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诊断学——舌诊

合集下载

舌诊百度百科

舌诊百度百科

舌诊百度百科编辑词条观察舌头的色泽、形态的变化来辅助诊断及鉴别的一个简单有效的方法。

舌诊,诊断学名词。

为望诊重点内容之一。

中医诊断疾病的重要客观指标。

舌为心之苗,脾之外候,苔由胃气所生。

脏腑通过经脉与舌相联系,手少阴之别系舌本,足少阴之脉挟舌本,足厥阴之脉络舌本,足太阴之脉连舌本,散舌下,故脏腑病变,可在舌质和舌苔上反映出来,舌诊主要诊察舌质和舌苔的形态、色泽、润燥等,以此判断疾病的性质、病势的浅深、气血的盛衰、津液的盈亏及脏腑的虚实等。

曹炳章《辨舌指南》:“辨舌质可辨脏腑的虚实,视舌苔可察六淫之浅深。

”进行舌诊时应将舌质和舌苔辨证结合,一般情况下二者反映病变是一致的,但也有不一致现象出现,这就需要综合分析,全面衡量,参考其他证候,做出正确的判断。

主病及相关研究:正常舌象:舌体柔软,活动自如,颜色淡红,舌面铺有薄薄的、颗粒均匀、干湿适中的白苔,常描写为“淡红舌、薄白苔”。

观舌,主要是观察舌质和舌苔两个方面的变化。

舌质,又称舌体,是舌的肌肉脉络组织。

舌苔,是舌体上附着的一层苔状物,有胃气所生。

所谓“胃中生气”是指脾健运化,胃主受纳(即认为是人体消化机能正常),脾胃生理功能正常则舌上可现一层薄润的舌苔。

机体在疾病病理变化过程中,阴阳的盛衰,气血的调和,津液的存亡,均可直接反映在舌苔变化中,察舌苔的变化,即可知脏腑盛衰(内脏器官病变)、病邪凶吉进退(疾病严重程度)。

图解:裂纹舌:舌面见多少不等,深浅不一,形状各异的裂纹,称裂纹舌。

主病及相关研究:裂纹舌多为阴虚热盛之证。

裂纹舌主病:(1)热盛伤阴,多为红绛舌有裂纹;(2)血虚不润,多为淡白舌有裂纹,(3)脾虚湿浸,多舌质淡白胖嫩,边有齿痕,又有裂纹。

治宜滋补阴精,益气生津;补脾渗湿;补阴泻火;清热润燥。

另外,裂纹舌指舌质之裂纹,也指舌苔之裂纹;在辩证时,应从苔的干润来辨,若因干而裂,为外感疾病热灼津伤,燥热严重。

若苔上有津而裂,多为气虚所致。

现代研究认为舌上浅裂纹主要是由于舌粘膜萎缩,使舌的纵纹或横纹透出表面而形成,舌的深裂纹则为较严重的舌萎缩性病变,使舌上皮层失去正常结构,部分乳头变扁平而融合,部分则萎缩断裂形成裂纹,在其下可见到有增厚的疤痕收缩现象。

舌诊《中医诊断学》

舌诊《中医诊断学》

舌诊的方法
❖ 体位:坐位,仰卧位 ❖ 要求:光线明亮,伸舌自然 ❖ 观察舌象顺序:舌尖,舌中、舌侧、舌根。
诊舌注意事项
❖ 光线影响 ❖ 饮食或药品影响(长期服用抗生素可产生黑
腻苔、霉腐苔) ❖ 口腔对舌象的影响
舌象的生理变异
❖ 正常舌象:淡红舌,薄白苔。 ❖ 生理变异:年龄因素,体质禀赋因素、性别、
气候因素。
望舌
❖ 望舌体:舌色、舌的形质、动态及舌下络脉 ❖ 望舌苔:苔质、苔色
❖ 淡红舌 ❖ 淡白舌 ❖ 红绛舌 ❖ 青紫舌
舌色
淡红舌
❖ 为气血调和的征象,见于正常人 ❖ 外感病初起。 ❖ 反映心气充足,胃气旺盛的生理状态
淡红舌
淡白舌
❖ 虚寒之本色《舌鉴辨证》 ❖ 主气血两虚、阳虚。
淡白舌
❖ 老嫩舌:疾病虚实的标志之一。
老舌
嫩舌
胖、瘦舌
❖ 胖大舌:舌体比正常的人大而厚,伸舌满口。 ❖ 齿痕舌:舌边齿痕(多见于胖大舌,也见于
舌质较嫩) ❖ 瘦薄舌:舌体比正常舌瘦小而薄。 ❖ 意义:胖大舌因津液输布失常,体内水湿停
滞的表现,瘦薄舌是舌失濡养的表现。
胖舌
胖大舌伴有齿痕
舌质较嫩的齿痕舌
淡白舌
红绛舌(主热证)
❖ 1.邪热亢盛 ❖ 2.热入营血,耗伤营阴 ❖ 3.阴虚内热
红绛舌
红绛舌
红绛舌
青紫舌(气血运行不畅)
❖ 1.阴寒内盛,阳气不宣。 ❖ 2.热毒炽盛,深入营血,营阴受灼。 ❖ 3.气虚无力或肝失疏泄,气机不畅
青紫舌
青紫舌
青紫舌
❖ 荣枯 ❖ 老嫩 ❖ 胖瘦 ❖ 点刺 ❖ 裂纹
❖ 主湿浊、痰饮、食积。
腻苔
剥苔、类剥苔

2024年中医舌诊

2024年中医舌诊

中医舌诊中医舌诊是一种通过观察舌头的形态、颜色、舌苔等方面来判断人体健康状况的中医诊断方法。

舌头是人体的重要器官之一,与人体内脏器官有着密切的联系。

因此,中医舌诊可以反映人体内脏器官的功能状况,对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一、中医舌诊的基本原理中医舌诊的基本原理是“舌为心之苗,苔为胃之华”。

