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痛证理论发展史及痛证病因病机阐述

合集下载

《素问·举痛论篇》对痛证的认识

《素问·举痛论篇》对痛证的认识

《素问举痛论篇》对痛证的认识李武三;郝小平【摘要】<素问·举痛论>作为中医论治痛证的首篇著作,对痛证之病因、病机、病位、病性、临床表现等进行了详实的论述,同时探讨了"不通则痛"的关键病机,引领和扩大了后世医家对"寒"邪致痛大范围的认识.【期刊名称】《西部中医药》【年(卷),期】2010(023)008【总页数】2页(P1-2)【关键词】《素问》;疼痛;辨证论治【作者】李武三;郝小平【作者单位】威远县第二人民医院,四川,威远,642450;威远县第二人民医院,四川,威远,64245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221.1疼痛为临床上常见病证之一,因此,不论是中医还是西医临床医生都必须重视。

《素问·举痛论篇》对痛证做了最早、最全面的论述。

该论述文字虽然不多却几乎囊括了所有痛症之病因、病机、病位、临床表现,短短几句话道出了痛证的关键所在,丰富了痛证诊断及治疗之理论体系,为后世医家研究痛证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下面就学习《素问·举痛论篇》之所得,略作举隅,以期抛砖引玉。

《素问·举痛论篇》第十一卷,举痛论篇第三十九(该篇所论之痛乃黄帝所问五脏卒痛之疾,前人亦疑该篇为卒痛论,存疑)对痛证的概述主要体现在3个方面:痛的病因、病机,痛证的临床表现、伴随证候以及多种痛证的病因分析。

关于痛证的病因、病机,《素问·举痛论篇》中指出:“经脉流行不止、环周不休,寒气入经而稽迟,泣而不行,客于脉外则血少,客于脉中则气不通,故卒然而痛。

”其病因之中明确指出“寒气”是主要因素,其病机则因“寒气”的凝滞收引拘急的性质而定。

无论寒气客于脉外,还是客于脉中,均可入经脉而稽迟,且泣而不行,引起气血运行缓慢(由于气为血帅,气行则血行,气滞则血亦滞),故“寒气”凝滞在经可致血行缓慢,又因血气互根,气病及血,血病及气,故尔血泣血少则气滞而不通、不荣,不通、不荣则脏腑受累出现卒然而痛之症。

《伤寒论》“痛证”的辨证论治

《伤寒论》“痛证”的辨证论治
维普资讯

15 ・ 06
光 明 中 医 20 0 8年 8 第 2 月 3卷 第 8期
C G C A g s 2 0 . o 2 . JM M u ut 0 8 V l 3 8
《 寒论》痛证 " 伤 “ 的辨 证 论 治
柴 瑞 震 山 西 省 运 城 市 中 医 医 院 (4 00 04 0 )
第3 5条 之头 痛 , 是 风 寒 中 于太 阳 之表 , 经 气 也 使 郁滞 而致 , 此则 是 寒束 表 闭 , 身痛 、 腰痛 、 节疼 痛 , 骨 而
无 汗 出 的伤寒 表实 证 , 以麻 黄汤 开腠 启表 、 发其 汗 故 峻
以治 之 。
第 5 条 之 头 痛 , 病 在 太 阳 拟 或 阳 明 的 辨 别 诊 6 是
急) 等特 征 , 治从霍 乱病 法 。
2 头 项 强 痛
痛发 生 。病经 七 日, 头痛 当愈 , 七 日后 又 见 头 痛 , 若 则 是邪 气未 去 , 有 向里 ( 且 阳明 ) 变 之 趋 势 , 病 先 防 , 传 未
既病 防变 , 即早 针 足 阳 明经 之 穴 位 , 阻断 传 经 之 变 , 则 病可 愈 。
上第 17条 头痛相 似 , 9 根据 其病 机 , 治 以吴茱 萸 汤 温 皆
降肝 胃 、 泄浊 通 阳 。
第 33条 与第 3 6条 两 条 之 头 痛 , 属 “ 乱 病 ” 8 8 都 霍 初起 之见证 , 与太 阳表 证 头 痛 相 似 而 实 非 , 证 头痛 , 此 如破 如裂 , 重 情 危 , 伴 上 吐 下 泻 、 筋 ( 势 并 转 即拘 挛 紧
摘要 : 《 伤寒论》 所论“ 疼痛” 至精至微, , 治法有温清消补、 汗下和吐, 为后世治疗疼痛奠定 了良好的基础。笔者在本文仅从《 伤

中医基础理论知识之病因病机学说

中医基础理论知识之病因病机学说

中医基础理论知识之病因病机学说中医中药是医疗事业单位考试的重要考查内容,本文带着大家梳理相关知识。

病因,就是破坏人体相对平衡状态而引起疾病的原因。

古代中医病因学将致病因素分为三种:即外因(如六淫、疠气等),内因(如七情)和不内外因(包括饮食不节、劳逸损伤、外伤、寄生虫等)。

痰饮和瘀血是人体受某种致病因素作用后在疾病过程中形成的病理产物,又能直接或间接作用于人体某一脏腑组织,发生多种病证,故又属致病因素。

其实,中医的所谓“不内外因”,有的即是外因,如外伤等;有的则是内因为主,但常结合外因而致病的,如饮食不节、劳逸损伤等皆属此类。

没有一种致病因素既不属于内因,又不属于外因的,充其量是某一致病因素,可能由内因与外因的协同作用形成,因而严格说来,中医所认识的病因是内因与外因两大类。

中医经典著作《黄帝内经》对病因有非常全面、深入的论述。

《灵枢·顺气一日分为四时》提到:“夫百病之所生者,必起于燥湿、寒暑、风雨、阴阳、喜怒、饮食、居处。

”这也许是目前有文字记载的关于天文、气候对人体影响的最早记录,大致意思是说环境中的干燥、潮湿、大寒、大暑、刮风、下雨、阴阳不调、过喜、过怒、饮食、居住环境都可以导致人体发病。

也就是说,《内经》所论述的病因内容主要有天气因素(风、寒、暑、湿、燥、火)、情志因素(怒、喜、忧、思、悲、恐、惊)和饮食起居(饮食、劳逸、房事、起居等)三大方面。

病机,是指疾病发生、发展、变化及其结局的机理。

以阴阳五行、气血津液、藏象、经络、病因和发病等基础理论,探讨和阐述疾病发生、发展、变化和结局的机理及其基本规律,即病机学说。

具体内容:1.从整体上探讨疾病的发生、发展、变化和结局的基本规律。

如邪正盛衰、阴阳失调、气血失常、津液代谢失常等。

2.从脏腑、经络等某一系统研究疾病的发生、发展、变化和结局的基本规律。

如脏腑病机、经络病机等。

3.探讨某一类疾病的发生、发展、变化和结局的基本规律,如六经传变病机、卫气营血传变病机和三焦传变病机等。

“痛风病”中医病因病机的隐喻分析

“痛风病”中医病因病机的隐喻分析

“痛风病”中医病因病机的隐喻分析吴彤;贾春华【摘要】objective:to analyze the metaphor characteristic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CM)etiology and pathogenesis of gout and the root of its metaphorical cognitive diversity.Methods:under the background of cognitive science,the metaphor theory was used to analyze the etiology and pathogenesis,the three Chinese medicine master'understanding on gout.Results:the etiology and pathogenesis of gout has unique metaphorical features.Conclusion:the pathogenesis theory of gout is a TCM theory based on the metaphor concept of "bi".The different physicians as the cognitive subject is an important reason for the cognitive diversity of the "gout" metaphor.%目的:剖析现代医学“痛风病”中医病因病机的隐喻特征及其隐喻认知多样性的根源.方法:在认知科学的背景下,运用隐喻理论对三位国医大师关于现代医学“痛风病”病因病机的认识进行分析.结果:现代医学“痛风病”病机理论是基于“痹”字相关的概念隐喻而建构的中医理论.结论:不同医家作为认知主体的独特性是造成“痛风病”隐喻认知多样性的重要原因.【期刊名称】《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年(卷),期】2017(019)009【总页数】4页(P1494-1497)【关键词】痛风病;病因病机;认知语言学;隐喻;国医大师【作者】吴彤;贾春华【作者单位】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学院北京100029;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学院北京100029【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33在中医理论的构建过程中,取象比类是一个重要的工具。

