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数学上册 第二单元 平均数教案 沪教版五四制
_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平均数 沪教版
平均数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通过具体的事例初步了解平均数的概念。
2.知道平均数是一个“虚拟”的数,无实物可以对照。
3.知道平均数的取值范围在该组数据的最小值和最大值之间。
【过程与方法】:1.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正确理解概念。
2.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的语言进行交流和说理。
3.通过让学生亲历计算方法的获得过程,培养正确的思维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感受上海日新月异的变化,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
教学重点及难点:1.理解平均数的意义。
2.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用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设计:一、情景引入看!黄浦江上的五座大桥真漂亮!南浦大桥全长8346米杨浦大桥全长7658米奉浦大桥全长2202米徐浦大桥全长6017米卢浦大桥全长8700米1.这几幅图,画的是什么?从图中你获得了哪些信息?(学生交流)2.看了这几幅图,你想知道什么?[说明:通过黄浦江上的大桥,让学生感受上海日新月异的变化,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
然后通过让学生自己提问题,引出平均数的概念。
]二、探究新知1.你能不能看出,它们的平均长度多少米?2.小组讨论:(用什么方法才能知道它们的平均长度?)方法:(83467658220210178700)÷5=32923÷5= (米)答:黄浦江上的这五座桥的平均长是6584.6米。
3.交流反馈:强调:将一组资料中数值的总和除以这组数值的个数,所得到的数叫做这组数值的平均数。
板书:平均数= 总和÷个数。
4.举出周边的事例巩固理解平均数。
5.理解和区别:(1)平均数与平均分的区别。
(2)平均数的取值范围。
[说明:先让学生通过计算得出5座大桥的平均桥长,然后将所求得的平均数与5座大桥的实际长度进行比较,使学生明白平均数是一个“虚拟”的数,它与平均分的概念是有区别的。
在比较的过程中还要让学生理解平均数的取值范围,初步体会平均数是可以描述一组数据的集中趋势。
沪教版数学五年级上《平均数》教学设计
沪教版数学五年级上《平均数》教学设计沪教版数学五年级上《平均数》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具体的生活情景中,通过操作和思考进一步理解平均数的意义。
2. 学会求较复杂平均数的方法,能运用平均数分析与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方法与过程1.学生在运用学到的平均数的知识分析实际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2. 进一步积累分析和处理数据的方法,发展统计观念。
情感、态度、价值观1.进一步增强于他人交流的意识与能力。
2.体验已学过的统计知识解决问题的乐趣,树立学习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掌握实际生活中的求平均数的方法。
教学难点:运用平均数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方法:演示法、练习法。
教具准备:生:总分数总人数=平均分3.师:用同样的方法,我们计算出方案B的总分和平均分,并填在表中。
生:独立进行计算。
师:说说哪个方案的评分比较高。
生:经过计算,方案B的平均分大约是6.41分,所以方案B 的评分比较高。
三、课堂小结师生共同总结总数量总份数=平均数平均数总份数=总数量总数量平均数=总份数求总数量的方法(1)连加法(2)有相同的数量时乘加混合较简便四、巩固练习师:怎样求华华走的总米数?生:455+634 生独立列式解答。
交流:(455+634)(4+5)=4779 =53(米)提取有价值的问题:文文从家到游乐宫平均每分钟走多少米?预设解法一:(336+64)(7+9)解法二:(3367+649)(7+9)解法三:(336+649)(7+9)讨论:前两种解法为什么错。
五、作业课本46页1、2题板书设计:平均数的应用。
沪教版五年级上册《平均数的认识》数学教案
沪教版五年级上册《平均数的认识》数学教案一、教学背景本节课是五年级上册数学《平均数的认识》的第一课,主要讲解平均数的基本概念和求解方法。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了解如何计算一组数据的平均数,并能够应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了解平均数的概念和用途;2.能够计算一组数据的平均数;3.掌握平均数的基本性质。
能力目标1.能够应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2.能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
三、教学内容1.平均数的概念;2.平均数的计算方法;3.平均数的基本性质;4.应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学过程导入1.引导学生回顾小学四年级学过的平均数的知识点;2.引入本节课的主题,询问学生对于平均数的看法;3.了解学生与平均数相关的实际应用场景。
讲解和练习1.用直观的案例讲解平均数的概念和用途;2.介绍计算一组数据的平均数的方法;3.讲解平均数的基本性质;4.练习计算一组数据的平均数,并检查答案的正确性;5.引导学生运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并自主思考解决方法。
