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孟浩然的襄阳诗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孟浩然在襄阳的生活
“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论孟浩然的襄阳

孟浩然是盛唐时期著名的山水田园诗人。

他以山水诗著称,一般认为他的诗歌语淡而意深。

他的人生经历比较简单,纵观孟浩然的一生,除了两次入长安求仕和几次漫游吴越,其他三十多年的时间都在襄阳度过。

与盛唐时期的其他诗人相比,孟浩然的经历显得简单、平淡许多,正因如此,其诗歌也就更加率真、朴实,更加自然。

襄阳是他的家乡,同时也是他创作的高峰。

孟浩然一生创作的260余首诗歌中,有90多首都是在襄阳创作的。

和诗人在外游历期间所创作的大量应酬唱和诗歌相比,他的襄阳诗或许更接近诗人的本色,更贴近诗人的内心。

但前人的研究大多集中在孟浩然的生平经历,诗歌艺术特色,以及他本人在隐与仕之间的矛盾心理。

很少有人注意到诗人的大量襄阳诗,以及诗人和襄阳之间的关系。

对于诗人的襄阳诗缺少整体的观照。

但笔者认为,诗人在襄阳的生活对诗人一生都有很大的影响,尤其会影响到他的思想和作品特色。

因此对孟浩然的襄阳诗进行深入细致的探讨对整体上研究孟浩然的诗歌艺术有很大帮助。

笔者将从孟浩然在襄阳的生活、孟浩然襄阳诗的思想内容、孟浩然襄阳诗的艺术特色三个方面入手,来深入剖析孟浩然与襄阳的关系。

一、孟浩然在襄阳的生活
根据孟浩然襄阳诗的内容,大致可以理清诗人在襄阳的行为踪迹,以及他的人际交往关系。

就行为踪迹来看,主要是襄阳的山山水水。

90余首诗歌中,涉及到山的共22首,其中岘山和南山出现的频率最高,都为7次,其余还有万山3次,鹿门山3次,香山2次,西山、望楚山各一次。

泛舟或者写水的诗共8首。

从《宴张记室宅》“宁知书剑者,岁月独蹉跎”和《伤岘山云表观主》“少小学书剑,秦吴多岁年”,《书怀贻京邑同好》“维先自邹鲁,家世重儒风”[2]p28,以及大量的与道士唱和的诗歌可知,诗人身上儒、道、侠的精神并存。

30岁之前,诗人几乎都是在家闭门读书。

在盛唐时期文人对政治有着普遍热情的情况下,孟浩然所读之
“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论孟浩然的襄阳诗
书可想而知是儒家经典。

但是襄阳的山水也对诗人的精神品质产生了重要影响。

襄阳的隐逸文化源远流长。

魏晋时期的庞德公曾隐居鹿门山,“孟浩然对其不为凡俗名利纷争所扰的高洁清逸,充满了仰慕之情,并对这位乡辈前贤由仰慕进而效仿,甚至某种程度上将自己也幻化为庞公”[3]。

