经济、文化、社会公共服务等职能(国家职能), 解决民生问题是政府应办之事。 ③政府承担重要的职责,并不意味着政府包办一切,解决民生 问题是全社会共同的责任。政府只有把该管的事情真正管好, 才能成为人民满意的政府。
中国共产党始终把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放在重要位置逐步建立起以民生为导向的政策体系使经济发展成果更多体现到改善民生问题上来这些主张和举措有利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正常运行有利于保障广大人民群众的民主权利有利于改善和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有利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是党的执政理念在新的历史阶段下的成熟和完善创新和发展因而表明了党的执政能力的提例题3上学贵看病贵住房贵就业难成为当前人们普遍关注的四大民生问题
(1)高度关注并着力解决民生问题,从经济 学上看,政府可采取哪些具体的措施?
答案: ①运用经济、法律、行政等手段,加强国家的宏观调控。 ②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增强 国家经济实力,提高经济发展水平,为民生问题的解决奠 定坚实的物质基础。 ③完善经济制度,切实保障劳动者基本权利。 ④建立健全社保制度,搞好就业和再就业工作。 ⑤充分发挥财政和税收的作用。 (其他答案只要符合题意,均可)
考点对接:
(一)经济常识角度: 1、体现:
社会主义的本质、生产目的,劳动者、消费者的权益
2、怎样做: ①国家要遵循价值规律,正确处理市场调节和宏观 调控的关系。
一方面要充分发挥价值规律的作用和市场对资源配置的 基础性作用,另一方面要加强宏观调控,克服市场的弱点 和缺陷,充分发挥财政对促进经济增长、提高人民生活水 平、促进科学、教育、文化、卫生发展的作用。
高考政治热点专题一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
热点专题一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背景介绍]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
党的十六大提出了两个“毫不动摇”和一个“统一”:第一,必须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
第二,必须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
第三,坚持公有制为主体,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统一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不能把这两者对立起来。
各种所有制经济完全可以市场中发挥各自优势,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问题探究]一、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有什么关系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是统一的。
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阶段社会形态的特殊性,是公有制和非公有制长期并存和统一的社会条件。
二者统一的制度基础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统一的经济形态是现代市场经济;统一的现实条件是现阶段公有制的特殊性和多种实现形式。
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统一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是广泛调动一切积极因素,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客观要求。
不同的所有制形式都同一定的生产力相适应,都具有一定的比较优势或结构性优势。
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在不同的领域可以优势互补,在竞争性领域可以公平竞争,各自的积极性和重要作用都可以得到充分发挥。
二、为什么要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经济发展的根本之道,是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要求,而生产关系的基础内容就是生产资料所有制。
实践证明,只有最有利于推动生产力健康发展的所有制结构,才是现实的、合理的。
我国最大的国情就是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这个阶段的主要特点有两个:一是社会主义,二是初级阶段。
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我们应该坚持公有制为主体,最终实现共同富裕。
初级阶段的现实,则要求我们应该根据生产力发展不平衡的具体状况,实行多种所有制。
根据这一点,党明确提出要实行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
2008年高考政治的变化及其应对策略
20 年高考政治的变化及其应对策 略 08
刘 继 军
( 江苏省泰兴 中学政 治组
【 要] 0 年高考政治江苏卷总体难度有所下降。 摘 2 8 0 是
通过 方式的创新 , 考查学生运用所 学知识 来解决 实际问题的
能 力 。如何 直 面和 应 对 这 种 变 化 , 治 教 师要 积 极 地 采 取 应 政
扬 州城、 南京的 中山陵 , 些充满生活气息的题 目, 这 一下子拉 近了与考生的距 离。尤其是第 2 , 了考生们都 熟悉的流 4题 用 行歌 曲( - N花瓷》 。试题 虽然很 简单 , 却激起 了考生答题 的兴
趣, 也体现 了命题者的人 文关怀 , 缓解 了考生 紧张的情绪。第 三、 强调思维品质 , 重在考查能力。新课 程标 准强调 :注重考 “ 查考生对思想政治 学科基础知识和基本技 能的掌握 , 考查考
对措施。
江苏泰兴
250 ) 240
探讨 问题”目标 的考核十分清晰。 二、 8高考对中学政治课教学几点启示 0
【 词】 关键 江苏高考 ; 政治试题 ; ; 变化 应对策略 20 年高考是江苏省全面推行新课程改革 , 的高考 08 在新 模式下的第一年高考。当学生从考场出来后—个个都喜逐颜 开 , 觉得 一定 会取 得高分 , 都 可结果恰恰 是有相 当一 部分学 生都在政治这门学 科上 出了问题 。8 0 高考( 江苏卷) O 高考 较 7 江苏卷在评价方式和试卷结构上发生了重大变化 , 在贯彻新
生初 步运 用马克 思主义的立场、 点和方 法分析 、 观 解决 实际 问题的能力” 。反 映在试题 中, 不追求答案 的唯 一性 。 而是通
过设 问, 发 考生的积极 思考 , 出建设性 的意见。 如第 3 引 提 7 题 第 2问“ 你认为举 办北京奥运会给我 国社会 的政治、 经济、 文化生活带来哪 些影响? ( 请各举一例) , 3问“ ”第 请你从公 民
高考政治时政热点分析:专题08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背景材料】1.党的十八大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努力实现新的要求。
――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取得重大进展,在发展平衡性、协调性、可持续性明显增强的基础上,到二0二0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二0一0年翻一番。
