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探当代资本主义与现实社会主义的关系
当代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的关系
简析当代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关系柴前勇20090301200802(西南政法大学刑事侦查学院;重庆400031)[摘要] 二战之后,资本主义在生产资料占有形式、经济运行、分配形式和资本的运行等方面发生了新的变化,其原因主要有三个方面:资本主义的国家干预和自我调节、现代科技革命的推动以及资本主义发展还有潜力。
所以,我们应当正确认识当代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关系:一是当代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在商品经济社会中共生存、共发展;二是当代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在寻求和维护自身利益中的合作与抗衡;三是正确认识社会主义必然代替资本主义的历史趋势。
[关键词] 新变化原因关系一、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及其原因(一)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第一,当代资本主义占有形式出现了社会化的特点。
资本家私人占有生产资料是资本主义的本质特征,也是资本主义最核心的经济基础。
然而,从目前的实际状况来看,西方资本主义各国在所有制关系方面发生了重大变化,如出现了国有经济、合作经济、股份经济等。
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角度分析资本主义生产力由于新技术革命的推动出现了更加社会化的趋势由于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 引起了生产关系的部分质变, 即资本所有权日趋社会化资本主义经济运行模式中不断生成社会主义发展因素。
第二,当代资本主义的经济运行出现了有序化的特点。
二战之后,资本主义国家从市场经济的“守夜人”,转变为经济发展的干预者。
国家或者利用各种财政和货币政策调节国民经济的运行;或者在资本主义制度允许的范围内实行一定的发展计划,直接投资某些产业特别是公共设施,交替实行国有和私有,以提高国民经济的总体效益;或者实施一定的税收政策和社会再分配政策,限制过高收入和过度垄断,建立社会福利和保障制度。
所有这些自我调节、改良和改善,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资本私人占有对生产力发展的制约。
第三、当代资本主义的分配形式出现了“兼顾公平”的特点。
由资本主义剥削制度的根本性质所决定,当代资本主义的分配不可能具有真正公平和真正平均的特点。
浅探当代资本主义与现实社会主义的关系
浅探当代资本主义与现实社会主义的关系摘要:在当代国际关系中,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两种意识形态的对抗与大国强权政治相交织,使两大阵营之间的军备竞赛有增无减。
本文重点聚焦当代资本主义与现实社会主义的关系,主要从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的历史关系、模式演进、关系展望三方面入手进行探讨,以期处理好当代资本主义与现实社会主义的并存关系。
关键词:资本主义;社会主义;国际关系早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期全球第一个社会主义政权诞生后,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两种意识形态的对抗就已初见端倪,只是这种对抗尚不具备全局意义。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社会主义阵营对全球的影响则把这种对抗推向了一个高峰。
一、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的历史关系在当代国际关系中,社会主义与资木主义两种意识形态的对抗与大国强权政治相交织,使两个阵营之间的军备竞赛有增无减。
这一局面不仅取决于两大集团军事实力的较量,还与美苏两国的特定历史条件有关。
美国自立国以来就与资本主义形态相伴随。
借助于优越的自然地理条件与二战中扮演的特殊角色,美国对于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传统价值观念,抱有一种特殊的崇拜心态;苏联的共产主义意识形态,在对抗西方列强的土壤中得到了特殊的培养,尽管斯大林主义的革命与经济路线有其消极的一面,但经过工业化改造和反法西斯战争的洗礼,苏联人民对社会主义事业已形成了坚定诚挚的信念。
在“冷战”时代一些极端反动分子,尤其是在上世纪80年代新保守主义狂潮的推动下,渗透与反渗透,颠覆与反颠覆的斗争使两种意识形态的对抗更趋白热化。
在另一方面,上世纪60,70年代的民族主义思潮和80,90年代“全人类利益”意识形态的崛起等则使东西方意识形态的对抗有所减缓;东西方国家的内部政治、经济调整,如60,70年代欧美各国的社会化、国有化改革和苏联东欧各国在计划经济中引入的市场机制与西方先进的管理方法,以及80,90年代它们对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划分、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观念的突破等也有利于东西方意识形态对抗的弱化。
联系现实谈谈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关系
联系现实谈谈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关系这个词含有为提高劳动群众的福利和保障社会和平而改造社会制度的意思,容许财产不平等存在。
而当时的“共产主义”一词,则一般是指通过生产资料(有时也包括生活资料)公有的办法来建立社会平等,主张取消财产不平等。
所以无产阶级革命导师对于科学社会主义以前的空想社会主义和空想共产主义理论,有时统称为“社会主义”,有时则加以区别。
社会主义是资产阶级的运动,而共产主义则是工人阶级的运动。
”他们通过理性地扬弃资本主义文明揭示了共产主义社会本质,认为未来社会是个自由人联合体。
马克思恩格斯指出:“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
”[1]马克思认为,“一切民族,不管他们所处的历史环境如何,都注定要走这条道路,——以便最后都达到在保证社会劳动生产力极高度发展的同时又保证人类最全面发展这样一种经济形态。
最早的社会主义——原始基督教,而此时社会主义却浸淫这小生产者的宗教狂热和平均主义,不是改造世俗世界,而是期盼天国美景。
伴随资本主义的曙光,所产生的空想社会主义尽管已经到达空前的高度,但他们热衷于营建头脑中的城市,还不足以消灭私有制。
科学的共产主义,是在现代工业和世界市场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只有当私有制最终发展到其最完备、最高级的时期,发展为资本主义私有制,也就是关于私有制的对立运动走向最终最早的社会主义——原始基督教,而此时社会主义却浸淫这小生产者的宗教狂热和平均主义,不是改造世俗世界,而是期盼天国美景。
伴随资本主义的曙光,所产生的空想社会主义尽管已经到达空前的高度,但他们热衷于营建头脑中的城市,还不足以消灭私有制。
科学的共产主义,是在现代工业和世界市场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只有当私有制最终发展到其最完备、最高级的时期,发展为资本主义私有制,也就是关于私有制的对立运动走向最终阶段时,共产主义才能获得消灭私有制的历史任务,只有在这时,共产主义才不是表现为对一种理论的实践,而是关于历史实践的理论。
如何看待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关系
如何看待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关系第一,要在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对立中看到两者的统一。
不可否认,社会主义与资本上义是两种根本对立的社会制度,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就是对资本主义制度的否定,是人类历史发展的一大飞跃。
但这种否定绝不是否定一切,而是包含肯定的否定,是“扬弃”。
我们否定的是资本主义私有制基础的剥削制度,以及与此相联系的一切腐朽落后的东西,而要肯定、继承和发扬对社会主义有积极作用的一切文明成果。
就社会发展一般规律来说,社会主义社会是在资本主义基础上产生的,资本主义社会经济文化越是发展,它为社会主义社会所准备的物质和精神条件也越是成熟。
但我国的社会主义社会是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基础上,跨越资本主义社会发展阶段而建立的,因此社会主义所应具备的充分发展的经济文化条件,必然是落后和薄弱的。
为了体现出社会主义制度高于和优于资本主义制度,就必须运用无产阶级政权,以经济建设为中,引进和利用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一切文明成果,以补社会主义之不足。
这就是说,尽管我们可以跨越资本主义社会发展阶段,但社会发展阶段所必需的经济、科技和文化条件是不可能跨越的。
这恰好表明社会主义和资本二仁义的内在联系,表明历史发展的连续性。
