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观察课模式
培养小学生的科学观察能力植物生长观察课
培养小学生的科学观察能力植物生长观察课培养小学生的科学观察能力-植物生长观察课作为培养小学生科学观察能力的一项重要课程,植物生长观察课可以帮助学生理解植物的生命过程,并培养他们的观察、思考和实验能力。
通过参与植物生长观察课,学生不仅能够学到一些基础的生物学知识,还能够培养他们的耐心和责任感。
本文将探讨如何开展一堂富有启发性的植物生长观察课,以促进小学生的科学观察能力的全面发展。
一、课前准备在开展植物生长观察课之前,教师需要进行一些必要的准备工作。
首先,教师应选择适合观察的植物,例如向日葵、豆芽等。
其次,教师需要准备好所需的实验器材,如种子、土壤、花盆等。
此外,教师还应编写好课程大纲,明确课程的目标和内容。
二、引入课程在开展植物生长观察课之前,教师可以通过一些故事、图片或小实验来引入课程。
例如,教师可以给学生讲述一个小小的种子如何在土壤的滋润下发芽生长,长成大树的故事,引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三、观察植物的生长过程在进行植物生长观察时,教师可以将种子分发给每个学生,让他们亲手参与其中。
学生可以用手指挖一个小坑,将种子放入土壤中,并轻轻浇水。
在种子发芽后的几天里,学生可以每天观察植物的生长情况,记录下植物的高度、叶片的数量等变化。
此外,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观察其他植物的生长过程,例如观察一朵花是如何从蕾变成花的,或者叶子是如何吸收阳光进行光合作用的。
四、开展实验为了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教师可以设计一些简单的实验让学生参与其中。
例如,教师可以让学生研究植物在不同光照条件下的生长情况,比较阳光下和阴暗处植物的高度、颜色等差异。
通过这样的实验,学生可以了解到光照对植物生长的影响,并培养他们的观察、记录和分析能力。
五、总结与归纳在植物生长观察课的最后,教师可以与学生一起总结和归纳他们的观察结果。
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分享他们观察到的植物生长的规律或现象,并引导他们总结这些规律的原因。
通过与学生的互动,可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科学推理能力。
小学科学课型的划分及相应的教学模式
小学科学课型的划分及相对应的教学模式
一、课型的分类
1 、以教学任务为基点可分为:新授课、练习课、复习课、讲评课、实验课等,统称单一课。
2 、以教学内容为基点可分为:自然科学课、人文科学课、思维科学课、艺术科学课。
3、以课的教学组织形式和教学方法为基点可分为:讲授课、讨论课、自学辅导课、练习课、实践或实习课、参观或见习课等。
二、小学科学课的划分:
以学生获取事实的方法或途径为基点来分,可分为以下五种课型
科学观察课
科学实验课
科学阅读课
科学技术课(制作、种植、饲养等)
科学讨论课
不同的课型有不同的教学模式,下面分别来叙述:
科学观察课教学模式:
活动准备---自主观察---交流研讨---实践使用
准备材料明确目的小组交流创设情境
激发兴趣提供方法集中汇报判断属性
形成问题具体指导归纳总结解释现象
设计有结构的观察材料。
提出明确的观察任务。
提供具体的观察方法。
突出观察与思考相结合。
3、观察的方法:
细致法:(用各种感官全面观察)方位法:(时间顺序、方位顺序)提纲法、比较法、推断法、想象法
4、观察的类型:直接观察和间接观察(感官观察和仪器观察)。
定性观察和定量观察。
定量观察又分为观测和测量。
短期观察和长期观察。
科学课堂观察实施方案
科学课堂观察实施方案
首先,科学课堂观察实施方案需要明确观察的目标和内容。
教
师应该根据学生的年龄、认知水平和学科特点,确定观察的主题和
内容。
例如,在物理课堂上可以观察光的折射现象,而在生物课堂
上可以观察植物的生长过程。
观察的内容应该具有一定的挑战性和
启发性,能够引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其次,科学课堂观察实施方案需要合理安排观察的时间和地点。
观察实验通常需要一定的准备时间和实施时间,教师应该根据实际
情况合理安排观察的时间。
同时,观察实验的地点也需要考虑到安
全和便利性,确保学生能够在良好的环境中进行观察实验。
另外,科学课堂观察实施方案需要选择合适的观察工具和材料。
观察实验通常需要一些专门的仪器和材料,教师应该提前准备好这
些工具和材料,确保观察实验的顺利进行。
同时,教师还应该向学
生介绍这些工具和材料的使用方法,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
最后,科学课堂观察实施方案需要合理安排观察的步骤和方法。
观察实验通常需要按照一定的步骤和方法进行,教师应该向学生介
绍清楚这些步骤和方法,引导学生按照要求进行观察实验。
同时,
教师还应该鼓励学生在观察实验中提出问题、进行思考,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创新能力。
综上所述,科学课堂观察实施方案的设计和执行对于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实验能力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
教师应该合理安排观察的目标、时间、地点、工具和材料,引导学生按照一定的步骤和方法进行观察实验,从而达到教学的预期目标。
希望通过科学课堂观察实施方案的设计和执行,能够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热爱,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实验能力。
观察类科学教育活动的方法
观察类科学教育活动的方法观察是一种重要的方法,用于评估和了解类科学教育活动的效果。
观察可以帮助我们收集信息、记录事件、发现模式和趋势,从而更好地了解教学活动中的实际情况。
以下是一些关于如何进行观察类科学教育活动的方法。
1.提前准备:在观察类科学教育活动之前,需要提前做好准备工作。
首先,应该明确观察的目的和研究问题,这有助于确定观察的重点和方向。
其次,需要准备好相应的观察工具,例如,记录表格、摄像机、录音设备等。
最后,需要通过学校或教师的同意来安排观察活动。
2.观察环境:观察人员首先应该观察教室的环境,包括学生座位的布局、视觉工具的使用以及其他可能影响教学活动的因素。
观察人员还应该观察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互动、学生之间的互动以及教师的教学方法和策略。
