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数学六年级上教案第一单元第9课时
扬州苏教版六年级上册数学第一单元《9相邻体积单位间的进率》教案
扬州苏教版六年级上册数学第一单元《9相邻体积单位间的进率》教案一. 教材分析《9相邻体积单位间的进率》是扬州苏教版六年级上册数学第一单元的教学内容。
本节课主要让学生理解并掌握相邻体积单位间的进率,即1立方米、1立方分米、1立方厘米之间的进率关系。
通过学习,学生能够运用进率知识进行体积单位的换算,提高他们的数学应用能力。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体积单位的基础知识,对体积、体积单位有一定的认识。
但在实际应用中,部分学生对相邻体积单位间的进率理解不够深刻,换算能力较弱。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思考、交流等途径,深化对进率概念的理解,提高体积单位换算的能力。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掌握相邻体积单位间的进率关系,能运用进率进行体积单位的换算。
2.培养学生的观察、思考、交流能力,提高他们的数学应用能力。
3.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热爱数学的情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掌握相邻体积单位间的进率关系,能进行体积单位的换算。
2.难点:深刻理解进率概念,灵活运用进率进行体积单位的换算。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活情境,引导学生感受体积单位间的进率关系。
2.观察操作法: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发现体积单位间的进率规律。
3.小组合作法: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共同探究体积单位间的进率问题。
4.激励评价法: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及时给予鼓励和评价,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
六. 教学准备1.教具:体积单位模型、立方体教具、多媒体课件等。
2.学具:学生体积单位模型、练习题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生活情境,如超市购物时遇到的体积单位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体积单位间的进率关系。
2.呈现(10分钟)教师出示不同体积单位的模型,如1立方米、1立方分米、1立方厘米,让学生观察并思考它们之间的进率关系。
3.操练(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共同探究体积单位间的进率问题。
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第9课《相邻体积单位间的进率》教学设计
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第9课《相邻体积单位间的进率》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第9课《相邻体积单位间的进率》的内容主要包括了立方厘米和立方分米之间的进率,立方分米和立方米之间的进率,以及立方厘米、立方分米、立方米之间的进率。
本节课的内容是学生对体积单位的理解和应用,通过学习,使学生能够熟练掌握不同体积单位之间的进率,为后续的体积计算打下基础。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基本的体积单位知识,对立方厘米、立方分米、立方米等体积单位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这些体积单位之间的进率,学生可能还存在一定的模糊认识。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通过实例和练习,使学生清晰地理解不同体积单位之间的进率。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掌握立方厘米和立方分米之间的进率,立方分米和立方米之间的进率,以及立方厘米、立方分米、立方米之间的进率。
2.过程与方法:学生能够通过实例和练习,运用所学的体积单位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对数学产生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问题解决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学生能够掌握不同体积单位之间的进率。
2.难点: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体积单位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活实例,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体积单位之间的进率。
2.合作学习法:学生分组讨论和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问题解决能力。
3.练习法:通过大量的练习,使学生熟练掌握不同体积单位之间的进率。
六. 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制作相关的教学课件,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体积单位之间的进率。
2.练习题:准备一些相关的练习题,用于巩固和拓展学生的知识。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一个生活实例,如“一个水果篮子,装满了苹果,苹果的体积是500立方厘米,如果把这些苹果换成相同体积的橙子,需要多少橙子?”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引出本节课的内容——相邻体积单位间的进率。
苏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全册教案第一单元第9课时 相邻单位间的进率
第一单元长方体和正方体第9课时相邻体积单位间的进率教学内容:课本第19页例12和“练一练”,练习四第9-14题。
教学目标:1、让学生经历1立方分米=1000立方厘米,1立方米=1000立方分米的推导过程,明白相邻的两个体积单位间的进率是1000的道理,会正确运用体积单位间的进率进行名数的变换。
2、让学生用对比的方法,记忆并区分长度单位、面积单位和体积单位,掌握它们相邻两个单位间的进率。
教学重点:根据进率进行相邻体积单位的换算。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合理推理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课前准备:棱长为1分米的正方体以及棱长为10厘米的正方体挂图。
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1、提问:(1)常用的长度单位有哪些?相邻的两个长度单位间的进率是多少?(2)常用的面积单位有哪些?相邻的两个面积单位间的进率是多少?(3)常用的体积单位有哪些?相邻的两个体积单位间的进率是多少?2、问:你能猜出相邻体积单位间的进率是多少吗?二、自主探索,验证猜测1、教学例12。