割断这种联系,社会主义就会成为失去根基的空中楼阁。
第二,要以社会化大生产观念看待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关系。
旧中国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在整个国民经济中,小生产占绝大比重,社会化大生产比重很小,且发展程度相当低,因此,小生产观念根深蒂固。
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后,在经济上我们面临的重要任务是改造小生产,发展现代化的社会大生产。
由于我们自己缺乏社会大生产的经验,就必须和应该通过扩大开放,向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学习它们几百年间积累起来的、行之有效的组织社会大生产的经验。
但一些持有小生产观念的人,仍固步自封,抱残守缺。
他们用小生产的观念去理解社会主义,把社会主义看作是封闭式的与世隔绝的东西,深怕被资本主义所冲垮。
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关系
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关系毛概课堂讨论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如何看待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关系如何全面认识、正确处理当代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之间的关系,是一个重大的历史和现实问题,其处理的好坏直接关系到社会主义的兴衰成败。
学术界对这一问题的研究主要有以下观点:第一,一般说来,资本主义的一切成功经验都应该并且能够为社会主义制度所借鉴,社会主义作为一种开放的社会制度,能够与资本主义和平共处,二者在前进中竞赛,在竞赛中前进。
相互间的较量与斗争,在全世界范围内将仍是一个长期的复杂的过程。
第二,当代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要长期共处,就要在斗争、合作和竞争中把握好二者关系。
社会主义只有通过不断改革开放和艰苦努力,在发展生产力上赢得优势,就一定会在与资本主义的和平竞争中取胜。
的相互交织与融合,促使不同社会制度国家间形成“双赢”利益新格局;4.不同社会制度国家的较量日益激烈,经济竞争与贸易摩擦趋于表面化;5.资本主义对社会主义的文化渗透与扩张更加便利,文化霸权主义威胁日益严重;6.资本主义对社会主义进行“西化”、“分化”的政治图谋并没有放弃,军事安全的威胁依然存在。
第五,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两种不同的社会制度,既有区别,又有联系;既有斗争,又有合作。
社会主义“速胜论”与资本主义全面“崩溃论”都是缺乏根据的。
当代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仍然是世界上一对基本矛盾,但它不是主要矛盾,二者既有矛盾的一面,也有相互借鉴的一面,社会主义要赢得与资本主义相比较的优势,必须学习和借鉴资本主义国家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管理经验;同时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才能立于不败之地,最终战胜资本主义。
对当代资本主义研究是一个重大的战略性课题,“一球两制”将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是一个长期的、艰巨的任务,我国理论界、学术界任重而道远。
当今时代,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将长期共存,相互竞争。
江泽民同志又提出了"四个如何认识"的问题。
如何理解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区别?如何平衡二者的关系?
如何理解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区别?如何平衡二者的关系?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是两种不同的社会制度,分别代表了不同的政治经济理念。
社会主义追求的是公有制和公平分配,而资本主义则强调私有制和市场竞争。
在这两种制度中,经济政策、财产权利、国家角色等方面存在巨大的差异,如何理解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区别?如何平衡二者的关系?从以下几个角度展开分析。
1. 生产关系的不同社会主义的生产关系是公有制的,也就是说生产资料(如土地、工厂、机器等)都属于全体人民。
这意味着资本是社会共有的,工人可以自主管理和监督生产,分配也是公平的。
而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则是私有制的,少数人拥有生产资料,劳动者则只能出卖自己的劳动力来生存,资本掌握在少数人手中。
这样的差异导致了两种制度之间的深刻对立。
2. 政府角色的不同社会主义国家的政府会通过计划经济和政治权力进行社会资源的调配,掌握着国家的支配权,政府会控制经济,环保,文化,公共福利等等。
而资本主义国家则采取市场机制和资本运作来实现经济增长,政府主要着手维持和保障市场秩序。
这样的操作模式有可能导致富而强,穷而弱的贫富之间不平衡,政府需要保护和谐持续的发展。
3. 分配方式的不同社会主义强调的是按需分配,也即是每个人的生产贡献不同,所得也会有所不同。
而在资本主义国家中则推崇按贡献分配,个人的收入水平与其市场价值相关,仅仅以自己的努力为依据。
这样的分配方式有时会造成巨大的收入差距,容易激发不同阶层间的矛盾。
4. 如何平衡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关系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之间固然存在不小的差异,但两种经济制度的确有许多相同之处。
事实上,当下大多数国家都采取混合型的经济体系,既体现了社会主义的公有制和政府干预,也具备了市场竞争的优势和资本主义的某些特点。
这样的混合制度能够实现有效的资源配置,增进经济福祉,促进社会发展。
综上所述,不同的社会制度决定了人们的思想观念、行为方式和社会价值取向等多方面的差异。
由于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都存在着制度上的弱点,实际上他们之间是需要相互协调、相互促进、相互学习的。
浅谈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关系
浅谈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关系江露生011010816摘要:。
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是当代最主要的两种价值观,也是当代最基本的两种社会制度。
所以现在的世界主要有两大阵营:社会主义阵营和资本主义阵营。
两大阵营在各自的政治思想引导下,互相敌对、学习、发展、革新。
关键词:政治思想、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互相敌对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是当今世界上两种主要的社会体制。
马克思认为社会主义必将取代资本主义,资本主义的发展将为社会主义的建立创造更加良好的物质条件。
而当今资本主义正对社会主义国家进行西化,妄图将社会主义扼杀于襁褓之中。
两种政治思想均来自西方,都是社会发展的产物。
资本主义先与社会主义诞生,一直以来社会主义都是扮演被打压的角色。
社会主义诞生时,资本主义已经发展到足够强大。
1847年共产主义者同盟的成立,第一个无产阶级政党成立,而它的理论和实践的纲领就是1848年发表的《共产党宣言》。
但这是不为资本主义所容,随着资本主义的打压,第一国际,第二国际,巴黎公社活动先后进行,但都是以失败告终。
俄国的十月革命的成功,给社会主义的发展,有了新的实践突破,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成立。
但经过美苏争霸,最后苏联失败,苏联解体,当时最强大的社会主义国家宣布失败。
这是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社会主义国家西化的结果。
经过近两百年的争斗,以社会主义为思想的政治体制国家,在国际上站稳了脚跟。
如今的社会主义国家以中国为代表,西方资本主义是以美国为首,双方进行新的斗争。
互相学习在两大阵营不断的斗争中,却也是不断的互相学习。
现多数共产党国家都是集权国家,因为多党制表现了自由资本主义的竞争思维,而一党专政则打上了苏联式计划经济的烙印,影响了后来众多共产党国家。
当前由共产党执政的国家包括中华人民共和国、越南社会主义共和国、老挝人民民主共和国、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和古巴共和国。
这些国家现在大部分都处于所谓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但是在实践中,有的国家部分实行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一般"西方国家阵营"认为其本质接近资本主义的经济体制,如中华人民共和国。
正确认识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的关系.
