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城市人口密度差异的区域经济理论解释

合集下载

中国城市人口密度榜前十

中国城市人口密度榜前十

中国城市人口密度榜前十近年来,中国城市化进程不断加速,城市人口数量不断增长。

城市人口密度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城市的空气质量、城市交通、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等多个方面。

本文将介绍中国城市人口密度榜前十,让我们一起看看这些城市的特点和亮点。

第一名:香港(人口密度为6.5万人/平方千米)香港一直是中国城市人口密度最高的城市,其人口密度是全球最高之一。

香港国土面积仅有1104平方千米,但人口却超过700万,人均空间仅有15.7平方米。

香港教育资源丰富,拥有世界一流的高等教育机构,享有国际声誉。

香港的旅游业也非常发达,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观光游玩,旅游业对香港经济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第二名:上海(人口密度为3820人/平方千米)上海是中国第一大城市,也是人口密度第二高的城市。

上海拥有丰富的文化底蕴和多彩的城市景观,是一个繁荣的国际大都市。

随着上海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城市基础设施不断完善,交通不断便利化,高科技产业不断发展壮大,吸引了大量的人才前来发展。

上海在自身发展的同时,也为全国经济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第三名:北京(人口密度为2235人/平方千米)北京是中国的首都,也是一个人口众多的城市。

北京拥有悠久的历史和文化底蕴,同时也是全国经济、金融和文化中心之一。

作为中国的文化名城,北京受到游客的青睐,吸引了大量的国内外游客前来观光。

北京的高科技产业也相当发达,引领着中国科技的发展。

第四名:天津(人口密度为1840人/平方千米)天津是我国的直辖市之一,也是重要的经济、交通和文化中心。

天津的人口密度位居全国第四,是一个典型的口岸城市。

天津拥有十分丰富的历史人文资源,拥有众多的名胜古迹和文化景点。

天津的经济也比较发达,制造业、服务业、金融业等领域都有较好的发展前景。

第五名:深圳(人口密度为1575人/平方千米)深圳是中国改革开放的先行者之一,也是中国经济的重要增长极。

深圳位于华南地区,是改革开放以来快速发展的城市之一。

中国人口与土地城镇化:演化趋势、区域和规模差异及测度方法比较

中国人口与土地城镇化:演化趋势、区域和规模差异及测度方法比较

第36卷 第5期2022年5月Vol.36 No.5May,2022中国土地科学China Land Science1 引言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由不到20%(1978年)提升到64%(2020年)[1],持续增长的城市人口驱使城市用地不断扩张。

人口和土地是城市系统核心要素,二者协调增长是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关键[2]。

然而,中国城镇化进程中土地与人口增长不同步、不协调的问题较为突出[3-4]。

《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指出:“土地城镇化快于人口城镇化,建设用地粗放低效是我国城镇化快速发展过程中必须着力解决的突出矛盾和问题”。

城市土地过快扩张会加剧耕地和生态用地消耗,威胁城市生态环境,不利于城市可持续发展[5]。

已有研究普遍发现中国城市土地扩张快于人口增长[6-8]。

例如,2000—2015年中国城市建设用地年均增长率是城镇人口年均增长率的1.65倍[9]。

当然,doi: 10.11994/zgtdkx.20220513.183256中国人口与土地城镇化:演化趋势、区域和规模差异及测度方法比较许 刚1,郑沐辰1,王亚星2,李 静1(1.武汉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9;2.上海交通大学国际与公共事务学院,上海 200030)摘要:研究目的:全面分析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人口与土地城镇化异速发展的演化趋势,区域和规模差异,并比较二者异速发展的测度方法。

研究方法:采用城市土地与人口增长率之比、城市人口密度及其变化和异速增长模型测度全国、省域和城市3个层面二者之间增速差异。

研究结果:中国自1990年以来土地城镇化持续快于人口城镇化,2006年以后该趋势放缓,2020年该趋势初步扭转。

2006—2020年,超过80%的县级及以上城市土地扩张快于人口增长,东北多数城市在城市人口负增长情况下,城市土地仍在扩张。

从城市规模来看,大中小城市土地城镇化快于人口城镇化的程度没有显著差异。

中国城市人口密度排名表一览大全

中国城市人口密度排名表一览大全

中国城市人口密度排名表一览大全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中国城市人口密度排名已成为一个热门话题。