【能力测试】1.关于总体小康与全面小康的区别,下列说法正确的是①总体小康是一个低标准的小康,全面小康是一个较高标准的小康②总体小康偏重于物质消费,全面小康不仅注重物质生活的提高 ,还强调实现社会的全面进步③总体小康是一个发展不平衡的小康,全面小康将缩小各地区、城乡各阶层的差距④总体小康只是城市的,全面小康还包括农村的A.①②④B.①②③C.②③④ D.①②④2.我国的国内生产总值已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
按照联合国的标准,目前我国仍有1.5亿贫困人口。
帮助1.5亿人口脱贫致富,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最根本是要坚持A.以政治改革为中心,建设民主社会B.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C.大力发展政治文明,提高党的执政能力D.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4.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要求我们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文化,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下列各项中能够体现这一要求的是①切实加强思想道德建设 ②大力发展教育和科学事业 ③加强和改善党的建设 ④营造良好的文化环境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A.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符合我国国情B.相对落后地区的小康社会建设主要应靠国家支持C.小康社会的建设在有条件的地方可以发展得更快些D.小康社会的建设进程是一个不平衡的发展过程7.发展农业经济,增加农民收入,不仅关系到亿万农民的切身利益和积极性的发挥,而且关系到①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 ②构建和谐社会 ③农村社会的稳定 ④经济和社会的持续、协调发展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②③④8.党中央为我国社会发展描绘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蓝图,从政治学角度讲,这是 A.党坚持科学执政的体现 B.党组织经济建设职能的体现C.坚持共同富裕原则的要求 D.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表现1 0.十六大以来的十年,我国经济腾飞、人民生活水平进一步改善、中国国际地位进一步提升、综合实力长足发展、人民的民主权利得到进一步保障……夯实了我们由“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
系热点 创情景 抓基础 深挖掘 重思维 升能力——2008年全国高考“文综能力测试”Ⅰ政治选择题评析
的实践 与 自然界 的关 系 。要 求考 生 回答 设 问 中
蕴含的哲理 : ②④是错误 的, 因为人类实践活动 必须尊重 自然 , 学会与 自然和谐相处 , 既不会激 化和失控 , 也不能主宰 自然界。①③符合题意 ,
因为 人们 的实 践 活 动会 改 变 自然 界 的现 状 , 造
营业执照, 是政无关。A是国家经济政策 , 有 助于 推动农 业 生产 的发 展 , 合题 意 。 确答 符 正
二、 分题 评析
总额在快速增长 , 外贸依存度 , 9 %增 加到 从 . 7 7 % 。这表 明我 国经济 增长 与对 外 贸 易有 着密 3
切 的关 系 。由此 可 以判断 A C与题 意不符 。 D有
一
第2 4题 考 查 考 生对 宏 观 调 控 经 济 手 段 的 理解 和掌握 。 题时 , 解 考生 必须 把握 宏 观经 济手
维普资讯
成 两者关 系 复杂化 , 这又 促进 人们 思考 , 而 推 从
盾 双方力 量 的变化 , 而推 动事物 的变 化发 展 。 从 正 确答案 B。 ‘ : 、
动认识的发展。
・
第3 0题考查考生对联系的普遍性 、多样
性 、客 观性 和有条 件性 的正 确认 识 。材料 提供 的条件 是 ,灾 害产 生 的多种原 因以及会 引起 直 接 和 问接 的影 响 , 由此推 出更 深刻 的认识 是 : ① 后 面 的推理部 分是错 误 的 ,因为联 系 的普遍性
1 .关 注热 点
创 设 情景
步该 国的货币贬值 2 %后 , 0 M商品的价值用货
币表示 。1 元 ÷(0 % 一2 % ) 1. 。正 确 0 10 0 = 25元
答 案 B 。
高考政治 热点点拨(背景材料 考点链接 命题角度 专题训练)专题九 推进民主政治建设 保障人民当家做主
推进民主政治建设保障人民当家作主【背景材料】人民民主是我们党始终高扬的光辉旗帜。
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坚持国家一切权力属于人民。
必须继续积极稳妥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发展更加广泛、更加充分、更加健全的人民民主。
必须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以保证人民当家作主为根本,以增强党和国家活力、调动人民积极性为目标,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发展社会主义政治文明。
——摘自党的《十八大报告》一、改进领导作风向老百姓最深恶痛绝的腐败“亮剑”,科学阐释了中国特色反腐倡廉道路,16次使用反腐败概念。
报告指出:“反腐倡廉是各级党组织面临的迫切任务,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本要求.要坚持中国特色反腐倡廉道路,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方针,全面推进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做到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
”(资料来源:理论求是网)二、健全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十八大报告首次提出了健全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是我们党在民主政治理论创新和制度创新中取得的最新成果。
通过国家政权机关、政协组织、党派团体等渠道,就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问题和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实际问题广泛协商,广纳群言、广集民智,增进共识、增强合力。
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充分发挥人民政协作为协商民主重要渠道作用,围绕团结和民主两大主题,推进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制度建设,把政治协商纳入决策程序,坚持协商于决策之前和决策之中,增强民主协商实效性。
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广泛凝聚智慧和力量(资料来源:《浙江日报》,2013年1月4日)三、完善基层民主制度在城乡社区治理、基层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中实行群众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监督,是人民依法直接行使民主权利的重要方式。