继承关系
整个人类社会发展史充满着继承与否定的 辩证关系, 每一种新的社会制度在取代旧的社 会制度时, 首先有一个继承问题。资本主义和 社会主义这样两种相对高级的社会形态的更替 过程更是如此。
资本主义作为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一个重 要阶段, 不仅创造了巨大的生产力, 而且经过几 百年的发展, 在经济、科技、教育、文化、社 会管理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社会主义不 能脱离资本主义发展的基础, 在“ 空地” 上另 起炉灶, 而是要在继承资本主义文明成果的基 础上发展自己。
对抗关系
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在本质上是根本对立 的两种社会制度, 因此, 不可避免地存在着对抗 关系。只要这两种制度同时存在, 二者之间的 对抗就不会停止。只是随着世界形势的发展和 时代主题的变化, 二者解决、处理对抗关系的 主要方式和手段在发生变化罢了。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 一大批社会主 义国家建立, 增强了世界上社会主义的力量。 40年代末, 美英等资本主义国家发起成立了北 大西洋公约组织, 用来遏制、对抗苏联和欧洲 社会主义国家。
进入本世纪70年代以后, 随着新科技革命 的迅速发展和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增强,随着世 界基本矛盾的发展变化, 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 的主题, 社会义与资本主义对抗的主要形式 和解决对抗关系的主要手段, 是“ 和平演变” 与反“ 和平演变” 的斗争。
谢谢!
正确认识资本主义与社会 主义的关系
大兵
当今世界正处在由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 渡的时代, 和平与发展是时代的主题。在这种 形势下, 如何正确认识和把握社会主义与资本 主义的关系, 是科学社会主义面临的一个重大 理论和实践课题。
从总体上来看, 二者既相互对立、相互排 斥, 又相互联系、相互补充, 呈现出一种对立统 一、竞争共处的态势。这种态势在两个不同方 向上延伸辐射, 构成了在纵向上的继承和取代 关系, 在横向上的互补和对抗关系。
浅谈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关系
浅谈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关系伴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拓展,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国家的关系进人了新阶段。
自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产生以来,要求改革和超越资本主义的社会主义思想就与之相伴随两者矛盾同一性的地位和作用在不断上升,矛盾的斗争性也具有了新的历史形式在《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恩格斯通过对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分析,得出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和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结论(即“两个必然”)。
从目前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共存现状看,两者是对立统一的关系;从社会发展的根本趋势看,社会主义是对资本主义的辩证否定过程。
正确认识与把握两者的关系,对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一、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统一性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之间问的统一关系,是指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这对矛盾在一定条件下相互依存、相互联结、相互渗透、相互贯通的性质。
具体表现为相互依存关系、借鉴合作关系、相互转化关系。
社会主义的出现,使人类社会出现了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两大阵营的对立与斗争,作为两种不同的社会制度形态,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是一对矛盾统一体,社会主义国家与资本主义国家将长期并存共处。
二者之间既有合作竞争又有对立斗争。
它们之间的关系本质上是一种对立统一关系,在当代社会,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有着统一性的一面,种统一性表现为历史继承关系、互补合作关系。
首先,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是一种历史继承关系,人类社会历史是各种社会形态辨证发展演进的过程,后一种社会形态对前一种社会形态都是既否定有继承的关系,资本主义和资本主义这两种社会形态的更替更是如此。
资本主义在经济、科技、教育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社会主义不能脱离资本主义的文明成果的基础上发展自己。
其次,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是一种互补合作的关系。
早在150多年前,马克思就指出:“资产阶级,由于开拓了世界市场,使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了。
过去那种地方的和民族的自己自足和闭关自守状态,被各民族的各方面的互相往来和各方面的互相依赖所代替了。
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关系
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关系毛概课堂讨论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如何看待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关系如何全面认识、正确处理当代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之间的关系,是一个重大的历史和现实问题,其处理的好坏直接关系到社会主义的兴衰成败。
学术界对这一问题的研究主要有以下观点:第一,一般说来,资本主义的一切成功经验都应该并且能够为社会主义制度所借鉴,社会主义作为一种开放的社会制度,能够与资本主义和平共处,二者在前进中竞赛,在竞赛中前进。
相互间的较量与斗争,在全世界范围内将仍是一个长期的复杂的过程。
第二,当代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要长期共处,就要在斗争、合作和竞争中把握好二者关系。
社会主义只有通过不断改革开放和艰苦努力,在发展生产力上赢得优势,就一定会在与资本主义的和平竞争中取胜。
第三,当代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最基本的关系是对立统一关系,这一基本关系又派生出一系列不同层次的关系,有对立关系、斗争关系、统一关系和代替关系。
其中,“对立”与“统一”不能划等号,斗争关系是对立关系派生出来的,是激化的一种关系表现。
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在对立和统一关系中,斗争不是绝对的,而是暂时的、有条件的,要改变斗争是绝对的传统观念。
矛盾和对立是绝对的,统一也是绝对的。
只有统一,才有最大限度的发展。
因此,发展也是绝对的。
第四,经济全球化条件下的两制关系在共处与竞争中呈现出新的特点:1.在两制关系中经济因素的作用在增强,政治意识形态因素的作用在相对削弱;2.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已由过去的相互封闭、封锁、平行存在和发展转向相互开放、交流、交叉存在和发展;3.多领域多层次的非根本制度的相互交织与融合,促使不同社会制度国家间形成“双赢”利益新格局;4.不同社会制度国家的较量日益激烈,经济竞争与贸易摩擦趋于表面化;5.资本主义对社会主义的文化渗透与扩张更加便利,文化霸权主义威胁日益严重;6.资本主义对社会主义进行“西化”、“分化”的政治图谋并没有放弃,军事安全的威胁依然存在。
03第四章第三节 现实社会主义与当代资本主义的