正是因为仰慕庞德公,襄阳的道士、法师们都与孟浩然结下了不解之缘。

诗人在与他们交往的过程中,耳濡目染,自身也深受道家思想的影响。

道家讲究“上善若水”,倡导避世幽居的生活。

孟浩然数次游山玩水,除了单纯的游玩之外,更多的应该是受道家思想的影响,从而将自己的精神追求寄托于山水之间。

如果说盛唐那个时代激起了诗人的政治热情,那么襄阳的山水以及隐逸文化则使诗人的这种热情一直处于温和、从容的状态,并最终在仕与隐的矛盾中以隐士的身份布衣终老。

孟浩然的人际交往较为简单,按照他们的职业身份来看,大致可以分为官员和隐士两类,具体如下:
官员职位人员人数相关篇目
进士张八子容、丁

2 《冬至后过吴张二子檀溪别业》《晚
春卧病寄张八》《寻白鹤岩张子容颜
处士》《送张子容进士举》、《宿业师
山房待丁公不至》《送丁大凤进士
举》
校书王昌龄 1 《送昌龄王君之岭南》《送王大校
书》
明府卢明府、张明
府、白明府
3 《陪卢明府泛舟回作》《和卢明府送
郑十三还京兼寄之什》《卢明府九日
宴袁使君张郎中崔员外》《卢明府早
秋宴张郎中海园即事得秋字》《同卢
明府饯张郎中除义王府司马就张海
园作》《同卢明府早秋宴张郎中海
亭》、《秋登张明府海亭》《和张明府
登鹿门山》《同张明府碧溪答》《奉
先张明府休沐还乡海亭宴集探得阶
字》《寒食张明府宅宴》《同张明府
清镜叹》、《与白明府游江》
一、孟浩然在襄阳的生活
使君姚使君、独孤
使君、袁使君3 《陪姚使君题惠上人房》、《陪独孤
使君同萧员外登万山亭》《同独孤使
君东斋作》、《卢明府九日宴袁使君
张郎中崔员外》
少府李少府、张少
府、卢少府3 《李少府与杨九再来》、《登岘亭寄
晋陵张少府》、《送卢少府使入秦》
大使韩大使 1 《韩大使东斋会岳上人诸学生》
侍御黄侍御 1 《与黄侍御北津泛舟》
记室张记室 1 《宴张记室宅》
主簿贾主簿 1 《和贾主簿弁九日登岘山》
郎中张郎中 1 《同卢明府饯张郎中除义王府司马
就张海园作》《张郎中梅园作》《送
张郎中迁京》《卢明府九日宴袁使君
张郎中崔员外》《卢明府早秋宴张郎
中海园即事得秋字》
计:11 计:17
隐士
名称人数相关篇目
湛上人 1 《寻香山湛上人》《还山诒湛法师》聪上人 1 《陪柏台友共访聪上人禅居》
业公 1 《宿业师山房待丁公不至》《疾愈过
龙泉精舍呈易业二公》
明禅师 1 《宿业师山房待丁公不至》《疾愈过
龙泉精舍呈易业二公》
融公 1 《过景空寺故融公兰若》《题融公兰
若》《送融上人兰若》
易公 1 《疾愈过龙泉精舍呈易业二公》
梅道士 1 《寻梅道士张逸人》《梅道士水亭》
《清明日宴梅道士房》
张逸人 1 《寻梅道士张逸人》《夏日浮舟过张
逸人别业》
惠上人 1 《陪姚使君题惠上人房》
“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论孟浩然的襄阳诗
皎上人 1 《涧南即事贻皎上人》王山人 1 《涧南即事贻皎上人》云公 1 《山中逢道士云公》参廖 1 《赠道士参廖》
合计13
其他辛大、吴张二
子、白鹤岩、颜
处士、王白云、
张折冲、黄七、
张淮、张五、郑
十三、毕太、祝
曜、吴悦、张
祥、张去非、桓
子、房璋、崔宗
之、朱二、卜
老、杨九、陈
七、萧员外
24
《夏日南亭怀辛大》《西山寻辛谔》
《张七及辛大见寻南亭醉作》、《冬
至后过吴张二子檀溪别业》、《寻白
鹤岩张子容颜处士》、《游精思观回
王白云在后》《登江中孤屿话白云先
生》《白云先生王迥见访》、《与张折
冲游耆阇寺》、《大堤行寄黄七》、
《京还赠张淮》、《秋登万山寄张
五》《寻张五回夜于园作》、《和卢明
府送郑十三还京兼寄之什》、《家园
卧疾毕太祝曜见寻》、《送吴悦游韶
阳》、《送张祥之房陵》、《岘山送张
去非游巴东》、《送桓子之郢城礼》、
《岘亭饯房璋崔宗之》、《高阳池送
朱二》、《南山与卜老圃种瓜》、《李
少府与杨九再来》、《上巳日涧南园
期王山人陈七诸公不至》、《陪独孤
使君同与萧员外登万山亭》《岘山送
萧员外之荆州》
从表格中的信息可以看到,在襄阳,孟浩然的人际交往中士子和隐士的数量不相上下。

