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太湖地区生态文明联动发展的战略思考
太湖水环境综合治理的实践与思考探析
太湖水环境综合治理的实践与思考探析发布时间:2021-09-23T05:08:16.973Z 来源:《科学与技术》2021年14期作者:包成杰(第一作者)、郑辛楠、郝庭栋[导读]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城市化进程不断推进,太湖流域的经济近几年正在飞速发展包成杰(第一作者)、郑辛楠、郝庭栋皖江工学院安徽省马鞍山市 243031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城市化进程不断推进,太湖流域的经济近几年正在飞速发展。
受到多年前太湖蓝藻事件的影响,给太湖流域的经济造成了十分严重的打击。
但随着近几年当地政府的不断治理,太湖的水环境整体出现较好改善,蓝藻爆发情况已经得到初步遏制。
通过大量实践证明,当前的治理措施是十分有效的,通过采取调水引流、打捞生物、源头控制、清理淤泥等多种措施,对于污染控制十分有效。
对于太湖这样的湖泊污染进行全面治理,控制源头污染是重要的环节,也是今后转变太湖经济发展的重要方式。
通过将优良的水质进行引入,从而有效增长太湖的生命周期。
太湖的污染是由于上个世纪以及当前各种污染现象造成的超负荷结果,在短期内很难得到彻底根除。
并且当前太湖的污水处理能力,还是要得到进一步修复,太湖中的蓝藻生长条件当前已经得到初步遏制,但在未来如果太湖环境发展成为适合蓝藻生物生长的环境,太湖蓝藻危害仍然有可能会爆发,所以当前太湖的水环境治理还需要得到重视。
关键词:太湖水环境,综合治理,实践探究太湖蓝藻事件的发生,导致2007年无锡市周边地区发生了严重的供水危机。
太湖蓝藻现象的出现,引起了中央高度的重视以及全社会的广泛关注。
在2008年国务院就已经批准了关于太湖流域综合治理的各种方案,目的就是为了进一步提升太湖流域的水环境综合治理能力。
通过对太湖流域进行全面的措施调整,实现了对太湖环境的整体改善,并且在这几年中太湖流域的整体环境,由于政策的实施得到了有效改善。
1太湖流域治理手段取得的初步成效由于太湖流域采取合理的治污措施,使得太湖流域的供水安全,整体得到了保障,太湖恶化的趋势的有效控制。
关于太湖生态环境问题及其保护措施的探讨
3.水生植被被破坏情况严重。太湖的水生植被可以吸收沉 积物中的营养盐,提高水体对有机污染物与重金属的净化能 力,抑制藻类的过度生长,维持太湖流域的营养平衡,防止太 湖出现富营养化的状况。但是由于受到各种污染和营养盐的过 度输入,使得太湖流域的水生植被被破坏,导致太湖的水体富 营养化情况严重,以蓝藻为代表的藻类过度生长,使得太湖生 态环境的平衡被打破,其水质状况、渔业资源和交通运输等各 个方面收到的影响十分严重。
(作者单位:苏州市吴江区苏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
(上接第64页)
有关部门要高度重视开封饮食文化的开发,必须明确开封旅游 餐饮业在建立旅游强市中的地位和作用,建议开封成立旅游饮 食文化开发相关部门,开展旅游餐饮文化产业政策研究,提出 扶持政策,促进其发展壮大,最终使饮食文化产品成为开封的 旅游中的拳头产品或品牌。当然还要按市场经济规律办事,应采 取“政府政策主导,多方配合,企业主角”的操作模式进行。
相结合的策略,让太湖的生态环境始终处于良性的休养生息循 环状态,在丰富渔业资源的基础上,维持其长久的发展。
3.恢复和保护太湖流域水生植被,发挥其净化水质和抑制 藻类的作用。水生植被对太湖生态环境的影响不可忽略,因此 地方政府要采取积极的措施恢复和保护太湖流域的水生植被, 时期发挥应有的作用。
依据水生植物生长需要充足光照条件的特点,地方政府可 以采取降低水位的方法,为水生植物的生长创造合适的光照条 件,以利于水生植物进行正常的光合作用,减少太湖流域悬浮 物的浓度。同时,地方政府可以采取制造较小风浪的措施,以 去除附着在水生植物叶片与根茎上的生物,避免其对水生植物 的光合作用造成不利影响,并增加水生植物的叶片和水体之间 碳交换的频率,从而水生植物光合作用的效果得到强化,促进 其有力生长,进而净化太湖流域水质。
关于生态文化休闲太湖的哲学思考
关于生态文化休闲太湖的哲学思考摘要近年来,随着太湖流域经济的快速发展,流域经济社会涉水问题增多,严重的富营养化常常诱发蓝藻爆发,严重影响市民生活和渔民生产,武进太湖湾旅游度假区太湖湾提出“生态太湖”、“文化太湖”、“休闲太湖”,本文结合武进太湖湾的治理开发和保护进行哲学上的一些思考。
关键词生态太湖文化太湖休闲太湖哲学思考中图分类号:F590文献标识码:A提倡“生态太湖”、“文化太湖”、“休闲太湖”既是太湖治理开发长期实践的结晶,又是新时期治湖事业的新起点;既是对太湖开发现状、太湖生态系统遭遇威胁的必然反映,又是人类治湖史上一次认识上的质的飞跃,体现了流域机构由太湖开发利用管理者向“太湖代言人和保护神”的角色转变。
坚持以人为本,促进人水和谐,其核心就是维持太湖健康生态。
实施基于生态系统的流域统一管理是推进太湖流域的“良治”与可持续发展的优先任务。
维系太湖健康生态的理念蕴含着深远的理性思考,彰显出鲜明的时代特征,是科学发展观在太湖的具体体现,标志着治湖方略达到了新的境界,这一新理念的提出具有重要的里程碑意义。
一、生态、文化、休闲太湖的辩证唯物主义思考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认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处在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之中,世界上的事物、现象千差万别,它们都有各自的互不相同的规律。
尊重客观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离不开发挥主观能动性;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基础,必须把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结合起来。
人们要想在活动中获得预期的目的,即取得成功,就要从实际出发,坚持实事求是,认识和尊重客观规律,按照客观规律办事,否则就会受到客观规律的惩罚。
太湖也不例外,它与人类、与人类社会经济的发展、与大自然中的其他生态要素都有着密切的联系,有着一损俱损、一荣俱荣的高度关联。
长期以来,人们为了生存与发展,对太湖进行了开发利用,取得了十分巨大的成就。
二、生态、文化、休闲太湖是可持续发展的要求1989年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EP)第15届理事会通过的《关于可持续发展的声明》认为:即可持续发展系指满足当前需要,而又不削弱子孙后代满足其需要之能力的发展,可持续发展包括生态持续、经济持续和社会持续,三者相互关联、不可分割。
