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史观题专项训练
高考历史史观详解大全(含例题)
一、全球史观(整体史观)1.基本概念:全球史观是将人类社会的历史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的,又称为整体史观。
它从世界历史的整体发展和统一性方面考查历史,认为人类历史的发展过程是从分散向整体发展转变的过程。
2.主要线索:①人类历史发展过程是从分散向整体发展转变的过程。
这一转变开始于15世纪末16世纪初的新航路的开辟,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形成标志着其基本完成,当今经济全球化趋势迅猛发展则是整体世界发展的深入阶段。
②生产力的发展和世界各地区交往的发展是人类历史发展的两条主线,建立在生产力发展基础上的各地区交往的发展是推动人类社会从分散发展走向整体发展的决定因素。
简单地讲,整体史观就是要把握人类社会横向发展的历史进程,在这一进程中重视交往、强调交往在人类历史发展进程中的作用,推动人类社会从分散走向整体发展的决定因素。
【例1】全球史观下的历史知识整合——世界市场:①1500年前后,新航路的开辟,世界市场开始形成。
②19世纪中期,以英国为中心的世界市场已初步形成。
③19世纪末20世纪初,随着世界殖民地的基本被瓜分完毕,世界市场体系最终形成。
④二战后,美苏冷战,两极对峙格局下,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形成⑤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经济全球化趋势迅猛发展。
二、文明史观1.基本内涵:文明史观,通常被称为文明史研究范式,是研究历史的一种理论模式。
文明史观认为,一部人类社会发展史,从本质上说就是人类文明演进的历史。
人类创造、积累文明的过程及其所获得的成果是历史的基本内容。
人类文明由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构成,三者在相互作用、协调互补中交替促进、共同发展。
2.主要线索:①从横向看,人类文明史的内涵包括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从范围上可以分为古希腊与古罗马文明、中华古代文明、西方资本主义文明、社会主义文明等若干文明。
②从纵向看,人类文明经历了渔猎采集时代、农业文明时代(包括新石器时代、青铜时代和铁器时代)、工业文明时代(包括手工工场时代、蒸汽时代、电气时代和信息时代)。
高考历史考点专项训练: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
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质1.20世纪70 年代中期,苏联成为世界第一大石油出口国,也是世界最大的粮食进口国。
到80 年代,苏联一半以上的外汇收入靠石油出口,而一半以上的外汇支出用于进口食品。
这种情况体现出苏联( )A.进出口贸易协调发展 B.新经济制度初现成效C.计划经济体制的优势 D.产业结构的不合理性【答案】D【解析】题干中“苏联一半以上的外汇收入靠石油出口,而一半以上的外汇支出用于进口食品”说明其进出口贸易过于单一,故A项错误;题干中“苏联一半以上的外汇收入靠石油出口,而一半以上的外汇支出用于进口食品”说明苏联经济制度存在问题,故B项错误;题干中“苏联一半以上的外汇收入靠石油出口,而一半以上的外汇支出用于进口食品”说明苏联计划经济体制存在严重问题,故C项错误;题干中“苏联一半以上的外汇收入靠石油出口,而一半以上的外汇支出用于进口食品”说明苏联重工业发达,农业落后,故D项错误。
2.苏联工业利润总额从1965年的225亿卢布提高到1970年的560亿卢布;国民收入年均增长率由1961—1965年间的6.1%增加到1966—1970年间的7.7%。
这一现象的出现A.使苏联打开了改革的闸门,具有探索性和开创性B.使企业获得了独立自主的地位,促进了工业的发展C.使苏联一跃成为与美国匹敌的超级大国D.有利于苏联改变轻、重工业发展不平衡的现象【答案】C【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通过历史现象,分析历史本质的能力,结合题干中的时间信息可判断勃列日涅夫改革,依据已学知识可知勃列日涅夫统治时期苏联一跃成为与美国匹敌的超级大国,C的表述符合题意。
使苏联打开了改革的闸门是赫鲁晓夫改革,1965年到1970年是勃列日涅夫统治时期,重点发展重工业,尤其是军事工业,排除ABD。
故选C。
3.美国密执安大学教授韦克提出了著名的“蜜蜂效应”:将蜜蜂装进玻璃瓶中,瓶底朝向亮光,蜜蜂在瓶底寻找出路,最后死在瓶中。
将苍蝇放入瓶中,瓶底朝向亮光,苍蝇不到三分钟就飞出了玻璃瓶。
高考历史三民主义专题训练
高考历史三民主义专题训练高考历史三民主义专题训练:选择题1.在历史学习中,我们经常会接触到史料(史实)、史论与史观。
“史论”即关于客观历史如史事、人物、历史现象等的评论。
“史观”是人们分析、认识、评论史实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下列属于史论的是()A.1911年10月12日,革命军占领武汉三镇B.辛亥革命后,清帝退位,清朝覆灭C.辛亥革命促进中国社会近代化进程D.三民主义是辛亥革命的重要理论指导解析三民主义是辛亥革命的重要理论指导,这是对三民主义的评论,是史论,故选D项。
A、B两项是史料(史实),排除;C项是近代化史观,排除。
答案D2.20世纪初期,《时事画报》发表了一幅名为《中华民国将来之希望》的漫画,图中的火车满载货物。
结合所学推测,作者的意图可能是()A.希望孙中山领导同盟会冲击清朝统治B.赞美民族资本主义工业的短暂春天C.期望孙中山搞民生建设实现国家富强D.高度评价孙中山的“平均地权”纲领解析根据图示提供的信息“金银铜铁锡煤”,说明是为了求富,发展资本主义,属于孙中山的三民主义的民生主义要求,故选C项。
答案C3.1924年,孙中山说:“国民党之民权主义,于间接民权之外,复行直接民权,即为国民者不但有选举权,且兼有创制、复决、罢官诸权也。
”这体现了新三民主义()A.提出反帝和国内民族平等B.倡导自由、平等、博爱C.主张普遍平等的民权D.提出了“节制资本”的主张解析本题考查新三民主义在民权方面相比旧三民主义的进步,据材料,其进步主要体现在新三民主义主张普遍平等的民权,故选C项。
A项是新三民主义民族主义发展的表现;D项是新三民主义民生主义发展的表现;B项与本题无关。
答案C4.报刊往往能够反映政情舆论。
近代以来,“专制仆而立宪政体殖焉。
hellip;hellip;经济问题继政治问题之后,则民生主义跃跃然动,20世纪不得不为民生主义之擅场时代也。
”以上言论应该刊登于()A.《时务报》 B.《国闻报》 C.《民报》 D.《新青年》解析孙中山首次在《民报》发刊词中系统阐述民生主义。
高中历史:史观练习题
高中历史测试题:史观、史料研究(时间:40分钟总分:100分)一.选择题。
(每题4分,共52分)1.迄今世界上发现的最大、最重的青铜器,是商王祖庚或祖甲为祭祀其母所铸,以前我们称之为“司母戊鼎”。
后来一些专家根据大量甲骨文解读,认为商代的字体比较自由,正写反写都可以。
2011年3月28日,新国博展牌把“司(si)母戊鼎”改名“后(hou)母戊鼎” ,有不少人提出质疑。
