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阿长与〈山海经〉》
语文《阿长与〈山海经〉》阅读原文试题与答案解析_阿长与《山海经》原文
语文《阿长与〈山海经〉》阅读原文试题与答案解析_阿长与《山海经》原文《阿长与〈山海经〉》(一)也许是太过于念念不忘了,连阿长也来问《山海经》是怎么一回事。
这是我始终没有和她说过的,我知道她并非学者,说了也无益;但既然来问,也就都对她说了。
过了十多天,或者一个月罢,我还很记得,是她告假回家以后的四五天,她穿着新的蓝布衫回来了,一见面,就将一包书递给我,高兴地说道:“哥儿,有画儿的‘三哼经’,我给你买来了!〞我好像遇着了一个霹雳,全体都震悚起来;抓紧去接过来,打开纸包,是四本小小的书,略略一翻,人面的兽,九头的蛇,……果真都在内。
这又使我发生新的敬意了,别人不愿做,或不能做的事,她却能够做胜利。
她确有宏大的神力。
谋害隐鼠的怨恨,从今完全消灭了。
这四本书,乃是我最初得到,最为心爱的宝书。
1.给选段划分层次并概括层意。
[①‖②③④‖⑤第一层:给阿长简说《山海经》。
第二层:记叙阿长买来《山海经》及感受。
第三层:《山海经》是我心爱的宝书。
]2.“我〞没有对阿长说起《山海经》的事的缘由是什么?试用原文回答。
[我知道她并非学者,说了也无益。
]3.当长妈妈把一包书递给我时,“高兴地说〞的缘由是:[能满足“我〞渴望已久的愿望]。
4.为什么“我好像遇着了一个霹雳,全体都震悚起来〞?[“我〞被她的热忱深深地打动了。
]5.“她确有宏大的神力〞,这“神力〞指什么? 〔为什么说“她确有宏大的神力〞?〕表现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别人不愿做,或不能做的事,她却能够做胜利。
表现了对阿长的尊敬与爱戴。
]6.从阿长给“我〞买《山海经》这件事上,你看出了她什么性格特征?[ 对“我〞极其疼爱,说明她和善朴实。
]7.选文部分“我〞的心理活动是进展改变的,试写出其改变轨迹。
[不抱任何盼望——惊异和震撼——产生新的敬意。
]8.请说一说画“〞线句子的含义。
[这是议论句,表达了“我〞对长妈妈的感谢和崇敬之情。
] 9.当阿长问《山海经》是怎么一回事时,“我〞是怎样想的?说明了“我〞的什么心理?[“我〞知道她并非学者,说了也无益。
朝花夕拾阿长和山海经朝花夕拾阿长与山海经6篇
朝花夕拾阿长和山海经朝花夕拾阿长与山海经6篇读了这篇文章,我知道了这是描述儿时与保姆长妈妈相处的故事。
鲁迅先生写出的是一个“切切察察”、喜欢“告状”、睡觉爱摆“大”字的长妈妈。
也写了她懂得的许多“我听不耐烦”的规矩,比如元旦、除夕吃福橘、人死了要说老掉了。
这篇文章主要围绕着《山海经》,写我对长妈妈的感情变化,由最初的我不大佩服她,最后我对她又有了新的敬意,是因为她给我买了《山海经》。
这篇文章一共讲了七个小故事:一、我误认为长妈妈谋死宠物隐鼠。
二、长妈妈睡成一个“大”字。
三、教我许多烦人的事情。
四、新年说恭喜,吃福橘。
五、长妈妈有点搬弄是非。
六、长妈妈讲长毛的故事让我有了空前的敬意。
七、长妈妈给我买回《山海经》。
文章不同的称呼代表了长妈妈不同的地位,以及作者对她的不同的感“阿长”称呼更为合理。
而作者写这篇文章是以四十六岁,以现在的年龄来写,用阿长更合适,同时“阿”字带有亲昵的语气。
对于《山海经》这一部分,一个农村妇女,目不识丁,但是又和艰涩难懂的《山海经》联系起来,这不禁让人心生疑惑,迫切的想要到文章中去寻找这二者之间的联系。
而长妈妈用自己的血汗钱为“我”买来了《山海经》,更能体现出阿长对我的关爱。
这篇文章很好的写出了长妈妈是一个处于社会底层的普通劳动妇女,她身上既继承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爱心、真诚、善良,也沿袭了封建文化的糟粕——粗野、庸俗、愚昧。
但不论怎样,她对作者鲁迅的关爱是我们能感受到的,而鲁迅也在文章中寄托了对她的思念。
《朝花夕拾》读后感200字每读完这篇文章,心中总要憧憬一番。
时间似乎也停留了,停在了那美好的童年。
——题记“不必说碧绿的菜田,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葚;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着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去了……”这是鲁迅的散文集《朝花夕拾》中的一篇,写的是鲁迅童年的生活和学习,回忆中的百草园和三味书屋。
不是简单的勾勒,也没有浓浓的笔墨,而是流露着儿时的快乐,甚是打动人心。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9课《阿长与〈山海经〉》课文原文、知识点及教案
【导语】鲁迅先⽣的《阿长与⼭海经》所追忆的保姆,她是⼀个粗⼈,没有⽂化、粗俗、好事,是⼀个很不幸的⼈。
但她⼜是⼀个热望⼀⽣平安的劳动妇⼥,质朴善良、热⼼帮助孩⼦解决疑难。
鲁迅先⽣深情地抒写了对她的真挚的怀念。
以下是®⽆忧考⽹为⼤家精⼼整理的内容,欢迎⼤家阅读。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第8课《阿长与〈⼭海经〉》课⽂原⽂ 长妈妈,已经说过,是⼀个⼀向带领着我的⼥⼯,说得阔⽓⼀点,就是我的保姆。
我的母亲和许多别的⼈都这样称呼她,似乎略带些客⽓的意思。
只有祖母叫她阿长。
我平时叫她“阿妈”,连“长”字也不带;但到憎恶她的时候,——例如知道了谋死我那隐⿏的却是她的时候,就叫她阿长。
我们那⾥没有姓长的;她⽣得黄胖⽽矮,“长”也不是形容词。
