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精选教育题临安邸课堂实录.doc

合集下载

题临安邸课堂实录

题临安邸课堂实录

《题临安邸》课堂实录第二节课,一上课我先让学生背诵《示儿》。

师:自己的国家被人占领,南宋的王师都干什么去了?南宋的权贵都干什么去了?南宋的皇帝干什么去了?今天我们来学习又一位南宋爱国诗人林升写字旅店墙壁上的一首诗《题临安邸》。

接着介绍当时背景,作者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写出了这首诗。

师:我们该用什么样的语气来读这首诗?生:应该用担忧的语气。

师:用担忧的语气齐读。

生:应该用气愤的语气。

师:用气愤的语气齐读。

生:应该用质问的语气。

(这孩子的眼光多毒辣啊!)师:用质问的语气齐读。

师:诗人把那些王师、权贵、皇帝们都看成了什么人?诗中用一个什么词来概括的?生:游人。

师:你们如何理解游人?生:旅游的人。

生:从本地到外地游玩的人。

生:旅客。

师:诗中的游人和我们平时说的游人一样吗?生:不一样。

生:我们出去旅游都是放假时出去的,偶尔而已。

生:这里的游人是天天如此,完全不把百姓的死活放在眼里。

师:是啊,这些所谓权贵、这些王师、这些皇帝如此作为,他们还配做人吗?生:不配。

师:那他们是什么?生:禽兽。

生:禽兽不如。

师:是啊,这些“游人”,这些只知道游山玩水、吃喝玩乐的家伙,他们玩得都怎么样了?诗中用哪一个词形容的?生:醉。

师:这里的醉和喝酒醉是不是一样?生:不一样。

生:我们说的喝酒醉第二天就会醒过来。

生:酒醒后我们会清醒过来。

生:这里的醉是指天天醉生梦死,永远也不知道清醒过来。

师:说得多好啊,透过这个醉字你仿佛看到了什么?生:我仿佛看到了这些权贵在看歌舞表演。

生:我仿佛看到了这些皇帝在饮酒作乐。

师:在他们眼里,杭州还是杭州吗?不是,他们把杭州当成了汴州。

杭州是他们真正的家吗?生:不是,他们的家是汴州。

师:这些家伙早已忘记了故都汴州,忘记了被金兵占领的半壁江山。

出示《清明上河图》,介绍汴州。

师:同学们看到了什么?生:我看到了街上人来人往。

生:我看到了街上很热闹。

生:我看到了商铺很多。

师:这美丽如画的繁华已经不复存在了。

我们再来看杭州,杭州是什么样子了?用一句诗回答。

《题临安邸》教案6

《题临安邸》教案6

《题临安邸》教案6教材分析:《题临安邸》是义务训练人教版五班级上册第12课《古诗三首》中的其次首。

是南宋诗人林升看到中原国土被金人侵占,然而南宋朝廷却一味苟且偷安,寻欢作乐,为吐心头的愤恨,表达对国家民族命运的深切忧虑而题写在墙壁上的一首诗。

设计理念:1、语文课程具有综合性的特点。

遵循这一特点,语文课堂教学应当努力在整合上做文章。

三维目标要整合,课程资源要整合,教学方式要整合,在整合中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提升语文综合素质。

2、语文课程具有审美性的特点。

遵循这一特点,语文课堂教学应当努力在情感上下功夫。

让同学在形象感知中入情,在切己体察中悟情,在绽开想象中融情,在诵读中升情。

3、语文课程具有人文性的特点。

古诗是民族精神文化的重要载体,古诗本身又是一种独特的民族文化。

古诗教学应当引领同学融入这种文化,从中受到心灵的熏陶。

教学目标:1、借助教材注释,结合课内外资料,通过自立自主地学习,正确理解古诗的也许意思。

2、体味重点诗句的情境,在反复诵读,合抱负象,感触诗歌的心情和意境,感悟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受到心灵的熏陶。

3、在诵读中,初步感触借景抒情的表达方式,体悟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

教学重点:诵、悟诗文,体味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

教学流程:一、比照:生成情感。

1、学生们,我们曾经学习过陆游的《示儿》这首诗。

谁还记得?请你背给大家听听。

(指名背诵) 2、这首诗是陆游在什么时候写的?他最巴望的是什么? 3、是啊,在临终之际,陆游苦苦期待着“王师北定中原日”,这一天他盼到了吗?(没有)没有盼到,王师们都干什么去了?宋朝诗人林升(板书林升)写下了这样一首诗——《题临安邸》(指板书),做了很好的回答。

生齐读课题。

理解“邸”。

二、品悟:走进诗文。

(一)由题入手,读懂古诗。

1、课题是什么意思,谁知道?(题写在临安旅店的诗)对。

你是用什么办法理解的,能说说吗?(看注释)结合注释来理解诗词,是一种很好的办法。

大家再看看注释,临安是什么地方? 诗人林升就是在临安客店的墙壁上写下了这首《题临安邸》。

《题临安邸》课堂实录-2021-2022学年部编语文五年级上册

《题临安邸》课堂实录-2021-2022学年部编语文五年级上册

《题临安邸》课堂实录上课!同学们好!请坐!今天我们就要进入第四单元的学习,请大家把书翻开到49页,一起阅读单元导语,读完,我们想一想,这一单元的主题是什么?这一单元编排的课文都想表达什么?再请大家阅读下面的两行学习提示,看一看,这一单元又要求我们学会什么技能?好,下面让我们走进课文中去学习。

