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数据挖掘的风寒湿痹方剂用药规律研究
2021年《云南中医中药杂志》总目次
2021年《云南中医中药杂志》总目次作者:来源:《云南中医中药杂志》2021年第12期·名医专家经验·夏惠明教授推拿治疗产后尿潴留经验胡鸾,邵长丽,夏惠明1:2肖泓教授基于扶阳理论对新冠肺炎的防治思路探讨王忠涛,李晶晶,肖泓1:4吕光荣教授针药并治肾系疾病验案浅析李焱风,罗诚,吕光荣1:8乔江教授运用中医药结合情志疗法治疗围绝经期综合征经验王叶,吴肖男,刘祎,等2:1杨志波教授治疗湿疹的中医外治经验罗赛君,杨志波2:5胡陵静教授从肝脾肾论治男性乳腺癌验案举隅李逸蓝,胡陵静,曾玲玉,等2:7卢秉久教授“六经为川,肠胃为海”思想辨治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经验李杨,卢秉久2:10尤昭玲教授运用冰山理论辨治绝经综合征经验宾悠,谈珍瑜3:1陆曙教授运用敷和汤加减治疗不寐经验魏学礼,周亚红,夏成霞,等3:4胡陵静教授运用疏肝健脾法治疗肝癌经验曾玲玉,胡陵静,李后地3:6常虹教授脑肾同调治疗骨痿学术思想探微赵军,师建平,刘晋,等3:9郑进教授从古医学圆运动之气机升降论治顽固性失眠经验王雪梅,蔡碧波,任静,等4:1卜献春教授治疗失眠经验袁春云,袁思斯4:4杨秉秀教授自拟输通汤治疗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经验王叶,吴肖男,刘祎,等4:6黄青松教授从治病求本论治成人难治性哮喘经验谢文,黄青松5:1陈明岭教授治疗玫瑰痤疮经验黄丹,叶晟桢,陈明岭5:5白光教授治疗肝胃郁热型反流性食管炎验案举隅程雨萌,白光5:8基于扶正祛邪法探析肖泓教授治疗支气管哮喘的临证经验宁娅,王琼,王忠涛,等5:11林忆平教授针灸治疗耳鸣耳聋的临床思路晋延玲,杨静芳,林忆平6:1陈林兴教授运用活血化瘀法治疗妇科疾病经验李兴艳,陈林兴,张亚嘉,等6:3秦竹教授运用化痰消食导滞法治疗多囊卵巢综合征的经验张顺贞,秦竹6:7张虹亚治疗脾胃湿热型痤疮经验张静,王建锋,张虹亚7:1罗铨教授诊治骨质疏松症的经验刘芳,罗珺钰,罗耀辉,等7:4顾庆华教授从肺与大肠相表里论治呃逆经验庄瑞斐,顾庆华7:7朱秉宜教授诊治肛瘘经验顾一帆,陈红锦8:1李廷荃教授诊治Barrett’s食管经验韩杰,李廷荃,霍凯,等8:3李赛美教授治疗乙型肝炎经验探析袁颢瑜,李赛美,罗艳8:6杨忠光主任医师通阳活血化浊法论治肺结节经验丁斗,董小君,叶燕妮,等8:10龙祖宏教授治疗肺系疾病经验尹彦翔,徐莹,陈必勤9:1陈文慧教授从肝论治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探析段晓娟,邓春,王欢黎,等9:4李一明教授基于“木郁达之”理论辨治临床雜病经验探析潘力弢,罗默超,李一明9:7 罗毅教授治疗肝癌经验石文静,罗毅,李宁山10:1李廷荃教授湿邪致病初探侯文慧,李廷荃,韩杰10:3马晓燕教授从湿热瘀虚论治紫癜性肾炎经验王子聿,马晓燕10:6潘丽贞教授治疗不孕症经验张炜霖,潘丽贞,曾维轲11:1肖泓教授基于“阳化气,阴成形”理论诊治肺结节的思路卢珊,杨春艳,刘冰冰,等11:5杨生民教授平衡观学术思想在骨伤科中的应用董树平,曹玉举,张鑫杰,等11:8李淑萍教授治疗胎动不安经验刘夏宇,李淑萍11:11沈家骥主任医师治疗湿疹肺经热盛型的经验高振楠,钟霞媛,沈宇明,等12:1曹星如主任医师论治中风病经验高中方,张健12:4沈其霖教授运用甘露消毒丹治疗肺系疾病经验谭君宜,黄静,沈其霖12:7胡国栋主任医师运用清肝利胆汤(膏)治疗胆系感染临证经验廖静,温大超,胡国栋12:10·理论探讨·浅析李东垣与傅青主诊疗带下病学术思想比较唐旖旎,刘文娥1:10从《金匮要略》温经汤探讨旴江医派肝和为贵学说洪建勋,孟萍1:12基于络病理论探讨通络法治疗肉芽肿性乳腺炎罗君,刘丽芳,范洪桥,等1:15健脾祛痰法治疗血脂异常疾病的优势探讨李春晖,陈民1:19从三焦论治哮喘刘红蕾,潘禹硕,曲妮妮2:13基于疏调气机汤探讨心境障碍的中医治疗常乐,秦竹2:17疏调气机法论治痛风缓解期探讨韩畅,卿越雷秦竹3:13从三焦形质探讨其在肿瘤转移的病机郭子瑗,冯蓉,邱景,等4:9《内经》营卫理论与睡眠障碍探讨董禹涵,谷峰5:14前列腺增生症与勃起功能障碍中医辨证分型病因病机的相关性探讨敖永衡,张春和,温瞿华,等5:17银屑病关节炎从痹论治浅析廖龙鑫,盘金玲,叶舒颖,等6:10薛己辨治产后病学术思想探析徐程,李崇超7:10基于“痰挟瘀血碍气而病”理论浅析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病机及治疗夏玉文,王春娥,陈志斌7:11痰湿与心血管疾病各危险因素相关性的探讨郭凯,姜钧文7:15从郄穴论治带状疱疹急性期疼痛的思路探析成靓7:19云南姚氏男科“以精为体,以气为用”论治纲领初探王寅,高林,杨小洁,等8:13基于《内经》血瘀理论探讨益气活血法治疗阿霉素心肌损害曹午阳,李君,叶孟婷,等8:16基于方证相应理论探析当归四逆汤治疗慢性前列腺炎王耀武,钱梦娜,张成,等8:19从伏邪论治复发性毒性弥漫性甲状腺肿汪晓露,赵勇,谢敏,等9:10扶阳思想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发病机制及疾病传变的探讨周瑞彬,吴文笛,李兴艳,等9:14基于疏调气机思想探讨卵巢早衰的中医心身治疗崔新蕊,李梦如,秦竹10:9基于三焦理论探讨感染后咳嗽的防治宋磊,曲妮妮10:12解郁法在慢性萎缩性胃炎中的应用钱洪印,吕冠华10:15分消走泄法治疗代谢相关性脂肪肝病探微季能博,徐连洁,韦姗姗,等11:14基于阴虚生内热探讨脾胃分治消渴李影,屠燕婕11:17国医大师张震疏调气机汤治疗中医郁病探讨张大宝,张怡民,张春燕,等12:12《诸病源候论》胸痹与无疹性带状疱疹相关性探讨王倩蕾,郭毅峻,陈晓12:14中医学中包含的道家思想杜臣斌,李雁丹,普文静12:17·论著·基于数据挖掘秦国政教授治疗阳痿的临床用药经验及病机规律探讨王明凯,秦国政,李庆睿,等1:22加强中医药文化建设弘扬卫生健康职业精神赵霞,宋娜丽2:20基于网络药理学方法探讨荆芥-防风配伍治疗特应性皮炎的作用机制研究施建新,赵珩,闵仲生,等3:15以脾论治高脂血症疗效的META分析潘雪,陈民4:13基于文献的艾滋病中医证候分布规律研究王兴,周青,李钦,等4:18刘真教授治疗缓慢性心律失常用药规律研究孟云辉,倪晨,刘真5:212015-2019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医药皮肤领域项目资助情况分析余倩颖,张洁,彭丽,等5:25拔伸松动法对早中期KOA患者关节腔积液和滑膜的影响王春林,向勇,田启东,等6:13脾气虚弱型DGP与SOD、MDA、GSH-PX的相关性研究郭倩,万生芳,何藴良,等6:16中药治疗胸痹心痛病的用药规律研究李佳莘,曹云6:19基于数据挖掘李学麟教授辨治咳嗽变异性哮喘临床经验研究赖长沙,林国清,李学麟7:22血栓通注射液改善急性脑梗死患者炎症因子水平的Meta分析任甫卿,陈志刚,郝慧霏,等8:22基于聚类分析的桥本甲状腺炎中医证素分布规律李硕苗,林玮,侯建婷,等8:29基于數据挖掘探究丹参的现代临床量效关系刘晨笑,刘子旺,赵永烈9:17益气活血方治疗稳定型心绞痛PCI术后气虚血瘀证疗效及IL-17、hs-CRP相关变化研究高鲁,高建红,王建飞,等10:19基于临床调查的冠心病心绞痛血瘀证症状组成的文献分析李卉,郭志华11:20基于数据挖掘探讨李晶教授治疗慢性胃炎的临床经验王海燕,谢秋霞,李晶11:24基于数据挖掘分析中药外治法治疗婴儿湿疹的用药规律王之佩,关小红12:19基于数据挖掘分析中药治疗慢性肝衰竭的处方用药规律徐睿,扈晓宇12:24·临床研究·自拟益气活血解毒方联合放化疗对晚期胰腺癌中医证候积分及CT影像学变化的影响夏青,乔炜超,田甜1:29基于升降理论探讨半夏泻心汤治疗室性早博痰火扰心型的临床观察张莉1:33胫骨横向搬移联合三黄汤治疗糖尿病足的临床观察罗伟东,马坪楠1:36养血止痒汤对慢性湿疹患者症状改善及ICAM-1、VCAM-1水平的影响吴俊华,潘锡伟,张靓1:38参附注射液联合可调钠对透析相关性低血压的疗效观察林辉遂,朱林勋,黄菊,等1:41从温阳化气论治痛风性肾病吴佳丽,赵茜,余文丽,等1:43化湿解毒方治疗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湿热郁肺证的临床研究宋欠红,柳尧,朱虹江,等2:23玉屏风颗粒联合利巴韦林对反复呼吸道感染患儿炎性因子水平及免疫功能的影响龙世德,钟成祥,黄焕祥2:28归脾汤加味对失眠患者睡眠质量及心理状态的影响许家艳,鲁玉芬2:31导师巧用中药熏洗治疗外阴白色病变经验卢益萍,刘文娥2:33糖尿病合并肺部感染的病原学特点和中医证型分布的研究邱学艳,夏艳萍,崔志华,等3:22益气养血汤联合穴位艾灸对前列腺癌抗雄治疗所致贫血的临床观察刘阳,张丙泉,龚锦,等3:25康艾注射液治疗癌因性疲乏的临床观察王新亭,陈欣菊,王莉姣,等3:28瓜蒌全蝎汤合火针治疗老年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临床观察张岩,胡凤鸣,丁世伟3:31八宝痔疮膏治疗混合痔术后疼痛及创面愈合的临床观察贺燕,洪敦明,陈海军,等3:34五虫通络胶囊治疗消渴病痹证疗效观察王志强,曹秋平,岳瑞文,等4:22补肾通瘀法治疗良性前列腺增生症临床研究董春来,李杰,宋光烨,等4:26不同针刺疗法联合中药内服治疗气滞血瘀证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临床观察杨宇华,李俊滔4:28自拟中药方剂穴位贴敷对子宫内膜息肉术后雌孕激素受体的影响陈月玲,李吉英,苏萍红,等4:31以邹氏挑针疗法为主辨证治疗胃脘痛的临床观察辛凤,邹路4:34温中散穴位贴敷治疗小儿风寒泻临床观察肖景霞4:38导师自拟补肾疏肝方治疗多囊卵巢综合征经验甘珊珊,袁娇,王萍4:41导师运用四草汤治疗儿童过敏性紫癜经验李梦琪,黄南,张成丹4:44麒麟丸联合克罗米芬治疗肾虚型排卵障碍性不孕的临床研究冯欣,闵爱萍,冷开容5:29从伏邪论治复发性毒性弥漫性甲状腺肿汪晓露,赵勇,谢敏,等9:10扶阳思想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发病机制及疾病传变的探讨周瑞彬,吴文笛,李兴艳,等9:14基于疏调气机思想探讨卵巢早衰的中医心身治疗崔新蕊,李梦如,秦竹10:9基于三焦理论探讨感染后咳嗽的防治宋磊,曲妮妮10:12解郁法在慢性萎缩性胃炎中的应用钱洪印,吕冠华10:15分消走泄法治疗代谢相关性脂肪肝病探微季能博,徐连洁,韦姗姗,等11:14基于阴虚生内热探讨脾胃分治消渴李影,屠燕婕11:17国医大师张震疏调气机汤治疗中医郁病探讨张大宝,张怡民,张春燕,等12:12《诸病源候论》胸痹与无疹性带状疱疹相关性探讨王倩蕾,郭毅峻