胸部CT技术规范

合集下载

CT检查操作规程

CT检查操作规程

CT检查操作规程一、引言CT(Computed Tomography)是一种通过计算机处理多个X射线图像来重建人体内部结构的成像技术。

为了确保CT检查的准确性和安全性,制定本操作规程,以规范CT检查的操作流程和注意事项。

二、设备准备1. 确保CT设备处于正常工作状态,包括检查床、扫描器、控制台等。

2. 确保CT设备的辐射剂量符合国家和地区的相关标准,保证患者的安全。

三、患者准备1. 接待患者时,需告知患者CT检查的目的、过程和注意事项,解答其疑问,并取得患者的知情同意。

2. 根据患者的病情和检查要求,指导患者进行必要的准备工作,如禁食、服用特定的对比剂等。

3. 确保患者的个人隐私和尊严得到尊重,提供必要的隐私保护措施。

四、操作流程1. 患者到达CT检查室后,由技术人员负责接待并核对患者的个人信息。

2. 根据医生的检查要求,选择合适的扫描方案和参数,确保获得高质量的图像。

3. 帮助患者脱去金属物品和不必要的衣物,佩戴防护用具,如铅衣、铅眼镜等。

4. 患者躺在检查床上,调整体位和姿势,确保患者的舒适度和稳定性。

5. 根据扫描方案,进行必要的对比剂注射或口服对比剂准备。

6. 技术人员通过控制台操作CT设备,开始扫描过程。

在扫描过程中,需要确保患者保持静止,避免运动造成图像模糊。

7. 扫描完成后,技术人员对图像进行初步评估,确保图像质量满足临床需要。

8. 如有需要,技术人员可进行重建图像、三维重建等进一步处理。

9. 技术人员将扫描结果保存并上传至医疗信息系统,供医生进行诊断。

五、安全措施1. 技术人员应熟悉CT设备的操作原理和安全规范,并定期接受相关培训。

2. 确保CT设备的辐射剂量符合国家和地区的相关标准,避免对患者和工作人员造成不必要的辐射伤害。

3. 严格遵守个人防护措施,如佩戴铅衣、铅眼镜等,减少辐射暴露。

4. 定期检查和维护CT设备,确保其正常运行和安全性能。

5. 对于孕妇、儿童、老年人等特殊患者,应特别关注其辐射剂量的控制和个人安全。

CT操作技术要求规范

CT操作技术要求规范

CT操作技术要求规范一、CT操作技术的目的及意义二、CT操作技术要求1.基本技能要求:(1)具备医学基础知识和相关医疗器械的基本知识,了解CT设备的原理和工作流程。

(2)熟练掌握常见疾病的CT扫描方案和扫描层厚的选择,能根据不同病症进行相应的CT扫描操作。

(3)具备良好的观察力和敏锐的思维能力,能够快速判断图像质量,发现图像异常和扫描误差。

(4)熟悉射线安全操作规程,掌握剂量限值和减低辐射剂量的技术。

2.检查前准备:(1)与患者进行沟通,告知检查目的和操作流程,解答患者疑问,取得患者的配合。

(2)了解患者病史和过敏史,能够判断是否需要使用对比剂进行增强扫描。

(3)确保设备正常运行状态,检查扫描架、检查床和其他相关设备的完好性,确保操作环境整洁。

3.图像采集和重建:(1)根据医嘱和患者病情,制定合理的扫描方案,选择合适的扫描层厚、扫描层间距、定位和扫描范围等参数。

(2)准确标记解剖的位置和方向,根据患者的体位安装标志线。

(3)操作设备进行扫描,调节扫描参数和对比剂注射速度,确保获得高质量的图像。

(4)扫描结束后,进行图像重建,选择合适的图像重建算法和层厚,确保图像清晰度和分辨率。

4.准确解读和记录:(1)了解人体正常解剖结构,能够正确识别扫描图像中的器官和组织。

(2)判断图像异常和临床病变,记录并传达给医师,提供诊断依据。

(3)对检查结果进行准确记录,包括检查日期、病人基本信息、扫描层厚和层间距、对比剂使用情况等重要信息。

5.防护和安全操作:(1)掌握射线安全操作规程,全程佩戴个人防护器材,如防护手套、铅罩等,保护自身安全。

(2)在进行对比剂增强扫描时,监测患者血压和心率变化,及时处理对比剂过敏等不良反应。

(3)严格遵守洗手和消毒规程,保持操作环境的清洁。

三、操作技术要求规范的意义制定CT操作技术要求规范,对于规范化和标准化操作流程,提高CT 扫描的效率和准确性,确保扫描质量,减低辐射剂量,保护患者和操作人员的健康,提高临床诊断的准确性和疗效,具有重要的意义。

CT技术操作规范(全面手册)

CT技术操作规范(全面手册)

CT技术操作规范(全面手册)1. 引言2. CT设备操作流程为了使操作员能够熟练掌握CT设备的操作流程,以下是CT设备操作的详细步骤:2.1 准备工作在开始操作CT设备之前,应按照以下步骤进行准备工作:1. 检查设备及其附件是否正常工作,并确保设备已连接到电源。