总结1.汇总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并强调平均数的重要性;2.提醒学生平均数的应用还有很多,要多多关注实际问题中的平均数计算。
五、课后作业1.完成教师布置的练习题;2.自主思考一些实际问题并应用平均数计算。
六、教学反思平均数作为一种常见的数据分析方法,在实际生活中应用广泛,本节课的重点是让学生了解平均数的概念和应用,掌握计算平均数的方法和技巧。
在教学过程中,我重视引导学生探究平均数的内在关系和规律,并通过实际问题的引导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平均数的作用和意义。
在课后作业的布置上,我注重鼓励学生自主思考和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以提高他们的综合运用能力。
平均数的计算(教案)-五年级上册数学沪教版
平均数的计算(教案)-五年级上册数学沪教版教学内容本节课主要学习如何计算一组数据的平均数。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理解平均数的定义,掌握计算平均数的步骤,并能够运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目标1. 理解平均数的概念和意义;2. 学会计算平均数的方法;3. 能够运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1. 理解平均数的概念;2. 掌握计算平均数的步骤。
教具学具准备1. 教师准备PPT课件,用于展示平均数的定义、计算方法以及实例;2. 学生准备计算器,用于计算平均数。
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PPT课件展示一组数据,让学生观察并发现数据的特征,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表示这组数据的“平均水平”。
2. 新课讲解通过PPT课件讲解平均数的定义和计算方法,让学生理解平均数的概念,并学会计算平均数。
3. 实例演示通过PPT课件展示一个实例,让学生跟随教师一起计算平均数,加深对平均数计算方法的理解。
4. 练习巩固通过PPT课件展示几组数据,让学生独立计算平均数,巩固所学知识。
5. 课堂小结教师带领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平均数的概念、计算方法和应用。
6. 课后作业布置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独立完成,巩固所学知识。
板书设计1. 板书平均数的计算2. 板书内容:- 平均数的定义- 平均数的计算方法- 平均数的应用作业设计1. 基础练习:计算给定数据的平均数;2. 提高练习:运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3. 拓展练习:研究平均数与其他统计量的关系。
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PPT课件、实例演示和练习巩固等方式,让学生理解了平均数的概念,学会了计算平均数的方法。
在课堂教学中,要注意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解答学生的疑问,确保学生掌握所学知识。
在课后作业设计中,要注意作业的层次性,既要有基础练习,也要有提高和拓展练习,以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
在今后的教学中,可以进一步探讨平均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和价值。
同时,可以引导学生运用平均数进行数据分析,培养学生的数据分析能力。
平均数的计算【教案】- 五年级上册数学 沪教版
平均数的计算(教案)- 五年级上册数学沪教版
一、教学目标
1.理解平均数的概念,能够计算平均数。
2.掌握计算平均数的方法,并能够熟练运用。
3.能够解决生活中遇到的平均数问题。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平均数的概念及计算方法。
2.教学难点:平均数的应用。
三、教学准备
1.教材:《沪教版数学》五年级上册。
2.工具:黑板、彩色粉笔、PPT课件、小贴画。
3.学生:学生教材及练习册。
四、教学内容和教学步骤
1. 自然引入
老师出示一组数据:“4、6、8、10、12”,然后问学生这几个数字之间有什
么规律,学生能否看出来。
2. 概念引入
老师给出“平均数”的定义并进行解释。
然后再次给出上述数字,让学生给出这些数字的平均数,并告诉他们计算平均数的方法。
3. 计算平均数
让学生自己去算其他一些数字的平均数,让他们做做看掌握程度。
4. 实际应用
教师给出一组实际上的数据,然后让他们计算出平均数并应用到实际生活当中,让他们举出一些平均数的例子。
五、教学总结和反思
通过这堂课的教学,学生们应该对平均数有了深刻的理解。
整个过程大致清晰,但还是存在一些问题,比如有些同学在计算平均数时遇到了难题,这就需要我们在
备课时考虑,为他们提供更适合他们理解的教学法。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们需要不断地探索、不断地改进,以提升学生们的学习质量和教学效果。
沪教版数学五上《平均数》教案
沪教版数学五上《平均数》教案教学目标1.能够正确理解平均数的概念,并在日常生活中运用平均数;2.掌握求算术平均数的方法,能够正确计算数据集的平均数;3.掌握平均数与数据集中其他数值的关系,以及平均数的物理意义。
教学重点1.平均数的概念和计算方法;2.平均数与数据集中其他数值的关系。
教学难点1.平均数的物理意义,即平均数作为中心点的含义;2.平均数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教学内容1. 什么是平均数?平均数是一组数据中所有数据的和除以数据的个数。
2. 如何计算平均数?以一个包含n个数的数据集为例,其平均数为:$$ \\bar{x} = \\frac{x_1 + x_2 + \\ldots + x_n}{n} $$其中,$\\bar{x}$ 代表数据集的平均数,$x_1, x_2,\\ldots, x_n$ 代表数据集中的n个数。
