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学论文诵读让孩子亲近母语_人教版新课标
小学语文论文-朗读之花,开满学生心灵人教版新课标
小学语文论文-朗读之花,开满学生心灵人教版新课标人们常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可见朗读在语文教学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这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显得更加突出。
而对于小学生,尤其是低年级小学生来讲,朗读是最有效的一种阅读训练形式。
现行教材中的每一篇文学作品都是经过精心挑选和编排的,,有着生动活泼的语气、节奏、句式、格调,蕴含着作者的情感意旨。
如果文章读得好,就能准确无误地体现出作者写文章的意图,反之,不仅不能读出作者要表现的思想,甚至会改变文章的本意。
所以教师应在课堂上读起来,学生更应在课堂上读起来,尤其是对那些富于情韵、语言优美、琅琅上口的作品,或朗读,或吟诵,或吟唱,或记背,在这样的活动中能积累名言佳句,体验艺术魅力,陶冶思想情操,提高审美能力,养成高雅气质。
那么应该如何进行朗读教学,才能达到理想的效果呢?一、情景,激发兴趣创设语文情境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一种有效方法。
情境是教学中教师根据教学内容与学生共创的一种能激起学生学习情绪的学习场景。
在语文教学中创设情境是指从学生认知水平、心理、情感需要出发,根据课文内容创设的实物情境、立体情境、模拟情境、语言情境、艺术情境或其它形式的情境,并力求使所创情境形真、情深、意远、理念寓于其中,以此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习积极性,使他们在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如见其人的真情真境中学习语言、陶冶情感,促进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范读,激发情感在朗读教学中,教师的范读十分重要,它不仅可以给学生提供一个模仿的样板,而且可以给学生启发,使他们从中领会准确表达中心思想的语言表达方式。
当然,教师的范读并不是让学生简单的机械模仿,而是给学生一个对比的对象,使他们更直观地感受到课文的思想感情。
一些语言和意境较优美的诗歌、散文、文质兼美的课文往往音韵和谐,琅琅上口。
老师把握好教材的特点声情并茂的范读课文,唤起学生的情感,迅速调动学习的兴趣,会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小学语文论文引领学生说好普通话_人教版新课标
小学语文论文-引领学生说好普通话人教版新课标语言,是民族文明和文化的一种标志。
普通话是我国的通用语言,是我们所有炎黄子孙赖以交流、沟通思想感情的工具,是全国各族人民互相交流的共同语言。
叶圣陶先生说过:“口头为语,书面为文。
”语言是人际间交流的工具,说一口标准流利的普通话,不但会使沟通容易许多,又因其字正腔圆、音色优美,会使听的人入情入境。
语文教师可以创造一个良好的语言环境,把校园作为推广普通话的阵地,要求从学生、教师到学校领导,人人、时时、处处都讲普通话,创造良好的氛围,使普通话真的成为校园语言。
使教师逐渐感受到运用普通话得体、庄重和高雅,从而激起学生讲普通话的热情。
一、教师带头,学生随行俗话说:“身教胜于言传”,教师的一举一动时刻影响着学生,老师是学生心目中的偶像,学生崇拜老师的同时又在不自觉的模仿老师的行为,小学生的模仿能力很强,可塑性强。
教师应抓住这一教学良机,把言语教学变为行为教学,以自己的实际行动来影响学生,感化学生。
所以,要想使学生讲普通话,教师必须先讲普通话。
不管在教学工作中还是生活中都应自觉讲普通话,带动学生自觉讲普通话。
教师说普通话,要求做到准确、明白、生动、形象,有条理,有吸引力,高低强弱音量适当,并且没有“嗯”“啊”之类的口头禅。
做到了这些,当教师借助语言这个最基本、最重要的教学工具向学生传授知识、讲明道理之时,学生就爱听、愿听,并且在教师讲述的过程中,丰富知识,吸收词语,模仿教师的发音、谈吐。
相反,如果教师说的是方言土语,条理混乱,词汇贫乏,“嗯”“啊”不断,语言失去光彩,学生就会因听不清或听不懂而产生厌倦情绪,腻烦不听,那么教学效果就会可想而知了,提高学生学说普通话的水平也就根本谈不上了。
教师要说好普通话,可以向书本学习,加强进修,与时俱进,不断更新知识。
也可以向生活中发音标准,语汇丰富的人学习。
学了相关知识,找出了自身的不足,刻苦练习,多读多说,自己的普通话就会成为学生模仿的对象。
小学语文教育论文-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朗读训练人教版新课标