2. 预热设备一段时间,以确保设备达到稳定的工作状态。

3. 检查辐射防护装置,确保其完整、干净,并及时更换损坏的防护装置。

2.2 患者准备在进行CT扫描之前,应遵循以下步骤准备患者:1. 根据医嘱,向患者解释CT扫描的目的和过程,并获得其同意。

2. 确保患者不佩戴任何与扫描过程有关的金属物品。

3. 根据需要,指导患者服用口服对比剂或注射静脉对比剂。

2.3 扫描操作在开始CT扫描之前,请按照以下步骤进行操作:1. 根据医嘱选择合适的扫描模式和参数,并确保相关设置正确。

2. 将患者正确定位于CT设备的扫描位置,确保患者的稳定性和舒适性。

3. 启动CT设备,并确保设备能够顺利运行。

4. 通过CT设备的图像预览功能,调整扫描区域和图像质量。

5. 按照扫描计划执行扫描,确保扫描过程平稳、连续。

3. 安全措施和风险管理在操作CT设备时,操作员必须始终注意安全措施和风险管理,以确保操作的安全性和患者的安全。

以下是一些重要的安全措施和风险管理指南:1. 操作员应熟悉设备的紧急停机按钮的位置,并在必要时及时按下。

2. 合理安置防护装置,以降低辐射对操作员和患者的影响。

3. 定期检查设备的辐射防护装置,确保其有效性。

4. 严格按照标准操作流程进行操作,避免操作失误和意外发生。

5. 定期对CT设备进行维护和检修,确保设备的性能和安全性。

4. 结论本文档为CT技术操作提供了详细的规范指南,包括CT设备的操作流程、患者准备和安全措施。

通过严格遵守这些规范,操作员能够正确、高效地运行CT设备,保证患者的安全和诊断的准确性。

对于从事CT技术操作的人员,本手册将成为一个有价值的参考工具,帮助他们提供更好的医疗服务。

【2020实用】CT和MRI技术规范-胸部及CTA扫描技术

【2020实用】CT和MRI技术规范-胸部及CTA扫描技术

胸部及CTA扫描技术第一节胸部CT扫描技术一、适应证1.纵隔:肿瘤、淋巴结肿大、血管病变等。

2.肺:肿瘤、结核、炎症、间质性和弥漫性病变等。

鉴别肺门增大的原因,区分血管性结构、淋巴结肿大和肿块。

3.胸膜和胸壁:定位胸膜腔积液和胸膜增厚的范围与程度,鉴别包裹性气胸与胸膜下肺大泡,了解胸壁疾病的侵犯范围及肋骨和胸膜的关系,了解外伤后有无气胸、胸腔积液及肋骨骨折等情况。

4.心包和心脏:明确心包积液、心包肥厚及钙化程度,鉴别心脏原发或继发肿瘤。

5.大血管病变:诊断各种胸部大血管病变,包括主动脉瘤、夹层动脉瘤、肺动脉栓塞、大血管畸形等。

二、检查技术1.常规平扫:(1)体位:仰卧位,头先进,两臂上举抱头,身体置于床面正中。

驼背或不宜仰卧者、对少量胸腔积液和胸膜肥厚进行鉴别诊断者可采用俯卧位。

扫描范围为从肺尖开始到肺底。

(2)参数:常规胸部 CT扫描采用螺旋扫描方式,采集层厚≤1 mm,重建层厚 5~7 mm,层间距 5~7 mm。

对于呼吸困难不能屏气者或婴幼儿,扫描中应适当加大螺距,缩短扫描时间,以减少运动伪影。

2.高分辨率成像:肺弥漫性、间质性病变以及可疑支气管扩张时,可采用高分辨率扫描模式,层厚和层间距均为 0.6~1.0 mm,采用高分辨率算法重建。

3. 增强扫描:(1)常规增强扫描:对比剂用量60.0~70.0 ml,流率 2.0~2.5 ml/s,延迟扫描时间30~35 s。

扫描范围和扫描参数同常规平扫。

(2)胸部 CTA:对比剂用量 80.0~100.0 ml,流率3.0~3.5 ml/s,延迟扫描时间依据对比剂智能追踪技术测定,通常为12~18 s。

三、图像处理纵隔窗窗宽 300~500 HU,窗位 30~50 HU;肺窗窗宽800~1 500 HU,窗位-600~-800 HU[18-19]。

第二节先天性心脏病CT扫描技术一、适应证怀疑先天性心脏病,如房间隔缺损、单心房、左侧三房心、室间隔缺损、动脉导管未闭、主动脉-肺动脉间隔缺损、法乐四联症、完全性大动脉错位、先天性主动脉缩窄等。

胸部CT技术规范

胸部CT技术规范

十二、胸部[操作方法及程序]1.检查前准备(1) 认真核对CT检查会诊单,了解病情,明确检查目的和要求。

对检查目的、要求不清的申请单,应要求填写会诊单医师核准、填写清楚。

(2)扫描前去除病人颈、胸部饰物及其他金属物品。

(3)训练病人呼吸和屏气要领。

(4)对增强扫描者,按含碘对比剂使用要求准备。

2.检查方法和扫描参数(1)平扫①扫描体位:仰卧位,身体置于床面中间,两臂上举抱头。

②扫描方式:横断面螺旋扫描。

③定位扫描:确定扫描范围、层厚、层距。

④扫描范围:自胸腔入口到肺下界(肋膈角),对外伤患者第12肋包括完全。

⑤扫描机架倾斜角度:0°。

⑥扫描野(FOV):35~45cm。

⑦扫描层厚:5mm,对小病灶必要时局部重建。

⑧扫描间隔:5mm。

⑨重建算法:软组织或标准算法。

⑩扫描参数:根据CT机型设定。

(2)增强扫描①对比剂用量:成人80-100ml+30ml(生理盐水)非离子型含碘对比剂。

儿童用量按体重2ml/kg计算。

②注射方式:压力注射器静脉团注。

注射速率一般为2.5-3.5ml/s。

③扫描开始时间:动脉期:团注追踪,检测到将主动脉约推药开始后25s;延迟期:55-65s。

④其他扫描程序、参数:与平扫相同。

⑤延迟扫描:根据需要可在注射含碘对比剂后3~10min做延迟扫描。

(针对病变延迟)3.摄片要求①依次顺序拍摄定位片(包括有和无扫描线的两幅定位片)、平扫和增强扫描图像。

②显示窗有肺窗,窗位L-600~-700HU,窗宽W1300~1800HU;纵隔窗,窗位L10~30HU,窗宽W320~400HU;骨窗:窗位L300~600HU,宽W1000~2400HU。

