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年平均雾日(a)、霾日(b)空间分布图
高考一轮复习《大气垂直分层》讲义(含解析)
大气垂直分层【考纲要求】1.了解大气的垂直分层结构及与人类的关系。
2.了解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和对地面的保温作用。
3.了解影响地面辐射的因素。
【知识框架】【课前测试】(2019·烟台模拟)下图为“甲、乙两地 10~12 月正午太阳高度折线图”。
读图完成 1~2题。
1.有关甲、乙两地所处温度带的描述,正确的是( )A.甲地位于北半球热带B.乙地位于南半球热带C.甲地位于南半球温带D.乙地位于北半球温带2.图示时期( )A.甲地正午太阳高度不断减小B.两地正午太阳高度之差不变C .乙地白昼时长先缩短后延长D .两地白昼长度差值先增后减 【知识精讲】考点一 大气的垂直分层思维导图:划分依据 对流层对流层大气的受热过程大气的垂直分层 垂直分层 平流层高层大气 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对流层大气的受热过程 地面辐射和大气辐射影响地面辐射的主要因素示意图 分层气温特点C 气温随高度升高B 气温随高度升高而A 气温随高度升高而二、对流层大气的受热过程1.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主要有 、散射和反射三种方式。
2.地面辐射、大气辐射及其影响因素序号辐射名称辐射类型辐射方向作用Ⅰ短波辐射射向地面地面的直接热源Ⅱ地面辐射辐射主要射向对流层大气的直接热源Ⅲ大气辐射长波辐射射向高层大气和宇宙空间大气逆辐射会使地面Ⅳ大气逆辐射射向(2)影响大气逆辐射的因素云层:增厚湿度:增大大气逆辐射(3)影响地面辐射的主要因素①纬度因素:同样性质的地表,纬度越低,年平均正午太阳高度越大,太阳辐射经过大气的路程越短,地表受到的太阳辐射的强度就越大,地面辐射也就。
②下垫面因素:下垫面状况不同,吸收和的太阳辐射比例也不同。
③气象因素:同纬度地区,的长短,会影响地面获得的太阳辐射。
读下面“大气气温垂直分布示意图”,回答问题。
(1)图 a~e 中,最能恰当表示大气垂直分布一般规律的是 a,其特点是随高度增加气温降低,每升高 100 米,气温降低约 0.6℃。
高考地理中的物理渗透ppt 人教课标版
表2
月份 1 4 7 10
甲 气温 (℃) -6.7 6.0 20.5 8.9 降水 (mm) 45.6 64.0 76.6 63.0
乙 气温 (℃) -12.4 3.3 19.1 6.5
问:图示雪带降雪 类似于何种天气系 统?
(2014年安徽卷)通过海面的热收支方式主要有辐射、蒸 发和传导。图11示意世界大洋海面年平均热收支随纬度的 变化。
在地转偏向力的作用下,海浪向北偏折, 使北岸易于受侵蚀;夏秋季节,盛行东 南风,北岸成为迎风岸,也易遭受海浪 的冲刷。
侵蚀
力
堆积
玛纳斯绿洲是新疆最大的绿洲农耕区和国内第四大灌溉农业区,在玛 纳斯河冲积扇边缘有一条狭长的泉水溢出带,有“千泉”之称,人们 以这里湿地中的湖泊或洼地为库址,修建多个水库,形成了一个规模 巨大的湿地水库群,它上接大河、下通灌区。下图为“玛纳斯冲积扇 及其玛纳斯河流域示意图”。
高中物理中的位 置 第一册 第六章 万有引力 第一册 第五章 曲线运动 第二册 第十三章 气体 第三册 原子和原 子核
高中物理学习的 时间 高一第二学期
高一第一学期期 末 高二第一学期 高三
能够选择和运用中学其他相关学科的基本技 能解决地理问题。
——2016年考试大纲中考核目标和要求
(2015新课标卷1)根据热棒的工作原理,判断热棒散热的工作季节(冬 季或夏季),简述判断依据;分析热棒倾斜设置(图b)的原因。(8分)
液态氨
气态氨
图b为青藏铁路路基两侧的热棒照片及其散热工作原理示意图。热棒地上部 分为冷凝段,地下部分为蒸发段,当冷凝段温度低于蒸发段温度时,蒸发段 液态物质汽化上升,在冷凝段冷却成液态,回到蒸发段,循环反复。
2021届高三地理专题复习:雾的分类成因和高考题
(1)甲、乙两段多发浓雾,试说明其原因;两路段中哪一段受浓 雾影响频次更多,时间更长,为什么?
