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关系1945

合集下载

国际关系理论的发展历程

国际关系理论的发展历程

国际关系理论的发展历程国际关系理论是一门研究国际政治与国际社会的学科,自20世纪初以来已经有了长足的发展。

作为一个学科领域,国际关系理论的发展历程可以从众多学者的研究中概括出来。

在此,笔者从流派和时间两个维度来叙述国际关系理论的发展历程。

一、国际关系理论流派1.现实主义现实主义是国际关系理论发展的第一大流派,也是最为重要的流派之一。

现实主义的早期代表人物有弗雷德里克·史密斯、门格尔、哈茨、韦伯等,他们的贡献在于强调国家利益、权力和维护国家安全的重要性。

而后,为现实主义注入新的思想贡献的是肯尼思·华尔兹和霍尔斯特等学者,华尔兹提出了“国际政治的三元胜负法则”,即为权力雄厚的大国创造比权力薄弱的小国更多的胜利机会;霍尔斯特的贡献在于大力倡导了以权力为中心的实用主义,即坚持强大的权力能够制定更好的政策和实现更好的目标。

2.理性主义理性主义是国际关系学派的第二大流派,该流派关注的重点是“法律原则”和“协商合作”等替代冲突的方式来解决国际关系中的问题。

理性主义的代表人物有罗伯特·基恩、杰弗里·摩尔等,他们注重双边合作和多边合作,并试图解决如何使各国保持互动的问题。

他们强调通过制定明确的政策,促进国际事务合作、解决国际社会的分歧,以此来推动国际合作进程。

3.建构主义建构主义是在20世纪80年代兴起的一种学派,该学派关注的是国际计划的生成和演化。

比尔雅德等学者提出的“国际关系建构分析”是建构主义研究的代表作品,该理论认为国际计划是通过各国间的互动和政策建立的。

此外,建构主义也强调“识别”和“信仰”的重要性,认为国际关系的演变是在观念上的基础上形成的。

4.后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是20世纪90年代兴起的一种新学派,其代表人物有海德格尔、福柯、多尔塞等。

后现代主义更多的是把注意力放在国际关系进程中的语言、符号和知识的问题上,以此来解决理解国际政治的问题。

他们强调制度可能在意识形态上表现为稳定的、本质上不同的或互相矛盾的特点,而且现有的方法论不能真正地表达他们所想要寻求的理解。

两次世界大战和近现代国际关系

两次世界大战和近现代国际关系

知识构建:
一、国际关系的发展过程
1、16——18世纪西欧国家的殖民争霸。(1)新航路开辟后,西班牙和葡萄牙最先踏上殖民扩张道路。(2)17世纪,荷兰、英国、法国加入殖民扩张行列。(3)到18世纪中后期,英国相继打败西班牙、荷兰、法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资本主义殖民国家。
2、19——20世纪初,帝国主义国这之间矛盾尖锐。由于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英德矛盾成为帝国主义之间的主要矛盾,形成了以英德为首的两大对立的军事侵略集团,国际关系极为紧张,世界大战一触即发。
(二)、下图描绘了挑起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轴心国集团的侵略野心
5、
请回答:女、如图所示,轴心国集团的侵略野心是什么?请在答卷上本图的相应位置用圆圈将轴心国圈起来。
巩固练习
一、选择题
1、帝国主义协约国集团召开巴黎和会的真正目的是
A、缔交和约,重建和平 B、重新瓜分世界
C、处理战胜国与战败国之间的关系 D、建立凡尔赛体系
2、1922年,在华盛顿会议上签订的使中国回复到几个国家共同支配局面的是( )
性质 :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战争
影响 :二战是人类历史上一次空前的浩劫,几千万人失去了生命,无数的财产被摧毁:
二战也彻底改变了世界的面貌,影响了世界历史的发展进程。
重难点突破:
1、 什么是绥靖政策
20世纪30年代,德国、日本和意大利法西斯在世界各地的侵略活动使西方大国
A、英美矛盾 B、英法矛盾 C、美日矛盾 D、美法矛盾
6、一战后的华盛顿会议签署了〈九国公约〉,该条约埋下的主要矛盾是( )
A、英国与法国的矛盾 B、战胜国与战败国的矛盾
C、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矛盾 D、帝国主义与被压迫民族和国家的矛盾

二战后国际关系格局

二战后国际关系格局

二、1989——至今多极化趋势发展 1、1989——2007 美国推行单边主义 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两极格局结束,美 相对力量空前强大。美在国际事务中主要执行 单边主义,如美国轰炸南斯拉夫、入侵伊拉克 和阿富汗,均未获得联合国授权。 2、2007——至今 多极化趋势加强 美国于2007年开始陷入金融危机;美国陷 于伊拉克和阿富汗泥潭,经济实力被消耗;经 济多极化趋势明显(尤其是中国的崛起)
除了稳步发展生产还需要创造性地构建更加公平正义的分配体制建设与经济持续发展相适应的自然环境解决政治意识形态与传统文化外来文化和大众文化的反差增加社会的凝聚力包容性和吸引力
第一讲 战后国际关系格局与中国崛起 一、1945——1989 两极格局 1、1945——1969 美国是资本主义世界的霸主,与苏联对峙,美 占优势,试图颠覆社会主义和人民民主国家, 先后发动了朝鲜战争、越南战争,对古巴等实 行封锁禁运。 2、1970s——1989 西欧、日本、中国及第三世界力量兴起, 冲击两极格局。美国因越战,相对衰落。八十 年代开始,多数社会主义国家开始进入改革开 放时期。
5、中国崛起是和平发展为主的崛起,各种因 素综合决定了中国有可能改变新兴大国崛起 引起各种力量剧烈冲突的旧模式,使国际局 势保持动态平衡和柔性过渡。 6、中国崛起是第三世界大国争取自己合法权 益的正当行动,中国始终设身处地考虑第三 世界国家的利益,坚决维护互利共赢的新型 国际关系,缔造新的国际政治经济秩序。 7、中国崛起必定会借鉴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 家的经验和教训,把国家实力增长与改善民 众生活,把国内政治改革与国际政治的民主 化结合起来,促进人类进步事业。
4、八十年代,中国坚决反对苏联扩张主义,与 美、日、欧结成了某种战略默契,从西方获取 了一定的政治、军事、科技和经济的支持。 5、苏联解体后,美国战略压力减轻,其经济90 年代持续增长,逐渐把中国作为假想敌看待, 试图遏制中国崛起,激发了中国的自强和自主 意识。 6、911事件后,美国开始把反恐当作主要任务, 深陷战争泥潭,中国则继续抓住难得的机遇持 续提高自己的军力和国际影响力。 7、随着综合实力增强,中国从单纯的韬光养晦 策略逐步走向清晰的大国崛起战略,分别对待 战略伙伴和竞争对手,注意保持战略均衡。

