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内除法(一) 平均分》说课稿(附教案)
人教版二年级下册数学《第2单元表内除法(一)》第3课时《平均分(3)》说课稿
人教版二年级下册数学《第2单元表内除法(一)》第3课时《平均分(3)》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二年级下册数学《第2单元表内除法(一)》第3课时《平均分(3)》是本单元的一个重要内容。
本节课主要让学生掌握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用乘法计算,以及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用乘法计算。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能够理解平均分的概念,会用除法计算平均分,为后续学习除法的其他应用打下基础。
二. 学情分析二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加减法的基本运算,但对除法的理解还不够深入。
他们在学习过程中需要通过实际操作、观察和思考来逐步理解除法的意义。
本节课的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相连,他们可以通过日常生活中的分东西来理解平均分的概念。
三. 说教学目标1.让学生理解平均分的概念,知道平均分就是把一些物体分成几份,每份的数量相同。
2.让学生掌握用除法计算平均分的方法。
3.通过学生的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和表达能力。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让学生掌握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用乘法计算,以及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用乘法计算。
2.教学难点:让学生理解平均分的概念,会用除法计算平均分。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采用情境导入法,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感受平均分的意义。
2.采用自主探究法,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观察和思考来理解除法的计算方法。
3.采用合作交流法,让学生在小组内讨论、分享自己的思考和发现。
4.利用多媒体课件和实物道具,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平均分的概念。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一个分水果的情境,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把水果平均分给同学们。
2.自主探究:让学生分组讨论,每组设计一种分水果的方法,并动手操作。
3.交流分享:让学生汇报自己的分法,并解释为什么这样分是平均分。
4.总结规律:引导学生发现平均分的计算方法,即用乘法计算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用乘法计算一个数的几倍。
5.练习巩固:设计一些练习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计算平均分。
《表内除法》(平均分)例1(教学设计)
3.学生活动:设计了丰富多样的学生活动,如小组讨论、实际操作等,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表内除法的计算方法。但在活动过程中,要注意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学习情况,确保他们都能积极参与,避免出现部分学生掉队的情况。
四、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表内除法》(平均分)这一章节。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在日常生活中是否遇到过需要平均分配东西的情况?”比如,你们如何将一袋糖果平均分给几个朋友?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内容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平均分的奥秘。
(3)运用表内除法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将除法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中的能力。
举例:如何将一定数量的物品平均分配给若干人?
2.教学难点
(1)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学生容易混淆被除数、除数、商等概念,需要通过实例讲解和练习加深理解。
举例:在18÷6=3的例子中,明确18是被除数,6是除数,3是商。
(2)熟练进行表内除法计算:学生可能会在计算过程中出现错误,需要加强练习,提高运算准确性和速度。
4.课堂总结:在课堂总结环节,通过提问、回顾等方式,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形成知识体系。但在今后的教学中,可以尝试让学生自主总结,提高他们的概括能力和表达能力。
5.教学评价:课后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评价,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他们在原有基础上不断提高。在今后的教学中,可以增加课堂上的即时评价,以便更好地调整教学策略,提高教学效果。
2.提升学生的运算能力,通过表内除法练习,熟练掌握除法计算法则,形成高效的计算策略。
《平均分》说课稿
《平均分》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平均分》。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与学法、教学过程以及教学反思这几个方面来展开我的说课。
一、教材分析《平均分》是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二单元《表内除法(一)》的第一课时。
这部分内容是学生学习除法的开始,也是今后学习除法计算和解决除法实际问题的基础。
教材通过让学生分一分的活动,引出平均分的概念,为学生认识除法的含义做准备。
二、学情分析二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动手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但他们的思维仍以形象思维为主。
在学习平均分之前,学生已经对“每份同样多”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但对于平均分的概念还比较模糊。
因此,在教学中要通过直观的操作和演示,帮助学生理解平均分的含义。
三、教学目标基于对教材和学情的分析,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1、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经历平均分的过程,建立平均分的概念,知道平均分就是每份分得同样多。
2、通过分一分、摆一摆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四、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理解平均分的含义,掌握平均分的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平均分的含义,能够区分平均分和不平均分的情况。
五、教法与学法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主要采用了直观演示法、操作法和讨论法进行教学。
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方式来学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六、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上课伊始,我通过多媒体展示熊猫分竹笋的情境:熊猫妈妈把 6 个竹笋分给 2 只熊猫,一只熊猫分到 1 个,另一只熊猫分到 5 个。