⼜不是她的名字,记得她⾃⼰说过,她的名字是叫作什么姑娘的。
什么姑娘,我现在已经忘却了,总之不是长姑娘;也终于不知道她姓什么。
记得她也曾告诉过我这个名称的来历:先前的先前,我家有⼀个⼥⼯,⾝材⽣得很⾼⼤,这就是真阿长。
后来她回去了,我那什么姑娘才来补她的缺,然⽽⼤家因为叫惯了,没有再改⼝,于是她从此也就成为长妈妈了。
虽然背地⾥说⼈长短不是好事情,但倘使要我说句真⼼话,我可只得说:我实在不⼤佩服她。
最讨厌的是常喜欢切切察察,向⼈们低声絮说些什么事。
还竖起第⼆个⼿指,在空中上下摇动,或者点着对⼿或⾃⼰的⿐尖。
我的家⾥⼀有些⼩风波,不知怎的我总疑⼼和这“切切察察”有些关系。
⼜不许我⾛动,拔⼀株草,翻⼀块⽯头,就说我顽⽪,要告诉我的母亲去了。
⼀到夏天,睡觉时她⼜伸开两脚两⼿,在床中间摆成⼀个“⼤”字,挤得我没有余地翻⾝,久睡在⼀⾓的席⼦上,⼜已经烤得那么热。
推她呢,不动;叫她呢,也不闻。
“长妈妈⽣得那么胖,⼀定很怕热吧?晚上的睡相,怕不见得很好吧?……” 母亲听到我多回诉苦之后,曾经这样地问过她。
我也知道这意思是要她多给我⼀些空席。
她不开⼝。
但到夜⾥,我热得醒来的时候,却仍然看见满床摆着⼀个“⼤”字,⼀条臂膊还搁在我的颈⼦上。
《阿长与〈山海经〉》有关资料
《阿长与〈山海经〉》有关资料【阿长简介】阿长(?~1899),鲁迅称她为长妈妈,浙江绍兴东浦大门人。
她是鲁迅儿时的保姆。
长妈妈的夫家姓余,有一个过继的儿子叫五九,是做裁缝的,他有一个女儿,后来招进了一个女婿。
“长妈妈只是许多旧式女人中的一个,做了一辈子的老妈子(乡下叫做‘做妈妈’),平时也不回家去,直到临死。
”长妈妈患有羊角风,1899年4月“初六日雨中放舟至大树港看戏,鸿寿堂徽班,长妈妈发病,辰刻身故”。
鲁迅对长妈妈怀有深厚的感情,在《朝花夕拾》中,有好几篇文章回忆到与长妈妈有关的往事,其中《阿长与〈山海经〉》是专门回忆和纪念她的。
其实,这个来自东浦的长妈妈身材矮小,周家原先的保姆个子高大,按周家工友王鹤照的说法:章福庆的妻子阮氏──“庆太娘”才是真正的长妈妈,只是叫惯了,也把东浦的那位叫做长妈妈。
不过,笔者曾特地为此函询周建人夫妇,回答是否定的意见,周作人日记里的“章妈”也是东浦的那位长妈妈死后再雇请的。
【阿长的形象】(一)阿长是鲁迅童年生活中一个颇有影响的人物,曾几次被鲁迅写入作品中。
在这些作品中,作者不但对她作了较为全面的介绍,而且通过几件互不关联的事情描绘了她的性格。
在《狗·猫·鼠》里已先写了她踏死“我”心爱的隐鼠。
到《阿长与〈山海经〉》,又采用先抑后扬的手法来写她。
开头写她“喜欢切切察察”,低声絮说什么时“还竖起第二个手指,在空中上下摇动,或者点着对手或自己的鼻尖”。
对“我”管得很严,拔一株草都说是顽皮,动不动就要告诉家长。
夏天睡觉又在床上写“大”字,挤得“我”没有翻身的余地。
这些真切生动的细节描写,都带着明显的贬义。
接着写她元旦清早给“我”的磨难。
这些“古怪的仪式”虽然是出于善良的动机,但因“烦琐之至”“非常麻烦”,使“我”至今还记得很清楚。
再来,写她讲“长毛”的故事,更进一层地写她缺点。
当“我”以为她长得很丑,倘若“长毛”来,一定最安全了,她却反驳道:“那里的话?!”她严肃地说。
2020春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优秀教案第三单元 9《阿长与〈山海经〉》
9阿长与《山海经》1.把握课文主要内容,理清情感变化脉络。
2.分析关键语句,体会作者词语运用之妙,并从细节中理解阿长形象。
3.领悟作者对长妈妈的思念和感激以及歉疚之情。
第1课时一、导入新课还记得上学期学过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吗?这篇课文中有这样一段描述:“这故事很使我觉得做人之险,夏夜乘凉,往往有些担心,不敢去看墙上,而且极想得到一盒老和尚那样的飞蜈蚣。
”这段话中的故事是什么故事?讲这个故事的人是谁?对,是“美女蛇”的故事,讲这个故事的人是长妈妈。
长妈妈是谁?为何她能讲出如此丰富有趣并让小鲁迅担忧一阵子的故事来?她到底是个怎样的人?答案就藏在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课文中,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二、教学新课目标导学一:梳理叙事事件,把握文本内容1.快速阅读课文,说说本文围绕长妈妈写了哪几件事,对于每一件事情,作者对阿长的情感态度如何。
请简要概述。
明确:①“常喜欢切切察察”,爱告状,睡觉时挤得“我”无法翻身(实在不大佩服);②懂得许多规矩和麻烦的礼节(不耐烦);③讲长毛攻城的故事(有了空前的敬意);④谋害“我”的隐鼠(敬意消失);⑤“我”十分渴慕《山海经》,求而不得时阿长竟为“我”买来了(新的敬意)。
2.通过上述分析,你的眼里也一定出现了一个“阿长”的形象,阿长是怎样一个人呢?根据你对课文的理解,可用“阿长是一个______的人”表述。
(可以从外貌、身份、细节、性格等方面说,可用课文中的词句,也可以自己概括,发挥学生的积极性,鼓励各抒己见)明确:阿长是一个黄胖而矮的人;阿长是一个别人不注意姓名的人;阿长是一个喜欢切切察察的人;阿长是一个睡相不好的人;阿长是一个限制“我”行动的人;阿长是一个懂得许多规矩的人;阿长是一个烦琐之至的人;阿长是一个迷信的人;阿长是一个善良的人;阿长是一个朴实的人;阿长是一个热情为“我”着想的人;阿长是一个具有伟大神力的人……小结:长妈妈有无知可笑、愚昧落后的缺点,但更有着纯朴、善良、仁慈的美德。
七年级语文下册9阿长与《山海经》精讲与训练