一战及战后国际关系

一战及战后国际关系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形成
巴黎 和会
1919年协约国集团在巴黎召开的分赃会议。
会议签订了以《凡尔赛条约》为主的一系列和 约,总称巴黎和约。
形成战后帝国主义在西方的“凡尔赛体系”。
1921-1922年由美国召集,是巴黎和会的继续。
华盛顿 会议 会议签订了《九国公约》等。
形成战后帝国主义在远东和太平洋地区的“华 盛顿体系”。
1920年1月成立的国际联盟,总部设在日内瓦。战败 国和苏俄被排斥在外。美国参议院拒绝对凡尔塞和约 的批准,美国因此未加入国际联盟。
日内瓦万国宫
国际联盟在开会
“国联” === “联合国”
•国 联
•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 建立的一个国际性 的机构
• 1920年1月 成立
• 1946年4月 解散
• 联合国:
美国总统威尔逊: 维护德国,抗衡 英法,对付苏俄, 建立国联,逐步 统治世界
凡尔赛和约的制定者……是 在恨、贪、惧的气氛中集合于 巴黎的。他们怀恨敌人,贪婪 殖民地和赔款,恐惧布尔什维 主义。
1919年6月28日,《凡尔赛条约》签订。
凡尔赛条约
(1)内容:
关于军事问题 关于赔款问题 关于领土问题
关于德国海外殖民地问题
对德国的和约与奥地利、保加利亚、 匈牙利、土耳其的条约共同构成凡尔 赛体系
各方对《凡尔赛条约》的看法
• 德国魏玛共和国首任总理谢尔曼:谁要 是签署这样的条约,他的手就会烂掉!
• 英国经济学家凯恩斯:它是一个残忍的 胜利者在文明史上所干出最凶暴的行为 之一。
• 协约国联军总司令福煦:这不是和平, 这不过是20年的休战。
实 质
影 响
是一战后帝国主义重新瓜分世界的体系
改变了欧洲 及亚太地区 的政治格局

新人教版历史中考总复习课件世界现代史第一单元 第一次世界大战和战后国际关系

新人教版历史中考总复习课件世界现代史第一单元 第一次世界大战和战后国际关系
摘自《中国通史资料选辑》
特点:规模空前,灾难深重
战争名称
第一次世界大战
起止时间
开始:1914年7月 结束:1918年11月
同盟国集团(德、奥匈、保、土) 参战双方
协约国集团(英、法、俄、意、日、美、中等)
战场
欧洲(主战场)、非洲、亚洲、太平洋地区
主要战役 凡尔登战役等
结果
协约国胜利,同盟国失败
原因
凡尔赛宫召开巴黎和会(帝国主义的分赃会)
2、内容: ①重新划定德国疆界;
②殖民地全部被瓜分(山东归日本,中国爆发 五四运动);
③限制德国的军备;④向战胜国支付赔款; ⑤1920年1月成立国际联盟(英法操纵)。
3.影响:形成了凡尔赛体系,暂时调整了 帝国主义战胜国在欧洲、西亚、非洲的关 系,不能长久维护世界和平。
一位美国历史学家说: Europe became a “powder keg”,waiting for the spark that make it explode.
3、萨拉热窝事件发生, 奥匈帝国挑起战争。
巴尔干半岛
战争原因
帝国主义国家政治经济发展 不平衡,要求重新分割世界, 瓜分殖民地。
帝国主义两大军事集团的形 成,扩军备战,威胁世界安 全。
……
性质 非正义的帝国主义掠夺战
特点
规模空前,灾难深重
三、战争教训:
1、远离战争,珍爱和平。 2、遇到矛盾,谈判解决。 3、理智爱国,反对恐怖行为。 4、强大国家,发展经济。
考点二:《凡尔赛和约》和九国公约》(九下教材P14—18页)
一战后的世界格局(新秩序):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一 、凡尔赛体系 一战后:巴黎和会
禁止德国实行义务兵役制;不许拥有空军, 陆军人数不得超过10万;莱茵河东岸50千米 内,德国不得设防

1618--1945国际关系史简答

1618--1945国际关系史简答

1618--1945国际关系史简答1、如何评价拿破仑时期前后两个不同阶段的法国外交政策?答:拿破仑的对外政策,是他国内政策的继续和发展,也是为法国大资产阶级利益服务的。

(1)拿破仑的外交政策前期,主要是他同反法同盟的斗争。

虽然已经暴露明显的争霸性质,但反干涉主义仍然是其外交政策的主要倾向;(2)后期的霸权主义已经暴露无遗:最重要表现是实际取消普鲁士的民族国家的独立、大陆封锁战争、和对西奥俄的侵略战争。

