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杂论》的创新与自我见解
唐诗综论的读书心得
唐诗综论的读书心得
《唐诗综论》是林庚先生的一本关于唐代诗歌的论文集,收录了作者对唐代诗歌的各个方面的研究论文。
这本书对于我来说,不仅仅是一本书,更是一次精神的旅行,一次对唐代诗歌的深入探索和挖掘。
林庚先生对唐代诗歌的理解和解析,深深地震撼了我。
他不仅对每一首诗的背景、主题、艺术手法进行了深入的分析,而且从更宏观的角度,对唐代诗歌的整体风格、流派、演变等进行了全面的探讨。
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深深地感受到了唐代诗歌的魅力和深度。
每首诗都像是一面镜子,反映出唐代社会的风貌和人们的生活状态。
同时,每首诗也像是一把钥匙,帮助我打开了理解唐代历史和文化的大门。
林庚先生的研究方法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他不仅从历史、社会、文化的角度对唐代诗歌进行了全面的研究,还运用了比较文学、心理学等跨学科的研究方法,使我对唐代诗歌的理解更加深入和全面。
这本书不仅让我对唐代诗歌有了更深入的理解,也让我对林庚先生的学术精神和人格魅力有了更深的认识。
他的严谨治学、独立思考、坚持真理的精神,深深地影响了我。
总的来说,《唐诗综论》是一本充满智慧和启迪的书。
它不仅让我对唐代诗歌有了更深入的理解,也让我对学术研究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我相信这本书将会成为我学术道路上的一个重要的指引灯塔。
闻一多《唐诗杂论》读后感
《唐诗杂论》读后感
我读了闻一多的《唐诗杂论》,被他的才华和见解深深吸引。
这本书是闻一多先生生前拟定的关于唐诗研究的写作计划,虽然由于他的突然离世而未能完成,但已经足够展现出他对唐诗的独到见解和深厚研究。
读完这本书,我对唐诗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闻一多先生从多个角度分析了唐诗,包括文学史全局、历史角度等方面,让我更加明白了唐诗的历史地位和价值。
同时,我也被闻一多先生的才华所震撼。
他的诗歌创作和学术研究相得益彰,使得他的唐诗研究既有深厚的学术底蕴,又有诗人的情感和才华。
在书中,我特别关注了闻一多先生对唐代著名诗人如“初唐四杰”、孟浩然、贾岛、岑参、杜甫、李白等人的评析。
他对这些诗人的诗歌风格、思想内涵、人生经历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阐述,让我更加了解了这些诗人的创作思想和人生经历,也更加欣赏他们的诗歌才华。
同时,我也被闻一多先生的学术态度所感动。
他强调实证和逻辑推理,注重细节和深入挖掘,这种严谨的学术态度让我受益匪浅。
在阅读过程中,我不禁反思自己的学习和研究态度,希望能够像闻一多先生一样,做到严谨认真、深入挖掘。
总的来说,《唐诗杂论》是一本充满智慧和启迪的书。
通过闻一多先生的笔触,我不仅了解了唐诗的魅力和价值,也感受到了他的才华和学术精神。
在未来的日子里,我会继续深入学习和研究唐诗,希望能够从中获得更多的启示和灵感。
同时,我也会将闻一多先生的学术态度运用到自己的学习和工作中,不断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闻一多唐诗杂论
闻一多唐诗杂论
闻一多,原名闻人一多,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重要作家和文论家。
他的文学才华横溢,不仅是一位杰出的诗人,也是一位有着独到文论见解的学者。
他的《唐诗杂论》是他对唐诗的独特解读和评价,成为了中国文学批评史上的经典之作。
在《唐诗杂论》中,闻一多主要从唐诗的艺术特点、创作手法以及文化价值等方面进行了全面分析和评价。
他认为,唐诗是中国文学史上最为辉煌的时期,它的艺术成就和文化价值是不可忽视的。
他赞美唐诗的音乐性和韵律感,认为这是唐诗独特的魅力所在。
他特别强调了唐诗的言简意赅和意蕴深远,认为这是唐诗最重要的艺术特点之一。
闻一多还对唐诗的创作手法进行了深入剖析。
他指出,唐诗家多以自然景物为题材,以表现内心的情感和思想。
他赞美了唐诗家的丰富想象力和独特的表现技巧,认为他们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写和抒发,使诗歌更富有生命力和感染力。
他还强调了唐诗的意象和象征的运用,认为这是唐诗创作的重要手法之一。
此外,闻一多还从文化角度出发,分析了唐诗的历史地位和文化价值。
他认为,唐诗不仅是文学艺术的瑰宝,也是中国文化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他强调了唐诗的文化内涵和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联,认为唐诗承载了丰富的历史记忆和民族精神,对于理解中国文化和民族精神具
有重要意义。
总的来说,闻一多的《唐诗杂论》是对唐诗的全面评价和解读,不仅从艺术特点、创作手法,还从文化角度出发,探讨了唐诗的独特价值和魅力。
他对唐诗的深入研究和独到见解,使得《唐诗杂论》成为了中国文学批评史上的经典之作,对于研究和欣赏唐诗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唐诗杂论》读书心得
《唐诗杂论》读书随笔语文组任欣欣《唐诗杂论》,2009年中华书局版。
《唐诗杂论》一书是闻一多先生唐诗研究的代表性作品。
内容涉及诗歌体裁、诗人、年谱及诗歌的翻译。
作者以文学家的修养与气质结合学者的严谨与思辨,以历史的眼光,观察和分析唐诗的发展变化,冲破了传统学术方法的某种狭隘性和封闭性。