阿长与《山海经》【要点同步精讲】基础知识补充1.补充字音憎.恶(zēnɡ)惶.急(huánɡ)诘.问(jié)粗拙.(zhuō)(pīlì)孤孀.(shuānɡ)惊骇.(hài) 惧惮.(dàn)霹雳..2。
辨析字形慕(mù)渴慕疮(chuānɡ)疮疤悚(sǒnɡ)震悚募(mù)募捐怆(chuànɡ)怆然竦(sǒnɡ)竦峙虏(lǔ)俘虏掳.(lǔ)掳掠3。
补充释义(1)骇:惊慌害怕(2)掳:抢走(3)惶急:恐惧着急。
(4)疮疤:①疮好了以后留下的疤。
②比喻疼处、短处和隐私。
(5)诘问:追问,责问。
(6)渴慕:非常思慕。
(7)疏懒:懒散而不习惯于受约束。
(8)霹雳:云和地面之间发生的一种强烈雷电现象。
(9)孤孀:寡妇.(10)粗拙:粗疏拙劣,不精美.(11)莫名其妙:没有人能说明它的奥妙,表示事情很奇怪,使人不明白。
4.作者简介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
1918年5月,首次以“鲁迅”作笔名,发表了中国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
代表作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杂文集《坟》《华盖集》《二心集》《而已集》等16部。
课文精华巧学问题一文章围绕阿长写了哪些事情?重点写了什么?从这些事中可看出阿长是一个怎样的人?知识点拨:事件概括要全面,可以按“××人做了……事”的样子来概括.详写是为表现中心服务的.答案:写了对她的称呼的由来,写了她喜欢“切切察察”的毛病,写了她的睡相,写了元旦的古怪仪式,写了她一肚子烦琐的道理,写了她给“我"讲长毛的故事,写了她谋害“我”的隐鼠,重点是写她给“我"买来《山海经》。
从这些事情中,可以看出,阿长是一个很不幸而又热望一生平安的劳动妇女,她没有文化、粗俗、好事,而又心地善良、热心帮助孩子解决疑难。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9 《阿长与〈山海经〉》课后习题参考答案
9 《阿长与〈山海经〉》课后习题参考答案思考探究一、熟读课文,看看文章围绕阿长写了哪些事情,详写了什么,略写了什么。
从这些事情中,可以看出阿长是个什么样的人?结合课文,想一想作者为什么要写这样一个人。
参考答案:第一部分,介绍她的身份和称呼。
第二部分,首先围绕阿长的日常言行,略写她“喜欢切切察察”、对“我”过分看管,详写睡相粗俗;其次围绕阿长“满肚子是麻烦的礼节”,详写“元旦的古怪仪式”,略写给“我”灌输各种礼仪禁忌;再次,围绕阿长的迷信可笑,详写讲长毛故事赢得“我”“空前的敬意”,略写“谋害”隐鼠而失去“我”的敬意;第三部分,围绕阿长对“我”的真诚慈爱,详写阿长为“我”买《山海经》的前后经过。
从这些事情中,可以看出阿长虽然地位卑微、身世不幸,却乐天安命;虽没有文化,粗俗、好事、迷信,却天性纯朴善良、仁厚慈爱。
阿长毫不计较“我”对她的各种不屑和无礼,真心实意关心爱护“我”,努力满足“我”的愿望,这让成年之后的“我”深感惭愧,同时也倍加感激与怀念。
二、这是一篇回忆童年生活的散文,作者将写作时的回忆与童年的感受彼此交错转换。
在通篇阅读、整体感知的基础上,讨论并完成下列各题。
1.分别找出代表“写作时的回忆”与“童年的感受”的一些语句,体会文中“成年的我”和“童年的我”两种叙述视角的不同。
2.在“写作时的回忆”中,作者对阿长的怀念充满了温情。
你从哪里能读出来?3.在“童年的感受”中,作者对阿长的印象和态度是有变化的。
试简要说明。
参考答案:1.关于“写作时的回忆”:如“长妈妈,已经说过,是一个一向带领着我的女工,说得阔气一点,就是我的保姆”,这里“已经说过”很明显地表明作者是站在“成年的我”的角度来叙述;再加上“此外,现在太抵忘却了,只有元旦的古怪仪式记得最清楚”,“现在”也鲜明地表明作者是站在“成年的我”的角度来叙述。
关于“童年感受”:如“一到夏天,睡觉时她又伸开两脚两手,在床中间摆成一个‘大’字,挤得我没有余地翻身,久睡在一角的席子上,又已经烤得那么热。
人教七年级语文下册9 《阿长与〈山海经〉》
重难点探究
在充满贬义色彩的文字后面,含有同情与怀念,有形诸 文字和隐在叙事之中的双重色彩。 鲁迅是以儿时的心态回忆阿长的,又是以写作时的眼光 去审视自己的儿时和阿长的,采用了欲扬先抑的写法。
重难点探究
3.文章围绕阿长写了哪些事情?详写了什么,略写了什么? 从这些事情中,可以看出阿长是个什么样的人?作者为什 么要写这样一个人? 第一部分,介绍她的身份和称呼。第二部分,首先围绕阿 长的日常言行,略写“喜欢切切察察”、对“我”过分 看管,详写睡相粗俗;其次围绕阿长“满肚子是麻烦的礼 节”,详写“元旦的古怪仪式”,略写给“我”灌输各种 礼仪禁忌;
相关知识。
情,领悟阿长性格中的真善美。
新课导入
解题:1. 阿长是什么人?
阿长(?——1899),是鲁迅儿时的保姆, 姓名不可考。
解题:2.鲁迅还在哪篇作品中提到“长妈妈”?
新课导入
先前,有一个读书人住在古庙里用功,夜间在
院子里纳凉的时候,突然听到有人在叫他。答应着,
四面看时,却见一个美女的脸露在墙头上,向他一
写作借鉴
3.欲扬先抑。
纵观作者对阿长形象的刻画,有如一部连续剧。从“喜欢切切察察”,对 “我”过分看管,到睡相粗俗;从“满肚子是麻烦的礼节”,特别是“元 旦的古怪仪式”,到给“我”讲“长毛”的故事,再到“谋害”隐鼠,多 侧面多角度地展现出阿长的个性特点:粗俗好事,迷信无知,却又乐安天 命,简单直率。直到阿长给“我”买来《山海经》,先扬后抑的表达效果 才充分显现,阿长淳朴善良、仁厚慈爱的品格在前文的衬托下显得格外 闪光。
抒情。抒发了作者对阿长真挚的感激、敬 爱和深深的怀念之情。寄托了作者对善良人的 衷心祝愿,深化了文章的主题。
重点解读
既然作者这么尊敬她,为何题目直呼阿长?
