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乐文化与现代文明
先秦儒家礼乐思想及其当代意义
先秦儒家礼乐思想及其当代意义自古中国就被称为“礼仪之邦”,礼乐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特有的文化符号。
孔子在周公引德入礼的基础之上,赋予礼乐文化以“仁”的内涵与本义,使得中国的礼乐文化由虚幻的鬼神世界回归到人文关怀。
在儒家看来,礼用来区别人伦差异,从而达到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尊敬,乐用来和合情感,使人与人之间更加亲近。
虽然礼、乐有别,但两者同时又是相辅相成,可以相互促进,相互转化的。
只有礼、乐并举,才能达到社会道德秩序的真正实现。
其所倡导的“礼乐并举”、“移风易俗”的道德理念对当代社会精神文明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借鉴意义。
一、“礼”与“乐”的原初意蕴关于“礼”的起源,学术界一直没有最终定论,但有一点可以肯定,礼的出现与原始社会祭祀活动及生活习俗有着很大的关系。
礼字繁写为“禮”,甲骨文中出现的“豊”从字形上看就是指祭祀用的器物。
《说文解字》中说:“礼者,履也,所以事神致福也。
从示从豊,豊亦声。
”段玉裁注:“履也。
……足所依也。
引伸之凡所依皆曰履。
引假借之法。
……礼有五经,莫重于祭。
故礼字从示,豊,行礼之器。
”(段玉裁:《说文解字注》)履是足之所依,而礼就是人之所依,依礼而行祭神才能得到的赐福与保佑。
王国维将其释之为:“盛玉以奉神人之器谓之丰,推之而奉神人之酒醴亦谓之醴,又推之而奉神人之事,通谓之礼。
”(王国维:《观堂集林·释礼》)郭沫若先生也认为从礼的字形来看,礼的起源与祭祀行为息息相关,他说:“礼是后来的字。
在金文里面,我们偶尔看见用豊字的。
从字的结构上来说,是在一个器皿里面盛两串玉具以奉事于神。
《盘庚篇》里面所说的‘具乃贝玉’,就是这个意思。
大概礼之起起于祀神,故其字后来从示,其后扩展而为对人,更其后扩展而为吉、凶、军、宾、嘉的各种仪制。
”(同上)“乐”字从字源来看,要先于“礼”字,早在甲骨文中就已出现。
《说文解字》将“乐”释为:“五聲八音緫名。
象鼓鞞。
木,虡也。
”说“乐”是五声八音的总称,“乐”字繁写为“樂”,如木架之上悬铃置鼓,而铃鼓正是古时祭祀常用到的乐器。
古代礼乐的现代价值
古代礼乐的现代价值在以儒家文化为主导的古典中国社会生活中,以规定秩序、教化风俗为任务的礼乐文明携带着价值、信念在日常生活中发挥着维护秩序、引导良善、安抚人心的作用,从而服务于政治社会。
在一定意义上,中国传统的礼乐文明是一种典型的生活规范,对中国人的日常生活和政治生活都具有深刻影响。
何谓“礼乐文明”?“礼乐文明”指的是以儒家价值为主导的中国古代社会生活形成的并被广泛接受的以礼、乐为核心的一整套关乎社会秩序、生活方式的制度体系、思想体系、习俗体系。
在儒家的信念之中,礼、乐是伟大人物(如周公)为全体社会成员的社会生活有序与和谐所制造的文明保障。
礼乐文明的表现方式是礼仪、乐舞等具体形式,但其核心并不在于礼和乐的形式,《论语》里说:“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乐云乐云,钟鼓云乎哉?”“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礼、乐所表达的仁爱原则是制礼作乐的根本目的,违背了人与人之间的仁爱原则的礼、乐没有意义。
礼、乐所传达的是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原则以及共同体内部的秩序规则,而非仅仅是各种举手投足的礼仪或音乐舞蹈的艺术。
历史地来看,礼教、乐教是古代中国国家意识形态的核心,礼乐文明所倡导的礼仪典章、礼治秩序实际上就是国家主导的制度规范和秩序原则,同时也是社会的生活秩序。
在儒家的理想中,上至天子,下至庶民,都应该遵守礼乐制度并按照其所规定的生活方式来安排自己的活动。
在礼乐文明的视域中,生活秩序与政治秩序往往交织一体,礼仪秩序既是生活秩序,更是政治秩序。
“礼乐文明”弥漫在政治生活与日常生活之中,其所谓“文明”既是针对政治生活而言,也是针对日常生活而言,因而,礼乐文明是规范性生活文明。
人们的日常生活是社会政治的基础,也是礼乐制度生长的土壤。
礼、乐是人的创造物,是人们在生产生活中逐渐形成的。
如《中庸》里说,“明乎郊社之礼,禘尝之义,治国其如示诸掌乎!”在儒家看来,尊祖、敬天的礼制,绝不仅是对神秘力量的崇拜和畏惧,而是关乎现实的治国问题。
孔子礼乐思想的现代意义
孔子礼乐思想的现代意义
,内容为
孔子礼乐思想提出:“礼为万物之本,乐为天下之乐”,强调礼
仪和乐德的重要性。
孔子礼乐思想的现代意义是让人们重视道德标准、尊重道义,以正确的价值观维护公共秩序。
从历史文化的角度来看,孔子礼乐思想是一种以道德理想为核心
的传统文化,它从无形中影响中国传统的价值观。
孔子礼乐思想给我
们的教育提供了指导,让人们更加关注道德和礼仪,有助于培养文明
教养。
从社会生活的角度讲,孔子礼乐思想让人们学会尊重他人,无论
是社交场合、家庭还是工作单位,孔子礼乐思想都能给人们树立友好、忠诚、礼貌的习惯。
同时,遵守此思想,也有利于建立和谐的社会环境。
再者,孔子礼乐思想也有助于个人发展。
孔子礼乐思想崇尚以“诚”去待人、以“信”为贯,特别是遵守“礼”的原则,让人们更
有恒心、更有责任,能真正理解并践行礼乐教育,才能成就自己。
总而言之,孔子礼乐思想既是我们道德文明丰富而悠久历史文化
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社会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文化符号,它对社
会秩序的保障,对个人发展的熏陶,都拥有着无可替代的作用。
只要
每个人以孔子礼乐思想为准则,践行礼仪乐德,社会文明程度就会不
断进步,社会运行就会更加和谐、秩序良好。
礼乐文化在当代教育与文化中的传承与消解
礼乐文化在当代教育与文化中的传承与消解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礼乐文化在当代的教育与文化中的传承与消解显得极为重要。