③测量病灶大小及增强前后病灶同层面CT值的变化。

[注意事项]: 同颅脑检查。

十三、纵隔[操作方法及程序]1.检查前准备:同胸部检查。

2.检查方法和扫描参数(1)平扫①扫描体位:仰卧位横断面扫描,身体置于床面中间,两臂上举抱头。

②扫描方式:横断面螺旋扫描。

CT技术操作要求规范

CT技术操作要求规范

CT技术操作要求规范1.患者准备:-在进行CT检查之前,需要详细了解患者的病史、过敏史和其他可能影响检查结果的因素。

-患者需要提前清空肠道或者按照特定的引导进行饮食控制,以减少影像干扰。

-非急诊情况下,患者需提前饮水、服用适当的对比剂等。

2.设备校准和质量控制:-CT设备需要定期进行校准和质量控制,以保证其准确性和稳定性。

这包括校准扫描面的位置、对比剂注射器的流速和扫描参数等。

-需要定期检查设备的性能指标,如空间分辨率、低对比分辨率等。

3.辐射剂量管理:-CT检查涉及到X射线辐射,因此需要严格控制辐射剂量,以避免对患者造成伤害。

-操作人员需要熟悉各种扫描模式和参数,根据患者情况选择合适的扫描方式,尽量减少扫描次数和辐射剂量。

-需要在CT设备中设置辐射剂量报警和监控系统,及时预警并记录患者的辐射剂量历史信息。

4.对比剂使用和注射技术:-对于需要使用对比剂的CT检查,操作人员需要了解患者的过敏史,选择适当的对比剂和剂量。

-需要掌握对比剂的注射技术,确保对比剂均匀分布并达到预期效果。

-操作人员需要及时处理发生对比剂不良反应的情况,包括过敏反应和肾功能损伤等。

5.图像质量评估和改进:-CT检查后,操作人员需要对获得的图像进行质量评估,并及时调整扫描参数或重复扫描,以确保影像清晰度和对比度。

-图像采集和重建过程中需要注意伪影的产生,识别和排除各类伪影。

6.数据安全和隐私保护:-CT检查产生的数字化影像数据需要严格保密和安全存储,防止数据泄露和滥用。

-操作人员需要遵守相关法律法规和行业标准,保护患者的隐私和个人信息。

7.操作人员要求:-CT操作人员需要接受相关培训和考核,获得相关的资格证书或执业证书。

-操作人员需要了解CT设备的原理和性能,熟悉影像学解剖学和病理学,掌握CT图像解读的基本技巧。

-操作人员需要保持专业素养,具备良好的沟通和协作能力,与患者和其他医疗团队成员进行良好的沟通和协调。

总之,CT技术操作要求的规范可以确保CT检查的安全性、准确性和有效性,为患者提供准确的影像诊断结果,为医生提供科学依据,为临床治疗决策提供支持。

CT技术操作规范(详尽手册)

CT技术操作规范(详尽手册)

CT技术操作规范(详尽手册)1. 引言本操作规范旨在确保CT技术的正确操作,并提供操作人员所需的指导和规范。

本手册适用于所有CT扫描设备的操作。

2. 设备准备在进行CT扫描之前,操作人员应确保设备准备工作已完成。

准备工作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内容:- 检查设备的运行状态和功能是否正常;- 确保扫描室环境整洁,并清理设备表面;- 检查CT扫描耗材的充足性,如碘水、注射器等;- 验证设备连接的电源和数据线是否正常。

3. 患者准备在进行CT扫描之前,操作人员应对患者进行准备工作。

准备工作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内容:- 确保患者的身体状况适合进行CT扫描,排除禁忌症;- 与患者沟通,解释CT扫描的目的和过程,并获得患者的同意;- 确保患者的部位准确标识,并记录相关信息;- 安排患者的体位和姿势,保证扫描的准确性和舒适度。

4. 扫描参数设置在进行CT扫描之前,操作人员应根据扫描部位和目的进行相应的参数设置。

参数设置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内容:- 选择适当的扫描模式,如螺旋扫描、层厚和间距等;- 设置扫描时间和触发方式;- 根据需要选择增强剂的注射方式和剂量;- 确保曝光参数适合患者的体型和病情。

5. 扫描操作进行CT扫描时,操作人员应按照以下步骤进行操作:1. 将患者放置在扫描床上,并固定好部位;2. 根据预设的扫描参数进行设备的设置;3. 启动扫描程序,确保画面清晰且图像质量符合要求;4. 监控患者的状态,如有异常及时处理;5. 扫描完毕后,及时将患者从扫描床上移开,并记录扫描结束时间。

6. 图像处理与评估扫描结束后,操作人员应对图像进行处理和评估。

处理和评估工作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内容:- 对图像进行重建处理,确保分辨率和清晰度;- 根据需要进行图像增强和修正;- 评估图像质量和显示效果;- 根据图像结果生成报告或交由专业人员进行进一步解读。