这种修改反映出()A. 史料解读的多样性B. 分封制与礼制的结合C. 甲骨文金文的矛盾D. 一手史料可信度有限2.将近现代历史看作是以商品经济为特征的工业文明取代以自然经济为特征的农业文明的结果,主要表现为经济领域的工业化和市场化、政治领域的民主化和法制化、思想领域的理性化和科学化。
以这种视野来研究历史属于()A.全球史观B.革命史观C.唯物史观D.现代化史观3.学者罗志田在《复活往昔的历史想象》中说:“历史想象是一种有凭据的再创造,却不是创作;它必须从已获得的历史知识那儿下手,也只能在已知历史事实所提示的范围里驰聘……就像杜甫诗句‘窗含西岭千秋雪’所表述的那样,雪岭千秋浩浩茫茫,却依然需要一扇窗户以为其范围,否则便不成图景;反过来说,随尺寸之窗,而千仞之心,四时之雪尽纳其间,可供挥洒的天地,也不可谓不大。
”其主要观点是()A.历史事实必须经由历史想象展现B.历史过程离不开历史想象C.历史想象必须依托历史事实D.历史想象和历史事实可纵横联系4.有学者认为唐朝时期江南曾经实施了稻麦轮种制,并引用自居易任职苏州时写的诗句“去年到郡日,麦穗黄离离;今年去郡日,稻花白霏霏”来证明自己的说法。
关于此学者看法,哪项更为合理()A.诗里提到麦作、稻作,足以作为实施稻麦轮种的证据B.诗中指出稻、麦产于不同年月,足以清楚说明轮种制C.诗中并未指明稻、麦是否产自同一块土地,不足为据D.诗文描写大多不准确,不适合运用在历史研究中5.右为山东嘉祥县汉画像石上的黄帝像拓片,对此材料的史学价值判断较合理的一项是()A.黄帝其人其事纯属后人不可信想象B.画像的拓片性质证明了黄帝的存在C.印证了《史记》关于黄帝的部分传说D.能说明黄帝时代的头饰与服装式样6.十九世纪到二十世纪前期,许多历史学家相信,历史研究可以去除主观因素,达到完全客观的境地。
高考历史史观题专项训练
史观、史料、史学【知识提要】一、全球史观(整体史观)根本概念:全球史观是将人类社会历史作为一个整体来对待,又称为整体史观。
正如西方一位著名历史学家所说那样:“它主要特点在于研究是全球而不是某一个国家或地区历史;关注是整个人类而不是局限于西方人或非西方人。
〞它是从世界历史整体开展与统一性方面来考察历史,认为人类历史开展过程是从分散向整体开展转变过程。
二、文明史观根本概念:文明史观,通常被称为文明史研究范式,是研究历史又一种理论模式。
文明史观认为,一部人类社会开展史,从本质上说就是人类文明演进历史。
认为人类创造文明过程及其所获得成果是历史研究根本内容。
认为人类文明是由物质文明、精神文明与政治文明构成,三者在相互作用、协调互补中交替促进、共同开展。
三、现代化史观概念内涵:现代化也称近代化。
它是指世界各国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变迁过程(即传统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变迁过程),它包含了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社会生活等多个方面。
现代化是一场全方位社会变革,其核心是经济工业化与政治民主化。
一种观点认为现代化首先从西欧开场,随之通过殖民扩张弥散到亚、非、美广阔地区,因此现代化在历史上又被称为欧化、西化或工业化。
四、社会史观根本内涵:社会史观主要指从人们生活现实社会角度观察历史,着重研究历史构造与进程,注重分析研究广义社会问题包括政治问题、经济问题、文化问题等所有问题。
社会史观认为研究历史不仅要“眼光向上〞,关注“大人物〞与“大事件〞,还要“眼光向下〞,关注“小人物〞,关注与平民百姓芸芸众生息息相关“小事〞。
五、革命史观根本含义:所谓革命史观,就是从现实革命斗争需要出发,从革命者立场与视野来研究与品评以往革命斗争史中事件与人物一种历史观。
该史观认为阶级社会中阶级矛盾是不可调与,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中推动历史开展直接动力。
六、唯物史观主要含义:历史唯物主义,亦称唯物史观,它是人类社会开展一般规律科学。
它是一种科学社会历史观与认识、是改造社会一般方法论,是关于人类社会开展普遍规律科学。
2017届高三历史复习之 史观类型测试卷
史观类型测试卷(时间:45分钟满分:85分)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唐朝时期大批胡人入唐是因为伊斯兰教的兴起和阿拉伯帝国的东扩所造成的中亚政治混乱和生存压力;明代早期郑和的舰队之所以能够在南海和印度洋一带畅通无阻,是因为15世纪上半叶的印度洋实际上出现了历史上少见的海上霸权的真空。
这些研究成果所体现的主要史观是()A.文明史观B.整体史观C.现代化史观D.唯物史观2.1916年关于孔子,各方争论不休,其中,康有为请全国人跪拜孔子,陈独秀抨击尊孔运动,关于争论的实质,下列看法符合阶级史观的是()A.文人相轻的心理导致争论不休B.在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上出现了差异C.中西文化碰撞产生的不同反应D.资产阶级不同阶层在帝制问题上分歧3.太平天国运动爆发后,马克思抑制不住内心的兴奋,曾称太平天国为“中华共和国”、“世界上第一个具有共产主义性质的政权”。
1902年,孙中山则说:“太平天国一朝为吾国民族大革命之辉煌史……为今日吾党宣传排满好资料。
”马克思、孙中山对太平天国的评价() A.符合革命史观,角度不同B.符合现代化史观,立场相同C.符合革命史观,角度相同D.符合文明史观,立场不同4.晚清的历史演进过程艰辛而悲壮,曲折而复杂,对此国内学术界进行了不同的解读和阐述,涌现出一大批成果,其中有这样一些著作:《动荡时代的知识分子》、《社会剧变中的近代绅商》、《晚清学堂学生与社会变迁》、《从边缘走向中心——晚清社会变迁中的军人集团》。
这些著作的研究视角主要是()A.社会变迁的角度B.现代化的角度C.社会思潮的角度D.社会群体的角度5.蒋廷黻先生在《中国近代史》中提出,一开始你是想要仿效西方的军事器械,你就必须发展军事工业,你要发展军事工业你就不得不走第二步,发展重工业、交通业、矿产业,要发展重工业、交通业、矿产业你就不得不发展轻工业……这种重工业、轻工业的发展过程又需要新式教育。
这是一个循环过程。
按照这样的设想,中国现代化的特点将是() A.直接应用西方的成果B.从发展军事工业开始C.走协调发展的道路D.循序渐进逐步深入6.20世纪八九十年代,受西方学术影响,社会史研究在中国兴起,研究的重点由帝王将相、才子佳人转向与百姓生活密切相关的衣食住行、婚丧嫁娶、时令风俗等。
2024届高考统编版历史一轮复习:史观史研型选择题 专项练习题(含答案解析)
2024届高考统编版历史一轮复习:史观史研型选择题专项练习题1. 五帝时代指的是古史传说中夏代以前的中国上古时代。
根据文献记载,“五帝”的提法当始于西周或春秋时期,目前所见关于五帝时代的文献都在晚商以后。
东汉的《越绝书·宝剑篇》记载:“赫胥(黄帝之孙)之时,以石为兵,断树木为宫室。
”这表明()A. 先民对远古时期记载丰富B. 五帝时代与考古学发现已经相互印证C. 古史记录系统的周密完备D. 传世文献提供了五帝时代存在的可能2. 《资治通鉴》载:文景时期“安养天下,七十馀年之间,国家无事,非遇水旱之灾,民则人给家足。
”但江陵凤凰山出土的简牍记载了文景时期农民的主要负担有算赋、田租、刍稿等等,还不包括繁多的徭役,这说明当时农民所受的剥削相当沉重。
以上史料所述差异说明()A. 历史真相因年代久远而模糊不清B. 简牍与文献形成证据链印证历史C. 历史材料的运用首先要辨别真伪D. 文献记载不能够还原历史的真相3. 考古材料是研究历史的重要依据。