————第四章
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
二、现实社会主义的发第四章
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
雄厚的经济势力为发达资本主义国 奠定了垄断世界的物质基础,出于资本 主义“亡共灭社”的本性,它们还必然 会对某些现实社会主义国家采取经济制 裁、封锁孤立等手段以配合政治施压、 军事威胁。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存在着技 术和人才的优势,并通过对现实社会主 义国家进行技术封锁、信息垄断等以进 一步拉大差距。
————第四章
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
一是要确立和平竞争的观念 二是要加强共处中的合作关系
三是要在共处中坚持必要的斗争
————第四章
————第四章
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
第二阶段,从二战结束到苏东剧变
随着二战的胜利,社会主义由一国扩 展到多国,两制关系表现为社会主义和资本 主义两大阵营的关系,经历了从冷战对峙到 东西方缓和的转变。
————第四章
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
第三阶段,从苏东剧变至今
这一时期,以苏联、东欧社会主义国家 的剧变为标志,冷战结束,两制关系发生历 史性转折。社会主义国家数量锐减,而资本 主义世界体系进一步扩大。现实社会主义国 家,特别是中国,承受着来自西方发达国家 的严重挑衅和挑战。当今世界,两制关系表 现为社会主义中国与资本主义国家的关系。
不合理的国际、金融体系也 同样是中国等国家在国际金融领 域中处于从属地位,受到发达资 本主义国家的歧视性待遇和剥削。
————第四章
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
(三)“西化”、“分化”战略的 挑战
所谓“西化”,就是西方敌对势力企 图在政治上用西方的多党制和议会制取代 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和人民民主专政的 国家制度,在经济上用资本主义私有制取 代社会主义公有制,在思想文化上用资本 主义意识形态取代社会主义意识形态。
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之间的联系
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之间的联系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是现代社会经济制度的两大主要形式。
尽管两者在理论和实践上存在明显的差异,但也有许多联系点。
下面将从多个方面探讨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之间的联系。
1. 生产关系: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同样是社会生产关系的表现形式,都基于劳动力和生产资料的相互联系。
不论是国有企业还是私人企业,都是为了实现生产目标而存在。
2. 价值观念: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都强调追求利益最大化和经济发展,尽管它们对于“利益”的定义和追求的方式存在差异。
3. 劳动力市场: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劳动力市场主导着劳资关系的形成和发展,雇主在此市场上以货币形式购买劳动力。
而在社会主义社会中,虽然也存在劳动力市场,但国家对劳动力的调控更加重要,以确保公平和社会稳定。
4. 利润与财富分配:资本主义下,企业通过生产和交换取得利润,企业所有者可以享受这部分利润。
而在社会主义下,国家通常通过集中控制与分配收入,以实现利益的公平分配。
5. 经济发展模式:尽管社会主义国家倾向于重视公共利益,重点投资于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并注重社会福利和社会保障制度的建设;而资本主义国家更加注重市场机制的自由运行和私人企业的创新。
6. 国际合作: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国家之间在贸易、投资等方面有着广泛的联系。
国际贸易和跨国公司在全球范围内促进着经济的增长,帮助不同制度的国家之间建立经济互信。
7. 社会制度转型:在现实世界中,很多国家从一个体制转向另一个体制,需要在两种制度之间建立联系。
例如,中国实行的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结合了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的要素,实现了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
需要注意的是,虽然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之间存在着某种联系,但它们在目标、价值观念和实践上有不同的特征。
社会主义追求公共利益和社会平等,强调国家的角色;而资本主义强调市场自由和私有财产的权利。
这些差异在两种制度的运行和发展中有着深远的影响。
总之,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之间的联系体现在多个方面:生产关系、价值观念、劳动力市场、利润与财富分配、经济发展模式、国际合作以及社会制度转型等。
正确认识和处理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关系
正确认识和处理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关系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进行和经济社会的迅速发展,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两种制度在中国的发展中逐渐交织在一起,二者的关系也变得日益复杂。
如何正确地处理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关系,是我国发展的重要问题之一。
本文从四个方面阐述了我们应该怎样正确认识和处理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关系。
一、正确认识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差异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是两种本质上不同的社会制度,二者的根本差别在于对于生产资料和财富的所有权不同。
社会主义认为生产资料和财富应该归全体人民所有,实现公有制;而资本主义则强调私有制,认为生产资料和财富应该归私人所有。
这种根本的差异决定了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在经济、政治、文化等各个领域的差异。
在对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进行区分的基础上,我们就要正确认识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各自特点,认识到这两种制度的优缺点,评估其发展的前途和局限性。
只有如此,我们才能够正确地看待和处理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关系,避免偏听偏信,盲目跟风,让两种制度之间的互动更有意义。
二、正确看待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相互渗透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我国逐渐引入了市场机制,推行了民营经济,壮大了私有经济。
这些在某种程度上使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之间的关系渗透在了一些领域中,但这并不意味着社会主义的本质就会被削弱或放弃。
我们应该正视这种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相互渗透的现状,以更加理性的态度来看待这个问题。
同时,在推动民营经济等市场化改革的过程中,我们也应该切实维护社会主义制度的完整性和稳定性,保障百姓的权益,推进社会公正和民主。
要避免简单地认为市场经济就能够取代国有企业和社会公有制,而是要以保护和发展公有制为主要目标,着眼于从整个国家和社会制度的利益出发,逐步实现社会主义经济和市场经济的良性互动和协调发展。
