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语文古代诗歌四首学案 人教版

合集下载

七年级上语文《古代诗歌四首》教案最新8篇

七年级上语文《古代诗歌四首》教案最新8篇

七年级上语文《古代诗歌四首》教案最新8篇七年级上语文《古代诗歌四首》教案1教学目标:1、理解诗歌大意,体会作者思想感情。

2、通过诵读,品会诗歌中描绘的意境,学会把握诗歌意象的方法。

3、激发学生诵读古代诗歌的兴趣,提高审美和鉴赏能力。

重难点:1、《观沧海》中“大海”这一意向的准确把握2、《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杨花”“子规”“明月”等意象的理解3、《次北固山下》中重点分析颈联蕴含的自然理趣4、《天净沙·秋思》中直接抒情与间接抒情的结合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三国演义》中有一句经典台词:宁可我负天下人,不可天下人负我。

其实曹操当时说这句话是情理之中的。

曹操借宝刀欲刺董卓却献刀而逃,在一小客店遇到几个官兵,以曹操的本领,杀些个把官兵而逃不是难事,而操当时却没有杀人,想蒙混过关却被捉于陈公,好在陈公欣赏他并与他一起逃亡。

路上两人偶遇操父好友伯奢老汉,晚上宿于老汉庄中忽闻磨刀声,曹操刚在鬼门关转了圈回来了,此时更是惊弓之鸟,试想他当时的心情,除了提起宝剑先下手为强还能怎样?曹操在杀了老汉全家后,才发现自己杀错了,原来老汉家只想杀猪招待他。

两人只得离开,半路上遇到独自去沽酒而回的老汉,曹操为除后患将老汉杀了。

试想在当时的情况下,在陈公的质问下,他才回了这一句这位三国霸主,除了霸气侧漏,还是一位颇具才华的文学家。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近这位传说中的“奸雄”,重温那段烽火连天、硝烟四起的历史吧!二、教师范读,把握字词和背景1、字词碣石澹澹竦峙萧瑟2、写作背景曹操这次登碣石山是在北征乌桓的途中。

乌桓是当时东北方的大患,建安十一年(公元206年),乌桓攻破幽州,俘虏了汉民十余万户。

同年,袁绍的儿子和袁熙又勾结辽西乌桓首领蹋顿,屡次骚扰边境,以致曹操不得不在建安十二年毅然北上征伐乌桓。

在这年八月的一次大战中,曹操终于取得决定性的胜利。

这次胜利巩固了曹操的后方,所以第二年他才能挥戈南下,以期实现统一中国的宏愿。

人教版部编七年级语文上册4《古代诗歌四首》教案

人教版部编七年级语文上册4《古代诗歌四首》教案

人教版部编七年级语文上册4《古代诗歌四首》教案一. 教材分析《古代诗歌四首》是人教版部编七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的教学内容,本单元主要让学生感受古代诗歌的魅力,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

本课包括《观书有感》、《春晓》、《登鹳雀楼》、《鹿柴》四首诗歌。

这些诗歌都是经典之作,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通过学习,学生可以了解古代诗歌的基本特点,感受诗人的情感世界,提高自己的审美能力。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文学基础,对诗歌有一定的认识。

但大部分学生对古代诗歌的理解还不够深入,很难体会到诗歌所传达的内涵。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走进诗人的世界,感受诗歌的美。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背诵四首诗歌;了解古代诗歌的基本特点,分析诗歌的主题和意境。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解读诗歌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古代诗歌的魅力,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提高审美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正确地朗读、背诵四首诗歌;了解古代诗歌的基本特点。

2.难点:分析诗歌的主题和意境,感受诗歌的美。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音乐等手段,营造氛围,引导学生进入诗人的世界。

2.合作探讨法:分组讨论,让学生在交流中提高自己的理解能力。

3.案例分析法:以四首诗歌为例,分析古代诗歌的基本特点。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与教学内容相关的课件,包括诗歌原文、译文、图片等。

2.音频:准备四首诗歌的朗读音频,以便学生跟读、欣赏。

3.视频:准备与诗歌相关的视频资料,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音频文件,让学生聆听四首诗歌的朗读,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然后,引导学生分享自己对诗歌的认识和感受。

2.呈现(10分钟)呈现四首诗歌的原文,让学生自主朗读,体会诗歌的节奏和情感。

同时,让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诗歌的大意。

3.操练(10分钟)以小组为单位,让学生合作探讨,分析四首诗歌的主题和意境。

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4课《古代诗歌四首》教案2

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4课《古代诗歌四首》教案2

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4课《古代诗歌四首》教案2一. 教材分析《古代诗歌四首》是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主要包括了《登鹳雀楼》、《春晓》、《宿建德江》和《竹里馆》四首古诗。

这些古诗都是我国古代文学的瑰宝,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和历史价值。

通过学习这四首古诗,学生可以领略到古代诗人的智慧和情感,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初步掌握了汉字和语法知识,对于古诗的阅读和理解有一定的基础。

但是,由于古代文化和语言的差异,学生对于古诗的深层含义和诗人的情感表达可能还存在一定的困惑。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学习需求,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和欣赏古诗。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四首古诗,掌握古诗中的重点字词,理解古诗的基本含义。

2.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和讨论,学会欣赏古诗的韵律美和意境美,提高自己的审美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古代诗人的情感世界,培养自己的情感素养和人文精神。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正确朗读和背诵四首古诗,理解古诗的基本含义。