(1)挂图出示棱长为1分米的正方体以及棱长为10厘米的正方体(2)这两个正方体的体积是否相等?你是怎样想的?(3)用图中给出的数据分别计算它们的体积。
学生分别算一算,然后在班内交流。
(4)根据它们的体积相等,可以得出怎样的结论?(5)谁来说一说:为什么1立方分米=1000立方厘米?2、用同样的方法,你能推算出1立方米等于多少立方分米吗?学生小组讨论,班内交流3、小结:你能说每相邻两个体积单位间的进率是多少?4、你能用体积单位间的进率解释为什么1升=1000毫升呢?三、巩固深化1、出示练一练的习题。
学生独立完成。
班内交流你是怎样想的?2、出示练习四第9题。
学生独立完成表格,班内交流。
出示练习四第10-12题。
学生独立完成,班内交流你是怎样想的?3、出示练习四第13题。
学生读题,思考:两个容器各能盛水多少毫升是求什么?也就是两个长方体的什么?独立完成,说是怎样想的。
四、课堂总结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呢?五、布置作业练习四第14题。
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第9课《体积单位的进率》说课稿
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第9课《体积单位的进率》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第9课《体积单位的进率》是一节内容丰富、实践性强的数学课。
本节课主要让学生掌握体积单位的进率,即相邻两个体积单位之间的换算关系。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理解并掌握体积单位之间的进率,为后续学习更高级的数学知识打下基础。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基本的体积单位知识,对长方体、正方体等体积概念有一定的了解。
但学生在体积单位之间的换算方面可能还存在一些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认知水平,通过具体实例和实践活动,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体积单位之间的进率。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体积单位的进率,掌握相邻两个体积单位之间的换算关系。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观察、实践、交流等活动,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激发对数学的兴趣,体验成功的喜悦,培养合作意识。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学生掌握体积单位的进率,能够进行相邻两个体积单位之间的换算。
2.教学难点:学生理解体积单位之间的进率,能够灵活运用进率进行换算。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本节课采用情境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和小组合作学习法。
教师通过设置具体情境,引导学生观察、思考、交流,从而掌握体积单位之间的进率。
同时,利用多媒体课件和实物模型等教学手段,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体积单位之间的进率。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教师通过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体积单位知识,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探究新知: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实物模型,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发现体积单位之间的进率。
3.巩固新知:教师设计一系列实践活动,让学生运用体积单位进率进行换算,巩固所学知识。
4.拓展应用:教师出示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体积单位进率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5.课堂小结: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巩固体积单位进率的知识。
苏教版六年级上册数学第1单元第9课《相邻体积单位间的进率(1)》说课稿
苏教版六年级上册数学第1单元第9课《相邻体积单位间的进率(1)》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苏教版六年级上册数学第1单元第9课《相邻体积单位间的进率(1)》这一课,主要让学生理解和掌握相邻体积单位间的进率,以及如何进行单位间的换算。
教材通过实例和练习,引导学生发现和总结体积单位间的进率规律,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逻辑思维能力。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体积的基本概念,对常用的体积单位如立方米、立方分米、立方厘米等有所了解。
但在实际应用中,他们可能对相邻体积单位间的进率换算还存在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将以学生为主体,关注学生的学习需求,通过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和发现体积单位间的进率规律。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让学生理解和掌握相邻体积单位间的进率,能熟练地进行单位间的换算。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观察、操作、思考、交流等过程,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逻辑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创新精神。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让学生理解和掌握相邻体积单位间的进率。
2.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发现和总结体积单位间的进率规律。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启发式教学法、分组讨论法、实践操作法等。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实物模型、练习题等辅助教学。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一个实际问题,引发学生对相邻体积单位间进率的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探究新知:引导学生观察和操作实物模型,让学生发现和总结相邻体积单位间的进率规律。
