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世吴王寿梦时期的吴、晋国家关系——春秋时期吴、晋国家关系及文化互动论述之二

合集下载

春秋吴越两国历史地理概况与文献综述

春秋吴越两国历史地理概况与文献综述

春秋吴越两国历史地理概况与文献综述一、吴国历史简介关于吴国起源主要有以下几说:(1)周族分支说,认为吴人是周人(居于今陕西省境内)的后裔。

(2)吴族说,认为吴人为当地土著。

(3)荆蛮说,认为吴人是荆蛮(居于今湖北省一带,也即后来的楚国)的一支。

(4)苗人说,认为吴人是土著,但属苗人系统。

(5)句吴两族说,认为吴人是“句”和“吴”两族的混合。

(6)越族说,认为吴人为土著,但属越人系统。

“周族分支说”来源于众多史籍的记载,即认为吴国始祖太伯是居于今陕西的周族人,太伯因为知道姬昌(即后来的周文王)贤明而让位。

然而,这些恐为吴国强大后其统治者的牵强附会,吴人当为土著。

其语言风俗皆与当时华夏族不同,吴国与楚国、越国都是南方少数民族建国,吴人与周人又远隔千里,凭空提出渊源之说,实难让人相信。

这与后世匈奴自称为黄帝之后类似,是后起民族为抬高身价而编造的政治谎言。

苏州博物馆内的春秋时期吴国玉管陈桥驿先生根据古地理的研究成果,认为吴人源自越人。

他指出,晚更新世以来中国东部沿海发生三次海进海退,最近一次的海进开始于1.5万年前,称为卷转虫海进。

卷转虫海进造成了越人的流散,河姆渡的原始居民从平原向山区迁移,一直到春秋末期,才再一次从山区迁移到平原上来。

这进入山区的于越部族,即是“内越”,转向海岛的则是“外越”,而向内陆迁移的另一支很可能越过杭州湾进入苏南地区,即以后的句吴。

春秋初年吴人可能居于淮南江北的今安徽、江苏两省间。

但吴国早期的历史没有详细的记载,《吴越春秋》卷一载:“寿梦立,而吴益强,称王……而国斯霸焉。

”即在吴王寿梦时期,吴国实力增强,参与中原大国角逐,吴国也开始进入中原诸侯的视野。

也正是在寿梦时代,吴国的历史才逐渐清晰起来。

苏州博物馆内的春秋时期吴国青铜器春秋中期,晋、楚两大国争霸中原,前后长达80余年,双方都想联络第三国打击对方。

公元前584年,晋国派申公巫臣使吴,教吴人车战之法,并联络吴国夹击楚国,吴国在晋国的扶持下不断与楚国抗衡。

同为周后:吴、晋国家关系的源头爬梳——春秋时期吴、晋国家关系论述之一

同为周后:吴、晋国家关系的源头爬梳——春秋时期吴、晋国家关系论述之一

Both Being the Posterity of Zhou Dynasty:the Combing of Relational Source between Wu and Jin kingdoms ——One of the Discussions about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Wu and Jin Kingdoms during the Spring and Autumn Period
作者: 吴恩培
作者机构: 苏州职业大学吴文化研究所,江苏苏州215104
出版物刊名: 晋阳学刊
页码: 25-27页
主题词: 吴晋;同为周后;政族合一
摘要:晋文公称霸中原之时,周天子周襄王称他为“叔父”。

这一称谓是依据周襄王的先祖周成王与晋文公的先祖叔虞为兄弟关系所致。

周襄王自降一辈而称晋文公为叔父。

而黄池盟会后,周天子周敬王称呼吴王夫差为“伯父”,这一文化渊源也当追溯到商末周王朝立国之前在
周族部落时泰伯、仲雍长于季历的兄长名份。

按辈份序列,周敬王的直系先祖周文王(姬昌)
当称泰伯、仲雍为伯父。

因此,周敬王省略了辈份排算的种种程序,也自降一辈地称呼泰伯王
位的后世继承人吴王夫差为“伯父”。

这与昔日周襄王称呼晋文公为“叔父”,适形成了一种
鲜明的对照。

在政族合一、家国同构的周代宗法制社会中,这种差别的形成,完全是基于两国
先祖在宗法关系上的不同地位。

春秋吴国两三事

春秋吴国两三事

春秋吴国两三事
1.泰伯奔吴建立句吴,成为吴国始祖。

然而泰伯无后,他的胞
弟仲雍即位,仲雍于是成为吴国传世始祖。

2.吴国十九世国君寿梦是真正让吴国有资格与中原各诸侯国并
驾齐驱的一代雄主,他是继楚国国君自封为王后的第二位称王的诸侯国君。

3.寿梦朝拜周王途中,被鲁国礼乐所折服,感叹道:“孤在蛮夷
之地,仅知简陋的习俗,哪知有如此高雅之音及服饰!”回国后,寿梦立即向别国学习,引进人才。

4.楚人申公巫臣是吴国引进的重要人才,向寿梦献计连晋击楚,
使吴国学会了驾驭战车战马。

最终,楚国在寿梦五年被吴国击败。

5.楚恭王痛恨吴国利用楚国叛臣申公巫臣侵犯楚国,随后派军
攻打吴国,楚军两次大败于吴国。

两国随后形成对峙局面,战争时常发生。

6.由于吴国敢同强楚抗衡,两次大败吴国,此后中原各国对楚
国刮目相看,使得吴国与中原各国交流更频繁。

7.寿梦的死标志着吴国“兄终弟及”国策的开始,馀昧的死标
志着吴国“兄终弟及”国策的结束。

8.由于吴国“兄终弟及”的结束,公子僚继位,公子光对此一
直耿耿于怀但隐忍不发,寻找机会,夺回原本属于自己的王位。

9.吴王僚登基第二年,就派公子率师伐楚。

结果就是公子光大
败而回,这坚定了公子光取僚而代之的决心,因为1公子光感觉被僚差遣是一件很羞耻的事,2感觉僚治下的吴国实在没法抗衡楚国,还得自己出来勇挑重担(哪来的自信…)。

10.公子光第一次伐楚的败绩说明了作为新晋地区强国的吴国还
是无法与楚国这样的老牌强国较量的,一是因为楚国幅员辽阔,二是因为这一时期楚国出现了不少栋梁之臣(如伍子胥的祖父、父兄)。