,陈晓12:14中医学中包含的道家思想杜臣斌,李雁丹,普文静12:17·论著·基于数据挖掘秦国政教授治疗阳痿的临床用药经验及病机规律探讨王明凯,秦国政,李庆睿,等1:22加强中医药文化建设弘扬卫生健康职业精神赵霞,宋娜丽2:20基于网络药理学方法探讨荆芥-防风配伍治疗特应性皮炎的作用机制研究施建新,赵珩,闵仲生,等3:15以脾论治高脂血症疗效的META分析潘雪,陈民4:13基于文献的艾滋病中医证候分布规律研究王兴,周青,李钦,等4:18刘真教授治疗缓慢性心律失常用药规律研究孟云辉,倪晨,刘真5:212015-2019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医药皮肤领域项目资助情况分析余倩颖,张洁,彭丽,等5:25拔伸松动法对早中期KOA患者关节腔积液和滑膜的影响王春林,向勇,田启东,等6:13脾气虚弱型DGP与SOD、MDA、GSH-PX的相关性研究郭倩,万生芳,何藴良,等6:16中药治疗胸痹心痛病的用药规律研究李佳莘,曹云6:19基于数据挖掘李学麟教授辨治咳嗽变异性哮喘临床经验研究赖长沙,林国清,李学麟7:22血栓通注射液改善急性脑梗死患者炎症因子水平的Meta分析任甫卿,陈志刚,郝慧霏,等8:22基于聚类分析的桥本甲状腺炎中医证素分布规律李硕苗,林玮,侯建婷,等8:29基于数据挖掘探究丹参的现代临床量效关系刘晨笑,刘子旺,赵永烈9:17益气活血方治疗稳定型心绞痛PCI术后气虚血瘀证疗效及IL-17、hs-CRP相关变化研究高鲁,高建红,王建飞,等10:19基于临床调查的冠心病心绞痛血瘀证症状组成的文献分析李卉,郭志华11:20基于数据挖掘探讨李晶教授治疗慢性胃炎的临床经验王海燕,谢秋霞,李晶11:24基于数据挖掘分析中药外治法治疗婴儿湿疹的用药规律王之佩,关小红12:19基于数据挖掘分析中药治疗慢性肝衰竭的处方用药规律徐睿,扈晓宇12:24·临床研究·自拟益气活血解毒方联合放化疗对晚期胰腺癌中医证候积分及CT影像学变化的影响夏青,乔炜超,田甜1:29基于升降理论探讨半夏泻心汤治疗室性早博痰火扰心型的临床观察张莉1:33胫骨横向搬移联合三黄汤治疗糖尿病足的临床观察罗伟东,马坪楠1:36养血止痒汤对慢性湿疹患者症状改善及ICAM-1、VCAM-1水平的影响吴俊华,潘锡伟,张靓1:38参附注射液联合可调钠对透析相关性低血压的疗效观察林辉遂,朱林勋,黄菊,等1:41从温阳化气论治痛风性肾病吴佳丽,赵茜,余文丽,等1:43化湿解毒方治疗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湿热郁肺证的临床研究宋欠红,柳尧,朱虹江,等2:23玉屏风颗粒联合利巴韦林对反复呼吸道感染患儿炎性因子水平及免疫功能的影响龙世德,钟成祥,黄焕祥2:28归脾汤加味对失眠患者睡眠质量及心理状态的影响许家艳,鲁玉芬2:31导师巧用中药熏洗治疗外阴白色病变经验卢益萍,刘文娥2:33糖尿病合并肺部感染的病原学特点和中医证型分布的研究邱学艳,夏艳萍,崔志华,等3:22益气养血汤联合穴位艾灸对前列腺癌抗雄治疗所致贫血的临床观察刘阳,张丙泉,龚锦,等3:25康艾注射液治疗癌因性疲乏的临床观察王新亭,陈欣菊,王莉姣,等3:28瓜蒌全蝎汤合火针治疗老年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临床观察张岩,胡鳳鸣,丁世伟3:31八宝痔疮膏治疗混合痔术后疼痛及创面愈合的临床观察贺燕,洪敦明,陈海军,等3:34五虫通络胶囊治疗消渴病痹证疗效观察王志强,曹秋平,岳瑞文,等4:22补肾通瘀法治疗良性前列腺增生症临床研究董春来,李杰,宋光烨,等4:26不同针刺疗法联合中药内服治疗气滞血瘀证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临床观察杨宇华,李俊滔4:28自拟中药方剂穴位贴敷对子宫内膜息肉术后雌孕激素受体的影响陈月玲,李吉英,苏萍红,等4:31以邹氏挑针疗法为主辨证治疗胃脘痛的临床观察辛凤,邹路4:34温中散穴位贴敷治疗小儿风寒泻临床观察肖景霞4:38导师自拟补肾疏肝方治疗多囊卵巢综合征经验甘珊珊,袁娇,王萍4:41导师运用四草汤治疗儿童过敏性紫癜经验李梦琪,黄南,张成丹4:44麒麟丸联合克罗米芬治疗肾虚型排卵障碍性不孕的临床研究冯欣,闵爱萍,冷开容5:29从伏邪论治复发性毒性弥漫性甲状腺肿汪晓露,赵勇,谢敏,等9:10扶阳思想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发病机制及疾病传变的探讨周瑞彬,吴文笛,李兴艳,等9:14基于疏调气机思想探讨卵巢早衰的中医心身治疗崔新蕊,李梦如,秦竹10:9基于三焦理论探讨感染后咳嗽的防治宋磊,曲妮妮10:12解郁法在慢性萎缩性胃炎中的应用钱洪印,吕冠华10:15分消走泄法治疗代谢相关性脂肪肝病探微季能博,徐连洁,韦姗姗,等11:14基于阴虚生内热探讨脾胃分治消渴李影,屠燕婕11:17国医大师张震疏调气机汤治疗中医郁病探讨张大宝,张怡民,张春燕,等12:12《诸病源候论》胸痹与无疹性带状疱疹相关性探讨王倩蕾,郭毅峻,陈晓12:14中医学中包含的道家思想杜臣斌,李雁丹,普文静12:17·论著·基于数据挖掘秦国政教授治疗阳痿的临床用药经验及病机规律探讨王明凯,秦国政,李庆睿,等1:22加强中医药文化建设弘揚卫生健康职业精神赵霞,宋娜丽2:20基于网络药理学方法探讨荆芥-防风配伍治疗特应性皮炎的作用机制研究施建新,赵珩,闵仲生,等3:15以脾论治高脂血症疗效的META分析潘雪,陈民4:13基于文献的艾滋病中医证候分布规律研究王兴,周青,李钦,等4:18刘真教授治疗缓慢性心律失常用药规律研究孟云辉,倪晨,刘真5:212015-2019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医药皮肤领域项目资助情况分析余倩颖,张洁,彭丽,等5:25拔伸松动法对早中期KOA患者关节腔积液和滑膜的影响王春林,向勇,田启东,等6:13脾气虚弱型DGP与SOD、MDA、GSH-PX的相关性研究郭倩,万生芳,何藴良,等6:16中药治疗胸痹心痛病的用药规律研究李佳莘,曹云6:19基于数据挖掘李学麟教授辨治咳嗽变异性哮喘临床经验研究赖长沙,林国清,李学麟7:22血栓通注射液改善急性脑梗死患者炎症因子水平的Meta分析任甫卿,陈志刚,郝慧霏,等8:22基于聚类分析的桥本甲状腺炎中医证素分布规律李硕苗,林玮,侯建婷,等8:29基于数据挖掘探究丹参的现代临床量效关系刘晨笑,刘子旺,赵永烈9:17益气活血方治疗稳定型心绞痛PCI术后气虚血瘀证疗效及IL-17、hs-CRP相关变化研究高鲁,高建红,王建飞,等10:19基于临床调查的冠心病心绞痛血瘀证症状组成的文献分析李卉,郭志华11:20基于数据挖掘探讨李晶教授治疗慢性胃炎的临床经验王海燕,谢秋霞,李晶11:24基于数据挖掘分析中药外治法治疗婴儿湿疹的用药规律王之佩,关小红12:19基于数据挖掘分析中药治疗慢性肝衰竭的处方用药规律徐睿,扈晓宇12:24·临床研究·自拟益气活血解毒方联合放化疗对晚期胰腺癌中医证候积分及CT影像学变化的影响夏青,乔炜超,田甜1:29基于升降理论探讨半夏泻心汤治疗室性早博痰火扰心型的临床观察张莉1:33胫骨横向搬移联合三黄汤治疗糖尿病足的临床观察罗伟东,马坪楠1:36养血止痒汤对慢性湿疹患者症状改善及ICAM-1、VCAM-1水平的影响吴俊华,潘锡伟,张靓1:38参附注射液联合可调钠对透析相关性低血压的疗效观察林辉遂,朱林勋,黄菊,等1:41从温阳化气论治痛风性肾病吴佳丽,赵茜,余文丽,等1:43化湿解毒方治疗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湿热郁肺证的临床研究宋欠红,柳尧,朱虹江,等2:23玉屏风颗粒联合利巴韦林对反复呼吸道感染患儿炎性因子水平及免疫功能的影响龙世德,钟成祥,黄焕祥2:28归脾汤加味对失眠患者睡眠质量及心理状态的影响许家艳,鲁玉芬2:31导师巧用中药熏洗治疗外阴白色病变经验卢益萍,刘文娥2:33糖尿病合并肺部感染的病原学特点和中医证型分布的研究邱学艳,夏艳萍,崔志华,等3:22益气养血汤联合穴位艾灸对前列腺癌抗雄治疗所致贫血的临床观察刘阳,张丙泉,龚锦,等3:25康艾注射液治疗癌因性疲乏的临床观察王新亭,陈欣菊,王莉姣,等3:28瓜蒌全蝎汤合火针治疗老年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临床观察张岩,胡凤鸣,丁世伟3:31八宝痔疮膏治疗混合痔术后疼痛及创面愈合的临床观察贺燕,洪敦明,陈海军,等3:34五虫通络胶囊治疗消渴病痹证疗效观察王志强,曹秋平,岳瑞文,等4:22补肾通瘀法治疗良性前列腺增生症临床研究董春来,李杰,宋光烨,等4:26不同针刺疗法联合中药内服治疗气滞血瘀证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临床观察杨宇华,李俊滔4:28自拟中药方剂穴位贴敷对子宫内膜息肉术后雌孕激素受体的影响陈月玲,李吉英,苏萍红,等4:31以邹氏挑针疗法为主辨证治疗胃脘痛的临床观察辛凤,邹路4:34温中散穴位贴敷治疗小儿风寒泻临床观察肖景霞4:38导师自拟补肾疏肝方治疗多囊卵巢综合征经验甘珊珊,袁娇,王萍4:41导师运用四草汤治疗儿童过敏性紫癜经验李梦琪,黄南,张成丹4:44麒麟丸联合克罗米芬治疗肾虚型排卵障碍性不孕的临床研究冯欣,闵爱萍,冷开容5:29从伏邪论治复发性毒性弥漫性甲状腺肿汪晓露,赵勇,谢敏,等9:10扶阳思想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发病机制及疾病传变的探讨周瑞彬,吴文笛,李兴艳,等9:14基于疏调气机思想探讨卵巢早衰的中医心身治疗崔新蕊,李梦如,秦竹10:9基于三焦理论探讨感染后咳嗽的防治宋磊,曲妮妮10:12解郁法在慢性萎缩性胃炎中的应用钱洪印,吕冠华10:15分消走泄法治疗代谢相关性脂肪肝病探微季能博,徐连洁,韦姗姗,等11:14基于阴虚生内热探讨脾胃分治消渴李影,屠燕婕11:17國医大师张震疏调气机汤治疗中医郁病探讨张大宝,张怡民,张春燕,等12:12《诸病源候论》胸痹与无疹性带状疱疹相关性探讨王倩蕾,郭毅峻,陈晓12:14中医学中包含的道家思想杜臣斌,李雁丹,普文静12:17·论著·基于数据挖掘秦国政教授治疗阳痿的临床用药经验及病机规律探讨王明凯,秦国政,李庆睿,等1:22加强中医药文化建设弘扬卫生健康职业精神赵霞,宋娜丽2:20基于网络药理学方法探讨荆芥-防风配伍治疗特应性皮炎的作用机制研究施建新,赵珩,闵仲生,等3:15以脾论治高脂血症疗效的META分析潘雪,陈民4:13基于文献的艾滋病中医证候分布规律研究王兴,周青,李钦,等4:18刘真教授治疗缓慢性心律失常用药规律研究孟云辉,倪晨,刘真5:212015-2019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医药皮肤领域项目资助情况分析余倩颖,张洁,彭丽,等5:25拔伸松动法对早中期KOA患者关节腔积液和滑膜的影响王春林,向勇,田启东,等6:13脾气虚弱型DGP与SOD、MDA、GSH-PX的相关性研究郭倩,万生芳,何藴良,等6:16中药治疗胸痹心痛病的用药规律研究李佳莘,曹云6:19基于数据挖掘李学麟教授辨治咳嗽变异性哮喘临床经验研究赖长沙,林国清,李学麟7:22血栓通注射液改善急性脑梗死患者炎症因子水平的Meta分析任甫卿,陈志刚,郝慧霏,等8:22基于聚类分析的桥本甲状腺炎中医证素分布规律李硕苗,林玮,侯建婷,等8:29基于数据挖掘探究丹参的现代临床量效关系刘晨笑,刘子旺,赵永烈9:17益气活血方治疗稳定型心绞痛PCI术后气虚血瘀证疗效及IL-17、hs-CRP相关变化研究高鲁,高建红,王建飞,等10:19基于临床调查的冠心病心绞痛血瘀证症状组成的文献分析李卉,郭志华11:20。