要健全基层党组织领导的充满活力的基层群众自治机制,以扩大有序参与、推进信息公开、加强议事协商、强化权力监督为重点,拓宽范围和途径,丰富内容和形式,保障人民享有更多更切实的民主权利。
一份真实反映考生实际水平的试卷——2008年广东高考政治卷简评与启示
试题采用 现实 的事件 、事例 和数据作 为背景 材 料 ,把考 点和材料巧妙地结合起来 , “ 题在 书外 ,理 在书 中” ,用以考查考生理解 、掌握基本理论知识 的 情况 ,以及运用理论知识正确认识问题 、分析问题和
解决 问题 的能 力 。 时事 政 治 部 分 直 接考 查 年 度 国 内外
6 分
●
简答题
辨析题
论述题
1 分 8
占总分比例
3 /5 O1 0
经济生活
政治生活
1 2分
6分
1 分 1
2 /5 91 0
文 化 生 活
1 2分
9分
1 O分
3 /5 110
生 活 与 哲 学
8分
3分
1 分 1
1 7分
3 /5 910
时事政治
1 分 4
工贸易企业带来哪些影 响?问 中带理 ,一 问一理 。这
制性设 问的主观性试题中 ,会在一定程度上影 响考试 的覆盖面。
就避 免了开放性设 问的隐蔽性给考生带来审题上的障 碍 ,要求他们 围绕情景 问题运用指定原理深入透彻地
2 注重基础知识 的考查和 书本知识 的再现。 . 强调基础知识的考查是保证考试公平 、有效 的基 本措施 和重要手段 , 尤其在高等教育大众化 的时代 , 为
I
I
■华南 师范大学 政 治与 行政学 院 治卷严格遵照《 20 0 8年广 东高考政 何 亮 考试大纲》 考试说 和《
明》 的要求进行命 题 , 充分体 现新课程 改革 理念 , 价值导 向明 确。 它在考查 考生的科学精神 、 人文素养及 创新意识 的同时 , 侧重 考查 考生综合运用所学 知识分析 、解 决 问题 的能 力。 试 卷在设 计上 , 纠正去年存在的偏差 , 当调整 内容结构 , 加 适 增
高考政治热点专题三:防控疫情—保障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1
热点3防控疫情——保障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一、简单复习前两个热点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实施全面乡村振兴战略,为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指明了方向。
五级书记抓落实,。
同时,我国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要进一步推进科技强农,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建设生态乡村,走美丽乡村振兴之路。
(1)请简要说明“三农”的重要性。
(2)结合材料,运用“新发展理念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有关知识,说明广西应如何振兴乡村经济。
答案:(1)1、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必须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
2、是解放和发展农村社会生产力,是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提高农民生活水平,促进农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必然要求3、是解决我国当前的新矛盾,实现共同富裕及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要求。
4、是贯彻新发展理念、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战略目标的内在要求。
(2)1、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推进科技强农;延长农业产业链,提高农业附加值,提高农业发展的质量和效益,培育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
2、深化农村土地制度和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激活农村各类生产要素的潜能,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3、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加强农业供结侧结构改革,优化农村产业结构;4、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5、提高农民素质,培养创新型人才;6、加强乡村生态环境保护,推进生态乡村建设。
授课:一、主心骨的力量在打赢疫情防控的人民战争、总体战、阻击战中,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迅速凝聚起磅礴力量?①中国共产党是领导中国人民打赢疫情防控的人民战争、总体战、阻击战的核心力量。
面对疫情,党中央迅速作出科学判断与部署,为打赢疫情防控的人民战争、总体战、阻击战指明了方向。
②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
中国共产党始终发挥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各地各部门自觉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坚决服从党中央统一指挥、统一协调、统一调度,做到令行禁。
政治高考备考(时事政治篇)
政治高考备考(时事政治篇)眼下,高三政治复习已进入白热化状态,现阶段,各校一般情况下一轮复习业已结束。
随着二轮复习的全面展开,时政热点问题正式浮出水面。
政治科考试的最大特点是和当年的时政结合紧密。
因此“两耳不闻天下事,一心只背政治书”的做法无疑也是错误的。
所以,我们要在平时注意积累时政。
把握时事政治命题的特点和方向,从而有效提高复习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一、时政热点问题在高考题中的切入点纵观近几年文综试卷的政治科目,对社会执点、焦点问题的考核从来没有放松过,只不过是考查的切入点有“直接切入’和“间接切入”两种不同的方式。
找准重大时政问题在高考试题中的切入点,可以使时政问题的复习事半功倍,从而更有利于整个政治学科的复习。
1.“直接切入”直接切入考点,是对年度间国内外重大时事、党和政府在现阶段的基本路线和重大方针政策等问题考查的明显特点。
直面热点,直接切入,即对于人们关注的重点、焦点问题直接命题,题目和备选项都围绕这些主题设计,直接以这些问题作为试题的载体和考查目标,直接考查考生的了解、掌握情况。
比如,2012年安徽文综(新课标)第5、11题分别考查十八大和诺贝尔生理学奖问题,北京卷第39题考查对外关系问题,福建卷第39题考查”义利观”问题,山东文综(新课程卷)第38题考查国际关系,国家利益问题,广东政治(新课程卷)第41题考查科学发展观问题,上海卷第5题则直接以中国和菲律宾的海洋领土为切入点,直接考查维护海洋权利问题。
这些问题都是本年度对国家和社会生活影响重大、人们普遍关注的焦点问题。
因此,它们都具有常识性,即作为生活在当代中国社会中的人们都应该也必须关心的问题。
因此,直接切入考点是高考政治试题对于基本知识考查最常见的命题方式。
2.“间接切入”间接切入考点,对于知识点的考查不易察觉,较为综合和间接地反映命题人的意图。
由于治学科在注重培养学生基本理论素养的基础上,更为重视的是对学生理论了解实际、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因此,除了对重大时事问题直接命题外,命题人常常会间接选取较为深层次的出题点,来考查学生利用所学知识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
