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创造之花开遍小学语文课堂
让德育之花在小学语文课堂尽情绽放
让德育之花在小学语文课堂尽情绽放摘要:德育教育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也是培养学生良好道德情操、提升人格魅力的根本途径。
小学语文课程具有丰富的人文性特征,对学生的思想情感、价值观形成均有重要影响。
因此,利用语文课堂实施德育教育是语文教师义不容辞的义务和责任。
笔者作者对此进行了阐述和分析。
关键词小学语文德育教育语文是一门工具性和人文性辩证统一的学科。
为了使单纯的思想品德教育在课堂教学中转化成生动有趣、浅显易懂的知识,教师除了要有灵活驾驭课堂教学的本领之外,还应根据教材特点,精心设计课堂教学,预设一些符合小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情境,全面培养小学生的德育知识与才能。
一、在导入新课中开启德育俗话说:“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这句话颇有一番道理,它告诉了我们应把好教学第一关。
对此,我们不妨大肆渲染“开门红”的课堂教学艺术,使德育知识渗透“精而细”,恰到好处。
因此,精心设计生动、巧妙的导语,通过导语感染和教育学生。
如:在《颐和园》一文教学中,不妨先出示多媒体课件,向学生介绍颐和园的美丽景色,并提问:“为什么中外游客都喜欢到园内看一看,走一走呢?”这样的导语既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又对学生进行了爱国主义教育,使学生们为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感到骄傲与自豪,从而培养了学生强烈的民族自豪感。
二、在探究新知中渗透德育(1)在朗读中渗透德育。
语文课程强调“以读为本”。
学生只有通过朗读,才能身临其境,才能感受到文章中人物思想的感染与熏陶,从而受到德育教育,如:在《小伙伴》一文中,有这样一段:“这时,安东走到玛莎跟前,什么也没说,把夹着黄油的面包掰成两半,把大一点儿的放到玛莎手里,说:‘赶快吃吧。
’”教师在教学这里时,应引导学生多读,且精读,把它读得恰如其分,真实感人,从而才能让学生了解安东那种舍己为人,乐于助人的高尚品质。
(2)在分析人物形象中渗透德育。
为了让文中描写的人物形象在学生面前栩栩如生地站起来,并铭刻于心,在阅读教学中,我们应借助人物形象的具体分析,使学生既初步懂得描写人物方法,又受到人物崇高思想、优秀品质的感染熏陶。
信息技术之花开遍语文课堂的每个角落
信息技术之花开遍语文课堂的每个角落信息技术是近年来迅速发展的一门学科,它的渗透力已经达到了社会的各个角落。
在语文课堂中,信息技术也开始大显身手,为教学提供了更多可能性。
信息技术的应用不仅可以提高语文教学的效果,还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语文课堂焕发出新的活力。
一方面,信息技术为语文教学提供了更多的教学资源。
通过互联网,教师可以轻松地搜索到各种语文教学资源,包括历史文献、文学作品、语言规范等等。
这些资源可以丰富课堂内容,扩大学生的知识面,为语文教学注入新鲜血液。
教师还可以利用信息技术制作教学PPT,通过图像、音频、视频等多种形式展现语言文字,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学习语文知识。
信息技术为语文教学提供了更多交流与互动的平台。
通过网络,学生可以随时与教师进行交流,提出问题、讨论观点等等。
这种交流方式打破了传统课堂中师生之间的时间和空间限制,使学生能够更主动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中,提高语文学习的效果。
通过网络还可以组织线上作文比赛、朗诵比赛等活动,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和积极性。
信息技术还可以为语文课堂提供更多个性化的教学方式。
通过网络平台,教师可以对学生进行个性化指导,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兴趣爱好等,制定有针对性的学习计划,并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和优化。
教师还可以根据学生的不同需求提供个性化的学习资源,使学生能够按照自己的节奏和方式学习语文知识。
这样的教学方式可以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信息技术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和问题。
首先是信息技术的普及程度不够均衡,一些地区或学校可能无法提供良好的网络环境和设备支持,限制了信息技术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其次是信息技术的使用需要教师具备一定的技术能力和教育教学知识,但目前仍有一部分教师对信息技术的运用还存在一定的困难。
如何提供良好的网络环境和设备支持,加强教师的信息技术培训,是信息技术在语文课堂中应用进一步发展的关键。
让自主学习之花在小学语文课堂中绽放
让自主学习之花在小学语文课堂中绽放【摘要】《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教师要爱护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就是要通过学生独立的分析、探索、实践、质疑、创造等方法来实现学习目标。
【关键词】小学语文自主学习乐学善学【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2-0024-01社会在进步,教育在发展。
素质教育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在这种条件下学生学会自主学习的方式就更为重要了。
通过几年小学语文的教学我深刻体会到:课堂教学是属于学生的,教师只有根据学生的需求,引导学生自主探究、质疑释疑,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参与、自主探究知识的能力。
一、激发兴趣,促进自主学习的欲望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思考的内在动力。
课堂上激发学生兴趣的方法很多,如创设情境,故事悬念,开展竞赛,运用电化教学和多媒体教学等手段。
如教读《田忌赛马》时,为了让学生明白“同样的马,只调换一下出场顺序就可以转败为胜”的原因,为了激发兴趣,教师可以就让学生戴着头饰,分别扮成田忌的三匹马和齐威王的三匹马,亲自演示两场马比赛的经过,同学们纷纷上台,积极活动。
实践证明:有了浓厚的兴趣,学生就会不由自主地投入到学习中去,从而不自觉地获取新知识。
二、创设良好氛围,激励自主学习的参与性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学习者不应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而应是知识获取过程中的主动参与者。
学习者通过自己练习、探索、发现,所获得的知识才真正有效”。
我们教师要充分地把课堂这块主阵地交给学生,以学生为主,鼓励学生在学习上要主动、自主。
教给学生读书方法,放手让学生自己读书,让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得到充分发挥。
对于小学生他们还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方法和习惯,所以我们必须创造良好的氛围和情景,使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利用好奇心强烈的特点,在教师创设情境中,产生对新知识的需要和渴求,并在兴趣的激励下形成探索动机。
让朗读之花绽开在农村小学语文课堂
农 村语 文教 师, 应如何 重视 朗读教学 , 让这朵 典雅 而美丽的花也能绽开于我们的语文课堂呢?