与士子交往,是盛唐那个时代唤起的读书人对政治的热忱,正如诗人交往的人中也有一些歌妓,这是开放的唐朝一种风气。

但是诗人对那些歌妓的描写寥寥无几,只是在宴饮中对她们进行简单的勾勒,基本上只写她们在演奏什么乐器,更详细的描写一个字都没有。

仔细想想,诗人对待仕途不也是如此吗?在他的襄阳诗中,涉及求仕的诗歌少之又少。

在多次求仕无果后,诗人的心慢慢的回到了山林,回到了隐逸文化浓厚的襄阳,与僧人、道士畅谈佛道,在与他们的
二、孟浩然襄阳诗的思想内容
交往中,抚慰自己受伤的心灵。

孟浩然的一生,去过长安,漫游过吴越,入过张九龄幕。

所见所感颇多,看着自己的朋友一个个在政治上有所作为,诗人终于也走出山门,阔别家乡去追求政治理想。

然而事实是残酷的。

名利场的风起云涌始终将诗人拒之门外。

无论怎样,襄阳始终等待着诗人的归来,他交往的那些隐士,始终以一颗淡泊的心遥遥祝福着他。

襄阳是诗人灵魂的归宿。

每次求仕失败,诗人都回到家乡,在襄阳的山水中寻找慰藉。

在这种情况下,诗人比别人更能感受到襄阳山水的亲切,对襄阳的山水比别人更多几分感情。

从诗人大量的笔墨中可以看到诗人对襄阳的热爱。

正是诗人对襄阳的热爱,“在襄阳的独特风物人情与渔船棹歌中,才衍生出了孟诗中的山水田园与淡然情趣”[3]。

在襄阳的几十年里,诗人来往于岘山、鹿门山、万山、习家池、汉水等地,毫不吝惜的赞美襄阳“山水观形胜,襄阳美会稽”[2]p76,羁旅途中仅仅九日,诗人便感叹“岘山不可见,风景令人愁”[2]p262。

在游玩的过程中,对于看到的景色,更是不吝惜笔墨,写景如画,美不胜收。

垂钓于山潭,诗人看到“鱼行潭树下,猿挂岛萝间”[2]p66,泛舟汉水,诗人看到“雪罢冰复开,春潭千丈渌”[2]p9,玩的不亦乐乎,登高望远,诗人直抒对襄阳的喜爱:“遍观云梦野,自爱江城楼”[2]p179。

“襄阳的山水孕育了诗人,而诗人的诗歌也最终成就了襄阳的山水”[3]。

诗人在襄阳的生活,前期可以说是矛盾的,因为儒学的积极入仕的进取态度影响着他,盛唐时代影响着他。

例如曾经和诗人一起在鹿门山隐居的张子容,他的朋友丁大凤、王昌龄等,都成功的步入了仕途。

诗人闭门读书二十多年,本就有入仕的念头,对外界生活充满好奇和向往也属正常。

而那些隐居于山中的幽人逸士,更是以他们的实际行动和淡然悠远的思想,在每一次的交谈中,在和诗人每一次共处的举手投足间,潜移默化的影响着诗人。

使诗人在仕途失意时心灵仍有一个归宿,在后期的生活中,道家隐逸的思想逐渐占据了诗人思想的主导地位,于是诗人渐渐真正的活成一位隐士。

在心态的平和中,形成自己无论何时都清淡、朴实、率真的语言特色,“促进了孟浩然对隐逸生活的真正选择”[4]。

二、孟浩然襄阳诗的思想内容
孟浩然的襄阳诗共九十余首,其中有许多显而易见是交往赠答诗。

周新民先生认为孟浩然的诗“窥其创作初衷,察其题材内容,大致可分为山水田园诗、交往赠答诗与怀思兴叹诗三类”[5],但笔者认为,孟浩然的诗歌中有相当一部分是直接以送别为题的,因此可以再细分出来送别诗一类。

其襄阳诗的具体分类情况如
“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论孟浩然的襄阳诗
下:
类别数量具体篇目
山水田园诗13
《岘山作》《山潭》《初春汉中漾舟》《北涧浮舟》《题鹿门山》《登望楚山最高顶》《夜归鹿门寺》《檀溪寻故人》《南园与卜老圃种瓜》《樵采作》《过故人庄》《田园作》《游凤林寺西岭》
交游赠答诗65
《寻香山湛上人》《冬至后过吴张二子檀溪别业》《与诸子登岘山》《陪卢明府泛舟回作》《陪柏台友共访聪上人禅居》《题明禅师西山兰若》《过景空寺故融公兰若》《游精思观回王白云在后》《疾愈过龙泉精舍呈易业二公》《与黄侍御北津泛舟》《寻梅道士张逸人》《陪姚使君题惠上人房》《秋登张明府海亭》等
送别诗14 《送丁大凤进士举》《送吴悦游韶阳》《送张子容进士举》《送张祥之房陵》《岘山送张去非游巴东》《送桓子之郢城礼》《岘亭饯房璋崔宗之》《高阳池送朱二》《送昌龄王君之岭南》《送卢少府使入秦》《送从弟邕下第后寻会稽》《送王大校书》《岘山送萧员外之荆州》《送张郎中迁京》
怀思兴叹诗 4 《途中九日怀襄阳》《早寒江上有怀》《岁晚归南山》《同
张明府清镜叹》
(一)山水田园诗
孟浩然是山水田园诗人的代表,但直接以山水田园为题的诗并不多,大部分是存在于他的交游赠答诗中。