下列材料与评述之间逻辑关系正确的是()1材料评述A 2021 年,黄埔陂头岭遗址考古发现新石器时代晚期、战国中晚期等时期的文化遗存华夏海洋文明起源于岭南B 距今约5000年左右的良诸文化遗址,出现了王城、祭坛、礼器系统反映出当时青铜铸造技术成熟C 1996年,河南新郑的郑国祭祀遗址(春秋时期)出土了完整的“九鼎八簋”反映出当时分封制彻底崩溃D 蒙古国境内诺彦乌拉匈奴葛地出土公元前1世纪至公元1世纪的中原文物双龙纹透雕玉璜可用于研究汉匈交往A. AB. BC. CD. D4. 如图是唐墓中出土的胡人牵骆驼俑,形象生动,驮着一捆捆的丝绸,附挂着水壶等物品。
对于唐人来说,骆驼能在荒凉的戈壁沙漠走过令人望而生畏的道路,无疑是奇迹。
该俑()①印证了东西方经济交流②讴歌了对外开拓的精神③反映了和而不同的观念④体现了世界物种大交流A. ①②B. ①③C. ①④D. ②③5. 宋朝十分重视“祖宗之法”,崇文抑武、严防外戚及宦官专权。
(新课标)高考历史 考纲考点针对性集训 新史观专项训练
第I卷(选择题)1.徐中约教授提出:“近代中国历史的特征并非是一种对西方的被动反应,而是一场中国人应付内外挑战的主动奋斗;他们力图更新并改造国家,使之从一个落后的儒家普世帝国,转变为一个在国际大家庭中拥有正当席位的近代民族国家。
”对该观点的理解不.正确的是A.特别强调了中国奋斗的历史 B.突出了中国人为国为民的主动性C.把中国与世界作为两个概念对立起来 D.认为中国与世界是互相融合的2.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记载:“1949年以后的几年中,共产党人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改变了中国,……使中国成为世界上的一个大强国,被人不安地看作是一个令人畏惧的好斗的国家,而不是一个授以贪婪的目光、即将被瓜分的弱国。
”这里的“改变”不包括①“采取了渐进、和平的方式实现了社会主义”②“实现了祖国大陆的空前统一,成为各民族团结友爱合作的大家庭”③“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④“将统治权力交给人民,保障个人权利、恢复自由市场秩序”A.①③ B.①②④C.③④D.②④3.1789年发布的《人权宣言》宣布:“任何政治结合的目的都在于保护人的自然的和不可让与的权利……整个主权的本原主要是寄托于国民……凡权利无保障和分权未确立的社会,就没有宪法”。
这里所体现的资本主义根本立国原则包括()①君主立宪②主权在民③权力分立④社会契约A.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②③④4.《泰晤士报》记者莫里循在辛亥革命爆发后给报社的电文中使用了“革命”一词。
而《泰晤士报》新闻部主任达·狄·布拉姆则指出,革命只适合成功的叛乱,只能在叛乱已经成功之后使用。
除非并知道清政府已经被推翻,不论起义的形势如何严重,不能将起义说成是革命。
《泰晤士报》在13日刊登武昌首义时最终使用的标题是“起义”。
这表明此时的《泰晤士报》:A.支持中国革命 B.反对中国革命C.舆论导向谨慎 D.认清了起义前景5.历史学家波普尔说:“总之,不可能有一部‘真正如实表现过去,的历史,只能有对历史的解释,而且没有一种解释是最后的解释,因此每一代都有权作出自己的解释。
历史史学观点类题型专项训练
历史史学观点类题型专项训练现代化史观(也称做近代化史观)认为:人类历史是实现由传统的农业社会向近代工业社会转变的历史,包括政治.经济.思想等,一般认为,现代化主要表现为经济领域的工业化和市场化,政治领域的民主化与法制化,思想文化领域的理性化和科学化,社会生活现代化等。
全球史观(也称做整体史观)认为:人类历史是一个整体,是从分散发展到整体发展演进的历史。
将人类社会的历史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
世界各个地区、各种文明在各自和交互的发展中,逐步打破了孤立、分散状态,逐渐融合成密切联系的全球统一体,这种全球一体化进程是历史发展的客观主导趋势。
这一史学理念,打破了以往“西欧中心论”和国别史拼凑世界史的传统史学框架,从世界历史的整体发展和统一性来考查历史,全面探讨世界历史各个时期的时代特征、发展主流和总体趋势,不同文明之间的相互关联和渗透。
文明史观认为:人类历史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就是以“文明”为单位来看待整个人类历史,通过不同文明类型的演进过程探讨人类社会的进步。
纵向看包括:采猎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横向看包括: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
以文明类型作为基本研究单位,承认文明的多元性,承认历史发展的多样性统一,既看到人类社会发展有共同的规律和趋势,又看到不同文明有自己独特的具体发展道路。
从现实人类文明所达到的高度去追溯历史,说明现代文明是如何传承演变而来的,把历史与现实紧密结合在一起。
社会史观认为:人类历史不仅仅是政治.经济.思想.外交等大事件的历史,更是与平民百姓.芸芸众生息息相关的小事件的历史,包括衣食住行.风俗习惯等.其研究领域主要包括社会变迁史、社会日常生活史、社会习俗史、家庭婚姻史、城市进化和人口流动史、社会保障史、社会政策史、人与环境关系史等。
革命史观认为:人类历史是通过不断的革命斗争推动社会演进的历史。
主要观点包括①在阶级社会里,两大对立阶级之间的矛盾,最集中地反映了该社会发展阶段的基本矛盾,考察和研究阶级矛盾、社会基本矛盾的运动发展,便能把握住历史发展中最本质的内涵,揭示历史发展的内在规律性。
2018届高考历史第二轮复习史观观念的变化专题专练(含解析)
史观观念的变化专题专练1、著名史家格奥尔格认为,史识——就是对历史问题的真知灼见,就是对历史的‚灵心慧眼‛,就是在一定‚史观‛的指导下,通过分析大量可靠的史实,得出科学的结论和认识。
据此分析,下列属于‚史识‛的是( )A.郡县制形成了中央垂直管理地方的形式,推动中国由贵族政治走向官僚政治B.《史记》记载:‚使蒙恬通道,自九原抵甘泉,堑山湮谷,千八百里‛C.井冈山时期,毛泽东提出了‚工农武装割据‛理论D.二战后,法国推行计划指导型经济发展模式2. 1959—1962年,中国史学界部分人对‚打破王朝体系‛口号的理解是,在历史研究中把帝王将相的活动、统治阶级内部的斗争以及重要的政治制度、政治沿革都予以删减。
这种主张( )A.体现了批判继承的原则B.正确地贯彻了‚阶级斗争‛观点C.将会削弱历史的史鉴功能D.遵循了尊重历史的辩证发展的原则3.‚当西方被定性为侵略者和剥削者(魔鬼般的西方)时,义和团对西方的反抗使中国的爱国者深感满足,并被冠以赞美之词。
然而,当西方被看成是现代生活的源泉(天使般的西方)时,义和团那种毁坏西方电报电话设施、铁路和汽船的行为,则往往成为造成严重困境的缘由而遭到严厉的谴责。
‛上述材料体现的史观有( )A.革命史观、全球史观B.全球史观、近代化史观C.革命史观、近代化史观D.全球史观、文明史观4.法国史学家朗格诺娃和瑟诺波斯所著的《史学原论》一书指出:史料可分为两种,有时过去的事件留下实迹(碑碣及制造品),有时也是更常见的事件所留下的痕迹,是心理的状态——一种文字上的描写和叙谈。
这种‚心理的状态‛对文字史料的作者影响最少的是( ) A.历史事件发生的原因B.历史事件发生的地点C.该事件所产生的后果D.对该历史事件的评价5.洋务运动的产生是为了‚继续镇压中国各族人民的武装起义,是用外国资本主义的技术巩固封建统治‛;官僚地主开办的工厂是‚资本主义国家军需工业的附庸,充分表现了半殖民地的性质‛。
高考史观题.
