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史观题专项训练
高三历史练习题:中国近现代史
高三历史练习题:中国近现代史
一、选择题
1. 中国近代史是指自()以来的历史。
A. 1840年鸦片战争
B. 1911年辛亥革命
C.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D. 1978年改革开放
2. 鸦片战争的结果之一是()。
A. 《南京条约》的签订
B. 清朝承认乡村贸易
C. 建立清政府的海关
D. 开放上海市给外国租借
3. 辛亥革命的人民最终建立了()。
A. 清朝
B. 中华民国
C. 中华人民共和国
D. 中华帝国
4. 下面哪个事件标志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A. 五四运动
B. 七七事变
C. 五卅运动
D. 九一八事变
5. 改革开放政策是由中国的领导人()发起的。
A. 毛泽东
B. 邓小平
C. 江泽民
D. 胡锦涛
二、判断题
1. 五四运动是中国抵制中日修约运动的表现。()
2. 五卅运动是中国工人反对帝国主义的运动。()
3. 九一八事变标志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4. 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了全国人民进行了艰苦卓越的抵抗。()
5. 外交部长周恩来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积极推动了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
三、简答题
1. 鸦片战争对中国有何重大影响?请举例说明。
2. 辛亥革命对中国当时的政治局势产生了哪些影响?
3. 请列举中国近代史上三个重要的社会运动,并分别说明其意义。
4. 抗日战争对中国的影响是什么?它在中国历史中的地位如何?
5. 改革开放政策对中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有何重要意义?
注意:以上问题需要详细回答,并提供相应的支持性证据和论据。
四、论述题
请结合所学的中国近现代史知识,就下列论述进行评论:
“中国近现代史上的重要事件和运动是中国社会进步和革命的标志,对中国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高中历史:史观练习题
高中历史测试题:史观、史料研究
(时间:40分钟总分:100分)
一.选择题。(每题4分,共52分)
1.迄今世界上发现的最大、最重的青铜器,是商王祖庚或祖甲为祭祀其母所铸,以前我们称之为“司母戊鼎”。后来一些专家根据大量甲骨文解读,认为商代的字体比较自由,正写反写都可以。2011年3月28日,新国博展牌把“司(si)母戊鼎”改名“后(hou)母戊鼎” ,有不少人提出质疑。这种修改反映出()
A. 史料解读的多样性
B. 分封制与礼制的结合
C. 甲骨文金文的矛盾
D. 一手史料可信度有限
2.将近现代历史看作是以商品经济为特征的工业文明取代以自然经济为特征的农业文明的结果,主要表现为经济领域的工业化和市场化、政治领域的民主化和法制化、思想领域的理性化和科学化。以这种视野来研究历史属于()
A.全球史观
B.革命史观
C.唯物史观
D.现代化史观
3.学者罗志田在《复活往昔的历史想象》中说:“历史想象是一种有凭据的再创造,却不是创作;它必须从已获得的历史知识那儿下手,也只能在已知历史事实所提示的范围里驰聘……就像杜甫诗句‘窗含西岭千秋雪’所表述的那样,雪岭千秋浩浩茫茫,却依然需要一扇窗户以为其范围,否则便不成图景;反过来说,随尺寸之窗,而千仞之心,四时之雪尽纳其间,可供挥洒的天地,也不可谓不大。”其主要观点是()
A.历史事实必须经由历史想象展现
B.历史过程离不开历史想象
C.历史想象必须依托历史事实
D.历史想象和历史事实可纵横联系
4.有学者认为唐朝时期江南曾经实施了稻麦轮种制,并引用自居易任职苏州时写的诗句“去年到郡日,麦穗黄离离;今年去郡日,稻花白霏霏”来证明自己的说法。关于此学者看法,哪项更为合理()
高三历史练习题及答案
高三历史练习题及答案
一、选择题
1. 下列哪位人物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的农业圣人?
a) 孔子
b) 伏羲
c) 志人
d) 齐物
答案:b) 伏羲
2. 唐代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辉煌时期,以下哪位皇帝在位期间国力最为强盛?
a) 唐太宗
b) 唐玄宗
c) 唐高宗
d) 唐中宗
答案:b) 唐玄宗
3. 下列哪个事件标志着中国的近代史开始?