春秋战国历史人物故事10则

春秋战国历史人物故事10则

春秋战国历史人物故事10则历史人物故事(一)曲沃桓叔——春秋时期晋国曲沃封君曲沃桓叔(公元前802年─公元前731年),姬姓,名成师,谥号桓,排行为叔。

晋穆侯之子,晋文侯之弟,春秋时期晋国曲沃封君。

公元前745年,受封曲沃(今山西省曲沃县),时年五十八岁。

曲沃桓叔有德行和才能,在百姓心中威望很高,所以多许有志之士纷纷投奔他。

公元前739年,晋国大臣潘父弑杀晋昭侯,迎立曲沃桓叔。

曲沃桓叔想入晋都翼城,但遭晋国人攻打,曲沃桓叔只好退回曲沃。

晋国人立晋昭侯之子平为君,是为晋孝侯。

公元前731年,曲沃桓叔去世,终年七十二岁。

曲沃桓叔死后,经过儿子曲沃庄伯、孙子晋武公的数十年努力,最终曲沃消灭苟延残喘的晋国公室,重新统一晋国。

曹成公——曹国君主曹成公,姬姓,曹氏,名负刍。

春秋时期曹国第十九任君主,曹宣公之子,杀太子而立,在位二十三年(前578年-前555年)。

在位期间,晋楚争霸,成公亲近晋国,屡次跟随晋国会盟征战。

曹成公二十二年(公元前556年),春季,卫国孙蒯在曹国的曹隧(今山东菏泽北)打猎,在重丘(今山东茌平西)上让马喝水,并且打破重丘人汲水的瓶子。

重丘人关起门来骂他,说:"亲自赶走你的国君,你的父亲做了坏事。

你不为这个担忧,为什么来打猎?"夏季,卫国的石买、孙蒯率兵进攻曹国,占取了重丘。

曹国人向晋国提出控诉。

曹成公二十三年(公元前555年),夏季,晋国人在长子拘捕了卫国的行人石买,在纯留拘捕了孙蒯,这是因为他侵略曹国的缘故。

冬季,十月,鲁襄公和晋平公、宋平公、卫殇公、郑简公、曹成公、莒子、邾子、滕子、薛伯、杞伯、小邾子在鲁国济水上会见,重温湨梁的盟誓,一起进攻齐国。

鲁成公在军队里逝世,公子胜继位,是为曹武公。

历史人物故事(二)晋定公——晋国国君晋定公,姬姓,名午,晋顷公之子,在位37年(前511至前475年在位),刚即位,荀寅便有意趁此时机消灭赵氏。

晋定公十二年,晋卿赵简子的家臣董安于筑晋阳城,是太原第一座古城。

春秋时期的吴、徐国家关系

春秋时期的吴、徐国家关系
后 , 相 当长 的时 期 内吴 国 与周 朝 廷 缺 少 联 系 或 根 本 没 有 在 联 系 , 谓 “ 在海 滨 , 与 姬 通 ” 。 因此 , 春秋 之 时 , 即所 弃 不 当
吴国又出现在列 国间的政坛上时, 就不能不被看作是个缺
少 教化 、 设法 制 的“ 不 蛮夷 ” 国家 了。
多系周王室 的封 地。如《 传 ・ 公二 十 四年》 左 僖 所说 的 “ 、 廊、 管 蔡、 霍……, 文之昭也。 “ 、 、 茅、 、 , ” 凡 蒋 邢、 胙 祭 周公 ①⑨司马迁:史记》 中华书局 15 《 , 99年版, 14 、3 第 45 13
页。
畿、 地处当时被称之为蛮服 、 荒服的“ 蛮夷” 之地。周代建立
年版 , 40页。 第 7
古代黄河流域掌握着历史话语权 的治史者们对四方边远之
】 2 2

春秋时期的吴、 国家关 系 ・ 徐
之胤也 。①而另一些带有部族性质 的地 区性邦 国, ” 是在不 同历史条件下由淮夷转化而来的政治实体。他们与当时的
中央 朝廷— — 周王 朝无 任何 行政 隶 属关 系 , 之 , 廷 也 反 周朝
“ 在齐、 徐” 楚争霸中, 不幸地成为了双方争夺的一枚棋
子。
当“ 陷入齐 、 徐” 楚争霸的政治漩涡中去时, 吴国因地缘
③④蔡葵主编 :楚汉文化概观》 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 ,
19 年 版 ' 2 —2 、— 8页。 97 第 4 57
个较强的属国” “ , 到商代, 大彭 氏国又成 了商朝 的一个方
国。这 一方 国的 结 局 是 “ 王 武 丁 四 十 三 年 , 王 师 灭 大 ” 商 ‘
⑤《 周礼注疏》 北京大学出版社 19 , 99年版, 6 第89页。

微专题3+华夏认同——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建构+综合训练 高三统编版历史一轮复习

微专题3+华夏认同——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建构+综合训练 高三统编版历史一轮复习

微专题3 华夏认同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建构一、选择题1.在西周的金文记载中已经有“戎”“夷”之称。

春秋时期,中原各国因社会发展较四周戎狄蛮夷先进而自称为“华夏”。

“华夏”各国间存在纷争,但无论各国关系多么敌对,它们并不称呼对方为“戎”“夷”。

这一现象反映了先秦时期()A.实现国家统一成为社会的共识 B.民族和文化认同观念已经出现C.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冲突剧烈 D.血缘成为维系政治认同的纽带2.如图是先秦不同时期文献记载的大禹治水区域范围的变化。

据图可知,先秦时期()A.国家统一成为历史的必然 B.华夏文明的影响不断扩大C.大禹治水传说向史实贴近 D.儒墨两家的思想趋于融合3.春秋时期,中原各国自称华夏,而周边民族被称为戎狄蛮夷;战国时期,楚国曾明确宣称“楚之先祖出自帝颛顼高阳”。

高阳者,黄帝之孙。

这一变化()A.增加了文化认同意识 B.体现出华夷一体理念C.削弱了周王室的实力 D.华夏民族意识的形成4.春秋时期,一些诸侯国以“尊王攘夷”等号召组织同盟,合力对抗他们认定的所谓“夷狄”国家。

