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进渔退”:明清以来鄱阳湖区经济、生态与社会变迁的历史内涵
新中国60年来鄱阳湖的生态环境变迁与生态经济区可持续发展探析
新中国60年来鄱阳湖的生态环境变迁与生态经济区可持续发展探析作者:鄢帮有严玉平来源:《鄱阳湖学刊》2009年第02期[摘要]鄱阳湖是中国的第一大淡水湖,为国际重要湿地,其生态环境质量不仅影响当地居民的生活和社会经济的发展,也对长江中下游地区产生重要影响,同时还关系到众多珍稀候鸟的生存。
本文简要分析了新中国成立60年来鄱阳湖的生态环境变迁,回顾了近30年来围绕鄱阳湖流域生态环境保护开展的实践和探索工作,并提出了当前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的可持续发展对策。
[关键词] 鄱阳湖;生态环境;生态保护;生态经济区;可持续发展[中图分类号]F061.5;F062.2;X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848(2009)02-0005-10[作者简介]鄢帮有(1963—),男,江西玉山人,自然地理学博士,江西省山江湖开发治理委员会办公室副主任、研究员,主要从事流域管理、生态环境保护和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研究;严玉平(1971—),男,江西分宜人,生态学博士,江西省山江湖开发治理委员会办公室副研究员,主要从事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区域可持续发展研究。
(江西南昌330046)[基金项目] 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鄱阳湖生态保护与资源利用研究”阶段性成果(2007BAC23B);国家软科学计划“保护鄱阳湖‘一湖清水’战略研究”阶段性成果(2007GXS3D089);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沿鄱阳湖地区农业面源污染防控与综合治理技术研究”阶段性成果(2007BAD87B08)。
[收稿日期]2009-09-06Eco-environmental Changes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of Poyang Lake Ecological Economic Zone in 60 Years of the Founding of the PRCYAN Bang-youYAN Yu-pingAbstract: Poyang Lake, the biggest freshwater lake in China, is an international important wetland. Its eco-environmental change is not only related to the development of social economy in the lower reaches of Yangtze River, besides around Poyang Lake region, but also affects the living of local inhabitants and some rare migratory birds. The paper analyzes the eco-envi-ronmental changes of the Poyang Lake in recent 60 years, reviews the practices and explorations of the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of Poyang Lake in recent 30 years,and proposes the measures on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the current ecological con-struction of the Poyang Lake eco-economic zone.Key words: Poyang Lake; eco-environment; ecological protection; ecological economic zone;sustainable development鄱阳湖是我国最大的淡水湖,为国际重要湿地,提供众多生态服务功能,具有无法估量的社会、经济、生态效应(王晓鸿, 2004;余达锦、胡振鹏, 2008)。
20世纪下半叶鄱阳湖区“农进渔退”的正向生态效应
化. 从2 0 世纪鄱阳湖区 3 次大洪水灾隋的比较 2 ] , 足
以说 明农 进渔退 对局部 生态环 境 的改 善作 用 ( 见 表1 ) . 从表 1 可知 , 1 9 8 3 年的洪水水位 超过 了 1 9 3 1 年
基金项 目: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 ( 1 3 C Z S 0 5 0 ) , 中国博士后基金 ( 2 0 1 3 M 5 4 0 5 3 3 ) 和江西 省社会科 学研究 “ 十二五” ( 2 0 1 2 ) 规划 ( 1 2 L S 1 6 ) 资助项 目.
湖面萎 缩 了近 1 / 4 . 农业 随之扩展 , 渔 业 日益萎 缩 ,
“ 洪水一片、 枯水一线 ” . 洪水期容易发生洪涝灾害 ,
同时大量 宝 贵 的水 资 源 亦 白 白流失 , 造 成 极 大 的浪 费; 枯水 期水量 明显 不足 , 工农 业 生产 和 民众 生 活用 水都会 受到影 响. 随着 农进渔退 , 水利设 施不 断增加 , 通过联 圩并垸 , 能加 高培 厚堤 身并 缩 短 圩堤 总 长度 ,
近世以来鄱阳湖等 中国大湖 区域普遍的历史现象. 农进渔退对鄱阳湖 区经济 、 生态与社会产生 了重要
的影 响 , 推 动着 湖 区的变迁 发 展 , 富含着 许多 有 意义 的 内涵 … . 遗 憾 的是 学 界 至 今 对 这 一 问 题 缺 乏 关
阳湖区生态怎能支撑起湖区社会经济 的发展. 以纯 自 然主义思想对待农进渔退 , 不太可能获得人类所 需要 的生态环境 , 而且随着熵值不断升高 , 有序最终 会走 向无序 , 湖区生态环境很可能趋于恶化.
( 1 . 江西师范大学传统社会 与江西现代化研究 中心 , 江西 南 昌 3 3 0 0 2 2 ;
“农进渔退”:20世纪下半叶鄱阳湖区生态环境之恶化
吴 赘
摘要 :渔业是鄱 阳湖 区传 统产业 。明清 以来圩堤 围垦促进 了湖 区农 业发展 .鄱 阳湖 区成 了著
名的 “ 鱼米之 乡” 。 “ 农进 渔退”成为近世 以来鄱 阳湖 区及 中国大湖 区域 开发 利用的普遍 形式 .2 0
年底 康垦大堤 的兴建及 其后续 开垦是农进 渔退 的典 型案例 ,是 鄱 阳湖 区单体最大 的 围垦 ,被 围水 面达 3 6 . 7万亩 。康 山围垦使鄱 阳湖水域 面积缩 小 了 8 %, 容 量 减少 1 8亿 m 3 。⑧这 样 的大 型圩 堤 围垦会 改 变
局 部 区域气 候 。有人 以 1 9 6 1 — 1 9 7 0年和 1 9 7 1 — 1 9 8 0 本 文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 、江西省社会科学研