对太湖流域水环境保护对策的思考
, l| l ,  ̄
太湖流域跨六省一市, 水资源流动性太 、 分布广 、 公共物品
的特性 , 决定了水资源产权界定的困难 以及实施产权 的难度极
妊
在市场 机制不能很好地起 作用的情况下 , 可能需要 政府的 干 预。 政府干预 的目的在于通过税收、 管制 、 建立激励机制和制
圈 2 太湖水体近 2 0年总磷平均蔼度变化
度改革来纠正市场失灵。市场失灵为政府干预制造了借 I。 : 政 J
环 境 保 护
・
2— 5
维普资讯
23 . 产 业 结构 失 衡
贷条件 和折 1实行优惠政策 。在试点的基 础上 , 日 全面推行环保
投资有偿使用 。 开辟各种 资金渠道 , 增加环保投 人 , 允许地方通 过多种渠道 吸收资金 , 包括中长期债券、 股票或 利用外资等。 政 府应增 加对基础产业 、 基础设施和公益事业 的投资。努力把环 保工作推向市场 , 对环保项 目实行招标承包 。鼓励私营企业参 与环保 服务 . 以引进竞 争机制 = 政府还 应把 产业政策与环境政策相结合 , 促进经济结构 的 调整。在当今全球化与 区域 化的过程 中, 以部 门倾斜为主的产 业政策需要结合变化 了的形 势加 以相应转变。 现在地理 与湖泊研 究所 ,南京 200 ) 108
提
要 本文在分析太湖流域水环境问题的基础 上 , 揭示了产生这些问题 的本质 , 探讨如何充分利用市场机 制更经济、 更有
效地保护太湖流域水环境 , 按照可持续发展的要求提出 了若干对策 建议 。
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保护的思考与建议
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保护的思考与建议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保护是当今社会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
随着人类经济的发展和社会进步,环境污染、资源浪费、生态破坏等问题日益突出,给人居环境和生态环境带来了严重的威胁。
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和美好未来,我们必须积极思考和采取行动,建设良好的生态文明和保护环境。
首先,加强生态文明建设需要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
传统上,人类倾向于以破坏自然和消耗资源为代价来追求经济利益。
然而,我们必须认识到,只有保护和修复自然,才能确保人类的生存和发展。
我们应该摒弃"人定胜天"的传统观念,而是要树立"天人合一"的新理念,积极探索与自然和谐相处和可持续发展的方式。
其次,加强环境保护需要加强对环境污染的治理。
环境污染是当前环境问题的主要表现,包括水污染、土壤污染、大气污染等。
我们应该加强环境监测和治理,加大对污染企业的打击力度,推动污染源的减排治理。
同时,通过加强环境教育,提高公众的环境意识,鼓励大众参与环境保护和绿色生活。
再次,加强生态文明建设需要重视保护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和多样性。
生态系统是维持生态平衡和生物多样性的关键因素,也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我们应该保护和修复生态系统,促进生物多样性的恢复和保护。
这可以通过建立自然保护区、推动生态修复、限制砍伐和开发等方式来实现。
最后,加强生态文明建设需要重视资源的合理利用和循环利用。
资源的过度开发和浪费不仅导致了资源短缺,也加剧了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
我们应该加强资源管理和循环利用,推动资源的节约和再利用。
通过推动绿色技术和循环经济,减少资源的消耗和浪费,实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在思考和建议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保护的过程中,我们也需要充分认识到保护环境和生态是一项长期的任务,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和参与。
政府、企业、公众、学校等各个方面都应该发挥自己的作用,齐心协力构建美丽家园。
总之,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保护是当今社会的重要任务。
环太湖环境保护方案
环太湖环境保护方案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城市的不断扩张,环境污染问题愈发突出,环境保护问题也越来越受到重视。
太湖地区是中国大陆最大的淡水湖泊之一,位于江苏、浙江两省交界处,是周边地区的重要水资源和天然景观,但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也面临着环境污染等问题,因此保护太湖环境显得尤为必要。
一、认识太湖环境问题太湖环境问题是指受到工业、农业、城市化和人类生活等因素影响,导致太湖水体和湖岸带的生态环境遭受破坏和污染而引发的一系列问题。
太湖的主要污染问题包括水质、河道、环境等方面的问题。
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太湖水质问题太湖水质一直是该地区关注的问题之一,尤其是在去年江苏省出现蓝藻污染事件后更是引起人们的高度关注。
太湖水质的下降与工业和农业污染是有很大关系的,随着工业的迅猛发展,大量的工业废水直接排放到太湖中,导致水质持续恶化,对当地的渔业和水产品加工企业也带来很大的影响。
2、太湖河道问题河道的问题主要体现在河道淤积、岸线塌陷和河道漂浮物等方面,这些问题都会严重影响太湖的生态环境和周边地区的环境。
3、太湖环境问题在太湖周边,城市化建设过程中大量的采石、挖沙、打钢结构、砖块等施工操作导致太湖周边的环境污染,不良影响在加剧。
虽然大部分污染都是人为造成的,但生态环境和自然环境的恢复也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等资源。
二、加强太湖环境保护在太湖环境保护方面,应采取多种手段综合治理太湖环境,保护太湖水资源。
具体措施如下:1、加强工业污染治理加强对工业污染企业的监管,打击污染行为,加强环保配套设施建设,提高污染治理能力,建立工业废水排放的动态监测,及时发现污染源,防止模拟排污。
2、农业污染治理加强农业污染防治工作,减少化肥和农药使用量,推广节水灌溉技术,防止化肥和农药直接流入水体。
3、加强河道治理加强河道整治,清除淤泥,消除堵塞,埋深岸线,建立集中收养体系,对进入太湖的污水进行集中处理,防止太湖水面污染。