a) 辛亥革命
b) 五四运动
c) 九一八事变
d) 文化大革命
答案:a) 辛亥革命
4. 抗日战争是中国近代史中的一次重要战争,其中以下哪个事件导致了正式的全面抗战爆发?
a) 卢沟桥事变
b) 九一八事变
c) 南京大屠杀
d) 东北地区投降
答案:b) 九一八事变
二、填空题
1.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时间是______年。
答案:1949年
2. 五四运动爆发于______年。
答案:1919年
3. 古代中国的“四大发明”包括造纸术、印刷术、火药和______。
答案:指南针
4. 首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中国收回了被租借给______的山东省。
答案:德国
三、解答题
1. 请简要阐述辛亥革命对中国近代史的影响。
答案: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统治,标志着中国的封建帝制结束。它奠定了中华民国的基础,并为后来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改革提供了条件。辛亥革命的成功启示了中国人民争取民主和自由的意识,对中国社会的进步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2. 请解释“文化大革命”对中国历史和社会的影响。
答案:文化大革命是中国历史上一场具有毁灭性影响的政治运动。它导致了极端的政治混乱、大规模的社会动荡以及文化和教育体系的破坏。数以百万计的知识分子和文化艺术工作者受到迫害,中国社会陷入了极度的恐惧和不稳定中。文化大革命对中国历史和社会造成了深远的影响,留下了长期的伤痕。
历史高考五种史观及例题
历史新高考中涉及新史学观解读及训练
解读近年的高考历史卷,无论是全国文综卷,还是各省新高考历史卷,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特点,即是在试题命制中都以文明史观为主基调及命题着眼点,兼顾整体史范式和现代化范式,同时也没有完全抛弃或排斥传统的革命史范式。
近年来,现代化范式、整体史范式、文明史范式、社会史范式等一些新的史学范式不断涌现,打破了阶级斗争史(革命史)范式一统史坛的局面,并逐步取代旧范式成为高考历史命题的“新宠”。因为多重史学范式的共存交融或转换,不仅在于打开了历史高考命题专家们的历史思维空间,进一步活化和拓宽多元化观察历史的视角。其更大的价值和意义是命题的精彩点往往就在不同范式的解读与转换中产生了,让高考从更宽更广的视角去考查学生观察和解释历史的能力。
因此,同学们在进行历史高考复习时有必要了解和应用新史学观(或称史学范式)。
一、五种史学范式的基本内容
高中新课标程式下的多种版本历史教科书编纂的史学范式已从单一走向多元,由传统单一的阶级斗争范式(或称革命史范式),发展为阶级斗争范式、文明史范式、整体史范式(亦称全球史范式)和现代化范式等四种史学范式。这些新的史学范式,提高了历史研究的框架性认识,让命题专家和学生在解读和诠释历史时,横看侧看,远看近看,上看下看,内看外看,左看右看,任何一“看”的加深,都有助于对整个历史进程认识的加深。多元并存,相互争鸣,彼此宽容,不仅是学术发展的必由之路,也是高考命题的最佳视点。
(一)革命史范式
革命史范式作为中国近代史学界从20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占绝对主导地位的理论范式。其理论基础源于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基本矛盾的学说。根据这一学说,在阶级社会里,两大对立阶级之间的矛盾,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历史发展的直接动力,最集中地反映了该社会发展阶段的基本矛盾,考察和研究阶级矛盾、社会基本矛盾的运动发展,便能把握住历史发展中最本质的内涵,揭示历史发展的内在规律性。
历史史学观点类题型专项训练
历史史学观点类题型专项训练
现代化史观(也称做近代化史观)认为:人类历史是实现由传统的农业社会向近代工业社会转变的历史,包括政治.经济.思想等,一般认为,现代化主要表现为经济领域的工业化和市场化,政治领域的民主化与法制化,思想文化领域的理性化和科学化,社会生活现代化等。
全球史观(也称做整体史观)认为:人类历史是一个整体,是从分散发展到整体发展演进的历史。将人类社会的历史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世界各个地区、各种文明在各自和交互的发展中,逐步打破了孤立、分散状态,逐渐融合成密切联系的全球统一体,这种全球一体化进程是历史发展的客观主导趋势。这一史学理念,打破了以往“西欧中心论”和国别史拼凑世界史的传统史学框架,从世界历史的整体发展和统一性来考查历史,全面探讨世界历史各个时期的时代特征、发展主流和总体趋势,不同文明之间的相互关联和渗透。
文明史观认为:人类历史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就是以“文明”为单位来看待整个人类历史,通过不同文明类型的演进过程探讨人类社会的进步。纵向看包括:采猎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横向看包括: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以文明类型作为基本研究单位,承认文明的多元性,承认历史发展的多样性统一,既看到人类社会发展有共同的规律和趋势,又看到不同文明有自己独特的具体发展道路。从现实人类文明所达到的高度去追溯历史,说明现代文明是如何传承演变而来的,把历史与现实紧密结合在一起。
社会史观认为:人类历史不仅仅是政治.经济.思想.外交等大事件的历史,更是与平民百姓.芸芸众生息息相关的小事件的历史,包括衣食住行.风俗习惯等.其研究领域主要包括社
高考史观题.