小学语文教育论文-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朗读训练人教版新课标朗读作为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一项主要训练项目,它能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发展学生的语言,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陶冶学生的情操。
通过朗读,可以把平面的文字化为立体的声音,使文字所表达的内容具体可感。
不仅如此,在学生反复的朗读过程中,文章的风采格调、逻辑脉络、语言表达方式以及作者的思想感情,都会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
因此,朗读是语言训练中最常用也是最重要的手段。
我们提倡语文教学中注重朗读训练,正体现了素质教育的基本思想和语文教学自身的基本规律。
以下是笔者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所采用的一些加强朗读训练的方法,仅供参考:一、感知语言,加强训练朗读时要求学生读得流利、有感情,就必须做到:揣摩词句,领会意境,见景生情,情景交融。
在记忆中唤起已有的类似生活经验,具体感知和体会课文中所蕴含的思想感情。
所以,在阅读教学中,应经常做到以朗读为主线,让学生在朗读中感受作品的语言,领略作品的气势和文法,探索语言内在的含义、情味和形态,理解言外之意,与作者产生思想上的共鸣。
如《瀑布》一文最后一句中“如烟,如雾,如尘”,写也了被风吹散的水珠飞扬的神态。
为了让学生更加感受瀑布在风中的美,可以先让学生按顿号和逗号两种不同标点去读,进行比较,体会出作者无限入神的样子,再让学生随优美的音乐感情朗读,这样就会真切感受到瀑布的缥缈、朦胧。
二、教给技巧,培养兴趣理解是认识,朗读是技能。
有时学生能理解课文表达的意思却不能恰如其分地用语言表达出来,因此应教给学生一些朗读技巧,使学生知道停顿、轻重、语气等在朗读中要如何随着表达的需要而变化,从而提高朗读的感染力、表现力,培养学生朗读的兴趣。
一般情况下,描写突然发生变化、着急、遇到危险情况的句子,常读得快些、急促些;表现高兴、兴奋、夸奖的句子,读时音调略高;表示悲痛、沮丧的语句可读得低沉些、缓慢些。
具体怎么读应结合课文内容体会,如教学《小公鸡和小鸭子》,小公鸡要跟小鸭子下河捉鱼,“小鸭子说:‘不行,不行,你会淹死的!’”两个“不行”显示了小鸭子很着急,怕小鸡出危险,要读得快些。
小学语文教学论文小学语文教学应加强朗读训练人教版新课标
小学语文教学论文-小学语文教学应加强朗读训练人教版新课标应试教育总是片面追求答案教育,反映在语文教学中往往忽视朗读训练。
由于一般的考试不测试学生的朗读能力,这样更有可能使语文教师不重视朗读训练。
一般地讲,教师忽视朗读训练与指导,学生对朗读表现出随意性,很难练就好朗读的基本功,会直接影响语文教学的整体效果,这是由语文学科传授知识与提高思想境界相统一的特点决定的。
一篇文章,不论是事情的记叙、人物和情境的描写,还是事物的介绍说明,观点的阐述和议论,都直接或间接,直露或含蓄地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倾向,对学生起思想导航和激励作用,产生美感和丰富的想象,使学生不断地受到真善美的熏陶和感染。
这些在多数情况下是学生通过朗读来实现的,如忽视朗读就影响学生对课文的感悟和理解。
不重视朗读,尤其是有感情的朗读,很难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使学生在积极心理状态下去学习语文基础知识,去感受课文的艺术感染力。
在学生朗读过程中,如果没有教师意识渗透和恰当点拨,同样会影响学生思想的升华。
朗读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是显而易见的,它是帮助学生理解词句、段落、篇章情感的一个重要手段。
经验证明,搞好朗读训练有许多好处。
第一,可以引起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
实际上,不论是放录音或是教师范读,还是学生试读,只要朗读得好,创造出情境就会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引起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进入一种积极的学习状态,从而使他们受到感染,得到良好的思想教育。
第二,有助于深入体味课文的思想感情。
有经验的语文教师总是在朗读中引导学生推敲课文(包括词句、段落、篇章)的含义、情调、韵味,想象作者写作时的心境和情绪,从而把自己当成作者,靠朗读代替作者讲话,代替作者表达一定的思想感情,抒发情怀。
毫无疑问,这大大有助于对课文的理解和体味。
第三,有助于密切读与写、口头语言与书面语言的联系,提高表达能力。