贺普仁针灸治痛

贺普仁针灸治痛

贺普仁针灸治痛目录第一章疼痛理论的沿革第二章对疼痛理论的几点认识第一节辩证地认识疼痛第二节痛证的病因一、外感六淫二、内伤七情三、不内外因第三节疼痛的病机一、疼痛的病理变化基础是气血运行障碍二、致病因素如何引起气血运行障碍三、气血运行障碍为什么会引起疼痛第四节对疼痛症状表现的认识一、疼痛的性质二、疼痛的时间三、疼痛的范围四、痛处的不同形态五、痛的程度六、痛之喜恶第五节针灸治痛一、病因的治疗二、病机的治疗――改善气血运行障碍三、痛症的治疗――针灸对疼痛的阻断作用第三章临床常见痛症的治疗第一节头痛一、病因病机二、辨证与辨经论治三、治痛腧穴文献记载第二节颜面、五官痛一、目痛二、鼻痛三、牙痛四、嘴痛五、耳痛六、咽喉痛七、三叉神经痛(颜面痛)八、治痛腧穴文献记载第三节颈项痛一、落枕二、颈椎病三、颈淋巴结炎四、瘰疬五、治痛腧穴文献记载第四节胸胁痛一、心绞痛(胸痹)二、急性乳腺炎(乳痈)三、乳腺增生四、带状疱疹五、外伤性胸痛(岔气)六、肋间神经痛(胁肋痛)七、胆结石八、胆囊炎九、病毒性肝炎十、治痛腧穴文献记载第五节脘腹痛一、胃脘痛二、腹痛三、痢疾四、阑尾炎(肠痈)五、疝气痛六、泌尿系结石(沙石淋)七、泌尿系感染八、胆道蛔虫病(蛔厥)九、蛔虫证十、肠梗阻十一、痛经十二、治痛腧穴文献记载第六节腰背痛一、肩胛痛二、脊柱痛三、腰肌劳损四、腰椎间盘脱出五、肾炎六、治痛腧穴文献记载第七节前后阴痛一、尿路感染(淋)二、前列腺炎(癃闭)三、肛裂四、痔疮五、治痛腧穴文献记载第八节四肢痛一、关节炎(痹症)二、网球肘三、腱鞘炎(腕劳)四、肩周炎(漏肩风)五、坐骨神经痛(腿股风)六、膝痛七、足跟痛八、治痛腧穴文献记载附录:治痛腧穴一览表[1]267.各类膏药加工配方专利大全(镇店之宝)308.杭州市民间中医秘验单方及特色疗法1. 医药专利拔萃(601个专利方)2.祖传秘方大全(收集祖传秘方1352个)3.重订十万金方·1958年民众亲献方精选10000方4. 中国中医秘方大全·上中下5000余首秘验方5. 五部医话系列(南方医话/长江医话/燕山医话/北方医话/黄河医话6. 名医百家集验高效良方(1320余首高效良方)7.神效医方荟萃(156项神效医方集)8. 中医防治高血压百家验方9.中国男科秘方全书(内含阳痿方300首,早泄方57首)10. 著名中医临床家惯用方精选(l00余位医家的家传方、祖传方、验方和临床习惯使用的经验方药)11. 中医名家名师讲稿丛书共29册,绝对超值的一套学者必备丛书12. 中国糖尿病秘方全书/糖尿病良方1500首/糖尿病实效良方/糖尿病验方450首13. 全国中草药新医疗法展览会技术资料选编肿瘤计划生育、妇产科疾病外科疾病皮肤、五官、口腔疾病14. 中华名医顽症绝症秘方大全15. 秘传中药外治特效方16 颈肩腰腿痛独特秘方绝招17 当代中国名医高效验方1000首18. 中医特效处方集(1.2)19《中医杂志》专题笔谈文萃第一、二辑(900余篇文献)20. 肿瘤效方234首、中国肿瘤秘方全书、肿瘤良方大全、肿瘤科顽症金方、国家级名老中医肿瘤病验案良方、肿瘤科专病中医临床诊治21. 千家妙方(上下)22. 中国秘方验方精选及续集23.中国奇方全书(内含奇效良方六千七百首)24 李氏六世中医实用秘方25.中国民间秘验偏方大成(收录秘验偏方4297条,可治疗疾病350余种)26. 首批国家级名老中医效验秘方精选及续集27. 秘方求真(秘方1700多首)28.宝芝堂珍藏医学秘方汇编29.中国皮肤病秘方全书(秘方、秘法约3000余首)、皮肤病必效单方2000首30 当代名医亲献秘验方31当代中医师灵验奇方真传32.实用中医效验新方大全33.当代名医效方集粹34单味中药治病大全35.实用中医外敷验方精选36.奇方异术特辑37.名老中医屡试屡效方1+238.黄煌:方药心悟名中医处方用药技巧+方药传真: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精选姊妹篇39.黄煌经方沙龙(全套六册)40.中国民间名医成方(名医治病秘方1000多首)41.当代著名老中医秘验方单方选42.中国当代名医秘验方精粹43.江浙沪名医秘方精粹44.古今中风医案荟萃+当代名医临证精华—中风专辑+近代中医名家论治中风病荟萃45.汉方诊疗30年-大塚敬节46.介绍天津市的独门药(手抄油印版本)47.广州中医学院教职工献方特辑(献方运动中的秘方、家传方)48.国医大师验案良方(共11册)49.全国名老中医验方选集(含祖传秘方验方110个)50.抗癌中草药大辞典(全网绝版)51. 中国验方全书52.名老中医秘方验方精选53.中国当代名医名方录54.中医药文摘汇编55.中医名方验方丛书(套装共9册)56.中华效方汇海57.安徽单验方选集、安徽省中医验方汇编58.中医专病专效方59.中医灵验方附:痹症验方选释60.全国医药期刊验方精选61.中国外治妙方62.《中医外科秘传》——山西榆社县已故老中医王润清十个祖传外科献方:百灵丹、万太膏、麝珍生肌散、麝虎丸63.中医天灸疗法64.亲献中药外治偏单秘方65.实用专病专方临床大全66.中华名医特技集成67.骨伤科效方集68.奇效中成药解密中医处方69.全国中医妇科流派名方精粹70.专科专病名医临证经验丛书全套12册71.疼痛妙方绝技精粹72.疼痛中药特效秘方大全73.中华良方验方大全74.现代名中医骨科绝技75.名老中医经验全编76.验证效方选萃77.中医单药奇效真传 1 2 378.名老中医临床用药心得丛书979.中国民间医术绝招80.当代名医诊治秘验81.骨伤骨病最新专方专药78482.近代名老中医经验集83.名医秘方绝招新编84.新编全国大众验方精选85.名中医验方集成86.外科与皮肤疾病千首妙方87.八十年代中医效验方选评88.河南省国家级名老中医临证经验精要89.中医外治法大全90.实用抗癌验方1000首91.名老中医临床用药心得荟萃92.民间治病绝招大全93.名医特效医疗经验精选94.中国骨伤秘方全书95.中国简效秘方大全96.中国民间单验方97.中国名医名方98.当代中药散剂验方精选99.当代中国名医高效验方1000首续100.中国当代名医验方大全101.中医现代奇效良方全书102.现代中医奇效良方宝典103.中草药方选一二三104.新编内科秘方大全105.新编外科秘方大全106.当代中医必效奇方秘术107.七代中医世家传人段凤舞肿瘤积验方108.临床奇效新方109.临床应用汉方处方解说110.千家名老中医妙方秘典111.中国民间医药秘方精选112.中药治愈癌症良方113.中国名老中医祖传奇方114.现代实效针灸验方精选115.全国中药成药处方集116.古今外治灵验单方全书117.中医实用效方118.中国传统医疗绝技全书119.民间特效医疗绝技精选120.神州秘方121.骨与关节病验方122.男科病验方、男女性功能障碍独特秘方绝招123.古今治癌偏方精选124.名医妙方精华千首125.民间医疗特效妙方126.国家级名老中医专科专病丛书127.名医内科效验金方128.传世金方:名医妙方129.中医金方系列130.偏方治大病合编131.新编风湿骨关节病验方荟萃132.中华名老中医治癌效方集成133.当代最新中医验方集成134.古今名医名方秘方大典135.中医秘单偏验方妙用大典136.中医效验方荟萃137.古今中药外治真传138.癌症秘方验方偏方大全139.中华当代名医妙方精华140.中国当代名中医秘验方临证备要141.名医效方999神仙奇方999142.中国民间灵验方术真传143.徐氏祖传秘方癣病治疗和炼丹144.中药新用精选145.中华脐疗大全、中华脐疗大成146.药到病除:独特用药治病绝招147.二十世纪中医药最佳处方148.风湿病最新专方专药660149.中国中医科学院名医名家学术传薪集验方集粹150.颈肩腰腿痛最新专方专药668151.中药贴敷疗法152.骨伤科顽症金方153.中国现代名医验方荟海154.当代中医外治精要155中国中医骨伤科百家方技精华156.中医药酒方秘方验方大全31套157.新乡民间秘验单方荟萃158.50种皮肤、外科病最新中医治疗159.“中华膏药王”特色绝技—珍藏秘方与特效膏药制作技术160.名医外治妙方161.上海历代名医方技集成徐书专病特效方电子书5元162.痛证名医名家精要方163.临床实战特效绝活函授内部资料164.内部函授资料《祖传临床实战秘方绝技》《内部秘方资料大公开》165.中国名医特技精典:名医专家与知名医师专病特治专集166.男女科病千首妙方1+2167.中风及中风后遗症验方168.中国中医特治新法大全169.中草药新医疗法资料选编170.中医治癌秘验方精选171.中医疑难病秘验方大典172.道医绝世秘方六十例173.中国膏药配方配制全书174.刘保和抓主症用方传承录175.疑难杂症效验秘方系列176.米晶子济世良方(百岁老道八十年行医所汇验方秘方分享)177.百家名医临证经验178.印会河抓主症经验方解读179.汉方临床治验精粹180.汉方治疗百话摘编181.单穴治病选萃182.名中医论方药国家级名中医临证经验实录183.难病奇方系列丛书共72册184.白话中国秘方全书185.100种病证针灸治疗验方精粹186.