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
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双重预防机制
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双重预防机制双重预防机制的定义依据《国务院安委会办公室关于印发标本兼治遏制重特大事故工作指南的通知》(安委办〔2016〕3号)、《国务院安委会办公室关于实施遏制重特大事故工作指南构建双重预防机制的意见》(安委办〔2016〕11号),构建双重预防机制是指全面推行安全风险分级管控,进一步强化隐患排查治理,推进事故预防工作科学化、信息化、标准化,实现把风险控制在隐患形成之前、把隐患消灭在事故前面,遏制重特大事故的重要举措。
图1 双重预防机制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安全风险分级管控是指按照风险不同级别、所需管控资源、管控能力、管控措施复杂及难易程度等因素而确定不同管控层级的风险管控方式。
隐患排查治理隐患排查治理是指生产经营单位组织安全生产管理人员、工程技术人员和其他相关人员排查本单位的事故隐患,对排查出的事故隐患,按照事故隐患的等级进行登记,建立事故隐患信息档案,并按照职责分工实施监控治理,制订切实可行的整改方案,并采取可靠的安全保障措施。
企业构建双重预防机制的程序及方法(一)全面开展安全风险辨识企业开展安全风险辨识前,应按照有关制度和规范,针对本企业类型和特点,制定科学的安全风险辨识程序和方法。
企业开展安全风险辨识时,应组织专家和全体员工,采取安全绩效奖惩等有效措施,做到系统、全面、无遗漏,全方位、全过程辨识生产工艺、设备设施、作业环境、人员行为和管理体系等方面存在的安全风险,并持续更新完善。
图2 安全风险辨识范围(二)科学评定安全风险等级企业全面开展安全风险辨识后应科学评定安全风险类别及等级,建立企业安全风险数据库,绘制企业“红橙黄蓝”四色安全风险空间分布图。
1、安全风险类别参照《企业职工伤亡事故分类》(GB 6441—1986),综合考虑起因物、引起事故的诱导性原因、致害物、伤害方式等,确定安全风险类别。
2、安全风险等级对不同类别的安全风险,采用相应的风险评估方法确定安全风险等级。
风险分级管控体系和隐患排查治理
风险分级管控体系和隐患排查治理一、风险分级管控体系的概念和意义风险分级管控体系是指通过对企业或项目进行全面的风险评估和分析,将风险按照其可能性和影响程度进行分类,制定相应的管控措施,以达到减少事故发生概率、减小事故损失的目的。
风险分级管控体系在企业管理中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它能够帮助企业全面了解自身存在的各种风险,为企业制定合理有效的防范措施提供依据;其次,它能够帮助企业实现精细化管理,根据不同等级的风险采取相应的管控手段;最后,它能够提高企业整体安全水平和经济效益。
二、风险分级管控体系建立步骤1. 风险评估首先需要进行全面评估和分析企业或项目存在的各种潜在风险。
评估过程中需要考虑多种因素,如人员、设备、环境等方面可能引起事故的因素。
2. 风险分类将评估结果按照可能性和影响程度进行分类,一般将风险分为高、中、低三个等级。
3. 制定管控措施根据不同等级的风险采取相应的管控手段,对高风险采取更为严格的管控措施,对中低风险采取相对宽松的管控措施。
4. 风险监测建立完善的监测机制,定期对各种风险进行跟踪和监测,及时调整和完善管控措施。
三、隐患排查治理1. 隐患排查隐患排查是指通过对企业或项目进行全面检查和评估,发现存在的各种隐患,并及时采取相应的治理措施。
隐患排查需要全面、系统地检查企业或项目存在的各种安全隐患,包括设备、场所、人员等方面可能引起事故的因素。
2. 隐患治理发现隐患后需要及时采取相应的治理措施。
具体包括修复设备故障、整改不符合标准要求的场所、加强人员培训等方面。
治理过程中需要注意全面性和系统性,确保各个方面的隐患都得到有效治理。
3. 隐患监测建立完善的隐患监测机制,定期对企业或项目进行检查和评估,及时发现和治理各种隐患。
四、风险分级管控体系与隐患排查治理的关系风险分级管控体系和隐患排查治理是相互关联、相互促进的。
建立完善的风险分级管控体系可以帮助企业或项目全面了解自身存在的各种风险,并采取相应的管控措施。
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双重预防机制精选全文
注3:风险点亦称风险源,如原料罐区、液氨站、变配电室、危化品仓库;合成 氨装置的冷凝器、换热器;冶 金企业的煤气柜、转炉;矿山炸药库、提升机房、水泵 房、井下中央变电室、风机房、采场、井底车场、尾矿库等 。
注1:“点”大“源”小; 注2:“点”与“危险源辨识范围或对象”存在重合的可能; 注 3:企业“危险源辨识范围或对象”是要求无缝隙、全覆盖。
事故隐患概念理解
事故隐患
隐患,含义是隐蔽、隐藏的祸患。即为失控的危险源,是指伴随着现实风 险,发生事故的概率较大的危险源 。隐患一般包括人(人的不安全行为)、物(物 的不安全状态)、环(作业环境的不安全因素)、管(安全管理 缺陷)等4个方 面。
• 2021年新修订的《安全生产法》
新安法对双机制的要求