高考史观题
1、近(现)代化史观认为,人类社会近现代的历史是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演进的历史,即现代化的历史。现代化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活现代化。经济工业化、政治的民主化和法治化,思想的理性化科学化。
2、整体史观(全球史观)认为,人类社会的历史是从分散发展到整体发展演进的历史。新航路开辟以后,世界进入整体发展阶段。19世纪中后期,世界初步成为一个整体。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世界成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当代世界整体化全球化趋势加强。人类的交往加强了世界的横向联系,促进了整体化的发展。
3、文明史观认为,从本质上说,人类历史的发展过程就是人类创造、积累文明成果以及人的自身文明化的过程。人类文明史可分解为物质文明史、政治文明史、精神文明史、社会文明史。各国各地区的人民创造的优秀文明成果是人类的共同财富。不同的文明之间不断交流和融合。
4、社会史观认为,和历史上的经济、政治和文化问题一样,社会问题也是史学的研究对象。研究历史,不仅要“眼光向上”,关注“大人物”和“大事件”,还要“眼光向下”,关注“小人物”,关注与平民百姓芸芸众生息息相关的“小事”。
5、生态史观认为,历史演变中人与自然、社会系统与自然系统的关系,是史学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总结人类处理与自然关系的历史经验和历史教训,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与协调发展是生态史研究的主旨。
6、革命史观的要点
革命史观是阶级斗争史观的一种具体形态。革命史观认为,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历史发展的直接动力。在隆重纪念“五四”运动九十周年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六十周年之际,复习中国近代史一定要运用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去剖析这两大历史事件。
高三专题复习史学理论与方法史观史论史法
高三历史专题——史学理论和方法(史观、史论、史法)
一、史学理论和方法训练
(一)历史方法论(探究历史的方法):
(1)基本的史学要素:史料、史料解释、历史叙述、历史观点和历史评价。
注意史料的分类:史料大体可分为第一手(原始)史料和第二手(间接)史料:具体可分为四类:
①文献史料,包括历史记录、历史著作、文献汇编和史书以外的书籍;
②文件史料,包括政府文件、团体文件和私人文件;
③实物史料,包括生产工具、生活资料、历史遗迹;
④口述(口碑)史料,包括回忆录、调查记录、群众传说、文艺作品。
提取鉴别历史材料信息的方法:一是“读史征(发现)史”;二是“史论一致”、“孤证不立”、“无征不信”、“二重证据法”、原始史料信度较高、直接推理、跨学科研究等。
【训练1】在历史学科的研究性学习中经常出现的错误是,使用单一或不充分的论据得出普遍性的结论。下列选项中没有这类错误的是
A.《授时历》的颁行比现行公历早300年,所以中国古代科技水平领先世界B.《西游记》是明代的一部优秀小说,所以明代文学蓬勃发展
C.唐代369位宰相中有83%来自北方,所以唐代宰相的来源存在地域差异D.南宋扬州的城市人口占扬州总人口的81.83%,所以南宋的城市化水平很高
【训练2】中日双方对1894年7月25日发生的丰岛海战记述各异。中方《济远航海日志》记载:“7点45分,倭三舰同放真弹子,轰击我船,我船即刻还
炮。”日文出版的《二十七八年海战史》称:“7点52分,彼我相距约3000米之距离。济远首先向我发炮,旗舰吉野立即迎战,以左舷炮向济远轰击。”这说明
高考历史重点复习题
高考历史重点复习题
高考历史是检验学生对历史知识掌握程度的重要科目,以下是一些重点复习题,供学生参考:
1. 简述中国古代四大发明及其对世界的影响。
2. 描述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主要内容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3. 分析唐朝“贞观之治”时期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成就。
4. 论述明清时期中国封建社会的衰落原因及其表现。
5. 简述鸦片战争的起因、过程及对中国近代史的影响。
6. 描述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及其在中国近代化进程中的作用。
7. 分析五四运动的背景、过程及其对中国社会变革的推动作用。
8. 论述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历史背景及其对中国革命的领导作用。