舌头是人体内脏器官的一面镜子,通过观察舌头的形态、颜色、舌苔等方面,可以了解人体内脏器官的功能状况,进而判断人体的健康状况。

舌头的形态和颜色可以反映人体内脏器官的虚实、寒热、气血等方面的情况。

例如,舌质红润、舌苔薄白,通常表示身体健康;舌质淡白、舌苔厚腻,则可能表示身体虚弱或有湿气。

舌头的活动度也可以反映人体内脏器官的状况,如舌头活动自如、有力,通常表示身体健康;舌头活动不灵活、软弱无力,则可能表示身体虚弱或有疾病。

舌苔是由胃气上蒸而成,可以反映人体内脏器官的寒热、虚实等方面的情况。

例如,舌苔薄白、干燥,通常表示胃气充足、身体健康;舌苔厚腻、湿润,则可能表示胃气不足、身体虚弱或有湿气。

二、中医舌诊的方法中医舌诊的方法主要包括望舌质、望舌苔、问舌感和切舌脉等方面。

1.望舌质望舌质是通过观察舌头的形态、颜色等方面来判断人体健康状况的方法。

望舌质的主要内容包括:(1)舌头的形态:舌头的形态可以反映人体内脏器官的虚实、寒热、气血等方面的情况。

例如,舌头胖大、厚实,通常表示体内有湿气或水肿;舌头瘦小、薄弱,则可能表示体内气血不足。

(2)舌头的颜色:舌头的颜色可以反映人体内脏器官的寒热、虚实、气血等方面的情况。

例如,舌头鲜红、有光泽,通常表示体内有热邪;舌头淡白、无光泽,则可能表示体内气血不足。

2.望舌苔望舌苔是通过观察舌苔的厚薄、颜色、湿度等方面来判断人体健康状况的方法。

望舌苔的主要内容包括:(1)苔的厚薄:苔的厚薄可以反映人体内脏器官的虚实、寒热、气血等方面的情况。

例如,苔薄白、干燥,通常表示胃气充足、身体健康;苔厚腻、湿润,则可能表示胃气不足、身体虚弱或有湿气。

珍贵中医舌诊图解大全图文并茂,再也不怕看不懂舌头了

珍贵中医舌诊图解大全图文并茂,再也不怕看不懂舌头了

珍贵中医舌诊图解大全!图文并茂,再也不怕看不懂舌头了望舌质舌质,即舌的本体,故又称舌体,是舌的肌肉和脉络组织。

望舌体主要观察舌神、舌色、舌形、舌态以及舌下络脉几个局部。

一 . 舌神( 一 ) 有神 ( 荣舌 )【舌象特征】舌色红活、润泽,运动灵敏自如。

【临床意义】荣舌是谓有神,虽病亦属善候。

【机理分析】荣舌主要反映津液充足,气血充盈,精神健旺。

"察舌指南·辨舌之神气"曰:"凡舌质有光有体,不管黄白灰黑,刮之而里面红润,神气荣华者,诸病皆吉。

〞( 二 ) 无神 ( 枯舌 )【舌象特征】舌色枯槁而晦暗无光、死板而毫无生气,运动失灵。

【临床意义】枯舌是谓无神,属凶险恶候。

【机理分析】枯舌主要反映津液匮乏,气血大亏,精神衰败。

"察舌指南·辨舌之神气"说:"假设舌质无光无体,不拘有苔无苔,视之里面枯晦,神气全无者,诸病皆凶。

二 . 舌色舌色,即舌体的颜色。

一般分为淡红、淡白、红、绛、青、紫六种。

〔一〕淡红舌【舌象特征】舌体颜色淡红润泽,白中透红。

【临床意义】淡红舌为气血调和的征象,常见于正常人。

疾病时见之多属病轻。

【机理分析】淡红舌主要反映心之气血充足,胃气旺盛的生理状态。

舌色与肤色的形成原理相似,红为血之色,明润光泽为胃气之华,正如"舌胎统志"说:"舌色淡红平人之候,……红者心之气,淡者胃之气。

〞外感病初起,病情轻浅,尚未伤及气血及内脏时,舌色仍可保持正常而呈淡红;内伤疾病时见之,提示阴阳平和,气血充盈,多属病轻,或为疾病转愈之象。

〔二〕淡白舌【舌象特征】舌色比正常浅淡,白色偏多红色偏少,称为淡白舌。

如舌体色白,全无血色,则称为枯白舌。

【临床意义】主气血两虚、阳虚。

枯白舌主伤精、脱血夺气。

【机理分析】气血亏虚,血不荣舌,或阳气虚衰,运血无力,无以推动血液上充于舌,致舌色浅淡。

阳虚则内寒,经脉收引,使舌的血行减少,也可见舌淡。

中医诊断学--舌诊

中医诊断学--舌诊

三 舌态
正常舌态伸缩自如,运动灵活,为脏腑 机能旺盛,气血充足,经脉调匀。
舌态变化常见的有: 痿软 强硬 歪斜 颤动 吐弄 短缩
(一)、痿软舌
特点:舌体软弱无力,不能随意伸缩回旋。 意义:伤阴或气血两虚。 机理:由于气血不足,阴液
亏损,舌体肌肉筋脉失养 而废弛,致舌体痿软。
若红绛而痿软,少苔 无苔,为热病后期伤阴, 或内伤阴虚火旺;若舌干 红而痿软,为肝肾阴虚; 若淡白无华而痿软,多为 久病气血虚衰。
3 气候环境因素:舌象可随气候寒热燥湿而有相 应变化。
注意:要把生理变异与疾病前期征象区别开耒, 属生理变异者,多长期不变而无任何不适。
第二节 望舌质
舌质即舌体,望舌质包括望舌 质的神、色、形、态及舌下络脉五 个方面。舌神指舌质的荣枯。
(一)察舌神
荣舌
枯舌
舌质红活,鲜明润泽 运动灵活 正气未伤
舌质暗滞,枯涩, 运动失灵 津液耗竭 气血大亏
(三)、点剌
特征:点、刺常常并见,合称点刺舌。
点:鼓起于舌面之红色或紫红色星点,大者曰星, 小者曰点。大者红星舌,小者称红点舌。
刺:乳头增大高突形成尖峰,状如芒刺,抚之棘 手,呈红色或黄黑色点刺,亦称芒刺舌。
点刺 舌舌
点刺舌
意义:脏腑阳热亢盛或血分热盛。 可根据点刺的部位了解热在何 脏何腑,亦可察点刺颜色以估 计气血运行情况及疾病深浅程 度。
(4)其他如外伤、酒毒以及先天性心 脏病等,亦可见青紫色。
(二) 舌形
舌形变化常见的有: 老嫩 胖瘦 点剌 裂纹 齿痕
(一)、老嫩
特点:舌体坚毅苍老,纹理粗糙或皱缩,色较暗 者为老舌;舌体浮胖娇嫩,纹理细腻,舌色浅 淡者为嫩舌。

中医诊断学舌诊

中医诊断学舌诊
临床意义 证。舌尖红,多为心火上炎;舌两边红,多为肝经 有热。
13
舌象特征 较红舌颜色更深,或略带暗红色。 主热盛证。舌绛有苔,多属温热病热入营血,或脏
临床意义 腑内热炽盛。舌绛少苔或无苔,或有裂纹,多属久 病阴虚火旺,或热病后期阴液耗损。
14
全舌淡紫而无红色,称为青舌。 深绛而色暗,称为紫舌。 舌淡而泛现青紫者,为淡紫舌。 舌象特征 舌 红而泛现紫色者,为紫红舌。 舌绛而泛现紫色者,为绛紫舌。 舌体局部出现紫色斑点,大小不等,为紫斑或紫点。
1
▪ 舌诊的意义 ▪ 舌诊的原理 ▪ 舌诊的内容
舌的形体结构 舌质 舌苔 舌下络脉
2
▪ 分辨病位浅深 ▪ 区别病邪性质 ▪ 判断邪正盛衰 ▪ 分析病势进退 ▪ 推测病情预后
凡内外杂症,亦无一不呈其形、 著其色于舌……据舌以分虚实, 而虚实不爽焉;据舌以分阴阳, 而阴阳不谬焉;据舌以分脏腑、 配主方,而脏腑不差、主方不 误焉。危急疑难之顷,往往症 无可参,脉无可按,而惟以舌 为凭,妇女幼稚之病,往往闻 之无息,问之无声,而惟有舌 可验。——《临症验舌法》
19
舌面上出现各种形状的裂纹、裂沟,深浅不一,多 舌象特征
少不等。
主阴血亏虚、脾虚湿侵。 舌红绛而有裂纹,多属热盛伤阴。 舌淡白而有裂纹,多为血虚不润。 临床意义 舌淡白胖嫩,边有齿痕又兼见裂纹者,则多属脾虚 湿侵。 若生来舌面上就有较浅的裂沟、裂纹,裂纹中一般 有苔覆盖,且无不适感觉者,称为先天性舌裂。
临床意义 主气血瘀滞。
15
16
齿裂点胖老 痕纹刺瘦嫩 舌舌舌舌舌
▪ ▪ ▪ ▪ ▪
望舌形
舌象特征
临床意义
老舌 嫩舌
舌质纹理粗糙或皱缩,形 色坚敛苍老者,舌色较暗 主实证。 者, 为苍老舌。