其中的一些阐述虽不免偏颇,但有些描述至今仍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以下试交流一些自己读此书的零星感悟:培根讲,“诗中有一点神圣的东西,因它以物之外象去将就灵之欲望,不是同理智和历史一样,屈灵于外物之下,这样,它便能抬高思想而使之以入神圣。
”夜读《春江花月夜》有感。
中国的文字尤其中国诗的文字,常常把一种相对高浓度的复杂情感用极简的方式多维度地渗透。
诗人温庭筠《商山早行》“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上句写声,下句写形。
这种列锦的手法把早行的寂静的富商山的空间情境具象化的同时,这一联所表现的情感意蕴与“莫道君行早,更有早行人”的意蕴无穷有异曲同工之妙。
读这种诗仿佛是透着月光看山水似的。
好像新印象派的画家,把颜色一点一点地摆在布上,他的工作完了。
画家让颜色和颜色自己去互相融洽,互相辉映——诗人也让字和字去互相融洽,互相辉映。
闻一多也许是受到其诗歌创作“三美”思想的影响?(音乐美主要指音节和韵脚的和谐,追求诗歌的韵律感。
“世上只有节奏简单的散文,决不能有没有节奏的诗。
”但是,需要注意的是,闻一多的所说的格律是区分于中国古典诗歌的格律的,闻一多所说的格律提出诗人可以根据情感抒发的需要自己创造格律,一首诗可以使用多个韵脚,而不是如中国古典诗歌一般只有固定的格律。
绘画美主要指辞藻的华丽,讲究诗的视觉形象和直观性,强调“词藻”的运用和鲜明的色彩感,讲究诗得到视觉形象和直观性,运用具有色彩的词藻,从而实现诗中所描述的画面有鲜明的色彩对比,使诗具有画面感,达到诗画相通。
建筑美主要指从诗的整体外形上,讲究节与节的匀称和行与行的整齐,要求诗的句和节要相对整齐,使诗在句和节的整齐对应中呈现出一种具有建筑结构)他的这几篇文章总是疏细相当,既有泼墨式的挥毫,也有根理清晰的工笔细描,有书评把《唐诗杂论》中九篇文章比作九幅精美绝伦的画,就像汪曾棋曾说过:“能像闻先生那样讲唐诗的,现世无第二人。
唐代的诗歌与文学创新
唐代的诗歌与文学创新唐代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个辉煌时期,这个时代的诗歌创作达到了一个高峰,成为了中国古代文学的常青之树。
唐代文学创新的背后是怎样的历史背景和文化氛围,我们一起来探究一下。
一、唐代文化的多元交融唐代是一个政治稳定,文化繁荣的时期。
唐朝的文化传承了汉唐的基础,同时又吸收了外来的文化影响。
众所周知,唐朝是一个开放的时代,西域文化、东南亚文化、天竺文化、突厥文化等文化都在唐朝与中原文化交融,交流,融为一体。
在这些文化影响下,唐代诗歌在传统基础之上又有了新的创作思路和表达方式。
二、自由独立的创作思路唐代诗人不满足于古诗的格式,他们的创作思路多样而自由。
纵观唐代诗歌,从形式到内容,都表现出了极大的创新性。
在唐代文学史上,出现了许多新体诗。
除了继承严格的五言律诗、七言律诗和五言绝句之外,他们提倡新诗、乐府、长短句、律诗以外的各种诗体的创作。
唐代诗人尝试着将自己的生活、人生经历和感悟,融入到诗歌中。
他们运用新的表现手法、新的声调运化、灵动的词藻,表达出了一种新的诗歌美。
三、现实与诗歌的融合唐代的诗人们继承发扬了汉代“乐府”的音乐性诗歌传统,但又在此基础上进行了大量的拓展。
唐代的诗人们在诗中反映了时代特点,写实而新颖的内容成为他们的创作追求:写喜、怒、哀、思、乐,而又不落俗套。
这种表现现实的异彩和个性的诗歌创作,是中国诗歌史上的重要突破。
唐代的诗人们赞美了士人才学,快意恣情的狂欢,也描写了苦难的人生和磨难的生活。
可以说,诗歌和现实的融合成为唐代创新的另一大特点。
四、富有哲理的抒情诗唐诗在创作中一些抒情的现象,也具有哲学思考的深度,这体现在一些诗句当中。
例如:“天生我材必有用”、“世间万物一体同”、“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等。
这些抒情的唐诗往往让人意犹未尽,可以引发文化深度的思考。
五、结语唐代是一个文化繁荣的时代,这个时期的诗歌创作也达到了一个高峰,为中国古代文学的常青之树注入了更多的活力。
重读《唐诗杂论》有感12页
重读《唐诗杂论》有感12页《唐诗杂论》是唐代文学家刘勰创作的一部从批评唐诗入手的文学理论著作。
其内容充满着深刻的艺术见解和人生智慧,是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
虽然这部著作诞生于1300多年前,但它的思想和文学价值却充满着时代的历久弥新的光彩。
在本次重读《唐诗杂论》的过程中,我深刻地感受到了这部文学经典的独特魅力。
首先,这部作品提倡诗歌要贴近生活、表达真实。
刘勰认为,诗歌创作应该秉承“吟而未成之句,应自比目之物,解脱翱翔之翼”的精神,要有自然的表现和真实的感受。
因此,在《唐诗杂论》中,他反对一些诗歌空泛无意的写作风格,并呼吁诗人要把握真实情感,创作出自己的艺术精品。
其次,本书也提出了诗歌应该追求节奏感、韵律感的思想。
刘勰认为,一个好的诗歌作品应该追求节奏、韵律上的和谐,而这种和谐既不应该过于造作、生硬,也不应该过于随意、杂乱。
只有在韵律和节奏的处理上,才能更好地传达作者想要表达的情感和思想。
另外,我们也可以从《唐诗杂论》中感受到刘勰对文学创作的崇高追求。
他认为,一个好的文学作品应该具有“有情无意”、“意在笔先”的特点,也就是说,一篇优秀的文学作品必须表达作者深刻的情感,同时要具有独特的创意和审美风格。
在今天的文学创作中,这些思想与理念仍然具有非常重要的借鉴意义。
我们要认识到,文学创作的核心在于真实、感性、美学的融合,只有在这些方面取得平衡,才能创作出有思想性和艺术性的优秀作品。
同时,在诗歌韵律和节奏的处理上也需要追求和谐与平衡,这样才能让作品更加动人、感人。
总的来说,重新阅读《唐诗杂论》是一次极富收获的体验。
这部作品不但具有独特的价值和意义,而且从中可以汲取到众多的文学启迪和思想启示。