• 《安全生产法》第四条 生产经营单位必须遵守本法和其他有关安全生产的法律、 法规,加强安全生产管理,建立健全全员安全生产责任制和安全生产规章制度, 加大对安全生产资金、物资、技术、人员的投入保障力度,改善安全生产条件, 加强安全生产标准化、信息化建设,构建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双重 预防机制,健全风险防范化解机制,提高安全生产水平,确保安全生产。
概念理解 失控状态
危险源
安全措施
事故
隐患
隐患排查治理
安全检查形式和内容
日常检查分岗位操作人员巡回检查和管 理人员日常检查。岗位操作人员应认真 履行岗位安全生产责任制,进行交接班 检查和班中巡回检查,各级管理人员应 在各自的业务范围内进行日常检查。
安全风险分级管控与隐患排查治理制度
安全风险分级管控与隐患排查治理制度安全风险分级管控与隐患排查治理制度,是指为了有效防范和控制企业内部安全风险,以及及时发现和解决潜在的隐患问题,建立起来的一套科学、完善的管理制度和工作流程。
该制度的主要目标是保障员工的人身安全和财产安全,保护企业的生产设备和财产利益,维护企业的正常运营。
该制度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风险分级管控、隐患排查和隐患治理。
一、风险分级管控:1.风险评估:对企业内部各种可能的风险进行评估和分析,确定风险的重要性和可能带来的损失程度。
2.风险等级划分:根据风险评估结果,将不同的风险进行分类和划分,确定其等级。
3.管控措施:根据风险等级的划分,制定相应的管控措施,针对高风险地区或环节采取更加严格和有效的措施。
4.风险监控和跟踪:对已经采取的风险管控措施进行监控和跟踪,及时发现和处理问题。
二、隐患排查:1.隐患辨识:通过各种途径和方式,对企业内部可能存在的隐患进行辨识和发现。
2.隐患记录:对已经发现的隐患进行详细记录,包括隐患的具体位置、隐患的类型、隐患的原因等。
3.隐患整理和分析:对已经记录的隐患进行整理和分析,查找其根本原因,并制定相应的整改措施。
4.隐患整改:根据隐患整理和分析的结果,制定相应的整改措施,并按时进行隐患的治理和整改。
三、隐患治理:1.治理措施:根据隐患的不同类型和性质,制定相应的治理措施,并确保其有效性和及时性。
2.整改跟踪和检查:对已经进行过隐患治理的地点和环节,进行随机检查和跟踪,确保隐患治理措施的实施和效果。
3.治理效果评估:定期对隐患治理的效果进行评估,发现问题并及时进行调整和改进。
4.隐患排查与治理的宣传和培训:加强对员工的安全意识教育,提高员工对隐患排查与治理工作的重视程度。
通过建立和执行该制度,可以有效地降低企业的安全风险,提升企业的安全生产水平,保障员工的人身和财产安全,促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同时,该制度还为企业的管理层提供了一个科学、规范的决策依据,提高了企业对安全风险的认知和管理能力。
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
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是保障企业安全生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企业面临着各种安全风险,例如火灾、爆炸、溺水、触电等等。
如何有效地识别出这些安全风险,并采取相应的管控措施,是企业安全管理的重要任务。
本文将从具体的实践案例以及相关的理论分析,探讨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的重要性以及实施方法。
一、安全风险分级管控的意义安全风险分级管控是企业安全管理的重要手段。
在进行风险分级管控时,需要根据具体情况将风险划分为不同等级,并针对不同等级的风险,采取相应的管控措施。
此外,还需要及时跟踪风险的变化情况,并在必要时对管控措施进行调整。
安全风险分级管控的意义在于:1、明确安全风险的等级,有针对性地采取管控措施:确定安全风险等级后,可以采取相应的管控措施,因为不同等级的风险所需的管控措施不同。
例如,高风险等级的安全风险需要采取更严格的控制措施,而低风险等级的风险可以采取相对较宽松的管控措施。
2、有效节约成本,获得更好的经济效益:不同等级的管控措施所需的成本也不同,高风险等级的管控措施通常需要更多的资源和资金,如果低风险等级采取过于严格的管控措施,会造成不必要的浪费。
通过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可以有效地控制成本并获得更好的经济效益。
3、提高企业的安全管理水平:安全风险分级管控的过程也是一个逐步完善企业安全管理体系的过程。
通过不断地优化分级管控的方法和措施,可以提高企业的安全管理水平,并逐步形成企业自身的安全文化和安全管理体系。
二、实现安全风险分级管控的方法1、风险评估:首先需要对企业内部存在的各种安全风险进行评估。
风险评估是一个十分复杂的过程,需要综合考虑多种因素,例如场所、设备、人员、工艺、环境、消防设施等等,以确定具体的风险等级,并采取相应的管控措施。
2、结合实际情况,划分风险等级:在评估完成后,可以将风险划分为不同的等级,通常分为高、中、低三个等级。
安全生产风险分级管控与隐患排查治理
隐患治理措施
01
立即整改
对于发现的安全隐患,应立即 采取措施进行整改,消除风险
。
02
限期整改
