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电镜在拓片文物分析中的应用
文物鉴定中的科学技术方法
文物鉴定中的科学技术方法文物是历史的见证,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人类智慧。
而文物的鉴定,既是对其真伪、时代和价值的确认,更是对历史的保护和传承。
为了确保鉴定的准确性和科学性,科学技术方法在文物鉴定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本文将探讨文物鉴定中的科学技术方法及其应用。
一、非破坏性测试技术的应用1.数字显微镜技术数字显微镜技术是一种常用的非破坏性测试技术,能够在高分辨率下观察文物的微观结构和表面特征,对文物的材料成分、制作工艺等进行分析和鉴定。
通过数字显微镜技术,可以检测文物的纤维结构、颗粒分布等细微的特征,有助于判断文物的真伪和年代。
2.X射线荧光光谱仪技术X射线荧光光谱仪技术是一种通过测量文物表面反射的X射线谱,来分析文物中元素的含量和组成的方法。
通过这种技术,可以准确测定文物的金属元素类型、含量和纯度,从而判断文物的真伪和时代。
二、碳14测年技术的应用碳14测年技术是一种利用已知半衰期的放射性碳14核素对文物中有机物进行测年的方法。
通过测定文物中碳14的含量,可以推断出文物的年代和制作时期。
这项技术广泛应用于考古学和文物鉴定领域,为研究历史和文化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三、红外光谱技术的应用红外光谱技术是一种通过测量文物在红外光区的吸收谱,对文物进行分析和鉴定的方法。
不同的物质在红外光区有不同的吸收谱特征,通过分析文物的红外光谱,可以确定文物中的有机和无机物质成分以及它们的相对含量,从而判断文物的真伪和材料特征。
四、扫描电子显微镜技术的应用扫描电子显微镜技术是一种通过高能电子束扫描样本表面,观察其形貌和微观结构的方法。
这种技术可以对文物的微观结构进行详细观察和分析,帮助鉴定文物的制作工艺和真伪。
同时,扫描电子显微镜技术还能够帮助检测文物的表面和内部微小缺陷,为文物的修复和保护提供重要的信息和指导。
五、核磁共振技术的应用核磁共振技术是一种通过测量文物中核磁共振现象,对文物的物质成分和结构进行分析和鉴定的方法。
文物考古中的实验室分析技术
文物考古中的实验室分析技术文物考古是研究人类历史和文化的重要领域,而实验室分析技术在文物考古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通过一系列科学技术手段,实验室分析技术能够帮助考古学家揭示文物的年代、制作工艺、原料成分等信息。
本文将介绍文物考古中常用的实验室分析技术,包括放射性碳定年、X射线荧光光谱、扫描电子显微镜以及质谱分析等。
一、放射性碳定年技术放射性碳定年是一种常用于文物考古的技术手段。
该技术基于放射性碳-14在物质中的衰变速率进行测定,可以确定物质的年龄。
通过采集文物中含有有机物的样品,如木材、纺织品等,实验室可以测定其中碳-14同碳-12的比例,从而推测出文物的年代。
放射性碳定年技术在文物考古领域具有重要意义,能够帮助考古学家确定文物的历史时期,为文物研究提供重要依据。
二、X射线荧光光谱技术X射线荧光光谱是一种常用的非破坏性分析技术,可以用于研究文物中的元素成分。
该技术利用物质受到X射线照射后产生的特征荧光,通过分析荧光的能谱可以确定文物中含有的元素及其含量。
对于文物考古研究来说,X射线荧光光谱技术可以帮助考古学家识别文物的原料种类、制作工艺等重要信息。
例如,通过对青铜器等金属文物进行X射线分析,可以确定其成分并进一步了解其制作工艺和流传历史。
三、扫描电子显微镜技术扫描电子显微镜(SEM)技术是一种高分辨率的成像技术,在文物考古中被广泛应用。
SEM技术能够提供高清晰度的文物表面形貌图像,并结合能谱分析技术,还可以确定文物中元素的分布情况。
这对于研究文物的制作工艺、表面处理方式以及使用痕迹等方面十分重要。
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技术,考古学家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文物的细节信息,从而推测文物的历史背景和使用方式。
四、质谱分析技术质谱分析是一种高精度的分析技术,常用于研究文物中的有机物质。
质谱分析技术可以对文物样品中的化学成分进行鉴定和定量分析,帮助考古学家确定文物的材料来源、工艺特征等关键信息。
在文物考古中,质谱分析技术可以应用于研究陶瓷、颜料、染料等文物材料的分析,为文物的保护修复提供科学依据。
拓片表面“墨霜”的成分及形成原因分析
拓片表面“墨霜”的成分及形成原因分析杨娟;韦荃【摘要】在不损伤文物的前提下,采用拉曼光谱仪、超景深显微镜、扫描电镜等仪器分析了拓片表面“墨霜”的微观形貌及成分.结果表明:拓片霉变和明矾结晶析出导致拓片表面“泛霜”.研究成果为后续开展科学合理的拓片文物保护修复工作和保存工作提供了理论依据.【期刊名称】《光散射学报》【年(卷),期】2018(030)002【总页数】5页(P163-167)【关键词】拓片;墨霜;成分;形成原因【作者】杨娟;韦荃【作者单位】四川博物院,成都610071;四川博物院,成都61007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O657.31 引言拓片属于我国古老的传统技艺之一,至今已有一千五百多年的历史。
拓片是使用纸和墨,将雕刻于石质、铜质、陶质、木质等各种材质载体上的文字、图形转移到纸面上而形成的一种特殊“印刷品”[1] 。
拓片作为一种重要的历史文献,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史料价值[2]。