高考史观题1、近(现)代化史观认为,人类社会近现代的历史是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演进的历史,即现代化的历史。
现代化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活现代化。
经济工业化、政治的民主化和法治化,思想的理性化科学化。
2、整体史观(全球史观)认为,人类社会的历史是从分散发展到整体发展演进的历史。
新航路开辟以后,世界进入整体发展阶段。
19世纪中后期,世界初步成为一个整体。
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世界成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当代世界整体化全球化趋势加强。
人类的交往加强了世界的横向联系,促进了整体化的发展。
3、文明史观认为,从本质上说,人类历史的发展过程就是人类创造、积累文明成果以及人的自身文明化的过程。
人类文明史可分解为物质文明史、政治文明史、精神文明史、社会文明史。
各国各地区的人民创造的优秀文明成果是人类的共同财富。
不同的文明之间不断交流和融合。
4、社会史观认为,和历史上的经济、政治和文化问题一样,社会问题也是史学的研究对象。
研究历史,不仅要“眼光向上”,关注“大人物”和“大事件”,还要“眼光向下”,关注“小人物”,关注与平民百姓芸芸众生息息相关的“小事”。
5、生态史观认为,历史演变中人与自然、社会系统与自然系统的关系,是史学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
总结人类处理与自然关系的历史经验和历史教训,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与协调发展是生态史研究的主旨。
6、革命史观的要点革命史观是阶级斗争史观的一种具体形态。
革命史观认为,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历史发展的直接动力。
在隆重纪念“五四”运动九十周年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六十周年之际,复习中国近代史一定要运用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去剖析这两大历史事件。
高考热点:历史“近代化(现代化)史观”一、现代化(近代化)的含义及其内容:通常情况下,现代化和近代化意思相同,是指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变迁的过程(传统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变迁过程),其动力是工业化,涉及整个社会的各个领域(如经济制度、政治制度、文化教育、军事、生活方式乃至思维方式),是一场全方位的社会变革。
高考历史《史料、史观与史论研习》专项训练八 文明史观
专项训练八文明史观一、理论阐释文明史观,通常被称为文明史研究范式,是研究历史的一种理论模式。
文明史观认为,从本质上说一部人类社会发展史就是人类文明漫长而曲折的演进历程。
文明史观注重从文明传承的现实去追溯,从世界的角度去思考,从长时段的历史去观察。
先从横向看,基本上包括:政治文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
再从纵向看,人类经历了采猎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信息文明正在形成之中;明确文明在发展过程中的阶段性,而且注重文明之间的交流、碰撞与融合。
人类文明经历了渔猎采集时代、农业文明时代(包括新石器时代、青铜时代、铁器时代)、工业文明时代(包括手工工场时代、蒸汽时代、电气时代和信息时代)。
既然以文明类型作为基本研究单位,就要承认世界文明的多元性,也应关注历史发展的多样性;既要看到人类社会发展共性,又要看到各个文明独特的个性、地域性和民族性,同时还应关注不同类型文明之间的生成关系。
二、典型考题【高考典题】(2014·安徽·36)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摘自马克垚《世界文明史》材料二 16~18世纪,来自欧洲的大批传教士到达中国,他们把西方的科学知识引进中国,又把中国的典籍翻译、介绍到欧洲。
18世纪,巴黎出版了欧洲汉学的三大名著,欧洲兴起了史无前例的“中国热”。
当中国的园林建筑、茶叶瓷器、书籍戏曲、儒教哲学在欧洲大行其道的时候,来自欧洲的望远镜、水平仪等现代仪器,摆进了康熙皇帝的寝室。
正是在西方借助东方、欧洲借助中国完成对旧制度的现实批判和对新社会的思想启蒙,为欧洲自身的破茧成蝶准备条件的时候,欧洲人对东方的认识,悄然发生变化。
肯定、景仰的维度向否定、批判的维度转化,欧洲从马可·波罗时代开始的连续五个世纪对中国的崇拜与美化渐行渐远了。
这一认识在19世纪达到顶峰。
——摘编自许平《欧洲人东方认识的拐点》材料三古今中西的几大文明,各有特点,但这些特点完全不应成为互相敌视的原因,倒恰好是彼此借鉴的理由。
高 考 史 观 题
高考史观题1、近(现)代化史观认为,人类社会近现代的历史是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演进的历史,即现代化的历史。
现代化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活现代化。
经济工业化、政治的民主化和法治化,思想的理性化科学化。
2、整体史观(全球史观)认为,人类社会的历史是从分散发展到整体发展演进的历史。
新航路开辟以后,世界进入整体发展阶段。
19世纪中后期,世界初步成为一个整体。
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世界成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当代世界整体化全球化趋势加强。
人类的交往加强了世界的横向联系,促进了整体化的发展。
3、文明史观认为,从本质上说,人类历史的发展过程就是人类创造、积累文明成果以及人的自身文明化的过程。
纵向看,包括:采猎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横向看,包括:物质文明史、政治文明史、精神文明史、社会文明史。
各国各地区的人民创造的优秀文明成果是人类的共同财富。
不同的文明之间不断交流和融合。
4、社会史观认为,和历史上的经济、政治和文化问题一样,社会问题也是史学的研究对象。
研究历史,不仅要“眼光向上”,关注“大人物”和“大事件”,还要“眼光向下”,关注“小人物”,关注与平民百姓芸芸众生息息相关的“小事”。
5、生态史观认为,历史演变中人与自然、社会系统与自然系统的关系,是史学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
总结人类处理与自然关系的历史经验和历史教训,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与协调发展是生态史研究的主旨。
6、革命史观的要点革命史观是阶级斗争史观的一种具体形态。
革命史观认为,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历史发展的直接动力。
人类历史就是通过不断的革命斗争推动社会演进的历史。
高考热点:历史“近代化(现代化)史观”一、现代化(近代化)的含义及其内容:通常情况下,现代化和近代化意思相同,是指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变迁的过程(传统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变迁过程),其动力是工业化,涉及整个社会的各个领域(如经济制度、政治制度、文化教育、军事、生活方式乃至思维方式),是一场全方位的社会变革。
2021-2022年高考历史 考前三个月 第二部分 专题一(二)新史观解读与针对训练(含解析)
2021年高考历史考前三个月第二部分专题一(二)新史观解读与针对训练(含解析)我们通常所说的“史观”,实际上是指的“史学范式”,属于认识历史的视角问题。
从多种史学范式设计题目,实质上是引导和促使考生从不同视角、用不同方法,去认识丰富多样的历史现象,破解复杂深邃的历史问题。