3. 平均数与中位数的比较中位数是将一组数据按照大小顺序排列后位于中间位置的数,它的计算方法是:1.如果数据集中的数据个数为奇数,那么中位数就是中间那个数;2.如果数据集中的数据个数为偶数,那么中位数就是中间两个数的平均值。
相比之下,平均数更加能够反映出这组数据的总体特征。
在实际中,一些极端的数据可能会对平均值有较大的影响,而在这些情况下中位数可能更能反映出数据的总体特征。
4. 平均数与众数的比较众数是数据集中出现次数最多的数。
与中位数相比,众数与平均数的关系更加紧密,因为众数通常会对平均值产生影响。
如果数据集中存在多个众数,那么这个数据集就有多个众数。
5. 平均数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平均数在实际中有着广泛的应用,例如:1.评估一个班级的平均成绩,以及各个学生的成绩与平均值之间的关系;2.计算某个地区的平均温度,以及确定哪个月份的平均温度最高;3.计算某个销售部门的平均销售量,以及确定各个销售员的销售量与平均值之间的关系。
教学方法1.讲解法;2.互动式教学法;3.课件讲解法。
教学步骤第一步:小组分工将全班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每个小组选择一个实际问题,并在老师的指导下求出该问题的平均数。
平均数的计算(教学设计)- 五年级上册数学 沪教版
平均数的计算(教学设计)- 五年级上册数学沪教版一、教学目标1.了解平均数的概念与意义;2.熟练计算一组数据的平均数;3.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和观察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1.学生能够准确理解平均数的概念;2.学生能够独立计算一组数据的平均数。
难点1.让学生理解平均数的意义,以及如何应用平均数;2.多元数据的平均数计算。
三、教学过程1. 导入与启发(10分钟)1.教师出示一组数据:19, 23, 17, 21, 18;2.教师请学生们对这组数据求平均数,并让一些学生上来讲解他们的求法;3.教师对学生们的回答做适当的引导和点拨,再结合有趣的数据实例,启发学生认识到平均数的一般概念和意义,提高学生对平均数概念的理解。
2. 讲解与演示(10分钟)1.设计多组数据的平均数计算题目,让学生上来依次计算;2.在计算中突出数据处理中的注意点、技巧和常用的计算思路;3.采用实例与计算方式相结合的方式,让学生们熟记合理的计算方式。
3. 练习与巩固(20分钟)1.教师在讲解后依然要以小组教学的形式布置各种难度的平均数计算例题;2.每组完成练习后互相交流、比较答案并由教师给予及时对答案和指导;3.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在实际生活中运用平均数。
4. 拓展与提高(10分钟)1.通过故事、课堂讨论等形式,使学生进行跨课程领域的拓展;2.引导学生看到平均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及重要性;3.给学生以启示性的任务,并进行展示交流。
5. 作业(5分钟)1.请学生在家中完成整理题,并认真写出自己的答案和计算过程;2.教师家访时,可以对学生的作业进行检查,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巩固所学内容。
四、教学评价1.通过讲解分组练习,及时解释学生的错误,并耐心的引导学生;2.在故事、课堂讨论等形式中,通过学生的活跃性、思维敏捷度评价其表现;3.通过检查、评定学生的作业巩固所学内容。
五、教学反思平均数作为一项实用而又重要的元素,对我们的日常生活、工作、学习,尤其是中小学数学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2019年(秋)五年级数学上册第二单元平均数教案沪教版五四制
2019年(秋)五年级数学上册第二单元平均数教案沪教版五四制附送:2019年(秋)五年级数学上册第二单元平移教案北师大版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结合具体实例,从观察、讨论、操作的活动中,经历判断图形平移和在方格纸上按要求将图形平移的过程。
过程与方法:能判断图形的平移,能在方格纸上将简单的图形按要求平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
教学重点: 能准确画出一个图形的轴对称图形,巩固图形平移的画法。
教学难点:能在方格纸上将简单的图形按要求平移。
教学过程:一、复习铺垫1、电脑出示:我们用虚线表示原来的图形,用实线表示移动后的图形。
图形做平移运动。
图形往哪个方向平移的?它向右或左平移了几格?怎么知道的?2、只要抓住一个点来看,数一数这个点到它所对应的点向右平移了几格,我们就可以知道图形平移了几格。
也可以抓住一条边或一个部分观察,看看把图形的一条边或一部分平移了多少格。
3、揭示课题。
二、合作交流,探索新知1、探究画水平方向平移后的图形的方法。
出示教材主题图,提出要求:把小旗向左平移4格。
学生试着画出小旗向左平移4格后的图形。
教师巡视,找出学生典型错题,学生可能会出现的错误:把两个图形间的距离误解为一个图形平移的距离;平移的方向不对;平移后的图形形状或大小与原图形不符……引导学生讨论发现:把小旗向左平移4格,先要确定方向,可以画个小箭头代表向左平移,再找到图形中关键的点,小旗四个顶点和旗杆下方的点,然后把关键点先平移相应的格数,最后连点成线,画出与原图相同的图形。
平移后的小旗只是位置变了,但是形状、大小都没有变化!学生订正自己的答案。
2、探索画竖直方向平移后的图形的方法。
试着把小旗向上平移4格,在小组内说一说你是怎么平移的?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汇报,向上平移小旗的过程。
引导学生发现,无论是向左平移还是向上平移,只是平移的方向不同,方法基本相同。
3、总结画一个图形平移后的图形的方法:第一、选点。
平均数(教案)-五年级上册数学沪教版1
熟练计算的能力
活动四
课堂总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清晰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归纳能力
语文小组:
序号
1
2
3
4
5
6
成绩(环)
7
10
6
7
6
9
数学小组:
序号
1
2
3
4
5
成绩(环)
9
9
5
8
9
问:那个小组打靶比赛的成绩好?