三、坚持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有机结合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关系并不是此消彼长的对立关系,而是有机结合的关系。
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之间存在着共同发展的可能和空间,它们可以互相促进、相互补充。
从《共产党宣言》中解读当代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关系
从《共产党宣言》中解读当代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关系田珊(湖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南长沙410006)【摘要】在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并存的当今世界,如何认识与处理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关系,这影响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
研究当代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同一性和对立性,同时强调要准确把握历史规律,坚定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
《共产党宣言》作为科学社会主义最伟大的纲领性文件,对于当前分析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之间的种种状况仍然具有深刻的理论指导意义。
【关键词】《共产党宣言》;社会主义;资本主义;共产主义【中图分类号】A8【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36(2018)01-0106-03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世界日益变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在相互合作的基础上共同发展,而不是赤裸裸的政治冲突和武装斗争。
虽然资本主义社会存在金融危机、人口老龄化、福利负担沉重等社会问题,但是资本主义国家在保持资本主义基本制度框架的前提下,进行一些内部的调整和改革,在目前仍然具有很强的生命力,这对社会主义的发展具有深刻的借鉴意义。
现实中所有社会主义国家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实力,总体上确实与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仍然存在很大的差距。
面对现实资本主义的挑战和社会主义的现状,我们既要看到两者的同一性,也要看到两者的对立性,坚信《共产党宣言》“两个必然”和“两个绝不会”的重要思想和坚定共产主义的伟大理想信念。
这为当下社会主义国家的各项政策的制定提供正确的指导,推动社会主义制度的发展和繁荣。
一、当代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同一性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只有在稳定和平的国际环境下社会的进步和发展才具有可能性、现实性、真实性。
当前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为了自身的发展壮大,增强在国际上的地位和竞争力。
由以前直接对立的关系转变为现在两者之间继承超越、借鉴吸收、合作共赢的关系,采取相对较隐晦的手段和方式去竞争。
浅探融合发展中的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关系
浅探融合发展中的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关系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和经济快速发展,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种制度开始在经济领域进行了融合发展。
融合发展中的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关系是一个复杂的问题。
本文将从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定义、融合发展的背景和具体案例等方面,对这个问题进行探讨,以期对相关问题有更深刻的理解。
一、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定义在探讨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关系之前,我们需要先了解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定义。
社会主义是指以无阶级社会为最终目的的思想和理论体系。
在社会主义制度下,生产资料是公共财产,经济是以人民为中心的,政治权力归人民所有。
通过计划经济和国家干预等手段,保证了人民的福利和社会公正。
而资本主义是指一种以private property(私人财产) 为基础的社会经济制度。
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市场需求决定了价格和经济运行,在市场交换中实现经济效益最大化。
私人企业可以通过企业自主决策,盈利提高社会福利。
二、融合发展的背景一直以来,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一直被视为对立的两种制度。
然而,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逐渐将两种制度进行融合发展,这是因为融合发展对于发展现代市场经济来说非常有利。
融合发展在经济领域开始实施,目的是推动经济发展,提高经济效益,促进社会进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在融合发展的背景下,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开始很好的进行了结合。
在国际上,中国逐渐被视为全球经济增长的引擎之一,而在国内,私人企业市场化程度逐渐提高,政府对经济的控制逐渐降低,这都表明着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融合正在快速的发展。
三、融合发展的具体案例在具体落实融合发展的过程中,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开始逐渐的融合。
以下是一些例子。
1. 国有企业的改革中国的大型企业先进重点公司(Central Enterprise)被大规模的改革,以推动经济的市场化。
这样做的好处在于大幅降低了国家赤字,增强了社会利益。
2. 私人企业在市场中的发展中国的私人企业在市场中取得了很大的成长,实现了经济效利创纪录的增长,由此可见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相处之道已经得到很好的实践和应用。
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辩证关系
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辩证关系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是两种不同的社会经济制度,在人类社会发展历程中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这两种制度各自具有一定的优势和劣势,它们之间的辩证关系是一个复杂而又相互制约的过程。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探讨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之间的辩证关系。
一、经济发展的阶段性变化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辩证关系首先体现在经济发展的阶段性变化上。
社会主义是在资本主义基础上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具有代表未来发展方向的进步性。
社会主义通过公有制、计划经济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等方式,实现了生产资料的公有化,解决了原先资本主义制度中存在的贫富差距和利益冲突等问题。
然而,在某些条件下,资本主义的市场机制和私人产权也能够激发创新活力,推动经济快速发展。