史学范式是史学家研究历史的范型和模式,它是史学观点、史学范畴和史学方法等的有机集合体。
我国史学研究的范式已从单一走向多元,由传统单一的革命史阶级斗争史范式发展为革命史阶级斗争史范式、文明史范式、整体史范式和现代化近代化范式等多种史学范式。
1.文明史观文明史观,通常被称为文明史研究范式,是研究历史的一种理论模式。
文明史观认为,一部人类社会发展史,从本质上说就是人类文明演进的历史。
人类创造、积累文明的过程及其所获得的成果是历史的基本内容。
人类文明由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构成,三者在相互作用、协调互补中交替促进、共同发展。
(2)主要着眼点①从横向看,人类文明史包括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从范围上可以分成古希腊和古罗马文明、中华古代文明、西方资本主义文明、中国社会主义文明等。
②从纵向看,人类文明经历了渔猎采集时代、农业文明时代(包括新石器时代、青铜时代、铁器时代)、工业文明时代(包括手工工场时代、蒸汽时代、电气时代和信息时代)。
真题例析(xx·广东高考)一位哥伦比亚学者在“纪念美洲发现——两个世界汇合500周年国际学术讨论会”上说,“黄金和白银的作用只是使两个大陆之间的距离更加遥远了”。
由此可知( )A.该学者关注殖民掠夺的后果B.两个大陆指的是美洲和非洲C.黄金和白银阻碍了世界市场的形成D.该会议讨论的是英国人登陆美洲的意义1.中华文明中华文明是黄河文明、长江文明和北方草原文明等区域文明交流、融合、升华的灿烂果实。
在黄河流域产生的农业文明,受到历史时期自然地理因素的影响,不断向长江流域农业文明过渡、发展。
长江流域农业文明是黄河流域农业文明的继承和发展。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史观史料史学专题演练测试WORD含解析
2016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史观、史料、史学专题演练测试一、选择题1.(2015·山东·15)“中国历史与西方历史的会合结束了中国的闭关自守,使它越来越多地介入世界事务,乃至于到今天,在中国或西方发生的事情都会即时产生相互的影响。
”这强调的是()A.中国近代历史发展中西方的主导性B.近代中国和世界的碰撞与融合C.中国按照西方模式向近代社会演变D.中国近代史是西学东渐的过程【答案】 B【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分析与理解能力。
题干材料“使它越来越多地介入世界事务,乃至于到今天,在中国或西方发生的事情都会即时产生相互的影响”说明中国与世界之间联系越来越密切且相互影响。
分析选项,B项符合题意,A项题干中材料没有体现,C、D两项明显与题意不符。
2.(2014·山师附中)1840年起至1930年间,中国共开放77个城市作为通商口岸,通商口岸是中国近代史上的特殊产物。
毛泽东认为,帝国主义利用通商口岸为基地,造成“买办的和高利贷的剥削网”,培养出为帝国主义服务的“买办阶级和商业高利贷阶级”,便利其剥削广大中国农民。
毛泽东对近代通商口岸的观察所体现的视角是()A.阶级斗争视角B.全球视角C.文明演进视角D.近代化视角【答案】 A【解析】从材料“帝国主义利用通商口岸为基地,造成‘买办的和高利贷的剥削网’,培养出为帝国主义服务的‘买办阶级和商业高利贷阶级’,便利其剥削广大中国农民”可以看出这是阶级斗争史观。
3.汤因比说:“人们将记住这个时代,这主要不是因为它的令人恐怖的罪恶,也不是因为它的令人惊讶的发明,”“人们要敢于认为让文明的益处为整个人类所利用是行得通的。
”由此可见,作者观察历史的视角主要侧重于()A.多角度认识和考察史实B.阶级斗争分析法C.全球责任和文明角度D.历史结构分析法【答案】 C【解析】由题目中的信息“记住这个时代”“文明的益处为整个人类利用”即可知该观点应属于全球史观和文明史观。
高考历史史观史法专练卷 Word版含解析
史观史法专练卷一、选择题1.文明史观把人类文明演变划分为农业文明时代和工业文明时代。
人类历史发展过程就是人类创造、积累文明成果以及人的自身文明化的过程。
下列能体现文明史观的选项是()A.农民的反抗斗争贯穿古代社会的始终B.古代中国的农耕文明长期居于世界先进水平C.封建统治者将沉重的赋税转移到农民身上D.中国小农经济日趋落后于西方农业文明2.《中国古代史常识》的作者马汉麟在该书中写道:“姓名、礼俗、宗法——这是…社会‟一系的内容。
明星固然耀眼,反映时代真实面貌的却是广大民众。
”据此可以得知他强调研究()A.物质文明B.社会文明C.政治文明D.精神文明3.某版本高中历史教材的其中一单元内容如下,此单元内容最适合的标题是() 第33课现代化在英国的启动166第34课现代化在欧洲的扩展171第35课现代化在北美、东亚的扩展177第36课20世纪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调整与改革182第37课苏联现代化道路的探索187第38课发展中的新兴大国193A.现代化的世界进程B.从分散到整体的世界C.世界的多极化趋势D.现代化的不同模式4.“20世纪90年代开始,受国外学术思想的影响,国内的史学理论观点日趋多样化,1994年出版的吴于廑、齐世荣主编的《世界史》教材开始把1900年作为现代史的开端,因为这个(象征性)时间标志着世界市场的形成和世界最终成为一个统一整体,形成了真正意义上的世界历史。
”这段话体现了下列哪种史观()A.全球史观B.现代史观C.文明史观D.社会史观5.“(世界)历史自身是复杂众多的统一整体,它的各部分互相联系着,互相依靠着,互相制约着”,“我们不能把国别史之和看成世界史”。
与材料观点主旨一致的是() A.重视分类叙述法B.倡导全球史观C.反对用国别史研究世界史D.倡导文明史观6.广东省新会县城隍庙的庙门上镌刻着一副楹联:女无不爱,媳无不憎,劝天下家婆,减三分爱女之心而爱媳;妻何以顺?亲何以逆?愿世上人子,将一点顺妻之意以顺亲。
历史高考题型分类训练16 用正确史观修正材料缺陷类
训练16 用正确史观修正材料缺陷类修补材料类开放型试题解题步骤:解答此类题的关键是仔细阅读材料,发现材料中所述之不足,然后根据所学知识准确而全面地说明修补的理由。
解答格式一般为如下:修改1:将材料中“……”改为“……”理由:………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下面是有关“美国两党制起源”的史料摘编:《独立宣言》颁布后的数年之中,在爱国党人阵营内部,又出现了对峙的两派。
他们发端于各州议会,约有2/3的议员参与其中。
一派为地方主义者,由农业集团组成;另一派为超地域主义者,受商业集团支配。
双方的斗争主要围绕着政府的支出与税收、州长与议员的薪金、债权人与债务人等经济问题而展开,斗争实质上体现经济利益的争夺。
这两个派别到1787年制宪会议召开前后,发展演变为反联邦党人与联邦党人,近代意义上的政党在美国出现,美国两党制由此开始形成。
——摘编自张定河《美国政治制度的起源与演变》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摘编内容提出一条修改建议,并说明修改理由。
(要求:所提修改建议及理由需观点正确,符合历史事实。
)[答案](示例一)建议:删除“斗争实质上体现经济利益的争夺”。
理由:超地域主义者即联邦党人,地方主义者即反联邦党人,他们的斗争虽围绕着经济问题而展开,但这些经济问题都涉及各州新宪法中行政部门权力大小的政治问题,斗争实质是权力如何制约和平衡。
(示例二)建议:删除“近代意义上的政党在美国出现,美国两党制由此开始形成”。
理由:虽然联邦党人与反联邦党人在美国历史上首次贯以政党的称谓,但还不是近代意义上的政党;两派都缺乏正式的组织和明确的政治纲领;1787年宪法颁布和联邦政府建立后,两派的矛盾基本解决,由于失去了继续斗争的前提,两派也就不复存在了。
(示例三)建议:增加“美国的政党产生于联邦政府建立后”。
理由:联邦党人与反联邦党人的斗争为美国近代政党的建立奠定了基础;19世纪20年代末30年代初,是美国两党制形成的重要时期;至19世纪50年代中期,民主党与共和党两大党的对峙格局最终形成。
2019年高考历史三轮冲刺--史观及史学理论押题重点练习(含解析)
2019年高考历史三轮冲刺--史观及史学理论押题重点练习(含解析)一、选择题1、北宋真宗时期通行的铁钱“小钱每十贯重六十五斤……街市买卖至三五贯文,即难以携持”,益州16家富商联合发行交子。
南宋绍兴三十年“初命临安府印造会子,许于城内外与铜钱并行”,“千里之远,数万之缗,一夫之力克日可到”。
