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质生活手工造纸:消失还是重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品质生活  手工造纸:消失还是重生

手工造纸博物馆馆长龙占先的妻子展示手工纸成品

"可能村里其他人只把造纸当成一种谋生的手段,但我认为这是文化。"

田野里的博物馆

界头新庄村手工造纸博物馆

从腾冲县城往北60多公里,车拐进一条不起眼的乡村弹石道,远远的,一栋被油菜田包围的木质房屋进入视线。它极其现代,被周围的乡土环境衬托得异常引人注目。

木头、火山石,青年建筑师华黎用这些在腾冲农村最常见的建筑材料在界头新庄村建了一栋村民从来没有见过的房子。华黎毕业于美国耶鲁大学和中国清华大学,在纽约和北京从业多年。这栋由他设计、被用来做手工造纸博物馆的乡村公共建筑,2012年获得美国《建筑实录》(ArchitecturalRecord)杂志评出的"最佳公共建筑奖"。2013年4月份,阿卡汗建筑奖评委刚刚来这里参观完,它从全球400多个建筑中被遴选出来,中国入围该奖项前20名的仅此一栋。

博物馆内,几个连接的展厅依次陈列着从泡皮到打浆、抄纸、背纸和揭纸的全过程。有一年香港导演陈可辛来腾冲拍《武侠》,几乎把村里所有古老的造纸设备都买走了。博物馆的陈列物是好不容易才凑齐的。2013年初春,博物馆从北京运

了一批书籍过来,于是每到周末,就能看到一个个皮肤黝黑、牙齿细白的孩子嗖地溜进博物馆,取了本书,安静地坐在透亮的玻璃下阅读。

60多岁的龙占先长期住在博物馆里。造了一辈子纸的他怎么也想不到,晚年还多了个"馆长"的头衔。随着这幢建筑在外名声远扬,不断有陌生人造访这里,有的是来看建筑的,有的是来旅游的,还有的是来看手工造纸的。每天,龙占先除了接待访客、维护房子外,所有的空闲时间都用在了琢磨手工造纸技术的改良上。

"如果没有这座博物馆,我不会想到我们的传统手工造纸还能找到新市场,也不会想到要改进手工造纸技术。"龙占先说。据史料记载,纸传入云南的历史最迟可追溯到三国时代,但对云南手工造纸术的记载较晚,元代才有确切的记载。明朝以后由于屯田治疆,从江南迁入云南的汉人很多,造纸术由此传入云南。

龙占先自幼年时就开始学造纸,技艺传承自祖上。光绪《腾越厅志》卷三记载:"纸出小西界头。"界头的纸又集中在新庄村的龙家寨。新庄村龙姓族谱记载:"始祖龙麟,原籍湖南长沙府江宁县下马头人氏。"这个地方的手抄纸制造技术就是从湖南带来的。

现在的龙上、龙中、龙下寨,百分之八九十的家庭仍然保留着手工造纸的技艺和工具,但造纸已经不是家里的主要产

出。烟叶、油菜的种植,占据了农民的大部分时间。不过,农闲时候随便走进龙上寨的人家里,便可看到几乎家家都在抄纸。除了池内的纸浆原料源自构树皮而非竹子,眼前所见和明代《天工开物》中描绘的抄纸场面没什么差别:"两手持帘入水,荡起竹麻入于帘内。厚薄由人手法,轻荡则薄,重荡则厚。竹料浮帘之顷,水从四际淋下槽内。然后覆帘,落纸于板上,叠积千万张。"