不同的城市人口密度不同,也决定了城市的发展方向与居民的生活质量。

通过对中国城市人口密度排名进行了解,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和认识我们所生活的城市。

一、全国城市人口密度排名根据最新的数据排名表,上海市是全国最为人口密集的城市,其人口密度高达3811人/平方公里。

而与之相反的是地级市凉山州,它的人口密度仅为79人/平方公里,可见差距之大。

除此之外,北京市、广州市、深圳市、天津市、香港特区分别位居全国城市人口密度排名前五位。

二、国内特大型城市人口密度排名特大城市是指GDP在1万亿以上的城市,它们通常具有高人口、高繁荣度、高竞争力等特点。

据数据显示,北京市也是我国特大城市人口密度最高的地区,其密度为1.235万人/平方公里。

其次是上海市,其人口密度略低于北京市,但仍高达9000多人/平方公里。

深圳市的人口密度也接近7000人/平方公里,而国内其他特大城市的人口密度相对较低。

三、区域城市人口密度排名不同区域的城市人口密度也存在差异。

比如,华北区域(如北京市和天津市)人口密度较高,达到了2000人/平方公里以上;而西部地区则相对较低,尤其是青藏高原平均人口密度与其他地区相比差距更大。

其次,东南沿海地区的城市人口密度也比内陆地区高出不少。

因此,在规划城市发展时,需要根据区域差异采取不同的发展策略。

四、城市人口密度对城市发展的影响城市人口密度对城市的发展与居民的生活质量有着重要影响。

一方面,高人口密度意味着城市人口集中,市容市貌的建设难度大,交通拥堵、环境污染、资源短缺等问题也相应加剧,进而导致城市居民的生活压力增大。

另一方面,低人口密度会导致城市资源利用率的低下、社会基础设施建设延迟等问题。

因此,在城市规划与人口控制的过程中,需要考虑到城市的符合生态平衡的可持续发展。

总的来说,了解中国城市人口密度排名表对于我们认知现实社会与制定相应的城市规划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中国区域经济差异

