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发展说课稿
传 第五单元 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说课材料及教案)
说课材料第五单元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授课时间:2014年12月12日上午授课班级:初二·三班执教教师:一、教材依据根据人教版《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第17课《内战烽火》和第18课《战略大决战》设计本课。
二、设计思想(一)指导思想:从素质教育入手,实现新课标规定的三大目标。
以学生发展为本,着眼于学生的终身发展,使历史教学回归学生生活,陶冶学生的精神境界,增强学生为民族伟大复兴而发奋努力的使命感和理性的爱国情感。
(二)设计理念:感悟历史,引导学生从历史中汲取经验与教训,把历史与现实相结合,真正发挥历史教育的育人作用。
设计思路:历史现实三、教材分析1.本单元包括第17课《内战烽火》和第18课《战略大决战》两课内容。
人民解放战争时期(或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重要历史发展阶段。
这一时期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反帝反封和反对官僚资本主义、推翻三座大山的最后时期,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全国政权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最后阶段。
这一段历史分为两个阶段,即争取和平民主阶段(主要是重庆谈判)和人民解放战争阶段,是历年中考的重要考点。
从辩证唯物史观看,内战是国民党反动派发动的反共反人民的战争;更是解放战争即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的解放全国人民的战争,是争取和平、民主之战,实现民族独立解放与社会民主之战。
中国共产党人领导人民最终取得了解放战争的伟大胜利,推翻了三座大山,实现了民族独立与解放,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但同时也留下了历史的遗憾,国民党内战失败退往台湾,祖国分裂至今。
2.重点、难点分析,突破重点难点:(1).重庆谈判发生在历史的转折时期,是重点内容,其发生的复杂背景与双方目的又是难点。
利用课件及相关材料与图片,通过引导学生综合分析、理解与讨论,来处理这一难点。
抗战胜利后,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发生了变化,由抗战期间的中日民族矛盾为主转为国内阶级矛盾为主,即中国人民同美国帝国主义支持的国民党反动派之间的矛盾,即国民党代表的大地主大资产阶级与共产党代表的人民群众之间的矛盾。
《夺取抗日战争和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说课稿道德与法治五年级下册
人教部编道德与法治五年级下册《夺取抗日战争和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说课稿(第一课时)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人教版五年级下册《道德与法治》第十课《夺取抗日战争和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的第一课时。
下面我将从说教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说教法学法、说教学过程、说板书、教学反思八个方面来对本课作具体阐述。
一、说教材:本单元以时间为脉络,以精神为核心,呈现了近代以来中国人民为实现民族复兴的历史进程,歌颂了仁人志士的革命精神与爱国精神,本课着重引导学生了解时间轴上抗日战争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中华民族奋勇抗争的事迹及体现在人民身上的革命精神,从而认识到抗战精神是民族复兴的强大动力,树立奋发图强的爱国志向。
本课教学内容分四个话题。
第一个话题:勿忘国耻。
介绍抗日战争中侵略者的暴行,自在使学生感悟国土沦丧,生灵涂炭的悲痛。
第二个话题:众志成城。
引导学生理解全民族抗战的意义,学习中华民族奋勇抗争的精神。
第三个话题:中流砥柱。
帮助学生了解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中的重要贡献,由此理解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中发挥了中流砥柱的作用,以及抗日战争胜利的重大意义。
第四个话题:走向胜利。
帮助学生了解解放战争时期的历史,同时回溯历史,引导学生缅怀英烈,树立建设国家的志向。
二、说学情分析:五年级学生具有较强的信息搜索和处理能力,对抗日战争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的历史事件和人物故事,学生已经通过阅读书籍参与学校举行的历史纪念活动,观看相关题材影视资料等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和了解,但较多学生由于未进行过专题探究和钻研,对部分知识点的认识还处于模糊状态,甚至存在误区。
学生因为对历史事件背后的含义不了解,以致不清楚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时期起到的中流砥柱的作用,不清楚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期间形成的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延安精神等,就无法激起学生对这段历史深刻强烈的情感认同。
因此,教师要善于利用学生快速接收处理信息的能力,将历史资料进行有选择性的补充,通过音频、视频、图文等资料,充分调动学生的感官,在生动有趣的史诗资料、情感熏陶中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引导学生自觉树立建设祖国的伟大志向。
高一历史教案-《解放战争的胜利发展》说课[原创][特约] 最新
《解放战争的胜利发展》说课教案[课题说明]本课课题选自人教版高中历史教材《中国近现代史》下册第三章《人民解放战争》中的第三节,适用于高中一年级。
[教材分析]一、地位与作用:人民解放战争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胜利的最后阶段。
解放战争的胜利发展在人民解放战争这章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既争取和平民主的斗争和内战爆发及国统区的经济危机和政治危机促进解放战争的胜利发展,同时它的发展又为解放战争的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教学目标:依据《教学大纲》和《考试说明》的要求和高一学生的实际情况,确定以上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中国土地法大纲》,土地改革总路线,三军挺进中原和其它解放区军民转入反攻,战略决战时机的成熟,三大战役及其胜利的意义和原因。
2、能力和方法:(1)通过对《中国土地法大纲》的分析,并与近代农民运动资产阶级解决土地问题方案的比较,培养学生分析、比较历史问题的能力。
(2)分析人民解放军在战略反攻阶段主攻方向的选择原因及具体的反攻步骤,培养学生把握历史进程发展的阶段性、全面性的能力。
