夹纻髹漆艺术的实际应用价值研究

合集下载

夹苎胎漆器的功能性与艺术性的和谐统一

夹苎胎漆器的功能性与艺术性的和谐统一

夹苎胎漆器的功能性与艺术性的和谐统一夹苎胎漆器作为一种具有悠久历史的传统工艺品,既具备实用功能,同时又兼具高度艺术价值。

它的功能性与艺术性的和谐统一,使得夹苎胎漆器成为了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本文将探讨夹苎胎漆器的功能性以及艺术性,并分析这两个方面的和谐统一。

夹苎胎漆器是由胎木和夹苎细纤结合制成的一种器物。

胎木与夹苎细纤的结合使得夹苎胎漆器具备了坚固耐用的特点。

夹苎细纤是一种纤维材料,它具有很高的耐磨性和韧性,能够有效地抵抗外力的作用。

而胎木则是一种优质木材,它具备了较高的抗腐蚀性和稳定性。

这种结合使得夹苎胎漆器不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能够长时间保持其完整性和稳定性。

同时,夹苎胎漆器通常还经过多道工序的制作,包括雕刻、磨光、上漆等等,使得其表面光滑细腻,触感舒适。

这些功能性的特点可以满足人们对于使用器物的基本需求,使得夹苎胎漆器在生活中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

除了功能性,夹苎胎漆器还具有极高的艺术性。

夹苎胎漆器的制作历史悠久,技艺精湛。

在制作过程中,往往需要经验丰富的工匠进行精细雕刻和独特设计,赋予器物以丰富的表现力和独特的风格。

夹苎胎漆器的外观通常采用传统的中国美学元素,如山水画、花鸟画等,以及吉祥图案,展现了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其形状优美、线条流畅,色彩鲜艳,具有很高的观赏性和装饰性。

夹苎胎漆器不仅具备实用功能,更是一种艺术品,可以在艺术欣赏中带给人们美的享受。

夹苎胎漆器的功能性和艺术性之间的和谐统一,使得它在传统文化中有着独特的地位。

一方面,夹苎胎漆器的功能性使得它成为人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物品。

无论是餐具、茶具还是家具等,夹苎胎漆器都能够满足人们日常生活的基本需求。

其耐用性和稳定性使得它可以经久不衰,成为代代传承的家宝。

另一方面,夹苎胎漆器的艺术性使得它成为一种重要的文化符号。

在传统文化中,夹苎胎漆器不仅是一种物品,更是一种承载着历史和文化传承的载体。

它通过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传达着人们对于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对于传统文化的珍视。

试论传统漆艺髹饰技艺的当代应用价值

试论传统漆艺髹饰技艺的当代应用价值

艺术大观Art Panorama试论传统漆艺髹饰技艺的当代应用价值陈若鸥(福建艺术职业学院,福建 福州 350001)摘要:作为我国传统技艺之瑰宝,漆艺在我国的美术与工艺史上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

随着漆艺不断发展,其表现形式也随之发生了变化。

因此。

基于当前漆艺在不断发展中所面对的情况,创新表现形式能够漆艺魅力充分凸显出来,对我国的艺术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文通过阐述传统漆艺,并根据实际情况提出传统漆艺在当代漆艺创作中的表现形式。

关键词:漆艺创作;表现形式;创新理念长期以来,漆艺家们对传统漆艺髹饰技艺存在这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一类人认为传统髹饰技艺过于基础、普通,技法应用可以说达到了泛滥的程度,以至于总觉得透着几分俗气。

他们认为当代的语境下需要有适合当代表现的髹漆语汇,只有通过实验、探索把新材料、新工艺、新的表现语言带入当代漆艺创作,既拓宽了创作路径又能提升漆的表现力,借以打破漆艺创作沉沉的暮气。

而另一类人则认为传统漆艺博大精深,数千年的技艺流传至今没有消亡足以证明其足够经典、足够完美。

盲目的实验和随意的介入势必会陷入材料语言混乱的怪圈,导致漆艺术语言的异化、丧失漆的主体地位,最后造成界定的困难。

这两种论调颇有市场,众说纷纭。

一些中立的则认为,两种观点各有可取之处,首先,漆艺的语径确实有待拓展,漆画展上千人一面、装饰风格独霸的现象在漆艺界是屡见不鲜的。

不得不说,脱胎于漆器装饰的八大类髹饰技法属于工艺美术的范畴,它未必适合作为当代漆画的语言词汇。

然而从相反的方向思考,我们真的理解传统髹饰技艺吗?还是我们站在各自的角度,肤浅地臆断并无视传统技艺的真正精髓,高与低、凸与凹、疏与密、张与弛的关系不正是视觉艺术永恒的形式语言吗?作为曾经的传统技艺无用论者,带着这个反问,我觉得有必要去研究和重新解读传统髹饰技艺的深层内涵,最终客观地判断是先继承再发展,还是另辟蹊径继续探索。

一、传统漆艺技法发展史漆艺,顾名思义是以天然漆为媒材进行造物的艺术门类,天然漆学名“Chinese lacquer”“大漆”“生漆”,在民间还被称为“土漆”。

夹纻髹漆艺术的实际应用价值研究

夹纻髹漆艺术的实际应用价值研究

夹纻髹漆艺术的实际应用价值研究作者:陈达来源:《江苏陶瓷》2015年第03期摘要本文从夹芝艺术实用性的角度出发,分析了夹芝工艺在漆艺领域的自身优势,从中体现出夹芝胎骨的最高水平,并通过剖析其在不同领域中的实际应用价值,反映出夹芝漆品的艺术价值,最终促进漆文化的不断继承与创新。

关键词夹纻;漆器;胎骨;实用性;作为中国上下五千年传统文化艺术的代表之一,漆器有其自身蕴含的历史底蕴以及独特的髹饰工艺,是中国古老文化的见证。

漆器的一大特性就是它胎骨的多样性以及适用性,胎骨是漆器的基础,在传统漆艺人眼中,胎骨的选择以及合理的利用是一件漆器作品成型的重要组成部分。

随着胎骨类型的不断演变.其材料呈现出多元化发展的趋势,因此胎骨的材质对漆器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1 行像夹纻技艺运用于佛像始于战国时期,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开始盛行,在唐代得以全面发展。