4、进行环境监管加强环境监控,建立太湖环境监管中心,实时监控水质状况、土壤条件、大气环境等方面。
统筹视角下的环太湖地区发展策略研究
景名胜区也是环太湖地 区 的组成部分, 是环太湖地区主要 的生 态和旅游 基地, 其发展依托 于环太 湖地 区的整体发展 。 十一五”期间,我国加大了区域 规划的力度 .其中长江三角洲区域是我 国重点培育的发展区域 .环太湖地区则 是该区域的核心部分。所以,太湖风景 名胜区的总体发展也应从 区域协调和
具有一 般 风景 名胜 区功 能 .又具有城 市
内.也有部分位于城市产业圈层或两圈 层交汇处 .不同圈层的景区发展定位应 有所区别 ( 1。 表 )
公园的功能,是城市生态绿地系统的重 要组成部分和生态支持系统。相对于 远 郊型风景名胜 区.城中型 或近 郊型 风景名胜 区受城市生活和城市建设的负 面影响更大。从太湖风景名胜区分布与
成 生态 农 业示 范 带 与旅 游休 闲带 ;
5k ~ 10 m 为 主 要 城 市 产 业 圈 层 0m 0k
是第二产 业的主要 发展 空 间。两 个 圈层
快速交通网络,位于长三角区域核J地
带 的环太 湖地 区也 着 力构 筑 与衔 接环湖
融合交汇处.为创意产业和科研产业等 新型产业的发展空间。太湖风景名胜区
的特色。因此.从区域协调与统筹角度
出发.太湖风景名胜区发展的基本思路 主要包括 :
21环太湖产业协 同发展 . 环太 湖 地 区经 济发 展 长 期 以 来 具
统筹的角度出发,促进太湖风景名胜区 作为一个整体合理发展,与环太湖城镇
共同推动环湖地区经济和社会进步 从 而成为整个长三角区域发展的推动力之
表1不 同圈层 的景 区发展定 位解 析
表2 环湖 中心城 市建设 用地 发展概 念 城 市 中心城市 发展 规模 ( 2 j 2 0 0 发展方 向 增长边界
苏州环太湖地区生态旅游开发现状及对策分析
区域经济453苏州环太湖地区生态旅游开发现状及对策分析黄 平 苏州经贸职业技术学院旅游系摘要:太湖的大部分面积都在苏州,苏州环太湖地区的区位优势不仅使其远离闹市,因此受到工业化、城市化影响相对的比较小,是绝佳的生态旅游地。
本文在国内外关于生态旅游研究的基础上,以苏州部分作为实例,指出环太湖地区生态旅游开发存在的问题,分析了该区域发展生态旅游的优劣势,并提出解决问题的若干建议。
关键词:苏州环太湖地区;生态旅游;对策中图分类号:F590.1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34-000453-02一、苏州太湖地区旅游资源及开发现状1.生态旅游资源得天独厚太湖面积广泛,苏州市境内湖水面积为173.4.10平方公里,占太湖面积的74%。
苏州环太湖地区景色宜人,风光秀丽,各种生态旅游的资源十分的丰富。
它不仅拥有太湖风景名胜区中的2个主要景区、1个国家森林公园、1个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园区、1个国家地质公园、2个省级历史文化名镇、4个省级文保护单位,还包括了36个各类旅游景点,既有山水湖泊,又有园林宅第和文物古迹。
这些生态旅游资源互相渗透,各具特色,是苏州环太湖旅游经济产业带的龙头和中心区。
其中以西山和东山最为出名,景区内群山连绵起伏,草木苍翠欲滴。
太湖也有着著名的湿地资源,以太湖湿地为依托的太湖国家湿地公园位于此区域内。
动植物资源也十分丰富,太湖中的鱼类达到了107种,岛上有银杏、枇杷和红橘等植物及穹术、三七、党参等许多珍贵药材。
2.生态旅游开发已引起重视虽然苏州环太湖地区的资源开发没有其他地区来得早,但是,随着近年来苏州市“沿湖”发展的势头日益的增长,使得环太湖地区的战略地位日益提升。
环太湖地区建成了苏州太湖国家旅游度假区,并且发展的主线确定为旅游业,不断加强各种旅游项目的引进开发,苏州海洋馆、牛仔乡村俱乐部、缥缈峰景区为代表的一批能够满足旅游者需求的功能性项目成功建成并且投用。
另外每年还会举办太湖梅花节、尊重生态的太湖开捕节、还有有着传统节日气息的太湖龙舟赛等20多项专题活动,成功促进了太湖生态旅游品牌的不断提升。
关于太湖流域的水环境与生态农业的若干思考
水环境治理现状
治理措施
治理挑战
太湖流域已经采取了一系列水环境治 理措施,包括建设污水处理厂、推行 生态养殖、加强工业污染治理等。
太湖流域的水环境治理面临着诸多挑 战,如资金投入不足、技术水平不高 、管理不到位等。这些问题制约了治 理工作的深入推进。
治理成效
经过多年的治理,太湖流域的水环境 状况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改善,但仍然 存在不少问题,如水质不稳定、水生 态系统破坏严重等。
生态农业在太湖流域的实践案例
太湖流域的生态农业实践案例包括稻 鱼共生、稻虾共生、有机蔬菜种植等 多种模式。
例如,稻鱼共生模式通过在稻田中养 殖鱼类,实现了稻田营养物质的循环 利用和鱼类的增收,同时减少了化肥 和农药的使用量。
这些实践案例在提高农业生产效益的 同时,也有效地改善了当地的水环境 和生态系统。
关于太湖流域的水环境与生 态农业的若干思考
汇报人:文小库 2023-12-30
目录
• 太湖流域水环境现状 • 生态农业在太湖流域的实践与
挑战 • 太湖流域水环境与生态农业的
互动关系
目录
• 太湖流域水环境治理与生态农 业发展的政策建议
• 太湖流域水环境与生态农业的 未来展望
01
太湖流域水环境现状
太湖流域的农业污染主要来自化 肥、农药的使用以及畜禽养殖废 弃物的排放。这些污染物通过农 田径流和雨水冲刷进入水体,造
成水体富营养化。
工业污染
太湖流域的工业污染主要来自化 工、印染、造纸等重污染行业的 废水排放。这些废水未经处理或 处理不达标就排入河道,对水环
境造成严重破坏。
生活污染
生活污染主要来自居民生活污水 、垃圾等废弃物的排放。这些废 弃物未经处理直接排入水体,造
生态文明新城战略构想的思考、建议和经验.doc
生态文明新城战略构想的思考、建议和经验区委熊书记最近提出了建设生态文明新区的战略构想,我认为是非常正确的。
这里有一些关于这个问题的个人想法。
我所在的区现在正在做两件事,一是发展工业,二是在城东建一个新区。
这也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双翼齐飞,由两个轮子驱动。
只有把这两件事做好,两个轮子转动起来,我们才能加快我们地区的发展。
工业的发展要求我们建立工业区,引进一些重大项目,特别是那些有根的项目。
城市东部新区的建设要求我们提前规划,逐年推进,使我们的区迅速向中心城区迈进,为城市的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那么我们想要建设什么样的新城东区呢?建设生态文明新区的战略构想回答了这个问题。
为什么要提出这样一个战略概念?首先,这是我们区的发展需要。
在未来的一段时间内,我区必须把建设生态文明新区作为核心战略。
恐怕其他战略任务甚至所有工作都将围绕这一核心战略展开。