9. 简述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军民的抗战精神及其历史意义。
10. 描述新中国成立后,社会主义建设的初步成就和经验教训。
11. 分析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及其对世界的影响。
12. 论述“一国两制”政策的提出背景、实施过程及其对国家统一的重要性。
13. 简述古代希腊、罗马文明的特点及其对西方文化的影响。
14. 描述文艺复兴时期欧洲社会的变化及其对现代文明的贡献。
15. 分析工业革命对世界历史进程的影响。
16. 论述第一次世界大战和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原因、过程及其对世界格局的影响。
17. 简述冷战时期美苏两大阵营的对立及其对世界政治格局的影响。
18. 分析全球化背景下各国文化交流与合作的重要性。
19. 论述环境问题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影响及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
20. 描述信息时代的到来对人类生活方式的改变及其挑战。
以上复习题覆盖了中国古代史、近现代史、世界史等重要历史事件和
历史高考观点论述类试题专项训练
历史高考观点论述类试题专项训练
一、试题举例
例1、(2010陕西高考)(13分)材料三:包含着整个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萌芽的雇佣劳动是很古老的;它个别地和分散地同奴隶制度并存了几百年。但是只有在历史前提已经具备时,这一萌芽才能发展成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恩格斯《反杜林论》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阐述对恩格斯所说“历史前提”的认识(要求:以对历史前提的认识为中心;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答题思路解析:
第一步:明确答题要求——“阐述”
第二步:解读“观点”的内涵(如:时间界定、包含因子等)
观点梳理:“只有在历史前提已经具备时……才能发展成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要发展需要哪些必备的因素(历史前提)?
第三步:结合所学知识,列举与内涵相关的史实。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发展的条件和因素:政治前提;资本;劳动力;市场;技术;原料等第四步:思考所列举史实与“观点”的联系或者影响——所列举“因素”在“观点”中是如何实现的?
如英国,这一历史前提表现为:
①英国较早产生资产阶级革命,为资本主义发展扫清障碍;
②早期的殖民掠夺为其提供了大量的资本原始积累;
③圈地运动为其提供大量羊毛即自由劳动力;
④早起商业革命为其奠定良好基础;
⑤自然科学的发展为其奠定科学理论基础。
以上的历史前提为英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条件,促使第一次工业革命在英国爆发。
再如中国,在明清时期出现资本主义萌芽,但是由于当时政府实行闭关锁国政策和海禁,抑制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而当时商人经营商业挣来的钱多用来买田置地,没有继续扩大资本,也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中国的“历史前提”没有促进中国的发展。
高考历史选择题专项训练
高考历史选择题专项训练题目
1.明朝时期,某地出现大片农田改种桑树、纺织业也获得发展的情
况。下列项中与此现象的出现无关的是()
A. 丝织品出口量大增
B. 政府实行“闭关锁国”政策
C. 该地纺织技术领先
D. 国内市场对丝织品需求大增
2.下列关于“冷战”的叙述,正确的是()
A. “冷战”持续了近半个世纪
B. 美苏两国的军备竞赛导致了“冷战”
C. “冷战”是“二战”的延续
D. “冷战”时期世界动荡不安
3.下列关于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备的编年体史书,相传是春秋末
年左丘明所作。
B. “五经”指的是《诗》《书》《礼》《易》《春秋》五部经书。
C. 古人称对方母亲为“令堂”,谦称自己母亲为“家母”。
D. 古代六部制中的“户部”掌管全国土地、户籍、赋税、财政收支
等事务。
4.下列关于汉武帝时期实行的察举制度的叙述,正确的是()
A. 察举制是当时选官制度的唯一形式
B. 郡国长官可自行选拔官吏
C. 举荐人才一般都有中央派遣的官员加以监督
D. 举荐人才无任何限制,全凭举荐人负责
5.下列关于西欧封建社会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 封建制度的核心是封君封臣制
B. 封君封臣制的基础是土地的封赐
C. 封君封臣制下的封臣对封君要忠诚