“两晋南北朝时期,随着佛教的传播并得到统治者大力宣扬,漆工艺也应用到了佛像制作上,用汉代的夹纻技法来制造佛像,也就是现在所说的脱胎漆器。

”每逢宗教庆典之时,教中僧人就要“请佛”游街,这样的佛像被称为“行像”。

由于夹纻技术自身材质、制作工艺、可塑性以及易于保存等特点,其制成的佛体外形巨大但重量却比正常佛像轻数倍,在当时广泛运用于行像制作中。

另外,当时中国的寺院规模越来越大,需要的佛像也越来越多,木、石等材料都不易获得,因而夹纻佛像在当时逐渐形成自身的优势。

夹纻造像是以木制或土质材料制作出佛像的内胎,随之在内胎上以经纬相交的麻布与漆互相叠加、层层相迭,利用麻布的张力与漆的粘合性进行塑型,待二者附和脱干后脱去内胎,随后在麻漆表面予以再加工,最终形成一尊屹立有型的佛体。

隋唐时期,夹纻行像全面盛行且东传开来。

夹纻造像技艺由鉴真和尚传人日本,在当时被日本人称为“脱活干漆”或“干漆造”。

《慈恩法师传》卷七中说:“贞观二十三年期间,玄奘在大慈恩寺造夹纻宝装像二百余躯。

”另记中周证圣元年,薛师名怀义造了一尊高九百尺的佛像于功德堂中,即使在当今,这也是一项极为艰难的任务。

夹纻漆器的发展与思考

夹纻漆器的发展与思考

夹纻漆器的发展与思考作者:何必阔来源:《神州·下旬刊》2020年第08期摘要:中國是世界上最早发现天然漆和使用天然漆制作器物的国家,距今已有八千多年的漆器历史。

夹纻漆器源于战国时期,兴于汉代,是漆器品种中重要的技法门类,漆器的传承与发展历经时代的变迁、漆艺生存环境也面临着诸多现实挑战,工业化生产的冲击而曲折前行,经历了每个时期传承和历练,反映着漆文化深厚的内涵、生活习俗、经济发展和创新精神,也见证着漆艺技艺的延续与精进。

目前夹纻漆器在发展的道路上也存在着漆艺传承、环境构建、产品创新等诸多问题需要我们切实思考并付诸行动。

关键词:夹纻漆器;传承;发展夹纻是漆艺中较为独特的胎骨制作方法,先用泥塑成胎,后用大漆和瓦灰搅拌而成的漆灰把纻布裱在泥胎外面;待荫干后,再反复上漆灰多次;最后把泥胎取空成型。

夹纻胎漆器造型灵活多变,胎体不易受气候因素影响发生变形和开裂,具有坚固轻便、耐腐蚀的特点,可永久性保存等特点。

漆艺的有序传承是漆艺得以长久发展的内在动力。

夹纻漆器受传统工艺行业固守的传承方式和文化程度的制约,匠师们虽然身怀绝技不断创作出优秀之作,却囿于文字表达能力而未能留存技艺的论著而让后学者有迹可循。

中国传统工艺的传承都在父子、师徒之间,甚至一些特殊的加工工艺都有只传嫡亲的讲究。

要熟练掌握夹纻漆器这门技艺不仅需要大量的时间去学习和实践,并在短时间内无法带来丰厚的回报,所以很少有年轻人愿意付出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来学习大漆传统工艺。

人才的匮乏一直是漆器的行业之痛。

可以通过与高校合作来解决这种困境。

前些年,笔者有幸在温州大学瓯江学院成立了漆艺研究所,肩负着夹纻漆器文化传承、培养高层次的夹纻漆器设计与开发、创作与研究人才的重任。

较高的平台、稳定的师资和教学研究体系是夹纻漆器传承发展和教学、创新、研究的有力保障。

学生能接受到专业的学术引导、艺术观念和传统的技艺,使综合素养得到全面的培养。

通过研究夹纻漆器与日常生活及环境的关系,加大漆艺产业之间的联系优化夹纻漆器产业结构,加强器型的设计创新,改变和带动整个行业的创新能力,形成优势互补。

211020630_论“时间”观念下大漆夹纻工艺的当代人文价值

211020630_论“时间”观念下大漆夹纻工艺的当代人文价值

[摘 要]将“时间”哲学观点引入造物设计的视野,分别从“材美”、“工巧”、造型构思三方面来分析大漆夹纻工艺中必要的“时间性”特征,并引申出手工艺与人、与现代技术的关系。

论证大漆夹纻工艺是“时间的艺术”,从而探讨手工艺的当代人文价值和存在意义,即具有不能被工业技术代替的独特性,为传统手工艺应对当下生存与发展的文化危机提供现实意义的参考。

[关键词]大漆夹纻工艺;时间性;人文价值;当代漆立体[中图分类号]J52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7556(2022)34-0006-04 本文文献著录格式:高裕华.论“时间”观念下大漆夹纻工艺的当代人文价值[J].天工,2022(34):6-9.高裕华 中国美术学院论“时间”观念下大漆夹纻工艺的当代人文价值作者简介:高裕华(1995—),女,汉族,陕西西安人,硕士,研究方向:中国漆技法修复研究与创作。

大漆夹纻工艺历史悠久,现已进入艺术创作领域,并且使脱胎漆立体成为当代漆艺的重要门类。

然而在文化与科技融合的时代背景下,机械与自动化生产、智能制造等现代技术逐渐参与并取代了传统的手工夹纻成型工艺,制作者只需在机械制作的复合材料的底胎上进行漆艺髹饰即可,这种“替代”虽然提高了效率,但抵消了手工艺的价值内核,由此引发对手工艺与现代技术的关系的深思。

“时间性”的基本定义是时间的基本属性和状态,这种属性和状态使时间得到秩序化和概念化。

中国传统的造物与时间的观念息息相关,漆夹纻造物的工艺文化和造物思想核心就在于“时间”的凝聚,其“时间性”主要通过材料的“长久性”、对材料的把握和利用需“顺天时”、手工劳作中耗费的漫长却充满人性意味的“人文时间”以及体现反叛工业化“绝对时间”的视觉语言这四方面来印证和体现的。