一、导入一起来看第十二课,古诗三首,请大家自读这三首古诗,读正确,读流利。

同学们读得很投入,谁来说一说,你从这三首诗的题目中可以获得什么信息?好,我们这一节课先来学习林升写在临安的这首诗。

请同学们跟老师一起板书课题。

注意邸的笔画顺序,它的第一笔是什么?第二笔是什么?一二笔不是连着写得,请你也拿起笔在纸上写一写。

谁能具体说一说题目的意思?题?我们还学过题在哪里的诗?苏轼的题西林壁。

临安?邸?连起来怎么理解?二、读正确同学们,我们学习古文,首先应该干什么?怎样才能读得好?对,不仅要读正确,读流利,还要读出节奏,注意停顿,读得字正腔圆,有板有眼。

请同学们自己先读一读,然后给同桌读一读,听听同桌给你的评价。

师范读,指生读,其他生评价,男生读,女生读,齐读。

三、读明白学习古诗,不仅要读好,还要读懂意思,我们学过不少古诗,你一定积累了很多理解古诗的方法,都有哪些?好,请同学们运用自己掌握的方法再读一读诗文,试着说一说诗文写了什么?不懂的地方可以和同桌交流。

指生一句一句译整体,生译第一句时,想象画面,看到?听到?嗅到?杭州美不美啊?四、品诗文远处青山叠翠,近处楼台重重,这在青山绿水之间你最想干什么?也确实有人在这里歌舞升平,游山玩水,林升看到这一幕后,他却发出了这样的疑问?齐读——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疑问?让我们一起进入时空隧道,来到林升生活的这个时代:(插入悲伤背景音乐)公元1126年,金人攻陷北宋首都汴梁(汴州),俘虏了徽宗、钦宗两个皇帝,中原国土全被金人侵占。

赵构逃到江南,在临安即位,史称“南宋”。

南宋小朝廷并没有接受北宋亡国的惨痛教训,当政者不思收复中原失地,只求苟且偷安,对外屈膝投降,对内残酷迫害岳飞等爱国志士;政治上腐败无能,达官显贵一味纵情声色,寻欢作乐。

小学语文《古诗两首》题临安邸教学实录

小学语文《古诗两首》题临安邸教学实录

《古诗两首》课堂实录课前谈话:还记得王老师吗?给王老师打打招呼(学生有叫亲爱的王老师,尊敬的王老师等)师:能不能叫王叔叔?生:王叔叔(笑)上课。

师:今天我们要学的两首古诗,请同学们拿出课文,读读这两首诗,结合注释试着说说这两首诗的主要意思。

生读课文,教师板书两首古诗的诗题——《题临安邸》、《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师:谁来朗诵这两首古诗。

(大屏幕同时呈现两首古诗)一生读第一首,老师指导朗读“熏”;另一名同学读另一首。

师:咱们一起来读一读,思考两首古诗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生齐读古诗。

生:这两首诗的作者所处的朝代都在南宋。

师:你们对宋王朝有哪些了解?简单地说。

生:(介绍南宋的历史)南宋王朝并没有吸取北宋王朝的教训。

生:(介绍搜集的资料)师:是的,那是个非常复杂的时代。

(老师介绍历史背景)。

师:谁来说说第二首诗题目的意思?生: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意思是……生:……师:对这首诗的大意你能说说吗?生:(有点紧张)师:别紧张,自己怎么理解的就怎么说……生:(用自己的话,基本讲清楚了)师:沦陷区的百姓被称为——生:遗民(老师板书)师:当你看到这些、听到这些以后,你觉得“遗民”应该怎样理解?是遗留在沦陷区的人民吗?生:是遗弃的人民师:诗句中的“胡尘”仅仅是灰尘吗?(播放音乐,展示诗句引导学生想象看到了什么?)生:我仿佛看到了金兵一连串的马蹄声,践踏在人们的身上。

师:你看到哪些人倒在马蹄之下?生:老人生:妇女生:孩子师:他们流的是怎样的泪啊?生:流泪师:那滴滴的泪是什么泪?生答。

(痛苦,愤怒,绝望,期盼……)(师板书:清凉)师:北方的壮丽山川陷落了——西湖边还是一片歌舞升平的景象;北方的老百姓在异族的欺压下度日如年——西湖上的权贵们在歌与酒之间昏昏度日;北方老百姓盼望克复中原的部队,望眼欲穿——南宋的统治者们终日寻欢作乐,早已将失地与那儿的老百姓一起忘到了九霄云外。