(3)通过对三大战役的进程、演变的分析,培养学生具有探究历史事件变化发展因果关系的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解放区的土地改革具有极其重大的意义,废除了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是解放战争迅速取得胜利的一个可靠保证。
(2)人民解放军战略反攻的胜利是整个解放战争走向胜利的转折点。
(3)三大战役在中国战争史上是空前的,三大战役的胜利为解放全中国奠定了基础,三大战役的胜利是人民战争的伟大胜利。
三、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分析:三大战役的胜利及意义为重点。
三大战役学生非常熟悉,通过学习明确三大战役是人民解放战争进入夺取全国胜利的决定性阶段,它的胜利为解放全中国奠定了基础。
2、难点分析:战略主攻方向的选择、三大战役进程及示意图是难点。
战略反攻选择中原地区,三大战役首选东北是由当时的战争情况决定的。
通过学习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历史第24课《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说课稿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历史第24课《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老师、领导:大家好!今天我将为大家讲解《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这一历史课程。
本节课是八年级上册中的第24课,主要围绕着人民解放战争的历程、胜利和意义进行探究。
我们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详细讲解该课程的内容:一、教材分析本节课的教材主要内容涉及以下几个方面:1.国共内战的起因及历程2.人民解放战争中的三大战役3.中国共产党领导战争的优良传统和政治原则4.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及其意义二、教学目标1.了解和分析国共内战的起因和历程,理解其中的政治和历史背景;2.掌握人民解放战争的三大战役,理解其对战争的胜利产生的重要影响;3.了解中国共产党在战争中的战略策略及其优良传统和政治原则的具体内容;4.理解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及其意义,准确的把握新中国成立的历史意义和巨大贡献。
三、教学方法1.讲授教法2.讲解分析法3.互动探讨法4.归纳总结法四、教学过程第一步:导入通过几张图片、视频或者故事,让学生们回顾一下中国的近代历史及上节课的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好奇心,进而引入本节课的学习主题。
第二步:教材分析和知识点讲解在介绍国共内战的历程和背景时,教师需要详细介绍“两个中国”、国共两党的政治冲突以及中国共产党的斗争策略等方面的知识点,这些内容是理解整个教材的基础。
在讲解人民解放战争的三大战役时,教师建议使用模型地图等工具辅助讲解,让学生更直观、形象地感受战役的场面和影响。
第三步:互动探讨本节课的内容较为复杂,因此,在讲解完三大战役时,考虑进行一些小组互动探讨或是教师自问自答的方式进行教学,让学生更深入地掌握内容,同时也激发了学生的参与和思考能力。
第四步:归纳总结在讲解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及其意义时,教师会通过文字、图片等多种方式进行展示,并通过自己的引导,使学生们自己总结这段历史所带给人类的深刻意义,这也是本节课的知识点及学习的核心部分,应重点授课。
第五步:作业布置为帮助学生拓展知识面、发散思维,我们可以进行多种形式的作业安排,例如制作时间轴、演讲、写图书报告等。
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24课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说课稿
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24课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说课稿一、教材分析1.1 教材概述《第24课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是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的一部分。
本课主要内容包括近代中国的社会背景、干部教育工作和人民解放军的历史背景以及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
1.2 教材地位和教学重点本课是八年级历史上册的第24课,是学生了解近代中国历史的重要内容之一。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让学生了解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了解解放战争的胜利对中国的历史和发展产生的深远影响。
1.3 教材与课程标准的对应关系本课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历史》、《人民解放军历史》等内容相对应,符合国家中学历史课程标准要求。
二、教学目标2.1 知识与能力目标•熟悉近代中国的社会背景,了解干部教育工作的意义;•理解人民解放军的历史背景,认识人民解放战争的重要性;•理解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对中国历史和发展产生的深远影响。
2.2 过程与方法目标•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方法和技巧;•能运用归纳总结、叙述、分析等方法阅读和理解历史文献。
2.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对国家历史发展的关注和热爱;•培养学生对英雄人物和民族精神的崇敬和认同。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3.1 教学重点•理解人民解放战争的历史背景和战略意义;•了解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对中国历史的重要影响。
3.2 教学难点•能够通过归纳总结和逻辑分析的方式理解人民解放战争的历史背景和胜利的原因;•能够深入思考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对中国历史的意义和影响。
四、教学内容与教学步骤4.1 教学内容4.1.1 近代中国的社会背景近代中国的社会背景是指20世纪40年代前中国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状况。
包括中国的国内战争、外国列强的侵略、社会动荡等。
#### 4.1.2 干部教育工作和人民解放军的历史背景干部教育工作是中国共产党为培养、选拔和提拔广大干部所进行的一系列工作。
人民解放军的历史背景包括党领导下中国人民解放军的成立和发展过程。
《解放战争的胜利发展》教案
《解放战争的胜利发展》教案
教案:《解放战争的胜利发展》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中国解放战争的胜利发展过程;
2.使学生理解解放战争对中国革命胜利的重要意义;
3.培养学生对祖国历史的爱国热情。
教学重点:
解放战争的发展过程和对解放战争胜利的重要意义。
教学难点:
如何让学生理解解放战争对中国革命胜利的重要意义。
教学内容和教学步骤:
一、导入(5分钟)
1.展示一张解放战争的胜利场景图片,引发学生的兴趣和思考。