2.难点:深入理解古诗的深层含义和诗人的情感表达。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音乐等手段,营造古诗所描述的情境,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古诗。

2.讨论教学法:引导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分享自己对古诗的理解和感受,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合作能力。

3.启发式教学法: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包含古诗原文、翻译、图片等内容的课件。

2.音响设备:准备音乐和朗读音频文件。

3.纸笔:用于学生做笔记和写作。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四首古诗的图片,引导学生欣赏古诗的意境。

然后,播放朗读音频,让学生感受古诗的韵律美。

2.呈现(10分钟)教师呈现四首古诗的原文,引导学生跟读和朗读。

同时,对古诗中的重点字词进行讲解和翻译。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对古诗的理解和感受。

七年级语文(上)古代诗歌四首学案

七年级语文(上)古代诗歌四首学案

语文古代诗歌四首学案【学习目标】1、了解作者及有关文学知识。

2、理解每句诗的含义。

3、品味语言、体会诗歌的意境。

4、背诵并默写诗歌。

【学习重难点】品味语言、体会意境,诵读并背诵。

【预习形成】一、诗歌导读《观沧海》是曹操率军征乌桓时所作。

公元207年,曹操率大军北上,追歼袁绍残部,七月出卢七寨,临碣石山。

他跃马扬鞭,登山观海,面对洪波涌起的大海,触景生情,写下了这首壮丽的诗篇。

《次北固山下》王湾的诗追求壮美的意境,具有北方诗派的风格。

但由于他“往来吴楚间”,所作诗也受到江南清丽山水的陶冶以及在开元初兴起的吴越俊秀诗风的影响,《次北固山下》就作于他游江南之时。

《钱塘湖春行》这首诗是长庆三或四年春(823或824年)白居易任杭州刺史时所作。

乐天在杭州时,有关湖光山色的题咏很多。

这首诗处处扣紧环境和季节的特征,把刚刚披上春天外衣的西湖,描绘得生意盎然,恰到好处。

《天净沙.秋思》,这是一首散曲。

马致远描绘了一幅绝妙深秋晚景图,真切的表现出天涯沦落人的孤寂愁苦之情。

一、、积累与运用。

1停顿节拍。

请给下列句子划分节拍:(1)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2)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3)江春入旧年 (4)断肠人在天涯2、给下列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碣.石()澹.澹()竦.峙()萧.瑟()沙堤.()鸣chán( ) 枯téng( ) 归yàn()昏yā( ) chán ( )院3、.解释下列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

(1)、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 ) (2)、潮平两岸阔. ( ) (3)、风正一帆悬. ( ) (4)、海日生.残夜( ) (5)、乱花渐欲.迷人眼 ( ) (6)、最爱湖东行不足. ( ) (7)、枯藤老树昏鸦.. ( )(8)、次.北固山下 ( )4、作家作品(1)《观沧海》选自,作者字,末年家、家、诗人。

他的诗以见称。

(2)《次北固山下》选自,作者,洛阳人代诗人。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4《古代诗歌四首》学案新人教版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4《古代诗歌四首》学案新人教版

4 古代诗歌四首【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诵读课文,了解诗歌的写作背景以及文学常识。

2.熟练背诵并能准确默写全诗。

3.品味语言,感悟诗歌意境,了解古代诗歌情景交融的特点,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情感。

4.培养学生的古诗文修养,领会诗歌的意境美、语言美,激发学生对古诗的阅读兴趣。

【教学重难点】1.品味诗歌语言,感悟诗歌意境。

2.体会诗歌中所表达的情感。

观沧海自主研习原文赏析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观”字统领全篇,体现本诗意境开阔、气势雄浑的特点。

同时,也写出了诗人跃马扬鞭、高瞻远瞩的昂扬气概。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实景描写。

实写俯瞰沧海神奇壮观的景象。

描写时先总后分,由近及远,一静一动,有力地刻画了大海的壮阔,为下文展开想象埋下了伏笔。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运用想象与夸张进行虚写,借助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气势来表达诗人想要统一中原、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合乐时所加的套语,与正文内容没有直接关系。

作者简介曹操(155—220),字孟德,东汉末政治家、军事家、诗人。

他的诗以慷慨悲壮见称。

《观沧海》是一首著名的乐府诗。

主题思想诗中通过描写大海吞吐日月、包容万象的壮丽景象,表现了诗人博大开阔的胸襟,抒发了诗人想要统一中原、建功立业的伟大抱负。

特色赏析虚实结合,借景抒情。

作者将对大海的实景描写与丰富的想象相结合,借大海的壮阔表达自己建功立业的豪情壮志。

巩固练习1.诗中描写岛上景色的句子是: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2.描写风起波涌,表现大海的壮阔的句子是: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3.通过夸张想象,表现作者建功立业的豪情壮志的句子是: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4.交代观海地点,统领全篇的句子是: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5.“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中的“若”字用得好,请你说说好在哪里。