礼乐文化是中华文明的瑰宝,蕴含着中华民族的精神血脉和传统道德观念,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随着时间的推移,礼乐文化也经历了不同程度的衰败,同时,随着现代化文明的引进,传统文化也在不断地受到冲击与消解。
因此,如何传承和发扬礼乐文化,成为了当代文化教育的重要问题。
首先,传承礼乐文化有它自己的价值。
礼乐文化是一种优秀的文化遗产,它具有深厚的历史底蕴和文化内涵,是中华民族的精品文化。
在现代社会中,传承这一文化,有助于传承中华民族的文化精神,保卫国家文化的瑰宝,提高国民的文化素质。
传承礼乐文化,对于中华民族的精神世界和文化肺腑,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其次,礼乐文化在当今社会中的传承,也蕴含着一定的教育意义。
当代教育应该具有问题意识,传承礼乐文化也是其中之一。
传承礼乐文化,能够引导人们从历史中汲取智慧,激发人们的思考和发现问题,培养人们的审美和文化意识。
同时,传承礼乐文化也能够引导人们珍惜社会的文化资源,深刻认识文化的动态发展。
然而,当代社会中的礼乐文化也面临着消解的挑战。
现代化、工业化生产模式的推进可能会对传统文化特别是礼乐文化产生一定的挤压。
同时,不同文化的互动也可能导致文化的碰撞与冲突。
在此情况下,礼乐文化在当代社会中的传承也需要有一定的应对措施。
在传承礼乐文化的同时,也需要对其进行现代化的转化和应用。
传承礼乐文化需要顺应现代化的发展,尊重当代人的思想和文化需求,创造出符合现代文化需求和审美标准的新作品和新形式,使礼乐文化可以切实融入当代的文化生活之中。
综上所述,礼乐文化在当代教育与文化中的传承与消解是一个重要的问题。
只有保持与传统文化的联系,才能在当代的文化教育中,发挥传统文化的优势,同时在现代化的发展中,逐渐适应当代社会文化发展的要求。
在此过程中,我们需要始终坚持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加强文化教育的导向功能,建立优良的文化环境,创造发展空间,保护、传承和发展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努力开创中华民族文化事业的新局面。
中国古代的礼乐文明 【中国礼乐文化】
中国古代的礼乐文明【中国礼乐文化】
中国古代的礼乐文明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华文明的独特表现。
礼乐文明在古代中国的政治、社会、经济、教育、艺术等各个方面都有广泛的影响。
"礼"是中国古代社会道德准则的核心,是一种规范人与人之间行为的仪式和规矩。
以孔子为代表的思想家提倡重视礼仪,认为通过礼仪的规范,可以使人们相互尊重和体现社会秩序。
礼仪在古代中国社会中的地位非常重要,几乎渗透到了生活的方方面面。
"乐"是指音乐、舞蹈和歌唱等艺术形式。
在古代中国,乐是一种祭祀和庆祝活动中必不可少的元素。
音乐和舞蹈在古代的宫廷、宗教仪式、婚嫁、葬礼等场合都有重要的存在。
音乐被看作是能够净化心灵、调和人与自然、陶冶情操的重要手段。
礼乐文明融合了道德伦理、宗教信仰、艺术审美和社会秩序等多个方面,构成了中国古代文化的特点。
礼乐文明的核心在于人们的道德修养和行为规范。
一个人要通过礼仪的规范来约束自己的行为,以达到与自然和谐相处、与他人互相尊重的目标。
同时,礼乐文明也对社会秩序和政治权力的运行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它通过规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保持社会的稳定和和谐。
中国古代的礼乐文明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明清时期,儒家思想在礼乐文明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成为中国古代的国教,并对政治、教育、家庭伦理、音乐艺术等方面产生了广泛的影
响。
至今,中国传统礼仪仍然在某些场合保持着重要地位,音乐也一直是中国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中国传统礼乐文明及其现代意义
中国传统礼乐文明及其现代意义[论文关键词]礼乐文化[论文摘要]“礼乐”是孔子创立的儒家思想体系的核心价值观念,礼乐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体内容,和谐社会的内涵与我国古代礼乐文化的“贵和”精神是一脉相通的。
因此,我们在当代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事业中有必要以批判继承的态度从我国古代传统的礼乐文化中发掘可资借鉴的内容。
世界上其他地区的青铜文明主要是青铜兵器和工具,而中国古代的青铜器是以礼器和乐器为主。
由此可见,礼乐文明是中国古代的重要特征。
中国古代的“礼”和“乐”起源于远古的原始崇拜。
“礼”这个字原来是表示祭祀神灵的一种仪式。
“乐”象征的是一种乐器。
古代举行祭祀神灵仪式的时候,一般要演奏乐器、表演舞蹈,并且伴有歌唱,是古人将“颂神娱神”的愿望以舞和乐的形式“送达天听”的手段。
公元前11世纪,西周王朝的统治者建立了一套完整的礼乐制度用于管理国家,使人们在一种礼仪规范中遵循社会道德和秩序,维护社会人伦和谐。
周朝的礼乐制度,不仅维系了周王朝长达八百多年,更为以后秦汉帝国建立的大一统华夏文明奠定了深厚的文化基础。
两千多年来礼乐成为儒家思想根本的支撑,礼乐教化在人们修身治国与构建融洽的社会关系方面,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成为古代中国文化主要的理论基础和价值标准,也成为中华文明区别于世界上其他古老文明的一个重要的标志。
一、周代的礼乐制度公元前11世纪中期推翻殷商建立的周王朝,在总结殷商典章制度的基础上,制定了等级严密的礼乐制度。
“礼”是为了区分贵贱等级,“乐”可以使人互相和敬,两者结合,为的是维护奴隶制贵族的等级秩序,巩固统治阶级内部团结而更有效地统治百姓。
周礼的种类繁多,主要有祭祀、丧葬、交际、征战和吉庆五大类。
涉及冠、婚、丧、祭、朝、聘、乡、射及职官制度等诸多礼仪、礼制和礼义。
由繁琐的礼仪制定了与之配合的各种音乐使用标准,不同场合、不同身份的人,不仅礼仪有别,所用音乐也有严格规定。