对于需要一定时间整改的安全 隐患,应制定整改计划并限定
整改期限。
03
重大隐患整改
对于重大安全隐患,应组织专 家进行评估,制定专项整改方
案并严格监督执行。
04
预防性整改
针对可能出现的Hale Waihona Puke 患,采取预 防性措施进行整改,降低风险
安全生产风险分级管控与隐 患排查治理
汇报时间:
目录
• 安全生产风险概述 • 风险分级管控体系 • 隐患排查治理体系 • 实践案例与效果评估
01
安全生产风险概述
定义与分类
01
02
定义
分类
安全生产风险是指在生产过程中可能导致人员伤亡、财产损失和环境 破坏的不确定性。
按照风险的性质和来源,可以将安全生产风险分为自然风险、人为风 险和复合风险。
发生的可能性。
隐患跟踪与反馈
隐患整改记录
对每项整改措施的实施情况进 行详细记录,包括整改内容、
责任人、整改期限等。
整改效果评估
对已完成的整改措施进行效果 评估,确保安全隐患得到有效 治理。
反馈机制
建立信息反馈机制,及时向上 级或相关部门报告整改情况, 以便于监督和指导。
持续改进
根据隐患排查和治理的经验教 训,不断完善和优化管理体系 ,提高安全生产的整体水平。
04
实践案例与效果评估
案例一:化工企业风险管控
总结词
通过实施风险分级管控,化工企业提高了生产安全水平,有效降低了事故发生率 。
详细描述
化工企业根据危险源的辨识和风险评估结果,对重大风险进行分级管控,制定针 对性的管控措施,如自动化控制、人员培训、应急预案等。实施后,企业安全事 故发生率显著降低,保障了员工生命安全和企业的稳定生产。
安全生产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双重预防体系
安全生产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双重预防体系
安全生产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双重预防体系是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双重预防机制。
双重预防机制的来源:2016年4月国务院安委办印发了《关于实施遏制重特大事故工作指南构建双重预防机制的意见》,9月出台《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安全生产领域改革发展的意见》,意见都对构建安全生产风险分级管控与隐患排查治理双重预防工作机制明确提出了要求。
2021年新修订的《安全生产法》第四条要求:生产经营单位必须遵守本法和其他有关安全生产的法律、法规,构建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双重预防机制。
风险分级管控与隐患排查治理双重预防体系
1
生产系统:DCS控制单元、 现场合成单元、造粒单元、 包装单元、粉碎单元、真 空泵房、装置罐区;
2
仓储系统:普通仓库、普 通冷库、危险化学品仓库、 罐区;
3
水处理系统:废水处理工 序、中控检验、DCS控制 单元;
电气系统:变压器室、 10KV配电室、400V配电 室、智能控制系统、压力 表检修;
4
其它伤害
车间周围
罐区 叉运工段
7 中控检测单元 触电、灼烫、中毒、其他伤害、火灾、爆炸、其它伤害
中控室单元
中控工段
风险分级管控体系
识别风险区域内风险点
按风险区域划分单元,组织各岗位员工对本岗 位涉及到的作业活动进行排查,排查应包含正 常作业、非正常作业等过程。一线员工完成作 业活动清单填写后,由车间负责人汇总,并组 织部门风险分级管控小组进行讨论,确定作业 活动清单。
体系基础理论点
风险
危险源
1
隐患
2
422%事7 故
3
%
受控 状态
部分 失控
422%完失7全控 %
PART 04
风险分级管控体系
风险分级管控体系
风 险 分 级 管 控 体 系 建 设 流 程
风险分级管控体系
成立两体系工作小组,完成两体系建设准备工作
公司成立由企业负责人为组长的体系 建设领导小组,小组成员应包括安全、 生产、设备、电气、计量、仓库、物 流、保卫等相关专业部门
材料到指定楼层。 苯酚、催化剂投料
甲醛计量罐投料 升温滴加甲醛
恒温反应 上层釜常压蒸馏放入下
层釜 树脂真空蒸馏放入储罐
反应釜碱洗处理
岗位/地点 现场合成单元 现场合成单元 现场合成单元 现场合成单元 现场合成单元 现场合成单元 现场合成单元 现场合成单元
风险分级管控体系和隐患排查治理
风险分级管控体系和隐患排查治理一、风险分级管控体系的概念和作用风险分级管控体系是指根据风险的性质、等级和范围,对企业、项目或其他活动进行系统化的风险评估和处理的一种管理体系。
其主要目的是帮助组织识别、评估和控制各类风险,以减少遭受损失的可能性,并保障组织的安全和可持续发展。
在风险分级管控体系中,风险被分为不同等级,以明确其优先级和应对措施。
一般而言,风险等级越高,其潜在的危害或影响也越大,因此需要采取更为严格和细致的管理和控制策略。
风险分级管控体系在企业或组织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它可以帮助组织建立全面的风险清单,确定潜在风险的范围和程度。
它能够帮助组织确定关键风险点,从而有针对性地制定和实施风险预防和应对措施。
风险分级管控体系能够使组织在紧急情况下做出迅速而明智的决策,避免或最大程度降低损失。