答:“若”字表明是虚写,说明大海吞吐日月星辰是作者的想象之景,体现诗人开阔的胸襟和宏大的抱负。

人教部编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上第1单元第4课《古代诗歌四首》教案

人教部编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上第1单元第4课《古代诗歌四首》教案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古代诗歌在现代社会的意义”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提出一些问题来启发学生的思考,如:“古代诗歌对我们今天的生活有何启示?”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1.提升学生的文学素养,培养对古代诗歌的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使学生能够感受到诗歌的美,理解古代诗人的情感表达和艺术追求。
2.增强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通过学习古代诗歌,了解其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激发对民族文化的自豪感和传承意识。
3.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通过对四首诗歌的深入分析,提高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学会从不同角度解读文本。
三、培养批判性思维
四、提高文学素养
五、激发民族自豪感
六、传承中华文化
四、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古代诗歌四首》这一章节。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在日常生活中是否有过被美景所感动的时刻?”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诗歌内容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古代诗歌的美。
人教部编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上第1单元第4课《古代诗歌四首》教案
一、教学内容
人教部编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上第1单元第4课《古代诗歌四首》包括以下四首诗歌:《观沧海》、《次北固山下》、《钱塘湖春行》、《江南逢李龟年》。本节课教学内容主要包括四首诗歌的朗读、解析、鉴赏和创作背景的了解。通过对这四首诗歌的学习,使学生感受古代诗歌的韵味,理解诗人的情感表达,提高审美情趣和文学素养。
此外,在课堂总结环节,我觉得自己可以进一步加强与学生的互动,让学生更多地参与到总结过程中来。这样不仅能检验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程度,还能提高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

初一上册语文《古代诗歌四首》教案5篇

初一上册语文《古代诗歌四首》教案5篇

初一上册语文《古代诗歌四首》教案5篇初一上册语文《古代诗歌四首》教案篇1知识与能力:1.学生背诵,感知诗意。

(重点)2.学生品味,感悟诗情。

(重难点)过程与方法:1.自主,合作,探究。

2.品读,赏析,感悟。

3.多媒体辅助教学。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理解朋友之间的真挚情谊。

教学过程:一课前推诗,启迪诗心(一)学生说诗(二)教师评诗平时,我们经常不知道作者的诗说是李白的,何止是张冠李戴啊!网上还传说李白是预言家呢!(看PPT)其实,要说李白的预言,只有一次,那就是他说“随风直到夜郎西”,10年后,他被贬到比湖南夜郎县更西的贵州夜郎国。

二知人论世,走近诗人(一)诗人简介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出生西域碎叶城(吉尔吉斯斯坦),四川江油人;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誉为“诗仙”,与“诗圣”杜甫并称“李杜”。

其诗豪放飘逸,想象丰富,语言清新,音律和谐,意境奇妙。

写月名,捉月死。

学过诗作:《古朗月行》(前四句)《静夜思》《赠汪伦》《夜宿山寺》《望庐山瀑布》《早发白帝城》《望天门山》《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秋浦歌》(炉火照天地,红星乱紫烟。

赧郎明月夜,歌曲动寒川);名句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人生贵相知,何必金与钱”“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

(二)背景解说《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是为好友王昌龄(盛唐边塞诗人“诗家天子”,与李白并称“七绝圣手”;学过《芙蓉楼送辛渐》“唐人七绝压卷之作”《出塞》)被贬夜郎而作。

天宝初年,李白在长安供奉翰林时,与他有密切交往。

王昌龄一生遭遇坎坷,其性格与李白傲岸不羁较为相似,因“不护细行”而被谤贬龙标尉。

李白此时正在扬州,听此不幸消息,便题诗抒怀,遥寄慰藉。

三披文入情,感悟诗情(一)朗读试背:听读齐读。

(节奏平仄押韵)(二)感知意象:杨花子规明月。

(三)品悟感情:忧伤同情牵挂安慰。

四深入品味,鉴赏诗美(一)语言美:自然流畅,生动形象。

(二)韵律美:平仄谐调,押韵清晰。

(三)意象美:情景交融,寄托深沉。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古代诗歌四首》教案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古代诗歌四首》教案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古代诗歌四首》教案《古代诗歌四首》教案【学习目标】1.了解古代诗歌体裁的有关知识,准确朗读并默写四首诗歌。

2.感知诗歌内容,理解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

3.了解诗歌情景交融的特点。

4.品味语言,体味诗歌的意境;培养赏读诗歌的能力,增强古诗文修养。

【学习重点、难点】1.诵读诗歌,感受诗歌的语言美,领会诗歌的意境美。

2.培养赏读诗歌的能力,增强古诗文修养。

【教学过程】创设情景,导入新课:同学们, 我国的唐代、宋代、元代分别有哪种文学体裁发展得最有成就(唐诗、宋词、元曲)?的确,中国自古就是一个诗的国度, 以古老的《诗经》发端, 优秀的诗歌作品浩如烟海, 今天, 我们就来学习四首脍炙人口的诗篇。