2.师生互动提问,了解学生对解放战争的了解程度。
二、讲解(15分钟)
1.通过讲解解放战争的发展过程,介绍解放战争从发动到胜利的整个过程。
2.讲解解放战争胜利对中国革命的重要意义。
三、学生讨论(15分钟)
1.分组讨论,让学生从不同角度讨论解放战争胜利的重要意义。
2.学生发表个人观点,进行辩论。
四、展示与总结(10分钟)
1.学生展示小组讨论结果。
2.总结解放战争胜利的重要意义,让学生有所收获。
五、拓展(5分钟)
1.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写一篇关于解放战争胜利的作文。
2.引导学生多看相关的历史书籍,加深对解放战争的了解。
以上是《解放战争的胜利发展》教案,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初中历史]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说课稿 北师大版
《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说课稿一、教材内容分析:本单元是中国近代史的结束部分,时间自1945年8月重庆谈判始到1949年4月国民党政权覆灭,共四年。
这一时期中国历史面临着光明还是黑暗,进步还是倒退两种命运、两种前途的抉择。
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掀起了波澜壮阔的人民解放战争,推翻了国民党反动统治,赢得了解放战争的胜利。
本单元的内容主要包括:争取和平民主的斗争——重庆谈判;解放战争的开端——全面内战的爆发;解放战争的发展——千里跃进大别山、三大战役;解放战争的胜利——渡江战役、国民党政权的崩溃。
本单元以人民解放战争的史实再次有力地证明“中国共产党领导地位是在革命斗争中形成和确立的”这一结论。
二、中考考点分析:本单元近年来考查的内容及分值在逐年增多。
1、从题型看,主要以选择题为主,非选择题略有涉及。
2、从内容看,以考查三大战役、渡江战役及重庆谈判为主。
3、2011年时值渡江战役、人民解放军解放南京62周年,因此可能是2011年中考热点之一。
另一热点是台湾问题,自1895年《马关条约》签订到抗日战争胜利,台湾被日本侵略者统治长达半个世纪,抗战胜利后,台湾重新回到祖国怀抱。
但是蒋介石发动了反共反人民的内战,最终败逃台湾,从此台湾和大陆隔海相望,两岸人民热切期盼祖国统一。
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知道重庆谈判的原因、结果和意义,理解中国共产党为争取和平民主作出的努力,认识国民党独裁内战的本质。
(2)了解内战爆发的时间、标志及中共中央转战陕北和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的经过、影响,知道人民解放战争开始转入战略进攻的史实。
(3)列举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的条件、时间、经过和意义和渡江战役的结果、意义。
2、过程与方法:(1)通过教师的设问、讲解、分析、师生互动构建单元知识体系,使学生在教师的讲解中理解、掌握并记忆重点知识。
(2)通过多媒体展示相关视频资料和战争形势图,让学生进一步理清解放战争发展的基本线索,培养学生的识图读图能力。
获奖说课稿:第三节 解放战争的胜利发展
说课稿:第三节解放战争的胜利发展
福建省永春第六中学史地组吕健鹏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解放战争的胜利发展是人民解放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胜利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既是蒋介石集团走向败亡的历史转折点,也是帝国主义侵略势力逐步退出中国历史的转折点,又是中国共产党在全国领导地位逐步确立的历史,更是中国人民翻身解放的历史。
本节课的内容,在教材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其中,三大战役在高考中经常考查,必须引导学生着重掌握。
二、教学目标和要求:
(一)基础知识目标:解放军挺进中原、其他解放区军民转入反攻;战略决战时机的成熟、首战目标的选择、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三大战役胜利的意义及原因。
(二)思想教育目标:
1、人民解放军战略反攻的胜利是整个解放战争走向胜利的历史转折点。
2、三大战役在中国战争史上是空前的,三大战役的胜利为解放全中国奠定了基础,更是人民战争的伟大胜利。
(三)能力培养目标:
1、分析人民解放军在战略反攻阶段主攻方向的选择原因及其具体的反攻步骤,培养学生把握历史进程发展的阶段性、全面性的能力。
2、通过对三大战役的进程、演变的分析,培养学生具有探究历史事件变化发展、因果关系的能力。
三、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三大战役的胜利及意义
2、难点:战略主攻方向的选择、三大战役进程及示意图
四、教法学法:
1、教法:讲授法、比较法、图示法、问题法、提示法
2、学法:阅读法、讨论法、比较法、归纳法
五、教学程序设计:。
2023八年级历史上册第七单元人民解放战争第24课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说课稿新人教版
- 解放战争胜利的意义:新中国的成立,人民解放事业的重大进展,中国近代史的重要转折点等。
5. 解放战争时期的英雄模范人物
- 英雄模范人物:毛泽东、周恩来、朱德、彭德怀、刘伯承、邓小平、陈毅、粟裕等。
6. 解放战争与新中国成立的关系
- 解放战争与新中国成立的关系:解放战争的胜利为新中国的成立奠定了基础,新中国的成立是解放战争的最终目标。
3. 网络资源:利用互联网资源,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史料和观点,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兴趣。
4. 教学互动平台:通过教学互动平台,实现学生与老师、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实时互动,促进知识的交流和共享。
5. 史料实证工具:引导学生运用史料实证工具,如地图、图片、文献等,进行史料分析和论证,提高学生的史料实证能力。
5. 创新与实践素养:学生能够在学习过程中,运用已有的知识解决新问题,如通过小组讨论、案例分析等方式,提出自己的观点和见解,提高学生的创新与实践素养。
本节课的核心素养目标,旨在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解放战争的胜利过程及其意义,培养学生的史料实证能力、历史思维能力、爱国主义情怀和创新与实践能力,使学生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形成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和国家观。
- 通过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 通过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
3. 课后拓展应用
教师活动:
- 布置作业:根据“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课题,布置适量的课后作业,巩固学习效果。
- 提供拓展资源:提供与课题相关的拓展资源(如书籍、网站、视频等),供学生进一步学习。