D. 封君封臣制下,封君对封臣没有任何义务
6.下列关于明清时期的社会经济变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A. 私营工商业占据主导地位
B. 商品性农业发展迅速
C. 农村中实行小农经济
D. 商帮和会馆的出现标志长途贸易开始形成
7.下列关于法国大革命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高考历史新趋势解读之五大核心素养专题01唯物史观专项精练
——————————教育资源共享步入知识海洋————————
专题01 唯物史观
概念释疑:
唯物史观是揭示人类社会历史客观基础及发展规律的科学历史观和方法论。人类对历史的认识是由表及里、逐渐深化的,要透过历史的纷杂表象认识历史的本质,科学的历史观和方法论是非常重要的。唯物史观使历史学成为一门科学,只有运用唯物史观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才能对历史有全面、客观的认识。
课标要求:
(1)了解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和方法,理解唯物史观是科学的历史观;
(2)能够正确认识人类历史发展的总趋势;
(3)能够将唯物史观运用于历史的学习与探究中,并将唯物史观作为认识和解决现实问题的指导思想。
课标解读:
一是认识层面上的要求,通过历史课程学习,要了解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和方法,能够正确认识人类历史发展的总趋势。
唯物史观是一个博大精深的理论体系,其对历史学科的意义突出地体现在两方面:(1)唯物史观揭示了社会历史的客观基础,阐述了社会历史发展中的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关系、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2)阐述了社会历史的辩证运动,揭示了人类社会形态由低级到高级的发展规律。
对于高中学生而言,应了解唯物史观如下基本理论和观点:
第一,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第二,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第三,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第四,正确运用阶级分析法。
第五,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第六,人类社会形态经历了从低级阶段向高级阶段的发展。
二是运用层面上的要求,能够将唯物史观运用于历史的学习与探究中,并将唯物史观作为认识和解决现实问题的指导思想。
高三历史专项练习题及答案
高三历史专项练习题及答案
A.孟德斯鸠
B.狄德罗
C.洛克
D.伏尔泰
2.(2009年广东高考第17题)18世纪北美殖民地的宗教觉醒运动中有一种思想:上帝使人理性,希望人们在追求真理中运用这种理性。这个想法()
A.促成欧洲宗教改革运动的兴起
B.旨在消除教会在北美殖民地的影响
C.借上帝的神权压制人文主义思想
D.有助于激发北美人民反抗殖民统治
3.(2009年高考北京文综20题)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为近代欧洲的发展奠定了思想基础,对二者的共同点表述正确的是:
A.反对宗教神学,强调三权分立
B.反对封建制度,倡导人民主权
C.反对蒙昧迷信,推崇人的理性
D.反对君主专制,主张君主立宪
4.(2009年高考安徽文综18题)美国独立战争期间,托马斯?潘恩在《常识》中告诫民众:“君主政体意味着我们自身的堕落和失势,同样地,被人当作权利来争夺的世袭,则是对我们子孙的侮辱和欺骗。”这一观点的理论依据是
A.人文主义
B.民族主义
C.天赋人权说
D.三权分立学说
5.(2007年高考广东文科基础29题)伏尔泰说:“本身自由,周围的人与自己平等――这才是真正的生活,人们的自然生活。”这句话是()
A.禁欲主义思想的反映
B.人文主义思想的反映
C.蒙昧主义思想的反映
D.空想社会主义思想的反映
6.(2009年海南高考8题)对英王查理一世的审判与处死是英国革命中的重大事件。布拉德肖法官曾在法庭上向查理一世宣示:“在国王和他的人民之间存在一个契约协定……这就好像一条纽带,纽带的一头是君主对国民应尽的保护义务,另一头是国民对君主应尽的义务。先生,一旦这条纽带被切断,那么只能说,别了,君主统治!”上述材料表明,布拉德肖比法国启蒙思想家更早提出了()
高考历史史观题专项训练
史观、史料、史学
【知识提要】
一、全球史观(整体史观)
基本概念:全球史观是将人类社会的历史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的,又称为整体史观。正如西方一位著名历史学家所说的那样:“它的主要特点在于研究的是全球而不是某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历史;关注的是整个人类而不是局限于西方人或非西方人。”它是从世界历史的整体发展和统一性方面来考查历史,认为人类历史的发展过程是从分散向整体发展转变的过程。