7. 设备维护与安全操作人员应定期对CT设备进行维护和保养,确保其正常运行和安全性。

胸部CT技术规范

胸部CT技术规范

胸部CT技术规范胸部CT技术规范一、检查前准备1.了解病史:在进行胸部CT检查前,应详细了解患者的病史,包括现病史、既往史、过敏史等,以便为检查提供参考。

2.告知风险:在检查前,应向患者及其家属详细告知CT检查的风险,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3.患者准备:要求患者脱去上衣,取下金属饰品,以免影响CT图像质量。

二、检查技术1.检查定位:根据检查部位,确定扫描范围。

一般采用仰卧位进行扫描,头先进。

特殊情况下可采用侧卧位或其他体位进行检查。

2.扫描参数:根据检查部位和目的,选择适当的扫描参数,包括扫描层厚、扫描时间、管电压等。

胸部CT一般采用薄层扫描,常用的层厚为1-3mm。

3.扫描方法:一般采用螺旋扫描方式进行扫描。

对于特殊情况下需要观察肺小叶结构的病例,可以采用高分辨率CT(HRCT)技术进行扫描。

4.图像重建:根据需要,对获得的原始数据进行重建,得到不同角度的图像。

常用的重建方法包括横断面、冠状面、矢状面等。

5.图像处理:对于需要进一步分析的图像,可以进行一些图像处理,如窗宽、窗位调整、图像放大等。

三、图像质量评价1.图像清晰度:图像的清晰度是评价CT图像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

应保证图像清晰度足够高,以便观察胸部结构和病变细节。

2.对比度:良好的对比度对于胸部CT图像的质量至关重要。

通过调整窗宽和窗位,可以获得最佳的对比度。

3.定位准确性:定位准确性是指图像中各结构的位置是否准确。

对于胸部CT图像来说,定位准确性的要求较高,特别是对于观察气管、支气管和血管等结构的位置准确性。

4.辐射防护:在保证图像质量的前提下,应尽可能降低辐射剂量,以减少对患者和医护人员的辐射损伤。

四、常见病变的观察与分析1.肺部病变:肺部病变是胸部CT最常见的检查目的之一。

应观察肺内有无肿块、结节、肺炎等病变,并分析其性质。

2.支气管病变:支气管病变也是胸部CT常见的检查目的之一。

应观察支气管有无狭窄、扩张、异物等病变,并分析其性质。

CT技术操作规范

CT技术操作规范

CT技术操作规范CT(计算机断层摄影)是一种医疗设备,用于产生人体内部的高分辨率图像。

正确的CT技术操作规范是确保图像质量和患者安全的关键因素。

下面是一些常见的CT技术操作规范。

1.安全和辐射保护首要的是保证患者的安全和提供最佳的辐射保护。

操作人员应严格遵守相关的辐射保护标准和法规。

这包括确保适当的屏蔽设备和穿戴个人防护装备。

2.设备校准和质量控制CT设备应定期进行校准和质量控制,以确保其正常运行和图像质量的稳定性。

操作人员应熟悉设备的校准程序,并按照规定的频率进行校准和质量控制测试。

3.患者准备在进行CT扫描之前,操作人员应对患者进行适当的准备。

这可能包括患者的询问、解释和获取患者的相关病史资料。

对于一些扫描,可能需要患者服用口服造影剂或接受注射造影剂,在此之前应向患者解释这些过程。

4.扫描计划设计在开始扫描之前,操作人员应根据临床问题和患者的特定需要设计扫描计划。

这包括选择适当的扫描方式(例如螺旋CT、多层螺旋CT等)和扫描参数(例如管电压、管电流、螺旋间距等)。

5.位置标定对于一些特定的CT扫描,如放射治疗计划的CT,操作人员需要进行位置标定。

这包括将患者的身体部位与CT图像的解剖结构进行对应,以便在后续的治疗计划中准确定位。

6.操作技术在进行CT扫描时,操作人员需要掌握正确的操作技术,以确保图像质量和患者安全。

这包括适当的患者定位、正确的扫描参数设置、注射造影剂时的正确注射速度和容量控制等。

7.图像重建和处理在CT扫描完成后,操作人员需要进行图像重建和处理。

这包括使用适当的重建算法和窗宽窗位设置,以产生高质量的图像。

8.数据存档和管理操作人员应确保正确的数据存档和管理。

扫描数据应按照相关的隐私和安全规定进行保存,并且可以方便地检索和共享。

9.报告和沟通操作人员应及时完成CT扫描的报告,将重要的发现写入报告中,并与相关医疗团队进行沟通,以便于决策和治疗计划的制定。

以上是一些常见的CT技术操作规范。

CT技术操作规范(详细资料)

CT技术操作规范(详细资料)

CT技术操作规范(详细资料)1. 引言本文档旨在规范CT技术的操作流程和安全措施,确保医疗工作者正确、安全地使用CT设备进行诊断和治疗。

2. CT设备操作流程2.1 准备工作在操作CT设备之前,操作人员应进行以下准备工作:- 确认患者身份,核对患者信息;- 了解患者的病史和诊断要求;- 对CT设备进行检查,确保设备状态正常;- 准备所需的辅助设备和耗材。

2.2 患者准备2.2.1 示意图标记操作人员应根据医嘱和诊断要求,在患者身体表面进行必要的示意图标记,以指示扫描区域。

2.2.2 患者定位根据示意图标记,操作人员应将患者准确放置在CT扫描台上,并通过合适的固定装置固定患者的头部、四肢等,以确保准确的扫描位置。

2.3 扫描参数设定在设定扫描参数时,操作人员应根据医嘱和诊断要求,合理选择以下参数:- 扫描方式(例如螺旋扫描、螺旋CT、多层扫描等);- 扫描层厚、间隔;- 曝光量、扫描时间等。