5. 通过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史料分析能力和历史思维。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与学生已有知识紧密相连,有利于学生形成完整的历史知识体系,提高学生的 history学科素养。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历史第24课《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说课稿
第24课《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说课稿说教材本课是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7单元第24课的内容,本课主要讲述了人民解放战争爆发的背景、经过、结果。
中国共产党在解放区进行的土地改革,改变了土地所有制,调动了农民生产和革命的积极性,为三大战役的胜利提供了人力和物质保障,共产党百万雄狮过大江占领南京,结束了国民党在大陆的统治。
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是对上一课内战爆发的延续,人民当家做主的时代终于要到来了,中国共产党维护了国家主权和祖国的统一。
说学情八年级学生好奇心强,教师教学中要注意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从而使学生对学习内容产生兴趣。
教学中注意利用现有资源,挖掘教学潜力,给学生更多的历史背景资料.并且借用音乐视频、图片、图表等资料制造意境,营造浓厚的历史氛围,激发学习兴趣,使学生印象更加深刻。
(2)八年级学生有了一定的学习历史的能力,学生对搜集信息、处理信息的方法有了一定程度的掌握,初步学会在历史阅读中提取有效信息,对合作探究有了一定程度的进步,但发散思维、知识连贯性、学科迁移能力不够。
说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了解解放区的改革,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概括能力;简述三大战役、渡江战役和国民党统治覆灭等史实,培养学生的识图、归纳和制表能力;理解人民解放战争迅速取胜的原因,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土地改革的文件、图片及影音资料,引导学生掌握土地改革的内容和意义;通过国共力量对比表引导学生掌握三大战役胜利的意义,分析胜利的原因。
培养学生“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历史思维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三大战役的胜利,使学生认识到中国人民共和国的建立是无数先烈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渗透爱国主义教育;通过学习新民主义革命的胜利,使学生认识到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
说教学重点:解放区的土改、三大战役说教学难点:解放战争胜利的原因说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温故知新)提问:解放战争开始于哪一年?其标志是什么?国民党发动重点进攻的时间、目的分别是什么?解放战争进入第三年后,战争形势又有什么新进展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学习第24课: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
解放战争的胜利发展说课稿
“解放战争的胜利发展”说课稿一.说教材:本节是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中国近代现代史》下册第三章人民解放战争,第三节解放战争的胜利发展的内容。
在这之前已分别学习了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争取和平的斗争和内战的爆发、国民党统治区政治经济危机的加深,这些内容环环相扣,始终围绕国内主要矛盾的变化以及国民党独裁专制、逐渐失去民心,而共产党代表最广大人民的利益,争取和平民主赢得民心,并逐渐发展壮大,在此大趋势下,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已成必然。
本节就主要认识解放区的土地改革、解放军的战略反攻以及战略决战的胜利。
根据大纲要求、教材特点及地位,确定:(一)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掌握《中国土地法大纲》的内容、土地改革路线及结果、意义;掌握解放军转入战略反攻的情况;理解战略决战时机的成熟。
2.能力目标:通过对《中国土地法大纲》、解放区土地改革路线的学习,培养学生以历史的观点客观具体地分析问题的能力;通过指导学生分析人民解放军在战略反攻阶段主攻方向的选择原因,培养学生运用军事战略观点分析战争问题的能力。
3.德育目标:通过指导学生认识中共中央关于战略反攻和战略决战的正确决策,进一步认识中共的英明决策;通过指导学生分析土改的意义,使学生充分认识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二)教学重点。
《中国土地法大纲》的内容、土地改革路线、土改的意义、战略反攻、战略决战时机的成熟。
(三)教学难点。
从减租减息向土地改革的转变,战略反攻、战略决战时机的成熟。
二.说教法和学法:本节课的教、学方法主要体现这样几个特点。
(一)层层铺垫,激思导学。
对战略反攻、战略决战时机的成熟,对解放战争胜利发展的原因的理解认识,始终是本节乃至本章的重点、难点之一。
为了引起学生的注意、重视、加深理解,促进迁移、内化。
首先从土改满足农民对土地的要求,极大地调动了人民生产和革命的积极性入手,接着通过对战略决战、战略反攻时机成熟原因的敌我对比分析,得出战争胜利之源在于人民,在于人心之向背,在于是否代表最广大人民的利益,通过这样的层层铺垫,激发了学生思维,打通了学生思维障碍,有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唯物史观。
高一历史下册解放战争的胜利发展 说课
城东蜊市阳光实验学校解放战争的成功开
展说课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解放战争的成功开展是人民解放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主主义革命获得成功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既是蒋介石集团走向败亡的历史转折点,也是帝国主义侵略权利逐步退出中国历史的转折点,又是中国一一共产党在全国指导地位逐步确立的历史,更是中国人民翻身解放的历史。
本节课的内容,在教材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其中,三大战役在高考中经常考察,必须引导学生着重掌握。
二、教学目的和要求:
〔一〕根底知识目的:解放军挺进中原、其他解放区军民转入反攻;战略决战时机的成熟、首战目的的选择、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平战役、三大战役成功的意义及原因。
〔二〕思想教育目的:
1、人民解放军战略反攻的成功是整个解放战争走向成功的历史转折点。
2、三大战役在中国战争史上是空前的,三大战役的成功为解放全中国奠定了根底,更是人民战争的伟大成功。
〔三〕才能培养目的:
1、分析人民解放军在战略反攻阶段主攻方向的选择原因及其详细的反攻步骤,培养学生把握历史进程开展的阶段性、全面性的才能。
2、通过对三大战役的进程、演变的分析,培养学生具有探究历史事件变化开展、因果关系的才能。
三、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三大战役的成功及意义