世 纪下半叶鄱 阳湖 区出现 了明显的 “ 农进 渔退 ” 。 “ 农进 渔退 ” 引发生 态环境 系统的逆 向演替 .致 使 鄱 阳湖 区水旱 灾害频发 、加剧 ,生物 多样性 减 少和 渔业生 态恶化 。湖 区经 济、社 会与 生态环境
系统发展 的不相协调 .此乃人类不 可承 受之 重。
影 响 ,推演着湖 区发生 了深刻 的变迁 ,富含着许 多 有 意义 的历史 内涵 。①遗憾 的是 史学界 至今对 这 一 问题 缺乏关注 。笔者 曾就 农进渔 退 的正 向生态效 应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蓄洪 的任 务 。历 史上 ,长 江两边有 洞庭湖 、洪 湖和
龙感 湖等 这样 的通 江 “ 宝 葫芦 ” ,但农 进渔 退导 致 长江 中下 游这 些 “ 宝葫芦 ”大 部分 被 围垦 、控 制 , 失去 了原 有调蓄 长江 的功 能 。新 中国成立初期 长江
渔业与鄱阳湖区域社会变迁(1912—1949)——以余干县瑞洪为中心的考察
7 万担 ,其他如鄱 阳 5万担 ,九江 2 . 5 . 5万担 ,湖 口 4 洪设立三等 乙级邮局 ,直属省局领导;14 年邮局代 98
渔业是鄱阳湖的传统产业 ,瑞洪优越的 自然资源使之
成 为鄱 阳湖 区最大 的渔业基 地 ,这对 瑞洪地 区的政
统三年 (9 年)沈 同芳就编写了 《 11 1 中国渔业历史》 ,
《 中国渔业史》,代表 了中国渔业通史研 究 的最高水 平。区域渔业史研究当首推尹玲玲 的 《 明清长江 中下 游渔业 经济研 究》 ,该 著详 细讨论 了明清该 地区渔业 分布、课税 、市场 、制度及其变迁 ,但对鄱阳湖渔业
与 社 会 变 迁 的 综 合研 究 ,至今 尚未 有 专 门论 著 问 世 。 本 文拟 以余 干县 瑞 洪 为 中心 ,试 着 综 合讨 论 渔 业 之 于 民国时期 鄱 阳湖 区域 社 会变 迁 的重 要 意义 。
浮游植 物分隶于 8 门 ,5 个 4个科 ,1 多数属 富营养 [s 2 n 型 ,是鱼类天然饵料 ,5还生 长着不 同的植 物群丛 , [7 34 1 是鱼类避敌 、产卵场所 。] 良好 的 自然环境非 常适于 1 2 塌 鱼类生长 ,瑞洪是鄱 阳湖天然活鱼库 。渔业资源十分
乡 、梅 溪 乡 和 东 源 乡 在 内的 广 大 地 区 叫瑞 洪地 区 ,1 然 的渔港 :锣鼓 山、康 山 、江家 、西岗和东源等,瑞 0 2
本文所论 “ 瑞洪” ,其空间范围即包括上述地区和余 洪镇本身是鄱 阳湖最 大的渔港。渔业是瑞洪的传统产 干县大塘乡。瑞洪渔业 活动范 围约为鄱 阳湖面积 的四 业 ,渔具有 巴网 、大网等 ,还有 钩业和鱼笼等 。1 『 l I 其 1 分之三左右 , 其盛衰与鄱阳湖息息相关。因此 ,以 他则为杂业 ,包括鸬鹚 ( 鱼鹰) 、摸脚迹和堑湖等。1 ( 5 4 3
“农进渔退”:20世纪下半叶鄱阳湖区血吸虫病疫情的遏制
作者 简介:吴赘 ( 1 9 7 7 一) ,男 ,江西余干人 ,历史学博士 ,研 究方 向:区域社会经济 史与环境 史。
・ 2 O・
萍 乡高等 专科 学校 学报
2 0 1 4年
农 进渔 退 能 够 改善 区域 环 境 ,使 之 有利 于 吸 血 虫 病 的 防治 。鄱 阳湖 区 的湖滩 草 洲是 钉 螺 孳 生地 。
第3 l 卷第 l期
V 0 _ l - 3 l N0. 1
萍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J o u r n a l o f P i n g x i a n g Co l l e ge
2 0 1 4年 2月
F e b . 2 0 1 4
“ 农 进 渔 退 ": 2 0世 纪 下 半 叶 鄱 阳 湖 区 血 吸 虫 病 疫 情 的 遏 制
3 8 , 1 4 7人 ,有 螺面 积 6 2 1 . 5 8 6亩 。血 吸 虫病 在鄱 阳
县俗 称 “ 泡肚” ,清 光 绪末 年 ,滨湖 地 区横 溪 ( 今 柘
该 区域 第 一 次调 查钉 螺 死亡 率 为 9 3 . 5 %,第 二次 调 查为 1 0 0 %。 1 9 9 0年 5月 ,江 西 省对康 山 、恒 湖 、
吸虫 病 给人 类 带 来 的灾难 性 影 响 。鄱 阳湖 区 因血 吸
由渔业 向农 业 转化 ,亦可 称 之为 “ 湖 区农耕 化 ” ,是
近 世 以来 鄱 阳湖 等 中国大 湖 区 域普 遍 的 历史 现象 。
农 进渔 退 对鄱 阳湖 区经济 、生 态 与社 会 产 生 了重要
影 响 ,推 动 着湖 区 发 生 了深 刻 的变 迁 ,富含 着许 多
明清时期鄱阳湖区的圩田开发与生态环境、洪涝灾害之间的关系
明清时期鄱阳湖区的圩田开发与生态环境、洪涝灾害之间的关系明清时期鄱阳湖区的圩田开发对生态环境起着双重影响:一方面,部位适当的圩田开发改造了圩区土壤环境,防止了田地的砂碛化,扩大了植被面积,减少了水土流失,改善了圩区水文环境,减轻了水旱灾损失;另一方面,部位不当及过度的圩田开发导致泥沙淤积,河湖床增高,与水争地,湖泊萎缩,湿地减少。
生态环境的一系列改变又引起洪涝灾害的加剧。
(三)洪涝灾害的成因洪水是由于降水量猛增而引发河湖水位迅速上涨的自然现象,有洪水不一定就有水灾,只有当洪水对人类的生命财产造成巨大损失时才能定义为水灾,而水灾的发生通常又是以人与自然关系失调为前提的。
因此,洪涝灾害是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人为因素起着主要的作用。
1.圩田开发的历史过程与洪涝灾害演变趋势之间的关系在鄱阳湖区,人与自然关系的失调最主要表现为不适当的以及过度的圩田开发。
从鄱阳湖区圩田开发史来看,北宋以前,鄱阳湖区只有少数圩田,其开发部位多集中于城镇附近,如:东汉永元年间(89),豫章郡太守张躬于南昌东湖筑塘堤以通南路,兼遏塘水;隋大业三年(607),鄱阳县在距县东北三里许的东湖建堤。
这些少量的圩田对环境没有造成破坏,因此水灾很少发生。
然而宋元时期,湖区的圩田开始增多,其开发部位渐渐向下游延伸。
宋元祐四年(1089)余干县筑南塘圩(位于信江下游):“大围盘,盘高且坚,相传亦有二百年,包原络野数十里,千家共种围田中。
”[12](卷12,P886)这些圩田对环境的影响逐渐加深,水灾也开始增加。
明清两代,湖区的圩田开发进入了繁盛阶段,开发部位也向河闾和湖滨推进。
由于认识的局限性,当时人们对于圩田的开发只注重生产效益,而忽略对环境带来的恶劣后果,因此人们开发出了尽可能开发的圩田。
经过几百年的发展,圩田已经渐渐超越饱和状态,对环境的破坏程度大大加深,伴随而来的是洪涝灾害的加剧。
经过分析,我们得出洪涝灾害的发生是伴随着圩田开发的不断深入而逐渐加剧的。
论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循环农业发展
论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循环农业发展1. 引言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口的不断增长,传统的农业模式已越来越难以满足人们对于粮食和农产品的需求。
同时,传统农业模式因为过度依赖化肥、农药等化学品,也给环境带来了极大的压力。
为了应对这一挑战,循环农业模式应运而生。