对该材料理解准确的是( )A.宋代纸币取代金属货币B.会子成为世界上最早发行的纸币C.长途贩运贸易开始出现D.从商业信用凭证到官方法定货币2、1961年10月,美国联合英国、瑞士、法国、西德、意大利、荷兰、比利时等七个国家建立了黄金总库,八国央行共拿出2.7亿美元的黄金,由英格兰银行为黄金总库的代理机关,负责维持伦敦黄金价格,并采取各种手段阻止外国政府持美元外汇向美国兑换黄金。
这表明( )A.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体系面临危机B.美元与黄金挂钩的体制名存实亡C.国际金融中心由从纽约转移到伦敦D.资本主义世界三足鼎立局面形成3、为18世纪中后期的西方“选择了海洋”,中国“选择了陆地”。
“选择了陆地”是指中国( )A.重视塞防忽视海防B.积极培育国内市场C.奉行闭关锁国政策D.加强发展陆路交通4、清康熙五十六年(1717年)一月,兵部等衙门会同闽浙总督、两广总督等官员议海防事,规定商船只许往东洋贸易,其南洋吕宋等处不许前往,广东、福建水师负责巡查,违禁者严命治罪。
外国夹板船仍许前来贸易,各地方官要严加防范。
该规定说明( )A.外商在华贸易不受限制B.清政府严格限制对外贸易C.官府暂停南洋对华贸易D.清初尚未实施“闭关锁国”5、1651年英国制定了《航海条例》,1849年英国宣布废除《航海条例》。
这种政策上的变化原因在于( )A.海外贸易兴盛,实行重商主义政策B.工业革命完成,奉行自由贸易政策C.垄断组织建立,加紧对外侵略扩张D.三次英荷战争,英国确立海上霸权6、下图分别是1938年与1953年苏联和东欧国家对不同地区出口数额比例示意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考历史史观题专项训练【知识提要】一、全球史观〔整体史观〕基本概念:全球史观是将人类社会的历史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的,又称为整体史观.正如西方一位著名历史学家所说的那样:“它的主要特点在于研究的是全球而不是某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历史;关注的是整个人类而不是局限于西方人或非西方人.”它是从世界历史的整体发展和统一性方面来考查历史,认为人类历史的发展过程是从分散向整体发展转变的过程.二、文明史观基本概念:文明史观,通常被称为文明史研究范式,是研究历史的又一种理论模式.文明史观认为,一部人类社会发展史,从本质上说就是人类文明演进的历史.认为人类创造文明的过程及其所获得的成果是历史研究的基本内容.认为人类文明是由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构成,三者在相互作用、协调互补中交替促进、共同发展.三、现代化史观概念内涵:现代化也称近代化.它是指世界各国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变迁的过程〔即传统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变迁过程〕,它包含了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社会生活等多个方面.现代化是一场全方位的社会变革,其核心是经济的工业化和政治的民主化 .一种观点认为现代化首先从西欧开始,随之通过殖民扩张弥散到亚、非、美广大地区,因此现代化在历史上又被称为欧化、西化或工业化.四、社会史观基本内涵:社会史观主要指从人们生活的现实社会的角度观察历史,着重研究历史的结构和进程,注重分析研究广义的社会问题包括政治问题、经济问题、文化问题等所有问题.社会史观认为研究历史不仅要“眼光向上”,关注“大人物”和“大事件”,还要“眼光向下 ”,关注“小人物 ”,关注与平民百姓芸芸众生息息相关的“小事”.五、革命史观基本含义:所谓革命史观,就是从现实革命斗争的需要出发,从革命者的立场与视野来研究和品评以往革命斗争史中的事件与人物的一种历史观.该史观认为阶级社会中阶级矛盾是不可调和的,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中推动历史发展的直接动力.六、唯物史观主要含义:历史唯物主义,亦称唯物史观,它是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它是一种科学的社会历史观和认识、是改造社会的一般方法论,是关于人类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的科学.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历史的发展有其自身固有的客观规律,具有辩证的观点.例1:对中国近代史上的通商口岸问题的认识①从革命史观:它是西方列强对华商品输出和资本输出的基地,是中国半殖民地化加深的明显标记;②从现代化史观:它是中国工业基地、技术中心、商业中心和金融中心,对推动中国经济和社会现代化发挥带头作用;③从整体史观:它加强了中国和世界的联系,使中国纳入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④从文明史观:它是中国了解和学习西方近代化工业文明的窗口,也是中国传统农业文明最早开始走向近代工业文明的地方.例2:多种史观评价孙中山①革命史观:他是民主革命的先行者②现代化〔近代化〕史观: “他是中国现代化的光辉先驱.”③社会史观:他是移风易俗的倡导者④全球史观〔整体史观〕:他是有世界影响的政治家和革命家【练习巩固】A1.“中国历史与西方历史的会合结束了中国的闭关自守,使它越来越多地介入世界事务,乃至于到今天,在中国或西方发生的事情都会即时产生相互的影响.”这强调的是〔〕A.中国近代历史发展中西方的主导性B.近代中国和世界的碰撞与融合C.中国按照西方模式向近代社会演变D.中国近代史是西学东渐的过程2.1840年起至1930年间,中国共开放77个城市作为通商口岸,通商口岸是中国近代史上的特殊产物.毛泽东认为,帝国主义利用通商口岸为基地,造成“买办的和高利贷的剥削网”,培养出为帝国主义服务的“买办阶级和商业高利贷阶级”,便利其剥削广大中国农民.毛泽东对近代通商口岸的观察所体现的视角是〔〕A.阶级斗争视角B.全球视角C.文明演进视角D.近代化视角3.汤因比说:“人们将记住这个时代,这主要不是因为它的令人恐怖的罪恶,也不是因为它的令人惊讶的发明,”“人们要敢于认为让文明的益处为整个人类所利用是行得通的.”由此可见,作者观察历史的视角主要侧重于〔〕A.多角度认识和考察史实 B.阶级斗争分析法C.全球责任和文明角度 D.历史结构分析法4.2006年4月6日,美国国家地理学会正式将一份遗失了约1700余年的《犹大福音》手稿及翻译公之于世.手稿经过放射性碳14测定、墨水分析、多光谱照影术、内文比对、古字比对等五种技术鉴定后,被认为货真价实.对此,下列理解中正确的是〔〕A.流传的古代文献大都符合历史事实B.对历史文献的多重分析是非常必要的C.判断历史现象需要多种材料的印证D.历史记载只有经过考古证实方才可靠5〕6记载比较客观,宋明以来,在理学思想影响下史学家评价逐渐发生变化.下列说法中最为合理的是〔〕A.史家主观认识影响史实客观评价B.历史人物评价永远难有定论C.多数人的意见更能反映历史真相D.时代愈近历史的评价愈客观7.“苟无事迹,虽圣人不能作《春秋》;苟不知其事迹,虽以圣人读《春秋》,不知所以褒贬.”《四库全书总目》中这段话体现的史学原则是〔〕①秉笔直书②言必有据③论从史出④以小见大A.①②B.②③C.①③D.②④8.历史学家马克·布洛赫在《为历史学辩护》中说:“各时代的统一性是如此紧密,古今之间的关系是双向的.对现代的曲解必定源于对历史的无知;而对现实一无所知的人,要了解历史也必定是徒劳无功的.”作者在此强调的是〔〕A.辩证统一中外关联B.厚积薄发以古讽今C.鉴往知来贯通古今D.厚今薄古学贯中西9.清朝文人赵翼在《论诗》中说:“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诗经》和“楚辞”分别是中国古典文学现实主义、浪漫主义奠基之作.若按经、史、子、集四部分类,两者应分别列入〔〕A.经部、集部B.经部、史部C.子部、集部D.经部、子部10.在历史学习中强调史论结合,但常常因为对概念理解有偏差,导致结论错误,下列选项中没有这单一的原因,便错误地将原因归结为某一个,这样就成为一种价值判断.”他强调历史研究应〔〕A.以正确的价值判断为起点 B.分清历史事件的主次原因C.多角度地认识和考察历史 D.