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阳修的江西情节

合集下载

欧阳修的励志小故事

欧阳修的励志小故事

欧阳修的励志小故事欧阳修(1007年8月1日-1072年9月22日),字永叔,号醉翁,晚号六一居士,汉族,吉州永丰(今江西省吉安市永丰县)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且在政治上负有盛名。

有关他的历史故事有什么呢?一起来看看吧!其一、虚心求教宋庆历五年(公元1045年),欧阳修被贬滁州任太守。

此后,他时常闲游山水,并与附近琅琊寺的智仙和尚结为好友。

为便于他游览,智仙和尚带人在山腰盖了座亭子。

亭子建成那天,欧阳修前去祝贺,为之取名为“醉翁亭”,并写下了千古传诵的散文名篇《醉翁亭记》。

文章写成后,欧阳修张贴于城门,征求修改意见。

开始大家只是赞扬,后来,有位樵夫说开头太罗嗦,便叫欧阳修到琅琊山南门上去看山。

欧阳一看,便恍然大悟,于是提笔将开头“环滁四面皆山,东有乌龙山,西有大丰山,南有花山,北有白米山,其西南诸山,林壑尤美”一串文字换上“环滁皆山也”五个字。

如此一改,则文字精练,含义倍增。

其二、行文求简欧阳修在翰林院任职时,一次,与同院三个下属出游,见路旁有匹飞驰的马踩死了一只狗。

欧阳修提议:“请你们分别来记叙一下此事。

”只见一人率先说道:“有黄犬卧于道,马惊,奔逸而来,蹄而死之”,另一人接着说:“有黄犬卧于通衢,逸马蹄而杀之。

”,最后第三人说:“有犬卧于通衢,卧犬遭之而毙。

” 欧阳修听后笑道:“像你们这样修史,一万卷也写不完。

”那三人于是连忙请教:“那你如何说呢?”欧阳修道:“‘逸马杀犬于道’,六字足矣!”三人听后脸红地相互笑了起来,比照自己的冗赘,深为欧阳修为文的简洁所折服。

其三、文风严谨据《宋稗类钞》记载:有一次欧阳修替人写了一篇《相州锦堂记》,其中有这样两句:“仕宦至将相,富贵归故乡。

”交稿后,他又推敲了一下,觉得不妥,便派人骑快马将稿子追回,修改后再送上。

来人接过改稿,草草一读,很是奇怪:这不还和原稿一模一样吗?仔细研读后才发现,全文只是将“仕宦至将相,富贵归故乡”改成了“仕宦而至将相,富贵而归故乡”,快马追回的只是两个“而”字。

欧阳修的故事

欧阳修的故事

欧阳修的故事关于欧阳修的故事欧阳修(1007年8月6日-1072年9月22日),字永叔,号醉翁,晚号六一居士,江南西路吉州庐陵永丰(今江西省吉安市永丰县)人,景德四年(1007年)出生于绵州(今四川省绵阳市),北宋政治家、文学家。

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关于欧阳修的故事,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欧阳修快马追字欧阳修,字永叔,号醉翁,晚年又号六一居士。