2.4 对比剂注射根据医嘱和诊断要求,必要时对患者进行对比剂注射,操作人员应注意以下事项:- 选择适当的对比剂品种和剂量;- 进行皮肤敏感试验,并记录结果;- 确保对比剂的注射速度和方式正确;- 监测患者的反应情况,注意及时处理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

2.5 图像重建及处理操作人员应根据医嘱和诊断要求,使用CT设备提供的图像重建和处理功能对采集的数据进行处理,以得到高质量的图像。

3. 安全措施3.1 辐射安全在操作CT设备时,操作人员应遵循以下辐射安全措施:- 佩戴合适的防护服、手套等个人防护装备;- 在有必要的情况下,选择适当的屏蔽措施保护患者和自己;- 严格控制辐射剂量,确保在可接受范围内。

3.2 设备安全为确保CT设备的正常运行和安全使用,操作人员应:- 定期进行设备巡检和维护保养,确保设备状态良好;- 严格按照操作手册操作设备,避免误操作引发事故;- 遵循设备的使用规范,合理利用设备资源。

4. 总结CT技术操作规范的制定和遵循,对于确保患者的安全、提高诊断效果具有重要意义。

胸部SCT扫描技术

胸部SCT扫描技术
对比剂使用
如需使用对比剂,应提前询问患者 过敏史,并进行必要的预防措施。
扫描参数设置与优化
01
02
03
04
设备选择
选择适当的CT扫描仪,确保 其性能良好且经过定期校准。
扫描范围
根据临床需求确定扫描范围, 通常包括肺尖至肋膈角。
参数设置
设置适当的管电压、管电流、 层厚、螺距等参数,以获得高 质量的图像并减少辐射剂量。
数等,有助于心功能的全面评估。
心脏瓣膜病诊断
03
胸部SCT扫描技术可清晰显示心脏瓣膜的形态、结构异常及钙化
等病变,为心脏瓣膜病的诊断提供重要信息。
05 胸部SCT扫描技术发展趋 势及挑技术和图像重建算法的不断进步,胸部SCT扫 描技术正朝着更高空间分辨率、更低噪声的方向发展,以 实现更精细的肺部结构成像。
超高分辨率CT技术的发展
随着技术的进步,超高分辨率CT将能够提供更精细的图像和更准确的 诊断信息。
多模态影像融合技术的应用
结合不同影像技术的优势,提供更全面的诊断信息,进一步提高诊断 准确性。
远程医疗和移动医疗的应用
通过互联网技术,实现远程会诊和移动医疗,为患者提供更便捷的医 疗服务。
THANKS FOR WATCHING
息。这需要在硬件集成、图像配准和融合算法等方面进行深入研究。
未来展望与行业影响
个性化扫描方案
随着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未来胸部SCT扫描将实现个性化扫描方案,根据患者 的具体情况自动调整扫描参数,以提供最佳的图像质量和最低的辐射剂量。
远程医疗服务
结合5G通信技术,胸部SCT扫描的远程诊断和治疗将成为可能,有助于缓解医疗资源分布 不均的问题,提高医疗服务的可及性。

CT操作技术规范

CT操作技术规范

C T技术操作规范一、颅脑、五官(一)颅脑【适应证】1.颅脑外伤。

2.脑血管疾病。

3.颅内肿瘤。

4.先天性发育异常。

5.颅内压增高、脑积水、脑萎缩等。

6.颅内感染。

7.脑白质病。

8.颅骨骨源性疾病。

【禁忌证】1.严重心、肝、肾功能衰竭。

2.含碘对比剂过敏。

【操作方法及程序】1.检查前准备(1)认真核对:CT检查申请单,了解病情,明确检查目的和要求。

对检查目的。

要求不清的申请单,应与临床医师核准,确认。

(2)做好解释工作,消除病人的紧张心理,取得病人合作。

(3)去除头部的金属饰物等,避免伪影干扰。

(4)对增强扫描者,按含碘对比剂使用要求准备。

(5)对婴幼儿、外伤、意识不清及躁动不安的病人,根据情况给予适当的镇静剂。

2.检查方法及扫描参数(1)平扫①扫描体位:仰卧位,下颌内收,两外耳孔与台面等距。

②扫描方式:横断面连续扫描。

③定位扫描:确定扫描范围、层厚、层距。

④扫描定位基准线:听眦线。

⑤扫描范围:自听眦线向上连续扫描80~90mm。

⑥扫描机架倾斜角度:根据病人头颅的具体位置,扫描机架作适当倾斜,使射线方向与颅底平面平行。

⑦扫描野(FOV):头部范围。

⑨扫描层厚:5~10mm。

⑩扫描间隔:5~10mm。

⑾重建算法:软组织或标准算法。

⑿扫描参数:根据CT机型设定。

(2)增强扫描①对比剂用量:成人为60~100ml离子型或非离子型含碘对比剂,儿童接体重计算为2ml/kg。

②注射方式:用压力注射器静脉内团注或加压快速手推团注,速率1.0~2.0ml/s,如重点观察病变的血管特征(动脉瘤、动静脉畸形等),2.5~3.5ml/s。

③扫描开始时间:开始注射对比剂后16~20s做动脉期扫描,60~70s做实质期扫描。

④扫描程序、参数与平扫相同。

3.摄片要求(1)依次顺序摄取定位片、平扫和增强图像。

(2)窗位:L30~40HU,窗宽:W70~100HU。

(3)骨窗窗位:L300~500HU,窗宽:W1300~1800HU。

CT和MRI技术规范-胸部及CTA扫描技术

CT和MRI技术规范-胸部及CTA扫描技术

胸部及CTA扫描技术第一节胸部CT扫描技术一、适应证1.纵隔:肿瘤、淋巴结肿大、血管病变等。

2.肺:肿瘤、结核、炎症、间质性和弥漫性病变等。

鉴别肺门增大的原因,区分血管性结构、淋巴结肿大和肿块。

3.胸膜和胸壁:定位胸膜腔积液和胸膜增厚的范围与程度,鉴别包裹性气胸与胸膜下肺大泡,了解胸壁疾病的侵犯范围及肋骨和胸膜的关系,了解外伤后有无气胸、胸腔积液及肋骨骨折等情况。