然后提问:这样分公平吗?为什么?从而引出本节课的课题——平均分。
(二)动手操作,探究新知1、认识平均分(1)我先让学生拿出 6 个圆片,分成 2 份,看看有几种分法。
学生可能会出现 1 和 5、2 和 4、3 和 3 这三种分法。
人教版二年级下册数学《表内除法(一)第2课时》《平均分(2)》说课稿
人教版二年级下册数学《表内除法(一)第2课时》《平均分(2)》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二年级下册数学《表内除法(一)第2课时》《平均分(2)》这一节课,主要让学生掌握除法的基本概念和平均分的意义。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能够理解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能够运用除法解决实际问题,并能够理解平均分的概念,会将一些物品平均分给其他人。
二. 学情分析二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加减法的基本运算,对数学有一定的认识。
但是,对于除法和平均分的概念可能还比较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通过实际操作,理解除法和平均分的概念,并能够运用到实际问题中。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让学生掌握除法的基本概念,能够进行简单的除法运算,理解平均分的意义,能够将一些物品平均分给其他人。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实际操作,让学生体验除法的过程,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的数学兴趣,让学生认识到数学在生活中的重要性。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让学生掌握除法的基本概念,能够进行简单的除法运算,理解平均分的意义,能够将一些物品平均分给其他人。
2.教学难点:理解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能够运用除法解决实际问题,并能够理解平均分的概念。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情境教学法、引导发现法、实际操作法等,引导学生通过实际操作,理解除法和平均分的概念。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实物模型、教学卡片等辅助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一个分蛋糕的实际情境,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将蛋糕平均分给其他人,引出平均分的概念。
2.新课导入: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除法的基本概念,让学生了解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
3.课堂讲解:利用实物模型和教学卡片,讲解除法的基本运算,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理解除法的过程。
4.练习巩固:设计一些实际的除法问题,让学生进行解答,巩固所学知识。
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表内除法(一)》第一课时平均分的认识(一)说课稿及教学反思(附板书)课件
学法:
1、情境学习法 《数学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随时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 解决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问题,体会学习数学的重要性。因此,我让学生从身边事例中找出对称、平移、旋转的物 体,培养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学数学用数学的兴趣。 2、小组合作法 通过合作交流培养学生能数学地进行交流,形成良好的数学素养,使学生从自己的经验出发,在合作中探索、 发现和发展,使学生从被动服从向主动参与转化,从而形成师生平等、协作的课堂气氛,使教师真正成为教学活动 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
六、说教学过程
环节一、准备 1.出示准备春游食品的情境图。以小精灵聪聪的身份说二(1)班明天要去春游。小朋友正忙着准备春游食品呢!我们来看一看, 他们都准备了哪些食品。 2.让学生观察画面,并请学生说一说了解到的情况。 环节二、新课 1.教学例1,引入“平均分”。 师:我们来帮助二(1)班小朋友准备春游食品好吗?!请各组为二(1)班的5位小朋友分配春游食品。 (1)讨论分配方案。突出每种食品“应该每份同样多”。 (2)动手分一分。分好后,请各组推代表展示分配结果。 (3)让学生观察各组为二(1)班小朋友准备的春游食品,发现:每份中的各种食品同样多。说明:每份分得同样多,叫平均分。 2.巩固“平均分”。 (1)出示教科书第13页“做一做”。 请学生看题,并说一说题意。特别请学生说一说“平均分成5份,是什么意思。” (2)让学生用10张正方形卡片代替面包,分一分。分好后,同桌检查一下:是不是分成了5份,每份是不是同样多。然后,按分的 结果填空。 3.尝试平均分物品。 (1)按教科书第14页例2提出:把15个橘子平均分成5份。 (2)请各组用实物图卡片(或○卡片)分一分。
目录
一、说教材 二、说学情 三、说教学目标 四、说教学重难点 五、说教法 六、说教学过程 七、说板书设计
平均分说课稿
《平均分》说课稿各位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平均分》,下面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我的说课。
一、说教材“平均分”是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二单元《表内除法(一)》的教学内容,“平均分”是在学生已学习过的简单分类以及乘法口诀等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它为今后学习除法概念打下坚实的基础。
要突破除法学习的难点,关键是“平均分”,因此本节教学的“平均分”是除法学习的基础,学生对除法意义的理解及对除法的兴趣将直接影响到后面的学习。
教学中以生活中常见的“每份同样多”的实例和活动情境,让学生建立“平均分”的概念,结合具体事例和活动情境,让学生认识“平均分”,通过观察、动手操作、合作交流等学习活动,让学生充分参与“平均分”的实践活动,在丰富的实践活动中建立起“平均分”的概念。
学生多次经历“平均分”的过程,并在头脑中形成相应的表象,为学生认识除法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说学情在学习本课之前,学生已熟练背诵乘法口诀;熟练掌握乘法的计算技能;会初步进行小组合作。
同时,二年级学生年龄小,他们以直观思维为主,不易理解抽象的概念。
虽然他们在平时的生活实践中已有一定的分物品的经历,但缺少平均分物品的实践经验。
因此,他们对于“什么是平均分”、“怎样平均分”都感到比较困惑。
因此,在教学中应结合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和生活经验,让学生很好地构建本课的知识框架,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动手操作、合作交流的能力。
三、说教学目标根据新课标对该学段数学教学的要求、教材的内容特点以及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我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如下:1.学生通过在具体情境与实践操作中理解平均分的含义,能进行平均分;2.通过独立思考、动手操作,合作交流等,感受平均分的过程,以及平均分方法的多样性;3.学生认识到平均分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探究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说教学重难点为了达成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依据学生的认知和心理特点,我设计教学重点是:理解平均分的含义,掌握平均分的方法;难点是:学会并熟练运用平均分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平均分》说课稿
谢 谢 大 家!