舌诊的原理和正常舌象

舌诊的原理和正常舌象

舌诊的原理和正常舌象
舌诊是中医诊断方法之一,通过观察舌体的形态、颜色、苔质等来判断人体的脏腑功能及病理变化。

其原理主要基于以下几个方面:
1. 舌为脏腑之海:在中医理论中,舌被认为是脏腑气血运行的反射区,具有与脏腑系统相对应的分布区域。

通过观察舌体的变化可以推断各脏腑的功能状态。

2. 反射血气状况:舌体的颜色、纹理和湿润程度等反映了血气运行的状况。

舌头鲜红多为血热、舌体苍白多为气虚,舌质发黄多为黄疸等。

3. 苔质反应身体湿热或寒热情况:舌体表面苔膜的质地和颜色可以反映体内湿热或寒热的状况。

苔厚腻多为湿热,苔薄白多为寒热等。

正常舌象一般表现为:
1. 颜色适中:正常舌体的颜色一般为淡红或淡粉红色。

2. 苔质薄白:正常舌体表面有薄而均匀的白色苔膜,不过厚薄和湿润程度会因个体差异而有所不同。

3. 纹理清晰:舌体表面的纹理应该清晰可见,表面光滑而不粗糙。

4. 湿润适度:正常舌体应该适度湿润,不过度干燥也不过度湿润。

需要注意的是,舌诊仅作为中医诊断的一个辅助手段,不能够作为独立的诊断依据。

如果出现舌体异常,还需要结合其他症状和体征进行综合判断。

同时,舌象的变化还可能受到其他因素的影响,如食物、药物的刺激等,因此需综合判断和慎重分析。

教你看舌诊:61张高清舌诊图谱,图文对照(值得收藏)

教你看舌诊:61张高清舌诊图谱,图文对照(值得收藏)

教你看舌诊:61张高清舌诊图谱,图文对照(值得收藏)这里有临床常见的舌诊图谱,送给热爱中医的你。

舌诊脏腑部位分属图据《内经》记载,舌的不同部位能反映不同脏腑的病理变化,在临床上有一定参考意义。

舌尖候上焦心肺的病变;舌中部候中焦脾胃;舌根候下焦肾;舌两侧候肝胆。

《伤寒指掌· 察舌辩证法》还有“舌尖属上脘,舌中属中脘,舌根属下脘”的说法。

“舌色篇”1、正常舌正常舌象的特征是:舌色淡红鲜明,舌质滋润,舌体大小适中,柔软灵活;舌苔均匀、薄白而润,简称“淡红舌,薄白苔”。

正常舌下络脉仅隐隐可见,呈紫红色线状,绝不粗胀。

大多为单枝干,络脉直径最粗不超过2.7mm,长度大多不超过舌尖与舌下肉阜连线的3/5。

2、淡白舌淡白舌多见于阳虚寒盛、气虚血少之证。

本图舌色淡白,舌苔薄白而润,提示气血两虚。

3、枯白舌舌色及龈、唇皆无血色,称为“枯白”。

本图舌色枯白,舌干皱缩,无力伸出,是舌无神气的表现。

提示精气衰败,病情危重。

4、红舌红舌见于外感热盛或阴虚火旺之证。

本图舌色较红,舌苔薄黄,舌质纹理粗糙,提示气分热盛。

5、舌尖红舌尖红多见于心火上炎,上焦有热之证。

本图舌尖红赤起刺,其余部位淡红而润。

提示上焦热盛。

6、红绛舌(1)舌色深红,称为“绛舌”,为热盛之象。

在外感病为邪热入营的标志;在内伤杂病阴虚火旺重症亦较多见。

本图舌色深红偏暗,舌面有叶脉状浅裂纹,苔少。

提示热盛、气血壅滞,正气已伤。

7、红绛舌(2)本图摄自慢性胃火患者,舌色红绛,舌干无苔,舌面上有浅裂纹。

提示内热炽盛,胃阴枯涸,胃气大伤。

8、红绛舌(3)舌色红绛,舌面苔少,舌前部有较多红点(即菌状乳状充血),提示邪热炽盛,气阴两伤。

9、青紫舌舌色青紫,由气血运行不畅所致。

本图患者为慢性支气管炎继发感染、肺气肿、心力衰竭,舌色紫暗,苔白腻。

提示痰饮内停、肺肾气虚,血行瘀滞。

10、淡紫舌淡紫舌多见于阳虚阴盛之证。

本图患者为肺原性心脏病,舌淡紫,苔薄白而湿润。

中医诊断学——舌诊

中医诊断学——舌诊

中医的诊断方法主要为"望、闻、问、切”四种诊查方法,统称为中医四诊。

《难经·六十一难》曰:望而知之谓之神,闻而知之谓之圣,问而知之谓之工,切而知之谓之巧。

在《伤寒论》中也曾说:"上工望而知之,中工问而知之,下工脉而知之”。

中医四诊以望诊为首,绝非偶然,而是别有深意的,正如上面所说。

今天我们学习望诊之中最重要的,也是我们最独特的知识,李氏奇效舌诊及望舌用药法。

、望舌诊病是中医四诊之中的望诊里面的最重要的一环,具有悠久的历史,可以追溯到距今三千年前的殷商时代。

最早记录舌诊者是扁鹊(公元前407年 - 公元前310年,**省任丘市人),扁鹊创立和发展了中医望闻问切四种诊查疾病的方法。

汉代*仲景的《伤寒杂病论》也将舌诊作为中医辨证论治法则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

元代《敖氏伤寒金镜录》是现存最早的第一部舌诊专著。

随着明清时期温病学派的兴起,在研究温热病的过程中,总结出一套"温病察舌”的方法,对温病的分型、分期、辨证用药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明·王景韩《神验医宗舌镜》中说:"内有是症,外有是舌”。