二、隐患排查治理的重要性和方法隐患排查治理是指通过对潜在的风险点和隐患进行全面排查和处理,确保组织在日常运营中的安全和稳定。
它是风险分级管控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确保组织风险管控有效性的重要手段。
隐患排查治理的重要性在于,它可以预防和避免各类事故和事故带来的损失。
通过定期的隐患排查,可以发现和解决存在的安全隐患,防患于未然。
对已经发现的隐患进行及时治理,可以减少事故发生的可能性,提高组织的整体安全水平。
在隐患排查治理中,需要采用科学、系统的方法。
对组织的各项活动和关键环节进行全面的检查,包括设备、工艺、人员等方面。
对发现的隐患进行分类评估,并确定其等级和影响范围。
制定隐患治理方案,明确责任部门和责任人,并制定相应的整改措施和时间表。
对整改情况进行跟踪和监督,确保问题的彻底解决。
三、对风险分级管控体系和隐患排查治理的观点和理解风险分级管控体系和隐患排查治理对于企业和组织来说都非常重要。
对于企业而言,它们可以帮助企业更好地了解自身面临的风险和潜在的隐患,并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管理和控制。
这有助于企业提高运营的安全性和稳定性,减少事故和损失的发生。
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的通用标准
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的通用标
准
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的通用标准如下:
1. 风险分级管控标准:
- 根据风险的严重性、概率和影响程度将风险分级为高、中、低三个级别。
- 确定每个级别的管控措施和责任人,包括风险的预防、监测和应急处置等方面的措施。
- 确定风险的监控频率和评估周期,以及风险发生后的应急响应和处理流程。
2. 隐患排查治理标准:
- 制定隐患排查治理计划,明确治理目标、方式和时间节点。
- 设立隐患排查专门机构或委托专业机构进行排查,确保排查的全面和准确性。
- 对发现的隐患按照严重程度进行分类,明确责任部门和责任人,并设定治理期限。
- 制定隐患治理的具体措施和方法,包括技术改造、设备更新、安全培训等方面的措施。
- 定期评估隐患治理的效果,并进行必要的调整和改进。
3. 通用标准:
- 风险和隐患的分级标准应该能够适用于各个行业和领域,并考虑到不同风险和隐患的特点。
- 标准制定要参考相关法律法规和行业标准,并结合实际情况进行修订和完善。
- 标准要求各个部门和责任人按照规定的要求执行和落实,确保风险和隐患得到有效管控和
治理。
需要注意的是,具体的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标准还要根据不同行业和企业的实际情况进行具体化和细化。
安全生产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手册
安全生产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手册1.风险分级定级根据安全生产风险评估结果,将风险分为低风险、中风险和高风险三个级别。
2.风险管控措施根据风险等级的不同,制定相应的管控措施,包括技术控制、管理控制和个人防护措施,以降低风险发生的可能性。
3.风险管控责任明确各级管理人员和相关岗位的风险管控责任,建立风险管理责任体系,并对责任人进行培训和考核。
二、隐患排查治理1.隐患排查周期制定隐患排查周期表,对不同岗位、工序和设备进行定期排查,确保隐患及时发现和处理。
2.隐患发现报告建立隐患发现报告制度,明确隐患发现后的报告流程和责任人。
3.隐患治理措施对发现的隐患进行分类和定级,制定隐患治理措施,明确治理责任人和完成时间。
4.隐患整改验收隐患治理完成后,进行整改验收,并进行记录和归档。
5.隐患排查与治理考核建立隐患排查与治理考核制度,对隐患排查和治理工作进行定期考核,对工作不力的部门或个人进行奖惩。
以上内容为安全生产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的手册内容,通过严格执行相关制度和规定,可有效提升企业安全生产管理水平,保障员工和企业的安全。
安全生产一直以来都是企业发展和员工健康的重要保障,对于安全生产的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我们需要严格执行相关制度和规定,以实现安全生产管理的标准化和规范化。
以下将继续探讨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的相关内容。
三、风险分级管控1. 风险分级定级风险分级的定级需要结合具体的工作场所情况和可能发生的风险状况,根据风险的可能性和严重程度进行评估和定级。
对于高风险的工作环境、设备和工序,需要采取更为严格的管控措施,确保安全生产风险得到有效控制。
2. 风险管控措施针对不同的风险等级,制定相应的管控措施,包括技术控制、管理控制和个人防护措施。
例如,在高风险的工作环境中,可能需要进行专门的设备改造或采用更为严格的操作流程。
在中低风险的工作环境中,则可以采取更加常规的安全措施。
3. 风险管控责任确定风险管控的责任人,并建立相应的责任体系,明确各级管理人员和相关岗位对于风险管控的具体责任。