他的襄阳诗中,山水田园诗总是洋溢着一种轻松、欢快的感觉。

《岘山作》中,诗人写自己垂钓的乐趣:“试垂竹竿钓,果得查头鳊”[2]p53,那种享受在漫长的等待中,鱼儿终于上钩的乐趣读来感同身受。

在垂钓的同时,“鱼行潭树下,猿挂岛萝间”[2]p66的景色也令诗人“心益闲”。

在汉江中泛舟游玩,诗人驾着小舟在江面随心所欲的游玩,“探玩无厌足”[2]p9,可以想象诗人像个小孩子一样拍打着水花;而在溪流中时,诗人写“沿洄自有趣,何必五湖中”[2]293,看着溪流两岸不断变换的景色。

同样是泛舟,一个是在宽阔的江面任意东西,一个是在溪流中顺流而行,但是诗人却能体会到不同的乐趣,可见诗人对生活的观察、体悟之细腻,对家乡的热爱之深。

同样的,在《题鹿门山》、
二、孟浩然襄阳诗的思想内容
《登望楚山最高顶》、《夜归鹿门寺》、《檀溪寻故人》等诗歌中,诗人也享受看到的每一种景物,在山光水色中寻找乐趣。

“仁者乐山,智者乐水”,而孟浩然是既乐山,也乐水,懂得享受生活。

诗人的田园诗并不多,因为他自身是文人,骨子里有一种清高,不愿与目不识丁的农人一起劳作,亲身劳作更是少之又少。

为数不多的田园诗也不像陶渊明的田园诗那样更加质朴自然,贴近生活。

《南山与卜老圃种瓜》中,“不种千株橘,惟资五色瓜。

邵平能就我,开径剪蓬麻”[2]p270,还是个地地道道农民的样子,不过到了《樵采作》中,孟浩然已然恢复了“长歌负轻策,平野望烟归”[2]p77的踏歌而归的浪漫的诗人形象。

而在《田园作》中,诗人向往着陶渊明隐居时“三径就荒,松橘犹存”的田园生活,同时又感叹自己“三十犹未遇”[2]p73。

而“乡曲无知己,朝端乏亲故”[2]p73的生活对于一个内心世界丰富细腻、有着一定政治热情的诗人来说太过平淡和孤独了,诗人感叹自己有济世之心,却只能终朝平淡如水。

“谁能为扬雄,一荐甘泉赋”[2]p77,在寡淡的田园生活中,诗人的思绪纷乱多样,一方面,隐逸的生活是闲适的,另一方面,太过悠闲的生活给了诗人充足的时间任自己思绪踊跃,激起诗人对入仕从政的向往。