朱自清讲过“朗读对于说话和作文也有帮助。
”周振甫说:“懂得音节和情绪的关系,到写作时自会采用适宜音响、节奏来表达胸中的情意。
小学语文教学论文关注语文教学中的朗读人教版新课标
小学语文教学论文-关注语文教学中的朗读人教版新课标(一)朗读有利于发展学生的语言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基本任务是发展学生的语言。
语言是一种由语音、词汇、语法构成的复杂系统,学生要掌握语言,必须将这些因素“内化”。
朗读形成的信号刺激强度,远远超过学生默读、教师讲解等。
朗读可以更加有效地把书面语言系统“内化”在大脑之中,逐渐建构、完善一个处理语言的“格式塔”,从而把语言学习过程变成语言习得过程。
(二)朗读有助于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语文教学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小学低年级学生阅读时注意力稳定性大多较差,而大声朗读能使他们保持注意力的稳定,有利于对课文内容的思维、理解和记忆。
学生在初学语言时,声音对大脑皮层建立听觉表象的作用尤为重要,可以帮助学生记忆和理解语言。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也就是说,只有经过反复朗读,方能读出其中的韵味,领悟深层含义。
(三)朗读可以培养学生的语感素质。
在现代语文教学中,朗读在所有的言语活动中起关键作用是不容置疑的,是听、说、读、写等言语活动的质量和效率的杠杆,而且朗读是提高学生语言感悟能力的行之有效的好方法。
所谓“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言虽简单,却道出了语文学习的真谛。
在朗读时,对于文中所涉及的语音、词语、文字等的品味与琢磨,更是一种不知不觉的语感训练。
教师用标准的普通话范读或用远教IP资源中的课件范读,学生在模仿中纠正自己在发音、语气及句读等方面的错误,朗诵时声情并茂、声音响亮、抑扬顿挫,恰当地掌握语速的缓急和语气的轻重,则会将学生自身的情感融入到文章中去,大大提高了学生的语感素质。
(四)朗读可以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表达,包括口头表达和书面表达两种。
无论哪种表达,都要求做到用词准确、生动,语句通顺、连贯,句式灵活、多样,内容具体、清晰等。
如前所述,学生发展语言是一个不断从“内化”到“外化”的过程,其中“内化”是基础,没有这一基础就不能“外化”或不能很好地、有效地“外化”。
朗读,可以使学生对读过的文字印象深刻。
最新小学语文论文让课堂因“朗读”而灵动_人教版新课标-word文档
小学语文论文-让课堂因“朗读”而灵动人教版新课标朗读是一门高深的艺术,是语文教学的重点,是理解课文思想的重要实践渠道。
学生朗读水平的提高直接影响着学生对课文的深入理解,促进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的提高,潜移默化地提高学生的作文能力。
一、激活形象,提高审美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怠”。
因此,“朗读”要与“思”结合,才能显现其独特的美丽。
但是这里讲到的“思”不仅仅是思考问题,尤其包含了学生在读的过程中,想象与文本文字相对应的画面。
我们在朗读指导时要创设浓厚的教学情境,渲染课堂气氛,给学生铺垫一个情感基调;还要充分挖掘文本的内涵,诱发学生的真切体验,引领他们进入课文所创设的境界,激活形象思维,促进平等对话,让他们借助语言来感受形象。
如《荷叶圆圆》是一篇优美的童话,当学生通过朗读感受到蜻蜓以荷叶为停机坪的喜悦,小水珠以荷叶为床的悠然等等之后,我随机再一次创设情境,边往黑板上张贴片片荷叶,边进行语言渲染:看,圆圆的、绿绿的大荷叶在向我们招手了,你们就是水小珠、小蜻蜓、小青蛙、小鱼儿,你现在想对荷叶说什么?可以加上动作,还可以站起来说一说。
学生眉飞色舞地说开了:“荷叶,荷叶,你是我的摇篮,躺在你的上面,我可真舒服呀!”“荷叶,谢谢你,有了你,我们再也不怕日晒雨淋了。
”……学生把自己当作了池塘中的一员,对小动物的快乐之情也有了进一步的情感体验,在真切地感受艺术形象、获得情感体验的基础上,再分别安排各种读的形式,个别读,同桌对读,男女生赛读等。
学生内心的情感被激发,被感染,生与生,生与师,生与作者产生了情感共振。
学生在读中融真情,放飞情感,提高了学生的审美情趣。
二、留足时间,铺垫情感众所周知,朗读有三个要素:正确、流利、有感情。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扎扎实实的落实“正确、流利”目标,非常明确地提出每一次朗读训练的具体要求,如:“请同学们读一读,看谁能做到一字不错。
”其次才是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文本。