专题七 政治常识
专题七政治常识【命题趋向】一、我国的国家制度(上)从近几年高考试题分析中可以发现,国家制度是政治常识中最重要的内容,也是每年高考的必考内容。
本课中的我国的人民民主专政、我国的国家职能、社会主义民主、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一国两制在高考中所占比重较大,是必考考点。
而国家性质、国家职能、政体、国家结构形式的一般知识为选考考点。
本课的考试既有可能是选择题也有可能是主观题,既可能单独命题也有可能与政治常识的其他课及经济、哲学知识结合在一起命题。
根据近年来高考的命题规律和当前的社会热点、焦点,2008年的命题重点如下:1.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人民是国家的主人,因此,要坚持“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
我国采取一系列措施解决关系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问题,如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实行,解决就业问题,解决上学、看病等问题。
2.近几年我国在经济和社会发展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在这些成就中,政府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结合这些作用分析分别体现了哪些国家职能;我们推进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没创新型国家等,国家应发挥哪些职能。
3.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根本政治制度,要结合历届全国人大会议的召开,运用相关知识分析人民代表大会(特别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这些权力是如何行使的;结合具体事例分析人民代表应享有哪些权利和履行哪些义务。
4.要根据新形势,关注台湾问题,分析两岸关系的发展变化,我国应采取的策略。
二、我国的国家制度(下)从近几年高考试题可以看出,本课考查频率最高的知识点是:政府机构改革;我国中央国家机关的地位及职权,我国国家机构的组织和活动原则特别是依法治国原则,我国公民的政治权利和义务;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的原则及公民权利和义务相统一的原则。
其中依法治国原则、坚持公民权利和义务统一这两个知识点,经常以主观性试题的形式反复考查。
2008年高考文科综合大纲解读
青年科学5搭起成功阶梯加分秘诀政治:考点稳定关注时事今年的政治高考大纲较比去年只是在表述上产生了一些细微的变化,整个大纲的内容跟去年相似。
政治是一门具有强烈时代特征的学科,高考政治试题绝不回避热点,必然会反映国家意志。
通过这几年的文综合题大家可以看到,这些热点都是很微观的,一个是人类共同关心和面临的,像资源、环境、气象变化等问题,比如今年抗冰雪灾害的问题,就是大家共同关心的。
还有一个是以现实生活中的重大热点问题、党和国家的重大方针政策为切入点的,像可持续发展问题、环境问题、科技问题、重大的国际事件等。
凡能与教材的基础概念、基本原理相结合的时政现象都可作为时政重点、热点考虑,而教材的重点、重要原理与国内外时事政治中的重大事件的结合点、交叉点更是重中之重。
此外答题时要有形成答案提纲的能力,答案的布局要有层次,考生可按“先重点再其他、先观点再材料、先教材再创新”的顺序来组织答案,总之,答案要富有条理性、逻辑性和专业性。
历史:考点删增变化大历史考纲变化很大,增加了夏商周的社会经济、唐朝的府兵制和募兵制、隋唐商业与城市社会生活、万历新政、宋元史学、洋务运动的效果、维新派与顽固派论战、革命派与保皇派论战、清末新政与预备立宪、湖北军政府、孙中山北上与国民会议运动、工农运动的发展、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华北事变与瓦窑堡会议、解放区的土地改革、美国的共和政体、非洲与拉美民族民主运动、亚洲人民民主国家、新科技的发展与特点等内容,其目的在于突出制度、改革、道路探索等主要历史问题。
删掉了古代均田制度、太平天国北伐西征、真理标准讨论、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几个部分,其目的在于放弃一些高、空、大、深的历史问题。
历史教材是按照时间顺序对历史进行叙述的,是一个平面系统。
但高考命题则往往抽取历史线索,挖掘知识联系,古今中外、纵横交错形成立体系统。
因此,备考复习不仅要点线面结合形成知识网络,而且要在此基础上全方位分析历史现象,形成立体的知识体系。
高考政治 热点点拨(背景材料+考点链接+命题角度+专题
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努力建设美丽中国专题综述2012年11月,党的十八大从新的历史起点出发,做出“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决策,从10个方面绘出生态文明建设的宏伟蓝图。
十八大报告不仅在第一、第二、第三部分分别论述了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成就、重要地位、重要目标,而且在第八部分用整整一部分的宏大篇幅,全面深刻论述了生态文明建设的各方面内容,从而完整描绘了今后相当长一个时期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宏伟蓝图。
我们要深入学习领会、认真贯彻落实,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一、重要性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十八大报告明确指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依据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总布局是五位一体,总任务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
”“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
”将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相并列,形成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的总布局。
【核心考点】1、中国共产党执政2、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辩证唯物主义历史观价值观、实践观3、又好又快科学发展、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命题视角】1、党的十八大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由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拓展为包括生态文明建设的“五位一体”,这是总揽国内外大局、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一个新部署。