中国区域经济差异
l 砌 7r - , 匕
中 国 区 域 经 济 差 异
高 洁 王 萌

摘 要 :毋庸 置疑 ,作 为世 界 领 土 第 四 的 国 家 , 中 国跨 越 了很 多的 自然 区 ,和 不 同 的 气候 带 ,因 此 在 这 片 土 地 上 的每 个 区域 自然要 素 禀赋 ,风 土 人 情 甚 至 语 言 全部 不 同 , 因 而会 不 可 避免 的造 成 区域 经 济 差 异 。 关 键 词 : 区域 经 济 差异 ;要 素 禀 赋 ;土 地 垄 断
当前 ,我 国正 在 实 行 开 发 西 部 ,振 兴 东 北 老 工 业 区 , 中部 有对外开放的区位优势和一定的资源优势 8 、红河水 电力 和有 色 崛起 以及让东 部地 区率先 发 展带 动全 国经 济 的国家发 展 战略 , 金属基地 9 、 哈尔 滨 一 长 春 地 区 ,主要 抓 好 石 化 、汽 车 、机 电 工 这说 明我 国实 施 全 面 协 调 区 域 发 展 的 宏 观 战 略 已 经 初 步 形 成 。 业 的发展 1 0 、以山西 为 中心 的能源基地 ,重点开 发煤 、铝 等资 1 、长 江 干 流 中 上 游 沿 岸 地 区 ,集 中 发 展 水 电 、钢 铁 、有 色 我国在 2 1 世 界的前几年 中,经济发展 的速度 和经济总量 的绝对 源 1 2 、陕 西 关 中 地 区 ,重 点 发 展 机 械 电子 工 额增 长都 出现 了较快 的发展 。其 中 ,东部地 区仍然是 经济发 展 金属 、磷 和 盐 化 工 业 1 最快的地 区。从 1 9 9 7年 到 2 0 1 0年 ,第 二 、三产业 增加 值 z a,该 区为开发新疆 石 东部地区出现较大增长 幅度 ,第一 产业增加 值在 中部和西部 地 油 资 源提 供 钻 采 设 备 1 4 、 以 乌 鲁 木 齐 为 中 心 的天 山 北 坡 地 区 , 区 出现 较 大 增 长 ,而 东 北 地 区 的 地 一 、二 和 三 产 业 的 增 加 值 都 是 东 部 地 区石 油 加 工 、轻 纺 工 业 向 西 转 移 的 重 要 接 收 基 地 1 5 、 出现较小幅度 的增 长。从全 国范 围来 看 ,各地 区的经济增 长 出 攀 西 一 六 盘水 冶 金 、 能 源 、化 工 基 地 1 6 、乌江 电力 和 黔 中铝 、 现 了 明显 的 变 化 ,经 济 发 展 重 点 逐 渐从 南 向 北 变 化 ,并 且 从 东 磷 基 地 。不难 看 出 ,在 这 其 中 有 很 多 的 地 区 ,其 实 他 们 的 发 展 部 地 区 向 中部 和 西 部 地 区 移 动 ,经 济 的 区 域 协 调 逐 渐 趋 于 合 理 水 平 已 经 走在 中 国地 区 发 展 的前 沿 甚 至 有 的 远 远 超 越 了 中 国其 性 。我 国经 济 实 力 最 强 东部 地 区 ,在 2 0 0 6年 中 实 现 了 国 民生 产 他 地 区 ,如 京 津唐 ,长 三 角 。 总值 占到 全 国 的一 半 以 上 , 比上 年 增 长 了 接 近 1 7 % ,明 显 的 比 ( 三)制度原 因 中部 和东 北 地 区 的发 展 速 度 快 。 但 是 ,仅 从 增 长 速 度 看 ,西 部 垄 断 是 国家 掌 握 经 济 必 要 的一 种 手 段 , 与 我 国 国情 而 言 就 地 区要 比东 部 地 区快 ,并 且 呈 现 不 断 上 升 的 趋 势 ,说 明 国家 对 更是如此 ,我国的国情 就注 定 我 国的政府 要 垄断 户籍 和土地 , 西 部 地 区 的政 策 支 持 和 开 发 西 部 的 决 心 不 断 提 高 ,这 对 于 缩 小 方 面 ,国家严格 限制人 口户 籍流动 ,大城 市 出于考虑本 地城 东 西差 距 会 起 到 非 常 有 利 的影 响 。 同时 我 们 也 要 看 到 , 中部 地 市利 益 , 已采 取 一 些 带 有 本 位 主 义 色 彩 的 地 方 性 政 策 。 而 另 一 区 的 发展 速度 慢 于 东 部 地 区 和 西 部 地 区 ,这 对 于 全 国 的 协 调 发 方 面 ,国家 又 将 自己 从 落 后 地 区征 收 上 来 的 税 款 与 土 地 转 让 所 展还存在负面的影 响 ,应该加 大对 中部地 区的政策 和资金 的支 得一边倒 的投 向发达 地区建设 基础设施 ,最终导致 发达 地区越 持 。