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小说郁达夫

合集下载

郁达夫的沉沦读后感

郁达夫的沉沦读后感

郁达夫的沉沦读后感沉沦,是一部描写上世纪二三十年代上海社会底层生活的小说。

作者郁达夫以第一人称的视角,通过主人公阿民的视角,描绘了上海滩的社会风貌,以及人物的内心世界。

小说以其真实的写实风格和深刻的社会洞察力,成为中国现代文学的经典之作。

《沉沦》以上海滩的社会底层为背景,通过主人公阿民的视角,展现了上世纪二三十年代上海社会的繁华与落寞。

小说中,阿民是一个生活在社会底层的小人物,他在上海滩上艰难地挣扎着,却始终无法摆脱生活的困境。

小说以阿民的视角,描绘了上海滩的酒楼、妓院、赌场等各种社会现象,展现了上海滩的繁华与落寞。

同时,小说还通过阿民的内心世界,展现了他对生活的迷茫与无奈,对爱情的憧憬与失望,对社会的不满与绝望。

郁达夫以其深刻的洞察力和真实的写实风格,将上海滩社会的种种现象展现得淋漓尽致。

他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上海滩的繁华与落寞,以及人物的内心世界。

小说中的人物形象栩栩如生,他们的言行举止、内心矛盾、情感纠葛,都展现了作者对人物的深刻理解和塑造。

《沉沦》不仅仅是一部描写上海滩社会的小说,更是一部具有深刻社会洞察力的文学作品。

小说中,作者通过对社会现象的描绘,对人物内心世界的剖析,展现了对社会的深刻思考和对人性的关怀。

小说以其真实的写实风格和深刻的社会洞察力,成为中国现代文学的经典之作。

在《沉沦》中,郁达夫展现了对生活的深刻思考和对社会的关怀。

小说以其真实的写实风格和深刻的社会洞察力,成为中国现代文学的经典之作。

通过对上海滩社会的描绘,对人物内心世界的剖析,作者展现了对社会的深刻思考和对人性的关怀。

《沉沦》的价值不仅仅在于其描绘的社会风貌,更在于其对人性的思考和对社会的关怀。

阅读《沉沦》,不仅可以了解上世纪二三十年代上海社会的风貌,更可以感受到作者对生活的深刻思考和对人性的关怀。

郁达夫作品

郁达夫作品

郁达夫作品郁达夫,原名隐秀,生于1881年,去世于1943年,是中国现代作家和文化评论家。

他被誉为中国近代文学的奠基人之一,对中国文学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郁达夫的作品以细腻的描写和独特的情感抒发著称,他的文风深受西方现实主义文学的影响,充满遗世独立的浪漫主义情调。

郁达夫的文学作品丰富多样,涵盖了小说、散文、杂文等多个领域。

本文将对郁达夫的几部重要作品进行介绍。

《故都春秋》《故都春秋》是郁达夫的代表作之一,也是中国现代小说史上的经典之作。

这部小说以北京为背景,以杨子荣的一生为主线,通过描写他的成长经历、亲情、友情、爱情等,展现了一个特定时代的风貌和人物的多维度生命状态。

小说中的人物形象栩栩如生,情节曲折动人,流露出作者对生活的痛苦和对美好事物的渴望,具有浓郁的现实主义色彩。

《故都春秋》的描写手法独特,兼具写实和寓意,通过对细节的把握和具体形象的刻画,展示了当时社会的方方面面。

郁达夫在小说中融入了大量的历史、文化和社会背景知识,使小说不仅仅是个人的成长史,更具有了时代的厚重感和社会的触动力。

《子夜》《子夜》是郁达夫创作的一部长篇小说,也是他的代表作品之一。

这部小说以一个中学生川内的成长历程为线索,通过对他个人的情感变化和社会关系的描写,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动荡和人们思想的转变。

小说中展现了郁达夫对青年成长的深入思考,以及对婚姻家庭、友情、道德观念等问题的探索。

《子夜》的文学风格独特,语言表达简练明快,情感细腻真实。

郁达夫通过对人物的心理描写和行为表现,刻画了一个个鲜活的形象,使读者对角色产生深入的共鸣。

这部小说在揭示人性的复杂性和社会现实的同时,也表现出作者对人性的关怀和对未来的憧憬。

《孤雁》《孤雁》是郁达夫的短篇小说集,也是他文学创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部小说集包含了郁达夫多年来的短篇小说作品,涵盖了社会真实题材、历史题材、爱情题材等多个方面。

作品中的人物形象鲜明,情节曲折有趣,语言表达简洁明了。

《孤雁》的短篇小说以一种精炼而又深刻的方式展现了郁达夫对人性的思考和对社会现实的反映。

郁达夫《沉沦》赏析

郁达夫《沉沦》赏析

郁达夫《沉沦》赏析billsport郁达夫(1896-1945)著名小说家,创造社发起人之一,1920年开始创作小说,他的处女作是《银灰色的死》。

1921年出版短篇小说集《沉沦》,后又创作了许多优秀小说,并在散文、旧诗词、文学理论、翻译等方面有相当高的造诣。

《沉沦》是郁达夫早期的代表作之一,写于作者在日本留学期间,收录在同名小说集《沉沦》里。

小说讲述了一个中国留学生在日本的遭遇,通过“一个病的青年忧郁症的解剖”,揭示主人公内心灵与肉、伦理与情感、本我与超我矛盾冲突。

与郁达夫其他的小说作品一样,《沉沦》是一篇“注重内心纷争苦闷”的现代抒情小说,也叫“自我小说”,带有“自叙传”的色彩。

因此,小说敢于大胆而深刻的自我揭示,复杂而丰富的心理活动。

若要赏析这篇小说,就必须探究人物内心的矛盾心理以及造成这种心理的自身与社会原因。

《沉沦》的主人公“他”出生在一个典型的中国传统家庭,在“他”四处求学中接受的则是较为开放的进步思想。

在中西文化交融的环境下长大的主人公既有中国文人某种气质,同时又有一些自由与叛逆的思想。

但在中国传统文化仍占统治地位的社会环境下,他的自由思想被压抑。

当他离开W学校“打算不再进别的学校去”,他选择了蛰居在小小的书斋里。

他的内心里也因此而压抑,产生了“忧郁症的根苗”。

此后的留学生涯他的忧郁症就更加严重起来。

在异国他乡,饱受“性的苦闷”与“外族冷漠歧视”的“他”渴望真挚的爱情,并愿为此抛弃一切。

然而这种渴望在现实中难以实现,他的内心逐渐失去理智的控制,他开始自渎,窥视浴女,甚至到妓院寻欢,只为了寻求自己感官上的一时愉悦与满足,最终深陷在邪恶的沼泽里不能自拔。