因此,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之间并非互相排斥,而是相互渗透与融合,形成了一种辩证的关系。
二、社会制度的运行效益对比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辩证关系还体现在社会制度的运行效益对比上。
社会主义制度以平等、公平、公正的分配为目标,追求全体民众共同富裕。
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优势在于它能够有效调节资源分配、保障民众基本权益,并避免资本主义制度中的利益剥夺与利益集中现象。
然而,由于权力集中、计划经济等原因,社会主义制度也存在信息不对称、创新动力不足等问题。
相比之下,资本主义制度注重市场的发挥作用,通过竞争机制推动经济发展,激发创新活力和个人奋斗动力。
但同时,资本主义也面临资本集中、收入分配不公等问题。
因此,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辩证关系在于它们各自具有一定的优势和劣势,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和改进。
三、社会稳定和发展的需要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辩证关系还体现在社会稳定和发展的需要上。
社会主义追求社会公平和稳定发展的目标,通过政府的干预和调控来保障社会秩序和公共利益的实现。
资本主义则更加注重市场的自由与竞争,倡导个体的自由和经济利益的最大化。
然而,过度的市场化和自由放任也可能导致社会不稳定和利益冲突的加剧。
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的对立与融合
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的对立与融合在当代社会,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作为两种不同的经济体制和社会理念,一直存在着对立和较量。
然而,在实践过程中,二者之间也不乏相互融合与互动的现象。
本文将就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的对立与融合进行探讨。
首先,我们来看一下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对立之处。
资本主义强调私有制和市场经济,主张个人自由和竞争。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企业的所有权归个人或者私营企业,生产和分配的决策由市场和价格机制来决定。
而社会主义则强调公有制和计划经济,主张国家对生产和分配进行统一调控。
在社会主义社会中,生产资料归国家或集体所有,经济活动由中央计划来指导和组织。
正是基于这种根本的差异,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之间产生了许多对立的观点和争议。
例如,在资源配置方面,资本主义倾向于通过市场机制来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和优化,而社会主义则更加强调公平和平等,追求社会福利的最大化。
在财富分配方面,资本主义社会中存在着较大的贫富差距,资源主要集中在少数富人手中,而社会主义则更加强调财富的公平分配,以满足大多数人的基本需求。
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之间的对立也在逐渐融合与互动。
首先,在一些资本主义国家,政府通过建立社会保障制度、实施再分配政策等措施,以缩小贫富差距和增加社会公平性。
这种融合使得资本主义社会中逐渐出现了一些社会主义的影子。
同时,一些社会主义国家也在经济改革中引入市场机制,鼓励私营企业的发展和竞争,以增强经济效益和活力。
这种融合使得社会主义社会中逐渐出现了一些资本主义的元素。
其次,全球化的趋势也使得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对立趋向于融合。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背景下,各国之间经济联系日益紧密,资源和资本的流动变得更加便捷。
在这种情况下,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国家之间进行经济合作和互利共赢成为可能。
例如,一些社会主义国家通过与资本主义国家的合作,吸收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以促进国内经济发展。
而资本主义国家则可以通过与一些社会主义国家进行经济合作,开拓市场和降低成本。
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两种制度之间关系的探索与研究
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两种制度之间关系的探索与研究【摘要】本文探索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两种制度之间的关系,从理论基础概述、相互影响和竞争、比较优劣、共同发展可能性以及协调与融合等角度展开讨论。
通过分析两种制度的特点与优劣,探讨它们之间的关系现状以及未来发展方向。
本文旨在更好地理解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之间的互动关系,探讨它们在当代社会中的作用与发展,并展望未来可能的发展方向,以期为深化对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两种制度的认识提供一定的参考与启发。
【关键词】社会主义、资本主义、制度、关系、探索、研究、理论基础、影响、竞争、比较优劣、共同发展、协调、融合、现状分析、发展方向、引言、正文、结论1. 引言1.1 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背景介绍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是世界上两种主要的经济制度和社会制度。
两者源自不同的理论基础和社会发展历程,分别代表了马克思主义与自由市场经济的思想传统。
社会主义起源于19世纪的工业革命时期,以对资本主义制度的批判和改革为出发点,强调社会公平和经济平等,主张国家对生产资料实行公有制。
而资本主义则强调私有制和市场竞争,认为市场机制是资源分配的最有效方式,个人的私有财产权应得到保护。
在不同的历史背景下,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分别在世界各地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实践和发展。
社会主义曾在苏联、中国等国家开展了全面建设,资本主义则在西方国家发展成为主流经济制度。
随着全球化和经济互通的加深,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之间的关系变得日益复杂。
两种制度之间的相互影响和竞争也呈现出新的特点,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对话与交流显得更加迫切。
在当今世界,如何平衡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之间的关系,探索共同发展与合作的可能性,成为亟待研究和解决的重要课题。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本文的研究目的在于探索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两种制度之间的关系,深入分析它们在现实社会中的相互影响和竞争。
通过对两种制度的理论基础概述和比较优劣,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它们各自的特点和优劣势,从而为未来的制度发展提供参考和借鉴。
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关系
毛概课堂讨论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如何看待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关系如何全面认识、正确处理当代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之间的关系,是一个重大的历史和现实问题,其处理的好坏直接关系到社会主义的兴衰成败。
学术界对这一问题的研究主要有以下观点:第一,一般说来,资本主义的一切成功经验都应该并且能够为社会主义制度所借鉴,社会主义作为一种开放的社会制度,能够与资本主义和平共处,二者在前进中竞赛,在竞赛中前进。