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
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风险是指在特定条件下,可能对社会、组织或个人造成损害或潜在损害的事件或情况。
为了保障工作场所的安全和人身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成为重要的管理手段。
本文将从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的定义、重要性以及实施方法等方面进行论述。
一、风险分级管控的定义和重要性风险分级管控是指根据风险的大小和严重程度,将风险分为不同等级,并采取相应的管理措施,以降低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和后果。
它在保障工作场所安全、提升工作效率和减少损失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
风险分级管控的重要性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预防事故和事故后果的扩大:通过对风险进行科学分级,可以有针对性地采取预防措施,减少事故的发生,并在事故发生后能够及时控制事故的扩大范围,保障人身安全。
2. 提高工作效率:通过风险分级管控,可以对工作流程进行优化,减少冗余操作和低效环节,提高工作效率和产能。
3. 降低财务和声誉损失:若事故发生,会给企业带来财务和声誉上的损失。
而通过风险分级管控,企业可以及时识别和处理潜在的风险,有效降低损失。
二、风险分级管控的实施方法风险分级管控的实施方法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风险识别和评估:首先需要对工作场所进行全面的风险识别和评估。
通过调研和分析,确定可能存在的风险因素,并对其进行评估,量化风险的大小和严重程度。
2. 风险分类和分级:将识别出的风险按照其性质、影响范围和后果等进行分类和分级。
可以采用颜色、数字等符号来表示不同级别的风险,以便于管理和监控。
3. 风险控制和管理:根据风险的级别,制定相应的管理措施和预防措施。
对于高风险的活动或操作,可以采取停工、隔离或加强监控等措施进行控制,以降低风险发生的概率和后果。
4. 风险监控和改进:风险分级管控是一个动态的过程,需要不断进行监控和改进。
及时收集反馈信息,对已实施的措施进行评估,发现问题并及时调整和完善控制措施。
三、隐患排查治理的定义和重要性隐患是指在工作场所存在的但尚未引发事故的不安全因素或不安全行为。
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
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一直是企业在经营管理中不可或缺的一环。
有效的风险管理和隐患排查治理可以帮助企业预防和减少各种内外部风险,保障企业安全稳定的运营。
本文将为大家介绍如何进行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以及其在企业管理中的重要性。
一、风险分级管控1. 风险管理概述风险是指在不确定环境下,可能导致损失或负面影响的事件或情况。
企业在遭受风险时,可能会面临财务损失、声誉受损、法律风险等问题。
因此,有效的风险管理对企业的健康发展至关重要。
风险管理的核心包括风险评估、风险分析、风险控制、风险监控和风险应对。
其中,风险评估是最为关键的一环,它包括对潜在风险的识别、分析和评估,以确定风险的概率和影响程度。
通过风险评估的结果,可以对不同风险进行分级,进而制定相应的风险管控措施。
2. 风险分级风险分级是将风险按照一定标准或因素进行区分和归类,以确定其重要性和优先级。
通常情况下,风险分级可以分为低风险、中等风险和高风险三个等级。
对于不同的风险等级,企业需要采取不同的风险管控措施,以确保风险得到有效管理和控制。
3. 风险管控风险管控是企业在了解风险的基础上,采取相应措施来降低或消除风险的影响。
一般来说,风险管控主要包括风险预防、风险分散和风险转移三种方式。
企业可以通过制定相关政策、规章和流程,建立内部控制机制,加强员工培训和意识教育等手段来有效应对各类风险。
4. 风险监控风险监控是指在风险发生后,及时监测和评估风险的产生和演变过程,以及风险管理措施的有效性。
企业可以通过建立相应的监控指标和体系,定期对风险进行跟踪和汇报,及时调整风险管理策略和措施,以确保风险得到有效控制。
5. 风险应对风险应对是指在风险发生后,根据风险的具体情况和影响程度,采取相应措施对风险进行处理。
企业可以通过应急预案和危机管理计划等手段,灵活应对突发风险事件,最大限度地减少损失和影响。
二、隐患排查治理1. 隐患管理概述隐患是指企业在生产经营中存在的各种违规、非正常和潜在危险的因素和问题。
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双重预防机制
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双重预防机制一、安全风险分级管控1.分级划定安全风险等级:将安全风险按照潜在危害程度和可能发生的频次进行区分,确定高、中、低风险等级。