诗人一直徘徊在仕与隐的矛盾中,但总的来说,隐逸思想还是占据主流。

毕竟从小就在隐逸文化浓厚的地方生活,所交往的人中,也有几乎一半都是幽居深山之人。

虽然诗人会偶尔想起遥不可及的政治理想,发发牢骚,但是隐居的生活才是实实在在的,而理想太过遥远和飘渺。

(二)交游赠答诗
孟浩然的交游赠答诗,主要以和道士、僧人的交谈以及游玩所见的景物为主要内容。

景物描写多为所见之景以及交谈的环境描写,不做过多论述。

主要分析一下诗人与其他人交谈或者涉及诗人思想状况的诗。

在这些诗歌里,诗人或“清谈晓不寐”[2]p1,或“高谈竹屿间”[2]p154。

而每一次与他们的促膝交谈,诗人都是“日暮方辞去”[2],“日暮辞远公”[2]p18。

与道士、僧人的交谈,让诗人流连不已。

在诗人自己,时常能有“会理之无我,观空厌有行”[2]p176、“迷心应觉悟,客思未皇宁”[2]p176等感悟,甚至感叹时间过的太快。

从中也能读出诗人和他们在一起时内心的宁静、喜悦。

以《还山诒湛法师》为例:
幼闻无生理,常欲观此身。

心迹罕兼遂,崎岖多在尘。

晚涂归旧壑,偶与支公邻。

喜得林下契,共推席上珍。

念兹泛苦海,方便示迷津。

道以微妙法,结为清净因。

烦恼业顿舍,山林情转殷。

朝来问疑义,夕话归清真。

墨妙称今绝,词
“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论孟浩然的襄阳诗
华惊世人。

竹房闭虚静,花药连冬春。

平石藉琴砚,落泉洒衣巾。

欲知明灭意,朝夕海鸥驯。

[2]p22
此诗作于开元二十一年,诗人两入长安、漫游吴越之后。

两入长安求仕的结果都是失败,受到很大打击。

诗人转而漫游吴越,希望能够寄情山水,调整心态。

结果很明显是失败的:“心迹罕兼遂,崎岖多在尘”,“念兹泛苦海”,这些句子透露出诗人内心的烦闷,吴越的山水并没有使诗人的心情有多大改善。

回到襄阳的孟浩然拜访了湛法师。

法师以微妙法理相示,希望诗人能有所启发,内心清净。

拜访的结果非常好,诗人解开了心结,又向往起隐居的生活来。

一天的时间相处,带着疑问和烦恼而来,傍晚走的时候内心已经非常明净了。

可见与这些道士、僧人的交往给诗人带来的重要影响。

诗人关于读书、人生、乃至仕与隐的疑虑,大概都与他们有过深入的探讨,并从他们那里得到了满意的答案,得到了灵魂的洗礼。

正是因为如此,诗人才能在仕与隐的矛盾中,在尝试过争取求仕之后,认清自己心中真正想要的生活,回到襄阳。

与韩朝宗的约定,是关乎诗人一生能否入仕的大事,也是诗人生前最后一次入仕的机会。

诗人却选择了本心。

这种选择不是意外,而更倾向于诗人的内心。

是多次失败后的淡然,也是因为孟浩然在与僧侣的交往中一再坚定了隐的决心。

所以和尘世之人的交往中,才会屡屡透露出自己做隐士的意图。

在孟浩然的襄阳诗中,提到的隐士以及隐士的居所有很多,例如庞德公、陶渊明、渔父、赤松子、颍阳、巢居子。

其中仅陶渊明的典故就高达6次。

在与世人的交游赠答诗中,诗人多次用“欲徇五斗禄,其如七不堪”[2]p181、“念我平生好,江乡远从政”[2]p27、“朱绂恩虽重,沧洲趣每怀”[2]p120等诗句表明自己内心的选择是远离朝政,隐居山林。