一、指导学习《观沧海》曹操(155—220),字孟德,沛国谯郡人,东汉末年的政治家、军事家、诗人。

善诗歌,以慷慨悲壮见称。

汉献帝建安十二年(207)曹操亲率大军北上,追歼袁绍残部,五月誓师北伐,七月出卢龙寨,临竭后山。

他跃马扬鞭,登上当年秦皇、汉武也曾登过的碣石山,又当秋风萧瑟之际,心潮像沧海一样难以平静,触景生情写下这首壮丽的诗篇。

诗作融会自己昂扬奋发的精神,具有一种雄浑苍劲的风格。

汉代乐府诗一般无标题,《观沧海》这个题目是后人加的。

乐府诗原来是可以歌唱的,诗的最后两句“幸甚至哉,歌以咏志”是和乐时加上的,是诗的附文,跟诗的内容没有联系。

(一)初读1.多媒体显示诵读节奏,要求学生把握四言诗的诵读节奏。

提示:诗歌节奏可以按音节兼顾意义来划分。

四言诗每句一般读成“二二”节拍,如:东临/ 碣石,以观/ 沧海2.多媒体展示flash 朗读,要求学生跟读。

(二)细读1.学生借助注释,疏通诗歌内容。

水何澹澹:何,多么。

澹澹,水波荡漾的样子。

以观沧海:以,表目的连词。

山岛竦峙:竦,高。

峙,挺立。

高高地挺立。

萧瑟:形容风吹树木的声音。

幸甚至哉:幸,庆幸。

至,极点。

庆幸得很,好极了。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若,像。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部编版)第一单元4古代诗歌四首导学案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部编版)第一单元4古代诗歌四首导学案

《古代诗歌四首》导学案导学目标1.诵读积累, 体会诗人感情2.赏析名句3.想象诗歌的意境一、预习积累1.文学文化知识(1)《观沧海》的作者是曹操, 字孟德, 东汉末年政治家、军事家、诗人。

他的诗以慷慨悲壮见称。

从诗的体裁看, 它是一首乐府四言诗, 从表达方式看, 它是一首抒情诗。

(2)《次北固山下》这首诗作者是王湾, 是唐代诗人, 从诗的体裁看, 它是一首五言律诗, 从表达方式看, 它是一首抒情诗。

(3)李白, 字太白, 号青莲居士, 唐代诗人, 有诗仙的美誉, 与杜甫合称李杜, 浪漫主义诗人。

著有《李太白集》。

(4)《天净沙秋思》作者马致远, 是元代著名戏曲作家, “元曲四大家”之一。

从诗歌的体裁看, 《天净沙秋思》是一首散曲。

“天净沙”是曲牌名, “秋思”是题目2.名句积累(1)《观沧海》点出诗人登临碣石山的目的的诗句是: 东临碣石, 以观沧海。

实写诗人所见之景的句子是: 水何澹澹, 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 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 洪波涌起;虚写诗人想像之景的句子是: 日月之行, 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 若出其里;最能体现作者博大胸怀的诗句是: 日月之行, 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 若出其里。

(2)《次北固山下》这首诗的颔联是:潮平两岸阔, 风正一帆悬;《次北固山下》这首诗中的千古名句是:海日生残夜, 江春入旧年(3)《天净沙秋思》点明主旨的诗句是: 断肠人在天涯。

3.积累与乡愁有关的诗句:举头望明月, 低头思故乡;仍怜故乡水, 万里送行舟二、感知探究《观沧海》1.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归纳主题。

本诗作者描写了大海的壮丽景色, 表现了开阔的胸襟, 抒发了统一天下建功立业的抱负。

2.下面的诗句描写沧海的景象, 有动有静, 试作分析。

水何澹澹, 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 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 洪波涌起。

“水何澹澹, 山岛竦峙”动静结合, 描写大海全景;“树木丛生, 百草丰茂”描写静景, 表现了岛上的勃勃生机;“秋风萧瑟, 洪波涌起”描写动景, 表现了大海的磅礴气势。

《古代诗歌四首》学案(人教版七年级上册)

《古代诗歌四首》学案(人教版七年级上册)

《古代诗歌四首》教案(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 ):教课目标:1、认识一些古代诗歌知识;2、理解诗歌字词含义和诗歌马虎;熟读并背诵、默写四首诗歌;3、初步学 : 习赏识出色词句;培育想象能力,领会诗歌意境和思想感情。

教课要点:1、理解诗歌字词含义和诗歌马虎;2、认识一些古代诗歌知识。

教课难点:赏识出色词句,: 培育想象能力,领会诗歌意境和思想感情。

预习提示作者简介《观沧海》选自《乐府诗集》是《步出夏门行》中的一章。

作者曹操(155- 220),字孟德,沛国谯县(今安徽省毫县)人。

东汉末政治家、军事家、诗人。

:《次北固山下》选自《全唐诗》,作者王湾,洛阳人,唐朝诗人。

:诗歌格律知识平时所说的古代诗歌包含古体诗、乐府诗、律诗、绝句、词、曲等。

唐朝从前出现的较少格律限制的诗体叫古体诗。

如《观沧海》。

而把唐朝新出现的律诗、绝句叫近体诗。

如《钱塘湖春行》就是律诗,《登鹳雀楼》就是绝句。

律诗,因格律要求严格而得名,有五言律诗、七言律诗两种;律诗的格律规定有、限制了对仗,八句可分为四联,中间两联一定两两对仗,是两对对偶句。

”)要点字词沧海( cāng)碣石( ji é)竦峙( sǒngzhì)浅草(qi ǎn)潮平( ch: áo)归雁( yàn)沙堤( dī)啄( zhuó)春泥: 萧瑟( sè)枯藤( t éng)澹澹( dàn)一、导读《观沧海》(一)题解:简介作者及诗歌创作背景。