循环农业是一种基于可持续发展的农业模式,它通过回收再利用农业废弃物和有机物质,最大限度地减轻了农业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作为循环农业的拥护者,我们认为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是一个非常适合发展循环农业的地方。
本文将探讨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循环农业的发展。
2.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概况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位于江西省南昌市东南面。
它是国务院指定的全国18个重点生态功能区之一。
区内地理环境优越,气候温和,降雨相对充沛。
同时,区内拥有丰富的农业资源和水资源,具备发展循环农业的天然优势。
特别是,鄱阳湖是中国最大的淡水湖,湖区内的渔业资源十分丰富。
通过发展循环农业,我们可以最大限度地利用鄱阳湖的丰富水资源和滋养湖区渔业资源的有机物质。
3. 循环农业模式在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应用循环农业模式是一种先进的农业生产方式,它通过再利用农业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弃物和有机物质,实现了农业生态系统的自我循环。
在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我们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发展循环农业。
3.1 渔农配套模式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内渔业资源丰富,这为循环农业发展提供了很好的发展条件。
我们可以通过渔农配套模式,将种植农作物和养殖水产品有机地结合起来,实现废弃物和有机物质的循环。
例如,我们可以利用鱼粪来施肥,同时在养殖水产的同时逐步形成了废弃物的再利用。
3.2 水田循环利用模式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拥有大片的水田,水田里的稻草和稻渣都是非常好的有机资源。
我们可以通过建立水田循环利用模式,实现农作物和有机物质的可持续利用。
例如,我们可以利用稻草作为基础材料,开发制造各种生态农产品。
在生产过程中,废弃物和有机物质可以安全、环保地回归自然。
3.3 农村生态园模式建立农村生态园,鼓励农户在自己的农田里种植农作物和水果,开辟自己的小规模种养殖业,充分利用农田里的有机物质。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生态环境问题与可持续发展对策
一 、研 究 区 概 况
(一 )鄱 阳 湖 生 态 经 济 区 概 况 鄱阳湖生态经济 区 (为 了 下 文 论 述 的 需 要,后 面 论 述 简 称为“鄱阳湖区”)是 围 绕 鄱 阳 湖 为 核 心 地 带,以 南 昌 城 市 圈 为纽带,以巩固生 态、开 发 经 济 为 重 要 目 的 的 经 济 地 带. 该 区域是我国重要的 生 态 功 能 保 护 区,负 担 着 调 节 洪 水、保 护 农田、涵养水源、维 护 生 物 多 样 性 等 多 种 生 态 功 能. 鄱 阳 湖 生态经济区还是承东启西的支点,是我国 中 部 经 济 带 向 西 部 经济带过度的前缘,还 是 长 江 沿 江 经 济 带、珠 江 三 角 洲 经 济 带、闽南三角洲经济 带 等 重 要 经 济 发 达 区 的 经 济 腹 地,地 理 位置极为重要. (二 )鄱 阳 湖 区 生 态 环 境 现 状
(一 )加 强 行 政 管 理 与 监 督
第一,完善管理方面的制度,以可 持 续 发 展 为 指 导,坚 决 贯彻落实各项保护 与 巩 固 生 态 环 境 的 政 策;第 二,严 格 执 行 政府制定的各项措 施,运 用 宣 传 手 段,强 化 人 民 对 生 态 保 护 的意识.第三,建立 贫 困 地 区 的 精 准 扶 贫 机 制,让 党 的 政 策 走 进 贫 困 地 区 ,为 贫 困 地 区 的 发 展 出 谋 划 策 .
(一 )水 土 流 失 越 来 越 严 峻 根据统计局资料,鄱阳湖地区目前水 土 流 失 面 积 达 到 了 46.229万公顷,占辖区 内 土 地 面 积 的 29.6%,水 土 流 失 面 积 呈逐渐增加的趋势.这 也 是 江 西 的 “五 河 ”及 鄱 阳 湖 的 泥 沙 严重淤积的重要原因. (二 )洪 涝 灾 害 日 益 频 繁 由于上游严重的滥砍滥伐和过度开 垦,河 水 携 带 大 量 泥 沙进入鄱阳湖,使湖 床 湖 底 渐 渐 提 高,这 进 一 步 降 低 了 湖 泊 的调蓄洪水功能,使 得 该 地 区 出 现 了 不 少 的 洪 水 灾 害,给 当 地的人民带来了生命与财产损失.洪灾制约了当地经济发 展 ,给 湖 区 的 可 持 续 发 展 带 来 了 严 峻 的 挑 战 . (三 )鄱 阳 湖 水 污 染 越 来 越 严 重 鄱 阳 湖 流 域 经 济 的 发 展 加 速,农 业 所 用 农 药、化 肥 以 及 人民生活所产生的 污 水 进 入 河 水,这 导 致 了 水 质 恶 化,生 态 链遭到破坏,进一 步 降 低 了 湖 泊 的 降 解 污 染 功 能. 同 时,随 着氮磷等有机物的 排 放,导 致 了 鄱 阳 湖 富 营 养 化,严 重 危 害 当地的生态系统. 三 、可 持 续 发 展 对 策 分 析
鄱阳湖区_退田还湖_平垸行洪_移民建镇_对血防的影响及其对策_吴赘
江西理工大学学报JournalofJiangxiUniversityofScienceandTechnology第35卷第6期2014年12月Vol.35,No.6Dec.20141998年长江流域发生特大洪涝灾害之后,国务院出台了以治理江河流域、根治水患和灾后重建为目标的32字方针政策,具体内容为“封山育林,退耕还林;平垸行洪,退田还湖;以工代赈,移民建镇;加固干堤,疏浚河湖”[1]。
项目的实施改变了鄱阳湖区生态环境,尤其是“退田还湖、平垸行洪、移民建镇”(以下简称“退、平、移”),对湖区血吸虫病流行产生了明显影响。
20世纪下半叶,鄱阳湖区经历了堵决复堤、大型国营垦殖场的出现、圩堤围垦快速发展的过程,鄱阳湖共被围垦了1,210km 2,接近明清至民国长达五百多年的鄱阳湖区围垦总面积。
与1949年相比,鄱阳湖面积萎缩了近1/4。
农业在区域经济中的主体地位得到空前加强,渔业逐渐萎缩,鄱阳湖区出现了明显的“农进渔退”现象①。
“退田还湖、平垸行洪”其实质是圩堤围垦、农进渔退的逆向运动。
“退、平、移”项目实施后,鄱阳湖区血吸虫病疫情出现反弹,这从另一个角度证明了农进渔退的正向生态效应②。
目前学界对血吸虫病的关注主要集中在疫情调查方面[2-5],关于“退、平、移”项目影响鄱阳湖区血吸虫病流行的研究较少,文章拟对此展开讨论。
一、“退、平、移”的提出与实施概况农进渔退致使鄱阳湖减少了80×108m 3的库容量,大大抬升了鄱阳湖洪峰水位。
鄱阳湖区洪灾的主要根源是长江洪水顶托、倒灌的影响[6],鄱阳湖又是长江下游洪水的主要来源之一,因此它对长江的蓄洪、调洪具有重要作用。
鄱阳湖犹如长江腰间的“宝葫芦”,担负着长江调蓄洪的任务。