3.观察学生参与度:观察人员应该观察学生的参与度,包括学生的注意力集中程度、问题回答的积极性以及参与小组讨论的程度等。
观察人员还应该观察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如学习态度、学习技能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等。
4.观察教师的教学策略和方法:观察人员应该观察教师在教学活动中使用的教学策略和方法,例如讲授、示范、讨论、实验等。
观察人员还应该观察教师对学生的引导和支持程度,以及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情况。
5.记录观察结果:观察人员应该将观察到的情况记录下来,可以使用图表、文字描述、摄影等方式进行记录。
记录的内容应该包括观察到的事实、观察人员的感受和观察中的研究问题等。
观察人员应该尽量客观、准确地记录观察结果。
6.分析观察结果:观察活动结束后,观察人员需要对观察结果进行分析和解读。
观察人员可以通过对记录的数据和资料进行整理和分析,寻找观察结果中的模式和趋势。
观察人员还可以将观察结果与预定的目标和研究问题进行比较,以评估教学活动的效果和问题所在。
总之,观察是一种有效的方法,用于评估和了解类科学教育活动的实际情况。
观察人员应该提前准备,观察环境、学生参与度和教师教学策略等方面,记录观察结果并进行分析。
幼儿园科学活动教案下的观察和实验
幼儿园科学活动教案下的观察和实验科学是一门让人们不断思考与探索的学科,也是一门需要实践的学科。
因此,在幼儿园的科学教育中,观察和实验这两个环节是不可或缺的。
观察是一种根据已知事物来获取新知识、新信息的方法,也是幼儿初步接触科学的最基本的环节。
在观察的这个过程中,幼儿可以通过多才多艺的方式,如直接观察、比较、收集数据等等,来获取关于物质、生命和环境的一些基本知识。
这些知识并不是抽象的,而也就在幼儿园的生活场景中可以提现出来。
比如,我们可以通过观察日常生活中用的物品的颜色、形状、大小和材质等,来帮助幼儿认识更多的空间概念,并对幼儿形成空间意识;或者通过观察环境中的昼夜交替、温度变化等,来探究地球自转周期和地球气候的变化等相应知识。
实验是通过观察和探究一个或多个自变量与因变量的关系,证实或排除假设的一种手段,是一种更为深入的探究过程,也是幼儿园科学教育中不可或缺的环节。
实验不仅能让幼儿们直接观察到实际现象,并让幼儿得到更深刻的体验和理解,更重要的是通过理性的推理与推断,让幼儿真正理解和体会到科学知识中的逻辑关系。
因此,幼儿在学习科学实验的同时,也建立起了自己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创造力。
在幼儿园的教育中,观察和实验是互相配合的,也是相互依赖的。
简单来说,观察是实验前的工序,而实验则是加深对观察所得知识的印象和理解。
比如,在幼儿园中,我们可以进行简单的实验,让幼儿亲自动手去探究对食物添加不同物质的影响,通过观察实验现象,让幼儿得到科学知识和实践技能的提高。
除此之外,幼儿园教育中进行观察和实验还有许许多多的好处。
可以提高幼儿对事物的感知能力和分析能力,通过观察和实验,幼儿能够更直观地了解事物,帮助幼儿在感知中加强认知过程,尝试对事物进行分析并得出结论,这对幼儿的发展有着积极的意义。
观察和实验有助于促进幼儿之间的交流和合作,增强幼儿的社会情感,从而培养出幼儿独立思考和协作解决问题的能力。
同时,还有助于幼儿探索和满足好奇心,让幼儿从科学知识中发现实践的乐趣,享受学习的过程。
小学科学四种课型(定稿)
小学科学四种课型(定稿)在确定问题和假设后,学生需要制定实验计划,确定实验步骤和所需材料。
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制定科学合理的实验计划,同时指导学生正确的实验方法和注意事项。
这有助于学生理解实验的目的和意义,同时也能增强学生的实验技能和科学素养。
4、小组合作、表达交流在实验过程中,学生需要分组合作,共同完成实验,并及时交流和分享实验结果。
这有助于学生培养团队合作精神,同时也能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
5、联系生活、拓展延伸在实验结束后,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将实验结果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进一步拓展和延伸实验内容,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热爱。
同时,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进行科学探究的拓展和延伸,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探究精神。
6、科学引导、创设氛围在整个实验过程中,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科学引导和指导,帮助学生理解实验的目的和意义。
同时,教师还应该创设良好的研究氛围,激发学生的研究兴趣和求知欲,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三、总结观察实验课教学模式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以实践为主的教学模式,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的研究兴趣和求知欲,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实验技能。
在实践中,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灵活运用该模式,创设适合学生的教学情境,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有了问题假设和探究兴趣,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开始科学探究,制定观察实验计划,并指导他们观察实验方法。
学生急于知道自己的假设是否正确,教师应该趁热打铁,引导学生开始探究。
在学生亲身参与科学探究之前,教师需要创造出良好的氛围,使学生能够像科学家一样亲身参与探究过程,从中体验研究科学的乐趣,增长科学探究能力,形成尊重事实、善于质疑的科学态度。
教师应该给予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让他们自己动手操作、观察、交流和思考,最终通过实验结果证明自己的假设是否正确。