让全体学生试做,同时指名板演
生:可以比较每组平均1人的成绩。
这个求出的数据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平均数)。
出示课题:平均数
自己预习收集资料的能力
活动二
探究
知道平均数是一个“虚拟”的数,无实物可以对照。
3、谁还能写出求平均数的数量关系式:平均数=总数÷个数
4、这次求平均数与以前学的平均分有什么不同?
(1)如:12个草莓平均分给4个人,平均每人可以分得3个。这里的“3个”是每个孩子实得的个数;而4个人共有要12个草莓,平均每个孩子有3个,这里的“3个”就是平均数,表示不一定每个孩子都有3个。)
(2)以上可见,平均数是借助平均分的意义通过计算得到的,是一个“虚拟”的数。
教学
环节
环节目标
师生活动
评价
关注点
活动一
引入
通过具体的事例初步了解平均数的概念。
一、情景导入:
1.让学生预习P33,带着问题事先查资料:(平均数的计算很简单,所以学生一般都能够知?
(由生在练习后汇报)
出示例题:
五年级语文小组有6名老师,数学小组有5名老师,在学校组织的打靶比赛中成绩如下:
平均数-沪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平均数-沪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一、教学目标
1.了解平均数的概念;
2.学会计算平均数;
3.查找资料,了解平均数的实际应用。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学会计算平均数;
2.教学难点:了解平均数的实际应用。
三、教学过程
1. 导入新知识
1.问学生:你们有没有听说过平均数?它是什么意思?
2.学生回答后,教师引导学生进一步了解平均数的定义。
2. 学习平均数的计算方法
1.教师出示一组数据:12,14,16,18,20,请学生们计算平均数;
2.学生完成计算后,教师检查答案。
3. 实际应用
1.通过查找资料,学生们列举出平均数的实际应用;
2.教师引导学生们讨论平均数的实际应用场景,如求班级的平均分、求一段时间内的平均气温等。
4. 练习
教师出示一些数据,要求学生计算这些数据的平均数,并互相检查答案。
5. 总结
教师引导学生们总结今天学习的内容,再次强调平均数的重要性和实际应用场景。
四、教学评价
1.学习平均数的计算方法,能够熟练计算平均数;
2.查找资料,了解平均数的实际应用;
3.能够列举出平均数的实际应用场景;
4.运用所学知识,计算出一组数据的平均数。
平均数的计算-沪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平均数的计算-沪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教案一、知识点概述本节课主要讲解的是平均数的计算。
在此之前,同学们需先了解什么是平均数,平均数的计算方法以及平均数的意义。
二、教学目标1.能够理解什么是平均数;2.能够掌握平均数的计算方法;3.能够在生活等实际场景中运用平均数的知识。
三、教学步骤1. 导入新知(1)先让同学们回忆一下,什么是平均数?在平时的生活中,有哪些地方会使用到平均数?(2)引导同学们回忆“小明家三个月的花费”这个例子,计算这三个月的花费的平均数。
2. 讲解平均数的计算方法(1)同学们已经知道了什么是平均数,接下来我们要了解如何计算平均数。
平均数可以使用以下公式进行计算:平均数 = 总数 ÷ 个数(2)让同学们通过“小明家三个月的花费”这个例子,体验平均数的计算方法。
3. 练习平均数的计算(1)老师出题,让同学们在小组内完成平均数的计算。
题目可以从生活场景中选取,如“小组内每个人的身高”,“三天内奶奶摘的苹果数”,“学校一年级班级各科目总成绩”等等。
(2)同学们交流讨论,探讨计算方法,并分享解答。
4. 物品分类将课桌上的玩具分成若干组,每组个数不同,让同学们计算每组玩具的平均数,并比较出哪组的平均数最大、哪组的平均数最小。
5. 教学总结(1)通过不同的题目练习,同学们掌握了平均数的计算方法,理解了平均数的意义。
(2)介绍平均数的使用场景,让同学们明白平均数在实际生活中的重要性。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1.平均数的定义;2.平均数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同学们将平均数的知识和实际场景相结合,让同学们理解平均数的各种使用。
五、巩固作业1.课后完成习题集中的相关练习题;2.家长与孩子一起探讨平均数的使用场景,并给出例子。
沪教版五年级上册《平均数的认识》数学教案
沪教版五年级上册《平均数的认识》数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什么是平均数,并能够计算一组数的平均数。
2.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思维逻辑能力,能够分析和解决有关平均数的问题。
3.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合作能力,锻炼学生口头表达和书面表达能力。
二、教学重点1.学习和掌握平均数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2.运用平均数的概念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过程1. 导入老师出示一组数字:“2, 6, 9, 3, 8”,让学生思考如何求这组数字的平均数。
鼓励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并随机选择一个小组向全班汇报答案。
2. 概念讲解•平均数是一组数字的总和除以数字的个数。
•计算平均数的步骤:将一组数字相加,然后除以数字的个数。
•平均数可以反映整组数据的特征,能够提供一个代表性的值。
3. 计算平均数的方法教师通过示例演示如何计算平均数,并指导学生按照步骤计算。
同时,提醒学生注意精确计算小数的方法。
4. 合作探究学生分组,每组选择一组数字,计算平均数,并在白板上展示计算过程和结果。