二、文明史观
基本概念:文明史观,通常被称为文明史研究范式,是研究历史的又一种理论模式。文明史观认为,一部人类社会发展史,从本质上说就是人类文明演进的历史。认为人类创造文明的过程及其所获得的成果是历史研究的基本内容.认为人类文明是由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构成,三者在相互作用、协调互补中交替促进、共同发展。
三、现代化史观
概念内涵:现代化也称近代化.它是指世界各国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变迁的过程(即传统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变迁过程),它包含了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社会生活等多个方面。现代化是一场全方位的社会变革,其核心是经济的工业化和政治的民主化。一种观点认为现代化首先从西欧开始,随之通过殖民扩张弥散到亚、非、美广大地区,因此现代化在历史上又被称为欧化、西化或工业化。
四、社会史观
基本内涵:社会史观主要指从人们生活的现实社会的角度观察历史,着重研究历史的结构和进程,注重分析研究广义的社会问题包括政治问题、经济问题、文化问题等所有问题。社会史观认为研究历史不仅要“眼光向上”,关注“大人物”和“大事件”,还要“眼光向下",关注“小人物”,关注与平民百姓芸芸众生息息相关的“小事"。
高考历史《史料、史观与史论研习》专项训练一 史料运用
专项训练一史料运用
一、理论阐释
史料是人类实践活动时遗留下来的痕迹,历史活动具有过去性,根据史料重建的事实是史实。史实是历史学科的基石,史实的真实性是历史学科科学性的根基。
1.史料的分类
史料丰富多彩,从命题的呈现形式上看,史料大致可以分为文字史料和实物史料两类。文字史料是主要的载体,局限性在于文字史料是人记述的,不可避免地打上了个人的情感性和主观性,需要仔细甄别。实物史料,如历史遗迹、出土文物等,真实性强,但多为片段,不能反映历史全貌,需要和文字史料相互参证,方能发挥其史料价值。
真实性是历史的生命,也是史料价值之所在。一般而言,原始史料,也叫直接史料或第一手史料,指的是那个时代留下来的材料,其真实性最强;间接史料往往参杂了后人的删减,可靠性要弱一些。
2.史料的鉴别
史料的可靠性是史实真实性的重要前提。史料存在作伪的可能,一是当事人的价值观念和思想倾向往往影响史料的记述,有时甚至会故意隐瞒历史真相;二是实物史料也可以做假做旧,这些都需要进行鉴别。鉴别方法很多,考古上用科学手段进行测定,文字记述则需要结合时代背景和时间特征进行综合分析。
3.史料的运用
全面占有史料是确保史料可靠性的重要途径。“兼听则明、偏信则暗”就是这个道理,对相互矛盾的史料进行综合分析,去伪存真、去粗取精,方能逼近历史真实。
二、典型考题
【典题1】(2010年安徽文综卷第13题)西晋杜育的《荈赋》是我国第一篇以茶为主题的文学作品。某班兴趣小组以此为题材对茶的起源问题进行探究后,形成了以下四种意见,其中最合理的是()A.文学作品不具有史料价值,不能以此确定茶的起源
最新高考历史题型分类训练全集(共93页 附答案)
最新高考历史题型分类训练全集(共93页附答案)
目录
高考历史分类题型训练
训练1时空逻辑类
训练2史料实证类
训练3唯物史观及史学理论方法类
训练4历史理解类
训练5数据分析类
训练6因果关系类
训练7比较类
训练8历史评价影响类
训练9全国卷25分大题类型
训练10全国卷12分大题类型
训练11全国卷15分历史选考题类型
高考历史价值观训练题
训练1家国情怀祖国认同
训练2公平正义民主法制
训练3团结精神合作精神
训练4科学创新“工匠精神”
训练5民生意识社会保障
训练6开放意识包容意识
训练7双赢意识妥协意识
训练8世界命运共同体意识
训练1 时空逻辑类
1.(湖南长郡中学高三月考三,10)宋代军需物资的运输改变了过去或靠徭役、或靠军队自己解决的方式,交给商人转运。商人只要将粮草送到军队指定的地点,得到的报酬是官卖商品茶、盐、铁、香等的经营许可证。这反映出( )
A.商人成为采办供应军需物资的主体
B.商品经济发展推动政府政策的调整
C.政府依靠商人解决军需物资的供应
D.政府因军事需要放弃商品官营政策
答案 B
解析“主体”与材料中“交给商人转运”不符,故A项错误;材料中“改变了过去或靠徭役、或靠军队自己解决的方式,交给商人转运。商人……得到的报酬是官卖商品茶、盐、铁、香等的经营许可证”表明政府改变政策,以官卖商品许可证换取商人运输军用物资,故B项正确;依靠商人解决军需物资的供应,与材料中“交给商人转运”不符,故C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放弃商品官营政策,与材料中“官卖商品茶、盐、铁、香等的经营许可证”不符,故D项错误。
2.(四川乐山一模,26)在宋代文献中,大量出现墟市、村市、山市、野市、草市、小市,以及墟、舍、圈、集、场等词语。这反映出当时( )
高考历史模拟题
高考历史模拟题
1. 问:辛亥革命后的中国政治局势如何演变?