基于数据挖掘对中医药治疗关节炎用药规律的研究
1 单 昧中药 的使用频率分析
表1
在上述所涉及的 1 9 4种中药中, 使 用
2 药类使用频数 、 频率分析 药物类别 的统计结果 , 以药类选 用频数 及药 类选 用频 率描述 。 根据高学敏主编的《 中药学) [ 】 和《 中药大字 典)[ 3 ] 分类标 准 , 可 以
续表 2
以期为 临床 治疗关节炎病撷取更有效的用药规律 。
( 4 . 1 2 %) ; 使用频率 1 . 0 %~ 2 . 0 %的药 物共 2 3种 ( 1 1 . 8 6 %) ; 使用 频率 0 . 5 %~ 1 . O % 的药物共 2 1 种( 1 0 . 8 3 %) 。见表 l 。
单 味 中药 选 用 频数 及选 用 频 率 分 布
中国中医药科技 2 0 1 3年 9月第 2 0卷第 5期 S e p . 2 0 1 3 V o 1 . 2 0 N o . 5 ・5 6源自9・ ・文献研究 ・
基于数据挖掘方法的《伤寒论》方证知识挖掘研究
2 1 年 4月第 1 卷 第 4期 02 9
中国 中医药信 息 杂志
・ 1・ 3
基于数据挖掘 方法 的 《 伤寒论 》方证知识挖掘研 究
汤 尔群 任廷革 陈明 2刘晓峰 。张帆 。 , , , , , 孙燕
1 中 国 中 医 科 学 院 中医 基 础 理 论 研 究 所 , 京 10 0 ;2 北 京 中 医药 大 学 , 京 10 2 . 北 070 . 北 00 9
本研究 实现 了 伤寒论 方证 的君 、 臣、佐 、使排序 , 气、味 、归经规律及辨证 处
关键词 :数据挖掘 ;中医处方 智能分析 系统 ;伤 寒论 ;方证
D I 1 . 9 9 j i s . 0 — 3 4 2 1 . 4 0 2 0 : 3 6 / . n 1 5 5 0 . 0 2 0 . 1 0 S 0
q n tt t l e p e s d.Re u t Co p r d t t e r d t na und r t nd n f Tr a s o F brl ua i a vey x r s e i s ls m a e wi h h t a i i o l e s a i g o e t e n e ie i Di e s s t e e e m e a e uls s we a e pr s rp o c nc m s wa t r i d wih n a y i sa e. h x r p i nt lr s t ho d t tt e c t n o e h h i i s de e m ne t a a l s s n a c a y r t f9 c ur c a e o 8% .Co cu i n W e a h e e t a i fm o r h,m i i t r s i t t a d g d ,f n l so c i v he r nk ng o na c n s e ,a s s a n n ui e i nd h a o c m o i n wih f u t e , v t s a e t e fc n l o i m a t e l w f o p s to t o r na ur s f e t s e d t e f a r s o ha ne r p s , d o p e e t e i i a n h u t n c m lt h k wl d e m i ng o r s rp o ul s i r a s n brl s a e . no e g ni fp e c t n r e n T e t e o Fe ie Di e s s i i i Ke r s t a m i i ;Chi s e c ne P e c p o I e l e l ys s S s e ; e ts n e i y wo d :da n ng ne e M d i r s r t n nt l g nt i i i i Ana i y t m Tr a e o F brl i e
基于中医传承辅助平台挖掘《中医方剂大辞典》中头风方剂用药规律
析(炙 甘 草、甘 草 起 缓 和 药 性 作 用,排 除 ),温 性 药 有
0
83
10 味,以解表、活 血 化 瘀、祛 湿 类 药 物 为 主;热 性 药 两
0
79
类药物为 主;寒 性 药 有 3 味,为 石 膏、菊 花、薄 荷,主 要
0
77
0
76
味,主要 为 祛 风 湿 类 药 物;平 性 药 有 3 味,以 平 肝 息 风
关联药物
防风,白芷 → 川芎
多因风寒、风湿、风热等外邪侵袭;因于内伤者,多因血
18
19
置信度
白芷 → 川芎
头痛的病因不 外 乎 外 感、内 伤 两 类,因 于 外 感 者,
起头 风 常 见 的 病 因,风 邪 多 因 外 风 入 侵,上 犯 清 窍,或
关联药物
0
89
3 讨论
19
表 3 头风内服方剂中置信度 ≥0
75 的关联药物
防风,细辛 → 川芎
图 1 头风内服方剂新方药物网络图
因肝 风 内 动,而 辛 味 药 多 归 肝 经,具 有 行 散 作 用,肝 为
方法;辛味能行、能 散,可 发 散 表 邪,调 畅 气 机,通 达 血
脉,通散瘀滞,祛邪止痛.
对使用频次较 高 的 前 18 味 中 药 进 行 性 味 归 经 分
基 于 关 联 规 则 的 组 方 规 律 分 析 结 果 显 示 ,置 信
“治伤寒头痛如裂”,三药合用,辛能止痛,温能散寒,甘
芎G防 风 .«辨 证 录»云 :“头 痛 如 破 盖 川 芎 最 止 头
剂»,方由乌头、川 芎、白 芷 等 组 成.附 子 治 疗 头 风,最
度 较 高 的 3 个 药 物 组 合 为 川 芎G白 芷 、川 芎G细 辛 及 川
周仲瑛老师临床配伍用药规律探讨过伟峰
周仲瑛老师临床配伍用药规律探讨过伟峰“用药如用兵”,是中医学的一名言。
用兵之道,在于文武韬略,克敌制胜;用药之道,在于运筹妙用,配伍精当。
临床诊疗首重识病辨证,然后用药论治。
老师周仲瑛教授在识病辨证方面审证求机,知常达变,娴熟老辣,自成体系,其“辨证五性论”、“痰瘀相关论”、“瘀热相搏论”等辨证思维的内涵极其丰富;在配伍用药方面师古不泥,博采众长,独具章法。
本文择其几种常用的配伍用药法介绍如下。
1苦辛通降配伍用药法苦辛通降法又称苦降辛通法,是将苦寒与辛温两种不同性味与功能的药物,相互配伍合应用的一种方法。
泻心汤类方剂最能体现本法的配伍特点。
周师临床应用苦辛通降法的范围极广,除温病湿热证外,更多地应用于内科杂病的胃痛、痞满、呕吐、噫气等病证。
这些病证的部位均在心下至脐上脘部,病变重点在胃,而与肝胆肠相关。
涉及消化系统的消化性溃疡、急慢性胃肠炎、胃下垂、胃神经官能症、胆道系统感染和结石、胰腺炎等。
在其它系统病变影响到消化系统,出现胃失通降病理现象者,亦常采用苦辛通降法治疗。
周师应用苦辛通降法的证候病机为邪阻中焦,胃气郁滞,通降失常;临床特点为口干苦粘腻,苔黄浊腻或罩灰,或底白罩黄,舌质红,脉弦滑或兼数;病理因素以热郁为主,并兼夹其它病邪,如寒、痰、湿等,而见寒热错杂、痰热互结、湿热中阻、胃热火郁等证候。
如痞满疼痛单纯由于寒邪、痰饮、湿浊、食滞、中虚等所致,而无热郁的病理表现,周师则不用本法治疗。
苦辛通降法常用的苦寒类药有黄连、黄芩、山栀等,它们均具清热泄痞作用,周师善于根据所治病证,结合药物性能的差异甄别使用。
认为黄连、黄芩性燥,清热燥湿,苦而性滞,寒而气燥,守而不走,宜于湿火之证,以口苦而粘,苔黄腻为应用要点。
栀子性润,尤适宜于郁火之证,以口干渴,苔薄黄,舌质红为应用要点。
苦辛通降法常用的辛温药有干姜、半夏、吴萸、苏梗、厚朴等,它们均有理气开痞作用,周师在与苦寒药配合时各取其所长。
如干姜温中散寒,多用于寒热错杂者;半夏化痰和胃,多用于痰热互结者;吴萸入肝解郁,温中理气,多用于肝胃郁火者;厚朴燥湿宽中,多用于湿热中阻者;苏梗理气降逆,多用于热郁气逆者。
《千金要方》治疗痹证用药规律
《千金要方》治疗痹证用药规律刘浩;李崇超【摘要】Objective] Inquire Sun Simiao’s arthralgia syndrome related theory and drug laws in Essential Recipes for Emergent Use, with a view to a more comprehensive understanding of arthralgia to broaden the train of thought, improve the clinical efficacy. [Methods] Read Essential Recipes for Emergent Use book, combined with knowledge of Chinese medicine, to study involved arthralgia syndrome theory and relevant prescriptions and drugs for statistical summary. [Results] Sun Simiao believed arthromyodynia causes included three cold wet gas, kidney, heat etc. The use of medicine in treatment of arthralgia syndrome of wind;pay attention to helping Yang deficiency. Arthromyodynia for different symptoms and disease drug use had their own unique experience. [Conclusion] Sun Simiao’s Essential Recipes for Emergent Use content is rich, extensive and profound, its treatment of Bi syndrome has quite academic value, today, the therapeutic theory for treatment of clinical syndrome has still an important guiding significance.%[目的]探究孙思邈所著《备急千金要方》一书中痹证相关理论思想以及用药规律,以期更全面的认识痹证,从而拓宽思路,提高临床疗效。
