胸部CT技术规范

合集下载

胸部扫描规范

胸部扫描规范

照相
5-7张,6张居多
备注:GE:mA:240, 螺距:1.375, Rot.time:0.5
胸部扫描范围
上:胸廓入口(T1上缘) 下:双侧肾上腺下缘(L1上部70%, T12椎体下部 12%,L1椎体中部下部12%,其它占6%)
胸部CT窗技术
(1)肺窗 窗宽1500-2000HU,窗位:-450--600 HU; (2)纵隔窗 窗宽250-350HU, 窗位:30-50HU; (3)骨窗 窗宽1500-2000HU,窗位:250-350HU
扫描定位相的观察
准确判断被检者的吸气情况: 吸气足:
扫描定位相的观察
准确判断被检者的吸气情况: 吸气不足(与前图为同一病人):
平扫参数的设定
序列
KV/ mA/Rot.time//Noise indes
探头覆盖(mm) Helical层厚(mm) 螺距和速度(mm/旋转一周)
旋转时间(sec) 覆盖速度 扫描类型
此课件下载可自行编辑修改,供参考! 感谢您的支持,我们努力做得更好!
胸部扫描类型
平扫,胸部CT检查常规采用横断面扫描 高分辨扫描(HRCT),发现小病灶或观察肺间质等加做 增强扫描,用于观察细微结构
检查步骤
被检者的接待与登记 输入被检者的一般资料及扫描相关信息 被检者体位的选择 扫描定位相及制定扫描计划 断层扫描 照相和存储

CT操作技术要求规范

CT操作技术要求规范

CT操作技术要求规范

一、CT操作技术的目的及意义

二、CT操作技术要求

1.基本技能要求:

(1)具备医学基础知识和相关医疗器械的基本知识,了解CT设备的

原理和工作流程。

(2)熟练掌握常见疾病的CT扫描方案和扫描层厚的选择,能根据不

同病症进行相应的CT扫描操作。

(3)具备良好的观察力和敏锐的思维能力,能够快速判断图像质量,发现图像异常和扫描误差。

(4)熟悉射线安全操作规程,掌握剂量限值和减低辐射剂量的技术。

2.检查前准备:

(1)与患者进行沟通,告知检查目的和操作流程,解答患者疑问,

取得患者的配合。

(2)了解患者病史和过敏史,能够判断是否需要使用对比剂进行增

强扫描。

(3)确保设备正常运行状态,检查扫描架、检查床和其他相关设备

的完好性,确保操作环境整洁。

3.图像采集和重建:

(1)根据医嘱和患者病情,制定合理的扫描方案,选择合适的扫描

层厚、扫描层间距、定位和扫描范围等参数。

(2)准确标记解剖的位置和方向,根据患者的体位安装标志线。

(3)操作设备进行扫描,调节扫描参数和对比剂注射速度,确保获

得高质量的图像。

(4)扫描结束后,进行图像重建,选择合适的图像重建算法和层厚,确保图像清晰度和分辨率。

4.准确解读和记录:

(1)了解人体正常解剖结构,能够正确识别扫描图像中的器官和组织。

(2)判断图像异常和临床病变,记录并传达给医师,提供诊断依据。

(3)对检查结果进行准确记录,包括检查日期、病人基本信息、扫

描层厚和层间距、对比剂使用情况等重要信息。

5.防护和安全操作:

(1)掌握射线安全操作规程,全程佩戴个人防护器材,如防护手套、铅罩等,保护自身安全。

CT技术操作规范(全面手册)

CT技术操作规范(全面手册)

CT技术操作规范(全面手册)

1. 引言

2. CT设备操作流程

为了使操作员能够熟练掌握CT设备的操作流程,以下是CT

设备操作的详细步骤:

2.1 准备工作

在开始操作CT设备之前,应按照以下步骤进行准备工作:

1. 检查设备及其附件是否正常工作,并确保设备已连接到电源。

2. 预热设备一段时间,以确保设备达到稳定的工作状态。

3. 检查辐射防护装置,确保其完整、干净,并及时更换损坏的

防护装置。

2.2 患者准备

在进行CT扫描之前,应遵循以下步骤准备患者:

