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趣事:张之洞妙对幽默多
历史名人奇闻趣事
历史名人奇闻趣事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历史上的名人们一直是人们津津乐道的话题,他们的生平和事迹都令人感到钦佩和敬畏。
除了那些为后人传颂的功业之外,这些名人们也有着许多奇闻趣事,让人忍俊不禁。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历史名人的另一面吧。
1. 赫拉克勒斯的鲁莽行为赫拉克勒斯是古希腊神话中的英雄人物,他有着无与伦比的力量和勇气。
赫拉克勒斯却因为一次鲁莽的行为而险些丧命。
据说,有一天赫拉克勒斯在进行一项任务时,吞下了一块无法破碎的榛子。
为了让自己吞下的东西出来,他忍痛吞下了灭火器,结果差点被灭火器给勒死。
2. 小仓庄八的糊涂事小仓庄八是日本历史上的一位着名的武士,他有着过人的武艺和智慧。
小仓庄八也有着自己的糊涂时刻。
据说,有一次他在展示自己的武艺时,不慎将刀剑斩断了自己的脚趾。
尽管这是一次意外,但小仓庄八却因此留下了一段无法磨灭的笑谈。
3. 张之洞的独特爱好张之洞是清朝末年的一位着名官员,他有着卓越的才华和勤勉的工作态度。
张之洞也有着一种独特的爱好,那就是喜欢吃狗肉。
据说,张之洞每天都会吃上一顿狗肉,以此来增加自己的体力和精神。
尽管这种爱好有些奇怪,但张之洞却因此成为了人们心目中的传奇人物。
4. 华盛顿的恶作剧乔治·华盛顿是美国历史上的一位杰出政治家和军事家,他在美国独立战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华盛顿也有着幽默的一面。
据说,他曾经在一次晚宴上向同桌的一位女士开了一个玩笑。
他偷偷地把一个面包塞进了女士的椅子里,结果女士坐下时被吓了一跳,引得全场大笑。
5. 爱因斯坦的调皮举动阿尔伯特·爱因斯坦是20世纪最伟大的科学家之一,他的相对论理论对现代物理学产生了深远影响。
爱因斯坦也有着幽默和调皮的一面。
据说,他曾经在一次科学会议上向一名听众开玩笑,说他的理论只有白痴才能听懂。
虽然这只是一次玩笑,但却展示了爱因斯坦的幽默风趣。
6. 拿破仑的诙谐之举拿破仑·波拿巴是法国历史上的一位伟大的军事家和政治家,他领导法国进行了一系列的战争,最终登上了法国皇帝的宝座。
古今奇联趣对妙不可言(二)
古今奇联趣对,妙不可言(二)古今奇联趣对,妙不可言(二)楹联的奇趣和万般变化,可以说是无与伦比。
古今历史上有很多对联极其绝妙,在此列举一些,从中可以窥见一二。
甲申吉幸春来早中土昌兴业共荣这副对联看似普通,其实相当不易。
此联的每个字都是左右对称的,如果把它贴在玻璃上就会发现,无论正看反看都是一样的,所以俗称“玻璃联”。
中国楹联学会曾以加拿大人、“中国通”大山的名字出过一副上联:山大王大山,并公开征集下联。
此联由“山大王”和“大山”两个固定名词构成,正读倒读都一样,每个字左右对称,呈现镜像,“大”字既读作dà又读作dài,对起来难度极大。
很多楹联爱好者对出下联,其中尤以“某员工员某”、“雨量器量雨”为佳,满足了“正读倒读一样”、“一字二音”和“镜像对称”三项要求,但都因为达不到“两个固有名词”而落选。
此联遂成为绝对,然而大山本人并非山大王,此联本身并不属实,为白璧之瑕。
对联还可以续文,或锦上添花,或化腐朽为神奇,很有意思。
过去有个浪荡子弟,挥霍无度,将家底败了个干净,过年时贴了一副春联遮羞:行节俭事过淡泊年有好事者在上下联前各添一字,变成了:早行节俭事不过淡泊年相传有一次,纪晓岚陪乾隆帝同游斗母宫,住持师太请纪晓岚题联。
纪晓岚想到关于众尼不守清规的流言,提笔写道:一笔直通两扇敞开众尼看后一片哗然,认为纪晓岚有辱佛门,乾隆和众臣工也认为老纪玩笑开得太过分了,不料纪晓岚在联后又加了几个字,变成了:一笔直通西天路两扇敞开大千门改后的对联寓意全变,众尼转怒为喜,乾隆和众臣工都很赞赏老纪的高才。
相传过去有位书法家,除夕夜张贴在家门前的春联常常被人揭去。
于是他心生一计,又贴出这样一副春联:福无双至祸不单行这样的对联当然没有人要了。
次日大年初一早上,人们再看这副对联,却变为了:福无双至今朝至祸不单行昨夜行大家看过后,都十分钦佩书法家的妙思。
过去的客栈常用这样一副对联:日之夕矣君何往鸡既鸣兮我不留有人将上下联对调,删掉末尾一字,作为结婚贺联:鸡既鸣兮我不日之夕矣君何此联以新娘的口吻道出,又极为含蓄羞涩。
张之洞名臣趣事
张之洞名臣趣事初二十六班王旖萌张之洞(1837年——1909年),字孝达,号香涛,直隶(今河北)南皮人。
由科举而入仕途,初为朝中清流健将,继而抚晋督粤,迁督湖广,暂署两江,入阁拜相,参赞军机。
提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主张,修铁路,建工厂,兴学校,是洋务运动的首领之一。
他在晚清政坛上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同时,张之洞性格怪僻,又是当年有名的一大怪人,他的一生留下了不少趣闻轶事。