为什么通过舌相就能诊查获知全身各处的疾病症状呢?中医学认为舌通过经络的循行,直接或间接的与五脏六腑相通,又与人体的四肢百骸相连。

脏腑的精气上荣于舌,脏腑的病变也必然影响精气的变化而反应在舌象上,所谓"有诸内者,必形于诸外”(出自《丹溪心法》)。

《黄帝内经》中也说"视其外应,以知其内者,当以观外乎诊于外者,斯以知其内,盖有诸内者,必形诸外”。

清·杨云峰《临证验舌法》论:"即凡内外杂证,也无一不呈其形著其色于舌。

据舌以分虚实,而虚实不爽焉;据舌以分阴阳,而阴阳不谬焉;据舌以分脏腑,配主方,而脏腑不差,主方不谬焉。

危急疑难之顷,往往证无可参,脉无可按,而惟以舌为凭。

妇女幼稚之病,往往闻之无息,问之无声,而惟有舌可验。

”又说:"舌者,心之苗也。

《中医诊断学》舌诊的内容

《中医诊断学》舌诊的内容

内容

分类
有神 无神 淡白舌
定义及辨别
荣润红活,有生气,有光泽。 荣润红活 枯晦死板,无生气,失光泽。 枯晦死板 舌色浅淡,白色偏多,红色偏少,甚至全无血色。 善候 恶候 虚证
主证
望 舌 质
舌 诊 的 内 容
பைடு நூலகம்
望 舌 苔
气血两虚 (淡白光莹,舌体瘦薄) 淡白湿润,舌体胖嫩) 阳虚寒湿 (淡白湿润,舌体胖嫩) 淡红舌 舌色淡红,白里透红,明润光泽。 正常舌象, 舌色淡红,白里透红,明润光泽。 正常舌象,气血调和 实热 (鲜红起芒刺,兼有黄厚苔) 舌色鲜红,较常色红。 红舌 热证 虚热 (鲜红少苔或无苔,或有裂纹) 外感热病:热入营血 (舌绛有苔或有红点、芒刺) 热证 色 绛舌 舌色深红,较红舌红。 内伤杂病:阴虚火旺 (舌绛少苔或无苔,或有裂纹) 血瘀 内伤杂病:血瘀 (舌绛少苔而津润) 寒凝血瘀 (淡紫或青紫湿润) 舌色浅红而带蓝,或淡红而带青;紫舌分淡紫、绛紫和青紫 寒证 紫舌 热盛伤津 (绛紫而干枯少津) 。(紫为红、蓝合成的颜色) 热证 舌色如皮肤上暴露之“青筋”,缺少红色,如水牛之舌。 阴寒证 全舌发青) 寒凝阳郁 (全舌发青) 青舌 瘀血内阻 (舌边发青) (青为淡蓝之色) 瘀血证 实证 老舌 舌质纹理粗糙,形色坚敛苍老。 老嫩 虚证 嫩舌 舌质纹理细腻,形色浮胖娇嫩。 脾肾阳虚,水湿内停 脾肾阳虚, (淡白胖嫩苔水滑) 淡白胖嫩苔水滑) 胖大舌 舌体大于正常,伸舌满口,多伴齿痕。 水湿痰阻 脾胃湿热,痰热内蕴 舌红胖大苔黄腻) (舌红胖大苔黄腻) 胖瘦 气血两虚 (瘦薄而色淡) 瘦薄舌 舌体瘦小而薄。 气阴不足 阴虚火旺 (瘦薄而色红绛且干燥) (红点)温毒入血,热毒乘心,湿热蕴血分 点是突起于舌面的红色、白色或黑色星点。 红点/星舌 脏腑热极 (白点)脾胃气虚,热毒攻冲,糜烂之兆 点刺 大为星,红星舌 红星舌;小为点,红点舌 红星舌 红点舌 血分热盛 (黑点)血中热盛,气血壅滞 形 芒刺舌 刺是突起于舌面的软刺及颗粒,高起如刺,摸之棘手。 (舌尖)心火亢盛;(舌边)肝胆火旺;(舌中)胃肠热盛 血虚:血虚不润 (淡白舌有裂纹) 舌面上出现各种形状的裂纹、裂沟。 裂纹 裂纹舌 阴血亏损 阴虚:热盛伤阴 (红绛舌有裂纹) (裂沟中有舌苔覆盖者为先天性裂纹舌) 脾虚:脾虚湿侵 (淡白胖嫩齿痕舌有裂纹) 淡白胖嫩齿痕舌有裂纹) 脾虚或气虚 (淡红+齿痕) 齿痕 齿痕舌 舌体边缘有牙齿的痕迹,常与胖大舌同见。 脾虚湿盛 寒湿壅盛, 淡白胖大而润+齿痕) 寒湿壅盛,阳虚水停 (淡白胖大而润+齿痕) 脾胃损伤,气血亏极 (淡白而光莹) 光莹 光莹舌 舌面光洁如镜,光滑无苔,又称“光滑舌”、“镜面舌”。 胃阴枯竭 水涸火炎,胃肾阴枯 (红绛而光莹) 气血俱虚 (久病舌淡而痿) 久病:虚损 软 痿软舌 舌体软弱无力,而不能随意伸缩回旋。 阴亏已极 (久病舌绛而痿) 暴病:热灼 热灼津伤 (新病舌干红而痿) 热入心包,舌无主宰;高热伤津 高热伤津,筋脉失养(舌红绛少津) 热入心包 高热伤津 外感:热邪 硬 强硬舌 舌体板硬强直,失其柔和而运动不灵。 风痰阻络,舌脉失养。 (舌胖苔厚腻) 内伤:风痰 中风或中风先兆。 (舌淡红或青紫,舌强语言謇涩) (舌紫红势急者) 肝风夹痰 肝风发痉 歪 歪斜舌 伸舌时舌体偏向一侧,或左或右。 (舌淡红势缓者) 痰瘀阻络 中风偏枯 血虚生风 (舌质淡白而颤) 虚损 颤动舌 舌体震颤抖动,不能自主。 颤 态 阴虚动风 (舌红少苔而颤) 动风 热极生风 (舌质红绛而颤) 寒凝筋脉,舌脉挛缩 (舌淡白或青紫而湿润) 热盛伤津,舌脉挛急 (舌红绛干燥而短缩) 短缩舌 舌体紧缩不能伸长。 缩 危重征候 痰浊内阻,经气阻滞 (舌胖苔滑腻而短缩) 气血亏极,舌失充养 (舌淡白胖嫩而短缩) 吐舌:舌伸出口外,不立即回缩。 疫毒攻心或正气已绝 (吐舌) 吐 吐弄舌 心脾有热 中风先兆或小儿智力发育不全 (弄舌) 弄舌:舌反复吐而即回,或舌舐口唇四周,掉动不宁。 实热内踞,痰火扰心 (舌色深红,舌体肿满,坚敛干燥) 实热、气虚 纵 弛纵舌 舌体伸长于口外,回缩困难,流涎不止。 气虚之证 (舌体舒宽,麻木不仁) 薄苔 苔质的薄厚,以“见底”和“不见底”为标准。 病邪的盛衰 外感表证,内伤轻证;正常舌苔 薄厚 厚苔 透过舌苔能隐隐看到舌质者为薄苔;“不见底”者为厚苔。 病势的进退 痰湿食积,病邪入里 润苔 舌苔润泽有津,干湿适中,不滑不燥。 正常舌苔;津液未伤 津液的盈亏 阳虚而痰饮水湿内停 滑苔 舌面水分过多,伸舌欲滴,扪之湿滑。 润燥 邪气的进退 热盛伤津、燥气伤肺;阴液亏耗;阳虚气不化津 燥苔 舌苔水分特少,望之干枯,扪之无津,甚则舌苔干裂。 阳虚气不化津 糙苔 舌苔干结粗糙,津液全无,扪之糙手,甚则颗粒粗糙如砂石。 热盛伤津之重证 脾虚湿困,阻滞气机,食积 (舌苔薄腻,或腻而不板滞) 湿浊内蕴 痰热湿热,暑温湿温,食滞 (苔黄厚腻) 腻苔 苔质致密,颗粒细腻,中厚边薄,如涂有油腻状粘液,揩之不去。 阳气被遏 脾胃湿热,气聚上泛 (苔白厚腻,口中发甜) 腻腐 痰浊寒湿,内阻气机 (苔白滑腻) 苔质疏松,颗粒粗大,边中皆厚,如豆腐渣堆积舌面,揩之易去。 (腐苔) 阳热有余 食积胃肠,痰浊内蕴 腐苔 苔质 (脓腐苔:舌上粘厚一层,有如疮脓) 蒸腾食浊 内痈(肺痈:白腐苔;胃痈:黄腐苔;肝痈:灰紫腐苔) 舌苔全部或部分脱落,脱落处光滑无苔,可见舌质。 (舌红苔剥或地图舌) 胃气阴虚 阴虚 剥落 剥苔 根据舌苔剥脱的部位分:前剥苔,中剥苔,后剥苔。 (舌淡苔剥或类剥苔) 气血两虚 血虚或气血两虚 根据舌苔剥脱的范围分:花剥苔,镜面舌,地图舌;类剥苔 判断预后 正气已伤,痰浊未化 (花剥而兼腻苔) 全苔 舌苔遍布舌面。 邪气散漫,痰湿中阻 邪入未深,胃气先伤 (舌苔偏于舌尖部) 舌所候脏腑 外邪虽退,胃滞依然 偏全 (舌苔偏于舌根部) 偏苔 舌苔仅布于舌面之某部位。 有邪气停聚 素有痰饮,胃肠积滞 (舌苔仅见于舌中) 肝胆湿热,半表半里 (舌苔偏左或偏右) 真苔 舌苔的真假,以有根无根为标准。 判断疾病的 新病真苔,为胃气壅实,病较深重;久病真苔,为胃气尚存 真假 假苔 苔紧贴舌面,刮之难去为真苔;苔不着实,刮之即去为假苔 轻重与预后 新病假苔,为邪浊渐聚,病情尚轻;久病假苔,为胃气匮乏 (薄白润苔 薄白润苔)正常舌象;表证初起;里证病轻;阳虚内寒 薄白润苔 阳虚内寒 薄白苔 苔白而薄,透过舌苔可以看到舌体。 (薄白滑苔 薄白滑苔)外感寒湿;脾肾阳虚 脾肾阳虚,水湿内停 薄白滑苔 脾肾阳虚 正常舌象 (薄白干苔 薄白干苔)外感风热 薄白干苔 白苔 表证寒证 (苔白厚腻 苔白厚腻)湿浊、痰饮、食积 苔白厚腻 湿证热证 厚白苔 苔白而厚,透过舌苔不能看到舌体。 (苔白厚干 苔白厚干)热盛伤津 苔白厚干 (苔白如积粉--积粉苔)瘟疫或内痈,为湿浊与热毒相结 苔色 按颜色分 淡/微黄苔、深/正黄苔、焦/老黄苔 微黄苔、 正黄苔、 淡黄热轻,深黄热重,焦黄热结 热势轻浅,风热表证或风寒入里化热 薄黄苔:苔黄而质薄。 薄黄苔 黄苔 里证热证 按苔质分 黄滑苔 阳虚寒湿之体,痰饮聚久化热;气血亏虚,复感湿热 黄滑苔:苔淡黄而润滑多津。 湿热或痰热内蕴,或食积化腐 黄腻苔:苔黄而质腻。 黄腻苔 苔灰黑而燥裂。 里热炽盛 (里热证)热极津枯 热 盛 灰黑苔 润燥辨寒热 苔灰黑而滑润。 阳衰寒盛,痰饮内停 阴寒内盛 (寒湿证)阳衰寒盛 阳衰寒盛 寒 盛