总之,拿破仑的外交政策始终贯穿着两个特征:一是外交政策的两重性和进步性;二是靠战争机器来进行。

拿破仑的外交政策是连贯的,又有发展的变化,反干涉主义和霸权主义两个方面相互消长。

2、美国独立战争胜利的原因和影响?答:胜利的原因:(1)欧洲的“启蒙运动”思潮对13个殖民地人民起了思想上发动的作用,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胜利的经验,是美国人民发动武装斗争的借鉴。

(2)《独立宣言》是13个殖民地以政治纲领宣布“主权在民”的原则,对组织和动员革命力量起了重大的作用,因此《独立宣言》的发表坚定了殖民地人民为独立和自由而战的斗志。

(3)欧洲各国人民和进步力量的支持,显示了独立战争的正义性,加强了独立战争的威力。

(4)在外交方面,美国大陆会议较好地利用了欧洲国家间的矛盾,挫败了英国殖民者的气焰,提高了美国的国际地位。

重要影响:(1)由于美国的独立,英国失去了最大最重要的殖民地,对不列颠帝国是一个严重的打击;(2)法国支付了庞大的军费,国库濒于空虚,加速了法国君主专制的崩溃。

(3)美国独立战争的胜利,显示了人民革命的力量,大大鼓舞了法国人民反封建的斗志,对法国资产阶级革命起了有利的推动作用,对拉丁美洲的民族解放运动发生了重大的影响。

(4)美国独立战争是国际关系史上第一次殖民地脱离宗主国的战争,不仅为美国的迅速发展开辟了广阔的道路,而且为其他殖民地人民反对殖民统治的民族解放运动的兴起树立了榜样。

3、武装干涉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原因:答:第一,极力维护法国封建专制制度,以确保欧洲政治制度的:意大利、奥地利、俄国;第二,权力维持欧洲大陆的均势,如英国;第三,争夺法国海外殖民地和贸易,争夺法国的殖民势力:英、荷。

国际关系的历史发展

国际关系的历史发展
问题思考:冷战带给世人什么启示?
5、冷战的启示
抛弃冷战思维,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的基础上处理国别关系。 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 倡导互信、互利、平等、协作的新安 全观,推动建立公平、合理的国际新 秩序。

二战后两极格局的特点
1、政治:两大力量势不两立 2、军事:两大集团强烈对抗 3、经济:两个市场并行发展 4、结构:阵营内部一个中心 5、形态:两极格局相对稳定
(1)全球化空前增强了国标志 计算机和因特网的普及发展 全球问题的扩展蔓延
局部和整体的相互依存加深 国际社会运行的有序性加强 全球问题的发展呼唤全球治理
(2)单极倾向和多级趋势成为国际 体系的竞争焦点
--单极倾向
强行推广“自由民主”的价值观 强化美国主导的民主同盟体系 奉行单边主义的对外政策
3、冷战时期的地区冲突和局部战争




柏林危机(1948、1958) 古巴导弹危机(1962) 朝鲜战争(1950-1953) 越南战争(1961-1975) 苏联入侵阿富汗(1979-1989) 两伊战争(1980-1988)
4、冷战的影响
(1)总体和平与局部战争并存 (2)经济代价巨大 (3)军备竞赛放大国际安全危机 (4)后遗症负面影响延续至今
三、当代国际关系的演变
(一)冷战时期的国际关系
1、雅尔塔体制----奠定战后两极格局的基础
雅尔塔体制: 美、英、苏三国首脑在德黑兰会议(1943、11)、 雅尔塔会议(1945、2)和波茨坦会议(1945、7) 上对如何处理和安排战后的欧洲和世界、对日战争 等问题达成了一系列的协议或协定,这些协议、协 定及其实施构成了雅尔塔体制。

(二)冷战结束后的国际关系

二战前国际关系分析

二战前国际关系分析
unconditionally . And finally on August 14,1945 Japan announced its surrender.
Relationships among European countries
Appeasement(绥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政策又称姑息主义)
Appeasement is a diplomatic policy(外交政策) aimed at avoiding war
World War II
World War II (1939-1945), was a global war involved a vast majority of the world‘s nations— including all of the great powers—eventually forming two opposing military alliances: the Allies and the Axis. It was the most widespread war in history, with more than 100 million people serving in military units. Marked by significant events involving the mass death of civilians, including the Holocaust(大屠杀) and the only use of nuclear weapons in warfare, it resulted in 50 million to over 70 million fatalities. These deaths make World War II by far the deadliest conflict in all of human history.