由 于 全 部 经 济 危 机 的 影 响 ,我 国 的 经 济 在 逐 渐 的 进 入 发 展 来越发达 ,落后地区越来越落后 。 缓 慢 的 时 期 ,加 快 西部 发展 至关 重 要 。 二 、危 害 中国 区 域 经 济 差 异原 因 适 当 的 区域 经 济 差 异 对 于 宏 观 调 控 是 一 件 好 事 。但 过 度 的 ( 一 ) 历 史原 因 经济差异却会对 国家社会造成危害。 中 国 自古 以 来 就 是 一 个 地 大 物 博 的 国 家 ,在 历 史 中 我 国一 首先 ,对西北西 南等落后 地 区:由于 以上 的 四种 原 因, 自 向以传统的农业作为 立 国之本 ,重农抑 商的政 策也在秦 朝开 始 身 的经济 的不 到发展 ,人 口大量外 流 ,经济 资源 得不 到 开发 , 在 住 代 实 行 。 当时 的 农 业 税 品 落 后 ,农 业 的发 展 与 自然 要 素 禀 生 活 水 平 难 以提 升 。对 东 北 中 部 而 言 :虽 然 有 部 分 城 市 拉 升 了 D P等一系列统计数据和指标 ,但仍然有很 多尚未脱贫 的地 区 , 赋 和气候条件息息相 关甚 至被决定 ,因此在东 部沿海 地带 和中 G 部 地带 ,东北华北 平原便 逐渐兴起 一些 大 的城 市 ,而西北蒙 古 而且人才也在不断 的外 流 ,本地 的经济发 展遭到很 大程 度的遏 等 地 就 被落 后 在 了 起 跑 线 上 。 明 代 以 后 ,商 业 逐 渐 兴 起 , 中 国 制 。 出 现 了 大量 的进 出 口 贸 易 ,于 是 东 部 沿 海 城 市 扬 帆 起 航 一 跃 而 其 次 ,对沿海城市 而言 :虽然 发展 的很好很 快 ,但 经济发 起 ,买 入了经 济 的前 沿。与此 同时 ,由于北 方 的战乱 ,大量 人 展 出 现瓶 颈 ,一 方 面 在 于 受 国 际 形 势 的 制 约 ,一 方 面 被 北 京 上 才的南 迁使得大量人才和劳动力居 于南 方 ,带动 了南方 的发展 。 海等地的遏制 ,高端 的人 才仍然在 流 向北 上广 ,政策 的重点倾 建 国后 ,由于我国大力 生产钢 铁工业 ,使 得落后 的地 区的财富 向的 幅 度也 仍 然 是 北 上 广 地 区 。 ( 作 者 单 位 :中 国 地 质 大 学 人 文 大 量 的 流 入 了 先 进 的 工 业 城 市 ,为 以 后 买 下 了 伏 笔 。改 革 开 放 经 管 学 院 ) 后 ,先 富 带 后 富 的 重 点 发 展 战 略 客 观 上 使 得 中 国 的 区域 经 济 差 异 雪 上 加 霜 。 自然 原 因 : 由于 某 些 地 方 自然 要 素 禀 赋 确 实 乏 善 可 陈 , 以至 于 自 己 本 地 区 落 后 ,在 一 定 程 度 上 是 无 可 避 免 的 。 先 天 不 足 后 天 可 以努 力 ,但 如 果 先 天 差 的 太 远 ,残 酷 的 讲 ,圣 经 中 的 马太 不 懂 什 么 叫 同 情 。 参 考 文献 : ( 二 )政 策 原 因 [ 1 ] 国土面积与人 口密度 [ E B / O L ] .[ 2 0 0 9— 2—1 0 ] . 十 二 五规 划 国 规 划 了 四 大 板 块 ,十 六 个 重 点 建 设 等 等 ,我 [ 2 ] 国家 “ 十二五”规 划纲要 [ E B / O L ] .[ 2 0 1 1年 0 3月 l 6 们 列 十 六个 重点 建 设 地 区 ,他 们 分 别 是 :1 、辽 宁 中南 地 区 ,发 日] 展钢铁工业 和重 型机 电设备制造业 2 、京津塘地区 ,加强机械 电 [ 3 ] 国 家 统计 局.2 0 1 1年 中 国 各 地 区 居 民 消 费 水 平 统 计 子_ T业 发展 3 、山东半岛 ,重点开发石油和海洋 资源 4 、长江三 [ J ] . 中 国统 计 年 间 2 0 1 2 :3 2— 4 2 角 洲 地 区 ,加快 机 械 电子 工 业 、石 油 化 工 、汽 车 的发 展 5 、闽 南 [ 4 ] 国 家统 计 局 . 沿 海 开放 城 市和 经 济 特 区城 市社 会 经 济 指 三角洲地区 6 、珠 江 三 角 洲 地 区 7 、海 南 、北 部 湾 沿 海 地 区 ,具 标 ( 2 0 1 1年 ) [ J ] . 中国 统计 年 鉴 2 0 1 2 ,2 0 1 2 :5 6— 7 7