这一做法反映出()A.周王室地位的提升 B.周边少数民族威胁增强C.华夏认同观念发展 D.诸侯对分封秩序的维护5.战国时期,七国君主都标榜是黄帝的后裔;十六国时期,匈奴人建立大夏国,自认为是禹的后代;鲜卑族拓跋部统一北方建立北魏政权后,其皇室也自认为是黄帝后裔。

据此可知()A.民族关系趋于平等 B.尊祖敬宗思想推广C.国家统一趋势加强 D.华夏认同观念强化6.据古籍记载夏、商、周三朝不断有接待“四夷”的活动,如“夏后即位七年,于夷来宾”“少康即位三年,方夷来宾”。

周朝还专门设立“象胥”这一职官,负责接待四方使节和诸侯宾客,“掌蛮夷闽貉戎狄之国使,掌传王之言而谕说焉,以和亲之”。

上述现象表明()A.华夏认同观念促进了民族交融 B.天下共主的局面促成国家统一C.中央王朝注重与周边民族交流 D.各个民族之间实现了和谐平等7.西周时期的社会伦理关系一般适用于同族和亲戚;春秋时期,社会伦理关系不仅适用于宗族和亲戚,在血缘人伦外还增添了异邦、异族的“道路之人”。

春秋战国时期的国际关系

春秋战国时期的国际关系

春秋战国时期的国际关系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也是中国各个国家国际关系的表现和演变时期。

在这个时期,中国出现了多个国家和势力,它们之间展开了不断的争夺、交恶和联盟。

这些国家之间的关系构成了一个错综复杂的国际关系网络,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一、春秋战国时期的各国家的地位和国际关系春秋战国时期的中国,大致分为两大区域:中原地区和东南沿海地区。

其中中原地区涵盖了今天的山东、河南、陕西等省份,而东南沿海地区主要是指今天的江苏、浙江、福建等省份。

在中原地区,总共出现了八大国家,它们分别是齐国、楚国、魏国、晋国、燕国、韩国、赵国和秦国。

其中,齐国位于海滨,一直处于霸主地位,直到魏国的崛起才逐渐式微;楚国位于江南,势力强大,对周边国家形成了巨大的压力;魏国则位于黄河中上游地区,虽然人口稀少但领土广阔,随着三桓家族的强大,逐渐取代了齐国成为新霸主。

在东南沿海地区,出现了吴国、越国、楚国、齐国和宋国等国家。

其中,越国是最为强大的一个,曾经威胁到吴国和楚国的统治地位。

但由于越国的追求独立和利益,最终遭到了各国的袭击,这一局势逐渐平稳下来。

总体而言,春秋战国时期的各国家之间相互依存,互相制衡。

在这种关系之间,军事同盟和互相敌对的交恶并存,经常出现的政治和战争事件成为了这个时期的主要特征。

二、春秋战国时期的国际政治在春秋战国时期,国际政治格局的复杂性体现在多方面。

1. 军事同盟在国际政治中,军事同盟是最常见的一种。

在春秋战国时期,国家之间常常为了对付强敌而结成同盟。

例如,赵国和韩国曾为了对抗秦国而组成反秦联盟,而齐国和韩国则合作对付魏国等。

2. 国家之间的互相敌对在春秋战国时期,邻国之间的关系可能是相互敌对的。

例如,楚国和齐国之间的冲突,赵国和秦国之间的战争等。

这些事件体现了国际政治中,由于各国之间的矛盾、竞争和冲突而带来的不稳定因素。

3. 统治地位的竞争在春秋战国时期,各个国家之间存在着争夺霸主地位的竞争。

清华简《系年》中的晋吴邦交

清华简《系年》中的晋吴邦交

第33卷第5期2020年9月濮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Journal of Puyang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Vol.33No.5Sep.2020清华简《系年》中的晋吴邦交李殊(山西师范大学历史与旅游文化学院,山西临汾041000)摘要:晋、吴两38邦交是关系春秋中后BC局的一项重要内容%新出土文献清华简《系年》第十五章与第二十章的内容主要讲[了晋吴、晋楚邦交关系的变化过程,弥足珍贵。

晋吴邦交始于ij使吴,大体经历建交始通一亲密会盟一各自疏离一争强争盟|个阶段,双方交往以“制楚”为核心,以互聘、会盟8和平方式为主%两3邦交前B,以晋3为主动,晋楚弭兵之后,反以63为主动%晚B,双方邦交关系破裂%越灭吴后,晋吴邦交为晋越邦交所取代。

关键词:《系年》;晋吴邦交;ij使吴中图分类号:K22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9161(2020)05-0071-05晋、吴两国的邦交是关系春秋中后期全局的一项重要内容。

新出土文献清华简《系年》第十五章与第二十章的内容主要讲述了晋吴、晋楚邦交关系的变化过程,弥足珍贵%关于巫臣使吴的时间,《系年》与传世文献《左传》记载不一,本文第一部分尝试对一%晋景公始,晋主动与吴交关系,确立“吴制楚”的战略方针,至吴国灭亡,晋吴邦交随之结束,期间历经一年。

本文第二部分主要晋至晋期间晋吴交的内容与变化,这也是本文的核心内容。

—、吴伐E与巫臣使吴时间史载巫使吴年,但早有学者对此存疑。

杨伯峻先生就提出巫臣使吴或在鲁成公六年,:“当年使吴,当年,吴年伐楚、,使楚七奔命,。

或巫臣使吴年%”册12)碍于史,一步%清华简《系年》的出版,使这一问题被重新探讨。

《系年》第二十章曰:“晋十又五年,申公屈巫晋吴,吴晋之路,二邦为好%”即跑晋景公十五年,年+年、吴年)%《系年》的不同记载,使近年学者都支持杨的,认为巫使吴在鲁成公六年,而吴对楚展开的一系列军事行年%但笔者认为,杨伯峻先生言吴国军事崛起速度太快,这是因为吴国身的实力本就不容小觑。

《春秋时期晋国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与措施》范文

《春秋时期晋国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与措施》范文

《春秋时期晋国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与措施》篇一一、引言春秋时期,诸侯争霸,各国内部亦矛盾重重。