一
、
创设 情境 , 激发 学生 的朗读欲 望
让学生发 自内心地愿意读 、 喜欢读 , 朗读产 对 生浓厚 的兴趣 ,是朗读教学的第一要务 。在教学
中 , 师 要 充 分 利 用 小 学 生 好 动 、 胜 、 奇 心 强 教 好 好 等 心 理 特 点 , 设 出各 种 生 动 有 趣 的 朗读 情 境 , 创 激
二 、 准精点 , 抓 尊重学生 的个性化 朗读
学生的朗读欲望被激发了 , 接下来 , 教师应 怎 样做呢?教师在 朗读指导过程中应讲求一个 “ 精” 字 ,抓住课文 的重点和难点词句及段 落进 行精心 指导 , 从而达到举一 反三 、 画龙点睛的效果 。 例如 , 课 文 中词汇 丰富 、 用词准确 、 象生动 的句 子 ; 形 修 辞手法用得贴切 、 精妙 的句 子 ; 对话 、 心理 、 神态 、
大了; 还有 的学生认为要 怀着一颗感恩 的心 来读 ,
因为 他 听 到 了大 自然赐 予他 最 美好 的 音 乐… … 可
见, 尊重学生的个性化 朗读 , 可以充分发挥学生作 为学 习的主人 的主体地位 ,有利 于培养他们 的创
新精神 。
片, 从而激发 了学生的爱国热情 ; 然后让 学生朗读
细节描写惟妙惟 肖、 灵活 现的句子 ; 含 丰富 、 活 蕴 含 义深 刻 的句 子 ; 生 理 解 起 来 有 困 难 的 句 子 ; 学 对 表现 中心 思 想 作 用 较 大 的句 子等 ,这 些 内容 教 师 应 花 大 力 气 进 行 朗 读 。 时 , 师 要 尊 重 学生 的个 同 教 性 化 朗读 。 于 同一 个 句 子 , 同的 学 生 就有 不 同 对 不
让“三维”之花在课堂绽放
让“三维”之花在课堂绽放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课程标准》中“三维目标”的提出和确立,不仅让我们如沐春风,而且给科研天地增添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在三维目标中,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
如果把三维目标比作一棵树,那么知识与能力就是树的根,过程与方法是树的主干和枝条,树叶和花就是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没有了根基,就长不成一棵完整的树。
没有了主干和枝条就长不了树的叶子和花朵。
如何在低段语文教学中实施三维目标,让“三维”之花开遍课堂,进而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呢?我认为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一、让老师的童心“亮”起来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说:“老师应当有一颗童心。
有了童心,才能使自己变得年轻,变得活泼,使教学充满了童趣;有了童心,才能走进孩子,理解孩子,体谅孩子;有了童心,才能想孩子之所想;有了童心,才能和孩子打成一片,成为他们中的一员,才能和他们一起唱,一起跳,一起哭,一起笑;有了童心,才能保持孩子般的好奇和探究精神。
”因此,老师怀一颗童心,不仅创设了和谐、愉快的教学气氛,还和学生建立了一种良好的师生关系。
如我在教学《秋天的雨》时,首先和学生一起欣赏优美的画面,并踏着欢快的音乐和学生一边唱歌,一边跳舞,一起想象“秋雨还会给大自然带来哪些颜色变化”。
宽松、愉悦的教学氛围,伴随着我热情洋溢的鼓励,每一位学生都插上了想象的翅膀,迸射出股股山泉——有的说“它把红色给了枫树,红红的枫叶像一枚枚邮票,飘啊飘啊,邮来了秋天的凉爽”;有的说“它把黄色给了银杏树,黄黄的叶子像一把把小扇子,扇哪扇哪,扇走了夏天的炎热”;有的说:“它把五颜六色给了菊花,美丽的菊花在风中飘舞,送来沁人心脾的花香”……二、让课堂教学“活”起来课堂应是师生互动、心灵对话的舞台,而不仅仅是优秀教师展示授课技巧的表演场所;课堂应是师生共同创造奇迹、唤醒各自沉睡的潜能的时空,离开学生的主体活动,这个时空就会破碎;课堂应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图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线路而没有激情的行程;课堂应是向在场的每一颗心灵都敞开温情双手的怀抱,平等、民主、安全、愉悦是她最显眼的标志,没有人会被无情打击,更没有人会受到“法庭”式的审判;课堂应是点燃学生智慧的火把,而给予火把、火种的是一个个具有挑战性的问题,让学生走出教室的时候仍然面对问号,怀抱好奇……如果要用一句话来概括,焕发出生命活力的课堂才是理想的课堂。
语文教学如何培养中学生之创新思维能力
语文教学如何培养中学生之创新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素质教育的核心。
语文教学中的创新教育,不仅局限于教育者教法的改革,而要把改革的触角深入到学生思维领域,大力训练创造性思维,培养其创新能力。
打破传统教学观念,创设生动活泼、主动探索、大胆质疑的课堂气氛。
传统教学重知识的传授,轻能力的培养;重教师讲解,轻学生的能动接受。
结果学生分数上去了,能力却下来了,尤其是学生缺乏创造力。