四川博物院是西南地区最大的综合性博物馆,藏品丰富,现藏有古籍碑帖类文物8257件(21122幅)。
2016年,四川博物院文保工作人员开展对馆藏的52件破损拓片的病害分析检测,发现50%以上的拓片表面有大量白色附着物(如图1),且出现白色附着物的拓片普遍存在墨迹脱落病害,而墨迹的保存情况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拓片文物的整体价值。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将古墨表面析出的白色物称为“墨霜”。
通过文献调研可知,众多研究者对古墨表面墨霜的形成原因进行了系统的分析研究。
例如,上海博物馆对古墨墨霜形成原因的研究表明:霉菌引起的霉斑和墨中胶料的质量问题引起胶中某些物质在古墨表面析出[3];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研究得出:古墨酸老化和古墨中明胶的老化,最终导致了古墨表面的霜化[4]。
古人制作拓片所用的墨源于墨块加水研磨而成,拓片赋予了墨的另一种展现形式,也正因有了墨与纸张的颜色对比,拓片才能充分展现出被拓对象的神韵,而对拓片表面墨霜的分析研究报道甚少。
三维顶部扫描电镜成像技术在纳米器件拓扑分析中的应用
三维顶部扫描电镜成像技术在纳米器件拓扑分析中的应用近年来,随着纳米技术的广泛应用,纳米器件拓扑研究变得越来越重要。
而三维顶部扫描电镜成像技术(3D 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e)作为一种高精度的成像工具,已经被广泛应用于纳米器件的拓扑分析中。
一、三维顶部扫描电镜成像技术的原理三维顶部扫描电镜成像技术是一种将电子束聚焦到纳米尺度,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对样品进行扫描成像的技术。
该技术的原理是利用高能电子对样品表面进行扫描,从而在样品表面获得高分辨率的图像。
在扫描时,仪器会对样品进行扫描,从而获得样品表面的高分辨率图像。
通过改变电子束的聚焦和控制,仪器可以将电子束聚焦到特定的区域,从而实现对样品表面进行高分辨率的成像。
二、三维顶部扫描电镜成像技术在纳米器件拓扑分析中的应用在纳米器件拓扑分析中,三维顶部扫描电镜成像技术具有很大的应用价值。
通过该技术,可以对纳米器件的结构、形态和尺寸进行高精度的测量和分析,从而为纳米器件的研发提供重要的支持和帮助。
1. 纳米器件的结构分析三维顶部扫描电镜成像技术可以提供非常高的空间分辨率,从而可以对纳米器件的结构进行深入分析。
通过观察和测量样品表面的图像,可以清晰地了解器件的内部结构和组成,从而为纳米器件的研发提供重要的信息和支持。
2. 纳米器件的形态研究在纳米器件的研究中,形态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
通过三维顶部扫描电镜成像技术,可以对纳米器件的形态进行非常精确的测量和分析,从而为纳米器件的性能评估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
同时,该技术还可以用来评估器件的尺寸和形态变化,从而为纳米器件的优化提供重要的指导和帮助。
3. 纳米器件的性能评估对于纳米器件而言,性能评估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指标。
三维顶部扫描电镜成像技术可以提供非常高的空间分辨率,并且可以对样品进行非常准确的测量和分析,从而可以精确地评估器件的性能和表现。
三、结语总之,三维顶部扫描电镜成像技术在纳米器件拓扑分析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激光扫描测绘技术在文物保护中的作用
激光扫描测绘技术在文物保护中的作用随着科技的发展和人们对文物保护的重视,激光扫描测绘技术在文物保护中的应用日益广泛。
这项技术通过高精度的激光扫描仪,能够精确地获取文物的三维数字化模型,为文物保护和修复提供了重要的辅助手段。
首先,激光扫描测绘技术能够高精度地记录文物的形态和细节。
传统的测量方法往往需要人工测量并绘制图纸,而且难以准确捕捉到文物的曲面和细微差异。
而激光扫描测绘技术通过扫描全息云点,可以快速而准确地获取文物的三维坐标,形成真实的数字模型。
这样的模型不仅可以帮助专业人员更好地了解文物的形态和结构,还可以成为修复和研究的重要参考。
其次,激光扫描测绘技术可以为文物修复提供精准的数据支持。
在文物修复过程中,往往需要进行精确的测量和模型重建。
传统的手工测量方法容易产生误差,而且难以准确复原文物原有的形态。
而激光扫描测绘技术可以精确地还原文物的形态和细节,为修复工作提供准确的数据基础。
修复人员可以根据激光扫描测绘生成的数字模型,进行精确的分析和模拟,从而更好地制定修复方案,使文物得到更好的保护。
此外,激光扫描测绘技术还可以用于古建筑的数字化保护。
古建筑作为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们认识历史和传承文化的重要载体。
然而,古建筑的保护和修复需要大量的人工和物力,而且往往难以还原古建筑原有的形态和结构。
激光扫描测绘技术可以快速而准确地获取古建筑的三维数字模型,为古建筑的保护和修复提供重要的参考。
专业人员可以根据激光扫描测绘生成的数字模型,进行虚拟修复和模拟分析,从而更好地制定保护方案,并帮助修复人员准确还原古建筑的原貌。
激光扫描测绘技术在文物保护中的应用还有很多潜力等待发掘。
目前,该技术已经被广泛应用于敦煌壁画保护、陶瓷文物修复、文物数字化档案等领域。
随着技术的进一步发展,激光扫描测绘技术将更加高精度、高效率地应用于文物保护当中。