那饮鸩止渴的行为显然让“他”更加苦闷,愉悦过后是更大的空虚,欲望越来越大,他开始寻求更大的刺激,而他的经济状况却穷困潦倒,这就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

最终“他”只有投海自尽来结束这个恶性循环。

郁达夫在《沉沦》中描写色欲是极其重要的部分。

这些情节的描写既不是纯粹的肉欲挑逗与官能刺激,也不是遮遮掩掩含蓄的描绘,而用一种“露骨的真率”来描绘。

沉沦作品赏析

沉沦作品赏析

《沉沦》,是20世纪20年代郁达夫创作的早期短篇小说,亦是他的代表作。

出版时即震撼了当时的文坛。

该小说以郁达夫自身为蓝本,讲述了一个日本留学生的性苦闷以及对国家弱小的悲哀。

郁达夫的小说情感如此饱满,大概可以从他本人对小说的定位上一探究竟。

“至于我的对于创作的态度,说出来,或者人家要笑我,我觉得文学的作品,都是作家的自叙传。

”郁达夫本人十分认同屠格涅夫对于小说作品与作者之间关联的观点,因此他在创作《沉沦》时,对自己过去的经历作了一个较为完整的复原,也正是因此,才有了其中的主人公的家庭背景,坎坷身世。

在小说中,主人公“他”出生于富春江上的一个小市,三岁时丧了父亲,家里有两个哥哥。

“他”先后辗转多个学校求学,最后跟着哥哥来到了日本学习医学方面的知识。

毫不夸张地说,“他”的身世与郁达夫本人早年经历高度重合,如果抛开小说中杜撰出来的情节来看,这也许就是郁达夫本人所作的记录早年日常生活的日记。

郁达夫1896年出生于浙江省富阳市,1899年,郁达夫三岁时,他父亲便撒手人寰。

而郁达夫青年时期也如小说中的“他”一样,先后在“杭州府中学堂”、“嘉兴府中学”、“美国教会学堂”以及浙江大学等多所学校就读。

1913年,17岁的郁达夫随兄长郁华赴日本留学,1914年便考入东京第一高等学校医科部。

由此我们可以发现,“他”与郁达夫的经历不说百分之一百吻合,至少也有百分之九十九点九的相似程度。

对郁达夫而言,《沉沦》中的“他”就是他内心中的自我,而以自我为主角创作的小说,在写作过程中很容易有一种代入感。

同样的身世,同样的经历,同样的环境,这样的设定必定使得郁达夫与小说中的“他”有着高度的共鸣,这就导致在《沉沦》中,小说主人公的情感宣泄是那么的激烈,因为“他”的痛苦体验也正是郁达夫本人深感迷茫的别样表现。

②偏散文化的写法,高度的情感宣泄单就我个人的理解来看,小说应该注重的是讲述一个完整的故事,而散文则以个人情绪的抒发或个人见解的表达为重要特征。

郁达夫的名篇

郁达夫的名篇

郁达夫的名篇
[请在此处插入一幅与郁达夫有关的图片]
郁达夫(1897年-1945年),中国现代作家和思想家,是中国近现代文学史上最重要的作家之一。

他的写作风格独特,作品充满了思辨、感慨和独特的人情味,深受读者喜爱。

下面将介绍郁达夫的几个代表作品:
1.《故都的秋》:这是郁达夫创作于1921年的一篇散文,以秋季城市的变化为背景,表达了他对人生变迁和岁月流转的思考。

这篇作品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北京的秋天,充满了诗意和哲思。

2.《春闺》:这是郁达夫创作于1922年的一部长篇小说,以女性视角讲述了青春的悲欢离合和家庭纠葛。

作品中的女主人公烟花的形象深入人心,展现了女性的坚强和独立。

3.《丰乳肥臀》:这是郁达夫创作于1938年的一部长篇小说,以三兄妹的命运为主线,反映了中国社会的动荡和家庭的悲欢离合。

作品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人性的复杂和社会的变革。

4.《边城》:这是郁达夫创作于1934年的一篇小说,以一个小城边疆的生活为背景,展现了人与自然、人与命运之间的纠葛。


品以细腻的描写和深刻的思考,勾勒出了一个独特的人物群像和浓
厚的地域氛围。

郁达夫的作品风格独特而深刻,对中国文学的发展产生了重要
影响。

他的作品让读者感受到了生活的真实与多样性,引发了对人
性和社会的思考。

郁达夫的名篇将一直被后人铭记和传承。

[请在此处插入一幅郁达夫的肖像图片]。

郁达夫教材收录

郁达夫教材收录

郁达夫教材收录郁达夫教材收录一、背景郁达夫(1899-1945),原名良器,浙江绍兴人。

他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杰出代表之一,素以文笔优美、思想深邃、才华横溢而著称。

他在创作生涯的同时,还默默地对后人传承文化进行了深刻的思考和探讨。

因此,郁达夫的许多作品都成为了中学、大学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郁达夫教材收录的内容1.《红楼梦》序言郁达夫的《红楼梦》序言一经问世,就掀起了轩然大波,引起了极大的反响。

他在序言中全面地分析了《红楼梦》的艺术思想和艺术价值,对该书进行了卓越的评价和解读。

他的这篇序言在教育界备受推崇,成为了研究和教学《红楼梦》的重要参考。

2.写作论郁达夫的《写作论》是现代中国最有影响力的散文之一,也是许多中学、大学的语文教材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在《写作论》中,郁达夫深入探讨了文学艺术的本质,探索了艺术创作的方法和技巧,并阐述了文艺创作应该有的社会责任。

3.《春蚕》《春蚕》是郁达夫的代表作之一,也是现代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

它讲述了一个春蚕的成长历程,寓意了人生的道理和哲学。

这篇作品不仅在文学史上享有盛誉,在中学、大学的语文教材中也被广泛使用,成为了教学文学和思想道德的重要读物之一。

4.《狂人日记》《狂人日记》是郁达夫的又一代表作,也是现代文学史的巅峰之一。

这篇小说以疯狂的笔调和荒诞的情节,描绘了一个自认为疯狂的男人的种种幻想和恐惧。

在中学、大学的语文教材中,这篇小说被广泛使用,成为了教学现代文学和虚幻现实的经典作品。

三、总结郁达夫教材收录了一些经典作品和讲述文学艺术的著作。

他的作品或论述,无论是在文学和教育领域,都拥有不可替代的地位,成为了中学和大学语文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作为一位杰出的文学家,郁达夫的思想和创作理念将会长久地传承下去。