“四位一体”拓展为“五位一体”,体现了中国共产党()A. 为人民服务,对人民负责B. 审慎行使权力,科学民主决策C. 坚持与时俱进,科学执政D. 肩负人民重托,行使国家权力答案:C.2、中共十八大报告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论述如何体现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1)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就是指做事情要尊重物质运动的客观规律,从客观存在的事物出发,经过调查研究,找出事物本身固有的而不是臆造的规律性,以此作为我们行动的依据。
析2008年高考政治江苏卷 看高三政治的复习导向
精神 ;第3 题通过对江苏农 民生活消费状况 的分 析 ,让学生感受到发展江苏经 4
济、 提高农民生活水平 的社会责任 。
五 、 近 学 生 实 际 , 现 了学 生 生 活 贴 体 试 卷做 到 了“ 紧密 联 系 实 际 , 近学 生 生 活 , 有 时代 气 息 ” 让 学 生 备 感 熟 贴 富 ,
放性 、 探究性于一体 。 : 如 命题 中的“ 芳林新 叶催 陈叶, 流水前波让后波” “ 、三角形 内角之和 ” , 常贴近学生认知实际 , 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情境 中重 温哲学 的 等 非 让
基 础 知识 。 20 年江苏政治试卷 的这些新特点 , 08 折射 了高考命题的思路。 高三 的政治复 习 应 根 据2 0 年 政 治 试 题 思 路 和 导 向及 时 调 整 复 习 策 略 。 在 以后 的政 治 教 学 和 08
2夯 实基 础 , 系实 际 。 . 联
在 复 习 过程 中 , 师 要 依 据 考 试 大 纲 和课 程 标 准 的能 级 要 求 , 导学 生扎 扎 教 引
实地学好基础知识 、 基本理论 , 弄懂和掌握基本概念 、 基本原理 。 既要把握知识 系统性 、 全面性 、 准确性 , 又要将知识 进行 系统分类 和串线梳理 , 把握知识 的内 联系。 还要将易混知识点 加 以区别 、 比较 , 行归纳 和总结 。 进 在夯 实基础的 同
二 、 系社 会热 点 , 现 了鲜 明 的 时代 性 联 体 时事 选 择 题 遵 循 了 时事 命 题 规 律 ,既 有 国 内 的 又 有
国际的, 着重从政治 、 技 、 科 经济 、 文化 、 省情 、 国际等方面
进 行 考 查 。 查 的时 事 中 , 考 如科 学 发 展 观 、嫦 娥 一 号 ” 中 “ 、 国 的能 源 状 况 与 政 策 、巴厘 岛路 线 图 ” “ 、免 收 学 杂 费 、 大 部 制 等 , 属 于重 大 时 事 热 点 。 均 主观 题 的考 查 内容 涉 及 了
2008年福建省高考文综政治学科考试评析
2008年福建省高考文综政治学科考试评析一、试题评价2008年福建省高考文科综合试题采用了全国Ⅰ卷。
这份试卷中的政治试题与往年比较,其要求比较平稳,体现高考改革的总体方向,而且在一些方面力争有所改进与创新,初步反映了课程改革的思想。
但在一些传统问题的解决上,仍然没有明显进步。
具体分析如下:1.知识分布比例试题中各模块知识的赋分比例比较合理,各部分约占1/3左右(见表1)。
具体知识的抽样主要是根据试题问题情景的需要来确定,坚持了问题立意的考查要求。
但试题的覆盖面相对偏窄。
在有限的总题量中,各试题局限于局部知识考查,不少题目只考查一个知识点,例如哲学题,29、31题都在考人与自然的关系;30题考了“联系”的2个点,32题只考内外因。
试卷中的选择题只涉及20个点左右,主观题涉及7个点,合计只占全部165个考点的1/8,不利于全面考查相关知识和能力。
试题抽样的知识点占比偏低、覆盖面过窄,使考生得分的偶然性提高,难于全面衡量学生的学习情况,影响了试题的科学性和考试的公平原则。
2.选择题评价2008年全国高考Ⅰ卷选择题共35题,其中政治学科试题包括24—35题共12小题,48分。
试题多数以实际情景来设计,着重考核学生的理解和判断能力。
在试题考核目标上:试题重视学生基本能力的考核,其中考查分析判断能力的有第24、25、27、33题,考查原因分析的有第35题,考查对事物意义作用认识的有第26、31题,考查对材料内涵理解的有第28、29、30、32、34题。
试题重视现实问题的分析判断,联系了中日关系、自然灾害、进出口贸易、“东糖西移”、超级稻培育、我国民族关系等问题,富有时代性和生活气息。
试卷中出现了从原理到具体事件判断的新题型,如24题将时事知识作为选项,使用从知识到现实的命题方式,使知识与时事、现实生活更紧密地联系起来,改变以往长期存在的单一的从形象到抽象、从特殊到一般的思维方式,值得肯定。
但在各道选择题的选项设计中,涉及的知识点都比较集中,学科内的综合体现不足,发散性不够,致使知识跨度缩小,影响了全卷的覆盖率和信度。
高考政治热点一:统筹城乡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专题1
高考政治热点一:统筹城乡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专题12020.031,图:1996-2006年我国城乡居民消费结构变化图注:33%左右。
问题:图中反映了什么经济信息?2,材料一: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推动区域协调发展,优化国土开发格局。
材料二:2007年10月28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委会于通过了《城乡规划法》。
该法自2008年1月1日起施行,现行城市规划法同时废止。
从城市规划法到城乡规划法,中国正在打破建立在城乡二元结构上的规划管理制度,进入城乡一体规划时代。
问:用政治生活分析我国制定《城乡规划法》的意义。
3,运用经济学有关知识,谈谈怎样才能做到既促进农民增收,又保障主要农产品基本供给。
4,对武汉城市圈产业一体化人们有着不同观点,甲认为主要靠上级政府通过规划来实施,寄希望于扶持政策和产业投资倾斜,在工作中把注意力主要放在等政策、等投资上;乙认为搞产业一体化,就是要成为“一家人”,只讲分工协作,不讲市场竞争;丙认为各自为政、相互分割的行政经济管理体制是产业一体化的重要障碍,树立全局观点,大胆创新,积极推进各项改革,逐渐突破体制障碍。
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评价上述观点。
答案1, 图中反映1996年到2006年,我国城乡居民消费水平有了很大提高,但农村居民消费水平低于城镇居民消费水平;城镇居民粮食人均消费量大幅度降低,农村居民人均粮食消费远高于城镇居民人均消费量;城乡居民肉类消费量大幅增长,但农村居民人均消费量低于城镇居民消费量。
2, ①《城乡规划法》的制定,标志着我国将改变城乡二元结构的规划制度,为促进我国城乡和谐建设和科学发展提供法律保障。
②《城乡规划法》的制定,有利于政府等国家机构更好地行使经济职能、社会公共服务职能,对于促进城乡统筹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具有重要意义。
③《城乡规划法》的制定,对政府部门依法行政、科学决策、民主决策起到重要作用,有利于提高国家机关依法执政的能力和水平。
3, ①要进一步完善党和国家的各项强农惠农政策,建立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体制机制。
高考政治时政热点分析(第04期)专题03坚持绿色发展改善生态环境
专题03 坚持绿色发展改善生态环境一、背景材料坚持绿色发展,着力改善生态环境,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是关系人们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迫切需要。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公报明确提出:全会提出,坚持绿色发展,必须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可持续发展,坚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推进美丽中国建设,为全球生态安全作出新贡献。