在这充满竞争的二十一世纪,教师必须更新观念,把自己从“说教”的禁锢中解脱出来,把学习的主动权教给学生,创设友好、平等、和谐、热烈的课堂气氛,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创造性,让其智慧在和谐中积极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敢于否定权威定论,提出新见解,敢于否定一向认为“是”的事物,通过创造性认识发现其中的“非”。
在语文教学中始终注意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会收到很好的效果。
当然,学生认识有失偏颇在所难免。
教师要宽容、鼓励,正确引导,不能嘲笑和讥讽。
只有这样才能发挥其聪明才智,特级教师宁鸿彬的“两欢迎,三允许”就是很好地体现了这一点。
一、深挖教材,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发散思维:利用教材含蓄的结论,进行发散思维训练,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如《我的叔叔于勒》的结尾,可提出这样的问题:后来于勒怎么样了?,他是不是又回到了兄嫂身边?“我”的父母将会怎样对待他?学生会根据教材设想出种种不同的场面。
后来我们写了一篇作文,题目是《于勒叔叔回来了》,同学们写出了很多种不同的结果。
但都是合情合理的,都是围绕着文章原来的主题来构思的,通过这样的练习,使同学们不但对文章的中心有了更深刻的认识,而且也训练了他们的思维能力。
逆向思维:在语文教学中,为培养学生逆向思维,需要精心设置问题,问得出人意料。
如教学《愚公移山》可提出:我看愚公就是愚,高山挡路,绕山开道或搬家不就得了吗?非要傻乎乎地去吃苦呢?一石激起千重浪,许多学生会赞同,认为愚公只知道蛮干,不会巧取。
紧接着又发问:为何毛主席又要提倡向他学习呢?学生顿时会陷入迷雾之中,经过思考知道:“愚”与“不愚”是看问题的角度不同,说“愚”是从智慧上讲的,说“不愚”是对精神而言的。
让“幸福教育"之花开遍每一个角落
让 “ 幸福教育 "之花开遍每一个角落
李 春பைடு நூலகம்
( 吉 林 省 通 化 县 教 育 督 导 室 1 3 4 1 0 0)
面对 社 会急 遽变 化 ,科 技 与经济 竞争 的时 代 ,让教 育走 向公平 ,充满 幸 福 ,是首 要解 决 的 问题 。怎样 围绕 “ 幸 福 教育” ,建 机 制、优 配 置 、强 队 伍 、惠 师 生 ,大 力促 进教育 公 平为主 线 ,大力 实施“ 改革 城乡 基础 教育 ,加 快 区域 教育 均衡 发 展哪 ?怎 样缩 小城 乡教 育差 距 、关 爱特殊 群 体等 方面 取 得 积极 发展 ,有 效 地促进 县 域 内教育 均衡 发展 ?是 现在 急 需解 决 的问题 。 首 先要 进一 步搞 好 师德 建设 ,让 教师 快乐 积极 主动 地 为教育 事 业奉献 ,引 领 教师 『 F 确 认识 学 校存 在 的问题 ,看 到希 望 ,并争 取 一切 可能 ,实现 学 校 切可 持续 、超 常 规发 展 、去除 教师 浮躁 思想 ,静 下心来 教学 。二 是构 建 教 师工 作 的幸福 观…. 教育 过程 是 幸福 的 。 要 引领 教师 认 识到教 师 的幸福 不 只 是来 自工资和 福 利待 遇 ,而是 一个 综合 体现 。教 师 在和 谐 的人 际关系 中 工 作是 幸福 的 ;在 有序 的校 本教 研 中是幸 福 的 ;与新 课程 改革 同成 长是 幸 福 的 ;在 各种 培训 中迅速 提 高是 幸福 的 ……. 从根 本上 改变 教师 陈 旧的幸 福 观,树立新型的综合的“ 大幸福观” 要引导教师认识到学生的全面成长是教 师的最高追求,也是和谐教育价值的体现;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让全体学 生都有 进 步、 有所 发展 并健 康成 长 ,是教 师 的最 大幸 福 。以下 分 五个方 面
让创新思维之花在小学语文课堂上绽放
争辩、 敢于发表 自己独立见解的氛 围, 调动学生主动参与的 兴趣, 允许学生 自由地发表 自己的意见, 允许学生按照 自己 的方式学习和活动 , 并能对其微 小的创造力表示赞赏。 二、 创设情境 , 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古人云:学贵有疑。“ “ ”学则须疑 。疑是思之源 , ” 思是智
者不如乐之者 。这些名言都说 明了兴趣作为非智力因素在 ”
过了一条 由初步萌芽、 不断实践 、 逐步成熟的发展历程 。 教
师群体通过持之 以恒 的实践与研究 , 不仅提升 了个人的教 学技艺和水平 , 而且形成 了和谐互动的专业发展共 同体 。
“ 多人同课异构” 是为了发挥教师的团队精神 , 营造 同 伴互助的教研 氛围, 打造一支“ 在教学中研 究, 在研 究中教 学” 的研究型教师 队伍 。在研究活动 中要注意处理好两个
关系: 首先要 处理好集体备课与个人教学特色的关系 。集
我们欣 喜地看到 , 以课例研究为载体的特 色校本教研文化
正 在 形成 !
参考文献: [】 1 朱幕 菊. 校本教研 丛书[ . M】 四川 出版社 ,0 3 ( ) 2 0 ,9 . [】 2 胡庆芳. 国校本教研理论 与实践研 究的综述 [】 育参 我 J. 教 考 ,0 3 ( ) 2 0 ,7 .
【】 泠沅, 洁. 师在教 育行动 中成长—— 以课例研 究为 3顾 王 教 载体的教 师教 育模 式研 究.] [. J课程教材教 法 ,0 3 ( ) 2 0 , I.