20年代小说2-2郁达夫

20年代小说2-2郁达夫
自我写真:大胆的自我暴露,感情率真、诚挚; 感伤的抒情:单纯的感伤抒情格调,忧郁、颓 废、忏悔情绪。作品整体上的呈现出一种感伤美的 自然美。 结构的散文化:小说善于创造风景画,呈现出 强烈的诗情画意,用瞬间万变的自然景物来创造和 渲染气氛; 流丽、清新的文笔。
从强烈感伤的“自叙传” 从强烈感伤的“自叙传”到沉静 淡泊的散文化 。 提问: 沉沦》 提问:《沉沦》与《迟桂花》阅读感受 迟桂花》 的区别是什么? 的区别是什么?
( 1 ) 散文化的叙事风格和内敛却又 强烈的情感色彩
故事性相当单纯,表达也如生活本身一样质朴自然, 故事性相当单纯,表达也如生活本身一样质朴自然, 语言则体现出散文般的清新和流畅。 语言则体现出散文般的清新和流畅。最具有吸引力的是 作者无处不在却又相当内敛的真挚感情。 作者无处不在却又相当内敛的真挚感情。
郁 翁则生 莲 提问:三个名字的寓意指向什么? 强烈的士大夫情结,传统隐逸思想
追寻 “我”心灵的一次出走→获得→回归的过 程, 是一次灵魂得到净化和升华的过程。小说的 叙事隐含的是一种追寻结构
沉静自得、顽强生命、意志力的安然之美 “迟桂花”是小说的“文眼”,具有深刻的 象征意义。迟桂花的特点是开得晚,却经得 久,具有清香、朴素、耐久的品性,
去参加朋友则生婚礼, “我” 去参加朋友则生婚礼 , 与莲 共游五云山, 共游五云山 , 感受到莲犹如大自然般的 清新、自然和纯净。 清新、自然和纯净。
思想内涵
都市/乡村二元对立结构 都市(东京、上海)指向:污浊、冷漠扼杀 乡村指向:真情(亲情、友情)、纯洁、净 化、升华 现代/传统二元结构 提问: 提问:作品中人物名字的象征意义分别是什 么?
第三节
郁达夫
郁达夫与王映霞
《沉沦》 沉沦》 《茑萝集》 茑萝集》 《达夫游记等》 达夫游记等》 12卷本《郁达夫文集》 12卷本《郁达夫文集》 卷本

半日的游程 郁达夫阅读理解

半日的游程 郁达夫阅读理解

半日的游程郁达夫阅读理解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郁达夫是中国现代文学的重要代表作家之一,他的作品充满了对人性的思考和对社会现实的关注。

在他的小说中,常常反映出人们对自我内心的探索和生活的困境。

而在他的一篇散文《半日的游程》中,也展现出了他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人生的思考。

在《半日的游程》中,郁达夫描述了自己和一位朋友一同外出游玩的情景。

他们乘坐小船在水上漂流,感受着清风拂面和波光粼粼的水面。

郁达夫深深地被大自然的美丽所震撼,他用细腻的笔触描绘了沿途的景色,描绘了清晨的阳光、浓密的树林和远处的山峦,让人仿佛置身于画中。

在游程中,郁达夫的内心也发生了许多变化。

他感受到了大自然的宁静和美好,感受到了自己与自然的融合。

他不再感到孤单和迷茫,而是感到了一种与世界和谐相处的平静。

这种平静使他重新审视了人生和生活,思考着自己的存在意义和追求方向。

他意识到人生短暂,珍惜眼前的每一刻才是最重要的。

在文章的结尾,郁达夫回顾了这次游程所带给他的感悟和启示。

他认为,人生就像是一次短暂的游程,我们要珍惜每一个机会,去感受生活的美好和宁静。

他呼吁人们要心怀感恩和善良,用积极的态度去面对生活的挑战,去创造属于自己的幸福和快乐。

正如他所说:“生活像一场半日的游程,我们要珍惜每一刻,感受其中的美好,让自己成为生活的主人。

”总的来说,郁达夫的《半日的游程》不仅是一次对大自然之美的感悟,更是一次对人生的深刻思考。

通过游程的经历,他让读者产生共鸣,感受到生活中的美好和温暖。

这篇散文充满着对人性的关怀和对生命的热爱,让人们在平凡的生活中找到了一种内心的宁静和安抚。

愿我们在风景如画的游程中,不忘珍惜每一刻,感受生活的美好,让自己成为生活的主人。

第二篇示例:郁达夫在《半日的游程》中讲述了一次半日的游程,让人们能够感受到大自然的美丽和宁静。

这个故事中,主人公选择了一个晴朗的下午,驾驶着自己的车,开始了一场令人难忘的旅程。

作者以简洁明快的语言,描绘了一幅美丽的画面:蓝天白云,绿树成荫,小溪潺潺。

郁达夫

郁达夫

他虽然修读的是经济,但文学 活动不绝,在留学期间阅读了不少 外国小说,以俄国、德国小说居多。 1921年,与同为留日学生的郭沫若、 成仿吾、张资平、郑伯奇组织文学 团体“创造社”。同年开始写作小 说。该年10月15日,首部短篇小说 集《沉沦》出版,内容畅述留学日 本时迷恋日本女人的故事,故事也 刻画了主角因孤独、性压抑及对中 国的矛盾情结所产生的复杂心理结 构,内容香艳豪放,轰动国内文坛。 郁达夫在二十多岁时患了肺结 核。
郁达夫
(1896.12.07~1945.09.17)
原名郁文,幼名荫生,字达夫, 幼名阿凤,浙江富阳人,中国 现代著名小说家、散文 家、诗人。代表作《沉沦》、 《故都的秋》、《春风沉醉 的晚上》、《过去》、《迟 桂花》等。
早 年
郁达夫,本名郁文,出生于浙江省富 阳市满州弄(今达夫弄)的一个知识分子 家庭,三岁丧父,七岁入私塾。九岁便能 赋诗。曾先后于就读于富阳县立高等小学、 之江大学预科(因为参加学潮被校方开除) 、杭府中学(与徐志摩同学)。1913年随 兄长郁华赴日本留学。1919年11月入东京 帝国大学经济学部,至1922年毕业回国。
遇 害
1942年6月初郁达夫逃至苏门答腊西部市镇巴爷公务,化名赵廉,居于当地华侨 蔡承达的房屋,并在当地人协助之下开设酒厂维生。
附近地区的日本宪兵队得悉赵廉是当地唯一懂日语的华侨,希望他当翻译。郁达 夫不收日军薪金,但当时其自愿充当日军翻译一事仍然引起当地人的许多误解和 不满,但期间利用职务之便保护和营救了不少印尼人和华侨。
郁达夫的自传体小说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1.作品中的主人公都是下层知识分子,他们的生活穷困潦倒, 因此充满了失意和颓伤的情感。这些患有严重忧郁症的落 魄知识分子,是当时社会的“零余人”形象,这些主人公 的灰色人生也使小说的格调偏于低沉。 2.在小说中大胆直率地进行心理描写。尤其被评论家所诟病 的,是小说中毫不掩饰的对病态、畸形的性心理进行了直 白的描写,这一点是不能被中国的道学家所接纳的。第一 个站出来为郁达夫的小说进行正面评论的是周作人,他认 为“《沉沦》中虽然有猥亵的分子而无不道德的性质”, 因此,他认为《沉沦》是一件艺术品。 3.以散文的手法进行小说的创作。郁达夫是一个情绪化的人 物,这也影响到了他的小说创作,在写小说时,他是凭着 主观思路去写的,很少顾及到小说创作中的人物、情节、 环境等写作要素,而把大量的主观抒情的东西写进作品中, 尤其是对自然景物的描绘,非常的细腻,这种小说散文化 的倾向对后来的作家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春风沉醉的晚上》名词解释