答:辛亥革命后,中国的政治局势经历了多次的变革。首先,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的统治,建立了共和国,孙中山成为了中华民国的临时大总统。然而,由于各方力量的纷争和割据,中国的政治局势并不稳定。
在孙中山去世后,中国出现了多个军阀割据的局面,各地的军阀通过割据和对抗实力的扩张,争夺国家的统一权。这使得政府无法有效掌控全国,国内经济和社会也深陷动荡和混乱。
从1919年的五四运动开始,中国的政治局势又出现了新的演变。一方面,国共两党开始合作,共同反对帝国主义和军阀统治,争取国家的独立和民主。另一方面,中国的知识分子和学生团体也积极参与到政治运动中,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变革。
到了1927年,国共合作破裂,中国的政治局势再度变得混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农民起义和红军的抗战,以及国民党政府的扩张和中央集权尝试,使得中国的政治形势更加错综复杂。
最终,随着抗日战争的爆发和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结束,中国的政治局势又发生了重大转变。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解放军在国共内战中取得了胜利,中华人民共和国于1949年宣布成立。中国的政治局势进入了社会主义阶段,面临着新的挑战和发展。
2. 问:红色旅游是指什么?
答:红色旅游是指人们前往革命旧址、纪念馆、纪念碑等相关场所,参观、学习、缅怀革命历史和英烈事迹的旅游活动。
红色旅游起源于中国的革命历史,特别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许多地方成为中国革命和抗日战争的重要战场或红军长征的经过地,这些地方保存着许多革命烈士的遗物、遗迹和纪念设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考历史史观题专项训练
【知识提要】
一、全球史观〔整体史观〕
基本概念:全球史观是将人类社会的历史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的,又称为整体史观.正如西方一位著名历史学家所说的那样:“它的主要特点在于研究的是全球
而不是某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历史;关注的是
整个人类而不是局限于西方人或非西方人.”它是从世界历史的整体发展和统一性方面来考查历史,认为人类历史的发展过程是从分散向整体发展转变的过程.
二、文明史观
基本概念:文明史观,通常被称为文明史研究范式,是研究历史的又一种理论模式.文明史观认为,一部人类社会发展史,从本质上说就是人类文明
演进的历史.认为人类创造文明的过程及其所获得的成果是历史研究的基本内容.认为人类文明是由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构成,三者在相互作用、协调互补中交替促进、共同发展.
三、现代化史观
概念内涵:现代化也称近代化.它是指世界各国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
变迁的过程〔即传统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变迁过程〕,它包含了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社会生活等多个方面.现代化是一场全方位的社会变革,其核心是经济的工业化和政治的民主化 .一种观点认为现代化首先从西欧开始,随之通过殖民扩张弥散到
亚、非、美广大地区,因此现代化在历史上又被称为欧化、西化或工业化.