-
体备课实现资源共享, 以帮助教师更深入地解读教材 , 可 更 准确地把握教学 目标和 教学重难 点, 是集体智慧、 同伴互助 的体现 , 在教研 活动 中具有十分重要 的作用。但每个教师
让德育之花开遍小学语文教学的天地
让德育之花开遍小学语文教学的天地关键词:小学语文;德育教育;渗透中图分类号:g623.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3)10-0031-01在素质教育背景下,德育教育已经成为教育的核心,利用学科教育渗透德育是一种德育教育的重要形式,也是实现小学德育目标的重要保障。
作为小学语文教师,要不断提高德育渗透的思想意识,深入研究教材内容,挖掘其中的德育因素,通过”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方式渗透德育思想,使语文学科的德育渗透潜移默化、水到渠成,达到良好的德育教育效果。
1.深入探究教材内容,对学生实施德育渗透小学语文教材中包含的文章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既有优美的诗歌,有趣的童话,寓意深刻的寓言,还有感人肺腑的故事,美妙景色的描写等。
而且涉及古今中外、保护环境、爱护动物、团结互助、遵纪守法等各个方面。
例如,在教学《手捧空花盆的孩子》这一课时,其中讲述了这样的故事:一位国王为了挑选一个最诚实的人继承他的王位,于是让人把煮熟的种子发给大家,让他们在家里种出美丽的花朵,当所有孩子都端着盛开的鲜花走在街上时,只有”雄日”的花盆空空如也,什么也没有,结果只有”雄日”继承了国王的王位。
教学结束后,教师应借助”雄日”诚实坦诚的优秀品德来教育学生,让学生做一名诚实可信的小学生,不被现实中的名利所引诱。
此外,教师还要借助教材中所蕴含的美,来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
例如,通过教学《五彩池》、《桂林山水》、《火烧云》、《观潮》等描写自然景观的文章,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喜爱之情,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
又如,通过教学《七颗钻石》、《地震中的父与子》等富有爱心和情感的文章,让学生充分感受真、善、美的熏陶,帮助学生树立远大理想,培养他们高尚的道德情操。
2.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对学生实施德育渗透在课堂教学中,我们老师要灵活采用多种教学方法进行德育渗透,以下是本人在教学中的几点方法:2.1通过讲析法帮助学生理解文章内涵。
让生命之花在语文中绽放--语文教学中结合生命教育的探索
【摘 要】语文是一门以人为本,关注人类发展的人文学科。
其最大的特点就是具有工具性与人文性。
学生通过语文学科的学习,不断认识和感悟生命。
语文的学习既是一个积累的过程,也是一个情感体验的过程。
在教与学中,教师与学生都是鲜活的、具有生命力的生命体。
所以,实际上语文教学就是一个生命活动的过程。
在语文教学中结合生命教育,有利于培养学生自我意识。
让学生真正成为“我自己”,最终实现“我之为我”的生命价值。
【关键词】小学语文 生命教育 探索 结合《语文课程标准》中的总目标指出:“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感情、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这与生命教育的理念相契合。
在语文学科中结合生命教育进行教学,既是教育发展的要求,也是实现素质教育目标的有效途径。
然而在实际的教学中,很多教学面对生命教育都无从下手。
特别是在语文学科中渗透生命教育更是令人头疼。
缺乏对生命教育内涵的深入理解,没有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致使在语文教学中集合生命教育的教学效果不理想。
那么如何才能将生命教育有效地渗透到语文教学中呢?1.生命教育的内涵关于生命教育人们有很多看法,在1968年美国学者出版的《生命教育》一书中就探讨过生命教育。
提出要关注人的生长发育与生命健康真谛。
在日本、英国、台湾、香港等多个地区都大力提倡生命教育。
那么生命教育的内涵又是什么呢?关于生命教育的内涵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中国就业培训技术指导中心在2012年推出的职业培训课堂《生命教育导师》就作了较为详细的介绍。
所谓生命教育,就是直面生命和人的生死问题的教育。
通过生命教育,使人们学会尊重生命、理解生命、珍惜生命。
学会生存,健康的生活与独立的发展。
生命教育的意义不仅要让人们关心今日生命之享用,更要关怀明日生命之发展。
2.生命教育的必要性实行生命教育,既能教育学生珍爱生命,又要让学生认识生命的本质,理解生命的真正意义、创造更高的生命价值。
陶行知解放儿童创造力的教育思想对小学语文教育的启示
陶行知解放儿童创造力的教育思想对小学语文教育的启示陶行知先生被誉为“伟大的人民教育家”,一生收获诸多至高无上的赞誉。
他认为,儿童是有创造力的,认识了儿童的创造力,就应进一步将其解放出来。
为此,他提出了“六大解放”的建议:1.唤醒学生大脑,锻炼其思考能力;2.解放学生的双手,锻炼其动手能力;3.擦亮学生的眼睛,培养其观察力;4.放学生的嘴,让他有说的自由;5.给学生以认识自己世界的空间;6.给予学生认识事物的时间。
这即是所谓的“六大解放”。
“六大解放”的提出,可以充分地调动孩子在课堂上的表现,也为老师们在小学语文学科教学实践中提供了新的思考。
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我们要深入地探寻陶行知先生伟大的教育思想,发掘陶行知先生的儿童教育观,从中获得小学语文教育启示,提升语文教学的实效性,促进儿童健康、全面地发展。
一、解放小孩子的头脑,让孩子在课堂上“思考”起来陶行知认为,要发展儿童的创造力,先必须把儿童的头脑从迷信、成见、曲解、幻想中解放出来。
小学阶段,正是儿童形成正确思想的重要时期,这实际是要求我们要打破墨守成规,扫除儿童创造性思维的开发的障碍。
作为语文教师,在课堂上除了要传授知识,更多的要教会孩子思考,辨别是非,摆脱生活中的那些僵化的思想桎梏,避免陷入误区。
语文是与生活紧密联系的一门课程,在教学过程中要解放小孩子的头脑,激发孩子积极思考的兴趣,畅所欲言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在课堂上思维动起来。
比如在教学一年级下册《咕咚》时,在导入时出示课题“咕咚”,让他们猜一猜这两个字怎么读,猜出它的读音,再让孩子们猜一猜既然这是表示声音,那这个会是什么声音呢?孩子们显然被引起了兴趣,热火朝天的讨论之后,给出的答案也五花八门。