胆大包天张之洞在‚翰林四谏‛中颇有人缘,所以湖广总督李瀚章为了笼络他,特地卑词厚币,请他去当湖北通志局的总纂。
可是张之洞正在培养资望关系,快到了水到渠成,将要大用的时候,自然不肯应聘,转荐他的门生樊增祥自代。
果然,不久就由于李鸿藻的保荐,张之洞放了山西巡抚。
翰林当到内阁学士,不是内用为侍郎,便是外放为巡抚,循资迁转,原无足奇,奇的是张之洞升内阁学士还不到半年的工夫,就有此任命,不能不说是异数。
因此,给他去道贺的人特别多。
张之洞兴奋得不得了,亲拟谢恩折子,自命为‚敢忘八表经营‛的话,一时传为口实,而挖苦他最厉害的,不是别人,正是他的堂兄张之万。
一天张之万带了两个挂表,有人便说,表只要准,一个也就够了。
他这样回答人家:‚我带两个表不足为奇,舍弟有‘八表’之多。
‛‚八表‛是八方之极,亦是‚天下‛的别称,‚八表经营‛可以解释为开国英主力战定天下。
张之洞下笔不检,用了这句成语,如在雍正、乾隆年间,不丢脑袋也会丢官,但嘉庆以后,文字狱久已不兴,而且清流的口气,向来阔大,所以山西巡抚想经营八表,不过传作笑谈而已。
宠爱学生张之洞对于留学生一直优礼有加。
张之洞热心向日本学习,经他派往日本留学的学生达数百人。
当时风气虽开,而出洋仍遭到很大阻力。
张之洞极力倡导,将自己的数位子孙都送往日本留学。
学生出洋,之洞必送行,回国必设宴接风。
总督衙门有一挑水夫,人说今天总督接风的是留学生某某,挑水夫说:‚这学生就是我的儿子啊!‛张之洞对学生宠爱异常,凡是学生与官吏发生争执或纠纷,张之洞往往偏袒学生一方。
学趣联巧对的故事
学趣联巧对的故事趣联妙语故事(续)(一)清代,湖广总督张之洞进士出身,颇有文才,平生喜好作对联,即便在与人交往之中,也常以联示人,用联语表意,就曾发生过同青年孙中山对句的故事(见笔者博文《趣联共欣赏》(二))。
无独有偶。
当时,著名的湖南籍政治家杨度也曾去湖广总督府谒见张之洞,张便戏作一上联求对,联为:江为四水之伯,夏为四季之仲,老夫坐镇江夏,为伯耶?为仲耶?谁知杨度不假思索,立刻对出了下联,乃是:儒为三教之首,人为三才之末,小子忝作儒人,居首乎?居末乎?对得实在高超,令张之洞击案赞叹,不由得对杨度刮目相看,并嘱咐下人好生款待,不可怠慢。
文明之士评曰:这是一次高手相搏的对句,实在可圈可点。
为便于理解,这里先做点注释,上联中“四水”指“江河湖海”,“伯”即老大,“仲”即老二,“江夏”指武汉,湖广总督府所在地,“耶”同“呀”;下联中“三教”指“儒释道”,“三才”指“天地人”。
张之洞端的不同凡响,所出上联很巧妙,却又出得刁钻,并以提问的方式欲使对方陷于二难境地;而杨度亦非等闲之辈,反应如此敏捷,构思何等精致,所答下联同样巧妙刁钻,且使用“以其道还治其人”的战术,让对方无法回答,恐怕只能尴尬地一笑了之。
确实是棋逢对手,难分高下,这样的对句真的妙不可言。
如若细细品味,更觉余味无穷。
(二)旧时一元宵节夜,某诗社大门贴出一副对联,言明是个灯谜,上联下联各为一字,两者合成一个常见词语。
猜中者有丰厚奖品相赠。
众人中多有跃跃欲试者,可一看对联,竟为:黑不是,白不是,红黄更不是,和狐狼猫狗仿佛,既非家禽,又非走兽;诗也有,词也有,论语上也有,对东西南北模糊,虽是短品,却是妙文。
便有许多人不敢尝试,那些猜者思索良久,也终不得要领,只好放弃。
最后乃是一位白发老人猜中,揭开谜底,居然就是“猜谜”二字。
老人又进行了一番详细解释,众人才恍然大悟。
老人道:“上联前三句引出一个‘青’字,‘和狐狼猫狗仿佛’等三句则暗寓一个‘犭’旁部首,两者合成‘猜’字;下联前三句暗示诗词论语几个字共有的是‘言’旁部首,‘对东西南北模糊’则意味着‘迷’字,合起来就是‘谜’字。
历史课堂内外的幽默
历史课堂内外的幽默历史幽默孔子吃饭孔子被围困在陈国与蔡国之间,整整10天没有饭吃。
有时连野菜汤也吃不上,真是饿极了。
学生子路偷来了一只煮熟的小猪,孔子不问肉的来路,拿起来就吃;子路又抢了别人的衣服来换了酒,孔子也不问酒的来路,端起来就喝。
可是,等到鲁哀公迎接他时,孔子却显出正人君子的风度,席子摆不正不坐,肉类割不正不吃。
于路便问:“先生为啥现在与在陈、蔡受困时不一样了呀?”孔子答道:“以前我那样做是为了偷生,今天我这样做是为了讲义呀”孙中山联惊张之洞光绪年间,孙中山出国留学归来,路过湖北武昌总督府,想见见湖广总督张之洞,请他开设医院,为人民除病造福。
走到门前,他便递上名片,上写:“学者求见之洞兄。
”门官忙把名片呈上,当时张之洞午饭方罢,踞足而坐,态度傲慢。
他问门官:“来者何人?”门官答道:“是一儒生。
”张之洞也不发话,令人拿来纸笔,在纸上写了一行字,叫门官交给孙中山。
孙中山一看,上面写着:“持三字帖,见一品官,儒笔妄敢称兄弟。
”这分明是一个上联,孙中山看了微微一笑,让门官拿来纸笔,在纸上也写了一行字,请门官呈去。
张之洞一看,这是针对上联而写的下联,:“行万里路,读万卷书,布衣亦可傲王侯。
”张之洞见此,不觉暗暗吃惊,来人名气不大,口气却不小,连忙传令打开中门出来迎接。
李鸿章看球赛清代的洋务派大臣李鸿章出使伦敦,英方请他去观看一场足球赛,看了半场,他问陪同的勋爵、子爵们:“那些汉子,踢来踢去,什么意思?何不每人给一个球,省得去抢?”主人解释:“这是比赛,而且他们不是汉子,他们是绅士,是贵族。