2.风险管控措施:根据不同等级的风险,制定相应风险控制措施,包括技术控制、管理控制和人员控制等,以降低风险带来的可能损失。
3.风险管控责任分工:明确各级管理人员的风险管控职责,落实属地管理、分级负责的原则,形成风险管理的闭环机制。
二、隐患排查治理1.隐患排查计划制定:制定隐患排查的时间表、地点表和责任人,明确排查的范围和内容。
2.隐患排查工具和方法选择:根据企业特点和安全风险等级,选择合适的隐患排查工具和方法,如安全检查表、隐患排查软件等。
3.隐患排查结果整理和汇总:对排查出的隐患进行整理和汇总,明确隐患的性质、数量和存在的风险后果。
4.隐患治理实施计划制定:根据隐患的性质和风险等级,制定隐患治理的具体措施和时间表,明确责任人和治理目标。
5.隐患治理结果核查和验收:对隐患治理的效果进行核查和验收,确保隐患得到有效控制和消除。
1.前置预防:通过安全培训、安全操作规程的制定和宣贯,提高员工安全意识和操作技能,减少人为失误引发的事故。
2.事中预防:通过安全管理制度、安全设施设备的完善和使用,及时发现安全隐患并采取措施,减少事故发生的可能性。
3.事后预防:事故发生后,对事故原因进行深入分析和研究,在管理和技术层面上推动事故的纠正措施和改进措施,避免类似事故再次发生。
总结起来,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是企业实施安全管理的重要手段。
企业应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计划,明确责任分工和风险管控措施,同时建立双重预防机制,从源头上减少安全事故的发生,保障员工的生命财产安全和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风险分级管控与隐患排查治理双重预防体系
风险分级管控与隐患排查治理双重预防体系是中国在安全生产领域的一项重要制度创新,旨在通过系统化的方法预防和控制生产过程中的安全风险,减少事故的发生。
这一体系融合了风险评估、风险控制、隐患排查、事故预防等多个方面,以实现对安全生产全过程的监管。
风险分级管控:
1. 风险评估:通过对生产活动中可能存在的危险因素进行识别、评估,确定风险的严重程度和发生的可能性。
2. 风险分级:根据风险评估的结果,将风险分为不同等级,以便针对不同等级的风险采取相应的管控措施。
3. 风险控制:针对不同等级的风险,采取技术、管理、教育等综合性措施,以控制或降低风险到可接受的水平。
隐患排查治理:
1. 隐患排查:定期对生产设施、作业流程、安全管理制度等进行全面检查,发现潜在的安全隐患。
2. 风险隐患登记:对发现的隐患进行登记,分析隐患的原因、可能造成的后果以及所需的治理措施。
3. 隐患治理:根据隐患等级和登记的信息,制定并实施整改计划,消除或减轻隐患带来的风险。
4. 隐患治理效果评估:对治理后的隐患进行跟踪评估,确保整改措施有效,风险得到控制。
双重预防体系的建立和实施,要求企业从源头上识别和控制风险,同时通过隐患排查治理,及时发现并消除安全隐患,两相结合,形成预防事故的闭环管理。
这样的体系有助于提高企业的安全管理水平,减少事故发生,保护员工生命安全和企业财产安全。
风险分级管控与隐患排查治理二者之间的关系
风险分级管控与隐患排查治理二者之间的关系风险分级管控与隐患排查治理之间究竟是什么关系呢?二者是并列的吗?是相互递进的吗?其实都不是,二者是相互包容的关系:隐患排查治理包含于风险分级管控。
风险分级管控的主要工作有: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风险管控,其中核心工作是危险源辨识。
那危险源辨识都辨识些什么呢?一是辨识风险点有什么危险物质和能量;二是辨识危险物质和能量现有哪些管控措施、管控措施是否完好,即是否存在隐患。
对存在的隐患进行治理、确保管控措施有效,把风险管控在可接受的范围内,这就是风险管控。
1、风险与隐患的关系风险与隐患也不是相对独立的关系,而是相互依存的动态关系。
《危险化学品企业安全风险隐患排查治理导则》中对隐患的定义是:“对安全风险所采取的管控措施存在缺陷或缺失时就形成事故隐患”,即风险点的管控措施缺失或出现了缺陷,则形成了隐患,风险度相应会提高(发生事故的可能性及事故的严重程度分值均会升高)。
如果隐患不能及时得以治理,则很可能会导致事故的发生;隐患得以治理,则风险度会随之降低。
要准确理解“把安全风险管控挺在隐患前面,把隐患排查治理挺在事故前面”这句话。
有企业认为:管控不好出现隐患后,则风险转变成了隐患,风险就不存在To这是不对的。
风险与隐患不是递进和取代关系,风险管控不好,可能会出现隐患,但此时风险非但没有消失,反而变得更大,隐患不能及时得以治理,则很可能会发生事故。
即从危险物质和能量存在,到事故发生的前一瞬间,无论管控措施是否存在隐患,风险都是存在的。
2、将风险分为固有风险和现有风险进行管理鉴于全国各地对于风险存在理解上的差异,建议将风险分为固有风险、现有风险两类,并采用不同的方法管理。
关于“固有风险”,目前没有准确的术语解释,在有些文献资料中,固有风险也叫原始风险、初始风险、裸风险等,可以理解为因风险点的固有危险性而潜在的风险。