教学难点 :
让学生形成“平均分”的表象,建立 “平均分”的概念,为学习除法打好基础。
教具、学具:课件
苹果图片
五、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景, 导入新课 (二)探索新知,感知“平均分” (三)实践操作,体验“平均分” (四)应用拓展,巩固“平均分” (五)总结回顾,整理“平均分”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四)应用拓展,巩固“平均分”
课本P16练习三第1题 (1) 动手分一分 (2) 展示交流 (3) 学生评价。 强调:把花平均插进3个花瓶里。
(五)总结回顾,整理“平均 分”
1、请学生回忆:这节课学习了什么知识?有什么收获? 2、师:评价学生的学习表现并进行总结。
六、板书设计
每份分得同样多,叫平均分。
《平均分》
• • • • • •
一、教材分析 二、学情分析 三、学习目标 四、教学重点、难点 五、教学流程 六、板书设计
一、教材分析: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 准实验教科书》二年级数学下 册第二单元《表内除法(一) 》第一课时“平均分”。
二、学情分析
• 二年级学生年龄小,他们以直观思维为主 ,不易理解抽象的概念。 • 他们对于“什么是平均分”、“怎样平均分 物品”都感到比较困惑。
(三)实践操作,体验“平均分” 1、动手实践,初步形成“平均分”的表象 课件出示,小红拿来了8块糖,它有三种分法,你能判断出 哪组是平均分的吗?小组同学互相说说你的想法。
指名汇报并说出理由。 师:观察平均分的两组,数一数平均分成了几份,每份有几个 块糖。渗透每份和份数的含义。
3、再次操作,强化“平均分”。 师:如果把这10个苹果进行平均分,你会分吗? ①学生动手操作分一分; ②交流,同组说一说你是怎么分的; ③知识与技能目标:通过实际操作摆一摆,说一说,使学生
小学数学《表内除法(一) :平均分 说课稿 》(四篇)
2 表内除法(一):平均分说课稿一一、说课内容义务教育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12~14页《平均分》二、教材简析除法是本册教学的重点内容,它的含义又是建立在“平均分”的基础上的,因此平均分这部分知识就充分显示出它的基础性和重要性。
教材安排了两教时,主要是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通过实践操作明确平均分的含义。
包括以下几层内容:(1)例1通过主题图创设情境,由“每份分得同样多”引出平均分的含义。
(2)通过例2、例3,让学生经历平均分的过程,进一步建立平均分的概念。
例2是已知总数和份数的等份除,例3是已知总数和每份数的包含除。
本课时的教学内容是例1、例2。
通过平均分的学习,为学生学习除法积累丰富的感性知识,从而顺利地理解除法含义。
根据新课标要求和以上教学内容的特点,本课要达成的教学目标如下:1、让学生通过实践操作明确“平均分”的含义,形成平均分的表象。
初步了解平均分的多钟方法。
2、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动手操作、合作交流的能力。
3、在实践探究中培养学生的平等意识、体验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成就感。
除法的含义是建立在平均分含义的基础上,因此我觉得本课的教学重难点是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出“平均分”的含义,形成表象。
而两年级学生的思维完整性还不够,因此本课的教学难点让学生初步了解平均分的多种方法,为除法的认识和计算作准备。
而要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关键是让学生始终在生活情境中学习探究,并通过动手操作经历问题解决的过程,从而形成清晰的表象。
三、教学设想为达成教学目标,设计本课时我意图体现如下教法:1、采用主题式教学,以具体生动的生活情境为依托,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探究的积极性;2、通过多次的动手操作,引导学生多种感官参与,经历数学的建模过程。
3、以小组合作为主要学习形式,每个活动面向全体,同时在开放性练习的设计上又注重个性的张扬。
同时又设计了与教法相适应的学法,即:1、让学生始终在具体的情境中经历“提出问题、理解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
最新部编版人教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四册《2 表内除法(一):平均分(说课稿)》教师招聘精品获奖说课稿
前言:要想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不仅要对教材有所了解,还要对学生的情况有清晰明了的掌握,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这样才能了解学生真正的学习需求,做到因材施教、有的放矢。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教学的一切活动都必须以强调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为出发点。
《2 表内除法(一):平均分》说课稿(最新精品获奖说课稿)《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皮亚杰也曾经指出:传统教学的缺点,就在于往往是用口头讲解,而不是从实际操作开始数学教学。
所以,新课程背景下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老师们总是十分注重让学生在操作中进行数学知识的学习。
但任何事情都不能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我们发现,现在很多教学课堂中会出现为操作而操作的现象,学生的操作是教师指令下的行为,操作没有起到为课堂教学服务的作用。
今天,我将结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下册《除法的初步认识》第一课时《平均分》一课的教学,和各位学员交流如何突出课堂操作的有效性。
一、依据教材和学情分析预设操作时机《平均分》是建立在一年级学的简单分类及二年级上册学的表内乘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学生学习除法的开始,也是今后学习除法、解决除法问题的基础。
教材首先用准备春游食品的活动,提供素材,为认识平均分做准备。
例1用为每个小朋友准备春游食品的活动,由“应该每份同样多”引出“平均分”,让学生认识“每份分得同样多,叫平均分”。
接着,通过例2、例3,让学生经历“平均分”的过程,建立起“平均分”的概念。
二年级学生年龄小,他们以直观思维为主,不易理解抽象的概念。
虽然他们在平时的生活实践中已有一定的分物品的经理,但缺少平均分物品的实践经验。