为了维护和推行礼乐制度,周王朝还设立了由“大司乐”总管的音乐机构,对十三岁到二十岁的贵族子弟进行系统的音乐教育。
中国传统礼乐文明及其现代意义
中国传统礼乐文明及其现代意义首先,传统礼乐文明强调关系的和谐与尊重。
传统礼乐文明中有一套完整的礼仪制度,人们在各种场合下都会遵循这些规范。
这些礼仪规范不仅要求人们以诚信为依托,更重要的是强调了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
人们在交往中要彼此尊重,注重礼貌和对对方的尊重。
这种尊重不仅仅来自于社会地位和身份的差异,更是对于他人人文价值和人格尊严的认可。
在传统礼乐文明中,人们通过遵循礼仪规范来塑造自己的人格品质,尊重别人就是尊重自己。
其次,传统礼乐文明强调个人修养和道德观念。
传统礼乐文明认为个人的修养和道德观念是社会和谐的基石。
中国古代的论语中有很多关于修身养性的教诲,强调了个人的道德品质和思想修养的培养。
在世俗利益和功名利禄的压力下,人们仍然坚持道德和正直的追求。
传统礼乐文明中的各种仪式和礼仪都是为了让人们更好地自律和约束自己的行为,培养高尚的道德品质。
最后,传统礼乐文明对于现代社会的意义在于传承和发扬。
中国传统礼乐文明是中国文化的瑰宝,它代表了中华民族的精神追求和价值观念。
在当代社会中,人们对于和谐社会和稳定秩序的需求与古代一样迫切。
传统礼乐文明所强调的尊重、和谐和道德观念对于当代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传统礼乐文明的价值观念可以引导人们的思维和行为,培养良好的社会公德和职业道德。
尊重和谐的思想可以促进人们之间的务实合作和有效沟通,提高人际关系的质量。
道德观念的培养可以帮助人们树立正确的人生目标和价值观,遵循公平、正义和诚信的原则,构建公平和谐的社会。
其次,传统礼乐文明可以提供一种解决社会问题的思路和方法。
在当代社会,人们普遍感受到了信任缺失、道德荒漠等问题的困扰。
传统礼乐文明所提倡的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和道德观念可以帮助我们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
通过培养良好的品德和道德修养,人们可以增强自身的责任感和公民意识,为社会发展作出积极贡献。
最后,传统礼乐文明的传承和发扬对于中华文化的保护和传播具有重要意义。
礼乐是中国古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礼乐是中国古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华“礼乐文化”奠定了中国成为“礼乐之邦”,也叫“礼仪之邦”。
“礼乐文化”在中华文明史上,创造了人类的辉煌。
虽然现代工商业科技文明过分重视物质利益,使得传统的“礼乐文化”受到商业世俗文化的冲击,已失去古典纯朴的“礼乐文化”的精神。
但是,传统的“礼乐文化”在今天还是能起到提升人类道德,使人们达到自我完善的作用。
早在夏商周时期,古代先贤就通过制礼作乐,形成了一套颇为完善的礼乐制度,礼,礼节,乐,陶冶人情操,礼节喜乐对应人之喜怒哀乐,并推广为道德伦理上的礼乐教化,用以维护社会秩序上的人伦和谐。
礼乐文明在数千年的中华文明发展史上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至今仍有其强大的生命力。
西周时期,周天子分封天下,所分封的诸侯国林立,为维护其以周天子为中心的有秩序的统治,周文王四子,周武王之弟——周公旦开始制礼作乐,即周礼。
周礼作为各级贵族的政治和生活准则,成为维护宗法制度必不可少的工具。
礼乐制度在这一时期得到非常完善的发展,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调。
东周时期,周王室衰弱,诸侯争霸,礼坏乐崩,礼乐制度受到严重冲击,儒家创始人——孔子一生所致力要追求的就是西周时期的礼乐制度。
以周代礼乐为工具来维护周天子的宗法统治形成了周代特色的礼乐制度、礼乐文化和礼乐文明,对后来历代中国社会发展都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礼之形成效仿于圣贤先哲为人处世的态度制以章程以教化人分辨善恶美丑趋好的学习以达到社会安定的目的,圣贤贵人崇赞处在于仁德如大地般厚重孕育万物,所以可以把礼看成方据规则是恒定的。
乐之所成在于陶冶人情操,升华人品性,就像雨水那样润物与无声无息处,性属柔和,二者相辅相乘以期达到无为而治2起源中国的文化非常重视礼乐,礼就是指各种礼节规范,乐则包括音乐和舞蹈。
礼乐的起源与人类文明的演进是同步的。
礼乐文化的内涵以及其现代意义
礼乐文化的内涵以及其现代意义礼乐文化是古人将“礼教”与“乐教”并提而形成的教化体系,它们的本义,不过是以礼为教、以乐为教. 西周开国之初,周公制礼作乐,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调。
这套制度之所以为后世所称道,因为它是以道德为核心而建立起来的,由此确立了道德在治国理念中的主导地位,这对于中国历史的发展方向,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
清代学者淩廷堪说过:“上古圣王所以治民者,后世圣贤之所以教民者,一“礼”字而已”。
意思是说,上古圣王治理民众的方针,以及后世圣贤教育民众的方法,都可以最终归纳为“礼”这一个字。
在《论语》里,孔子谈礼的地方在在多有,由于礼是一个内涵非常丰富的概念,所以在不同的场合,孔子对礼的所指,有不同的侧重,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主题。
第一是指周礼,就是周公所制定的西周礼制。
他说:“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
”(《八佾》)意思是说,周礼是在借鉴了夏、商两代为政得失的基础上制定的,孔子特别推崇周公,他说:“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
”(《述而》)-------他感叹自己的年衰,居然许久没有梦见周公了!第二,礼体现德治、的思想,这在思想史上具有重要意义。