随后,我又出示了课本上给出的第一幅插图,让孩子们说一说从图上你能看出什么,让同学们闭上眼睛,把这个“咕咚”通过想象放到图片中“播放”,这样在孩子们的头脑中,“咕咚”不再是一个拟声词,书上的插图也不是静止的,而成了有色彩有声音并且还会动的“动画片”,可以使他们如同身临其境一般,学生很容易就可以把这个故事说清楚,锻炼他们的思维和表达能力。
让互动之花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绽放 论文
让互动之花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绽放《课程标准》指出:课堂是动态的,是生成的。
特别是在提倡“把课堂还给学生”、“把精彩留给学生”的今天,科学合理的师生互动,是扎实有效地组织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有效途径。
课堂中,师生、生生之间平等对话,面对学生的见解,教师给予的是密切的关注,亲切的呵护,让“有益”的课堂生成的信息开出灿烂的花朵。
教师充分尊重学生的学习感受,以学定教,尽管学生的发言是无序的,但这样的课堂犹如一首散文诗,形“散”而神“聚”!那么如何让互动之花在小学语文课堂中绽放呢?一、营造氛围,激发兴趣。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
要实现师生的交往互动,教师首先要构建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
要尊重每一个学生,让尊重走进课堂,使孩子们在一种和谐、宽松的精神状态下学习。
要努力做到师生“心理相容”,让学生认识到自己可以成为“小老师”,并能主动地、大胆地、积极地去读书、学习。
使学生的主体得到了体现,个性得到了张扬。
其次,教师要想方设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论语.雍也》中有句话:“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孔子强调的是兴趣的重要性。
个人做有兴趣的事情,常常会伴随着注意力的高度集中,这种情况就会激发个人的想象力,扩大思维空间,容易出现智慧的火花和意想不到的结果,获得成功的收获。
做为一名教师,多运用幽默的语言、激励性的语言,可以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当中去。
同时,借助多样化的电教设备,采用多种教学形式,都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注重互动,鼓励探究。
教学是师生在实践活动中探究、感悟、互动的过程。
质疑是培养师生互动、自主探究的起点。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要鼓励质疑探究。
苏霍姆林斯基曾深刻地指出:“教学的特殊目的就是发展智力,培养聪明人。
”语文课堂教学的多边互动,实质上就是充分调动学生思维,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互动,培养学生深入探索的学习品格。
小学语文教学论文5篇
小学语文教学论文5篇1 《浅谈如何营造轻松的语文课堂氛围》摘要:本文着力探究如何营造轻松、和谐的课堂氛围,激发学生兴趣,提高语文教学效力。
关键词:语文课堂,氛围,激趣孔子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人力求认识某种事物或活动的心理倾向,是引起和维持人的注意力的一个重要内部因素。
一旦学生的兴趣激发出来,教学就会取得事半功倍之效。
良好的课堂氛围是指师生,tl,理相容、感情融洽和谐、平等合作的师生关系。
一tk,理学家认为:积极的情绪(即愉快)能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使思维敏捷,从而更容易接受知识,迸发出智慧的火花,焕发出语文课堂的活力,进而开发智力,陶冶情操,优化教学效果。
因此,新课标强调学生要在愉快中学习。
创造民主、轻松、和谐、浓郁的课堂氛围,是激发学习兴趣、焕发课堂活力的前提条件。
新课标强调教师由传授者转为促进者,由管理者转化为引导者,教师要摒弃“师道尊严”的旧观念,设身处地为学生创造轻松良好的学习氛围,建立一个接纳性宽容性的课堂气氛,形成一个互教互学的“学习共同体”,尊重学生的学习体验,使学生无拘无束地大胆质疑、发表见解、与教师争论。
只有这样民主宽松的教学环境,学生才会以愉快的心情钻研问题、启动思维、驰骋想象。
新课标要求教师创设丰富的教学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为了使学生愿学、乐学,笔者在多年的课改实践中作了以下五方面的探究:I.宽松和谐激趣法语文课堂要体现人文性的特点。
营造宽松和谐民主平等的气氛是课改的一项重要任务。
师生应是平等的合作者,要彼此尊重、互相信赖、互相合作,只有在这样的课堂氛围中,师生之间才能形成互动、交流的对话平台,学生才能轻松愉快、活泼热情、兴致盎然地发挥想象力,以最佳状态进入语文学习,焕发出语文课堂独有的活力。
宽松和谐的课堂气氛有利于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并将在师生沟通时起到重要作用。
在讲授《列夫·托尔斯泰》一文时,学生对文中写托尔斯泰的眼睛“这对珠宝有魔力,有磁性,可以把人世间的物质吸进去,然后向我们这个时代放射出精确元误的频波”无法理解,笔者就引用同学们正在看的《西游记》激起兴趣:“难道托尔斯泰的眼睛能像太上老君的宝葫芦、像金角大王银角大王的金角一样能把世界上的物质吸进去?”得到齐声否定后,笔者又问:“我的眼睛能把语文书吸进去吗?”学生答:“不能。
小学语文课板书设计的艺术
浅议小学语文课板书设计的艺术板书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为了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实现教学目的而有计划地书写在黑板上的文字符号,是用书面语言把教学内容概括化、图表化的过程,也是教师进行教学活动,提高教学质量的辅助手段和重要措施。
它又被称为教师的“微型教案”,是实现课堂教学结构最优化的重要手段。
好的板书具有教师自身个性化教育的价值,可以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教材内容,提高教学质量。
精巧的板书,会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可以帮助学生形成知识结构,让学生凭借板书深入理解语文知识及课文,走进文本,走进人物形象,品味生动优美的词句,使学生从中领悟到写作的方法、技巧。
语文板书是一门艺术,是优质语文课的重要组成部分。
只有经过精心设计,巧妙实施,才能取得最理想的效果。
笔者从事小学语文教学多年,谈几点肤浅的看法。