2、难点:战略主攻方向的选择、三大战役进程及示意图
四、教法学法:
1、教法:讲授法、比较法、图示法、问题法、提示法
2、学法:阅读法、讨论法、比较法、归纳法
五、教学程序设计:。
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发展-教材教法
解放战争的胜利发展教材教法一、本课重点:三大战役的胜利及意义为本课教学重点。
本课难点:从减租减息向土地改革的转变、战略主攻方向的选择、三大战役进程及示意图为本课难点。
二、“解放区的土地改革”一目,需要讲明三个问题。
1.启发学生联系近代太平天国运动、资产阶级解决土地问题的方案,抗日战争时期的减租减息政策,以及解放战争粉碎国民党军队重点进攻的形势,分析理解提出“实现耕者有其田”这一目标的原因和背景。
2.紧扣教材解释《中国土地法大纲》的内容;联系中国共产党在土地革命时期和抗日战争时期的土地政策,说明1947年土改总路线的制定,表明中国共产党的土地政策已经日趋完善和成熟。
3.土地改革的重大意义,可以引导学生讨论,开阔思路,培养分析概括能力,加深知识的内在联系。
通过讨论明确:土地改革巩固了解放区,激发了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和支援解放战争的革命热情。
同时引导学生认识土改是人民战争迅速取得胜利的可靠保证。
指导学生阅读本目的插图“土改工作人员把《中国土地法大纲》抄写在墙上,进行宣传”,以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三、“解放军的战略反攻”一目,在讲授之前,先提问学生:人民解放战争开始于何时?解放战争第一年的形势如何?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指出:1946年夏,全面内战爆发,人民解放战争开始。
在这一年间,解放区军民粉碎了敌人的全面进攻和重点进攻。
国民党在发动内战时所依赖的优势,如军队数量多,武器装备好等在人民军队的打击下,正在一步步丧失。
在国统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民主运动也在蓬勃发展。
国民党反动派已陷入孤立的困境。
由此导入“解放军的战略反攻”。
本目需要讲清四个问题。
1.首先指导学生阅读教材中加★的史料,并要解释清楚什么是“内线作战”、“外线作战”?“内线作战”是指解放区军民在解放区打击国民党军队的进犯,属于战略防御性质的作战;“外线作战”是指人民解放军主力部队从解放区转向国民党统治区的进攻,属于战略进攻性质的作战。
《人民解放战 争的胜利》 说课稿
《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
以下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与学法、教学过程以及教学反思这几个方面来展开我的说课。
一、教材分析《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是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人民解放战争”中的重要内容。
这一单元主要讲述了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国共产党为争取和平民主所做出的努力,以及国民党发动内战,最终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取得解放战争胜利的历史进程。
本节课主要涵盖了解放战争战略防御阶段的粉碎国民党全面进攻和重点进攻,战略进攻阶段的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战略决战阶段的三大战役,以及最终的渡江战役和解放全中国。
通过学习这部分内容,学生能够了解解放战争的发展脉络,认识到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力量的强大和中国革命胜利的必然性。
二、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储备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但对于解放战争这段历史,他们可能了解得不够深入和全面。
在教学中,需要引导学生通过阅读史料、观看图片和视频等方式,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历史思维能力和探究精神。
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1)了解解放战争的基本史实,包括战略防御、战略进攻、战略决战和最终胜利的过程。
(2)掌握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三大战役、渡江战役等重要历史事件的时间、经过和意义。
(3)培养学生阅读史料、分析问题和归纳总结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讲述法、讨论法、图示法等多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
(2)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合作学习和探究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使学生认识到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解放战争的正义性和必然性。
(2)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珍惜今天来之不易的和平生活。
四、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的战略意义。
(2)三大战役的胜利及其历史意义。
(3)渡江战役和解放全中国。
2、教学难点(1)理解解放战争中战略决策的正确性和科学性。
《人民解放战 争的胜利》 说课稿
《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
以下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与学法、教学过程以及教学反思这几个方面来展开我的说课。
一、教材分析《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是统编版初中历史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从国共合作到国共对立”中的重要内容。
这一单元主要讲述了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国共两党关系的变化以及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革命斗争的历程。
而本课时则重点展现了人民解放战争从战略防御到战略进攻,再到战略决战,最终取得胜利的全过程,是中国近现代史的重要组成部分。
教材通过丰富的文字叙述、图片资料和史料引用,为学生呈现了人民解放战争的背景、经过和重要意义。
通过学习这一内容,学生能够深刻理解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取得革命胜利的必然性,以及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二、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储备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但对于人民解放战争这段复杂的历史,他们的理解可能还不够深入和全面。