抓住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12.谣谶是带有一定目的性、被当做预言来传唱的歌谣.后周时,有人制造“点检作天子”的谣谶,周世宗为绝后患,撤掉殿前都点检张永德,以赵匡胤代之.后来赵匡胤推翻后周,建立宋朝.这说明谣谶〔〕A.可以预示历史的走向 B.可以改变历史的走向C.与历史现象吻合属于必然 D.与历史现象吻合属于偶然13.不同时期、不同地区的历史学家有不同的历史视野.——摘编于齐世荣吴于廑《世界史·总序》材料二抗战史学既有马克思主义史学,也有资产阶级民主主义史学;既有改良主义史学,也有文化保守主义史学……通史以致用,成了史学家们普遍的学术倾向.……内容上:一是弘扬民族气节的历史人物传记的大量出现,历代的节义之士受到极大的关注;二是国史的编著上……企图以祖国的光荣史迹来增强民族自信,来鼓励抗战精神;三是大力研究帝国主义侵华史;四是反击帝国主义的文化侵略.——田亮《抗战时期史学研究》〔1〕据材料一指出,古希腊与中国汉朝的历史学家在记载历史时有什么相同之处?〔2〕据材料一说明,与古代历史学家相比,16~18世纪的欧洲历史学家的视野发生了什么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变化的原因.〔3〕据材料二概括抗战时期史学的特征并分析呈现这些特征的原因.〔4〕综合上述材料指出历史学家的视野受哪些因素的影响.B1.有学者认为俄国十月革命打破了资本主义一统天下的局面,形成了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两种文明并存、竞争的局面.这种观点是〔〕A.文明史观B.整体史观C.唯物史观D.唯心史观2.《全球通史》写道:“本书研究的是全球而不是某一国家或地区的历史.关注的是整个人类,而不是局限于西方人或非西方人.本书的观点,就如一位栖息在月球的观察者从整体上对我们所在的球体进行考察时形成的观点,因而与居住伦敦或巴黎、北京或德里的观察者的观点迥然不同.”以下能体现作者指导思想的是〔〕A.主张以全球史观研究历史 B.否认人类文明的多样性C.尊重和平等对待各国政治 D.研究与推进经济全球化3.斯塔夫里阿诺斯的历史观摒弃了西方传统的世界历史的阐释方法,如“古代—中古—近〔现〕代”的“三分法”,而是将整个人类历史的演进划分成两个基本的阶段,即1500年以前诸多孤立地区的世界和1500年以后西方的兴起并占优势的世界.这样的划分显示出作者的历史观是〔〕4.有人在采访法国前外长于贝尔·韦德里纳时提出:“全球化与美国化是相同的吗?在这个新的全球化中为什么美国似乎是水中之鱼?”韦德里纳回答:“水中之鱼的确是准确的表述.”以下各项表述正确的是〔〕①全球化就是美国化②美国在政治、经济、军事、科技领域拥有明显的优势③美国在全球化进程中无所不能④世界其他各国在全球化进程中没有任何利益可言⑤经济全球化是美国及其他发达国家主导下的全球化A.①②③④⑤B.②⑤C.②③⑤D.②④⑤5.自鸦片战争以来,中国人中间就不断有人做着各种各样的西方梦:梦想有西方的坚船利炮,梦想有西方的新型工业,梦想有西方的民主制度,梦想有一种全面的西方式的现代化等.其中“全面的西方式的现代化”的实践活动主要是〔〕A.洋务运动B.戊戌变法C.辛亥革命D.新文化运动6.有学者认为:“工业革命后,世界文明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即一种先进文明以‘生存威胁’迫使其他文明不得不仿效它.”中国近代能够反映这一历史现象的历史事件是〔〕①太平天国运动②洋务运动③辛亥革命④新文化运动A.①②③B.②③④C.②③D.①②③④7.梁启超在《新史学》中指出,“中国之史,则本纪、列传、一篇一篇,如海岸之石,乱堆错落”,只记载“某日有甲事,某日有乙事”,而不能使后人“鉴以往之大例,示将来之风潮”“鉴之裁之,以为经世之用”.这说明〔〕A.梁启超注重运用科学的唯物主义的历史观B.梁启超强调修史论史必须有明确的目的性C.梁启超全面否定旧史观,提倡新史观D.梁启超的史学观点为民主革命打下了基础8.庞卓恒先生指出:“本来意义上的历史学著述,总要对各种历史事物的是非善恶或利弊得失做出一定的判断,总要对历史人物作为的成败原因或国家民族的兴衰原因做出一定的阐释.”这一史学思想说明,历史学的主要任务是〔〕A.提供真实而不是虚假的、纯事实的历史陈述或纯客观的历史真相B.研究真实的历史,作出纯历史的叙述,对历史事件不发表评论C.在正确的史学观指导下,对历史事物作出一定程度的判断或阐释D.根据主观意志和是非善恶,对历史事物提出自己的看法并进行阐释9.从18世纪起,欧洲主要国家因为“纺织机器、采矿、炼铁设备及交通工具的改造或发明”,所以“19世纪的人口大量集中到城市”.该论述在“因为”到“所以”之间缺少的必要条件是〔〕A.自由主义思潮兴起B.马克思关于阶级斗争学说的影响C.新型工厂制度产生D.传统精密制造业吸引投资意向10.孙中山曾称赞某国“今竞一旦将牢不可破之专制国,一举而倾覆之,成立一新共和国,与中国作佳邻焉.”孙中山称赞的某国是〔〕A.德国B.美国C.日本D.俄国11.晚清的历史演进过程艰辛而悲壮,曲折而复杂,对此国内学术界进行了不同的解读和阐释,涌现出一大批成果,其中有这样一些著作:《动荡时代的知识分子》,《社会剧变中的近代绅商》,《晚清学堂学生与社会变迁》,《从边缘走向中心——晚清社会变迁中的军人集团》.这些著作的研究视角主要是〔〕A.社会变迁的角度B.现代化的角度C.社会思潮的角度D.社会群体的角度12.美国比较现代化学者布莱克说:“虽然搞现代化比较早和比较晚的国家的前提有很大的不同,但是参加现代化行列比较晚的各国的前提都是十分相似的.”他所说的如中国等参加现代化行列比较晚的国家“十分相似”的“前提”是指〔〕A.近代工业的起步B.资本主义制度的建立C.国内市场的形成D.来自外部世界的挑战13.文明史观认为人类从本质上看就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人类文明是由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构成的,三者在相互作用、协调互补中共同发展.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16世纪以后,人类文明进程发生明显变化,对此有人写道:“……在这些世纪里,一个生气勃勃的新欧洲正在崛起……文艺复兴、工业革命、法国大革命以及把自己的统治迅速扩大到全球的强大的民族国家的崛起,都发生在这些世纪里…….安逸自在,心满意足的中国人目不转睛地注视着过去……”——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材料二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曾感慨地写道:“1897年是维多利亚女王执政60周年.庆典活动使人不禁回想起60年来的种种往事.抚今追昔,一部历历在目、简洁明了的人类文明史展现在人们面前.400年之前,哥伦布横越大西洋,达·伽马从葡萄牙出发,绕过好望角航行到印度西部海岸,从而开创了一个新的历史进程.1837年到1 897年间,西方确立了它在全世界的优势地位,便是这一进程的圆满结局.”——汤因比《人类与大地母亲》材料三世界文明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即一种先进文明〔资本主义文明〕以“生存威胁”迫使其他文明〔无论是强势文明还是弱势文明〕不得不仿效它……20世纪上半期,有着自己文化与传统的亚非拉国家,在沿着原有轨迹缓慢行进的同时,又受西方资本主义更强烈的冲击.——马克壵《世界文明史》〔1〕据材料并联系中外历史,概括16世纪以后人类文明的进程发生了怎样的明显变化?简述变化的原因.〔2〕如何评价汤因比“一部历历在目、简洁明了的人类文明史展现在人们面前”?〔3〕在强调文明多元化和个性化的今天,你对材料三有何认识?参考答案A1.〔2015·山东·15〕“中国历史与西方历史的会合结束了中国的闭关自守,使它越来越多地介入世界事务,乃至于到今天,在中国或西方发生的事情都会即时产生相互的影响.”这强调的是〔〕A.中国近代历史发展中西方的主导性B.近代中国和世界的碰撞与融合C.中国按照西方模式向近代社会演变D.中国近代史是西学东渐的过程【答案】B【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分析与理解能力.题干材料“使它越来越多地介入世界事务,乃至于到今天,在中国或西方发生的事情都会即时产生相互的影响”说明中国与世界之间联系越来越密切且相互影响.分析选项,B 项符合题意,A项题干中材料没有体现,C、D两项明显与题意不符.2.