因此,他们对于“什么是平均分”,“怎样平均分物品”都感到比较困惑。
所以,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可以预设为:1、使学生在分东西的操作过程中理解平均分的含义,并掌握平均分的方法。
表内除法-平均分(教案)-2020-2021学年数学 二年级下册 人教版
第二单元、表内除法(一)教学设计备课人:XX 学科:数学学校:XXXXX学校学情与教材分析“平均分”是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二单元《表内除法(一)》的教学内容,它是认识除法的基础。
在生活中,学生有“平均分”的感性认识,那怎么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这就要求教师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让学生通过丰富的实践活动,多次经历“平均分”的过程,在知识“再创造”中,形成新的体验,新的感悟,使他们真切感受到生活中的数学,并获得成功的体验。
单元教学目标知识技能: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体会除法运算的含义。
会读、写除法算式.知道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数学思考:使学生在创设的情境中提出数学问题,并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获得使用数学的成功经验,逐步形成用数学来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意识。
问题解决:能够比较熟练地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使学生初步认识乘、除法之间的关系。
使学生初步学会根据除法的意义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情感态度: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独立思考等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及解决问题。
教学难点:除法的含义,用除法运算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课时安排:12课时1.除法的初步认识……………………………………6课时2.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5课时3.整理和复习…………………………………………1课时教学内容:平均分【人教版二年级上册第二单元表内除法(一)第一节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在具体情境与实践活动中,建立“平均分”的概念。
2、能力目标:让学生充分经历“平均分”的过程,明确“平均分”的含义。
初步形成“平均分”的表象。
3、情感目标:引导学生感受“平均分”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探究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理解掌握平均分的含义,方法。
教学准备:各种食物教具、小圆片、多媒体等。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建立平均分的概念师:同学们知道现在是什么季节吗?(生:春天)师:那春天有什么特点呢?(学生自由发言)师:春天是万物复苏,万物开始生长的季节,这个季节很美,也非常适合我们出去游玩。
《表内除法(一) 平均分》教学设计(五套)
《表内除法(一)平均分》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动手操作知道“平均分”的含义能按要求对物体进行平均分,初步了解平均分的方法;培养学生自主探索与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让学生通过观察,动手操作,体验“平均分”的含义。
懂得从不同角度进行平均分,从而培养学生的思维性,灵活性。
3.情感发展目标:通过小组的摆、分、观察等数学活动,培养学生主动与他人合作交流的意识;感受平均分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大多独生子女)的平等意识和谦让意识。
【学情分析】《平均分》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下册《除法的初步认识》里的教学内容。
是学生学习除法的开始,也是今后学习除法的基础,而且本节课是除法概念的第一课时,学生在原有的知识结构中没有这方面的知识,所以它是比较难理解、比较抽象的数学概念。
而除法的含义是建立在“平均分”的基础上的,要突破除法学习的难点,关键是“平均分”。
因此本节教学的“平均分”是除法学习的基础,显得尤为重要,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和作用。
【重点难点】了解平均分的含义,初步了解平均分的方法。
通过实践让学生建立平均分的概念。
【教学过程】活动1【导入】《平均分》一、创设情境,直观感知“平均分”1、创设情景激发兴趣(1)今天数学课,孙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个字“分”(板书),读作什么?(2)在生活中,我们经常会碰到分东西。
比如:老师给我们分本子、分书。
但是在这个“分”里面究竟藏着多少奇妙的数学问题呢?就让我们一起去研究研究好吗?(3)师:“小朋友们,你们喜欢春天吗?”师:“春天到了,阳光明媚,花儿开了,草儿绿了,到处都是一片生机勃勃的景象。
瞧,二(2)班小朋友明天要去春游了!”看,他们正在忙什么呢?出示书中主题图让学生观察。
(设计意图:我出示课件,请小朋友们观察他们买了哪些食品。
(学生观察后能够回答出:①许多的矿泉水、面包、橘子、糖果等食品②把这些食品两个两个的分一类或三个三个的分一类。
《表内除法(一) 平均分》教案(六套)
《表内除法(一)平均分》教案(一)【教学目标】1.通过学生动手操作,在平均分的基础上,沟通除法和平均分的联系,让学生经历除法的建模过程,初步体会除法运算的意义。
2.认识除号,会读、写除法算式,知道除法算式的各部分名称。
3.通过实际操作,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初步的语言表达能力。
培养学生认真观察和独立思考的学习习惯。
【学情分析】在“平均分”的教学中,学生已经知道了每份分得同样多就叫平均分,也知道了平均分有两种不同的分法,一种是按份数平均分,另一种是按每份数平均分。
会按两种不同的分法平均分实物。
另外,学生不仅会背乘法口诀,还知道了每份数、份数和总数的概念,但不能正确区分每份数和份数。
甚至有的学生还知道有除法算式,个别学生会结合具体情境列除法算式。
学生虽然知道可以列除法算式,但不能正确确定除数是谁,即使能把除法算式列对,也不能正确解释除法算式的意义,更不知道除法和减数相同的减法之间的联系。