城市经济第五讲 城市规模分布

城市经济第五讲 城市规模分布

S11 1.19 0.48 1.30 0.74 0.92 0.93 0.87 2.28 0.88 0.95 0.45 1.10 1.01 0.55 0.60
省区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S2 7.22 2.31 5.26 1.18 2.67 1.33 2.73 5.20 5.00 5.60 4.91 9.56 1.36 3.44
城市体系中的城市人口在最大城市的集中程度。 首位度S2=P1/P2 =2
(2)四城市指数 S4 = P1/(P2+P2+P3) =1 (3)十一城市指数 S11=2P1/(P2+P3+…+P11) =1
省区 京津冀 河北 山西 内蒙古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沪苏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0.970
城市 数 19 15
13
1.180 0.886 14 0.994 0.973 44
0.948 0.958 23
1.083 0.943 29
1994
K值
a值
113.16 115.46 78.88
0.819 0.765 0.839
负相关 系数 0.989 0.960
S4 2.69 0.84 2.26 0.61 --0.90 1.30 2.14 --2.02 2.07 --0.94 1.55
S11 2.36 0.79 1.81 0.76 --1.08 --2.30 --2.26 1.99 ----1.27
二、城市金字塔
含义:城市数量随着规模等级而变动,城市等级越高,城市的数量 越少;而规模等级越低,城市数量越多,从而形成城市等级规模金 字塔。

中国城市宏观级差地租的形成机制

中国城市宏观级差地租的形成机制

中国城市宏观级差地租的形成机制李冰【摘要】城市宏观级差地租是我国特殊国情下的创新理论。

先梳理了城市宏观级差地租理论的发展和最新成果,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一些新的理论观点。

之后对城市宏观级差地租的概念进行了新的诠释,然后重点论述了城市宏观级差地租的形成机制,并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分别从城市区位级差地租、城市规模级差地租和城市功能级差地租三方面进行深入分析和论述,阐明了城市宏观级差地租形成的原因。

最后总结了我国城市宏观级差地租理论创新的意义,指出中央政府对宏观级差地租理论的运用是缩小我国区域经济差距一个新的政策思路。

%Urban macro innovation theory of differential rent was formulated under the special conditions in China . This paper reviews the latest achievements in urban development and macroeconomic theory of differential rent . Based on the previous studies ,some new theoretical perspectives are putforward .First,the concept of urban macro differential rent is elaborated as a new interpretation ,and then author focuses on the formation mechanism of urban macro differential rent .Combined with China's actual situation ,the reason for the formation of urban macro differen-tial rent is clarified from three aspects of urban location differential rent ,city size differential rent and urban function differential rent .Finally we summarizes the significance of innovative urban macro differential rent theory .It is pointed out that the application of macro differential rent theory is a new policy idea of narrowing regional economic disparities for central government .【期刊名称】《石家庄经济学院学报》【年(卷),期】2014(000)002【总页数】5页(P63-67)【关键词】城市宏观级差地租;区位级差地租;规模级差地租;功能级差地租【作者】李冰【作者单位】东北财经大学公共管理学院,辽宁大连116025【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F293城市宏观级差地租是我国土地国有制度下的特色产物,近年来国内学者对宏观级差地租的研究逐渐成为热点。

城市规模和城市区域分布

城市规模和城市区域分布

6
2、全球:世界进入城市时代,世界大都市化趋 势明显;中国:城市化水平还比较低,城市人口 规模大。城市人口规模:中国前十名的城市上海、 北京、深圳、重庆、香港、天津、广州、南京、 沈阳和武汉依次排在全球第2、4、18、23、26、 29、33、38、40和42名。 ---《2009年中国城市竞争力蓝皮书》 (2008年中国最具竞争力的前十名城市依次是: 香港、深圳、上海、北京、台北、广州、青岛、 天津、苏州、高雄。 2009年中国城市竞争力前十名分别是,香港、深 圳、上海、北京、台北、广州、天津、高雄、大 连、青岛。)
33
三、城市分布体系理论