请大家一起来读一读。

生齐读。

师:读了这首诗,你现在有什么样的感想?生:我的心里有同情,同时感觉宋朝政府真是腐败无能。

题临安邸教案

题临安邸教案

小语A版第九册《11、古诗两首——题临安邸》课堂教学实录湖南省临澧县第一完小:孔必晴一、歌曲欣赏,激趣导入。

1、课前板题2、聆听歌曲师:同学们,喜欢听歌吗?送你们一支歌。

(课件:题临安邸歌曲)还在回味呢!说说你听出了什么?生①:我觉得这首歌曲很优美。

生②:我觉得这首歌唱得很忧伤。

师:你在用心来聆听。

生③:我听出这首歌的歌词好像是一首诗。

师:对,这首歌的歌词就是林升写下的一首诗,《题临安邸》。

3、介绍诗人师:诗人林升,知道吗?生:(摇头)不知道。

师:没关系,我们一起来看。

(课件:诗人生平文字介绍)诗人林升:出生年月不详,南宋诗人,今浙江平阳人。

流传后世之作仅一首——《题临安邸》。

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林升的这一首千古绝唱《题临安邸》。

跟我齐读诗题。

生齐读诗题。

二、自读诗歌,整体感知。

1、大声朗读,读准字音。

师:请大家打开书,大声的朗读这首诗,要求:读准字音,把诗句读流畅。

生大声自由读诗。

(课件:出示古诗《题临安邸》)师:大家读得怎么样了?请你来读读。

生①读(底子弱一点的学生)。

师:好多同学有意见了?生②:他把“暖”字读错了。

生③:“邸”字也读错了,声音有点小。

师:生①虚心地接受别人的意见,再来准确大声的读读。

生①再读。

师:不错,有进步!给他掌声。

师:还有谁想展示展示?生③读。

师:评评她读得怎么样?生④:她读得很好,声音很洪亮。

师:你真是个懂得欣赏的孩子。

2、范读引路,读好节奏。

师:看来读诗的第一个要求已经达到了,不过我们还要读出诗的节奏。

想听听老师是怎么读的吗?那好,拿出笔,边听边画出节奏。

师范读诗歌。

师:你听出老师读诗时,在哪些地方停顿了?生①:老师在“题”字后停顿了,在“山外青山”后停顿了,在“西湖歌舞”后停顿了,在“暖风”停顿了,在“熏得”后停顿了,在“直把”后停顿了,在“杭州”后停顿了。

(课件:诗歌朗读节奏图)师:完全正确。

谁来照这个节奏读读?生②读。

师:给他点意见。

生③:我觉得“山外青山”和“西湖歌舞”应停顿得更明显一些。

部编版教材五年级语文上册《题临安邸》课堂实录(附点评)

部编版教材五年级语文上册《题临安邸》课堂实录(附点评)

《题临安邸》课堂实录一、比照:生成情感。

师:同学们,我们先来听一首曾经学过的诗。

课件播放《示儿》: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师:谁能告诉我,这首诗是谁在什么时候写的?他最盼望的是什么?生:这首诗是陆游在临终的时候写的,他最盼望的是收复中原失地。

师:有谁知道,中原失地是被谁占领了吗?生:金国。

师:是啊,北宋时期的半壁江山已被金兵占领,包括宋朝的都城汴州,在陆游临死的时候,中原已被金兵占领了整整83年,而且北宋的两个皇帝徽宗、钦宗也被金兵抓走了。

下面我们来看一看北宋和南宋的对照图。

(课件出示)师:同学们对比一下,宋朝的土地被金兵占领了多少?生:大概有一半。

师:大家可以想想,那里的老百姓在金国的统治之下过着怎样的悲惨的生活,他们痛失亲人,他们家破人亡,他们流离失所。

同学们,你们说这大片的被占领的土地,该不该收回来?生:该!师:陆游在《示儿》中所说的“王师北定中原日”,这里的“王师”是什么意思?生:“王师”就是宋王朝的军队。

师:自己的国家被别人占领,南宋的王师都干什么去了?南宋的权贵都干什么去了?南宋的皇帝都必须干什么去了?今天我们来学习又一位南宋爱国诗人林升写在旅店的墙壁上的一首诗《题临安邸》。

评析:陆游也是南宋的一位爱国诗人,他的《示儿》和《题临安邸》有异曲同工之处,一个是“悲”,一个是“愤”。

“悲”的是国家不能统一,“愤”的是为了国家能够统一。

通南宋和北宋的版图对比,再结合已经学习过的《示儿》,学生的情感很自然地就上升到对南宋王朝的愤恨,与诗人的心走到了一起,也为学习古诗打下了情感基础。

二、品悟:走进诗文。

师介绍当时背景:公元1126年,金人攻陷北宋首都汴梁,俘虏了徽宗、钦宗两个皇帝,中原国土全被金人侵占。

赵构逃到江南,在临安即位,史称南宋。

南宋小朝廷并没有接受北宋亡国的惨痛教训而发愤图强,当政者不思收复中原失地,只求苟且偏安,对外屈膝投降,对内残酷迫害岳飞等爱国人士;政治上腐败无能,达官显贵一味纵情声色,寻欢作乐。

部编版五年级上册古诗三首《示儿》《题临安邸》《己亥杂诗》课堂教学实录

部编版五年级上册古诗三首《示儿》《题临安邸》《己亥杂诗》课堂教学实录

古诗三首《示儿》《题临安邸》《己亥杂诗》课堂教学实录第一课时板块一:读懂诗题,把握背景1.(教师板书诗题:示儿题临安邸)指名朗读诗题。

2.结合课前搜集的资料,并借助注释,理解诗题(1)“示儿”是什么意思?(2)结合四年级上册所学的《题西林壁》,理解“题临安邸”的“题”。

(3)结合预习,说说自己了解的“南宋”与“临安”。

(4)“示儿”是“给儿子看”,那么,“题临安邸”是给谁看?3.说说自己了解的诗人陆游、林升。

结合南宋历史,了解创作背景。

板块二:读通诗句,读懂诗意1.学生自由朗读这两首古诗,要求读正确、读通顺。

2.分别指名两位学生朗读古诗,检查是否正确、通顺,相机正音、指导。

3.借助课文注释,结合课前所查阅的资料,与同桌尝试说说两首诗的大概意思。

4.指名学生交流汇报诗句意思。

教师相机提问:(1)“九州”指的是什么?“中原”指哪里?“九州”与“中原”是什么关系?(2)“临安”“杭州”“西湖”分别指的是什么?“汴州”指哪里?“汴州”与《示儿》这首诗中的“中原”是什么关系(3)“乃翁”是什么意思?在诗中指的是谁?赵惠:(4)“王师”是指什么?与《题临安邸》中的“游人”有什么关系?5.全班齐读这两首古诗,强调读出节奏与韵律。

板块三:分步解读,读出诗情(一)学习《示儿》。

1.指名朗读《示儿》。

2.静心读读诗句,想一想,哪个细节最打动人。

汇报交流,预设要点:(1)“万事空”是指什么?为什么一个人已经知道“万事空”,还有所“悲”?(2)既然知道“万事空”,为什么还要嘱咐孩子“家祭无忘告乃翁”?3.学生齐读《示儿》。