历史上,长文章编号:2095-3046(2014)06-0098-04DOI :10.13265/j.cnki.jxlgdxxb.2014.06.022鄱阳湖区“退田还湖,平垸行洪,移民建镇”对血防的影响及其对策吴赘1,2(1.江西师范大学传统社会与江西现代化研究中心,2.江西财经大学博士后流动站,南昌330022)摘要:1998年长江流域发生特大洪涝灾害之后,国务院及时出台了“退田还湖,平垸行洪,移民建镇”等32字方针政策。
鄱阳湖地区发展生态经济的SWOT分析
鄱阳湖地区发展生态经济的SWOT分析引言SWOT分析是一种常用的战略管理工具,用于评估一个项目、产品或组织的优势、劣势、机会和威胁。
鄱阳湖地区是中国重要的“三湖一库”之一,也是中国最大的淡水湖,拥有独特的生态环境和丰富的自然资源,因此发展生态经济成为该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方向。
本文将通过对鄱阳湖地区发展生态经济的SWOT分析,分析其内外部环境因素,为地区的发展提供一些建议。
一、优势(Strengths)1.丰富的生态资源:鄱阳湖地区拥有丰富的湖泊、河流、湿地和植被资源,这些资源对于发展生态旅游、农业和渔业等产业具有重要的作用。
2.生态环境优美:鄱阳湖地区的空气质量好,水质清澈,土地质量优越,这为发展生态经济提供了有利条件。
3.地理位置优势:该地区地处江西省中部,毗邻赣江和长江,交通发达,有利于企业运输和物流的发展。
4.文化底蕴深厚:鄱阳湖地区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和民俗文化,这为发展文化旅游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二、劣势(Weaknesses)1.基础设施相对薄弱:鄱阳湖地区的基础设施相对滞后,交通、水电等基础设施建设亟待提升。
2.产业结构单一:该地区主要以农业和渔业为主,产业结构单一,缺乏多元化发展的动力。
3.生态环境受威胁:随着工业化进程加快,鄱阳湖地区的生态环境正面临着严峻的挑战,水污染和土地破坏等问题日益突出。
4.人才流失:由于发展机会有限,鄱阳湖地区的高级人才普遍流失,限制了地区人力资源的发展。
三、机会(Opportunities)1.生态旅游市场需求增加:随着人们环保意识的提高和休闲旅游需求的增加,生态旅游市场具有巨大潜力,为鄱阳湖地区发展生态经济提供了机会。
2.政府政策支持:中国政府高度重视生态保护和可持续发展,为鄱阳湖地区发展生态经济提供了政策支持和资金保障。
3.发展水产养殖业:鄱阳湖地区拥有丰富的水产资源,开展水产养殖业可以有效提高地区的经济效益。
4.文化旅游需求增长:人们对于文化旅游的需求不断增加,鄱阳湖地区以其独特的历史文化和自然风光具有吸引力。
刘诗古明清鄱阳湖区的渔课制度与水域社会
刘诗古明清鄱阳湖区的渔课制度与水域社会编者按明清中国虽没有建立一套国家层级的产权登记制度,但却成功建立了一套征税的行政管理制度。
这套税收管理制度的重点在于课户和税额的登记,以便能掌握清晰的纳税者,而不在于详细掌握土地以及湖池水面的信息。
尽管“鄱阳湖”之名早在唐末五代就已出现,但是,今天鄱阳湖的基本范围,最早在北宋末期至南宋初期的史籍中才得到广泛且明确的证明。
本文为《资源、产权与秩序:明清鄱阳湖区的渔课制度与水域社会》结论,有删节。
刘诗古,厦门大学人文学院历史系助理教授。
本书通过对唐宋时期文人文集、诗词游记与地理志书等文献的重新梳理和考辨,并结合其他新近发现的重要乡土文献,对历史上鄱阳湖的形成和演变获得以下认识。
其一,隋唐时期,鄡阳平原可能相继遭遇了多次的水浸,逐渐由沼泽、河网向湖泊水面发展。
至迟在唐中叶,在鄡阳平原的南部出现了一个被时人称为“担石湖”的水体,位于饶州与洪州之间,是当时人们往来的水路交通要道。
唐代末期,“鄱阳湖”之名开始正式见载于史籍,并逐渐被当时的文人所接受,进而取代“担石湖”之名,成为鄡阳平原上各湖泊水体的总称。
其二,尽管“鄱阳湖”之名早在唐末五代就已出现,但此“鄱阳湖”的范围尚无法得到其他史料的确证。
可以基本确定的是,唐末北宋初期,北部彭蠡湖水体顺着水道向上游方向侵蚀鄡阳平原,并逐渐与南部的“担石湖”水体连成一片,从而导致鄡阳平原大部沦为湖泊。
明代《江西全省图说》但是,今天鄱阳湖的基本范围,最早在北宋末期至南宋初期的史籍中才得到广泛且明确的证明,其南界在邬子港一带,西界则临近赵家围一带,东界已到达鄱阳县附近的双港,北界与今天相似,在周溪、四望山一带。
其三,至元明清时期,鄱阳湖的南部地区相继发育出新的湖汊,湖区范围进一步扩大,与此同时在沿湖地带开始出现大量人为修筑的圩堤,开发出不计其数的圩田,虽然增加了可耕地面积,但水面的湖田化现象日益严重,湖泊面积持续萎缩。
一中国历史上的鄱阳湖水域据考古学界的研究,先秦以前江西境内大部基本上还是未开发状态,只有零星几个点发现了聚落遗存。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净初极生产力时空动态变化研究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净初极生产力时空动态变化研究1. 引言1.1 研究背景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位于江西省鄱阳湖流域,是中国第一个以生态农业为主导的省级生态经济区。
随着近年来生态环境保护意识的提高和政府政策的支持,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就。
由于地理位置的特殊性和生态环境的复杂性,该地区的净初级生产力时空动态变化面临着挑战和机遇。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研究背景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鄱阳湖作为我国最大的淡水湖之一,其周边地区的生态环境对当地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具有重要影响。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净初级生产力是该地区生态系统健康状况的重要指标,对于科学合理地评估和管理地区生态环境具有重要意义。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环境保护意识的提高,如何提高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净初级生产力,实现可持续发展已成为当前研究的热点问题。
本文旨在通过对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净初级生产力时空动态变化的研究,探讨该地区生态经济发展的方式和路径,为地方政府和相关部门提供科学依据,推动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可持续发展。
1.2 研究意义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净初极生产力时空动态变化研究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该研究对于深入了解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发展现状和特点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对净初极生产力时空动态变化进行研究,可以揭示出该地区生产力水平的整体变化趋势,为制定相关政策和发展规划提供科学依据。