当然,我们也应该在今天的文学创作中不断秉承这些理念和思想,不断推动中国文学的不断发展与进步。
唐诗杂论的读书笔记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唐诗杂论的读书笔记篇一:闻一多读后感闻一多读后感1.再读说和做,认识闻一多先生前期为了探索救国救民的出路而潜心学术,不畏艰辛,废寝忘食,十数年如一日,终于在学术上取得累累硕果。
后期则投身于民-主运动,敢于为人民讲话,面对凶残的敌人无所畏惧,视死如归,体现出民-主战士的大勇,成为中国革命知识分子的楷模。
我最敬重他的一句话,就是有的人说了也不会做,有的人做了也不一定说,只要我们去做,努力去做,不一定要说,别人也会知道,就算了我们说得天花开,地天落,天下美言都用上,也没有用的。
闻先生在前期和后期所走的道路不同,反映了他对社会认识的变化。
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的事迹,表现了他言行一致,表里如一的高尚人格,赞扬了他为国家、为民族、为民-主的献身精神。
2.火一样盛开的头发,有如杜甫晚年的“一月不梳头”;一副老花镜下一双锐利的眼睛,深黑的眼袋,一张将厚厚的贴满下巴的胡须劈开的嘴,上面还有一只似乎很坚硬的直鼻;历经风雨的黄脸上勾画出这位“何妨一下楼的主人”。
他便是我最崇敬的民-主战士——闻一多。
他生于1899年,那个布满硝烟而黑暗的年代。
家破人亡,妻离子散。
他看到了祖国的黑暗,政府的腐-败,帝国的阴谋。
却想用“望闻问切”的手段来拯救中国!理由是“我看到了民族的希望。
”“他是个疯子,文学上的疯子!”不少人在他动员的时候这么想。
是啊,我也不得不承认他是个“疯子”。
但是,他却做到了,唤醒了千千万万的国民站起来抗争!而他所用的——不过一张嘴和一枝笔!“人家说了再做,我是做了再说。
”“人家说了也不一定做,我是做了也不一定说。
”他酷爱文学,所以,他在早期充当的只不过是一介诗人,没有多少人能留意。
直至他诗兴不在,在没有任何“说”出来的情况下钻研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文化,想参考先人的历史来拯救中国。
《唐诗杂论》、《楚辞校补》和《古典新义》不过是他“何妨一下楼”的成果。
接着,他开始了更新近一步的奋斗。
重读《唐诗杂论》有感
重读《唐诗杂论》有感重读《唐诗杂论》有感万丈高楼,幸有人起——重读《唐诗杂论》有感原创:写游学报告的云云欢里一、作者简介本书出版于2009年,系以1956年古籍出版社出版的《闻一多全集选刊》为底本,增补了数篇文字作为附录。
其著者闻一多先生,具有集诗人、学者、民主战士于一身的“三重身份”。
在二十年代末到四十年代初,闻一多先生对唐代文学研究做了许多开拓性的工作。
二、内容介绍《唐诗杂论》,侧重在于唐诗。
所谓唐,自然表明是一个时代;而诗,是一个时代的诗歌风貌。
文中并没有逐篇地分析某位诗人的诗歌,整本书的特点在一个“整”字,从整个时代的文化气象入手,由时代切入诗人的人格特征。
它不能被称之为诗论,而更像是史论。
初唐诗显然是闻一多先生叙述的重点,从唐初五十年“类书式”的诗,从五代因袭而来的宫体诗风,唐诗开创期的变革着四杰,短短几十年,唐诗的文化风气极大地转变。
这其中的诗人都不是作为一个个人,而是包含在整个时代内,他们是时代的诗人。
《类书与诗》从唐初的文学被学术同化讲起,引出六朝时期的类书与初唐诗作比,初唐诗的构成程序正如类书的进化。
唐太宗对堆砌式的文体的追求,很大程度上导致了这种畸形的文学的形成。
《宫体诗的自赎》讲述宫体诗发萌至转变,最后完成自救的过程。
宫体诗是梁简文帝时期南朝宫廷生活的产物,闻一多先生批评宫体诗是“一种伪装下的无耻中求满足。
”庾信的北渡本应拯救宫体诗,但原本热性的北人也被逐渐影响。
到唐太宗宴驾,宫体诗仍然兴盛。
直到卢照邻、骆宾王的“一声霹雳”,刘希夷“回返常态”的复归于正,再到张若虚“不亢不卑,冲融和易”的《春江花月夜》,宫体诗的百年罪恶终于被赎清了。
闻一多先生在《四杰》中指出,所谓的唐诗“四杰”文学徽号,无论从年龄、性格、友谊集团,还是诗歌创作形式、时代使命来看,这种并称其实是不妥当的。
卢照邻、骆宾王年龄较长,性格“浮躁”,擅长七言歌行,与刘希夷、张若虚一脉相承,是宫体诗的改造者。
杨炯和王勃则较为沉静,诗作契合,专工五律,是“律变”的完成者,与沈佺期、宋之问是志同道合的至交好友。
[唐诗杂论读书笔记]《唐诗杂论》读书笔记
[唐诗杂论读书笔记]《唐诗杂论》读书笔记《唐诗杂论》是现代著名学者闻一多先生唐诗研究的经典之作,内容涉及唐代诗歌的多个方面,对唐代著名诗人,如"初唐四杰"、孟浩然、贾岛、岑参、杜甫、李白等人的诗歌成就有独到而深刻的评论与分析。
下面是向各位推荐的唐诗杂论读书笔记,希望对各位能有所帮助!单位征集楹联诗文,于平淡中引发一点诗意。
一位受人尊敬的阿姨谈起人生的五年规划,激发自己再读书学习的动力。
人家王石先生60岁还要继续读书,我又如何能自甘不前呢?诸葛亮在《诫子书》中讲“非学无以广才,非静无以成学”,否则“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
这后半句,令人悚然恐怖,于是上周读完闻一多的《唐诗杂论》。
掩卷仍然内心砰砰然,谁能不拜服于这位学者、诗人和斗士的饱满才思和奔流涌荡的情感?中国自三代至唐宋,皆是诗的时代,而唐则是诗化人格的极致时代。
然而,一多先生指斥太宗倡导的类书诗,也就是堆砌式的诗,仅有类书辞藻,缺乏才情。
于是太宗时代鲜有好诗出现,需要靠非专门诗人的魏征《抒怀》来撑门面。
关于沿袭六朝的初唐宫体诗,一多先生怒斥格调低下,称其为“积极的罪“,诗歌描摹的不外“眼荡淫笑,心怀鬼胎”,是“下流意识的口供”,然而争相如此,“堕落无止境”,成为文字的“裎裸狂”。
初唐四杰、刘希夷、张若虚,一波一波将上述的“蜣螂转丸”的宫体诗,跃升为深沉、寂寥、宁静的宇宙意识。