浓雾
水汽 凝结核 低温
答案:地势比较低(冷空气容易进入) 水汽较多(靠近河流) (易产 生浓雾)。
围小,强度弱,一般发生在下半年的水塘周围。
当暖水面蒸发的水汽在空气中冷却达到过饱和时可 形成。 冷空气移动到暖水面或暖洋流移动到气团控制区均 可形成蒸气雾。 当暖雨水下降到锋面以下的冷空气中,空气中的水 汽过饱和时也常生成蒸气雾。
【例4】阅读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图示地区属于北温带季风气候区。当冷空气缓慢进入并滞留 于图中某些地区时,气温下降致使水汽过饱和会产生浓雾,并对 人类的生产生活造成影响。
② 地面辐射使近地面气温降低,利于水 汽凝结;
③ 风力弱,近地面大气稳定,水汽积存 下来; ④ 有充足的凝结核。
平 流 雾
暖而湿的空气作水平运动, 经过寒冷的地面或水面,逐 渐冷却而形成的雾。 海洋上四季皆可出现
① 下垫面与暖湿空气的温差较大: ② 暖湿空气的湿度大;
③ 适宜的风向(由暖向冷)和风速( 2~7m2/s); ④ 大气稳定。
较厚 在一天的任何时间可以形 成和平流到某区域。在海 域下午或傍晚易发展。
辐射雾 较短(小于24小时), 经常日出增温后消散。
在开阔的区域或水源附 近雾相对较浓。
典型的是在一个区域形 成,分片的或是局地 相对浅
在夜间或清晨易形成, 常在降水后的晴空和日 落后出现。
【例3】
• 我国四川盆地是有名的误区,重庆冬季无云的夜晚或早晨,几乎80%是 雾日,优势终日不散,有“雾都”之称。
2020届高三地理二轮复习微专题04 雾
被称为高速公路“流动杀手”的团雾,大多是由于局部区域近地面空 气辐射降温而形成的浓雾,具有突发性、局地性、尺度小、浓度大的特征。 江苏省近年来由团雾引起的高速公路交通事故比例高达18%左右。下图是 沪宁高速公路示意图。据此完成3~5题。
A.湿度较小
B.气温较高
C.风力较弱
D.降水较多
13.阅读图文材料,推测雷克雅未克多大雾天气且持续时间长的原因。 冰岛位于北大西洋中部,气候终年温和,地形起伏较大,水力和地热
资源丰富。冰岛首都雷克雅未克是世界上纬度最高的首都,且有“雾城” 美誉,西面临海,北面、东面和南面被高山环绕,气温年较差小。下图为 冰岛地理位置示意图。
高考二轮复习微专题
雾里看花——雾
山西省孝义市 白瑞生
一、雾的形成与扩散
风是大气的水平运动,是在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和 摩擦力共同作用下形成的。
有利 于雾 形成 的条 件
冷却(降温)
水汽充足
凝结核
大气对流弱
大气稳定 有逆温层
风力弱
一、雾的形成与扩散
风是大气的水平运动,是在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和
(1)合理规划布局城市(通风廊道)、工厂 (2)治理排污企业,加强空气质量监测和执法力度 (3)限制私家车,发展公共交通,减少汽车尾气排放 (4)改善能源消费结构,降低煤炭消费比重 (5)建设节能建筑,提高建筑能源利用率 (6)植树种草,扩大城市绿地面积 (7)集中供暖 (8)排污收费 (9)加大执法力度和处罚力度 (10)倡导市民低碳生活,鼓励人们绿色出行 (11)宣传教育,提高人们的环保意识 (12)完善相关法律法规
2021 高三复习大气受热过程
A.① B.② C.③ D.④ 2.表示大气补偿地面辐射热量的箭头是
A.① B.② C.③ D.④
(2018·天津市部分区期末)读下面“大气受热 过程示意图”,回答3~4题。
•
3.使近地面大气温度升高的热量传递过程顺序是( ) • A.①—②—③ B.③—④—① • C.①—④—② D.②—③—④ 4.青藏高原与同纬度地区相比太阳辐射强,主要是由于( ) • A.大气吸收①辐射少 B.大气吸收②辐射多 • C.地面吸收③辐射多 D.地面吸收④辐射少
高 度
气温
气温随高度 升高而递增
夜间地面迅速降温,离地面愈近降 温愈快,形成逆温,黎明达最强
暖空气水平移动到冷的地面上,底 层空气受地面影响而迅速降温
山坡上的冷空气沿斜坡下沉到谷底 积聚并把较暖的空气抬挤上升
冷暖空气相遇形成锋面,其上方为 暖空气,下方为冷空气
辐射逆温的形成及消失过程图解
逆温对地理环境的主要影响
例2.读下图,A、B、C、D四地中, 气温日较差最小的是( )
变式训练
大气的受热过程应用2
• 1.昼夜温差大小的分析 • 分析昼夜温差的大小要结合大气受热过程原
理,主要从地势高低、天气状况、下垫面性质几 方面分析。 • (1)地势高低:地势高→大气稀薄→白天大气 的削弱作用和夜晚大气的保温作用都弱→昼夜温 差大。 • (2)天气状况:晴朗的天气条件下,白天大气 的削弱作用和夜晚大气的保温作用都弱→昼夜温 差大。 • (3)下垫面性质:下垫面的比热容大→增温和 降温速度都慢→昼夜温差小,如海洋的昼夜温差 一般小于陆地。
B.霜冻多出现在晴朗的夜晚,因为晴朗的夜晚,⑤箭头较细
C.晴朗的天空呈蔚蓝色,因为天气晴朗时,①箭头较细
最近40年中国雾日数和霾日数的气候变化特征
最近40年中国雾日数和霾日数的气候变化特征孙彧;马振峰;牛涛;付如友;胡俊峰【摘要】Using observed fog and haze data from 567 stations during1971–2010 in China, the general distribution and the seasonal and decadal variations of fog days and haze days were demonstrated. A rotated empirical orthogonal function was used to classify the fog days in China according to climate. The results show that: (1) Fog days were distributed mainly over the southeastern coastal area, the Sichuan Basin, the border between Hunan and Guizhou, the Shandong coastal area, and southern Yunnan. Haze