基于数据挖掘技术分析《中华医典》治疗膝骨关节炎的组方用药规律
基于数据挖掘技术分析«中华医典»治疗膝骨关节炎的组方用药规律万盈盈1ꎬ张㊀宏2ꎬ张春艳2ꎬ王旭昀3ꎬ李苏茜2ꎬ韦㊀尼2ꎬ侯秀娟2ꎬ刘美奇2(1.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ꎬ北京100091ꎻ2.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ꎬ北京100078ꎻ3.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ꎬ北京100010)㊀㊀[摘要]㊀目的㊀探讨«中华医典»中古代医家治疗膝骨关节炎的遣方用药规律ꎮ方法㊀在«中华医典»中检索古代膝骨关节炎的内治方ꎬ采用中医传承辅助平台软件对方剂进行关联规则㊁复杂系统熵聚类等分析ꎬ挖掘药物使用规律ꎮ结果㊀共纳入197首方剂ꎬ包含236味中药ꎬ对其进行分析ꎬ发现这些中药性偏温平ꎬ味以辛㊁甘㊁苦为主ꎬ多归肝㊁脾㊁肾经ꎮ其中活血类药物占比最高ꎬ频数在前三位的是当归㊁牛膝和川芎ꎬ活血药多配伍祛风湿药㊁补益药㊁温里药使用ꎻ通过关联规则分析ꎬ挖掘出新处方9个ꎮ结论㊀«中华医典»中记载古代医家治疗膝骨关节炎最常使用的药物是当归㊁牛膝和川芎ꎬ最注重活血化瘀法ꎬ并配以祛风湿㊁补益㊁温里等治法ꎮ[关键词]㊀«中华医典»ꎻ膝骨关节炎ꎻ数据挖掘ꎻ古代文献ꎻ用药规律doi:10.3969/j.issn.1008-8849.2021.04.011[中图分类号]㊀R289㊀[文献标识码]㊀B㊀[文章编号]㊀1008-8849(2021)04-0394-04[通信作者]㊀张宏ꎬE-mail:zhanghong213win@126.com[基金项目]㊀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项目(2019-JYB-JS-151)㊀㊀膝骨关节炎(kneeosteoarthritisꎬKOA)是现代医学中的病名ꎬ在古代中医文献中并无记载ꎮ根据其发病的临床表现ꎬ现代中医学认为其属于 痹证膝痹 的范畴ꎬ关于痹证的记载最早见于«黄帝内经»: 风寒湿三气杂至ꎬ合而为痹也ꎮ 后来历代医家认为本病属于 鹤膝风 历节病 白虎风 风湿痹 等范畴ꎮKOA是最常见的骨关节炎病ꎬ主要临床表现为关节疼痛㊁僵硬和功能丧失ꎮ近年来KOA患病率逐年上升ꎬ膝关节置换手术率逐渐增加[1]ꎬ是引起身体残疾和医疗费用增加的主要因素之一ꎬ严重降低患者的生活质量[2]ꎮ目前西医治疗KOA以消炎镇痛药和手术治疗为主ꎬ并不能延缓疾病进展[3]ꎬ而中医药治疗KOA有独特的优势ꎮ本研究通过数据挖掘技术分析«中华医典»中古代医家治疗膝骨关节炎的用药规律ꎬ为中医药治疗膝骨关节炎提供临床指导ꎮ1㊀资料与方法1 1㊀资料来源㊀收集«中华医典»软件中有关膝骨关节炎的中医内治方ꎮ通过检索文献收集膝骨关节炎相关的古代名称ꎬ包括 痹证 膝痹 骨痹 鹤膝风 历节风 白虎风 骨痨 流痰 拐柳子病 穿骨流注 等[4]ꎮ根据«中华医典»软件的特点ꎬ以 痹 鹤膝风 白虎风 历节风 骨痨 流痰 为检索词进行检索ꎬ对膝骨关节炎治疗相关的方药内容进行导出ꎮ1 2㊀纳入标准㊀①«中华医典»中凡用于治疗膝骨关节炎的药物组成完整的内服方剂均可纳入ꎻ②单方亦纳入ꎻ③无方名的方剂亦纳入ꎮ1 3㊀排除标准㊀①不符合纳入标准的方剂ꎻ②没有明确服用方法的方剂ꎻ③主治症中包含 痹 白虎风 流痰 骨痨 等检索词ꎬ但描述的症状不在膝部的方剂ꎻ④与其他入选方剂的药味完全相同且出现年份较晚者ꎮ1 4㊀中药药名规范㊀参照2015年出版的«中国药典»ꎬ对入选方剂的中药药名进行规范ꎬ如将 桂心 规范为 肉桂 ꎬ 土龙 虫蟮 规范为 地龙 ꎬ 浙贝母 川贝母 规范为 贝母 等ꎮ1 5㊀数据录入与分析㊀将入选的197首方剂依次录入由中国中医科学院提供的中医传承辅助平台V2.5ꎬ对数据进行分析ꎮ首先ꎬ进入平台的 统计报表-方剂统计 系统ꎬ按西医疾病 膝骨关节炎 提取出录入的古代医家治疗KOA的全部方剂ꎬ进行药物的四气㊁五味㊁归经统计ꎮ其次ꎬ进入平台的 数据分析-方剂分析 系统ꎬ按上述方法提取出197首方剂ꎬ利用 频次统计 功能得出频次较高的药物ꎬ利用关联规则算法挖掘出常用药对及其形成的网络展示图ꎬ利用复杂系统熵聚类法等得出核心组合和新处方ꎮ2㊀结㊀㊀果2 1㊀四气五味归经分布㊀本研究从«中华医典»中筛选出治疗KOA的内治方197首ꎬ进行统计分析ꎬ得到236味中药ꎬ对药物的四气五味㊁归经进行统计ꎬ发现药性为温㊁平㊁寒㊁热㊁凉的频次分别为960ꎬ397ꎬ352ꎬ116ꎬ48次ꎬ药味为辛㊁甘㊁苦㊁酸㊁咸㊁涩的频次分别为989ꎬ916ꎬ897ꎬ171ꎬ121ꎬ28次ꎬ药物归经频次在前3位的分别是肝㊁脾㊁肾经ꎮ见表1ꎮ表1㊀«中华医典»中治疗KOA的197首方剂药物归经分布序号归经频率序号归经频率1肝10217膀胱3232脾9018大肠1773肾6769胆1404心62310小肠245胃47711三焦236肺45012心包172 2㊀用药频次分析㊀对«中华医典»中治疗KOA的197首方剂中出现的236味中药频次进行统计分析ꎬ发现出现频次大于10的中药有56味ꎬ具体见表2ꎬ其中药物频次排前10位的依次为当归㊁牛膝㊁川芎㊁防风㊁肉桂㊁羌活㊁甘草㊁茯苓㊁白芍㊁附子ꎮ2 3㊀高频药物的药类分布㊀根据临床治疗KOA的用药经验ꎬ结合古代文献对药物功效的表述ꎬ高频药物可初步分为活血化瘀药㊁祛风湿药㊁补益药㊁温里药㊁利水渗湿药㊁清热药㊁理气药㊁祛风通络药㊁化痰散结药等ꎬ见表3ꎮ其中活血化瘀药出现频数最高ꎬ频率占25%ꎬ最常使用的活血药有当归㊁牛膝㊁川芎㊁白芍㊁没药㊁乳香㊁赤芍㊁五灵脂㊁红花㊁桃仁㊁全蝎ꎮ2 4㊀关联规则分析㊀在平台的 组方规律 分析中ꎬ将支持度设为15%ꎬ置信度设为0.6ꎬ利用 用药模式分析 得到药物组合频次表以及关联规则ꎬ频次在29次以上的核心组合有10对ꎬ每对核心组合中均含有活血化瘀药ꎬ活血药常配伍祛风湿药㊁补益药㊁温里药使用ꎬ见表4及表5ꎮ基于同现关系演化出表2㊀«中华医典»中治疗KOA的197首方剂频次>10的中药序号中药名称频次序号中药名称频次1当归9829秦艽222牛膝7730生地黄223川芎6931白芷194防风6332木瓜185肉桂5633赤芍186羌活5234防己177甘草5035桂枝168茯苓4436五灵脂169白芍4437木香1610附子3738生姜1611制川乌3739黄芩1512白术3540红花1513独活3541天麻1514苍术3342制草乌1515黄芪3343五加皮1416人参3244干姜1417黄柏2945何首乌1218没药2846半夏1219萆薢2847麝香1120薏苡仁2748桃仁1121威灵仙2649枸杞子1122杜仲2650细辛1123麻黄2651续断1024乳香2552蚕沙1025陈皮2553僵蚕1026虎骨2454狗脊1027熟地黄2355枳壳1028地龙2356全蝎10中药关联规则的网络展示图ꎬ其中当归位于网络图中心ꎬ证实当归是临床治疗KOA最常用的中药ꎬ见图1ꎮ2 5㊀聚类分析㊀在平台的 新方分析 界面ꎬ根据方剂总数及相关经验ꎬ相关度设为6ꎬ惩罚度设为3ꎬ根据复杂系统熵聚类分析得出18个核心药物组合ꎬ根据无监督熵层次聚类分析挖掘出9个治疗KOA的新处方ꎬ见表6及表7ꎮ3㊀讨㊀㊀论3 1㊀性味归经㊀经过软件统计分析ꎬ从药物的四气㊁五味㊁归经分布可以看出ꎬ古代中医治疗KOA的中药药性多偏温㊁平ꎬ药味以辛㊁甘㊁苦为主ꎬ辛能散寒ꎬ甘能补㊁能和㊁能缓ꎬ体现了 辛甘化阳 的理论ꎬ苦能泻热燥湿ꎬ更可泄下通降逐瘀ꎮ从药物归经看ꎬ表3㊀«中华医典»中治疗KOA的197首方剂高频药物药类频数情况药类药物频次频率活血化瘀药当归㊁牛膝㊁川芎㊁白芍㊁乳香㊁没药㊁赤芍㊁五灵脂㊁红花㊁桃仁㊁全蝎㊁丹参㊁血竭㊁茜草㊁水蛭㊁土鳖虫等51425.0%祛风湿药防风㊁羌活㊁川乌㊁苍术㊁独活㊁羌活㊁威灵仙㊁秦艽㊁防己㊁木瓜㊁制草乌㊁五加皮㊁蚕沙㊁桑枝㊁海桐皮等49524.0%补益药黄芪㊁人参㊁熟地黄㊁枸杞㊁石斛㊁龟甲㊁鳖甲㊁山药㊁山茱萸㊁肉苁蓉㊁杜仲㊁续断㊁巴戟天㊁淫羊藿㊁甘草等32916.0%温里药肉桂㊁附子㊁干姜㊁茴香㊁花椒㊁吴茱萸㊁炮姜㊁丁香等1527.44%利水渗湿药萆薢㊁薏苡仁㊁木通㊁泽泻㊁赤小豆㊁猪苓㊁车前草等1386.75%清热药黄柏㊁黄芩㊁黄连㊁生地㊁知母㊁金银花㊁菊花㊁栀子等1336.51%理气药陈皮㊁木香㊁枳壳㊁香附㊁青皮㊁枳实㊁川楝子㊁沉香等864.21%祛风通络药地龙㊁天麻㊁金钱白花蛇㊁钩藤㊁蕲蛇㊁乌梢蛇等803.92%化痰散结药半夏㊁天南星㊁石菖蒲㊁白附子㊁胆南星㊁贝母㊁瓜蒌等763.72%其他类磁石㊁朱砂㊁桑螵蛸㊁硫磺㊁乌梅㊁麻仁㊁罂粟壳等401.96%表4㊀«中华医典»中治疗KOA的197首方剂基于关联规则的常用药物用药模式序号药物模式出现频度1川芎ꎬ当归492川芎ꎬ肉桂283牛膝ꎬ当归514牛膝ꎬ防风295牛膝ꎬ羌活306甘草ꎬ当归317当归ꎬ白芍318当归ꎬ防风359当归ꎬ羌活3610当归ꎬ肉桂29表5㊀«中华医典»中治疗KOA的197首方剂常用药物规则分析序号规则置信度1川芎->当归0.7903225812牛膝->当归0.6710526323甘草->当归0.624白芍->当归0.7045454555羌活->当归0.692307692图1㊀核心药物组合网络展示图表6㊀基于复杂系统熵聚类的«中华医典»中治疗KOA的197首方剂药物核心组合核心组合1核心组合2升麻_柴胡_知母升麻_柴胡_藁本楮实子_巴戟天_五味子肉苁蓉_巴戟天_五味子黄芩_秦艽_黄连蚕沙_秦艽_松节当归_牛膝_杜仲蚕沙_萆薢_茄根生地黄_黄柏_黄连黄柏_苍术_木通黄芪_白术_没药黄芪_白术_人参独活_防风_羌活羌活_骨碎补_白附子自然铜_乳香_制草乌自然铜_骨碎补_白附子五灵脂_木鳖子_地龙僵蚕_乳香_地龙表7㊀基于无监督熵层次聚类的KOA的新处方序号新方组合1升麻_柴胡_知母_藁本2楮实子_巴戟天_五味子_肉苁蓉3黄芩_秦艽_黄连_蚕沙_松节4生地黄_黄柏_黄连_苍术_木通5当归_牛膝_杜仲_蚕沙_萆薢_茄根6黄芪_白术_没药_人参7独活_防风_羌活_骨碎补_白附子8自然铜_乳香_制草乌_骨碎补_白附子9五灵脂_木鳖子_地龙_僵蚕_乳香前三位分别是肝㊁脾㊁肾ꎮ膝骨关节炎的发生与肝㊁脾㊁肾关系密切ꎬ肝主筋ꎬ膝为筋之府ꎬ肝藏血ꎬ肝血充足ꎬ经筋得以滋养ꎬ则膝关节活动顺畅ꎬ肝血不足ꎬ筋失濡润ꎬ筋不柔则痛ꎬ故KOA的发生与肝脏有密切关系ꎻ脾主肉ꎬ主运化气血ꎬ脾运化失职ꎬ则气血乏源ꎬ无以润养肌肉筋脉ꎬ则筋挛肉缩ꎬ关节活动不利ꎻ肾主骨生髓ꎬ骨连筋ꎬ肾虚则筋骨失养ꎬ膝关节活动不利ꎮ«儒门事亲»曰: 筋痹不已ꎬ而成骨痹ꎮ 所以ꎬ药物归经以肝㊁脾㊁肾居多ꎬ符合KOA的病因病机ꎬ药物入肝肾经ꎬ可补肝肾㊁健脾胃㊁强筋骨ꎬ这对于改善KOA脏腑亏虚的本质很重要ꎮ3 