一、夹纻胎漆器的历史记忆与材料的长久性在众多的中国传统手工艺中,漆耗费的工时与需要付出的体力远超其他传统工艺材料,尤其是夹纻胎漆器的制作。

“夹纻”,清代至今又称“脱胎”,是具有极高工艺含量的漆工艺技法。

中国漆艺的历史与现实价值探析

中国漆艺的历史与现实价值探析

中国漆艺的历史与现实价值探析
中国漆艺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几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当时人们开始使用天然漆料装饰物品。

在商代和西周时期,漆艺已经成为一种高度发达的工艺,用于制作礼器、家具等物品。

在古代,漆器通常是皇帝、贵族和富商所使用的奢侈品,代表了贵族和富人的身份地位。

经过数千年的发展,中国漆艺形成了独特的制作工艺和风格,成为中国传统工艺中的瑰宝。

中国漆艺的艺术价值主要体现在其独特的制作工艺和精美的艺术表现形式上。

中国漆器通常采用木质、金属等材料作为基础,经过反复上漆、打磨、雕刻等工序,最后形成光洁、色彩丰富、纹样繁复的作品。

漆器的制作工艺要求高度的技术掌握和耐心,需要经过数年甚至更长时间的制作才能完成。

漆器的艺术表现形式丰富多样,既有绘画、装饰等形式,也有雕刻、刻镶等形式,展现了中国古代文化的独特魅力。

中国漆艺也面临一些挑战和问题。

漆器的制作过程需要长时间的手工操作,依赖于个人技艺和经验,传承不易。

漆器的材料采集和加工也面临一些困难,天然漆资源的稀缺性和环境污染等问题使得漆器制作成本增加。

漆器在现代生活中的应用范围相对较窄,需要通过推广和宣传来增加大众的认知和欣赏度。

艺术品与实用性的平衡:夹苎胎漆器的设计思考

艺术品与实用性的平衡:夹苎胎漆器的设计思考

艺术品与实用性的平衡:夹苎胎漆器的设计思考夹苎胎漆器是一种传统的中国艺术品,凭借其独特的造型和精湛的工艺技巧,备受世人瞩目。

夹苎胎漆器的设计与实用性之间的平衡问题一直是设计师们关注的焦点。

本文将探讨夹苎胎漆器的设计思考,如何在艺术和实用性之间找到平衡。

首先,艺术品与实用性之间的平衡是夹苎胎漆器设计的核心问题。

一方面,夹苎胎漆器作为艺术品,需要具备独特的造型和精美的装饰,以吸引观赏者的注意。

夹苎胎漆器通常采用夹苎胎工艺,通过将苎胎(即蔓草)夹在两层漆之间,形成细腻的纹理和丰富的层次感。

同时,漆器上还会进行精细的彩绘、雕刻等工艺处理,增强其艺术感。

另一方面,夹苎胎漆器作为实用品,其设计也需要考虑使用者的需求和使用环境。

例如,夹苎胎漆器通常被用作文房雅玩或餐饮用具,因此在设计上需要考虑它的实用性和舒适度。

夹苎胎漆器的形状应符合人体工学,便于握持和使用;漆器表面应具有防滑处理,以增加使用的安全性;使用者手指与漆器表面接触的位置应考虑到使用者的习惯和手指的灵活性。

在夹苎胎漆器的设计过程中,设计师需要充分了解夹苎胎漆器的历史文化背景和传统工艺技巧。

夹苎胎漆器作为中国传统工艺品,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文化内涵。

因此,设计师在设计夹苎胎漆器时,应注重融入传统元素和文化符号,以突出其文化价值和艺术特色。

设计师可以从古代文献、博物馆藏品、传统建筑等多个方面进行研究,吸取灵感并进行创新。

此外,设计师还需要考虑夹苎胎漆器的可持续发展和环保性。

随着环境保护意识的增强,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产品的环境影响。

夹苎胎漆器作为一种手工艺品,材料和工艺的选择可以对环境造成一定的影响。

设计师应选择环保的材料和工艺,尽量减少对环境的负面影响。

例如,可以选择使用天然材料制作夹苎胎漆器,避免使用对环境有害的化学物质。

最后,夹苎胎漆器的设计还应考虑市场需求和消费者喜好。

无论是传统的夹苎胎漆器还是现代风格的漆器,设计师都应根据市场需求和消费者喜好进行调查和分析。

《基于漆本体语言的夹纻佛像艺术性转化研究》范文

《基于漆本体语言的夹纻佛像艺术性转化研究》范文

《基于漆本体语言的夹纻佛像艺术性转化研究》篇一一、引言中国传统文化中,佛像艺术作为宗教信仰与艺术美学的结合,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和历史积淀。

而漆艺作为中国古老的手工艺之一,以其独特的工艺和丰富的表现力,为佛像艺术提供了新的表达方式和艺术性转化途径。

本文旨在探讨基于漆本体语言的夹纻佛像艺术性转化,分析其工艺特点、艺术风格和文化价值。

二、夹纻佛像的工艺特点夹纻佛像是一种传统的佛像制作工艺,其特点在于使用漆艺与夹纻技术相结合,通过多层叠加、精细打磨,最终形成具有立体感和质感的佛像。

这种工艺在制作过程中,注重细节的刻画和整体的比例协调,使得佛像既具有宗教的庄重感,又展现出艺术的美感。

三、漆本体语言在夹纻佛像中的应用漆艺作为中国传统的工艺美术,以其独特的材料和工艺,为夹纻佛像的艺术性转化提供了丰富的可能性。

漆本体语言包括漆料的颜色、质地、光泽以及漆艺的技法等,这些元素在夹纻佛像的制作中得到了充分的应用。

通过运用不同的漆料和技法,可以表现出佛像的不同质感和光影效果,增强佛像的立体感和生动性。

四、艺术性转化研究基于漆本体语言的夹纻佛像艺术性转化,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形式美感的提升:通过运用漆艺的技法,如雕刻、镶嵌、磨光等,使佛像的形态更加立体、生动,增强其形式美感。

2. 文化内涵的传承:漆艺作为一种具有深厚文化内涵的工艺,其在夹纻佛像中的应用,有助于传承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和宗教信仰。