记得成尧夫人段曾写过一篇评价《春江花月夜》的文章,当时还不太明白这首诗的地位,一多先生一席语,再见一个大光明的诗情世界。
闻一多是学者般的诗人,有着偏执狂的性格,他痛恨故纸堆,却又孜孜不倦的钻研它,为的是寻出文明的路径,找到国民和心灵栖息的真谛。
然而,故纸堆的精华也是人类优秀分子的遗产,研究故纸堆,也不啻于和千百年的精英畅谈晤面,譬如文艺复兴时的彼特拉克,譬如少年时的杜子美,其实我看,也有这故诗文的闻友三。
他们不仅活于当下空间,也是周旋于历史长河,揖让于英雄、俊杰之间。
《唐诗杂论》读后感
《唐诗杂论》读后感
《唐诗杂论》是中国文学史上一部重要的文论著作,由清代文学家鲁迅先生所著。
这本书对唐代诗歌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评价,展现了鲁迅先生独特的文学观点和批评眼光。
以下是我对《唐诗杂论》的读后感:
《唐诗杂论》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鲁迅先生以独到的观点和敏锐的批评精神,对唐代诗歌进行了全面而深入的研究。
他对于诗歌的形式、内容和艺术特点进行了分析和评判,对一些著名的唐诗进行了点评和赏析。
在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深深感受到鲁迅先生对于文学的严谨态度和对于诗歌的挑剔要求。
他不仅注重诗歌的形式美,更关注诗歌的内涵和表达。
他对于诗人的创作态度和诗歌的社会意义进行了深入思考,并从中揭示了唐代诗歌的独特魅力和价值。
同时,我也对鲁迅先生的批评方法和论述方式表示钦佩。
他以深入浅出的语言,结合具体的诗歌实例,将自己的思想和见解传达给读者。
他通过对诗歌的细致分析和理性思考,不仅让人对唐诗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激发了对文学创作的思考和探索。
读完《唐诗杂论》,我对唐代诗歌有了更全面的了解和欣赏。
我深刻感受到唐代诗歌的博大精深,不仅表达了作者的情感与思想,更承载了时代的风貌与人文精神。
同时,我也被鲁迅先生的思想启发,他对文学的追求和批评精神给了我很大的启示,让我更加热爱文学并且更加懂得欣赏和品味。
总的来说,读《唐诗杂论》是一次有益且愉悦的阅读体验。
通过这本书,我不仅对唐代诗歌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对文学批评和文学创作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唐诗杂论的读书笔记
唐诗杂论的读书笔记唐诗杂论的读书笔记篇1唐诗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个高峰,是中华文化的瑰宝。
唐诗的创作风格多样,题材丰富,语言优美,是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唐诗的创作中,诗人们用他们的智慧和才华,为我们留下了许多珍贵的文化遗产。
在唐诗的创作中,诗人们常常运用比喻、拟人、夸张等修辞手法,使诗歌更加生动形象。
例如,“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王之涣)这首诗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写,表现了作者对自然景物的热爱和向往。
其中,“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太阳和黄河比喻成两个形象,使诗歌更加生动形象。
除了修辞手法之外,唐诗的创作中还常常运用典故和意象。
例如,“孤帆遠影碧空尽,唯見长江天际流。
”(李白)这首诗通过对送别友人的描写,表现了作者对友人的不舍和思念。
其中,“孤帆”是一个典故,指的是友人乘坐的小船。
在这个意象中,作者通过这个典故和意象,表达了对友人的思念之情。
唐诗的创作中还常常运用押韵和对仗。
例如,“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王之涣)这首诗每句五个字,每句末尾字押韵,使诗歌更加有节奏感。
同时,“白日”和“黄河”这两个意象的对仗,也使诗歌更加优美。
总的来说,唐诗是中国文学史上的瑰宝,是中华文化的瑰宝。
通过唐诗的阅读和学习,我们可以了解到中华文化的深厚底蕴和伟大之处。
唐诗杂论的读书笔记篇2唐诗杂论读书笔记《唐诗杂论》是法国汉学家施舟人的一部关于唐诗研究的学术专著,这本书从多个角度对唐诗进行了分析,涉及到唐诗的各个方面,包括诗人、作品、文学思潮等。
这本书不仅是对唐诗研究的学术成果,也是对中西方文化交流的一次重要记录。
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深深地感受到了施舟人对唐诗研究的深度和广度。
他对唐诗的理解和解读,不仅是对文学作品本身的解析,更是对文化、历史、社会等多方面的思考。
他通过对唐诗的深入研究,让我们对唐诗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让我们对中西方文化交流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唐诗杂论》的创新与自我见解共5页word资料
《唐诗杂论》的创新与自我见解《唐诗杂论》,顾名思义,是一本分析研究唐诗创作的著作,“杂论”一词从字面意思来看,则是漫无中心,涉及面广的议论,而闻一多先生的这本著作确实是由八篇独立的文章汇集而成,虽说是相对独立的八篇文章,但之间也有内在联系。
全书冲破了传统的学术方法、学术研究的狭隘和封闭,从诗人的角度看待、研究诗歌。
《唐诗杂论》内容涉及唐代诗歌的多个方面,对唐代著名诗人,如“初唐四杰”、孟浩然、贾岛、杜甫、李白等人的诗歌成有独到而深刻的评论与分析。