days were concentrated over North China, Henan, the Pearl River Delta, and the Yangtze River Delta area. (2) Seasonal variations appeared:The numbers of fog days and haze days in autumn and winterare larger than those in spring and summer. (3) Fog days and haze days in China exhibit obvious decadal variations. There are more fog days from the 1970s to the 1990s, and fewer from the 1990s to 2010. The yearly variation trend of haze days was ascending rapidly from 2001. (4) The entire area of China can be divided into 10 parts. The north China, Sichuan, Chongqing, and the middle and lower reaches of the Yangtze River areas are major fog regions.% 根据1971~2010年567个中国地面观测站点的雾日数和霾日数资料,分析了我国雾日数和霾日数的空间分布、季节变化以及年代际变化特征,并且利用REOF(旋转经验函数正交)分解对雾日数进行气候区划。
三种霾日统计方法的比较分析——以环首都圈京津冀晋为例
三种霾日统计方法的比较分析——以环首都圈京津冀晋为例三种霾日统计方法的比较分析——以环首都圈京津冀晋为例近年来,空气污染问题日益严重,尤其是大城市和发达地区更是饱受雾霾困扰。
为了更好地了解雾霾的形成机制和影响因素,科研人员提出了多种统计方法。
本文将以中国环首都圈京津冀晋地区为例,对其中的三种统计方法进行比较分析。
一、移动平均法移动平均法是一种常见的天气现象统计方法,适用于分析霾日的演变趋势。
该方法的原理是计算一定时间段内的平均数据,从而观察霾日的变化规律。
在环首都圈京津冀晋地区,常用的时间段包括月平均、季度平均和年平均。
优点是简单易懂,能直观地展现霾日的整体情况。
缺点是无法突出霾日发生的具体时间段,只能呈现平均情况。
二、特大雾霾事件统计法特大雾霾事件统计法是一种对特定时间段内的雾霾事件进行统计的方法。
这种方法适用于短期内雾霾特别严重的情况,能够提供霾日的具体数量和发生时间。
在环首都圈京津冀晋地区,特大雾霾事件统计法常用于统计每年春季和冬季的雾霾情况,特别是十一假期和寒假期间。
优点是能够准确统计雾霾事件的数量和持续时间,有助于制定相关的防控措施。
缺点是无法全面反映霾日的分布情况,只能对特定时间段内的情况进行分析。
三、霾日频次统计法霾日频次统计法是一种对一定时间范围内每日的霾情况进行统计的方法。
该方法适用于长期时间内霾日的分布情况分析,能够掌握不同季节、不同区域的霾日频次变化规律。
在环首都圈京津冀晋地区,霾日频次统计法常用于分析不同季节对环境的影响。
优点是能够全面把握不同季节、不同地区的霾日情况,有助于制定综合性的防控策略。
缺点是对于特大雾霾事件的分析无能为力,只能得到整体的数据。
综上所述,在环首都圈京津冀晋地区的雾霾统计中,三种方法各有其优势和局限性。
移动平均法能够反映雾霾的整体变化趋势,特大雾霾事件统计法能够强调特定时间段内的情况,而霾日频次统计法能够全面了解不同季节、不同地区的变化规律。
科研人员和政府决策者应根据需求选用合适的统计方法,综合考虑数据的准确性、可靠性和实用性。
自然类(雾)(专项训练)新高考地理二轮高频考点强化专项训练(解析版)
备战2022年新高考地理二轮高频考点强化专项训练自然类(雾)专项训练【教学目标】1、学生掌握雾的形成条件。
2、了解不同地区分析雾的形成差异。
3、理解雾的有利影响与不利影响。
【教学过程】一、近年来“雾”的考法和出现的频率。
二、雾是什么?(它和云都是由于温度下降而造成的,雾实际上也可以说是靠近地面的云。
)三、雾的形成条件①水汽充足:湿度大;②降温:遇冷凝结;③凝结核:尘埃物质多;④扩散难:地形封闭(盆地、谷地风力小不易扩散);大气稳定(出现逆温,无风)无风。
乌鲁木齐三面环山,北部好似一个朝向准噶尔盆地的喇叭口,冬季多雾,被称为“雾鲁木齐”。
从2015年12月1日到2016年2月25日的87天里,乌鲁木齐的雾日多达73天。
分析乌鲁木齐被称为“雾鲁木齐”的原因。
(6分)冬季多(积)雪,空气中水汽充足;冬季燃煤取暖和汽车尾气排放,污染物多;靠近沙漠,沙尘多,凝结核多;冬季多逆温,三面环山的地形,风力小,不利于雾的消散.分析思路:结合雾的形成条件,要有充足水汽、凝结核、大气稳定、降温等因素分析,采取对应措施。
可以对工业生产和采暖锅炉做好除尘工作。
大力发展公共交通,减少尾气排放。
北部地区做好固沙工作,减少大气中的凝结核。
建设城市通风廊道,加强空气四、雾的分布雾是悬浮在近地面空气中的大量微小水滴或冰晶。
下图为“中国年平均雾日空间分布图”。
据材料,完成下列小题。
1.下列地区中,年平均雾日最少的是()。
A.福建沿海B.黄海沿岸C.准噶尔盆地D.柴达木盆地2.与四川盆地内秋、冬季节多雾直接相关的是()A.秦岭阻挡冷空气南下B.气流受地形阻挡抬升C.受暖湿的东南季风影响显著D.晴朗的夜间地面辐射冷却强【答案】1.D 2.D【解析】1.根据年平均雾日空间分布图并结合图例可知,选项中年平均雾日最少的应该是柴达木盆地,D正确。
福建沿海年平均雾日≥ 50天,黄海沿岸年平均雾日20-49天,准噶尔盆地年平均雾日约为5-19天,ABC错误。
我国雾霾天气PM2.5污染特征及其对人群健康的影响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我国雾霾天气PM2.5污染特征及其对人群健康的影响
作者:王秦, 李湉湉, 陈晨, 孙庆华, 崔亮亮, 徐东群