3. 创新表达的可能性:漆艺的丰富表现力为夹纻佛像的艺术性转化提供了新的可能性,可以通过创新漆艺技法,赋予佛像新的艺术表达。

五、文化价值与艺术意义基于漆本体语言的夹纻佛像艺术性转化,不仅丰富了佛像艺术的表现形式,也传承和弘扬了中国传统文化和宗教信仰。

同时,这种艺术性转化也推动了漆艺的创新发展,为漆艺在现代社会中的传承和发展提供了新的途径。

此外,夹纻佛像作为一种具有独特工艺和艺术风格的艺术品,具有较高的收藏价值和观赏价值,对于推动文化交流和艺术传播也具有重要意义。

漆与塑——夹纻工艺在雕塑中的运用

漆与塑——夹纻工艺在雕塑中的运用

摘要 (1)引言 (3)第一章媒介 (5)1.1夹纻工艺与髹饰中使用的材料、工具及技法 (5)1.2夹纻工艺在雕塑造型中的优劣 (6)第二章漆语 (8)2.1他山之石 (8)2.2材料美学——漆媒介的视觉样式 (9)2.2.1漆材料的时间性 (9)2.2.2漆材料的皮肤感 (11)2.3漆艺的风格特征——幽 (12)第三章:探索与实践 (13)3.1创作实践 (13)3.2结语 (14)参考文献 (15)致谢 (17)雕塑材料于雕塑本身,是互为依凭、相互升华的关系。

在现当代多元的创作环境下,雕塑材质本身的多样性,值得我们花费一定的时间去研究。

漆材质作为一种东方特有的艺术创作材质,具有丰富的肌理特性,多层次的韵味变化。

而漆与塑的结合,既是传统材质意义上的延续与拓展,亦是对雕塑创作语言的新探索。

本文以雕塑的两种媒介——夹纻及漆——入手,分析其中使用的材料以及技法。

具体考察其制作工艺及其造型在雕塑创作中的优越性。

在漆语篇章“他山之石”中具体分析日本雕塑家田中信行的漆艺风格。

“材料美学”中就漆材质的时间性、表面质感这两种视觉特征进行探讨。

“风格特征”中则强调其“幽”这一独特的审美特质。

最后结合笔者的毕业创作做具体分析,结合当代艺术观念的语境,试图找寻夹纻与漆这一传统工艺与当代语境的契合点。

关键词: 夹纻 漆 时间性 质感 幽AbstractSculpture materials and sculpture itself, they are drawing upon and improve each other. Adapt to the multivariate contemporary environment, the diversity of sculpture material itself for what it is worth us to take some time for researching. Lacquer, as an oriental unique art materials with rich texture features and multi-level lasting appeal. The combination of lacquer and model, is the continuation of traditional material sense and expend, and also a new exploration of the sculpture language.Based on the two materials——dry lacquer and Lacquer, the essay aims to analyze the materials and techniques, investigate the workmanship and the superiority in modeling concretely. In “Stone Hills”, talks about the Japanese sculptor Nobuyuki Tanaka. “Material Aesthetics” refers to the timeliness and texture of lacquer. “Style characteristic” tries to emphasize the “secluded” of lacquer. I will combined with my graduation creation and the context of contemporary ideas to do concrete analysis, try to find the joint point between traditional handicraft (dry lacquer and Lacquer) and contemporary context.Key Words: dry lacquer lacquer timeliness texture secluded引言[英]艺术史家尼古拉斯·彭尼1(Nicholas Penny)《雕塑的材质》一书,具体分析构成雕塑的各种材质,[英]麦克尔·巴克桑德尔2(Michael Baxandall)《德国文艺复兴时期的椴木雕刻家》中探讨椴木的属性、椴木雕塑的市场行情以及艺术家的社会地位。

中国漆艺的历史与现实价值探析

中国漆艺的历史与现实价值探析

中国漆艺的历史与现实价值探析
中国漆艺是中国特有的传统手工艺之一,其历史可追溯至远古时代。

漆,是从漆树上提取出来的一种天然树胶。

由于漆具有防水、耐磨、耐腐蚀等优异的特性,因此,漆制品在中国文化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漆艺品在中国古代更是被视为珍品、艺术品甚至王侯贵族的象征,成为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漆艺涉及的工艺流程十分繁琐,主要包括选择漆木、砍伐、提取漆汁,调制漆胶、涂装、雕刻、装饰等多个步骤。

漆家需要具备多种专业技能,如雕刻、绘画、镶嵌、铜银鎏金等,才能创作出漆艺品。

漆艺品是中国文化的精髓之一,其难得特质在于其多样性和独特性。

从从漆木的抉择到细节的呈现,漆艺都凸显了中国文化和传统的核心价值。

漆艺品的美多样性,从单一的颜色到多彩的色彩,无不展现了中国美学的多面性。

同时,漆艺品在装饰和实用方面的结合,更是表现了中国传统“文以载道”的民族精神和工匠精神。

随着时代的发展,传统漆艺被人们遗忘。

在现代化的生活方式下,人们的生活和审美观念也发生了转变。

但是,漆艺品在现代装饰中仍然能够体现出独特的魅力。

如今,越来越多的设计师正在将传统漆艺与现代设计相结合,形成了“传统漆艺新手工业”的现代化风尚。

这种风尚不仅能够保护和传承传统文化,更是为漆艺品增加了新的时尚元素,扩大了漆艺的时代影响力。

总的来说,漆艺品不仅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和体现方式。

漆艺品的当代价值更是不容忽视的。

无论是装饰、艺术还是文化的价值,漆艺都将继续在中国文化的漫长历史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