城市的各级中心在空间上的分布遵循三个原则:即市场 原则、交通原则和行政原则。三原则在一个区域常会交 叉发生作用,但各有侧重。 在经济发达、交通便利地区,市场原则最占优势;在自 给自足和偏僻地区,行政原则居首位;在新开发地区, 移民拓荒沿交通线推进,交通原则会占上风。 说明:城市体系的形成有赖于三股力量的混合作用,即: 以市场范围为代表的经济力量,以交通条件为代表的自 然力量,以行政区划为代表的社会力量。任何一个城市 体系,都可以找出这三个原则的影响。
27
三、城市分布体系理论


城市间存在着一个类似“等级体系”的布 局结构。呈金字塔状的空间结构,每一层 由规模类似的城市集合组成。 塔顶的城市群是“主要城市”集合,具有 最大的规模、人口最多;第二组城市群为 “大型城市”,规模和人口比主要城市小, 但其数量要比前者多;再往下是中型城市、 小型城市,而每个塔层的规模也在不断扩 大(如下图所示)。

7
一、城市规模

二、以主建成区面积和建筑体量来衡量城市 的规模大小(不主要考虑人口和经济发展水 平)。

东部、中部、西部和东北的划分依据-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东部、中部、西部和东北的划分依据-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东部、中部、西部和东北的划分依据-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概述:中国被广泛划分为东部、中部、西部和东北四个地区,这种划分主要基于多种因素,包括经济发展水平、人口密度、城市化水平、地理位置、经济结构、文化特征、自然地理条件、经济发展差距、城乡发展差异、资源禀赋和产业结构等。

这些划分依据为我们分析和了解各个地区的发展特点和问题提供了重要参考。

东部地区是中国经济最为发达的区域,其经济发展水平在全国范围内居于领先地位。

这一地区拥有丰富的资源和发达的交通网络,同时也是人口密度最大的地区之一。

东部地区城市化水平高,经济结构以服务业占主导地位,文化特征也因其先进的城市文明而独特。

中部地区位于中国腹地,地理位置独特,连接东西南北四个方向。

该地区的经济结构主要以工业为主导,资源禀赋较为平衡。

中部地区拥有丰富的文化传统和历史底蕴,同时也是中国的粮食生产基地之一。

西部地区地理环境复杂多样,自然地理条件良好。

然而,由于历史发展原因,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落后,城乡发展差距较大。

近年来,中国政府加大了对西部地区的支持力度,积极推动该地区的经济转型和发展。

东北地区位于中国的东北部,地理位置独特。

该地区拥有丰富的资源禀赋,尤其是煤炭、石油和金属矿产资源。

然而,由于产业结构过于依赖重工业,东北地区的经济发展相对滞后。

近年来,中国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以促进东北地区的经济转型和可持续发展。

总而言之,东部、中部、西部和东北四个地区各具特色和优势,同时也面临着不同的挑战和发展潜力。

了解每个地区的划分依据,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把握中国区域发展的动态变化,为未来制定相关的政策和发展战略提供支持和参考。