教师课堂里,一定要有充足的时间让学生读课文,要求声音响亮、吐字清楚、读准字音,特别要让全班学生都读完、读好,切不可只做样子,草草收兵。
小学语文教学论文低年级朗读指导刍议_人教版新课标
小学语文教学论文-低年级朗读指导刍议人教版新课标朗读是语文教学中一项十分重要的基本功,是训练学生普通话和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一种重要手段。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小学各年级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因此,语文教学过程中必须加强朗读的指导和训练。
而低年级学生刚开始接触朗读,犹如一张白纸,对朗读技巧毫不所知,我认为要想让学生从小就热爱语文,热爱朗读,对低年级学生进行有效的朗读训练,打好基础是关键。
那如何对低年级学生进行朗读训练呢?根据在教学中的摸索,我总结出了以下几点:一、创设情境,激发朗读情感。
兴趣,是学习的老师,也是学习过程中最积极、最活跃的内部心理动力。
要想让学生自觉地、声情并茂地参与朗读,教师就要针对不同课文的内容和特点,创设出各种有趣的朗读情境,激发学生的朗读情感,让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朗读中来。
1音乐渲染简单直接地让学生接触课文内容,无论教师多么声情并茂,学生都不会有太深的感情体验。
而借助音乐形象,烘托渲染课文内容,学生在美的享受中进入情境,获得情感的体验,会取得良好的效果。
如第二册《识字1》是一篇描写春天景物的韵文,教学一开始,我就用深情的语调导入:“小朋友,冬天已经过去了,春姑娘迈着轻盈的脚步来到了我们身边。
听,多热闹啊……”接着,我播放了一段春天山涧中清泉叮咚,鸟音婉转的配乐录音,让学生凝神静听,想想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录音结束,学生纷纷举手,有的说:“我仿佛看到了清清的泉水从山中流出。
”有的说:“小燕子在空中自由地飞翔,”还有的说:“桃花、杏花开放了。
”……学生的想象是丰富的,此时,教师已把学生带入了情境,已激起了学生的朗读兴趣,进行情感朗读已不是难事。
2图文结合低年级教材都是图文并茂,利用挂图、插图、剪贴画激发学生情感,会取得意想不到的朗读效果。
如我教《吃水不忘挖井人》时,在深入领会地二自然段之后,我不失时机地出示课文插图1,提问:图中有哪些人?哪个是毛主席?毛主席正在干什么?乡亲们的表情怎样?老奶奶像在跟主席说什么?这下子学生可“炸锅”了,有的说:“老奶奶激动地说:主席,你真是太好了,你为我们老百姓做了一件大好事。
小学语文教学论文-让课堂书声朗朗人教版新课标
小学语文教学论文-让课堂书声朗朗人教版新课标语文是一首诗。
朗读是一首歌。
语文教学是否充满诗意,朗读是一扇窗口,是一个显示器,是一面镜子。
在教学过程中,朗读是一项把书面语言转化为发音规范、声情并茂的有声语言的再创作活动。
它能发展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情感,培养学生的语感,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是一项重要的语文基本功。
叶老说,“多读作品,多训练语感,必将能驾驭文字”。
因此,小学各年级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还语文课堂琅琅书声。
那么,在朗读教学中,我们教师该做些什么呢?下面就谈谈自己在实践中的一些粗浅的想法。
一、巧妙地设境——让学生有一种想读的冲动让学生发自内心地愿意读,喜欢读,对朗读产生浓厚的兴趣,是朗读教学的第一要务。
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小学生好动、好胜、好奇心强等心理特点,巧妙地创设各种情境,从而提高朗读教学的效率与质量。
方法很多,在教学实践中感觉效果较好的有以下几种:1、导语设疑例如,在执教《鸟的天堂》一课时,上课伊始,教师就故弄玄虚地开场:“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学习第11课《鸟的天堂》,可奇怪的是,这个“鸟的天堂”却没有一只鸟,你说这是真的吗?为什么作者会这么说呢?让我们走进文本,去探个究竟吧?”一说完,学生已跃跃欲试,想争个头功了。
此外,还可以利用追问、反诘、幽默等手法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
2、借助多媒体如在执教《松坊溪的冬天》一课时,首先用多媒体课件出示了一组松坊溪的雪景图。
学生一看到如此雪白晶莹的白雪世界,如此变化多端的溪石,不禁“哇哇”叫出声来。
我顺势问道:“松坊溪的冬天,怎么样?想不想去走走,看看?”学生被这神秘的白雪世界迷住了,迫不急待地翻开课文读起来。