3.巩固新知: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不同体积单位的换算过程,让学生理解和掌握进率换算的方法。
4.练习巩固:设计一系列练习题,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熟练运用相邻体积单位间的进率进行换算。
5.课堂小结:让学生谈谈对本节课内容的理解和收获,总结体积单位间进率的特点和应用。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要简洁明了,突出相邻体积单位间的进率规律。
苏教版六年级上册数学第一单元《9相邻体积单位间的进率》教学设计
苏教版六年级上册数学第一单元《9相邻体积单位间的进率》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苏教版六年级上册数学第一单元《9相邻体积单位间的进率》主要让学生掌握体积单位间的进率,以及如何进行单位之间的换算。
教材通过实例和练习,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理解和掌握体积单位间的进率,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数学思维能力。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体积的基本概念和体积单位,但对体积单位间的进率认识不足,换算能力有限。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通过实例和练习,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理解和掌握体积单位间的进率,提高换算能力。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理解和掌握体积单位间的进率,能进行体积单位之间的换算。
2.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数学思维能力。
3.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合作交流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体积单位间的进率。
2.体积单位之间的换算。
五. 教学方法1.实例教学法:通过实例让学生理解和掌握体积单位间的进率。
2.练习法:通过练习让学生巩固体积单位间的进率和换算方法。
3.合作交流法: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中解决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制作课件,展示实例和练习。
2.学习材料:准备相关的学习材料,如练习题、卡片等。
3.教学工具:准备教具,如尺子、体积计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一个实际问题引入本节课的主题,如“一个长方体的体积是240立方厘米,它的体积单位是立方米,如何换算成立方米?”让学生思考和讨论,引出体积单位间的进率。
2.呈现(15分钟)展示实例,让学生观察和分析实例中的体积单位间的进率。
如,1立方米=1000立方分米,1立方分米=1000立方厘米。
引导学生总结体积单位间的进率。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进行体积单位间的换算练习,如,将240立方厘米换算成立方米。
学生分组进行练习,教师巡回指导。
4.巩固(10分钟)让学生进行一些巩固练习,如,完成课本上的练习题。
教师及时给予反馈和指导,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苏教版6年级数学上册第1单元第9课《体积单位间进率》教案
苏教版6年级数学上册第1单元第9课《体积单位间进率》教案一. 教材分析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第1单元第9课《体积单位间进率》主要介绍了体积单位间的进率,即1立方米、1立方分米、1立方厘米之间的换算关系。
教材通过实例和实践活动,使学生掌握体积单位间的换算方法,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换算能力。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学习了平面图形的面积单位和长度单位,对单位换算有一定的认识。
但体积单位间的换算关系较为抽象,需要通过实践活动和实例来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体积单位间的进率,掌握1立方米、1立方分米、1立方厘米之间的换算方法。
2.过程与方法:通过实践活动和实例,培养学生空间观念和换算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问题解决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学生能够理解体积单位间的进率,掌握1立方米、1立方分米、1立方厘米之间的换算方法。
2.教学难点:学生能够运用换算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实例和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理解和掌握体积单位间的进率。
2.小组合作学习: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和实践,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问题解决能力。
3.启发式教学:教师提问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索精神。
六. 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制作相应的课件,展示实例和实践活动。
2.教学素材:准备实物模型和图片,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体积单位间的进率。
3.练习题:准备一些练习题,用于巩固学生的学习成果。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一些实物模型和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引出体积单位间的进率。
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课件展示1立方米、1立方分米、1立方厘米之间的换算关系,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
3.操练(10分钟)教师提出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分组讨论和实践,运用换算方法解决问题。
4.巩固(10分钟)教师出示一些练习题,学生独立完成,巩固所学知识。
新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教案分数除法第9课时
教
一、揭示课题。 二、基本题练习。 1、比的意义。 比 除法 分数 前项 被除数 分子 比号 除号 分数线 后项 除数 分母
学
设
计 ☆教学调整☆
比值 商 分数值
2、 比的基本性质。 3、 做练习九第 9 题。 三、综合练习。 1、做练习九第 12、13 题。 2、口答:灵活提问,用不同的方法说说每句话的含义。 (1)男生人数和女生人数的比是 5:6 (2)公鸡只数和母鸡的比是 2:5
