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_上帝与人第五章
道德_上帝与人第五章

第五章上帝的问题一、成为问题的上帝海因里希·奥特(H. Ott)说:“今天,谁要谈论上帝,谁要思考上帝问题,他就必须明白一点:上帝在我们这个时代被打上问号了。
”他说这句话有双重含义:一方面说明这个时代不再理所当然地以上帝的存在为前提;另一方面,这个“被打上问号”也可以指,恰恰这个时代有责任带着特别的迫切感去追问和探索上帝的真实性。
1陀思妥耶夫斯基也最深沉地陷入了这一矛盾:这个世界似乎并不必以上帝的存在为前提;但在有过对上帝的经验的西方世界里,人又那样苦苦地寻求上帝,暗暗地渴望上帝,那怕有时是采取怀疑和否定的形式,也在怀疑之后仍然感到隐隐的不安,在激烈否定的同时又有一种撕裂自己肌体般的惨痛。
即便如伏尔泰、费尔巴哈所言,上帝是人自己把他造出来的,是人自己的投影,如果上帝不存在,也应当造出一个上帝,但人类为什么一定要造一个上帝呢?为什么在激烈的社会和宗教批判之后人又仍然常常要寻神呢?此正如伊凡·卡拉马佐夫所言:问题在于人类竟然会有上帝的观念,会有寻求上帝的思想,是人类竟会对没有上帝感到不安。
“上帝果真存在倒不奇怪,不稀奇了,稀奇的是这种思想──必须有一个上帝的思想──竟能钻进象人类这样野蛮凶恶的动物的脑袋里,而这种思想是多么圣洁,多么动人,多么智慧啊,它真是人类极大的光荣。
” 2然而,这种寻求又依然是痛苦的,陀思妥耶夫斯基承认:“最主要的问题……一个我自觉不自觉并为之痛苦了整整一生的问题,就是上帝的存在!” 3 在陀思妥耶夫斯基与别林斯基最亲近的日子里,他也不同意别林斯基对基督的否定。
然而他也深深地受到了时代的影响,感到了时代的倾向,这种倾向就象夜访伊凡的魔鬼所言:“在这个时代信仰上帝是开倒车,我是魔鬼,相信我总可以吧。
”4 陀思妥耶夫斯基在1854年2月结束苦役后给冯维辛娜的一封信中写道:“因为我自己经受和体验过这一切,我才敢于向您说,在这样的时刻,谁都会象‘一棵枯萎的小草’一样渴求信仰,而且会获得信仰,主要是因为在不幸中能悟出真理。
2018版第5章 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

上述观点的理论误区
离开人的社会实践、人的生活、人类的历史发展来思考道德的起
源和基础。
把道德看成是外在强加于人的规约。
把道德看成是一成不变的情感要素和心理体验,把道德神秘化。
道德的起源
5.科学的道德起源论
道德来自于人类社会实践
“思想、观念、意识的生产最 初是直接与人们的物质活动,与人 们的物质交往,与现实生活的语言 交织在一起……表现在某一民族的 政治、法律、道德、宗教、形而上 学等的语言中的精神生产也是这 样。”
提高人的精神境界、促进人的自我完善、推动人 的全面发展的内在动力
在阶级社会中,道德是调节阶级矛盾和对立阶级 之间阶级斗争的重要工具
2 道德的社会功能
◆1)道德能够影响经济基础的形成、巩固和发展
没有企业家阶层就没有资本主义的发展,没有道德宪章就 没有企业家阶层,没有宗教信念就没有道德宪章。 -----韦伯《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
(通过调整人们之间的关系维护社会稳定) 解决一个“行”的问题
道德的功能
道德的其他功能
道德的其他功能
道 德
导向功能
激励功能
辨护功能
沟通功能
47
2 道德的社会功能 为经济基础的形成、巩固和发展服务,是一种重 要的精神力量 对其他社会意识形态的存在有着重大影响
1) 2)
社会 功能
3) 4) 5)
通过调整人们之间的关系维护社会秩序和稳定
中世纪占统治地位的宗教伦理学认为, 道德起源于“上帝”的“启示”
道德的起源
2.天赋论
道德起源于人类的天性或自然本性,即人先天就有道德意识