”李氏摇摇头说:“既是有身份的人,为什么自已来?何不雇些佣人去踢?谬误哉!谬误哉!”张作霖手黑一次,张作霖应日本人“邀请”出席酒会。
大帅威风凛凛,派头十足。
在场的日本人大为不快,认为张作霖斗大的字不识一筐,竟敢在皇军面前不可一世,简直是对大日本帝国的挑衅,非当众羞辱他一番不可。
酒过三巡,一个日本人捧着笔墨、纸张,定要张作霖当堂表演书法,实际上想“逼”他当众出丑。
对联趣闻(632)张之洞妙对松江府
对联趣闻(632)张之洞妙对松江府清朝同治年间,张之洞任两江总督时,到松江府(今上海市松江县)微服私访,遇见他的一个老同学,这个老同学见他穿着普通老百姓的衣服,有些诧异,忙问他是不是遇到什么挫折了。
张之洞没有正面回答老同学的提问,只说因事路过这里。
张之洞的这个老同学没有当官,只在一个缙绅家里当私塾先生,他挽留张之洞在他的塾馆里多住几日,叙叙旧情。
张之洞见他感情真挚,便同意了。
过了一天,松江知府办寿,邀请地方官绅们去饮宴。
缙绅接到请柬,约私塾先生同去。
私塾先生把这事告诉给张之洞,张之洞说他也愿去看看。
于是,张之洞就以松江知府朋友的朋友的朋友——第三层朋友的身份,前往赴宴去了。
如果张之洞以“两江总督”的身份,去一个小小的松江知府家中做客,无疑要受到知府的特殊礼遇。
可是,张之洞这次是“秘密出行”,知府既不认识他,更不知道他的到来。
他去的目的是想一来考察考察这松江知府,二来给松江知府一个“突然袭击”,借机在这里“一鸣惊人”。
前来为知府大人祝寿的宾客,既有官场上的同僚,也有地方上的帮闲文人,他们见面后互相寒暄,吹吹拍拍,拉拉扯扯,整个厅堂里哄闹声不断。
只有张之洞和他的老同学被冷落在一旁。
忽然,知府看见了张之洞和他的老同学,便问那位缙绅:“跟你来的是什么人?”缙绅也不认识张之洞,便回答说:“一个是我家的私塾先生,另一个是他的朋友。
”知府一听,很不高兴,本想对缙绅发作,但见客人众多,又想到今天是自己的“寿辰”,不便败兴,只向张之洞和私塾先生白了一眼,转身走了。
待到华灯初上,宴会开始,知府高拱双手,请诸位宾客入席。
这时,张之洞毫不客气,拉着老同学,抢步入堂,在首席上坐了下来。
张之洞此举,众目睽睽,赴宴的人们,个个暗自惊讶,有的人推测说此人来头可能不小,有的人估计他是知府的什么长辈,所以,大家都不好作声,更不便干涉,只是看着知府,等待着事态的发展。
知府这时虽然十分恼火,但当着这么多的客人,他又不好发脾气,怕弄得不好,一来冲了自己的寿辰,二来也扫了众人的兴,闹得个不欢而散。
张之洞妙对拾趣
张之洞妙对拾趣张之洞是直隶南皮(今属河北)人,晚清重臣。
他从小就聪颖好学,有“神童”之称,在对对子方面更是神思机敏,无人可比。
张之洞读私塾的时候,有次塾师带众童春游,见春光美妙心生一联:“驼背桃树倒开花,黄蜂仰采。
”众皆无语,张之洞随口对道:“瘦脚莲蓬歪结子,白鹭斜观。
”联语之巧妙令人称奇。
塾师再出联曰:“柳丝莺梭,织就江南三春色。
”众生又是无语,张之洞则思索片刻之后答道:“云笺雁字,传来塞北九重书。
”众人称绝。
又有一次,塾师在院中看见小猪拱竹子,心中一动,得一上联:“小猪拱竹子,小猪一动,小竹一动。
”再想下联时却怎么也想不出,急得他拿着紫砂壶直喝茶。
张之洞见状大笑,说:“有了—胡嘴对壶嘴,胡嘴一撅,壶嘴一撅。
”引得众人哈哈大笑。
张之洞参加童子试的时候,年龄和个子最小,坐着够不到案,只好站着答卷。
但是站久了之后双腿发木,主考官见状嬉笑曰:“小孩子两腿木耳”。
张之洞知道考官是在取笑自己,抬头见考官是个麻脸,随口回敬道:“老大人一脸花椒。
”众皆大笑,主考官则哭笑不得。
参加乡试的时候,考官听说张之洞善对对联,于是给张之洞出联曰:“藕入泥中,玉管通地理。
”张之洞略一思索:“荷出水面,朱笔点天文。
”道光年间,张之洞9岁时被举荐进京应试。
皇帝见他年幼,说:“回家过三年再来吧!”张之洞知道圣意不可违,但是又不愿放弃这次机会,于是便围着龙柱转了三圈。
皇帝不明白是什么意思,好奇地问他为什么还不走。
张之洞说:“我已经过了三年了。
”皇帝看出他机敏过人,笑着说:“那好,我给你出个对子你对——南皮县文童九岁。
”张之洞应声答道:“北京城天子万年!”皇帝心情大好,赏了他一个顶戴。
同治二年,张之洞殿试中得探花。
金銮殿上,慈禧太后出联试其才气:“洛水灵龟献寿,天数五,地数五,五五还归二十五,数数定元始天尊,一诚有感。
”张之洞张口就对:“丹山彩凤呈祥,雄声六,雌声六,六六总成三十六,声声祝慈禧太后,万寿无疆。
”马匹拍到这份上,慈禧当然是凤颜大悦,张之洞从此也是官运亨通。
张之洞趣闻故事
张之洞趣闻故事
张之洞除了有很多令人难以想象的怪癖外,也有一些非常搞笑的传闻。
比如,他个子不高,长得不帅,很多人都不把他放在眼里。
他接任湖广总督之初,就有一个商人画家拿他开涮。
这个商人画了一幅题为“三矮奇闻”的水彩画,画上的三个矮子分别是张之洞和后来的湖北布政使瞿廷韶及巡警道冯绍祝。
张之洞身材确实矮瘦,瞿廷韶也以瘦小着称,冯绍祝绰号叫“冯矮子”,这三个人组合在一起,真的称得上是三矮奇闻。
这幅画展出后,引起了社会各界人土的广泛关注,一时轰动武昌。
张之洞得知后,只是呵呵一笑,然后吩咐僚属将那幅画买下了事。
那个商人画家惊呆了,旋即晕死了。