总之,激光扫描测绘技术在文物保护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它可以准确记录文物的形态和细节,为修复提供重要的数据支持,同时也为古建筑的保护和修复提供了新思路。
扫描电镜_能谱仪在纺织品文物保护中的应用
中国文物报/2011年/5月/20日/第007版技术扫描电镜——能谱仪在纺织品文物保护中的应用戚军超兰恩强1938年德国的阿登纳制成了第一台扫描电子显微镜(以下简称扫描电镜),1965年英国制造出第一台作为商品用的扫描电镜,使扫描电镜进入实用阶段。
近20年来,扫描电镜发展迅速,多功能的分析扫描电镜(即扫描电镜带上能谱仪、波谱仪、荧光仪等)既能做超微结构研究,又能做超微结构分析,既能做定性、定量分析、又能做定位分析,特别是其中的扫描电镜-能谱仪发展比较成熟,应用较广。
近年来它在纺织品文物保护研究中得到了一定的应用,本文仅对它在纺织品文物保护方面的应用情况作一初步探讨。
扫描电镜-能谱仪的工作原理扫描电镜的工作原理是:由电子枪发射出来直径为50μm(微米)的电子束,在加速电压的作用下经过磁透镜系统会聚,形成直径为5nm(纳米)的电子束,聚焦在样品表面上,在第二聚光镜和物镜之间偏转线圈的作用下,电子束在样品上做光栅状扫描,电子和样品相互作用,产生信号电子。
这些信号电子经探测器收集并转换为光子,再通过电信号放大器加以放大处理,最终成像在显示系统上。
扫描电镜工作原理的特殊之处在于把来自二次电子的图像信号作为时像信号,将一点一点的画面“动态”地形成三维的图像。
能谱仪(即X射线能量色散谱仪)的工作原理是:利用多道脉冲高度分析器把试样所产生的X 射线谱按能量的大小顺序排列成特征峰谱,根据每一种特峰(特征峰谱的简称)所对应的能量来鉴定化学元素以及根据特峰的面积来进行元素含量的分析。
扫描电镜-能谱仪在纺织品文物保护中的应用1.纺织品文物纤维原料的鉴定扫描电镜可以像普通光学显微镜一样拍摄纺织品文物纤维的照片,根据对要保护的纺织品文物纤维的扫描电镜照片与天然纤维的纵向和横截面形态(图1)进行比对,即可比较准确地鉴定它的材质。
当然,有时对于纺织品材料的鉴定还需要其他方法,但扫描电镜准确快速的观测鉴定有其独到的优点,所以被广泛使用。
浅析现代科技在文物鉴定中的应用研究
浅析现代科技在文物鉴定中的应用研究文物是一个国家、民族的文化和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了解和传承文化、历史都具有重要意义。
文物的鉴定是文物保护的重要工作之一,鉴定结果的准确性和权威性直接关系到文物的保护和修复工作。
而现代科技的发展为文物鉴定提供了更加精准、高效、快捷的手段。
本文将就现代科技在文物鉴定中的运用进行深入分析。
一、激光扫描技术在文物鉴定中的应用激光扫描技术是一种高精度、非接触式的三维测量技术,可以将文物的形状、尺寸、表面形貌等准确地记录下来。
该技术在文物鉴定中的应用场景非常广泛,如对于瓷器、青铜器等文物进行的三维重建,可以帮助鉴定人员更加准确地了解文物的结构和特征,进而推断文物的年代、制作流派等信息。
数字化显微技术是一种将显微镜下的图像数字化的技术,可以对于文物的微观结构进行观察和记录,如对于玉器中毒素等微观结构进行观察和图像采集。
数字化显微技术可以将显微图像数字化,将显微细微结构数字化,然后采用电脑处理,提取出关于文物的信息,有利于后续的鉴定工作。
X射线衍射技术是一种通过物质对于X射线的散射和吸收现象来了解物质内部结构的技术,该技术在文物鉴定中的应用非常广泛。
例如,对于青铜器的合金成份进行分析、对于文物是否维修过程中使用过粘合剂这种问题进行分析等。
由于该技术对于文物的破坏性较小,因此对于文物的保护也有一定的好处。
红外热像技术是利用物体在不同温度下辐射出来的红外光谱进行分析,可以对于文物进行热态表面显示,显示文物在不同热态下的表面温度分布。
该技术在文物鉴定中应用非常广泛,例如对于文物表面裂纹的检测、对于文物表面的涂层进行的分析等。
总结现代科技的发展已经给文物鉴定工作带来了很多的便利,提高了文物鉴定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然而,目前来看,现代科技在文物鉴定的应用还不够广泛,有一定的发展空间。
因此,文物鉴定工作需要加强与现代科技的结合,不断将现代科技应用于文物鉴定,保障文物的保护和传承工作。
现代仪器分析技术在文物材质研究中的应用
现代仪器分析技术在文物材质研究中的应用作者:杜侃来源:《文物鉴定与鉴赏》2010年第10期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为彩绘类文物无损、微损的鉴定分析提供了有效手段。
本文根据目前各种技术的具体应用情况,选择了几种代表性的仪器分析技术,从对仪器原理的说明和在文物研究中的应用两方面进行简要的介绍。
对古代器物的鉴定可以使考古工作者了解当时当地的经贸、文化以及科技发展等情况;也可以帮助文物保护修复人员选择适当的保护修复材料。
通常实验室检测分析包括表面微观形貌观察、组成成分以及结构分析。
目前已有的分析技术有实体显微镜、偏光显微镜、X射线衍射(XRD)、X射荧光、红外光谱、拉曼光谱、扫描电镜、红外光谱、电子显微探针等。
这些方法可以较为准确地分析出文物材质的成分与结构。
一、形貌观察(一)偏光显微镜偏光显微镜最初用于研究矿物与岩石的薄片。
其构造与实体显微镜基本相仿,其中最特别的是增加了两个可产生平面偏光的(只在一定方向上振动的光波称为偏振光)偏光片,根据晶体光学原理,通过可见偏振光透过晶体产生的光学性质及其常数测定。
偏光显微镜是鉴定珠宝玉石最主要的手段之一,能够迅速分辨出人工与天然宝石。
(二)扫描电子显微镜一个多世纪以来,人们应用光学显微镜来观察被测样品的显微组织,借以弄清组织、成分和性能之间的关系,以此来指导科学研究。
但随着科学的发展,人们对显微分析技术的要求越来越高,尤其是对显微镜的分辨率更是如此。