而我想谈的是“类书与诗”以及“宫体诗的自赎”这两部分。
本书的第一篇作者谈到了类书与诗,他认为类书是一种介于文学和学术之间的东西,或者说是二者的混合体,它作为一种畸形的产物,它足以代表唐初的那种太像文学的学术,和太像学术的文学。
而闻一多先生认为在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中,唐初的皇帝对此的影响较大,他认为六朝以来的皇帝有文学嗜好的特别多,文学要求其与帝王们的身份相称,文学总由皇帝提倡,尤其是唐初,在唐太宗的怂恿(“怂恿”为书中原词)之下,文学终于被学术同化了。
在这一篇中,闻一多先生以犀利的言辞对从六朝到唐初的诗歌创作做出了很深刻的总结与评价,对待历史,直言不讳地指出唐初诗歌的弊端,唐初的诗,离诗的真谛远着呢。
作者敢说敢言,以往的学者站在历史的角度,认为文学总是受社会物质基础、社会风气、社会潮流的影响,他们总认为在初唐那样的环境下,人们所创作的诗歌总是反映当时相对比较美好的社会现实,所以,其诗歌也便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然而闻一多先生却指出在像唐太宗这样一个重实际的事业中人的提倡下,唐初的诗歌追求的是文藻,是浮华,是一种文辞上的浮肿,也就是文学的一种皮肤病。
这种病症,到了上官仪的“六对”、“八对”,便严重到极点,几乎有危害到诗的生命的可能,于是,之后便出现了愤激的少年“四杰”大声疾呼,抢上来施以针砭。
而接下来对宫体诗的评论中,闻一多先生仍然是口下不留情。
所谓宫体诗,就是宫廷的,或以宫廷为中心的艳情诗。
唐诗杂论书评
唐诗杂论书评
《唐诗杂论》是清代文学家刘勰所著的一本关于唐代诗歌的评论著作。
以下是对《唐诗杂论》的书评:
《唐诗杂论》是中国文学史上一部重要的评论性著作,它系统地分析和评价了唐代诗歌的特点、风格和创作技巧。
刘勰以他深厚的文学素养和独到的见解,对唐代的诗人和作品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评论。
这本书对于理解和欣赏唐代诗歌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它通过对唐诗的韵律、格律、意境等方面的分析,揭示了唐代诗歌的独特之处和艺术价值。
同时,刘勰在书中提出了一些关于诗歌创作的原则和技巧,对后世的文人有很大的影响。
《唐诗杂论》的书评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系统性:书中对唐代诗歌进行了全面而系统的分析,涵盖了不同的题材、体裁和风格,使读者能够全面了解唐代诗歌的
发展和特点。
•独到性:刘勰以他独特的见解和深入的研究,提出了一些新颖的观点和解读,为人们对唐代诗歌的理解带来了新的视角。
•影响力:《唐诗杂论》对后世的文学批评和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后来文人学习和借鉴的重要依据。
总体而言,刘勰的《唐诗杂论》是一部重要的文学著作,对于研究唐代诗歌和理解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价值。
它为读者提供了深入的思考和领悟唐代诗歌之美的机会。
这是对《唐诗杂论》的简要书评,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如有其他问题,请随时提问。
闻一多 唐诗杂论
闻一多唐诗杂论闻一多是至今仍受中国古典文化爱好者和学者尊敬的一位文化名人。
他是一位杰出的中国文化研究者,他在唐代诗歌研究领域做出了杰出贡献,特别是他的《唐诗杂论》对中国古典文化的传承至关重要。
本文将从《唐诗杂论》的概要介绍、“用笔之辩”等方面,对闻一多的著作《唐诗杂论》做详细介绍,以期对这部经典古典文化的著作有进一步的了解。
一、关于《唐诗杂论》的概要介绍《唐诗杂论》是由闻一多所著的古典文化著作,它历时十多年才完成。
书中记录了他对唐代诗歌研究的多年心血,全书有六百多部诗歌,涉及三十余种唐代诗类,详实记载了五百多位唐代诗人的生平及其诗歌,并对唐代诗歌类式、诗歌分类、诗歌判断等作出精彩的论述。
二、“用笔之辩”“用笔之辩”是《唐诗杂论》中的一种重要方法,它是闻一多论述唐代诗歌的重要思想。
关于“用笔之辩”,闻一多指出:“经书及其他书,不必争正负,但要精义,不可落空,约定一定,可以互助,可以互空,所谓‘用笔之辩’”。
闻一多针对唐代诗歌,以“用笔之辩”作为论述的思路,以细致深刻的分析对唐代诗歌进行详细考证,以实证的方法分析唐代诗歌的特点和表达手法,为唐代诗歌的研究作出了重要贡献。
三、“到目”的重要性“到目”是《唐诗杂论》中的另一个重要方法,用于分析和识别唐代诗歌的特点和表达手法。
闻一多主张,要理解唐代诗歌,应该“到目”,也就是对诗歌的结构、格律、词牌、文体以及诗句的表达手法等做仔细考查和解读。
这种以“到目”为论述方法的思路,可以深入探讨唐代诗歌的各种表达特点,为唐代诗歌的研究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四、总结闻一多的《唐诗杂论》是中国古典文化研究的一部重要著作,他在唐代诗歌研究领域中作出了杰出贡献。
他提出的“用笔之辩”和“到目”等方法,为人们理解唐代诗歌提供了重要依据,对唐代诗歌研究作出了突出贡献。
正是凭借着闻一多的杰出研究成果,才使《唐诗杂论》成为传承和发展中国古典文化的不朽经典。
论唐代诗歌的创新性
论唐代诗歌的创新性唐代是中国古代诗歌史上最辉煌的时期之一,唐诗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之一,被人们广泛传颂。
唐代诗人不仅数量众多,而且创作了大量出色的佳作,其创新性更是为后世所津津乐道。
本文将从横向和纵向两个方面讨论唐代诗歌的创新性。
一、唐代诗歌的横向创新唐代诗歌在内容、题材、形式和技巧等方面都有了新的突破和发展,具有很强的横向创新性。