不能把平均分和除法建立应有的联系,即:只要是平均分就用除法。
【重点难点】重点:初步建立除法模型,体会除法运算的意义。
难点:初步建立除法模型,体会除法运算的意义。
【教学过程】活动1【导入】复习导入我们刚刚学习了平均分的概念,谁来说说什么叫平均分?活动2【讲授】回顾按每份数平均分,初步体会除法运算的意义1.平均分12个梨出示例1:12个梨,每4个放一盘,需要几个盘子?(1)指名读题(2)问:这道题要分的总数是谁?有什么要求?(3)追问:每4个放一盘是什么意思?(4)学生动手操作,按要求平均分(5)指名到投影展示分的过程(6)说一说:他刚才分的时候,为什么每次都拿4个梨?追问:他这样分是平均分吗?为什么?(7)再次回顾分的过程过渡:你们和他分的一样吗?好,我们把学具先推上去,一起再来回顾一下刚才分的过程,请大家看黑板。
问:要分的总数是谁?我们是怎么分的?(学生说,教师演示操作)4 4 4②问:你能列一个减法算式把刚才分的过程表示出来吗?板书:12-4-4-4=0③追问:从减法算式中,你能看出分的总数是谁?怎么分的吗?你从哪儿看出需要3个盘子的?小结: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发现,12个梨如果以每4个为一份,可以分成3份,也就是说12里面有3个4。
人教版二年级下册数学《表内除法(一)第1课时》《平均分》教案
人教版二年级下册数学《表内除法(一)第1课时》《平均分》教案一. 教材分析《表内除法(一)》是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材的一个知识点,主要让学生初步理解除法的意义,学会用除法计算平均分,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本课时《平均分》通过实例让学生感受平均分的概念,学会用除法计算平均分,为后续学习除法的其他应用打下基础。
二. 学情分析二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数学基础,对加减法有了一定的了解。
但他们对除法的认识还为空白,对平均分的概念也较为模糊。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借助具体实例,让学生感受平均分的意义,引导学生通过操作、思考、交流等方式,掌握除法计算平均分的方法。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理解平均分的概念,知道平均分就是把物品平均分给每个人,每个人得到的数量一样。
2.让学生学会用除法计算平均分,能够运用除法解决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动脑思考、合作交流的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让学生学会用除法计算平均分,理解除法的意义。
2.难点:让学生理解平均分的概念,学会用除法解决实际问题。
五. 教学方法1.采用情境教学法,创设具体情境,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感受平均分的意义。
2.采用操作教学法,让学生动手操作,直观地感受平均分的过程。
3.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法,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中解决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教学课件、图片等教学资源。
2.准备实物道具,如苹果、糖果等。
3.准备除法算式卡片。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一个分苹果的场景,引导学生思考:怎样才能使每个人分到的苹果数量一样多?从而引出平均分的概念。
2.呈现(10分钟)呈现一个具体情境:有12个苹果,要分给3个小朋友,怎样分才能使每个小朋友分到的苹果数量一样多?让学生动手操作,尝试解决这个问题。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用除法算式表示出每个小朋友分到的苹果数量,如12÷3=4。
让学生多次进行类似的操作,巩固除法计算平均分的方法。
表内除法平均分说课稿(精选6篇)
表内除法平均分说课稿表内除法平均分说课稿(精选6篇)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说课稿,说课稿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
那么说课稿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表内除法平均分说课稿(精选6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表内除法平均分说课稿1教学内容: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二单元《表内除法(一)》第10页例3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建立包含分的概念,理解掌握包含分的含义和方法。
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抽象概括能力。
过程与方法:在具体情境与实践活动中,让学生初步形成包含分的表象,经历包含分的过程,探索包含分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感受包含分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建立包含分的概念,理解掌握包含分的含义、方法。
教具准备课件、每人准备12个圆片。
教学问题诊断学习包含分之后,学生容易混淆“等分”与“包含分”,教师应注重加强两种分情况的对比,找到隐藏的相同点与不同点,采用多种手段加强含义的理解。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初步感知“包含分”师:春天到了,“春姑娘”迈着轻盈的脚步来到我们身边。
瞧,动物王国要开春季运动会了,小动物们在忙着分东西呢。
出示课件:苹果,桃子师:哇!准备了这么多的东西,他们打算分给谁?怎样分呢?我们一起瞧一瞧。
课件出示:猴子妈妈为自己的孩子分桃子【设计意图:结合春天要开运动会的情景,引出本节课探究的新知,有趣的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的欲望。
】二、动手操作,感受“包含分”的含义(一)分果冻1.提出问题师:猴子妈妈想怎样分这些桃子呢?课件出示问题:8个桃子,每2个分给一只小猴,可以分给( )只小猴呢?学生活动:留有片刻学生独立思考2.动手操作师:你能帮助猴妈妈用手中的小棒分一分吗?并把你的想法一边摆小棒一边说给同桌听。
学生活动:学生独立操作——同桌交流3.全班汇报(1)学生活动:小老师板前汇报,其他同学倾听,全班互动。
表内除法(一)平均分(教案)