第二,我们只需要看一下做大做强的大局,就可以知道为什么要提出这个核心战略。
_ _城市的城市建设是按照向东扩展、向西推进、向南延伸、向北突出的思路进行的。
东拓是我区城东新区和高新技术开发区的科技新城。
多年来,城市东部的变化一直是最快的,一些专家和学者经常惊叹于这些变化。
西进运动是西湖区朝阳岛的开发建设。
这块土地已经储备多年,今年已经开工建设,将建成“四个新城”。
在南延,有南大门的建设,由_ _县推进。
李安堂县已被改造成长南新区和_新城。
按照红谷滩标准规划建设,需要3-5年时间才能实现与城市的无缝连接。
还有青云谱区雄心勃勃的计划,要建设一个新的繁荣的南方城市,并把它变成一个工业支持的城市副中心。
北突厥斯坦,在大厂北一江两岸新城建设的总体框架下,红谷滩新区作为加快现代化城市建设的核心区,无疑处于领先地位。
新建县城以红谷滩为基础,基础设施与红谷滩区完全连通。
它将很快融入大城市,并建成大城市的核心区域,实现从郊区建设到新城的历史性转变。
未来到底属于谁?这是一个房地产经纪人用来推销他的房地产的广告,但它讲述了当今各城市发展和建设的生动场面和竞争态势。
太湖流域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模式探讨与实践
的水 生 态 文 明体 系 . 这是 水 生 态 文 明
城市 建设 工作 的重 点 内容 。
2 . 不 同水域 特色的水 生态文 明 城市建设
( 1 ) 无 锡 市 水 生 态 文 明 建 设 重 点
和 实 践
无 锡 市 水 生 态 文 明城 市 创 建 的
慢: 且 由于长期 以来不 合理 的经 济增长
文 明试 点 城 市 为 典 型 进 行 研 究
二、 不 同水 域 特 色 的 水 生 态 文 明城 市 建 设模 式 和 实 践
1 . 水 生态 文 明城市建 设 的工作
重点
为建 设 合 格 的 水生 态 文 明 城市 ,
必 须 提 高 城 市 规 划 中 水 系 规 划 的地
管. 通 过调水 引流 增加 河湖水 动力 . 提
中图分 类 号 : T V+ X1 7 1 . 4
文 献标 识码 : B
文章 编号 : 1 0 0 0 — 1 1 2 3 ( 2 0 1 5 ) 1 7 — 0 0 2 3 — 0 2 用地 规 划 为 主导 . 很 少把 水 系 规 划 与 社会 、 经济 、 产业发展、 人 文 因素 等 真 正 看作 为 一个 有 机 整 体 . 绝 大 部 分城 市 和 地 区 的水 资 源 可 持 续 规 划 依 然 停 留在 理 论层 面上 。因此 , 在 水 生 态 文 明城 市 建设 过 程 中 . 坚持 将 城 市规 划、 产 业 布 局规 划 和 水 系规 划 有 机 结 合. 通 过 一 系列 工 程 措 施 、 非 工 程措
水 生 态 文 明论 坛
2 01 5 . 1 7 中 国水 利
太湖 流域 水 生 态文 明城 市 建 设模 式探 讨 与实践
关于太湖资源以及环境保护的报告
关于太湖资源以及环境保护的报告第一篇:关于太湖资源以及环境保护的报告关于太湖资源以及环境保护的报告一、太湖的简介太湖是太湖流域第一大湖,是我国第二大淡水湖,又是长江中下游五大淡水湖之一。
湖面形态如向西突出的新月。
南岸为典型的圆弧形岸线,东北岸曲折多湾,湖岬、湖荡相间分布,以湖岸计算的湖泊面积2427.8平方公里。
太湖中现有51个岛屿,总面积89.7平方公里。
因此太湖实际水面面积为2338.1平方公里,湖岸线总线405公里。
平均水深1.89米,从湖底地形可见湖盆的地势是由东向西倾斜,湖盆形态呈浅碟形。
在江苏省南部,浙江省北部,北临无锡,南濒湖州,西接宜兴,东邻苏州,水域面积约为3159平方千米。
太湖古称震泽、具区、笠泽、五湖。
历史上太湖水域基本属苏州所辖,今三分之二水域在苏州行政区划之内。
过去认为太湖是由长江、钱塘江下游泥沙封淤古海湾而成,有一种说法是近一万年前陨石撞击形成的湖荡区,产生了太湖、阳澄湖、淀山湖、金鸡湖、独墅湖、汾湖等众多湖荡,天体猛烈撞击而产生了一次较强大的地震等破坏,故古人称太湖为震泽。
正常水位3公尺时湖面积2,250平方公里,平均水深1.94公尺,蓄水27.2亿立方公尺。
主要水源有二︰一为来自浙江省天目山的苕溪,在湖州市以下分为70多条漊港注入;另一来自江苏宜溧山地北麓的荆溪,分由太浦、百渎等60多条港渎入湖。
太湖水由北东两面70多条河港下泄长江,以娄江(下游称浏河)、吴淞江(下游称苏州河)、黄浦江为主(“三江”)。
黄浦江为最大泄水河道约占总出水量的80%。
其余诸河港流量较小,每因海潮顶托或江水上涨而倒流。
整个太湖水系共有大小湖泊180多个,连同进出湖泊的大小河道组成一个密如蛛网的水系。
对航运、灌溉和调节河湖水位都十分有利。
江南运河是京杭大运河的组成部分,它自镇江谏壁口引长江水南流,穿过太湖水系众多的河流和湖荡,吞吐江湖,调节水量,成为这个水网的重要干流。
湖中现存岛屿40多个,以西洞庭山最大。
新一轮太湖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的思考和建议
关键词: 太湖流域ꎻ 蓝藻ꎻ 水环境ꎻ 综合治理
中图分类号: X52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2 ̄2469(2021)02 ̄0004 ̄03
障了治理成效 [1] ꎮ 太湖流域经过十二年的综合治
1 研究背景
理ꎬ 已取得显著成效ꎬ 但与治理目标相比ꎬ 仍有一
河( 湖) 污染物总量远超太湖纳污能力ꎬ 是太湖水
质难以达到治理目标的根本原因ꎮ
蓝藻水华与湖泊总磷循环之间存在反馈机制ꎬ
即水体中总磷升高有利于蓝藻生长ꎬ 同时蓝藻水华
也能加快湖体磷循环ꎬ 使得水体总磷浓度进一步升
高ꎬ 两者相互促进ꎬ 导致恶性循环
体水质的影响有限ꎮ
3 2 饮用水水源地水质尚未全面稳定达标
其中ꎬ 氨氮、 总氮已达到« 总体方案» 确定的 2020
载能力之间的矛盾依旧突出ꎬ 水资源短缺、 水生态
标 12% 、 74% ꎮ 与 2007 年相比ꎬ 高锰酸盐指数下
环境仍然存在水质不达标、 生态风险高等问题ꎮ
[4]
湖高锰酸盐指数、 氨氮、 总氮等主要水质指标持续
带、 长三角一体化等多个国家战略交汇区ꎬ 水利支
摘要: 经过多年治理ꎬ 太湖流域水质得到明显改善ꎬ 但由于入河湖氮磷营养负荷仍远超河湖纳污能力ꎬ 加之气象
因素等多重影响ꎬ 太湖蓝藻水华暴发风险仍然较高ꎬ 流域水环境面临形势依然严峻ꎮ 文章阐述了太湖流域水环境
现状ꎬ 分析了水环境治理面临的形势和存在的问题ꎬ 研究提出了新一轮太湖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的建议ꎬ 以期为
太湖流域地处长江三角洲的南翼ꎬ 行政区划分
定差距ꎬ 在治理过程中也暴露出一些新情况和新
属江苏、 浙江、 上海和安徽三省一市ꎬ 是我国最具
环太湖地区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战略思考
第 9卷 第 2期
20 0 8年 6月