课
题
分数除法:比的意义和性质练习
主备教师 参备教师
总课时数
13 课时
第 9 课时 教 学 目 标教学 重点 教学 难点
1、让学生加深认识比的意义、基本性质,能说出一个比的具体含义,能比较 熟练地应用比的基本性质化简比。 2、 使学生认识求比值与化简比的联系和区别,以及比与相关知识间的联系 和区别。 能比较熟练地应用比的基本性质化简比。 使学生认识求比值与化简比的联系和区别。
(3)汽车速度和火车的比是 8:9 (4)杨树棵数和柳树棵数的比的比值是 1.5 (5)女生人数是男生的 3/5 四、课堂小结。 五、作业:练习九第 10、11 题。
板书设计
作业布置
课后反思
苏教版6年级数学上册第1单元第9课《体积单位间进率》说课稿
苏教版6年级数学上册第1单元第9课《体积单位间进率》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苏教版6年级数学上册第1单元第9课《体积单位间进率》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掌握体积单位间的进率,即1立方米、1立方分米、1立方厘米之间的关系。
通过学习,使学生能够进行不同体积单位之间的换算,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数学思维能力。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体积的基本概念,对体积单位有一定的认识。
但在实际操作中,可能会对体积单位间的进率换算感到困惑。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认知水平,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操作,深入理解体积单位间进率的概念。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掌握体积单位间进率的概念,学会进行不同体积单位之间的换算。
2.过程与方法:通过实践操作,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空间观念。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学习体积单位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学生能够掌握体积单位间进率的概念,学会进行不同体积单位之间的换算。
2.教学难点:学生对体积单位间进率的理解和实际操作。
五.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情境教学法、问题驱动法、小组合作法等。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实物模型、体积单位进率表等辅助教学。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一个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引入体积单位间进率的概念。
2.探究新知:学生分组讨论,通过实际操作,探究体积单位间进率的关系。
3.教师讲解:讲解体积单位间进率的具体换算方法,引导学生理解并掌握。
4.巩固练习: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检验对体积单位间进率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5.总结提升: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和收获,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要简洁明了,突出体积单位间进率的关键信息。
可以设计如下板书:体积单位间进率1立方米 = 1000立方分米1立方分米 = 1000立方厘米八. 说教学评价教学评价主要包括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
苏教版六年级上数学《体积单位间的进率》(第9课时)优质公开课教案
苏教版六年级上数学《体积单位间的进率》(第9课时)优质公开课教案一. 教材分析本节课是苏教版六年级上数学《体积单位间的进率》的第9课时,主要内容是让学生掌握体积单位间的进率,以及如何进行单位间的转换。
教材通过实例和练习,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理解和掌握体积单位间的进率,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数学思维能力。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已经掌握了体积的基本概念,对常用的体积单位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体积单位间的进率,以及如何进行单位间的转换,可能还存在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通过实例和练习,让学生理解和掌握体积单位间的进率。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理解和掌握体积单位间的进率,知道如何进行单位间的转换。
2.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数学思维能力。
3.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体积单位间的进率。
2.如何进行体积单位的转换。
五. 教学方法采用情境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和小组合作学习法,通过实例和练习,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积极思考,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数学思维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教学材料和道具,如体积单位模型、实物等。
2.制作多媒体课件,用于辅助教学。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一个实际问题,引入本节课的主题。
例如:一个长方体的体积是24立方分米,它的体积单位是立方分米,如果要换算成立方厘米,应该如何操作?2.呈现(15分钟)向学生介绍体积单位间的进率,以及如何进行单位间的转换。
通过实例和练习,让学生理解和掌握体积单位间的进率。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进行实际操作,巩固体积单位间的进率和转换方法。
可以设置一些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也可以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共同完成练习题。
4.巩固(10分钟)通过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体积单位间的进率和转换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可以设置一些选择题、填空题等,检查学生对体积单位间的进率和转换方法的掌握情况。
苏教版六年级上册数学第1单元第9课《相邻体积单位间的进率(1)》教学设计