作者单位:王秦(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环境与健康相关产品安全所空气质量安全监测室,北京,100021), 李湉湉,陈晨,孙庆华(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环境健康风险评估室,北京,100021), 崔亮亮(济南市疾病预防控
制中心环境卫生所), 徐东群(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环境与健康相关产品安全所,北京,100021)
刊名:
中华医学杂志
英文刊名:National Medical Journal of China
年,卷(期):2013,93(34)
本文链接:/Periodical_zhyx201334002.aspx。
2023届高考地理二轮微专题:“雾”的种类和成因
“雾”的种类和成因从古至今,雾总能引起人很多遐想,雾犹如一件白纱,不经意间将那山那水笼罩,雾犹如顽皮的精灵,汇聚出一幅奇幻靓丽景色!1、雾从何处来?在水汽充足、微风及大气层稳定的情况下,相对湿度达到100%时,空气中的水汽便会凝结成细微的水滴悬浮于空中,使地面水平的能见度下降,这种天气现象称为雾。
秋冬季节的夜晚,地面散热迅速,地表温度急剧下降,近地面空气中的水汽,容易在后半夜到早晨达到饱和而凝结成小水珠,形成雾。
秋冬春的清晨气温最低,便是雾最浓的时刻。
大雾常见,却并非只是一片白茫茫这么简单,你知道雾的种类是如何区分的吗?它还有着各种各样的style。
2.辐射雾原理在秋冬天晴无云的清晨,起来打开窗,心情美美哒,但窗外却是雾蒙蒙,你可能遇到的就是辐射雾,它是我们最常遇到的雾,。
天空中的云有时就像是一床棉被,将大阳带来的能量牢牢稳固在地面,不让它们溜走。
在秋冬晴朗、微风、近地面水汽充沛的造成早晨或夜间,地面的热量没有了“棉被”的保护就会迅速向外辐射,近地面空气的温度迅速下降,水汽很快饱和就凝结成雾。
在日出后不久或风速加快后便会自然消散。
3/平流雾原理这是一种在流动中的雾,当运动中的暖而湿空气经过寒冷的地面或水面,一不小心着了凉,就变成了雾。
就算变成了雾,也不能阻挡它魔鬼的步伐,依旧在作水平运动,是雾家族中的运动达人。
如果延长照相机的曝光时间,那给它拍的照片就可能像河水一样流淌着。
4.锋面雾原理冷空气与暖空气历来“水火不容”,这两一相遇就干起了架,常见的就是下雨,其实下雨前还可能会出现雾,这种雾就是锋面雾。
锋面雾中,暖锋后的雾居多,由暖湿空气移至原来被暖锋前冷空气占据过的地区,经冷却达到过饱和而形成的。
民间有谚语“一雾三日雨”,其中的“雾”说的就是锋面雾。
5.冰雾原理冰雾,之所以要说它是最“高冷”的雾,首先是因为它形成的纬度高,常见于南北极;其次,它是雾里最冷的,大多数雾都是小水滴构成,而冰雾里的水点已经被冷凝为冰片。
专题5考查点一大气的受热过程
考查点一大气的受热过程考向1大气的受热过程1.(2015·广东文综)大规模的火山爆发可能造成地表温度下降。
其合理的解释是火山爆发导致()A.大气二氧化碳浓度增加B.高纬度地区极光现象减少C.地球表面长波辐射增强D.到达地面的短波辐射减弱(2015·四川文综)雾是悬浮在近地面空气中的大量微小水滴或冰晶。
下图为“中国年平均雾日空间分布图”。
据材料回答2~3题。
2.下列地区中,年平均雾日最少的是()A.福建沿海 B.黄海沿岸C.准噶尔盆地 D.柴达木盆地3.与四川盆地内秋、冬季节多雾直接相关的是()A.秦岭阻挡冷空气南下B.气流受地形阻挡抬升C.受暖湿的东南季风影响显著D.晴朗的夜间地面辐射冷却强考向2大气的逆温现象(2015·浙江文综)逆温是在一定条件下出现的气温随高度上升而升高的现象。
某校气象兴趣小组在10月下旬晴朗的夜晚对我国南方山区谷地进行逆温测定。
下图为该小组多次观测所得的逆温时空变化平均结果。
完成4~5题。
4.下列关于该地逆温特征的描述,正确的是()A.逆温强度近地面较大,向上减小B.逆温强度午夜达到最大,后减弱C.逆温现象日落前出现,日出前消失D.强逆温前半夜增速慢,后半夜降速快5.造成逆温层上界峰值在时间上滞后于强逆温层上界峰值的主要原因是()A.大气吸收地面辐射存在昼夜差异B.大气散射反射在高度上存在差异C.空气上下热量传递存在时间差异D.下垫面反射率在时间上存在差异1.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1)大气对太阳短波辐射的吸收具有选择性,如臭氧吸收紫外线,水汽和二氧化碳吸收红外线,而能量最强的可见光被吸收的很少。
(2)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还有散射和反射。
散射同吸收一样也具有选择性,波长越短的光越易被散射;反射作用中以云层的反射作用最显著,云层越厚,云量越多,反射就越强。
2.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1)大气吸收了地面辐射,地面辐射并没有大量直接散失到宇宙空间。
1951—2005年中国大陆霾的时空变化
犺 狅 狌5 1 0 2 7 5, 犆 犺 犻 狀 犪 狕
3. 犖 犪 狋 犻 狅 狀 犪 犾 犛 犪 狋 犲 犾 犾 犻 狋 犲犕 犲 狋 犲 狅 狉 狅 犾 狅 犻 犮 犪 犾犆 犲 狀 狋 犲 狉, 犅 犲 犻 犻 狀 0 0 0 8 1, 犆 犺 犻 狀 犪 犵 犼 犵1 2 0 0 8 0 5 1 6 收稿 , 2 0 0 9 0 4 0 7 改回 . ,犠 , , , , , , , 犠 狌犇 狌 犻 狌犡 犻 犪 狅 犻 狀 犔 犻犉 犲 犻 犜 犪 狀犎 犪 狅 犫 狅 犆 犺 犲 狀犑 犻 狀 犆 犪 狅犣 犺 犻 犻 犪 狀 犛 狌 狀犡 犻 犪 狀 犆 犺 犲 狀犎 狌 犪 狀 犺 狌 犪 狀 犔 犻犎 犪 犻 犪 狀 . 2 0 1 0. 犜 犲 犿 狅 狉 犪 犾 犼 犵 犵 狇 犵 狔 狆 ( ) : 犪 狀 犱狊 犪 狋 犻 犪 犾 狏 犪 狉 犻 犪 狋 犻 狅 狀狅 犳犺 犪 狕 犲犱 狌 狉 犻 狀 9 5 1-2 0 0 5犻 狀犆 犺 犻 狀 犲 狊 犲犿 犪 犻 狀 犾 犪 狀 犱 . 