4.心包和心脏:明确心包积液、心包肥厚及钙化程度,鉴别心脏原发或继发肿瘤。

5.大血管病变:诊断各种胸部大血管病变,包括主动脉瘤、夹层动脉瘤、肺动脉栓塞、大血管畸形等。

二、检查技术1.常规平扫:(1)体位:仰卧位,头先进,两臂上举抱头,身体置于床面正中。

驼背或不宜仰卧者、对少量胸腔积液和胸膜肥厚进行鉴别诊断者可采用俯卧位。

扫描范围为从肺尖开始到肺底。

(2)参数:常规胸部 CT扫描采用螺旋扫描方式,采集层厚≤1 mm,重建层厚 5~7 mm,层间距 5~7 mm。

对于呼吸困难不能屏气者或婴幼儿,扫描中应适当加大螺距,缩短扫描时间,以减少运动伪影。

2.高分辨率成像:肺弥漫性、间质性病变以及可疑支气管扩张时,可采用高分辨率扫描模式,层厚和层间距均为 0.6~1.0 mm,采用高分辨率算法重建。

3. 增强扫描:(1)常规增强扫描:对比剂用量60.0~70.0 ml,流率 2.0~2.5 ml/s,延迟扫描时间30~35 s。

扫描范围和扫描参数同常规平扫。

(2)胸部 CTA:对比剂用量 80.0~100.0 ml,流率3.0~3.5 ml/s,延迟扫描时间依据对比剂智能追踪技术测定,通常为12~18 s。

三、图像处理纵隔窗窗宽 300~500 HU,窗位 30~50 HU;肺窗窗宽800~1 500 HU,窗位-600~-800 HU[18-19]。

第二节先天性心脏病CT扫描技术一、适应证怀疑先天性心脏病,如房间隔缺损、单心房、左侧三房心、室间隔缺损、动脉导管未闭、主动脉-肺动脉间隔缺损、法乐四联症、完全性大动脉错位、先天性主动脉缩窄等。

CT检查技术规范及注意事项

CT检查技术规范及注意事项

CT检查技术规范及注意事项人体某部一定厚度的层面被X线束扫描被称为做CT检查,检查时,透过该层面的X线被探测器所精准接收再转变成可见光后,光电进行转换又变成电信号,再由模拟/数字转换器转变成数字,输进计算机中进行处理。

在进行CT检查前,患者一定要听从医嘱的指示,做好相关检查准备。

针对危重患者,应该先进行抢救再做CT检查。

对于狂躁患者,应该先实施镇静处理再做检查。

由于CT检查具有放射性,孕妇最好禁止CT检查、婴幼儿也应谨慎检查。

CT检查可以使病情更直观地通过影像呈现出来,但是也要做好有的放矢,不要一味地依赖CT检查。

一、CT检查技术规范1、机器应做好哪些准备首先要保证CT检查室的各种设备符合相应的温度和湿度标准;其次要严格按照机器的操作步骤来执行操作,预热X线管,进行空气校正,检查是否拥有足够的存储空间,对于PACS系统要保证数据传输通畅,高压注射器要检查好是否完好呈现待用状态,检查好影像交付介质是否正常,并定期对CT设备进行状态维护;最后,CT检查室还应配备可用于急救的医疗器械和药品。

2、受检者应做好哪些准备检查前,受检者应根据自己的检查部位做好相应金属饰品的去除工作,因为金属饰品可能会影响X线穿透力的效果。

检查中,受检者要保持体位不动,不然会影响X线的扫描。

对于不能积极配合检查的受检者,应给予镇静处理。

做胸部、腹部检查的患者应做好屏气训练,以确保扫描时检查部位处于静止状态;做胃肠道CT检查的患者要在检查前适量饮水;做颈部和喉部检查的患者检查时不能进行吞咽;做眼部检查的患者检查时要闭上双眼并保持眼球静止不动,若是不能闭上眼睛就盯住正前方的一个目标为好。

3、操作者应做好哪些准备CT操作者对基本的影像诊断知识要熟知,可以针对受检者的检查特点以及诊断需要合理设置个性化的扫描流程与参数。

CT操作者要对CT机的性能和特点了如指掌,并认真查对。

CT操作者应以良好的态度对受检者解释清楚相关检查要求,安抚患者的不安情绪,以使患者能积极配合检查工作。

CT技术操作规范(详尽手册)

CT技术操作规范(详尽手册)