但是,德和仁都是非常抽象的概念,对于知识程度较低的人来说,甚至会觉得虚无缥缈。
而礼就是把德和仁具体化的制度或者行为方式。
先秦历史上有儒、法之争,争论的焦点是实行礼治还是法治。
法家认为,政令的推行要依靠法,凡是不从令者,就用刑罚加以惩处,这样,老百姓就不敢作乱了。
而儒家则主张以道德教育为主,通过礼来规范和整齐民众的行为。
孔子评价这两种治国之道时,说过一段非常有名的话:“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为政》)他认为,“道之以政,齐之以刑”的结果是“民免而无耻”,因为老百姓不去触犯犯法,是因为畏惧刑罚,他并没有羞耻之心。
而“道之以德,齐之以礼”,用礼来保证道德目标的实现,结果就不同了,老百姓因为有了羞耻之心,不仅不会去做坏事,而且还会“格”,就是有上进心。
传统礼乐精神与现代社会的结合——浅谈礼在现代中国人的生活中功能和意义
传统礼乐精神与现代社会的结合——浅谈礼在现代中国人的生活中功能和意义在古代,礼仪是一种非常重要的社会行为规范,它主要用于区分人们在社会中的地位和等级,尤其是在贵族和皇室之间。
这种礼仪主要应用于各种仪式,如祭祀、婚礼、丧礼等。
古代的礼仪非常繁琐,注重形式,并形成了一套严格的体系。
无论是及冠礼还是祭祀礼,都有一套严格的要求和程序。
古代礼仪中强调了许多不同的社会关系,如君臣、夫妇、父子等,这些关系在不同的地点、时间和情况下都有不同的表现形式。
对于座次、服饰、先后次序等方面的要求也非常严格。
这些要求在现代社会礼仪中仍然有所体现,尽管现代礼仪相对于古代礼仪有所简化和改革。
将古代礼仪与现代社会礼仪进行比较,可以发现它们有许多相似之处,也有一些明显的不同之处。
礼仪在中国的社会发展过程中不断传承和演变,经过数个朝代的发展,古代礼仪逐渐演变成了现代社会礼仪。
这种演变必然会导致两者之间的明显差异。
古代礼仪比现代礼仪更为繁琐和复杂。
例如,现代的成人礼通常是一个团体宣誓活动,有的地方可能还会有一些拉练之类的活动。
而古代的及冠礼则要求由德高望重的长者亲自加冕,对服饰的要求更为严格。
及冠礼的影响更为深远,它不仅影响了一个人长时间的服饰要求,而且在及冠礼之后,才可以佩戴帽子。
古代礼仪与现代礼仪的本质区别在于,古代礼仪强调阶级区别,核心在于巩固和维护这种阶级差距。
而现代礼仪主要是为了表达人与人之间的行为准则,强调平等和尊重。
在古代,如果礼仪被破坏,通常意味着有人试图谋反或叛乱。
而在现代,如果有人不合乎礼仪,可能会引起他人的厌烦,影响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
现代礼仪虽然脱胎于古代礼仪,但在现代社会中,仍然有许多古礼的影子。
两者都强调社会关系,如上下级关系(类似于古代的君臣关系)、长幼之分、夫妻关系等。
它们在形式上也对座次、先后次序等方面有所要求。
古代礼仪与现代礼仪的相同核心可以用孔子的名言来概括:“礼之用和为贵”。
这意味着,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礼仪的主要目的是维护社会和谐。
简述西周的礼乐制度及其对于当代的意义和影响
简述西周的礼乐制度及其对于当代的意义和影响摘要:一、西周礼乐制度的概述1.礼乐制度的起源与发展2.西周礼乐制度的核心观念二、西周礼乐制度的主要内容1.礼仪制度2.音乐制度三、西周礼乐制度对当代的意义和影响1.文化传承与历史认知2.社会秩序与道德规范3.艺术与审美观念的传承正文:西周是我国古代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其礼乐制度在我国文化史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深入了解西周礼乐制度,不仅有助于我们了解古代社会文化,更能从中发掘出对当代社会有益的启示。
一、西周礼乐制度的概述1.礼乐制度的起源与发展礼乐制度起源于原始社会末期,经过夏、商两代的发展,到了西周时期达到了巅峰。
礼乐制度作为一套完整的社会规范体系,既包括礼仪制度,又包括音乐制度。
2.西周礼乐制度的核心观念西周礼乐制度的核心观念是“礼”,强调等级制度与尊卑秩序。
礼的作用在于规范人们的行为,维护社会稳定。
而乐则起到了教化人民、陶冶性情的作用。
二、西周礼乐制度的主要内容1.礼仪制度礼仪制度包括婚丧嫁娶、宗庙祭祀、朝见宴享等各种仪式。
这些仪式都有着严格的规定,体现了等级制度和尊卑秩序。
2.音乐制度音乐制度包括雅乐、颂乐、淫乐等,主要用于祭祀、宴享等场合。
音乐不仅具有娱乐功能,还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起到了教化人民、陶冶性情的作用。
三、西周礼乐制度对当代的意义和影响1.文化传承与历史认知西周礼乐制度是我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我们了解古代历史、传承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研究西周礼乐制度,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认知我国古代社会风貌和文化特点。
2.社会秩序与道德规范西周礼乐制度强调等级制度和尊卑秩序,这对于维护社会稳定具有积极作用。
同时,礼乐制度中的道德规范对于当代社会道德建设也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3.艺术与审美观念的传承西周礼乐制度中的音乐、舞蹈等艺术形式,为后世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
这些艺术形式在当代依然具有较高的审美价值,对于培养人们的艺术素养和审美观念具有重要意义。
“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儒家礼乐文明的人文精神和现代价值
“一夫授田百亩”的制度设计。《王制》“制农 地不得要求墓葬区以外的地方。
田百亩”,制度规定一个农夫受田百亩。百亩土
涉及政治参与权、受教育权的有关选拔人
地按肥瘠分类,上等土地一个农夫可供养九人,
才的制度,亦是中华文化优秀传统的一部分。
次一等的可供养八人,依次递减为七人、六人、
《王制》对庶民中的人才的选拔、任用并授以
官司徒第二》、《礼记•王制》虽一为古文
古时借助民力耕种公田而不征收人民的田