中医舌诊 模板

中医舌诊 模板

中医舌诊模板
中医舌诊模板:
1. 色泽:
- 舌质:
- 淡红色(正常):表明气血充足、正常状态
- 淡白色:可能表示气血不足、阳气虚弱
- 红色或绛红色:可能表示火热之象,可能有炎症或热病 - 红绛色或暗红色:可能表示瘀血或淤血,可能存在淤积或血液循环不畅
- 舌苔:
- 薄白或薄黄色(正常):表示正常健康状态
- 厚重苔(白色或黄色):可能表示痰湿积聚、消化不良或湿热之象
- 舌苔薄白或无苔:可能表示阳气亏损或气血虚弱
- 舌苔厚重干燥或干燥黄褐色:可能表示燥热之象,可能有炎症或热病
2. 形态:
- 舌体胖瘦:
- 舌体肥大:可能表示体内湿气重、消化不良或水肿
- 舌体瘦小:可能表示气血不足、阳气虚弱
- 舌体形状:
- 长舌:可能表示寒湿积聚或内寒外湿之象
- 厚舌:可能表示湿热内蕴或热毒之象
- 瘦舌:可能表示气虚血虚、阴虚火旺之象
3. 湿症表现:
- 舌苔厚重:可能表示湿痰、湿热之象
- 舌体胖大、湿滑:可能表示湿邪较重、湿痰重
- 舌体淡白、舌苔薄白:可能表示湿邪不重,体内湿气较轻 - 其他湿症表现:如体重过重、疲劳感、纳差等
4. 火症表现:
- 舌质红绛:可能表示火热之象,可能有炎症或热病
- 舌苔厚重干燥或干燥黄褐色:可能表示燥热之象,可能有炎症或热病
- 舌尖红或齿痕明显:可能表示心火旺盛或肝火旺盛
- 其他火症表现:如口干、咽干、口舌生疮等
以上仅为常见中医舌诊模板,具体舌诊还需结合其他体质及症状表现综合判断。

若有疑问,建议及时就医咨询中医师进行专业诊断和治疗。

《中医诊断学》舌诊的主要知识要点!

《中医诊断学》舌诊的主要知识要点!