比如某些单元构成了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涉及了重点监管的危险化工工艺,涉及剧毒化学品、易燃易爆介质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Document number:WTWYT-WYWY-BTGTT-YTTYU-2018GT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1、什么是风险分级管控风险分级管控是指按照风险不同级别、所需管控资源、管控能力、管控措施复杂及难易程度等因素而确定不同管控层级的风险管控方式。
风险分级管控的基本原则是:风险越大,管控级别越高;上级负责管控的风险,下级必须负责管控,并逐级落实具体措施。
2、什么是隐患排查企业组织安全生产管理人员、工程技术人员和其他相关人员对本单位的事故隐患进行排查,并对排查出的事故隐患,按照事故隐患的等级进行登记,建立事故隐患信息档案的工作过程3、什么是隐患治理隐患治理就是指消除或控制隐患的活动或过程。
包括对排查出的事故隐患按照职责分工明确整改责任,制定整改计划、落实整改资金、实施监控治理和复查验收的全过程。
4、风险点是指伴随风险的部位、设施、场所和区域,以及在特定部位、设施、场所和区域实施的伴随风险的作业过程,或以上两者的组合。
例如,危险化学品罐区、液氨站、煤气炉、木材仓库、制冷装置是风险点;在罐区进行的倒罐作业、防火区域内进行动火作业、高温液态金属的运输过程等也是风险点。
风险点有时亦称为风险源。
5、风险:发生危险事件或有暴露的可能性,与随之引发的人身伤害和(或)健康损害和(或)财产损失的组合。
风险有两个主要特性,可能性和严重性。
6、危险源:可能导致人身伤害和(或)健康损害和(或)财产损失的根源、状态或行为,或它们的组合。
根源,是指具有能量或产生、释放能量的物理实体或有害物质。
如运转着的机械、易燃液体、爆炸品、噪声源、粉尘源等。
行为,是指决策人员、管理人员以及从业人员的决策行为、管理行为以及作业行为。
状态,是指不良的物的状态和环境的状态等。
7、确定危险源辨识的方法:危险源辨识可据活动、产品、服务的性质选用一种或多种方法进行,如基本分析法、工作安全分析法,安全检查表法、预先危险分析法等。
针对人、机、料、法、环、管等各方面进行辨识。
也可借用现成资料,如安全评价报告、职业卫生评价等资料。
结合多数企业的经验,建议企业岗位在进行危险源辨识时,优先采用工作危害分析法(JHA),在JHA分析法不能全覆盖时,采用安全检查表法8、工作危害分析法是把一项作业活动分解成几个步骤,识别整个作业活动及每一步骤中的危险源(危险有害因素),进行控制和预防。
工作危害分析又称作业安全分析、作业危害分解,是一种定性风险分析方法。
JHA的特点:方法简单易行。
工作危害分析方法较为直观,分析过程简单,没有复杂的理论推理,便于在班组基层推广。
该方法不进行风险大小的判定,只需找出危险源并提出治理措施和补偿措施。
工作危害分析实现了对工作场所和作业活动的全面覆盖。
工作危害分析是基于工作分析的基础之上的,因此能够全面地识别出生产作业活动中所有可能的风险,并针对可能风险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
9、在识别危险源时,要从四个方面考虑:人的因素、物的因素、环境的因素、管理的因素。
在这四种因素里面,人的因素是“核心”,所以在进行危险源辨识的时,首先要分析人的因素(人的不安全行为。
主要是违章操作、违章、不遵守有关规定等);其次是物的因素(设备,安全联锁、安全防护设施、涉及安全的工艺、技术参数等),再分析环境因素(主要是指粉尘、噪声、高温、毒物、定置定位等)、最后再分析管理因素。
10、在进行作业危害分析(JHA)时,有以下要求:1、工作危害分析工作尽可能自下而上地开展,这样会更全面地识别出作业现场的工危害分析的有效性,而不是靠工作小组独自地开展工作,这样容易在针对性和全面性方面发生偏差。
比如很多企业采用三级辨识:班组、车间、分厂。
2、为确保分析标准的一致性,企业在进行作业危害分析时可以选择一个典型的操作进行工作危害分析试点,以便大家统一对分析标准的理解。
3、各单位成立工作小组,然后对其进行专业培训和方法指导,以确保工作危害分析的应用效果。
11、安全检查表法即:为了系统找出系统中的不安全因素,把系统加以剖析,列出各层次的不安全因素,然后确定检查项目,以提问的方式把检查项目按系统的组成顺序编制成表,以便进行检查或评审,这种表叫安全检查表。
可对某种工作系统、某种装置(如除尘系统、煤气柜等)制定详细的安全检查表。
注意:使用安全检查表法识别危险源,首先应制定基础单元内设备设施清单,在统计过程中注意相同或类似性能、功能的设备设施可以合并,但不同设施确保不能遗漏。
12、当然还有很多形式的表格,这些表格所涉及的内容基本一样,主要是作业活动的划分、辨识对象(作业步骤)、危险源(辨识的内容)的描述、可能的事故、风险评价、控制措施。
下面对表格中的内容进行解释一下:作业活动的划分(前面已讲)“辨识对象”是指辨识区域(部位、场所)内人的作业行为、物的安全状况、作业环境安全条件以及安全管理状况等。
来源根据GB/T13861—2009《生产过程危险和有害因素分类与代码》,危险源可分为以下四类:①人的因素;②物的因素;③管理的因素;④环境的因素13、危险源(辨识内容)“辨识内容”是指针对每个辨识对象进行的潜在或现实的危险源(危险有害因素)分析。
针对辨识对象作业行为、物的安全状况、作业环境安全条件以及安全管理状况等的危险有害因素的描述,用通俗的语言讲就是将控制措施进行否定。