初一语文九课笔记
九课《阿长与山海经》笔记一、课文标题与作者《阿长与山海经》,作者是鲁迅。
二、背景知识《阿长与山海经》是鲁迅的一篇短篇小说,选自《呐喊》集。
小说通过讲述阿长对山海经的痴迷和追求,展现了封建社会的落后和人民的苦难,同时也揭示了人性的复杂和多样。
三、重点词汇1.阿长:小说的主人公,一个对山海经充满好奇和追求的普通百姓。
2.山海经:古代一部地理著作,记录了各种神奇的山川、动植物和神话传说。
3.痴迷:对某种事物或活动深深着迷,无法自拔。
4.追求:努力追求某种目标或理想,不断寻求进步和发展。
5.封建社会:以封建制度为基础的社会形态,存在等级制度和剥削关系。
6.苦难:生活中的困难和痛苦,常指人民在封建社会中遭受的压迫和剥削。
7.人性:人类天生的本质和特性,包括善良、邪恶、自私、无私等多种方面。
四、课文内容概述— 1 —《阿长与山海经》通过讲述阿长对山海经的痴迷和追求,展现了封建社会的落后和人民的苦难。
阿长是一个普通百姓,对山海经充满了好奇和追求。
他通过各种途径收集山海经的资料,甚至不惜花费巨额财富购买相关书籍。
然而,他的痴迷并没有得到周围人的理解和支持,反而遭到了嘲笑和排斥。
最终,阿长在追求山海经的过程中陷入了困境,付出了沉重的代价。
小说通过阿长的经历揭示了封建社会的落后和人民的苦难,同时也探讨了人性的复杂和多样。
五、重点句子与段落解析1.“阿长对于山海经的痴迷已经到了无法自拔的地步,他整天沉浸在那些神奇的山川、动植物和神话传说中,仿佛置身于一个神秘的世界。
”解析:这句话通过生动的描写展现了阿长对山海经的痴迷程度,同时也为后面的情节发展埋下了伏笔。
2.“在封建社会中,像阿长这样的普通百姓是没有地位的,他们的追求和梦想往往被视为可笑和无用的。
”解析:这句话揭示了封建社会的等级制度和剥削关系,以及普通百姓在其中的无奈和苦难。
3.“阿长的经历让我们看到了人性的复杂和多样,既有善良、无私的一面,也有邪恶、自私的一面。
七年级下册9《阿长与山海经》知识点梳理
七年级下册9《阿长与<山海经>》知识点梳理整体感知1、理解主旨。
文章通过记叙“我”儿时与长妈妈相处的七件事,刻画了一位虽然没有文化、粗俗、好事,但心地善良、热心帮助孩子解决疑难的普通保姆的形象,表达了作者对长妈妈的尊敬、感激和怀念之情。
2、理清结构层次。
全文可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1-2段)介绍阿长的身份和姓名。
第二部分(3-12段)简略叙述憎恶、讨厌阿长的原因。
(背地里说人长短,睡相不好,阿长讲究许多繁琐的礼节和规矩。
)第三部分(13-29段)详细叙述阿长讲长毛的事情以及为我买回《山海经》等一些书的过程。
第四部分(30-31段)抒发对阿长深沉的怀念之情。
3、概括文章所写的七件事,体会选材详略。
读完本文后我们可以明确《阿长与〈山海经〉》围绕阿长共写了七件事:(1)“阿长”这个称呼的由来(2)阿长“切切察察”的毛病(3)阿长摆成“大”字的不雅的睡相(4)我所不耐烦的阿长给我讲得规矩和道理(5)阿长给我讲“长毛”的故事(6)阿长“谋害”我的隐鼠(7)阿长买《山海经》给“我”4、体会作者对长妈妈情感的变化。
鲁迅对长妈妈的情感是经历了一系列的变化的。
这种情感的变化是我们学习本文的另一个重点。
我们清晰地从文中的7件事中,看出作者对长妈妈的感情变化曲线:对阿长不好的习惯,我是充满了憎恶、讨厌、不耐烦;听到她讲“长毛”的故事后,我对她产生空前的敬意;当得知阿长踩死隐鼠后,我的敬意消失,产生怨恨;当长妈妈买来《山海经》时,我对她产生了新的敬意,认为她“确有伟大的神力”。
通过这个分析,我们可以轻松地得出本文的叙事线索是鲁迅先生对保姆阿长的感情变化。
问题思考1、课文对哪些内容详写?哪些内容写得比较简单?为什么这样安排?略写了阿长的称呼的来历、“切切察察”的毛病、摆成“大”字的睡相、令人讨厌的种种规矩、“长毛”的往事,详写了为“我”买《山海经》一事。
略写的那些内容能使人对长妈妈有个初步了解,她的外形特征,真实地反映长妈妈的一些毛病,但这些并不能削弱对阿长妈妈的敬意,而详写买《山海经》一事,却令人对长妈妈刮目相看,在作者看来“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情,她却能够做成功”,我们可以想到幼小的鲁迅对长妈妈的敬佩和感激之情。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9课《阿长与〈山海经〉》课件
鲁迅
激趣导入:
每个人都有一段值得回味的童年时光,因为那时我们天 真无忧。当代作家冯骥才在他的文章中写道:“我上高中 时在外地。人一走,留在家乡的童年和少年就像合上的书。 往昔美好的故事,亲切的人物,甜醉的情景,就想鲜活花 瓣夹在书页里,再翻开都变成了干枯的回忆。谁能使过去 一切复活?那去世的外婆,不知去向的挚友,妈妈乌黑的 卷发,久已遗失的那些美丽的书,那跑丢了的蓝眼睛的小 白猫……还有快手刘。”我们熟悉的文学家、思想家、革 命家鲁迅先生也写过《风筝》《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等 关于他童年的文章,同学们一定还记得那个将美女蛇的故 事讲得生动而又诡秘的人吧,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鲁迅 先生专门写他一篇文章——阿长与《山海经》。
2、文中一些语句略带夸张。揣摩下列语 句,讨论括号里的问题。 (1)、但到憎恶她的时候,——例如知道了谋死我 那隐鼠的却是她的时候,就叫她阿长。 (为什么要用“憎恶”“谋死”这样的词语呢?) 鲁迅儿时曾养过一种拇指大的隐鼠,常把它 放在书桌上,看它舔吃研着的墨汁。后来这隐鼠 “缘着长妈妈的腿要爬上去”,被她一脚踢死了。 阿长的举动本是突然受惊的应激反应,而“我”却 认为阿长故意害死了自己的宠物、玩伴。“谋 死”“憎恶”大词小用,夸张地体现儿童心理,表 达了“我”对阿长的不满和愤怒。
解题: 阿长是鲁迅儿时的保姆。浙江绍兴东浦人,长妈
妈的夫家姓余,有一个过继的儿子叫五九,是做裁缝 的,她有一个女儿,后来招进了一个女婿。“长妈妈 只是许多旧式女人中的一个,做了一辈子的老妈子 (乡下叫做‘妈妈’),平时也不回家去,直到临 死。”长妈妈患有羊癫疯,1899年4月,长妈妈发病 身故。 鲁迅对长妈妈怀有深厚的感情,在《朝花夕 拾》中,有好几篇文章回忆到与长妈妈有关的往事, 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和《五猖会》中就有提到。 其中《阿长与〈山海经〉》是专门回忆和纪念她的。 其实,这个来自东浦的长妈妈身材矮小,周家原先的 保姆个子高大,只是叫惯了,也把东浦的那位叫做长 妈妈。
9、《阿长与〈山海经〉》
把人抢走
字词检测
hài lǔ sǒng zhāi fǎng huáng 骇 掳 悚 斋 舫 惶急
惊吓;震惊 好了以后留下的疤
害怕
恐惧着急
chuāng bā jiéwèn kě mù pī lì
jī zhuō
疮疤 诘 问渴慕 霹雳 陆 玑 粗 拙
追问;责问 非常思慕
返回
填字成词:
面如土 色 、
深不可 测 、 毫不相 干 、
阿长,是鲁迅儿时的保姆。
在鲁迅的童年生活中,长妈妈是一个很有影响
力的人物。在长妈妈去世_三__十__年__后,作者仍写此
文来纪念她,可见作者对长妈妈的深厚感情。那么, 长妈妈是个什么样的人呢?
自学指导 二:
再读课文,探究 :
(1)文章围绕阿长写了哪些 事情?重点写的是什么?