苏教版六年级上册数学第1单元第9课《相邻体积单位间的进率(1)》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苏教版六年级上册数学第1单元第9课《相邻体积单位间的进率(1)》主要介绍了相邻体积单位间的进率。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理解相邻体积单位间的进率的概念,掌握进率的计算方法,并能够应用于实际问题中。
教材通过生动的例题和练习题,引导学生探究和发现相邻体积单位间的进率规律,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体积单位的基本概念,并对体积的计算有了初步的了解。
但在实际应用中,学生可能对相邻体积单位间的进率的理解和运用还存在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通过具体的例题和练习,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相邻体积单位间的进率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理解相邻体积单位间的进率的概念,掌握进率的计算方法,并能够应用于实际问题中。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观察、操作、探究等活动,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积极向上的学习态度。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相邻体积单位间的进率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2.难点:理解相邻体积单位间的进率的概念,并将进率应用于实际问题中。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动的例题和练习题,引导学生探究和发现相邻体积单位间的进率规律。
2.问题驱动法:通过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合作学习法: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共同完成任务,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交流沟通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例题和练习题、体积单位模型等。
2.学具准备:学生自带的体积单位模型、计算器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一些生活中常见的物体,如书、篮球、书包等,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这些物体的体积单位。
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第9课《体积单位的进率》教案
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第9课《体积单位的进率》教案一. 教材分析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第9课《体积单位的进率》主要让学生理解体积单位之间的进率,掌握体积单位之间的换算方法。
教材通过实例和练习,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感受和理解体积单位之间的进率,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换算能力。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长度单位、面积单位的换算,对体积单位有了一定的认识。
但在实际操作中,可能对体积单位之间的进率理解不够深入,换算能力有待提高。
因此,在教学中,要注重学生的实际操作,让学生在实践中理解和掌握体积单位之间的进率。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理解体积单位之间的进率,掌握体积单位之间的换算方法。
2.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换算能力。
3.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体积单位之间的进率的理解。
2.体积单位之间的换算方法的掌握。
五. 教学方法采用情境教学法、实践教学法和小组合作学习法。
通过实例和练习,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感受和理解体积单位之间的进率,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换算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
2.练习题。
3.小组合作学习的相关材料。
七. 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一个实际问题引入新课:“如果一个长方体的长是10厘米,宽是5厘米,高是3厘米,那么它的体积是多少?”让学生思考并回答。
通过这个问题,让学生回顾体积的计算方法,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 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课件展示体积单位之间的进率,如1立方米=1000立方分米,1立方分米=1000立方厘米等。
同时,让学生观察和思考这些进率的意义和应用。
3. 操练(10分钟)教师让学生进行一些实际的换算练习,如将一个物体的体积从立方米换算成立方厘米,或者从立方分米换算成立方米等。
教师可以通过PPT出示一些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然后进行讲解和解析。
4. 巩固(10分钟)教师可以通过一些游戏或者竞赛的方式来巩固学生对体积单位之间进率的理解和掌握。
苏教版数学六年级上册第9课时折扣问题
答:这台取暖器是打九折出 售。
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活动,你 有什么收获?
课后作业
1.从课后习题中选取; 2.完成练习册本课时的习
题。
谢谢!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第9课时 折扣问题
苏教版六年级上册
新课导入
商店有时要把商品按原价的百分之几 出售,通常称为打折出售。“八折”就是 原价的80%,“八五折”就是原价的 85%。
探索新知
《 趣味数学》原价是多少元?
打八折后,实际售价和原价是什么关 系?
实际售价是原价的80%。
原价×80% = 实际售价
你能根据题中的等量关 系,列方程解答吗?
解:设《趣味数学》的原价是x元。
x × 80% = 12 x = 12÷80% x =15
这道题可以怎样检验? 用实际售价除以原价, 看看是不是打了八折。
12÷15=80%
这道题可以怎样检验?
算一算,原价的80% 是不是等于12元。
15×80%=12
答:《 趣味数学》原价是12 元。
随堂演练
1. 说一说下面各种商品是打几折出售 的。
一台电视机按原价的 70%出售。 一架钢琴按原价的 95%出售。 一打件七衣折服。按原价的 68%出售。
打九五折。 打六八折。
2.王叔叔以八五折的优惠价买了一辆自 行车,实际付了357元。这辆自行车的 原价是多少元?