4--3两次世界大战和国际关系

4--3两次世界大战和国际关系

1.二战结束至今的 余年时间里,未曾爆发新的世界大战。请问 二战结束至今的60余年时间里 未曾爆发新的世界大战。 二战结束至今的 余年时间里, 主要原因是什么? 主要原因是什么? 国际合作组织的作用(如联合国);二战的惨痛教训; );二战的惨痛教训 答:国际合作组织的作用(如联合国);二战的惨痛教训;世 界经济全球化和经济的增长;世界格局的多元化趋势。 界经济全球化和经济的增长;世界格局的多元化趋势。 2.中国的抗日战争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有什么联系?第二次世界大 中国的抗日战争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有什么联系? 中国的抗日战争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有什么联系 战和中国的抗日战争胜利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战和中国的抗日战争胜利的根本原因是什么?面对今天人类社会 在解决的全球环保、禁毒、反恐等全球问题, 在解决的全球环保、禁毒、反恐等全球问题,世界反法西斯的胜 利给予了我们什么启示? 利给予了我们什么启示? 关系:中国的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主要组成部分, (1)关系:中国的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主要组成部分, 为打败日本法西斯, 为打败日本法西斯,赢得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付出了巨大代 价。 根本原因: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成立和各国人民团结作战; (2)根本原因: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成立和各国人民团结作战; 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或全民族团结抗战。 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或全民族团结抗战。 启示:发扬国际社会的团结与合作精神; (3)启示:发扬国际社会的团结与合作精神;加强国际间互相支 持与协作;团结就是力量;和谐共存;求同存异;携手合作; 持与协作;团结就是力量;和谐共存;求同存异;携手合作;平 等互助;互利互惠;同舟共济;共图繁荣等。 等互助;互利互惠;同舟共济;共图繁荣等。
3.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 3.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 背景:冷战结束,两极格局终结, 背景:冷战结束,两极格局终结,世界局势总体上 成为主流, 由 紧张 走向 缓和, 和平与发展 成为主流,但和平 的局势并不稳定。 的局势并不稳定。 主要力量中心: 一超” 美国) 多强” 俄国、 主要力量中心:“一超”(美国)“多强”(俄国、 欧盟、日本、中国) 欧盟、日本、中国) 主要障碍: 和强权政治。 主要障碍: 霸权主义 和强权政治。 发展趋势:旧的世界格局已经终结, 发展趋势:旧的世界格局已经终结,新的世界格局 的局面还将继续, 尚未形成, 的局面还将继续,多极 尚未形成, 一超多强 化趋势不可逆转,新格局尚未形成。 化趋势不可逆转,新格局尚未形成。

第七讲 二战以来的国际关系(1945-至今)

第七讲 二战以来的国际关系(1945-至今)

第七讲二战以来的国际关系(1945-至今)1、二战后至苏联解体前国际关系格局主要是美苏两极冷战的格局,但是从六十年代末开始世界出现向多极化发展的趋势;苏联解体后,特别是世纪之交,世界多极化趋势加快;但是直到现在世界格局最终局面仍未形成,世界仍处在多极化演变进程中。

2、冷战是指二战后美苏为称霸世界而进行的除战争之外其他一切手段的的对抗。

一部分战后国际关系一、美苏冷战格局形成(1947-1991)1背景雅尔塔体系:二战后期,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在望,美苏等国在苏联的雅尔塔召开安排战后世界的会议,该会议实质是美苏划分战后世界势力范围的安排。

①二战结束,美苏失去合作的基础;②战后美国制定称霸世界的计划(实力膨胀的体现);③苏联实力增强并努力扩大世界影响;④美苏在社会制度与意识形态上的根本对立;⑤双方存在猜疑与不信任。

注意:美苏冷战的根源在于两国的超强实力与称霸世界计划的冲突,两国对抗局限于冷战则是因为两国认为双方实力旗鼓相当。

2开始标志及冷战表现①开始:1947年3月美国总统杜鲁门发表国情咨文,要求公开援助希腊、土耳其政府,并宣称“美国要在世界一切地方与苏联和共产主义对抗。

这就是杜鲁门主义,随即美苏进入冷战时期。

②表现:A注:济领域的运用,该计划是美国旨在帮助西欧资本主义国家恢复发展经济,增强抵抗苏联扩张的能力。

经互会:成立于1949年,全称经济互助委员会,是苏联与东欧及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经济联系和援助的组织。

共产党与工人党情报局:成立于1947年,是苏联联系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共产党的机构。

北约:全称北大西洋公约组织,成立于1949年12月,是美国为首的对抗苏联的军事组织,一直存在至今。

华约:全称华沙条约组织,成立于1955年波兰首都华沙,是苏联在军事方面与东欧等社会主义国家合作维护自身安全、对抗美国为首的北约的组织。

该组织一直存在到苏联解体前后。

同时华约的城里也标志着美苏冷战局面的最终形成。

柏林危机:二战后,德国领土与首都柏林由美英法苏四国分区占领,后来美苏冷战开始,西方占领区合并成立联邦德国,苏占区成立民主德国,德国因为美苏冷战分裂,后来,斯大林为打击西方分裂德国的举动封锁西占柏林区,由此导致1948年,第一次柏林危机的出现。

二战后的国际关系

二战后的国际关系


(2)你是否赞同基辛格的看法?他说现在“美国既是 超级大国,也不是超级大国”,其论点是否合理, 为什么?
参考答案: 赞同,因为当今世界政治呈现多极化的趋势。基 本合理。因为从综合国力和军事上着眼,美国作 为超级大国确定无疑,但如果仅从经济上论,当 今世界应当是美国、西欧、日本三极之争,美国 难以称大。
1、欧洲走向联合 2、日本成为经济大国 3、不结盟运动的兴起 4、中国的振兴

欧洲一体化进程:
1、1951年: 签定《巴黎条约》,决定成立欧洲煤 钢共同体,法德和解。 2、1957年: 签订《罗马条约》,建立欧洲经济共 同体和欧洲原子能共同体。 3、1967年,三个共同体合并统称为欧洲共同体。 4、1991年,欧共体马斯特里赫特首脑会议通过了 《欧洲联盟条约》。 5、1993年,欧盟成立,这标志着欧共体从经济实体 向经济政治实体过渡。
D.世界政治格局向多极化方向发展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分析能力。欧共体、日本、 不结盟运动共同构成了世界多极化趋势,推动世界政治
格局向多极化方向发展。
答案:D

材料:1974年,出任欧共体执行主席的联邦德国外交部长谢 尔说道:“在我们九国商谈有关政治行动、组织机构和自己 前途主张的谈判桌上,我们不能保证都有美国的座位。”这

2.日本成为世界经济大国 从1956—1972年,日本经济进入高速发展时期,到 80年代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经济大国。随 着经济实力的膨胀,日本改变了战后初期向美国 一边倒的政策,实行以日美关系为轴心的全方位 外交。