扫描电子显微镜的问世使人们对微观世界的认识有了一个巨大的飞跃,其分辨率从光学显微镜0.2μm扩展到纳米级。
其构造是一束高能初级电子束通过磁扫描线圈,在被测物体表面有规则地进行扫描运动。
高能初级电子束与文物表面相互作用时,会产生背散射电子流和次级发射电子流,这两者都携带有文物表面微观结构的全部信息。
背散射电子是一部分初级电子与表面层原子核电荷法和弹性碰撞后偏离出来的高能初级电子,次级电子是入射电子束中的另一部分初级电子与核外电子电荷发生非弹性碰撞时,高能入射电子丢失部分能量后弹射出来的低能电子。
第七讲分析鉴定技术在考古中的应用---扫描电子显微镜
嘉定元宝SC39背散射电子 嘉定元宝SC39背散射电子 SC39
铁98.2%
铁67.2% 硫31.5%
铁68% 硫31.3%
铁68.9% 硫30.4%
垣曲商城铜冶铸遗物---铜 垣曲商城铜冶铸遗物 铜、银、砷
垣曲商城铜冶铸遗物—铜 垣曲商城铜冶铸遗物 铜、铁、锡、铅
样品gg1样品gg1-2成分分析结果 gg1 扫描 部位 1 2 3 / 组成元素(Wt%) 组成元素(Wt%) Cu 1.0 Zn 3.1 100 86.7 1.6 10.6 Sn 59.5 Pb 36.5 S O
JSM-6700F扫描电镜 扫描电镜
2). 扫描电镜的主要结构 主要包括:电子光学系统、扫描系统、 主要包括:电子光学系统、扫描系统、 信号检测放大系统、 信号检测放大系统、图象显示和记录系 电源和真空系统等。 统、电源和真空系统等。 注意与透射电镜的结构不同 透射电镜一般是由电子光学系统 透射电镜一般是由电子光学系统 照明系统)、成像放大系统、 )、成像放大系统 (照明系统)、成像放大系统、电源和 真空系统三大部分组成 三大部分组成。 真空系统三大部分组成。
硫化物
嘉定元宝SC39背散射电子像 嘉定元宝SC39背散射电子像 SC39
铜扣 焉不拉克T11 T11, 焉不拉克T11, XJ223
铅砷青铜(As16.6%,Pb8.7%) 铅砷青铜(As16.6%,Pb8.7%)经扫描电镜背散射电子像 (As16.6%,Pb8.7%)经扫描电镜背散射电子像 :(α A:α相,B:(α+γ)相,C:富铅砷相
α+(α+δ) α+(α+δ)
青铜文物SEM背散射电子像 青铜文物SEM背散射电子像 SEM
SEM二次电子像 SEM二次电子像
浅析三维扫描技术在文物保护中的应用
浅析三维扫描技术在文物保护中的应用【摘要】这篇文章通过对三维扫描技术在文物保护中的应用进行分析和讨论,探讨了该技术在文物保护中的重要性和优势。
文章首先介绍了三维扫描技术的概述,然后阐述了文物保护的重要性。
接着详细说明了三维扫描技术在文物保护中的优势,列举了具体应用案例并探讨了未来发展方向。
对于三维扫描技术在文物保护中面临的挑战,文章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案。
结论部分总结了三维扫描技术在文物保护中的价值,强调了其在文物保护工作中的重要性和意义。
整篇文章通过系统性的论述和案例分析,旨在阐明三维扫描技术在文物保护领域的应用前景和价值。
【关键词】三维扫描技术、文物保护、优势、应用案例、发展方向、挑战、解决方案、价值。
1. 引言1.1 三维扫描技术概述三维扫描技术是一种利用光学、激光或其他传感器技术,将物体表面的三维形状信息转换为数学模型的技术。
通过采集大量的点云数据,并根据这些数据构建出物体的三维模型,实现对物体的精确表达和仿真。
三维扫描技术在文物保护领域具有重要的应用意义,可以帮助保护和保存珍贵文物,同时也为文物研究和展示提供了全新的方式。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三维扫描技术已经成为文物保护领域的热门技术之一。
其高精度、高效率的特点,使其在文物保护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通过三维扫描技术,可以实现对文物形态、结构、表面纹理等细节的精确记录和分析,为文物保护工作提供了重要的数据支持和科学依据。
在实际应用中,三维扫描技术可以帮助文物保护工作者对文物进行全面的数字化记录,同时可以对文物进行准确重建和保护。
利用三维扫描技术,还可以对文物进行虚拟展示和数字化展览,让更多人能够近距离欣赏珍贵文物的魅力。
三维扫描技术在文物保护中的应用具有重要意义,为文物的保存、研究和传承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在未来的发展中,三维扫描技术有望在文物保护领域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为珍贵文物的传承和保护做出更大的贡献。
2. 正文2.1 文物保护的重要性文物是国家和民族的宝贵财富,是历史的见证和记忆。
激光扫描测量技术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应用实例
激光扫描测量技术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应用实例激光扫描测量技术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文化遗产保护工具,它的应用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保存和修复各种文化遗产,包括建筑物、雕塑、绘画等等。
本文将以几个实际应用实例来介绍激光扫描测量技术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重要性和效果。
第一部分:建筑物保护激光扫描测量技术在建筑物保护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例如,在修复古老教堂时,技术人员可以使用激光扫描测量仪器对教堂的各个细节进行扫描和记录,包括建筑物的结构、装饰、雕塑等。