如果换作别的高官,不把他抓起来审问拷打,然后告他侵犯形象和名誉权才怪,可张之洞竟然呵呵一笑,然后还掏银子埋单,这事实在是不可思议。
还有一件事,也挺有意思。
那就是张之洞为官清廉是出了名的,他时常说这样一句话:“一个人就是再穷,未必连二三十两银子都拿不出来。
”他的这句话,说得颇具讽刺意义,因为他经常有这样的时候,每到这个时候,他就令人拿皮箱到武昌维新当铺去典当。
张之洞因此成了维新当铺的常客,而维新当铺也立下了一个不成文的规矩:凡是总督衙门的人拿皮箱来典当,每只箱子可当二百两银子,不管箱子里是什么东西,也不管箱子里有没有东西,只管按照箱子的数量付足银两就可以了。
维新当铺之所以定下这样的规矩,是因为张之洞并不是真想当他的皮箱。
只要手头有了银子,他就会把皮箱赎回去。
就这样,他当当赎赎,赎赎当当,乐此不疲,而又非常搞笑。
这在贪污腐败日趋严重的晚清官场来说,实在是一桩奇闻。
张之洞出刁钻上联,让人对也不是,不对也不是,却被此人轻松对答
张之洞出刁钻上联,让人对也不是,不对也不是,却被此人轻松对答“四水江第一,四时夏第二——先生来江夏,谁是第一?谁是第二?”咏出这个句子时,张之洞手扶银须,满含笑意的看着眼前的年轻人。
很明显,他有期待,但明显又期待不高的样子。
他深信他出的这个对子不是一般人能够对得出来的,毕竟对也不是,不对也不是的上联,注定下联很多人难以招架。
尽管眼前的这个年轻人名气很大,但谁知是不是虚张声势,虚名灌顶呢?这个年轻人是谁?他是怎么回答的?他能答出令晚清四大名臣,文采出神入化之张香帅满意的对答吗?一、张之洞的对联与自负张之洞是晚清中兴的四大名臣之一,相较其他的三位如曾国藩,左宗棠和李鸿章,张之洞的民间评价更趋向于正面,普通老百姓对张之洞的观感更趋于褒扬。
只因张之洞对华夏大地,对中华民族在富国强民方面所做的探索与贡献,以及他在工业以及教育上的付出与担当,足以对得起上至清朝皇上、太后和满朝文武百官,下至普通黎明百姓,对他的褒扬与肯定。
张之洞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从其一生的轨迹来看,他在本质上还是一个文人。
虽然他官至一品的体仁阁大学士、军机大臣,也当过两广总督、湖广总督、两江总督等等地方实权派,办过洋务,开过兵工厂,但他骨子里脱离不了一个文人士大夫的底子。
张之洞是出生于贵州兴义府的官宦之家,其阶层出身,家学渊源,自身天资,都属上佳。
与曾国藩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张之洞不满14岁就回原籍直隶府南皮应县试,得中第一名秀才,进入县学。
两年后,又以顺天府乡试第一名中举,取得参加会试得中进士的资格。
相比曾国藩的各类考试屡试不中,资质天生愚钝,张之洞可谓上天眷顾,年少成名。
更让四大名臣中其余三人自叹不如的是,张之洞不仅很顺利的考中了举人,而且还一路参加会试、殿试,考上了一甲第三名的探花,可谓是一个一路开挂的学霸。
而此学霸却并非贬义,他不仅是学业上的翘楚,更是治世之能臣,不仅年少成名更是年长有为。
有别于其他早早成名却淹没于时代洪流中的普罗大众,张之洞的自负是有其可资炫耀的资本的。
张之洞的趣联趣事
张之洞的趣联趣事张之洞的趣联趣事张之洞(1837~1909)字孝达,号香涛、香岩,又号壹公、无竞居士,晚自号抱冰。
张之洞1837年出生在贵州贵阳,祖籍直隶南皮(今属河北)人,他是清朝洋务派代表人物之一,其力图外御强敌、内兴改革,是清末著名“能吏”,更是晚清推行新政的要角,在晚清政治史上居于中心位置,在中国近代史上具有重大影响,被孙中山先生誉之为“不言革命的大革命家”。
张之洞一生所作联语很多,除《题屈原湘妃祠》奇联外,更有不少妙联、趣事。
学童对联成绝对张之洞自幼好学聪颖。
清道光二十八年(1848年),张之洞才年方十一,即作《半山亭记》,被人称为“神童”。
后《半山亭记》被刻成石碑,嵌于半山亭壁上供人赏读。
在作《半山亭记》的第二年,张的第一本文集便在贵阳刊印,成为贵州学童之冠。
张之洞在贵州兴义府署(今安龙)读书时,深受老师喜爱。
有一次春游,老师想测试张之洞近来学业可有进步,便出了一个有趣的上句。
以“驼”、“倒”、“仰”三种形态联成一体,出一上联:“驼背桃树倒开花,黄蜂仰采。
”张之洞歪着脑袋,两眼盯着路边的莲池,想出了一个俏皮的对句,以“瘦”、“歪”、“斜”三种形态给出了下联:“瘦脚莲蓬歪结籽,白鹭斜观。
”对句非常符合出句的要求,“白鹭”对“黄蜂”,可谓严丝合缝,工稳中见谐趣。
老师见山坡竹林中有一只小猪,出了一联:“小猪拱小竹,小猪一动,小竹一动。
”张之洞抬头望见田头一老翁正手捧茶壶喝水,随即对出了下联:“胡嘴对壶嘴,胡嘴一撅,壶嘴一撅。
”老师接着又出一联:“柳线莺梭,织就江南三春色。
”张之洞马上又对出:“云笺雁字,传来塞北九秋书。
”据说这副对联至今仍被联界称为绝对。
联拍马屁跻身权贵张之洞能够在官场平步青云,成为晚清政界出类拔萃的风流人物,自然得益于其自身超常的天赋、超前的观念、超人的政绩,但也离不开慈禧太后的青睐。
同治二年(1863年),26岁的张之洞进士及第。
相传此年慈禧太后原本让张之万(张之洞之同族同辈兄长,道光二十七年丁未科状元,官至大学士。
张之洞重才轻财趣事