4.世界由两极格局向多极化方向发展的根本原因是经济格局多极 化,而不是东欧剧变、苏联解体。
5.世界政治正朝多极化趋势发展,但还未形成多级格局,而世界

战后国际关系史(第一编)

战后国际关系史(第一编)

战后国际关系史复习(第一编)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格局变化:美国,苏联,西欧日本,第三世界。

纽伦堡审判:战争罪(乙级战犯),破坏和平罪(甲级战犯),违反人道罪(丙级战犯)1945年11月至1946年9月,纽伦堡国际军事法庭,24名战犯不足:德军参谋总部无罪,宽容了德国金融寡头和法西斯宣传机构。

东京审判五国合约“四,三,二公式”:1945年苏、美、英三国波茨坦会议,对意大利合约由美苏英法四国代表准备;对罗、保、匈合约由苏美英准备;对芬兰合约由苏英两国准备。

1947年2月在巴黎签署五国合约。

主要框架包括领土条约,政治条约,军事条约,赔偿条约。

五国合约是战后初期展示盟国合作延续的产物,也是大国力量对比与利益交换的现实反映。

四国分区占领德国雅尔塔会议曾决议分区占领和管制德国,并邀请法国参加管制委员会。

1948年4月,西方占领区三区合一,形成了苏联的“东占区”与西方三国的“西占区”的对峙。

战后初期美国对日本的改造(2007年简答)具体措施:整肃战犯;制定新宪法;解散财阀;农地改革;劳动立法;拆迁赔偿。

罗斯福的世界蓝图(2008年论述)强调大国合作,尤其是美苏合作;建立联合国;一套国际经济秩序的办法,控制国际贸易,金融和投资:布雷顿森林协定,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大西洋宪章》或《联合国家宣言》1941年罗斯福和丘吉尔在纽芬兰会晤后发表的联合宣言:“美、英两国不谋求领土扩张;反对未经有关民族自由意志所同意的领土变更;在彻底消灭法西斯后,保障国际和平和各国人民安居乐业;实现公海航行自由……”乔治凯南的遏制思想1946年的《八千字电报》和1947年的《苏联行为的根源》:苏联传统的和本能的不安全感是其行动的根源;马克思主义理论是其理论依据;苏联的政策目标是提供本国实力,削弱资本主义国家的影响,力图扩大自己的实力范围;美国应把苏联当成对手而不是朋友;美国应竭尽遏制苏联势力扩大,并促使其内部发生变化。

为美国战后对苏战略产生重大影响,为杜鲁门主义提供了理论依据。

1945年确立了以什么为核心的当代国际关系

1945年确立了以什么为核心的当代国际关系

1945年确立了以什么为核心的当代国际关系
1945年联合国确立了以《联合国宪章》为核心。

联合国简介:
联合国,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成立的一个由主权国家组成的政府间国际组织。

1945年10月24日,在美国旧金山签订的《联合国宪章》生效,联合国正式成立。

联合国的宗旨是: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发展国际间以尊重各国人民平等权利及自决原则为基础的友好关系;进行国际合作,以解决国际间经济、社会、文化和人道主义性质的问题,并促进对于全体人类的人权和基本自由的尊重。

联合国会员国现有193个:亚洲39个,非洲54个,东欧及独立国家联合体国家28个,西欧23个,拉丁美洲33个,北美、大洋洲16个,包括了所有得到国际承认的主权国家。

设有2个观察员国(梵蒂冈和巴勒斯坦),此外还邀请国际组织、非政府组织、实体参与联合国事务。

联合国安全理事会常任理事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兰西共和国、俄罗斯联邦、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美利坚合众国。