(二)熟习诗歌。

教正读音。

要点重申“碣”“澹”“茂”的字形: 。

(三)理解字词。

沧: ::::::临::::::碣石::::::::何::::::::澹澹: ::::::::竦峙:::::::::萧瑟: ::::::::行:::::::若:::::星汉:::::::灿烂: :::::::::幸::::::::::::至:::::::::::以:::::::::: 咏:(四 : )整体掌握,疏导文意。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15课古代诗词四首学案新版新人教版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15课古代诗词四首学案新版新人教版

《古代诗词四首》教学目标:一、熟读并背诵、默写四首诗歌;二、了解一些古代诗歌常识;3、明白得诗歌字词含义和诗歌大意;4、初步学习欣赏出色文句;五、培育想象能力,体会诗歌意境和思想情感。

教学重点:一、明白得诗歌字词含义和诗歌大意;二、了解一些古代诗歌常识。

教学难点:欣赏出色文句,培育想象能力,体会诗歌意境和思想情感。

讲课方式:教学法,问答法,讨论法教学时数:3课时预习要求:熟读四首诗歌,阅读课文注释。

借助参考书,查出《观沧海》《次北固山下》。

里面不懂的字词。

尝试归纳两首诗歌的主旨。

第一课时教学要点:教学一些古代诗歌常识。

疏通《观沧海》《次北固山下》字词和诗歌大意,熟读并背诵全文。

完成课后练习一之1。

教学步骤:一、导入:看图片,引发学生爱好。

导入本课的学习。

二、导读《观沧海》(一)简介作者,诗歌创作背景。

补充,八月,曹操统一了北方,九月,通过此地。

(二)熟悉诗歌。

听《观沧海》朗诵。

一、学生齐读《观沧海》。

二、教师点评,教正读音。

重点强调“碣”“澹”“茂”的字形。

(三)明白得字词。

沧(青绿色)临(到,登临) 碣石( )何(何等)澹澹(水波荡漾的样子) 竦峙( ) 萧瑟(形容风吹树木的声音)之(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成份,不译。

)行(运行)假设(仿佛)其(代词,指大海)星汉;灿烂(光荣鲜明耀眼)幸()至()以(连词,来)咏(以诗词等来赞颂或表达)(四)整体把握,疏通文意。

一、归纳诗歌要紧内容和主旨。

(讨论回答)内容:(开头两句)交待了观海的地址,直陈其事。

(水何澹澹—洪波涌起)描述海水的和山岛。

(日月之行—假设出其里)借助独特的想象来表现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气概。

(最后两句)直抒豪情。

主旨:刻画了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千的壮丽景象,抒发了诗人博大的胸怀和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伟大理想。

(五)欣赏诗歌。

(讨论回答)一、完成课后练习一之1。

这首诗看似写景,实那么述志。

其中的日月之行四句,构思独具匠心,把大海塑造成能包容宇宙的博大宏伟的艺术形象。

[人教版]版七年级上《古代诗歌四首》教案

[人教版]版七年级上《古代诗歌四首》教案

字词解释
针对诗歌中的重点字词进行解 释,让学生了解字词在诗歌中
的含义和用法。
诗歌翻译
将诗歌翻译成现代汉语,帮助 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的内容和
意境。
诗歌结构分析
让学生分析诗歌的结构,了解 诗歌的韵律和节奏,提高他们
的诗歌鉴赏能力。
拓展练习
创作诗歌
要求学生模仿《古代诗歌四首 》中的诗歌形式,创作自己的 诗歌,以培养他们的创作能力
精读诗歌,深入理解
详细描述:对每句诗进行详细的解读,包括字 义、句意、修辞手法等方面,帮助学生深入理
解诗歌的内涵和艺术特点。
详细描述:引导学生探讨诗歌的主题思想,理解诗人 的情感和观点,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审美情趣。
总结词:逐句解读 总结词:主题探讨
课堂小结
01
02
03
04
总结词:回顾总结
详细描述:对本节课所学内容 进行回顾和总结,强调重点和 难点,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和文学素养。
比较阅读
选取与《古代诗歌四首》主题 或风格相近的诗歌,让学生进 行比较阅读,提高他们的文学 鉴赏能力。
历史背景探究
让学生探究《古代诗歌四首》 的历史背景和作者生平,加深 他们对诗歌的理解和认识。
诗歌朗诵比赛
组织学生进行《古代诗歌四首 》的朗诵比赛,提高他们的语 言表达能力和对诗歌的感受力
THANK YOU
感谢聆听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古代诗歌的优美和魅力, 培养学生对中华文化的热爱和 自豪感。
引导学生关注自然、社会和人 生,培养其积极向上的人生态 度和正确的价值观。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人文素 养,提高其综合素质和全面发 展能力。
02
教学内容与步骤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古代诗歌四首》教案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古代诗歌四首》教案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1.理论介绍:首、描绘景象的一种文学形式。古代诗歌通过精练的语言、丰富的意象和独特的韵律,传达诗人的情感和思想。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看《观沧海》这首诗。通过分析曹操如何借助大海的形象抒发壮志,了解古代诗歌的意境美和韵律美。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创作练习。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古代诗歌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这一主题展开讨论,探讨如何在生活中发现诗意,运用诗歌表达情感。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提出一些开放性问题,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
2.教学难点示例:在《天净沙·秋思》中,马致远运用了丰富的意象来表达孤寂之情,如“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教师需引导学生理解这些意象背后的情感,通过对比现实生活中的景象,帮助学生感悟诗人的孤独与落寞。
四、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古代诗歌四首》这一章节。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在生活中是否有过被美景感动,想要表达自己情感的体验?”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诗歌内容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古代诗人是如何借助诗歌表达情感的。
(2)韵律难点的掌握:对于七年级学生来说,平仄、对仗等韵律知识较为抽象,教师需通过举例、练习等方式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掌握。
(3)诗歌背景知识的拓展:如何将诗歌背景知识与诗歌内容有机结合,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内涵,是教学难点之一。教师可通过讲故事、观看相关视频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历史理解能力。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古代诗歌四首》教案
一、教学内容