这些扫描数据可以用于修复古老建筑物的精确还原,同时也可用于制作数字复制品,供人们进行研究和欣赏。
激光扫描测量技术的应用还可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建筑物的历史演变过程。
通过扫描建筑物,我们可以获取各个时期建筑物的数据,进而分析和比较不同时期的变化。
例如,通过激光扫描测量技术,我们可以看到古老城堡的扩建过程,了解城堡主人的不同需求和风格变化。
这对于建筑史研究非常有价值,也为修复工作提供了更多的依据和参考。
第二部分:雕塑修复除了建筑物,激光扫描测量技术在雕塑修复中也发挥着重要作用。
对于古代雕塑而言,往往有部分细节已经损失,不完整。
激光扫描测量技术可以帮助我们获取雕塑的完整数据,包括原始细节和缺失部分。
通过这些数据,修复人员可以精确地还原雕塑的原貌,填补缺失部分,让人们更好地欣赏和理解雕塑的艺术价值。
在雕塑修复中,激光扫描测量技术还可以帮助我们判断雕塑的材质和年代。
通过测量雕塑的纹理和颜色,我们可以与数据库中的已知雕塑作比对,进而确定它们的材质和历史时期。
这对于鉴定文化遗产的真伪非常重要,也是保护和评估文化遗产价值的重要依据。
第三部分:绘画保护激光扫描测量技术还可以在绘画保护中发挥作用。
对于古代绘画而言,由于时间的流逝和外界环境的影响,绘画表面常常会出现局部损坏和颜料脱落等问题。
使用激光扫描测量技术,我们可以获得绘画表面的三维数组,包括每个细节的凹凸、颜色和材质等。
这为修复人员提供了更全面、精确的数据,以便进行局部修复和颜料的重新上色。
文物保护中的激光扫描技术应用研究
文物保护中的激光扫描技术应用研究激光扫描技术是一种现代科技手段,可以快速、精确地获取物体的三维形态和纹理信息。
在文物保护领域,激光扫描技术的应用为文物的数字化保存、复原与研究提供了重要的手段和数据支持。
本文将探讨激光扫描技术在文物保护中的应用,并分析其优势和挑战。
一、激光扫描技术在文物保护中的应用1. 文物数字化保存与复原传统的文物保存方法包括摄影和手工测绘,但这些方法存在着信息获取不全、效率低下等问题。
而激光扫描技术可以快速、精确地获取文物的三维形态和纹理信息,实现文物的数字化保存。
通过将文物扫描得到的三维模型进行数码复原,可以还原文物原貌,方便研究和展览。
2. 文物研究与分析激光扫描技术可以以非接触的方式获取文物的几何形状和组成结构,为文物的科学研究提供了重要的数据基础。
通过扫描文物的表面和内部,可以探测到文物的隐蔽部分和微小病害,帮助保护人员判断文物的状况和修复需求。
此外,激光扫描技术还可以对文物进行材料分析,了解文物的制作工艺和材质特性,为文物考古和历史研究提供重要参考。
3. 文物保护与修复激光扫描技术在文物保护与修复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首先,通过激光扫描技术可以实现文物的非接触式测绘,避免了传统测量手段可能带来的损伤。
其次,通过扫描文物的三维模型,可以精确地分析文物的损伤情况,为保护和修复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最后,激光扫描技术还可以实现文物的数码修复,通过对文物的扫描数据进行数字模拟,对文物进行修复设计和预测。
二、激光扫描技术在文物保护中的优势1. 高精度和高效率激光扫描技术可以以高精度获取文物的三维形态和纹理信息,很大程度上保证了文物数字化保存的准确性。
与传统的测绘方法相比,激光扫描技术具有高效的特点,大大提高了文物保护的效率。
2. 非接触式扫描激光扫描技术可以实现对文物的非接触式扫描,减少了对文物的损伤风险。
这对于那些珍贵、易损的文物来说,具有极大的意义,是一种安全、可靠的保护手段。
3. 信息全面激光扫描技术可以快速获取文物的三维形态、纹理和内部结构等多种信息。
3D扫描技术在文物保护中的应用
3D扫描技术在文物保护中的应用第一章介绍3D扫描技术是一项现代技术,在文物保护领域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由于其高精度和高效率的特点,该技术已经被广泛应用于文物保护和修复领域。
本文将介绍3D扫描技术在文物保护中的应用。
第二章 3D扫描技术的原理和分类3D扫描技术是指通过一定的方法和技术,对三维物体进行扫描,并获取其三维坐标数据的过程。
这种技术的原理是利用光学、机械或其他技术手段对物体进行扫描,然后将扫描得到的二维数据转化为三维坐标数据。
根据扫描方法的不同,3D扫描技术可以分为以下几类:1. 光学扫描:利用光学原理对物体进行扫描。
有两种主要类型:三角剖分法和时间飞行法。
2. 机械扫描:利用机械原理对物体进行扫描。
有两种主要类型:机械测量法和机械比对法。
3. 雷达扫描:利用雷达原理对物体进行扫描。
主要包括激光雷达和毫米波雷达。
第三章 3D扫描技术在文物保护中的应用3D扫描技术在文物保护中的应用非常广泛。
它可以帮助人们更加准确地研究、保护和修复文物。
1. 文物的数字化保存3D扫描技术可以将文物的三维模型进行数字化保存。
这种保存方式能够保留文物的完整性,同时还可以在需要的时候对其进行复制和修复,避免了文物在修复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损坏。
2. 文物的研究和鉴定通过3D扫描技术,人们可以获取到文物的精确三维图像。
这种图像可以为研究人员提供更加准确的数据,帮助他们更好地了解文物的历史和特点。
同时,文物保护专家可以利用这种图像对文物的真实性进行鉴定。
3. 文物的修复和重建3D扫描技术可以帮助文物保护专家进行文物修复。
通过扫描文物,可以获取到文物的三维图像,并在计算机中进行修复。
这种修复方式比传统的手工修复更加准确和精细,能够帮助保留文物的原貌。