你喜欢长妈妈吗?文章写了长妈妈的 哪些事情?各用一句话说出来。
长妈妈讲给我买来《山海经》
别人不愿做或不能做的,她竟然做成功了
长妈妈对一个孩子真诚热情的帮助和关爱.
1、人们对阿长的称呼以及称呼的由来和她外 形的特点
围 2、一些不好的习惯。如写她喜欢“切切察察” 绕 的毛病、喜欢“告状”、睡觉爱摆“大”字等
中 心 详
3、她懂得的许多“我听不耐烦”的规矩。比 如元旦说恭喜话吃福橘
“我”对阿长的感情是怎样变化的? 哪些词语或句子体现了作者的感情色彩?
本文以作者对阿长的感情变化为线索
空敬 前意 的
不 憎讨耐 恶厌烦
新
的
敬完 意全
敬 意
淡消
薄失
从课文的情感基调来讲,作者对“阿长” 的感情是怎样的?
尊敬 喜爱 感激 怀念
为何前文作者要大写他如何“憎恶”“讨厌” 阿长?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9课:《阿长与〈山海经〉》课文内容理解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9课:《阿长与〈山海经〉》课文内容理解梳理运用作者与背景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伟大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中国现代文学的旗手。
代表作有小说集《呐喊》《彷徨》,历史小说集《故事新编》,散文诗集《野草》,散文集《朝花夕拾》,还有《且介亭杂文》等杂文集。
【高清课堂:回味《朝花夕拾》间那些人和事(上) 】1926年3月18日北洋军阀政府枪杀进步学生,鲁迅受反动政府通缉,不得不到厦门大学任教,后又受守旧势力的排挤,作者不愿意想到目前,只能借回忆少年生活写文章聊以自慰。
于是写出了回忆性散文集《朝花夕拾》(共十篇文章)。
本文是《朝花夕拾》的第二篇,回忆自己童年时期与家里女工阿长相处的一段生活。
写于北京寓所(北京阜成门内西三条胡同二十一号,现为鲁迅博物馆一部分)。
发表于1926年3月25日期《莽原》半月刊第一卷第一期上。
知识积累1.谋死:谋杀。
2.隐鼠:鼹(yǎn)鼠的别名。
3.切切察察:现在多写作“嘁嘁喳喳”,模拟细碎的说话声。
4.絮(xù)说:絮絮叨叨地说。
絮,话语啰嗦重复。
5.顺顺流流:即“顺顺溜溜”,顺当。
6.辟头:开头。
7.制艺和试帖诗:都是科举考试规定的公式化诗文。
这里指当时书坊刊印的八股文和试帖诗的范本。
8.全体:全身。
9.震悚(sǒng):身体因恐惧或过度兴奋而颤动。
悚,害怕;恐惧。
10.执干戚:拿着盾、斧。
干,盾牌。
戚,一种像斧的古代兵器。
11.刑天:《山海经》中的神话人物。
12.图赞:写在画面或图页上的赞美诗文。
13.懿(yì):美好。
14.骇(hài):惊吓,可怕。
骇人听闻。
15.掳(1ǔ):抢夺。
掳掠。
16.惶(huáng)急:惊慌急迫。
17.疮(chuāng)疤:疮好了以后,留下的疤。
疮,指皮肤或黏膜溃烂的病。
18.诘(jié)问:诘责并质问。
19.渴慕:非常思慕、渴望。
20.疏懒:懒散而不习惯于受拘束。
统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9课《阿长与〈 山海经 〉》知识点汇总
统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9课《阿长与〈山海经〉》知识点汇总一、作者简介鲁迅(1881—1936),浙江绍兴人,原名周树人,字豫才,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堪称现代中国的“民族魂”。
1918年,第一次以“鲁迅”为笔名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1921年完成著名中篇小说《阿Q正传》。
主要作品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杂文集《坟》《热风》《华盖集》《二心集》《且介亭杂文》等。
二、故事背景1926年3月18日,北洋军阀政府枪杀进步学生,鲁迅受反动政府通缉,不得不到厦门大学任教。
但又受到守旧势力的排挤,作者不愿意想到目前,只能借回忆少年生活写点文章聊以自慰,于是写出了回忆散文集《朝花夕拾》,本文就是其中一篇,回忆了童年时期自己与阿长相处的一段生活。
三、文体知识叙事性散文以写人记事为中心,往往带有一定的抒情成分。
这类散文记叙人物时以人物为中心,但在刻画人物形象上与小说不同,不追求人物性格的完整,也不要求全面细致地描写人物命运,而是通过描写富有特征的细节、人生片段或性格的某一方面来寄情写意。
四、理解词义磨难:在困苦的境遇中遭受的折磨。
繁琐:繁杂琐碎。
面如土色:脸色跟土的颜色一样,没有血色。
形容极端惊恐。
深不可测:慌慌张张,不知怎么办才好。
渴慕:非常思慕。
疏懒:懒散而不习惯于受拘束。
震悚:因恐惧而颤动;震惊。
五、课文结构第一部分(1-2):介绍“阿长”的身份和名字,暗示阿长的社会地位卑微。
第二部分(3-18):从童年视角出发,围绕“我”的感受记叙阿长的言行举动,为“欲扬先抑”中的“抑”。
第三部分(19-29):写阿长给“我”买《山海经》及对“我”的影响,为“欲扬先抑”中的“扬”。
第四部分(30-31):补叙阿长悲苦的身世,抒发了“我”对长妈妈深深的感激和怀念之情。
六、问题归纳1.文章介绍了阿长名称由来的目的是什么?“阿长”姓什么叫什么,竟没人知道,甚至连“阿长”这一称呼也是借用在她之前的一个女工的称呼。
七年级语文9 《阿长与〈山海经〉》课后习题参考答案
9 《阿长与〈山海经〉》课后习题参考答案思考探究一、熟读课文,看看文章围绕阿长写了哪些事情,详写了什么,略写了什么。
从这些事情中,可以看出阿长是个什么样的人?结合课文,想一想作者为什么要写这样一个人。
参考答案:第一部分,介绍她的身份和称呼。
第二部分,首先围绕阿长的日常言行,略写她“喜欢切切察察”、对“我”过分看管,详写睡相粗俗;其次围绕阿长“满肚子是麻烦的礼节”,详写“元旦的古怪仪式”,略写给“我”灌输各种礼仪禁忌;再次,围绕阿长的迷信可笑,详写讲长毛故事赢得“我”“空前的敬意”,略写“谋害”隐鼠而失去“我”的敬意;第三部分,围绕阿长对“我”的真诚慈爱,详写阿长为“我”买《山海经》的前后经过。
从这些事情中,可以看出阿长虽然地位卑微、身世不幸,却乐天安命;虽没有文化,粗俗、好事、迷信,却天性纯朴善良、仁厚慈爱。