1. 内容唐代诗歌的内容更加丰富多彩,不仅有以往的咏史、咏景、咏物和咏古等常见主题,而且增加了大量的哲学、人生、政治和社会等方面的内容。
诗歌中表现了对人生、自然和社会的深刻感悟,反映了民间生活的真实情况,呈现出极其广泛的文化内涵。
2. 题材唐代诗歌的题材也呈现出更加多元化的特点,不像以往只是追求唐风五言或者律诗的形式,而是更多的探究现实社会的现象,或者是人民生活中更加细腻的情感,包括诗歌抒情、写景描写、咏物咏史等等。
具体而言,唐代诗歌的题材可以形容为“虚情假意赋券计”的追求,体现了作为素材和音象汇集的特点。
3. 形式唐代诗歌在形式上也有了创新,出现了相对自由的行云流水、动静灵动的画意描写等新的表现方式,这种感性和个性化的表达方式,为后来元诗歌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4. 技巧唐代诗人在写作过程中也借鉴了汉魏六朝的写作技巧,运用词语增强艺术感染力,继承了辞、典、韵、借等习惯,以及自成风格的韵部对偶、以意合韵等奥妙,创造出更为细腻的表现手法,让诗歌更加清新自然。
二、唐代诗歌的纵向创新唐代诗歌的纵向创新,表现在历史、思想和艺术等方面。
从整个历史层面上来看,唐代诗歌开启了中国古代诗歌发展的黄金时期。
从思想层面来看,唐代诗歌在表现个性、情感和人生观等方面,创造了全新的高峰,得到了后世文人墨客的认可。
从艺术层面来看,唐代诗歌在音乐和韵律方面的变革和升华,更为我们带来无限的精神享受。
三、结语总之,唐代诗歌是中国古代文化的瑰宝,展现了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
在所有文学艺术形式中,诗歌作为表达最为简洁和深刻的一种艺术形式,唐代诗歌不仅在当时取得了空前的成就,而且开创了中国古代诗歌的新时代。
《唐诗三百首》对中国文学的传承与创新
唐诗三百首对中国文学的传承与创新介绍《唐诗三百首》是一部收录了唐代诗人作品的经典选集,由清代文学家孙洙编纂而成。
这部作品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不仅对后世文人产生了深远影响,也为中国文学传承与创新做出了积极贡献。
1. 对唐代文学的传承1.1 继承汉乐府和骈文遗风汉乐府是古代传统民间音乐形式,而骈文则是一种特定的韵文体裁。
《唐诗三百首》中许多作品在题材和艺术风格上继承了汉乐府和骈文的特点,延续了其中脍炙人口的表达方式和感染力。
1.2 承接盛唐士人诗歌传统唐代是中国古典诗歌发展的巅峰时期,盛唐士人们以其雄浑有力、意境深远的作品占据着主导地位。
《唐诗三百首》选取了许多代表性的盛唐作品,继承了这一时期独特的诗歌风格和思想情感。
1.3 弘扬文人雅致与饮马长城窟行的爱国情怀《唐诗三百首》中不乏描写国家兴衰、名士儿女情长以及对祖国深深眷恋的作品。
例如,王之涣的《登鹳雀楼》和王之涣的《登金陵凤凰台》,通过优美动人的语言展示了文人雅士对国家民族的深厚感情。
2. 对中国现代诗歌创新的影响2.1 形式上的创新《唐诗三百首》中包含了丰富多样的诗体形式,如律诗、绝句、五言律诗等。
这些形式在中国现代诗歌创作中得到广泛应用,并且在实验性创作中衍生出了更多新形式。
2.2 主题上的拓展《唐诗三百首》中探讨的主题也为中国现代诗歌提供了启示。
例如,杜牧的《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二首》以自然景观为背景,表达了对人生短暂和生命的思考。
这种诗歌主题在中国现代诗歌中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并呈现出多样的表现。
2.3 艺术精神的传承《唐诗三百首》作为古代文学经典,通过其卓越的艺术成就和优秀作品,传承了艺术追求卓越、精神高尚的悠久传统。
这种艺术精神同样在中国现代诗歌创作中得到弘扬和发展。
结论《唐诗三百首》是中国文学宝库中的一颗明珠,不仅对唐代文学起到了传承与承接的作用,同时也对中国现代诗歌创新产生了深远影响。
通过对其中作品及特点的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欣赏中国文学的优秀传统和当今创新之处。
读林庚先生《唐诗综论》
读林庚先生《唐诗综论》近代往常,文学研究要紧以两种方式进行,一为文献考订,一为诗文评点(像《文心雕龙》如此的著作不惟空前,而且绝后)。
近代以后,从王国维先生开始,古代文学研究才引进西方的研究方法,从而形成了考据、评点、西化研究三足鼎立的研究局面。
到了上世纪50-60年代,西化的研究方式占据了绝对优势的地位,考据还因其有现实的需要而若存若亡,评点式的研究则已退化成为“鉴赏”而可有可无了。
论者甚至以康德不明白审美却写出了旷代美学巨著而为自己不明白审美辩护。
80年代以来,由于对西化研究方法的反思,古代文学研究显现了不大不小的“回来”热。
阶级分析的方法确实已专门难被正式发表的文章所运用,鉴赏辞典铺天盖地,考据被重新确立了其重要地位。
三者的位置进行了调整。
考据复原了它的重要地位;西化研究换上了社会学、文化学的招牌,理论上更新换代了,原型批判、结构主义、阐释学、文化人类学纷纷登场;只有“鉴赏”,仍旧被相当多的研究者看作可有可无,而且被认为是文学研究中不“科学”的标志。
用西方理论来说明中国古代文学,过去成绩不大,现在成绩如何,依旧是个争议专门大的问题。
只是,用西方理论专门容易出成绩,关于评职称比较有利。
而考据,或称文献学的方法,作为古代文学的基础,是极其重要的,也是知人论世的需要,但考据并不是文学研究本身。
原先文学研究依旧需要“悟”的。
和其他的学科科学研究不同,文学研究从来是先有结论,后有分析;而不是先有分析,后有结论。
因此这种结论,是审美直觉的结论,而非理论的先入之见。
占有充分的准确的材料,是文学研究的基础,只是文学研究所用的材料本身有等级之分的。