1. 根据医嘱,向患者解释CT扫描的目的和过程,并获得其同意。

2. 确保患者不佩戴任何与扫描过程有关的金属物品。

3. 根据需要,指导患者服用口服对比剂或注射静脉对比剂。

2.3 扫描操作

在开始CT扫描之前,请按照以下步骤进行操作:

1. 根据医嘱选择合适的扫描模式和参数,并确保相关设置正确。

2. 将患者正确定位于CT设备的扫描位置,确保患者的稳定性

和舒适性。

3. 启动CT设备,并确保设备能够顺利运行。

4. 通过CT设备的图像预览功能,调整扫描区域和图像质量。

5. 按照扫描计划执行扫描,确保扫描过程平稳、连续。

3. 安全措施和风险管理

在操作CT设备时,操作员必须始终注意安全措施和风险管理,以确保操作的安全性和患者的安全。以下是一些重要的安全措施和

风险管理指南:

1. 操作员应熟悉设备的紧急停机按钮的位置,并在必要时及时

按下。

2. 合理安置防护装置,以降低辐射对操作员和患者的影响。

3. 定期检查设备的辐射防护装置,确保其有效性。

4. 严格按照标准操作流程进行操作,避免操作失误和意外发生。

CT操作技术规范

CT操作技术规范

C T技术操作规范

一、颅脑、五官

(一)颅脑

【适应证】

1.颅脑外伤。

2.脑血管疾病。

3.颅内肿瘤。

4.先天性发育异常。

5.颅内压增高、脑积水、脑萎缩等。

6.颅内感染。

7.脑白质病。

8.颅骨骨源性疾病。

【禁忌证】

1.严重心、肝、肾功能衰竭。

2.含碘对比剂过敏。

【操作方法及程序】

1.检查前准备

(1)认真核对:CT检查申请单,了解病情,明确检查目的和要求。对检查目的。要求不清的申请单,应与临床医师核准,确认。

(2)做好解释工作,消除病人的紧张心理,取得病人合作。

(3)去除头部的金属饰物等,避免伪影干扰。

(4)对增强扫描者,按含碘对比剂使用要求准备。

(5)对婴幼儿、外伤、意识不清及躁动不安的病人,根据情况给予适当的镇静剂。

2.检查方法及扫描参数

(1)平扫

①扫描体位:仰卧位,下颌内收,两外耳孔与台面等距。

②扫描方式:横断面连续扫描。

③定位扫描:确定扫描范围、层厚、层距。

④扫描定位基准线:听眦线。

⑤扫描范围:自听眦线向上连续扫描80~90mm。

⑥扫描机架倾斜角度:根据病人头颅的具体位置,扫描机架作适当倾斜,使射线方向与颅底平面平行。

⑦扫描野(FOV):头部范围。

⑨扫描层厚:5~10mm。

⑩扫描间隔:5~10mm。

⑾重建算法:软组织或标准算法。

⑿扫描参数:根据CT机型设定。

(2)增强扫描

①对比剂用量:成人为60~100ml离子型或非离子型含碘对比剂,儿童接体重计算为2ml/kg。

②注射方式:用压力注射器静脉内团注或加压快速手推团注,速率1.0~2.0ml/s,如重点观察病变的血管特征(动脉瘤、动静脉畸形等),2.5~3.5ml/s。

胸部CT检查临床操作规范

胸部CT检查临床操作规范
4.造影检查 造影增强的目的是增加病灶与周围正常组织的对比。因胸部具 有良好的自然对比,故一般不需造影增强,但对于显示胸部的血管性病变,鉴别 纵隔内肿块或增大淋巴结与大血管,了解病变与血管的关系,以及显示合并肺不 张的肿块的大小、范围,则可用造影增强检查。一般采用静脉团注法(bolus injection),也可用快速静脉滴注法,能取得较好的增强效果。
胸部 CT 的适应证主要包括:①常规 X 线检查发现病变需进一步定性或定位 者,如肺或纵隔肿块的大小、形态、内部结构、密度特点、准确部位及与周结构 的关系;肺癌有无肺门及纵隔淋巴结转移;增大的肺门是血管抑或肿大淋巴结等。 ②临床上有痰细胞学阳性,肺功能异常等表现,高度疑诊为胸部病变,但常规 X 线检查阴性者。CT 有助于发现微小病灶或位于纵隔旁、心脏后、横膈周围以及 胸膜下等区域的隐匿病灶。③导向穿刺活检及某些介入治疗的定位。 【禁忌证】
B.胸骨柄平面:该平面相当于主动脉弓上水平,可显示无名动脉、左颈总动 脉、左锁骨下动脉以及双侧头臂静脉 5 个血管断面。气管前方为无名动脉,较粗。 左侧为左颈总动脉,其外后方为左锁骨下动脉。3 个动脉的排列与主动脉弓的方 向一致。无名动脉和左颈总动脉前外方为头臂静脉。左头臂静脉向右横行,越过 无名动脉前方汇入右头臂静脉。因此它的断面可表现为无名动脉前方的横行致密 带状影。右头臂静脉断面呈圆形。由于主动脉弓的分支可有变异,因而常见的 3