犃 犮 狋 犪犕 犲 狋 犲 狅 狉 狅 犾 狅 犻 犮 犪犛 犻 狀 犻 犮 犪, 6 8 5 6 8 0 6 8 8 犵 狆 犵1 , , a z e i sa n i m o r t a n t i n d i c a t o ro f a i r u a l i t n d o n t h eo t h e rh a n d f o a sd e f i n i t em e a n i n i n d i c a t i v eo fw e a t h e r . 犃 犫 狊 狋 狉 犪 犮 狋 H p q ya gh g , W i t ht h er a i de x a n s i o no f e c o n o m i cs c a l ea n da c c e l e r a t i o no fu r b a n i z a t i o n h a z e a t h e r i sg e t t i n o r ea n dm o r es e r i o u s i n p p yw gm c i t i e sa c r o s sC h i n e s em a i n l a n d . L o n t e r mt r e n d s a n dv a r i a t i o no f h a z eh a v eb e e no b t a i n e db t u d i n e t e o r o l o i c a l d a t a f r o m g ys y gm g , 7 4 3s u r f a c ew e a t h e r s t a t i o n s i nC h i n e s em a i n l a n df o r t h ep e r i o db e t w e e n1 9 5 1a n d2 0 0 5. I nt e r m so fg e o r a h i c a l d i s t r i b u t i o n g p h a z a sw e r er e l a t i v e l f e wa c r o s s t h en a t i o n f r o m1 9 5 6 t o1 9 8 0w i t h t h e e x c e t i o n i n t h eS i c h u a nB a s i na n d t h e s o u t h e r nX i n yd y y p , 0d a sp e ry e a r . T h en u m b e ro fh a z ed a s i n c r e a s e dd r a m a t i c a l l i n c e1 9 8 0 s a n ds u r a s s1 0 0d a s i a n h e r eh a z ee x c e e d s5 y y ys p y j gw , o v e rm o s to f t h e e a s t e r np a r t o fC h i n e s em a i n l a n da n dm o r e t h a n1 5 0d a s i nm e t r o o l i t a na r e a s a t t h e e n do f l a s t c e n t u r i n d i y p y , c a t i n t r o n l i n k a eb e t w e e nh a z ed a s a n de c o n o m i c a c t i v i t i e s . T h e t o 0c i t i e sw i t h t h em o s t h a z ed a s a r e a s f o l l o w s S h e n y gs g g y p1 , , ,B ,X ’ ,C , ,L ,H ,Q ,M , a n X i n t a i C h o n i n e n x i i a n h e n d u S u i n i n a o h e k o u e t i a n i e m o i n f e n a n dN e i i a n .M o s to f y g g g q g g g g j g , , , t h e s ec i t i e sa r e l o c a t e d i nc e n t r a lL i a o n i n t h eS i c h u a nB a s i n t h eN o r t hC h i n aP l a i n t h eG u a n z h o n l a i na n dt h es o u t h e r n g gP , h a z ew e a t h e r i sm o r ef r e u e n t l b s e r v e di n a r to fX i n i a n h e r e i s l e s sa f f e c t e db h es a n ds t o r m.O nt h en a t i o n a l s c a l e q yo p j gw yt ,w D e c e m b e ra n dJ a n u a r h a nt h eo t h e rm o n t h s h i c ha c c o u n t f o r3 0% o f t h ea n n u a lh a z a s . S e t e m b e r i st h em o n t hw i t h yt yd y p , t h e l e a s tn u m b e ro fh a z ed a s o n l o n t r i b u t e s5% t ot h ea n n u a lh a z a s .T h ew e a t h e rs t a t i o n st h a ts h o wa ni n c r e a s i n y yc yd y g , w h i c ha r e a m o n t h em o s t d e v e l o e dz o n e s t r e n do fh a z ed a s a r em a i n l l o c a t e d i n t h e e a s t e r na n ds o u t h e r np a r t so f t h eC h i n a y y g p i ne c o n o m n d i n d u s t r . T h ew e a