阿长毫不计较“我”对她的各种不屑和无礼,真心实意关心爱护“我”,努力满足“我”的愿望,这让成年之后的“我”深感惭愧,同时也倍加感激与怀念。
二、这是一篇回忆童年生活的散文,作者将写作时的回忆与童年的感受彼此交错转换。
在通篇阅读、整体感知的基础上,讨论并完成下列各题。
1.分别找出代表“写作时的回忆”与“童年的感受”的一些语句,体会文中“成年的我”和“童年的我”两种叙述视角的不同。
2.在“写作时的回忆”中,作者对阿长的怀念充满了温情。
你从哪里能读出来?3.在“童年的感受”中,作者对阿长的印象和态度是有变化的。
试简要说明。
参考答案:1.关于“写作时的回忆”:如“长妈妈,已经说过,是一个一向带领着我的女工,说得阔气一点,就是我的保姆”,这里“已经说过”很明显地表明作者是站在“成年的我”的角度来叙述;再加上“此外,现在太抵忘却了,只有元旦的古怪仪式记得最清楚”,“现在”也鲜明地表明作者是站在“成年的我”的角度来叙述。
关于“童年感受”:如“一到夏天,睡觉时她又伸开两脚两手,在床中间摆成一个‘大’字,挤得我没有余地翻身,久睡在一角的席子上,又已经烤得那么热。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9课:《阿长与〈山海经〉》课文内容理解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9课:《阿长与〈山海经〉》课文内容理解梳理运用作者与背景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伟大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中国现代文学的旗手。
代表作有小说集《呐喊》《彷徨》,历史小说集《故事新编》,散文诗集《野草》,散文集《朝花夕拾》,还有《且介亭杂文》等杂文集。
【高清课堂:回味《朝花夕拾》间那些人和事(上) 】1926年3月18日北洋军阀政府枪杀进步学生,鲁迅受反动政府通缉,不得不到厦门大学任教,后又受守旧势力的排挤,作者不愿意想到目前,只能借回忆少年生活写文章聊以自慰。
于是写出了回忆性散文集《朝花夕拾》(共十篇文章)。
本文是《朝花夕拾》的第二篇,回忆自己童年时期与家里女工阿长相处的一段生活。
写于北京寓所(北京阜成门内西三条胡同二十一号,现为鲁迅博物馆一部分)。
发表于1926年3月25日期《莽原》半月刊第一卷第一期上。
知识积累1.谋死:谋杀。
2.隐鼠:鼹(yǎn)鼠的别名。
3.切切察察:现在多写作“嘁嘁喳喳”,模拟细碎的说话声。
4.絮(xù)说:絮絮叨叨地说。
絮,话语啰嗦重复。
5.顺顺流流:即“顺顺溜溜”,顺当。
6.辟头:开头。
7.制艺和试帖诗:都是科举考试规定的公式化诗文。
这里指当时书坊刊印的八股文和试帖诗的范本。
8.全体:全身。
9.震悚(sǒng):身体因恐惧或过度兴奋而颤动。
悚,害怕;恐惧。
10.执干戚:拿着盾、斧。
干,盾牌。
戚,一种像斧的古代兵器。
11.刑天:《山海经》中的神话人物。
12.图赞:写在画面或图页上的赞美诗文。
13.懿(yì):美好。
14.骇(hài):惊吓,可怕。
骇人听闻。
15.掳(1ǔ):抢夺。
掳掠。
16.惶(huáng)急:惊慌急迫。
17.疮(chuāng)疤:疮好了以后,留下的疤。
疮,指皮肤或黏膜溃烂的病。
18.诘(jié)问:诘责并质问。
19.渴慕:非常思慕、渴望。
20.疏懒:懒散而不习惯于受拘束。
部编人教版七下语文9《阿长与山海经》预习与复习资料汇编(含练习题及答案)
2020部编人教版七下语文第九课《阿长与<山海经>》资料汇编文学常识1.《阿长与〈山海经〉》和七年级上学期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同是鲁迅于1926年写的回忆童年生活的回忆性散文,都被收入《朝花夕拾》。
《朝花夕拾》原名《旧事重提》,收录了鲁迅于1926年创作的10篇回忆性散文,都是“回忆的记事”。
其中前七篇反映他童年时代在绍兴的家庭和私塾中的生活情景,后三篇叙述他从家乡到南京,又到日本留学,然后回国教书的经历。
⑴《狗·猫·鼠》描写了作者仇猫的原因,取了“猫”这样一个类型,讽刺了生活中与猫相似的人。
⑵《阿长与山海经》记述作者儿时与阿长相处的情景,表达了对她的怀念感激之情。
⑶《二十四孝图》重点描写了在阅读“老莱娱亲”和“郭巨埋儿”两个故事时所引起的强烈反感,揭露了封建孝道的虚伪和残酷,揭示了旧中国儿童的可怜的悲惨处境。
⑷《五猖会》以赶会为背景,描写了封建制度对儿童天性的束缚和摧残。
⑸《无常》通过写无常救人反遭毒打事件,暗示人间恶于鬼界的现实,表达了旧时代中国人民绝望于黑暗的社会,对人世不平的极度愤慨。
⑹《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描述了作者儿时在家中百草园得到的乐趣和在三味书屋读书严格但不乏乐趣的生活,揭示儿童广阔的生活趣味与束缚儿童天性的封建书塾教育的尖锐矛盾,也表现出儿童不可抑制的快乐天性及对童年生活的怀念之情。
⑺《父亲的病》重点回忆儿时为父亲延医治病的情景,描述了几位“名医”的行医态度、作风、开方等种种表现,揭示了这些人巫医不分、故弄玄虚、勒索钱财、草菅人命的实质。
⑻《琐记》回忆了隔壁家表面对孩子好,其实是暗中使坏的衍太太,描写了她是一个自私自利、奸诈、坏心眼的妇人。
⑼《藤野先生》记录作者在日本留学时期的学习生活及他决定弃医从文的原因,表达了对藤野先生深切的怀念。
⑽《范爱农》描述了范爱农在革命前不满旧社会、追求革命,辛亥革命后又备受打击迫害的遭遇,表现了对旧民主革命的失望和对这位正直倔强的爱国者的同情和悼念。
初中语文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9课《阿长与〈山海经〉》课文详解
课文详解丨七下第三单元第9课《阿长与〈山海经〉》9 阿长与《山海经》预习须知一、文题解读“阿长”就是长妈妈,是作者小时候的保姆。
《山海经》是一本书,记录了我国民间传说中的地理知识,保存了不少上古时代流传下来的神话故事。
文题是并列短语,点明了文章的描写对象,激发读者阅读兴趣。
二、作者简介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著名文学家、思想家、民主战士,五四新文化运动的重要参与者,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
“鲁迅”是树人先生1918年发表《狂人日记》时所用的笔名,也是他影响最为广泛的笔名。