夹纻干漆工艺

夹纻干漆工艺

夹纻干漆工艺嘿,你知道夹纻干漆工艺不?这可是咱老祖宗留下来的宝贝玩意儿!夹纻干漆工艺啊,就像是一位神奇的魔法师,能把普通的材料变得精美绝伦。

它主要是用苎麻、丝绸等织物为胎骨,然后反复地涂上生漆,等干了之后再进行雕刻、打磨等工序。

你想想看,这得多精细,多需要耐心啊!这工艺可不简单呐,那可是经过了无数次的尝试和改进才流传下来的。

就好比一个人要经过千辛万苦的修炼才能成为武林高手一样。

它能做出各种各样的东西,比如佛像、花瓶、摆件等等。

那些用夹纻干漆工艺做出来的佛像,一个个栩栩如生,仿佛真的有神灵在里面呢!那细腻的纹路,那光滑的质感,哎呀,真是让人爱不释手。

你再看看现在那些粗糙的工艺品,和夹纻干漆工艺比起来,简直就是天壤之别呀!夹纻干漆工艺做出来的东西,那是既有艺术价值,又有历史价值。

这就像是一杯陈酿的美酒,越品越有味道。

说起来啊,这夹纻干漆工艺在古代可是非常重要的呢。

那时候,人们用它来制作各种精美的器具,不仅自己用,还会当作礼物送给别人。

想象一下,要是你收到一个用夹纻干漆工艺做的礼物,那得多惊喜,多自豪啊!而且啊,这工艺还特别耐用。

经过了岁月的洗礼,它依然能够保持原来的模样。

这就像是一位经历了风雨的老人,虽然脸上有了皱纹,但眼神依然坚定。

咱可得好好保护和传承这夹纻干漆工艺呀,不能让它就这么消失了。

这可是咱中华民族的瑰宝呢!要是不好好珍惜,那不是太可惜了吗?现在有很多人都在努力地研究和传承这门工艺,他们就像是守护宝藏的卫士,小心翼翼地呵护着这份珍贵的文化遗产。

我们也应该多了解、多关注夹纻干漆工艺呀。

别整天就知道玩手机、打游戏,多去看看那些用夹纻干漆工艺做出来的精美作品,感受一下老祖宗的智慧和创造力。

说不定你还会被它深深吸引,从此爱上这门古老的工艺呢!夹纻干漆工艺,它不仅仅是一种工艺,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一种历史的见证。

让我们一起行动起来,为保护和传承夹纻干漆工艺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吧!。

浅谈夹纻胎漆器的发展历程

浅谈夹纻胎漆器的发展历程

浅谈夹纻胎漆器的发展历程1. 引言1.1 胎漆器的定义胎漆器是一种古老的工艺品,也称为夹纻胎漆器。

其制作工艺独特,是将纹有花鸟、山水等图案的透明纸片夹入漆器之中,形成立体效果。

胎漆器通常精美细腻,色彩饱满,具有浓厚的艺术气息。

胎漆器的制作过程十分复杂,需要经过多道工艺,如制纸、绘图、漆饰、烘干等,才能完成一件胎漆器作品。

胎漆器的制作工艺源远流长,历史悠久,属于传统手工艺术品的一种。

在制作过程中,工匠们需要耗费大量时间和精力,才能打磨出一件完美无瑕的胎漆器。

胎漆器常常被用作装饰和收藏品,其独特的艺术价值深受人们喜爱。

胎漆器既可以展现出传统文化的魅力,又能够体现出现代时尚的特点,被人们广泛收藏和欣赏。

胎漆器的品质和制作工艺也成为人们研究和赏析的对象,被认为是一种珍贵的文化遗产。

1.2 胎漆器的特点胎漆器的特点包括传统工艺精湛、色彩丰富多变、具有浓厚的文化底蕴和历史渊源、造型独特别致、丰富的装饰元素以及精美的雕刻技艺。

胎漆器在制作过程中需要经历多道工序,包括胎制、雕刻、镶嵌、打磨、涂漆等环节,每一道工序都需要经验丰富的工匠细心打磨,才能呈现出如此精美的艺术品。

胎漆器的表面经过多次上釉、烘烤后,色泽亮丽、富有质感,且具有耐磨、防水、防腐等特点,使其具有很高的收藏和观赏价值。

胎漆器经过打磨后,表面光滑细腻,具有独特的手感,让人无法抵挡触摸的诱惑。

胎漆器以其独特的工艺和艺术魅力,成为中华传统工艺的珍品,深受人们喜爱和推崇。

2. 正文2.1 胎漆器的起源胎漆器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据考证,胎漆器最早起源于商代晚期,约距今约3000多年前。