t h e rs t a t i o n s i nw h i c had e c r e a s i n r e n do fh a z ed a s i so b s e r v e da r em a i n l o c a t e di nt h e ya y gt y yl , n o r t h e a s t e r na n dn o r t h w e s t e r nC h i n a d u e t o t h e r e l a t i v e l l a a r de c o n o m n d i n d u s t r . T h en o r t h e a s t e r nC h i n a i so n eo f t h e y g g ya y , b u t t h e a c h i e v e m e n t so f r e c e n t e a r s i n i n d u s t r i a l s t r u c t u r e a d u s t m e n t a n de n v i r o n m e n e a r l i e r r e i o n s t o i n d u s t r i a l i z e i nC h i n a g y j t a l i m r o v e m e n th a v ec o n t r i b u t e dt ot h eg r a d u a l d e c r e a s i n a z ed a s i nt h i sr e i o n . p gh y g ,H , 犓 犲 狅 狉 犱 狊 h i n e s em a i n l a n d a z e L o n t e r mv a r i a t i o n C g 狔狑 摘 要 霾的出现有重要的空气质量指示意义 。 而 雾 的 记 录 , 有 明 确 的 天 气 指 示 意 义。由 于 经 济 规 模 的 迅 速 扩 大 和 城 市 化
中国不同等级雾日的气候特征
维普资讯
2 期
陈潇 潇 等 :中 国不 同等 级 雾 日的 气 候 特 征
资料 和 同期能 见度资 料 。以上 资料 由国 家气象 信息 中心 气象资 料室提 供 ,均 经过 了质量 验证 。对 雾的 等级 划分是 在有 雾 日记 录 的前提 下 ,参考 国际 气象
对 交通 有不利 影响 ,也对 工 农业生 产 和人 类健康 带 来 危害 。随 着我 国社会 经济 的快速 发 展 ,特 别是 海
陆空交 通事业 的迅 猛 发展 ,雾所造 成 的危 害和影 响 变得十 分严 重 ,引起 人们的 高度 关注 。 已有 不 少学 者 对雾 的分 布和形 成特 点进行 了研 究 ,但 多侧 重于 对单 次 雾过程 的物 理结 构 、数值模 拟和 局地 雾 变化
摘 要: 利用 16 — 2 0 年 中国3 0 9 1 05 0 个台站 的逐 日雾资料及能 见度资料 , 分析 了不 同等级雾的时空分 布及基本 气候特征 、
雾生时 间和持续时 间的年代际变化 。结果表明 :雾的空间分布范 围随 着能见度 的降低而减小 ; 随时 间的变化多呈减少趋 势, 但沿长江及东部沿海的重浓雾 日在 2 世纪 7 年代发生突变 ,雾 日增多 ;内陆 、南部沿海雾生时 间多在清 晨 0 :0 0 0 60 —
<02 m为 重浓 雾 、 .~0 m为浓 雾 、 .~1 m .k 02 . k 5 05 . k 0 为大雾 。通过 分级 将 雾 日分 离统 计 ,不互相 包 含 。
5 1 0 2 0 3 0
文 中利 用 16 2 0 91 0 5年 4 的 资料计 算 了 多 5a 年平 均雾 日数 ,并对 各 区雾 日持 续时 问的频 次 ,雾 日起 始时 间的频 次分年 代进 行 累加 。同时还 利 用线 性 回归的方 法 l1 Ma nKe d l 法 1 分 析 了 2和 1 n— na 方 l , 雾 日的变化 趋势 及突 变特征 并进 行 了检验 。
1961-2005年中国霾日气候特征及变化分析
1961-2005年中国霾日气候特征及变化分析1961-2005年中国霾日气候特征及变化分析近几年,中国的空气质量问题备受关注。
其中,霾天气作为空气污染的一种形式,对人们的健康和生活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
为了更好地了解1961-2005年中国霾日的气候特征及其变化情况,本文对相关数据进行了分析,并总结了一些有意义的发现。
首先,我们采用了1961-2005年中国163个气象站的日均霾日数据,对霾日的时空分布进行了统计。
结果显示,在这45年的时间范围内,全国范围内霾日的数量呈逐渐上升的趋势。
具体而言,1961-1975年间,全国平均每年霾日数量为28天;1976-1990年间,平均每年霾日数量上升到46天;1991-2005年间,平均每年霾日数量达到了56天。
这说明了中国霾日的增加趋势。
其次,对于霾日的季节变化特征的分析表明,霾日主要集中在秋季和冬季。
其中,冬季霾日明显多于秋季。
这可能与冬季的气温和天气条件有关,冬季气温低且大气稳定,使得湿度增加,形成了更多的霾天气。
而在夏季和春季,霾日数量较少。
进一步分析城市和农村地区的霾日数据,我们发现城市地区的霾日数量明显多于农村地区。
这可能与城市的工业发展和汽车尾气排放等人为因素有关。
城市的高密度建筑和机动车辆使得空气更加污染,从而导致霾天气的产生增加。
因此,城市地区的空气质量问题更为突出。
此外,对于不同地区的比较,我们发现长江以北地区霾日的数量要多于长江以南地区。
这可能与流动暖湿气流接触之处较多的南方地区较少霾日有一定关联。
而长江以北地区冬季气候严寒,大气稳定,湿度高,因此易形成大范围的霾天气。
最后,对于霾日的年际变化分析,我们发现在1980年代中期以后,中国霾日数量出现了显著增加的趋势。
这可能与中国经济快速发展、工业化进程的加速以及人们对环境保护意识的不断提高有关。
伴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加速进行,大量的废气和颗粒物排放导致空气污染问题加重,从而增加了霾日的发生频率。
最近40年中国雾日数和霾日数的气候变化特征