经,一为今文经,然如我们打破今古文的壁 税;贸易场所只征收店铺税而不征收货物税;
垒,从两者有关社会公平正义和福利制度的内 关卡只稽查而不征税;开放山林河湖,百姓可
容来看,相关性较大。
按时令去樵采渔猎;耕种祭田不征税;征用民
礼之中有对后世的土地制度极有影响力的 力一年不超过三天;田地和居邑不得出卖;墓
八十的人可以有一个儿子不服徭役;
则离。合情饰貌者,礼乐之事也。
年九十的人全家都可以不服徭役;
礼义立,则贵贱等矣。乐文同,则
残疾、有病,生活不能自理的
上下和矣。好恶著,则贤不肖别
人,家中可有一人不服徭
矣。刑禁暴,爵举贤,则政均矣。
役;为父母服丧者,三年
仁以爱之,义以正之。如此,则民
不服徭役;从大夫釆地迁徙
“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W家礼乐殳明的人劝神和现代价值
O郭齐勇
古今社会规范的差异不可以道里计,但提高国民的文明程度,协调群体、乡 村、社区、邻里的关系,促成家庭与社会健康、和谐、有序地发展,不能没有新时 代的礼仪文化制度、规矩及与之相关的价值指导。今天我们仍然面临提高国民文明 程度的任务。在这一方面,礼学有深厚的资源。
所载制度,“是儒家按后世流行制度作了改造 跚、断者、侏儒,百工各以其器食之。”对于
中华古国文明的璀璨光芒
中华古国文明的璀璨光芒中华古国文明源远流长,其璀璨光芒在世界历史舞台上熠熠生辉。
从古代的礼乐文化到科技创新的发展,中国文明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着世人的关注。
本文将以通俗易懂的语言,为您展示中华古国文明的璀璨光芒。
首先,我们来看古代的礼乐文化。
中国古代的礼乐文化是中国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华民族的瑰宝。
在古代,礼乐被视为一种行为准则,是人们追求和谐、尊重和规范的重要途径。
通过礼乐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中国古代社会形成了一种和谐、稳定的价值观念,使人们相互尊重,和睦相处。
同时,礼乐文化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东亚地区的文化。
许多邻国都受到中国礼乐文化的影响,形成了他们独特的文化传统。
其次,中国古代的科技创新也为世人所瞩目。
在古代,中国人民创造了许多伟大的发明和创新,这些发明不仅改变了中国,也对整个世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例如,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造纸术、印刷术、火药和指南针,极大地推动了人类社会的发展。
造纸术使书写和传播知识更加便捷,印刷术使书籍大规模生产成为可能,火药改变了战争的方式,指南针为航海提供了准确的导向。
这些发明让中国文明的光芒照耀到世界的每一个角落。
此外,中国古代的文学艺术也是中华古国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古代文学以诗词、散文、戏剧等形式独树一帜,给世人带来了无尽的美感和思想启迪。
中国古代文人墨客们以他们的才华和智慧,创作出了许多不朽的作品。
例如,唐代的诗人杜甫、白居易等,宋代的文人苏轼、辛弃疾等,他们的作品流传至今,仍然给人们带来诗意和思考。
最后,中华古国文明还以其丰富多样的传统文化和习俗闻名于世。
中国传统文化包含着深厚的哲学思想、价值观念和道德准则。
例如,儒家思想强调仁爱和人伦关系,道家思想追求自然和谐,佛教思想追求内心的宁静与洞察。
这些思想和价值观念在中国古代社会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并对世界文明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此外,中国的传统节日和习俗也独具魅力,如春节、端午节、中秋节等。
这些传统节日和习俗不仅丰富了中国人民的生活,也成为了世界文化交流的重要纽带。
礼乐与文明
礼乐与文明在有着五千多年历史的华夏文明中,礼乐文化一直都是一个时代文明的一部分,更俱有着鉴别所处时代文明程度高低的重要作用。
从离我们最遥远的远古原始时期,我们的祖先开始学会使用工具和开始耕作农作物之后,礼乐文化就逐渐在一个又一个政权交替的过程中有了一个近似于产生、完善、破坏、融合、更加完善的过程。
由于其与当时时代的紧密性,某种程度上来说,礼乐也可以反映时代的政治局势、社会生活和经济状况。
随着社会的逐渐发展,礼乐文化也可以理解为远离原始的野蛮与蒙昧,走向文明。
早在夏商周时期,古代先贤就通过制礼作乐,形成了一套颇为完善的礼乐制度,并推广为道德伦理上的礼乐教化,用以维护社会秩序上的人伦和谐。
礼和乐相辅相成,构成了一个完整有序的社会政治文化制度,对中国文明产生了重要影响。
在奴隶社会时期,由原始社会末期过渡而来的以祭祀祖先仪式为核心的“礼”由习惯逐渐演变为法,而这正是礼乐文化在奴隶社会时期制度上的法制体现。
详细点来说,夏朝国家形成初期,法制尚处萌芽阶段,到商朝时期,以刑法为主体的中国古代法已初具规模,至春秋初期,各诸侯国基本上沿用西周的法律,至中叶以后,原有的政治制度的逐渐崩溃瓦解对各国的法律制度产生了影响,开始出现保护私有财产的成文法,在郑国第一次正式公布成文法典。
原有的“礼”逐渐开始有了正式的书面文字规定,成了定义上的法。
至于和法制一同在奴隶社会时期的制度上体现礼乐文化更直观的是礼制,而在西周时期,中国形成了成熟的礼制,成为统治者安邦定国、励精图治的主要手段。
由于努力社会时期的政治制度大多强调尊卑关系和血缘宗法等级,因此这个时期的礼俗风俗以及物质层面上的衣食住行和精神层面上的思想意识大多受此影响,例如祭祀祖先、嫡长子继承上一辈的位置、不同阶级的人吃穿住行有严格的标准、人们潜意识里的具有的奴性思想等等,都能体现奴隶社会时期礼乐文化在不同方面的具体表现,在这个时期,礼乐文化还不是非常完善,但相比较原始社会,却是个巨大的进步。
礼乐在现代社会中的作用
从现代社会讲礼乐的作用春秋时期,孔子就强调礼乐的作用说,天下分崩的理由在于礼崩乐坏。
他把礼乐的作用的说的如此大,上升到维护国家秩序安定统一的高度。
孔子的这种思想在列国争雄、民众生活难以安定的社会浪潮中,被冲击的无影无终。