表内除法(一)平均分(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道如何使用表内除法进行平均分计算。
2. 能运用所学知识进行简单的计算练习和解题。
3. 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提高他们的数学技能。
二、教学重难点1. 熟练掌握表内除法进行平均分计算的方法。
2. 学生如何灵活应用所学知识,在实际问题中解决数学问题。
三、教学方法1. 教师讲解与学生合作学习相结合的方式。
2. 通过示范及练习,让学生更好地掌握技能。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可以通过以下问题导入本节课的教学:“小明有5个苹果,小红有3个苹果,请问这两个人手中平均有多少个苹果?”请学生用小学数学知识来解决这个问题。
2. 展示问题教师可以用一些真实的问题向学生展示表内除法如何进行平均分计算。
例如:有6个同学,他们共有36枚糖果,请问每个同学能分到多少块糖果?请学生思考如何用表内除法来解决这个问题。
3. 讲解和示范在学生听取问题后,教师需要讲解和示范表内除法进行平均分计算的方法。
示例问题:请用表内除法计算下面的问题。
有20个同学,他们参加了一次运动会,总共打了80次排球,请问每个同学平均接了几次球?解题步骤:①设一次运动会中有N个同学,总共打了M次排球。
②用M除以N,得到每个同学的平均接球数。
③ M ÷ N = ?请根据表格中的数据进行计算。
20 ÷ 80 = ?答案是:4每个同学平均接了4次球。
4. 练习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掌握表内除法计算平均分的技能,教师应该进行适当的练习。
可以通过口算、书写等方式来巩固学生的记忆。
例如:①一个班级有36名学生,他们总共闯关成功50次,请问每个学生平均闯关成功了几次?②一栋楼共有8层,电梯每分钟能上升5层,需要多少时间才能到达顶层?③ 20个人一起进行拔河比赛,总共用时30秒钟,请问每个人平均用时多长?五、教学反思学生应该在本节课中掌握了表内除法进行平均分计算的基本方法及应用。
同时,学生也需要在实际问题中更好地灵活应用所学知识,为以后的数学学习打下基础。
《表内除法(一)》(平均分)例1(教学设计)
《表内除法(一)》(平均分)例1(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通过掌握除法原理,学会用口算方法计算除法运算;2.理解平均数的概念,计算出数据的平均数;3.通过实际操作体会平均数和除法的联系。
教学准备:教学课件、教学用具、所需资料。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知:本节课我们学习《表内除法》和平均数。
二、呈现新课:示范教学。
今天我们先来学习表内除法的具体计算方法,相信大家已经掌握了除法原理,我们来看一下第一个例题:如图所示,数字4就是我们的被除数,数字2是我们的除数,将数字4和数字2带入计算公式当中,得出4÷2=2的运算结果,这就是我们的商。
那么,这个商究竟是什么意思呢?三、研讨新知:开展小组合作。
商就是被除数分成若干部分,每部分的值等于除数的数量,而其中每部分的值又是相等的。
比如,数字6÷3=2,就是6被分成了3个部分,每个部分的值都是2,也就是说商是2。
四、探究新知:合作讨论。
接下来我们来讨论一下平均数是什么意思?请大家看一下这个实例:小明五次数学考试的成绩分别是86分、92分、78分、94分、88分,求小明5次考试的平均成绩。
大家可以思考一下这道题,见面课时大家请在自己的纸上试试看如何计算这道题。
五、输出新知:展示成果。
看一下大家的计算结果,我们将这个运算过程用表格形式来加深一下印象。
学生姓名 | 成绩---|---小明 | 86小明 | 92小明 | 78小明 | 94小明 | 88我们根据这个表格来计算平均数,将每个成绩相加,得出全部成绩总和是438分,而总共有5次考试,所以平均数就等于:438÷5=87.6小明的平均成绩是87.6分。
平均数的具体含义是所有数值之和与该组数值数目的商,比如小明的五次考试成绩之和是438分,共有5次,所以得出平均数是87.6分。
六、总结回顾: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学会了表内除法的计算方法和平均数的计算方法。
表内除法和平均数是进行数学运算和数据分析中经常用到的重要方法,平时大家在使用数学时需要注意将表内除法和平均数应用于实际生活中,并进行灵活运用。
表内除法平均分
表内除法〔一〕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使学生建立“平均分〞的概念,知道平均分就是每一份分得结果同样多。
2.通过分一分活动,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概括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使学生建立“平均分〞的概念,知道平均分就是每一份分得结果同样多。
难点:通过分一分活动,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概括能力。
教学过程:一、准备出示情境图。
让学生观察画面,并请学生说一说了解到的情况。
二、新课1.教学例1,引入“平均分〞。
〔1〕讨论分配方案。
突出每种食品“应该每份同样多〞。
〔2〕动手分一分。
分好后,请各组推代表展示分配结果。
〔3〕让学生观察各组为二〔1〕班小朋友准备的春游食品,发现:每份中的各种食品同样多。
说明:每份分得同样多,叫平均分。
2.稳固“平均分〞。
〔1〕出示教科书第13页“做一做〞。
请学生看题,并说一说题意。
特别请学生说一说“平均分成5份,是什么意思。
〞〔2〕让学生用10张正方形卡片代替面包,分一分。
分好后,同桌检查一下:是不是分成了5份,每份是不是同样多。
然后,按分的结果填空。
3.尝试平均分物品。
〔1〕按教科书第14页例2提出:把15个橘子平均分成5份。
〔2〕请各组用实物图卡片〔或○卡片〕分一分。
〔3〕交流。
请学生说一说,怎样分的,分的结果。
4.独立进行平均分。
〔1〕让学生用小棒代替矿泉水,独立完成把12瓶矿泉水平均分成3份的任务。
〔2〕交流。
请学生说一说,怎样分的。
三、练习1.练习三的第1题。
〔1〕让学生用小棒代替花,动手往3个花瓶里插花。
说明:想怎么插花就怎么插。
最少设计两种插花的方案。
〔2〕交流。
请学生展示自己最得意的插花方案,并说出自己的想法。
〔3〕评价。
让学生相互评价,欣赏自己的作品。
然后,请学生选出每瓶插同样多枝花的插花方案。
强调:这几种插花方案,都是把花平均插进3个花瓶里。
此题的“插花活动〞为使学生对平均分的印象更深,开始可以让学生喜欢怎么插就怎么插,以显示题目的开放性。
教学时,还可让学生用画一画的方法,往每个花瓶里插花。
二年级下表内除法(一)平均分教学设计
表内除法(一)第1课时平均分教学内容:课本P7~12页,例1、例2、及练习二中相应的习题。
教学目标:1、在具体情境与实践活动中,建立“平均分”的概念。
2、让学生亲自经历“平均分”的过程,明确“平均分”的含义。
初步形成“平均分”的表象。