胸部CT技术规范

胸部CT技术规范

十二、胸部

[操作方法及程序]

1.检查前准备

(1) 认真核对CT检查会诊单,了解病情,明确检查目的和要求。对检查目的、要求不清的申请单,应要求填写会诊单医师核准、填写清楚。

(2)扫描前去除病人颈、胸部饰物及其他金属物品。

(3)训练病人呼吸和屏气要领。

(4)对增强扫描者,按含碘对比剂使用要求准备。

2.检查方法和扫描参数

(1)平扫

①扫描体位:仰卧位,身体置于床面中间,两臂上举抱头。

②扫描方式:横断面螺旋扫描。

③定位扫描:确定扫描范围、层厚、层距。

④扫描范围:自胸腔入口到肺下界(肋膈角),对外伤患者第12肋包括完全。

⑤扫描机架倾斜角度:0°。

⑥扫描野(FOV):35~45cm。

⑦扫描层厚:5mm,对小病灶必要时局部重建。

⑧扫描间隔:5mm。

⑨重建算法:软组织或标准算法。

⑩扫描参数:根据CT机型设定。

(2)增强扫描

①对比剂用量:成人80-100ml+30ml(生理盐水)非离子型含碘对比剂。儿童用量按体重2ml/kg计算。

②注射方式:压力注射器静脉团注。注射速率一般为2.5-3.5ml/s。

③扫描开始时间:动脉期:团注追踪,检测到将主动脉约推药开始后25s;延迟期:55-65s。

④其他扫描程序、参数:与平扫相同。

⑤延迟扫描:根据需要可在注射含碘对比剂后3~10min做延迟扫描。(针对病

变延迟)

3.摄片要求

①依次顺序拍摄定位片(包括有和无扫描线的两幅定位片)、平扫和增强扫描图像。

②显示窗有肺窗,窗位L-600~-700HU,窗宽W1300~1800HU;纵隔窗,窗位L10~30HU,窗宽W320~400HU;骨窗:窗位L300~600HU,宽W1000~2400HU。

胸外科常用操作技术规范胸部CT针吸活检

胸外科常用操作技术规范胸部CT针吸活检

胸外科常用操作技术规范胸部CT针吸活检【适应证】

1.性质待定的肺内孤立性结节或肿块。

2.胸壁恶性病变。

3.肺内结节或肿块,而对侧肺内有恶性病变。

4.肺门肿块,而经支气管活检未能诊断。

【禁忌证】

1.肺功能不全者 (有慢支肺大泡、低氧血症)要慎重。

2.有严重出血倾向及凝血机制障碍者。

【方法】

1.CT扫描:先作定位片,以后根据病灶大小来决定层厚、层隔,一般使用lOmm层厚/层隔,作连续横断扫描。

2.穿刺点选定:若病灶位于前胸,患者取仰卧位,病灶位于后胸则取俯卧位。根据病灶分布的最大容积,最易进针的方向,避开大血管的位置和肋骨的重叠区,结合体表的骨性标志,来选定穿刺层面。在穿刺层面上用标识器固定在穿刺点上,然后测出自穿刺点经皮肤至病灶的纵横距离,以确定迸针的方向和深度。