※人天生就有四个“善端”: 恻隐之心,仁之端也; 羞恶之心,义之端也; 辞让之心,礼之端也; 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人之有四端,犹其有四体也。
(李春秋版)第二章道德的起源

1、神启论
宗教伦理认为: 道德是上帝意志创造的。道 德起源于神的意志。
“摩西十诫”:在西方伦理史上被称为“黄金定律”, 奠定了基督教道德的基础。
摩西 带领 他的 族人 在西 奈山 下祈 祷
神刻 意把 十诫 分别 刻在 两块 石板 上
“摩西十诫”
• • • • • • • • • • 我是你的上帝,不可信仰别的神; 不可亵渎上帝之名; 谨守圣安息日; 孝敬父母; 不可杀人; 不可奸淫; 不可偷盗; 不可作伪证陷害他人; 不可贪恋别人的配偶; 不可贪恋别人的财物。
子在几次的尝试後,发现莫不如此。于是猴子们达到一个共识:不要去拿香蕉,
以避免被水喷到。 後来实验人员把其中的一只猴子释放,换进去一只新猴子A,这只猴子A看到
香蕉,马上想要去拿,结果,被其他四只猴子海K了一顿。因为其他四只猴子认
为猴子A会害他们被水淋到,所以制止他去拿香蕉,A尝试了几次,虽被打得满头 包,依然没有拿到香蕉。当然,这五只猴子就没有被水喷到。 後来实验人员再把一只旧猴子释放,换上另外一只新猴子B,这猴子B看到香 蕉,也是迫不及待要去拿。当然,一如刚才所发生的情形,其他四只猴子海K了B 一顿。特别值得一提的是,那只A猴子打的特别用力,B猴子试了几次总是被打的 很惨,只好作罢。
“舜之居深山之中,与木石居,与鹿豕游,其所 以异于深山之野人者几希。及其闻一善言,见一善 行,若决江河,沛然莫之能御也。”: 舜居住在深山里,与树木、石头作伴,与鹿、 (2) 《三字经》中的“人之初, 猪相处,他区别于深山里不开化百姓的地方是很少 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苟不 的。(可是)等他听了一句善言,见了一种善行, 教,性乃迁,教之道,贵以专。 (就会立即照着去做,)像决了口的江河一般,澎 湃之势没有谁能阻挡得住的。 “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 隐之心”:人们看见小孩子快要掉到井 里了,都有害怕同情的心情
老子第五章原文及翻译

老子第五章原文及翻译老子第五章原文及翻译《老子》先秦道家典籍﹐又名《道德经》。
相传是老聃隐居之时过函谷关应函谷关关令尹喜所请而著,主要阐述自己的思想与社会经验等。
下面小编整理了老子第五章原文及翻译,供大家参考![原文]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①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②虚而不屈③动而俞出④多闻数穷⑤不若守于中[翻译]天地是无所谓仁慈的,它没有仁爱,对待万事万物就像对待刍狗一样,任凭万物自生自灭。
圣人也是没有仁受的,也同样像刍狗那样对待百姓,任凭人们自作自息。
天地之间,岂不像个风箱一样吗?它空虚而不枯竭,越鼓动风就越多,生生不息。
政令繁多反而更加使人困惑,更行不通,不如保持虚静。
[注释]①刍(chu)狗:用草扎成的狗。
古代专用于祭祀之中,祭祀完毕,就把它扔掉或烧掉。
比喻轻贱无用的东西。
在本文中比喻:天地对万物,圣人对百姓都因不经意、不留心而任其自长自消,自生自灭。
正如元代吴澄据说:“刍狗,缚草为狗之形,祷雨所用也。
既祷则弃之,无复有顾惜之意。
天地无心于爱物,而任其自生自成;圣人无心于爱民,而任其自作自息,故以刍狗为喻。
”②犹橐龠(tuoyue):犹,比喻词,“如同”、“好象”的意思。
橐龠:古代冶炼时为炉火鼓风用的助燃器具——袋囊和送风管,是古代的风箱。