相互间的较量与斗争,在全世界范围内将仍是一个长期的复杂的过程。
第二,当代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要长期共处,就要在斗争、合作和竞争中把握好二者关系.社会主义只有通过不断改革开放和艰苦努力,在发展生产力上赢得优势,就一定会在与资本主义的和平竞争中取胜.第三,当代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最基本的关系是对立统一关系,这一基本关系又派生出一系列不同层次的关系,有对立关系、斗争关系、统一关系和代替关系。
其中,“对立"与“统一”不能划等号,斗争关系是对立关系派生出来的,是激化的一种关系表现.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在对立和统一关系中,斗争不是绝对的,而是暂时的、有条件的,要改变斗争是绝对的传统观念。
矛盾和对立是绝对的,统一也是绝对的。
只有统一,才有最大限度的发展。
因此,发展也是绝对的.第四,经济全球化条件下的两制关系在共处与竞争中呈现出新的特点:1.在两制关系中经济因素的作用在增强,政治意识形态因素的作用在相对削弱;2。
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已由过去的相互封闭、封锁、平行存在和发展转向相互开放、交流、交叉存在和发展;3。
多领域多层次的非根本制度的相互交织与融合,促使不同社会制度国家间形成“双赢”利益新格局;4。
不同社会制度国家的较量日益激烈,经济竞争与贸易摩擦趋于表面化;5。
资本主义对社会主义的文化渗透与扩张更加便利,文化霸权主义威胁日益严重;6。
资本主义对社会主义进行“西化”、“分化”的政治图谋并没有放弃,军事安全的威胁依然存在。
第五,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两种不同的社会制度,既有区别,又有联系;既有斗争,又有合作.社会主义“速胜论”与资本主义全面“崩溃论”都是缺乏根据的。
浅谈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关系
浅谈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关系伴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拓展,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国家的关系进人了新阶段。
自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产生以来,要求改革和超越资本主义的社会主义思想就与之相伴随两者矛盾同一性的地位和作用在不断上升,矛盾的斗争性也具有了新的历史形式在《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恩格斯通过对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分析,得出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和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结论(即“两个必然”)。
从目前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共存现状看,两者是对立统一的关系;从社会发展的根本趋势看,社会主义是对资本主义的辩证否定过程。
正确认识与把握两者的关系,对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一、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统一性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之间问的统一关系,是指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这对矛盾在一定条件下相互依存、相互联结、相互渗透、相互贯通的性质。
具体表现为相互依存关系、借鉴合作关系、相互转化关系。
社会主义的出现,使人类社会出现了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两大阵营的对立与斗争,作为两种不同的社会制度形态,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是一对矛盾统一体,社会主义国家与资本主义国家将长期并存共处。
二者之间既有合作竞争又有对立斗争。
它们之间的关系本质上是一种对立统一关系,在当代社会,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有着统一性的一面,种统一性表现为历史继承关系、互补合作关系。
首先,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是一种历史继承关系,人类社会历史是各种社会形态辨证发展演进的过程,后一种社会形态对前一种社会形态都是既否定有继承的关系,资本主义和资本主义这两种社会形态的更替更是如此。
资本主义在经济、科技、教育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社会主义不能脱离资本主义的文明成果的基础上发展自己。
其次,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是一种互补合作的关系。
早在150多年前,马克思就指出:“资产阶级,由于开拓了世界市场,使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了。
过去那种地方的和民族的自己自足和闭关自守状态,被各民族的各方面的互相往来和各方面的互相依赖所代替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探当代资本主义与现实社会主义的关系摘要:在当代国际关系中,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两种意识形态的对抗与大国强权政治相交织,使两大阵营之间的军备竞赛有增无减。
本文重点聚焦当代资本主义与现实社会主义的关系,主要从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的历史关系、模式演进、关系展望三方面入手进行探讨,以期处理好当代资本主义与现实社会主义的并存关系。
关键词:资本主义;社会主义;国际关系早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期全球第一个社会主义政权诞生后,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两种意识形态的对抗就已初见端倪,只是这种对抗尚不具备全局意义。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社会主义阵营对全球的影响则把这种对抗推向了一个高峰。
一、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的历史关系在当代国际关系中,社会主义与资木主义两种意识形态的对抗与大国强权政治相交织,使两个阵营之间的军备竞赛有增无减。
这一局面不仅取决于两大集团军事实力的较量,还与美苏两国的特定历史条件有关。
美国自立国以来就与资本主义形态相伴随。
借助于优越的自然地理条件与二战中扮演的特殊角色,美国对于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传统价值观念,抱有一种特殊的崇拜心态;苏联的共产主义意识形态,在对抗西方列强的土壤中得到了特殊的培养,尽管斯大林主义的革命与经济路线有其消极的一面,但经过工业化改造和反法西斯战争的洗礼,苏联人民对社会主义事业已形成了坚定诚挚的信念。
在“冷战”时代一些极端反动分子,尤其是在上世纪80年代新保守主义狂潮的推动下,渗透与反渗透,颠覆与反颠覆的斗争使两种意识形态的对抗更趋白热化。
在另一方面,上世纪60,70年代的民族主义思潮和80,90年代“全人类利益”意识形态的崛起等则使东西方意识形态的对抗有所减缓;东西方国家的内部政治、经济调整,如60,70年代欧美各国的社会化、国有化改革和苏联东欧各国在计划经济中引入的市场机制与西方先进的管理方法,以及80,90年代它们对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划分、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观念的突破等也有利于东西方意识形态对抗的弱化。
科技革命带来的信息革命和中产阶级的崛起,既有利于增进东西方之间的了解与信任,又有利于双方以温和的、渐进的心态处理相互关系。
苏联赫鲁晓夫时代的“三和路线”,中国提出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美国尼克松政府的“尼克松主义”战略,以及国际关系理论大师汉斯、摩根索的现实主义观念等,对于淡化东西方意识形态的对坑都功不可没。