所以他多年以来一直周游列国希望可以执政实施自己的理想,却屡遭挫折。
于是他晚年感慨“知天命”,认为自己没有执政当官的命,却没有认识到礼乐只是在和平社会中,用于持久维护和平的文化。
在动荡社会中,济世安民良药并非礼乐。
春秋战国时期是一个力争智斗的历史阶段,各国都把实效性较强的发展军事实力争夺地盘的思想作为采纳的主流思想,修礼习乐的思想也就没有得到重视。
这也符合历史的趋势,历史阶段不到,社会物质基础条件不成熟,一种思想很难开花结果的。
随后在2000多年的封建社会时期,礼乐也只是在上层社会中修习,当然当时的礼乐有些过于偏激,有些过于不合人情。
礼乐的修习也没有在广泛的人民群众中得以发展。
那么礼乐的作用也就没有在广泛的群众中发挥它的作用。
而封建社会历史条件下,人们被长年累月限制于土地上,也没有办法去认真的发展礼乐。
礼乐是一种文化艺术,古代的礼乐包含的范围也许就是音乐和礼仪。
现代的礼乐也许在概念范围上应该更加广阔,现代社会也许包含着艺术成分。
因为现代社会的礼仪更加讲究艺术和人性美感,而古代的礼仪比较注重严肃性。
现在音乐也许包含舞蹈等和音乐极为相关的部分,所以古今不同,礼乐的概念范围也许大有不同,这里并不过于强调礼乐的概念,在这里主要强调现代社会礼乐对于国家的发展有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进入现代社会,工业革命的兴起,各类自然科学的兴起、各类行业的涌现。
人们就不必一定束缚在土地上生活,很多有天赋的人可以专门从事音乐、有专门的人士研究现代社会的礼仪。
礼乐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得到了充分的发展。
礼乐也真正的从上流社会逐步走入全民社会范围之中,礼乐的作用才得以上升到政治需要的地步。
在现代社会背景下,国家的发展需要安定的社会环境,在这样的情况下,国家才能稳定的发展经济、科技、军事。
礼乐文化的当代意义
礼乐文化的当代意义
不少人都认为,古代礼乐文化已经没有当代意义,但实际上,它在当今社会中仍有着一定的价值。
首先,古代礼乐文化为当今社会提供了可供参考的完善的社会治理原则和体制。
古人智慧的礼仪,文明的习俗,它们的种种原则,不但凝练、精辟,而且十分深刻反应了古人将礼、乐视为对社会秩序谋和长治久安的有力法则。
受益于古代礼仪教条,才让我们可以在今天仍然保持良好的社会秩序。
此外,古代礼乐文化也为当今年轻人提供了正确的尊重、服从父母和长辈的传统以及家庭文化艺术方面有益的指导。
随着社会发展,礼仪习俗正在更新换代,礼乐仪式在一定程度上也发生了变化,但礼仪教育的重要性仍然是不可或缺的,究其本质依然是“敬老尊贤”的传统文化,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
综上所述,古代礼乐文化对完整的社会治理原则和法则的谋和,对当今年轻人尊敬老师的习惯的训练和熏陶,以及对维护社会正常运行的有效运行,都是有益的和价值重大的。
中国礼乐文明恢复与重建的现状及反思
中国礼乐文明恢复与重建的现状及反思摘要:一、引言二、中国礼乐文明的恢复与重建现状1.政府层面的推动2.社会各界的积极参与3.传统文化传承人的努力三、中国礼乐文明恢复与重建的反思1.传承与创新的关系2.礼乐文明与现代社会的融合3.国际化背景下的礼乐文化传播四、存在的问题与挑战1.传统礼乐文化知识的普及程度2.礼乐文明在现代教育中的地位3.社会风气对礼乐文明的影响五、对策与建议1.加强礼乐文化教育2.提高社会对礼乐文明的重视程度3.借鉴国际经验,推动礼乐文明创新发展六、结论正文:一、引言中国礼乐文明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中华民族的精神血脉。
近年来,我国在礼乐文明的恢复与重建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果,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民族文化自信提供了有力支撑。
然而,在现代社会背景下,如何传承和发展礼乐文明仍面临诸多挑战。
对此,我们应认真总结现状,深入反思,积极探索,为推动礼乐文明繁荣发展贡献力量。
二、中国礼乐文明的恢复与重建现状1.政府层面的推动近年来,我国政府在文化政策层面高度重视礼乐文明的恢复与重建。
通过制定相关政策措施,加大对礼乐文化的研究、保护、传承力度,推动礼乐文明走进现代社会。
2.社会各界的积极参与在政府政策的引导下,社会各界纷纷投入到礼乐文明的恢复与重建事业中。
文化团体、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以及个人纷纷通过举办礼乐文化活动、推广礼乐教育等形式,为礼乐文明的传承与发展贡献力量。
3.传统文化传承人的努力礼乐文明的恢复与重建离不开传统文化的传承人的辛勤付出。
他们潜心研究、刻苦钻研,将古老的礼乐文化发扬光大,为现代社会提供精神滋养。
三、中国礼乐文明恢复与重建的反思1.传承与创新的关系在恢复与重建礼乐文明的过程中,我们既要尊重传统,传承精华,又要勇于创新,使之适应时代发展。
只有把握好传承与创新的关系,才能使礼乐文明焕发新的生机。
2.礼乐文明与现代社会的融合礼乐文明恢复与重建的目标是使其与现代社会相适应,为现代社会提供精神支撑。
周代礼乐制度对现代教育的启示
周代礼乐制度对现代教育的启示周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具有重要地位的时期,其礼乐制度对后来的文化和社会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周代礼乐制度虽然已经过去了几千年,但是其中的一些思想和文化元素仍然对现代的教育具有重要的启示。
一、礼乐制度与现代教育理念周代礼乐制度的核心理念是“以礼治国,以乐教民”。
这一理念强调了礼乐在治理国家和教育人民中的重要作用。
在现代教育中也强调了礼乐教育的重要性,它能够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和人文素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现代教育理念中强调学生的全面发展,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的培养。