张之洞重才轻财趣事张之洞(1837―1909),字孝达,号芗涛,因排行居四,人称四太爷,河北南皮人,清末洋务派首领之一。
在出任湖广总督期间,有不少重才轻财的趣事,至今令人深思,给人启迪。
敢用犯上的人张之洞因自己靠硬本事起家,为官后十分看重有真才实学的人,他用人、看人,从不以貌取人,更不以亲例外。
1889年他被朝廷调任湖广总督(驻节武昌),不久便广招天下贤才精英。
翰林院编修梁鼎芬(号芦庵)是个才华横溢的怪人,生性强硬,从不信邪,更不媚上,人称“梁疯子”。
他一生喜食鱼翅,按他的说法是敢碰硬刺,故又叫“鱼翅梁”。
在中法战争后,他多次上书光绪皇帝,弹劾李鸿章卖国求荣的可耻行为,结果李鸿章未被劾倒,自己却背了个“妄劾”的罪名,被慈禧降为五级调用。
梁鼎芬一气之下,辞官回乡。
张之洞倒认为梁鼎芬是个人才,让他闲逸可惜,应为国尽力。
他不顾别人闲言碎语,也不怕担当风险,大胆起用逸臣,亲自派人上门将梁鼎芬请到武昌,委以重任。
开始命他为武昌知府,后拟提为学使。
张之洞愿意满足他的嗜好,每次举行招待宴会时,必给梁鼎芬备一盘鱼翅,观其狼吞虎咽的馋样,在一旁乐之。
张之洞的族侄张瓞对此极为不解,大胆向他进言道:“四太爷,您如此重用梁芦庵,恐怕招来李鸿章不满,且闻京中权要亦有人不满于梁,还望您三思而行。
”张之洞坦然一笑道:“芦庵乃盘根错节之人,中怀郁愤,故其为人能沉着而有毅力,譬如诗,必穷而后能工,我之所以对他抱有期望,正在于此。
至于李鸿章满意与否,非我所问也。
”几句话说得族侄茅塞顿开,点头称妙。
张之洞顶风用才的故事一下子传开了。
出山之前的孙中山半信半疑,早闻张之洞大名,久有拜会之意,决定前去一试。
那年他从日本留学返国,途经武昌,特意面晤张之洞。
当他走到总督府前时,却被卫士拦住不让进去。
孙中山心中有些不悦,便递上名片,在外面候着。
张之洞接过名片一看,只见上面用楷书写“孙文求见之洞兄”7个蝇头小字。
张之洞见孙中山与自己兄弟相称,甚为不满,心中说:“好大的口气,一个布衣青年竟与朝廷命官平起平坐!”鄙视一笑,即在名片上用草书写了一联:“持三字帖,见一品官,儒生妄敢称兄弟?”孙中山看罢,冷冷一笑,不假思索地信手写了下联:“行千里路,读万卷书,布衣亦可傲王侯!”张之洞一看,幡然震惊,拍案叫绝:“此人不仅能写一手好字,而且对联也恰到好处,真乃天下奇才也。
张之洞家庭教育故事
张之洞家庭教育故事张之洞,那可是晚清时期的一位大名鼎鼎的人物呀!他的家庭教育故事,真的很值得咱好好唠一唠呢!张之洞对子女的教育那可是极为重视。
他就像一个辛勤的园丁,用心地浇灌着子女们这些幼苗。
他可不是那种只会严厉呵斥的家长,而是以身作则,用自己的言行来影响孩子们。
你想想看,张之洞自己就是个勤奋好学、博学多才的人,他在官场上纵横驰骋,靠的可不仅仅是运气。
他的这种精神就像一束光,照亮了子女们前进的道路。
他的孩子们在他的影响下,能不努力上进吗?据说啊,张之洞在家的时候,经常会和孩子们一起读书、讨论学问。
这就好比是一场家庭知识竞赛呀,大家都积极参与,争先恐后地发表自己的见解。
这氛围,多温馨,多有趣呀!他不会因为孩子们说错了就责备他们,而是耐心地引导,鼓励他们大胆思考。
这就像我们在生活中遇到困难时,需要有个人在旁边鼓励我们,给我们加油打气一样。
张之洞还特别注重品德教育呢!他教导子女要诚实守信、尊老爱幼、乐于助人。
这就像是给孩子们的心灵种下了善良的种子,让他们在成长的过程中,始终保持着一颗美好的心。
他会给孩子们讲一些历史上的名人故事,通过这些故事来告诉孩子们什么是对,什么是错。
这可比干巴巴的说教有意思多了吧!再看看我们现在的一些家长,整天就知道逼着孩子学习各种才艺,却忽略了品德的培养。
这不是本末倒置了吗?张之洞要是知道了,肯定会摇摇头说:“这样可不行呀!”他的子女们在他的精心培育下,都成为了有才华、有品德的人。
这难道不是家庭教育的成功典范吗?咱们现在的家长们真应该好好学学张之洞的教育方法,别老是一味地追求成绩,而忽略了孩子的全面发展。
教育孩子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呀,需要家长们有足够的耐心和智慧。
就像种一棵树,需要我们精心地呵护,它才能茁壮成长为参天大树。
张之洞做到了,我们为什么不能呢?我们不能总是找借口说工作忙、没时间,难道张之洞就不忙吗?他可是朝廷的重臣呀!但他依然能抽出时间来教育子女,我们又有什么理由做不到呢?总之,张之洞的家庭教育故事给我们带来了很多启示。
孙中山妙联巧对张之洞
龙源期刊网
孙中山妙联巧对张之洞
作者:
来源:《祝您健康·文摘版》2018年第01期
孙中山先生一生都在为推翻清王朝而奋斗,历尽千辛万苦。
清光绪年间,他从日本留学回国。
由于要为一些地方的政要大事向身为堂堂两江总督、朝廷一品大员的封疆大吏张之洞游说,便来到武昌总督府求见张之洞。
他写了一张便条,让守门人传进去。
便条上写着一行字:“学者孙文求见之洞兄。
”张之洞觉得来人口气不小,便问:“门外是什么人?”守门人答:“一个书生。
”张之洞听了,心里老大不高兴。
心想,一介书生而已。
求见本人,竟敢直呼兄弟,胆子也太大了。
再说,要是天下的书生都想来就来,都来求见于我,那我还要不要办公了?因为心里着實不爽,便提笔在便条的背面写了一个上联:“持三字帖,见一品官,白衣安敢称兄弟?”