③屈(gu):竭尽,穷尽。
④俞:通愈,更加的意思。
⑤多闻数穷:闻,见闻,知识。
老子认为,见多识广,有了智慧,反而政令烦苛,破坏了天道。
数:通“速”,是加快的意思。
穷:困穷,穷尽到头,无路可行。
⑥守中:中,通冲,指内心的虚静。
守中:守住虚静。
[引语]本章的内容主要包括两方面的意思,一是老子再次表述了自己无神论的思想倾向,否定当时思想界存在的把天地人格化的观点。
他认为天地是自然的存在,没有理性和感情,它的存在对自然界万事万物不会产生任何作用,因为万物在天地之间依照自身的自然规律变化发展,不受天、神、人的左右。
二是老子又谈到“无为”的社会政治思想,是这对前四章内容的进一步发挥。
《圣经》中的信仰与道德观

圣经中的信仰与道德观
一、介绍圣经
圣经是基督教的权威经典,被视为上帝的启示,记录了人类与神之间的关系以及指导信仰和行为的原则。
它包含了旧约和新约两部分,涵盖了从创世纪到启示录的各种文学体裁。
二、信仰观
1. 上帝存在与创造论
圣经中明确表示上帝作为至高无上的存在,并且他创造了天地和一切生命。
这个观点对于基督教徒来说是核心信仰。
2. 救赎和救恩
圣经教导人类因犯罪而堕落,但通过相信耶稣基督并接受他的救赎,人们可以获得永生和重生。
3. 宗派差异
不同宗派在解读圣经时可能会有不同理解,但共同坚持基督教核心价值观。
三、道德观
1. 十诫的道德标准
圣经中有十诫作为基本道德准则,例如不可杀人、不可偷盗等。
这些准则被认为是上帝给予人类的道德规范。
2. 爱与怜悯
圣经强调要以爱和怜悯的心态对待他人,包括宽恕、施舍和关心弱者等。
3. 道德责任和自律
圣经教导人们要承担起自己的道德责任,进行自我约束和修身养性。
四、应用与意义
1. 指导个人行为
圣经中的信仰观和道德观为个人提供了指引,帮助他们在生活中作出正确的抉择并维持高尚的品格。
2. 影响社会伦理
基于圣经原则的信仰与道德观不仅影响着个人行为,也对社会伦理产生广泛影响,并塑造了各种法律与制度。
3. 推动社会进步
圣经所强调的爱、公正、关怀等价值观可以推动社会实现进步与改变,并增进人类共融与协作。
结论
《圣经》中的信仰与道德观对于基督教社群及全球各地的信徒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借鉴圣经中的价值观,人们可以在道德选择上找到指南,并促进个人、家庭和社会的良好发展和进步。
上帝拣选的人的特征

上帝拣选的人没有固定的特征,因为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
然而,有一些人被认为是上帝的选民,他们通常具有以下特点:
1.坚定的信仰:这些人对自己的信仰非常坚定,相信上帝的存在和拯救计划。
他们遵
循圣经的教导,并且对其他宗教持开放态度。
2.道德品质:这些人的行为符合道德标准,尊重他人的权利和尊严,遵守社会公德和
法律法规。
他们注重个人修养和品德的提高,追求内心的平和与正义感。
3.特殊的能力:有些人被认为具有超自然或神秘的能力,如预知未来、心灵感应、治
愈能力等。
但这并不意味着他们是上帝的选民,而是一种天赋才能的表现。
4.对他人关心和帮助:这些人通常对他人的福祉和利益非常关注,愿意为他人提供帮
助和支持。
他们积极参与公益事业和社会活动,为社会做出贡献。
5.与众不同的经历:这些人的生活经历与其他人有所不同,可能经历过一些特殊的挑
战、机遇或启示。
这让他们更加珍惜生命的意义和价值,也更加强调个人的责任和使命。
需要注意的是,以上特征并不是所有被认为是上帝的选民都具有的特点。
每个人的独特性是上帝赋予我们的宝贵财富之一,我们应该珍视自己的个性并努力发掘自己的潜力。
同时,我们也应该保持谦虚和包容的心态,尊重他人的不同观点和生活方式。
老子《道德经》全文.doc

⽼⼦《道德经》全⽂.doc⽼⼦《道德经》全⽂第⼀章原⽂:道,可道,⾮常道。