晋国作为当时的强国之一,处理民族关系的方法对国内外的政治格局具有重要影响。

本篇论文将就晋国在春秋时期处理民族关系所采取的基本原则与措施进行探讨。

二、基本原则1. 多元共存原则:晋国在处理民族关系时,尊重各民族的多元文化与习俗,不偏袒任何一方,实现多元文化的共存。

2. 民族和谐原则:以和平方式处理民族矛盾,倡导民族和谐共处,反对使用武力解决民族间的争端。

3. 平等交往原则:各民族在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的交往中享有平等的权利与机会,形成互相尊重、互相帮助的良好氛围。

三、具体措施(一)文化交流与融合1. 鼓励通婚:晋国君王倡导各民族之间的通婚,通过婚姻的方式加强各民族之间的联系,促进文化交流与融合。

2. 设立学宫:晋国设立学宫,鼓励各民族子弟入学读书,学习儒家经典及其他文化,提高各民族的文化水平。

3. 举办文化节庆活动:定期举办文化节庆活动,如庙会、祭祀等,加强各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与沟通。

(二)法律制度建设1. 制定法律:晋国制定了一系列的法律制度,以法律的形式保障各民族的权益,促进民族和谐。

2. 平等司法:司法过程中注重公平、公正,对待各民族的诉讼案件不偏不倚。

3. 宽容政策:对于其他民族的人民实行宽容政策,保护其人身财产安全。

(三)军事措施1. 强化边防:晋国在边境地区设立重兵把守,加强边防安全,防止外族入侵。

2. 维护内部稳定:对于国内出现的民族矛盾和冲突,采取果断措施进行调解和镇压,维护国家稳定。

3. 实施兵民团结策略:加强各族民众的军事训练,提高民众的国防意识,形成兵民团结的防御体系。

四、总结春秋时期晋国处理民族关系所采取的原则与措施对于国家统一、民族团结和和谐社会的建设具有积极意义。

晋国尊重多元文化,推动各民族的交流与融合,强化法律制度建设与军事防御体系,确保了国家在纷乱的春秋时期能够保持稳定与发展。

春秋五霸的历史故事

春秋五霸的历史故事

春秋五霸的历史故事从公元前770年到前476年,历史上称为春秋时代。

在这二百九十多年间,社会风雷激荡,可以说是烽烟四起,战火连天。

仅据鲁史《春秋》记载的军事行动就有四百八十余次。

司马迁说:春秋之中,“弑君三十六,亡国五十二,诸侯奔走不得保其社稷(jì)者,不可胜数。

”相传春秋初期诸侯列国一百四十多个,经过连年兼并,到后来只剩较大的几个。

这些大国之间还互相攻伐,争夺霸权。

春秋时期,周天子失去了往日的权威,天子反而依附于强大的诸侯。

一些强大的诸侯国为了争夺霸权,互相征战,争做霸主,先后称霸的五个诸侯叫做“春秋五霸”。

在山东省东明县有一个村叫五霸岗,听老人说,是春秋战国时期五霸在此争战,留下的村名。

春秋五霸形势图(公元前453年) 春秋五霸是指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和楚庄王。

此说见之于《史记》。

另一种说法是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hélǘ),越王勾践。

此说见之于王褒的《四子讲德文》。

还有人说是齐桓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吴王阖闾。

另有人认为,所谓“五霸”,应是一种虚指,并非实指五位国君。

编辑本段“五霸”简介齐桓公任用管仲为相,促进国家的统一,“九合诸侯,一匡天下”,最先成为霸主。

齐桓公是公元前685年即位的。

他在政治、经济上作了一系列改革,再加上齐国地近渤海,有山海渔田之利,齐国很快强大起来。

齐桓公采用管仲的意见,打出“尊王攘夷”的旗号,即在尊重周王室的名义下,团结其他诸侯,抗击威胁中原的周边少数民族,还出兵阻挡北上的南方强国楚,在诸侯国中树立了威信。

后来,齐桓公召集诸侯国在葵丘会盟,周王室也派人参加,正式承认了齐桓公的霸主地位。

楚庄王在齐国称霸时,楚国因受齐国抑制停止北进,转而向东吞并了一些小国,国力强盛。

齐国衰落后,楚国便向北扩张与晋国争霸。

公元前598年,楚庄王率军在邲(今河南郑州)与晋军大战,打败晋军。

中原各国背晋向楚,楚庄王又成为中原霸主。

晋文公接着称霸的是晋文公。

晋朝的国际交往与邻国的外交关系与贸易往来

晋朝的国际交往与邻国的外交关系与贸易往来

晋朝的国际交往与邻国的外交关系与贸易往来晋朝(公元265-420年)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朝代,其国际交往与邻国的外交关系与贸易往来在当时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从晋朝政府对外交的重视、对邻国的外交关系、以及贸易往来三个方面进行阐述。

晋朝时期,国家对外交事务高度重视,积极与邻国进行交流。

晋武帝司马炎即位后大力发展同各国的友好关系,并以婚姻为手段来稳定边疆。

例如,晋武帝将自己的女儿嫁给了前秦皇帝苻登,以此来巩固两国的友好关系。

此外,晋朝还派出使节赴各国,与外国建立常设的外交联系,以促进双方的交流与合作。

这些举措使晋朝在政治、经济和文化方面都与邻国取得了广泛的交流与合作。

晋朝与邻国的外交关系具有多样性。

首先,晋朝与周边邻国如吴、齐、楚等进行了友好的外交关系,尊重彼此的疆土领域并互相商议边界问题。

例如,晋武帝派遣大臣魏谌与吴国国君举行谈判,最终以签订合约的方式确定双方的边界线,使两国关系稳定。

其次,晋朝还与北方的鲜卑、匈奴等游牧民族进行了外交往来。

晋武帝通过缔结婚姻联姻的方式,使得与北方游牧民族的关系趋于稳定,并实现了与这些民族的和平共处。

此外,晋朝还与西域各国保持了友好的外交关系,通过贸易往来促进了两国的经济发展。

晋朝时期的贸易往来在国际交往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晋武帝以贸易为纽带,通过与邻国的贸易往来来促进国家的繁荣。

晋朝时期,与周边邻国的贸易尤为活跃。

晋朝与吴国、齐国的贸易往来频繁,通过贸易可以实现资源的互通有无,促进两国的经济发展。

同时,晋朝与西域各国的贸易也极具活力。

晋朝的丝绸和瓷器等传统工艺品在国际贸易中地位突出,吸引了众多的西域商人前来交流与合作。

贸易的繁荣不仅推动了晋朝经济的发展,也提高了晋朝与邻国的交往水平。

总的来说,晋朝时期的国际交往与邻国的外交关系与贸易往来丰富多样,并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晋朝政府对外交事务的高度重视和积极主动的外交政策使得晋朝与邻国保持了友好的外交关系,并通过贸易往来推动了国家的经济繁荣。