4. 文物的展示和传播3D扫描技术还能够为文物的展示和传播提供更好的支持。
通过将文物的三维图像进行数字化展示,观众可以更加直观地了解到文物的外观和特点。
第四章 3D扫描技术在文物保护中的案例分析1. 秦兵马俑在秦兵马俑的保护和修复过程中,3D扫描技术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文物保护中的科技支撑有哪些进展
文物保护中的科技支撑有哪些进展文物,是历史的见证,是人类文明的瑰宝。
然而,时间的侵蚀、环境的变化以及人为的因素,都使得文物保护成为一项艰巨的任务。
在现代社会,科技的飞速发展为文物保护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和突破。
首先,在文物检测与分析方面,科技手段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以往,对文物的材质、制作工艺等的研究往往依赖于传统的肉眼观察和经验判断,这种方法存在很大的局限性。
如今,各种先进的仪器设备如X 射线荧光光谱仪、拉曼光谱仪、扫描电子显微镜等被广泛应用。
通过 X 射线荧光光谱仪,我们能够快速、准确地获取文物表面的元素组成,从而推断其材质来源和制作工艺。
拉曼光谱仪则可以对文物中的有机成分进行分析,为研究古代颜料、胶粘剂等提供重要依据。
扫描电子显微镜则能够以极高的分辨率观察文物的微观结构,揭示其微观层面的特征和变化。
其次,数字化技术在文物保护中的应用也取得了显著进展。
三维扫描技术可以精确地获取文物的三维形状和尺寸信息,建立数字化模型。
这些模型不仅可以用于文物的虚拟展示,让更多的人能够“近距离”欣赏珍贵文物,还可以为文物的修复和复制提供准确的数据支持。
同时,利用数字摄影技术对文物进行高分辨率的拍摄,能够记录文物的细微细节,为后续的研究和保护工作提供丰富的图像资料。
而且,数字化技术还便于对文物信息进行存储、管理和共享,促进了文物保护领域的国际交流与合作。
再者,文物保护材料的研发也是科技支撑的一个重要方面。
传统的保护材料可能存在效果不佳、耐久性差或者对文物有潜在损害等问题。
随着科技的进步,新型的保护材料不断涌现。
例如,纳米材料由于其特殊的物理化学性质,在文物保护中展现出巨大的潜力。
纳米级的防护涂层可以提供更好的防水、防腐蚀性能,同时对文物的外观和质地影响极小。
此外,生物材料如酶制剂等也被用于去除文物表面的污垢和污染物,具有高效、温和的特点。
在文物保护环境监测方面,科技同样发挥着关键作用。
通过安装传感器和监测设备,可以实时监测文物所处环境的温度、湿度、光照、空气质量等参数。
浅析三维扫描技术在文物保护中的应用
浅析三维扫描技术在文物保护中的应用三维扫描技术是一种通过激光、光学、声波等手段获取目标物体表面形状和质地信息的技术。
它在各个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其中在文物保护领域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从文物保护的现状出发,浅析三维扫描技术在文物保护中的应用,以期为文物保护工作提供更好的技术手段和支持。
一、文物保护的现状文物是国家和民族的宝贵财富,它们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对于保护好文物,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具有重要的意义。
由于文物所处的环境和自然条件的不可控因素,使得文物的保护工作变得尤为重要。
目前,虽然各级文物保护机构和文物保护人员已经在文物保护工作方面有了很大的进展,但是在文物保护过程中依然面临着一些困难和挑战。
比如文物修复难度大、时间长、成本高,同时也存在着文物的外观和内部结构的保护难题。
如何更好地保护文物,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
1. 文物数字化三维扫描技术能够将文物进行数字化处理,通过对文物表面进行扫描,获取其准确的三维模型。
这样一来,文物不仅可以在数字化平台上进行保存和展示,更可以在不同的时间和地点进行观赏和研究,大大扩展了文物的传播和利用方式。
而且,通过数字化的手段,还可以对文物进行虚拟修复和再现,大大提高了文物保护工作的便利性和效率。
2. 文物保护修复通过三维扫描技术对文物进行精确的扫描和建模,可以对文物的损伤情况进行全面的观测和分析,为文物的修复和保护提供重要的技术支持。
这种全面而准确的数据,为文物保护工作者提供了宝贵的参考,并且可以通过三维模型进行模拟修复,提前确定修复方案,避免了传统文物修复中可能造成的二次损伤。
三维扫描技术还能够通过对文物的三维模型进行数字化处理,实现对文物的精确复制。
这种复制方式不仅可以对文物进行再现,也可以为文物的文化传承提供更为便利的途径,同时不会对原物造成任何损伤。
这对于某些难以移动或者易受损的文物而言尤为重要。
三维扫描技术可以对文物的表面和内部结构进行全方位的、精确的监测,以便发现潜在的损伤和变化。
扫描电镜-拉曼光谱联用在文物研究中的应用
扫描电镜-拉曼光谱联用在文物研究中的应用
李妍;李振兴;侯爱琴;詹予忠
【期刊名称】《分析仪器》
【年(卷),期】2017(000)006
【摘要】扫描电镜-拉曼光谱联用技术结合了两种仪器的优势,在样品同一微区形貌、元素组成和化合物成分分析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该联用技术有两种模式,即“离轴”和“同轴”模式,已应用于颜料与壁画、瓷器、青铜器、铁器等文化遗产研究
领域.扫描电镜-拉曼光谱联用技术在文化遗产研究领域具有独特优势,该设备的普及必将极大地推进文物原料、工艺、腐蚀机理以及保护相关研究.
