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历史学科一轮复习导学案必修1专题三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必修Ⅰ政治史

专题三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第2课辛亥革命

一、中国同盟会的成立(b)

1.目的:加强革命力量的联合。

2.组织基础:兴中会、华兴会等资产阶级革命团体。

3.时间:1905年。

4.地点:日本东京。

5.总理:孙中山。

6.纲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三民主义)

7.性质:中国近代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政党。

二、武昌起义的爆发(b)

1.时间:1911年10月10日。

2.组织基础:文学社和共进会。

3.参加力量:湖北新军中的革命党人。

4.结果:成功。成立湖北军政府,推举黎元洪为都督,改国号为中华民国。

5.影响:各省纷纷响应,清朝统治土崩瓦解。

三、中华民国的建立(b)

1.时间:1912年1月1日。

2.首都:南京。

3.临时大总统:孙中山。

4.国旗:五色旗。

5.纪年法:改用公历,以中华民国纪年。

6.中央政府:南京临时政府。

7.性质:资产阶级革命政府。

四、《中华民国临时约法》(b)

1.时间:1912年3月。

2.制定:参议院。

3.颁布:孙中山。

4.目的:限制袁世凯独裁;维护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制度。

5.内容:

(1)主权归属:中华民国主权属于国民全体。

(2)民权设置:国民享有人身、言论、著作、集会、结社、迁移等项自由和请愿、诉讼、选举及被选举等项权利。

(3)政权结构:按照立法(参议院)、行政(临时大总统及国务员)、司法(法院)三权分立的原则构建政治体制。特别规定实行责任内阁制(国务员“辅佐临时大总统,负其责任”,防范袁世凯独裁的特别设计)。

6.性质:是中国第一部资产阶级宪法。

7.意义:从法律上宣告了君主专制制度的灭亡和民主共和政体的确立,成为近代中国民主化进程的一座丰碑。

五、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c)

1.积极性:推翻了清朝统治,结束了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打开了中国进步闸门,传播了民主共和理念,极大推动了中华民族思想解放,以巨大的震撼力和影响力推动了中国社会变革。

2.局限性:由于历史进程和社会条件的制约,辛亥革命没有改变旧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没有改变中国人民的悲惨命运,没有完成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历史任务。

第3课新民主主义革命

一、五四运动(c)

1.导火线:1919年,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失败。

2.过程:

(1)1919.5.4—6月初,中心:北京。主力:学生。口号:“外争国权,内惩国贼”。

(2)1919.6初,中心:上海。主力:工人。

3.结果:初步胜利。(释放被捕学生,罢免卖国贼职务,拒绝和约签字。)

4.意义:是广大人民群众直接参与的、毫不妥协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运动;工人阶级登上政治舞台,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为中共成立奠定了阶级基础;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为中共成立奠定了思想基础。

二、中国共产党“一大”(b)

1.背景:

(1)经济基础:民族资本主义不断发展。

(2)阶级基础:工人阶级队伍不断发展壮大。

(3)组织基础:各地共产党早期组织建立。

(4)思想基础: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

2.召开:1921.7.23,上海、嘉兴南湖。

3.内容:

(1)党的任务:推翻资产阶级,建立无产阶级专政,消灭阶级差别,实现共产主义。

(2)党的中心任务:领导工人运动。

3.意义: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的诞生;适应了近代以来社会进步和革命发展的客观要求,是开天辟地的大事;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的面貌就焕然一新。

三、民主革命纲领的制定(b)

1.制定会议:192

2.7,上海,中共二大。

2.内容:

(1)最高纲领:实现共产主义。

(2)最低纲领(民主革命纲领):打到军阀,推翻国际帝国主义的压迫,统一中国为真正的民主共和国。

3.意义:中国近代以来第一个彻底的反帝反封建民主革命纲领,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国情相结合的第一个产物。

四、国民革命(b)

1.兴起——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实现

(1)标志:1924年初国民党“一大”召开。

(2)原因:

A.共产党:第一次工人运动高潮失败的教训。(工人阶级力量弱小,敌人强大)

B.国民党:孙中山的伟大转变。(十月革命和五四运动使其认识到革命需要依靠广大人民群众)

(3)方式:党内合作。(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

(4)政治基础:新三民主义。

(5)意义:标志着革命统一战线的正式建立,国民革命运动由此开始。

2.高潮——北伐战争

(1)时间:1926.7.9—1928.12.29

(2)目的:打倒帝国主义,推翻军阀统治,统一中国。

(3)成果:

A.收回汉口、九江英租界(反帝)。

B.先后攻克武昌、九江、南昌、南京、上海,从珠江流域打到长江流域,推翻吴佩孚和孙传芳两大军阀的统治(反封建)。

3.结果——失败

(1)标志:1927年蒋介石和汪精卫分别制造了四一二政变和七一五政变。

(2)原因:国民党右派背叛革命和中国共产党犯了右倾机会主义错误,放弃对革命和武装的领导权。4.意义:是中国近代历史上前所未有的人民大革命,动摇了北洋军阀的统治,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

5.教训:必须坚持无产阶级的领导权、掌握革命军队,进行武装斗争。

五、南昌起义和秋收起义(b)

1.南昌起义:1927年8月1日,周恩来、贺龙、叶挺、朱德等率领革命军在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标志着中共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和创建人民军队的开始。

2.秋收起义:1927年9月,毛泽东发动湘赣边界秋收起义,进攻长沙受挫后,率领工农革命军来到井冈山地区,开展游击战争,进行土地革命,创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点燃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星星之火。

六、八七会议的召开和会议内容(b)

1.召开:1927.8.7,汉口。

2.内容:确立了开展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总方针,决定秋收时发动武装起义。

七、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的成立及其意义(b)

1.成立:1931年11月,中华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江西瑞金召开,大会宣布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成立。

2.意义:是土地革命时期中共在中央革命根据地建立的中央政权机构,是中共建立人民政权的探索和尝试,在一定程度上加强了对各根据地、各部分红军的中枢指挥作用。

农村革命根据地和敌后抗日根据地的比较

区别:①农村革命根据地是在国统区内突破建立的;敌后抗日根据地是在日占区内突破建立的。

②农村革命根据地主要分布于华南地区;敌后抗日根据地主要分布于华北地区。

联系:①两者都是中共领导广大人民建立的。

②两者之间部分有渊源,比如苏中抗日根据地和鄂豫抗日根据地渊源于苏中革命根据地和鄂豫皖

革命根据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