研究净初极生产力时空动态变化还可以帮助发现影响生态经济区发展的关键因素。
通过分析不同因素对生产力的影响程度,可以为优化资源配置、提升生态经济效益提供理论指导和经验借鉴。
净初极生产力时空动态变化的研究还可以为相关行业的发展和升级提供参考。
通过深入了解产业发展的动态变化趋势,可以为不同行业的发展提供战略指导,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和提升竞争力。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净初极生产力时空动态变化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对于推动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促进产业升级和提高人民生活质量具有积极作用。
20世纪下半叶鄱阳湖区“农进渔退”的正向生态效应
20世纪下半叶鄱阳湖区“农进渔退”的正向生态效应吴赘【摘要】渔业是鄱阳湖区传统产业.明清以来圩堤围垦大大促进湖区农业发展,鄱阳湖区成为著名的“鱼米之乡”.“农进渔退”成为近世以来鄱阳湖区及中国大湖区域开发利用的普遍形式.一项制度的安排或者政策的推行,其中必有利.20世纪下半叶鄱阳湖区出现明显的“农进渔退”,其利就是一定时空条件下鄱阳湖区“农进渔退”的正向生态效应.【期刊名称】《江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年(卷),期】2013(037)005【总页数】4页(P540-543)【关键词】农进渔退;鄱阳湖区;围垦;农业生态;血吸虫病【作者】吴赘【作者单位】江西师范大学传统社会与江西现代化研究中心,江西南昌330022;江西财经大学博士后流动站,江西南昌330013【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G070 引言“农进渔退”是指圩堤围垦推动湖区主导产业由渔业向农业转化,亦可称之为“湖区农耕化”,是近世以来鄱阳湖等中国大湖区域普遍的历史现象.农进渔退对鄱阳湖区经济、生态与社会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推动着湖区的变迁发展,富含着许多有意义的内涵[1].遗憾的是学界至今对这一问题缺乏关注.20世纪下半叶鄱阳湖区经历了堵决复堤、大型国营垦殖场的出现、圩堤围垦快速发展的过程,鄱阳湖共被围垦了1 210 km2.接近明清至民国长达500多年的鄱阳湖区围垦总面积,与1949年相比鄱阳湖湖面萎缩了近1/4.农业随之扩展,渔业日益萎缩,鄱阳湖出现了明显的农进渔退.一项制度的安排或者政策的推行,必有其利.那20世纪下半叶鄱阳湖区农进渔退的利是什么?本文拟从正向生态效应的角度展开讨论,呈管窥之见.1 农进渔退的正向生态效应农进渔退可推动鄱阳湖区农业生态的改善.农进渔退改变了鄱阳湖区原有的生态系统,特别是陆地与水面的结构和功能,均在很大程度上发生了变化.湖区生态环境必然会对这种变化作出反应.要正确评价农进渔退,就必须摈弃纯自然主义思想.“熵”理论认为:系统的熵值越小,它所处的状态越是有序;系统的熵值越大,它所处的状态越是无序.自然状态下的鄱阳湖区生态环境必须借助外力减少熵值,变无序为有序.无法想象,没有农进渔退的鄱阳湖区生态怎能支撑起湖区社会经济的发展.以纯自然主义思想对待农进渔退,不太可能获得人类所需要的生态环境,而且随着熵值不断升高,有序最终会走向无序,湖区生态环境很可能趋于恶化.农进渔退可大大减轻洪涝灾情.鄱阳湖滨湖地区地势低平,鄱阳湖又是一个季节型湖泊,俗话说“洪水一片、枯水一线”.洪水期容易发生洪涝灾害,同时大量宝贵的水资源亦白白流失,造成极大的浪费;枯水期水量明显不足,工农业生产和民众生活用水都会受到影响.随着农进渔退,水利设施不断增加,通过联圩并垸,能加高培厚堤身并缩短圩堤总长度,抗洪能力大为提高.鄱阳湖区通过修堤建闸,建立了分洪滞洪区,滞留了一定量的洪水,很大程度上也能够减轻鄱阳湖区的水旱灾害,防止生态环境进一步恶化.从20世纪鄱阳湖区3次大洪水灾情的比较[2],足以说明农进渔退对局部生态环境的改善作用(见表1).从表1可知,1983年的洪水水位超过了1931年和1954年的水位,而1983年鄱阳湖区社会经济比1931年和1954年有了较大发展,如耕地、人口和房屋均增加很多,灾情本应比1931年和1954年重,但1983年受灾程度却比1931年和1954年轻不少.其原因在于农进渔退极大地提高了鄱阳湖区抵御洪涝灾害的能力.因此,农进渔退能大大减轻洪涝灾情.表1 鄱阳湖3次水灾情况对比年份湖口站水位/m 九江站水位/m 湖区决堤淹田情况湖区生命财产损失情况1931 20.20 20.71 湖区300余座圩堤全部决口,淹没农田33万多hm2倒塌28万栋房屋,淹死或饿死7 223人,有20万人流离失所,多达16万人被迫逃荒1954 21.68 22.08除南昌义成圩等少数圩堤外,湖区大部分圩堤都已溃决,被淹农田22万多hm2倒塌16万多间房屋,淹死582人1983 21.69 22.12 溃决圩堤被淹没农田只有4万多hm2 倒塌房屋仅9万多间,没有淹死、饿死1人,更无人逃荒农进渔退扩大了湖区耕地.随着农进渔退,鄱阳湖区耕地扩大,粮食产量大增.垦区在围垦之前需要国家粮食的回供,但明显地,农进渔退以后,这些地方不仅解决了垦区对粮食的需求,并且能向国家出售不少商品粮.余干东塘联圩兴筑之前,东塘村人以前耕种“十年九不收”的湖田,每年需要国家回供6 000kg粮食.1970年东塘联圩兴筑后垦殖,当地农业生态环境得到改善.此后,湖田变成了旱涝保收、土壤肥沃的圩田,全村年总产粮食高达39万kg[3].从此,东塘实现了粮食自给,并且能为国家提供不少商品粮.与东塘同属一个大垦区的信丰垦殖场,围垦以后也生产了不少粮食[4].余干县瑞洪杨林湖,原来也是洪灾多发之地,1960年六O圩兴筑以后,杨林湖开发成了粮田,历来缺粮的瑞洪变得“栏里肥猪满圈,囤里金谷冒尖”,不但民众远离血吸虫病,同时实现了粮食自给[5].鄱阳县鸦鹊湖垦殖开发之前荒芜人烟,夏季洪水肆行,一片汪洋,人迹罕至,鸦鹊成群,因此得名鸦鹊湖.农进渔退之后,每年可为国家提供商品粮600万kg以上.到1990年年底2.00 hm2以上的家庭农场达260多个.田广生1989年被评为全国百名销粮模范,并誉为全国农业劳动模范.高喜凤6年共向国家售粮50多万kg,成为远近闻名的“女粮王”,被授予全国“三八”红旗手、“全国双学、双比先进个人”,并获得中国改革勋章.鄱阳湖区最大的单体围垦区——康山垦区1966年围垦前后变化更能说明农进渔退能扩大湖区耕地[6](见表2).表2的数据表明,康山的农进渔退大大扩展了鄱阳湖区的耕地,其中水稻耕种面积扩大了12倍多,豆类播种面积增加到4倍多.区域的粮食供应形势因此大为改善.农进渔退大大改善了湖区农业生态环境,区域农业生产得到了发展,民众生活得以改善.珠湖、乐丰、成新、饶丰和恒丰5个农场,共有耕地面积8 671 hm2,安置了5万多人,几年内就为国家提供了 1.73 亿 kg粮食[7].表2 围垦前后康山垦区水稻、豆类播种面积和总产量对比年份水稻播种面积/hm2 总产量/×106kg豆类播种面积/hm2 总产量/×105kg 1966 733.70 2.500 117.59 1.265 1982 10 440.62 40.434 427.88 5.909农进渔退扩大了耕地面积,同时又保护了原有的大片耕地,有利于粮食的增产.