《春风沉醉的晚上》名词解释

《春风沉醉的晚上》是郁达夫的短篇小说,发表于1923年7月,为郁达夫早期短篇小说代表作。

这篇小说以郁达夫自身的一段亲身经历为创作素材,描写了一个贫困潦倒的日本留学生的忧郁性格和变态情欲,不仅表现了作者对封建社会黑暗现实的愤懑和对人道主义的呼唤,同时也反映了作者思想的局限和精神上的苦闷。

在小说中,“我”是一位有思想、有理想、渴望追求美好生活的青年,但却饱受生活的压迫和摧残。

他租住在上海法租界的一间狭小而阴暗的小房子里,生活十分艰难。

然而,在这个春天的晚上,他却感受到了春风的温暖和花香的气息,仿佛整个世界都变得美好起来。

这种美好的感觉让他暂时忘却了生活的艰辛和困苦,沉浸在自己的幻想之中。

郁达夫

郁达夫

郁达夫及作品简要介绍“自叙传”抒情小说郁达夫(1896~1945)原名郁文,字达夫,浙江富阳人,中国现代著名小说家、散文家、诗人。

一、沉沦(1921年)1、弱国子民心态认为日本学生孤立他,嘲笑他。

2、渴慕爱情“我所要求的就是异性的爱情”3、自慰熏风日夜的吹来,草色渐渐儿的绿起来,旅馆近旁麦田里的麦穗,也一寸一寸的长起来了。

草木虫鱼都化育起来,他的从始祖传来的苦闷也一日一日的增长起来,他每天早晨,在被窝里犯的罪恶,也一次一次的加起来了。

4、偷窥房东女儿洗澡那一双雪样的乳峰!那一双肥白的大腿!这全身的曲线!5、偷窥别人野合地上的落叶索息索息的响了一下。

解衣带的声音。

男人嘶嘶的吐了几口气。

舌尖吮吸的声音。

女人半轻半重,断断续续的说:“你!……你!……你快……快XX罢。

……别……别……别被人……被人看见了。

”他的面色,一霎时的变了灰色了。

他的眼睛同火也似的红了起来。

他的上腭骨同下腭骨呷呷的发起颤来。

他再也站不住了。

他想跑开去,但是他的两只脚,总不听他的话。

二、名家评论1、郭沫若《论郁达夫》他那清新的笔调,在中国枯槁的社会里面好像吹来了一股清风,立刻吹醒了当时的无数青年的心。

他那大胆的自我暴露,对于深藏在千年万年的背甲里面的士大夫的虚伪,完全是一种暴风雨式的闪击,把一些假道学假才子们震惊得至于狂怒了。

2、徐志摩的评价创造社的人就和街头的乞丐一样,故意在自己身上造些血脓糜烂的创伤来吸引过路人的同情。

三、郁达夫小说公的特点1、欲望与道德的冲突郁达夫笔下的主人公,尽管常常为欲所困,游走于妓院等风月场所,表现上看是放荡不羁,但实际上他们在道德上却仍然是保守的,有着一种类似于强迫症的道德洁癖,会把自己内心的欲念看作是不干净的、邪恶的,但是他们又是意志薄弱之辈,无法控制自己,所以每次放纵之后又禁不住要感到后悔、内疚,不断地谴责自己。

这种欲念与道德之间的冲突也是当时那个过渡时代的一个反映。

一方面是个性解放的时代旋律肯定了情和欲的合理性,但另一方面把性视为不洁之物的传统道德仍然对人们有着较强大的约束力。

郁达夫《沉沦》

郁达夫《沉沦》

1912年郁达夫出版了新文学最早的白话短篇小说集《沉 沦》,以其“惊人的取材、大胆的描写”而震动了文坛 。 《沉沦》是郁达夫早期的代表作之一,写于作者在日本 留学期间,收录在同名小说集《沉沦》里。小说讲述了 一个中国留学生在日本的遭遇,通过“一个病的青年忧 郁症的解剖”,揭示主人公内心灵与肉、伦理与情感、 本我与超我矛盾冲突。与郁达夫其他的小说作品一样, 《沉沦》是一篇“注重内心纷争苦闷”的现代抒情小说 ,也叫“自我小说”,带有“自叙传”的色彩。因此, 小说敢于大胆而深刻的自我揭示,复杂而丰富的心理活 动。
主人公心理变态的表现
①遇到女学生慌乱——自悔 ②在被窝里犯的罪恶——羞愧、恐惧、怕 见人面 ③偷看旅馆主人的女儿洗澡——怕得非常, 羞得非常,喜欢得非常。 ④到野外偷听一对男女幽会——一边打嘴 巴,一面偷听,“你去死罢,你去死罢, 你怎么会下流到这样的地步” ⑤踏进妓院大门——“我已变成了一个最下 等的人了”
郁达夫(1896—1945), 原名郁文,浙江富阳人。 1912年开始旧体诗创作。 1913年赴日本留学。 1921年与郭沫若等创立创 造社。10月出版小说集《 沉沦》。 1933年移居杭州,写了大 量山水游记。抗战爆发后 ,赴武汉参加抗日宣传工 作。 1938年到新加坡,主编《 星周日报》。 1945年,被日本宪兵杀害 。
背景
《沉沦》定稿于1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21年5月9日,是郁达
夫的代表作。作品直接表现人的变态性 心理,在中国自郁达夫始,为中国现代 小说的发展开辟了一个新的题材领域, 为郁达夫赢得了很高的声誉。应该说, 郁达夫写作此作品的背景有如下几点: 1、个人生活及心理的压抑 2、“五四”时代特征 3、日本“私小说”的影响
《沉沦》的主人公“他”出生在一个典型的中国传统家庭,在“ 他”四处求学中接受的则是较为开放的进步思想。在中西文化交 融的环境下长大的主人公既有中国文人某种气质,同时又有一些 自由与叛逆的思想。但在中国传统文化仍占统治地位的社会环境 下,他的自由思想被压抑。当他离开W学校“打算不再进别的学 校去”,他选择了蛰居在小小的书斋里。他的内心里也因此而压 抑,产生了“忧郁症的根苗”。此后的留学生涯他的忧郁症就更 加严重起来。在异国他乡,饱受“性的苦闷”与“外族冷漠歧视 ”的“他”渴望真挚的爱情,并愿为此抛弃一切。然而这种渴望 在现实中难以实现,他的内心逐渐失去理智的控制,他开始自渎 ,窥视浴女,甚至到妓院寻欢,只为了寻求自己感官上的一时愉 悦与满足,最终深陷在邪恶的沼泽里不能自拔。那饮鸩止渴的行 为显然让“他”更加苦闷,愉悦过后是更大的空虚,欲望越来越 大,他开始寻求更大的刺激,而他的经济状况却穷困潦倒,这就 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最终“他”只有投海自尽来结束这个恶性 循环。