在教学中,需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导他们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等方式,深入思考历史事件背后的原因和影响。
同时,这个年龄段的学生对生动有趣的教学方式更感兴趣,因此在教学中可以运用多媒体等手段,增强教学的直观性和趣味性,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三、教学目标基于对教材和学情的分析,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1)了解人民解放战争的大致历程,包括重庆谈判、内战爆发、战略防御、战略进攻、战略决战等重要历史事件。
(2)理解人民解放战争胜利的原因和意义,培养学生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阅读教材、分析史料等方式,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问题的能力。
(2)通过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让学生认识到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取得解放战争的胜利来之不易,珍惜今天的和平生活。
(2)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增强民族自豪感和使命感。
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说课稿北师大版
-视频:选取与解放战争相关的纪录片片段,如战役回顾、历史人物访谈等,通过多媒体教学手段,增强学生的视听体验,提高学习兴趣。
-文献:准备一些简短的历史文献摘录,如毛泽东等领导人的指挥文稿、战时日记等,让学生通过阅读原始资料,更深入地了解历史。
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说课稿北师大版
科目
授课时间节次
--年—月—日(星期——)第—节
指导教师
授课班级、授课课时
授课题目
(包括教材及章节名称)
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说课稿北师大版
教材分析
《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选自北师大版初中历史八年级上册,是本章重点内容。本课通过讲述解放战争时期的重要历史事件,如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以及渡江战役等,生动展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解放军为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所进行的英勇斗争。课程内容与课本紧密结合,旨在帮助学生理解解放战争胜利的历史意义,认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进程,以及体会革命先烈的伟大精神,培育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通过本课学习,学生将对我国解放战争的历史背景、经过及影响有更深刻的认识。
6.解放战争胜利原因
-中国共产党正确的领导
-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
-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
-国民党政府的腐败和内部分裂
-国际形势的有利影响
7.解放战争胜利意义
-结束了长达数十年的内战,实现了国家统一
-推翻了国民党政府,建立了新中国
-提升了中国共产党在全国的政治地位
-为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创造了条件
-提高了中国人民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例题4:平津战役的胜利意义是什么?
解答:平津战役的胜利意义在于,它解放了华北全境,标志着北方战场的胜利结束。平津战役的胜利,使得中国共产党在华北地区的政治和军事地位得到了巩固,为解放战争的全面胜利奠定了基础。
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发展说课稿
第三节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发展(说课稿)一、说教材:1、教材分析:《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发展》是中国近现代史下册第三章《人民解放战争》中的第三节内容,主要讲述人民解放战争第二年、第三年的作战经过和历史意义。
本节教材无论在本章还是整个中国近现史乃至今天,都有着重大的深远的历史地位和历史意义,解放军的战略反攻和战略决战的胜利,是人民解放战争取得胜利的一个转折点和新民主主义革命在全国胜利的一个重要的基础。
2、说重难点:(1)重点:三大战役的胜利及历史意义①分析:随着解放战争进程的发展,敌我双方军事力量对比发生很大变化。
同时,国统区民主运动高涨,国民党政治上十分孤立,后方不稳;而解放区基本完成土改,政权巩固,人民支授解放战争,因此决战时机已经到来。
中国共产党抓住时机,展开三大战役,为解放全中国奠定了基础。
学习这一内容既有利于学生把握历史发展基本线索,又有利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②突破策略:(1)利用多媒体设备展示三大战役路线图(flash版),边展示边讲解。
(2)思考讨论:为什么战略决战首先选在东北战场?在淮海战役中,解放军采取了怎样的作战方式?为什么北平能够得到和平解放?(2)难点:难点一:解放区的土地改革与解放战争进程的关系是本节难点。
①分析:解放区的土地改革是中国民主革命的任务。
广大农民是否能够真正调动起来,投身于革命战争、支援革命战争,是关系解放区民主政权能否巩固,工农联盟能否巩固以及解放战争能否取得胜利的关键。
因解放战争的胜利发展又有效地保证了土改的进行,保卫了土地改革的成果。
要引导学生体会经济与政治的关系,体会民主革命中农民阶级的作用,从而深刻理解人民群众的支持是解放战争胜利的可靠保证。
②突破策略:引导学生回忆中共在不同时期制定了不同的土地政策的内容及取得的意义,分析为什么中共会在不同的时期制定不同的土地政策的原因?对此你有何认识?难点二、战略反攻主攻方向的选择①分析:在第二年的战略反攻阶段,中共将中原地区作为反攻的主攻方向,是有其深刻的原因:A中原地区敌军力量薄弱;B能够直接威胁国民党统治的心脏地区;C能够得到人民的有力支持。
《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说课
《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说课绥化二中历史组王立娟一、教学内容分析:《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是中国近代史下册第三章第四节,本课学习的是解放战争的最后阶段,也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最后内容。
内容包括:七届二中全会,北平谈判,渡江战役战役,人民解放战争胜利的原因,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基本经验。
二、学生情况分析:本册书的教学对象是高一学生,而高一学生刚不入高中课堂,对于高中历史的学习内容和方式还不适应。
首先在学习内容方面,还停留在对简单的时间、地点、人物等的学习,对待事物缺乏理性的认识,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有待提高。