七年级上册语文《古代诗歌四首》教案【③篇】

七年级上册语文《古代诗歌四首》教案【③篇】

七年级上册语文《古代诗歌四首》教案【③篇】。

《古代诗歌四首》教案1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体会作者用凝练的语言描写出的一幅幅美妙的风景图,体味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品味诗句,感悟诗歌意境,学习诗人借景抒情的写作手法,培养学生赏读诗歌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1、在反复朗读中启发阅读兴趣,。

2、背诵四首诗,重点理解诗词中景物描写和抒发感情的佳句。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增强学生古诗文修养,领会诗歌的意境美、语言美,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

教学重点:1、体会四首诗的意思。

2、品味诗、词的特点。

教学难点:1、培养感悟古代诗歌内容的能力。

2、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意境,运用再造想像感悟诗歌内容。

教学方法:朗读法、联想想象法、讨论点拨法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一、导入师:同学们,你们知道在我国的唐、宋、元、明清各个朝代,分别有哪几种文学体裁发展得最有成就?生: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

师:的确,中国自古就是一个诗的国度,以古老的《诗经》发端,优秀的诗歌作品浩如烟海,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四首脍炙人口的诗篇。

二、学习《观沧海》1、走近作者曹操(155~220),字孟德,沛国谯郡人,东汉末年的政治家、军事家、诗人。

善诗歌,以慷慨悲壮见称。

汉献帝建安十二年(207)曹操亲率大军北上,追歼袁绍残部,五月誓师北伐,七月出卢龙寨,临竭后山。

他跃马扬鞭,登上当年秦皇、汉武也曾登过的碣石,又当秋风萧瑟之际,心潮像沧海一样难以平静,触景生情写下这首壮丽的诗篇。

诗作融会自己昂扬奋发的精神,具有一种雄浑苍劲的风格。

2、朗读(1)教师范读,学生听准字音、停顿(2)生齐读,师指导其不足之处(3)生自读,读出自己的理解3、研读诗歌(1)教师讲解:这是一首写景抒情诗。

诗人勾画了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千的壮丽景象,表现了作者开阔的胸襟,抒发了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抱负。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开篇点题,交待了观察的方位、地点以及观察的对象。

“观”字统领全篇,是诗的线索,以下十句写观海所见。

七年级语文上第15课古代诗歌四首导学案(人教版)

七年级语文上第15课古代诗歌四首导学案(人教版)

七年级语文上第15课古代诗歌四首导学案(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人教新课标15《古代诗歌四首》导学案目标呈现1、了解一些古代诗歌常识。

2、理解诗歌主题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3、欣赏精彩文句,培养想象能力,体会诗歌意境和思想感情。

重点、难点欣赏精彩文句,培养想象能力,体会诗歌意境和思想感情。

一、预习热身1、资料链接(1)、了解古代诗歌常识乐府是汉代封建王朝建立的管理音乐的一个宫廷官署。

乐府最初始于秦代,到汉时沿用了秦时的名称。

公元前112年,汉王朝在汉武帝时正式设立乐府,其任务是收集编纂各地民间音乐、整理改编与创作音乐、进行演唱及演奏等。

古人把这一乐府机构收集并制谱的诗歌,称为乐府诗或者简称乐府。

唐代以后,即把指汉、魏、晋、南北朝的乐府诗称为古乐府。

后代模仿其体制的作品,有时也称古乐府。

律诗:中国近体诗的一种,格律要求非常严格。

常见的类型:五律、七律律诗形式:诗句字数整齐划一、每首分别为五言、七言句,简称五律、七律。

律诗有四联:首联、颔联、颈联、尾联。

通常的律诗规定每首8句每首中间两联必须用对偶散曲是金元时期在我国北方兴起的一种新体诗。

我们通常所称的元曲”是指杂剧和散曲两种文学形。

散曲大致分为小令和套数两种(2).查资料了解作者简2、自主学习根据拼音写出恰当的词语(cāng)海(jié)石(sǒngzhì)(cháo)平归(yàn)水何(dàn)(xiāo)(sè)二、活动探究1、研读《观沧海》,品评探究,领会诗的意境美。

(1)“”开篇点题,交待了观察的方位、地点以及观察的对象。

(2)“”字统领全篇,是诗的线索。

作者描绘的景物有哪些?其中哪些是动景,哪些是静景?哪些是实景?哪些是虚景?(3)“水何澹澹,山岛竦峙”两句渲染了大海怎样的气势?(4)《观沧海》中诗人勾画了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千的壮丽景象的句子是:(5)哪些语句最能体现作者博大的胸怀?2、研读《次北固山下》体会诗歌所描绘的意境美。

七年级语文上册5古代诗歌四首学案新人教版(最新整理)

七年级语文上册5古代诗歌四首学案新人教版(最新整理)