江 苏 工 业 学 院 学
报
Vo . 1 9 No. 2
J OURNAL OF 儿ANGS P U oLYTEC HNI C UNI RS TY VE I
J n 20 u . 08
府 主导 经 济 发展 模 式 向市 场 主导 经 济 发 展模 式 转 变 ;在 保持 地 区发 展 速 度 的 基 础 上 ,不 断 提 高 人 民收 入 水 平 ; 强 生 态 保 护 ,形 加
成 以生 态 经 济为 核 心 的 可 持 续 发 展 格局 。 关 键 词 :环 太 湖 地 区 ;基 本 现 代 化 ;战 略思 考
人均 可支 配收 人达 到 2 1 6元 ,超过长 三角地 区的 00
国第 三大淡 水湖 。 湖 以及周 边地 区 。 括常州 、 太 包 无 锡 、苏 州 、嘉 兴 、湖州 ,合 计土 地面 积为 2 0 4 7 8 平
方公里 , 口约 2 0 人 0 0万 , 占长 三角 面积 和人 口总 约 数 的 14 / 。从 历史 看 ,这一 地 区是 长 三角 的核 心地
人均 1 7 9 ,已达 到中等 发达 国家水平 。环太 湖 91 元 地 区处在长 三 角地 区的核 心 区域 ,经济社 会发展走 在长 三角地 区 的前列 ,为环太 湖五 市率先 实现经济 现代化 奠定 了雄 厚 的物质 基础 。除此之外 ,环太湖 地 区率先基 本实 现现代 化 还有 以下优 势 : 第一 ,区位 优势 。一 是濒 临上海 。直 接受到上 海作 为 中 国经 济 中心 的辐射 , 于 2 1 将 0 0年在 上海 举 行的 “ 世博会 ”是 加速 环太 湖 地 区发展 的重 要战略
太湖流域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模式探讨与实践
太湖流域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模式探讨与实践太湖是中国重要的淡水湖泊,也是长江流域的重要组成部分。
然而,由于过度开发和污染等原因,太湖的水生态环境受到了严重破坏。
为了保护太湖的生态环境,推动太湖流域的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已成为当务之急。
太湖流域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可以从多个方面进行探讨与实践。
首先,我们可以从水资源保护的角度出发。
太湖是重要的淡水资源库,应当加强对太湖流域水资源的保护。
建立完善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和监测体系,加强对水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规划,合理调配水资源,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
此外,还应加强对水环境的监测和治理,严厉打击违法排污行为,确保太湖的水质安全。
其次,太湖流域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还需要注重生态保护与恢复。
在城市建设过程中,应当优先保护和恢复太湖周边的湿地、湖泊、河流等生态环境。
建立生态修复基金,用于湖泊、河流等生态环境的恢复和保护工作。
同时,要加强对湖泊、河流等生态环境的监测和管理,减少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破坏。
引导居民和企业采用环保型产品和技术,鼓励低碳生活方式,减少对生态环境的负面影响。
此外,太湖流域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还需要注重生态文明教育。
加强对公众的环境教育,提高公众的环境保护意识和责任感。
开展生态环境科普活动,加强对太湖流域生态环境保护政策的宣传解读,增强公众对太湖流域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认同和支持。
推动学校教育中加强生态环境教育的内容和能力培养,培养青少年的环保意识和保护太湖流域水生态文明的责任感。
最后,太湖流域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还需要加强区域合作。
太湖流域跨越多个省市,各地应加强合作,共同推进太湖流域的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
建立太湖流域的跨界合作机制,加强信息共享和协调合作,共同保护和恢复太湖的水生态环境。
推动区域间的产业转移和资源共享,实现太湖流域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良性循环。
总之,太湖流域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面临着诸多挑战,但也有着巨大的发展潜力。
只有加强各方合作,注重科学规划和管理,以人为本,全面推进太湖流域的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才能真正实现太湖水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恢复,建设出更加美丽和可持续发展的太湖流域。
关于太湖流域的水环境与生态农业的若干思考
两者互动发展的优势与挑战
优势
太湖流域的水环境和生态农业具有高度的互补性,水环境的质量对于生态农业的 发展至关重要,而生态农业的发展反过来又能改善水环境。
挑战
随着工业化、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太湖流域面临着严重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 压力,如何在保证经济发展的同时,保护和改善水环境和生态农业是一大挑战。
水质改善
生态农业的发展有助于改善水 质,通过减少污染物排放和加 强水土保持,提高水体的自净
能力。
03
太湖流域水环境与生 态农业的互动关系
水环境质量对生态农业的影响
肥力维持
水环境中的营养物质是农 作物生长的重要养分来源 ,水质恶化会影响农作物 的生长和产量。
病虫害控制
良好的水质有助于抑制病 虫害的发生,从而降低农 药的使用。
构建科学的监测体系与信息平台
环境监测
01
建立完善的环境监测体系,实时监测太湖流域的水质、土壤、
气象等环境指标,为生态农业的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信息共享
02
构建信息共享平台,实现农业生产、环境监测、市场信息等数
据的共享,提高信息利用效率,促进生态农业的发展。
预警机制
03
建立预警机制,对农业生产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进行预警和