3、引导学生感受“平均分”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理解掌握平均分的含义,方法。
教学难点:掌握平均分的方法。
教学准备:各种食物、学具、小棒、实物PPT图片等。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初步感受“平均分”1、谈话导入,实际操作例1(1)今天老师要送给你们一些小礼物。
请动手把奶糖分给小组里的每一位同学,要求把奶糖分完。
(每一组的奶糖的数量不相同)(2)各小组动手去分(3)各小组汇报情况,教师板书。
2、观察问题(1)请小朋友观察各小组分的结果,你发现了什么?(2)学生观察找各组代表向老师汇报。
(3)从观察中我们发现有些组分的同样多,你们能给这样的分法取个合适的名称吗?(4)找学生取名。
3、出示课题(1)小朋友取的名称都很好,这些在数学上我们把每份分得同样多,叫做平均分。
(板书课题)(2)让学生再说说刚才哪些组是平均分,哪些组不是平均分。
(3)刚才不是平均分的小组你们有什么办法使它平均分?(4)小组间互相帮忙。
( 5 ) p8做一做,学生独立完成。
二、实际操作,学习平均分1、教学例2:把18个橘子平均分成6份,怎样分?有几种分法?(1)分小组论分配方案。
(2)各小组动手分一分。
(3)小组代表汇报分法。
(4)你喜欢哪种分法?为什么?2、分一分:把8根小棒平均分成4份,每份应是多少根?(学生动手分一分)3、完成课本第9页的做一做,把10盒酸奶平均分成2份,每份( ) 盒。
(让学生圈一圈,并说出自己的分法。
)三、应用拓展,理解平均分1、练习二第1题。
(1) 让学生说说哪几种方法是符合平均分的(2)肯定第2、3种分法是符合题义的分法。
(3)引导学生观察第1种分法是不是平均分?要使它符合题意应该怎样做?(4)学生分组讨论汇报。
表内除法一平均分教案
表内除法一平均分教案【篇一:《表内除法(一)》教学设计】第二单元《表内除法(一)》教学设计【篇二:表内除法教案】本单元是在学生初步认识乘法和掌握1~6的乘法口诀的基础上教学除法的,重点是让学生在平均分的活动中,体会和认识除法的含义。
本单元内容包括平均分和认识除法两部分。
第一部分主要是通过学生的实践活动,认识平均分,知道平均分的具体操作过程;第二部分内容主要让学生在认识平均分的基础上认识除法的含义。
学生已经初步了解了乘法的意义,本单元是在学生会用1~6的乘法口诀口算表内乘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日常生活中学生已经接触到“平均分”,只是没有上升到理论的层面。
这些都为本单元内容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1. 让学生经历把一些物体平均分的活动过程,体会平均分的操作方法,初步理解除法的含义,初步体会除法和乘法的联系;能正确读、写除法算式,知道除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
2. 使学生从平均分的活动中提出数学问题,并根据数学问题列出相应的除法算式,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联系,培养有条理思考的习惯,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 使学生在初步认识除法的过程中,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积极参与实际操作活动,体验成功的乐趣,逐步形成自主探索的习惯和与同学合作学习、相互交流的态度。
1. 加强平均分的操作活动,为认识除法积累丰富的感性经验。
除法来源于日常生活中平均分的活动,把一个整体分成相等的几份是除法含义的实质。
教材在教学除法前先安排学生进行平均分的操作活动,使学生经历“知道平均分—把一些物体每几个分一份,分成几份—把一些物体平均分成几份,每份几个—初步形成平均分的概念”的过程,学会把一些物体平均分,通过观察、讨论等活动对“平均分”获得比较充分的感性认识,为认识除法的含义积累较丰富的感性经验。
2. 结合具体的情境和平均分的活动,让学生充分体会除法的含义。
把一些物体分得同样多,求可以分成几份,或者求每一份是多少,都可以用除法计算。
教材通过各种具体的操作活动,以及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让学生明白把一些物体分成相等的几份,虽然分的过程可能有所不同,但结果都是平均分,都可以用除法来表示,从而从整体上初步理解除法的实际意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表内除法(一)平均分》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我说课的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二单元《表内除法(一)》的第一节“除法的初步认识”——“平均分”的第一课时,教材第12页至14页例1、例2的教学内容。
《平均分》是学生学习除法的开始,也是今后学习除法的基础,因此本节教学显得尤为重要,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和作用。
二、学情分析:
“认识来源于实践”。
在生活中,小学生有分物品的经历,但缺少平均分的实践经验。
教学时,由分物品的具体情境引入“平均分”之后,要让学生动手操作,在摆摆、分分、看看、圈圈等平均分物的实践活动中,建立“平均分”的概念。
学生充分经历平均分物的过程,明确“平均分”的含义,并在头脑中初步形成平均分的表象,就为认识“除法”积累了丰富的感性知识。
在此基础上,再去认识除法,就能收到水到渠成的效果。
三、说教学目标
根据课标要求及对教材、学情的分析,我确定本节课教学目标,重、难点如下:
1.通过观察情境图,能举例说明“每份同样多”,并能说出平均分的含义。
2.初步感知平均分的特点,会将一些物体平均分成若干份。
3.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平均分的含义。
教学难点:平均分的方法。
四、说教学方法
《数学课程标准》中这样规定:“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景,引导学生开展观察、操作、猜想、推理、交流等活动,使学生通过数学活动,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事物,思考问题。
”基于此,在教学中通过具体情境,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事物,解决问题,积淀经验。
五、说教学过程:
本节课主要设计四个环节:1.创设情境,直观感知“平均分”;2.动手操作,探究
“平均分”的方法;3.应用新知,理解“平均分”4.全课总结。
下面就每个环节的设计流程及设计意图进行说明。
创设情境,直观感知”平均分”。
这个环节主要从以下四个步骤进行:
1.情境引入,初步体验“每份分得同样多”。
通过课件出示教材第12页“二(1)班准备春游食品”的情境图,引导学生观察并把图中小朋友分东西的场景进行描述,尤其是对“分橘子”、“分糖果”的情景进行猜想:小朋友手里拿的橘子、糖果应该放在哪一堆里?