鲁迅代表作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和杂文集《华盖集》,等等。
知识重点一、字音词义掳lǔ:俘获,抓获。
惶huáng急:恐惧,慌张。
诘jié问:追问,责问。
疮chuāng疤bā:疮好了以后留下的痂。
比喻痛处、短处或隐私。
渴慕mù:迫切地希望,殷切盼望。
絮说:絮絮叨叨地说。
霹pī雳lì:又急又响的雷,文中指作者受到了极大的震撼。
孤孀shuāng:寡妇。
疏shū懒:懒散而不习惯受拘束。
倘tǎng使:假如,如果。
惧惮dàn:害怕,畏难,畏惧。
憎zēng恶wù:憎恨,厌恶。
震悚sǒng:身体因恐惧或过度兴奋而颤动。
粗拙zhuō:粗糙低劣。
面如土色:脸色跟土的颜色一样,没有血色。
形容极端惊恐。
深不可测:深得难以测量。
比喻对人或事物的情况捉摸不透。
情有可原:根据实情,有可以原谅的地方。
二、主题概述本文记述了作者儿时与长妈妈相处的情景,描写了长妈妈善良、朴实而又迷信、唠叨、“满肚子是麻烦的礼节”的性格。
作者对她寻购并赠送自己渴求已久的绘图《山海经》,感到震撼和感激。
文章用深情的语言生动真实地刻画出了一位不幸而又渴望平安幸福,没有文化但关爱孩子的普通劳动妇女的形象,表达了作者对她的尊敬、感激和怀念之情。
三、文章结构第一部分(第1、2段):介绍了阿长的身份以及名字的由来,暗示她卑微的社会地位。
【同步知识点链接中考考点】阿长与《山海经》
一、概念和作用
命题点 欲扬先抑
9 阿长与《山海经》
欲扬先抑是一种人物描写技巧,欲扬先抑的“扬”,是指 褒扬、抬高。“抑”,指按下、贬低。作者想褒扬某个人物, 却不从褒扬处落笔,而先是按下,从相反的贬抑处落笔。
作用是使情节多变,形成波澜起伏,造成鲜明对比,容易 使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产生恍然大悟的感觉,留下比较深刻的 印象。
自己的男人,在盐湖里打捞生活。日复一日,脚下的雨靴
被盐渍浸得发白。发白的,还有她们头顶的黑发和额角的
皱纹。 · · · ·
-----《故乡的密码》
9 阿长与《山海经》
【参考答案】 表达的意思不尽相同。前者表现了雨靴因为长时间浸
泡在盐水里的老化现象。后者表现了人因为过于的操劳而 显得苍老的样子。
9 阿长与《山海经》 四、文中一些语句略带夸张。揣摩下列语句,讨论括号里的 问题。 1.但到憎恶她的时候,----例如知道了谋死我那隐鼠的却是 她的时候,就叫她阿长。(为什么要用“憎恶”“谋死”这 样的词语呢?)
两处“伟大的神力”指代对象以及感情色彩不同。
第一处:攻城时抵挡大炮的神力。“伟大的神力”包含着荒 诞和调侃的意味,表现了阿长的无知可笑。 第二处:没有文化的阿长竟然帮“我”买来了“我”朝思暮 想的《山海经》,而这是“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 “伟大的神力”虽带夸张,却是作者以孩童口吻发出的最热 烈、最真诚的赞美。
《阿长与〈山海经〉》 探究积累
【同步知识点链接中考考点】
七年级语文下册
9 阿长与《山海经》
思考探究
9 阿长与《山海经》
一、熟读课文,看看文章围绕阿长写了哪些事情,详写了什
么,略写了什么。从这些事情中,可以看出阿长是个什么样
的人?结合课文,想一想作者为什么要写这样一个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9阿长与《山海经》1.把握课文主要内容,理清情感变化脉络。
2.分析关键语句,体会作者词语运用之妙,并从细节中理解阿长形象。
3.领悟作者对长妈妈的思念和感激以及歉疚之情。
第1课时一、导入新课还记得上学期学过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吗?这篇课文中有这样一段描述:“这故事很使我觉得做人之险,夏夜乘凉,往往有些担心,不敢去看墙上,而且极想得到一盒老和尚那样的飞蜈蚣。
”这段话中的故事是什么故事?讲这个故事的人是谁?对,是“美女蛇”的故事,讲这个故事的人是长妈妈。
长妈妈是谁?为何她能讲出如此丰富有趣并让小鲁迅担忧一阵子的故事来?她到底是个怎样的人?答案就藏在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课文中,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二、教学新课目标导学一:梳理叙事事件,把握文本内容1.快速阅读课文,说说本文围绕长妈妈写了哪几件事,对于每一件事情,作者对阿长的情感态度如何。
请简要概述。
明确:①“常喜欢切切察察”,爱告状,睡觉时挤得“我”无法翻身(实在不大佩服);②懂得许多规矩和麻烦的礼节(不耐烦);③讲长毛攻城的故事(有了空前的敬意);④谋害“我”的隐鼠(敬意消失);⑤“我”十分渴慕《山海经》,求而不得时阿长竟为“我”买来了(新的敬意)。
2.通过上述分析,你的眼里也一定出现了一个“阿长”的形象,阿长是怎样一个人呢?根据你对课文的理解,可用“阿长是一个______的人”表述。
(可以从外貌、身份、细节、性格等方面说,可用课文中的词句,也可以自己概括,发挥学生的积极性,鼓励各抒己见)明确:阿长是一个黄胖而矮的人;阿长是一个别人不注意姓名的人;阿长是一个喜欢切切察察的人;阿长是一个睡相不好的人;阿长是一个限制“我”行动的人;阿长是一个懂得许多规矩的人;阿长是一个烦琐之至的人;阿长是一个迷信的人;阿长是一个善良的人;阿长是一个朴实的人;阿长是一个热情为“我”着想的人;阿长是一个具有伟大神力的人……小结:长妈妈有无知可笑、愚昧落后的缺点,情感1.请同学们说说,了哪些内容,明确:略写了“制“我”的行动、给忌等,“我”若叙多件事,记,不仅可能啰唆,的多角度了解,病。
且部分略写内容实际也有诸多趣味,仪禁忌等,写事件,“我”源,则另有讲究,这一层介绍,仅情有可原,写买《山海经》一事空前敬意⑤讲“长毛”的故事↓敬意消失⑥谋害“我”的隐鼠↓新的敬意⑦为“我”买《山海经》第2课时一、导入新课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阿长与〈山海经〉》是一篇叙事写人散文,叙事上以情感变化为线索,叙述多件琐事,详略得当,表达了作者对长妈妈的尊敬与怀念之情。
在作者的叙述中,我们也初步把握了长妈妈的形象,似乎真看见了一个“切切察察”的长妈妈,在床上摆着“大”字的长妈妈,讲很多规矩的长妈妈。
今天让我们一起更深入地品读文章,体会文章语言的魅力。