最初,人们用胡蝶嵌入器物表面,形成蝶纹,后来逐渐演变为运用木纹、鱼鳞纹、草纹等纹饰。

到了西周时期,胎漆器逐渐开始以地刻纹装饰,而后进入春秋战国时期,胎漆器开始进入更为繁盛的发展阶段。

随着历史的演进,各时代的胎漆器在制作工艺、纹饰样式等方面都有着显著的不同,呈现出丰富多样的特点。

夹苎胎漆器的艺术修复与保护技术研究

夹苎胎漆器的艺术修复与保护技术研究

夹苎胎漆器的艺术修复与保护技术研究夹苎胎漆器是中国传统工艺中的一种珍贵艺术品,其独特的制作工艺与精湛的装饰技术使其在世界范围内享有很高的声誉。

然而,由于时间的流逝和环境的影响,夹苎胎漆器往往会出现一些破损、褪色和老化的现象。

因此,对夹苎胎漆器的艺术修复与保护技术进行研究和探索,具有重要的珍藏意义和文化价值。

在进行夹苎胎漆器的艺术修复与保护技术研究时,首先需要对其制作工艺和特点进行深入了解。

夹苎胎漆器是一种采用夹苎胎为基材制作而成的漆器,其制作过程包括胎制、涂漆、彩画等多个环节。

夹苎胎的材料选用对于制作夹苎胎漆器具有重要作用,通常采用熟练的工匠手工制作,通过多次涂漆和打磨,最终呈现出光滑细腻的漆器表面。

在夹苎胎漆器的艺术修复过程中,有几个关键的步骤需要特别注意。

首先是修复前的认真评估,包括对漆器的材质、破损的程度和原有装饰的情况进行全面分析。

这一步骤的目的是为了确定合适的修复方案和保护措施,避免对漆器造成进一步的损坏。

接下来是表面清洁和去除旧漆的步骤。

清洁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可以去除表面的污垢和灰尘,使漆器恢复原本的光泽。

去除旧漆是为了让修复工作更加容易进行,可以使用刮刀、化学溶剂等工具进行操作。

然而,在进行这一步骤时需要特别小心,以免对漆器的表面造成损伤。

修补和填充是夹苎胎漆器修复过程中的关键步骤。

根据漆器的具体情况,可以选择不同的修复材料和方法进行处理。

例如,对于一些表面破损较轻的夹苎胎漆器,可以使用填充剂进行补充,然后再进行必要的研磨和抛光,使漆器的表面恢复光滑和平整。

对于较为复杂的修复情况,可能需要借助一些特殊的修复技术和材料来进行处理。

在夹苎胎漆器的修复过程中,除了修补和填充,还需要进行彩画和装饰的修复。

夹苎胎漆器的独特之处在于其精美的装饰图案和艺术质感。

对于已经褪色或损坏的彩画,可以通过重新绘制和修复来使其恢复原貌。

这一步骤需要借助于专业的彩画技术和材料,以保证修复的效果与原有的装饰相符合。

浅谈夹纻胎漆器的发展历程

浅谈夹纻胎漆器的发展历程

浅谈夹纻胎漆器的发展历程夹纻胎漆器是中国传统手工艺品的一种,它融合了夹纻工艺和漆器工艺,经过多道工序制作而成。

夹纻胎漆器在中国历史悠久,在发展历程中经历了多次变革和创新,成为了中国工艺美术的珍品之一。

夹纻工艺起源于中国唐代,那时的夹纻工艺主要用于制作各种器物,其制作方法是在素胎器物上夹上纻子再进行彩绘。

夹纻工艺的兴盛使得夹纻器物成为了当时社会上流行的艺术品,而夹纻胎漆器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诞生的。

夹纻胎漆器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明代,当时的夹纻胎漆器是将夹纻和漆器制作技艺相结合,制作工艺相对简单,主要是在夹纻胎的器物上涂上一层漆,再进行彩绘和装饰,因此起初的夹纻胎漆器更多的是以绘画和装饰为主。

到了清代,夹纻胎漆器经历了一次重要的发展和改进。

在清代,随着漆器制作技艺的不断改进和提高,夹纻胎漆器的制作工艺也得到了很大的提高,技艺日臻完善。

清代的夹纻胎漆器在器形设计、表面装饰和使用材料等方面都有了很大的提高和创新,成为了那个时代的精品之一。

20世纪初,随着西方文化的不断介入和传播,中国传统手工艺品受到了一定的冲击,夹纻胎漆器也不例外。

但是在中国民族文化运动的影响下,夹纻胎漆器逐渐走出了困境,开始了新一轮的发展。

随着时代的进步,夹纻胎漆器的制作工艺进一步提高,不仅在制作工艺上有了更大的突破,而且在设计理念和创新方面也有了更多的发展。

现代的夹纻胎漆器不仅在器形设计上更加多样化,并且在色彩搭配和纹饰表现上也更加丰富和有创意。

在使用材料上也有了更多的多样性,在传统的夹纻胎漆器制作方法之外还加入了一些现代材料和工艺,这使得夹纻胎漆器在传统工艺和现代审美之间起到了桥梁的作用。

在当代社会,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和文化交流的加深,夹纻胎漆器也正在经历着新的发展时期。

在这一过程中,夹纻胎漆器的制作技艺继承和创新问题备受关注。

如何在传承传统夹纻胎漆器的同时又要融入现代审美,这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

我们应当珍视夹纻胎漆器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通过多种途径将其传承下去。

浅谈夹纻胎漆器的发展历程

浅谈夹纻胎漆器的发展历程

浅谈夹纻胎漆器的发展历程夹纻胎漆器是中国传统工艺中的一种,它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工艺特色。

夹纻胎漆器是指在木胎上夹一层薄纸,再上漆之后制作成的器物,它的制作工艺十分繁复,需要经过数十道工序才能完成。

夹纻胎漆器制品具有色彩明快、纹饰细腻、质地坚实等特点,深受人们的喜爱。

下面将就夹纻胎漆器的发展历程作一番探讨。

夹纻胎漆器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那时候的夹纻胎漆器已经开始出现了。

在唐代,夹纻胎漆器的制作工艺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成为当时的奢侈品,备受宫廷贵族喜爱。

夹纻胎漆器真正走向繁荣,是在宋代。

宋代的夹纻胎漆器经过改良和提升,工艺更加精湛。

此时的夹纻胎漆器在中国乃至东亚地区都享有极高的声誉。

明代的夹纻胎漆器制作工艺进一步得到了提升和创新。

明代的夹纻胎漆器服饰用具、床榻桌箱等系列产品丰富,不只应用于宫廷,更广泛地进入了中国的民间生活。

随着明清时期商业贸易的发展,夹纻胎漆器通过丝绸之路传入日本,在日本演变为了漆器艺术的一种,成为日本文化中不可缺少的一环。

中国的夹纻胎漆器为东亚地区的漆器文化作出了重要贡献。

近代以来,夹纻胎漆器经历了一段低迷期。

由于历史原因以及现代化的冲击,曾经辉煌的夹纻胎漆器产业受到了不小的影响。

在国家政策的支持下,夹纻胎漆器工艺得到了保护和传承。

许多对夹纻胎漆器有深厚情感的艺人和爱好者,积极投身于夹纻胎漆器的复兴事业。

经过多年的努力,夹纻胎漆器逐渐回到了人们的视野中,成为了中国传统工艺中的一大亮点。

如今,夹纻胎漆器已经成为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部分,备受国家和民众重视。

在全国各地,都成立了夹纻胎漆器的保护传承团队,他们致力于夹纻胎漆器的传统工艺的传承和发展。

从工艺技术到创新设计,夹纻胎漆器领域的每一方面都在不断提高和完善。

政府也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加大对夹纻胎漆器产业的支持和保护力度。

夹纻胎漆器正在迎来一个新的发展高潮。

夹纻胎漆器的发展历程,也是中国传统工艺发展历程的一个缩影。

文化认同与自我表达:夹苎胎漆器的个人化设计思考

文化认同与自我表达:夹苎胎漆器的个人化设计思考

文化认同与自我表达:夹苎胎漆器的个人化设计思考夹苎胎漆器是一种融合了传统漆器工艺和现代设计理念的独特艺术品。

它以其独特的造型和精湛的工艺,吸引了众多艺术爱好者的关注。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探讨夹苎胎漆器的个人化设计思考,从文化认同和自我表达的角度出发,探索如何在漆器设计中展现个人风格和独特性。