周代礼乐制度中的“以乐教民”的理念,即通过音乐等艺术形式来教育人民,提高人民的素质和能力,这与现代教育的理念不谋而合。
在现代教育中,我们可以通过音乐、美术等艺术教育来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创造力,同时也可以通过文化教育来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和综合素质。
二、礼乐制度与现代教育方法周代礼乐制度中的教育方法以“教化”为主,强调通过教育和引导来培养人民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
这一教育方法与现代教育中的“引导式”教学方法有相似之处。
在现代教育中,我们可以通过引导式教学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创新能力。
这种教学方法注重教师的引导作用,通过教师的引导来帮助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三、礼乐制度与现代学校管理周代礼乐制度中强调了学校管理的重要性,学校是培养人才的重要场所,因此需要制定严格的规章制度来保证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安全。
现代学校管理中也强调了规章制度的重要性,通过制定严格的规章制度来保证学校的正常运转和学生安全。
在制定现代学校规章制度时,我们可以借鉴周代礼乐制度中的一些思想和方法。
例如,在周代礼乐制度中强调了教师的地位和作用,在现代学校管理中也应该注重教师的地位和作用,通过提高教师的待遇和地位来吸引更多优秀的人才从事教育工作。
此外,在周代礼乐制度中还强调了教学内容和方法的重要性,现代学校管理中也应该注重教学内容和方法的选择,通过科学合理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来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
礼乐制度好坏
礼乐制度好坏引言礼乐制度作为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已经在中国社会中存在了数千年。
礼乐制度通过规范人们的行为举止,塑造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念。
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发展,有人开始质疑礼乐制度的好坏。
本文将探讨礼乐制度的利与弊,以及在当今社会中的意义和价值。
正文1. 礼乐制度的好处1.1 修身养性礼乐制度在中国古代被视为一种教化方式,旨在培养人们的优良品质和行为举止。
通过参与礼乐活动,人们可以学习到尊重他人、谦虚有礼、守时守纪等社交礼仪,并逐渐形成优良的品格素养。
礼乐制度可以帮助人们克制自己的欲望,提高自我约束能力,从而修身养性。
1.2 增进社会和谐礼乐制度强调社会秩序和和谐发展。
在礼乐制度的引导下,人们在社交场合中都能够遵循一定的礼节和规则,保持相互尊重和友好的交往。
这有助于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增进社会的和谐稳定。
此外,礼乐制度还强调各个社会阶层的互相依存和互助,促进社会的共同进步。
1.3 建立文化认同礼乐制度是中国古代文化的瑰宝,通过参与礼乐活动,人们可以深切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和独特性。
礼乐制度也是传承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纽带,可以帮助后代更好地理解和继承传统文化,建立文化认同感。
同时,礼乐制度也有助于维护国家的文化自信心和自豪感。
2. 礼乐制度的弊端2.1 刻板僵化礼乐制度的一大弊端是容易导致刻板僵化。
古代礼乐制度倡导的行为规范和礼仪习惯在现代社会中可能已经不适用或者存在滞后的情况。
如果人们过于依赖礼乐制度,丧失了思考和创新能力,沉溺于形式主义和注重外表的奢华,就容易丧失自我个性和创造力。
2.2 阶级分化在古代社会中,礼乐制度也存在阶级分化的问题。
根据社会等级和地位的不同,人们在礼乐活动中有不同的待遇和参与机会。
这导致了社会的不公平和不平等,加深了社会阶级的分化。
这种现象在当今社会中仍然存在,因此有人对礼乐制度提出了质疑和反思。
3. 礼乐制度在当今社会的意义和价值3.1 传统文化的传承礼乐制度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仍然承载着许多宝贵的价值观念和道德规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唐 代孔 颖 达 等 人 编 幕的 《 经 正 义 》 将 南 北 朝 五
,
时 期 以 佛 解 经 一 类 学说 全部 抛 开
至 于 韩 愈 的 孺 学复 兴 运 动
直 接 继 承 东 汉 魏 晋 经 学 亦 表 现 为较 远 的 时 代 文 化 的 复兴 都 是 越 过 汉 魏 南北 朝 隋 唐
一 个 植 根 于 优 秀文 化 传
统的
、
精 神 文 明 高度 发 达 的 民族
,
不 仅 在 经 济 上 迅 速 实 现 现 代化 是 无 可 怀 疑 的
。
,
而 且 她 所走
的 现 代 化 道路 也 将 是 极 富 民族特 色 的
王 葆坟
古 代 文 化 的 复 兴 与 经济 发 展
,
中 国传 统 文 化 是 否 有 助 于 经 济 发 展 的 问题
,
我 们 已 责 成 印 刷 厂 重 印 了谬 丰 同 志 的文 章 附夹 本 期 中 行 改为 倒 数 的第
”
,
请 大 家 及 时查 找 行的
“
同 时请 将 第
”
页的
“
行
另有第
期第
页 的倒 数 第
。
常 务论 事
一 词 应 改为
常
务理事
特 此更 正
,
并 向读 者 和 谬 丰 同 志 深 表 歉 意
的 问题
,
、
价 值取 向
,
人际关系
,
、
家庭 和 社 会 枚 序 等 方 面
。
从 而 保 证 市 场 经 济 的 健 康发 展
,
,
。
当然
礼 乐 文 化 中 原 有 的 作 为 政 治 意 识 形 态 的 内容 这 是 不 言 而喻 的
,
必 须 坚 决 度弃
重礼 节