(一)、艺术性与实用性结合。
板书具有艺术性,要求其对语文教材内容进行高度概括和提炼,使之能科学有效的显示教材内容,点睛教材重难点,能完美地体现出教材的脉络和体系,起提纲挈领,指引方向的作用。
这样具有艺术性的板书,它的设计特别讲究精炼、完整、简明、科学;特别讲究精粹、妙绝、美感、创新,使之能够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开启学生思维的窗扇,激发他们丰富的联想和想象。
如讲授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的《桥》一课时,为了让学生准确把握课文主要内容,体会文中主人公的高尚品格,板书可以这样设计:经过这样一板书,内容一目了然。
这样就可以先引导学生了解党支部书记是个什么样的人,也是这篇文章的主旨,将情感归位,老党支部书记是一个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把生的希望留给群众的人民公仆,他用老党员的高风亮节架起了一座生命桥,他的舍己为人的精神让人感动。
一下子就把学生的情感带到了文本当中,当学生读到课文最后,知晓不仅老党员自己被洪水淹没了,他的儿子也被洪水淹没了,只剩下一个孤零零的老太太时,学生一定会止不住眼泪,读得声泪俱下,此时再让学会回归整体,板书真正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为这一课锦上添花,并且学生也找到了生活当中的老支书,升华了中心,深化了这篇文章的现实意义。
让“艺术之花”开遍语文课堂
让“艺术之花”开遍语文课堂【摘要】运用各种手段,营造课堂艺术氛围,在充满艺术的氛围中,净化心灵,升华情感,让孩子们会用充满童贞的心去感悟美,充满童趣的眼去观察美,充满童稚的手创造美。
【关键词】绘画;表演;有感情地朗读;想象;音乐【中图分类号】g424.2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1-4128(2011)07-0246-01艺术的魅力在于生动、形象、富有创造力,并有独特的审美价值。
就语文学科而言,它的任务是学习以语言文字反映现实生活,其学习内容本身具有生动、形象的特点,而颇具艺术性。
再则,低年级学生形象思维占主导地位,他们往往透过语言文字直接感知文中所描绘的形象,他们对形象鲜明的学习对象,学习方法尤为感兴趣。
因此,教师要运用各种手段,营造课堂艺术氛围,在充满艺术的氛围中,孩子的心灵将得以净化,情感将得以升华。
我在从事低年级语文教学中,努力挖掘教材内在的审美价值,发挥艺术的魅力,采用各种方法,形象、生动、富有创造性地组织教学,具体有以下几点实践:1让绘画走进课堂,探究形象,理解语言孩子们喜欢用手中的画笔描绘自己的梦想。
从信手涂鸦到精心制作,对他们来讲都是一种愉快的体验。
一张白纸上顿时出现形态各异的图案和五彩缤纷的颜色,无不刺激着他们的创作欲望。
孩子们喜欢画,就鼓励他们大胆去画,画出周围人物,画出祖国河山,画出心中所想,让他们画出自己眼中、心中课文的美景。
学完《美丽的丹顶鹤》,根据第二段的描写画一只仙鹤,并涂上颜色,学生通过自己的理解画出了形态各异的仙鹤。
这样在不多的时间里,让学生真正自己读懂了句子。
绘画增强了学生的参与意识,扩大了单位时间内训练的层面。
学完《春到梅花山》,火红的梅花跃然纸上,梅花山的确成了“欢乐的海洋”;学了《草原的早晨》,一幅蓝天白云、碧草如茵、马壮羊肥的画面令人神往;学了《三个小伙伴》,那三个憨态可掬的小家伙会笑嘻嘻地成为你的好朋友……同时,老师也应充分利用自己擅长画简笔画这一优势,根据课文内容随机展示,如《蜗牛的奖杯》通过简笔画演示蜗牛坚硬外壳的由来,《秋姑娘的信》通过枫叶和人物形象板书,板书生动了,学生兴趣也浓了。
以生为本,让自主学习之花开满小学语文课堂-2019年精选文档
以生为本,让自主学习之花开满小学语文课堂众所周知,自主学习就是启迪学生思维,让学生能够进行主动的、创造性的学习。
当然自主学习的基础是以生为本,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中,并对所要学习的知识感兴趣,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够在学习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进而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实现真正有效的学习。
那么,在小学语文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怎样实现以生为本,让自主学习之花开满课堂呢?一、丰富课堂形式,激发兴趣,愉悦课堂兴趣对于提升各个科目的教学质量都有很大帮助,也是教学中教师需要着重关注的一个点,在小学语文的教学中,提升学生兴趣是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基础和根本所在。
小学生身上有很多自然的夭性,他们在思想和行为上都会倾向于自己喜欢的事物,教师在课堂中要能够把握住这种感性,最大限度地采用学生感兴趣的方式开展课堂教学。
所以,教师可以采用丰富的课堂教学方式,如:自主表演、小组竞赛等,不断提升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能够进行自主学习,不断提升学生语文素养。
例如,在教学《狐狸和乌鸦》这节课的时候,教师在带领学生将课文大致欣赏一遍之后,将学生划分成若干小组,让每个小组讨论分析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什么。
此外,教师给学生抛出几个问题:1.乌鸦的肉被骗走之后,它心里是怎么想的?2.狐狸叼走肉之后,心里又是怎么想的?3.你想对他们俩分别说点什么呢?。
在小组讨论过程中逐渐激发起学生的兴趣,让学生能够快速地融入到课文拓展之中,慢慢地思考乌鸦和狐狸各自的性格特点。
此外,教师还可以给学生留一个家庭作业,让学生回家和爸爸妈妈一起演绎一下这个小故事,并在爸爸妈妈的帮助之下拍成小视频,在下节课开始之前,由教师随机抽取学生的作品进行展示,通过这样的方式让学生渐渐成为课堂的主体,不断地丰富学生的感受,让学生能够将自主学习更好地贯彻于课堂之中。
二、和谐师生关系,创设情境,构建课堂课堂教学由两部分组成,一是教师,二是学生,一个良好的课堂肯定是需要教师和学生共同努力获得的。
管窥小学语文教学创新问题
2013-07教改聚焦有,却很少看到语文教师深情忘我的精彩演绎了。
还记得高中时第一次接触几何课,任凭老师怎么解释,我就是弄不清楚两条直线除了平行和重合之外它怎么就不会相交呢。
年轻而腼腆的几何老师思忖良久,终于想出了一条妙计,让我和同学们如醍醐灌顶幡然醒悟。
其实也很简单,几何老师用自己左手右手分别伸出一根手指,然后不断地比划空间中两条直线之间的关系;除此之外,还利用教室的墙角线来形象地说明。