3.在穿刺点表面用1%普鲁卡因或2%利多卡因作局部麻醉。其深度应考虑因局麻后软组织肿胀而略有增加。

4.从穿刺点按照所测得的深度进针后,应再作一次横断CT 扫描,以观察进针方向是否正确。特别注意针尖与纵隔大血管有无接触,以及针尖是否在病灶内。

5.针吸活检后,要严密观察有无气胸,咯血等并发症出现,因此需要再作一层横断扫描。

【注意事项】

1.术中患者要安静、配合,穿刺时要摒住呼吸。

2.选用细穿刺针 (7~9号),并发症少。

3.出现气胸、咯血者应严密观察,积极处理。

CT操作技术参考规范

CT操作技术参考规范

CT操作技术参考规范

C T技术操作规范

一、颅脑、五官

(一)颅脑

【适应证】

1.颅脑外伤。

2.脑血管疾病。

3.颅内肿瘤。

4.先天性发育异常。

5.颅内压增高、脑积水、脑萎缩等。

6.颅内感染。

7.脑白质病。

8.颅骨骨源性疾病。

【禁忌证】

1.严重心、肝、肾功能衰竭。

2.含碘对比剂过敏。

【操作方法及程序】

1.检查前准备

(1)认真核对:CT检查申请单,了解病情,明确检查目的和要求。对检查目的。要求不清的申请单,应与临床医师核准,确认。

(2)做好解释工作,消除病人的紧张心理,取得病人合作。

(3)去除头部的金属饰物等,避免伪影干扰。

(4)对增强扫描者,按含碘对比剂使用要求准备。

(5)对婴幼儿、外伤、意识不清及躁动不安的病人,根据情况给予适当的镇静剂。

2.检查方法及扫描参数

(1)平扫

①扫描体位:仰卧位,下颌内收,两外耳孔与台面等距。

②扫描方式:横断面连续扫描。

③定位扫描:确定扫描范围、层厚、层距。

④扫描定位基准线:听眦线。

⑤扫描范围:自听眦线向上连续扫描80~90mm。

⑥扫描机架倾斜角度:根据病人头颅的具体位置,扫描机架作适当倾斜,使射线方向与颅底平面平行。

⑦扫描野(FOV):头部范围。

⑨扫描层厚:5~10mm。

⑩扫描间隔:5~10mm。

⑾重建算法:软组织或标准算法。

⑿扫描参数:根据CT机型设定。

(2)增强扫描

①对比剂用量:成人为60~100ml离子型或非离子型含碘对比剂,儿童接体重计算为2ml /kg。

②注射方式:用压力注射器静脉内团注或加压快速手推团注,速率1.0~2.0ml/s,如重点观察病变的血管特征(动脉瘤、动静脉畸形等),2.5~3.5ml/s。

CT技术操作规范(详尽手册)

CT技术操作规范(详尽手册)

CT技术操作规范(详尽手册)

1. 引言

本操作规范旨在确保CT技术的正确操作,并提供操作人员所需的指导和规范。本手册适用于所有CT扫描设备的操作。

2. 设备准备

在进行CT扫描之前,操作人员应确保设备准备工作已完成。准备工作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内容:

- 检查设备的运行状态和功能是否正常;

- 确保扫描室环境整洁,并清理设备表面;

- 检查CT扫描耗材的充足性,如碘水、注射器等;

- 验证设备连接的电源和数据线是否正常。

3. 患者准备

在进行CT扫描之前,操作人员应对患者进行准备工作。准备工作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内容:

- 确保患者的身体状况适合进行CT扫描,排除禁忌症;

- 与患者沟通,解释CT扫描的目的和过程,并获得患者的同意;

- 确保患者的部位准确标识,并记录相关信息;

- 安排患者的体位和姿势,保证扫描的准确性和舒适度。

4. 扫描参数设置

在进行CT扫描之前,操作人员应根据扫描部位和目的进行相应的参数设置。参数设置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内容:

- 选择适当的扫描模式,如螺旋扫描、层厚和间距等;

- 设置扫描时间和触发方式;

- 根据需要选择增强剂的注射方式和剂量;

- 确保曝光参数适合患者的体型和病情。

5. 扫描操作

进行CT扫描时,操作人员应按照以下步骤进行操作:

1. 将患者放置在扫描床上,并固定好部位;

2. 根据预设的扫描参数进行设备的设置;

3. 启动扫描程序,确保画面清晰且图像质量符合要求;