5。

古代诗歌四首【学习目标】1.了解古代诗歌体裁的有关知识,准确朗读并默写四首诗歌。

2.感知诗歌内容,理解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3.了解诗歌情景交融的特点。

4.品味语言,体味诗歌的意境;培养赏读诗歌的能力,增强古诗文修养。

【学习重点、难点】1.诵读诗歌,感受诗歌的语言美,领会诗歌的意境美。

2.培养赏读诗歌的能力,增强古诗文修养.【教学过程】创设情景,导入新课:同学们,我国的唐代、宋代、元代分别有哪种文学体裁发展得最有成就(唐诗、宋词、元曲)?的确,中国自古就是一个诗的国度,以古老的《诗经》发端,优秀的诗歌作品浩如烟海,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四首脍炙人口的诗篇.一、指导学习《观沧海》作者简介(多媒体显示)曹操(155-220),字孟德,沛国谯郡人,东汉末年的政治家、军事家、诗人。

善诗歌,以慷慨悲壮见称。

汉献帝建安十二年(207)曹操亲率大军北上,追歼袁绍残部,五月誓师北伐,七月出卢龙寨,临竭后山。

他跃马扬鞭,登上当年秦皇、汉武也曾登过的碣石山,又当秋风萧瑟之际,心潮像沧海一样难以平静,触景生情写下这首壮丽的诗篇。

诗作融会自己昂扬奋发的精神,具有一种雄浑苍劲的风格。

汉代乐府诗一般无标题,《观沧海》这个题目是后人加的。

乐府诗原来是可以歌唱的,诗的最后两句“幸甚至哉,歌以咏志”是和乐时加上的,是诗的附文,跟诗的内容没有联系。

(一)初读1.多媒体显示诵读节奏,要求学生把握四言诗的诵读节奏。

提示:诗歌节奏可以按音节兼顾意义来划分。

四言诗每句一般读成“二·二”节拍,如: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2.多媒体展示flash朗读,要求学生跟读.(二)细读1.学生借助注释,疏通诗歌内容.水何澹澹:何,多么。

澹澹,水波荡漾的样子。

以观沧海:以,表目的连词.山岛竦峙:竦,高。

峙,挺立。

高高地挺立.萧瑟:形容风吹树木的声音。

幸甚至哉:幸,庆幸。

至,极点。

庆幸得很,好极了。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若,像。

其,它,指沧海。

2.教师点拨:“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是古诗文中“互文见义”.即文字上只交待一方,而意义彼此互见.句中不但说“日月之行”,也说“星汉之行”;不但说“星汉灿烂",也说“日月灿烂"。

七年级语文上册 3.15《古代诗歌四首》学案1 (新版)新人教版-(新版)新人教版初中七年级上册语文

七年级语文上册 3.15《古代诗歌四首》学案1 (新版)新人教版-(新版)新人教版初中七年级上册语文

word
第15课《古代诗歌四首》学案1 学习目标:
1、了解诗词有关知识。

2、有感情地反复诵读并熟练地背诵。

预习:
一、读诗,解决下列问题:
1、《观沧海》:
①全诗以哪个字展开来写的?
②这首诗写了几层意思?哪些诗句是写现实的?哪些诗句是想像的?
③诗中哪些诗句最能体现作者博大的胸怀?
2、《次北固山下》:
①诗的四联各写了什么内容?四联之间有怎样的关系?
②哪些诗句直接表达了思乡之情?
3、《钱塘湖春行》:
①诗的四联各写了什么内容?从哪些词语可以看出是初春的景色?
②哪句诗说明诗人已陶醉在美好的湖光山色之中了?
4、《天净沙秋思》:
作者选择了那些景物细节来表现自己的游子之思?
1 / 1。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七年级上册语文《古代诗歌四首》学案
邹城市田黄中学张坤
学习目标:
1、反复诵读并熟练背诵
2、品味语言,体味诗词所蕴含的意境,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一、预习形成:
1、查字典,给下列加横线字注音,然后读读写写。

沧.海()碣.石()澹.澹()
竦峙
..()萧瑟.()
3、朗读课文,想一想每首诗各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二、导课·创情境
今天我们将要接触古代四首诗歌,它们都是写景抒情的佳作,诗人们登山望海、驾舟扬帆,赏花观鸟,咏春悲秋,无不用凝练生动的语言给我们描绘出一幅幅图画,唤起我们心底的美好情怀。

三、活动·有目标
1、反复诵读并熟练背诵
2、品味语言,体味诗词所蕴含的意境,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四、感知·通大意
1、填空:
①《观沧海》作者东汉末年的、、与其子、、并称“建安三曹”。

②《次北固山下》的作者,朝人。

③《钱塘湖春行》作者字号,朝著名,主张。

④《天净沙·秋思》是一首,“天净沙”是,“秋思”是,作者。

2、理解课文内容填空
①《观沧海》是一首抒情诗,诗人采用的手法,勾画出的雄伟景象,抒发了的豪迈情怀。

②《次北固山下》中描绘了、、的江南早春景色,境界壮阔,情景交融,既抒发了诗人旅途中的情怀,又写出诗人放眼山川的宽阔胸怀。

③《钱塘湖春行》写的是西湖的早春景象。

诗人通过对、、、等极有早春的特征的动植物的描写,表达了对早春西湖的之情。

④《天净沙·秋思》这首散曲在写法上运用的写法,仅用28字描写了枯藤、老树、昏鸦、、、、古道、西风、瘦马、夕阳等景物。

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图,表达了游子漂泊他乡的思想感情。

五、研读·品经典
(一)《观沧海》
1、最能反映作者的博大胸襟的诗句是
2、最后两句与诗的正文内容的关系是
3、本诗以字,统领全篇,先写,再写景,借景抒情,表现了诗人
(二)品读《次北固山下》,回答问题。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1、“潮平”表明长江当时,这与诗中“”两字相呼应。