02
生态农业在太湖流域 的实践
生态农业的核心理念
01
02
03
生态平衡
生态农业强调在自然系统 中保持生态平衡,通过优 化生物群落结构,维护生 态系统的稳定性。
资源节约
生态农业注重资源的高效 利用,减少化肥和农药的 使用,降低能源消耗,保 护土地和水资源。
持续发展
生态农业谋求经济、社会 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实 现经济繁荣、农民增收和 生态改善的有机结合。
对太湖流域进一步治理的一些认识和建议
对太湖流域进一步治理的一些认识和建议一、太湖流域治理1.加强综合治理。
太湖流域虽然有着独特的水资源体系和景观格局,但由于受到长达60多年的重金属污染、入湖污染物和地下水污染物的持续冲击,使得太湖流域的破坏情况较为严峻,因此综合治理工作具有特殊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2.科学管理和监督。
应在流域际、层面和地面等多维度实施细致的管理方案,根据实际局势多措并举,依托成熟的环境治理经验和专业技术,采取科学的管理和监督方式,有效及早解决太湖的各种水环境问题。
3.开展污染防治行动。
太湖流域被重金属污染,重污染物来源复杂,其中重要来源包括工业排放、生活污水处理厂排放、农田申请农药和养殖池污染等。
我们应加大重金属污染防治行动,加强污染源治理,抑制和减少悬浮物和有机污染,改善水质。
4.健全管理体系。
为更好地治理太湖流域,必须建立面向未来的管理体系,加强机构建设,加强监督机制,建立流域治理合作网络,加强政府和社会的相互协调,有效共同努力,将治理太湖流域的事业落实到位。
5.提高水质标准。
应切实发挥国家的指导作用,依据国家水质标准,制定出适合本区域的水质综合治理标准,严格执行控制落实,强制性地要求治理单位在一定时间内实现污染防治和水质提升要求。
6.加强治理技术支持。
要充分发挥新旧动能转换的支持作用,持续加大技术支持力度,加强新技术的引进与推广应用,在关键领域改造和集成创新,培育人才和技术,发展先进的太湖治理技术,特别是在重点领域的污染治理、河道整治、生态破坏等领域加强技术改造。
二、结语太湖流域治理是当前一项重要的环境改善工程,必须把治理太湖流域的工作置于更高的位置,以合理的治理模式,革新思维方式,科学管理和有效监督,建立和完善管理机制,采取全面的污染治理行动,提高水质标准,不断改进技术解决等方式,全面保护太湖流域的水环境,提高太湖的生态环境。
XX区在省生态文明大会上的交流发言
做好生态“加减法” 念活绿色发展经——在全省生态文明大会上的交流材料X市X区是X文化的重要发源地,生态红线保护区域占全区国土面积的X%,是X省生态红线区域最大的区(县、市)。
可以说,保护太湖水环境是X最大的生态担当。
近年来,X区坚持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优先位置,大力推进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扎实推进“263”专项行动,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太湖围网拆除”、“七子山地区大气环境整治”、“善人桥断面达标整治”三大环境整治标志性战役初战告捷;2018年获评首批省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省级生态文明示范乡镇实现全覆盖。
2018年以来,X区全面细化实施环太湖“加减法”,探索以建设“减法”换生态“加法”、效益“加法”,取得了阶段性成效。
实践表明,环太湖“加减法”以“一核一轴一带”生产力布局为基石,坚持全区“一盘棋”一体联动、互促共进,契合了环太湖地区的发展实际,体现了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高质量发展导向,是系统性思维和规律性把握在区域发展中的创新探索。
一是污染防治扎实推进,环境质量持续改善。
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关键和核心是打好打赢“蓝天保卫战”“碧水保卫战”“净土保卫战”三大战役。
X区围绕群众反映强烈的大气、水、土壤污染的突出问题,深入实施“河(湖)长制”“断面长制”,全面推进年度治太重点项目,太湖“五位一体”精细化管理成效明显,太湖X 水域水质稳定向好;开展集中式饮用水源地环境保护专项行动,完成渔洋山水源地、寺前水源地防护设施建设,取缔寺前水源地二级保护区内农家乐。
全面开展大气污染防治重点工程,持续推进化工、家具、印刷行业VOC治理和汽修行业整治,完成65蒸吨以上燃煤锅炉超低排放改造;全面落实环境空气质量管控措施,区域空气环境质量持续改善。
土壤污染防治工作步入正轨,完成202家重点工业企业用地及遗留地块基础信息调查及风险筛查,建立污染场地档案和土壤污染治理修复项目库,将土壤调查作为建设学校、商住等敏感项目的前置条件,环境风险得到有效防控。
2024年当好森林卫士建设生态太湖演讲稿
2024年当好森林卫士建设生态太湖演讲稿尊敬的领导、亲爱的同事们:大家好!我很荣幸站在这个演讲台上,向大家分享一些关于建设生态太湖的思考和建议。
首先,我想和大家共同回顾一下我们与太湖的渊源。
太湖是我国第三大淡水湖,被誉为“东方明珠”,拥有丰富的生态资源和壮丽的自然风光。
然而,随着经济发展的快速推进,太湖也面临着日益严重的水污染、生态破坏等问题。
作为森林卫士,我们肩负着保护太湖生态的重要使命。
要建设生态太湖,我们首先要认识到太湖的重要性。
太湖拥有丰富的生物资源,是我国东南沿海地区的重要饮用水源地,也是重要的旅游景区和渔业资源基地。
太湖的健康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而我们的行为也直接影响着太湖的未来。
因此,我们每个人都应该从自身做起,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保护太湖的生态环境。
其次,为了建设生态太湖,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有针对性的措施。
首先,我们要加大水环境治理力度,建立严格的排污标准和监管机制,有效防止工业和农业污染物进入太湖。
同时,我们还要加强生态修复,推动湖泊水质净化工程和湿地保护工程的实施,为太湖提供良好的生态环境。
其次,我们要加强太湖周边生态系统保护,建立太湖生态示范区,严格控制建设项目的规模和数量,防止过度开发破坏生态环境。
最后,我们要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公众环保意识,倡导绿色生活方式,让更多的人参与到保护太湖的行动中来。
此外,还有一些关键的问题需要我们共同关注。
首先是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