4. 监控患者的状态,如有异常及时处理;

5. 扫描完毕后,及时将患者从扫描床上移开,并记录扫描结束时间。

6. 图像处理与评估

CT操作技术要求规范

CT操作技术要求规范

C T技术操作规

一、颅脑、五官

(一)颅脑

【适应证】

1.颅脑外伤。

2.脑血管疾病。

3.颅肿瘤。

4.先天性发育异常。

5.颅压增高、脑积水、脑萎缩等。

6.颅感染。

7.脑白质病。

8.颅骨骨源性疾病。

【禁忌证】

1.严重心、肝、肾功能衰竭。

2.含碘对比剂过敏。

【操作方法及程序】

1.检查前准备

(1)认真核对:CT检查申请单,了解病情,明确检查目的和要求。对检查目的。要求不清的申请单,应与临床医师核准,确认。

(2)做好解释工作,消除病人的紧心理,取得病人合作。

(3)去除头部的金属饰物等,避免伪影干扰。

(4)对增强扫描者,按含碘对比剂使用要求准备。

(5)对婴幼儿、外伤、意识不清及躁动不安的病人,根据情况给予适当的镇静剂。

2.检查方法及扫描参数

(1)平扫

①扫描体位:仰卧位,下颌收,两外耳孔与台面等距。

②扫描方式:横断面连续扫描。

③定位扫描:确定扫描围、层厚、层距。

④扫描定位基准线:听眦线。

⑤扫描围:自听眦线向上连续扫描80~90mm。

⑥扫描机架倾斜角度:根据病人头颅的具体位置,扫描机架作适当倾斜,使射线方向与颅底平面平行。

⑦扫描野(FOV):头部围。

⑨扫描层厚:5~10mm。

⑩扫描间隔:5~10mm。

⑾重建算法:软组织或标准算法。

⑿扫描参数:根据CT机型设定。

(2)增强扫描

①对比剂用量:成人为60~100ml离子型或非离子型含碘对比剂,儿童接体重计算为2ml/kg。

②注射方式:用压力注射器静脉团注或加压快速手推团注,速率1.0~2.0ml/s,如重点观察病变的血管特征(动脉瘤、动静脉畸形等),2.5~3.5ml/s。

CT技术操作规范(详细资料)

CT技术操作规范(详细资料)

CT技术操作规范(详细资料)

1. 引言

本文档旨在规范CT技术的操作流程和安全措施,确保医疗工作者正确、安全地使用CT设备进行诊断和治疗。

2. CT设备操作流程

2.1 准备工作

在操作CT设备之前,操作人员应进行以下准备工作:

- 确认患者身份,核对患者信息;

- 了解患者的病史和诊断要求;

- 对CT设备进行检查,确保设备状态正常;

- 准备所需的辅助设备和耗材。

2.2 患者准备

2.2.1 示意图标记

操作人员应根据医嘱和诊断要求,在患者身体表面进行必要的示意图标记,以指示扫描区域。

2.2.2 患者定位

根据示意图标记,操作人员应将患者准确放置在CT扫描台上,并通过合适的固定装置固定患者的头部、四肢等,以确保准确的扫

描位置。

2.3 扫描参数设定

在设定扫描参数时,操作人员应根据医嘱和诊断要求,合理选

择以下参数:

- 扫描方式(例如螺旋扫描、螺旋CT、多层扫描等);

- 扫描层厚、间隔;

- 曝光量、扫描时间等。

2.4 对比剂注射

根据医嘱和诊断要求,必要时对患者进行对比剂注射,操作人

员应注意以下事项:

- 选择适当的对比剂品种和剂量;

- 进行皮肤敏感试验,并记录结果;

- 确保对比剂的注射速度和方式正确;

- 监测患者的反应情况,注意及时处理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

2.5 图像重建及处理

操作人员应根据医嘱和诊断要求,使用CT设备提供的图像重建和处理功能对采集的数据进行处理,以得到高质量的图像。

3. 安全措施

3.1 辐射安全

在操作CT设备时,操作人员应遵循以下辐射安全措施:

- 佩戴合适的防护服、手套等个人防护装备;

- 在有必要的情况下,选择适当的屏蔽措施保护患者和自己;