守门人把回复交给孙中山。
孙中山看过之后,从容地在条子上回道:“行千里路,读万卷书,布衣也可傲王侯!”
守门人又将条子传了进去。
张之洞看过之后,觉得孙中山气势非凡,下联对得不仅格外工整,而且慷慨激昂,胆识与勇气都令人佩服。
心想,如此志存高远之士,将来前途一定不可限量。
所以,一连声说:“请!请!请!”并亲自赶到门口去迎接。
这正是:妙联巧对张之洞,英雄本不问出处。
胸怀天下即豪杰,孙文气势挡不住。
(夏爱华/文,摘自《团结报》)。
张之洞生活趣闻.pptx
来,力量一定非常大。它应该把草地砸一个很深很深的大坑,
可它为什么没卧进土里去呢?为什么它的四周都是平整的土地,
没有一块石头呢?这个问题李四光想了许多年。直到他长大以
后到英国学习了地质学,才明白冰川可以推动巨大的石头旅行
几百里甚至上千里。
后来,李四光回到家乡,专门考察了这块大石头。他终于
弄明白了,这块大石头是片麻岩,是从遥远的秦岭被冰川带到
谢谢关注
6
自幼爱文学
叶圣陶出生在一个平民家庭, 他自己这样形容家里的 情况: “我家无半亩地一间屋, 家况很清苦。”父亲对年幼 的叶圣陶要求很严格。3岁起就要求他识字、描红摩字, 到 6岁进私塾时, 叶圣陶已经能认3000字了。进私塾后, 读书更苦, 老师要求学生成天读书、背书, 不许玩, 只有到 春节前后, 才可以休息。父亲常带叶圣陶出去, 贺年、祝寿、 赏灯、闹元宵......每次出门, 走在路上, 看见一块匾额、 一个牌楼、一座小桥, 父亲就要讲些传说故事。回来后, 还 要求叶圣陶写一篇作文, 记叙沿途见闻。叶圣陶从那时产生 了热爱生活和喜欢写作的兴趣。
2019-11-12
谢谢关注11Fra bibliotek这里来的,因为那时候只有秦岭有片麻岩。经过进一步的考察,
他发现在长江流域有大量第四冰川活动的遗迹。他的这一研究
成果,震惊了全世界。
2019-11-12
谢谢关注
3
闻一多(1899-1946)
生于湖北省蕲水县。中国现代伟大的爱国主义者,学者,
新月派代表诗人。曾任北京艺术专科学校教务长、南京第四
中山大学外文系主任、武汉大学文学院长(任文学院首任院
张之洞生活趣闻
张之洞喜爱养猫。卧室里经常有几十只猫,
而且张之洞一定要亲自喂它们。猫有时在书上
张之洞智对妙联_500字
张之洞智对妙联_500字
作文初中作文高中作文小学作文作文网
清末洋务派首领张之洞,自幼才思敏捷。
他就读教馆时,老师为试探他的文才,一次外游,即景拟出上联,命他应对下联。
联云:“驼背桃树倒开花,黄蜂仰采。
”话音刚落,张之洞立即对出下联:“瘦脚莲蓬歪结子,白鹭斜观。
”老师听罢,连连称妙。
又有一次,当张之洞参加县里童子试时,一个麻脸的主考官,见他个子矮小,便出联戏曰:“小孩子两腿木耳。
”张之洞一听,知道主考官的用意不良,于是便反唇相讥:“老大人一脸花椒。
”主考官听后,尽管哭笑不得,但内心却佩服对方的文才。
还有一次,张之洞同友人漫游汉阳时,友人拟出上联,要他应对下联。
上联云:“汉阳桥,桥上荞,风吹荞动桥未动。
”张之洞望着江心随口答曰:“鹦鹉洲,洲下舟,水使舟流洲不流。
”友人听后,心悦诚服。
与科举有关的笑话
据说清期早期,为了表示对人才的重视,曾经规定:童生考试,每县至少录取前三名。
某县地处偏僻山区,教育水平非常落后。
有一年全县报考的童生总共只有三人。
考试完毕,主考官把试卷收上来一看,不禁目瞪口呆,原来三人中一个抄了题目,只写了“且去”二字;另一个只抄了试题,别的什么也没写;第三个考生干脆连考题也没抄。
主考官无可奈何,只好大笔一挥,把抄了题目并写了“且去”二字的那位考生取为第一,并批道:“但观‘且去’二字,必定满腹经纶。
”又把抄了试题的那位取为第二,批道:“誊写毫无差错,足见其才可造。
”再把交了白卷的那位列为第三,批曰:“不轻易下笔,可见其行事谨慎。
”这只是清朝科考取士的笑话,不必当真。
可是在文化大革命中,却有人高考时交了白卷而飞黄腾达者,那人叫张铁生。
事情是这样的,1973年,正在辽宁省兴城县白塔公社枣山大队插队的张铁生,被公社推荐参加大学考试。
6月30日,在理化考试时,他仅做了3道小题,其余一片空白,却在试卷背面给“尊敬的领导”写了一封信。
在信中,张铁生诉说了自己在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发生矛盾时的心理冲突,发泄他因不忍心放弃集体生产而躲到小屋里去复习功课,而导致文化考试成绩不理想的不满情绪。
同年7月19日,《辽宁日报》以《一份发人深省的答卷》为题,刊登了张铁生的信。
编者按说:"张铁生的理化这门课的考试,似乎交了白卷,然而对整个大学招生的路线问题,却交了一份颇有见解、发人深省的答卷。
"8月20日,《人民日报》又转载了张铁生的信,又另加编者按语:“这封信提出了教育战线上两条路线、两种思想斗争的一个重要问题,确实发人深思。
”随后,全国各地报刊纷纷转载,张铁生一夜之间成了名噪全国的“白卷先生”,他也成了红极一时的反潮流英雄。