重剂起沉疴__古今医家大剂量用药经验集萃187.中医方剂临床新用188.百家名医临证验案传真(浙江中医杂志60年医案精华本)189.名医效方600首190.张志远临证七十年精华录上下 +续191.中国膏药药膏糁药全书192.中草药治肿瘤资料选编193.中国民间名医偏方大全194.国医大师临床经验实录丛书(全12册)195.国医大师周信有医学精华196.王幸福临证心悟系列丛书7册用药传奇医灯续传杏林薪传杏林求真临证传奇123197.秘方治疗17种顽固病198.颈肩腰腿痛实效良方199.中国民间灵验偏方200.以毒攻毒名老中医剧毒中药运用经验集萃201.中日两国中医验方选(1976-1985)202.中医杂病集成203.50年代亲献秘验效方珍集204.实用中药外治疗法集锦205.当代资深名老中医秘验单方精选206.中医新方妙术——精奇,实用,秘技,绝招207.中医防治糖尿病百家验方208.中医防治颈椎病百家验方209.临床药物新用联用大全(中西医最新验方)210.中国外科秘方全书211.风湿病中医经验集成212.邓铁涛审定中医简便廉验治法213.奇效良方颈肩腰腿痛214.高血压病奇效良方215.糖尿病奇效良方216.中国高效专方精选217.中药重剂证治录218.名医方证真传219.当代中医大家临床用药经验实录220.内病外治敷贴灵验方集221.中国膏药学222.医学文摘中医最新临床经验精华223.骨伤效验秘方五百首224.杏林真传全国五百名老中医药专家独特经验精华225.皮肤病中药外用制剂226.临证验方治疗疑难病227.当代名医临证精华(24全套)228.类风湿名医名方荟萃229.中医熏洗疗法大全230.王三虎抗癌经验集231.巴蜀名医遗珍系列丛书(共21册)232.中药汤剂临床新用途233.跟师李可抄方记(肿瘤篇危重症篇)234.活血化瘀文摘专集 (1949-1986)235.中国骨伤方药全书236.《唐宋金元名医全书大成》全20册237.明清名医全书大成238.中医膏丹丸散大典239.糖尿病验方最新高效病症验方240.中医妙方全书(珍藏本)241.颈肩腰腿痛单验方大全242.肿瘤单验方大全243.当代验方新编244.程氏集验妙方歌诀245.秘验妙方八百八(当代名老中医效验良方及祖传秘方900方.涉及200余种病证246.顽症良方精选247.近代名方荟萃248.风湿病单验方大全249.高血压冠心病单验方大全250.国医大师专科专病用方经验251.糖尿病单验方大全252.清宫配方集成253.朱仁康临床经验集(皮肤外科)254.46项偏方技术荟萃255.晚清名医用药精华录256.曲阜马氏外科秘传257.神医奇功秘方录258.当代针灸临床屡验奇术259.一味中药祛顽疾260.现代名中医外科绝技261.李可临证要旨1+2262.古今名医临证金鉴30263.临证本草264.当代名医临床秘诀265.千年药都安国民间验方秘方266.中药成方制剂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药品标准268.现代名中医肿瘤科绝技269.我的用方体会270.当代名医证治汇粹271.中医成功治疗肿瘤一百例272.历代名医经方一剂起疴录、历代名医时方一剂起疴录273.张锡纯医学师承学堂274.杏林阐微三代中医临证心得家传275.癌症冠心病哮喘病秘方选276.我是铁杆中医:彭坚学术观点与临床心得集+朱良春精方治验实录277.癌症独特秘方绝招278.门纯德中医临证要录名方广用279.当代中医实用临床效验方280.徐书专病特效方、徐书屡用屡效方281.中华膏药处方与制备282.乙型肝炎良方1500首283海派中医石氏伤科284.孔子故里中医秘验方285.颜德馨临床医学丛书286.中医不传之秘在于量寻找中药重剂取效的秘诀287.中国老年病秘方全书288.平脉辨证传承实录百例1+2289.印会河脏腑辨证带教录,印会河理法方药带教录290.医术推求:用药如用兵杂感291.中医传薪录华夏中医拾珍292.名医效验药对:内科卷杂病卷293.中国内科秘方全书294.中华性药性方大全295.危症难病倚附子现代名医运用附子经验荟萃火神派扶阳第一要药附子296.疑难病症经效良方297.医门推敲——中医鬼谷子杏林实践录298.贵州名医名方选析299.民间传统治病小绝招300.石恩骏临床经验集,石恩骏临证方药经验集301.精选妙用中草药治疗常见内科疾病302.十年一剑三仁汤:“天下最多湿热病”治验录303显效精方临床笔录304.名中医治病绝招305.现代名中医皮肤性病科、银屑病治疗绝技306.针灸秘验与绝招307.胡希恕越辨越明释伤寒,胡希恕伤寒论方证辨证309.名医真传:四十四位京城名医“口传心授”金记录310.十年一剑全息汤311.肿瘤方剂大辞典312.南少林骨伤秘方验案313.疑难杂病临证效验方314.国家级名老中医验方大全315.民间针灸三百方316.秘方验方妙治疑难病317.艾灸疗法治百病318.医林验录五代中医济世治验319.成方新用治验大全320.百治百验效方集321.秘验奇珍322.临证本草讲读__一位二十年临床工作者的中药学讲稿323.中国痹病大全324.百病中医鼻脐疗法325.百病中医膏散疗法326.中华当代名中医八十家经验方集萃327.皮肤病效验秘方328.当代名老中医经验方汇粹329.名老中医张显臣60年难病奇治经验辑,名老中医张显臣60年中药应用经验330.黄仕沛经方亦步亦趋录331.杏林霜华:北京铁路总医院名老中医经验集332.原剂量经方治验录333.开封市中医院50年学术成就334.实用专病专方临床大全 2335.当代中药外治临床大全336.广西民族医药验方汇编337.朱良春虫类药的应用338.中国特色医疗与专病专方集粹339.当代内科名方验方大全340.黄煌经方医话 123341.临证方药量效求真342.当代中药外治临床精要——首届全国中药外治学术研讨会论文集343.古今特效单验方344.绵阳市名中医临床经验集345.当代骨伤百家方技精华346.林如高骨伤验方集347.风湿类病良方1500首348.中国贴敷治疗学349.胃肠疾病古今效方350.皮肤病中医外治特色疗法精选351.上海群力草药店中草药鉴别与验方精选352.古今中药外治高效验方1000首353.现代名中医颈肩腰腿痛治疗绝技354.拍案称奇奇方妙法治验录355.颈肩腰腿痛效方300首356.十一师秘要张大昌先生弟子个人专著357.名中医老年常见病特效方358.抗癌中药一千方359.王付经方十八反真传360.古今中医心病方药集成361.医门凿眼心法真传与治验录362.医林求效:杏林一翁临证经验集录363.抗癌秘验方364.祖传针灸常用处方365.皮肤病古今验方366.临证碎金录367.单桂敏艾灸全书、单桂敏灸除百病368.皮肤病性病中医洗渍疗法369.奇效方歌千首370.中医处方怎么开?从医55年名老中医教你开处方371.叶橘泉近世国药处方集372.中医足心疗法大全373.老中医霍列五60年单验方秘传374.敷脐妙法治百病375.现代名中医颈肩腰腿痛效方验案376.风湿病中医外治法377.中国传统医学神针妙手奇方378.名医名家方剂心得汇讲 379.中医名方新用380.百病专方效验录381.风湿骨伤用药酒382.腰腿痛偏方验方疗法383.现代名中医前列腺疾病治疗绝技384.方药传心录385.现代中医特色医术荟萃386.痛风良方妙法387.传世碎金方一名基层老中医的50年屡试屡效方388.国家级名老中医用药特辑颈肩腰腿痛诊治389.中医六方治百病390.任之堂中药讲记391.李今庸临床用方集粹392.恶性肿瘤良方大全393.百家配伍用药经验采菁394.千方治百病395.虫类药证治拾遗396.腰腿痛:名医秘验绝技397.中医临证50年心得录398.医方拾遗:一位基层中医师的临床经验399.百病实用秘验方400.偏方奇效闻见录401.民间秘方治百病402.中国膏敷疗法403.岐黄用意:巧治疑难杂症404.现代治癌验方精选405.经方新识新用406.三十年基层临证得失录407.刘冠军临证医方妙用408.24种疑难病治疗秘招与验方409.印会河抓主症验案汇解410.医话医论荟要411.新编医疗秘诀412.著名中医治疗癌症方药及实例413.三年难得师承录:跟师经方家刘志龙教授记414.中国当代中医论坛415.杏林40年临证手记416.岭南百病验秘方精选417.祝谌予临证用方选粹418.内科病奇方419.抗癌本草420.脊柱病验方500首421.外科病奇方422.严浩翔移毒疗法423.中医脓毒搬家临床医学 61种疾病的诊疗及医案实录424.毛德西方药心悟425.临证方药运用心得426.名方妙用427.名老中医验方大全428.70名中医临证特效法:1980年代429.舌下络脉诊法图谱430.颈肩腰腿痛外治验案431.医行散记:悬壶50年治验秘录432.痹证名医秘验绝技433.经方实践得失录__跟师黄煌学用经方130案434.肿瘤名医秘验绝技435.实用灸法手册、特效灸法手册436.谢海洲临证妙方437.刘云山儿科秘录438.现代名中医风湿类风湿治疗绝技439.何炎燊临证试效方440.经方活用心法:六经辨治医案实录441.古今名医临证秘诀442.石学敏针灸验案特辑443.糖尿病特色方药444.常用名方新用途。