为了让学生真切地体会到溪石的美,溪石的可爱,又单独出示溪石的图片,让学生细细欣赏,再读句子时,溪石的特点已融进了学生向往的情怀,深情的赞美,随着声音流淌出来。
小学语文论文小学语文朗读训练策略人教版新课标
小学语文论文-小学语文朗读训练策略人教版新课标一、比较句子,练习朗读我们都知道,同一个词在不同句子中,所表达的意思是不同的,我们要根据不同的意思,分别用不同的语气进行朗读。
如《第一场雪》中两个“咯吱”,①偶尔咯吱一声响,树木的枯枝被积雪压断了;②大街上的积雪有一尺多深,脚踩上去发出咯吱咯吱的响声。
第一个“咯吱”为了表示树枝断的那种清脆,所以要读得轻快。
而第二个“咯吱”为了表示出积雪的厚,就要读得稍长而缓慢。
这样朗读自然有利于区分两个“咯吱”的不同含义。
教《林海》一文时,学生对“这里的岭的确很多,高点儿的,矮点儿的,长点儿的,短点儿的,横着的,顺着的……”这个句子的理解停留在说岭多,岭的式样多。
此时,如果直接点破,那就索然无味了。
可让学生比较朗读另一个句子:“这里的岭的确很多,高的,矮的,长的,短的,横的,顺的……”学生马上就会发现没有了“点儿”,句子的意思大不一样。
有的说,有了“点儿”说明岭与岭之间高矮、长短的区别并不大。
有的说,有了“点儿”写出了大兴安岭的温柔。
有的说,有了“点儿”还能表达作者对大兴安岭的喜爱之情。
学生通过比较读,读出了味道,读出了惊喜。
二、创设情境,引导朗读创设情境不但有利于拓宽学生视野,更有利于促进学生感悟文中的情和景,使学生更深刻创造性地理解课文。
《狼和小羊》一文中有两个角色:狼、小羊,指导朗读时,首先是分角色朗读前的铺垫,在分析课文时,让学生归纳出狼和小羊的个性,狼——狡猾、凶残、骄横、蛮不讲理;小羊——温和、善良、软弱、楚楚可怜。
在学生脑海中形成了两个角色性格,然后创设情景进行角色朗读,先揣摩出两者的语气、语调,并自己选择感兴趣的角色进行朗读,学生的朗读积极性高,心领神会地读出了对角色不同性格的理解,做到形神兼备。
如教学《桂林山水》一课,教师可以一边展示漓江两岸秀丽风景,一边动情地范读,为学生解说画中的风光,待学生的心思都被吸引到桂林山水的优美意境中时,再对学生说:“现在我们已经来到了甲天下的漓江上,乘着木筏,欣赏着桂林美景。
小学语文教学论文-有效朗读-有效阅读的基础人教版新课标
小学语文教学论文-有效朗读-有效阅读的基础人教版新课标如何才能让语文课堂教学更有效呢?我认为朗读感悟很重要。
正如蒋仲仁先生在《略论朗读与背诵》中指出的:“就学习语文来说,朗读最重要,可以说不朗读,不出声朗读,光靠看,光靠浏览,是学不好语文的。
”笔者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总结为以下几点:一、读懂教材,引领学生走进文本。
听过特级教师于永正老师的课的人都会被他那扎实、灵动、有趣的教学风格所折服。
从他的课中我们可以看见于老师的真心与孩子的童心、童真、童趣完全融合在了一起。
最让人感动的是他的范读,于老师范读时的语气轻重、语速快慢、音质虚实、读音长短的运用以及语调的抑扬顿挫都给人以美的感受,让人自叹不如。
听他声情并茂的范读,让人有身临其境之感,悲伤处又催人泪下。
(笔者有幸聆听过他上的《秋天的怀念》)于老师的语文教学中充满感情的朗读,扎实、有效的语言训练向与会老师传递着他对语文课程质朴而睿智的理解,传递着他对本色语文的准确把握。
让我深深体会到:要想让语文课堂教学更有效,首先要像于老师一样读好、读懂教材。
“对于教材,教师应该有钻进去的力量,又要有飞出来的底气。
”要想真正体会课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弄懂课文所描述的故事情节或事物特点,教师首先要“钻进去”读懂课文。
这个“懂”字可不止一遍、两遍,于老师说过至少八遍、十遍,甚至更多。
朱熹说:“大凡读书,须是熟读。
熟读了自精读,精读后理自见得。
”我想那一定是读到让你感觉到:自己就是文中的人物了,要与文中的人物同喜同悲,即所谓的“披情入文”。
教师读懂了课文,课堂中才会用那被浓烈的感情浸泡透了的,被形象化的韵律和优美动听的语言给学生以引领、提示、点拨与必要的解说。
那种声情并茂、绘声绘色、回味无穷的范读能不把学生带入情境吗?学生能不被那位娓娓动听、感人肺腑的故事感动、吸引,进而不由自主地进入角色,用心去体验,用情去感受吗?教师读懂了文章,领悟了文章的主旨和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再进一步钻研教材,明确教学目标,才能引导学生读懂文章、走进文本,通过人物的语言感受人物的内心,才能“文意兼得”,更好的领悟文本内涵。
小学语文论文-激发朗读兴趣 提高学生语文素养人教版新课标
小学语文论文-激发朗读兴趣提高学生语文素养人教版新课标朗读作为学生自我感悟的一种重要方式,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有助于学生“披文人情”,正确领会课文内容的思想感情,陶冶情操。
然而,在小学语文学习的过程中,不少学生对朗读缺乏兴趣。