其次,在学习方式方面,高一学生需要从被动学习向主动学习转变,学习过程中积极动脑思考,主动探究,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
三、教学目标的确立:1.知识与技能:通过本节内容的教学,使学生掌握中共七届二中全会的内容,国共争取“和平”的不同方针,北平和平谈判;了解渡江战役的情况与南京国民政府统治的覆灭。
2.过程与方法:⑴1. 通过引导学生分析国共争取“和平”的不同方针及和谈的斗争史实,培养学生学会从复杂历史现象中抓住主要矛盾,观察、阐释历史问题的能力。
⑵通过引导学生回顾自鸦片战争以来中国人民反帝反封建斗争的历史,各种救国方案的实施结果,总结中国革命胜利的经验、提高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历史现象、概括斗争特点、总结历史经验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⑴通过对七届二中全会内容的学习,使学生认识,中国共产党对社会主要矛盾和社会发展的事实求是的态度及决策,中国共产党能够领导中国人民取得革命和建设的胜利。
⑵通过对人民解放战争迅速取得胜利史实的讲述,使学生认识,国民党速亡的根本原因在于它反动的阶级本质,而其腐朽统治则是它政治、经济、军事全面破产的必然结果。
⑶通过对中国革命胜利的基本经验的总结,引导学生认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是在革命斗争中形成和确立的,中国走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人民的历史选择,从而对学生进行热爱中国共产党、坚持社会主义四项基本原则的教育。
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24课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表格式说课稿
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24课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式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24课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是一节讲述中国解放战争胜利的历史课。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包括解放战争的背景、主要战役和胜利意义。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解放战争的历史背景,掌握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的过程和胜利意义,认识解放战争的胜利为新中国建立奠定了基础。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解放战争有一定的了解。
但学生对于解放战争的具体过程和胜利意义可能还不够深入。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等方式,深入了解解放战争的历史背景、战役过程和胜利意义。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解放战争的背景,掌握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的过程和胜利意义,认识解放战争的胜利为新中国建立奠定了基础。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等方式,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解放战争胜利的尊重和敬佩之情,增强学生的国家荣誉感和民族自豪感。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解放战争的背景、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的过程和胜利意义。
2.教学难点:解放战争的胜利意义和学生对历史事件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讲授法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历史图片、地图等教学辅助材料,生动展示解放战争的历史场景,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直观感受。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播放解放战争胜利的歌曲或视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进入解放战争的历史情境。
2.自主学习: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解放战争的背景,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的过程和胜利意义。
3.合作探究:将学生分成小组,让学生通过讨论、分析等方式,深入研究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的过程和胜利意义,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历史思维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节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发展(说课稿)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发展》是中国近现代史下册第三章《人民解放战争》中的第三节内容,主要讲述人民解放战争第二年、第三年的作战经过和历史意义。
本节教材无论在本章还是整个中国近现史乃至今天,都有着重大的深远的历史地位和历史意义,解放军的战略反攻和战略决战的胜利,是人民解放战争取得胜利的一个转折点和新民主主义革命在全国胜利的一个重要的基础。
2、说重难点:
(1)重点:三大战役的胜利及历史意义
①分析:随着解放战争进程的发展,敌我双方军事力量对比发生很大变化。
同时,国统区民主运动高涨,国民党政治上十分孤立,后方不稳;而解放区基本完成土改,政权巩固,人民支授解放战争,因此决战时机已经到来。
中国共产党抓住时机,展开三大战役,为解放全中国奠定了基础。
学习这一内容既有利于学生把握历史发展基本线索,又有利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②突破策略:
(1)利用多媒体设备展示三大战役路线图(flash版),边展示边讲解。
(2)思考讨论:为什么战略决战首先选在东北战场?
在淮海战役中,解放军采取了怎样的作战方式?
为什么北平能够得到和平解放?
(2)难点:
难点一:解放区的土地改革与解放战争进程的关系是本节难点。
①分析:解放区的土地改革是中国民主革命的任务。
广大农民是否能够真正调动起来,投身于革命战争、支援革命战争,是关系解放区民主政权能否巩固,工农联盟能否巩固以及解放战争能否取得胜利的关键。
因解放战争的胜利发展又有效地保证了土改的进行,保卫了土地改革的成果。
要引导学生体会经济与政治的关系,体会民主革命中农民阶级的作用,从而深刻理解人民群众的支持是解放战争胜利的可靠保证。
②突破策略:
引导学生回忆中共在不同时期制定了不同的土地政策的内容及取得的意义,分析为什么中共会在不同的时期制定不同的土地政策的原因?对此你有何认识?