联合国总部在美国纽约,在瑞士日内瓦、奥地利维也纳、肯尼亚内罗毕、泰国曼谷、埃塞俄比亚亚的斯亚贝巴、黎巴嫩贝鲁特、智利圣地亚哥设有办事处。

联合国工作语言有6种:中文、英文、法文、俄文、阿拉伯文、西班牙文。

联合国首席行政长官是联合国秘书长,
现由安东尼奥·古特雷斯担任。

国际关系大事年表

国际关系大事年表

1492年哥伦布发现美洲1517年欧洲宗教改革开始1521年统一的俄罗斯国家出现1555年神圣罗马帝国皇帝查理五世与新教诸侯签订《奥格斯堡宗教和约》1566—1609年尼德兰革命1588年西班牙无敌舰队远征英国失败1600年英国东印度公司成立1603—1868年日本德川幕府统治时期1618—1648年欧洲三十年战争,签订《威斯特伐利亚和约》1640-1648年英国资产阶级革命1643-1715年法国路易十四在位1644年中国清军入关1659年法国和西班牙签订《比利牛斯和约》1682-1725年俄国彼得一世在位1683—1699年奥土战争1688年反法的奥格斯堡联盟成立,英国光荣革命1701—1714年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参战各国签订《乌得勒支和约》1709年俄国在波尔塔瓦会战中打败瑞典1718—1721年英西战争,签订《马德里条约》1733—1735年波兰王位继承战争,签订《维也纳和约》1740—1748年奥地利王位继承战争,签订《亚琛和约》1756—1763年七年战争1775-1783年北美独立战争1789年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爆发,法国制宪议会通过《人权与公民权宣言》1793年3月英、普、奥、西等国组成第一次反法同盟1795年俄普奥第三次瓜分波兰,波兰灭亡1796年拿破仑远征意大利1798年拿破仑远征埃及,英、俄、奥等国组成第二次反法同盟1799年雾月政变,拿破仑上台执政1801年2月法奥签订《吕内维尔和约》1802年英、法签订《亚眠和约》1804年拿破仑加冕成为法兰西帝国皇帝1805年英、俄、奥等国组成第三次反法同盟1806年11月拿破仑颁布《柏林敕令》,推行大陆封锁政策1807年7月拿破仑与沙皇来历山大一世在涅曼河上会晤,法国同俄、普签订《提尔西特条约》1808年3月法国入侵西班牙,伊比利亚半岛战争开始1809年4月英、奥等国组成第四次反法同盟1812年拿破仑远征俄国失败1813年3月英、俄、普、瑞典、西班牙组成第五次反法同盟1814年4月6日拿破仑退位,波旁王朝复辟9月维也纳会议开幕,战胜国重建欧洲秩序1815年9月俄、普、奥签订《神圣同盟条约》11月法国与反法同盟国家签订第二次《巴黎和约》;英、俄、奥、普签订《四国同盟条约》1818年亚琛会议1820年特洛波会议1821年莱马赫会议1822年维罗那会议1823年美国提出“门罗主义”1827年英、俄、法签订《伦敦条约》1828-1829年俄土战争,签订《亚德里亚堡条约》1830年法国爆发七月革命,推翻波旁王朝1832-1834年葡萄牙王位继承战争1834年1月英、西、葡三国同盟条约签订1840-1842年中英第一次鸦片战争,签订《南京条约》1846年美墨战争,美国吞并新墨西哥和加利福尼亚1848年马克思、恩格斯发表《共产党宣言》;法国、普鲁士、奥匈帝国和意大利等国爆发革命1851-1864年中国太平天国革命1852年路易·拿破仑建立法兰西第二帝国1853年美国海军准将马修·佩里迫使日本向西方开放1854年3月克里米亚战争开始3月31日日美签订《神奈川条约》1856年2月克里米亚战争交战国签订《巴黎和约》1857年5月印度民族起义1859年苏伊士运河开工(1869年完工)1861-1865年美国内战1861年意大利统一;俄国废除农奴制1864年普奥联军向丹麦开战1866年普奥战争1868年6月日本明治维新开始1870年7月普法战争爆发1871年1月18日普鲁士国王威廉一世在法国巴黎凡尔赛宫加冕称帝,德国统一1873年10月22日三皇同盟成立1874年中日签订《北京条约》1876年2月日本强迫朝鲜签订《江华条约》1879年10月7日德奥同盟成立1881年6月18日三皇同盟重新订立1882年5月20日德奥意三国同盟订立1887年6月18日德俄签订《再保险条约》1894年1月法俄签订军事协定,法俄同盟建立8月中日甲午战争爆发1895年4月17日中日签订《马关条约》,三国干涉还辽1898年4月至8月美西战争1899年9月至12月美国向列强发出关于“门户开放”的照会;布尔战争1900年6月10日八国联军侵华,镇压义和团运动1902年1月30日《英日同盟条约》签订1904至1905年日俄战争1905至1906年第一次摩洛哥危机1907年8月31日《英俄协定》签订1908年10月7日奥匈吞并波黑,波斯尼亚危机爆发1911年7月1日阿加迪尔事件,第二次摩洛哥危机10月10日中国发生辛亥革命,清王朝被推翻10月15日意土战争1912年10月9日第一次巴尔干战争爆发1913年8月10日第二次巴尔干战争爆发1914年6月28日萨拉热窝事件7月28日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1915年1月18日日本提出旨在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1917年3月12日俄国爆发二月革命,沙皇政权被推翻4月6日美国对德宣战11月7 日俄国爆发十月革命1918年1月8日美国总统威尔逊提出美国关于战后世界和平的“十四点纲领”3月3日苏德签订《布列斯特和约》11月11日德国与协约国签订贡比涅停战协定,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1919年1月18 日巴黎和会在凡尔赛宫开幕5月4日中国爆发反帝反封建的“五四运动”1920年1月10日《凡尔赛和约》生效,在日内瓦成立国际联盟4月23日以凯末尔为首的安卡拉国民议会政府成立1921年1月24日协约国举行巴黎会议,讨论赔款问题3月16日英苏签订“临时贸易协定”7月1日中国共产党成立11月12日华盛顿会议召开1922年4月10日—5月19日热那亚会议10月墨索里尼在意大利建立法西斯独裁政权12月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成立1923年1月11日法比军队占领鲁尔10月土耳其共和国成立,凯末尔执政1924年1月列宁去世,斯大林接任苏联领导人2月至8月英国、意大利、挪威、奥地利、希腊、瑞典、中国、丹麦、墨西哥等国先后同苏联建交4月9日《道威斯计划》公布,16日德国接受1925年12月10日《洛迦诺公约》正式签字1926年4月24日苏德签定友好和中立条约9月18日德国加入国联,并占有常任理事国一席1927年5月27日英国政府宣布与苏联断交1928年8月27日《非战公约》签字1929年6月7日杨格计划公布10月24日美国纽约股票价格暴跌,标志着1929-1933年世界经济大危机的开始1930年4月22日英、美、法、意、日在伦敦召开海军会议1931年9月18日日本制造“九一八事变”侵略中国东北11月英镑集团组成12月11日《威斯敏斯特法》通过,英联邦建立1933年1月30日希特勒任总理,德国开始向独裁体制过渡10月14日德国退出国联11月16日美苏建交1934年4月17日日本发布企图独占中国的“天羽声明”8月2日希特勒任国家元首9月18日苏联加入国联,并担任常任理事国1934-1935年中国红军长征1935年3月16日德国宣布重新实行义务兵役制,单方面撕毁《凡尔赛和约》6月18日英德海军协定签订10月3日意大利侵略埃塞俄比亚战争爆发1936年1月16日日本退出伦敦海军会议3月7日德国宣布废除《洛加诺公约》,并重新占领莱茵区7月8日西班牙右翼军人叛乱,内战爆发8月德意对西班牙内战进行武装干涉1937年5月1日美国国会通过1937年《中立法》,即《永久中立法》7月7日日本发动“卢沟桥事变”,中国人民全面抗日战争开始11月6日意大利参加德日“反共协定”,“柏林-罗马-东京轴心”形成1938年3月1日德国吞并奥地利9月29-30日慕尼黑协定签订,法、英同意德国吞并捷克西部苏台德区1939年8月23日苏德签订互不侵犯条约9月1日德国入侵波兰,二战开始1940年3月30日汪精卫在南京成立伪国民政府5月26日英法军队敦刻尔克大撤退6月14日德国攻陷巴黎,雷诺政府倒台,贝当组阁。