2㊀活血药的使用㊀本研究发现活血化瘀药在古代治疗膝骨关节炎中使用频率较高ꎬ其中当归㊁牛膝㊁川芎是最常用的三味活血药ꎮ«神农本草经»中记载当归味甘辛ꎬ性温ꎬ能补血活血㊁调经止痛ꎬ现代研究表明当归可以抗血小板聚集㊁改善造血功能等[5]ꎮ牛膝甘苦酸平ꎬ归肝肾经ꎬ可活血祛瘀ꎬ补肝肾ꎬ强筋骨ꎬ引血下行ꎬ下肢血行则疼痛减轻ꎮ现代药理表明牛膝中的杯苋㊁蜕皮甾酮可以保护软骨㊁修复损伤组织ꎬ齐墩果酸三萜皂苷具有抗炎㊁抑制骨吸收的作用ꎬ牛膝多糖可以降低血液黏滞度㊁提高机体免疫力等[6]ꎮ川芎味辛ꎬ性温ꎬ能活血行气㊁祛风止痛ꎬ现代药理研究川芎有抑制血小板聚集㊁改善微循环等功能[7]ꎮ现代中医认为膝骨关节炎的病理关键在于肾虚血瘀ꎬ瘀血与KOA关系密切ꎬ是其主要发病机制之一ꎮ活血药可以通过降低骨内压㊁抑制炎症介质㊁清除氧自由基等途径影响KOA的发生发展[8-11]ꎬ所以活血药的使用对于KOA的治疗至关重要ꎮ从关联规则分析结果可知ꎬ活血药多配伍祛风湿药㊁补益药㊁温里药使用ꎬ如牛膝配伍羌活㊁当归配伍防风㊁牛膝配伍当归㊁川芎配伍肉桂等ꎬ说明古人在活血化瘀的同时ꎬ注重补虚以治本ꎬ祛邪以治标ꎬ这体现了活血不伤正㊁标本兼顾的治法ꎮ3 3㊀新方分析结果㊀通过高频药物聚类分析ꎬ得到古代治疗膝骨关节炎的核心组合18个ꎬ新处方9个ꎮ方1中升麻㊁柴胡疏散清热㊁升举阳气ꎬ知母清热滋阴ꎬ藁本祛风除湿止痛ꎬ四药共奏清热除湿止痛之功ꎬ可用于治疗KOA早期风湿热郁之证ꎮ方2中楮实子㊁五味子补肾益精ꎬ巴戟天㊁肉苁蓉补肾温阳ꎬ用于治疗KOA晚期肾阴阳两虚之证ꎮ方3中秦艽祛风湿热㊁通络止痛ꎬ黄芩㊁黄连清热祛湿ꎬ蚕沙㊁松节祛风除湿ꎻ方4中生地黄清热养阴ꎬ黄连㊁黄柏清热祛湿ꎬ苍术燥湿健脾ꎬ木通利尿通淋ꎬ两方共奏祛风清热除湿之功ꎬ用于治疗KOA湿热痹阻证ꎮ方5中当归㊁牛膝养血活血ꎬ杜仲补肝肾ꎬ强筋骨ꎬ蚕沙㊁萆薢㊁茄根祛风除湿ꎻ方6中黄芪㊁人参㊁白术补气健脾ꎬ没药散瘀定痛ꎻ方7中独活㊁防风㊁羌活㊁白附子祛风除湿㊁蠲痹止痛ꎬ骨碎补补肾强骨ꎻ三方相合似独活寄生汤之意ꎬ共奏祛风湿ꎬ止痹痛ꎬ益肝肾ꎬ补气血之功ꎬ可用于治疗膝痹日久ꎬ肝肾两虚ꎬ气血不足证ꎮ方8中自然铜散瘀止痛㊁续筋接骨ꎬ骨碎补疗伤止痛㊁补肾强骨ꎬ乳香活血定痛ꎬ制草乌㊁白附子祛风除湿止痛ꎻ方9中五灵脂㊁乳香祛瘀生新ꎬ地龙㊁僵蚕祛风通络止痛ꎬ木鳖子散结消肿ꎬ舒筋通脉ꎬ两方相合用于治疗瘀血痹阻证ꎮ综上所述ꎬ古代医家治疗膝骨关节炎时选用药物性多偏温平ꎬ药味以辛㊁甘㊁苦为主ꎬ归经以肝㊁脾㊁肾居多ꎬ最常使用活血药如当归㊁牛膝㊁川芎ꎬ最注重活血化瘀治法ꎬ并配伍使用祛风湿㊁补益㊁温里等治法ꎬ体现活血不伤正㊁标本兼顾的治疗原则ꎬ对临床KOA的治疗有重要的指导意义ꎮ利益冲突:所有作者均声明不存在利益冲突ꎮ[参考文献] [1]㊀NeogiTꎬZhangY.Epidemiologyofosteoarthritis[J].RheumDisClinNorthAmꎬ2013ꎬ39(1):1-19. [2]㊀栗占国.凯利风湿病学[M].9版.北京: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ꎬ2015:1621-1630.[3]㊀GoldringMBꎬBerenbaumF.EmergingtargetsinOsteo ̄arthritisTherapy[J].CurrOpinPharmacolꎬ2015ꎬ22(10):51-63.[4]㊀葛伟韬ꎬ高云ꎬ刘珍珠ꎬ等.膝骨关节炎中医病名辨识[J].中医杂志ꎬ2016ꎬ57(23):1989-1992. [5]㊀曹颜冬.当归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的分析[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ꎬ2019ꎬ2(2):93-95. [6]㊀周莹莹ꎬ蒋淼ꎬ李文.怀牛膝与川牛膝功效小考[J].中药与临床ꎬ2015ꎬ6(5):44-48.[7]㊀李海刚ꎬ胡晒平ꎬ周意ꎬ等.川芎主要药理活性成分药理研究进展[J].中国临床药理学与治疗学ꎬ2018ꎬ23(11):1302-1308.[8]㊀段戡.丹参加玻璃酸钠关节内注射对家兔实验性膝骨性关节炎软骨退变的影响[J].中医正骨ꎬ2007ꎬ19(2):4.[9]㊀余毅.活血化瘀合剂对兔膝骨关节炎模型关节液中IL-1㊁IL-6的影响[D].长沙:湖南中医药大学ꎬ2017. [10]GrigoloBꎬRosetiLꎬFioriniMꎬetal.Enhancedlipidper ̄oxidationinsynoviocytesfrompatientswithosteoarthritis[J].JRheumatolꎬ2003ꎬ30(2):345-347.[11]杨帆ꎬ侯秀娟ꎬ袁芳ꎬ等.补肾通络方对膝骨关节炎大鼠氧自由基的影响[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ꎬ2018ꎬ27(13):1372-1375.[收稿日期]㊀2020-05-10。
基于数据挖掘研究壮医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用药规律
【临床基础】基于数据挖掘研究壮医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用药规律**基金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中医药现代化研究重点专项(2017YFC1704004)-壮医立体综合疗法防治类风湿关节炎诊疗规范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81973976)-壮药龙钻通痹方组分配伍对类风湿关节炎“肠-免疫-关节轴”的Th17/Treg 平衡调控机制 研究;民族医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中央民族大学)开放课题基金资 助项目(KLEM-KF2018Z02)-壮药飞龙掌血对破骨细胞HMGB1-TLR4/ RANKL-NF-k B 信号通路关联性因子表达影响研究;广西中医 药大学硕士研究生科研创新项目(YCSY20190010)-基于计量学和网 络药理学的壮医药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组方规律及其高频壮药的作 用机制研究作者简介:尚昱志(1993-),男(壮族),广西乐业人,硕士研究生,从事壮医临床与药物研究。
△通讯作者:庞宇舟(1963-),男,广西博白人,教授,从事壮 医药科研、临床及教学研究,Tel : ************, E-mail : pangyz422@ 。
尚昱志李陈玲1 ,韦露秋1 ,张青槐1 ,方冈『,陈延强3,庞宇舟心(1.广西中医药大学,南宁530001 ; 2.民族医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中央民族大学),北京100081;3.广西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南宁530023)摘要:目的:挖掘分析壮医治疗类风湿关节炎(RA )的用药规律。
方法:从文献和著作中筛选出壮医治疗RA 的方剂并录入中医传承辅助平台(TCMISS V2.5),构建壮医治疗RA 方剂数据库,采用TCMISS V2. 5集成的频次统计、关联规则、新方分析等功 能进行用药规律分析。
结果:共筛选出壮医治疗RA 的方剂271首,涉及药物575种,其中使用频次在19次以上的药物有22味,得到关联出现频次在19次以上的常用药物组合18个,核心药物组合8个及新方4首。
基于方剂数据挖掘的痹证证治规律研究
方剂数据挖掘是一种从方剂中提取有用信息的方法,通过对大量方剂数据的 分析,挖掘出其中的隐藏规律和特点,为临床治疗提供指导和依据。本次研究使 用的数据来源于中国传统医学典籍和现代医学文献,包括《黄帝内经》、《伤寒 杂病论》、《神农本草经》等古代医籍以及近年来发表的关于痹证证治的期刊论 文、会议论文和学位论文等。
二、痹病的治疗
在清代,痹病的治疗主要包括内治法和外治法两种方法。
1、内治法
内治法主要是通过口服药物来达到治疗痹病的目的。根据不同的病因和症状, 医生会采用不同的药物进行治疗。例如,对于风邪为主的痹病,医生会采用祛风 通络的药物进行治疗;对于寒邪为主的痹病,医生会采用温经散寒的药物进行治 疗;对于湿邪为主的痹病,医生会采用利湿通络的药物进行治疗。此外,一些补 益肝肾、益气养血的药物也被用于治疗痹病。
未来研究方向
对于痹证的研究,未来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1)深入挖掘痹证的病因 病机,探讨其发病机制;2)加强痹证不同证型之间的内在和转化规律研究;3) 开展痹证治疗的基础和临床研究,寻找更有效的治疗方法;4)弘扬中医文化, 传承和发展中医治疗方法,为更多患者提供优质医疗服务。
参考内容二
基本内容
通过对方剂数据的挖掘和分析,我们发现痹证证治的规律和特点如下:
1、痹证的治疗应以祛风散寒、除湿通络为主,同时辅以活血化瘀、消肿止 痛等治法。
2、痹证的治疗需根据患者的体质、年龄、性别、病情等多种因素进行个体 化辨证施治。
3、痹证的治疗周期较长,需长期坚持治疗,同时应注意防止复发。
4、痹证的治疗需综合考虑患者的全身情况,如伴有其他慢性疾病时,应兼 顾治疗。
痹证是一种以关节疼痛、肿胀、僵硬、活动受限为主要表现的慢性疾病,严 重影响着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健康状况。目前,痹证的治疗方法主要有中医治疗、 西医治疗和中西医结合治疗等,但这些治疗方法都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和不足之 处,如治疗周期长、副作用大、易复发等。因此,本次研究旨在通过方剂数据挖 掘的方法,探究痹证证治的规律和特点,为临床治疗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中医治疗风寒湿痹症医案
中医治疗风寒湿痹症医案
患者:女,45岁,风寒湿痹症状已有3年,主要表现为四肢酸痛、关节僵硬、活动不便,尤其在天气转冷时症状加重。
尝试过一些西药治疗,但疗效欠佳。
中医诊断:风寒湿痹
治疗方案:
1. 中药治疗:
方剂名称:四逆益母草汤
组成:益母草、草果、川椒、桂枝、防风、羌活、苍术、细辛、独活、没药、白芍、当归、炙甘草
功效:温经散寒、活血祛湿、化瘀止痛
用法用量:煎服,每日3次,每次10克
2. 针灸治疗:
选穴:本案以梁丘、足三里、背白、委中、神门、曲池、太渊等穴位为主
操作技法:温针法、留针法、扣针法,每次20分钟,每周2次
3. 调养生活习惯:
保持适当锻炼,每天进行适量的各种关节活动以保持关节灵活性。
避免受寒,保持室内空气流通,保持适当的室内温度。
饮食上避免辛辣刺激性食物和寒凉食物,多食用温热食物,如姜、蒜、桂皮等。
定期按摩患处,促进血液循环。
随访及疗效评估:
每周随访一次,观察症状变化。
根据患者的临床反应进行调整治疗方案。