如何培养小学生的朗读兴趣呢?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朗读激情小学生的心理发展尚不稳定,很多活动往往要靠一定的诱因引导才能更好的进行,朗读也是如此,尤其是对朗读缺乏兴趣的学生。
针对这一特点,我借助现代科技手段,创设特定的情境,配上特定的画面,不仅可以更好地烘托朗读的气氛,更可以牵动学生的情感,激发学生的联想和想象,引导学生进入美的境界。
如朗读《荷花》一文时,我选取了轻音乐配合学生的朗读。
许多学生读后说,他们好像身临其境,兴味盎然,获得了美的享受。
因而,在阅读教学中,适时地选用恰当的音乐往往胜于教师枯燥的分析。
教师只要在教学中有意识地创设情境,便能诱发学生的朗读激情,使他们由不情愿到情愿,由被动观望到主动参与,从而热爱朗读。
二、变换多种形式,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课堂教学中,教师还可以变换朗读的方式,让学生在变化中体会朗读的快乐,由此激发起他们的朗读兴趣。
如教学《会摇尾巴的狼》时,我让学生分角色朗读,指导他们用快速、讨好、凶恶的语调表现狼的狡猾、伪善、凶恶,用和蔼、轻柔的语调表现老山羊的善良、勇敢、聪明与冷静。
由于有了表现的机会,他们都十分乐意,因此收到非常理想的效果。
此外,朗读的其他方式还有:指名读、分组读、齐读、个别与集体交替读等,而朗读的方式要根据作品的体裁、风格特点来确定。
比如人物性格对比鲜明的课文适合分角色朗读,如《狼和小羊》、《美丽的公鸡》;语言文字优美、抒情性强的课文适合自由朗读,如:《我爱故乡的杨梅》。
总之,朗读的形式要灵活多样,富于变化,不单一,不呆板,才能激发学生的对朗读的浓厚兴趣。
三、示范朗读,激发学生的朗读欲望恰到好处、声情并茂的范读,最能把课文所表达的强烈感情直接传递给学生。
小学语文论文-朗读的探究性策略人教版新课标
小学语文论文-朗读的探究性策略人教版新课标朗读是把诉诸视觉的书面语言转化为诉诸听觉的有声言语的创造性活动,是一个探寻以适当的言语声音形态表现文章的情气的过程。
朗读初始,朗读者的声情语调往往难以一下子切准文章的情气,不能酣畅淋漓地表现文章的语势,它总是从“正确”走向“流利”,而后达到“有感情”的朗读。
这是一个与文本不断对话、发现、融合的过程,是一个不断探索“磨合”的过程。
简言之,这是一个探究的过程。
因此,朗读教学应引导学生实施探究性朗读,让学生学会自读自悟,提高朗读效果。
下面撷取实例具体阐述。
一、借助停顿的确定实施探究性朗读有人说,朗读的艺术在一定程度上就是停顿的艺术。
美国杰出作家、著名演说家马克·吐温自称“经常玩停顿这个把戏,如同孩子们玩弄玩具一样”。
由于停顿的千变万化能给语言带来丰富的表现力,为此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玩弄”(探究)停顿,借助恰当的停顿再现文章人物的情态、神气,与文章进行深入的对话,加深对文章人物的认识、感悟,进行个性化的朗读。
《会摇尾巴的狼》一课,作者用了一个象声词“扑扑扑”描写狼摇尾巴发出的响声,三个“扑”字中间没有标点符号,一位教师充分利用这一文本资源,引导学生在探究中朗读:师:这三个字怎样读才能体现狼的特点?请根据你的理解给它加上适当的标点符号或停顿声调符号,尝试读一读,并说说你的理由。
生1:狼的尾巴很硬,摇起来既生硬又短促,应读成“扑、\扑、\扑”。
生2:狼平常没有摇尾巴的习惯,今天是想冒充善良的、忠诚的狗,所以摇起来节奏不匀称,应读“扑、\扑扑(或扑扑、\扑)”。
生3:狗摇尾巴是有节奏的、优美的、很自然的,但狼做不到,显得很笨拙,一下一下的,读起来声调应下抑:“扑——↓扑——↓扑——↓”。
生4:狼假装温和的样子,但尾巴很硬,摇起来角度小,也不连续,就像间隔着休止符:“扑。
‖扑。
‖扑。
”这样仔细推敲,反复玩味,细心揣摩,有效地培养了学生对事物的鉴别能力,分清了真善美和假恶丑,陶冶了孩子的情操。
小学语文教学论文读熟、了解、给诵_人教版新课标
小学语文教学论文-读熟、了解、给诵人教版新课标小学语文教学应紧扣语言文字的训练,以“小”字为着眼点,实施简简单单的教学走向。
从内容上看,这节课直接是成语,并无其他旁枝;从目标上看,教师定位于“读熟——了解大体意思——背诵”。
这既是教学的目标,同时也是教学流程。
成语教学不同于一般的语文阅读教学。
首先,成语是几个有着内在联系的成语的组合,没有文本的叙事性和情感凸显;其次,成语教学不像寓词于文的生字词教学,它有着更强的指向性与训练意识。
乍一看上去,面对这十二个毫无生气的成语,教师束手无策。
如何赋予他们以生命,拉近他们与学生的距离呢?应该说教材的编排上已经为我们解决了后顾之忧。
这些看似单调死板的成语,在老编们精心的筛选与编排下相互联系,彼此照应,并共同反映了一定的主旨:或写高贵品质,或极言人数之多,或概括伟人一生,或历经一年四季。
像我今天教的这篇就是描摹百笑之态。
可以说语言生动精练,把六种不同笑的内涵与外显表现得是淋漓尽致,妙不可言。
所以,抓住教材的这一特点,我利用导入新课之际,将学生引入生活,问大家能说出几种生活中的笑,并请大家表演一下。