4.为什么到了这个时候,还在惦记着国家的事?这并非偶然!他曾这样写道:(课件呈现)(1)夜视太白收光芒,报国欲死无战场——《陇头水》(2)壮心未与年俱老,死去犹能作鬼雄——《书愤》(3)砥柱河流仙掌日,死前恨不见中原——《太息》(4)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

同学生朗读,教师作相应解说。

5.其实,何止是这几句啊!在后人对陆游的评价里:(课件呈现)其诗之言恢复者十之五六——赵翼《瓯北诗话》爱国情绪饱和在陆游的整个生命里,洋溢在他的全部作品里;他看到一幅画马,碰见几朵鲜花,听了一声雁唳,喝几杯酒,写几行草书,都会惹起报国仇、雪国耻的心事,血液沸。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题临安邸公开课教案(精选3篇)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题临安邸公开课教案(精选3篇)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题临安邸公开课教案(精选3篇)〖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题临安邸公开课教案第【1】篇〗教学目标:1、借助写作背景和作者介绍理解诗文深刻含义,体会诗中情感。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有个性化体验)3、激发学生阅读古诗词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引导学生结合写作背景和作者介绍,帮助体会古诗更深层含义。

教学过程:一、导入:1、示儿有一个字概括了诗人感情是?悲。

(板书:悲)诗人为什么感到悲伤?(看不到国家统一而感到悲伤)一位怀着满腔爱国之情的老人,带着他毕生的遗憾和无限的希望永远的离开了。

与此同时,当朝统治者在做什么呢?今天,让我们再次穿越历史去品读宋代诗人林升的爱国名作——《题临安邸》。

2、板书课题。

二、熟读古诗,了解大意。

(一)板书课题,并解题。

1、板书课题。

2、题写在杭州一家客栈的墙壁的上的诗。

3、这是一首题壁诗。

这种题壁诗在唐宋年间十分流行,诗人们在墙壁上留诗寄情,就好像今天的人们上网络发个帖子一样。

一些客栈还专门设置“诗板”供旅客题诗。

【设计意图:设计“题解”这一环节,提高学生对这首诗的认识和理解】4、齐读课题。

(二)熟读古诗。

1、指名朗读,正确流利。

读诗要字正腔圆,声音洪亮。

2、有板有眼,读出韵律,读出节奏。

在字里行间。

)2、指导书写“熏”字。

(三)了解古诗大意。

1、出示合作学习方法:(1)齐读古诗。

(2)共同研究,借助注释说说每句诗的意思。

(3)再读一遍古诗。

(4)分配任务,每人汇报一句诗意。

2、学生合作学习。

3、小组汇报学习成果。

注:了解学生的掌握程度。

师:这个小组的汇报流程完整,诗句意思简单明了。

4、教师总结诗词大意。

(①青山之外还是青山,楼阁之外还是楼阁。

②西湖边上的歌舞什么时候能够停止?③暖洋洋的的风吹得游人沉醉其中。

④简直把杭州当作是汴州了。

)师:现在这首古诗我们已经读通,读懂了,接下来要做的是读透。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独立借助注释理解诗句,探索诗中深刻的内涵的能力](一)学习前两句。

人教版小学五年级上册古诗词《题临安邸》课程教案

人教版小学五年级上册古诗词《题临安邸》课程教案

《题临安邸》课程教案教学目标:1.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题临安邸》。

2. 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歌的意境和作者表达的情感。

3. 感受诗人的爱国情怀,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1. 理解诗句的含义,体会诗歌的情感。

2. 感受诗人的爱国情怀。

教学准备:1. 多媒体课件,包括诗歌原文、作者介绍、背景资料等。

2. 录音设备,用于播放诗歌朗读。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播放《题临安邸》的朗读音频,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

2. 提问:你们听过这首诗吗?你们知道这首诗是谁写的吗?是在什么情况下写的吗?3. 引出课题《题临安邸》,并简要介绍作者林升及其写作背景。

二、初读诗歌,整体感知1. 学生自由朗读诗歌,注意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 指名朗读,教师点评,强调正确的读音和停顿。

3. 教师范读,学生跟读,体会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三、品读诗歌,理解意境1. 分组讨论,结合注释和背景资料,理解诗句的意思。

2. 每组选代表汇报讨论结果,教师补充讲解,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诗句的含义。

3. 引导学生想象诗歌描绘的场景,感受诗人的情感。

四、感悟诗歌,体会情感1. 提问:诗人在这首诗中表达了怎样的情感?你是从哪里感受到的?2. 引导学生体会诗人的爱国情怀和对时局的忧虑,感受诗人的高尚情操。

3. 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话表达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

五、拓展延伸,激发情感1. 讲述南宋时期的历史背景和民族危机,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诗歌的时代背景。

2. 引导学生思考:作为新时代的少年,我们应该怎样热爱祖国,为祖国的繁荣富强贡献自己的力量?六、总结回顾,布置作业1. 总结本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歌的意境和情感表达。