只有通过科学的研究和技术的创新,我们才能找到更好的解决方案,更有效地保护太湖的生态环境。
因此,我们应该加大对太湖生态环境的科学研究力度,推动环境监测和评估技术的应用,为太湖的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同时,我们还要加强与相关科研机构和高校的合作,共同开展科研项目,培养和引进更多的环保专业人才。
另外,合理利用资源也是建设生态太湖的关键。
太湖周边地区拥有丰富的资源,包括水资源、土地资源、旅游资源等。
我们要通过合理规划和管理,最大限度地利用这些资源,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良性循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环太湖地区生态文明联动发展的战略思考内容摘要经济建设一直是环太湖地区各市的工作中心和主要目标。
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环太湖地区环境质量恶化、跨界污染事故频发,资源、生态、环境问题不断加剧,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受到严重威胁。
鉴于生态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相辅相成的关系以及生态环境的区域性特征,区域联动是打破行政壁垒,构建环太湖地区生态文明的重要选择。
关键词生态文明联合行动环太湖地区作者曹小明嘉兴市委党校生态文明是社会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在人与自然和社会关系上的具体体现。
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建设一直是环太湖地区各市的工作中心和主要目标。
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环太湖地区环境质量恶化、跨界污染事故频发,资源、生态、环境问题不断加剧,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受到严重威胁。
“经济和生态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在生态遭到破坏的世界里不可能有福利和财富。
”①鉴于生态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相辅相成的关系以及生态环境的区域性特征,本文认为,以区域联动方式构建生态文明,无疑是环太湖地区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性课题。
一、环太湖地区生态文明面临的挑战由于快速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中人类活动的剧烈干扰和破坏,环太湖地区生态文明建设面临建设和破坏并存的复杂状况,挑战严峻。
1、人口膨胀问题截止2009年,环太湖地区5市常住人口为2713万,每平方公里平均人口密度为991人,人口密度约为东部沿海地区人口密度的2.5倍,全国人口密度的7.6倍,世界人口密度的76倍,密集的人口给区域资源和生态环境带来了沉重的压力。
2、资源短缺问题环太湖地区矿物资源短缺,煤、油等能源全部靠外部输入,能源对外依存度相当高,人均耕地面积约为全国的一半,资源和环境承载力十分有限,随着向工业文明的迈进,生态、环境、资源等矛盾日益突出,成为制约发展的瓶颈。
以嘉兴市土地供需现状为例,根据嘉兴市国土资源局预测,2006-2010年间,全市需新增建设用地26616公顷(39万9千多亩),2011-2020年间则需要新增建设用地28264公顷(42万2 千多亩),而全市耕地后备资源的潜力集中在土地整理上,2006-2010年可开发整理耕地14070公顷(21万 1 千多亩),2011-2020年可开发整理耕地3640公顷(5万4 千多亩),供需矛盾相当突出。
此外,水资源短缺问题也十分突出。
由于污染物排放总量急剧增加,水体迅速恶化。
2008年嘉兴市地表水断面水质,Ⅱ、Ⅲ类水体占3.22%,Ⅳ类水体占6.45%,Ⅴ类和劣于Ⅴ类水体占90.33%②,嘉兴已完全成为水质性缺水的城市。
3、环境污染问题以太湖无锡水环境质量状况为例,1998年国务院实施治理太湖的“零点计划”已过去十多年了,但太湖的水环境质量状况仍不容乐观。
《2009年无锡市环境状况公报》显示,太湖无锡水域整个湖区仍处于富营养化状态,其中除了五里湖整体水域水质处于Ⅳ类水水平外,梅梁湖和西部沿岸区整体水域水质都仍然处于劣Ⅴ类水平。
另外,由于工业废气等的排放,环境健康已受到严重破坏。
数据显示,环太湖地区酸雨覆盖率高达100%。
其中,2009年,无锡市区酸雨发生频率为50%,苏州市区酸雨发生频率为69.1%,常州市区酸雨频率为65%,嘉兴和湖州市区酸雨覆盖率均达80%,生态形势极为严峻。
4、土地退化问题不合理施用化肥、农药,造成了严重的土壤污染。
如无锡市上世纪80年代每公顷施用有机氮约80kg,90年代下降到50kg 左右,仅占总氮量10%,而且土壤速效磷低于10mg/kg 的占78.4%,速效钾低于100mg/kg 的占74.9%③,导致土地肥力退化。
“三废”及生活污水的排放加剧了土壤的污染。
苏州市有关部门广泛采集的151个土壤样品中,土壤汞污染率达68.2%,其中重度污染占9.3%④。
不适当的耕作,造成水土流失。
如湖州市现有水土流失面积达677.66km2,占总面积的11.6%,其中轻度侵蚀面积486.38km2,中度侵蚀面积147.12km2⑤。
许多地区土壤耕层变浅,容重增加,物理性状变差。
过量引用地下水导致地下水位下降,使土地发生盐碱化。
如常州市、苏州市和无锡市沉降中心最大累计沉降量分别达到8.63m、11.00m 和10.50m⑥。
5、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下降问题区域生态系统服务是指某一地区人类直接或间接从生态系统得到的利益,主要包括环境向经济社会系统输入有用物质和能量,接受和转化来自经济社会系统的废弃物,以及直接向人类社会成员提供服务。
比如人们普遍享用洁净空气、水等舒适性资源。
但由于过度开发和过度排放,环太湖地区的生态系统不断衰减,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显著下降。
以水环境为例,由于河湖水质大面积污染,太湖流域已成为水质型缺水地区。
可利用的优质水资源量大量减少,已严重影响工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用水。
目前流域内大中城市饮用水水源地水质大多得不到保障,以本地河湖为主要饮用水水源地的无锡、嘉兴饮用水水源安全问题最为突出。