【设计意图:充分利用主题情境的原因是孩子们对发生在自己身边的事情具有浓厚的兴趣,这与他们的生活联系较为紧密,在观察分食品的场景中,那种要求分的公平、一样多的分配方案是出自孩子们内心需求的,因此,会很自然的产生每份分得同样多的要求,通过这一环节,让他们初步体验“每份分得同样多”。
】
2.动手实践,初步形成“平均分”的表象。
以四人小组为单位,利用各种学具图形代替实物,按照小组人数将这些“实物”进行分配,然后集体交流,汇报分的过程及方法。
【设计意图:这个过程是相对开放的,组内利用学具代替实物,各种“实物”的数量也不一样,按照4个人来分,会出现每人分得同样多,也会出现每人分得不同样多,在这种情况下,可以充分展示孩子们在解决问题时的策略方法,在合作交流中实现经验互补,也为教师调整教学预案提供现实情境。
这个环节使进一步体验“每份分得同样多”。
】
3.从学生的分配方案中,揭示“平均分”的概念。
利用实物展台,选取平均分和没有平均分的小组进行对比,并交流每份分得同样多的分法,由此揭示这种公平的分法——平均分的概念。
【设计意图:经过平均分和没有平均分的对比,让学生再次体验每份分得同样多的过程和分法,建立深刻的“平均分“表象——每份分得同样多。
通过展示和交流,引导一部分学生能比较清楚地说出平均分的过程和方法。
】
4.在渗透份数,每份数中进一步理解平均分的含义。
课件出示练习三第2题:小红把8块糖平均分给4个小朋友,她有三种分法,哪种分法是对的?先由同桌互相说说自己想法,再指名汇报并说出理由。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根据“平均分“的概念判断“哪种分法对”,让学生在运用“平均分”概念进行判断的练习活动中,渗透份数、每份数,巩固对“平均分”的认识。
】
动手操作,探究“平均分”的方法。
这个环节主要从以下三个步骤进行:
1.教学例2。
引导学生观察主题图,获取数学信息,引发思考:可以怎样平均分?
2.动手操作,展示平均分的方法。
【设计意图:以上两个环节在四人小组内进行,根据问题,利用学具,动手操作完成“把15个橘子平均分成5份”的任务,并在全班交流自己的分法和结果,使学生在动脑思考、动手操作、动口交流中进一步体会“平均分”的含义,初步了解平均分的方法。
在不同分法的交流中,对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和最优化解题策略有进一步的体验。
】
3.再次操作,强化平均分。
将问题稍加改动:如果把这15个桔子,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几个?你还会分吗?让学生再次动手操作分,展示分法。
【设计意图:通过再次操作,进一步强化平均分的方法,引导学生比较规范的说出平均分的过程和结果。
】
应用拓展,理解“平均分”。
这个环节从以下两个步骤进行:
1.联系实际,练习体验。
完成13页、14页“做一做”,根据学生差异,可以让学生先进行操作,再让学生交流分的方法和结果。
2.拓展练习。
把12根小棒平均分,可以怎样分?先让学生小组内动手操作,再进行交流,并规范的表述:把多少平均分,分成了几份,每份是多少?
【设计意图:在开放的操作情境中,进一步深化对平均分的理解,灵活快速的应运平均分的方法解决问题。
】
全课总结。
让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知识,谈谈自己的收获和存在的问题,教师让学生注意观察生活中平均分的现象,汇报给同学、老师和爸爸妈妈。
【设计意图:进一步加深学生对平均分的意义和平均分的方法的理解,培养学生的归纳概括能力。
】
《第2单元表内除法(一)第1课时平均分》教案【教学内容】
教材第7~8页例1、做一做第1、2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建立“平均分”的概念,知道平均分就是每一份分的结果同样多。
2.通过分一分活动,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概括能力。
【教学重难点】
重点:经历“平均分”,在分东西的的实践活动中建立“平均分”的概念,掌握“平均分”物品的几种不同方法。
【教具、学具】
准备教科书第7页参观科技馆食物情境放大图或课件;按例1内容,让学生准备实物卡片。
【教学过程】
一、课前准备
1.出示教材第7页情境图。
以小精灵聪聪的身份说二(1)班明天要去参观科技园。
小朋友正忙着准备食物呢!我们来看一看,他们都准备了哪些食物。
2.让学生观察画面,并请学生说一说了解到的情况。
二、导入新课
1.教学例1,引入“平均分”。
我们来帮助二(1)班小朋友准备食物好吗?请各组为二(1)班的小朋友分配食物。
(1)讨论分配方案。
突出每种食物“应该每份同样多”。
(2)动手分一分。
分好后,请各组代表展示分配结果。
(3)让学生观察各组为二(1)班小朋友准备的食物,从中发现:每份中的各种食物同样多。
说明:每份分得同样多,叫平均分。
三、巩固拓展
1.出示教材第8页“做一做”第1题。
请学生看题,并说一说题意。
联系前面讲的平均分的定义,仔细观察,认真分析。
2.出示教材第8页“做一做”第2题。
让学生用正方形卡片代替枫叶,数一数,分一分。
分好后,同桌讨论一下:一共有()片枫叶,每()片一份,平均分成了()份。
然后,按分的结果填空。
四、课堂小结
师:请学生回忆一下,这节课学习了什么知识?
师总结:这节课我们主要知道了什么叫做平均分,了解了平均分的基本定义,也就是“每份分得同样多,叫平均分”。
并知道了生活中很多的的实际问题可以用平均分的相关知识来解决,学会平均分对我们的学习和生活将会有很大的好处。
【板书设计】
第二单元表内除法(一)
第1课时平均分(一)
每份分得同样多,叫平均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