2. 布置作业:背诵《题临安邸》,并尝试用自己的话写一篇短文,表达对这首诗的理解和感受。

教学反思:在本课的教学中,我注重引导学生通过朗读、讨论、感悟等方式深入理解诗歌,感受诗人的情感。

同时,我也注重拓展延伸,让学生联系现实,思考如何为祖国的繁荣富强贡献自己的力量。

五年级下语文教学实录古诗三首:题临安邸_语文S版

五年级下语文教学实录古诗三首:题临安邸_语文S版

五年级下语文教学实录古诗三首:题临安邸_语文S版课前谈话:师:同学们,还记得我吗?生:齐记得师:叫什么名字?生:齐王自文。

师:亲切一点。

生:(齐声音略小些)王自文。

师:亲切确实是声音小一点,是么?欸,再换一种称呼,使我觉得更舒服。

来,你说。

生:尊敬的王老师。

师:前面加了个尊敬我倒不如何悠闲了。

——想想看,不能够如何称呼?像我这种年龄。

你说。

生:敬爱的王老师。

师:那还差不多吧,比尊敬还厉害呢。

欸,你说。

生:可爱的王老师。

师:尽想着往王老师前面添词。

把王老师,王老师换个称呼。

(发觉生举手)欸,你说。

生:友爱的王老师。

师:(笑声)凡是带“爱”的词都跑到这儿来了。

(扫视着学生)你说。

生:朋友。

师:那如何,说完整啦。

生:(摸索了一下)亲切的朋友。

师:嗯,亲切的朋友。

那个地点“友爱的”能够用了,说一声“友爱的朋友”。

生:友爱的朋友。

师:那是朋友我们亲切地握握手。

(师伸出手和学生握手。

)师:我倒想听听你们叫我王叔叔呢。

生笑,师也笑了一下。

师:情愿叫一声。

(生纷纷举手,师指一学生)你叫一声。

生:(大声地)王叔叔。

师:(大声亲切地)欸。

你叫一声。

生:(大声地)王叔叔。

师:嗯咱们一起亲切地呼,叫我一声。

生:(齐)王叔叔。

师:嗯,专门好。

听了真舒服,啊。

呆会儿咱们发言的时候,上课的时候,尽量进凑近话筒啊。

师:还有两分钟,咱们先来背几首诗如何样?好吗?生:(齐)好!师:来,你先来背一首。

(递话筒给学生,学生犹疑,没接。

)你会拿话筒吗?“笛”这时,传来上课的吹哨声。

师:好,话筒呆会儿会补给你的。

上课。

生:(起立)师:同学们好。

生:老师您好。

师:请坐。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两首古诗,请同学们拿出课文,认真读一读这两首诗,争取读正确,读通顺,同时看看课文下面的注解,试着说说这两首诗的大致意思。

好,现在开始,自学。

生轻声读课文。

教师一字一字板书两首古诗的诗题——《题临安邸》、《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师在板书时,发觉学生读书的声音专门小,便转过向对大伙儿说:能够放声读,读出声。

部编版2019年五年级语文上册:11、古诗三首 课堂实录精彩片段【精品】

部编版2019年五年级语文上册:11、古诗三首 课堂实录精彩片段【精品】

《题临安邸》精彩片段
师:同学们,通过这首诗的名字,你们知道诗人写的是哪里吗?生:题目是《题临安邸》,那这首诗写的是临安。

师:你知道临安是现在的哪里吗?
生:根据注释和查阅资料,我知道了,临安就是现在的杭州市。

师:杭州景色非常美,最能体现杭州景色的是哪里?
生:西湖。

师:西湖可以说是杭州景色的代表,这里景色优美,游人如织。

这首诗也描写的是西湖的美景。

是怎样描写的?
生1: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

生2:描写了西湖的山、楼以及歌舞。

生3:这句诗还体现了西湖的繁华。

生4:不仅体现了繁华,还体现了达官贵人生活的奢靡。

老师给我
们讲了这首诗的背景,他们忘记国耻,不思振兴,而是沉迷在这奢侈糜烂的腐朽生活中。

师:同学们说得都有道理。

抛开背景,我们看诗人笔下的西湖确实很美。

人们在这美景中载歌载舞。

处处呈现出一幅歌舞升平的气象。

可是,当时宋朝已经丢失了大半国土,背负着家仇国耻。

在这样的背景下,你觉得人们应该这样奢靡吗?
生1:他们这样做太过分了,他们忘记了国耻家仇。

生2:这是不思进取的表现,是苟且偷生的表现。

师:对,所以,诗人紧接着就讽刺了达官贵人的这种嘴脸。

我们齐读下面两句诗:
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题临安邸课堂实录

题临安邸课堂实录

题临安邸课堂实录《题临安邸》一诗中,诗人以讽刺的语言中,不漏声色地揭露了“游人们”的反动本质,也由此表现出诗人的愤激之情。

今天,语文网小编跟大家分享题临安邸课堂实录。

课堂实录是一种鲜活的教学资源,通过课堂实录情景再现,教师们可以对教学案例进行分析研讨,可亲、可近、可学、可用,非常有益处,题临安邸课堂实录,一起来看看吧!题临安邸课堂实录由查字典语文网小编整理,仅供参考:一、背景介绍,情境导入1.你们了解宋朝的历史吗?2.出示北宋的地图。

北宋的首都在汴州,就是现在的河南省开封市。

看一看北宋的疆域。

3.但在公元1126年,金人攻入汴州,不仅俘辱了北宋徽宗、钦宗两个皇帝,而且侵占了北宋的大片国土。

宋高宗赵构逃到江南,在临安即现在的杭州即位,史称南宋。

南宋小朝廷并没有接受北宋亡国的惨痛教训,当政者不思收复中原失地,只求苟且偏安,对外屈膝投降,对内残酷迫害岳飞等爱国人士;政治上腐败无能,达官显贵一味纵情声色,寻欢作乐。

二、学习《题临安邸》1.有这样一位诗人叫林升,他看到这样的情景,愤怒之中便在旅店的墙上写下了这首诗。

(出示古诗)你觉得你应该带着什么样的感情来读这首古诗?2.这首诗描写的地点是哪里?(杭州西湖)你还记得有哪些描写西湖的诗句?难怪人们都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