一、舌诊的方法1.诊舌的体位和伸舌姿势1)体位:坐位或仰卧位。

2)伸舌姿势:自然地将舌伸出口外,舌体放松,舌面平展,舌尖略向下,尽量张口使舌体充分暴露。

2.诊舌的方法:观察的一般顺序是先看舌尖,再舌中、舌侧,最后看舌根部;先看舌体的色质,再看舌苔。

二、正常舌象1.特征:淡红舌、薄白苔。

具体地说:舌色淡红鲜明,舌质滋润,舌体大小适中,柔软灵活;舌苔均匀薄白,干湿适中。

2.意义:脏腑机能正常,气血津液充盈,胃气旺盛。

望舌体:一、舌色1.淡红舌:特征--舌体淡红而润泽。

意义--正常人气血调和的征象;外感病初起,病情较轻浅,尚未伤及气血、脏腑。

2.淡、白舌:特征--舌色比正常浅淡,白多红少,称为淡舌;舌色白,全无血色,称为枯白舌。

意义--主气血两虚,主阳虚。

3.红、绛舌:特征——舌色较正常红,呈鲜红色者,称为红舌;较红舌更深或略带暗红色者,称为绛舌。

意义——主热证。

舌色愈红,热势愈甚。

绛舌比红舌热深。

成因--邪热亢盛;热入营血;阴虚火旺。

主病规律——(1)红绛有苔--实热证。

(2)红绛无苔或少苔--虚热证。

4.青、紫舌:特征——全舌呈均匀青色或紫色,或在舌色中泛现青紫色,称为青紫舌。

舌淡而泛现青紫色,称为淡青紫舌;红绛舌泛现青紫色,称为紫红或绛紫舌;舌面局部见青紫色斑点,不高于舌面,称为“瘀斑舌”或“瘀点舌”。

意义——主气血运行不畅。

成因——阴寒阳虚;热入营血;气滞或气虚;暴力外伤。

主病规律:(1)舌色淡紫或紫暗而湿润——阳虚阴盛或气虚气滞。

(2)舌紫绛苔少而干——营血热甚。

(3)青紫肿大——中毒。

(4)舌色青——寒凝血瘀二、舌体的形质1.荣、枯:是估计疾病的轻重和预后的依据。

荣舌——舌质滋润,红活鲜明。

为有神,主病吉。

枯舌——舌质干枯,色泽晦暗,缺少血色。

属无神,主病凶。

2.老、嫩:是判断虚实的标志之一。

老舌——舌体坚敛苍老,纹理粗糙或皱缩,舌色较暗。

主实证。

嫩舌——舌体浮胖娇嫩,纹理细腻,舌色浅淡。

中医诊断学第三章舌诊ppt课件

中医诊断学第三章舌诊ppt课件

*
*
中医诊断学
(二)强硬舌 【特征】舌失柔和,屈伸不利,或不能转动,板硬强直。
*
*
中医诊断学
【意义】多见于热人心包,或为高热伤津,或为风痰阻络。 【机理】强硬舌多因外感热病,邪人心包,扰乱心神,致舌无主宰;或高热伤津,筋脉失养,使舌体失其柔和之性,故见强硬。或肝风夹痰,风痰阻滞舌体脉络等,亦可使舌体强硬不灵。 舌强硬而色红降少津——邪热炽盛所致。舌体强硬胖大兼厚腻苔——风痰阻络所致。 舌强语言謇涩,伴肢体麻术、眩晕——中风先兆。
*
*
中医诊断学
(五)齿痕舌 【特征】舌体边缘有牙齿压迫的痕迹。
*
*
中医诊断学
【意义】主脾虚、水湿内盛证 【机理】舌边有齿痕,多因舌体胖大而受牙齿挤压所致,故多与胖大舌同见。 舌淡胖大而润,舌边有齿痕——寒湿壅盛,阳虚水湿内停; 舌质淡红有齿痕——脾虚或气虚; 舌红肿胀有齿痕——湿热痰浊壅滞。 舌淡红而嫩,舌体不大而边有轻微齿痕者,可为先天性齿痕舌,病中见之示病情较轻,多见于小儿或气血不足者。
*
*
中医诊断学
三、舌形:指舌质的形状,包括老嫩、 胖 瘦、点刺、裂纹等方面的特征。
(一)老、嫩舌
特征:纹理细腻,浮胖娇嫩。
临床意义:正气不足,虚证。
*
*
中医诊断学
苍老舌—纹理粗糙,坚敛苍老;
临床意义:邪气有余,实证
*
*
中医诊断学
(一)胖、瘦舌
特点:舌体比正常舌瘦小而薄,称为瘦薄舌。
概念:舌诊是观察病人舌质和舌苔的变化以诊察疾病的方法,是望诊的重要内容,是中医诊法的特色之一。
历史渊源: 最早记载见《黄帝内经》 元代舌诊专著《敖氏伤寒金镜录》 近代开展了舌诊现代化、客观化的研究,

舌诊归纳总结

舌诊归纳总结

舌诊归纳总结
一、舌质颜色
舌质颜色是舌诊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

正常的舌质颜色应该呈现淡红色,润泽有光泽。

如果舌质颜色出现异常,比如偏红、偏白或者紫黯,则可能表示体内有热、气血不足或者瘀血阻滞等病理变化。

二、舌苔厚薄
舌苔的厚薄可以反映人体内的邪气盛衰和正气强弱。

正常的舌苔应该薄白而湿润,如果舌苔过厚或者过薄,或者出现剥落的情况,则可能是由于脾胃不和、湿邪内阻或者胃阴不足等原因所致。

三、舌体形态
舌体的形态变化也是舌诊中的重要观察指标。

如果舌体胖大、有齿痕,则可能是由于体内湿气过重;如果舌体瘦小、干燥,则可能是由于胃阴不足或者精血亏虚所致。

四、舌脉变化
舌脉的变化也是判断人体健康状况的重要依据。

如果舌脉出现粗细不均、曲张不柔的情况,则可能是由于气血不畅或者瘀血阻滞所致。

五、舌面津液
舌面津液的多少和质地也是舌诊的重要观察指标。

正常的舌面津液应该润泽适中,如果津液过多或者过少,或者出
现粘腻的情况,则可能是由于体内湿邪过重或者阳气不足所致。

六、舌下脉络
舌下脉络的变化也是判断人体健康状况的重要依据。

如果舌下脉络出现曲张、紫暗的情况,则可能是由于气血不畅或者瘀血阻滞所致。

七、舌质纹理
舌质纹理的变化也是判断人体健康状况的重要依据。

如果舌质纹理粗糙、不规整,则可能是由于气血不足或者痰湿内阻所致。

八、舌苔颜色
舌苔的颜色变化也是判断人体健康状况的重要依据。

如果舌苔颜色出现异常,比如黄苔或者白苔,则可能是由于体内热邪过重或者寒邪过重所致。

中医诊断学-舌诊

中医诊断学-舌诊
舌体分部观察
舌尖-心肺 舌中-脾胃 舌边-肝胆 舌根-肾
望舌注意事项
1.光线充足,自然光线 2.自然伸舌,不可用力太过 用力或时间过长-充血 3.辨别染苔 ➢ 牛奶、乳汁-白 ➢ 花生、瓜子、杏仁、黄豆-腐腻苔 ➢ 咖啡、色酒果汁、杨梅-黑褐色 ➢ 蛋黄、V、柿子、桔子、有色糖果-黄色 ➢ 药物等
3)瘦薄:多见于气血两虚、阴虚火旺
4)裂纹:多见于热盛、气血不足(先天裂 纹舌除外)
5)齿痕:多见于脾虚 6)芒刺:多见于邪热内盛
(3)望舌态
1)强硬:多见于中风先兆
2)痿软:多见于气血虚极、阴亏至极、热灼 津液
3)颤动:多见于热极生风、肝风内动、酒 精中毒、心脾两虚
4)歪斜:多为中风或中风先兆
5)吐弄:多为小儿智力发育不良 6)短缩:多为热病(天生舌短者除外)
2.望舌苔
(1)望苔色 1)白苔:多主表证、寒证、湿证 • 表证-薄白苔 • 寒证-白厚苔 • 湿证-白腻苔
2)黄苔:多主热证、里证(从黄的程度辨别 热的的轻重)
薄黄
黄厚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焦黄
黄腻
3)灰苔:多主痰湿、里证 4)黑苔:主里热重证、寒盛证
(2)望苔质
1)厚薄: 薄苔为疾病初起,厚苔为病情较重。 由薄变厚-病情由轻转重 由厚变薄-病情由重转轻
2)润燥:表示体内津液的盈亏 由润转燥-热势加重,津液耗伤,病情发展 由燥转润-热邪渐退,津液恢复,病情好转
3)腐腻: 苔质颗粒粗大,疏松而厚,刮之易去-腐苔 颗粒细腻,粘滑不易刮去-腻苔
4)剥落:-胃气胃阴之存亡 苔全部退去,舌面光洁如镜-光剥苔(镜面舌) 舌苔部分剥落,界限清楚-花剥苔 大面积脱落,形似地图-地图舌
3.舌诊的临床意义