357÷85%=420(元)
答:这辆自行车的原价是420 元。
3.一台取暖器原价280元,现在的售价是 252元。这台取暖器是打几折出售的?
苏教版数学六年级上册《一、长方体和正方体》教学设计第9课时
苏教版数学六年级上册《一、长方体和正方体》教学设计第9课时一. 教材分析苏教版数学六年级上册《一、长方体和正方体》是本册教材中的重要内容,旨在让学生通过学习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掌握它们的体积计算方法以及应用。
本课时为第9课时,主要内容为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计算。
教材以实际情境为背景,引出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概念,接着通过探究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计算方法,让学生自主发现体积的计算公式。
教材还提供了丰富的练习题,帮助学生巩固体积计算方法,并能够运用到实际问题中。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基本知识,对它们的特征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体积的概念和计算方法,部分学生可能还不太清晰。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和思考,深入理解体积的概念,掌握体积的计算方法。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理解体积的概念,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计算方法。
2.培养学生运用体积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重难点: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计算方法。
2.难点:理解体积的概念,掌握体积的计算方法。
五. 教学方法1.采用直观演示法,让学生通过观察和操作,理解体积的概念,掌握体积的计算方法。
2.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计算方法。
3.采用练习法,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巩固体积计算方法。
六. 教学准备1.准备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模型,用于直观演示。
2.准备练习题,用于巩固和拓展学生的知识。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实物或模型,引导学生观察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引出体积的概念。
提问:你们知道长方体和正方体有什么特征吗?体积是什么意思?2.呈现(10分钟)通过PPT或黑板,呈现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计算公式。
讲解体积的计算方法,让学生理解并掌握。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分组进行实际操作,利用模型或纸箱,测量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
苏教版数学六年级上册《六.百分数》教案 第9课时
苏教版数学六年级上册《六.百分数》教案第9课时一. 教材分析苏教版数学六年级上册《六.百分数》是学生在掌握了分数、小数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百分数的知识。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理解百分数的含义,掌握百分数的转化方法,并能运用百分数解决实际问题。
教材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导学生认识百分数,理解百分数的意义,从而达到熟练掌握和应用的目的。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分数和小数的基础知识,对于新知识的学习有一定的接受能力。
但在实际应用中,部分学生可能会对百分数的实际意义理解不深,难以将理论知识与实际问题相结合。
因此,在教学中,需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让学生在实践中理解和掌握百分数。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理解百分数的含义,掌握百分数的转化方法,能运用百分数解决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通过实例,让学生学会用百分数表示数据,培养学生的数据分析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学习百分数的兴趣,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让学生理解百分数的含义,掌握百分数的转化方法。
2.难点:让学生能运用百分数解决实际问题,理解百分数在生活中的应用。
五. 教学方法采用情境教学法、问题驱动法、合作学习法等多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从实际问题中认识百分数,理解百分数的意义,并学会运用百分数解决实际问题。
六. 教学准备1.教具准备:课件、黑板、粉笔、百分数卡片等。
2.学具准备:学生每人一份百分数练习题。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出示一些生活中的实例,如商场打折、考试分数等,引导学生认识百分数,并引发学生对百分数的思考。
2.呈现(10分钟)讲解百分数的定义,让学生理解百分数的含义。
如:一个班级有40人,其中男生占60%,则男生有24人。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进行一些百分数的练习,如:将分数、小数转化为百分数;将百分数转化为分数、小数等。
4.巩固(10分钟)让学生分组进行合作学习,互相出题,解答,从而加深对百分数的理解。
苏教版数学六年级上册《六.百分数》教学设计第9课时
苏教版数学六年级上册《六.百分数》教学设计第9课时一. 教材分析苏教版数学六年级上册《六.百分数》是小学数学的重要内容,主要让学生掌握百分数的意义、读写、比较和运用。
本课时将引导学生进一步深入学习百分数,通过实例理解百分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百分数基础知识,能够理解百分数的意义,并能进行简单的百分数计算。
但在实际应用中,部分学生可能会对百分数的具体含义理解不深,对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运用百分数解决的能力有待提高。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进一步理解百分数的意义,掌握百分数的读写方法,能运用百分数进行比较和解决问题。