[所有分类]二战后的国际关系及战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和社会主义国

[所有分类]二战后的国际关系及战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和社会主义国
发展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 加 强对经济的宏观管理
1、20世纪50年代中世界50%产品为美国 2、1973年底开始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 (1)原因
① 根本原因:资本主义生产社会化与生产资料 私人占有的固有矛盾
② 具体原因:战后资本主义经济高速发展 → 依 赖掠夺发展中国家廉价原料
③ 导火线:第三次中东战争阿拉伯石油输出国大 幅度提高石油价格
(2)美苏英法四大国对德国处
置——防止法西斯东山再起
依据:《雅尔塔协定》、《波茨坦协定》 处置: ① 处置战争罪犯:纽伦堡审判 → 正义
和公正的审判纳粹战犯 ② 四大国重新划分世界版图和势力范围
(1)德奥分区占领
(2)美国垄断对日本的处理 ① 美国以盟军的名义单独占领日本 凭借强大的经济军事实力 凭借在太平洋战场的重要地位 麦克阿瑟 → 日本“太上皇” ② 远东国际军事法庭:东京审判 → 包庇某
些日本战犯
③ 美国对日政策:使日本永远臣服美国 → 成为美国控制东亚地区的基地
不威胁美国利益:惩办战犯 → 实行改革 全面扶植日本 → “反共堡垒” 保留天皇制 → 日本投降的条件 包庇某些日本战犯
④ 影响
惩办了一些战争罪犯 → 未能清除军国主义传 统
实行了三权分立的政治改革 → 保留了战犯裕 仁天皇和天皇制
二战后的国际关系 及战后主要资本主义国 家和社会主义国家
二战后四条线索:
社会主义体系形成及曲折发展 资本主义国家经济 亚、非、拉民族解放运动的发展
和第三世界崛起 二战后国际格局的演变
战后初期的国际关系
一、雅尔塔体系建立的背景 1.西欧普遍衰落,听命于美国。
2.美国成为头号强国 3.苏联成为与美国抗衡的政治、军事大
调整产品

中国抗战时期的外交与国际关系

中国抗战时期的外交与国际关系

中国抗战时期的外交与国际关系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战胜日本,为结束世界范围内的战争局势打下了基础。

而中国作为参战国之一,经历了长达8年的艰苦抗战,为世界反法西斯斗争作出了巨大贡献。

在这期间,中国抗战时期的外交与国际关系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和发展。

一、对外战略在中国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和国民党联合抗日,共同形成了统一对外战略。

两党共同致力于推动国共合作,形成了对外统一战线的格局。

这一战略的核心是以中国独立、和平、统一为目标,与苏联、美国等抗日盟国保持密切合作,争取国际援助,共同抗击日本侵略。

二、国共关系的复杂性尽管国共两党在抗日战争时期有了一定程度的合作,但是他们之间的矛盾仍然存在。

国共合作的表面下,两党之间存在着内斗和冲突。

例如南京国民党政府对共产党的威胁,以及共产党试图扩大自己的影响力等。

但尽管如此,他们在对外战略的目标上是一致的,都致力于以民族独立为目标,通过联合抗战来保存民族利益。

三、重要的外交胜利在中国抗战时期,中国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的外交胜利。

首先,中国成功地争取到了苏联的支持。

1937年7月7日,中国国共两党终于缔结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这一事件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在国内的地位获得了显著提升,并为日后在国际舞台上赢得更多支持奠定了基础。

其次,中国在与美国的外交斗争中也取得了胜利。

中国获得了美国的道义和物质支持,其中最著名的援助项目是美国派遣的飞虎队。

飞虎队为中国抗日战争提供了重要的空中支援,对中国的抗战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

最终,中国在国际社会中赢得了广泛的支持和尊重。

1941年12月,中国成功地将滇缅公路纳入联合国军事战略,加强了与英美等盟国之间的联系。

此外,中国积极参与了在开罗、雅尔塔、波茨坦等地召开的国际会议,为中国赢得了国际认可和支持。

四、国际交往的局限性尽管中国在抗战期间取得了一些重要的外交胜利,但由于主要战略目标是抵抗日本侵略,因此与其他国家的交往受到了一些限制。

例如,由于抗战形势的紧迫,中国与苏联等国之间的关系主要以军事合作为主,而在经济和政治领域的合作较少。

战后国际关系史2

战后国际关系史2

国际关系,简称国关,其英文根据具体学校习惯不同,被称为International Relations (IR) 或者International Affairs (IA)。

但万变不离其宗,这是一门通过理论(Theory)或者政策(Policies)抑或兼而有之,来研究、解释及预测国际体系(International System)中成员个体与相互之间行为的综合性学科,其内容涉及历史、政治、经济、法学、数量统计、文化、军事等多个方向,可以说是一门博大精深的学科。

国际关系专业一般有两种项目类型,一种是开设在研究生文理学院(Graduate School of Artsand Sciences)的政治科学专业(Political Science)下的专业细分方向,另一种是开设在国际研究/事务学院(International Studies/Affairs)内。