之后,我引入内容告诉学生,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幅百笑众生图来共同赏心悦析人生的种种笑态。
教师出示所学成语后学生兴趣盎然,自由读成语时也是摇头晃脑,表情动作花样百出。
了解成语意思时,教师将目标定位于大体了解。
因此在教学中,我从不要学生直接说出成语的意思(因为那都是照搬的成语辞典里的解释,没有深入学生的内心,没有植根于学生精神世界中,没有存入学生的语言积累库里)。
我的方法是可以举一个例子,可以造上几个句子,当然也可以表演。
有时不要学生直接说,学生也会有新的表达途径,像讲故事、表演等。
今天学习的这些成语着重于人的动作与神态,形象鲜明,易于表演。
我就采用了表演释义的方法。
表演前不说是哪个词,表演后让其他同学猜,不管猜对猜错,都提出建议,修正其对成语的理解,完善表演的内容。
比如有一个成语“转悲为喜”,从“悲”到“喜”落差之大就被学生演绎得十分逼真,这不正是学生对成语已大体了解最有力的证据吗?有些成语不适合表演,或者表演起来有难度。
小学语文教学论文-浅议小学语文朗读教学策略人教版新课标
小学语文教学论文-浅议小学语文朗读教学策略人教版新课标一、提升教师范读水平,最大限度地影响学生朗读质量范读的含义是示范性的朗读。
如果教师的朗读非常成功,将会直接影响学生的朗读水平。
因此,教师要高度重视自己的朗读教学,这样不仅能够营造出浓郁的课堂气氛,而且还更好地提升教学效果。
教师要深入地研究朗读,做好课文的朗读工作,注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从而使得师生情不自禁地共同进入阅读场景以及阅读角色。
二、注重正音和整体感受的相互融合从很多刚入学的低年级学生来看,不少学生的普通话发音非常不标准。
因此,很多老师在课堂上就将朗读辅导化简为“正音活动”。
为了更准确地朗读,让学生将课文进行肢解,变成了字、词阅读。
在这种朗读状态下,学生不能从整体上领略到句段所具备的内涵、语言的音乐美以及篇章的气韵。
例如,在《世界多美呀》的开篇部分:“母鸡蹲着孵小鸡,一蹲蹲了许多天。
”假如一味地进行正音,一遍遍地纠正“蹲、孵”这样难读的字,学生很可能会将句子念成没有轻重、不能很好地区分长短字词。
如果长时间这样做,学生就不能很好地从朗读过程中领悟语感,培养自身的朗读表现力。
仍以这篇课文为例,为了更好地融合这二者的关系,可以先让学生找出文章关于小鸡动作描写的词汇以及句子,然后做好标识:例如睡、醒、啄、撑等。
教师可以先将这些难读的词汇和句子用多媒体展示出来,然后让学生读一读这些词汇和句子,如果学生没有完全读准确,教师也不必浪费较多时间,可以在课外时间开展正音活动。
为了学生更好地朗读,只要他们不存在严重错误,则要让学生继续他们的朗读活动,可以让学生想象自己是一只小鸡,而且还可以边读边进行动作表演,从而更好地体会节奏,分清轻读音以及重读音的变化,从而更好地提升朗读水平以及理解能力。
三、培育学生的朗读评价能力从低年级的起始阶段开始,小学语文教师要认清自身在阅读教学中的主导作用。
例如,在对小学一年级第一学期的朗读训练过程中,学生根本不知道什么是朗读,也不能很好地理解有感情地朗读指的是什么。
小学语文论文加强朗读品悟情感人教版新课标
小学语文论文-加强朗读,品悟情感人教版新课标《课标》指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朗读是阅读教学中最为基本的方式。
语文课本每一课课后思考与练习的第一个作业就是:“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朗读是最重要、最经常的阅读训练,也是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基本之功;可以说,没有高质量的朗读训练,就谈不上学习语言文字的运用。
叶圣陶先生说:“熟读名文就是追求语言的完美。
”迟之建说:“从上小学起,我就喜欢朗诵。
汉语的魅力在朗诵中得到了完美的体现。
文章被朗诵,如同食物被咀嚼,你能细细味其中的奥妙。
”一、灵活朗读,追求实效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朗读兴趣,课堂上才会书声琅琅,学生才会主动去理解文本,朗读才能更生动。
朗读要讲实效,要真正让学生在读中理解,在读中感悟。
朗读的形式很多,按音量大小分,有默读、轻声读、朗读等;按速度快慢分,有浏览、略读、精读等;按参与面分,有个人读、小组读、齐读等;按思维形式分,有自由读、带问题读、悟读等;按表现形式分,有分角色读、表演读等等。
另外,还有教师范读、带读、领读、引读等等。
各种形式朗读有各自的功效和适用范围。
选择什么样的方式指导学生朗读,要根据课文特点,教学目标,学生的实际情况而定。
如:当需要激情引趣或学生读得不到位时,可以进行范读指导;当需要借助读来帮助学生分清段中的内容、层次时,可以用引读;当遇到对话较多,情趣较浓的课文时,可以分角色朗读;当需要渲染气氛、推波助澜时,可以齐读;当学生带着问题自主探究时,可以用默读,等等。