分析郁达夫小说沉沦

分析郁达夫小说沉沦
这部小说以其独特的魅力,成为了中 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
8
《沉沦》虽然是一部描写上个世纪初的作品, 但其仍然对当代读者产生着启示
它提示我们关注社会边缘人的命运,并思考如 何建立一个更加公正和平等的社会
同时,《沉沦》也启示我们要关注个体的心理 健康和精神状态
在当今社会,许多人仍然面临着压力、焦虑和 不公的问题,这些问题可能导致个体的沉沦
05
02
04
郁达夫的小说《沉沦》 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

他的作品启发了众多后 来者,使他们更深入地 探讨人性和社会的问题
他的写作风格也影响了 许多作家,使他们的作 品更加注重情感表达和
个体经历
此外,《沉沦》还对当 时的青年产生了巨大的 影响,激励他们追求个
人自由和民族独立
这部小说不仅在文学上 具有重要地位,还对中 国的社会变革产生了积
沉沦的情感与主题
(2)精神的沉沦
除了性的沉沦,郁达 夫还探讨了精神的沉 沦。主人公往往在面 对挫折和压力时,失 去了对生活的信心和 希望。他们在寻求自 我价值的过程中,逐 渐陷入精神的崩溃
3
1
郁达夫的写作风格独特,具有强烈的个人情感色彩
他运用第一人称叙述方式,将主人公的内心情感深刻
2
地描绘出来
xxxxx
目录
1
2
小说中的主人公 沉沦的情感与主题
5
6
结论
Hale Waihona Puke 对后世的影响3写作风格
7
文学价值
4
社会背景
8
对当代的启示
分析郁达夫小说沉沦
《沉沦》是郁达夫的一部短篇小 说集,收录了多篇具有深刻情感
和独特风格的小说
这些小说以沉沦为主题,通过讲 述人物的沉沦经历,揭示了社会 的不公与人生的无常

从《沉沦》到《迟桂花》——论郁达夫创作前后期的异同

从《沉沦》到《迟桂花》——论郁达夫创作前后期的异同

从《沉沦》到《迟桂花》——论郁达夫创作‎前后期的异同‎论文摘要:《沉沦》与《迟桂花》是郁达夫前后‎期的两部代表‎性小说,这两部作品反‎映出作者不同‎的写作风格。

《沉沦》的价值体现为‎作者的时代性‎使命感,大胆探索人的‎欲望与传统伦‎理的冲突,而非文学本身‎;而《迟桂花》更具有经久不‎衰的文学美感‎。

用比较的方法‎对这两部作品‎进行分析,可以对郁达夫‎两部作品的地‎位进行价值重‎估。

论文关键词:《沉沦》《迟桂花》郁达夫前后期异同一.(一)1921年,郁达夫第一部‎小说集《沉沦》出版,宛如平地上的‎一声惊雷,立刻为文坛瞩‎目。

郭沫若说它如‎“一股春风”吹醒了无数青‎年的心,并对“士大夫的虚伪‎”作了“暴风雨式的闪‎击”[①]。

小说的成功并‎非偶然。

郁达夫个人经‎历很坎坷,幼年的贫弱、留日的受辱及‎归国后无比困‎窘等一系列不‎顺利的人生际‎遇,性格日趋忧郁‎消沉。

郁达夫在日本‎的日子,有许多日本友‎人十分欣赏他‎的才华,如日本著名诗‎人画家担风氏‎,但是还是有很‎多具有狭隘民‎族主义的日本‎人看不起在日‎的中国留学生‎,当时他们管中‎国人叫做“支那人”。

郭沫若说:“日本人称中国‎为‘支那’。

本来支那并非‎恶意,有人说本是‘秦’字的音变,但出自日本人‎口中则比欧洲‎人称犹太还要‎下作。

”(郭沫若《关于日本人对‎于中国人的态‎度》)当时郁先生只‎有二十岁左右‎,身处异域,还是一个正在‎不断蚕食自己‎国土的国家,还要整日忍受‎着日本人的白‎眼和侮辱,这是多么压抑‎的事,一种对故土的‎依恋之情和浓‎烈的爱国之情‎交杂在一起,使得他不得不‎说,又不得不写,用饱涵深情的‎笔触宣泄心中‎的愤懑。

不同阶段对文‎学艺术的接受‎上也因此表现‎出对传统婉约‎风格和异域感‎伤文学的偏重‎,感伤心态日益‎强烈,一旦为国内病‎态的社会所触‎发,便不可遏制了‎。

《沉沦》艺术的表现了‎一种郁郁的形‎象,凸显了他的创‎作风格:精于描绘主人‎公的痛苦和孤‎独,善于表达人物‎的心理活动与‎景色描写,并且在他的文‎章中能看到许‎多外国文学的‎因素,敢于挑战中国‎传统文化。

沉沦郁达夫读书笔记

沉沦郁达夫读书笔记

沉沦郁达夫读书笔记(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工作总结、学习总结、合同协议、规章制度、条据文书、事迹材料、心得体会、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the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model essays, such as work summary, study summary, contract agreement, rules and regulations, documents, deeds materials, experience, teaching materials, composition, other model essays, etc.want to know different model essay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沉沦郁达夫读书笔记沉沦郁达夫读书笔记(优秀5篇)关于对沉沦郁达夫读书笔记,本文将围绕读书笔记,进行解答论述,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郁达夫及其《迟桂花》

郁达夫及其《迟桂花》

迟桂花(短篇小说)郁达夫著【作者简介】郁达夫(1896---1945)原名郁文字达夫,浙江富阳人。

1913年赴日留学,1922年毕业回国。

1921年与郭沫若等在东京筹建新文学社团创造社。

30年代参加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并发起成立中国自由运动大同盟、中国民权保障同盟。