其他同学可以提问和提供改进的建议。
5. 综合应用教师出示一些关于平均数的实际问题,学生个别思考,小组讨论,然后在白板上展示解决思路。
鼓励学生尝试用数学语言描述解决方法。
6. 拓展练习学生完成课后练习册上与平均数有关的习题,巩固所学的知识和技能。
四、教学总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了解了什么是平均数,学会了计算一组数字的平均数,并运用平均数的概念解决实际问题。
同时,在合作探究和综合应用环节,学生的团队合作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得到了锻炼和提高。
五、作业布置完成课后练习册上与平均数有关的习题,并写出解题思路和答案。
注意:本教案仅供参考,教师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和修改。
平均数(教案)-五年级上册数学沪教版
平均数(教案)-五年级上册数学沪教版1. 教学目标1.理解平均数的概念,能够通过计算求出一组数据的平均数。
2.运用平均数的概念,解决实际问题。
2. 教学重点1.平均数的概念2.求解一组数据的平均数的方法3. 教学难点如何运用平均数的概念解决实际问题。
4. 教学内容及方法4.1 教学内容本节课将学习平均数的概念。
通过实例引导学生理解平均数的含义,然后学习求解一组数据的平均数的方法。
最后,通过实际问题引导学生运用平均数的概念解决实际问题。
4.2 教学方法教师讲解、举例说明、学生自主探究。
5. 教学过程5.1 导入教师可以通过一些简单的场景来引入平均数的概念,例如:某班级100米的田径比赛平均用时多少秒?同学们可以先估算一下,如果时间不太一致,那该如何计算呢?5.2 学习内容讲解教师通过实例讲解平均数的概念,比如:小明连续几天的步数分别是5000步,5500步,6000步,6400步,6800步。
那么他这几天的平均步数是多少呢?可以引导学生按照以下步骤求解:1.将小明多天的步数相加:5000+5500+6000+6400+6800=297002.将步数总和除以天数,即为平均数:29700÷5=59405.3 练习时间教师布置练习题目,可以在此周期间完成,以提高学生的运算能力和理解能力。
例1:A、B两人背包中书本的重量如下表,请计算背包内书本的平均重量。
人名书本重量/千克A 1.0A 1.5A 2.0B0.8B 1.2B 1.6例2:小明要从A地到B地,第一天他开车行驶300公里,第二天行驶200公里,第三天行驶250公里,第四天行驶180公里,第五天行驶350公里。
问他这几天的平均行驶公里数是多少?5.4 运用实际问题教师通过一些实际问题引导学生运用平均数的概念解决实际问题,如:某超市一天5个时间段顾客数如下表,求每个时间段的平均顾客数。
时间段顾客数8:00-10:005010:00-12:007012:00-14:005514:00-16:006516:00-18:00806. 教学评价教师可以通过提问、答题等方式对学生进行教学评价。
五年级数学上册 平均数教案(2) 沪教版
五年级数学上册平均数教案(2)沪教版【教学目标】[认知目标]:1、通过具体的事例初步了解平均数的概念。
2、知道平均数是一个“虚拟”的数,无实物可以对照。
3、知道平均数的取值范围在该组数据的最小值和最大值之间。
【教学重点】理解平均数的概念。
【教学难点】运用已知数据解平均数应用题。
【教学准备】教学课件、电话帐单、水、电、煤气帐单等【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1、师:我们的母亲河是那一条?(黄浦江)2、师:黄浦江上到目前为止建有那几座大桥?3、生:南浦大桥、杨浦大桥、卢浦大桥、奉浦大桥、徐浦大桥。
4、师: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这些壮丽的大桥吧!(课件演示)教师点击每座大桥,让学生了解有关五座大桥的知识。
二、探究新知:1、师:你们知道这五座大桥中哪座最长?哪座最短吗?2、生:略。
3、师:黄浦江上的这五座桥的平均桥长是多少呢?你会怎样思考呢?4、学生交流讨论。
5、小组汇总:(8346+7658+2202+6017+8700)5 =329235 =6584、6(米)答:黄浦江上的这五座桥的平均桥长师6584、6米。
6、师:请你现在用求出的数与五座大桥的实际数据比一比有什么发现吗?7、生:①这五座大桥桥长的平均数6584、6不是指每座大桥实际的长度,而是“假设” 黄浦江上的这五座桥同样长,每座桥的长度是多少,是一个“虚拟”的数。
②所求得的平均数与五座大桥的实际长度进行比较,所求的平均数在五个数的最小值和最大值之间。
8、师:通过学习我们知道了“将一组资料中数值的总和除以这组数值的个数,所得到的数叫做这组数据的平均数” 。
(8346+7658+2202+6017+8700)5 平均数=总和个数9、师:要求平均数,我们应该注意什么?10、小结:要知道平均数,必须知道相对应的总数是多少,想对应的个数是多少。
【说明:充分让学生通过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小组合作,主动探究求平均数的题目,引导学生比较平均数这个值与真实数据之间的关系。
2017秋五年级数学上册第二单元平均数教案沪教版五四制
第二单元平均数上课内容(一)平均数的定义:几个不相等数-----→相等的数求平均数1、原则:移多补少2、计算方法:(1)先求出总数----→把各个部分数加起来。
(2)再求平均数----→总数÷份数=平均数(二)平均数问题的基本数量关系:总数÷份数=平均数平均数×份数=总数总数÷平均数=份数例题:1.自行车修理部在四月份上半月修自行车165辆,下半月修自行车195辆,四月份平均每天修多少辆?2.李明同学数学、语文、外语考试的平均分是97分,数学、语文的平均分是是96分,他的外语考了多少分?3.今年前5个月,王强每月平均存款元,六月存款后,王强每月平均存款17元,那王强六月的存款是多少元?4.运输队一天共运输5次,前2次平均每次运输吨,后3次一共运输294吨。
运输队平均每次运输多少吨?5.2.5kg海水制造盐65g,照这样计算,现在有海水3吨,一共能制造盐多少g?6.星期一二三四五六七牛奶(ml)180 220 0 240 200 200 190这是小明一周喝牛奶量的记录,小明平均每天喝牛奶多少ml?(凑整到十分位)7.小巧从东楼到西楼测了5次步数,分别是91步、93步、90步、89步、87步。