一样的已失去文学生命力的文学作品及相关史料可称为“材料”,而把仍具生命力的文学作品也称为“材料”就不合适了。
林庚先生的《唐诗综论》堪称真正的文学研究。
在《唐诗综论》的一系列文章中,我们看到鉴赏不仅不是可有可无的点缀,它依旧文学及文学研究的基础、本身和目的。
而“鉴赏力”正是文学研究中不可或缺的能力。
唐诗杂论读书笔记_作文1650字_读书笔记_
唐诗杂论读书笔记《杂论》是现代著名学者闻一多先生唐诗研究的经典之作,内容涉及唐代诗歌的多个方面,对唐代著名诗人,如"初唐四杰"、孟浩然、贾岛、岑参、杜甫、李白等人的诗歌成就有独到而深刻的评论与分析。
下面是小编向各位推荐的唐诗杂论,希望对各位能有所帮助!唐诗杂论读书笔记篇一单位征集楹联诗文,于平淡中引发一点诗意。
一位受人尊敬的阿姨谈起人生的五年规划,激发自己再读书学习的动力。
人家王石先生60岁还要继续读书,我又如何能自甘不前呢?诸葛亮在《诫子书》中讲“非学无以广才,非静无以成学”,否则“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
这后半句,令人悚然恐怖,于是上周读完闻一多的《唐诗杂论》。
掩卷仍然内心砰砰然,谁能不拜服于这位学者、诗人和斗士的饱满才思和奔流涌荡的情感?中国自三代至唐宋,皆是诗的时代,而唐则是诗化人格的极致时代。
然而,一多先生指斥太宗倡导的类书诗,也就是堆砌式的诗,仅有类书辞藻,缺乏才情。
于是太宗时代鲜有好诗出现,需要靠非专门诗人的魏征《抒怀》来撑门面。
关于沿袭六朝的初唐宫体诗,一多先生怒斥格调低下,称其为“积极的罪“,诗歌描摹的不外“眼荡淫笑,心怀鬼胎”,是“下流意识的口供”,然而争相如此,“堕落无止境”,成为文字的“裎裸狂”。
初唐四杰、刘希夷、张若虚,一波一波将上述的“蜣螂转丸”的宫体诗,跃升为深沉、寂寥、宁静的宇宙意识。
记得成尧夫人段曾写过一篇评价《春江花月夜》的文章,当时还不太明白这首诗的地位,一多先生一席语,再见一个大光明的诗情世界。
闻一多是学者般的诗人,有着偏执狂的性格,他痛恨故纸堆,却又孜孜不倦的钻研它,为的是寻出文明的路径,找到国民和心灵栖息的真谛。
然而,故纸堆的精华也是人类优秀分子的遗产,研究故纸堆,也不啻于和千百年的精英畅谈晤面,譬如文艺复兴时的彼特拉克,譬如少年时的杜子美,其实我看,也有整理这故诗文的闻友三。
他们不仅活于当下空间,也是周旋于历史长河,揖让于英雄、俊杰之间。
对初唐诗歌革新理论的再认识
对初唐诗歌革新理论的再认识初唐时期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也是唐代文化繁荣的开端。
初唐诗歌以创新为主要特点,它在形式和内容上都与前代有了较大的区别。
尽管初唐诗人的创作时间距今已经有了几百年,但我们通过重视诗歌本身的审视,对初唐诗歌革新理论进行再认识,从而更好地探索其独特之处和影响。
初唐诗歌的创新可以从形式和内容两个方面来理解。
在形式上,初唐诗人主张以咏物为主,突出事物的特点,力求表现思想感情。
这一点在王勃的《滕王阁序》中表现得淋漓尽致,他运用生动的比喻和质朴的语言,将滕王阁的壮丽景色和历史传奇娓娓道来。
通过选取独特的景物来表达寓意,开拓了唐代诗人的创作思路。
同时,在初唐诗歌的内容上,我们可以看到诗人们对社会现实的关切和思考。
初唐时期正是由隋朝混乱局面转入唐朝国力强盛的阶段,社会经济发展迅速,人民生活也在逐渐改善,这一现实背景也使得诗人们对社会问题有了更深刻的触动。
例如,王之涣的《登鹳雀楼》通过描绘雄伟的景色,表达了对唐朝兴盛的赞美之情;杨炯的《临江仙·滟滟随波千万里》则通过倾诉个人苦情,反响了社会的动荡与人们的生活艰辛。
初唐诗人通过写实和抒发个人情感来反映社会现实,这在古代诗歌创作中是一种革命性的尝试。
初唐诗歌的创新还可以从语言和艺术手法上进行分析。
初唐诗人以自然真实、流露真情为追求目标,弃用了过去华丽的辞藻,追求简练明快的语言风格。
他们更注重文字的平易近人,使得诗歌更易于被大众理解和传唱。
例如,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中的“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这样简洁明了的表达,给人焕然一新的感觉。
初唐诗歌注重抒发真情实感,直接表达了作者内心的思想和情感,使诗歌更加真实、有血有肉,不再局限于形式的约束。
初唐诗歌的创新对后世诗歌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初唐时期的诗歌创作思想和手法,为后来的文人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启示。
初唐时期的“以咏物为主”、“抒发真情实感”等创作原则,成为后世诗人的典范。
唐代的诗歌达到了空前的高度,取得了卓越的成就,这离不开初唐诗歌的革新思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唐诗杂论》的创新与自我见解
作者:谢晓鹏王健郑佳诚
来源:《世界家苑》2018年第03期
摘要:《唐诗杂论》,顾名思义,是一本分析研究唐诗创作的著作,“杂论”一词从字面意思来看,则是漫无中心,涉及面广的议论,而闻一多先生的这本著作确实是由八篇独立的文章汇集而成,虽说是相对独立的八篇文章,但之间也有内在联系。
全书冲破了传统的学术方法、学术研究的狭隘和封闭,从诗人的角度看待、研究诗歌。
作者围绕《唐诗杂论》的创新与见解展开了详细的论述。
关键词:《唐诗杂论》;创新;见解
《唐诗杂论》,顾名思义,是一本分析研究唐诗创作的著作,“杂论”一词从字面意思来看,则是漫无中心,涉及面广的议论,而闻一多先生的这本著作确实是由八篇独立的文章汇集而成,虽说是相对独立的八篇文章,但之间也有内在联系。
全书冲破了传统的学术方法、学术研究的狭隘和封闭,从诗人的角度看待、研究诗歌。