名,可名,⾮常名。
⽆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此两者同出⽽异名,同谓之⽞。
⽞之⼜⽞,众妙之门。
译⽂:可以⽤⾔语描述的道,就不是恒久不变的道;可以叫得出的名,就不是恒久不变的名。
有了空间,才开始呈现出天地;有了根源,才开始孕育万物。
所以,如果⼀个⼈经常保持宁静⽆欲的⼼态,就可以深⼊观察到天地万物的微妙之处;如果常存欲望,就只能看到天地万物表层的东西。
空间与物质同时出现⽽有不同的称谓,它们都很神秘。
那神秘⼜深远的极处,便是产⽣天地万物之所在。
第⼆章原⽂: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
有⽆相⽣,难易相成,长短相形,⾼下相盈,⾳声相和,前后相随。
是以圣⼈处⽆为之事,⾏不⾔之教。
万物作,焉⽽弗辞,⽣⽽弗有,为⽽弗恃,功成⽽弗居。
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译⽂:如果世间的⼈都明了美的东西是美的,那么丑恶的东西就暴露出来了;都知道善良的⾏为是善的,那么不善良的⾏为就显露出来了。
有和⽆产⽣于相互对⽴,难和易形成于相互对应。
因此,长和短显现于相互⽐较,⾼和下存在于相互依赖,⾳和声和谐于相互应和,前和后出现于相互对⽐。
所以圣⼈所做的事就是顺其⾃然,不主张⼈为。
圣⼈的教育就是顺应⼈⼼⽽不倡导⾔语教化,随任万物⽣长⽽不加以限制,孕育了万物⽽不占为⼰有,帮助了万物⽽不依赖它们,建⽴了功劳⽽不倨傲。
正因为不居功,所以也不会失去什么。
第三章原⽂: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不乱。
是以圣⼈之治:虚其⼼,实其腹;弱其志,强其⾻。
常使民⽆知⽆欲。
使夫知者不敢为也。
为⽆为,则⽆不治。
译⽂:不尊崇贤能的⼈,使百姓不争邀功名;不珍藏贵重物品,使百姓不做盗贼夺利;不显露那些可以引起贪⼼私欲的事物,使百姓思想不混杂迷乱。
因此圣⼈治国的办法是:减少百姓的焦虑⽽使他们能温饱,削弱百姓的欲望⽽增强他们的体质。
上帝的存在与人类对美德和道德价值的追求的关系

上帝的存在与人类对美德和道德价值的追求的关系在人类的历史上,对于上帝的存在与人类对美德和道德价值的追求之间的关系一直是一个备受争议的话题。
对于一些人来说,上帝是美德和道德价值的根源,而对于另一些人来说,道德价值可以独立于上帝而存在。
本文将探讨上帝的存在和人类的美德追求以及道德价值的关系,并思考这种关系对人类社会的影响。
一部分人认为上帝是美德和道德价值的根源。
按照这种观点,上帝是绝对的存在,对社会道德有着决定性的影响。
这些人认为,美德和道德原则是由上帝赋予的,人类应当通过顺从上帝的意愿来追求和实践美德和道德价值。
他们相信上帝既是创造者,也是道德规范的最高审判者,而道德的基础则是上帝的旨意和上帝的正义。
在这种观点中,上帝的存在为人类提供了一个绝对的道德标准,人类应当通过对上帝的忠诚和顺从来实现美德和道德的追求。
然而,另一些人则持有与之相反的观点,即道德价值可以独立于上帝而存在。
这些人认为,美德和道德价值可以通过人类自己的理性和思考来确定,而并非依赖于一个超自然存在的指示。
他们主张道德价值是基于人的自由和理性的产物,人类可以通过理性思考和社会共识来判断美德和道德。
这种观点中,人类对美德和道德的追求不依赖于上帝的存在,而是建立在对人类福祉和社会公正的考虑上。
无论是认为上帝是美德和道德价值的根源,还是认为道德价值可以独立于上帝而存在,上帝的存在与人类对美德和道德的追求之间的关系都对人类社会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首先,无论上帝是否存在,宗教对于道德的引导和教化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宗教往往给予人们一种信念和纪律,教导了人们如何追求美德和道德价值。