1938年赴新加坡等地从事抗日活动,1945年9月被日本宪兵秘密杀害,1952年被追认为烈士。

郁达夫是一位热烈的爱国者,是中国新文学的开拓者之一。

主要著作有小说集《沉沦》《鸡肋集》《寒灰集》《在寒风里》《迟桂花》等。

《沉沦》出版于1922年10月,是中国新文学史上第一部白话小说集。

【内容梗概】秋高气爽的农历九月的一天,我接到当年留学日本时的同学翁则生的信。

我们已十几年没见面了,他在书店里看到我写的几本书,才写信给我。

信中谈到自己这十几年的遭际,真是让人同情。

原来,他因生病和家道中落,已被对方逼着退掉了婚约;如今身体好了,很快要结婚,盛情邀我去参加他的婚礼,信中还说他现在和老母、寡妹住在一起。

第二天我就乘车到了杭州--翁则生的家乡翁家山就坐落在西子湖畔的群峰环抱之中,这里真是个适宜居住的好所在。

除了满目葱茏的风景外,微风吹过,一股撩人的桂花浓香吹了过来。

真是让人奇怪:这样晚的季节,这样深的山里怎么还会有丹桂飘香呢?最先见到的是则生的妹妹翁莲,她是位寡居在家的年轻女子,身体强健,两颊微红,看去个子比则生还要高一些;他们的母亲则是位60开外的老人,面貌清癯和善。

一会儿则生被找回来了,他兴奋地握着我的手。

我们边谈着家常边喝茶,茶里又飘出一股令人欲醉的桂花香气。

则生说:"桂花吗?这茶叶里的还是第一次开的早桂,现在在开的迟桂花,才有味哩!因为开得迟,所以日子也经得久。

"啊,原来是这样!我们两个人的话题实在是太多了,后来就转到了他这回的喜事上。

其中涉及到妹妹,翁莲总觉得哥哥讨了嫂子,自己就无权在娘家寄食了。

则生对这一层特别忧虑,他觉得妹妹一辈子住在家里他都没意见,除非她再嫁。

郁达夫花坞赏析

郁达夫花坞赏析

郁达夫花坞赏析郁达夫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一位重要作家,他的作品以其独特的风格和深刻的思想而著称。

他的代表作之一便是《花坞》,这部小说以其独特的叙事方式和深刻的思想内涵而备受赞誉。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对郁达夫的《花坞》进行赏析,探讨其作品的艺术特点和意义。

首先,让我们来了解一下《花坞》的背景和故事情节。

《花坞》是郁达夫在1922年创作的一部短篇小说,它以中国传统文学中的“花”和“坞”为题材,描绘了一个发生在南方水乡的故事。

小说的主人公是一个名叫阿根的年轻人,他在家乡的花坞里过着平静而安逸的生活。

然而,随着故事的发展,阿根却因为一些意外事件而陷入了困境,最终导致了悲剧的结局。

郁达夫在《花坞》中运用了大量的象征手法和隐喻手法,通过对花坞、花、水乡等元素的描绘,寓意着人生的苦难和命运的无常。

在小说中,花坞象征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而花则象征着生命的美好和希望。

然而,水乡的环境却充满了变数和险恶,阿根的命运也因此而受到了影响。

这种对自然元素的隐喻和象征,使得《花坞》具有了深刻的寓意和思想内涵。

此外,郁达夫在《花坞》中还运用了独特的叙事方式和写作手法。

他以第一人称的视角来描写故事,通过主人公阿根的视角和感受,使得整个故事更加真实和感人。

同时,郁达夫还通过对细节的描写和情感的抒发,使得故事更加具有生活的气息和情感的共鸣。

这种独特的叙事方式和写作手法,使得《花坞》成为了一部充满了文学魅力和艺术价值的作品。

除此之外,郁达夫在《花坞》中还对人性和命运进行了深刻的探讨。

他通过对主人公阿根的命运和遭遇的描写,表现了人生的无常和苦难。

在小说的结尾,阿根不幸遭遇了悲剧的结局,这也反映了作者对人生的深刻思考和对命运的不可抗拒。

通过对人性和命运的探讨,郁达夫在《花坞》中展现了对人生的深刻洞察和对命运的无奈。

总的来说,《花坞》是郁达夫的一部具有深刻思想和艺术价值的作品。

通过对自然元素的象征和隐喻,独特的叙事方式和写作手法,以及对人性和命运的探讨,郁达夫在《花坞》中展现了对生活的深刻思考和对人生的感悟。

郁达夫《沉沦》中的比兴句子

郁达夫《沉沦》中的比兴句子

郁达夫《沉沦》中的比兴句子
郁达夫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重要作家之一,他的小说《沉沦》是他的代表作之一。

该小说以描写一个年轻知识分子因为自身的软弱和社会的压迫而走向堕落的故事,展现了当时社会的黑暗和冷酷。

在小说中,郁达夫运用了许多比兴句子,以形象生动地描绘出主人公内心的痛苦和外部环境的残酷。

比如,在小说的开头,郁达夫用比喻手法来描述主人公的心情。

他写道:“天井里有水,那水就像我一样,越来越浑浊,直到满溢出来。

”这句比兴句子将主人公内心的痛苦和挣扎与水的浑浊形象相联系,使得读者能够更加深刻地理解主人公内心的沉沦和无助。

另外,郁达夫也使用了寓言的手法来描述社会的黑暗面。

在小说中,他写道:“这黑暗的城市,就算是有些光亮,也只是一瞬间的荧火,经不起时间的消磨。

”这句寓言式的比兴句子将城市的光亮与荧火相比,暗示着城市的光亮是短暂而虚幻的,无法抵挡时间的消磨。

这种描写方式使得读者对于社会的冷酷和无情有着更加深刻的认识。

此外,在小说中还有许多其他的比兴句子,如用动物的形象来描绘人物的性格特点,用自然景物来象征主人公内心的感受等等。

这些比兴句子不仅丰富了小说的艺术表现力,同时也使得读者更加容易产生共鸣,更加深入地理解了主人公的心理变化和社会环境的影响。

总的来说,郁达夫在《沉沦》中运用了丰富多样的比兴句子,以形象生动的方式描绘出主人公的内心痛苦和外部环境的残酷。

这些比兴句子不仅丰富了小说的艺术表现力,同时也使得读者更加容易产生共鸣,更加深入地理解了人物的心理变化和社会的黑暗面。

郁达夫沉沦

郁达夫沉沦

郁达夫,原名郁文,字达夫,1896年12月出生于浙江富阳的一个知识分子家庭。

三岁丧父。

郁达夫从小受中国古典诗歌的熏陶,有“九岁赋诗四座惊”的佳传。

他十四岁就创作大量旧体诗,并向报刊投稿。

1912年考入之江大学预科,因参加学潮被校方开除 1914年7月入日本东京第一高等学校预科,后开始尝试小说创作·’9,9年入东京帝国大学经济学部·’921年“",与郭轰若、成仿吾、张资平等人在东京酝酿成立了新文学团休创造社不久,郁达夫的第一部短篇小说集《沉沦》问世,在当时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1922年回国。