(1)如果小巧的步距是0.45米,东楼到西楼有多少米?(3)有一段850m的路,小巧大约用多少分钟?(得数凑整到个位)思考题:把五个数从小到大排列,其平均数是38。
已知前三个数的平均数是28,后三个数的平均数是47。
问:中间一个数是多少?家庭作业姓名:一、递等式计算:(能简则简)×××××**一个四位数保留一位数小数后是,则这个四位数最大是(),最小是();如果保留三位小数是,则这个四位小数最大是(),最小是()。
二、列式计算。
1.一个数为30,比另一个数的倍多,求另一个数为多少?2、除与的差,求商是多少?(结果保留两位小数)三、应用题1.一小组同学体检量身高时发现其中2人的身高是123厘米,另外4人的身高均为132厘米。
沪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平均数》说课稿
沪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平均数》说课稿一、教材分析《平均数》是沪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的一篇教材内容。
这一章主要介绍了平均数的概念和计算方法,帮助学生理解平均数的含义以及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1. 教材内容概述本章共分为三个部分:认识平均数、计算平均数和解决实际问题。
•第一部分:认识平均数:通过生活实例引导学生了解平均数的概念,如何计算平均数以及平均数的意义。
•第二部分:计算平均数:介绍了两种计算平均数的方法:逐个数相加平均和两个数的和再除以2。
•第三部分:解决实际问题:通过实际问题引导学生运用平均数的知识解决现实生活中的计算问题。
2.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掌握平均数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能力目标:运用平均数的知识解决实际生活问题。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增强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3. 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平均数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如何将平均数的概念与实际生活相结合。
二、教学过程1. 导入与热身通过一个小小的游戏来导入本课的教学内容。
老师可以准备一些不同质量的小石头或小球,并随机分发给学生。
然后让学生将分发的小石头或小球称重,并计算出平均质量。
通过这个游戏,学生可以感受到平均数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2. 认识平均数在引导学生完成热身活动后,可以进入本章的第一个部分:认识平均数。
首先,老师可以通过一个简单的例子让学生理解平均数的概念。
例如,假设有10个同学参加了一次小测验,他们的分数分别是75,80,85,90,92,82,88,90,93和95。
然后,老师可以引导学生计算这些分数的平均数,并解释平均数的含义。
3. 计算平均数在学生对平均数的概念有一定理解后,可以进入第二部分的内容:计算平均数。
老师可以通过具体的例子来展示两种计算平均数的方法。
首先,介绍逐个数相加平均的方法,即将一组数逐一相加,然后再除以数的个数。
然后,引导学生理解两个数的和再除以2的计算方法。
通过举例计算,让学生掌握这两种计算平均数的方法。
平均数(教案)-五年级上册数学沪教版
平均数(教案)-五年级上册数学沪教版教学内容本节课主要学习平均数的概念,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并能运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
内容包括:理解平均数的定义,学会计算简单数据的平均数,并能运用平均数进行数据分析和判断。
教学目标1. 理解平均数的概念,知道平均数是反映一组数据集中趋势的量数。
2. 学会计算简单数据的平均数,并能解决实际问题。
3. 能够运用平均数进行数据分析和判断,提高数据处理的综合能力。
教学难点1. 平均数概念的理解,特别是平均数与总数、个数的关系。
2. 计算平均数时的计算方法,特别是数据较大时的计算。
3. 平均数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如何运用平均数进行数据分析和判断。
教具学具准备1. 教具:PPT、黑板、粉笔、计算器。
2. 学具:练习本、铅笔、橡皮。
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PPT展示一组数据,让学生观察数据的分布情况,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描述这组数据的集中趋势。
2. 讲解:讲解平均数的定义,让学生理解平均数是反映一组数据集中趋势的量数。
3. 示例:通过PPT展示计算平均数的示例,让学生跟随示例计算,掌握计算平均数的方法。
4. 练习:让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巩固计算平均数的方法。
5. 应用:通过PPT展示实际问题,引导学生运用平均数进行数据分析和判断,提高数据处理的综合能力。
6. 总结: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平均数的概念、计算方法和应用。
板书设计1. 板书平均数2. 板书内容:平均数的定义、计算方法、应用实例作业设计1. 完成练习题,巩固计算平均数的方法。
2. 通过实际问题,运用平均数进行数据分析和判断,提高数据处理的综合能力。