胸部CT技术规范

胸部CT技术规范

胸部CT技术规范

胸部CT技术规范

一、检查前准备

1.了解病史:在进行胸部CT检查前,应详细了解患者的病史,包括现病史、

既往史、过敏史等,以便为检查提供参考。

2.告知风险:在检查前,应向患者及其家属详细告知CT检查的风险,并签署

知情同意书。

3.患者准备:要求患者脱去上衣,取下金属饰品,以免影响CT图像质量。

二、检查技术

1.检查定位:根据检查部位,确定扫描范围。一般采用仰卧位进行扫描,头先

进。特殊情况下可采用侧卧位或其他体位进行检查。

2.扫描参数:根据检查部位和目的,选择适当的扫描参数,包括扫描层厚、扫

描时间、管电压等。胸部CT一般采用薄层扫描,常用的层厚为1-3mm。

3.扫描方法:一般采用螺旋扫描方式进行扫描。对于特殊情况下需要观察肺小

叶结构的病例,可以采用高分辨率CT(HRCT)技术进行扫描。

4.图像重建:根据需要,对获得的原始数据进行重建,得到不同角度的图像。

常用的重建方法包括横断面、冠状面、矢状面等。

5.图像处理:对于需要进一步分析的图像,可以进行一些图像处理,如窗宽、

窗位调整、图像放大等。

三、图像质量评价

1.图像清晰度:图像的清晰度是评价CT图像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应保证图

像清晰度足够高,以便观察胸部结构和病变细节。

2.对比度:良好的对比度对于胸部CT图像的质量至关重要。通过调整窗宽和

窗位,可以获得最佳的对比度。

3.定位准确性:定位准确性是指图像中各结构的位置是否准确。对于胸部CT

图像来说,定位准确性的要求较高,特别是对于观察气管、支气管和血管等结构的位置准确性。

4.辐射防护:在保证图像质量的前提下,应尽可能降低辐射剂量,以减少对患

CT技术操作规范

CT技术操作规范

CT技术操作规范

CT(计算机断层扫描)技术是一种广泛应用于医学影像诊断的影像技术,具有高分辨率、短时间扫描和三维重建等优点。为了确保CT检查的

准确性和安全性,有必要制定一套CT技术操作规范。以下是一份基本的

CT技术操作规范,供相关人员参考。

一、设备操作规范

1.确保CT设备处于正常工作状态,所有操作按钮和控制器应可正常

使用。

2.在进行CT检查前,应进行设备自检和日常标定,包括X射线管电

压和电流的标定、CT值的标定、图像质量的自检等。确保设备的工作状

态良好。

3.在进行CT检查时,应确保患者的安全。禁止任何与检查无关的人

员进入CT室,同时确保患者不带任何金属物品进入扫描区域。

4.在进行CT扫描前,应选择适当的扫描协议和参数,如螺旋式扫描

或层间扫描,扫描层数和间隔等。同时,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调整扫描参数,如设置合适的扫描范围、选择适当的电压和电流等。

二、患者操作规范

1.在进行CT检查之前,应向患者详细介绍检查过程,并征得其同意。

2.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检查部位,如头部、胸部、腹部等。

3.对于可能会使用造影剂的检查,如血管造影,需详细询问患者有无

对碘过敏史,以确保检查的安全性。

4.在进行CT检查时,患者需要保持相对静止,避免移动和呼吸造成图像模糊。可采用适当的固定装置或给予良好的指导。

三、图像采集规范

1.在进行CT扫描时,应调整适当的切片厚度和间隔,以确保获取到高质量的图像。对于不同部位和疾病,可根据需要设置不同的切片厚度和间隔。

2.在进行CT扫描时,应选择合适的扫描参数,如电压和电流。对于儿童、孕妇等对辐射敏感的患者,应尽量选择较低的辐射剂量。

CT和MRI技术规范-胸部及CTA扫描技术

CT和MRI技术规范-胸部及CTA扫描技术

胸部及CTA扫描技术

第一节胸部CT扫描技术

一、适应证

1.纵隔:肿瘤、淋巴结肿大、血管病变等。

2.肺:肿瘤、结核、炎症、间质性和弥漫性病变等。鉴别肺门增大的原因,区分血管性结构、淋巴结肿大和肿块。

3.胸膜和胸壁:定位胸膜腔积液和胸膜增厚的范围与程度,鉴别包裹性气胸与胸膜下肺大泡,了解胸壁疾病的侵犯范围及肋骨和胸膜的关系,了解外伤后有无气胸、胸腔积液及肋骨骨折等情况。