、
其 过 分 节 制 人 的 情欲 的 一 面 也 应 该 予 以 别 除
失 去 自信 力 的 民族
那 种 试 图 抛 弃 传 统 文 化 的 民族 无 疑 是
”
然 而 我 们 应 知 何选择 和 继 承 中 国 传 统 文 化 呢
“
现 在 所进 行 的 关于 也 是如 此
,
中 国 传 统 文 化 是 否 有 利 于 经 济发 展
,
的 问题 的 讨 论
”
,
有 时会给人 一 中 国 传统 文 化
作为 中
,
国 传 统 文 化 重 要 组 成 部 分 的 孺 家礼 乐 文 化
同 样是 一 份 珍 贵的 文 化 遗 产
。
经过 创造 性 的转换
可 以 成 为 我 国 社 会 主 义 精 神 文 明 建设 的 思 想 资源
在正 确 思 想 指 导 下
、
,
它 可 以 帮 助 我们 适 当
地解 决 市 场 经 济 发 展过 程 中 出 现 的 社 会 道 德
,
例知
,
文 艺 复兴 时 期 强调 对 古 希 腊 文 化 的
在 中 国古 代
”
孔 子 所倡 导 的
,
,
是越 过 东周春 秋 时期 的文 化
,
恢 复西 周 的 文化
战 国时
期 的 道 家崇 尚 夏 代 以 前 的 文 化 汉 承 秦制
,
墨 家 则 力 图恢 复夏 代 文 化
,
西 汉 时期 董仲舒 等儒者 主 张结 束
。 。
以 及 两 宋 的 理 学思 潮 宣 扬 三 世说
,
,
上承孔 子
,
清
代 康 有 为 等人 恢 复 公 羊 学
历 史时 期 去继 承古 代 文化 凑 巧 的是
,
,
堪 为文化 复兴的 典 型一 例
这 样 看来
越过较近 的 例如 宋明 哲
,
竟 是 合 乎 中 国 文 化 史 上 的 传统 的
“
五 代 两 宋 以 前 的 中 国 文 化 正 以 具备 一 些 宋 明 文 化 所 缺 少 的 优 点
的局 面
反 对 直接 继 承 秦 代 文 化
,
力 图 实现 两 周 文 化 的 复 兴
王 莽 的 改 制 与 东汉
末 期 兴 起 的 古 文 经 学一 派 汉经学
都 要越 过 秦与 西 汉
,
复 兴 秦代 以 前 的 各 种 制 度
,
魏 晋 玄 学反 对 东
,
是 战 国 与 汉 初 道 家 学说 变 相 的 复 活
”
,
。
学 多注 重
的 出路
,
“
内 在超 越
“
忽略
”
外在 超 越
”
以 致有
“
内圣 强 而 外 王 弱
,
。
”
的弊 病
,
,
而 先 秦 两汉 文
化 却 能作 到 研 究借鉴
,
内在超 越
与
“
外在 超越
”
兼顾
。
由此
我 们 可 以 得 出 结论
当然
,
即 中国 文 化 建设
可 能 在 于 实 现 唐 代 和 唐 代 以 前 的 中 国 古 代 文 化 复兴
例二 例三 杂
“
。
名 家 惠施 的 儒道的
“
“
泛爱 万 物
”
,
天 地 一 体 ” 的 命题
。
。
天人合 一
观念
“
天 人 合一 ” 观 念有 个 历史 演 变过程
、
,
内涵 十 分 丰 富 复
。
其 中 所 含 的 人 与 自然 在 本 质 上 是 统 一 的
。
二 者 紧密相 联
”
,
、
不 可 分 割 的 观 点具 有重要 的理
。
这 种 选 择 的 方 案 忽 视 了一 种 绝 炸 罕 见 的 现 象
,
即 历史 上文
化 继 承 的 成 功 范 例 往 往 是 越 过 较 近 的 历 史 时 期 而 追 慕较 早 的 时 期 化 的复兴 复兴
“
。
往 往 表 现 为 遥远 的 古 代 文
,
历史 上这 类
,
“
文 化 复兴
,
”
的 现 象很 多
,
。
在 解 释 当 中 可 斌 予 旧 的 学说 以 新 的
当 代 新 有 家 强 调 文 化 演进 的 连 续 性
,
,
从 文 化 遗 产 当 中选 出 有 益 的 部 分 并 重 新 组 合
,
这就 是 有 效 的 改 造
以 往 关 于 传 统 文 化 的 争论
主张 优 先继 承 宋明及 清 代 的儒 学
,
提 供 生 活砍 序
,
,
为 人 类未 来 提 供 福 私
礼 乐的 本 质是仁
,
。
正
即
有 仁 的 理 性 自觉
,
礼 乐 才 易被 社 会 全 体 成 员 所 接 受
。
成 为切合人
,
的 本 性 的 内在 的 情 感 满 足 方 式
而 不 被 着做 社 会 强 加 于 人 的 外 在 行 为 规 范
,
应 该说
国
,
对 于 礼 乐文化 中的 合理 因 素
。
亦 持 肯定 态 度 必奉 以 玉 器
,
。
礼 乐兴 于 古 代 宗教祭 祀 是 濡 家的 管 理 学 和 行 为 学
,
,
殷 人祭 天 祀 祖
。
,
,
而配以舞乐
。
周人更 盛
、
。
周公治
。
以 制 礼 乐 为 政 治 的 两 大 措施
儒 家推 崇 周 代 礼 乐
,
并 将 其 发 展 为 完 整 的 礼 乐之 学
即
。
中 国 传 统 文 化 究 竟 应 当 知何 延 续 或 演 变 定会 阻碍 经济 的发展
, ,
有 一 点是 可 以 肯 定 的 理 的 改造 意义
。
传 统文化 若停 滞 不 前
传统 文 化 若 是 得 到 合
。
,
将 捉 进 经济 的 发展
这 种 改 造 意 味 着新 解 释
往 往 发 生 在 选 择 问 题上
可 转 化 为 如 何 闲 释 和 改 造 中 国传 统 文 化 的 问
。
题
。
这 问 题 又 可 理 解 为 对 中 国 丰 富 的 文 化 遗 产 应 知 何选 择 和 继 承 的 问题
,
。
因 为 一 个 民族 的 文
化 的 盛 衰标 志 着 这 一 民族 和 自决 能 力或 主 体 性 的 强 弱
,
在 用 今人 的
。
眼 光 重 新 审 查之 后
濡 家 的 礼 乐 文 化 当 可 作 为 现 代 礼 仪 和 审 美教 育 之 资
。
借 以 发 杨 中 华 民族 这种 现
尚 美 善 的 优 良传 统
并 建 构 与现 代 经 济 生 活 相 适 应 的 礼 仪 规 范 和 审美 情 趣
可 以预言
,
代 礼 仅 规 范 和 审 美情 趣 对 于 提 高 人 的 素 质 是 必 不 可 少 的
,
种 传 统 文 化 似 是 固定 不 变 的 印 象
问 题 转 换 成 另一 个 问 题
其 实 任 何 民族 的 传 统 文 化 都 是 不 断 流 变 的
“
,
按 照这 样 的 眼光 来看 待
,
中 国 传统 文 化 是 否 有 利 于 经 济 发 展
, ,
的 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