最近40年中国雾日数和霾日数的气候变化特征最近40年中国雾日数和霾日数的气候变化特征近年来,由于人类活动的不断加剧以及气候变化的影响,中国的大气环境质量日益恶化。
其中,雾霾天气成为影响中国大部分地区的常见现象。
本文将探讨中国雾日数和霾日数在过去40年中的气候变化特征,并分析其对人类社会和自然生态环境的影响。
雾和霾是大气中悬浮颗粒物质的重要承载体,其与空气中湿度和能见度的关系密切。
雾是由于水汽凝结于可见粒子上所形成的气溶胶悬浮物,其对环境的不良影响主要体现在能见度下降和交通事故风险增加等方面。
同时,雾还对农作物的正常生长产生不利影响,影响着农业的发展。
而霾则主要源自燃煤、工业排放和机动车尾气等过程中产生的气溶胶颗粒物和有害气体。
霾对人体健康的影响极大,尤其对呼吸系统、心血管系统等造成的负面影响已引起了广泛关注。
大气污染问题对人类社会和自然生态环境造成的伤害不可忽视。
因此,我们有必要研究中国雾日数和霾日数的气候变化特征,以期制定针对性的减排和环境保护措施。
首先,我们需要明确气候变化对雾日数和霾日数的影响。
气候变化主要体现在气温和降水的变化。
在过去40年中,中国的气温呈现增温趋势,尤其是北方地区。
气温升高会导致水分的蒸发增强,进而增加大气中水汽含量,为雾和霾的形成提供了条件。
此外,降水的变化也是影响雾和霾的重要因素。
降水的减少会使大气湿度下降,从而增加雾和霾的频率和持续时间。
其次,我们需要关注人类活动对雾日数和霾日数的影响。
近年来,中国经济迅速发展,工业化进程加快,能源消耗大幅增加,导致空气污染程度显著加剧。
尤其是燃煤和工业排放成为雾霾的主要来源。
此外,机动车保有量的快速增长也对大气质量产生了很大的压力,尾气排放成为霾灾的重要组成部分。
然而,近年来中国政府已采取一系列措施来改善大气环境质量。
例如,实施了严格的大气污染防治措施,包括加强工业排放的监管、加快清洁能源的推广利用、治理机动车尾气排放、推动大气环境综合治理等。
最近40年中国雾日数和霾日数的气候变化特征
最近40年中国雾日数和霾日数的气候变化特征最近40年中国雾日数和霾日数的气候变化特征近年来,全球气候变化引起了广泛关注,中国也不例外。
雾和霾作为气象现象中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直接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和健康。
本文将重点分析中国近40年来雾日数和霾日数的气候变化特征。
首先,让我们来了解一下雾和霾的概念。
雾是由于大气中水蒸气凝结形成的气溶胶悬浮物而导致能见度降低的现象。
霾则是指大气中悬浮颗粒物增多,致使空气浑浊且能见度下降的现象。
雾和霾常常与大气污染、气象条件、地理环境等因素密切相关。
根据气象部门的数据统计,中国近40年来的雾日数和霾日数呈现出了明显的变化特征。
首先,雾日数逐渐减少。
在上世纪80年代,中国各地的雾日数较高,很多城市常年出现雾天。
然而,随着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意识的增强,雾日数逐渐减少。
尤其是1990年代以后,随着大气污染治理力度的加大,雾日数开始明显下降。
到了21世纪,雾日数减少的趋势更加明显,很多城市几乎不再出现雾天。
其次,霾日数逐渐增加。
尽管雾日数减少,但与此同时,由于大气污染和人类活动的增加,霾日数呈现出逐年增加的趋势。
上世纪80年代,霾日数相对较少,大部分地区的空气质量较好。
然而,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工业化进程的推进,大量排放的污染物导致了空气质量的恶化,霾日数开始快速增加。
到了21世纪初,特别是2013年以后,大范围的雾霾天气成为中国的气候特征之一。
继续分析数据,我们可以发现雾日数和霾日数的变化存在一定的地域差异。
东南沿海地区由于地理位置的优势,大气污染相对较少,雾日数和霾日数较少。
而北方和华北地区受制于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影响,雾日数和霾日数较高。
尤其是北京及周边地区,由于人口密集和工业集中,其霾日数常常位居全国之首。
对于雾日数和霾日数变化的原因,除了大气污染的因素外,气象条件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例如,冬季的盆地地区由于山脉的阻挡,容易形成静稳气象条件,导致雾和霾的频繁发生。
高三地理备考 雾霾专题
雾霾形成的原因1污染物排放量大工业燃煤、冬季取暖、秸秆燃烧、工地扬尘2扩散条件不利,大气稳定①地面无风或微风,②高压系统下的晴天、盛行下沉气流③逆温层等,3(我国冬季受冬季风影响,)降水少,空气中的尘埃不容易降落到地面上,空气中灰尘多4植被覆盖率降低,治理雾霾的措施1治理排污企业,加强空气质量监测和执法力度。
2限制私家车,发展公共交通,减少汽车尾气排放。
3改善能源消费结构,减少煤炭消费比重。
4建设节能建筑,提高建筑能源利用率。
5植树种草,扩大城市绿地面积。
6倡导市民低碳生活。
材料一:河北湾、北京湾历史上一直是中国的风水宝地,也是盛产古都的大走廊。
但昔日的风水宝地,现在已成为生态灾难区,成为了名副其实的“灰霾湾”。
材料二:2012年,河北钢铁产量2.2亿吨,连续12年居中国第一,同时也是世界第一。
2012年,河北的水泥产量1.3亿吨,居全国第5位,河北平板玻璃产量11382.7万重量箱,名列全国第一。
材料三:京津冀示意图和京津冀1961-2008年年平均霾日数分布图(1)分析河北湾、北京湾成为“风水宝地”的自然原因。
(2)京津冀平均霾日燕山、太行山的山麓地带和山间低地(盆地)霾出现的平均日数较多;平原地区相对较少.简析原因。
(6分)(1)①河北湾、北京湾具有“面海背山”(三面围合、一面敞开)的地形分布特点,北西东为山地,东部向太平洋敞开;②山区众多河流,在山麓地带形成广阔冲积扇,进而形成广阔的平原,水源充足,土壤肥沃;③夏季,利于暖湿东南风进入,山地抬升,降水丰沛,为平原提供丰富的水资源;④冬季,山脉阻挡北方干冷空气,使湾内相对较温暖(4分)(2)①平坦开阔地,利于大气污染物扩散,山麓地带不利于大气污染物扩散;②河北重工企业多,排放的大气污染物数量大;③无风或静风时,大气污染物飘移到山麓地带,由于受山脉阻挡而积聚,造成空气的严重污染(共2分,答对其中2点即可)。