宗教仪式和道德教义的传播,使人们在生活中形成了一种规范的行为准则,促使人们在诸多选择中做出恰当的道德决策。
其次,无论个体是否具有宗教信仰,美德和道德的追求对于人类社会的和谐与稳定都是至关重要的。
无论基于上帝的教诲还是人类自身的理性思考,美德和道德价值是统摄人类社会行为的基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五章上帝的问题 一、成为问题的上帝 海因里希·奥特(H. Ott)说:“今天,谁要谈论上帝,谁要思考上帝问题,他就必须明白一点:上帝在我们这个时代被打上问号了。
”他说这句话有双重含义:一方面说明这个时代不再理所当然地以上帝的存在为前提;另一方面,这个“被打上问号”也可以指,恰恰这个时代有责任带着特别的迫切感去追问和探索上帝的真实性。
1 陀思妥耶夫斯基也最深沉地陷入了这一矛盾:这个世界似乎并不必以上帝的存在为前提;但在有过对上帝的经验的西方世界里,人又那样苦苦地寻求上帝,暗暗地渴望上帝,那怕有时是采取怀疑和否定的形式,也在怀疑之后仍然感到隐隐的不安,在激烈否定的同时又有一种撕裂自己肌体般的惨痛。
即便如伏尔泰、费尔巴哈所言,上帝是人自己把他造出来的,是人自己的投影,如果上帝不存在,也应当造出一个上帝,但人类为什么一定要造一个上帝呢?为什么在激烈的社会和宗教批判之后人又仍然常常要寻神呢?此正如伊凡·卡拉马佐夫所言:问题在于人类竟然会有上帝的观念,会有寻求上帝的思想,是人类竟会对没有上帝感到不安。
“上帝果真存在倒不奇怪,不稀奇了,稀奇的是这种思想──必须有一个上帝的思想──竟能钻进象人类这样野蛮凶恶的动物的脑袋里,而这种思想是多么圣洁,多么动人,多么智慧啊,它真是人类极大的光荣。
” 2 然而,这种寻求又依然是痛苦的,陀思妥耶夫斯基承认:“最主要的问题……一个我自觉不自觉并为之痛苦了整整一生的问题,就是上帝的存在!” 3 在陀思妥耶夫斯基与别林斯基最亲近的日子里,他也不同意别林斯基对基督的否定。
然而他也深深地受到了时代的影响,感到了时代的倾向,这种倾向就象夜访伊凡的魔鬼所言:“在这个时代信仰上帝是开倒车,我是魔鬼,相信我总可以吧。
”4 陀思妥耶夫斯基在1854年2月结束苦役后给冯维辛娜的一封信中写道:“因为我自己经受和体验过这一切,我才敢于向您说,在这样的时刻,谁都会象‘一棵枯萎的小草’一样渴求信仰,而且会获得信仰,主要是因为在不幸中能悟出真理。
我向您谈谈自己,我是时代的孩童,直到现在,甚至(我知道这一点)直到进入坟墓都是一个没有信仰和充满怀疑的孩童。
这种对信仰的渴望使我过去和现在经受了多少可怕的折磨啊!我的反对的论据越多,我心中的这种渴望就越强烈。
可是上帝毕竟也偶尔赐予我完全宁静的时刻,在这种时刻我爱人,也认为自己被人所爱,正是在这种时刻,我心中形成了宗教的信条,其中的一切于我说来都是明朗和神圣的。
这一信条很简单,它就是,要相信:没有什么能比基督更美好、更深刻、更可爱、更智慧、更坚毅和更完善的了,不仅没有,而且我怀着忠贞不渝的感情对自己说,这决不可能有。
不仅如此,如果有谁向我证明,基督存在于真理之外,而且确实真理与基督毫不相干,那我宁愿与基督而不是与真理在一起。
”5 陀思妥耶夫斯基笔下主要的思想型人物也分有了作者的这一特征,上帝的问题在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作品中日渐突出。
如果说陀思妥耶夫斯基前几部长篇如《被欺凌的与被侮辱的》、《罪与罚》的主人公还是主要在为道德问题苦恼,那么在他后来长篇的主人公那里,上帝的问题则占据了越来越中心的地位,虽然它仍是与道德、时代的问题紧紧关联。