创造社刊物《创造季刊》的创刊号由郁达夫主编。

后编辑过《创造周报》和《创造日》等。

回国后,郁达夫还发表了小说《春风沉醉的晚上》等作品。

1923年至1926年间先后在北京大学、武昌师范大学、广东大学任教。

1926年回上海后参加创造社活动并主持创造社出版部工作,主编《创造月刊》、《洪水》半月刊等。

发表了《迟桂花》等作品。

1928年郁达夫秘密加入太阳社。

他曾与鲁迅合编《奔流》月刊,还在普迅支持下主编《大众文艺》。

1930年初,中国左翼作家联盟成立,郁达夫为发起人之一。

1933年4月移居杭州后,写了大量山水游记和诗词。

1935年,应上海良友图书公司之邀,负责编选《中国新文学大系》的散文二集”并为之撰写了《导言》。

1936年任福建省府参议。

1 938年,赴武汉参加军委会政治部第三厅的杭日宣传工作,并在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成立大会上当选为常务理事。

后去新加坡,主编《星洲日报》等报纸副刊,写了大量政论、短评和 91 1 942年,日军进逼新加坡,郁达夫与胡愈之、王任叔等人撤退至苏门答腊的巴爷公务,化名赵廉。

1945年8月29日,在苏门答腊失踪,那年他四十九岁。

1952年经中央人民政府批准,追认为革命烈士文本解析 1926年4月出版的《现代评论》第3卷第71期和72期连载了陈西澄做的《闲话》,文章列举出他认为新文学+年来“中国新出有价值的书’十种(实际上选了十一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的“人生问题”。 • “生本不乐”—宗教净化心灵—自我解脱。
• 《辍网劳蛛》:尚洁——在现实中大彻大悟、安之若素。 把自己的命运比作蜘蛛的网,“所有的网都是自己组织 得来,或完或缺,只能听其自然罢了”。
• 得失随缘、逆来顺受的宿命论式人生哲学;异乎寻常的 坚强性格与生活意志,佛教的忍让和基督的博爱。
——鲁迅《中国新文学大系 · 小说二集导言》
⑵ “乡土小说”出现的原因。 周作人:《地方与文艺》“乡土艺术”,张扬“风土的 力”,主张“国民性,地方性与个性”统一。
⑶基本特点: a.对故乡衰败景象的慨叹和人民苦难命运的同情; b.描写故乡的风土人情,并强烈而理性地对愚昧、野蛮、落
后的习俗予以批判; c.注重对人物心理和场景氛围的渲染与营造。
其表现和思考的主要是“一些有关人生的一般的问 题”,核心是人生的目的、意义、价值,以及与此紧 密相关的个性自由、恋爱婚姻、伦理道德、妇女解放 等社会问题,还涉及民众疾苦、儿童问题、教育问题、 劳工问题等。
2.问题小说出现的原因。 A. 是五四新旧更替时代社会变革和思想启蒙运动的产物; “重估一切价值”,对新的人生态度和价值观念探索与追寻。 B. 是当时作家浓厚的忧患意识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直接作用的 结果; “我做小说的目的,只是要感化社会,所以极力描写那旧家 庭的不良现状,好叫人看了有所警觉,才想去改良。”(冰心)
• 2.台静农(1903-1990)安徽霍丘人。
• 鲁迅在《中国新文学大系 · 小说二集》中将之殿后, 并收录有《天二哥》《红灯》《新坟》《蚯蚓们》四篇, 称其小说集《地之子》为“优秀之作”。
• “……要在他的作品里吸取‘伟大的欢欣’,诚然是 不容易的,但他却贡献了文艺;而且在争写着恋爱的悲 欢,都会的明暗的那时候,能将乡间的死生,泥土的气 息,移在纸上的,也没有更多,更勤于这作者的了。”
• 1926年,他将文坛对鲁迅的评论结集为《关于鲁迅及其著 作》,认为鲁迅所表现出的战斗精神 “是必须的,新的中国 就要在这里出现”,“我爱这种精神,这也是我集印这本书 的主要原因”。
• 师承鲁迅的现实主义传统,以满腔悲愤和同情,写出了宗法 制度对乡村底层的精神统治,血与肉,生与死。“人间的酸 辛和凄楚”,“用我的心细细地写出”(《地之子· 后 记》)。
• ⑴何为“乡土小说”? • 指以故乡农村和小市镇的生活为题材,着力于风土人
情的描绘,具有浓郁的地方色彩的小说。 • “蹇先艾叙述过的贵州,裴文中关心的榆关,凡在北
京用笔写出他的胸臆来的人们,无论他自称为用主观或客 观,其实往往是乡土文学,从北京文学这以方面来说,则 是侨寓文学的作者。……,因此也只见隐现着乡愁。”。
• 三、问题小说的缺失与不足: • 1. 忽略了人物塑造、情节设置、氛围渲染和形式等文学要
素,小说的社会认识价值超过甚至损害了其文艺审美价值; • 2. 小说过重的哲理色彩和理性深度,有图解观念的创作形
式,影响了作品的真实性。; • 3. 缺乏现实的生活基础,缺少鲜活的生活气息,存在明显
的主观臆想和向壁虚构的成分,影响了作品的感染力。
• 《命命鸟》:在尘世难以实现的爱情用平静地双双赴水殉 情来实现;(缅甸的仰光)
• 《枯杨生花》:一对年轻时的情人,40年后再度相逢而旧 情萌发。
• 传奇的情节、异域的氛围、瑰丽的语言 “香艳”“鲜红嫩绿”(茅盾《落花生论》)“奢侈
的”“贵族的”(沈从文《论落花生》):
• 4.叶绍钧:小市民知识分子的灰色人生 • 文学研究会创作最有成绩的作家,五四除鲁迅之外最
• “把一篇小说安放在近十年的历史过程中的,不能不说
这是第一部;而有意地要表示一个人——一个富有革命性 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怎样地受十年来时代的壮潮所激 荡,怎样地从乡村到都市,从埋头教育到群众运动,从自 由主义到集团主义,这《倪焕之》也不能不说是第一部。 这两点上,《倪焕之》是值得赞美的。”
——茅盾《读<倪焕之>》
• 小市民和小知识分子题材: • “要是有人问道:第一个‘十年’中反映着小市民
知识分子的灰色生活的,是哪一位作家的作品呢?我 的回答是叶绍钧!”
——茅盾《中国新文学大系 小说一集导言》
• A. 对小市民的无聊、庸俗生活现象的讽刺与批判。(灰色、 庸俗、苟安的国民性痼疾)
• 《一个朋友》:把结婚、生子、娶儿媳妇当作人生的全部, 身上只有传种接代的生物要求,而毫无远大高尚的生活理 想。
2.王统照:“美”与“爱”的魔力与虚幻
“剑三是对于人生问题下功夫的。他以为人生应该 美化,美为人生的必要,是人类生活的第二生 命。” ——瞿世英《<春雨之夜>序》
在王统照看来,人们的生活是一个美好的乐园,却 总是遭到外界突来的恶势力的粗暴破坏,甚至完全毁 灭。
• 《沉思》:爱与美化身的琼逸,献身艺术作模特,以艺术为 媒介来给人生以快乐和光明,却被人误解、反对和干涉,甚 至想被占有,使其陷入沉思。
• B. 后期:“慰安”身份与“爱的哲学”。 • 试图安慰青年的苦闷、忧伤心灵,并力图回答、解决问题,
转向“开药方”。 《超人》(1921年):何彬 (“爱和怜悯都是恶”),禄
儿的母亲使他悟到“世界上的母亲和母亲都是好朋友,世界上 的儿子和儿子也都是好朋友,都互相牵连,不是互相遗弃”。
“爱的哲学”战胜了“恨的哲学”。 后来有《悟》 小说在当时产生了强烈的社会反响。但小说形象苍白、说教 太重,损害了艺术感染力。
• 他笔下的人间,闭塞、冷灰、残酷、阴森。
• “卖妻”“典妻”“冲喜”“殡葬”“超渡”等陋习。
• 典妻:《蚯蚓们》农民李小以四十串的代价卖掉妻子; 《负伤者》吴大郎妻子被乡绅霸占,脚被砍伤,自己反 被关押,警察逼他画押卖妻。
• 冲喜:《烛焰》聪慧而美丽的少女翠儿被怜爱她的父母 以“女儿毕竟是人家人”为由,把她嫁到夫家“冲喜” 。 夫为妻纲的宗法制度下女性价值的荡然无存。
• 二、五四“乡土小说”创作: • 1.王鲁彦(1902-1944),浙江镇海
人。
• 原名王衡,仿效鲁迅而取笔名鲁彦。 鲁迅曾称其为“ ‘吾家’ 彦弟”。