二、明确目的,读出层次不同学段的朗读要求要有所侧重:第一学段,学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二学段,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三学段,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在不同的学段,对学生的朗读要提出不同的要求,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循序渐进。
如,用普通话朗读→口齿清楚→声音响亮→停顿适当→语气连贯→语调自然,表情达意→速度适中,完美和谐→领会主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学语文教学论文-诵读让孩子亲近母语人教版新课标
俗话说:读书不离口,写字不离手,如何将传统的经典积淀内化为小学生的语言文化素养,如何在渗透中华经典诵读和习字的同时深化学生的民族精神,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心?市小学生语文素养提升工程“20+20 亲近母语行动”以开展诵读、书法为代表的母语实践活动,引领广大小学生亲近中华经典,热爱中华文化,提升语文素养,全面提高学习使用普通话和规范汉字的能力。
在此基础上,我以《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9~2020 年)》《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和《中小学书法教育指导纲要》为指导,结合自身的语言文化素养和班级特色,开展和实行了一系列亲近母语行动的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一、注重引导,读思结合
《本色德育》读本是很好的经典诵读资源,它图文并茂,琅琅上口,能激发学生兴趣,但是,能真正让学生从导读到导思、乃至导行的程度,是有一定难度的。
为此,我将每天早上的20 分钟晨读时间进行了三个板块的分解:
1.熟读环节5 分钟。
给学生一定的时间,让学生自由练读当天要完成的《本色德育》指定篇目。
在学生练读的同时,老师进行适当指导,帮学生认读生字,进行个别示范诵读。
2. 案例式分享明义与律动启思相结合互动环节5 分钟。
教师通过对《本色德育》指定篇目的整体把握设计好对应小案例。
案例尽量贴近学生的日常生活,让学生能通过这个小案例找到与经典之间的联系,鼓励学生的个性发言与分享,从而让学生从案例和分享中达到导思、明义的效果。
为了让经典更生动形象地深入学生内心,我设计了简单的动作,结合诵读内容一边诵读,一边辅以手势,让学生积极思考,有效领悟,进一步促进学生对经典内容的理解。
3. 多元化诵读到熟读成诵环节10分钟。
开展各种形式的诵读,教师在学生的反复练读中进行指导性评价和示范性朗读,让学生的朗读有层次性,让老师的评价有针对性。
在这个环节,我主要采用“接力赛”“小组大比拼”“优秀诵读家”等个性化练读、赛读方式进行滚动诵读,以达到熟读成诵的效果。
学生很喜
爱这些游戏式、竞赛式的诵读方法,它们让学生从熟读到乐读,直至乐读成诵。
二、结合课程,有效补充
结合本学期语文课程学习的内容,我对经常诵读的内容进行了适当补充。
考虑到二年级学生的年段特点,也为了进一步扩大对学生经典文化的渗透,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我利用平时晨读和夕会的时间和学生一起诵读《笠翁对韵》篇目,这样既对语文学习是一个延展,也提高了孩子们对经典文化的兴趣。
为了加强对《笠翁对韵》的有效诵读,我特别设计让学生在每天语文课前的预备 3 分钟进行个人对韵和集体对韵活动,增加学生的诵读兴趣,强化学生对韵基础知识的了解。
不少学生在课下饶有兴致地自己创作对联,不知不觉中,加深了对春联文化的理解。
三、确定目标,有效培养
在学校文化的指引下,我选择了“我是小小朗诵家”这个育人项目作为班级目标。
结合省级普通话测试员的专业背景,我开展了每周一次的“诵读会”,让学生在自主、轻松、愉悦的诵读课上,感受朗诵的美好与经典的魅力。
我选择了补充读本《新经典日日诵》,在每周一次的诵读会上,我通过自主讨论、自由练读、强化指导、展示朗诵、师生互读、生生评价等多种方式,强化朗诵指导。
在我们班开展“我是小小朗诵家”活动以后,有很多家长来和我交流,说孩子的诵读变化非常大。
原来诵读的感染力如此之大,有些之前根本不爱读书的孩子,现在沉浸在朗读的快乐中;有些之前怎么鼓励都胆小的孩子,每当朗诵起来都出奇地自信;有些之前注意力不集中的孩子,慢慢开始关注老师和同学们的行为和话语……我欣喜着,感动着,为自己,更为孩子。
在上学期学校开展的“20+20 经典诵读”展示及“班级育人项目”展示活动中,我班的成绩名列前茅,班级读风与学风得到了肯定与表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