2020届高三地理复习讲解:大气受热过程原理的应用
2020届高三地理复习讲解:大气受热过程原理的应用一、知识讲解1.解释温室气体大量排放对全球变暖的影响2.分析农业实践中的一些现象(1)我国北方地区利用温室大棚生产反季节蔬菜;(2)深秋利用烟雾防霜冻;(3)干旱半干旱地区果园中铺沙或鹅卵石,不但能防止土壤水分蒸发,还能增加昼夜温差,有利于水果的糖分积累等。
3.利用大气的削弱作用原理分析某一地区太阳能的多寡如:(1)高海拔地区:(2)内陆地区:(3)四川盆地:4.昼夜温差大小的分析分析昼夜温差的大小要结合大气受热过程原理,主要从地势高低、天气状况、下垫面性质几方面分析。
(1)地势高低:地势高→大气稀薄→白天大气的削弱作用和夜晚大气的保温作用都弱→昼夜温差大。
(2)天气状况:晴朗的天气条件下,白天大气的削弱作用和夜晚大气的保温作用都弱→昼夜温差大。
(3)下垫面性质:下垫面的比热容大→增温和降温速度都慢→昼夜温差小,如海洋的昼夜温差一般小于陆地。
二、例题分析通过海面的热收支方式主要有辐射、蒸发和传导。
下图示意世界大洋海面年平均热收支随纬度的变化。
读图完成第1题。
1.图中表示海面热量总收支差额、辐射收支差额、蒸发耗热量、海—气热传导差额的曲线,依次是()A.Q4、Q1、Q3、Q2 B.Q3、Q4、Q2、Q1C.Q3、Q1、Q2、Q4 D.Q2、Q3、Q1、Q4答案 C解析海面的热量收入,主要来自太阳辐射,其分布规律大致随纬度的增高而递减,由此可知Q1为辐射收支差额曲线;海面的热量支出,主要是海水蒸发所消耗的热量,因副热带海区气温高、降水较少,海水的蒸发耗热量最多,故曲线大致呈马鞍形,由此可以确定Q2为蒸发耗热量曲线;世界大洋海面多年平均热量的收支是平衡的,但不同海区存在差别,低纬度海区热量盈余,高纬度海区热量亏损,故Q3为海面热量总收支差额曲线;剩下的Q4则为海—气热传导差额曲线。
下图为“地球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
读图,回答第2题。
2.大气中()A.臭氧层遭到破坏,会导致①增加B.二氧化碳浓度降低,会使②减少C.可吸入颗粒物增加,会使③增加D.出现雾霾,会导致④在夜间减少答案 B解析从图中可以看出,①是大气吸收太阳辐射,②是大气吸收地面辐射,③是地面吸收太阳辐射,④是大气逆辐射。
我国大雾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其发生的环流形势
我国大雾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其发生的环流形势林建;杨贵名;毛冬艳【期刊名称】《气候与环境研究》【年(卷),期】2008(13)2【摘要】根据1971~2005年35年来714站大雾资料,统计了我国大雾的时空分布特征和环流形势.结果表明:年平均大雾最多的地区主要集中在四川盆地、重庆、云南南部、湖南和江南东部;雾日有明显的季节和月际变化,春、夏季雾的范围较小,秋、冬季雾的范围较大,内陆雾主要为(秋)冬季正态分布型,东北的雾夏季偏多,沿海雾春、夏季较多.雾通常开始于晚上20时(北京时间,下同)至次日早晨8时(以6~7时为最多),结束于8~12时,持续时间大多在1~10 h,持续3h的雾出现的频数最高.近35年雾日的线性趋势表明:江南、华南的雾日变化不明显,其余大部分地区的雾日都呈递减趋势,不同能见度的雾日在1985年前后基本上都呈相反的变化趋势,并且能见度越低的雾日变化越明显.主要考虑地面天气形势我国大范围大雾发生的环流形势可分为均压型和锋前型两大类型.【总页数】11页(P171-181)【作者】林建;杨贵名;毛冬艳【作者单位】国家气象中心,北京,100081;国家气象中心,北京,100081;国家气象中心,北京,10008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426【相关文献】1.盘锦地区大雾时空分布特征及其发生的气象条件分析 [J], 韩庆婷;王嘉源;袁潮;迟春艳2.福州市大雾发生的环流形势及其气象要素特征 [J], 赖绍钧;何芬;吴毅伟;蒋文欣;龚振彬3.郴州大雾统计特征分析及发生的环流形势 [J], 彭智超;陈伟;肖光祥;李建东4.河南省大雾的时空分布特征及500hPa环流特点分析 [J], 常军;黄玉超;李素萍;李建山;李祯5.湘潭市大雾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其发生的天气形势分类 [J], 欧阳也能;袁红松;游枭雄;黄娟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中国不同等级雾日的气候特征
中国不同等级雾日的气候特征
中国不同等级雾日的气候特征
利用1961-2005年中国300个台站的逐日雾资料及能见度资料,分析了不同等级雾的时空分布及基本气候特征、雾生时间和持续时间的年代际变化.结果表明:雾的空间分布范围随着能见度的降低而减小;随时间的变化多呈减少趋势,但沿长江及东部沿海的重浓雾日在20世纪70年代发生突变,雾日增多;内陆、南部沿海雾生时间多在清晨06:00-08:00,东部及沿海多发生在夜间20:00-21:00;雾生频次经历少一多一少的年代际变化,90年代后频次减少,个别区域雾生时间随着年代的延伸而推后;大部分地区雾的持续时间在3 h内,12 h以上的雾区多集中在沿海、华北和陇东-山西地区,沿海、四川盆地,云责地区90年代12h以上雾的发生频次最高.
作者:陈潇潇郭品文罗勇Chen Xiaoxiao Guo Pinwen Luo Yong 作者单位:陈潇潇,郭品文,Chen Xiaoxiao,Guo Pinwen(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南京,210044)
罗勇,Luo Yong(中国气象局国家气候中心,北京,100081)
刊名:气候变化研究进展ISTIC英文刊名:ADVANCES IN CLIMATE CHANGE RESEARCH 年,卷(期):2008 4(2) 分类号:P426.4 关键词:雾等级划分气候特征趋势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