• 《柚子》:军阀视人命为草芥,围观者麻木、冷漠。“湖南 的柚子呀,湖南的人头呀!”“这么便宜的湖南的柚子 呀!”。作者由变态的愤怒和不平转而为尖刻的讥讽,黑色 幽默与荒诞感。
• C.受到欧洲、俄国等表现社会人生为主的文学的深刻 影响。 “易卜生的问题剧”、《娜拉》所提出的个性解放与 妇女解放问题; 托尔斯泰的“为人生”“主义的写实主义”,俄国文 学是“提出问题的文学”(高尔基)。
二、问题小说的创作:
• 1.冰心——“爱的哲学”。
• 是五四运动“把我卷出了狭小的家庭和教会学校的门 槛,使我由模糊二慢慢地看出了在我周围的半封建半殖 民地的中国社会里的种种问题,在我们的日常生活里, 几乎处处都有问题。这里面有血、有泪,有凌辱和呻吟, 有压迫和呼喊。我只想把我所看到听到的种种问题,用 小说的形式写了出来” 。
• 《微笑》:从正面揭示美和爱的伟大。监狱中一个女犯人 的“微笑”使一个青年小偷转变为一个“有智识的工人”。
• 带有美丽和虚幻的色彩,“从空想中设境或安排人物”, 缺乏现实力量。
3.许地山:异域的宗教奇葩 • 文学研究会中风格独异的作家。被郑振铎誉为“一朵绚丽耀
眼的奇花”。浓厚的宗教色彩和诡异的浪漫情调。 • 散文集《空山灵雨》,小说集《辍网劳蛛》等。 • 用佛教的“出世”观点和基督教的“博爱”学说来接到有关
实可爱却备受婆婆的虐待和折磨而含冤死去; “慈怜温蔼”、 天使般的惠姑抚慰她使之宁静愉快地走向极乐世界。
• 但冰心提出的问题并不是很深刻,态度也不是很激
烈,冲突是平缓的,人物也是很软弱的。 • 冰心具有“不偏不激的中庸思想”,“极端派的思
想,她是不喜欢的”,其人物是一些“软脊骨的人”。 ——茅盾《论冰心》
• “乡村小资产阶级的心理,和乡村的原始式的冷酷,表现在 这篇《黄金》里的,在文坛上,似乎尚不多见。作者的描写手 腕,和锐敏的感觉,至少就《黄金》而言,是值得赞赏的” , 并希望鲁彦 “用他的锐敏的感觉取描写乡村小资产阶级,把 他的canvas扩展开来,那么,一定还有更好的成绩。” ——方璧《王鲁彦论》(1928年1月《小说月报》)
重要的现实主义作家。 • 美学追求:始终把艺术视角对准平凡的下层人的生活,
注意倾听平淡庸俗、单调乏味的日常生活的声音,从 中发现“深浓和非常”的意义。 • 平凡的人生故事、平凡的小人物(贫困卑贱的教员、 小市民、学生和农民)
• 《这也是一个人?》(《一生》): “伊”、“卖掉”、“牛”,农家妇女 牛马不如的悲惨命运,提出如何从封建 桎梏下解放出来,争取“人”的地位与 权利的问题。
一、问题小说及其出现。 • 问题小说(1919—1923年)是五四时期小说创作的
一个突出现象。 • 主要的问题小说作家:
《新潮》上的罗家伦、汪敬熙、杨振声;文学研究会 的冰心、叶绍钧、王统照、庐隐、许地山等。
1.问题小说的概念与内容:
凡是明确地接触某一社会现实或人生现象,有意识 地提出问题、甚至试图解答问题的小说,都可以谓之 “问题小说”。
代小说郁达夫
社会背景 :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期,几千年来被 奉为正统的旧秩序、道德观念被颠覆,新的秩序、观念 和道德标准尚未建立,“五四”思想启蒙者大多数以西 方文学作品及文艺学、哲学理论作为批判现存社会、探 询社会出路的武器。外国小说和理论的输入也促进了 “五四”新小说的发生、发展。
五四“问题小说”
3. 许钦文(1897-1984)浙江绍兴人。
鲁迅“是我的私淑老师。我可以算作他的私淑弟子” (《<鲁迅日记>中的我 · 伴游杭州》)
五四乡土写实小说
一、五四“乡土小说”概说。
• 1923年前后,“问题小说”逐渐衰落,乡土写实小说 则陆续出现,并在1926年前后达到高潮。鲁迅是中国 现代乡土小说的开创者和奠基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