二、教学新课目标导学一:多角度分析,感受人物形象1.人物描写是最常见的表现人物形象的方式,请从人物描写的角度探究作者是如何描写阿长的。
明确:通过语言描写表现人物形象:如“恭喜恭喜!大家恭喜!真聪明!恭喜恭喜!”这几个“恭喜恭喜”中明显藏着长妈妈无尽的喜悦,结合长妈妈前夜对小主人叮咛的话,可以看出这个不幸的人既藏有美好的愿望,而愿望又如此容易满足的形象特征。
又如讲“长毛”故事时语言的荒诞,体现了长妈妈的无知可笑。
通过动作描写表现人物形象:如元旦,她教“我”说恭喜的话和吃福橘的情节,作者通过“伸出……按住……看着……”“摇……笑……塞……”这一系列动作表现了她善良而又迷信的一面。
又如“还竖起第二个手指,在空中上下摇动,或者点着对手或自己的鼻尖”“竖”“摇”“点”三个字,十分生动地表现出一个封建社会底层劳动妇女的形象。
通过细节描写表现人物形象:如“我热得醒来的时候,却仍然看见满床摆着一个‘大’字,一条臂膊还搁在我的颈子上”一句中,十分生动地体现了“我”的无奈,又从这细节中见出长妈妈的胖与睡相的粗俗。
通过心理描写表现人物形象:如长妈妈买回了《山海经》后“我似乎遇着了一个霹雳,全体都震悚起来”,这个心理活动写出了“我”的吃惊。
正是这种吃惊的心理,前文中一切反面描写都成了长妈妈伟大品质的反衬,引起了另一心理活动——对长妈妈产生了“新的敬意”,从而揭示了文章的主旨。
2.课文将“叔祖”与长妈妈进行了对比,这样写有什么作用?明确:突出了长妈妈对“我”的热情和关心,将长妈妈买来的《山海经》说成是“最为心爱的宝书”,突出“宝”的特殊意义——视“长妈妈”给“我”买书的伟大神力为“宝”,视《山海经》的内容为“宝”。
目标导学二:品味语言,揣摩其中作用本文的语言有的含义深刻,有的诙谐幽默,有的感情浓烈,还有不少词语以“大词小用”的形式出现,细细品味,妙趣无穷。
请找出相关语句,仔细品味,然后说出你的理解。
明确:含义深刻:“这实在是出于我意想之外的,不能不惊异。
我一向只以为她满肚子是麻烦的礼节罢了,却不料她还有这样伟大的神力。
”这是写“我”听了长妈妈给“我”讲了长毛的故事之后的心理反应的一段文字,作者以儿童的心理来认识长妈妈的“伟大神力”,实际上是对长妈妈的愚昧迷信以一种苦笑进行讽刺。
当长妈妈给“我”买回了《山海经》之后,“这又使我发生新的敬意了,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她却能够做成功。
她确有伟大的神力。
谋害隐鼠的怨恨,从此完全消灭了。
”这段文字中“发生新的敬意”,是对长妈妈能做成“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的“伟大神力”——对青少年的关心爱护和脚踏实地的“实干”精神的歌颂。
诙谐幽默:本文刻画阿长时常用幽默笔调,如“她于是十分喜欢似的,笑将起来,同时将一点冰冷的东西,塞在我的嘴里。
我大吃一惊之后,也就忽而记得,这就是所谓的福橘”。
这里的幽默来自对照强烈的心理描写。
“但到夜里,我热得醒来的时候,却仍然看见满床摆着一个‘大’字,一条臂膊还搁在我的颈子上。
我想,这实在是无法可想了。
”这里的幽默来自对人物缺点的夸张表现。
除此以外,作者童言无忌的表述,长妈妈一本正经的荒诞,对常识的荒诞表述,都产生了一定的幽默效果。
感情浓烈:“我的保姆,长妈妈即阿长,辞了这人世,大概也有了三十年了罢。
我终于不知道她的姓名,她的经历;仅知道有一个过继的儿子,她大约是青年守寡的孤孀。
”写作时的追忆与感慨,这其中是作者不尽的深情与怀念。
“仁厚黑暗的地母呵,愿在你怀里永安她的魂灵!”这一句,是作者对长妈妈最深情的祝祷。
大词小用:文本中不乏夸张的语句,如“但到憎恶她的时候,——例如知道了谋死我那隐鼠的却是她的时候,就叫她阿长”中用到了“憎恶”“谋死”二词,并非真有这二词所表现的程度,只是为了夸张地体现儿童的心理,表达“我”对阿长的愤怒与不满;又如“然而我有一时也对她发生过空前的敬意”中“空前”与“敬意”二词,所包含的是两种视角的含义,从儿童视角来看,是“我”那时信以为真的天真;从写作时的成人视角来看,也流露着对阿长迷信的调侃。
夸张性词语往往不仅有它表面的含义,更有其符合语境的深刻意义。
目标导学三:回忆性散文特点,“成年的我”与“童年的我”两种叙述角度在谈及“大词小用”时,我们说“空前的敬意”一语中包含着两种视角的意义,一种为儿童视角,一种为写作时的成人视角。
两种视角同时在文中出现是否合理呢?这恰恰是本文的特点之一,本文中不仅有“写作时的回忆”,也有“童年的感受”,请找出相关语句,谈谈这一特点。
明确:关于“写作时的回忆”,如“长妈妈,已经说过,是一个一向带领着我的女工,说得阔气一点,就是我的保姆”。
这里“已经说过”很明显地表明作者是站在“成年的我”的角度来叙述。
又如“一到夏天,睡觉时她又伸开两脚两手,在床中间摆成一个‘大’字,挤得我没有余地翻身,久睡在一角的席子上,又已经烤得那么热。
推她呢,不动;叫她呢,也不闻”。
这里就是“童年的我”的叙述角度。
目标导学四:总结提升,学会人性关怀1.“我的保姆,长妈妈即阿长,辞了这人世,大概也有了三十年了罢。
我终于不知道她的姓名,她的经历;仅知道有一个过继的儿子,她大约是青年守寡的孤孀。
”时过境迁,当作者提笔写下“阿长”这一人物时,那个给作者说各种故事的人,那个让作者又“讨厌”又崇敬的人,那个给作者买“三哼经”的人却再也不在了。
作者自始至终对其真实名字不能着一字,只能用“阿长”这个带着小人物标签的名字进行回忆和抒情。
这其中难道真的只有对“阿长”的怀念与感慨吗?是否还有别的情感?明确:还含有一份愧疚与歉意。
2.在我们生活中,是否也有类似阿长这样迷信的人在呢?我们应该怎样看待?明确:有。
比如有的爷爷奶奶,也会给我们讲“大灰狼”的故事,好像是在吓唬我们,实际上是在以他们自己的趣味方式爱护着我们;又如农村地区的爷爷奶奶中也有像阿长一样迷信的人,他们禁止孩子触犯“神灵”,以“迷信”的方式为孩子祈福,但是这背后,都是对孩子们的爱,应予以理解。
三、板书设计人物——阿长语言动作心理对比善良热情纯朴憨厚文本语言特点诙谐幽默感情浓烈可取之处1.能紧扣住文本特点,在疏通文义的基础上,合理把握人物的性格特征。
2.重视个性化阅读,通过跳读、诵读等形式,引导学生深入文本,与作者、人物对话。
不足之处在把握人物性格的时候,没有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教师有“包办”之嫌,个性化阅读不够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