让我们看看这首诗中哪一句也描绘了西湖的美景?“山外青山”说明山——多,“楼外楼”说明楼阁——多。

山上树木葱茏,楼上雕梁画栋,青山、高楼重重叠叠,互相掩映,真是一幅美丽的画卷。

指名朗读。

3.这些重重叠叠、雕梁画栋的楼阁都是什么人在享用?(达官贵人)这些达官贵人真会享乐,把楼阁建在风景如画的西子湖畔干什么呢?“西湖歌舞几时休”4.谁来读一读后两句。

这里的游人是一般的普通游客吗?这里的醉是“陶醉”吗?这是一副怎样的醉态?读着这个“醉”字,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怎样的画面?学生想象说话。

【板书:醉】5.这是烂醉如泥的“醉”,这是纸醉金迷的“醉”,这是醉生梦死的“醉”。

2019新人教版部编本五年级上册语文第11课古诗三首《题临安邸》课堂实录(附点评)

2019新人教版部编本五年级上册语文第11课古诗三首《题临安邸》课堂实录(附点评)

2019新人教版部编本五年级上册语文第11课古诗三首《题临安邸》课堂实录(附点评)《题临安邸》课堂实录一、比照:生成情感。

师:同学们,我们先来听一首曾经学过的诗。

课件播放《示儿》: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师:谁能告诉我,这首诗是谁在什么时候写的?他最盼望的是什么?生:这首诗是陆游在临终的时候写的,他最盼望的是收复中原失地。

师:有谁知道,中原失地是被谁占领了吗?生:金国。

师:是啊,北宋时期的半壁江山已被金兵占领,包括宋朝的都城汴州,在陆游临死的时候,中原已被金兵占领了整整83年,而且北宋的两个皇帝徽宗、钦宗也被金兵抓走了。

下面我们来看一看北宋和南宋的对照图。

(课件出示)师:同学们对比一下,宋朝的土地被金兵占领了多少?生:大概有一半。

师:大家可以想想,那里的老百姓在金国的统治之下过着怎样的悲惨的生活,他们痛失亲人,他们家破人亡,他们流离失所。

同学们,你们说这大片的被占领的土地,该不该收回来?生:该!师:陆游在《示儿》中所说的“王师北定中原日”,这里的“王师”是什么意思?生:“王师”就是宋王朝的军队。

师:自己的国家被别人占领,南宋的王师都干什么去了?南宋的权贵都干什么去了?南宋的皇帝都必须干什么去了?今天我们来学习又一位南宋爱国诗人林升写在旅店的墙壁上的一首诗《题临安邸》。

评析:陆游也是南宋的一位爱国诗人,他的《示儿》和《题临安邸》有异曲同工之处,一个是“悲”,一个是“愤”。

“悲”的是国家不能统一,“愤”的是为了国家能够统一。

通南宋和北宋的版图对比,再结合已经学习过的《示儿》,学生的情感很自然地就上升到对南宋王朝的愤恨,与诗人的心走到了一起,也为学习古诗打下了情感基础。

二、品悟:走进诗文。

师介绍当时背景:公元1126年,金人攻陷北宋首都汴梁,俘虏了徽宗、钦宗两个皇帝,中原国土全被金人侵占。

赵构逃到江南,在临安即位,史称南宋。

南宋小朝廷并没有接受北宋亡国的惨痛教训而发愤图强,当政者不思收复中原失地,只求苟且偏安,对外屈膝投降,对内残酷迫害岳飞等爱国人士;政治上腐败无能,达官显贵一味纵情声色,寻欢作乐。

部编版教材五年级语文上册《题临安邸》教案(共2课时,附板书)

部编版教材五年级语文上册《题临安邸》教案(共2课时,附板书)

《题临安邸》教案一、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自学本课要求会认、会写的“秦、邸、熏、汴”4个生字。

2.指导学生朗读、背诵这三首诗,默写《示儿》。

3.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重点、难点: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课时:2课时四、教学准备:课前查阅一下关于这三位诗人的资料——他们生活时代的情况,他们写的其它忧国忧民的诗篇等。

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自学本课要求会认、会写的“秦、邸、熏、汴”4个生字。

2.学习《出塞》,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3.自学《题临安邸》、《示儿》二、教学重点、难点:感悟诗歌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过程;(一)导入:同学们,谁记住了本单元的主题?为什么称为“赤子情怀”,这三首古诗分别表达了赤子怎样的情感呢?我想通过第一课的学习,大家一定会有所了解。

(二)新课1.学习《出塞》(1)读古诗,有韵味①读正确、通顺。

A今天,我们先来学习第一首古诗《出塞》。

打开书104页。

板书;读古诗自由读两遍这首古诗,注意在读第一遍时可以查字典、看注释读准字音;读第二遍时注意读准停顿,把古诗读通顺。

指名读。

B这首古诗有好几个多音字,你能读准字音吗?你能结合注释,提醒大家注意它的读音吗?引导学生读准:还(huán):回来。

未还:没有回来。

将(jiàng):将领。

飞将:汉代著名将领李广。

教(jiào):让。

不教:不让。

指名读。

除了多音字,还有一个生字,谁来读一读,说说你怎样记这个字?“秦”字查什么偏旁?(禾)②读出古诗的韵律。

同学们,这首诗是几言诗?谁还记得七言诗怎样读,才能读出古诗的韵律?(前四后三)板书;有韵味出塞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自己读,指名读。