中医基础理论-病因病机

中医基础理论-病因病机

三:六淫的性质(热和、致病温特)邪点
1.为火阳邪,其性炎上
火、热升腾上炎
2.火易胃扰火上心攻神—牙龈肿痛
风热上壅—头痛、咽喉肿痛
3.火易心肝生火火上上风炎炎动— —血口 目舌 赤生 肿疮 痛 视、4生颈.火项风强易:直耗热、灼角气肝弓经伤反,张筋津。脉失养,四肢抽搐、两目上
动血:热迫血妄行,导致各种出血病症
3.痛寒、主筋收骨疼引痛、(收脘腹缩冷、痛牵引)
指寒邪能使气机收敛,腠理、经络、筋脉肌
肉4收.缩寒而性挛清急的澈致病特点
六、六湿淫邪的性长夏质主气和(致大暑病~白特露)点Damp
1.湿为阴邪,易阻气机、伤阳气
2.湿性气痞机胀重升、浊降 小失 便常 短, 涩常 、见 大胸 便闷 不、爽脘。腹
重:沉重—-肢体沉重、头坠重、乏力、
肺喜濡润而清肃。肺与大气相通,外 合皮毛,开窍于鼻。 燥邪犯肺—干咳少痰,或痰粘难咯。
六五淫、的寒性邪质Cold和致病特点
伤寒—寒邪伤肌表
1.寒中为寒—阴寒邪邪直,中易脏腑伤阳气
阴胜则寒:1、全身或局部寒冷征象。
2.寒性凝2滞、寒邪(凝不伤结津,、阳不阻化滞阴液) 的分泌物、排泄物清稀。 寒凝经脉气血:(不通则痛) 头项强
功能
功能
功能






阳胜则热 阴虚则热
功能
功能
功能






阴胜则寒
阳虚则寒
二、阴阳失调
3、阴阳盛衰与疾病转归
阴阳消长盛衰变化是疾病好转、 痊愈或恶化、死亡的根本机制。
三、气机失常
气滞 —气机郁滞而流通不畅
气Stag逆natio—n 气Of Q机i 当降不降反升

中医学对痛证病因、病机与治法的认识

中医学对痛证病因、病机与治法的认识
The pat ge ho ny. pat ge ss an t ra utc m e o i s ho ne i d he pe i t dson pa n yndr m e o he t adi ona hi e m edii M A an d g.Xi io h o ft r i t lC nes c ne Xi g— on nqa
维普资讯

2358 ・
中国临 床康复
20 0 2年 8月
第 6卷
第 1 6期
C ieeJ un lo l ia R h blain Auu t 0 2 V 16 No 6 hns ora fCi cl e a itt , g s 2 0 , o. . 1 n i o
慢 性 疼 痛 的 评 估 及
中 医学 对 痛 证 病 因 、 机 与 治 法 的 认 识 病
马 向 东( 解放军第三军医大学新桥 医院, 重庆 4 0 3 ) 0 07
康 复 治 疗 技 术

继 教
园 地

摘 要 : 过 对 中 医 学 痛 证 理 论 的 全 面 、 统 回 顺 , 系 统 、 细 的 介 绍 了 中 医 学 对 痛 证 病 因 、 机 与治 法 的 认 识 , 临 眯 运 用 中 医 通 系 较 详 病 为 学 的 F段 治 疗 痛 证 提 供 了 一 的 理 论 和 临 床 思 路 。 定 关 键 词 : 证 ; 因 ; 机 ; 法 痛 病 病 治 中 图 分 类 号 : 41 R4 .1 文 献标 识码 : A 文 章 编 号 :6 1 7l一5 2 2 0 l 9 6( 0 2) 6—2 5 3 8—0 2
的 情 志 变 化 又 可 对 内 脏 造 成 不 同 的 影 响 , 《 问 ・刚 阳 应 象 大 素

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临床医学综合能力(中医)中医内科学考点归纳与历年真题详解第30章 头 痛【圣才

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临床医学综合能力(中医)中医内科学考点归纳与历年真题详解第30章 头 痛【圣才

30.1考纲要求概念、沿革、病因病理、辨证要点、治疗原则、分证论治30.2考点归纳与历年真题详解一、概念头痛是指由于外感六淫或内伤杂病致使头部脉络拘急或失养,清窍不利所引起的,以自觉头痛为临床特征的一种常见病证。

既可单独出现,亦可见于多种疾病的过程中。

二、历史沿革1.头痛一证首载于《内经》,并指出外感与内伤是导致头痛发生的主要病因。

2.张仲景《伤寒论》中论及太阳、阳明、少阳、厥阴病头痛的见症,并列举了治疗头痛的不同方药,如“干呕,吐涎沫,头痛者,吴茱萸汤主之。

”3.李东垣将头痛分为外感头痛和内伤头痛,补充了太阴头痛和少阴头痛,并主张分经用药,从而为头痛分经用药奠定了基础。

4.朱丹溪强调痰与火在头痛发病中的地位,并提出头痛“如不愈各加引经药,太阳川芎,阳明白芷,少阳柴胡,太阴苍术,少阴细辛,厥阴吴茱萸。

”5.明代王肯堂《证治准绳·杂病》云:“医书多分头痛、头风为二门,然一病也,但有新久去留之分耳。

浅而近者名头痛,其痛猝然而至,易于解散速安也;深而远者为头风,其痛作止不常,愈后遇触复发也。

皆当验其邪所从来而治之。

”三、病因病理1.病因感受外邪;情志失调;饮食劳倦及体虚久病;先天不足或房事不节;头部外伤或久病入络。

2.病机不通则痛和不荣则痛。

(1)外感头痛为外邪上扰清空,壅滞经络,络脉不通。

以风邪为主,且多兼夹它邪,如寒、湿、热等。

(2)内伤头痛与肝、脾、肾三脏的功能失调有关。

3.病理性质(1)外感头痛属表属实。

(2)内伤头痛中气血亏虚、肾精不足者属虚,肝阳、痰浊、瘀血所致者属实。

【例1】(X型题)下列各项中,属于内伤头痛发病原因的有()。

[2014年研]A.情志不畅,火盛伤阴B.禀赋不足,肾精亏损C.思虑过度,气血亏虚D.饮食失节,痰湿内阻【答案】ABD【解析】内伤头痛多因情志失调、先天不足或房事不节、饮食劳倦及体虚久病、头部外四、辨证论治1.辨证要点(1)辨外感与内伤①外感头痛因起病较急,疼痛较剧,多表现为掣痛、跳痛、灼痛、胀痛、重痛,痛无休止。