2.过程与方法:通过实例分析,培养学生的观察、思考、归纳能力,提高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积极思考、合作探究的学习态度,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在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进一步理解百分数的意义,掌握百分数的读写方法,能运用百分数进行比较和解决问题。
2.难点:在实际生活中灵活运用百分数,解决实际问题。
五. 教学方法采用情境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合作学习法等多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积极思考,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制作相关的教学课件,以便于展示和讲解。
2.实例材料:准备一些生活中的实例,以便于学生理解和应用。
3.练习题:准备一些练习题,以便于巩固所学知识。
七. 教学过程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百分数知识,如百分数的意义、读写方法等,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课件展示一些生活中的实例,如商场打折、成绩统计等,让学生观察并思考这些实例中百分数的含义和作用。
操练(10分钟)教师提出一些问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百分数知识进行解答。
如:“一件衣服原价100元,打8折后的价格是多少?”、“小明考试语文、数学、英语三科的成绩分别是90分、85分、92分,请问他的平均成绩是多少?”等。
苏教版六年级上教案第一单元第9课时
第一单元长方体和正方体第九课时教学目标:1、学生联系生活现象体会分类的含义,初步学会按一定的标准分类,并能在日常生活中初步应用。
2、学生通过分一分的活动,初步体会分类的思想,培养初步的分类能力。
3、学生感受生活中的分类现象与事实,初步养成通过分类整理物品的习惯。
教学重点:初步学会按一定的标准给物品分类教学难点:体会给物品分类要按一定的标准,但标准并不是唯一的,有时分的标准不同,分的结果也不相同。
教具准备:情境图实物图片小黑板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激发分类需求1.故事引入。
两位小主人公自我介绍:“大家好,我是你们的好朋友红果果,我是绿泡泡,我们很想认识更多的新朋友!”绿泡泡和红果果邀请我们一起到他们家里做客。
挂图出示:绿泡泡和红果果的书桌。
(红果果的书桌上散放着文具和学具,绿泡泡的书桌上放着整齐的文具盒和学具盒,盒盖打开着。
)提问:你们喜欢谁的书桌?为什么?出示:红果果的妈妈对红果果说:“红果果你上小学了,自己的东西应该学会自己整理。
红果果皱着眉说:“应该怎样整理呢?你们愿意帮助我吗?”2.学生尝试操作,形成分类方法。
(1)提问:如果你是红果果,会怎样整理这些东西呢?小朋友们先自己理一理,然后和同桌的小朋友说一说,你是怎样帮助红果果整理的。
(2)学生个人整理,同桌交流。
(3)学生在实物展台下操作汇报怎样整理的,集体评议。
(4)指名操作,红果果:“谢谢大家教我的好办法,书桌上的物品可以分成两类,一类放在学具盒里,一类放在铅笔盒里。
这样分一分就整齐了。
”二、联系生活实际,形成分类方法1.购物中的分类。
(1)红果果妈妈:“红果果你真棒!瞧瞧妈妈在超市买的这些东西,你能帮着分一分,整理一下吗?”出示“想想做做”第2题的物品。
(2)红果果:“行!都有哪些东西?”同桌学生互相交流红果果提出的问题。
(3)红果果:“把这些东西放在两个袋子里,你知道怎样放合适吗?”四人小组讨论并操作。
(4)学生汇报。
(5)一袋装吃的,一袋装用的,你们是这样分的吗?2.交通工具的分类。
苏教版数学六年级上册《一、长方体和正方体》教案 第9课时
苏教版数学六年级上册《一、长方体和正方体》教案第9课时一. 教材分析苏教版数学六年级上册《一、长方体和正方体》是本册教材中的一个重要内容。
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平面图形的认识、面积的计算等知识,对图形的认知有了初步的了解。
本节课主要引导学生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理解它们的特点,并能运用相关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材通过实例和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在认知发展上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力。
他们对平面图形的认识有了基础,对于新的图形学习充满好奇。
但同时,学生对立体图形的认识还较为有限,需要通过实例和活动来进一步拓展他们的空间想象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理解它们的特点,并能运用相关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团队合作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让学生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理解它们的特点。
2.教学难点:培养学生对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空间想象力,以及运用相关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实例和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
2.小组合作学习:引导学生进行观察、操作、交流,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3.启发式教学:教师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具准备: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模型、图片、卡片等。
2.学具准备:学生每人一份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模型、图纸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实物等引导学生观察,让学生谈谈对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
教师总结并板书课题。
2.呈现(10分钟)教师展示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模型,让学生观察并说出它们的特点。
教师引导学生用手触摸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各个面,加深学生对它们的认识。
扬州苏教版六年级上册数学第一单元《9相邻体积单位间的进率》教案
先让学生独立填表,再让学生联系填表的过程说说长度、面积和体积单位的联系与区别。
3、完成练习四第10题
学生在练习时,要引导学生突出面积单位和体积单位换算的区别,还可以让学生明确:把高级单位的数改写成低级单位的数要乘进率。
四、全课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吗?