中医舌诊的基本知识

中医舌诊的基本知识

中医舌诊的基本知识
中医舌诊是中医师通过观察舌苔和舌质来判断人体的健康状况的一种诊断方法。

以下是中医舌诊的基本知识:
1. 舌质:舌质是指舌头的颜色和形态。

中医认为舌质反映了人体的阴阳平衡和气血状况。

常见的舌质有淡红、暗红、紫红、淡白、暗紫等。

不同的舌质可以反映不同的病理变化。

2. 舌苔:舌苔是指覆盖在舌面上的一层细腻的白色物质。

正常情况下,舌苔应该是薄而白。

根据舌苔的颜色、厚薄、湿润程度和粘腻程度等特征,中医可以判断人体的消化吸收情况和内脏功能的健康状况。

3. 舌体形态:舌体形态主要指舌头的大小、形状和舌身的颜色等方面。

中医认为,舌体的变化可以反映人体的气血循环、脏腑功能和病理变化。

常见的舌体形态有舌红、舌胖、舌瘦、舌大等。

4. 舌诊的方法:中医舌诊通常采用观察法、望诊法和摸诊法相结合的方法进行。

观察法是通过仔细观察舌面的舌质、舌苔和舌体形态来判断身体的状况。

望诊法是通过观察舌诊时的舌相变化来判断疾病的发展趋势。

摸诊法是通过触摸舌头的硬度、湿润程度和舌尖的酸味等来判断人体的气血循环情况。

中医舌诊是中医诊断的重要方法之一,通过观察舌面的颜色、质地和形态来判断人体的健康状况,有助于中医师提供具体的
治疗方案和调理建议。

但需要注意的是,舌诊只是中医诊断的辅助手段,无法取代其他的医学检查和诊断方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的诊断方法主要为“望、闻、问、切”四种诊查方法,统称为中医四诊。

《难经·六十一难》曰:望而知之谓之神,闻而知之谓之圣,问而知之谓之工,切而知之谓之巧。

在《伤寒论》中也曾说:“上工望而知之,中工问而知之,下工脉而知之”。

中医四诊以望诊为首,绝非偶然,而就是别有深意的,正如上面所说。

今天我们学习望诊之中最重要的,也就是我们最独特的知识,李氏奇效舌诊及望舌用药法。

、望舌诊病就是中医四诊之中的望诊里面的最重要的一环,具有悠久的历史,可以追溯到距今三千年前的殷商时代。

最早记录舌诊者就是扁鹊(公元前407年- 公元前310年,河北省任丘市人),扁鹊创立与发展了中医望闻问切四种诊查疾病的方法。

汉代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也将舌诊作为中医辨证论治法则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

元代《敖氏伤寒金镜录》就是现存最早的第一部舌诊专著。

随着明清时期温病学派的兴起,在研究温热病的过程中,总结出一套“温病察舌”的方法,对温病的分型、分期、辨证用药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明·王景韩《神验医宗舌镜》中说:“内有就是症,外有就是舌”。

为什么通过舌相就能诊查获知全身各处的疾病症状呢?中医学认为舌通过经络的循行,直接或间接的与五脏六腑相通,又与人体的四肢百骸相连。

脏腑的精气上荣于舌,脏腑的病变也必然影响精气的变化而反应在舌象上,所谓“有诸内者,必形于诸外”(出自《丹溪心法》)。

《黄帝内经》中也说“视其外应,以知其内者,当以观外乎诊于外者,斯以知其内,盖有诸内者,必形诸外”。

清·杨云峰《临证验舌法》论:“即凡内外杂证,也无一不呈其形著其色于舌。

据舌以分虚实,而虚实不爽焉;据舌以分阴阳,而阴阳不谬焉;据舌以分脏腑,配主方,而脏腑不差,主方不谬焉。

危急疑难之顷,往往证无可参,脉无可按,而惟以舌为凭。

妇女幼稚之病,往往闻之无息,问之无声,而惟有舌可验。

”又说:“舌者,心之苗也。

五脏六腑之大主,其气通于此,其窍开于此者也。

查诸脏腑图,脾、肺、肝、肾,无不系根于心。

核诸经络,考手足阴阳,无脉不通于舌,则知经络脏腑之病,不独伤寒发热,有苔可验,即凡内外杂症,亦无一不呈其形、着其色于舌,就是以验舌一法,临症者不可不讲也”。

清·吴坤安《伤寒指掌》也说:“病之经络、脏腑、营卫、气血、表里、阴阳、寒热、虚实,必形于舌,故辨症以舌为主,而以脉症兼参之。

此要法也”。

近代曹炳章《辨舌指南》说“辨舌质可辩五脏之虚实,视舌苔可察六淫之深浅。

”可见舌诊就是中医学最独特、最有价值的诊断方法之一,从古至今,我国医学家都十分重视舌诊的临床应用。

《黄帝内经》中记载,心、肝、脾、肾等脏及膀胱、三焦、胃等腑均通过经脉、经别、经筋与舌直接联系。

至于肺、小肠、大肠、胆等,虽与舌无直接联系,但手足太阴相配,手足太阳相配,手足少阳相配,手足阳明相配,故肺、小肠、大肠、胆之经气,也可间接的通达于舌。

舌为心之苗,为脾之外候。

在脏腑中尤以心与脾,胃与舌的关系最为密切。

舌质的血管丰富,与心主血脉的功能相关;舌的灵活运动可调节声音形成语言,又与心主神明的功能有关。

所以舌象首先可以反应心的功能状态,而心为五脏六腑之大主,全身脏腑气血的病变必然通过心而反应于舌。

舌苔为胃气所熏蒸,所以舌象可以反应脾胃的功能状态。

脾胃又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机体生命活动的持续与气血津液的生化,都有赖于脾胃运化水谷精微。

舌象通过反应脾胃的功能状态,也代表了全身气血津液的盛衰,所以舌也就是五脏六腑的外候。

所以从上述内容我们知道,舌就是我们全身的一个缩影,舌就像一面镜子,全方位反映了人体五脏六腑、四肢百骸、气血阴阳的盛衰变化,反映身体疾病病因的所在,反映疾病形成的原因。

因此,舌诊就就是通过对舌形、舌质、舌苔、舌络的观察,就能确定疾病的部位,疾病的性质及治疗的方法。

清·梁玉瑜《舌鉴辩正》有云:“辨舌较证脉稍易,脉隔皮而舌无皮也,寒脉不变热脉多变,而舌色则不乱也,切脉凭指涉于恍惚,而观舌凭目尤为昭著也,脉动之源根于心,每刻心跳若干次则脉动也若干次,以脉验心病颇显,以脉验她脏之病每易混乱,唯舌居肺上腠理与肠胃相连,腹中元炁熏蒸酝酿亲切,显露有病与否昭然若揭,亦确然可恃。

小病以舌脉参判,久病及略重之病脉有时不凭者,则当舍脉凭舌,切勿拘执脉象”。

舌诊包含八纲辨证,八纲即阴阳、表里、寒热、虚实八种辩证方法。

如舌鲜明灵活为阳,晦暗呆板为阴,舌苔舌质分表里,舌红为热,淡白为寒,舌体高凸坚硬为实,凹陷软嫩为虚等;舌诊也包含脏腑辨证,如舌尖为心肺,两侧为肝胆,舌根为肾,舌中为脾胃,如果在相应的区域出现异常的舌象,则提示对应的脏腑可能发生了病理改变;舌诊还包含三焦辨证,把舌横分为三份,舌前部为上焦,舌中为中焦,舌根为下焦;舌诊也包含气血津液辩证与营卫气血辩证,如舌苔为气分,舌质为血分,舌的润泽程度又代表津液的盈亏等状态。