(2)知作者,解诗题想一想,读好了古诗,接下来做什么?(了解作者及题目的意思。

)板书;知作者,解诗题。

哪位同学能带领大家学习?引导学生答出;①出塞:到边防线上去戎守边疆。

人教版五年级上册语文古诗三首听课记录

人教版五年级上册语文古诗三首听课记录

人教版五年级上册语文古诗三首听课记录
一、内容整合:(朱老师对于材料的选择、补充很讲究,结合三首古诗中,其中两首诗作者同处的时代,补充宋朝的背景信息,图文结合,在老师的娓娓道来中,感受到作者所处的社会环境,能更好地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

)
二、学习古诗
(一)《题临安邸》
1、释题
临安:当时的南宋都城,现在的杭州;邸:旅店。

作者去杭州办事时,看到达官显贵贪图享乐,内心不平,因而把诗写在旅店的墙壁上。

读诗(根据平仄来读)
①老师范读,让学生初步感受。

②教读法:二字二字一停,第一、二声是平声,第三、四声是仄声①老师范读,学生初步感受。

简单理解诗意
①第一、二句写了什么?
学生交流自己的理解,老师点拨:山外山、楼外楼,是现在的两家酒店。

当时的杭州,达官显贵享乐的地方非常多,歌舞升平。

②第三、四句写了什么?
学生交流自己的理解,老师点拨:醉:沉醉,暖风:比喻安逸的生活。

达官显贵沉醉于安逸的生活中,把杭州当做了当时北宋的都城。

小结:这两首古诗都是南宋诗人所作,了解时代背景后,我们更能理解作者所表达的情感。

部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12《古诗三首》《题临安邸》教学实录片段赏析

部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12《古诗三首》《题临安邸》教学实录片段赏析

部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12《古诗三首》《题临安邸》教学实录片段赏析突显课堂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学《题临安邸》的体会背景材料:新课程改革的春风吹遍了全国各地,在这如火如荼之际,我们的课堂依然还存在着这样的一幕幕……案例描述:一日在教授《题临安邸》的时,突然听到一学生问:老师,以前杭州就被称作杭州的吗?平静的课堂顿时被打破,教室里沸腾开了。

同学们纷纷议论,突然间大家好像都有了同样的疑惑,顿时情绪高潮。

“没有,在南宋时,杭州曾作为北宋的都城,称临安。

”脸上虽未显露任何不快之情,但心中却暗暗怪这一学生多嘴。

“那为什么会出现诗句‘直把杭州作汴州’呢?”“无关的话题我们不再多讲了,看下面……”对于学生的一再追问,我自顾自的继续教学,课堂一下子又恢复了宁静。

分析与反思:课后自己想想:对啊,既然还没有杭州这一称呼,为什么会早在南宋诗人林升写得诗文中就出现“杭州”这一说呢?我细细回想林升的诗句“暖风熏得游人罪,直把杭州作汴州”,难道很早就有“杭州”这一说?还是,这首诗已不再是作者的原作,而是经由现代人加工而成?其中的原由,我也无从所知,也就未向学生解释其的原由。

并不是我不想向其阐述,实在是自己也被这突如其来的发问搞蒙了,而心存疑虑。

回想当初,自己学这首诗的时候,也并未考虑杭州以前是不是就叫杭州。

当现在再次见到这首诗的时候,也并未曾对“杭州”这一词有过任何的疑虑,而想当然的背诵了这首诗,但真正能像上面学生提出这一问题的,相信少之又少。

可以肯定,在这一堂课上,这位学生她是在认真听的,她始终处于积极的思考状态中。

所以才有了上面的这一疑问,但是学生这样一种高涨的思想状态,我却没有很好的将其把握。

如果当时,我能因势利导的进行分析,相信那堂课是相当精彩的,但却因为自己知识的匮乏,失去一个很好与学生进行交流的机会。

每次上完课,我总不忘问学生一句“还有什么问题不懂的,可以提出来”。

但每次都是一片寂静,学生已经习惯于传统的教学模式,安静的听老师讲解,他们很少对于老师的讲话进行思考。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题临安邸课堂实录
《题临安邸》一诗中,诗人以讽刺的语言中,不漏声色地揭露了“游人们”的反动本质,也由此表现出诗人的愤激之情。

今天,语文网小编跟大家分享题临安邸课堂实录。

课堂实录是一种鲜活的教学资源,通过课堂实录情景再现,教师们可以对教学案例进行分析研讨,可亲、可近、可学、可用,非常有益处,题临安邸课堂实录,一起来看看吧!
题临安邸课堂实录由查字典语文网小编整理,仅供参考:
一、背景介绍,情境导入
1.你们了解宋朝的历史吗?
2.出示北宋的地图。

北宋的首都在汴州,就是现在的河南省开封市。

看一看北宋的疆域。

3.但在公元1126年,金人攻入汴州,不仅俘辱了北宋徽宗、钦宗两个皇帝,而且侵占了北宋的大片国土。

宋高宗赵构逃到江南,在临安即现在的杭州即位,史称南宋。

南宋小朝廷并没有接受北宋亡国的惨痛教训,当政者不思收复中原失地,只求苟且偏安,对外屈膝投降,对内残酷迫害岳飞等爱国人士;政治上腐败无能,达官显贵一味纵情声色,寻欢作乐。

二、学习《题临安邸》
1.有这样一位诗人叫林升,他看到这样的情景,愤怒之中便在旅店的墙上写下了这首诗。

(出示古诗)你觉得你应该带着什么样的感情来读这首古诗?
2.这首诗描写的地点是哪里?(杭州西湖)你还记得有哪些描写西湖的诗句?
难怪人们都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