无锡市的北部太湖水源地水质常年受蓝藻影响,2007年5月梅梁湖、贡湖蓝藻大暴发,导致梅梁湖小湾里水厂、贡湖南泉水厂原水恶臭,致使无锡市区80%的居民无法正常饮用自来水,引发了城市供水危机,造成较大的社会影响;嘉兴市境内河网水污染严重,原水水质难以达到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要求,饮用水水源污染问题已严重威胁到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
无锡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资料表明,1991年到2004年期间,无锡市区肝癌、胃癌、肺癌等主要恶性肿瘤的发病率、死亡率和在死因中的比例均呈现明显上升趋势。
研究表明,太湖水域蓝藻的代谢物微囊藻毒素在动物试验中表现出强促癌性,与太湖地区的几种消化道恶性肿瘤有一定的相关性。
江苏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资料也表明,环太湖地区已经成为恶性肿瘤的高发区。
二、国际上跨区域生态环境保护的启示环太湖地区包括浙江的嘉兴、湖州和江苏的苏州、无锡和常州,行政上分属两省5市,由于现行的行政管理体制只要求本地政府对本地环境负责,因此区域之间从本地区利益出发,以邻为壑,各搞一套,生产力布局、产业结构未与区域环境相协调现象普遍存在,可以说正是“各自为政”的管理体制造成了区域环境治理与保护的无序状态。
事实上,在跨区域环境保护方面,国际上有不少成功的做法和经验值得我们借鉴,而其中一个突出案例就是对莱茵河的区域联动治理模式。
莱茵河全长1300多公里,流经瑞士、德国、法国、卢森堡、荷兰等9个欧洲国家,最后由荷兰汇入北海。
莱茵河流域面积15万平方公里,德国占10万平方公里,其中有三分之一在莱法州境内。
在德国,莱茵河不仅是饮用水源,还作为航运、发电、灌溉和工业用水。
20世纪50年代末,德国等沿河国家开始了大规模的战后重建工作,大批能源、化工、冶炼企业同时向莱茵河索取工业用水,同时又将大量废水排进河里。
莱茵河水质急剧恶化。
在污染最严重的上世纪70年代,城市附近的河水中溶解氧几乎为零,鱼类完全消失。
为了使莱茵河重现生机,1963年,莱茵河流域各国与欧共体代表,在保护莱茵河国际委员会(ICPR)范围内签订了合作公约,由莱茵河保护委员会管理,委员会主席由9国环境部长轮流担任。
委员会秘书长一职由荷兰官员永久性担任。
因为,荷兰是莱茵河的入海口,一旦受污负面影响最大,其对于保护水系的要求最客观、也最有发言权。
莱茵河保护委员会每年举行一次全体会议,决策后由各国分别实施、也各自负担相关经费。
此外,技术性会议每周举行一次,而每两年则由委员会对各国实施水系保护的有关情况进行评估。
保护委员会制定了相应法规,强行对排入河中的工业废水进行无害化处理。
为减少莱茵河的淤泥污染,ICPR严格控制工业、农业、生活固体污染物排入莱茵河,违者罚款,罚金50万欧元以上。
保护委员会还实行“责任到户”,如委员会下面设置若干个专门工作组,分别负责水质监测、恢复重建莱茵河流域生态系统以及监控污染源等工作。
经过流域各国二十多年的共同努力,莱茵河的水质有了极大的改善。
2002年年底调查表明,莱茵河已经恢复到二战前的生物多样性水平。
可以说,莱茵河是目前世界上以区域联动方式管理得最好的一条河流,也是人与自然、产业发展与水系保护等关系处理得最成功的一条示范之河。
借鉴莱茵河的管理经验,环太湖地区可以通过区域联动方式,共建生态文明,努力实现资源利用与生态建设的均衡发展。
三、环太湖地区生态文明联动发展的理论和现实基础1、生态文明联动发展的理论基础----可持续发展理论20世纪六、七十年代以来,以全球气温变化、人口剧增、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等为主的生态与环境问题被认为是世界性的“生态危机”,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
1972年,环境保护运动的先驱组织、著名的罗马俱乐部给出了其第一个报告----《增长的极限》(由米都斯小组起草)。
该报告运用系统动力学的方法,将支配世界系统的物质关系、经济关系和社会关系进行综合,提出了人口不断增长、消费日益提高,而资源则不断减少、污染日益严重,制约了生产的增长;虽然科技不断进步能起到促进生产的作用,但这种作用是有一定限度的,因此生产的增长是有限的。
米都斯等学者认为,经济增长会导致资源损耗和环境破坏,一旦超过生物圈的环境承载能力,整个生态系统将濒临崩溃,经济收入水平的提高也没有意义。
所以必须执行严格的环保政策,甚至不惜限制经济增长,以保持环境与经济的平衡。
1992年,联合国环发大会通过的《21世纪议程》,正式提出走可持续发展之路,为人类改变传统的发展模式和生活方式,实现经济、社会、资源和环境协调和可持续发展树立了一座崭新的丰碑,包括我国在内的世界各国开始积极研究这一全新战略并逐渐形成了现代意义上的可持续发展理论。
可持续发展强调“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自身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它包括两个关键性的概念:一是人类需求,二是环境限度。
衡量可持续发展有三方面的指标:经济的、环境的和社会的,这三方面缺一不可。
就其经济观而言,主张建立在保护地球自然系统基础上的持续经济发展;就其环境观而言,主张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相协调;就其社会观而言,主张公平分配,既满足当代人又满足后代人的基本需求。
可以看出,可持续发展要求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要与自然承载能力相协调。
发展的同时必须保护和改善地球生态环境,保证以可持续的方式使用自然资源和环境成本,使人类的发展控制在地球承载能力之内。
因此,可持续发展强调了发展是有限制的,没有限制就没有发展的持续。
生态可持续发展同样强调环境保护,但不同于以往将环境保护与社会发展对立的做法,可持续发展要求通过转变发展模式,从人类发展的源头、从根本上解决环境问题。
对环太湖地区而言,经济的快速发展也使该地区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环境压力,目前,区域内绝大多数水体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污染,整个地区的酸雨污染非常严重,各种生态问题逐渐显露,环太湖地区已经成为我国新的生态环境脆弱带,这个昔日的鱼米之乡正面临着生存危机,这些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整个区域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