文章结构部分:本文将按照东部、中部、西部和东北四个主要地区进行划分,分析各个地区的划分依据和特征。

具体结构如下:1. 引言1.1 概述:简要介绍东部、中部、西部和东北四个地区的位置和重要性。

1.2 文章结构:说明本文将按照地理位置、经济发展水平、人口密度、城市化水平、自然地理条件、经济结构、文化特征、资源禀赋、产业结构等多个方面进行划分依据的分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上接第 26 页) 参考文献 [1]何雄浪,杨继瑞. 关于成渝经济区发展的思考 [期刊论文].
宜宾学院学报 20 10 ( 2) [2]何雄浪,杨继瑞. 成渝经济区: 比较优势,发展不足与治理对
策研究 [期刊论文]. 西华大学学报 ( 哲学社会科学版) 20 0 9 (6) [3 ]李迅. 论成渝经济区形成及 发展的基 础 [期刊论 文]. 现代
( 二) 中心地原理 克里斯塔勒的中心地 原理认 为,几乎 所有的 城市都 在不同 程度 上履行着商品集散中心和 加工中 心的 职能,一个 区域由 不同规 模的 多级城市形成.后来,艾 萨德丰 富了 此理论,他 认为绝 大部分 地区 人口的空间分布不均匀,中心地 附近 人口密 度比 较高,随 着中 心城 市的外围延伸,人口密度逐渐下降. 由于最近几年省会城 市面积 逐渐 扩大,以往 其周边 的县均 被划 分到市的管辖范 围内,并称 为市的 一个区. 这样以 来,城市的 规模 扩大了,但是城市的中心地 区往往 还是以 前经济 和商业 比较发 达的 老区,城市中心的人口密度要比 整个 城市的 人口 密度 高很多, 这就 与中心地理论相吻合,人口 密度和 中心地 模型中 的市场 区有密 切的 关系,人口密度高的城市中心附 近,其单 位面 积土 地产生 的商 品和 服务的需求量较大.省会城 市的市 场区均 建立在 繁华的 城市中 心地 区,这样就使城市中心区的人口 密度 大量上 升,而 同在一 个城 市的 非中心地区的人口密度会逐渐下降. ( 三) 核心 - 外围理论 核心 - 外围模型针对 的是两 个区 域类型 之间的 关系,核心 区是 一个国家或地区实现经济 发展的 主要 地区; 外围 区则指 经济发 展相 对缓慢并接受核心区的经 济技术 辐射而 得到发 展.核心 - 外围 模型 中区域经济发展的主要形 势是,通 过核心 区的创 新聚集 或扩散 资源 要素,引导和支配外围区,最终走向区域经济一体化. 核心 - 外围理论解释了城市人口密度高于周边地区人口密度的现象, 因为作为区域发展源头的核心区需要大量的人力资本,这样通过集聚作 用使城市的人口密度高于周边地区.但是核心 - 外围理论中提到,核心 区通过不断的扩散用作,外围区的发展逐渐得到优化,最终达到区域一 体化的现象,而中国各个城市核心区与外围区的人口密度差异十分悬殊, 城市的核心区与外围区的发展差距逐渐拉大.而核心 - 外围理论中的目 标,即区域经济一体化,却没有在中国的大部分区域得到体现,中国城 市的核心 - 外围的人口密度差异将会更大. 参考文献 [1]孙久文,叶裕民, 区域经济 学教程 [M ],中国 人民大 学出 版社,20 0 4 年版 [2]陈秀山,张可云,区域经济理论 [M ],商务印书馆,20 0 5 年版 [3 ]朱农,曾昭俊. 中国城市人口增长的决定因 素分析 [J]. 中 国人口科学,20 0 4,5
三, 中国 城市 人口 密度 区域 差异 理论 解释
本部分将运用区域经济 学相关 原理来 解释我 国城 市人口 密度的 差异现象.
( 一) 集聚效应与扩散效应原理 1,集聚作用与城市人口密度 集聚作用是导致一 个区域 人口流 动的作 用力,决定 着人口 流动 的方向,区域经济的空间集聚表 现为 地区核 心的 形成.区 域空 间的 集聚产生了规模不同的 城市和 边缘地 区,受城市 集聚 规模经 济的吸 引,边缘地区的人口,资 源 等要 素 流向 核心 区,以 分 享集 聚 效益. 这种要素的流出与吸入的结果加大了城市与周边地区的经济差异. 集聚效应可以解释我国城市人口 密度高于边缘 区和郊区 的现象, 城市完善的基础设施建设,企业 的大 量集 聚, 先进 文化与 观念 等因 素都吸引着边缘区和郊 区的人 口涌入 城市,进 而导致 城市人 口密度 大大增加.集聚效应的大小与城 市的 经济发 达程 度有 关,经济 越发 达的城市往往给周边地区带 来的辐 射作 用更 大,因此,规 模比 较大 的城市,其人口密度 比规模 小的城 市人口 密度高 ( 如表 1) , 可见, 城市人口密度与城市规模呈正向相关关系. 2,扩散效应与人口密度 扩散效应是在一个区域通过集聚作用达到 "饱和规模" 后而释放的 一种能量.