二、当代资本主义与现实社会主义关系的模式演进当代国际关系中,东西方意识形态的对抗在动荡中不断趋向缓和,在前进中又时有曲折倒退,甚至倾斜失衡。
尤其是在双方实力差距拉大时,一些西方大国蓄意强化意识形态的分歧,从而使国际格局转型期间的外交关系更趋复杂。
以下笔者主要运用“博奕论”来分析当代资本主义与现实社会主义关系的几种演进模式。
(一)博弈论(game theory又称对策论或游戏理论)及其模型设计它原是数学运筹学中的一个支系,用于严格地处理在战略博弈中参与者最理想的行为和决定结局的均衡,或是使具有理性的竞赛者找到他们应采用的最佳策略。
在博弈中,每个参与者都在特定条件下争取其最大的利益。
博弈的结果,不仅取决于某个参与者的行动,而且还取决于其他参与者如何行动。
不同的参与者有时利益一致,有时又彼此对立。
当代资本主义和现实社会主义就是博弈游戏中的双方。
两者间既有作为独立主权国家之间的利益关系,又有意识形态上的矛盾冲突。
由于在当今社会,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国家共存将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进程,当代资本主义和现实社会主义在博弈游戏中的角色,博弈竞技中的利益得失,将是当今资本主义和现实社会主义共同面临的问题。
早在1913年,沃德拉格夫就首先提出了博弈论的“最小最大”策略原则。
博弈论常分以下几种类型:1.“双方零和”,即一方所得为另一方之所失,双方互相抵消。
2.“双方非零和”,即一方所得并非另一方之所失,双方都可能赢或输。
3.“多方零和”,游戏中有若干个竞争者,在游戏中得失相抵。
4.“多方非零和”,即若于个竞争者之间得失不相同,得与失之和不等于零。
在现实政治中,博弈往往是冲突和合作的成分兼而有之。
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就是过去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两大政营博弈中的典型例子,给社会主义道路带来了很大的冲击。
这正是现实社会主义国家要吸取的教训。
(二)当代资本主义与现实社会主义关系的几种演进模式1.当代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关系中的“胆小鬼”博弈假设A(资本主义国家),B(社会主义国家)各驾驶一架飞机,在一条极狭窄航道上相向驶来,如果双方不躲闪,两驾飞机必然相撞而坠毁或造成两败俱伤的残局。
但如果任何一方在撞机之间躲闪避让,他就成了胆小鬼和输家。
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胆小鬼”博弈可能有四种情况:(1)双方坚持不让,两败俱伤。
美国和前苏联在二战后的冷战时期,两国之间外交属于该情况。
(2)A方躲闪,成为胆小鬼,而B方则因坚持而成为赢家。
中国成立初期坚持独立白主的外交战线,属于此情况。
中国制定“另起炉灶”、“一边倒”和“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三大独立外交政策,要求在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为代表中国惟一合法政府,台湾是中国不可分割的部分”这一前提条件下,与各国谈判建立外交关系事宜。
五十多年过去了,这一国策奠定了中国当今作为政治大国的地位。
(3)B方躲闪,成为胆小鬼,而A方坚持,成为赢家。
美国的和平演变导致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属于该类型。
(4)双方均躲闪,没有赢家。
在博弈中,双方均想赢而避免输。
A方的理想结局是(3),B方的理想结局是(2),但A,B双方都不能保证对方一定会躲闪,又担心双方互不躲闪而同归于尽。
所以,宁可做出收益较小,但损失也较小,相对稳妥的选择。
2当代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关系中的“猎鹿”博弈“猎鹿”博弈。
假设一群猎人围住一头鹿。
如果他们相互合作,就可以抓住鹿。
但只要有一个猎人离开去追兔子,鹿就会逃脱。
背离者就可轻易得到兔子,而其他人则一无所获。
如果人人都去追兔子,那么人人都可能有机会抓住兔子。
在这个博弈中,每个猎人的优先选择顺序是CC(相互合作)>DC(单方背离)>DD(相互背离)>CD(得不到报偿的合作)。
只有在每个猎人都确信别人将与之合作时,合作才有保障。
共同努力以得到合作的成果—得到“鹿”的愿意,制约着每个人背离的企图。
随着经济的全球化,资本主义国家和社会主义国家都把意识形态的差异放到次于国家经济发展的地位。
在经济的“猎鹿”行动中,最大限度的赢得本国利益。
在克林顿总统执政时期,美中两国虽然在经济上发展依然顺利,但进人20世纪90年代,中美两国在经贸关系方面所面临的最惠国待遇、知识产权间题、市场准人间题、监狱劳动产品问题,以及纺织品的贸易问题等存在分歧。
围绕这些间题,中美双方进行了一系列十分艰难而激烈的谈判。
就属于“猎鹿”博弈,使双方在共同利益的前提下实现了双赢。
中国加入WTO组织,电为欧洲与中国加强贸易往来,实现经济发展提供了“猎鹿”博弈的舞台。
3.当代资本主义和社会关系中要避免“囚犯困境”博弈“囚犯困境”博弈,假设A和B是两个涉嫌合谋杀人的同案犯,并已被警方分开关押。
这时,每个犯人都有作出交代或否认罪行两种选择。
导致出现以下四种情况:(1)两人均不交代(两人合作),司法部门因证据不足,只能以较轻罪名(如非法持枪)将两人各判1年。
(2)如果两人均交代罪行,则两人都可被从宽处理,每人判刑5年。
(3)A坦白并揭发B,A很快得到从轻处理,B则被判刑20年。
(4)B坦白并揭发A,B很快得到从轻处理,A则被判刑20年。
由此可见,如果A,B均不交代,则两人损失最小。
但被隔开的A,B两人无法知晓对方的真实想法。
一方担心另一方会交代,从而使自己遭受最大损失。
如果自己主动交代并揭发对方,自己可以获得最大收益,损失最小,对方则损失最大。
但若对方同样行动的话,双方均要遭到同样的不少的损失,所以,双方的合作战略是不可靠的,而不合作战略也不能避免损失。
美苏之间的核军备竞赛就是“囚犯困境”。
美苏双方相互缺乏信任,要想达成共同的裁军协议极其困难,而单方面的裁军则可能会使自己失去优势甚至处于劣势。
所以,双方的军备竞赛日益加剧。
又以1962年古巴导弹危机为例,1962年2月3日,美国白宫发表声明,宜布美国对古巴进行全面的禁运。
古巴的经济状况日益恶化。
美古关系紧张和破裂后,特别是1961年5月卡斯特罗宣布古巴走社会主义道路后,苏联加紧改善同古巴的关系。
8月31日,美国从侦察机拍摄的空中照片上看到了古巴开始安装苏联的防空导弹,也看到了运载的对地导弹驶向古巴的苏联船只,肯尼迪政府加强了对古巴的空中侦察与监视,并对古巴全面封锁,以迫使苏联撤走安装在古巴的导弹及苏联专家。
此时苏美的处境就是“囚犯处境”,如果双方缺乏信任,就有可能引发两国间战争,所以,“囚犯处境”在国与国之间一且产生,大家不加以克制,就有可能引发战争危机,一旦战争零界点一突破,双方开战,双方都是失败者,经济损失和国际地位损失不可预测。
值得一提的是,古巴导弹危机使人类面临着一场热核战争的严重危险,在关系到国家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美苏两国领导人表现了克制态度,相互妥协使危机逐步降温。
4.在博弈中,应避免“鹉件相争,渔翁得利”的结局在我国的《战国策·燕三》中一个寓言说,蚌正在张开壳晒太阳,鹏去啄它的肉,被蚌夹住了嘴。
双方相持不下,结果被渔翁一起捉住。
这就是“鹏蚌相争,渔翁得利”。
比喻双方争执不下,两败俱伤,让第三者占了便宜。
在我国战国时代,东方的六国互相争夺,后逐一被秦国攻破吞并。
就是这一博弈的典型事例。
国与国之间一旦出现鹅蚌相争,在博弈中可能双方都不是赢家,赢家可能是鹅蚌场外的第三国。
在资本主义社会与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上也曾有过这样的例子。
以1960—1969年中苏关系为例,苏联推行大国沙文主义,把自己的意志强加于别的社会主义国家。
1960年苏联撕毁同中国签订的几百个工作合同和协议,撤走全部在华工作的专家。
1962年苏联竟在中国新疆地区进行大规模颠覆活动,并不断制造边界冲突,直至1969年公然出兵侵犯我国珍宝岛。
在此期间,中苏关系的恶化导致社会主义阵营的破裂。
在这“鹏蚌相争”的博弈中,中苏两败俱伤都没能成为博弈中的森家。
又以196019$9年间的美国、西欧、日本的经济为例,美国在50年代和60年代的侵朝侵越战争中损失巨大,实力衰落,经济实力也有所下降,而与此同时,西欧和日本经济增长速度明显高于美国,成为与美国并列的资本主义经济中心。
在美国实施霸权主义扩张的时期,西欧和日本却注重经济建设,享有了同一时期经济命脉的“渔翁之利”。
三、对当代资本主义与现实社会主义关系的展望(一)全球格局—“一超四强”20世纪$0年代末90年代初两极格局瓦解后,取而代之的是多极格局过渡的“一超四强”格局,其中“一超”指超级大国美国,“四强”指军事大国俄罗斯、经济大国日本、政治大国中国和地区经济集团欧洲联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