科学探究的目的是让学生把内部语言转化为外部语言,将每个学生的财富转化为共同的财富,从相互交流和思考的过程中提高每个学生的概括水平,帮助他们沿着形成科学思考的方向前进。
科学课教学方式的主要变化与特点
科学课教学方式的主要变化与特点一、引言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科学课在教育中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科学课不仅传授知识,更注重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创新能力。
本文将分析传统科学课教学方式的特点,探讨现代科学课教学方式的变化,并阐述这些变化带来的优势。
同时,本文还将提出适应这些变化所需的策略,并通过具体案例进行分析。
二、传统科学课教学方式的特点1.课程内容以知识传授为主:传统科学课注重知识体系的完整性,教学内容主要围绕课本展开。
2.授课模式以教师为中心:教师主导课堂,学生被动接受知识。
3.评价方式以考试为主:传统科学课的评价方式以考试成绩为主,忽视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的培养。
三、现代科学课教学方式的变化1.注重探究式学习:现代科学课强调学生的主动性和探究精神,鼓励学生通过实验、观察、讨论等方式发现新知识。
2.强调实践性:现代科学课注重实践操作,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掌握科学知识。
3.提升互动性:现代科学课注重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让学生在互动中提高学习效果。
四、现代科学课教学的优势1.培养创新思维:现代科学课教学方式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勇于创新,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2.提高团队协作能力:现代科学课注重团队协作,让学生在团队中学会合作与交流,提高团队协作能力。
3.促进全面发展:现代科学课不仅关注知识的传授,更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包括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
五、适应这些变化和特点所需策略1.教师需要转变观念,从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引导者和合作者。
教师应该关注学生的需求,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实践操作,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团队协作能力。
2.家长需要积极参与孩子的科学学习过程,鼓励孩子多动手、多思考。
家长可以与孩子一起进行科学实验、观察自然现象等活动,提高孩子的科学素养。
3.全社会应该重视科学教育,加大对科学教育的投入。
学校可以开展各种形式的科学活动,如科技展览、科普讲座等,提高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认识。
六、具体案例分析以某小学为例,该校在科学课教学中采用了探究式学习方式。
科学观察课教案观察和记录植物的生长和开花过程
科学观察课教案观察和记录植物的生长和开花过程科学观察课教案:观察和记录植物的生长和开花过程引言:科学观察是培养学生观察、记录和思考的重要方法之一。
对于了解植物的生长和开花过程,科学观察更是至关重要的一环。
本教案旨在通过科学观察课,引导学生观察和记录植物的生长和开花过程,培养他们的观察力和记录能力。
一、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理解科学观察的重要性,知道科学观察的方法和步骤。
2. 学生能够准确观察和记录植物的生长和开花过程。
3. 学生能够对所观察到的植物生长和开花过程进行分析和总结。
二、教学准备1. 植物:可以选择花卉植物或豆类植物,保证学生能够观察到植物的生长和开花过程。
2. 观察工具:放大镜、温度计等。
3. 记录工具:观察记录表、铅笔等。
三、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图片、视频或实物示范,向学生展示植物的生长和开花过程,激发学生的兴趣与好奇心。
提问:你们见过植物生长和开花的过程吗?生长和开花有哪些变化?2. 实践观察选择一种植物,将其栽种在盆土中,并请学生每天观察和记录植物的生长情况。
要求学生观察并记录植物的茎叶生长情况、花蕾形态以及开花时间等重要信息。
3. 观察记录要求学生使用观察记录表,按照时间顺序记录所观察到的植物生长和开花过程。
记录时应包括日期、观察项目以及观察结果。
学生可以使用放大镜等工具进行更加仔细的观察,并在记录中写下相关描述。
4. 分析总结观察记录结束后,学生可以根据观察结果,将植物的生长和开花过程绘制成图表或图像,以便更好地呈现观察结果。
同时,学生应尝试回答以下问题:植物的生长速度如何?什么因素会影响植物的生长和开花过程?学生可以结合实际情况进行分析和总结。
5. 讨论分享学生可以互相分享自己的观察记录和总结结果,讨论植物生长和开花的共同特点和变化规律。
通过分享和讨论,学生能够加深对植物生长和开花过程的了解。
6. 拓展应用从现实生活中,找到更多的植物生长和开花的例子。
鼓励学生观察身边的植物,扩展观察的范围,培养对自然的热爱和阅读感。
幼儿园科学教学设计:以观察实验为主的教学模式,让幼儿深入理解物质消失的概念
幼儿园是孩子们最早接触教育的地方,科学教育是幼儿教育中至关重要的一部分。
科学教育能够培养孩子们的观察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观察实验是幼儿园科学教学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通过观察实验,幼儿可以深入理解物质消失的概念。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以观察实验为主的科学教学模式,以及如何让幼儿深入理解物质消失的概念。
一、以观察实验为主的科学教学模式科学教育是一种实践性非常强的教育,以观察实验为主的教学模式是非常重要的。
观察实验是让幼儿们亲身参与观察并从中获得经验的过程。
通过观察实验,幼儿可以更真实地感受到事物的存在,学习到科学概念,也可以在实践中培养科学思维能力。
以观察实验为主的科学教学模式可以分为三个主要步骤:实验操作、观察并记录实验结果以及讨论实验结论。
在实验操作阶段,幼儿需要按照实验步骤操作,并注意安全。
在观察并记录实验结果阶段,幼儿需要观察和描述实验现象。