2、诗人对旅途的感觉是顺利还是不顺利?从哪句诗中可以看出?
3、“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两句写出了怎样的生活哲理?
4、人们常用“鸿雁传书”或“归雁”指书信或信使。

诗人王湾的家书是从哪里寄向哪里?
(三)品读《钱塘湖春行》,回答问题。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新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1、本诗描写的“钱塘湖”就是,“白沙堤”又称。

2、本诗中运用了对偶这种修辞方法的句子是哪一句?
3、诗人是步行游览吗?为什么?
4、诗中描写的景物具有什么季节的景色特征?本诗表现了作者怎么的心情?
(四)品读《天净沙·秋思》,回答问题。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1、这首曲的曲牌名是,曲名是。

2、曲的第一句用了三个词,写了三种景物,即。

3、前三句写出了秋郊黄昏的、。

4、“小桥流水人家”的情景与“断肠人”的愁情是否一致?请你作一点分析,谈谈你的理解。

六、类文阅读
(一)品读《西江月》,回答问题。

明月别枝惊鹊,
清风半夜鸣蝉。

稻花香里说丰年,
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
两三点雨山前。

旧时茅店社林边,
路转溪头忽见。

1、这首词上片多从(感觉)的角度描述,意在衬托;下片则写,“忽见”一词表现词人的之情。

2、关于这首词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这首词的作者是唐代的辛弃疾。

B、“西江月”是词的题目。

C、“惊”和“鸣”不是分别写“鹊”和“蝉”的,而是说“鹊”“蝉”“惊”“鸣”。

D、“见”读jiàn,见到的意思。

3、词中以“”写乌云密布,这样写的好处是增加画面的美感。

4、从全诗来看,说说是什么唤起了词人辛弃疾的愉快心境。

(二)阅读下面一首古诗,回答问题。

神龟虽寿,犹有竟时。

螣蛇乘雾,终为土灰。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盈缩之期,不但在天;
养怡之福,可得永年。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1、诗中的“神龟”、“螣蛇”、“老骥”、“烈士”用的都是比喻吗?
2、“盈缩之期,不但在天。

”你能说出它们的含意吗?
3、本诗与《观沧海》都是《步出夏门行》中的作品,试仿照《观沧海》给本诗拟一个三字标题“”。

4、试比较本诗与《观沧海》在思想内容、表现形式上的主要相同点和不同点。

思想内容:
表现形式:
七、梳理·有收获
1、曹操、王湾、白居易、马致远这四首诗歌,你最喜欢哪一首,为什么?
2、展开联想和想象,把《天净沙·秋思》改写成一个小故事。

一、预习·扫障碍
1、沧(cāng)碣(jié)澹(dàn)竦屿(sǒng zhì)瑟(sè)
2、略
3、略
四、感知·通大意
1、①曹操政治家、军事家、诗人曹植、曹丕
②王湾唐朝人
③白居易乐天香山居士唐诗人、散文家
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
④小令曲牌名题目马致远
2、①借景抒情大海吞吐日月渴望建功立业
②青山绿水、风正帆悬、旭日东升思乡
③早莺新燕乱花浅草喜爱
④寓情于景小桥、流水、人家深秋晚景孤寂愁苦
五、研读·品经典
(一)1”日月之行……若出其里”
2、最后两句是乐章结尾时的套话,与正文内容无直接关系
3、观实虚博大的胸襟和建功立业的雄伟抱负
(二)1、水势盛大海日
2、顺利。

从“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这两句诗中可以看出。

3、新旧更替的生活哲理
4、从江苏镇江寄回洛阳
(三)1、西湖沙堤或断桥堤
2、几处草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3、不是从“浅草才能没马蹄”可知诗人是骑马游览的。

4、早春。

表现诗人喜悦的心情。

(四)1、天净沙秋思
2、名枯藤、老树、昏鸦
3、苍凉幽静
4、一致。

秀美的农村美景更引起诗人的思乡之情。

六、类文阅读
(一)1、听觉农村夏夜的静谧幽静路转溪头,茅店忽然出现在眼前喜悦、欣慰
2、C
3、七八个星天外
4、是生机勃勃的农村风光和令人喜悦的丰收景象
(二)1、“烈士”指有抱负有才干的人,不属比喻
2、此句说明人的寿命的长短,并不全由天定,这就突出了人的自身努力的作用。

3、龟虽寿。

(古诗的题目有时从首句中取字)
4、思想内容:相同点:都表现了乐观进取的精神。

不同点:本诗突出了不服老、不信天、奋发有为的雄心壮志。

《观沧海》突出作者志在统一,渴望建功立业的伟大抱负。

表现形式:相同点:都是用四言十四句,结尾相同,格式相同。

不同点:本诗借物抒怀;《观沧海》借景抒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