评估疗效:疼痛减轻、关节活动度增加、患者自觉症状减轻。
预后及注意事项:
综合治疗通常需要一段时间,需患者坚持治疗。
患者在治疗期间应避免受风受寒,保持室内温暖。
如果症状加重或出现其他不适,应及时就医。
项痹(颈椎病)风寒湿痹病程记录
韶关市中医院病历姓名XXX科室针推病床XX住院号XXXX病程记录XXXX -XX -XX XX : XX主治医师查房颈项疼痛不适伴头晕头痛,活动时疼痛加重,双上肢麻木,呈放射性,无天旋地转感,全身困重,纳眠一般,二便尚调。
体查:颈椎生理曲度变直,颈活动受限。
两侧项背肌紧张,压痛,C3~6体表棘突压痛,叩顶试验(+),椎间孔试验(+),臂丛神经牵拉试验左(+)。
舌质淡红,舌苔薄白,脉弦紧。
今日 XXX 主治医师详问病史、仔细检体之后指示:一、目前诊断考虑:中医:项痹(风寒湿痹),西医:颈椎病,二、局部理疗如低频脉冲电、中药熏药、 TDP、颈椎病推拿及电针等。
5%GS250ml+红花针 20ml 或参芎葡萄糖注射液 200ml 静滴活血通络。
口服:追风透骨丸 6g bid。
中风回春丸 1.8g tid 三、本病当与颈椎滑脱症相鉴别,颈椎滑脱症,以颈项痛为主症,多伴有头晕头痛,可伴有上肢症状,多于外伤下起病,体检多于棘突处有压痛,多无其他阳性体征。
颈椎CT 可鉴别。
四、中药汤剂以祛风化湿,温经通络为法,方用羌活胜湿汤加减羌活 10独活10藁本10防风10甘草(炙) 5川芎各10蔓荆子10桂枝10麻黄5葛根15饮片 X 剂,水煎温服,日一剂住院医师: XXX主治医师: XXX xxxx -xx -xx8:00科主任查房副主任医师查房颈项疼痛不适伴头晕头痛,活动时疼痛加重,双上肢麻木,呈放射性,无天旋地转感,全身困重,纳眠一般,二便尚调。
体查:颈椎生理曲度变直,颈活动受限。
两侧项背肌紧张,压痛,C3~6体表棘突压痛,叩顶试验(+),椎间孔试验(+),臂丛神经牵拉试验左(+)。
舌质淡红,舌苔薄白,脉弦紧。
(风寒湿痹)今日XXX 科主任详问病史、仔细检体之后指示:一、同意目前诊断:中医:项痹(风寒湿痹),西医:颈椎病二、局部理疗如低频脉冲电、中药熏药、 TDP、颈椎病推拿及电针等。
5%GS250ml+红花针 20ml 或参芎葡萄糖注射液 200ml 静滴活血通络。
基于中医传承辅助系统分析严继林教授治疗痹证的方药规律
基于中医传承辅助系统分析严继林教授治疗痹证的方药规律聂坚I,杨绍丽2,吴云霞I,严园彳,严继林I('云南中医学院•云南昆明650500;2昆明市中医医院•云南昆明650500;3昆明市西山区严继林中医诊所•云南昆明650228)摘要目的:基于中医传承辅助平台系统,整理总结严继林教授临床治疗痹证的方药规律及特点。
方法:通过临床收集(2018年1月一2020年1月)严继林教授治疗各种原因所致痹证的处方,采用中医传承辅助系统中的多种统计方法,得出其治疗痹证的方药规律。
结果:将符合要求的痹证治疗处方86张进行数据录入并分析,整理出经验方药的使用规律数据,可得到新处方7首以及核心组合14个。
结论:严继林教授在痹证的治疗中,在戴丽三痹证经验方——桂枝独寄汤基础上加以拓展发挥,形成颇具特色的治疗方药经验,值得学习借鉴。
关键词严继林;痹证;数据统计;方药规律严继林教授系云南中医药大学终身教授,第六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教师,现已八旬高龄,从事中医临床与教学近60余年,具有丰富的临床诊疗经验,尤其治疗痹证,在继承家学云南四大名医戴丽三先生经验的基础上又自有建树。
本文笔者特将随诊严继林教授临床治疗痹证的方药经验运用中医传承辅助系统进行整理分析总结。
1资料与方法1.1处方来源筛选2018年1月一2020年1月在云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名医馆以及昆明市丽三中医诊所严继林教授诊治痹证的处方,以《中医内科学》教材中痹证诊断标准作为纳入条件,筛选出符合诊断标准的86张处方。
1.2软件系统运用中医传承辅助系统软件(vi.i)(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提供)进行录入分析,参与操作的人员均经过研发机构培训。
1.3录入校对在中医传承辅助系统中录入86张处方,再由专人对系统中的数据多次进行校队复核确保数据无误。
选择系统中“数据分析”模块,运行“方剂分析”,对处方中的方药进行统计分析⑷。
1.4统计分析1.4.1处方筛选选择“中医疾病”栏目键入关键字“痹证”,筛选出所有治疗痹症的处方。
宋金元时期中医古籍痹证内服方药文献挖掘与整理
研究目的与方法
研究目的
通过对宋金元时期中医古籍中痹证内服方药的挖掘与整理,分析当时的治疗 方法和药物组成,总结规律和特点,为现代中医临床治疗痹证提供参考和借 鉴。
研究方法
搜集宋金元时期中医古籍中关于痹证的记载,整理和分析其中内服方药的相 关资料,包括药物种类、剂量、用法、功效等,结合现代中医理论和临床实 践进行深入探讨。
对方药组成、剂量、用法等进行标准化处理,确保数据的规范性和一致性。
文本挖掘方法与流程
文本预处理
对文献进行分词、词性标注等预处理,将文本转 换为计算机可处理的数据结构。
特征提取
利用文本挖掘技术,提取方药组成、剂量、用法 等特征,建立特征库。
统计分析
运用统计学方法,对特征进行统计分析,如频次 、频率、聚类等,揭示方药规律和特点。
展望
未来可以进一步深入研究不同医家治疗痹证的思路和用 药特点,探讨更加有效的治疗方法。同时,可以结合现 代医学对于痹证的认识和研究,进一步深化对于痹证的 病因病机和治疗方法的理解。此外,也可以进一步挖掘 其他历史时期的中医文献,寻找更多的治疗痹证的方药 和经验。
07
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1
该文献提供了宋金元时期中医古籍中痹证内服方药的一些重要信息,包括方剂名称、组成 成分、功效主治、用法用量等。该文献对于深入挖掘和整理这一时期的痹证内服方药具有 重要的参考价值。
痹证内服方药应用范围
针对不同类型的痹证
宋金元时期的中医古籍中,痹证内服方药可以针对不同类型的痹证进行治疗,如 风痹、寒痹、湿痹、热痹等。
联合其他治疗方法使用
在宋金元时期,医生们常常将痹证内服方药与其他治疗方法相结合,如针灸、按 摩、外敷等,以达到综合治疗的效果。
独活寄生汤加减治疗风寒湿型痹病的效果分析
独活寄生汤加减治疗风寒湿型痹病的效果分析独活寄生汤是中医传统经典方剂,用于治疗风寒湿型痹病,具有很好的疗效。
本文通过对独活寄生汤的加减治疗风寒湿型痹病的效果进行分析,旨在探讨该方剂的临床应用价值。
风寒湿型痹病是指机体受到风、寒、湿三种外邪侵袭,导致关节或肌肉疼痛、肿胀等症状的一种疾病。
独活寄生汤是根据病情所处的不同阶段以及证型特点,合理进行加减的方剂。
其基本组成包括独活、寄生、防风、川芎、红花、川芎等药材,具有散寒、祛风湿、活血化瘀的作用。
独活寄生汤可以散寒祛风。
独活、防风、川芎等药材具有温通经络、散寒祛风的功效。
风寒湿型痹病主要是由于寒湿在体内停滞不散,神经和气血循环受阻所致,导致肌肉和关节炎症以及疼痛。
独活寄生汤能够发散寒湿,活血化瘀,改善局部气血循环,减轻炎症反应,从而缓解疼痛和肿胀的症状。
独活寄生汤可以活血化瘀。
独活、红花等药材具有活血化瘀的作用,能够改善病变组织的局部血液循环,促进局部炎症的吸收和代谢产物的排泄,从而减轻病变组织的肿胀和疼痛。
独活寄生汤还可以补充气血。
独活寄生汤中的川芎等药材具有补气养血的作用,能够改善机体的免疫功能,增强机体对于外邪的抵抗力,从而加速疾病的康复进程。
根据临床实践经验,我们可以根据病情的不同,进行加减治疗。
对于病情较轻、局部炎症较重的患者,可以适当增加红花、川芎等补充气血的药材,以加速炎症的消退。
对于寒湿痹病病情较重、寒湿内结的患者,可以适当增加防己、木通等药材,以增强温通寒湿的作用。
总结而言,独活寄生汤加减治疗风寒湿型痹病具有显著的疗效。
它能够散寒祛风、活血化瘀、补充气血,对于缓解疼痛、肿胀等症状起到积极的作用。
需要强调的是,独活寄生汤仅适用于风寒湿型痹病患者,对于其他类型的病变不适用。
在实际临床应用中,应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和病因,合理选择和调整方剂的组成和剂量,以达到最好的治疗效果。
一种治疗风寒湿痹症的外用中药组合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专利名称:一种治疗风寒湿痹症的外用中药组合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专利类型:发明专利
发明人:周扬
申请号:CN202111530966.2
申请日:20211214
公开号:CN113967231A
公开日:
20220125
专利内容由知识产权出版社提供
摘要: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治疗风寒湿痹症的外用中药组合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其包括以下中药原料药:独活、羌活、杜仲、当归、川芎、防风、桂枝、甘草、制川乌、制草乌、苍术、木香、醋乳香、藁本、牛膝、狗脊。
与现有的外用中药组合相比,标本兼顾,经临床应用验证,其疗效显著,且无须煎煮、内服,直接外用于疼痛部位,使用方便。
申请人:周扬
地址:644100 四川省宜宾市南溪区仙源街道正信路三段196号隆荣时代3栋1楼附1号
国籍:CN
代理机构:成都华风专利事务所(普通合伙)
代理人:杜朗宇
更多信息请下载全文后查看。
基于数据挖掘分析含白术的成方制剂的组方规律
基于数据挖掘分析含白术的成方制剂的组方规律目的:挖掘含白術的成方制剂的组方规律,为白术的现代临床应用及相关新药研发提供参考。
方法:收集《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药品标准·中药成方制剂》(以下简称《中药成方制剂》)中含白术的所有成方制剂,将各处方用药、功能主治等信息录入中医传承辅助平台(V2.5)中,采用该软件的关联规则等数据挖掘方法,对处方中的主治证候和疾病等进行频次统计,并对高频证候和疾病的组方规律进行分析。
结果:含白术的成方制剂共561 首,主治证候共118 种,主治疾病共140 种;高频证候为气血两虚证、脾胃气虚证,其高频药物组合分别为八珍汤和四君子汤加减;高频主治疾病为腹泻、月经失调;治疗腹泻的药物组合以异功散为基本方,包含六君子汤、香砂六君子汤;治疗月经不调的药物组合以八珍汤为基本方,包含归芍六君子汤、十全大补汤、八珍益母丸、香附丸。
结论:本研究通过大数据客观地呈现了含白术的成方制剂的主治病证和组方规律等,本研究结果可为白术的临床应用及相关的药物研发提供依据。