“四人帮”一伙对张铁生交“白卷”的行为赞不绝口。
1973年,张铁生顺利地被铁岭农学院畜牧兽医系录取。
1975年,第四届人大在北京召开,张铁生当选为人大常委。
江青、王洪文亲自接见他,以示笼络。
张之洞也是猫奴还因作息时间太奇葩曾被弹劾
张之洞也是猫奴还因作息时间太奇葩曾被弹劾张之洞如果生活在现在一定是一个合格的码农...一个养着一群猫的合格码农...张之洞与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并称晚清“四大名臣”。
是洋务运动代表人物。
张出生于贵州兴义府,祖籍则在河北沧州。
咸丰二年时,十六岁的张之洞中顺天府解元,同治二年时,二十七岁的张中进士第三名探花,授翰林院编修,历任教习、侍读、侍讲、内阁学士、山西巡抚、两广总督、湖广总督、两江总督(多次署理,从未实授)、军机大臣等职,官至体仁阁大学士。
“因作息时间奇葩被弹劾年少夜读张之洞幼年时,便很聪慧,读书很用功,5岁入家塾读书,受到了严格的儒家思想的教育熏陶。
他先后跟的几位老师中,丁诵先是道光十八年的进士,翰林院侍读。
而韩超累官至贵州巡抚。
所以,张在13岁以前,就已学完四书五经等儒家经典,此外,他还兼习史学、小学(文字学)、文学及经济之学,又自学了《孙子兵法》、《六韬》等多篇兵学名著,打下日后从政和治学的初步基础,并在12岁那年刊刻了名为《天香阁十二龄草》的诗文集。
除了聪慧又努力外,少年张之洞就已经有一套自己的学习习惯——夜读静思。
“尝篝灯思索,每至夜分,必得其解乃已”。
这套习惯一直伴随着他长大,便成了习性,张之洞就成了一个彻底的夜猫子。
张之洞开始下午2时入睡,至晚间10点起床,然后开始办理公务,“后服官治文书往往达旦,乃幼时好夜坐读书故。
”兴居无节下午两点睡觉,晚上十点办公,就自己的意愿如此,自然也很好。
可惜张之洞身居高位,自己晚上工作,连带属下还得上夜班。
身体好还可,个别体弱多病的人可就坏了,有人被他耗没了命。
清流名将黄体芳的儿子黄绍箕是张之洞的门生,也是他的侄女婿。
黄绍箕后来做了张之洞的幕僚,张之洞非常器重他,最喜欢在晚上找他聊天,一聊就是一整夜,而且揪住他不放。
黄绍箕体弱多病,根本熬不了夜。
熬来熬去,一病不起,最后眼睛一闭不睁,仅54岁就驾鹤西去。
张之洞对此却毫无意识,他该咋地还要咋地。
在张之洞看来,世间万物万象,存在的就是合理的。
有趣的名人励志故事2
有趣的名人励志故事2李鸿章和张之洞都是晚清名臣,但两人关系并不是很融洽,原因大概是李鸿章为人老成稳重,资格又老,而张之洞为清流派领袖,经常发些不着边际的议论,由此两人政见常有抵牾之处。
庚子年间1900年,八国联军侵入北京城后,年迈的李鸿章奉命谈判和约,抱病与侵略者周旋。
由于洋人们要求的和约条件极为苛刻,张之洞也经常在地方上发些言论,无外乎多争权利,不可随意让步云云。
李鸿章张之洞的来电后对人说:“香涛做官数十年,犹是书生之见也。
”张之洞,字香涛,这句话是讽刺张之洞不识时务,只知道在后方发些无用之议论。
后来这句话传到张之洞的耳里,张之洞大怒,反唇相讥道:“少荃议和两三次,乃以前辈自居乎?”这句话和前一句,正好是无缝之联,一时引为笑谈。
张之洞的话,意在讽刺李鸿章在中法战争、中日战争等数次谈判中的失败。
这事在《南亭笔记》与《同光风云录》中都有记载,两人用语入木三分,很是传神。
张之洞好开玩笑,有一次还把玩笑开到了和尚的头上。
据《绮情楼杂记》记载,张之洞署理两江总督的时候,当时幕府中有很多名士,如梁鼎芬、易顺鼎、缪小山等人,这些人跟随张之洞,也都在南京定居。
一日,张之洞忽发雅兴,想去镇江焦山一游,梁鼎芬、易顺鼎等人也趁着这个机会一同公款出游。
当他们乘坐轮船抵达镇江时,天色已晚。
张之洞觉得有点累了,便令暂停在焦山下休息,明日上山。
这些人当中,唯有梁鼎芬是故地重游,因为他当年奏参李鸿章被革职后,曾在此地海西庵读书,所以缪小山、易顺鼎等人就怂恿梁鼎芬先带他们到海西庵看奇石,梁鼎芬也欣然答应了。
不料到了海西庵后,却发现方丈已经换了人。
不过,小沙弥还认得梁大人,于是还是按老规矩给梁鼎芬等用盖碗泡茶敬献。
新方丈不认识梁鼎芬,不知道他们是贵客,便瞪了小沙弥一眼,让他用普通粗茶待客,弄得梁鼎芬等人很没面子,怏怏而归。
这些人回去后,张之洞见他们一个个面露不悦之色,问明缘故后,笑道:“这些和尚也真势利,明日你们再随我去吧。
”第二日,张之洞带着众人登山,来到了海西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名人趣事:张之洞妙对幽默多
名人趣事:张之洞妙对幽默多
张之洞(1837-1909年),直隶南皮(今属河北)人。
洋务运动后期的主要代表。
字孝达,号香涛,晚号抱冰,同治进士。
晚清奇才和重臣,从政、治文都卓有成功。
少时聪颖好学,出口成章,显示了出众的才华,被誉为神童。
他在对对联方面也颇有造诣,流传下来诸多名联趣事。
现特撰写几例奉献给读者,以作饭后茶余之乐也,岂不妙哉!