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构建科学合理的城市化格局、农业发展格局、生态安全格局、自然岸线格局,推动建立绿色低碳循环发展产业体系。
加快建设主体功能区,发挥主体功能区作为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基础制度的作用。
推动低碳循环发展,建设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现代能源体系,实施近零碳排放区示范工程。
全面节约和高效利用资源,树立节约集约循环利用的资源观,建立健全用能权、用水权、排污权、碳排放权初始分配制度,推动形成勤俭节约的社会风尚。
加大环境治理力度,以提高环境质量为核心,实行最严格的环境保护制度,深入实施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实行省以下环保机构监测监察执法垂直管理制度。
筑牢生态安全屏障,坚持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实施山水林田湖生态保护和修复工程,开展大规模国土绿化行动,完善天然林保护制度,开展蓝色海湾整治行动。
二、与教材知识的结合点1.经济生活1.资源具有稀缺性,人的需求具有无限性。
必须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实现资源优化,缓解资源对我国经济的瓶颈制约。
2.价格是调制资源配置的重要手段。
建立健全用能权、用水权、排污权、碳排放权初始分配制度,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节能减排,实现绿色发展。
3.宏观调控是政府的主要职责和作用之一。
国家通过完善环境保护制度,强化市场监管,依法打击各种污染环境的犯罪行为。
4.消费反作用于生产。
坚持绿色发展,树立正确的消费观,有助于促进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
高考政治时政热点微专题(第二集)八中国是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的重要力量
微专题八中国是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的重要力量【背景材料】2016年7月16日至17日,第五届世界和平论坛在北京举行。
国务院副总理刘延东出席开幕式并致辞。
论坛主席唐家璇和约450名中外嘉宾出席。
本届论坛的主题是“共同安全秩序:合作、包容、开放”。
在4场大会和22场小组讨论中,来自美国、日本、澳大利亚、印度、马来西亚、泰国、巴基斯坦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约450位中外嘉宾就国际安全与大国合作、亚太安全秩序、国际反恐合作等话题进行交流研讨,共商合作大计,共谋长治久安良策。
世界和平论坛是中国举办的第一个高级别非官方国际安全论坛,论坛从无到有、由弱到强,知名度不断提高,影响力不断拓展,成为各国有识之士探讨国际安全形势、探寻破解安全难题的重要平台之一。
在此次论坛上,中外嘉宾围绕地区和全球安全问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
针对菲律宾南海仲裁案,外交部副部长张业遂表示,仲裁案是一个充满政治偏见的典型案例,其诉求是出于政治目的包装和单方面提起的,仲裁庭的组成是出于政治目的临时拼凑的,仲裁结果是为实现政治图谋精心炮制的。
仲裁案出发点不是为了解决中菲之间的争议,也不是为了维护南海和平与稳定。
这种做法违背了法治精神,践踏了国际法和国际关系准则,在国际上开启了危险和恶劣的先例,必须引起国际社会高度警惕。
发展是解决各类安全问题的“总钥匙”。
过去几十年,东亚一直被视为世界经济的火车头,在区域国家的共同努力下,东亚经济一体化稳步推进,在发展自身、惠及本地区人民的同时,东亚肩负着维护全球经济稳定的作用。
中国是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公正合理国际秩序的维护者。
论坛上,中国对世界和地区安全的贡献获得积极评价,南海问题受到广泛关注,多数与会嘉宾认为菲律宾南海仲裁案增加了解决问题的复杂性,希望相关方尽快进入谈判协商的轨道,通过和平方式解决南海问题。
【考点链接】一、从政治生活角度分析1.主权国家的基本权利。
主权国家具有独立权、自卫权。
我国加强军事力量建设是我国拥有保护自己的生存和独立权。
高考政治易错点、重点、热点问题补缺
高考政治易错点、重点、热点问题补缺盐城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周荣部分易错知识点拨举例(考前举例提醒学生把握基础知识,注意审题,防止低级错误。
):▲相同的现象必定有相同的本质,同一本质表现出的现象必定相同;真象是客观的,假象是主观的;现象和本质有正确与错误之分。
▲感性认识是现象,理性认识是本质;感性认识源于实践,理性认识源于感性认识。
▲实践是认识的重要来源,是认识的唯一途径。
▲世界上任何事物都是相互联系的;世界上任何事物都处在联系之中。
▲意识能够促进事物的发展;意识对事物发展有促进作用。
▲主要矛盾规定事物性质;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问题解决与否。
▲量变必然引起质变;量变达到一定程度必然引起质变。
▲人可以认识、利用、消灭、改造、创造规律。
▲我国政权的阶级基础:工人阶级;我的阶级基础:工农联盟。
▲人民民主专政的首要标志:工农联盟;阶级基础:工人阶级的领导;社会基础:工农联盟。
▲人民代表大会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国家权力机关。
▲村委会、居委会、职代会、政协、中共都是我国国家机关。
▲专政是民主的基础;集中是民主的基础;法制是民主的基础。
▲只有立法机关才有立法权。
▲上级法院领导下级法院;上级人民检察院监督下级人民检察院的工作。
▲依法治国的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的目的是崇尚宪法和法律在国家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中的权威。
▲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是中国共产执政的基本方式。
▲贯彻“”重要思想的关键在坚持立为公,核心在坚持与时俱进,本质在坚持的先进性。
▲我国外交政策的基本立场是加强与第三世界国家的合作。
▲商品的价值都是由货币来衡量的。
▲经济就是初级阶段的经济;基本经济制度即经济制度。
▲利润与经济效益成正比。
劳动生产率与经济效益成正比。
▲国家要充分发挥宏观调控的基础作用。
▲劳动合同订立的核心原则:不得违反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原则;最基本、最重要的原则:平等自愿原则。
简答题:▲建国初期,曾有不少民主派、无派人士担任正部级官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考政治热点重点专题归纳一、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1、运用经济常识说明培养有文化、懂科技、会经营的新型农民的必要性。
A 劳动者职业技能的高低直接影响劳动生产力水平的高低。
B 市场经济具有竟争性。
学会经营才能更好参与市场竟争。
C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D 提高农民素质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客观要求。
有利于统筹城乡发展,构建和谐社会。
2、运用政治常识说明新农村建设如何实现“管理民主”。