四、社会史观
基本内涵:社会史观主要指从人们生活的现实社会的角度观察历史,着重研究历史的结构和进程,注重分析研究广义的社会问题包括政治问题、经济问题、文化问题等所有问题.社会史观认为研究历史不仅要“眼光向上”,关注“大人物”和“大事件”,还要“眼光向下 ”,关注“小人物 ”,关注与平民百姓芸芸众生息息相关的“小事”.
五、革命史观
基本含义:所谓革命史观,就是从现实革命斗争的需要出发,从革命者的立场与视野来研究和品评以往革命斗争史中的事件与人物的一种历史观.该史观认为阶级社会中阶级矛盾是不可调和的,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中推动历史发展的直接动力.
六、唯物史观
主要含义:历史唯物主义,亦称唯物史观,它是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它是一种科学的社会历史观和认识、是改造社会的一般方法论,是关于人类社会发展
的普遍规律的科学.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历史的发展有其自身固有的客观规律,具有辩证的观点.
例1:对中国近代史上的通商口岸问题的认识
①
从革命史观:它是西方列强对华商品输出和资本输出的基地,是中国半殖民地化加深的明显标记;
②从现代化史观:它是中国工业基地、技术中心、商业中心和金融中心,对推动中国经济和社会现代化发挥带头作用;
③从整体史观:它加强了中国和世界的联系,使中国纳入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
④从文明史观:它是中国了解和学习西方近代化工业文明的窗口,也是中国传统农业文明最早开始走向近代工业文明的地方.
例2:多种史观评价孙中山
①革命史观:他是民主革命的先行者
②现代化〔近代化〕史观: “他是中国现代化的光辉先驱.”
③社会史观:他是移风易俗的倡导者
④全球史观〔整体史观〕:他是有世界影响的政治家和革命家
【练习巩固】
A
1.“中国历史与西方历史的会合结束了中国的闭关自守,使它越来越多地介入世界事务,乃至于到今天,在中国或西方发生的事情都会即时产生相互的影响.”这强调的是〔〕
A.中国近代历史发展中西方的主导性
B.近代中国和世界的碰撞与融合
C.中国按照西方模式向近代社会演变
D.中国近代史是西学东渐的过程
2.1840年起至1930年间,中国共开放77个城市作为通商口岸,通商口岸是中国近代史上的特殊产物.毛泽东认为,帝国主义利用通商口岸为基地,造成“买办的和高利贷的剥削网”,培养出为帝国主义服务的“买办阶级和商业高利贷阶级”,便利其剥削广大中国农民.毛泽东对近代通商口岸的观察所体现的视角是〔〕
A.阶级斗争视角B.全球视角
C.文明演进视角D.近代化视角
3.汤因比说:“人们将记住这个时代,这主要不是因为它的令人恐怖的罪恶,也不是因为它的令人惊讶的发明,”“人们要敢于认为让文明的益处为整个人类所利用是行得通的.”由此可见,作者观察历史的视角主要侧重于〔〕
A.多角度认识和考察史实 B.阶级斗争分析法
C.全球责任和文明角度 D.历史结构分析法
4.2006年4月6日,美国国家地理学会正式将一份遗失了约1700余年的《犹大福音》手稿及翻译公之于世.手稿经过放射性碳14测定、墨水分析、多光谱照影术、内文比对、古字比对等五种技术鉴定后,被认为货真价实.对此,下列理解中正确的是〔〕
A.流传的古代文献大都符合历史事实
B.对历史文献的多重分析是非常必要的
C.判断历史现象需要多种材料的印证
D.历史记载只有经过考古证实方才可靠
5〕
6
记载比较客观,宋明以来,在理学思想影响下史学家评价逐渐发生变化.下列说法中最为合理的是〔
〕
A.史家主观认识影响史实客观评价
B.历史人物评价永远难有定论
C.多数人的意见更能反映历史真相
D.时代愈近历史的评价愈客观
7.“苟无事迹,虽圣人不能作《春秋》;苟不知其事迹,虽以圣人读《春秋》,不知所以褒贬.”《四库全书总目》中这段话体现的史学原则是〔〕
①秉笔直书②言必有据③论从史出④以小见大
A.①②B.②③
C.①③D.②④
8.历史学家马克·布洛赫在《为历史学辩护》中说:“各时代的统一性是如此紧密,古今之间的关系是双向的.对现代的曲解必定源于对历史的无知;而对现实一无所知的人,要了解历史也必定是徒劳无功的.”作者在此强调的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