让我们看看这首诗中哪一句也描绘了西湖的美景?
“山外青山”说明山——多,“楼外楼”说明楼阁——多。

山上树木葱茏,楼上雕梁画栋,青山、高楼重重叠叠,互相掩映,真是一幅美丽的画卷。

指名朗读。

3.这些重重叠叠、雕梁画栋的楼阁都是什么人在享用?(达官贵人)
这些达官贵人真会享乐,把楼阁建在风景如画的西子湖畔干什么呢?“西湖歌舞几时休”
4.谁来读一读后两句。

这里的游人是一般的普通游客吗?
这里的醉是“陶醉”吗?这是一副怎样的醉态?读着这个“醉”字,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怎样的画面?学生想象说话。

【板书:醉】
5.这是烂醉如泥的“醉”,这是纸醉金迷的“醉”,这是醉生梦死的“醉”。

那一杯杯琼浆玉液,灌入一具具如同行尸走肉一般的体内。

引导有感情地诵读古诗的后两句。

6.在这帮人的眼中,杭州还是杭州吗?【课件播放《清明上
河图》】,教师解说:汴州,是北宋的都城。

据史书记载,汴州当时的人口超过百万,是当时世界上最发达、最繁荣的城市。

北宋画家张择端的这幅《清明上河图》,生动地再现了一个王朝的兴盛和一座都城的繁华。

大家看到了什么?(街道纵横,店铺林立,人来车往,川流不息)。

好一派繁荣昌盛、国泰民安的气象啊!但是,这一切的一切,从城门被金兵攻破的那一刻起,从两个皇帝沦为金人阶下囚的那一刻起,就不复存在了。

山河破碎,城市萧条,金兵肆虐,遗民泪尽。

锦绣河山就这样无情地断送在这批只知吃喝玩乐窝囊废的
手中。

无论是昔日的汴州还是今天的杭州,那些权贵们还不都是朝朝寻欢、夜夜作乐吗?他们已经断送了一个繁华如织的汴州,难道就不会再断送一个锦绣如画的杭州吗?
③想到这些,我们怎能不焦急?我们和诗人一起问问他们——指名朗读“西湖歌舞——几时休?”
想到这些,我们怎能不担忧?我们和诗人一起再问问他们——指名朗读“西湖歌舞几时休?”
想到这些,我们又怎能不愤慨?我们和诗人一起,指着鼻子问问他们——指名朗读“西湖歌舞几时休?”
三、学习《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1.这些皇族亲信、达官贵人都在西湖边歌舞升平、寻欢作乐,而哪些受奴役的大宋的百姓,他们又是什么样的状况呢?让我们再通过南宋爱国诗人陆游的一首诗去了解。

出示。

2.自读;指读。

3.理解疏通诗句
“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
(1)这里的“河”指的就是——黄河,“三万里河”说明黄河之——长。

(2)“仞”是古代计算长度的单位,一仞大约有七八尺,“岳”就是山的意思。

“五千仞岳”说明山之——高。

(3)这样的大好河山,作为每一个大宋的子民都引以为豪。

然而,这山已不是大宋的,这河也不是大宋的,都已被那金人所占领。

(4)指名朗读。

“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1)这里的“胡尘”,指的是金兵战马所扬起的尘土。

(2)展开想象:在金兵战马啾啾的嘶鸣声中,在金兵战马嗒嗒的践踏声中,你仿佛看到了一幕幕怎样的场景?(学生想象后言说。

)
(3)哀声遍野,生灵涂炭。

老人在流泪,小孩在流泪,妇女在流泪,北宋的遗民在流泪啊!(板书:泪)这滴滴流淌的是怎样的泪啊?(痛失亲人的泪、家破人亡的泪、流离失所的泪、充满仇恨的泪、苦苦期盼的泪……)小精灵网
(4)金兵横行,遗民泪尽,国破家亡,生灵涂炭,这是何等凄凉、何等悲惨的生活呀!当你面对这一切的时候,你的心
情是什么?请你怀着这样的心情读读这两句诗吧!
(5)国破家亡,山河依旧,如今,奔腾咆哮的黄河已经成了金兵的饮马之槽,巍峨高耸的山脉已经成了金兵的牧马之地。

黄河向大海悲泣,山川向苍天哭诉。

引导学生反复诵读古诗,读出凄凉、读出悲愤。

(6)“南望王师又一年”,你可知道,这“又一年”是多少年吗?诗人陆游写这首诗的时候,中原已经沦陷整整65年了。

老百姓,盼呀!盼呀!1年过去了——引读“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10年过去了——引读“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65年过去了——引读“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7)不知又一个多少年过去了,遗民们苦苦盼望的南宋王师回来了没有?补充陆游《示儿》,自读,南宋王师盼到没有,你是从哪儿体会到的?(但悲不见九州同)
(8)古诗读到这里,你觉得“遗民”的“遗”是什么意思吗?(遗忘、遗弃)
是谁早早地遗忘了他们?是谁无情地遗弃了他们?
那些南宋王朝的达官贵人他们在干什么呢?再读《题临安邸》四、小练笔
一边是南宋的权贵,一边是北宋的遗民。

当他们如此鲜明地
摆在一起的时候,我们感受一定是复杂的。

面对终日寻欢作乐、醉生梦死的南宋权贵们,面对沦陷区苦苦挣扎、度日如年的老百姓,面对野心勃勃、对江南之地虎视眈眈的金兵铁马,以及面对这两首诗的作者,你想对谁说些什么?
五、情感升华
沉沦的是无能昏君,堕落的是无耻佞臣,破碎的是大好河山,受苦的是遗民百姓,抗金名将岳飞喊出了“精忠报国、还我河山”的豪言壮语。

让我们在激昂的音乐声中结束今天的这一课吧!
(播放《满江红》)
以上内容来自题临安邸课堂实录。

希望能帮助教师朋友们较好地提高课堂教学水平。

小编祝大家学习愉快!。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