舌诊还包含有六经辨证。

像上面提到的《伤寒指掌》、《敖氏伤寒金镜录》以及《伤寒舌鉴》等著作,正就是用舌诊来辩证伤寒的方法。

如伤寒在太阳经,初则舌有白沫,次则白涎白滑。

传至阳明经。

则有白屑满舌。

在少阳经者,则白苔白滑,用小柴胡汤与之。

如白色少变黄者,大柴胡等。

所以舌诊适用之广,广之无再大,各大中医辨证体系均可通过舌相来进行辨别。

所以舌诊对于疾病的诊断、预后、用药、疗效评定等都具有极其重要的参考价值。

李氏奇效舌诊与传统舌诊的区别?舌诊理论就是中医诊断学的精髓之一,李氏奇效舌诊更就是李芳祥先生在继承传统舌诊基础上,结合现代全息理念,紧密结合临床实践,具有直观简明,诊断准确率高,可以减少问诊及脉诊所需时间,并且舌诊与望舌用药相结合,望舌用药,望舌验效,很大程度的提高了临床疗效,并且李氏奇效舌诊具有简单易学,清晰明了,易掌握,处方用药疗效好的特点,而备受广大医患与界内人士的赞誉与喜爱。

通过上述内容我们了解到,舌诊可适用于中医各大辩证体系,如八纲辨证,营卫气血辩证,三焦辨证,六经辨证,脏腑辨证等等。

后世中医过度玄化脉诊,殊不知《难经》有云:望而知之谓之神,闻而知之谓之圣,问而知之谓之工,切而知之谓之巧。

在《伤寒论》中也曾说:“上工望而知之,中工问而知之,下工脉而知之”。

中医四诊(望、闻、问、切),其望诊为首,切诊为末,此排序即含深意。

现代无论就是患者,还就是医者,过度执迷于下工之术,使中医步入怪潭。

这里需要说明的并非就是脉诊不好,而就是我们应明白中医所提倡的四诊合参的理念。

在此基础之上,我们再深入研究四诊,方可诊病如神,万无一失。

李师说“有其脉,便有其舌,有其舌,就有其证,有其证,则用其药”。

这就就是一个“全息”观念,从身体局部的一个相对独立的器官,都可以反应出人体整体的功能状态,这就就是全息论。

舌诊,脉诊,包括其她诊断的结果都就是相通而绝对不会出现矛盾的。

正如李师所言“舌脉相应”,所谓“有什么样的舌象就有什么样的脉象,有什么样的脉象就有什么样的舌相,有什么样的舌象(脉象)就有什么样的症候,有什么样的症候就用什么样的方药”。

脉分左右,左手脉代表人体的左半身,右手脉代表人体的右半身。

舌也分左右,左半侧舌代表人的左半身,右半侧舌代表人的右半身。

脉分寸关尺,寸为上焦,在脏为心肺,关为中焦,在脏为肝脾,尺为下焦,在脏为肾。

舌也分上中下三焦,前中后三部,舌前为心肺,舌中为肝脾,舌根为肾。

比如舌中凹陷,关脉必虚,舌根凹陷,尺脉必沉,舌尖高凸,脉必上越,舌红脉数,舌白脉迟,舌苔厚腻,脉必见滑,两侧高凸,脉必见弦。

其她舌脉相应的规律不再详细介绍,只要认真领悟其中的道理,必能举一反三,一通百通。

其她比如腹诊,也就是可以从舌相上得到显现的,舌面高凸,其腹必胀,舌中凹陷,其腹必软。

其她诸如脊柱诊断,也可以从舌相上获知,舌中线之前部瞧颈椎,中部瞧胸椎,下部瞧腰骶椎,中线不正,脊椎必然不正,中线侧弯,其脊柱必然侧弯,中线左偏,其脊柱也必然左偏。

其她种种,均与舌诊逐一对应,于此,也不难领悟,为何圣贤会提出“望而知之谓之神”与“望而知之为上医”的说法了。

其望而知之,其法最速,效率最高,信息最全,就是其她诊断方式难以代替的一种诊查方式。

气的升降出入,也叫“气机升降”,就是气机运动的最基本形式。

人体脏腑、经络、腠理、官窍等都就是气升降出入的场所。

正如《黄帝内经》中说:“出入废则神机化灭,升降息则气立孤危,故非出入则无以生长壮老已,非升降则无以生长化收藏。

升降出入,无器不有,器散则分之,生化息矣。

故知人之眼耳鼻舌身意神识能为用者,皆由升降出入之通利也,有所闭塞则不能用也”。

“故目无所见、耳无所闻、鼻不闻香、舌不知味、筋痿、骨痹、爪退、齿腐、毛发堕落、皮肤不仁、肠胃不能渗泄者,悉由热怫郁,玄府闭塞,而致津液血脉荣卫清浊之气不能升降出入故也,各随怫郁微甚而为病之大小焉”。

李东垣曰:圣人治病,必本四时升降浮沉之理,权变之宜,必先岁气,无伐天与。

经谓:升降浮沉则顺之,寒热温凉则逆之。

升降出入者,天地之体用,万物之橐龠,百病之纲领,生死之枢机也。

其在病机,则内伤之病多病于升降,以升降主里也;外感之病,多病于出入,以出入主外也。

升降之病极,则亦累及出入矣;出入之病极,则亦累及升降矣。

李东垣曰:圣人治病,必本四时升降浮沉之理,权变之宜,必先岁气,无伐天与。

经谓:升降浮沉则顺之,寒热温凉则逆之。

升降出入者,天地之体用,万物之橐龠,百病之纲领,生死之枢机也。

人体就是一个统一的整体,一般来说,在上者宜降,在下者宜升,如心肺居于上焦,其气宜降,肾与命门居于下焦,其气宜升,肝胆脾胃居于中焦,为上下左右,气机升降之枢纽。

舌头就是反映人体的一面小镜子,那么气机的升降正常与否也会从舌象上反映出来。

我们瞧下面这张图。

一升一降乃自然之大道。

我们结合这张图片来一起分析与学习。

我们瞧这张图,地球的自转方向,与沿太阳的公转方向,都就是自左向右的,也就就是中医里说的“左升右降”。

不过这张图与我们所画的位置有些区别,对了便于观瞧,我们把此图右旋90度后,再来瞧一下。

这样再观瞧,就与我们前面创作的图位置就是相同的了。

这样,地球围绕太阳而“升降”旋转。

就产生了一年四季、春夏秋冬,寒热温凉,晴天白昼,风雪雨露等不同的变化。

但就是地球,还就是那个地球,大气还就是那个大气,这些四季寒热等变化因何而来,则完全取决于升降运转而已。

也就就是中医里面说的,一气分阴阳,清者升,浊者降,阳升左旋,升到一半为春(温),升到顶端为夏(热),阴降于右,降到一半为秋(凉),降到底为冬(寒)。

天人合一,放在人体也就是一样的道理。

一气(太极)生两仪(阴阳),两仪生四象(春夏秋冬)。

所以这春夏秋冬,都就是一个地球的运行变化所产生的不同象。

也就就是说肝、心、肺、肾,阴、阳、气、血都就是一气的升降变化产生出来的。

所以像什么金能生水,水能生木,气能生血等,她们就是如何互生的?无非就是一气运转到不同的位置,拥有了不同的命名而已。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