CT技术操作规范(详尽手册).doc CT技术操作规范(详尽手册)1. 引言2. 设备准备在操作CT技术之前,需要做好相关设备的准备工作,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内容:- CT设备的供电和联网- 预热设备,确保设备处于正常工作状态- 校准和校验设备,检查设备的准确性和稳定性- 检查设备的配件和耗材,并确保其完好无损- 准备合适的个人防护装备,如导静电手套、防护眼镜等3. 操作流程3.1. 患者准备在进行CT扫描之前,需要对患者进行相关准备工作:- 给患者提供充分的信息,解释CT扫描的目的和过程,并获得其同意- 确定患者的身体状况,包括过敏史、妊娠情况等,并据此决定是否需要特殊处理- 让患者脱去金属饰品和其他可能干扰扫描图像的物品- 按照需要给患者注射造影剂,并解释造影剂的注意事项- 辅助患者正确摆放身体,以获取清晰的图像3.2. 扫描操作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和医生的要求,进行相应的扫描操作:- 根据扫描部位和目的选择合适的扫描模式和参数- 确保设备设置正确的层厚和层间距,以获取高质量的图像- 在扫描过程中,密切观察设备的运行情况和图像质量,及时调整参数和处理异常情况- 保持与患者的沟通,提供必要的指导和舒适的体验3.3. 后处理和分析在扫描完成后,可以对生成的图像进行后处理和分析:- 选择合适的软件工具,进行图像重建和滤波处理,以优化图像的质量- 根据需要,进行三维重建、VR(Volume Rendering)和MIP (Maximum ___)等图像处理- 进行图像测量和分析,提取有用的参数和特征- 将结果保存并提供给医生进行诊断和处理4. 安全注意事项在操作CT技术时,需要注意以下安全事项:- 确保设备和操作环境的良好通风,避免有害气体积聚- 严格遵守射线安全规范,减少辐射对患者和操作人员的影响- 使用正确的个人防护装备,避免接触有害物质和受伤- 定期对设备进行维护和质量控制,确保其正常工作和安全性5. 总结本文档详尽地介绍了CT技术的操作规范,以及在操作过程中需要注意的事项。

CT技术操作规范(详实资料)

CT技术操作规范(详实资料)

CT技术操作规范(详实资料) CT技术操作规范(详实资料)1. 引言2. CT操作准备在进行CT扫描操作前,需要做以下准备工作:- 核对病人相关信息,包括姓名、年龄、性别等;- 检查设备状态,确保设备正常工作;- 确保CT室环境整洁,减少影响扫描质量的因素。

3. CT扫描过程CT扫描过程通常包括以下几个步骤:3.1 选择扫描方案根据临床需要,选择合适的扫描方案,包括扫描方式、层厚、层间距等参数。

在选择时要根据患者具体情况进行调整,避免过度曝射造成的不必要损害。

3.2 预扫描定位在开始正式扫描前,进行预扫描定位,以确定扫描层面和扫描范围。

通过与医生沟通,确认预扫描位置是否准确。

3.3 患者准备- 对于需要注射造影剂的患者,应提前准备好造影剂,并与患者沟通好注射方法和注意事项;- 对于需要服用口服造影剂的患者,应提前准备好造影剂,并与患者沟通好服用方法和注意事项;- 告知患者关于扫描的注意事项,包括扫描时间、保持姿势等。

3.4 扫描操作- 确保患者舒适并采取合适的体位,如需要固定体位,应使用合适的固定器具;- 在扫描过程中,操作人员要通过监控仪器实时观察患者的情况,并及时配合医生的指示进行扫描。

3.5 扫描完成后的处理- 在扫描结束后,停止辐射源,确保患者安全;- 将扫描结果保存并记录在病历中;- 协助医生进行影像诊断。

4. 操作注意事项在CT技术操作过程中,需要注意以下事项:- 严格遵守辐射安全规定,保护自身和患者的安全;- 注意扫描参数的选择,确保扫描质量和辐射剂量的平衡;- 与患者进行充分沟通,解答患者的疑问和顾虑,提供必要的安慰;- 遵守医院相关规章制度,保护患者隐私和病例资料的机密性。

5. 总结CT技术操作规范是保证CT扫描质量和患者安全的重要依据。

本文档提供了详实的操作规范资料,包括CT操作准备、CT扫描过程、操作注意事项等内容,希望能为CT技术操作提供参考和指导。

CT技术操作规范(全面资料)

CT技术操作规范(全面资料)

CT技术操作规范(全面资料)1. 引言2. CT技术操作要点2.1 设备预检在进行CT扫描之前,操作人员应进行设备预检,确保设备工作正常。

预检内容包括但不限于:- 检查设备供电是否正常;- 检查设备硬件连接是否稳固;- 检查设备与辅助设备(如注射泵、呼气阀)连接是否正确;- 检查设备备用部件是否齐备。

2.2 扫描准备在进行CT扫描之前,操作人员应与患者进行沟通,了解患者病史及特殊情况,以便调整扫描参数和操作流程。

扫描准备内容包括但不限于:- 根据患者病理特点确定扫描方式及扫描区域;- 确定扫描层数、间距及触发方式等参数;- 为患者做好安全措施,如使用防护衣、固定患者体位等。

2.3 扫描操作在进行CT扫描之时,操作人员应确保以下操作要点:- 操作人员应站在安全区域,远离X射线束;- 操作人员应按照扫描计划,设置扫描参数;- 操作人员应在扫描过程中密切观察患者情况,及时调整扫描参数;- 如遇到意外情况或异常情况,操作人员应立即采取应对措施,保证患者及设备安全。

2.4 扫描后处理在扫描完成后,操作人员应进行相关后处理工作,以确保生成高质量的CT图像。

扫描后处理包括但不限于:- 根据需要对图像进行切片重建、放大缩小等操作;- 对图像进行评估,判断图像质量和病变情况;- 确认图像处理完毕后,保存图像数据。

3. 设备维护及常见问题解决3.1 设备维护为保证CT设备长期稳定工作,操作人员应定期进行设备维护,包括但不限于:- 定期进行设备清洁、消毒;- 定期进行设备校准、质量控制;- 定期检查设备备件存货情况。