在讨论实验结论阶段,幼儿需要结合实验结果来得出结论,并通过讨论和交流来深入理解科学概念。
二、让幼儿深入理解物质消失的概念幼儿园科学教育的主要目标是让幼儿通过观察实验来认识科学现象,深入理解科学概念。
物质消失是幼儿科学教育的一个重要的内容。
在幼儿园科学教育中,可以通过以下方法让幼儿深入理解物质消失的概念。
1、通过观察实验来学习物质消失的概念可以设计一些观察实验来学习物质消失的概念。
例如,可以用水和盐巴,向盆子中加入盐巴,让幼儿观察水中的盐巴荡匀后的情况;然后用滤网过滤,让幼儿观察到盐巴不再在水中存在。
通过观察实验,可以让幼儿深入理解物质消失的概念。
2、通过故事和图书来学习物质消失的概念可以通过一些故事和图书来帮助幼儿理解物质消失的概念,例如《水是哪来的》、《小猫找猫粮》等。
这些故事和图书能够让幼儿通过“物质消失”的情节来理解物质消失的概念。
3、通过探究自然环境来学习物质消失的概念可以带领幼儿到自然环境中进行探究,例如去湖边观察水蒸气升腾的情况,观察落叶消失的情况等。
科学课常用的教学方法
科学课常用的教学方法一、讲授法讲授法是教师通过简明、生动的口头语言向学生传授知识、发展学生智力的方法。
它是通过叙述、描绘、解释、推论来传递信息、传授知识、阐明概念、论证定律和公式,引导学生分析和认识问题。
讲授法的优点是教师容易控制教学进程,能够使学生在较短时间内获得大量系统的科学知识。
但如果运用不好,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不易发挥,就会出现教师满堂灌、学生被动听的局面。
二、观察法观察法是科学探究的基础,在科学课上,老师应该引导学生学会如何观察,教给他们观察的方法和技巧。
首先,要明确观察的目的和任务。
在观察之前,老师应该向学生说明观察的对象、目的和重点,以便学生能够有针对性地观察。
其次,要选择合适的观察工具。
对于一些微小的物体或现象,学生需要借助放大镜、显微镜等工具进行观察。
老师应该教会学生如何正确使用这些工具,并引导他们通过观察发现物体的特征和规律。
最后,要做好观察记录。
在观察过程中,学生应该及时记录观察到的现象和数据,以便后续分析和总结。
老师可以要求学生使用观察记录表或科学日记等方式进行记录,培养他们的记录习惯和能力。
通过观察法的学习和运用,学生可以逐渐培养出细致的观察力,为后续的实验探究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实验法实验法是科学探究的核心方法,通过设计和进行实验,学生可以亲身探究科学原理,验证自己的假设。
在实验过程中,学生不仅能够掌握科学知识,还能培养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科学课上,老师可以指导学生进行一些简单的实验,如物质溶解实验、电路实验、生物实验等。
在实验前,老师应该向学生介绍实验的原理和目的,并讲解实验步骤和注意事项。
在实验过程中,老师要密切关注学生的操作情况,及时给予指导和帮助。
实验结束后,老师应该引导学生分析实验结果,总结科学规律,并鼓励他们提出新的问题和假设,进一步拓展实验内容。
通过实验法的学习和运用,学生可以亲身感受到科学探究的乐趣和挑战性,提高他们的科学素养和实验能力。
科学课观察不同种类的植物
科学课观察不同种类的植物在科学课上,观察植物是培养学生科学素养和观察力的重要环节。
本节课我将带领学生们一起观察不同种类的植物,通过观察和比较,帮助学生们了解植物的结构、形态和生长习性,培养他们的观察力和思维能力。
一、课前准备1. 准备不同种类的植物标本,如向日葵、玫瑰、仙人掌等;2. 准备放大镜、显微镜等观察工具;3. 准备干净的玻璃片、盖玻片和显微镜载玻片;4. 预先了解每种植物的特点,以便引导学生观察和提问。
二、课堂活动设计1. 导入(5分钟)向学生们介绍本节课将要进行的观察活动,激发他们的兴趣,并提问学生有关植物的问题,如“植物是如何生长的?”、“你们知道植物的不同部位有什么功能吗?”等,引导学生思考和猜测。
2. 观察不同种类的植物(10分钟)分发植物标本给学生,让学生们仔细观察每种植物的根、茎、叶和花等部分。
鼓励学生使用放大镜和显微镜进行更加详细的观察,并引导他们观察植物的颜色、形状和纹理等特点。
教师在一边引导学生观察,同时记录学生的发现和提出问题。
可以提问学生植物的部分有何作用,或者询问他们对植物的其他问题。
3. 分组讨论(15分钟)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共同讨论和比较不同种类的植物。
引导学生讨论植物的外部特征、生长环境和生长习性等方面的差异,并让每个小组选择一个植物进行更加详细的研究。
教师可以给予一定的提示,帮助学生们梳理思路和开展讨论。
4. 小组报告(15分钟)每个小组派代表进行简短的汇报,讲述他们选择的植物的特点、适应环境以及与其他植物的比较等。
学生可以使用图片、图表或模型等形式进行展示,增加报告的可视化效果。
5. 总结和延伸(5分钟)教师对学生的观察结果进行总结,指出植物具有多样的形态和功能,适应不同的生长环境。
鼓励学生提出更多的问题,并引导他们思考植物的重要性和对人类的影响。
可以提出延伸问题,如“植物在城市中的作用是什么?”或者“如果你是一种植物,你希望生长在什么样的环境中?”,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和探索。
幼儿园科学观察活动教案
幼儿园科学观察活动教案引言科学观察是幼儿园教育中的重要环节,通过观察活动,幼儿能够主动参与,提高观察力和思维能力,培养对世界的好奇心和探索精神。
本文将为您提供一份关于幼儿园科学观察活动的教案,以帮助幼儿更好地进行科学观察。
第一节教学目标本节主要介绍科学观察活动的教学目标。
1. 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和思维能力。
2. 培养幼儿的好奇心和探索精神。
3. 提升幼儿对自然环境的认识和理解。
第二节教学准备本节主要介绍科学观察活动的教学准备。
1. 准备相应的教具和材料,如放大镜、显微镜、实验器材等。
2. 协调学校和家长支持,确保幼儿能够安全、愉快地参与观察活动。
3. 确定观察的主题和内容,使其与幼儿的生活经验和兴趣相关。
第三节活动导入本节主要介绍科学观察活动的活动导入方式。
1. 可以通过一些图片或故事引发幼儿的好奇心和想象力,引导幼儿讨论观察的主题。
2. 也可以通过触摸和感受一些实物,如土壤、花瓣、水滴等,激发幼儿的观察欲望。
第四节观察活动本节主要介绍科学观察活动的进行方式。
1. 提供观察材料和工具,如显微镜、放大镜等,让幼儿进行观察。
2. 引导幼儿观察材料的形状、颜色、质地、变化等方面的特点,并记录下来。
第五节观察记录本节主要介绍科学观察活动的记录方式。
1. 提供观察记录表格或活动手册,让幼儿填写观察结果。
2. 鼓励幼儿用绘画、拼贴等方式将观察结果可视化,以便更好地展示和分享。
第六节活动延伸本节主要介绍科学观察活动的延伸方式。