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示例、练习和应用等环节,让学生掌握了平均数的概念、计算方法和应用。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培养学生的数据处理能力。
同时,要加强课堂互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
重点关注的细节是“教学难点”部分,尤其是平均数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如何运用平均数进行数据分析和判断。
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平均数的应用 沪教版
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平均数的应用(沪教版)教学内容本节课主要围绕“平均数的应用”展开,通过具体的实例,引导学生理解平均数的概念,掌握计算平均数的方法,并能够运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
教材中提供了丰富的实例,如计算班级同学的平均身高、计算一组数据的平均分等,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感受平均数的意义和作用。
教学目标1. 理解平均数的概念,知道平均数是一组数据的总和除以数据的个数。
2. 学会计算平均数的方法,能够正确计算一组数据的平均数。
3. 能够运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如计算班级同学的平均身高、计算一组数据的平均分等。
4. 培养学生的数据分析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教学难点1. 理解平均数的概念,尤其是平均数的计算方法。
2. 在实际问题中运用平均数,解决具体问题。
教具学具准备1. 教材:沪教版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材。
2. 多媒体设备:用于展示实例和数据。
3. 纸质材料:用于分发给学生,进行实际操作和计算。
教学过程1. 引入:通过实例引入平均数的概念,让学生初步了解平均数的意义和作用。
2. 新课导入:详细讲解平均数的概念和计算方法,让学生掌握计算平均数的步骤。
3. 实例讲解:通过具体的实例,让学生理解平均数的应用,并学会计算平均数。
4. 练习巩固:布置一些练习题,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巩固所学知识。
5.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平均数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板书设计1. 平均数的应用2. 内容:- 平均数的概念- 平均数的计算方法- 平均数的应用实例作业设计1. 基础题:计算一组数据的平均数。
2. 提高题:运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如计算班级同学的平均身高、计算一组数据的平均分等。
3. 挑战题:探讨平均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如分析平均数的优点和局限性。
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具体的实例和练习,让学生掌握了平均数的概念和计算方法,并能够运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理解平均数的意义,避免机械计算。
同时,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数据分析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提高他们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平均数的计算-沪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平均数的计算-沪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教案一、知识目标•了解平均数的定义和计算方法;•能够计算一组数的平均值。
二、教学重难点•理解平均数的概念;•熟练掌握平均数的计算方法。
三、教学准备•教学PPT或黑板、粉笔;•平均数的计算练习题;•计算器。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老师引导学生回顾前面学过的有关数据的知识,让学生思考: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处理数据,比如说处理因特网上的一些数据。
2. 引入新知识•问:在一个班级里,有10个学生,他们的身高分别是1.3米,1.4米,1.4米,1.5米,1.6米,1.6米,1.7米,1.7米,1.8米和1.8米,那么,这些学生的身高平均数是多少?•让学生思考后,引导学生使用计算器或手算,计算出这些学生身高的平均值。
老师再解释平均数的概念:平均数指的是若干个数的和与这些数的个数的比值,那么这个比值被称为这些数的平均数。
3. 讲解平均数的定义和计算方法•定义:平均数指若干个数的和与这些数的个数的比值。
•计算方法:将所有数相加再除以它们的个数,即平均数=和÷个数。
4. 操作演示老师通过实际操作,演示平均数的计算方法。
老师可以现场让同学们给出一组数字,然后演示计算过程。
5. 讲解注意事项老师需要帮助学生理解以下几个概念:•如果这些数中有一个数变小,那么平均数也会变小;•如果这些数中有一个数变大,那么平均数也会变大;•如果这些数中有一个数等于平均数,那么这个数对平均数的贡献是0;•如果这些数之间有逻辑关系,那么计算平均数时需要先分组。
6. 练习测试让学生自己计算一些平均数,并进行讲解、分析和点评。
比如:•求7, 8, 9, 10, 11的平均数。
•求0.5, 1.5, 2.5, 3.5的平均数。