“头痛的中医病因病机和辨证要点”2020中医(专长)医师资格证

“头痛的中医病因病机和辨证要点”2020中医(专长)医师资格证

“头痛的中医病因病机和辨证要点”2020中医(专长)医师资格证““头痛的中医病因病机和辨证要点”2020中医(专长)医师资格证”是中医(专长)医师资格考试中涉及到的重点考点,你复习到了吗?抓住重点可以为中医(专长)医师资格考试提分,我们编辑为大家整理搜集了具体的内容,详情如下:1.病因感受外邪,情志失调,先天不足或房事不节,饮食劳倦及体虚久病,头部外伤或久病入络。

2.病机头痛可分为外感和内伤两大类。

其基本病机,外感者为外邪上扰清窍,壅滞经络,络脉不通;内伤者或肝阳上扰,或瘀血阻络,或头目失荣而发头痛。

头痛的病位多在肝、脾、肾三脏。

病理因素涉及痰湿、风火、血瘀。

病理性质有虚有实。

外感头痛一般病程较短,治疗养护得当则少有转化。

内伤头痛大多起病较缓,病程较长,病性较为复杂,一般来说,气血亏虚、肾精不足之头痛属虚证,肝阳、痰浊、瘀血所致之头痛多属实证。

虚实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例如痰浊中阻日久,脾胃受损,气血生化不足,营血亏虚,不荣头窍,可转为气血亏虚之头痛。

肝阳、肝火日久,阳热伤阴,肾虚阴亏,可转为肾精亏虚的头痛,或阴虚阳亢,虚实夹杂之头痛。

各种头痛迁延不愈,病久入络,又可转变为瘀血头痛。

3.辨证要点(1)辨外感头痛与内伤头痛:外感头痛者多有起居不慎、感受外邪的病史,起病较急,病势较剧,多表现为掣痛、跳痛、灼痛、胀痛、重痛,痛无休止。

内伤头痛者常有饮食劳倦、房事不节、病后体虚等病史,一般起病缓慢,病势较缓,多表现为隐痛、空痛、昏痛、痛处固定,痛势悠悠,遇劳加重,时作时止。

(2)辨头痛的经络归属:头为诸阳之会,手足三阳经均循头面,厥阴经亦上会于颠顶,由于受邪之脏腑经络不同,头痛之部位亦不同。

大抵太阳头痛,在头后部,下连于项;阳明头痛,在前额部及眉棱骨等处;少阳头痛,在头之两侧,并连及于耳;厥阴头痛则在颠顶部位,或连目系。

4.治疗原则外感头痛属实证,以风邪为主,故治疗主以疏风,兼以散寒、清热、祛湿。

内伤头痛多属虚证或虚实夹杂证,虚者以滋阴养血、益肾填精为主,实证当平肝、化痰、行瘀,虚实夹杂者,酌情兼顾并治。

《素问·举痛论》病因病机与诊治发微

《素问·举痛论》病因病机与诊治发微

中图分类号 : R 2 4 1 . 4 ; 1 / 2 4 2 ; R 4 4 1 . 1
文献标识码 : A
d o i : 1 0 . 3 9 6 9 / j . i s s n . 1 6 7 3— 7 2 0 2 . 2 0 1 4 . 0 3 . 0 1 l
《 黄帝 内经 》 是 我 国第 一 部 综 合 论 述 中 医 理论 的 病 因素, 造成血气运行 障碍而产生血瘀疼痛 。《 临证指 经典 著作 , 更 是 中 医学 的 奠 基 之 作 。 其 《 素问 ・ 举 痛 南 医案 ・ 诸痛》 指出 : “ 积伤人络 , 气血 皆瘀 , 则 流行失 论》 对 疼痛 的病 因病 机 、 临床表现、 辨 证要 点 进 行 了详 司 , 所谓痛 则 不通 也 。 ” 当人 体 受 到 创 伤 打 击 以及慢 性 尽论 述 , 为后世 医 家研究 痛证 奠定 了坚 实 的理论 基 础 。 本文 通过 研读 《 素问 ・ 举痛论》 , 结 合 后 世 医 家诊 治 痛
t h e j u s t i c e , c o m b i n i n g w i t h t h e i n s i g h t s o f l a t e r d o c t o s r o n e x p o u n d e d p a i n e t i o l o g y a n d p a t h o g e n e s i s , d i a g n o s i s a n d t r e a t m e n t .
W ORL D CHI NE S E ME DI C I NE Ma r c h . 2 0 1 4, Vo 1 . 9, No . 3
《 素问 ・ 举 痛 论》 病 因病 机 与诊 治 发 微

中医骨伤科痛证分类

中医骨伤科痛证分类

中医骨伤科痛证分类中医骨伤科是中医学中的一个重要分支,专门研究骨伤科疾病的诊断和治疗。

在中医骨伤科中,痛证是最为常见的病症之一,根据中医理论,痛证是由于气血阻滞、经络受损、肌肉筋骨受伤、肝风犯病等原因引起的。

在中医骨伤科的诊断与治疗过程中,对痛证的分类与辨证十分重要。

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一下中医骨伤科痛证的分类。

一、分类方法中医骨伤科痛证的分类方法主要有多种,最常见的是按病因分型和按疼痛部位分型。

1.按病因分型按病因分型是指根据病证的病因来对痛证进行分类,主要包括气滞血瘀型、寒湿痰瘀型、挛急拘急型、肝风犯病型、气血亏虚型等。

每一种痛证都有其独特的形态特征和治疗方法。

2.按疼痛部位分型按疼痛部位分型是指根据病人疼痛的具体部位来分类,主要包括头痛、颈项痛、背痛、腰痛、肢体痛等。

不同部位的疼痛需采取不同的治疗方法。

二、痛证的常见分类1.气滞血瘀型气滞血瘀型是指病证的发生是由于气血不能流通,气机郁滞,血瘀不畅引起的。

主要症状是持续性的胀痛,气血阻滞,局部组织瘀阻。

治疗气滞血瘀型痛证主要是疏通气机、活血化瘀,通络止痛,一般用药物有逍遥散、活血止痛丸、通络消痛丸等。

2.寒湿痰瘀型3.挛急拘急型挛急拘急型是指病证的发生是由于经络受挛,肌肉筋骨受损,关节拘急引起的。

主要症状是剧烈疼痛,属急性发作,伴有肌肉痉挛内收,关节屈伸受限。

治疗挛急拘急型痛证主要是祛风除湿,舒筋活络,一般用药物有金创拳、活血通脉丸、舒筋活血丸等。

4.肝风犯病型肝风犯病型是指病证的发生是由于肝阳上亢、阴阳失衡,肝风内动,经络瘀滞引起的。

主要症状是疼痛发作急骤,程度较重,痛点多变,可伴有头晕目眩,呕吐口苦等症状。

治疗肝风犯病型痛证主要是清肝熄风,舒筋活络,一般用药物有天王定风丸、安宫牛黄丸、清热疗风丸等。

5.气血亏虚型三、诊疗要点在中医骨伤科中,诊断和治疗疼痛病证需要注意以下几点:1.仔细辨证对于病人的痛证,必须进行仔细的辨证,明确其病因病机,辨明其病证类型,才能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

浅谈中医“痛证”的三阶梯治法——“一例肱二头肌疼痛”病人治疗引起的思考

浅谈中医“痛证”的三阶梯治法——“一例肱二头肌疼痛”病人治疗引起的思考
伸时仍疼痛。
刻下症:肱二头肌疼痛明显减轻,左侧上肢后伸时仍疼
痛,舌红苔偏腻,脉未诊,睡眠差,余未见明显异常。 方用温
胆汤合化瘀散结药。 3 剂后患者疼痛已减轻 1 / 3,5 剂后患者
疼痛减轻 2 / 3,休息 2 天后自行服药 5 剂后自述疼痛消失
(2019.11.5) 。
二、 病因病机
该病的治疗,可以归在痛证范围,结合临床治疗的不同
肢后伸明显,遂就诊于当地中医院,行针灸治疗 5 天后症状
自感加重,自行停止治疗一周。
刻下症见:左侧肱二头肌刺痛,左上肢上举和后伸明显
加重,舌质粉红苔白腻,伴口苦,腹胀。 余未见明显异常,方
用温胆汤合小柴胡汤、葛根汤及理气药。
患者服 5 剂后诉针灸针刺的疼痛已消失,但痛处疼痛减
轻不明显。
二诊:(2019.09.07)
与本病相对应的治则有理气活血、活血通络、化瘀散结。 在
临证辨证过程中,可起到较好的疗效。 如对疾病的辨证不能很
好地把握,疗效则不显。 为了更好地在临床中加以应用,对理气
活血、活血通络、化瘀散结的治则的浅显认识总结如下。
1. 理气活血治则的应用
·140·
理气活血治则,常常用于气滞血瘀的病证之中,主要是
者临床症状的减轻与我们是否能清楚判断疾病处于不同阶
段,在不同阶段怎样细微用药成正相关。 在临床疾病中,对
于不同疾病在不同阶段,病机的表现是完全不同的,要针对
病机,采用不同的治法。 病轻药重,则会药过病所,病重药
轻,疗效甚微。 作为临床基层医生,只有不断在临床中学习、
思考、反复精炼自己的处方,疗效才会不断提升。
[4] 杨凯.气与血关系及其临证意义探要[ J] . 实用中医
内科杂志,2011,03:93-94.