1. 根据不同的观察主题,引导幼儿展开更深入的思考和探索。
2. 提供一些相关的实验和活动,如种植观察、昆虫观察等,加深幼儿对观察对象的认识。
第七节结果总结本节主要介绍科学观察活动的结果总结方式。
1. 鼓励幼儿分享自己的观察结果和心得体会。
2. 教师可以帮助幼儿总结和归纳观察结果,以增强幼儿的思维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第八节活动评价本节主要介绍科学观察活动的评价方式。
1. 教师可以通过观察幼儿的参与程度和表现来评价活动的效果。
中班科学过观察的教案
本文旨在为中班科学过观察的教学提供一份可供参考的教案。
科学的观察过程是幼儿认识事物、了解规律、掌握方法的重要途径,能够培养幼儿的观察力、思维能力和动手能力,为幼儿的综合素质培养打下基础。
一、教学目标1.培养幼儿观察的兴趣和能力,学会观察事物,发现事物的特点、规律和变化。
2.发展幼儿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能够用简单的语言描述自己的观察结果。
3.鼓励幼儿动手实践,掌握一些简单的实验方法,提高动手能力。
二、教学内容设计1.教学准备1.1.教师应事先准备好教具、实验材料等。
1.2.选择实验物品,如:小汽车、木块、彩泥、盆、筛子等等。
2.教学过程2.1.导入:利用音乐、游戏等方式引导幼儿进入学习状态。
2.2.正片2.2.1.观察实物教师将一些常见的物品放到幼儿面前,如小汽车、木块等等,并让幼儿自由观察、摸索,发现物品的特征,并可以通过点名、简单问答等方式激发幼儿的观察兴趣。
2.2.2.探究实验将幼儿分为小组,每组分别拿到盆、筛子、彩泥等实验材料。
让幼儿探究什么物品在盆中可以过筛子,什么物品不能过,并通过发问等方式帮助幼儿探索相关规律。
2.2.3.整理归纳让幼儿整理归纳出实物的特征、规律、使用方法等等,运用简单的语言表达自己的观察结果。
3.課后延伸为了让幼儿更好地理解和记忆所学的知识,教师可将教学中对应的图片进行收集和分类,制作成PPT或教学视频等形式,并鼓励幼儿回家向家长进行讲解和展示。
三、教学方法及流程1.游戏法:结合身体动作和游戏的形式,引导幼儿通过观察发现事物的特点、规律和变化。
2.探究法:通过实践和互动的方式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让幼儿通过不断的实验探究,锻炼观察问题的能力和动手实践的能力。
3.分组合作法:让幼儿在小组中互相配合和协作,通过合作互动的方式,培养幼儿的交流能力和团队合作意识。
4.流程:导入游戏→ 观察实物→ 组织实验探究→ 整理归纳→ 課后延伸四、教学注意事项1.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培养幼儿独立思考、理性观察的能力,避免直接告诉答案的做法。
幼儿园科学实验课:观察天气变化
幼儿园科学实验课:观察天气变化在幼儿园的科学实验课上,观察天气变化是一项非常有趣和有意义的活动。
通过这个实验,幼儿可以学习和理解天气的变化规律,培养对自然的观察和认知能力,同时也可以激发他们对科学的兴趣。
本文将从简单的观察开始,逐渐深入探讨天气变化的原因和影响,帮助幼儿建立对天气的全面认识。
一、观察天气变化的过程1. 观察天气的变化在一个晴朗的日子,幼儿可以观察到蓝天白云、阳光明媚的场景;而在阴雨天,他们可以看到乌云密布、雷电交加的景象。
通过这些观察,幼儿可以初步了解天气的多变性和不可预测性。
2. 记录观察到的天气幼儿可以在观察后,用简单的语言记录下所见所闻,比如“今天是个晴天,天空很蓝,太阳很大”或“今天下雨了,天空很黑,打雷了”。
这样的记录可以帮助他们对天气变化有更清晰的认识。
二、天气变化的原因1. 大气环流和气压幼儿可以通过简单的模型或实验理解大气环流和气压的影响。
用一个瓶子装水,用手指堵住瓶口,让幼儿感受手指周围的气压变化对水的影响,从而初步理解气压变化对天气的影响。
2. 湿度和温度通过观察冰块融化、水汽凝结等实验,幼儿可以了解湿度和温度对天气的影响。
他们可以在不同的环境中观察水汽凝结的现象,理解温度和湿度的关系。
三、天气变化对我们的影响1. 衣物的选择在不同的天气下,我们需要选择合适的衣物。
幼儿可以通过试穿不同的衣服,感受不同材质、颜色的衣服对不同天气的适应性,从而学会对天气的应对能力。
2. 主题文字的引用在整篇文章中多次提及“天气变化”这个主题,以便幼儿在阅读过程中更加关注和理解这个主题。
四、总结回顾通过观察天气变化的实验,幼儿可以初步了解天气变化的原因和影响,培养对天气的观察和理解能力。
这样的科学实验不仅可以丰富幼儿的学习内容,还可以激发他们对科学的兴趣,为今后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个人观点和理解从幼儿园开始就培养幼儿对天气的观察和认知能力,有助于他们建立对自然的敬畏和热爱,同时也为他们今后更深入的科学学习打下基础。
幼儿园科学课教案:观察与探索自然现象
幼儿园科学课教案:观察与探索自然现象观察与探索自然现象一、引言在幼儿园科学课教学中,观察和探索自然现象是一个重要的学习内容。
通过观察自然界中不同的现象,幼儿能够积累丰富的经验,培养他们对世界的好奇心和想象力,提高他们的观察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本文将针对幼儿园科学课中如何进行观察与探索自然现象这一任务名称进行详细讲解。
二、观察环境生态系统1. 收集多种有关环境生态系统的图片或实物样本,如树叶、昆虫等。
2. 带领幼儿到户外进行实地观察,引导他们仔细观察周围环境,并记录下所见。
3. 听取幼儿对所见事物的描述,并鼓励他们提出问题和猜测。
4. 在教室内组织小组交流,回顾所见事物,并整理出共性以及不同之处。
三、探索天气变化1. 利用天空照片或视频展示不同天气情况下云朵的形状和颜色变化。
2. 带领幼儿到安全的户外空地,观察天空中的云朵并记录下不同类型的云朵形态。
3. 通过对比记录的云朵形态和天气变化之间的联系,引导幼儿观察云朵在不同天气下的变化规律。
四、探索季节交替1. 制作一个季节树模型,用不同颜色纸板代表春夏秋冬四个季节。
2. 让幼儿根据观察和自己的经验,在恰当位置放置相应颜色纸板,表达出季节的特点。
3. 引导幼儿思考季节交替与植物生长、气温以及自然景象等之间的关系。
五、探索日月星辰1. 给每个幼儿一块黑色纸板,并使用透明胶带将其中一个角固定在一个稳定的位置上。
2. 指导幼儿在固定角上画上一条直线,并令其在白昼不同时刻和夜晚绘制月牙形状。
3. 通过比较所绘月牙形状和时间之间的关系,让幼儿理解月相的变化规律。
六、探索物体的浮沉1. 准备一个透明容器并装满水,然后向其中放入不同材质的物体,如木块、纸张和塑料球等。
2. 引导幼儿观察每个物体在水中的表现,并引发他们对原因的思考。
3. 借助教具或示意图解释浮力概念,并让幼儿进行手工制作以加深理解。
七、结语观察与探索自然现象是幼儿园科学课教学中重要的一环。