鄱阳湖区1984年粮食总产量高达27.54亿 kg,比1949年增加了4.66倍,有的垦区成为所在县的粮仓.比如永修的三角、九合两大垦区,耕地只占全县耕地面积的13%,而粮食产量占该县总产量的17%;星子县的沙湖山、浆潭2个垦区,耕地只占全县耕地总面积的15.7%,粮食产量占总产量的比例却高达37.97%,棉花、油料的比例分别为65.72%和42.74%;鄱阳县滨湖垦区耕地33 803.56 hm2,仅占全县耕地面积的36.4%,粮食产量却占总产量的80%;南昌县的耕地几乎都受到圩堤的保护,粮食连年丰收,1984年全县粮食产量高达7亿多kg,成为我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8].余干、都昌、湖口、德安、新建和进贤等县情况大致也是如此.中央对鄱阳湖围垦工作支持力度很大,除了兴建恒湖投资专款之外,另再投资2674万元,从而使鄱阳湖流域江河下游和鄱阳湖区改扩建国营综合垦殖场工程提前竣工,仅1963年就增加耕地面积11 359.01 hm2,连同原有耕地共达16 161.41 hm2.从 1957—1960 年江西全省耕地尤其是湖田和洲地变化情况[9],可以清楚地看出农进渔退在扩大和保护耕地中的明显作用(见表3).表3 1957—1960年江西全省耕地面积变化表单位:hm2年份湖田洲地1957 13 903.82 3 308.32 1958 28 787.85 17 765.08 1959 26 764.84 16 216.64 1960 26 827.07 16 782.65表3显示,1960年江西全省湖田几乎增加到1957年的2倍,1960年全省洲地是1957年的5倍多,其中绝大部分是圩堤围垦、农进渔退的结果.因为1958年我国治理大江大河工作全面展开,江西大规模地修筑水利工程进行圩堤围垦,推动鄱阳湖区农进渔退快速发展.可见农进渔退能改善湖区农业生态环境,其对鄱阳湖区耕地扩大和保护的作用是何等之大.农进渔退后,湖区有了大型圩堤的保障,民众逐渐在这些内湖水面上开展鱼塘养殖、莲藕种植等.余干县的信丰垦殖场,利用8.67 hm2水面种植芡实,年收入达6万余元,平均产值达460余元/hm2.鄱阳县鸦鹊湖垦殖场可供养殖的水面有266.8 hm2,其中精养鱼池有 53.36 hm2.都昌县周溪水产场23.61 hm2精养鱼塘,1984年成鱼产量达57 250 kg.新建县恒湖农场推行“鱼鸭混养”试验,年产鲜鱼6 000 kg/hm2.1958年,全省垦区水产养殖面积14 167.08 hm2,1960 扩大到22 678 hm2.1990 年,养殖面积在66.7 hm2以上的垦殖场有饶丰、鸦鹊湖、铁河、恒丰、永丰、五星、九龙山、共青和赛湖等15个,其中永丰垦殖场达573.62 hm2,九龙山垦殖场有436.89 hm2,五星垦殖场有363.72 hm2,饶丰垦殖场有270.34 hm2.因此,农进渔退能大大改善鄱阳湖区农业生态环境,促进经济的发展.农进渔退可遏制鄱阳湖区血吸虫病疫情.鄱阳湖区是血吸虫病的“重灾区”,湖区民众身体健康、生命安全和社会经济发展均受到影响.如1960年余干信丰农场兴办时,上级派来的36名干部中就有35人得了血吸虫病,急性感染卧床的有28人.又如同年鄱阳在开发乐安草洲,半年时间内下湖劳动力的感染率由20%猛增到79%.再如1969年南昌富大有圩的防洪抢险中就有1 000多人感染急性血吸虫病[10].血吸虫病对人类社会的影响无疑是深刻的,带给疫区深重的灾难,造成“千村霹雳人遗矢,万户萧疏鬼唱歌”的悲惨景象,田园荒芜,白骨遍地.“三多四少”,即侏儒多、寡妇多、病人多,婴孩少、老年少、人口少、劳动力少[11],形象地概括了血吸虫病给人类带来的灾难性影响.鄱阳湖区因血吸虫病付出过包括大量人口死亡在内的惨痛代价,其中疫区民众身体健康水平之差更是令人震惊,因此血吸虫病被称为“瘟神”.血吸虫病防治有诸多方法,但对鄱阳湖区而言圩堤围垦是其重要手段.鄱阳湖区原有有螺湖滩草洲140 070 hm2,通过圩堤围垦杀灭钉螺的面积约60 030 hm2,占鄱阳湖区杀灭钉螺面积的65.2%,疫区面积缩小近2/3,血吸虫病发病率大为降低.鄱阳县乐安垦殖场原有钉螺农田面积为3 001.5 hm2,经过圩堤围垦,到1963年有钉螺的农田面积仅为400.2 hm2,钉螺阳性率由4.1%降到0,钉螺接近绝迹.1990年5月,江西省对康山、恒湖、恒丰、新洲和赛湖等5个滨湖地区重点疫区垦殖场进行了一次调查.上述5个垦殖场历史上累计病人共有45 361人次,调查时病人数降为5 591.围垦之前康山垦区内原有草洲孳生着钉螺,致使垦区成为让人闻之色变的“钉螺窝”,血吸虫病流行.垦区内的大塘乡后塘村,原有人家900余户、人口3 200多,但由于血吸虫病感染而亡的人很多,到新中国成立前夕该村仅仅剩下14户人家、40个人.围垦之后,只有甘泉洲、千步坪和官坪等处少数草洲尚有钉螺,其余大部分草洲均被翻耕垦殖,血吸虫病疫情得到遏制,血吸虫病防治取得了成功.本来康山垦殖场的建立就是计划通过圩堤围垦达到防洪、灭病的目标[12].2 结束语以上表明鄱阳湖区熵值在变小,湖区生态变得有序,农进渔退能改善鄱阳湖区局部生态,湖区不但可以实现粮食自给,而且能为国家提供不少商品粮.同时,农进渔退还能遏制血吸虫病疫情,农进渔退能够充分发挥湖区水土资源的较好效益,可以提高生产力.20世纪下半叶农进渔退推动鄱阳湖区域社会经济日益发展,民众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圩区土地约占鄱阳湖区总面积的20%,土质肥沃,适宜种植业的发展,尤其适合发展大面积农业种植,是鄱阳湖区、江西乃至全国重要的商品粮生产区.据1984年统计,鄱阳湖地区共有581座圩堤,堤线总长度为2 792 km,保护着566万人和372 853 hm2农田.其中规模 3 335 hm2以上圩堤 21座,堤线总长899.9 km,保护人口 177.5 万和农田183 224.9 hm2.规模667~3 335 hm2的圩堤51座,堤线长653 km,保护79.36万人和59 329.65 hm2农田.笔者的故乡位于鄱阳湖围垦区之一的鱼池湖,有乡贤赞叹农进渔退:“少年求学出乡关,浩瀚鱼池白浪翻.卅载沧桑模样改,如今竟是米粮川.”[13]通过上面分析可知,农业生态改善是20世纪下半叶鄱阳湖区农进渔退的利,其对鄱阳湖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具有积极意义.因此,一定时空条件下鄱阳湖区“农进渔退”的正向生态效应是20世纪下半叶鄱阳湖区农进渔退的利.但农进渔退也有负面生态效应,会给鄱阳湖区造成消极影响.当然,这是另一个主题,笔者已另外行文加以讨论[14-15].3 参考文献【相关文献】[1]吴赘.“农进渔退”:明清以来鄱阳湖区经济、生态与社会变迁的历史内涵[J].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46(2):120-125.[2]鄱阳湖研究编委会.鄱阳湖研究[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8.[3]余干县志编纂委员会.余干县志[M].北京:新华出版社,1991.[4]江西省农垦志编委会.江西省农垦志[M].北京:方志出版社,1998.[5]余干瑞洪方志编纂委员会.瑞洪方志[M].上饶:江西新闻出版社上饶分社,2004.[6]刘会庆,杨巧言.论康山垦区的治理与利用方向[J].江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86,10(3):96-103.