《唐诗杂论》内容涉及唐代诗歌的多个方面,对唐代著名诗人,如“初唐四杰”、孟浩然、贾岛、杜甫、李白等人的诗歌成有独到而深刻的评论与分析。
而我想谈的是“类书与诗”以及“宫体诗的自赎”这两部分。
本书的第一篇作者谈到了类书与诗,他认为类书是一种介于文学和学术之间的东西,或者说是二者的混合体,它作为一种畸形的产物,它足以代表唐初的那种太像文学的学术,和太像学术的文学。
而闻一多先生认为在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中,唐初的皇帝对此的影响较大,他认为六朝以来的皇帝有文学嗜好的特别多,文学要求其与帝王们的身份相称,文学总由皇帝提倡,尤其是唐初,在唐太宗的怂恿(“怂恿”为书中原词)之下,文学终于被学术同化了。
在这一篇中,闻一多先生以犀利的言辞对从六朝到唐初的诗歌创作做出了很深刻的总结与评价,对待历史,直言不讳地指出唐初诗歌的弊端,唐初的诗,离诗的真谛远着呢。
作者敢说敢言,以往的学者站在历史的角度,认为文学总是受社会物质基础、社会风气、社会潮流的影响,他们总认为在初唐那样的环境下,人们所创作的诗歌总是反映当时相对比较美好的社会现实,所以,其诗歌也便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然而闻一多先生却指出在像唐太宗这样一个重实际的事业中人的提倡下,唐初的诗歌追求的是文藻,是浮华,是一种文辞上的浮肿,也就是文学的一种皮肤病。
这种病症,到了上官仪的“六对”、“八对”,便严重到极点,几乎有危害到诗的生命的可能,于是,之后便出现了愤激的少年“四杰”大声疾呼,抢上来施以针砭。
而接下来对宫体诗的评论中,闻一多先生仍然是口下不留情。
所谓宫体诗,就是宫廷的,或以宫廷为中心的艳情诗。
对于早期宫体诗的创作主体,先生更是列举鲍泉的《敬酬刘长史咏名士悦倾城》中的“上客徒留目,不见正横陈”以及李义府的《堂词》中的“春风别有意,密处也寻香”,指出类似这样的诗句便是“人人眼角里是淫荡,人人心中怀着鬼胎”,在接下来的诗
歌创作中,诗人们更是在伪装下的无耻中寻求满足。
堕落是没有止境的,从一种变态到另一种变态往往只是个极短的距离,于是绣领、履、枕、席、卧具,全有了生命,而成为被玷污者,推而广之,以至灯烛、玉阶、梁尘,莫不踊跃的帮助他们集中意念到那个荒唐的焦点,从中也可以看出,这时的创作者常用“古意”,“拟古”一类暧昧的题面,是一种遮羞的手法,而在以后的创作中,诗人则是更加裎裸,更加堕落了。
但是毕竟堕落到了尽头,转机也来了。
闻一多先生在此大力称赞的便是卢照邻的《长安古意》,他认为卢照邻的《长安古意》有起死回生的力量,这首诗具有宫体诗中讲讽刺的特点,卢照龄能让人以一个清醒的旁观者的自我,来给另一自我一声警告。
同时,闻一多先生也不否认《长安古意》有一点点艺术上的失败,但并不妨碍它在思想上的成功。
我觉得更值得一提的是,闻一多先生认为卢照邻是宫体诗中一个破天荒的大转变,一手挽住衰老了的颓废,教给他如何回到健全的欲望,一手又指给他欲望的幻灭。
欲望本身不是什么坏东西,如果它走入了歧途,只有疏导一法可以补救,壅塞是无效的,卢照邻以宫体诗救了宫体诗,你说他的方法是以毒攻毒也行,反正他是成功了。
作者谈到初唐四杰,认为他们都是“年少而才高,官小而名大,行为都相当浪漫,遭遇都尤其悲惨”,由此可看,闻一多先生的言辞简直是精彩逼人,论述精辟,行文优美流畅,具有知识性,同时其中的趣味性更是引人入胜。
而之后对孟浩然、贾岛、杜甫、李白的论述中,我认为闻一多先生其实对这些诗人更多已经转向了一种怜惜,一种同情,不是诗人对诗人的怜惜和同情,我觉得像是一种亲人或者情人之间的关怀,说到贾岛时,作者说贾岛早年的经历使他在那荒凉得几乎狞恶的“时代相”面前,不变色,也不伤心,只感着一种亲切、融洽而已。
于是他爱静,爱瘦,爱冷,也爱这些情调的象征——鹤,石,冰雪。
黄昏与秋是传统诗人的时间与季候,但他爱深夜过于黄昏,爱冬过于秋,他甚至爱贫,病,丑和恐怖。
可见闻一多先生确实对贾岛不再像之前那样以一种犀利的言辞评述,而是赋予更多的关怀,像在阐述与自己有较亲近关系的人的生平,心疼他的荒凉寂寞,同时,也喜欢他的那种清新气味的高冷。
而在读了《唐诗杂论》之后,印象较深的是闻一多先生对从梁简文帝当太子到唐太宗宴驾中间一段时期宫体诗创作的批判,他认为那是一个以声律的发明和批评的勃兴为重,但论到诗的本身,则为人所诟病的时期。
他没有一流的诗人,甚至没有任何诗人,那是一个消极的缺憾,它不是一个空白,而是一个污点。
闻一多先生列出“长筵广未同,上客娇难逼。
还杯了不顾,回身正颜色。
”这样的诗是“眼角里是淫荡,心中怀着鬼胎”,觉得这是一种堕落,是没筋骨,没心肝的宫体诗,然而我却觉得,这并不能说成是诗歌的“萎靡不振”,宫体诗说直白了就是一种艳情诗,既然身为艳情诗,那么其描写内容、描写手法自然得向艳情靠拢,我们不能因为我们自认为其下流淫秽辞藻或是气色就批评这一类诗歌,再说,说它下流堕落也是不成立的,“食色,性也”,这是人类生存的需要,既然这样,那么把它用诗歌的形式表现出来又有何不可,至于这时期创作者们所用的创作手法与辞藻或许呈现出“文字裎裸狂”的特点,但恰恰正是这种风格,才能反映人类的本性与本色,反映人们对美,对性的追求,既然都是怀着同样的心思,那么何必抑制自己的心绪把它写的隐晦婉转,简约直白也是一种表达。
也不用说这类诗具有虚弱的感情、病态的无耻,不过是有点毒素罢了,而且这种毒素还是一种美丽的毒素,所
以,我认为这也是可以被接受的。
作者说这类诗是没诚意,我倒觉得这是最有诚意的表现。
如同《诗经》中的一些爱情诗以及对性爱描写的诗,后世之人很少觉得其“萎靡不振”,相反,认为这是一种现实主义的表现,那么,是否也可以说这时期的宫体诗也是一种现实主义的表现呢,如上官仪的《八咏应制》“罗荐已掰鸳鸯被,绮衣复有葡萄带。
残红艳粉映帘中,戏蝶流莺聚窗外”,这时的宫体诗较《诗经》而言,不是显得辞藻更细致,声调更流利,外表更乖巧酥软吗?
(作者单位:武警警官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