关于中医对疼痛的理解与治疗

关于中医对疼痛的理解与治疗

World Latest Medicine Information (Electronic Version) 2018 V o1.18 No.18178投稿邮箱:sjzxyx88@0 引言依据祖国医学理论:身体内外产生一种难以忍受的苦楚叫痛,痛而带有一些酸感叫做疼。

脏腑、营卫、气血、精神任何一个方面对立统一受到干扰和破坏,某一局部会发生使人难于忍受的苦楚,这就是疼痛。

对于疼痛的论述《内经>中所论较多,如《素问>中的《举痛论》《痹论》和《灵枢》中《周痹>《痈疽》《论痛》《经筋》等等,其中以《举痛论》对痛证的论述最为详尽,它对疼痛的病因及产生的机制作了较详尽的探讨。

其实病机不外“不通则痛”“不荣则痛”以及“诸痛属心”等。

1 不通则痛祖国医学认为,人体经脉气血流畅,则周身相安。

若病邪相加,气行不畅,血运不调,气血阻滞不通,则出现疼痛,因以实邪阻滞而痛,故辨为实痛。

不通则痛,燥邪侵入人体,则伤津,使脉道失润而不滑利致气机阻滞,不通则痛。

情志的异常变化,尤其是大怒不节则可直接引起人体气机升降失常而致气血运行障碍而痛。

饮食不节,食积内停阻于中焦,影响脾胃气机升降,致气机阻滞而痛。

饮食不洁,则湿热毒邪阻滞,则气血不和而痛。

因此,金代医家李东垣在《医学发明》中明确提出“痛则不通”的病理学说。

故实痛的基本病机在于各种病因致人体的气血运行障碍阻滞不通而产生疼痛。

2 不荣则痛人体气血阴阳充足,滋润温养脏腑经脉,则能维持脏腑经脉的正常生理功能。

若因气血阴阳不足,则不能发挥其应有的功能,而致虚痛产生。

如气虚则血脉不能充养于上而致头痛头晕;气虚下陷,则诸脏腑失其升举之力,而见腹部坠痛。

如《金匮翼》“肝虚者,肝阴虚也……阴虚血燥,则经脉失养而痛”[1]。

若阳虚,则脏腑经脉失于温养而痛,如心阳虚,无力温运血脉而致胸痹痛;脾阳虚,中焦运化无力而致脘腹痛,肾阳虚,无力温腰暖膝而致腰膝酸软冷痛。

故虚痛产生的病机在于人体脏腑经脉失于温养濡润所致,即所谓“不荣则痛”。

中医内科学腹痛(案例教学法)

中医内科学腹痛(案例教学法)
●2)西医根据病史和发病特点诊断为肠功能紊乱;中医根据腹部 喜暖,舌尖红,脉象细等综合诊断。
●3)中医诊断为中脏虚寒性腹痛,具体发病为中阳虚寒,肠道血 虚。
●4)从处方和药物组成看:桂枝5g ,生白芍15g ,全当归10g , 瓜蒌30g ,炙甘草4.5g ,桃仁泥10g ,火麻仁6g ,饴糖60g , 主方为小建中汤的加减方。
●处方:大黄15g(后下) ,枳实12g ,厚朴12g ,芒硝30g(分 2次冲服)。1剂,服药4小时后腹泻5次,到夜间腹痛明显减轻, 体温下降至38℃左右。次日,上方去芒硝,加茵陈、金钱草、香 附、郁金、苍术等,再服1剂后腹痛消失,体温正常,上方加减 再服2剂后愈。
●(2)问题设置 ●1)患者本次发病的诱因。 ●2)西医检查结果并试分析。 ●3)中医辨证依据是什么?和哪些病相鉴别? ●4)给出中医辨证分型、治法方药和剂量。
●3)中医辨证依据:查面色红赤,口臭,舌苔黄厚腻,脉沉紧, 腹部胀满拒按,大便5日未解,矢气不通,小便黄赤,诊为阳明 腑实之症。本病应和以下病鉴别:急性胃肠炎,输尿管结石,其 他外科急腹症,如消化道穿孔、胆囊炎等。
●4)中医证型为阳明腑实证,治法为通腑泻热,方剂大承气汤加 减。大黄15g(后下) ,枳实12g ,厚朴12g ,芒硝30g(分2 次冲服),1剂。
●5)给出本病的治疗原则和方药组成及剂量。 ●6)小建中汤的临床适应证有哪些? ●7)分析小建中汤的方义。 ●8)随病情变化,写出后期治疗本病的思路。 ●9)结合临床症状写出小建中汤的加减变方。
●(3)引导分析
●1)患者有多年便秘史,大便如羊屎,数日一行,脐周经常隐痛, 食纳少,失眠。发病缓慢。
【中西医互参】
●西医学的急慢性肠炎、胃肠痉挛、不完全肠梗阻、结核性腹膜炎、 腹型过敏性紫癜、肠易激综合征、消化不良性腹痛、输尿管结石 等以腹痛为主要表现者,排除外科及妇科疾病后均可参考本节辨 证论治。

中医病因病机

中医病因病机
❖ (1)暑为阳邪,其性炎热 ❖ (2)暑性升散,易伤津耗气 ❖ (3)暑易扰头目心神
(4) 暑多夹湿
❖ 湿为长夏的主气。长夏,正当夏秋之交,为一年 中湿气最盛的季节,故长夏多湿病。此外,居住 潮湿、淋雨涉水等均可成为湿邪致病的途径,所 以四季均有湿病的发生。
❖ (1)湿为阴邪,易阻滞气机,损伤阳气
❖ (二)虫兽外伤
❖ (三)医源因素与先天因素
病机
❖ 病机,是指疾病发生、发展、变化及其结 局的机理。以阴阳五行、气血津液、藏象、 经络、病因和发病等基础理论,探讨和阐述 疾病发生、发展、变化和结局的机理及其基 本规律,即病机学说。基本病机,包括邪正 盛衰、阴阳失调、气血失调及津液代谢失常 的方面,为病机学说的最高层次。
❖ (1)风为阳邪,其性开泄,易袭阳位
❖ (2)风性善行而数变
❖ (3)风性主动
❖ (4)风为百病之长
❖ 【附】内风多由脏腑功能失调,尤其是肝的功能 失调,阳热亢盛,或阴虚不能制阳,阳升无制, 导致风气内动,常称为“肝风内动”。主要表现 为头目眩晕、四肢麻木、抽搐、震颤等。
❖ 寒就是寒冷,冬季的主气。在气温较低的冬季, 人体不注意防寒保暖,易感寒邪。其他季节,如 淋雨涉水、汗出当风、贪凉露宿,或过饮寒凉之 物,也可感受寒邪。
疠气
❖ 疠气的致病特点 ❖ (1)传染性强,易于流行 ❖ (2)发病急骤,病情危笃 ❖ (3 )一气一病,症状相似
二、内伤病因
❖ (一)七情 ❖ 七情是指人的喜(心)、怒(肝)、忧(肺)、思
(脾)、悲、恐(肾)、惊七种情志变化。若七情 太过或不及,则会伤及脏腑,发而为病。致病特点 为(1 )直接伤及脏腑(2 )影响脏腑气机“怒则 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思则气 结”。(3)影响病势变化 ❖ (二)饮食 ❖ 饮食是人体维持生命活动的最基本条件。但是,饮 食失宜则又是导致疾病的重要原因之一。饮食失宜 包括饮食不节、饮食不沽和饮食偏嗜三个方面。