一个城市经济活动的集聚带了人口的过量增加,给城市造成 了巨大的人口压力,基础设施及社会服务供不应求,用地用水紧张,交 通拥挤等.这就在较大程度上抵消了集聚经济的效益,从而使一些企业 与劳动力从原集聚地迁移出来,相关的资源要素也随之发生扩散. 虽然从 1990 年到 20 0 0 年这十年间 规模大的城市 人口密度呈下降 趋势,但扩散效应不能解释这个现象.根据 L ogistic 模型,一个城市所 能容纳的人口程度与其承载能力有关,而承载能力是一个起限定作用 的参数,当城市人口数量达到其最大承载水平时,扩散作用将会起作 用,尽管表 1 中的规模大的城市人口密度在下降,但并不能说明大城 市已经达到其承载能力最大的水平,并且,虽然规模大的城市对其周 边地区产生的一定的扩散作用,但这种扩散作用并没有体现在人口向 周边地区流动,相反的是周边地区得到大城市扩散作用 的辐射后,其 人口继续大量向城市涌入.大城市人口密度的下降很大程度上是因为
500 以上 3 200 -500 14 100 -200 40 50 -100 67 50 以下 62
合计 186
2143 40 99 5 264 4740 2120 183 65
9678 26778 79775 10 670 8 60 214 283 15 3
2214 15 3 1 660 444 352 649
具体来看,城市数量和人口的变化引起了以下两方面的变化: 1,城市数量的变化.5 0 0 万人以上的城市 和 20 0 - 5 0 0 万人的城 市在全部直辖市和地级市的 比重略有 增加,10 0 - 20 0 万人的 城市虽 有增加,但增幅不大.5 0 - 10 0 万人的城市比重增加,5 0 万人以下城 市比重降低.各类城市的空间规 模均有扩 大,5 0 - 10 0 万 人和 10 0 20 0 万人两类城市数量增加最多,其次是 5 0 0 万人以上城市,5 0 万人 城市和 20 0 - 5 0 0 万人城市,分别增加 28% ,12% 和 6 % . 2,人口密度的变化.10 0 - 20 0 万人城市和 5 0 万人以 上城市,20 0 - 5 0 0 万 城市,50 万 以下城市的人口密度均呈现下降的趋势,其中,5 0 0 万 人以上城市人 口数量增幅较大,但其人口的密 度却 大幅下 降,表 面上看 这里 有些 矛盾,仔细分析便不难发现,5 0 0 万人以上城市的面积扩 大的规模远 远大于其人口增加的比重.
�关键词�城市人口密 区域差异 人口分布
一,引 言
自从我国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化发展迅速,城市是大多数人 未来生活地域的必然选择.本文通过 对大城市 人口数字 的统计分 析, 试探寻我国城市化进程中城市人口分布的特殊性,并提出传统的区域 经济学原理为什么不能解释我国城市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的观点.
二, 中国 城市 人口 密度 差异 统计 描述
城市探索
� � � � � � � � � � � � � � � � � � �
中国城市人口密度差异的区域经济理论解释
刘芳 宝鸡文理学院经济管理系 陕西 宝鸡 7210 13
�摘要� 本文以中国城市人口密度为研究对象,从区域经济学角度来分析不同地区城市人口密度的差异,并通过运用区域经济学的相关原 理来解释中 国城市人 口密度差异的现象,同时,得出中国城市化过程中不符合传统理论的一些结论.
企业文化 20 0 8 ( 6) [4]吴婷 婷,何凡. 成 都建 设西 南地 区区域 性金 融中 心的 构想
[期刊论文]. 四川理工学院学报 ( 社会科学版) 20 0 7 ( 1)
� �
在这十年间其城市面积扩张的比重大于人 口增长的比重,从而,出现 了大城市人口密度下降的现象 ( 见表 1) .
表 1 1990 年至 20 0 0 年 中国城市人口,面积和人口密度
人口
1990 年
20 0 0 年
分组 城市数 人口 面积 密度 城市数 人口 面积 密度 ( 万人) ( 个) ( 万人) ( km 2) (人/ km2) (个) (万人) (km 2) (人/ km2)
9 7864 5 1948 15 14 19 5 469 3 6171 15 12 65 923 6 13 0 724 70 7 10 5 763 8 13 750 8 5 5 5 64 243 8 77786 3 13 262 3 2645 43 413 6 75 2
资料来源: 1990 年和 20 0 0 年的 城市 数和城 市人 口是 根据 1990 年和 20 0 0 年人口普查数据整理而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