晋朝的战略联盟与西晋吴国的合作

晋朝的战略联盟与西晋吴国的合作

晋朝的战略联盟与西晋吴国的合作西晋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朝代,其政治和军事的发展都与晋朝的战略联盟有着密切的关系。

本文将探讨晋朝的战略联盟对于西晋吴国的合作产生的影响。

晋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朝代,由晋文公所建立,分为东晋和西晋两个时期。

晋朝时期,中国处于多年的战乱状态,各个诸侯国势力争夺中原。

在这种背景下,战略联盟成为各个诸侯国与晋朝进行合作的重要方式。

其中,西晋吴国作为一个重要的盟友,与晋朝保持着密切的合作关系。

晋朝与西晋吴国的合作,早在晋武帝时期就开始了。

当时,晋朝虽然统一了北方,但南方却依然存在一些割据势力。

为了牢固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晋武帝采取了联合各个南方诸侯国的战略。

其中,西晋吴国是晋朝与南方的重要战略合作伙伴之一。

为了加强两国之间的关系,晋武帝与吴国的君主进行了亲戚联姻,进一步巩固了双方的联盟关系。

晋朝与西晋吴国的合作不仅仅是政治上的联盟,还表现在经济和军事上。

晋朝将吴国视为南方的屏障,通过与吴国的合作来稳定南方的局势。

吴国则通过与晋朝的合作,得到了政治和军事上的支持,使其在南方的统治地位更加稳固。

双方在经济上的合作也取得了很大的成果,双方进行了频繁的贸易往来,促进了经济的繁荣。

晋朝与西晋吴国的合作在军事上表现得尤为突出。

晋朝封建制度建立之初,国力薄弱,面临众多的外敌威胁。

为了保护自己的国家安全,晋朝积极与各个诸侯国建立战略联盟,共同对抗外敌。

其中,与西晋吴国的合作对晋朝的军事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吴国作为兵源丰富的国家,为晋朝提供了大量的军事支持。

晋朝可以借助吴国的兵力对敌作战,有效地提升了自己的战斗力。

吴国的军事实力也得到了提升,通过与晋朝的合作,吴国获得了更多的战争技术和战略策略,提高了自己的作战能力。

总的来说,晋朝与西晋吴国的战略联盟对双方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通过政治、经济和军事上的合作,双方巩固了自身的统治地位,提升了国家的实力。

晋朝在联盟的支持下,成功地保卫了北方的安全,实现了疆土的统一。

吴姓氏家族历史与文化遗产保护

吴姓氏家族历史与文化遗产保护

吴姓氏家族历史与文化遗产保护氏族是中国古代社会中的一种重要组织形式,以血缘关系为基础,通过共同的姓氏来串联家族成员。

吴姓是华夏族裔的重要分支之一,拥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文化遗产。

保护吴姓氏家族历史与文化遗产,对于弘扬传统文化,继承家族精神,推动社会进步具有重要意义。

一、吴姓氏家族的起源与发展吴姓氏起源于中国古代,据传为夏朝帝禹的后裔,是华夏族裔的重要支系之一。

吴姓在历史上有着较为杰出的成就,诸如吴王夫差、吴国春秋、吴王阖闾等等,都是吴姓氏在政治、军事、文化方面的杰出代表。

吴姓氏家族积极参与国家建设,并对中国历史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吴氏家族的文化传承1. 吴氏古代家训吴氏家族过去有着严谨的家训制度,通过代代相传,维系了家族的凝聚力。

家训包括对家族成员的道德修养、家庭和睦、孝敬父母、尊敬长者等诸多内容,弘扬了传统家族价值观,并成为子孙后代的励志园地。

2. 吴氏宗祠与祭祀吴氏宗祠是吴氏家族进行祭祀和宗族活动的重要场所。

祭祀活动包括春祭、秋祭等,通过祭祀仪式使家族成员感受到传统文化的力量,增强家族凝聚力和认同感。

3. 吴氏传统节日庆祝吴姓氏族人在传统节日,如春节、清明节等,会举行各种庆祝活动,传承和发扬吴氏文化。

这些活动包括祭祀祖先、宴请亲友、传说故事、唱吴调歌曲等,形式多样且有趣,使后人了解吴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从而对其产生认同感。

三、吴姓氏家族文化遗产保护的现状与问题吴姓氏家族的文化遗产保护存在一些问题和困境。

首先,由于时代的变迁和现代化的冲击,很多传统文化习俗和价值观已经逐渐遗失。

其次,由于吴氏家族成员分散在不同地区,家族的联系逐渐弱化,导致文化传承面临挑战。

此外,缺乏统一的保护机构和具体的保护措施,也制约了吴姓氏家族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

四、吴姓氏家族文化遗产保护的策略与措施为了更好地保护吴姓氏家族的文化遗产,应采取以下策略和措施:1. 加强家族成员间的联系和交流,组织家族活动,增进彼此之间的了解和认同。

晋朝的外交政策与其他的关系与合作

晋朝的外交政策与其他的关系与合作

晋朝的外交政策与其他的关系与合作晋朝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王朝,它在政治、军事、经济等方面都有着长足的发展。

在外交政策上,晋朝秉持着开放包容的原则,与周边国家保持着积极的关系与合作。

本文将探讨晋朝的外交政策与其他国家之间的关系与合作。

一、与各国的友好关系晋朝通过与周边国家的友好关系,扩大了自身的影响力,并确保了国内的稳定。

首先,晋朝与蜀国之间保持了长期的良好关系。

两国通过贸易和文化交流,加深了彼此间的了解和友谊,促进了双方的共同发展。

此外,晋朝还与吴国、魏国等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通过互派使节、签订友好协议等方式,增进了彼此之间的信任与合作。