•求5个环保组的绿植数量的平均数,第一组10盆,第二组20盆,第三组15盆,第四组8盆,第五组17盆。
五、教学总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们了解了平均数的定义和计算方法,也掌握了平均数的计算技巧。
沪教版五年级上册《平均数的认识》数学教案
沪教版五年级上册《平均数的认识》数学教案一、教材内容分析本节课是《平均数的认识》这一数学知识点的学习,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实际生活中的事例,从中理解并学习相关的几个概念:1. 平均数的定义:平均数是所有数值的总和除以数量得到的值。
2. 总和的概念:需要理解总和是指一组数所有数值的加和。
3. 数量的概念:需要理解数量是指一组数有几个数值。
4. 求平均数的方法:需要通过运算符号“÷”这个符号来表示除法,从而求得平均数。
本节课涉及的实际生活中的事例有:1. 一组人的年龄数据;2. 一组数学成绩;3. 一组长度数据。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①理解平均数的概念,并能从实际生活中的事例中归纳出平均数的定义。
②理解总和和数量的概念,并能在实际问题中应用。
③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2. 能力目标①让学生具备观察、比较各种数据的能力,提高他们的数学运算能力。
②引导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中思考、合作和创造的能力。
3. 情感目标①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意识。
②让学生了解与平均数有关的一些知识,提升他们对生活质量的关注与认识。
三、教学内容和教学步骤教学内容:平均数的认识教学步骤:一、导入新课1. 编组读日历,回顾上节课学习的知识点:数轴上两个数的中间数是这两个数的平均数。
如8和12的平均数是10。
2. 学习新知:引导学生观察下列实际问题,并自主总结出平均数的概念。
实际问题1:小明、小红、小刚、小李、小王这5人的年龄分别是10岁、9岁、11岁、10岁、12岁,请你算出他们的平均年龄。
实际问题2:班里有10个学生,他们的数学成绩分别是70分、80分、90分、65分、87分、92分、78分、85分、89分、93分,求这些学生数学成绩的平均分。
实际问题3:请用设计好的标尺测量4个长度,统计出这些长度的平均值。
引导学生对题目进行观察,思考几位同学中,数据的总和与数的数量如何关联?如何求得这组数据的平均值?由此,引出平均数的概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个四位数保留一位数小数后是1.8,则这个四位数最大是(),最小是();如果保留三位小数是1.836,则这个四位小数最大是(),最小是()。
二、列式计算。
1.一个数为30,比另一个数的0.75倍多7.5,求另一个数为多少?
2、7.56除28.9与6.3的差,求商是多少?(结果保留两位小数)
三、应用题
1.一小组同学体检量身高时发现其中2人的身高是123厘米,另外4人的身高均为132厘米。这个小组同学的平均身高是多少?
2.小梅做跳绳练习,第一次跳了77下,第二次跳了75下。她要想三次平均成绩达到80下,第三次至少要跳多少下?
3.五个同学期末考试的数学成绩平均94分,而其中有三个同学的平均成绩为92分,还有一个同学的成绩是95,另一个同学的平均成绩是多少?
1.小亮学游泳,3次的平均距离是45米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第一次游了39米,第二次游47米,第3次游了多少米?
2.篮球队中四名队员的平均身高是182厘米,第5名队员的身高比平均身高矮184厘米,第5名队员的身高是多少?
2.李明同学数学、语文、外语考试的平均分是97分,数学、语文的平均分是是96分,他的外语考了多少分?
3.今年前5个月,王强每月平均存款15.2元,六月存款后,王强每月平均存款17元,那王强六月的存款是多少元?
4.运输队一天共运输5次,前2次平均每次运输96.5吨,后3次一共运输294吨。运输队平均每次运输多少吨?
5.2.5kg海水制造盐65g,照这样计算,现在有海水3吨,一共能制造盐多少g?
6.
星期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七
牛奶(ml)
180
220
0
240
200
200
190
这是小明一周喝牛奶量的记录,小明平均每天喝牛奶多少ml?(凑整到十分位)
7.小巧从东楼到西楼测了5次步数,分别是91步、93步、90步、89步、87步。
思考题:甲、乙两个数的平均数是34,乙、丙两个数的平均数是31,甲、丙两个数的平均数是32。甲、乙、丙三个数各是多少?
3.张红在期末考试中,语文、数学、英语三科的平均成绩是92分,语文是90分,数学是98分,英语成绩是多少?
4.李师傅上午工作了3小时,每小时加工82个,下午工作了4小时,共加工零件342个。李师傅这一天平均每小时加工多少个零件?
8.明同学3科平均分是96分,数学、语文的平均分是97分,他的外语考了多少分?
(1)如果小巧的步距是0.45米,东楼到西楼有多少米?
(3)有一段850m的路,小巧大约用多少分钟?(得数凑整到个位)
思考题:把五个数从小到大排列,其平均数是38。已知前三个数的平均数是28,后三个数的平均数是47。问:中间一个数是多少?
家庭作业姓名:
一、递等式计算:(能简则简)
(1.25×2.5)×0.8 9.7-4.5×1.5 60.1-5.22-4.78+30.9
第二单元平均数
上课内容
(一)平均数的定义:几个不相等数-----→相等的数
求平均数
1、原则:移多补少
2、计算方法:
(1)先求出总数----→把各个部分数加起来。
(2)再求平均数----→总数÷份数=平均数
(二)平均数问题的基本数量关系:
总数÷份数=平均数
平均数×份数=总数
总数÷平均数=份数
例题:
1.自行车修理部在四月份上半月修自行车165辆,下半月修自行车195辆,四月份平均每天修多少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