驼背桃树倒开花
某天,师率众童出游。
触景生情,师给出上联:驼背桃树倒开花,黄蜂仰采。
句中的驼倒仰三个字,极具形态,写尽春色。
一时难倒众生。
只见张之洞歪着脑袋盯着莲花池。
片刻,俏皮地对道:瘦脚莲蓬歪结子,白鹭斜观。
联语妙思,意趣横生。
众人称奇。
柳丝莺梭
一次,老师给学生出了一个上联日:柳丝莺梭,织就江南三春色。
众生抓耳挠腮难答对,老师自己也没有想出下联。
张之洞思索片刻,遂对道:云笺雁字,传来塞北九重书。
该联至今被楹联界众口称绝。
小猪拱小竹
课间休息时,老师在庭院观察到一场面,后又出一上联:小猪拱小竹,小猪一动,小竹一动。
张之洞看老师手执紫砂茶壶喝茶的情景,灵机一动信口对日:胡嘴对壶嘴,胡嘴一撅,壶嘴一撅。
现场情景,引得众师生哈哈大笑。
小孩子两腿木耳
张之洞参加童子试,年龄和个子都最小,坐着够不到案几,只得站着答卷,站久了腿发麻。
主考官见状戏笑日:小孩子两腿木耳。
张之洞知道是考官取笑自己,抬头一看,发现主考官是个麻子脸,遂脱口道:老大人一脸花椒。
全场哗然。
主考大人哭笑不得,但却又无可奈何。
藕入泥中
一日乡试,主考官出对,要张之洞出下联。
联日:藕入泥中,玉管通地理。
张之洞略微思考,遂对道:荷出水面,朱笔点天文。
众人拍手称奇,连呼真神童也!
南皮县文童九岁
清道光年间,张之洞九岁时被举荐进京应试。
帝见他年幼,遂说:回家过三年再来吧!
他知道圣意不可违,可又不甘心就此放弃这不可多得的机会,便绕着龙柱子转了三圈。
帝不知何意,惊奇地问:为何不走哇?
张之洞说:我已过了三年了!
道光帝这才看出他实在机敏过人,笑着说:那好,我出个对子你对南皮县文童九岁。
张之洞应声答道:北京城天子万年。
道光帝见他对得十分工整、贴切,甚为高兴,特意赐给他一个顶子和一领蓝衫。
洛水灵龟献寿.
清同治二年,公元1863年,张之洞参加会试,中一甲第三名,即探花。
殿试时,慈禧太后出联(同治帝年幼,其母慈禧垂帘听政)试之:洛水灵龟献寿,天数五,地数五,五五还归二十五,数数定元始天尊,一诚有感。
张之洞才思敏捷,遂对道:丹山彩凤呈祥,雄声六,雌声六,六六总成三十六,声声祝慈禧太后,万寿无疆。
慈禧太后凤颜大悦,张之洞从此以后官运亨通。
后任内阁学士、山西巡抚、两广总督、湖广总督、商务大臣、协力大学士、体仁阁大学士、军机大臣,谥号文襄。
半边山
清末,张之洞任湖广总督。
某天,张总督同几个幕僚和举子郊游。
见一山坡上路边有一碑刻一上联:半边山、半边路、半溪流水半溪涸。
但没有下联,众觉蹊跷。
原来这是大文豪苏东坡与好友佛印禅师前来游赏,佛印和尚触景生情,遂吟出该上联,让苏东坡对下联。
苏东坡冥思苦想,竞无续对。
后命家人树此碑刻该上联以
求下联。
八百多年来,多少文人墨客、官宦奇才、游子学士到此,都因对不出下联而感叹不已,脸上无光。
此时,一举子对总督大人说:之洞兄才高八斗,定能对出下联。
张之洞沉思片刻后,说:这下联,苏大学士早已对好,何须我辈再对!众人听后,在碑的前后左右都没有找到下联。
遂不解。
张之洞指着石碑道:你们看,眼前分明是一块碑、一行字、一句成联一句虚。
众人顿悟,齐声称赞:能对上苏大学士对不上的绝句,还是张大人才华出众啊。
天朝上看
晚清时,朝政腐败,国弱可欺。
张之洞还有一次对联外交,更为国家增光添彩,大长了中国人的志气,大灭了东洋鬼子的威
风。
有一次,张之洞奉命设宴招待日本国驻华使节横露。
横露自认为是个中国通,颇懂中国悠久的历史文化,对对子颇有研究,故自命不凡,夜郎自大。
席间,横露目无一切、阴阳怪气、骄横地说出了一句上联:日本东来,光照大清一统。
这句话无形中表现出了日本使节对大清王朝的蔑视,以及不屑一顾的蛮横恶态。
张之洞十分震惊和愤怒,但他却强压怒火,因为这是外交场合,又是在中国,还要表现出中华泱泱大国的外交姿态。
既要反击,又要讲究艺术。
只见他从容不迫地端起酒杯喝了口酒,镇定但又信心百倍地高声吟日:天朝上看,气贯全球五洲。
对句对仗工整,妙趣天成,气魄宏大,横眉冷对,从气势上镇住了横露的邪气。
横露听后,满心不悦,却又说不出话来,无法反驳,最终
得到了应有的惩罚和警告。
伟哉,张之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