【总页数】5页(P34-38)
【作者】李妍;李振兴;侯爱琴;詹予忠
【作者单位】郑州大学化工与能源学院,郑州450001;郑州博物馆,郑州450007;郑
州博物馆,郑州450007;郑州大学化工与能源学院,郑州450001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拉曼光谱、植硅体和淀粉粒分析在纸质文物研究中的应用 [J], 李涛;施继龙;方晓阳;王昌燧
2.应用电子微探针-扫描电镜-拉曼光谱-电子背散射衍射研究一种未知Ti-Zr-U氧
化物的矿物学特征 [J], 刘亚非;王立社;魏小燕;周宁超;来志庆;杨文强;李智明;赵慧
博
3.拉曼光谱在纸质文物研究中的应用 [J], 裔传臻
4.胆碱酯酶抑制剂与谷氨酸受体拮抗剂、降血脂药三联疗法应用在血管性痴呆治疗中的临床效果研究 [J], 胡颖
5.消化内镜与四联疗法应用在胃溃疡出血患者治疗中的临床研究 [J], 徐鹏飞;黄晓岚;王丽凤;潘婉珍;张云琼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37卷第4期2018年8月电子显微学报Journal of Chinese Electron Microscopy SocietyVol. 37,No.42018-08文章编号= 1000-6281(2018)04-0361-06扫描电镜在拓片文物分析中的应用杨娟,韦莶(四川博物院,四川成都610071)摘要近年来,扫描电镜广泛应用于文物保护行业。
本文通过实例分析介绍了扫描电镜在拓片文物分析研究中的应用。
研究成果为拓片文物的研究和开展合理的保护修复工作提供了科学依据。
关键词扫描电镜;拓片;文物分析;应用中图分类号:K87;TG115. 21+5. 3 文献标识码:A doi:10. 3969/j. issn. 1000-6281. 2018. 04. 010拓片作为我国古老的传统技艺之一,是用墨将 各种材质载体上的图文转移到纸面上而形成的一 种特殊文献。
拓片正因有了墨与纸张的黑白颜色 对比,其上图符比原拓物更加清晰鲜明,能真实、完 整、清晰地将原物形象展示在人们面前。
因此,拓 片文物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历史价值和科研价值[1]。
由于受自身材质和保存环境等因素的综合 影响,传世至今的拓片大多数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墨 迹脱落、“泛霜”、脱裱、虫蛀、糟朽、折痕和变形等病 害,为使拓片文物尽早得到有效地保护修复,需对 其进行科学合理的分析。
随着科技进步,越来越多的现代科学技术应用 于文物的分析检测,基于文物的珍贵性,通常采取 无损或微损的分析检测手段为主。
扫描电镜是20 世纪60年代发展起来的微区成像工具,具有景深 大、分析快速、易于识别、无损或微损等特点,在取 样量很少的情况下可对文物样品进行微观形貌观 察的同时对组成元素进行定性定量分析,近年来广 泛应用于文物保护行业[2_3]。
本文阐述了扫描电镜 在拓片文物本体及文物病害等分析中的应用,有助 于人们了解拓片制作工艺、制作原料和病害成因等 方面的信息,对后期开展科学合理的保护和修复工 作具有重要的意义。
1样品和分析方法1.1样品样品选取的原则是尽量减少分析过程对文物 本体的损伤,最大限度保持文物的完整性。
因扫描 电镜具有微区分析特点,所以用尖头镊子在拓片破损处轻轻夹取芝麻粒大小的纸样,用导电胶粘牢于 样品台,样品表面喷镀一薄层金属铂(Pt)膜以提高 导电性。
1.2仪器及测试条件仪器型号:日本电子JSM 7100F型场发射扫描 电镜,加速电压在0.2 V〜30 k V连续可调,束流范 围1p A〜200n A连续可调,放大倍率10〜1 000 000X。
配备英国牛津公司INCA型X射线能 谱仪,元素分析范围Be4〜U92,相对误差2%〜3%。
能谱分析条件为高真空模式9.6x10 -5Pa,加 速电压20 kV,工作距离10 mm,扫描时间>60 s。
2扫描电镜观察2.1墨迹分析“墨”是中国“文房四宝”之一,古人多数是用松 烟、油烟、桐烟或漆烟等烟灰颗粒混合胶质制墨[4]。
烟灰是一种无定形碳,主要成分为炭黑;动物胶是 由多种氨基酸构成的蛋白质,是烟灰与纸张结合的 媒介[5]。
通过扫描电镜观察墨迹层的微观形貌,能 获得烟灰、胶和纸张纤维三者直观的结合形态,从 而对拓片用墨的种类和墨迹的保存状况进行分析。
2.1.1墨的种类分析如图1为《清拓东晋爨宝子碑拓片》墨迹的 SEM-EDS分析结果,从图1a墨迹的扫描电镜图像 可观察到球形结构的烟灰粒子,同时能观察到部分 烟灰粒子周围有一层包覆膜。
运用分析软件中的 长度测定功能测得烟灰粒径在50〜100 nm范围内,图1b的EDS分析结果显示主要组成元素为C、N和 0三种元素,以及少量的Si、S、K、C a和Cu等。
与我收稿日期:2018 -04 - 18;修订日期:2018 -05 - 14基金项目:四川省科技计划资助项目(No.2017GZ0405).作者简介:杨娟(1986 -),女(汉族),四川广安人,馆员.E-mail:576603302@362电子显微学报 J.Chin.Electr.Microsc.Soc.第37卷雜麵0 0.5 1.0 1.5 2.0 2.5 3.0 3.5 4.0 4.5 keVb图1墨迹SEM-EDS分析结果。
a. SEM像(Bar = 1 pm) ;b.元素分析结果。
Fig. 1 SEM-EDS results of inkblot. a. SEM image;b. Elemental analysis result.国古代墨的组成接近,C是烟灰的主要组成元素,N的来源为动物胶,Si、C a和C u等来源于墨中添加剂[6],由此可推断该拓片是采用传统烟灰墨拓制而成。