[7]江西省档案局.鄱阳湖开发历史进程及生态建设[M].北京:中国档案出版社,2010.[8]鄱阳湖围垦课题组.论鄱阳湖区的围垦[J].江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87,11(2):69-77.[9]江西省统计局.江西省1957—1962农业历史资料[B].江西省档案馆,卷宗号X041-1-015. [10]尹作民.关于鄱阳湖综合治理利用中控制血吸虫病问题的商榷[C]∥江西省科学技术协会.江西省鄱阳湖综合治理利用学术讨论会论文集.南昌:江西省科学技术协会出版社,1982.[11]黄铭新.血吸虫及血吸虫病[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12]江西省计划委员会.余干康山防洪灭病围垦综合工程紧张施工[N].江西日报,1966-12-25(4).[13]吴少敏.回乡偶书[A].见:胡普江.情系东山[Z].香港:天马图书有限公司,1999.[14]吴赘.“农进渔退”:20世纪下半叶鄱阳湖区生态环境之恶化[J].江汉论坛,2013(10):42-47.[15]吴赘.“农进渔退”:20世纪下半叶鄱阳湖区水旱灾害[J].中国农史,2013,32(5):109-116.。
明清时期鄱阳湖区的圩田开发与乡村社会的开题报告
明清时期鄱阳湖区的圩田开发与乡村社会的开题报告
一、研究背景和意义
鄱阳湖区是中国南方著名的湖泊之一,素有“东南第一湖”之称。
该地区在明清两代得以大规模地进行农业圩田开垦,形成了一系列特有的乡村社会形态和文化现象。
这一时期的鄱阳湖区圩田开发和乡村社会变迁,对于研究明清时期中国南方地区的经济、社会、文化史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研究问题和思路
1. 鄱阳湖区的圩田开发历程。
重点考察明清时期鄱阳湖区圩田开发的时间、规模、方式等方面的变化,探究圩田开发对于当地农业生产和乡村社会的影响。
2. 圩田开发与乡村社会的变迁。
分析圩田开发对于鄱阳湖区乡村社会结构、经济地位、文化传承等方面的影响,探讨圩田开发如何促进了当地社会变革和文化发展。
3. 圩田开发中的社会组织和文化传承。
研究明清时期鄱阳湖区圩田开发所涉及的社会组织、农民组织和文化传承机制等,探究其中所体现的社会关系和文化传承模式。
三、研究方法和途径
本文拟采用历史文献分析、田野调查、实地考察、案例分析等方法,充分挖掘当地的文献资料和实地情况,探究鄱阳湖区圩田开发和乡村社会的关系和发展历程。
四、研究预期成果
通过本文的研究,可以更加深入地认识明清时期鄱阳湖区的圩田开发和乡村社会变迁,从而对于中国南方地区的乡村社会、文化、经济演变等方面的研究建立更加完
整的框架和认识。
同时,本文也可以为当地的文化传承和社区发展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是以江西鄱阳湖为核心
鄱阳湖生态区域的意义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是以江西鄱阳湖为核心,以鄱阳湖城市圈为依托,以保护生态、发展经济为重要战略构想,把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成为全国生态文明与经济社会发展协调统一、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经济示范区和中国低碳经济发展先行区。
国务院已于2009年12月12日正式批复《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规划》,标志着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
这也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江西省第一个纳入为国家战略的区域性发展规划,是江西发展史上的重大里程碑,对实现江西崛起新跨越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万名学子下鄱湖,国家战略显智慧”。
这是我们南昌工程学院推出的雄伟口号,目的是鼓励我们学子投身到鄱阳湖发展规划之中,献计献策。
对鄱阳湖地区进行全面的调研,了解鄱阳湖经济区的发展状况,以及对国家战略的宏图的进行深刻的了解和学习。
鄱阳湖位于江西省境内,古称彭蠡,《尚书·禹贡》有“彭蠡既潴,阳鸟攸居”之说,又有彭蠡湖、彭蠡泽、彭泽、彭湖、扬澜、宫亭湖等多种称谓。
南北长173公里,东西最宽处达74公里,平均宽16.9公里,湖岸线长1200公里,湖体面积3583平方公里(湖口水位21.71米),平均水深8.4米,最深处25.1米左右,容积约276亿立方米,是我国最大的淡水湖泊。
它承纳赣江、抚河、信江、饶河、修河五大河。
经调蓄后,由湖口注入我国第一大河——长江,每年流入长江的水量超过黄河、淮河、海河三河水量的总和,是一个季节性、吞吐型的湖泊。
鄱阳湖水系流域面积16.22万km2,约占江西省流域面积的97%,占长江流域面积的9%:其水系年均径流量为1525亿立方米,约占长江流域年均径流量的16.3%。
鄱阳湖是为中国第一大淡水湖,世界自然基金会划定的全球重要生态区,是生物多样性非常丰富的世界六大湿地之一,也是我国唯一的世界生命湖泊网成员,集名山(庐山)、名水(长江)、名湖于一体,其生态环境之美,为世界所罕见。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位于江西省北部,包括、南昌、景德镇、鹰潭3市,以及九江、新余、抚州、宜春、上饶、吉安市的部分县(市、区),共38个县(市、区)和鄱阳湖全部湖体在内,国土面积为5.12万平方公里。
渔业与鄱阳湖区域社会变迁(1912-1949)——以余干县瑞洪为中心的考察
渔业与鄱阳湖区域社会变迁(1912-1949)——以余干县瑞洪
为中心的考察
吴赘
【期刊名称】《江西财经大学学报》
【年(卷),期】2010()3
【摘要】渔业是鄱阳湖的重要资源和传统产业,规约着区域社会的发展。
余干县瑞洪是鄱阳湖最大的渔港,以其为中心考察渔业与鄱阳湖区域社会变迁可以看到:优良的渔业资源不仅繁荣了地方经济,也给地方带来了现代化的因素;渔业经济的发达,又提升了地方社会的政治地位,各类政治机构不断完善,地方政治因渔业而"多彩";具有浓郁"渔业"特征的地方文化不仅渗透到了人们的生产生活之中,而且在民间发挥着"制度"和"法律"的作用,维持着区域社会的稳定。
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应该全面考量对鄱阳湖区域社会有着重要影响的渔业资源。
【总页数】5页(P82-86)
【关键词】渔业;鄱阳湖;余干县瑞洪;社会变迁
【作者】吴赘
【作者单位】上海师范大学人文与传播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129
【相关文献】
1.“农进渔退”:近世以来鄱阳湖区域宗族变迁——以余干县瑞洪西岗为中心 [J], 吴赘;邱家海
2.资源与经济:民国以来鄱阳湖的渔业发展变迁——以江西省余干县瑞洪地区为研究视点 [J], 吴赘;吴良成
3.农业部长江流域渔政监督管理办公室韩旭副主任到鄱阳湖渔业研究中心考察指导[J],
4.试析渔业资源争夺与鄱阳湖区域社会变迁——以民国期间余干县瑞洪械斗为视点[J], 吴赘;吴良成;吴芳春