通过这样的学习体验,幼儿能够积累大量关于自然界和环境的第一手经验,培养他们对世界的好奇心和想象力。
大班观察的科学教案
科学教育是培养学生科学素养和科学思维的重要途径之一,而大班观察作为一种广泛应用于科学教学中的方法,可以帮助学生在观察、探究和发现中逐渐形成科学思维和科学知识。
本文将介绍一篇关于大班观察的科学教案,以期为广大教师提供一些有益的借鉴和启示。
一、教学目标与要求本次科学教学的主要目标是让学生能够:1.观察身边的自然现象,了解天气的变化规律和影响因素。
2.探究大气压力的概念和测量方法,并能够使用大气压力计进行实验测量。
3.了解大气压力变化与天气变化的关系,探究大气压力和温度、湿度之间的相互作用。
二、教学内容与方法1.教学内容本次科学教学的内容主要包括:(1)天气的变化规律和影响因素。
(2)大气压力的概念和测量方法。
(3)大气压力的变化与天气变化的关系,大气压力与温度、湿度之间的相互作用。
2.教学方法本次科学教学采用的主要方法是大班观察和实验教学相结合的方式。
引导学生观察天气的变化和自然现象,了解天气的变化规律和影响因素;通过实验教学的方式,让学生学习大气压力的概念和测量方法,并能够使用大气压力计进行实验测量;引导学生探究大气压力变化与天气变化的关系,以及大气压力和温度、湿度之间的相互作用。
三、教学过程1.教学准备教师应提前准备好教学所需的物品和仪器设备,如大气压力计、温度计、湿度计等;并在教学前对实验操作流程及注意事项进行演示和讲解。
2.实验操作引导学生进行大气压力实验测量,观察测量数据的变化,了解大气压力变化的规律;并通过温度计和湿度计等仪器设备观察和记录温度、湿度的变化情况,探究大气压力与温度、湿度之间的相互作用。
3.学习总结通过大班观察和实验教学的方式,学生已经学习了关于天气的变化规律和影响因素,以及大气压力的概念、测量方法和与天气变化的关系等知识,通过学习和实践,学生对于科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也得到了提高。
四、教学评价在教学中,教师要特别关注学生们的学习情况和反馈,及时发现和解决学生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鼓励学生参与讨论和实践,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和氛围激励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兴趣,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帮助学生进一步深化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科学与观察日记融合课程教学设计案例
科学与观察日记融合课程教学设计案例案例名称:观察日记与科学探索融合课程一、教学目标1.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记录习惯,提高科学素养。
2.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日记的形式,记录并分析自然现象,培养科学探究能力。
3.加深学生对科学知识的理解,激发其科学兴趣和好奇心。
二、教学内容本融合课程将以植物生长过程为主题,让学生通过观察日记的方式,记录并分析植物从种子发芽到生长的整个过程。
三、教学准备1.准备不同种类的植物种子,如豆类、向日葵等,以及种植所需的土壤、花盆、水壶等。
2.准备观察日记本和绘图工具,供学生记录观察过程和绘制植物生长图。
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介绍观察日记的概念及其在科学研究中的应用,激发学生兴趣。
2.分发种子:每个学生分发几种不同的植物种子,并教授简单的种植方法。
3.观察与记录:o学生每天观察植物的生长情况,包括发芽、生长速度、叶片变化等。
o使用观察日记本记录观察结果,包括日期、天气、植物状态、变化等。
o使用绘图工具绘制植物生长图,记录植物的生长轨迹。
4.分析与讨论:o学生定期分享观察日记和植物生长图,互相交流观察心得。
o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植物生长的影响因素,如光照、水分、土壤等。
o组织讨论,鼓励学生提出假设并设计实验验证,如“光照对植物生长的影响”。
5.总结反思:课程结束后,组织学生进行总结反思,回顾观察日记的记录过程,分析植物生长过程中的科学原理,以及自己在观察、分析和实验过程中的收获和不足。
五、评价方式1.观察日记的质量:记录是否详细、准确,分析是否深入。
2.植物生长图的绘制:是否准确反映植物的生长轨迹。
3.课堂讨论的表现:是否能积极参与讨论,提出有价值的观点和建议。
4.总结反思的深度:是否能准确总结课程内容,反思自己在观察、分析和实验过程中的表现。
六、教学意义通过本融合课程,学生不仅能够掌握基本的种植技能,还能通过观察日记的形式,深入观察和分析植物生长过程,培养科学探究能力和科学素养。
同时,通过观察、记录和分享,学生的观察力和表达能力也将得到锻炼和提升。
科学观察类教案
科学观察类教案教案内容:目标:通过科学观察,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并提高他们对科学实验的理解和认识。
教学步骤:1. 导入:引入本节课的主题,即科学观察。
可以通过提出一个问题或者展示一些实验材料来激发学生的兴趣。
2. 示范:进行一个简单的示范实验,让学生观察和记录实验过程中的变化和现象。
注意引导学生注重细节,比如时间、颜色、形状等方面的变化。
3. 实践:让学生分小组进行实践,每个小组选择一个实验进行观察和记录。
鼓励学生自主探索,并提供必要的指导和帮助。
4. 讨论和总结:让学生展示他们的观察结果,并进行讨论和总结。
引导学生从观察中发现规律和现象,并帮助他们归纳出科学原理。
5. 拓展:对于学生观察中的问题,可以引导学生思考更深入的问题,并提供更多的实验材料和资源,让学生进一步深化对科学的认识和理解。
6. 结束: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和回顾,并鼓励学生继续进行科学观察并记录自己的发现。
教学资源:- 实验材料(根据课题准备相应的实验材料)- 小组分组表- 观察记录表- 讨论和总结的板书- 拓展问题- 图书馆或者网络上的相关科学书籍和资料评估方式:- 观察记录表的评估:根据学生的观察记录表,评估其观察和记录的准确性和详细程度。
- 讨论和总结的评估:根据学生在讨论和总结环节的表现,评估其对观察结果的理解和归纳能力。
- 实践的评估:根据学生在实践环节的积极程度和实验结果的准确性,评估其实践能力。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能够通过科学观察锻炼自己的观察能力,提高对科学实验的理解和认识。