(1)完善农村基层民主制度,推进村务公开和民主议事制度,维护农民民主权利,让农民有知情权、参与权、管理权、监督权。
(2)坚持依法治国,完善村民自治法,提高农民的法制意识,提供法律保证。
(3)加强党在农村的基层组织建设,充分发挥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和用,用党内民主带动人民民主。
(4)转变基层政府职能,建设服务型政府,树立正确的政绩观。
3、运用经济学有关知识分析说明我国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正确性。
①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与解决“三农"问题是相互统一的。
构建和谐社会的进程中,解决“三农”问题始终是全局性、根本性的问题。
②社会公平、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也是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基本特征。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统筹城乡发展、实现共同富裕的根本途径。
③调整和优化经济结构才能持续健康发展,长期以来,在三大产业中,农业是薄弱环节,剩余劳动力多,农村产业结构不合理,影响了农村自身的发展和整个国家的可持续发展。
4、运用政治学有关知识分析说明党和国家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过程中应发挥怎样的作用?①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既是我们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具体体现,也是贯彻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选择。
中国共产党应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过程中发挥领导核心作用,要通过政治领导,为其发展提出正确的路线方针与政策。
②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农村“三个文明”建设的可*保证。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既包括物质文明建设,也包括政治文明建设、精神文明建设。
因此,国家既要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也要加强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提高农民的思想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形成良好的社会风尚。
③国家应行使好经济职能、社会公共管理职能,促进农村经济发展,为农村全面进步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5、简要说明中央实施系列惠农政策的经济意义。
A加大对“三农”的财政投入,能提高农业的综合生产能力,强化国民经济的基础,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B对农业的“多予少取”,能增加农民的收入,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能提高农村的消费需求,启动农村市场,进而扩大内需;C增加农村教育文化卫生等经费,有助于提高农民的素质,进而提高农业生产力的水平;D系列的惠农政策,使农民进一步分享社会发展的成果,体现社会公平,也为新农村建设与和谐社会的构建奠定物质基础。
6、运用国家的有关知识说明新农村建设要着力解决农民最关心的问题的基本理由。
A我国是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国家,农民是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人。
B我国国家职能就是维护和实现人民群众的利益,因而农村工作要从农民最关心的事情抓起。
C我国的国家机构是人民群众利益的执行者和捍卫者,解决农民最关心、要求最迫切的问题是我国国家机构的职责所在。
D对人民负责是我国国家机构的组织活动原则,新农村建设中不断让农民群众得到实实在在的好处,正是对人民负责原则的体现。
7、运用经济常识为解决民工荒问题提出合理化建议。
A建立健全的社会保障制度,维护外来劳工的合法权益,这是和谐社会的根本要求。
B充分发挥公共财政的作用,适当增加政府维护劳工权益的社会保障的支出。
C加强立法,为保障劳工合法权益提供法律依据。
D适当提高外来劳工的最低工资标准,进一步发挥国家的宏观调控的作用。
E加大对拖欠工资的处罚力度。
F开展“爱国、守法、诚信、知礼”的现代公民教育活动,加强职业技术培训,全面提高外来劳工的素质。
8、从政治常识的角度说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与党的先进性的一致性。
①党的先进性集中体现在党代表先进的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②生产发展是发展生产力的客观要求;生活宽裕主要是指提高农民生活水平,是代表人民根本利益的具体体现;乡风文明、村容整洁,改善农民的生存与发展环境主要是指建设农村文明建设和社会建设,管理民主主要是指加强农村的民主政治建设,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三个代表”的具体体现,体现了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和代表人民的根本利益。
9、运用国家职能知识说明政府如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律设。
①政治职能:加强农村民主政治建设,维护农民的民上权利。
②经济职能:大力发展农村生产力,提高农民生活水平。
③文化职能:推动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提高农民素质。
④社会公共服务职能:改善农民的生存和发展环境,维护社会稳定。
10、运用政治常识的有关知识,说明党和国家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必要性。
(1)中国共产党是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领导核心,党提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目标.体现党对现代化建设的政治领导。
党坚持并实践“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没,体现了实现并维护人民根本利益的要求。
(2)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国家提出并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体现了对人民负责的原则.是国家正确实施职能的要求。
党和国家推动新农村建设.是维护社会稳定、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由之路。
11、运用经济常识的有关知识,分析说明国家财政增加用于支持“三农”的投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作用。
财政是国家有效调节资源配置和促进经济发展的宏观经济手段。
国家增加财政支出,推动新农村建设,有利于改善农村基础设施、改善农民生产生活的物质条件:有利于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生活水平、缩小城乡差距,有利于促进农村社会的全面协调发展和农村的城镇化进程。