中西医疼痛分类比较

中西医疼痛分类比较

中西医疼痛分类比较疼痛是一种因组织损伤从而引起的体验感受,因个体不同,疼痛程度以及情绪体验也有着一定的不同之处。

中医与西医在研究疼痛的病理及发展机制过程中,方向有所不同。

西医强调疼痛的传递过程中,怎样传递至中枢神经让机体感觉到疼痛。

因此,疼痛理论旨在介绍神经系统是怎样运转工作的,并指导进行治疗。

中医认为,身体内外产生的难以忍受的苦楚便是痛,痛当中带有酸感,两者之间往往不容易进行区别。

当人体当中的神经系统、脏器官出现病变,或遭到损害,便会传输至痛觉神经,让人感觉到疼痛。

疼痛也是人类最为敏感且多发的感受。

当前,关于中西医结合治疗各类疾病与疼痛的相关研究也比较多,文章对中西医疼痛进行分类比较介绍,希望能够为中西医结合治疗疼痛提供相应的理论支持。

1.中医疼痛1.1中医辨证论治1.痛证的病因临床上很多疾病都会出现痛证,病因也包括内因与外因,内因主要有气滞、气淤、气血虚亏,外因有六淫之邪,饮食、外伤、劳逸等,以上均可导致出现痛证。

1.病位与病机人体疼痛感及症状表现和致病因素有着密切的关系,但是都会表现在气血方面,痛证的病位会涉及到人体的四肢以及五脏六腑,无处不到。

通常情况下,疼痛症状比较明显的部位往往是具体的病变位置,机体内器官发生病变,在人体表面出现反应点,因此,了解与诊断具体病变位置,有助于疾病的诊断与治疗。

中医对疼痛的认识,几千年来一直遵循“不用则痛”的传统医学理论,癌痛多饮气血失调、淤血阻滞,谈凝积结,湿邪内阻,毒火结聚,虚衰失调等导致引起经络不通所致。

通过中药调理,穴位按摩可达到通经络、调气血的作用,从而止痛。

1.痛证辩证及分类疼痛症状主要是体表外在呈现出的一系列症状,痛证一般可发生于疾病的不同阶段,且随着病情的加重,疼痛程度也会明显加重。

因此,根据痛证可对疾病进行诊断,并为治疗提供参考依据。

胀痛、刺痛均可反映出患者的疾病状况以及是否为气滞,或者血瘀,酸痛实证辨为湿邪侵入,隐痛辨为阳气精血虚亏。

研究人员结合辩证,对疼痛程度进行了详细分类,主要包括以下几种,气滞型疼痛是最为常见的,如感冒、发烧、头痛等;血瘀型疼痛多为意外,机体在外力撞击之下受到损害,从而导致引起的疼痛感;气滞血瘀型主要是风寒导致气滞血瘀无法散出,引起喉部疼痛;外伤型疼痛如在日常运动过程中,不小心发生关节移位,从而导致引起的疼痛症状。

中医内科学--腹痛

中医内科学--腹痛

预防调护
预防、调护
预防、调护 腹痛可由多种病因引起,且相互兼杂,互为因果,共同致病,以寒热虚 实、在气在血为辨证纲领,以脏腑气机不利、经脉气血阻滞、脏腑经络 失养、不通则痛为基本病机。腹痛病位在腹,诊断时应注意与胃痛,尤 其是外科腹痛、妇科腹痛等相鉴别。病变涉及脾、大小肠、肝胆、肾、 膀胱等多脏腑,并涉及多经脉,在辨证时应综合考虑。腹痛的治疗以“ 通”为大法,进行辨证论治。实则泻之,虚则补之,热者寒之,寒者热 之,滞者通之,瘀者散之,不得认为“通”即是单纯攻下。
脾胃系 病 症 中医内科学
腹痛
Part01
概述
Part02
Part03
Contents
Part04
病因病机
辨证论治 诊断与病证诊断
第 1章
概述
概述
定义
腹痛是指胃脘以下,耻骨毛际以上部位发生疼痛 为主要表现的一种脾胃肠病证。多种原因导致脏 腑气机不利,经脉气血阻滞,脏腑经络失养,皆 可引起腹痛。文献中的“脐腹痛”、“小腹痛” 、“少腹痛”、“环脐而痛”、“绕脐痛”等, 均属本病范畴。
治疗原则:以“通”为大法,进行辨证论治
实则泻之,虚则补之,热者寒之,寒者热之,滞者 通之,瘀者散之。
注 意 点
11
辨证论治
寒邪内阻证
症状:腹痛急起,剧烈拘急,得温痛减,遇寒尤甚,恶寒身蜷,
手足不温,口淡不渴,小便清长,大便自可,苔薄白,脉沉紧。

治法:温里散寒,理气止痛。

方药:良附丸合正气天香散。
桂、干姜。
辨证论治
中脏虚寒证
症状:腹痛绵绵,时作时止,痛时喜按,喜热恶冷,得温则舒,
饥饿劳累后加重,得食或休息后减轻,神疲乏力,气短薄,面色不华,舌质淡,苔薄白,脉沉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痛证理论发展史及痛证病因病机阐述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刘德山主任医师中医学认为:身体内外产生的一种难以忍受的苦楚叫痛,痛中带有一些酸感叫疼。

脏腑气血精神等任何一个方面出现失衡或破坏,产生的难于忍受的苦楚,即疼痛,我们把这些以“疼痛”为主要症状的疾病总称为“痛症” 。

临床上痛证有多种表现,如胀痛、刺痛、冷痛、灼痛、绞痛、坠痛、隐痛、游走性疼痛、固定性疼痛等;痛证的病因病机也多种多样,既有气滞、寒邪、热邪、痰浊、食积、湿邪等实证,也有气虚、血虚、阴虚、阳虚等虚症;因此治疗痛证的方法也各不相同。