ABSTRACT OBJECTIVE:To mine the prescription rule of set prescription preparation containing Atractylodes macrocephala,and to provide reference for modern clinical application of A. macrocephala and R&D of related new drugs. METHODS:All set prescription preparations containing A. macrocephala were collected from Medicine Standard of Ministry of Health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TCM Set Prescription Preparation (called TCM Set Prescription Preparation for short). The prescription medication,functions and other information were included into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Inheritance Support Platform (V2.5). The frequency of attending syndromes and attending diseases were analyzed by using the correlation rule of software. The prescription rules of high frequency attending syndromes and diseases were analyzed. RESULTS:There were a total of 561 set prescription preparations containing A. macrocephala,118 attending syndromes and 140 attending diseases. Among them,high frequency syndromes were syndrome of deficiency of both qi and blood,syndrome of deficiency of spleen qi and stomach qi. Their high frequency medicine combinations were modified Bazhen tang and Sijunzi tang. High frequency attending diseases were diarrhea and menstruation disorders. Medicine combination for diarrhea was based on Yigong san,including Liujunzi tang and Xiangsha liujunzi tang. Medicine combinations for menstruation disorders were based on Bazhen tang,including Guishao liujunzi tang,Shiquan dabu tang,Bazhen yimu pills and Xiangfu pills. CONCLUSIONS:The study objectively shows attending syndromes and the prescription rules of set prescription preparations containing A. macrocephala through big data. The study also provides reference for the clinical application and related R&D of A. macrocephala.KEYWORDS Atractylodes macrocephala;Set prescription preparation;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Inheritance System;Prescription rule;Data mining 白术为菊科植物白术(Atractylodes macrocephala Koidz.)的干燥根茎[1],为临床常用药材,其应用广泛。
《三部名医类案》中痹症治疗研究(综述)
《三部名医类案》中痹症治疗研究(综述)摘要】三部《名医类案》跨度数千年,选录痹证病案近300例,涉及近百位医家,从一个较大的范畴内表现了古代治疗痹症中,传统理论在临床的具体运用和发展,这为我们研究各医家治疗痹证病提供了宝贵的文字资料。
从医案去研究痹证病的治法,探讨理论的发展对临床的指导,不失为研究痹证病治则治法、处方用药规律的一个捷径。
【关键词】《三部名医类案》;痹症【中图分类号】R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31(2015)19-0007-03痹证研究回顾:痹证是由于风、寒、湿、热等外邪侵袭人体,闭阻经络,气血运行不畅所导致的,以肌肉、筋骨、关节发生酸痛、麻木、重着、屈伸不利,甚或关节肿大灼热等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病证[1]。
痹证属于临床常见慢性疾病,中医方剂治疗痹证有丰富的理论指导和实践记载,考察历代痹证病案,分析治疗中经方与时方的使用比率,变迁等,研究其治疗侧重点的变迁,从而提高对痹证病病因病机、治则方药的认识,加深对经典条文的理解及拓展运用,用于指导临床治疗,对于突出中医优势,提高临床疗效甚有意义,本文主要论述狭义痹证。
1.历史各时期对于痹证的认识1.1 先秦~唐宋时期《说文解字》曰:痹,湿病也。
足见在远古时期,痹证已作为常见疾病出现。
《素问?痹论篇》记载:“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
”古人发现本病与居处环境有密切联系,进而推论病由。
”王兴[2]等研究《内经》后认为痹证发生的内因主要是体质因素,如五脏痹的产生多因饮食不节,劳作太过而起,《素问?痹论》“阴气者,静则神藏,躁则消亡”;另外起居不慎也可引起痹证,如《内经》关于肾痹,有“卧出而风吹之,血凝于肤者为痹”的记载;此外营卫气虚之人容易发病,《素问?痹论》日“荣者......逆其气则病,从其气则愈。
”风寒湿邪合而发之是痹证发生的主要外因,《素问?痹论》日“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此外“六气”不顺应时节,太过或者不及,也会导致痹证的发生,《五脏生成篇》日“卧出而风吹之,血凝于肤者,为痹。
基于《伤寒杂病论》文献挖掘的中药生熟异用规律
基于《伤寒杂病论》文献挖掘的中药生熟异用规律张蓓; 贾春华; 李鹏英【期刊名称】《《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年(卷),期】2019(021)001【总页数】5页(P49-53)【关键词】伤寒杂病论; 文献挖掘; 中药生熟异用; 神农本草经【作者】张蓓; 贾春华; 李鹏英【作者单位】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学院北京 100029【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283.1中药生熟异用指的是同一味中药生用与熟用时的功效不同。
中国古代医籍中记载了大量与中药生熟异用有关的内容,如《医学入门》记载“白术泻胃火生用,补胃虚土炒”,《本草便读》记载“生地黄甘寒入肾,凉血补阴。
熟地黄温浓培元,填精益髓”等,即中国古代医家很早便意识到中药生熟异用规律并将其零散记载下来,却未形成系统理论。
现代中医学者则将其整理为较系统的中药生熟异用理论,认为其主要包括生寒熟温、生清熟补、生峻熟缓、升降熟升、生行熟止等方面[1];并对其机理进行了初步探索,认为化学成分差异与药理、药效差异是其主要原因[2]。
同时,笔者发现现代中医学者多是从单味药物的生熟异用规律及机理进行研究,如对何首乌、五味子、蒲黄、地黄、大黄、茜草等单味药物的生熟异用规律及其机理进行研究[3-8],而很少从较为宏观的角度,如针对某部医籍、某位医家或某个时代所反映的整体中药生熟异用规律进行研究,因此本文将选取《伤寒杂病论》一书作为研究对象,建立方药数据库并进行文献挖掘,以期系统研究仲景方证理论体系中的中药生熟异用规律,以期有资于临床。
1 资料与方法1.1 数据来源及筛选本研究以《伤寒论》及《金匮要略方论》所载方药为数据来源,并将其按照一定的纳入和排除标准进行筛选及统计分析。
1.2 纳入标准《伤寒论》及《金匮要略方论》所载具有完整药物组成的内服方药。
1.3 排除标准《伤寒论》及《金匮要略方论》所载附方;外用方药;无具体药物组成者;方名或药物组成重复者,仅收录其中之一。
1.4 药物名称规范参照《中国药典》《中药大辞典》对药物名称进行规范:如将“葛根”、“生葛”统一规范为“葛根”;“牡丹皮”、“牡丹”统一规范为“牡丹皮”;“栀子”、“肥栀子”统一规范为“栀子”;“艾叶”、“艾”统一规范为“艾叶”;“竹茹”、“生竹茹”统一规范为“竹茹”;“葶苈子”、“葶苈”统一规范为“葶苈子”等。
基于数据挖掘探究《喉科心法》用药规律
基于数据挖掘探究《喉科心法》用药规律
颜慧慧;陶波;熊培竹;杨敏;谭柳琪;罗婷
【期刊名称】《山西中医》
【年(卷),期】2024(40)3
【摘要】目的:应用数据挖掘技术分析《喉科心法》的用药规律。
方法:收集《喉科心法》中的内服方剂建立数据库,分别运用Excel 2021、SPSS Modeler 18.0、SPSS Statistics 25进行频数统计、关联规则分析及高频药物聚类分析。
结果:共收集方剂80首,涉及中药119味,高频药物(频次≥15)共24味;性、味、归经最高频的分别是寒性、辛味、肺经;药物类别中解表药使用频率最高;关联规则分析得出药对组合7项,3种中药组合5项;聚类分析得到7个聚类方。
结论:《喉科心法》中治疗喉科疾病善用辛苦甘味药,用药以解表、补虚、清热为主,且临证注重变通。
【总页数】4页(P46-49)
【作者】颜慧慧;陶波;熊培竹;杨敏;谭柳琪;罗婷
【作者单位】江西中医药大学;江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276.1
【相关文献】
1.基于数据挖掘《幼科杂病心法要诀》治疗小儿疳证用药规律
2.基于数据挖掘探究苏道刚治疗胃炎遣方用药规律
3.基于数据挖掘法探究古籍文献治疗阳痿组方用药