《群魔》中的基里洛夫说:“我不知道别人的情况,但我感到我不能像其他任何人那样行事。
别的人都能起初想着这一件事,接着又立刻想另一件事。
我可不能去想另一件事,我一辈子只想一件事。
上帝折磨了我一辈子。
”6 佐西马长老向伊凡指出,有关上帝的是否真的不存在,是否真的没有不朽的问题在他那里还没有最后解决,还在折磨着他的心,而他的最大悲哀,他心灵的全部痛苦也就在这里。
7 米卡也承认自己“被上帝问题折磨着,老是被它折磨着。
”8 陀思妥耶夫斯基笔下的主人公都暗暗地为上帝的问题而苦恼、而激动,他们乃至被一种莫名的力量推向极端、推向彻底、推向边缘。
基里洛夫是在生命的边缘提出上帝问题;伊凡、米卡是在道德的边缘提出上帝问题。
在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作品中,作者看来认为一种温吞水的状态,一种不冷不热、无动于衷的状态还不如一种激烈争辩乃至否定上帝的状态。
季洪面对怀着复杂的动机前来忏悔的斯塔夫罗金,引用了圣经《启示录》中的一段话:“你也不冷,也不热,我巴不得你或冷或热。
”说温顺的人更喜欢冷冰冰的人,而不是不冷不热的人,说那怕是彻底的无神论,也比世俗的冷漠态度更值得尊敬,“彻底的无神论距离诚心诚意的信仰只有一步之差(不管他是否跨出这一步),而态度冷漠的人除了恐惧之外,没有任何信仰。
”9 《少年》中的维尔西洛夫也说:应信仰上帝,而完全不信,也是个极好的现象。
10 成为主要问题的还不是上帝的单纯存在与否,以及他以怎样的方式存在,他如何可能存在,这种存在如何能够为人的理性认识和想像力所理解和把握的问题──就像与少年对话的老公爵所问:“假如上帝是存在的,那未他一定是个体地存在的,不会是宇宙间某种弥漫的精气形状,也不会是液体的形状(这更难以理解),但如果是个体的存在的话,他是住在那里呢?”11 真正成为严重的问题,最为人苦恼的还不是上帝自己如何可能存在的问题,而是上帝与他所造的世界、与他的造物的关系问题,换言之,作为造物的人也只能从这个角度,从这个途径去认识和体会上帝的存在。
伊凡正是从这一角度去提出问题的,他在老卡拉马佐夫面前否定过上帝的存在,但在与阿辽沙谈话时又说可以接受上帝的存在,而真正使他激动不安的问题是在于如何接受上帝所创造的世界,接受一个还充斥着罪恶和血泪、存在着虐待无罪的孩子和动物的现象的世界。
他说: 我是早就决定不去思考究竟是人创造了上帝还是上帝创造了人的问题了。
自然我也就不想再去仔细研究俄国小伙子们关于这问题的时髦的原理,──那是完全从欧洲的假设中引伸出来的;因为在欧洲还只是假设的东西,到了我们俄国小伙子的心目中就立刻成了原理,不但小伙子们这样,也许连有些教授们也是这样,因为我们现在俄国的教授们也往往和俄国的小伙子们完全是一回事。
所以我把那些假设一概略过不提。
你我现在的任务究竟是什么?那就是让我尽快向你说清楚我这个人的实质,也就是:我是什么样的人?信仰什么?抱着什么样的期望?对不对?因此我现在声明:我直接而且简单地承认上帝。
……我老老实实承认,我完全没有解决这类问题的能力,我的头脑是欧几里得式的、世俗的头脑,因此我们怎么能了解非世俗的事物呢。
我也劝你永远不要想这类事情,好阿辽沙,尤其是关于有没有上帝的问题。
所有这些问题对于生来只具有三度空间概念的脑子是完全不适合的。
所以我不但十分乐意接受上帝,而且也接受我们所完全不知道的他的智慧和他的目的,信仰秩序,信仰生命的意义,信仰据说我们将来会在其中融合无间的永恒的和谐,信仰那整个宇宙所向往的约言,它‘和上帝同在’,它本身就是上帝,诸如此类,不可胜数。
这方面想出来的说法太多了。
我的说法好象也不错,对不对?但是你要知道,归根结蒂,我还是不能接受上帝的世界,即使知道它是存在的,我也完全不能接受它,你要明白,我不是不接受上帝,我是不接受上帝所创造的世界,而且决不能答应去接受它。