首先,夹苎胎漆器的设计与文化认同息息相关。

夹苎胎漆器作为中国传统工艺的代表之一,具有独特的文化符号和象征意义。

在设计夹苎胎漆器时,设计师需要深入了解和研究中国传统文化,以融入其中而不失其独特性。

文化认同可以从多个方面体现在夹苎胎漆器的设计中。

首先,设计师可以以中国传统的图案和纹样为灵感,将其巧妙地应用于夹苎胎漆器的设计中。

例如,可以使用中国传统的花卉、动物、山水等元素,来丰富夹苎胎漆器的造型和装饰。

其次,设计师还可以通过夹苎胎漆器的颜色搭配来表达文化认同。

中国传统文化以红、绿、黄等鲜艳的颜色为主,设计师可以运用这些颜色来打造独特的视觉效果,同时传达中国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

此外,设计师在夹苎胎漆器的材质选择上,也可体现文化认同。

夹苎胎漆器通常采用榉木等传统材料,设计师可以借助这些材料的纹理和质感来诠释文化认同。

同时,在材质选择上,还可以融入一些现代的材料,如金属、陶瓷等,以实现传统与现代的融合。

除了文化认同,夹苎胎漆器的个人化设计也需要考虑自我表达。

每个人都有独特的审美和生活方式,通过夹苎胎漆器的设计,可以展现个人的品味和风格。

个人化设计可以从夹苎胎漆器的造型出发。

设计师可以根据个人的喜好,创造出独特而具有辨识度的造型。

例如,可以设计出流线型的曲线,或是简约而富有现代感的线条,以展现个人对于美的追求。

此外,设计师还可以通过夹苎胎漆器的装饰和细节来展示个人风格。

可以运用不同的图案和纹样,或是独特的刻花和雕刻技巧,来增添个人化的元素和细节。

同时,也可以融入一些彩绘、贴花等工艺,使夹苎胎漆器更加丰富多样。

在个人化设计中,还需要注重夹苎胎漆器的功能性。

干漆夹苎技艺

干漆夹苎技艺

干漆夹苎技艺
干漆夹苎技艺是一种传统的手工艺技术,它是在木制器物表面涂上一层漆,然后用苎子纸进行压花、刻线等装饰。

在干漆夹苎技艺中,苎子纸的使用非常重要,它是制作出精美图案的关键。

制作干漆夹苎的过程包括多个步骤,如准备木制器物表面、涂上漆、制作苎子纸、压花刻线等等。

在整个制作过程中需要注意到每一个细节,才能制作出高质量的作品。

干漆夹苎技艺具有很高的观赏性和艺术价值,它在传统文化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如今,干漆夹苎技艺已成为一项保护性民间文化遗产,许多传统工艺爱好者和收藏家都对它热衷。

- 1 -。

浅谈夹纻胎漆器的发展历程

浅谈夹纻胎漆器的发展历程

浅谈夹纻胎漆器的发展历程夹纻胎漆器是一种古老的工艺美术品,起源于中国南宋时期,至今已有近千年的历史。

它以夹纻胎工艺和漆器工艺为基础,在制作过程中,需要经历数十道工序,在技艺精湛的工匠手中,始终保持着独特的审美价值和文化内涵。

夹纻胎漆器的发展历程,凝聚了多个时期的艺术创新和工艺提升,成为中国传统工艺的瑰宝之一。

夹纻胎工艺最早出现在中国南宋时期,起初主要用于制作陶瓷器,后来才逐渐应用于漆器的生产。

夹纻胎工艺的核心在于夹砂减膜,即用夹砂底胎、贴纱、刻线、涂泥、筛水、刷胎等方法,逐层构筑胎体。

这一工艺需要工匠们对材料与工具的熟练运用,精湛的手艺和丰富的经验,才能够制作出坚固、平整、细密的胎体。

在这个过程中,工匠们需要根据材料的特性和产品的设计要求,运用不同的技法和手法,使得夹纻胎的纹路、纹理和形状得以精准呈现。

随着时代的变迁,夹纻胎工艺逐渐与漆器工艺相结合,产生了夹纻胎漆器。

漆器工艺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旧石器时代,而漆器在中国的应用已有几千年的历史,是中国传统工艺的瑰宝之一。

夹纻胎与漆器的结合,使得漆器在材质上更加坚固,表面更加光滑,纹理更加清晰,线条更加流畅。

这种结合不仅丰富了漆器的表现形式,还提升了漆器的实用性和观赏性,使得夹纻胎漆器成为了古代宫廷和贵族使用的精美工艺品。

在明清时期,夹纻胎漆器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在这个时期,夹纻胎漆器的工艺技术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成为了当时宫廷和贵族喜爱的艺术品。