如控制措施,进入煤气区域巡检必须佩戴便携式一氧化碳报警仪。
危险源的描述即是:进入煤气区域巡检没有佩戴便携式一氧化碳报警仪。
14、在辨识过程中,要考虑:三种状态a.正常(例如:在正常的运行或操作过程就存在着危险危害)b.异常(例如:设备维修、检修)c.紧急(例如:发生火灾、爆炸、坍塌等破坏性大事故时的情况)(比如上述案例没有考虑安全连锁失效失效情况下如何处置)三种时态a.过去(例如:是指某个危险源“过去”发生过伤害事故)b.现在(例如:是指某个危险因素“现在”一直就危害着人体,如高温、噪声)c.将来(例如:是指某个危险源存在“将来”对人体造成伤害的可能)15、危险源的辨识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在发生下述情况时,要及时进行危险源辨识:a)与风险评价和实施必要控制措施相关的法规要求的变化;b)企业业务发展、设备改造、工艺更新、原材料替代、新产品试制、新建、改建、扩建项目等,导致组织、活动或材料的变更,包括已纳入计划的变更;c)机构变动、业务划转等体系的变更;d) 事故、事件的发生。
辨识的危险源还应该注意,应覆盖国家安监总局下发的《开展工贸企业较大危险因素辨识管控提升防范事故能力行动计划的通知》(安监总管四〔2016〕31号),冶金等《行业较大危险因素辨识与防范指导手册》中所提及的较大危险因素,确保不遗漏。
16、风险评价:风险是由发生危险事件或有暴露的可能性,与随之引发的人身伤害和(或)健康损害和(或)财产损失的组合。
风险有两个主要特性,可能性和严重性。
前面已将发生危险事件或有暴露的可能性(危险源)已识别出来,严重性就是可能造成的事故。
可能的事故“事故类型”是针对每个识别出的危险源(危险有害因素)可能诱发的事故类型描述。
如触电伤害、机械伤害、物体打击、中毒窒息等等。
17、描述的依据参照GB6441—1986《企业伤亡事故分类》进行分类,综合考虑起因物、引起事故的诱导性原因、致害物、伤害方式等,将事故分为20 类:1、物体打击;2、车辆伤害;3、机械伤害;4、起重伤;5、触电;6、淹溺;7、灼烫;8、火灾;9、高处坠落;10、坍塌;11、冒顶片帮;12、透水;13、放炮;14、火药爆炸;15、瓦斯爆炸;16、锅炉爆炸;17、容器爆炸;18、其他爆炸;19、中毒和窒息;20、其他伤害18、说明:在“事故类型”栏中说明危害类型,如“机械伤害、触电”等。
后果的表述应可能描述至伤害的具体部位或具体类型,运输皮带造成的机械伤害应描述至挤伤(手臂),起重伤害可描述至砸伤、碰伤等,以利于制定风险控制措施的针对性。
18、风险评价的方法简介常见的风险评价方法主要有危险指数法、危险性预先分析方法、故障假设分析方法、故障假设分析/检查表分析方法、危险和可操作性研究、故障类型和影响分析、故障树分析、事件树分析、作业条件危险性评价法、风险矩阵评价法等。
其中,安全检查表法、作业条件危险性评价法、风险矩阵评价法等较简易的风险评价方法是在企业较常用的方法。
从方便推广和使用角度,建议企业优先采用作业条件危险性评价法(LEC)或MES,其次风险矩阵评价法。
下面分别介绍这几种方法:19、作业条件危险性评价法(LEC)基本原理是根据危险源辨识确定的危害及影响程度与危害及影响事件发生的可能性乘积确定风险的大小。
定量计算每一种危险源所带来的风险可采用如下方法:D=LEC式中:D——风险值L——发生事故的可能性大小E——暴露于危险环境的频繁程度风险分级是指根据风险值的大小(意味着危害程度),将风险划分不同等级,根据不同等级采取不同的风险控制措施,实现最终降低风险的目的。
按照鲁政办发『2016』36号要求,为便于下一步更好的开展工作,风险分级四级。
多数企业将4、5级别合并,也有的企业风险分成四级后,为便于管理一二级的风险程度R值不变,扩大了三级的取值范围,三级的取值由原来的48-80改为40-80。
(该值经过换算)21、22、风险典型管控措施包括:(1)工程控制(Engineering controls)1)消除或减弱危害——通过对装置、设备设施、工艺等的设计来实施;2)密闭——对产生或导致危害的设施或场所进行密闭;3)隔离——通过隔离带、栅栏、警戒绳等把人与危险区域隔开;4)移开或改变方向——如危险及有毒气体的排放口(2)管理(行政)控制(Administrative controls)1)制定实施作业程序、安全许可、安全操作规程等;2)减少暴露时间(如异常温度或有害环境);3)监测监控(尤其是使用高毒物料的使用);4)警报和警示信号;5)安全互助体系;6)培训;7)风险转移(共担)(3)个体防护控制(Personal protective equipment)1)个体防护用品包括:防护服、耳塞、听力防护罩、防护眼镜防、护手套、绝缘鞋、呼吸器等;2)当工程控制措施不能消除或减弱危险有害因素时,均应采取防护措施;3)当处置异常或紧急情况时,应考虑佩戴防护用品;4)当发生变更,但风险控制措施还没有及时到位时,应考虑佩戴防护用品。
(4)应急控制(Emergency controls )1)应急风险的控制属于“现实风险”控制,是风险控制中难度最大的一类,关键原因在于“急”,“急”到无法进行充分的风险分析,“急”到人容易判断和决策失误;2)做好应急风险的控制,重要的是对自身可能发生的应急事件进行事前的分析和应急准备;3)编制应急预案的目的重在“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