此外,拓片墨迹表面呈扁平挤压状态,明显区别于书写墨迹的微观形貌(如图2所示),因书写过程中墨随毛笔在纸张纤维表面缓慢均匀渗透,通过胶质自然结膜固着于纸面,所以墨迹表面光滑平整。
从拓片墨迹表面和书写墨迹表面的形貌对比可知该拓片是采用拓包蘸墨后拍打而形成。
图3为《清拓唐蕃会盟碑拓片》墨迹的微观形貌,能观察到条状结构和块状结构,而未见烟灰的球形颗粒结构,与图3左上角中木炭的管胞结构一 致。
通过测量可知,条状结构的长度为30.1 pm。
EDS分析主要组成元素C、N(来源于动物胶)和0 三种元素,以及少量的Si、S、K、Ca、Fe、C u和Zn等,说明该幅拓片是使用木炭为色素制成的墨拓制。
图2书写墨迹的SEM像。
Bar = 1 pmFig. 2 SEM image of writing ink.图3拓片墨迹的SEM像。
Bar = 10 pmFig. 3 SEM image of rubbing ink.2.1.2墨的保存状况分析图4是“泛霜”拓片墨迹的表面形貌,可发现墨 迹表面有菌丝、孢子等霉菌的特征结构,说明拓片 “泛霜”与霉菌的滋生密切相关。
图5为拓片表面 易发生墨色脱洛的墨迹样品的SEM像,可见墨迹中 烟灰与胶的分布,部分烟灰被胶膜包裹,部分烟灰 未被胶膜包裹。
由于烟灰的性质稳定,不易发生老 化,而胶料属有机物,极易老化变质。
因此,墨中胶 料的老化变质是造成墨迹脱落的重要因素。
2.2载体纸张分析纸张作为拓片墨迹的载体,是拓片文物的重要 组成部分。
因拓片纸张属于有机质类不易保存的 材质,所以拓片在传世过程中极易产生虫駐、霉变、糟朽和折痕等病害,导致纸张强度下降。
采用扫描 电镜对拓片纸张的微观形貌进行分析,有利于研究 拓片用纸的种类和保存状况,同时可为后期的修复第4期杨娟等:扫描电镜在拓片文物分析中的应用363图4 墨霜的SEM 像。
Bar = 1沣mFig. 4 SEM image of ‘ ink frost ’ .图5易掉色墨迹的SEM 像。
Bar = 1 pmFig. 5 SEM image of easily faded ink.用纸的选取提供参考依据。
2.2.1纸张种类分析以四川博物院馆藏《明拓泰山金刚经拓本》的纸张纤维分析为例,通过扫描电镜对纸张纤维进行 微观形貌观察,结果如图6所示。
可观察到棉纤维 特有的转曲结构(图6a )和竹纤维的管胞结构(图 6b ),说明该件拓片主要采用棉纤维和竹纤维混合抄造的纸张拓制[7]。
2.2.2拓片纸张保存状况分析纸张的保存情况直接影响拓片文物的寿命。
如图7a 是现代手工宣纸的微观形貌,可见纸张是由 均匀而光滑的纤维交织而成。
如图7b 是水浸泡后 的拓片纸张纤维的微观形貌,可见纤维与纤维之间 已杂乱分离;图7C 是折痕处纸张纤维的微观形貌,可见折痕纤维处于扭曲变形状态,且扭曲变形的纤 维已发生断裂;图7d 是霉变纸张的纤维形貌,可见 纤维间密布大量霉菌菌丝和孢子,纤维结构松散; 图7e 是虫蛀纸张的纤维状态,可见纤维被蛀虫啃咬 而残缺,而未被啃咬的纤维其表面结构仍光滑;图7f 是酸化糟朽纸张纤维的微观形貌,可见长纤维断裂 成大量细小的短纤维,致使纸张机械强度下降,一 触即碎。
因此,采用扫描电镜对纸纤维的微观形貌观察 可以明确纸张纤维的保存状态,通过形貌对比可进 一步获得不同病态下纤维的微观结构信息,从而为 拓片病害分析和保护修复技术路线的制定提供参考。
2.3保护修复痕迹识别2. 3.1历史装裱材料识别拓片拓制完成后是单张的形式,为利于收藏通 常装裱成卷轴、册页及装订成册等[8]。
通过扫描电 镜可见少数拓片墨迹表面附着有方形的颗粒物,方 形颗粒物的结构如图8所示。
通过元素分析可知,该颗粒物含有大量S。
S 的来源可能为两方面:一方图6拓片纸张纤维的SEM 像。
a .棉纤维;b .竹纤维。
Bar = 10 pmFig. 6 SEM image of rubbing paper fiber. a. Cotton fiber ; b.Bamboo fiber.364电子显微学报 J.Chin.Electr.Microsc.Soc.第37卷图7纸张纤维的SEM像。
Bar = 10a.现代宣纸;b.水浸拓片;c.折痕拓片;d.糟朽拓片;e.虫蛀拓片;f.酸化拓片。
Fig. 7 SEM images of paper fiber.a. Modern Xuan paper;b. Water soaked rubbings;c. Creased rubbings;d. Rotten rubbings;e. Worm eaten rubbings;f. Acidified rubbings.面源于装裱浆糊,由于传统装裱粘合剂添加一定的 明矾[9-10]。
另一方面源于胶矾水(明胶和明矾按比 例勾兑的水溶液,传统书画装裱的重要辅助材料),对于墨迹易发生脱落的拓片,常采用胶矾水进行固 色处理[⑴。
由于该颗粒物主要分布于拓片墨迹表 层,因此从墨迹层和方形颗粒物的分布情况可以得出,其来源为固色使用的胶矾水。
为进一步验证上 述分析结果,采用拉曼光谱仪对拓片墨迹表面的颗 粒物进行了表征,分析结果如图9。
图9a是墨迹表 面白色颗粒物的Raman图,图9b是明矾的Raman 标准谱图,通过对比可知,谱图a、b在100〜1200cm-1波数范围内有较好的一致性,说明墨迹第4期杨娟等:扫描电镜在拓片文物分析中的应用365表面的白色颗粒物为明矾。
2.3.2保护效果识别传世的拓片,由于受自身材质劣化、霉变和保 管条件有限等因素的影响发生了不同程度的糟朽 和脱墨病害,为最大限度延长文物的寿命,需筛选 适宜的保护材料进行保护。
拓片墨迹保护多数采 用天然有机高分子材料进行加固,采用扫描电镜对图8墨迹表层的方形颗粒物。
Bar = 10 pmFig. 8 The square particles in the surface of the ink.加固前后拓片表面的微观形貌进行观察,从而对加 固效果进行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