实践环节的设计要充分考虑学生的主动性和合作性,鼓励学生自主探索和思考。
同时,评估方式也应该多样化,综合考察学生的多方面能力。
在教学结束后,我们可以让学生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和收获,以便更好地调整和改进教学内容和方法。
小学科学教案:观察植物生长过程,探究光合作用
小学科学教案:观察植物生长过程,探究光合作用1. 教学目标通过本次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够: 1. 理解植物的生长过程和需要的条件; 2. 掌握观察植物生长的方法和技巧; 3. 了解光合作用的基本原理。
2. 教材准备•需要一些不同种类的植物;•小型盆栽或花盆;•老鼠板、剪刀等辅助材料;•雨水或淡水。
3. 教学步骤步骤一:导入介绍植物对于人类和地球的重要性,并引出本次课程的主题:观察植物生长过程,探究光合作用。
步骤二:讲解植物生长过程和需要的条件1.解释种子发芽、幼苗生长、成株繁殖等植物生长阶段;2.讲解影响植物生长的各种因素,如光线、水分、温度等。
步骤三:观察实验室中不同植物的生长过程1.将不同种类的植物放置在盆栽或花盆中,分别给予适量的雨水或淡水;2.安排学生每天观察并记录植物生长的变化,包括叶片颜色、大小、茎干高度等。
步骤四:探究光合作用1.使用老鼠板和剪刀制作一些简易遮光器;2.将遮光器放置在部分植物上,遮蔽一部分光线;3.让学生观察和记录被遮蔽和未被遮蔽的植物的生长变化。
步骤五:总结与讨论1.教师引导学生总结不同植物的生长过程和对比光照条件下植物的差异;2.引导学生思考背后原因,并解释光合作用是什么,如何影响植物的生长和发育。
4. 教学评价为了评价学生对于本课程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可以进行以下方式的评价:- 学生观察记录表格及图像分析; - 小组讨论与展示。
5. 扩展与延伸为了让学生进一步加深对观察植物生长和光合作用的理解,可以引导学生完成以下扩展活动: - 制作海报或PPT介绍光合作用的原理和过程; - 进行室内自制实验,观察不同光照条件下植物的生长差异。
以上就是本次小学科学教案的内容。
通过观察植物生长和探究光合作用的课程,希望能够培养学生对于科学的兴趣,并加深其对于植物在我们日常生活中重要性的认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学科学“观察课”课堂教学模式一、教学模式构想观察是对外界事物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持久的知觉过程。
观察是知觉的最高形态,是最基本、最重要的科学探究技能之一,是一切科学研究的基础。
小学科学中的“观察”是指学生“运用感觉器官去感知事物的性状特征”的活动过程。
在此过程中,包含着积极的思维和对观察的结果进行记忆或记录。
在小学科学课中,以“观察为主”组织教学过程的课属于观察课,它是一种指导学生有目的、有计划地利用感官对自然现象、物体特征及属性、动植物生长及其他习性等进行系统地观察,以获得知识、经验,同时培养观察、分析、比较和概括能力的教学活动。
这种教学活动具有直观形象的特点,它能使学生获得真实的、深刻的、可信的感性认识,从而提出问题、发现规律。
小学生观察能力的发展是以其感知水平为基础的,而观察是一种有目的、有意识的感性认识活动,任何观察过程都包含观察对象和观察主体,是在自然状态中、不加任何控制条件进行的。
观察教学的目的是让小学生通过自己的感官有意识地去认识自然事物和现象,培养学生对自然事物和现象的良好的观察习惯和一定的观察能力,对各种自然事物和现象形成感性的认识,为进一步形成理性认识奠定基础。
小学科学课所涉及内容都是儿童喜爱的、具体的、直观的自然事物和自然对象,学生对它们的认识、观察是一种最直接、最常用的方法。
从教材的第一册来看,是着重培养学生以观察的方法来认识事物,在以后的每一册教材中,观察能力的培养又随着儿童年龄及认知特点、教材内容的增加,观察的要求在不断上升、不断提高、不断发展。
教材中观察方法的训练做到了“前有蕴伏,后有发展”,其主要表现在:感官直接观察→借用工具观察;定性观察→定量观察;对事物的静态观察→对事物的变化进行观察;对单个事物进行观察→对事物群体进行观察;对事物的局部进行观察→对事物的整体进行观察;对事物的外部特征进行观察→对事物的内部特征进行观察。
也正如爱因斯坦所说:“理论之所以能够成立,其根源就在于它同大量的单个观察关联着,而理论的真实性也正在于此。
”本构想的制定以培养观察能力的相关理论为基础,以“探究—体验”课堂教学为依据,以教学内容为载体,鼓励、引导学生对事物进行科学有序地观察,实现培养和提高学生观察能力的目的。
二、教学过程一次观察教学活动一般由以下4个环节构成。
导入新课自主观察交流总结应用拓展1.导入新课学习目标:激发兴趣,形成问题,明确任务。
操作要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创设情境,明确目的和任务。
2.自主观察学习目标:通过多种手段,初步获得观察物的性状特征。
操作要领:引导学生制定观察方案,进行自主观察,对事物的性征有个初步的感知。
3.交流总结学习目标:通过交流,形成对事物的科学认识。
操作要领:组织学生进行交流,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总结,形成对事物的科学的认识。
4.应用拓展学习目标: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解释生活中的现象,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操作要领:引入与生活实际较为密切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实践应用。
三、构想解读1.导入新课导入要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出发,选择恰当的方式进行。
可以以音像、图画、谜语、故事、游戏、操作、问题等方式导入,也可以直接导入。
不论采取哪种方式,都要达到激起学生学习兴趣、引发学习问题、明确观察目的和任务、为下一步的观察活动做好准备的目的,使观察兴趣真正成为观察力发展的原动力。
本环节要注意以下事项:(1)导入过程的语言要精炼,具有启发性,能诱发学生的积极心理和参与课堂学习的兴趣,并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
(2)观察材料的准备要有选择、有目标,提供给学生的观察材料要具有一定的典型性、趣味性、层次性和结构性,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年龄特征,让学生在观察的过程中有所“发现”,教师从中启发、诱导,激发学生的观察兴趣,让学生发现并提出问题。