尤其在清代,夹纻胎漆器的制作工艺更为精湛,产品更为精美,风靡一时,成为了当时社会的时尚之一。

清代的夹纻胎漆器不仅在工艺上达到了巅峰,而且在雕刻、绘画和题材选择上也更加丰富多样,体现了浓厚的文化内涵和审美情趣。

自近现代以来,受到了西方文化和工艺品的冲击,夹纻胎漆器的发展逐渐走向了衰落。

在这一时期,夹纻胎漆器工艺受到了严重破坏,大量的制作工艺和技术经验失传,市场需求也受到了冲击。

一度,夹纻胎漆器面临着失传的危险。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文化自信的回归,夹纻胎漆器的发展又迎来了新的机遇。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漆造” 。《 慈 恩法 师 传 》 卷 七 中说 : “ 贞观 二 十 三年 期 间 , 玄 奘 在
大 慈 恩 寺 造夹 芝 宝 装 像 二 百 余 躯 。 ” 另 记 中周 证 圣 元 年 , 薛 师
名 怀 义 造 了一 尊 高九 百尺 的佛 像 于 功 德 堂 中 . 即使在当今 . 这
也 是 一 项 极 为艰 难 的任 务 。 到 了 明 清 时期 . 由于 瓷器 在 民 间盛
布 的 张力 与漆 的粘 合 性 进 行 塑 型 .待 二 者 附 和 脱 干 后 脱 去 内
胎. 随后 在 麻 漆 表 面 予 以 再 加 工 . 最 终 形 成 一 尊 屹 立 有 型 的佛 体 。隋 唐 时 期 . 夹 行 像 全 面 盛 行且 东 传 开 来 。夹 芝造 像 技 艺 由鉴 真 和 尚传 人 日本 . 在 当 时 被 日本 人 称 为 “ 脱活干漆 ” 或“ 干
正 常佛 像 轻 数 倍 。 在 当 时 广泛 运 用 于行 像 制 作 中 。另 外 。 当时
鸟衬画 。 让 漆 面 富 有 浓 厚 的 浪 漫 主 义 色彩 , 完 全 贴 合 冥 器 的庄 重感 。 冥 器 体 现 丧 者 的身 份 及 尊 重 . 其 材 质 及 工 艺都 有严 格 的 要 求 .夹 技 术所 用 的 天然 织 物 材 质 以及 繁 杂 精 细 的工 艺 手
法 完 美 贴 合 其 特质 .这 也 从 另 一 侧 面 体 现 了夹 手 法 在 生 活
中的 实 用 性
中 国 的寺 院规 模 越 来 越 大 . 需 要 的佛 像 也 越 来 越 多 , 木、 石 等
材 料 都 不 易 获得 , 因 而 夹 纶 佛 像在 当时 逐 渐 形 成 自身 的 优 势 。
第 4 8卷 3期 2 0 1 5年第 0 6月
江பைடு நூலகம்



Vo 1 . 4 8 , No . 3
J i a n g s u C e r a mi c s
J u n e , 2 0 1 5

夹纶 髹 漆 艺术 的 实 际应 用 价 值 研 究
陈 达
( 四川师 范大 学 服蕞 学院 ,四川 成 都 6 1 0 1 0 0 )
长沙五里碑 4 0 6号 战 国墓 群 中首 次 发 现 了 “ 彩 绘 龙 纹 皮
夹 造像 是 以木 制 或 土 质 材 料 制 作 出佛 像 的 内胎 .随 之
在 内胎 上 以 经纬 相 交 的麻 布 与 漆 互 相 叠 加 、 层层 相迭 , 利 用 麻
胎漆盾” ( 见图 1 ) 。“ 漆盾 ” , 一 种 是 战 争 中 防御 面部 的脸 罩 , 另
上. 用 汉 代 的 夹 芝 技 法来 制造 佛 像 . 也 就 是 现 在 所 说 的脱 胎 漆 器 。” 【 - l 每逢 宗教 庆典 之时 。 教 中僧 人 就 要 “ 请 佛” 游街 。 这 样 的 佛像被 称为“ 行像” 。 由于 夹 技 术 自身 材 质 、 制作工艺 、 可 塑 性 以及 易 于保 存 等 特 点 .其 制 成 的 佛 体 外 形 巨 大 但 重 量 却 比
夹 所 制 佛 像 造 型 选 择 范 围 广 . 耐久度高 , 保 存 时 间 可 达
数千年 . 这 些 优 势 在 古 代佛 像 造 型制 作 上 运用 得 漓 淋尽 致 , 使
行像 的外 形 可 以不 断 往 纵 横 双 向 扩 展 , 代代相传 。 为 我 国最 为
传统 的佛 教教 义保 存 尊 佛 贡 献 了 至 关 重 要 的 力 量 工 艺 技 艺
的利 用 是 一 件 漆 器 作 品成 型 的 重要 组 成 部 分 随 着 胎 骨 类 型
的 不 断 演变 . 其 材料 呈 现 出多 元 化 发 展 的趋 势 . 因 此 胎 骨 的 材
的不 断传 承才 有 了今 日著 名 的 “ 平 遥 推 光 漆器 ” 、 “ 福 州 脱 胎 漆
器” 等新式制漆技艺 , 从 而 为 漆 艺 术 开 辟 了先 河 。
关 键 词 夹 芝 ; 漆器 ; 胎 骨; 实用 性;
作 为 中 国上 下 五 千 年 传 统 文化 艺 术 的代 表 之 一 .漆 器 有
其 自身 蕴含 的历 史 底 蕴 以及 独 特 的髹 饰 工 艺 .是 中国 古 老 文 化 的见 证 。 漆 器 的 一 大 特性 就是 它 胎 骨 的多 样 性 以 及 适用 性 , 胎 骨是 漆 器 的基 础 . 在传统漆艺人 眼中. 胎 骨 的 选 择 以 及 合 理
质 对 漆 器 有 着 至 关 重 要 的 作 用
2 冥器
夹 芝 技法 最初 多用 于生 活 中 的零 碎 器 物 .其 中具 有 代 表
性 的 器 物 即 陪 葬 的 器皿 . 俗称为“ 冥器” 。 长沙马王堆 1 号墓 出
1 行像
夹 纶技 艺 运 用 于 佛 像 始 于 战 国 时 期 .在 魏 晋 南 北 朝 时 期
行开来 . 致 使 当时 的 夹 芝 佛像 在 民 间不 如 隋 唐 时 期盛 行 . 但 这 个 时期 的 达官 贵 人 对 于 青 铜 、 瓷 器 等 较 为 沉 重 的 物 品 逐 渐 失
摘 要 本 文 从 夹 艺 术 实 用 性 的角 度 出 发 . 分 析 了 夹 芝 工 艺 在 漆 艺领 域 的 自身 优 势 。 从 中体 现 出
夹 芝 胎 骨 的 最 高水 平 , 并通过 剖析其在 不同领域 中的实际应用 价值 , 反映 出夹芝漆 品的艺术 价值 ,
最 终 促 进 漆 文 化 的 不 断继 承 与创 新 。
开始盛行 . 在 唐 代 得 以 全 面发 展 。 “ 两晋南北朝时期 , 随着 佛 教
的 传播 并 得 到统 治 者 大 力 宣 扬 .漆 工 艺 也 应 用 到 了佛 像 制 作
土的“ 彩绘黑地漆棺 ” 。 以及 3号 墓 出 土 的 “ 盂顶漆盒 ” . 都 是 殉
葬 的 典 型 代 表 物 。 由 于采 用 夹 芝 工 艺 所 制 成 , 其本 体 轻 盈 , 可 在 漆 面 点 缀 各 种纹 饰 。 云气 纹 样 灵 动 的装 饰 线 。 加 以神兽、 凤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