4.心包和心脏:明确心包积液、心包肥厚及钙化程度,鉴别心脏原发或继发肿瘤。

5.大血管病变:诊断各种胸部大血管病变,包括主动脉瘤、夹层动脉瘤、肺动脉栓塞、大血管畸形等。

二、检查技术

1.常规平扫:

(1)体位:仰卧位,头先进,两臂上举抱头,身体置于床面正中。驼背或不宜仰卧者、对少量胸腔积液和胸膜肥厚进行鉴别诊断者可采用俯卧位。扫描范围为从肺尖开始到肺底。(2)参数:常规胸部 CT扫描采用螺旋扫描方式,采集层厚≤1 mm,重建层厚 5~7 mm,层间距 5~7 mm。对于呼吸困

难不能屏气者或婴幼儿,扫描中应适当加大螺距,缩短扫描时间,以减少运动伪影。

2.高分辨率成像:肺弥漫性、间质性病变以及可疑支气管扩张时,可采用高分辨率扫描模式,层厚和层间距均为 0.6~1.0 mm,采用高分辨率算法重建。

3. 增强扫描:

(1)常规增强扫描:对比剂用量60.0~70.0 ml,流率 2.0~2.5 ml/s,延迟扫描时间30~35 s。扫描范围和扫描参数同常规平扫。

(2)胸部 CTA:对比剂用量 80.0~100.0 ml,流率3.0~3.5 ml/s,延迟扫描时间依据对比剂智能追踪技术测定,通常为12~18 s。

CT检查技术规范及注意事项

CT检查技术规范及注意事项

CT检查技术规范及注意事项

人体某部一定厚度的层面被X线束扫描被称为做CT检查,检查时,透过该

层面的X线被探测器所精准接收再转变成可见光后,光电进行转换又变成电信号,再由模拟/数字转换器转变成数字,输进计算机中进行处理。在进行CT检查前,

患者一定要听从医嘱的指示,做好相关检查准备。针对危重患者,应该先进行抢

救再做CT检查。对于狂躁患者,应该先实施镇静处理再做检查。由于CT检查具

有放射性,孕妇最好禁止CT检查、婴幼儿也应谨慎检查。CT检查可以使病情更

直观地通过影像呈现出来,但是也要做好有的放矢,不要一味地依赖CT检查。

一、CT检查技术规范

1、机器应做好哪些准备

首先要保证CT检查室的各种设备符合相应的温度和湿度标准;其次要严格

按照机器的操作步骤来执行操作,预热X线管,进行空气校正,检查是否拥有足

够的存储空间,对于PACS系统要保证数据传输通畅,高压注射器要检查好是否

完好呈现待用状态,检查好影像交付介质是否正常,并定期对CT设备进行状态

维护;最后,CT检查室还应配备可用于急救的医疗器械和药品。

2、受检者应做好哪些准备

检查前,受检者应根据自己的检查部位做好相应金属饰品的去除工作,因为

金属饰品可能会影响X线穿透力的效果。检查中,受检者要保持体位不动,不然

会影响X线的扫描。对于不能积极配合检查的受检者,应给予镇静处理。做胸部、腹部检查的患者应做好屏气训练,以确保扫描时检查部位处于静止状态;做胃肠

道CT检查的患者要在检查前适量饮水;做颈部和喉部检查的患者检查时不能进

行吞咽;做眼部检查的患者检查时要闭上双眼并保持眼球静止不动,若是不能闭

CT技术操作规范(详尽手册)

CT技术操作规范(详尽手册)

CT技术操作规范(详尽手册).doc CT技术操作规范(详尽手册)

1. 引言

2. 设备准备

在操作CT技术之前,需要做好相关设备的准备工作,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内容:

- CT设备的供电和联网

- 预热设备,确保设备处于正常工作状态

- 校准和校验设备,检查设备的准确性和稳定性

- 检查设备的配件和耗材,并确保其完好无损

- 准备合适的个人防护装备,如导静电手套、防护眼镜等

3. 操作流程

3.1. 患者准备

在进行CT扫描之前,需要对患者进行相关准备工作:

- 给患者提供充分的信息,解释CT扫描的目的和过程,并获得其同意

- 确定患者的身体状况,包括过敏史、妊娠情况等,并据此决定是否需要特殊处理

- 让患者脱去金属饰品和其他可能干扰扫描图像的物品

- 按照需要给患者注射造影剂,并解释造影剂的注意事项

- 辅助患者正确摆放身体,以获取清晰的图像

3.2. 扫描操作

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和医生的要求,进行相应的扫描操作:- 根据扫描部位和目的选择合适的扫描模式和参数

- 确保设备设置正确的层厚和层间距,以获取高质量的图像

- 在扫描过程中,密切观察设备的运行情况和图像质量,及时调整参数和处理异常情况

- 保持与患者的沟通,提供必要的指导和舒适的体验

3.3. 后处理和分析

在扫描完成后,可以对生成的图像进行后处理和分析:

- 选择合适的软件工具,进行图像重建和滤波处理,以优化图像的质量

- 根据需要,进行三维重建、VR(Volume Rendering)和MIP (Maximum ___)等图像处理

- 进行图像测量和分析,提取有用的参数和特征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十二、胸部

[操作方法及程序]

1.检查前准备

(1) 认真核对CT检查会诊单,了解病情,明确检查目的和要求。对检查目的、要求不清的申请单,应要求填写会诊单医师核准、填写清楚。

(2)扫描前去除病人颈、胸部饰物及其他金属物品。

(3)训练病人呼吸和屏气要领。

(4)对增强扫描者,按含碘对比剂使用要求准备。

2.检查方法和扫描参数

(1)平扫

①扫描体位:仰卧位,身体置于床面中间,两臂上举抱头。

②扫描方式:横断面螺旋扫描。

③定位扫描:确定扫描范围、层厚、层距。

④扫描范围:自胸腔入口到肺下界(肋膈角),对外伤患者第12肋包括完全。

⑤扫描机架倾斜角度:0°。

⑥扫描野(FOV):35~45cm。

⑦扫描层厚:5mm,对小病灶必要时局部重建。

⑧扫描间隔:5mm。

⑨重建算法:软组织或标准算法。

⑩扫描参数:根据CT机型设定。

(2)增强扫描

①对比剂用量:成人80-100ml+30ml(生理盐水)非离子型含碘对比剂。儿童用量按体重2ml/kg计算。

②注射方式:压力注射器静脉团注。注射速率一般为2.5-3.5ml/s。

③扫描开始时间:动脉期:团注追踪,检测到将主动脉约推药开始后25s;延迟期:55-65s。

④其他扫描程序、参数:与平扫相同。

⑤延迟扫描:根据需要可在注射含碘对比剂后3~10min做延迟扫描。(针对病变

延迟)

3.摄片要求

①依次顺序拍摄定位片(包括有和无扫描线的两幅定位片)、平扫和增强扫描图像。

②显示窗有肺窗,窗位L-600~-700HU,窗宽W1300~1800HU;纵隔窗,窗位L10~30HU,窗宽W320~400HU;骨窗:窗位L300~600HU,宽W1000~2400HU。

③测量病灶大小及增强前后病灶同层面CT值的变化。

[注意事项]: 同颅脑检查。

十三、纵隔

[操作方法及程序]

1.检查前准备:同胸部检查。

2.检查方法和扫描参数

(1)平扫

①扫描体位:仰卧位横断面扫描,身体置于床面中间,两臂上举抱头。

②扫描方式:横断面螺旋扫描。

⑧定位扫描:确定扫描范围、层厚、层距。

④扫描范围:上界为胸腔入口,下界至心室水平。

⑤扫描机架倾斜角度:0°。

⑥扫描野(FOV):35~45cm。

⑦扫描层厚:5~l0mm。

⑧扫描间隔:5~l0mm。

⑨重建算法:软组织或标准算法

⑩扣描参数:根据CT机型设定。

(2)增强扫描:同胸部检查。

3.摄片要求:同胸部检查。

[注意事项] :同胸部检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