新庄村龙上寨手工纸的原料为楮,又名构,学名滇结香,瑞香科。构树皮呈棕红色或灰褐色,撕开纤维呈绒状,具有吸潮性强、韧性大、纤维长等特点,是古往今来抄制白棉纸的优质原料。在腾冲北部,高黎贡山以西与缅甸接壤的广阔地域内,随处可见山间生长的构树。构树皮的采集时间非常短,"通常每年3月花期开始之后,慢慢有一些,一直到10月后,霜降一到,就一点都没有了。最佳的采集时间,也只有3月到5月,皮的品质最好。每年夏季,是构树生长最旺盛,水分含量最多,而且最容易剥离的黄金时期"。龙占先说,当地的农民每年每户一般都可剥六七百公斤构皮。每隔5天是桥头、大塘、界头赶集的日子,山村的农民就利用赶集,顺便把日常剥好晒干的构皮卖给做构皮生意的人或抄纸人家。新庄村离桥头街12公里,新庄人经常去那里购买构皮,有的人家甚至一次就把一年抄纸所用的构皮买了储存起来。

在腾冲,每年都有大量的白棉纸用于宗教活动。唐代,佛教

经泰国、缅甸等地传入云南,腾冲地处这一传播路线要冲,佛教香火极为兴盛,各种经书文本大量传抄,于是,手工抄纸的白棉纸因纸质优良,不断发展。由于腾冲地处边境,与缅甸、越南、泰国等东南亚国家相邻,大量的白棉纸也销往这些国家。

不过,随着机械化造纸的广泛应用,生产效率低下的手工造纸几乎被人们遗忘。龙占先说,世博会后云南茶叶走红,茶叶包装纸的大量需求,一度让这种古老的手抄纸兴盛了一段时间。但好景不长,地理位置偏远的腾冲,手工造纸的效率始终跟不上逐利市场的脚步,2005年后,村民们明显感觉到手抄纸市场需求减弱。曾经大量用于冥纸的手工纸,也随着社会风俗的流变,走向末路。

转机出现在2005年,一个叫龙文的国家知识产权中心的官员来到寨里考察。在他的提议下,村里成立了传统资源共管会。几次开会,共管会有成员提议,能否给传统资源建立一个提供保护的空间,一来向外界宣传自己,二来也可以作为村里的公益性机构,利于村民合作。这便是博物馆的源起。说起当年建博物馆,龙占先一肚子的故事。博物馆所在地原本是村里仅有的一块公共坡地,被称为宗祠坡。"文革"时期祠堂被破坏,祠堂前的坡地就成了野坟所在地,葬着无法入宗祠的逝者。要建博物馆,就得"动祖坟",有的村民坚决不同意,最后是时任村支书的龙占先拍了板。龙占先说:"最开

始只是想建一个普通的木质平房,后来龙文在北京开文化公司的朋友王焰提出要建一个保留中国农村传统筑的房子。建这个房子花了60万元,王焰是最大的投资方,他的朋友华黎免费负责设计,村民龙占文负责建造,工匠都是盖过自家房子的村里人。"而龙占先本人,则负责建筑材料的采购和现场统筹。

60多岁的龙占先当了20多年村供销社的社长。在新庄村支书黄云方眼里,他一直是个敢想敢做、想法超前的人。以前村里造纸销路不广,他四处奔走,打开销路;西双版纳茶叶兴起,他是第一个将龙家寨的纸打进茶叶纸包装市场的人。他在大理和几个商人签了合约,打听到商人将纸卖到了昆明,他就直接去昆明卖纸。

与此同时,龙占先又是个带点理想主义的"文艺老年"。只读过几年小学的龙占先酷爱文学,自学诗词歌赋,写得一手好字,没事时会对着田野赋诗一首,拉拉二胡。这些都不算,他觉得自己最大的不同,在于他对造纸的情感。"可能村里其他人只把造纸当成一种谋生的手段,但我认为这是文化。"在他家里,还保留着明清时代流传下来的手抄书。

阳光透过高挑的博物馆玻璃门射进来,坐在茶几前悠悠地抽着水烟的龙占先突然呵呵地笑起来。"怎么也想不到会做这样一个建筑,大家都倒贴钱。我把过去几年卖纸的钱也都花光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