五、课堂作业
练习第11、12题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我们发现:棱长1分米的正方体和棱长10厘米的正方体的体积相等。
下面的空你会填吗?
1立方分米=()立方厘米
用同样的方法,你能推算出1立方米等于多少立方分米吗?
1立方米=()立方分米
3、归纳体积单位
立方米、立方分米、立方厘米就是我们常用的体积单位,每相邻两个体积单位间的进率是1000。
三、完成练一练
1、第1题先让学生独立完成,在让学生说说换算的具体方法,注意小数点的位置。
2、进一步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重
点
难
点
教学准备
教 学 过 程
集体预案
执教方案
一、创设情境
我们已经学会了计算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来研究体积单位。(板书课题)
二、师生探究
1、出示2个正方体
问:下面这两个正方体的体积相等吗?为什么?
学生独立计算。
2、交流汇报
棱长是1分米的正方体它的体积是1立方分米,棱长是10厘米的正方体他的体积是1000立方厘米。
扬州积单位间的进率
教学内容
第19页的例题12以及练一练和练习四9~12题。
主备教师
执教
班级
六(1)
课时
第9课时
教
学
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学重点:根据进率进行相邻体积单位的换算。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合理推理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课前准备:棱长为1分米的正方体以及棱长为10厘米的正方体挂图。
课时安排:1课时
教 学 过 程
二次备课
一、复习导入。
3.小结:你能说每相邻两个体积单位间的进率是多少?
4.你能用体积单位间的进率解释为什么1升=1000毫升呢?
三、巩固深化
1.出示练一练的习题
学生独立完成
班内交流你是怎样想的?
2.出示练习四第9题
学生独立完成表格,班内交流。
出示练习四第10-12题
学生独立完成,班内交流你是怎样想的?
3.出示练习四第13题。
1.提问:(1)常用的长度单位 Nhomakorabea哪些?相邻的两个长度单位间的进率是多少?
(2)常用的面积单位有哪些?相邻的两个面积单位间的进率是多少?
(3)常用的体积单位有哪些?相邻的两个体积单位间的进率是多少?
2.问:你能猜出相邻体积单位间的进率是多少吗?
二、自主探索,验证猜测
1.教学例12
(1)挂图出示棱长为1分米的正方体以及棱长为10厘米的正方体
学生读题,思考:两个容器各能盛水多少毫升是求什么?也就是两个长方体的什么?独立完成,说是怎样想的。
四、课堂总结
五、课堂作业
练习四第14题
教 学 反 思
(2)这两个正方体的体积是否相等?你是怎样想的?
(3)用图中给出的数据分别计算它们的体积。
学生分别算一算,然后在班内交流。
(4)根据它们的体积相等,可以得出怎样的结论?
(5)谁来说一说:为什么1立方分米=1000立方厘米?
2.用同样的方法,你能推算出1立方米等于多少立方分米吗?
学生小组讨论,班内交流
第一单元长方体和正方体
第九课时
第9课时:体积单位间的进率(1)
教学内容:P19例12和“练一练”,练习四第9-14题。
教学目标:1.让学生经历1立方分米=1000立方厘米,1立方米=1000立方分米的推导过程,明白相邻的两个体积单位间的进率是1000的道理,会正确运用体积单位间的进率进行名数的变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