〔2014·山师附中〕1840年起至1930年间,中国共开放77个城市作为通商口岸,通商口岸是中国近代史上的特殊产物.毛泽东认为,帝国主义利用通商口岸为基地,造成“买办的和高利贷的剥削网”,培养出为帝国主义服务的“买办阶级和商业高利贷阶级”,便利其剥削广大中国农民.毛泽东对近代通商口岸的观察所体现的视角是〔〕A.阶级斗争视角B.全球视角C.文明演进视角D.近代化视角【答案】A【解析】从材料“帝国主义利用通商口岸为基地,造成‘买办的和高利贷的剥削网’,培养出为帝国主义服务的‘买办阶级和商业高利贷阶级’,便利其剥削广大中国农民”可以看出这是阶级斗争史观.3.汤因比说:“人们将记住这个时代,这主要不是因为它的令人恐怖的罪恶,也不是因为它的令人惊讶的发明,”“人们要敢于认为让文明的益处为整个人类所利用是行得通的.”由此可见,作者观察历史的视角主要侧重于〔〕A.多角度认识和考察史实 B.阶级斗争分析法C.全球责任和文明角度 D.历史结构分析法【答案】C【解析】由题目中的信息“记住这个时代”“文明的益处为整个人类利用”即可知该观点应属于全球史观和文明史观.故本题应选C项.4.2006年4月6日,美国国家地理学会正式将一份遗失了约1700余年的《犹大福音》手稿及翻译公之于世.手稿经过放射性碳14测定、墨水分析、多光谱照影术、内文比对、古字比对等五种技术鉴定后,被认为货真价实.对此,下列理解中正确的是〔〕A.流传的古代文献大都符合历史事实B.对历史文献的多重分析是非常必要的C.判断历史现象需要多种材料的印证D.历史记载只有经过考古证实方才可靠【答案】B【解析】古代文献带有主观意志,大都符合历史事实的说法错误,故A项错误;通过材料“手稿经过放射性碳14测定、墨水分析、多光谱照影术、内文比对、古字比对等五种技术鉴定后,被认为货真价实”说明对历史文献的多重分析是非常必要的,故B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对材料真伪的辨析,不是材料的印证,故C项错误;历史记载如有些史书记载,若有多方面佐证,也是可靠的,故D项错误.5.下表记录的学生学习的过程中,运用历史学习基本方法、论证过程较为科学准确的是〔〕【答案】B【解析】初税亩只是个案,不能证明观点“春秋时期土地私有制于各诸侯国普遍确立”;新经济政策在20世纪20年代末就已废除;衣食住行变化只是社会生活的一个小方面,不足以支撑观点“改革开放,创造了世界经济增长史上的新奇迹”.依据所学可知: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是德国确立了联邦制和君主立宪制、迈入资本主义阶段的重要标志.故应选B.6.〔2015·浙江·13〕武则天是学界和社会大众关注、热议的历史人物,墓前的无字碑引得千年评说.唐人史著对其事迹记载比较客观,宋明以来,在理学思想影响下史学家评价逐渐发生变化.下列说法中最为合理的是〔〕A.史家主观认识影响史实客观评价 B.历史人物评价永远难有定论C.多数人的意见更能反映历史真相 D.时代愈近历史的评价愈客观【答案】A【解析】通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本题是在强调史家在理学思想影响下主观认识发生了变化,从而影响了对历史人物史实的客观评价.历史人物评价当然难有定论,但是并不能说是“永远难有定论”,历史真相并不取决于多数人的意见或者少数人的意见,并不能说“多数人的意见更能反映历史真相”,时代愈近历史的评价也并不一定就愈客观,其实B、C、D三个选项本身也均是不符合历史唯物主义原理的.7.〔2015·北京·12〕“苟无事迹,虽圣人不能作《春秋》;苟不知其事迹,虽以圣人读《春秋》,不知所以褒贬.”《四库全书总目》中这段话体现的史学原则是〔〕①秉笔直书②言必有据③论从史出④以小见大A.①②B.②③C.①③D.②④【答案】B【解析】材料的大意是,如无史实作依据,虽圣人亦不能写出《春秋》;如不了解某个人的事迹,虽圣人也不知如何对其进行褒贬.据此可知这段话包含了言必有据和论从史出两个原则,故选B项.8.〔2015·合肥一模〕历史学家马克·布洛赫在《为历史学辩护》中说:“各时代的统一性是如此紧密,古今之间的关系是双向的.对现代的曲解必定源于对历史的无知;而对现实一无所知的人,要了解历史也必定是徒劳无功的.”作者在此强调的是〔〕A.辩证统一中外关联B.厚积薄发以古讽今C.鉴往知来贯通古今D.厚今薄古学贯中西【答案】C【解析】由“对现代的曲解必定源于对历史的无知;而对现实一无所知的人,要了解历史也必定是徒劳无功的”可知作者强调的是鉴往知来、贯通古今,C项正确.9.〔2015·淮南〕清朝文人赵翼在《论诗》中说:“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诗经》和“楚辞”分别是中国古典文学现实主义、浪漫主义奠基之作.若按经、史、子、集四部分类,两者应分别列入〔〕A.经部、集部B.经部、史部C.子部、集部D.经部、子部【答案】A【解析】经:经书,指儒家经典著作;史:史书,即正史;子:先秦百家著作;集:文集,即诗词汇编,泛指我国古代典籍.《诗经》是孔子整理编定的儒家经典之一,应属于经部.“楚辞”是浪漫主义色彩浓厚的文集,应属于集部.故本题选A.10.在历史学习中强调史论结合,但常常因为对概念理解有偏差,导致结论错误,下列选项中没有这类错误的是〔〕【答案】D【解析】A项中王安石变法的措施是加强对市场的管理,而不是放弃抑制商业的措施;古希腊民主属于直接民主,B项错误;两极格局被打破是在苏联解体后,20世纪六七十年代是在两极格局下出现了多极化的趋势,没有改变国际关系格局,C项错误.结合所学可知,D项正确.11.〔2015·广东联考〕法国史学家马克·布洛赫在《为历史学辩护》中指出:“在进行历史研究时,人们往往迷恋于寻找单一的原因,便错误地将原因归结为某一个,这样就成为一种价值判断.”他强调历史研究应〔〕A.以正确的价值判断为起点 B.分清历史事件的主次原因C.多角度地认识和考察历史 D.抓住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答案】C【解析】“迷恋于寻找单一的原因,便错误地将原因归结为某一个,这样就成为一种价值判断”说明法国史学家马克·布洛赫反对单一的价值判断,强调多角度的认识和考察历史,材料与正确的价值判断、历史的主次和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无关,故A、B、D各项错误,C项正确.12.〔2015·海南·4〕谣谶是带有一定目的性、被当做预言来传唱的歌谣.后周时,有人制造“点检作天子”的谣谶,周世宗为绝后患,撤掉殿前都点检张永德,以赵匡胤代之.后来赵匡胤推翻后周,建立宋朝.这说明谣谶〔〕A.可以预示历史的走向 B.可以改变历史的走向C.与历史现象吻合属于必然 D.与历史现象吻合属于偶然【答案】D【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史学理论,旨在考查正确认识相关历史现象的能力.据题干中信息可知,谣谶带有一定目的性、常被当做预言来传唱,后周时“点检作天子”的谣谶纯属有人故意制造,周世宗虽采取了针对性措施但仍被推翻.据此结合所学分析可知,谣谶与历史现象吻合属于偶然,D项符合题意.二、非选择题13.不同时期、不同地区的历史学家有不同的历史视野.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略——摘编于齐世荣吴于廑《世界史·总序》材料二抗战史学既有马克思主义史学,也有资产阶级民主主义史学;既有改良主义史学,也有文化保守主义史学……通史以致用,成了史学家们普遍的学术倾向.……内容上:一是弘扬民族气节的历史人物传记的大量出现,历代的节义之士受到极大的关注;二是国史的编著上……企图以祖国的光荣史迹来增强民族自信,来鼓励抗战精神;三是大力研究帝国主义侵华史;四是反击帝国主义的文化侵略.——田亮《抗战时期史学研究》〔1〕据材料一指出,古希腊与中国汉朝的历史学家在记载历史时有什么相同之处?〔2〕据材料一说明,与古代历史学家相比,16~18世纪的欧洲历史学家的视野发生了什么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变化的原因.〔3〕据材料二概括抗战时期史学的特征并分析呈现这些特征的原因.〔4〕综合上述材料指出历史学家的视野受哪些因素的影响.【答案】〔1〕内容上只是本地区或本国历史;地理范围上是局部地区;地理上扩大了已知的范围.〔2〕变化:强调世界历史是一个世俗的演变过程;记载的地区由局部扩大到了世界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