二、与匈奴的关系与合作晋朝与匈奴是同时代的两个重要国家,两国之间的关系既有摩擦与争斗,又有合作与调和。

晋朝在处理与匈奴的关系上,既采取了军事手段,也通过外交途径寻求解决办法。

晋武帝时期,通过与匈奴的和亲政策,成功地缓解了两国之间的紧张局势,同时也确立了晋朝在北方的霸主地位。

不过,晋朝对于匈奴的接触与合作并不止于此,他们还有着长期的贸易往来,通过交换商品、加强文化交流等方式,促进了两国之间的相互依存与合作。

三、与疆域边关国家的合作晋朝在处理与疆域边关国家的关系上,采取了以德服人的策略,与这些国家建立起了良好的合作关系。

晋朝通过与各国的友好往来、贸易合作等方式,加强了彼此之间的联系与合作,确保了边境地区的安宁与稳定。

同时,晋朝也通过派遣使节、赠送贡品等方式,巩固了与这些国家的友好关系,为晋朝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外部支持。

四、与西域各国的合作晋朝也与西域各国保持着合作关系。

西域诸国是当时重要的贸易伙伴,晋朝通过积极开展与西域各国的贸易往来,促进了经济的繁荣与发展。

晋朝还与西域各国进行了文化交流,推广了中原文化,丰富了晋朝的文化内涵。

与西域各国的合作不仅对晋朝的繁荣与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同时也为西域各国带来了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益处。

总结:晋朝的外交政策以友好与合作为核心,通过与各国的友好关系、与匈奴的关系与合作、与疆域边关国家的合作、与西域各国的合作等方式,扩大了自身的影响力,稳定了国内局势,并为国家的繁荣与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支持。

晋朝的外交策略与东吴蜀汉的联盟与争端

晋朝的外交策略与东吴蜀汉的联盟与争端

晋朝的外交策略与东吴蜀汉的联盟与争端晋朝(265年-420年)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朝代,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由少数民族(汉族以外的民族)建立的朝代。

在晋朝的统治期间,其外交政策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尤其是与当时的南方两个势力——东吴和蜀汉的联盟与争端方面。

本文将探讨晋朝的外交策略以及与东吴蜀汉的联盟与争端。

一、晋朝的外交策略晋朝建立之初,由于内部政局尚不稳定,外交方面表现相对保守。

此时期,晋朝主要通过与北方各少数民族的和平合作来维持边境稳定,实行修建长城和姻亲政策等手段。

这种保守的外交策略为晋朝的统一奠定了基础。

随着晋朝的国力逐渐恢复和统一的稳定,外交策略开始发生变化。

晋武帝司马炎继位后,积极采取联姻政策,与中原大族建立婚姻关系,以加强国内的稳定与统一,并与东晋(即东吴)建立友好关系。

二、晋朝与东吴的联盟晋朝与东吴的政权关系起初相对紧张。

东吴自孙权建立以来一直是南方最强大的政权之一,而晋朝则主控整个中国北方。

双方势力范围重叠,存在一定的争端。

随着晋朝国力的逐渐强盛和东吴的削弱,晋武帝司马炎成功地与东吴进行了外交联姻,使两国之间的关系得到改善。

司马炎的妹妹嫁给了东吴的吴王孙皓,这一姻亲关系为晋朝和东吴建立了联盟关系,并确保了两国边境的和平。

晋朝与东吴的联盟关系在晋惠帝司马衷时期达到巅峰。

当时,东吴国内发生内乱,晋朝派遣大军协助镇压。

晋惠帝还与东吴吴王孙皓的女儿孙休妻子结为夫妇,进一步加强了两国的联盟关系。

然而,这种联盟关系并没有持续很长时间。

在晋愍帝司马邺时期,东吴吴王孙皓被废黜,东吴灭亡。

晋愍帝接纳了东吴的部分遗民,但对其领土进行了重组,削弱了南方势力。

晋朝与东吴联盟告终,成为历史。

三、晋朝与蜀汉的争端与东吴不同,晋朝与蜀汉之间的关系一直较为紧张。

蜀汉在东吴灭亡后成为南方唯一的抗晋势力,而晋朝则势力覆盖全国。

两国之间的矛盾不可避免。

晋朝与蜀汉之间的争端主要集中在边界冲突以及割据势力的对抗上。

晋愍帝司马邺时期,蜀汉的刘禅率军进攻晋朝边境,引发了一系列战争。

春秋五霸楚齐晋秦吴

春秋五霸楚齐晋秦吴

春秋五霸楚齐晋秦吴在中国历史上,春秋时期是一个充满动荡与争端的时代。

伴随着各个诸侯国的崛起与失败,五个霸主逐渐崭露头角,他们分别是楚国、齐国、晋国、秦国和吴国。

这五个诸侯国以其独特的政治、军事和文化特点,在当时的中国历史上留下了深远的影响。

楚国是春秋时期最有名的霸主之一。

其国力强盛,疆域辽阔,在政治、军事、文化等诸多方面都有着卓越的成就。

楚国的地理优势使得其在交通和贸易方面具有巨大优势,这为国家的繁荣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同时,楚国还以其强大的军事力量而闻名,拥有数量庞大的士兵和强大的武装力量。

在楚国的领导下,以楚庄王为代表的楚国君主实施了一系列的内外政策,提高了国家的统治能力,使得楚国成为春秋时期最为强大的霸主之一。

齐国作为春秋五霸之一,其政治体制独特,以法治为基础。

齐国统治者积极探索以法治为核心的政治模式,逐渐形成了一整套完善的法律制度。

齐国的法律体系严明,以公平公正为原则,为国家的治理提供了有效的保障。

同时,在战略上,齐国主张积极进取,勇于开拓新的领土。

齐桓公就是齐国最重要的君主之一,他在位期间,成功地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使得齐国在政治、军事和经济方面都取得了巨大的进展。

晋国是春秋时期政治实力最强的一个霸主。

晋国利用其强大的军力,在春秋时期保持了国家的统一和稳定。

晋国君主重视军事力量的发展,建立了强大的军队,并进行了与其他诸侯国的多次战争。

此外,晋国还重视文化教育的发展,注重各个领域的知识和技术的推广。

晋国的文化和思想也对后世产生了重要的影响,被誉为春秋时期文化的重要代表之一。

秦国作为春秋五霸之一,最终取得了春秋时期的统一。

秦国在政治和军事方面都取得了较大的成功,其国力逐渐增强,并在春秋末期逐渐跻身为崛起的霸主。

秦国的独特之处在于其强调法律的权威,采取了严格的法治政策,提高了国家的统治效能。

此外,秦国还积极推行改革,注重发展经济和农业,使得国家在短时间内实现较大的繁荣和发展。

吴国作为春秋五霸之一,与其他四个霸主相比,吴国相对较为独特。

《春秋时期晋国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与措施》范文

《春秋时期晋国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与措施》范文

《春秋时期晋国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与措施》篇一一、引言春秋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动荡不安的时期,其中晋国凭借其灵活的外交手段和明智的治理措施,成功维护了多民族共存的局面。