当然,在这些诗歌中也有一些隐含着诗人的政治抱负与志向。

如《洗然弟竹亭》:
吾与二三子,平生结交深。

俱怀鸿鹄志,昔有鹡鸰心。

逸气假毫翰,清风在竹林。

达是酒中趣,琴上偶然音。

[2]p49
诗人自幼闭门读书,自然是希望能够建功立业,心有鸿鹄之志是盛唐所有文人共有的心态。

但是“昔有鹡鸰心”,一个“昔”字告诉我们,孟浩然在几入长安、四处漫游终究无法实现政治抱负的情况下,已经渐渐的淡漠了追逐政治理想的心。

从孟浩然襄阳诗的整体来看,隐逸情怀是绝对的,他所描绘的景,是山林之景,所写的人,有一半是隐居之人。

自己的生活,也是隐士一般的悠闲清淡。


二、孟浩然襄阳诗的思想内容
尔有的对于仕途朝政的只言片语,更像是无意提起。

(三)送别诗
关于孟浩然对于仕与隐的态度,亦可以从他的送别诗中窥见一二。

孟浩然襄阳诗中大部分的送别诗和其他文人送别诗的感情基调相似,要么表达对朋友远去的不舍、担忧,要么表达对朋友的祝福。

如《送吴悦游韶阳》:
五色怜凤雏,南飞适鹧鸪。

楚人不相识,何处求椅梧。

去去日千里,茫茫天一隅。

安能与斥鴳,决起但枪榆。

[2]71
诗人赞赏朋友的才华,称他为“凤雏”。

即将远行,担心朋友在异地他乡孤孤单单。

相隔千里,一个在天涯,一个在海角。

无限惆怅,无限不舍尽在其中。

朋友远游,诗人赞同他的鸿鹄之志,并祝愿朋友达成心愿。

整首诗,对朋友的赞赏、不舍、担忧、祝福交织在一起。

这是自古送别诗的特点。

最有意思的三首送别诗是《送丁大凤进士举》、《送张子容进士举》和《送张祥之房陵》。

以《送张子容进士举》为例:
夕曛山照灭,送客出柴门。

惆怅野中别,殷勤歧路言。

茂林予偃息,乔木尔飞翻。

无使谷风诮,须令友道存。

[2]p250
张子容是孟浩然的好朋友,两人曾一起隐居于鹿门山。

后来张子容考中了进士,孟浩然于是作此诗相送。

在此诗中,诗人写了送别时的环境,直接写出了自己的心情:惆怅。

朋友远去,又少一位隐士,能与自己交心的朋友又少了一位。

在诗的末尾,诗人表达了对友情的担忧。

一位隐士,一位官员,生活差异很大,观念也会有很大差异,这种友谊还能持续下去吗?诗中透露出隐隐的担忧。

朋友考中进士,按理说孟浩然心中会有波动,但“歧路”一词充分表明了诗人的内心想法。

曾经不为名利所动的隐士,一朝之间变成了官吏,孟浩然心里是不赞同的,甚至直接说张子容走的是歧路。

同样的,在《送丁大凤进士举》中,诗人同样称仕途为“歧路”,《送张祥之房陵》中直言“君意在利往”,说朋友的目标就是名利。

其中的责备、不屑、埋怨显而易见。

这似乎和诗人对仕途的热忱不太相符,送其他人都是支持与祝福,送这几个却是不赞同,甚至责备。

但是再深入解读一下就可以看出,诗人虽然在其他诗歌中写下祝福朋友仕途如意的话,但都是对他们而言,没有一句是提及自己,更没有说自己有什么政治抱负。

朋友选择的道路,已经选择了,无法回头。

诗人即使不赞同,也只能祝福。

而刚刚中进士的几位,他们对政治的追逐令诗人不满了。

张子容曾经是和孟浩然一起隐居
“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论孟浩然的襄阳诗
的,最后还是抛弃隐逸生活,抛弃了诗人,抵不住宦海沉浮的诱惑。

诗人对他们不仅有不舍,还有惋惜和责备。

从这里也可以看出,在诗人的心中,隐士情怀是大于入仕思想的。

虽然他也曾和盛唐文人一样,受时代的影响,多多少少对政治抱有憧憬的心态,但是当自己的朋友踏进政治的门槛,从此朋友为官,自己是孤独的隐士,两相比较,诗人还是忍不住吐露了心声:那是一条“歧路”。

对于追名逐利,诗人既然认为是“歧路”,不屑于朋友去追逐,自然也不会真的放在心上。

(四)怀思兴叹诗
孟浩然直接以怀思兴叹为题目的诗并不多,有相当一部分是夹杂在他的交游赠答诗中,在与朋友谈古论今时发出感慨。

仅以怀思兴叹为题的诗歌共四首,有赞美家乡山水景色的,也有对自己人生的感慨。

既然是怀思兴叹,更多的应该是从诗人的感慨入手,也就是从他的交游赠答、送别诗中去寻找诗人对于人生的感悟和启发。

这样一来,从大量的隐士典故中,孟浩然对于人生的选择就显而易见了。

《岁晚归南山》可以算是最能代表诗人求仕心切的诗了:
北阙休上书,南山归敝庐。

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

白发催年老,青阳逼岁除。

永怀愁不寐,松月夜堂虚。

[2]p148
这首诗应该是作于作者二入长安求仕失败回家后。

整首诗充满了一种失落、压抑、忧愁的感情。

他的朋友们在仕途走的一帆风顺,因此诗人才走出襄阳,想在政治上有所建树,但却被一再打击。

《唐才子传》记载孟浩然二入长安因“微云淡河汉,疏雨滴梧桐”一句使众人叹服,“张九龄、王维极称道
之”[2]p316。

经过此事,孟浩然对自己应该是充满自信的。

但结果并不如意,心理落差大,诗人失落、忧愁在情理之中。

然而襄阳的生活很快冲淡了这种不愉快的感情。

大约在同一年,诗人写下了《仲夏归汉南园寄京邑旧游》:尝读高士传,最嘉陶征君。

日耽田园趣,自谓羲皇人。

予复何为者,栖栖徒问津。

中年废丘壑,上国旅风尘。

忠欲事明主,孝思侍老亲。

归来当炎夏,耕稼不及春。

扇枕北窗下,采芝南涧滨。

因声谢同列,吾慕颍阳真。

[2]p61。

京城的朋友们惦记着落第的孟浩然,但孟浩然回信第一句就说自己最欣赏陶渊明。

并说自己在山水田园间找到了乐趣。

为国尽忠不得,那就在家为父母尽孝。

在家孝顺父母,寄情山水的生活,悠然自得,这才是一个隐士应该过的生活。

诗人拒绝了朋友关于求仕的帮助,直言自己喜欢隐居的生活。

一首诗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