我还要附加一句:我象婴儿一般深信,创伤终会愈合和平复,一切可气可笑的人间矛盾终将作为可怜的海市蜃楼,作为无力的、原子般渺小的、欧几里得式的人类脑筋里的无聊虚构而销声匿迹,在宇宙的最后终局,在永恒的和谐到来的时刻,终将产生和出现某种极珍贵的东西,足以满足一切人心,慰藉一切愤懑,补偿人们所犯的一切罪恶和所流的一切鲜血,足以使我们不但可以宽恕,还可以谅解人间所曾经发生的一切。
就算所有、所有这样的情景终会发生,会出现,但是我却仍旧不接受,也不愿意接受!12 世界上的罪恶及苦难的问题一直是神学所面对的一个最大难题,怀疑和否定上帝者常常提出,面对这样一个很不完善的现实世界,上帝要未是非全能的,要未是非全善的,甚至两者都不是。
如果情况确实是这样的话,这样一个上帝的存在与否又有何意义?20世纪西方基督教思想家在这方面主要提出了三种解答:一是上帝有限说(如拉希德尔、鲍恩):一是造就灵魂说(如坎普贝尔、柏格森和希克);一是自由意志说(如尼布尔、麦奎利)。
13 以上伊凡的话再一次以尖锐的形式提出了这个问题,但阿辽沙默默无语,佐西马长老的遗言也没有正面涉及这个问题。
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作品没有直接回答有关这个世界的罪恶和苦难的问题,没有直接提出一种神正论的回答,《卡拉马佐夫兄弟》全书乃至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主要作品与其说是正面回答,不如说是趋向于这样一种反问:“假如真的没有上帝,这个世界将会怎样?”这在某种意义上当然仍可以说是针对前一个问题而发,但现在的关注主要在于:假如真的没有上帝,这世界将会怎样?人将会怎样?是否一切都可以允许?一切都可能发生?罪恶还有没有办法从根本上遏制,甚至还是不是可以被看作是罪?人是否能使自己长久地置身于一种没有上帝的境况?人在这种境况中是否仍可以充满希望、前景光明?等等,这是从否定的、假设上帝不存在,而非肯定的、假设上帝存在的角度来提出问题,但它并非就是一种消极的辩护,它是在边缘处辩护,是在最后的界限辩护,甚至可以说是一种更积极、更有力的辩护。
无论如何,在陀思妥耶夫斯基那里,仍然是联系人的世界,而尤其是联系人的罪恶和痛苦来谈论上帝的,这种谈论不是神秘主义的、玄妙的,而是极具现实感和社会关注的。
而即便在不涉及善恶的知识论方面,从一个未曾有过对上帝的明确体验和信仰形式的文明中生长起来的人那里,一个希望的情感很强但理性也很强的人那里,是否也会发生这样的疑问和渴求,是否也会有类似的痛苦和希望呢?以下是我自己的一些疑问: 人不能没有身体、没有感觉而存在。
而人有这种存在,人竟然出现,这世界竟然存在,并恰恰是这样存在,人也恰恰是这样存在,又很难设想是完全无因的、偶然的,而即便是偶然的存在、荒谬的存在,这世界与人毕竟是存在着。
而这一切怎么可能?即便人不再存在,所有生物都浑噩无知,乃至回到一个完全冷寂的世界,这问题依然存在:这世界怎么可能?存在如何可能?这一切存在都要求必须另有一个更高的存在?一个我们虽然看不到却不能没有的存在?一个隐身的上帝?否则,我们不是要面对一个无根无垠的世界感到恐惧?而上帝又如何能够存在?他必须存在,但他必须以某种形式存在?超出时空以外的存在是怎样一种存在?人及其世界同时肯定和否定着上帝的存在,人同时呼唤和抵抗着上帝的存在,问题在于这世界毕竟存在了,并且有了自我意识,只要这意识一旦存在过,那怕是一瞬间,这一亘古的问号就永远不会消失,即便在人消失之后也仍然不会消失。
无视这一个问题,人类的一切努力和梦想就都显得有些可笑了,人间天堂即便实现也只是一个蚁穴似的游戏。
一切的崇高和卑鄙,一切的大悲大喜、大恸大乐都失去了意义,甚至爱情也失去了意义,最美妙的艺术也失去了意义,但也许只剩下这一点意义:爱和美,或许再加上一点希望,不甘于绝望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