不同项目在专业课程设置上也各有不同,有些学校侧重政治学,有些学校侧重经济学,还有学校强调从美国的视角来做国际问题研究。

国际关系专业是干什么的?开篇浅尝辄止地谈到了这个问题,而更系统地说,国际关系大致有两个目的,即“解释”和“预测”。

所谓解释,是通过国际关系领域下某一种或者某几种理论,包括现实主义、自由主义、解构主义及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剖析每个国际体系成员行为背后的原因和动机,给出科学合理的解释。

举个例子,学了国关之后,一个人可能会认识到美国驻军东亚的原因不是简单的“亡我中华之心不死”这种阴谋论,而是“美国基于国际结构的无序性做出‘自救’选择,谋求权力最大化,以保障自身生存”所谓“预测”,更科学地说是“推演”,同样是基于一套理论,在解释国际体系成员行为的基础之上,结合历史、政治、经济、军事和外交的现状与诉求,推导出分析对象有可能采取的政策,或者说“国家行为”。

“预测”往往是“解释”的延伸。

这种预测往往是模糊的,宏观的。

比如俄罗斯自2014年起的对欧政策基本是有迹可循,换言之是可预测的。

四百年国际关系的流变及其与国际法的互动

四百年国际关系的流变及其与国际法的互动

四百年国际关系的流变及其与国际法的互动近四百年来国际法的发展,无疑是与国际关系的演变息息相关的。

故而对国际法发展阶段的划分,应该以国际关系的质变为基础[1]。

虽然国际法必然要适应国际关系的发展,且国际法也应当有近代、现代与当代之分,但是其涵盖的具体时间跨度并不与国际关系的发展进程完全吻合,至少,那种精确地以1914年和1945年为分割点的做法并不必然是合理的。

一、近代国际法:国际法之初生第一阶段,从17世纪初到19世纪中叶,国际法在欧洲产生并形成初步体系。

17世纪初,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西欧兴起,神权衰落,神圣罗马帝国名存实亡,各个独立的国家为了利益既合作又斗争,这为国际法的分娩提供了历史的必然性。

而关键的偶然性因素出现在1648年。

随着30年战争的爆发,德意志成为一片废墟,参战各国均损失惨重,法国与瑞典的联盟虽然取得对哈布斯堡王朝与天主教同盟的优势,但也无力再战,各国最终决定媾和[2]。

于是就有了划时代意义的1648年威斯特伐利亚和会及其签订的和约。

在当时,要实现和平,就必须保持德意志各诸侯国的稳定,因而威斯特伐利亚和约承认了各诸侯国的主权,实际上也就肯定了同一时期格老秀斯在其巨著《战争与和平法》中提出的国家主权原则,[3]8而一个主权国家所组成的社会的形成,也就标志着国际法的产生。

威斯特伐利亚和会开创了以多边会议解决国际问题的先例,强调了条约的拘束力,彻底实现了格老秀斯将国际法与神权区分开来的主张,并促进了外交关系法的发展。

[4]当然,由于这个主权国家的社会刚刚脱胎于中世纪的神权社会,实在国际法尚未形成规模并且需要依靠自然法理论发展自己,故而带有超实在倾向的自然法学就成为了主流国际法学说。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预示着民主国家将取代封建君主成为国际法的主体。

这一时期关于国际法主体的承认与继承的问题总是引起国际社会的普遍关注,国际法被适用于这些问题并在这类问题的解决上发挥了很大的作用。

①法国资产阶级革命震撼了欧洲并为诸多国际法制的发展带来积极影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的出台与实施等;苏联尔欧的反应,包括针对马歇尔计划的“莫洛托夫计划”(随
后建成“经互会”)、针对杜鲁门主义的“情报局”的建立、针对北约的华约的建
立等。
结果:标志着两极格局的形成;对抗的形式由苏、美对抗转变为阵背对抗。
第二章:
名词解释:
戴维营会谈:1959年赫鲁晓夫访美,并在9月27-28日与艾森豪威尔总统
区.卜空时,被苏联火箭部队击中。飞行员鲍尔斯跳伞后被俘。事件恶化了正在得
到缓和的美苏关系,计划召开的维也纳四国首脑会议不欢而散,所谓“戴维营精
神”随即宣布破产。
第二次柏林危机:1958~1961年柏林危机。1958年II月底,苏联照会美、
英、法政府,建议取消对柏林的占领制度。两柏林问题…时成为东西方矛盾的焦
1947年7月,乔治·凯南发表《苏联行为的根源》提出遏制苏联的理论和政策,
提出应把苏联作为对手而不是合作伙伴。遏制理论为杜鲁门主义提供了理论基
础。
试述两大阵营的形成:两大阵营的基本概念
两大阵营形成的原因分析:请参考第2题;
叙述过程:包括马歇尔计划的出台与实施,北约组织的建立,“十四点计划”
进行了戴维营会谈。(戴维营David,Camp美幽总统的休养地。)会谈主要围绕
两个问题:柏林问题;裁军问题。无果,但美苏关系得到缓和。这种为缓和关系
而做出的相互退让与妥协,被赫鲁晓火称之为“戴维背精神”。
U-2飞机事件:指美幽U-2‘飞机侵犯苏联领空的事件。1960年5月1日,
美国的U-2高空侦察机深地
战后幽际关系史复习整理资料
为国家政治意识形态和对外政策指导思想。杜鲁门提出,美国要承担“自由世界”
抗拒共产主义的使命,充当世界宪兵的角色。他要求幽会立即采取果断行动,InJ
希腊和土耳其提供4亿美元的军事援助。杜鲁门主义是美国对外政策的重大转
折点。它与马歇尔计划共同构成美同对外政策的基础,标志着“冷战”的开始。
点,由此拉开了第二次柏林危机的帷幕。1961年6月3同赫鲁晓大重提苏联1958
年的建议。肯尼迪也持强硬态度,扬言要武力“保卫西柏林”。I—J年8月13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