本文旨在探讨春秋时期晋国在处理民族关系时所遵循的基本原则与所采取的相应措施。

二、基本原则1. 尊重多元文化:晋国在处理民族关系时,始终秉持尊重多元文化的原则。

对于不同民族的文化传统和风俗习惯,晋国都给予了充分的尊重和包容。

2. 平等互利:晋国在处理民族关系时,坚持平等互利的原则。

无论是与中原汉族还是边疆少数民族交往,都力求实现互利共赢的局面。

3. 法治与德治相结合:晋国在处理民族关系时,注重法治与德治的结合。

既通过法律手段维护社会秩序,又通过道德教化来促进民族间的和谐共处。

三、措施与实践1. 推行和亲政策:晋国积极推行和亲政策,通过联姻的方式加强与周边民族的友好关系。

例如,晋文公与戎族首领的联姻,有效地增进了晋国与戎族的相互了解和信任。

2. 建立联盟关系:晋国积极与周边民族建立联盟关系,共同抵御外敌入侵。

通过缔结盟约、互通使节等方式,加强了与各民族的紧密联系。

3. 设立专门机构:晋国设立了专门负责处理民族关系的机构,如“太史令”等,负责收集各民族的信息、调解民族矛盾、维护社会稳定。

4. 促进文化交流:晋国鼓励各民族间的文化交流,派遣使节互访、互赠礼品等。

这不仅增进了各民族间的相互了解,也有利于文化融合与发展。

5. 严格执法:晋国在处理民族关系时,注重严格执法。

对于违反法律的行为,无论涉及哪个民族,都依法予以惩处,以维护社会公正与秩序。

四、结论春秋时期晋国在处理民族关系时,遵循了尊重多元文化、平等互利、法治与德治相结合的基本原则。

通过推行和亲政策、建立联盟关系、设立专门机构、促进文化交流以及严格执法等措施,成功维护了多民族共存的局面。

这些经验对于当今社会处理民族关系仍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在当今社会,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和多元文化的交融,各国在处理民族关系时仍需遵循尊重多元文化、平等互利等基本原则。

晋朝与南方吴国的冲突与合作

晋朝与南方吴国的冲突与合作

晋朝与南方吴国的冲突与合作晋朝和南方吴国是中国历史上两个重要的政权之一,两者之间存在着冲突与合作的关系。

本文将深入探讨晋朝与南方吴国之间的冲突原因和合作背后的利益,展示出这一时期的政治与地缘关系。

一、冲突的原因1. 地理因素晋朝和南方吴国地理位置相邻,两者都位于中国的核心地区。

晋朝建都洛阳,控制黄河流域,而吴国则位于长江下游地区。

由于地缘相近,双方在经济、文化、军事等方面存在着竞争和摩擦。

2. 政治争夺晋朝自南北朝分裂时期开始出现政治动荡,地方势力逐渐壮大。

而南方吴国在当时是中国南方最强大的政权之一,他们希望通过扩张势力来争夺中原地区的控制权。

晋朝与吴国之间的冲突就源于这种政治争夺。

3. 经济利益晋朝对南方地区的控制是其统一中国的重要一环。

南方吴国的繁荣发展给晋朝带来了威胁,晋朝希望通过消灭吴国来获取更多的经济利益。

二、冲突的表现1. 军事对峙晋朝与吴国之间的冲突主要表现为双方在边境地区进行军事对峙。

两国相互扩张的野心导致边境地区频繁发生的小规模冲突,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吴国扶余王刘永与晋武帝司马炎之间的争夺战。

2. 外交角力除了军事冲突,晋朝和吴国的冲突还表现在外交角力上。

两国争夺其他政权的支持,寻求同盟以对抗对方的威胁。

例如晋武帝司马炎曾派大将刘裕南征吴国,试图削弱吴国势力。

三、合作的背后尽管晋朝与吴国之间存在冲突,但也有合作的一面。

1. 文化交流晋朝与吴国在文化交流上有所合作。

两国的官员、学者相互交流,促进了文化的繁荣。

例如晋代文学家陶渊明喜欢南方山水,游历南方吴国后创作了许多脍炙人口的作品。

2. 对外政策晋朝与吴国在对外政策上也存在合作。

两国共同面临北方少数民族入侵的威胁,因此吴国愿意与晋朝合作,共同对抗外敌。

他们合力进行抵抗,维护各自国家的安全与稳定。

四、冲突与合作的影响晋朝与南方吴国的冲突与合作对当时中国的政治格局和地缘关系产生了深远影响。

1. 北方统一随着时间的推移,晋朝最终实现了对吴国的征服,南方吴国的灭亡加快了北方政权的统一,为中国历史上的南北朝时期的到来埋下了伏笔。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实力使鲁 国朝野震惊 ,季文子对此大声疾 呼 : 中国不振旅 , “ 蛮夷人伐……吾亡无 日矣 !”
就在吴国伐 郯的当年 ,逃亡于晋 的楚 臣申公巫臣因族 人 被杀 ,请使于吴 ,n 当申公巫臣向晋侯要求 出使吴 国, “ ”蔺 晋侯
立 刻 意 识 到 申 公 巫 臣的 个 人 复 仇 行 为 已与 晋 国 欲破 坏 吴 、 楚