规律及思考4.基于数据挖掘《幼科杂病心法要诀》治疗小儿泄泻组方用药规律5.基于数据挖掘和网络药理学探究海洋中药治疗乳腺增生的用药规律及作用机制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基于数据挖掘的风寒湿痹方剂用药规律研究作者:杨丽平孔繁飞杨阳宋庆慧朱嘉张万强张平来源:《中国中医药信息》2015年第03期摘要:目的探讨风痹、寒痹和湿痹方剂用药的配伍规律。
方法筛选古籍中治疗风痹、寒痹和湿痹方剂,建立数据库,运用频次分析、假设检验与关联规则分析前30味高频药物,量化方剂性味归经并以此为变量对每类方剂进行聚类分析。
结果共收集338首方剂,其中风痹122首、寒痹110首、湿痹106首。
3类方剂中前30味高频药物中共有21味相同药物;均以补虚药使用频次最高,其次是风痹发散风寒药、寒痹温里药、湿痹渗湿化湿药。
寒痹中肉桂、附子、当归、牛膝、羌活、芍药、黄芪和湿痹中茯苓、白术使用比例明显高于其他两类药物。
3类方剂均以微温为主,其次是温、平。
每类方剂按药性聚为5个主类时治则分类清晰。
结论风、寒、湿痹3类方剂用药相互兼顾又各具特色,多种数据挖掘方法结合能够全面分析痹证治则治法的科学内涵。
关键词:风痹;寒痹;湿痹;组方规律;方剂药性;数据挖掘DOI:10.3969/j.issn.1005-5304.2015.03.012中图分类号:R2-05;R259.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04(2015)03-0044-04痹证是由于人体正气不足、外邪袭入的一类病证的总称,以关节疼痛、屈伸不利为共同症状,相关的现代疾病有风湿热、风湿性关节炎、痛风等。
《素问·痹论篇》曰:“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
其风气胜者为行痹,寒气胜者为痛痹,湿气胜者为着痹也。
”这是最早以病因之风、寒、湿对痹证的分类。
痹证外邪多兼夹而至,病症复杂,本虚标实,为深入认识传统中医风寒湿三邪致痹的辨证论治精髓,本研究收集整理古籍文献中治疗风痹(行痹)、寒痹(痛痹)和湿痹(着痹)的方剂。
1 资料与方法1.1 方剂筛选和录入以《中医方剂大辞典》[1]和《中华医典》(电子版)[2]为检索对象,以“风痹”“行痹”“寒痹”“痛痹”“湿痹”“着痹”等为关键词,筛选具有完整方名、药物组成和主治病症的方剂,并剔除名称不同但药物组成相同的方剂。
应用Access2003软件,录入相关信息,药名和药性以《中药学》[3]为准,建立药味别名管理库。
1.2 中药和方剂药性量化药性多值量化规则主要包括如下几点。
①对四气统一量化,记录为1个特性,其中大寒、寒、微寒和凉分别记录为-10、-7、-4和-2;大热、热、温和微温分别记录为10、7、5和2;平性记录为0。
②对五味量化,含某味记为10,不含记为0;同一味的不同程度,如辛和微辛分别记为10和7;根据五味的先后顺序不同,第1味的数值保持不变,第2、3味数值为从原数值分别减去2和4;淡和涩作为单独味数值化。
③每个归经都单独量化,含某归经记为10,不含记为0;依据药物归经记录先后顺序,除第1归经保持数值不变外,其他依次在原数值上减去2;若有3个以上归经,则归经数值为6(第3归经)、5(第4归经)和4(第5归经)。
以单味药性味归经量化值按其在方中质量比例加权形成复方药性量化值,建立方剂药性量化表[4]。
1.3 统计方法1.3.1 频率及高频药物频率差异分析运用SPSS17.0软件统计方剂中药物使用频次,计算使用频率。
高频药物使用频率相关概率分布按(0,1)分布,使用假设检验方法计算其置信区间[5],然后进行差异对比。
1.3.2 关联关系分析采用关联分析中的Apriori算法[6]挖掘处方高频药物药对之间的配伍关系。
1.3.3 聚类分析采用MATLAB统计工具箱中的Cluster函数对方剂药性量化值进行分层聚类[7],数据经标准化处理,变量的距离测量采用欧氏距离,采用最大距离、最小距离、平均距离、质心距离、加权质心距离、离差平方和6种类间距离计算,其中前5种计算方法孤立点较多或者各类比例严重失衡,只有离差平方和的聚类结果较好,也符合中医理论,故以该法聚类结果进行说明。
2 结果2.1 3类方剂高频药物使用频率统计共选出方剂338首,其中风痹方122首、寒痹方110首、湿痹方106首。
3类方剂中前30味高频药物中共有21味相同药物,应用假设检验方法两两比较相同药物,使用频率明显高于其他2类的是寒痹中的肉桂、附子、当归、牛膝、羌活、芍药、黄芪和湿痹中的茯苓、白术,见表1~表3。
2.2 3类方剂高频药物功效分类结果前30味高频药物主要分为7类(各类药物的使用比例=同类药物的总频数÷前30味高频药物的频数之和),见表4。
按使用比例高于其他2类5%以上做比较,风、寒、湿痹中使用比例较高的分别是发散风寒药、补虚药、渗湿化湿药。
2.3 3类方剂高频药物药对关联分析结果关联分析中支持度高说明药物组合出现频率高,置信度高说明其配伍性强,配伍较强的药物组合不仅出现在高频药物中。
本研究二相关联取最小支持度为9%,最小置信度为70%,得到9对常用药配伍,见表5。
2.4 3类方剂四气分布规律计算所有方剂四气量化值,并按量化值归属四气,每类方剂四气分布比例=(同类四气方剂数÷方剂总数)×100%,见表6。
2.5 3类方剂药性配伍聚类结果每类方剂分别聚为7类时,Cophenet相关系数为0.874 9(瘀血腰痛)、0.899 0(肾虚腰痛)、0.905 4(寒湿腰痛),聚类结果较好。
忽略方剂数很少的2类,其他5类方剂计算每种药性的平均值,提取四气和量化值排在前3位的五味、归经作为主要药性,见图1。
3 讨论风痹以感受风邪为主,以性走窜、疼痛游走不定为症状特点;寒痹因阳气不足,感受寒邪为主,以肢体关节疼痛较剧、痛有定处、得热痛减、遇寒痛增为特点;湿痹因湿邪阻遏气血津液的流通,以关节肿痛、肢体沉重、肌肤麻木为特点。
痹证的风、寒、湿具有病因、病理、症状属性多方面的意义,辨证应从病因入手,以风寒湿的偏胜、兼夹、错杂、转化为辨证依据[8]。
3.1 本虚标实,注重补虚高频用药显示,3类方剂使用最多的均为补虚药,尤以寒痹使用最高(30%)。
说明正气亏虚、卫外不固、邪气乘虚而入是致病的根本[9]。
从补虚药类别上分析,湿痹明显重用补气健脾的茯苓和白术,寒痹明显重用补血补肝肾益气的当归、牛膝、芍药和黄芪,其中当归使用达49.30%。
治湿须健脾,因为湿邪与脾密切相关,脾气不足既可使湿从外受,也可因运化功能低下而令湿从内生。
而治疗痛痹除了散寒温阳更要补血益气,气血旺则阳旺。
如河间云:痹气身寒,如从水中出者,气血不行,不必寒伤而作,故治痛痹者,虽宜温散寒邪,尤要宣流壅闭也。
3.2 兼顾用药,各有侧重3类方剂的高频用药中有70%使用频率不同的相同药味,从使用比例上看,除补虚药外,风、寒、湿痹使用最多的分别是发散风寒药、温里药、渗湿化湿药。
说明3种痹证用药范围相似但重点不同。
充分体现了“风寒湿合而为痹”既要兼顾治疗,又要侧重主邪重点施治的思想[10]。
寒痹重用肉桂、附子和羌活,《金匮翼》:痛痹以寒气入经而稽迟,泣而不行也。
治宜通引阳气,温润经络,血气得温而宣流,则无壅闭矣。
3类痹证比较,寒痹重用补虚药轻用祛风湿药;湿痹重用渗湿化湿药轻用活血化瘀药;风痹仅重用发散风寒药。
3.3 寒热并用,阴阳相济3类方剂整体上以微温、温为主,其次是平,热性和寒凉方剂很少。
整体用药温和,体现了寒热并用治痹之法。
痹之寒热错杂证是因为人体禀赋有阴阳的偏盛,感邪有风寒湿热的偏盛,二者相互影响而形成[11]。
故治痹当“疏风勿燥血,散寒勿助火,化湿不劫阴”。
微温、温方剂在风痹中分别占39.34%、34.43%,而在寒痹和湿痹中微温超过50%,性温方剂较风痹少,说明风痹多夹寒邪,而寒痹和湿痹寒热错杂证较多。
3.4 药性配伍,治则清晰风痹方剂前2类(56%)主要药性配伍“辛-微温-肝”是活血化瘀的药性系统特征[12],体现了“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的治则,因为“心主身之血脉”,有71%方剂心经排在第3位,另外3类侧重于辛温健脾、甘平补肝肾、辛凉宣肺。
寒痹方剂前3类(72%)属于肝脾肾经的“辛甘温经通脉”和“甘温同施,阴阳并补”温补法,甘味为主说明补益作用明显,与寒痹方剂补虚药使用最多相印证,另外2类辛味突出,通阳散滞作用较强,与前述“痛痹尤要宣流壅闭”相一致。
湿痹方剂第1大类(37%)体现的是辛甘通阳运化水湿的治则[13],另外4类体现了辛温健脾、甘温升脾的补脾胃祛寒湿法则及苦凉燥湿祛除上中焦湿邪的治法。
4 小结综上,通过比较分析发现,风寒湿痹用药相互交叉又各具特色。
数据挖掘结果符合痹证的中医理论,尤其是药性配伍聚类,有助于全面认识组方原理,充分体现了3类痹证的治则治法,为相关的现代疾病治疗提供了参考和借鉴。
参考文献:[1] 彭怀仁.中医方剂大辞典[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3.[2] 裘沛然.中华医典[M/CD].长沙:湖南电子音像出版社,2005.[3] 高学敏.中药学[M].2版.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4] 姚美村.基于人工神经网络方法的中药功效归类研究[J].中国中药杂志,2003,28(7):689-691.[5] 陈平.应用数理统计[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8:94.[6] 张松峰,雷蕾,方锐.防治阿尔茨海默病药食同源类中药配伍规律研究[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13,20(11):22-24.[7] 杨丽平,宋庆慧,朱嘉.基于药性组合模式的3种腰痛方剂聚类分析[J].上海中医药杂志,2013,47(8):8-10.[8] 李艳,刘永坤.李济仁教授辨治痹证经验集粹[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中医临床版),2007,14(5):21-23.[9] 刘孟渊.张仲景痹证病机治法浅析[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08, 10(8):138-140.[10] 王晓丽,许彭龄.治疗痹证经验[J].中医杂志,2007,48(7):588-589.[11] 王海隆,张显彬.论寒热并用法在痹证中的应用[J].江苏中医药, 2007,39(4):45-46.[12] 梁晓东,唐迎雪.浅析中医系统论原理在中药药性理论中之应用[J].中药与临床,2012,3(1):29-37.[13] 沙妙清,杨柏灿.从阴阳属性探析辛甘化阳的实质[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13,36(1):21-26.(收稿日期:2014-05-04;编辑:华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