5.农业部长江流域渔政监督管理办公室主任李彦亮一行考察鄱阳湖渔业研究中心[J],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m o s t i m p o r t a n t c o m m o d i t y g r a i n p r o d u c t i o n b a s e o f C h i n a s i n c e t h e Mi n g nd a Q i n g D y n a s t i e s . F r o m t h e Mi n g a n d Q i n g D y n a s t i e s t o t h e R e p u b l i c o f C h i n a , t w o i n d u s t i r e s i n P o y a n g L a k e D i s t i r c t , n a mபைடு நூலகம்e l y ,
中图分类号 : K 2 0 文献标 识码 : A 文章编号 : 1 0 0 0— 5 7 9 ( 2 0 1 3 ) 0 2— 0 1 2 0—0 6
“ Ag r i c ul t ur e De v e l o p i ng a n d Fi s h e r y Sh r i n k i ng”: Hi s t o r i c a l
Vo 1 . 46 No. 2 Ap r . 2 01 3
‘ ‘ 农进渔退 ” : 明清 以来鄱阳湖 区经济 、 生态 与社会变迁的历史 内涵
吴 夭 赘 贫
3 3 0 0 2 2 ) ( 江西师范大学 历史系 , 江西 南 昌
摘要 : 渔业是鄱阳湖 区传统产业。明清以来圩堤 围垦使 鄱阳湖 区成为我 国重要 的商品粮基地 。明清至 民
Abs t r a c t: F i s h e r y i s t h e t r a d i t i o n a l i n d u s t y r o f Po y a n g L a k e Di s t ic r t . P o y a n g L a k e Di s t ic r t h a s b e e n t h e
人糟志善行天启四年1624御史田珍率先捐资赈济修复西津圩民众为纪念他在西津渡敬立田珍生祀祠共志遗爱寿之于石以垂不朽直指田公捐金筑堤碑记对此有详细的记载其中还指出余干有旧圩堤二十四条之多规模达绵亘二百余里
第4 6卷第 2期
2 0 1 3年 4月
江西师范大学学报 ( 哲学社会科学版 )
J o u r n a l o f J i a n g x i N o r ma l U n i v e r s i t y ( S o c i a l S c i e n c e s )
e x p a n s i o n o f a g r i c u l t u r e, “ a g r i c u l t u r e d e v e l o p i n g nd a is f h e y r s h r i n k i n g” e me r g e d, t h e a g r i c u l t u r e wa s
Co n no t a t i o n o f Ec o n o m y, Ec o l o g y a n d S o c i a l Ch a ng e i n Po y a ng
La k e D i s t r i c t s i n c e t h e Mi n g a n d Qi n g D y n a s t i e s
W U Zh u i
( D e p a r t m e n t o f H i s t o r y , J i a n g x i N o r ma l U n i v e r s i t y , N a n c h a n g , J i a n  ̄i 3 3 0 0 2 2, C h i n a )
i n t he d o mi n a n t p o s i t i o n, whi l e t he is f he y r wi t h e r e d d a y by d a y, whi c h i n d u c e d t h e wo r s e o f t h e o v e r a l l e n v i r o n me n t o f L a k e Di s t ic r t . Of c o u r s e, “a c u l t u r e d e v e l o pi n g nd a is f h e y r s h in r k i n g” a l s o h a s i t s p o s i t i v e e c o l o g i c a l e f f e c t s .F i s h e r me n t r ns a f o r me d i n t o p e a s a n t s .Th e t y p i c a l is f h e y r c o mmu n i t i e s b e — c a me t h e c o u n t r y s i d e s o c i e t y . Wi t h a g I i c u l t u r a l d e v e l o p me n t a n d is f h e y r s h in r k, is f h e y r ig f h t s, ra g s s i s - l a n d d i s p u t e s a n d wa t e r c a s e s i n a ke L Di s t ic r t ha d o b v i o u s s t a g e c h a r a c t e is r t i c s . Ke y wo r ds: a g nc u l t u r e d e v e l o p i n g a n d is f h e y r s h r i n k i n g; i n d u s t ia r l t r a n s f o m a r t i o n; Po y a ng La k e Di s -
is f h e r y a n d a c u l t u r e, s u p p l e me n t e d e a c h o t h e r , wh i c h ma d e P o y a n g L a ke Di s t ic r t n i c kn a me d “a l a n d o f is f h a n d ic r e ”. I n t h e s e c o n d h a l f o f t h e 2 0t h c e n t u r y, wi t h t h e s h in r k o f is f h e y r nd a t h e i n c r e a s i n g
国时期鄱 阳湖 区圩堤 围垦的生态影响总体上协调可控 , 渔、 农两大产业相辅相成 , 共 同成就 了其 “ 鱼米之 乡” 的 美誉。2 0世纪下半叶鄱阳湖 区圩堤 围垦快速发展 , 出现 了明显的“ 农进 渔退” 。农 业主体地位 空前加 强. 渔业 日
益式微, 湖区整体生态环境恶化, 但在一定时空下“ 农进 渔退 ” 也有正向生 态效应。渔民弃渔上岸成为农 民, 典 型渔业社 区嬗变为农村社会 。湖 区渔业械斗、 苹洲纠纷和水利案件随着“ 农进渔退” 具有 明显的阶段 性特点。 关键词 : 农进 渔退 ; 产业转化 ; 鄱 阳湖 区; 湖 区农耕化 ; 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