在 寿梦接位前 的鲁宣 公八 年( 6 1夏 天 , 国攻打舒 、 前 0) 楚
蓼这两个小 国并灭之后 , 楚王“ 吴 、 盟 越而还 ” 。晋杜预《 春
秋经传集解 》 释此说 :《 言楚强 , 、 “ 传》 吴 越服从。” I 吴王寿梦接位后 , 国为楚 国属国的身份并 未改变。其 吴
l 9世吴王寿 梦于公元 I 5 5年 ( 成公六 年 ) j 8 i 『 鲁 接位 , 于 公元前 5 1 鲁 襄公 十二年 ) 6 年( 秋天去世。本文即论述寿梦当
政 的这一历史 时期 , 国与晋 国及 其政 治 、 吴 军事集 团 的国家 关 系及其文化互动状况。
吴” 导致 “ 制楚” 的结果——“ 吴始伐楚 、 伐巢 、 伐徐 。” 『
战国时吴越俱已亡国百多年后赵武灵王为改胡服与臣下议论时说起已消失了的吴国越国的文化状况时还轻蔑地说是被发文身错臂左衽等联系孔子论语宪问篇里所说的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两相对照中原文化对长江流域蛮夷文化的歧视与抵制则非常明显了
吴 恩培 :
1 9世吴王寿梦时期的吴、 国家关系 晋
1 9世昊王寿梦时期的昊◆ 晋国家关系
的参加者 多为国君 , 这一 次与会者 的级别相对较低 。吴国系
何人参加 春秋经》 左传 》 , 《 和《 均未指说。
是 接受 申公巫 臣从晋 国带 来的先进 军 事装备——三 十辆 战
收稿 日期 :0 0 0 - 1 2 1 - 9 0 作者简介 : 吴恩培 ( 9 7 , , 1 4 一)男 江苏镇江人 , 苏州市职业大学吴 文化研 究所所长、 教授 , 究方向为吴文化。 研
时。 在晋 、 楚争 霸的战略态 势下 , 国的军事 、 交不 能不受 吴 外 到楚国的制 约和影 响。 寿梦接位 次年 ( 5 4 , 国北上讨伐 前 8 )吴

“ 联吴制楚 ” , 后 晋国集团的“ 会吴” 盟会
晋 国为巩 固所 获的战略利益 ,必然要 紧紧地拉 住吴国。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为此 , 国主持盟会 , 晋 邀请吴 国参加 , 同时让集团内的诸 国“ 会
吴 ”ro |3 i7 /
鲁国属 国郯国 , 迫使郯国向吴国求 和。从 当时 的政治格局看 , 吴北进伐 郯威胁晋 之盟 国鲁 国 , 是在晋 、 争霸战 略态势 只 楚
影响下的一次军事行动。吴 国在这次军事行动中所表 现出的
“ 吴制楚” 联 后的一段时期 内, 晋国主持的盟会有 : ( ) 一 蒲地盟 会 : 鲁成公九年( 52 , 国为协调与中原 前 8 )晋
的开 始 , 但是吴国人却 没有来 。
联盟 , 进而拉拢 、 扶植吴 国的整个 战略暗相 契合 了。于是《 左 传・ 成公七年》 记载说 :晋侯许之 。”F “ 【 l 而在《 左传 ・ 成公八年 》
的表述已变成了“ 晋侯使 申公巫 臣如吴”i 了。对晋国伸 出的 f4 l 7 3 “ 通吴” 之手 , 十九世吴王“ 寿梦说之 。 1- , ” ̄ 说 通悦 。 18 这表明 , 寿 梦接位后 的吴 国,随着综合实力的上升已不 甘心 为楚 国的属 国了。晋“ 联吴” 是为“ 制楚 ”而吴国“ , 乃通吴于晋 ”l , I,其形式 I. P . 8
钟离 , 始通吴也 。”rl l 杜预《 l n 春秋经传集解》 从吴 国的角度亦 予 以评述道 :始于 中国接。”i 本次盟 会与 会者名单 ( 吴 “ {4 i3 7 除
国和未提姓名的邾人外 ) 叔孙侨如会晋 士燮 、 是“ 齐高无咎 、 宋
华元 、 卫孙 林父 、 郑公 子艏 、 人。”[ 比起六年前蒲地盟 会 邾 i6 i7 /
诸 国的关 系 , 邀请鲁成公 和“ 齐侯 、 宋公 、 卫侯 、 郑们 、 曹伯 、 莒 子、 杞伯同盟于蒲 。 [ 5是行也 , ” O“ f 将始会吴 , 吴人不至。 【 ”叩 这 l

次中原诸国 国君参加 的盟 会 , 原准备作 为和吴 国国君会见
( ) 离 盟 会 : 成 公 十 五年 ( 5 6 “ 一 月 , 吴 于 二 钟 鲁 前 7 )十 会
请吴 国参加 , 同时让 晋国集 团内的其他诸国“ 会吴” 。吴 国在这 一时期 , 晋国集 团组织 的盟会等事 务, 对 却显得冷 淡与 消极。形成这一状况的原因有三: 政治 因素、 军事 因素 、 文化因素。 关键词 : 吴王寿梦; ; 国家关系; 吴 晋; 文化互动 中图分类号: 25 K 2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 号 :0 0 2 8 (0 10 — 0 3 0 1 0 — 9 72 l )6 0 1 - 4 车 ; 内容是接受 申公巫臣“ 其 教之战陈 , 教之 叛楚 ” 。于是 “ 联

1 ・ 3
晋 阳学 刊 2 1 0 第 6期 1年
・ 晋文 化 研讨 ・
二、 楚国的反制与晋 、 楚争夺彭城之战 对于吴国与晋 国等 中原 国家 的接 近 , 国一直 在寻机反 楚
春秋 时期 吴 、 国家关 系及 文化 互动论述之二 晋
吴 恩 培
( 苏州市职业 大学 吴文化研 究所 ,江苏 苏州 2 5 0 ) 1 14
摘 要 : 9世吴王寿 梦接位 时, 1 吴国为楚国属 国。其后 , 晋国推行“ 联吴制楚” 战略 , 成功 瓦解 了吴、 楚联盟, 吴始 伐楚。 在其 时晋 、 争霸的战略 态势 中, 楚 晋国为巩 固所获取 的战略利益, 紧紧地拉住吴国。 为此, 晋国多次主持 盟会 , 邀
“ 联吴制楚 ” 战略的实施 , 使晋 国收 _ 巨大 战略利益 : 、 扶 一 在瓦解吴 、 楚联 盟的 同时 , 为楚 国设 置 了耗其 实力 的对 手吴 国; 、 二 在吴 、 楚力量的相互 消耗 中, 既减少吴 国对北方 中原诸 国的压力 , 同时也削弱楚国对 中原诸 围的压力 。晋 、 争霸的 楚 此消彼长中 , 博弈朝着有利于晋 国的方向发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