初中时开始学物理课,物理老师在上“惯性”这节课时,讲起了一个杜撰的笑话:一个人坐在拖拉机上,没等车停稳就从车上跳了下来,恰好撞到路边一位时髦女郎身上,女郎白眼一翻骂了句“瞧你那德性”,这个人就很客气地回敬了一句“这不叫德性,这叫惯性”。
这个笑话再加上自己从缓慢开动的拖拉机上跳下来的体验经历,我对“惯性”从此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
现代科技的迅速发展,使多媒体进入课堂已经成为一种不可逆转的潮流趋势。
不可否认,多媒体在某种程度上的确给课堂教学带来了很大的改变。
然而,课堂教学的初衷和目的却并不是为了新技术的展示和应用,新技术的出现也不应该使课堂上原本应该充满思维灵动的人人互动逐渐被人机互动所湮没。
多媒体教学时代,针对大容量、多材料的课堂学习,看起来教学效率提高了,然而,在效率问题背后,似乎还存在着更多值得探讨的问题。
参考文献:孙迎梅.多媒体教学利弊谈.中国校外教育,2011(7).(作者单位山西省交城县新建小学校)管窥小学语文教学创新问题文/罗新雅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其进步的不竭动力。
实践证明,只有不断地进行改革、创新,才能够使工作高效进行,小学语文教学也不例外,因此,创新小学语文教学工作迫在眉睫。
笔者结合自己的工作经验浅谈创新小学语文教学的几种方法,旨在推进我国小学语文教育事业的发展。
一、浅谈小学语文教学现状语文学科非常特殊,作为炎黄子孙的我们从出生开始就与语文打交道,不仅如此,语文教育对学生一生的发展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培养创造力小学四年级语文说课稿
培养创造力小学四年级语文说课稿培养创造力的重要性与方法近年来,培养创造力成为了教育的重要议题。
在当今社会中,创造力被认为是一个人成功的关键因素。
然而,如何在小学四年级的语文课程中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呢?本篇文章将从培养创造力的重要性和培养创造力的方法两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培养创造力的重要性创造力是当今社会高度重视的一项素质。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变革的加速,传统的机械化劳动逐渐被自动化和人工智能所取代。
而对于创新、创意的需求却与日俱增。
因此,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已成为教育的重要任务。
首先,创造力是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关键。
在语文课程中,学生需要理解、分析与解读各种文本。
通过培养创造力,学生能够独立思考,提出自己的观点与见解,并通过创造性的想法解决问题,从而锻炼他们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其次,创造力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业精神的基础。
当今社会对于创新的需求越来越迫切,培养学生的创造力能够为他们未来的创新和创业奠定坚实的基础。
而在语文课程中,通过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让他们编写自己的故事、写作文,能够有效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业精神。
最后,创造力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
创造力的培养要求学生具备广博的知识储备、扎实的学科基础和较高的思维能力。
通过在语文课程中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有利于促进其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使他们成为具备创新精神和综合素质的优秀人才。
二、培养创造力的方法在语文课程中,我们可以采用以下一些方法来培养学生的创造力:首先,引导学生进行自由写作。
在学生写作的过程中,不给予太多的限制和约束,鼓励他们展开自由创作。
可以通过提供一些主题或者话题来启发学生的写作灵感,并让他们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
这样可以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让他们充分发挥自己的才华。
其次,开展寓言故事创作活动。
寓言故事是一种将抽象的道理融入故事情节中的文学形式。
通过让学生编写和创造自己的寓言故事,可以培养他们的创造力和思维能力。
让德育之花在小学语文课堂绽放
处于6耀12岁年龄段的学生,不论思想观念还是道德水平都欠缺成熟。
针对小学阶段的语文教学,知识传授只是一部分教学任务,更为重要的任务是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
对此,要将语文教学和德育相融合,让教学作用在学生的心灵上。
一、利用阅读环节,整合德育教育在语文课堂上,教师可以借助每一次教学的契机,将德育知识与课程内容相融合,丰富语文教学的内涵与深度。
每一节语文课,都是一次德育教育的机会。
教师需要将教材中和德育相关的内容进行重点呈现,积极利用教材中的德育资源,让学生和文本的情感脉络融为一体。
只有采取这样的方式,学生才能对文本中的德育常识有更加深入的领会。
语文教学和“读”有着解不开的缘分。
所以,教师应加大阅读的比重,让学生在课堂上诵读文章,体会文章思想。
尤其是学习古诗词的时候,教师更需要让学生反复、大量地诵读诗歌。
在小学教材中收录的诗词虽然简短,但是蕴藏的德育内容却极为丰富。
很多古诗词都和精神追求相关,能够陶冶学生情操,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给学生的心灵带来有益、积极的影响。
因此,在教学古诗词的时候,教师不妨挖掘其中潜藏的德育内容,提高德育的效果。
例如,在教学《墨梅》这首诗时,诗人王冕运用清雅的笔墨,将梅花卓然不群的傲骨描摹的入木三分,读来令人回味无穷。
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领会诗歌内涵,教师特意安排了“三读活动”:首先,利用多媒体设施播放《经典咏流传》中由谭维维演唱的歌曲《墨梅》,为学生渲染诗意的氛围,让学生提前做好阅读准备。
接下来,等歌曲播放完毕,教师引导学生初读诗歌,体会诗歌何处停、何处止,感受诗歌的起承转合,梳理诗歌的主要内容;然后,再次诵读诗歌,体会“墨梅”意象在诗歌中的特殊意蕴;最后,深入品读诗歌,体会诗人寄寓其中的思想情感,感受“墨梅”意象上凝结的文人风骨,体会古代文人的精神追求。