3.2 常见问题解决在CT操作过程中,常常会遇到一些问题,操作人员应及时解决或报告相关人员处理。

常见问题包括但不限于:- 扫描过程中出现装置故障;- 图像质量不理想;- 患者异常反应。

操作人员应受过专业培训,在工作中注意细节,不断提高自身技术水平,以保证CT技术操作规范的落实。

4. 结论本文档详细介绍了CT技术的操作要点、设备维护及常见问题解决等内容。

胸部CT读片规范胸部CT扫描技术及基本概念

胸部CT读片规范胸部CT扫描技术及基本概念

胸部CT扫描技术及基本概念
二、层厚及间隔
CT扫描需要确定扫描时球管发出的X线束的宽度, 称为层厚。扫描所取层厚越大,所显示病变的影像受 部分容积效应的影响越大,因为CT断面影像是通过计 算该层面全部像素的平均CT值确认的。 胸部CT扫描, 常规采用8~10 mm层厚及8~10 mm间隔,肺门区采用 5 mm层厚及5 mm间隔扫描。
胸部CT扫描技术及基本概念
三、CT值、窗宽和窗位
1. CT值代表X线穿过组织被吸收后的衰减量。不 同组织的CT值各异,各自在一定的范围内波动。 空气 至骨路之间的X线衰减系数划分为2000~3095个单位, 以HU表示。以2000等分为例,骨骼CT值为+1000 HU, 空气为-1000 HU;软组织为 20~70 HU,水为 0 (±10 HU),脂肪-50~-100 HU以下。
胸部CT肺窗主要根据斜裂、水平裂及段 支气管分布来分析及定位。
右上叶
右中叶 右下叶
左上叶 左下叶斜裂
尖后段
左上叶 前段
上舌段 下舌段
左 肺
左下叶
背段 内前基底段 外基底段 后基底段
尖段
右上叶 后段
前段
右 肺
右中叶
内段 外段
背段பைடு நூலகம்
内基底段
右下叶 前基底段
外基底段
后基底段
独眼能看双上肺,左下还留一点背。 对眼能看前后背,双眼能看前和背。 嵴角出现能看中、舌、背,
胸部CT读片规范 胸部CT扫描技术及基本概念
胸部CT扫描技术及基本概念
一、胸部CT扫描方法
1. 平扫 胸部的骨骼、软组织、空气、液体及脂肪 在CT图像上有良好的自然对比度,利用组织的自然密 度差可以对胸部的许多生理、病理改变作出诊断。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十二、胸部
[操作方法及程序]
1.检查前准备
(1) 认真核对CT检查会诊单,了解病情,明确检查目的和要求。

对检查目的、要求不清的申请单,应要求填写会诊单医师核准、填写清楚。

(2)扫描前去除病人颈、胸部饰物及其他金属物品。

(3)训练病人呼吸和屏气要领。

(4)对增强扫描者,按含碘对比剂使用要求准备。

2.检查方法和扫描参数
(1)平扫
①扫描体位:仰卧位,身体置于床面中间,两臂上举抱头。

②扫描方式:横断面螺旋扫描。

③定位扫描:确定扫描范围、层厚、层距。

④扫描范围:自胸腔入口到肺下界(肋膈角),对外伤患者第12肋包括完全。

⑤扫描机架倾斜角度:0°。

⑥扫描野(FOV):35~45cm。

⑦扫描层厚:5mm,对小病灶必要时局部重建。

⑧扫描间隔:5mm。

⑨重建算法:软组织或标准算法。

⑩扫描参数:根据CT机型设定。

(2)增强扫描
①对比剂用量:成人80-100ml+30ml(生理盐水)非离子型含碘对比剂。

儿童用量按体重2ml/kg计算。

②注射方式:压力注射器静脉团注。

注射速率一般为2.5-3.5ml/s。

③扫描开始时间:动脉期:团注追踪,检测到将主动脉约推药开始后25s;延迟期:55-65s。

④其他扫描程序、参数:与平扫相同。

⑤延迟扫描:根据需要可在注射含碘对比剂后3~10min做延迟扫描。

(针对病变
延迟)
3.摄片要求
①依次顺序拍摄定位片(包括有和无扫描线的两幅定位片)、平扫和增强扫描图像。

②显示窗有肺窗,窗位L-600~-700HU,窗宽W1300~1800HU;纵隔窗,窗位L10~30HU,窗宽W320~400HU;骨窗:窗位L300~600HU,宽W1000~2400HU。

③测量病灶大小及增强前后病灶同层面CT值的变化。

[注意事项]: 同颅脑检查。

十三、纵隔
[操作方法及程序]
1.检查前准备:同胸部检查。

2.检查方法和扫描参数
(1)平扫
①扫描体位:仰卧位横断面扫描,身体置于床面中间,两臂上举抱头。

②扫描方式:横断面螺旋扫描。

⑧定位扫描:确定扫描范围、层厚、层距。

④扫描范围:上界为胸腔入口,下界至心室水平。

⑤扫描机架倾斜角度:0°。

⑥扫描野(FOV):35~45cm。

⑦扫描层厚:5~l0mm。

⑧扫描间隔:5~l0mm。

⑨重建算法:软组织或标准算法
⑩扣描参数:根据CT机型设定。

(2)增强扫描:同胸部检查。

3.摄片要求:同胸部检查。

[注意事项] :同胸部检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