(3)观察材料的选择应遵循的原则:一是根据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学校条件、教师特点等因素来选择;二是因地制宜,坚持简便易行(易于收集、价格低廉)、效果显著(真实、生动)、便于观察(能见度大、安全可靠、干扰少)的原则。
2.自主观察观察过程是观察课的主体部分,观察过程中学生不仅可以获得感性认识,而且可以通过思维对信息的初步加工,得到理性上的领悟。
它是培养学生观察能力的主要途径,是学生认识自然事物的基本方法,是一种积极的智力活动。
本环节分以下两步进行:第一是方案制定。
观察方案是学生进行观察活动时的依据。
观察计划的质量对观察结果有着及其重要的影响。
它包括观察什么,观察顺序、观察方法、注意事项等内容。
教师要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认知规律和已有的生活经验,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判断、猜测问题的结果;要引导学生发现观察的重点内容,让学生知道应从观察中寻找什么,要解决什么问题,抓住几个观察点,让观察的目的和要求融入学生的观察计划中,减少观察的盲目性和随意性,保证观察有所收获。
观察方法有很多,如先整体后局部、对比观察、连续观察、重复观察等,要视观察对象、观察类型、学生特点、解决的问题等做出不同的选择。
观察人员的分工要视小组人员的多少、每个成员的特长而定,人人参与,相互合作,交流完善,共同完成。
方案形成后,教师要引导学生交流方案,使方案更为完善。
第二是观察实施。
方案确定后,教师要组织学生进行观察,根据学生制定的观察方案,提供观察的对象,组织学生进行独立观察或小组活动或全班集体观察。
这一过程要给学生充足的时间,每个观察成员依据方案的分工展开观察活动,教师要注意巡视指导,了解学生的观察进展情况,及时点拨或参与学生的活动,帮助学生解决观察过程中遇到的不便与困难,保证观察活动的有序、有效。
同时提醒学生及时记录观察过程中发现的现象。
好的观察记录首先要准确无误。
观察到什么就记录什么,是什么记什么,尽量详细,要保证信息的客观性和精确性,不能凭主观或想当然,更不能凭空捏造。
本环节要注意以下事项:(1)引导学生学会观察,只有带着明确具体的目的去感知,才能观察的准确、全面、细致。
(2)观察要有序、全面。
观察是否有序是提高观察效益的关键。
观察的顺序有很多,如从头到尾、从上到下、从里到外、从外到里、由近到远、由局部到整体、由整体到局部等。
(3)要明确观察的主次。
方案中要明确观察的重点,依据问题去观察。
(4)对每个现象都要详细记录,要按一定的顺序记录,记录方式可以是文字,也可以是表格、画图等形式。
(5)借助科学仪器时还应指导学生正确使用,规范操作。
对于低年级学生的指导更要细腻。
(6)引导学生观察同类物体的不同点、不同物体的相同点、同类物体的相同点以及不同物体的不同点,并归结到思维的角度。
3.交流总结观察是描述的基础,描述是观察的呈现,观察与描述之间会相互作用、相互影响,交流的过程是对所获得的信息进行分析的过程,是思维碰撞的过程,更是对信息的接受和加工的过程,是探寻事物规律、总结结论的基础。
学生的观察结果需要与别人进行交流、碰撞,才能发现事物所蕴涵的规律,其中既有正确和错误的选择,本质与非本质的判断,更有运用自身已有的知识结构对信息进行抽象、概括等积极的思维活动。
交流的形式有生生交流和师生交流两种方式,一般是生生交流在先、师生交流在后。
在相互交流观察结果的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正确的分析,以恰当的问题来组织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帮助学生共同判断、抽象、概括,对观察对象的认识逐步形成共识,直至提出正确的结论。
本环节分以下两步进行:第一是交流汇报。
教师引导学生把观察到的结果详细、具体的描述出来,交流观察印象。
一般先让学生在小组内进行交流,启发学生将观察结果与已有的经验进行联系,并能对所做的分析与解释的正确性做初步地判断。
小组向全体同学汇报观察结果时,教师要组织全班学生对分析与解释的正确性再次判断,达到资源共享、成果共享。
这是学生充分展示学习收获的过程,教师要及时组织课堂,组织学生认真倾听学生的发言,鼓励学生将观察到的信息全部讲出来,准许学生用多种表达方式对观察结果进行交流。
教师要从不同角度给予回应和正确引导,帮助学生对问题做出深入思考;要及时捕捉学生交流中的矛盾,为学生创设辩论的机会和平台,为最后达成共识、形成正确的结论做好充分的准备。
第二是归纳总结。
在形成初步结论的基础上,教师适时准确地出示科学术语、科学概念,使学生更加明确通过观察获得的结论或者知识,帮助学生形成有结构或系统的知识体系,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本环节要注意以下事项:(1)交流时教师要及时组织课堂,组织学生认真倾听、专心致志、善于对比,既要坚持自己的意见不放弃,又要学会容纳别人的观点,但不能人云亦云,放弃主动性和自己的发现。
(2)观察所得到的结果是一种经验事实,但它往往受观察者的主观因素(原有知识、经验、思维水平等)所影响,所以要引导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所观、所思,遇到不同要敢于争辩。
4.应用拓展观察是出发点,应用是落脚点,创新是理想点。
本环节教师要引导学生不仅将学到的知识应用到实践中去,更重要是引导学生运用学习到的知识和技能,课下进行有目的的观察、思考、探索,从而巩固认知、发现问题、探求新知、掌握规律,完成课堂知识的迁移。
本环节分以下两步进行:第一是实践应用。
本环节教师要引入与生活实际较为密切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运用所获得的知识与技能,判断物质属性,解释生活中的现象,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让学生懂得科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让学生感受到科学无处不在,增强学、爱、用科学的兴趣。
让学生懂得大自然、社会实践才是学习科学最广阔的天地。
第二是拓展延伸。
教师要注重在本课探究主题的基础上鼓励学生拓展创新,使本课主题进一步深化。
形式上要注重开放性,引导学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从多角度去思考问题。
但要注意根据学生的生活环境、认知特点、知识水平准备把握拓展的宽度和深度,既不能拔高、更不能低估学生,认真呵护学生与生俱来的好奇心和探究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