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并未流露一句德育内容,德育的种子却已暗藏学生心中。
在小学古诗词教学中,通过大量诵读诗词,学生将从诗词表象直达诗词的内核,由诗词的语言关注到诗词的精髓,德育也在悄然间完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师节 、 建 军节 、 国庆 节以及 中秋 节 、 清 明节等 节 日, 都 是对孩
子 进行 感 恩 教 育 的契 机 。 而且 , 这 些 节 日活 动 , 能潜 移 默 化 地 让 孩 子 由关 爱 单 独 的 个 人 扩 展 到 关 爱 个 人 所 属 的 团 体 或 集 体 乃 至社 会 。 ( 四) 以生活事 件为依 托 , 随 机 进 行 礼 貌 教 育 和感 恩 教
课程教育 研究
C o u r s e E d u c a i t o n R e s e a r c h
2 0 1 3 年 1 1 月 下旬 刊
论坛 ・ 交 流
( 二) 以 生 日为 依 托 , 进行感 恩教育 。家庭 中 , 老人 、 父 母、 孩子 , 每个人 的生 日, 都有着重 要的意义 . 不 论 是 对 家 长 而言 , 还是对本人 而言 , 以生 日为 依 托 , 让 孩 子 懂 得 回报 , 是 进 行 感 恩 教 育 的好 机 会 。而 且 这 样 做 , 孩 子 也 会 渐 渐 地 由家 庭 走 向社 会 , 由对 身 边 亲人 的关 爱 扩 展 到 对 他 人 的 关 爱 。 ( 三) 以 节 日为依 托 , 进 行感 恩教 育 。妇 女 节 、 儿童节 、 教
育 。 日常 生 活 中 , 同事 、 亲戚朋友及其子女 、 甚 至 陌 生 人 也 是 孩 子 交 往 的 对象 。教 师 和家 长 在 待 人 接 物 时 的 言行 举 止 都 影 响 着 孩 子 。教 师 和 家 长 要 鼓 励 孩 子 有 礼 貌 地 与 人 交 往 , 对 其 友好 、 帮助 、 关 爱 表示 感 谢 , 给别人 添了麻烦 时 , 要 表 示 道 歉 等等。 总之 , 在 中学生养成教育 中, 要 充 分 发 挥 教 师 为 人 师 表 的作用 , 强 化学 生 家 长 的示 范 作用 。形 成 家庭 和 学 校 教 育 合 力, 协调一致 , 互相配合 , 互相支持 。 要加强行为实践引导 , 把 知、 情、 意、 行 统 一起 来 。养 成 教 育 , 就 是 要 引 导 学生 从 身 边 小 事做起 , 从 注 重 实践 做起 , 从学会做人做起 , 在 正 确 引 导 学 生 自主 参 与 的行 为 实 践 中养 成 良好 习 惯 。
让创造 之花开遍小学语文课堂
张 莹
( 泰 州 市 海 陵 学校 江苏 泰州 2 2 5 3 0 0 )
【 摘要】 在语文教 学中, 教 师应立足课本 , 充分挖掘教材所蕴含 的创新教 育素材 , 鼓励 、 启发 、 诱导学生多提 问, 多质疑 , 使好 奇 心 升 华 为求 知 欲 。创 造 的 起 点 是 从 问题 开 始 的 , 培 养 学 生善 于发 现 问题 并 设疑 辩 难 的 能 力 。 设 疑 辩 难 是 通 向 创 造 的 第 一 步 阶 ,
是 创 造 教 育 的重 要 方 法 。
【 关键词 ¨、 学语 文 课 堂 创造教 育 【 中图分类号 】 G6 2 3 . 2 【 文献标识码 】 B
陶行 知 指 出 : “ 学 贵 知疑 , 大疑则大进 , 小疑则小进 , 不 疑 则不进 ” , 并 明 确 地说 , “ 这 个 疑 字 我 当重 用 它 ” 。 他 要 求 教 师 在 教学过 程中注重学生 的疑难 , 陶行 知 认 为 , 有了疑难 , 就 是 成 功 的一 半 , 疑难 是 创 造 之 师 , 是 学 生 追 求 真理 、 创 造 的 内驱 力 . 有 了它 , 教 师勿 庸 频 挥 教 鞭 , 学 生 仍 自进 不 息 。如 果 儿 童 自学 或 听讲 产 生 不 了疑 难 , 不仅表 明儿童消极被动 , 学而无 益 , 不 能创造 , 而且 也 说 明教 师 治 教 无 方 , 不 能 引导 创 造 。所 以拥 有 创 新 能 力 的 人 必 然要 有质 疑精 神 。 在语 文教学 中 , 对 学 生 创 新 能力 的 培 养 离 不 开 对 学 生质疑精神的培养。 如在教《 我应 该感 到 自豪 才 对 》 一课时 , 我 从 学 生 的生 活 实际人手 , 问一 问学 生 见 过你 了解 沙漠 的气 候 特 点 吗 , 当学 生 回 答 沙 漠 气 候环 境 恶 劣 , 动 植 物难 以生 存 时 。 提 出 问题 那 小 骆 驼 靠 什 么本 领在 沙漠 中生 存 呢 , 以唤 起 学 生 学 习课 文 兴 趣 和 好奇心 , 促 使 他 们 到 课 文 中去 寻 找答 案 。 再 如 在 教 学 例 如 学 习《 赠汪伦》 这首诗 时 , 由于 浅 层 的 诗 意 学 生 很 容 易领 会 ,但 感 受 诗 人 与 汪 沦 那 种 独 特 的告 别 方 式 及 所 含 的深 情 厚 谊 , 学 生 是很 难 领 会 的 。 可 以 让 学 生在 初 步 理 解诗意后 , 反复诵读这首诗。 在 反 复 咀 嚼 后 学 生 脑 中进 射 出智 慧的火花 , 汪 伦 为 什 么 在 李 白将 走 时匆 忙 赶 来 送 呢 ? 汪 伦 的到 来是不期而至的 , 人 未 到 而先 闻声 。这 样 的 送别 , 侧面表现 出 李 白和 汪 伦 这 两 位 朋 友 感 情 怎 么 样 的 ? 送 别 的 情 景 会 是 怎 样 学 生 的提 问无 疑 是 一 石 激 起 千 层 浪 ,再 次 把 自己 投 入 到 了一 个 积 极 的思 维 过 程 。 为 了 找寻 合 理 的答 案 , 李 白和 汪 伦 不 拘 礼俗 、 豪 放 热 情 乐 天派 的性 格 和 他 们 之 间不 拘 形 迹 的友 谊 。 学 生们绞尽脑 汁 , 竟然会有 五、 六种 不同的说法 , 产 生 了 意 想 不 到 的教 学 效 果 。有 效 提 高 了 质 疑精 神 和思 维 的深 刻 性 。 二 、 解 放 儿 童 头脑 , 发 挥 孩 子想 象 力 。 ‘ 陶 行 知 认 为解 放 儿 童 的 头 脑 ,撕 掉 束 缚 儿 童 创 造 的 迷 信、 成见 、 曲解 、 幻 想 的层 层 裹 头 布 , 让儿童去想 、 去思 考 , 有 利 于 发挥 孩 子 的创 造 力 。因 此 在 小 学 语 文 教 学 中 也 应 解 放 孩 子 的 大脑 , 发 挥 他 们 思 维 的潜 能 , 培 养孩 子 的创 造 性 想 象 力 。 具体来说 , 有 以下 几 种 途 径 训 练 学 生 的 想 象力 : 是利用课文插图 , 启发想象 。 低 中年 级 的课 文 中 , 插 图 常常 和文字一起组成看 图学拼音 、 看 图识字 、 看 图学 词 学 句 、 看 图学 文 、 看 图 说话 等 教 学 内容 。 教 师 可 凭 借 课 文 插 图 , 指 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