难点二、战略反攻主攻方向的选择
①分析:在第二年的战略反攻阶段,中共将中原地区作为反攻的主攻方向,是有其深刻的原因:A中原地区敌军力量薄弱;B能够直接威胁国民党统治的心脏地区;C能够得到人民的有力支持。
②突破策略:
1、引导学生回忆解放战争第一年的作战情况和国民党的重点进攻方向。
2、播放战略进攻前国共双方实力对比的视频影片。
3、播放战略进攻形势示意图(flash版),边展示边讲解,给学生一个直观的印象。
3、说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①解放区的土地改革;
②《中国土地法大纲》;
③解放军的战略反攻;
④刘邓大军等反攻方向;
⑤战略决战的胜利;
⑥三大战役的胜利及意义。
(2)、德育目标:
①解放区的土地改革具有重要意义,废除了封建制度的土地改革,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使解放战争迅速取得胜利的可靠保证。
②人民解放军战略反攻的胜利是整个解放战争走向历史胜利的转折点。
③三大战役在中国战争史上是空前的,三大战役的胜利为解放全中国奠定了基础,三大战争的胜利是人民战争的伟大胜利。
(3)、能力目标:
①过对民主革命时期土地革命和土地改革内容的教学,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和概括的能力。
②过对解放战争进程的教学,培养学生对战争进程的分析、归纳和概括能力。
③过解放战争中敌我力量变化的教学,培养学生用辩证的方法看待历史事件的能力。
二、说教法:
有关解放战争的知识,学生并不生疏,因此要注重教学上的情景设置和参与性:
1、采用“学生阅读—教师设问—讨论回答—思考补充—教师总结—认知练习”的教学模式,遵循“感性认识—实践应用—理性认识”的认知规律,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如对蒋介石“攘外必先安内”政策的教学就可以这样尝试。
2、采用“阅读看图—画图讲图—提出问题—讨论回答”的方式,对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发展进行教学,加强学生动手动眼动脑能力,活跃课堂气氛,体现“三个整合”的教育理念。
3、教学设备:多媒体平台、音频视频材料、地图等。
三、说学法:
1、学情分析:
首先学生已具备相当水平的文科知识和自学能力,对人民解放战争的内容在小学初中有所学习,感性认识较强,但发散思维、知识连贯性、学科迁移能力不够。
其次今年的高一年学生是随着新课程一起成长起来的,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对学生积极性和主动性的调动,让学生能够在探究、合作中获取知识,提高能力,避免一言堂的出现。
2、学法指导:
(1)课前指导:让学生带着问题预习;准备地图;整理学过听过的有关解放战争的文章和故事。
(2)课堂指导:要求学生读文看图、画图讲图,学会以图代文,图文转换。
指导学生运用政党政治常识和地理知识结合历史知识展开思考讨论问题。
(3)课后指导:指导学生观看有关解放战争的影视或阅读有关文章书籍;做相关的练习,加强对本课的理解和掌握。
四、说过程:
[导入新课]回忆解放战争第一年的作战形势和国民党的重点进攻的方向。
[展开教学]
一、解放区的土改
时间:1947年
内容:略
意义:一亿多农民获得土地;调动了农民的革命和生产积极性;是解放战争迅速取得胜利的可靠保证。
思考:自1931~1947年来,中共先后实行了哪些不同的土地政策?主要原因是什么?各有何意义?有何认识?
(提示:主要原因:依据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
认识:中共的政策具有实事求是的原则;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原则;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原则。
)
二、战略反攻
标志:1947年6月,刘邓大军渡过黄河,千里跃进大别山。
方向:中原地区。
情况:(略)
意义:扭转了全国战局,是解放战争走向胜利的转折点。
思考:为何反攻方向选择在中原地区?
中原地区敌人力量空隙;(主力在陕北、山东)
大别山地区是老区,群众基础好;
中原地区战略地位重要。
引用课本59页材料,分析:人民解放军第二年的任务是什么?主攻方向?具体情况怎样?有何意义?
三、战略决战的胜利
1、战略决战时机的成熟:1948年,敌我力量发生了重大变化,国民党军从全面进攻、重点进攻转入重点防御,解放战争进入夺取全国胜利的决定性阶段。
①解放军方面:军队数量迅速增加(280万),装备有了很大改善,解放区基本完成了土改,后方巩固。
②国民党军方面:军队数量迅速下降,士气低落,发动内战遭到广大人民的强烈反对,处境孤立。
2、三大战役:1948-1949年,辽沈、淮海、平津战役。
(指导学生阅读课文,思考问题,了解三大战役的过程。
)
①为什么战略决战首先在东北战场展开?(当时东北战场形势对我最为有利,在兵力上已占优势,拥有广大巩固的后方;东北敌军孤立分散,所占地区十分狭小,敌军战略意图或撤或守,还举棋不定。
)
②淮海战役中,解放军的作战有什么特点?(集中兵力,形成局部优势,对敌各个击破。
)
③平津战役中,北平为什么能够和平解放?(解放军采取了将敌分割包围,断其退路再消灭的方针。
北平国民党军总司令傅作义在困守孤城的情况下,由于中国共产党的努力争取,率部接受和平改编。
)
3、三大战役的作用:人民解放军共歼灭和改编国民党军150多万人,国民党军的主力基本被消灭,为解放全中国奠定了基础。
[课堂小结]这节课我们学习了解放战争第二年、第三年的历史,即“解放战争的胜利发展”的重要原因是中共1947年颁布《中国土地法大纲》,在解放区进行了土改,为解放战争的胜利提供了物质基础和经济基础。
:“胜利发展”的主要表现是1947年人民解放军转入战略专攻,对扭转战局起了决定性的作用,也是人民解放战争走向胜利的历史转折点;1948年9月——1949年初,人民解放军和国民党军队进行战略决战,基本消灭了国民党军队的主力。
“胜利发展”的直接后果是为解放全中国奠定了基础。
关于人民解放战争胜利的历史,我们下节可再讲。
[布置作业]思考:三大战役是在什么形势下发动的?有什么意义?
[课后一得]三大战役的过程以学生阅读、思考、理解归纳为主,避免一讲到底。
[板书设计]
一、解放区的土地改革
1、时间:1947~1948年
2、内容《中国土地法大纲》土地总路线
3、意义:
二、解放军的战略反攻
1、时间:1947年6月
2、标志: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
3、主攻方向:中原地区?原因:
4、内线作战:东北、华北、西北
5、意义:
三、战略决战的胜利
1、决战的时机
(1)解放军方面:
(2)国民党军方面:
2、三大战役
(1)辽沈战役
①时间:1948年9月~11月
②经过:
③结果:
(2)淮海战役
①时间:1948年11月~1949年1月
②经过:
③结果:
(3)平津战役
①时间:1948年11月~1949年1月
②经过:
③结果:
3、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