12、简要分析我国农村劳动力流动的原因。
我国农村劳动力的流动,原因是城乡经济发展不平衡和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
农村居民家庭年收人大大低于城镇居民家庭,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和人均收人远远低于东部发达地区。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必然会自发地配置劳动力资源,从而促使农村劳动力的流动。
由于农村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提高了农业劳动生产率,出现了大量的剩余劳动力,必然要寻找新的出路。
13、运用经济常识有关知识说说我们为什么要取消对农民进城务工的不合理限制。
平等性是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各类市场主体在商品交换、投资、就业等方面应享有平等的权利,城乡居民有平等就业的权利,这也是劳动法规定的公民的劳动权利。
有利于保护农民工的合法权益;有利于各地统筹协调城乡经济的发展和区域经济的发展,打破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为农民进城务工就业提供了政策和法律保护,有利于增加农民收人,有利于促进城市经济和东部地区的经济发展,为东部地区和城市提供了大量廉价的劳动力和各种劳动服务,改善和提高了城镇居民的生活质量;有利于加快我国的城镇化进程;加快实现全面小康,有利于调整农村经济结构。
14、运用经济常识的有关知识,联系实际分析怎样才能更加注重社会公平,实现“农业生产发展和农民生活富裕”?①必须发挥市场竞争机制的作用,引导农民适应市场需要组织生产,推进农业产业化;②继续稳定党在农村的各项政策,加强国家的宏观调控,减轻农民负担,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应用财政、税收等政策促进农业发展;③实施科技兴农,转变农业增长方式,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调整农村产业结构,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④建立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引导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
15、运用政治常识有关知识,联系实际分析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①全面履行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公共服务职能,深化农村体制改革,推动农村经济社会的全面进步;②要坚持对人民负责原则,始终把促进农村生产发展和增加农民收入作为我国当前农村工作的中心;③加强党对农村工作的领导,坚持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坚持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把提高农民的生活质量、实现广大农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农村工作的出发点。
二、建设创新型国家1、请从政治常识角度,说明党和政府加强我国科技自主创新能力的依据?①中国共产党是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是中华民族、中国人民和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党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加强科技自主创新能力,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代表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的要求,说明了党的先进性,体现了党的政治领导。
②加强科技自主创新能力,离不开政府的管理引导和支持,要求政府发挥统筹规划、合理引导等职能,这是国家组织领导经济建设、精神文明建设和实施公共服务职能的体现。
③加强科技自主创新能力,可以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这是对人民负责原则的体现。
而科技创新、环境保护力度的加大,都要求政府制定相应的法律和法规,加大依法监督、依法行政的力度,这正是依法治国的体现和要求。
④当代国际竞争的实质是以经济和科技实力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较量。
由于我国目前科技进步在经济增长贡献率所占比重过低,因而使许多产业和产品缺乏综合国力,也影响了综合力的提高。
因此,要增强综合国力,必须加强科技自主创新能力。
2、从政治学角度,谈一谈我国应如何建设创新型国家。
①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
②加强国家的经济职能和文化职能,深化“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
③推进科技体制改革,健全法律法规,加快国家创新体系建设。
④加强党的领导,坚持“党管人才”的原则。
⑤坚持以人为本,让科技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
3、运用经济常识的有关知识说明国家应如何提高我国的自主创新能力。
①以市场为导向,充分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
②加强国家的宏观调控,深化科技体制改革,为自主创新创造良好的体制环境。
③完善分配制度,允许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收益分配,激发社会成员的创新积极性。
④加大财政对科技的投入,为自主创新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
⑤税收是调节经济的重要杠杆,通过税收减免措施促进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
⑥让企业成为自主创新的主体。
附:用经济常识的有关知识说明国家为什么要提高我国的自主创新能力。
①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自主创新能力是一个国家竞争力的核心。
②自主创新是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经济增长方式根本转变的需要。
粗放型经营造成资源的巨大浪费和环境的破坏,因此,要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就要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③为了推动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
要提高产业技术水平和产业素质,必须通过自主创新来实现。
④为了应对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提高我国经济国际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
4、运用国际竞争的知识说明为何要提高我国的科技自主创新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