中医学在漫长的实践中,发展形成了系统的中医痛证理论和独特的痛证病因病机规律。

现介绍如下:一、痛证理论发展史纵观历代治疗疼痛实践的履迹,疼痛理论发展经历了大约六个阶段:1、第一阶段以《内经》为界碑。

《内经》以前的医学已经把疼痛和经脉联系起来。

《内经》则将疼痛进行了分类,从阴、从寒、从心火、从解剖立论,采用了客观的检查手段,并根据经络腧穴理论运用针灸手段治疗。

总之,《内经》论述疼痛,病因以寒热为主,病机以气血为要,作用于经脉,刺灸可以治疗。

2、第二阶段以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为标志。

张仲景对疼痛治疗有两方面的贡献:一是将疼痛分为外感疼痛和内伤疼痛。

外感疼痛为六经病痛,头痛有三阳头痛、厥阴头痛,太阴病多见腹痛,少阴病则以身痛为最;内伤疼痛以胸痹心痛论述最为详尽。

二是用完备的理法方药治疗痛证,充分体现了辨证论治理论体系。

对外感疼痛从寒立论,按六经辨证治疗;对内伤杂痛中的胸痹心痛,以阳微阴弦立论,用栝楼薤白白酒剂治疗。

3、第三阶段是金元医家关于痛证的各家学说。

易水学派李东垣在《医学发明•泄可去闭》中首次提出了“通则不痛,痛则不通”的学术论点,创立了实痛证的病机学说。

王好古也在《此事难知•痛随利减》中提出“诸痛为实,痛随利减”,后世则将“利”训为“通”,指出治疗实证的关键在于“通利” 二字。

河间学派朱丹溪指出气、血、痰、郁皆与痛证有关,提出了痰湿致痛、从痰论治痛证的学说,并论证了治疗头痛的引经之药。

治头痛以川芎为主药,随经加用引经药,在太阳经用川芎,在阳明加白芷,在少阳用柴胡,在太阴加苍术,少阴加细辛,厥阴加吴茱萸等。

4、第四阶段明代温补学派张介宾等补虚治痛学说的确立。

温补学派医家薛立斋、汪石山、张介宾等结合自己的临证经验,突破“痛无补法”的禁区,创立以温补治痛之先河。

张介宾在《质疑录》中指出:“凡属诸痛之虚者,不可以不补也”,并提出“不荣则痛”的痛证病机学说,提出了对痛证治疗要辨“表里寒热虚实”等。

5、第五阶段是对痛证理论的梳理和完善。

清代叶天士在集历代治痛证理论大成的同时,提出了治有先后和定位之论。

他辨治诸痛,一是先寒热、再气血、又虚实进行辨证。

二是区分外感六因和内伤七情。

外感六气必先肌肤而后脏腑,内因七情必先脏腑而后达于肌肤,在内者考内景,在外者观经络,以明确痛证的脏腑经络定位。

三是辨证端,选治法,立方调护。

叶天士强调应明确致痛之因,确立治痛之病,不可混治;又强调内治要佐以针灸砭石、敷贴熨洗、按摩导引等外治之法。

另外,王清任以活血化瘀论治痛证,创立了著名的血府逐瘀汤、膈下逐瘀汤、少腹逐瘀汤、通经逐瘀汤和身痛逐瘀汤六首止痛方剂,名扬医林。

6、第六阶段是近代以来对痛证理论的系统化和机理研究。

对痛证理论进行了全面系统的整理,包括对“不通则痛” 和“不荣则痛” 的深入认识、对痛证各种治法的归纳和梳理等。

借助现代医学和先进科学技术,从细胞水平和分子水平开展了痛证机理研究等。

二、痛证的病因引起痛证的病因很多,中医将其分为三类,几乎每类的各种病因都可导致痛证的发生。

1、外感六淫:六淫是指由自然界中的风、寒、暑、湿、燥、火六种气候变化要素失常转成的侵害人体的致病因素,包括:风邪、寒邪、暑邪、湿邪、燥邪、火邪。

这六淫外邪,都可在一定条件下侵害人体,使机体发生病理性改变,从而产生疼痛。

⑴、风邪:风邪伤人常可引起疼痛,如外感风邪除恶风、恶寒、鼻塞、流涕等症状外,常伴有头痛、项背疼痛、骨节酸痛;由风邪夹杂寒湿侵入筋脉、关节,疼痛表现为游走性疼痛,痛无定处,多见于身体上部,苔薄白,脉浮。

⑵、寒邪:寒邪是引起疼痛最常见的原因。

临床上许多痛证咎其病因,都是由寒邪所致,如临床上长常见的胃脘痛,大多是由寒邪直入中焦引起的胃肠气机组织引起的;再如少腹痛引睾丸之疝气痛,也是由寒邪引起,是寒邪客于肝经之脉引起的。

寒邪致痛的特点是痛有定处,拘急不可屈伸,遇寒痛剧。

⑶、暑邪:暑邪是夏令气候中的一种致病因素,有阴暑、阳暑之分,无论阴暑还是阳暑,都可有疼痛见证。

夏天伤暑的患者首先引起头痛,混蒙不清的感觉。

⑷、湿邪:湿邪致痛其痛的性质多呈重痛。

如湿邪侵犯筋骨关节所成的湿庫,其主证表现为肢体关节重着疼痛,每遇阴雨天加重,多发生于身体下部,苔白腻,脉濡滑。

⑸、燥邪:燥邪伤人也可引起疼痛,如外感燥邪,除见口鼻干燥、咳嗽、少痰或无痰等症外,还可伴有咽痛、头痛、胸痛等症状。

⑹、火邪:火热之邪致痛是极多见的,如外感热邪、客于上焦、出现咽喉肿痛。

热邪致痛的特点是疼痛伴灼热红肿。

舌质红,苔黄,脉数。

此外,一种具有强烈传染性的外邪-- 疫疠之邪亦是引起疼痛的重要因素,几乎所有的疫病中,疼痛都是起主要见证之一,如痄腮患者有严重的腮颊肿痛;疫疠、霍乱伴有剧烈的脘腹疼痛,大头瘟,其致痛欲死。

2、内伤七情属情志的致病因素,包括: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异常情绪的变化。

正常的情绪变化促进气机的正常运行和脏腑的生理功能。

异常的情绪变化则导致气机紊乱和脏腑功能失调,七情致痛直接作用于气机和相应内脏,使脏腑气血功能失调,引起疼痛表现。

如:嬉笑不休可出现胸痛和上腹痛;大怒生气后常引起头痛、胸胁满痛;肝郁侮脾或思虑日久可有脘腹胀痛;悲伤哀泣者可出现胸闷胸痛;常受惊吓者,日久可出现腰痛酸软。

常见的内伤情志病因有:⑴、气滞:为情志等因素导致脏腑气机失调而引起的疼痛。

特点是以胀痛为主,且攻窜不定,常因情志不遂加重,舌象无明显变化,脉弦。

多见于胸胁脘腹部。

⑵、血瘀:多为气郁日久,血行不畅。

特点是痛如针刺刀割,痛处固定不移,甚者可触及包块,舌质紫暗,脉沉涩或细涩。

⑶、虚痛:虚性疼痛多为津液匮乏,阳气亏虚,脏腑、经络失于温养所致。

特点是痛势绵绵不绝,喜温喜按,舌淡脉细弱无力。

3、不内外因凡不属于外因六淫和内伤七情者皆列为不内外因,一般有饮食因素,劳逸问题和外伤虫咬:⑴、食致病因素:包括饥饱失常,暴饮暴食,饮食不洁,饮食偏嗜几个方面。

尽管不内外因致病的机理和致病的种类都不尽相同,但它们却都可以引起疼痛症状的病理变化。

如饮食过量,暴饮暴食,造成食滞中焦,则可出现胃脘疼痛;饮食失宜,过食生冷,寒伤中阳,则可出现脘腹冷痛;饮食不洁,腐败食物聚于胃肠之中可致腹痛,甚至吐泻并作。

⑵、劳倦致病因素:主要指体劳、心劳、房劳的过度。

过劳则气血精微消耗,容易导致虚性疼痛的发生,如:房劳过度是内伤性腰痛的主要原因。

⑶、外伤虫咬:创伤、跌打损伤、持重努伤和烧伤及虫兽咬伤几乎都以疼痛为主要表现, 它们直接作用于人体的肌肤或筋骨,造成损伤引起疼痛。

综上所述,许多致病因素都可导致疼痛,引起不同性质、不同程度的痛症。

因此,需要对其机理进行深入探讨,提高认识和掌握其发生规律。

三、痛证的病机《素问举痛论》阐述痛证的病机指出:人体任何部位所发生的疼痛,它的病理都是在经脉之中。

引发疼痛的原因很多, 但它的病变, 都是在气血方面体现。

1、不通则痛祖国医学认为,“不通” 是痛证发生的主要病机,因为各种原因引起的机能失调或障碍,气血运行不通畅或阻塞而生病痛。

这在《内经》中已论及,金元医家李东垣在《医学发明》中首次明确提出“不通则痛”的病理学说,并确立了其基本治疗原则:通利之法,以达到通利驱邪,“通则不痛”之目的。

疼痛产生的病因多种多样,有气滞、寒邪、热邪、食积、湿邪,也有正气亏虚,但致痛的主要病理环节是血瘀,即上述各种原因导致脏腑组织间的血脉不通,血行不畅,终致血瘀而产生疼痛。

因此应用活血化瘀药通利血脉在痛证的治疗中尤为重要。

“血为气之母” 、“气为血之帅”,血通则气运,血行则风自灭,因此活血化瘀不仅化瘀血、通血脉,而且通气机、祛邪气。

2、不荣则痛不荣即缺乏或失去营养、濡润功能,相当于缺血、缺氧或代谢低下,既是“不通”的恶果,又是引致疼痛的根本原因。

两者形成恶性循环而发生痛证。

《素问•脏气法时论》曰:“肾病者,虚则胸中痛”。

《灵枢•阴阳二十五人》说:“血气皆少则喜转筋,踵下痛”。

《灵枢•五邪篇》说:“阳气不足,阴气有余,故寒中肠鸣腹痛”。

从而指出了肾虚、血脉亏虚或阳虚是致痛的病因,提出了不荣则痛的道理。

在痛证中属“不通则痛” 的实证疼痛固然很多,但属“不荣则痛”的虚性疼痛也不少。

张仲景在《伤寒论》中,关于痛证的条文共55 条,其中属虚痛的17 条,占30%,用于治疗痛证的方剂29个,而治疗虚痛的就有12 个,占41%。

气血阴阳是人体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素体虚弱及后天调养失宜,久病损及正气,引起气血阴阳不足或偏衰,常常导致脏腑经脉失去充运、营养、濡润、温煦,从而引发疼痛的产生,而只有补其偏虚,使之平衡,促其通畅,使五脏六腑气旺、血营、阴濡、阳温,疼痛则止。

总之,对痛证的病机要善于把握。

既要领会“不通则痛”和“不荣则痛”,又要注意两者互为其因。

临床上治疗痛证,要针对虚实的不同病机,一补一泻,相辅相成,互补不足,各有侧重,灵活运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