他是宋代闻名遐迩的文学大师,是当时文坛盟主,诗、词、文均有很高的成就。

欧阳修的创作态度十分严谨,每一篇文章,他都要反复锤炼推敲,精益求精,一丝不苟。

这也正是他创作上取得巨大成就的一个主要原因。

在宋代,一些达官贵人在亭台楼阁建成时,总喜欢请文坛大家作文或题字。

欧阳修有一位老朋友韩琦,当时在相州任职,曾建造了一座别墅。

他便请欧阳修帮忙写一篇文章,以记录别墅画锦堂建造之事。

并请欧阳修在文章写成后立即交给来人带回,以便在重阳节前镌刻堂上。

欧阳修计算了一下日程,立即闭门谢客,拟好腹稿后,一挥而就。

写毕交给来人,来人则立即辞归。

可到了晚上,欧阳修重读白天写的文章,读到“仕宦至将相,锦衣归故乡”时停住了。

他觉得这两句意思过直,与上下文衔接也不甚和谐,读起来气短而促。

原来是白天成文时,因来人再三催促,没有来得及仔细斟酌所致。

他经过仔细推敲,决定各加一个“而”字,从而使文句上下连贯顺畅,意思也较深邃。

欧阳修马上出门,唤醒家人,又牵出一匹快马,交代一番后,家人便快马加鞭,向相州路上飞奔而去。

到第二天日落西山时,才赶上了韩琦派来的人,把“而”字补上。

从此,欧阳修快马追字的故事便不胫而走,为许多人熟知和传诵。

欧阳修整肃文风没有伯乐,只能怀才不遇。

北宋嘉祐年间,士人刘几多次在国子监考试中得第一名。

因他文章中诡谲险怪的文句迭出,学子们纷纷仿效,一时形成了怪异浮华的风气。

欧阳修很讨厌这种文风,总想整肃一下。

这年,欧阳修主持进士考试,规定凡是写艰涩险怪文章的考生一概不取。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卖油翁知识点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卖油翁知识点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卖油翁知识点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卖油翁课文及知识点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卖油翁》是宋代文学家欧阳修创作的一则写事明理的寓言故事,以下是我准备的一些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卖油翁知识点,仅供参考。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12课《卖油翁》课文原文陈康肃公善射,当世无双,公亦以此自矜。

尝射于家圃,有卖油翁释担而立,睨之久而不去。

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

康肃问曰:”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翁曰:”无他,但手熟尔。

”康肃忿然曰:”尔安敢轻吾射!”翁曰:”以我酌油知之。

”乃取一葫芦置于地,以钱覆其口,徐以杓酌油沥之,自钱孔入,而钱不湿。

因曰:”我亦无他,惟手熟尔。

”康肃笑而遣之。

此与庄生所谓解牛斫轮者何异?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12课《卖油翁》知识点一、简介欧阳修(1007—1072),北宋文学家、史学家。

字永叔,号醉翁、六一居士,吉州吉水(今属江西)人。

他是北宋古文运动的领袖,唐宋八大家之一,著有《欧阳修全集》。

二、文言知识积累(一)古今异义1.尝射于家圃古义:曾经。

今义:吃一点试试;辨别滋味2.尔安敢轻吾射古义:怎么。

今义:平安;安全3.但手熟尔古义:只;不过。

今义:转折连词,但是(二)一词多义1.射:尝射于家圃射箭,动词尔安敢轻吾射射技,名词2.尔:尔安敢轻吾射你,人称代词但手熟尔罢了,语气词(三)词类活用1.但微颔之名词用作动词,原指下巴颏,这里是“点头”的意思2.吾射不亦精乎动词用作名词,射技3.尔安敢轻吾射形容词用作动词,轻视(四)文言句式1.倒装句尝射于家圃。

2.省略句自钱孔入。

三、翻译课文原文:陈康肃公尧咨善射,当世无双,公亦以此自矜。

尝射于家圃,有卖油翁释担而立,睨之,久而不去。

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

译文:康肃公陈尧咨擅长射箭,当时世上没有人能和他相比,他也凭着这一点自夸。

(他)曾在自家的菜园里射箭,有一个卖油老翁放下担子,站在一旁,斜着眼看他射箭,久久不离开。

欧阳修三次遭贬的故事

欧阳修三次遭贬的故事

欧阳修三次遭贬的故事欧阳修三次遭贬的故事作者:林辉观众朋友,大家好。

今天给大家讲欧阳修三次遭贬的故事。

欧阳修生于公元1007年,享年66岁,祖籍沙溪原归庐陵吉水县管辖,后归吉安市永丰县管辖,出生地为四川省绵阳市。

欧阳修为官多次被“放逐流离”,但他却“志气自若”,最终成就一代文宗,苏轼评价他说:“论大道似韩愈,论本似陆贽,记事似司马迁,诗赋似李白。

”他的文风一直影响到宋、元、明、清。

下面我们讲欧阳修被贬夷陵的故事。

欧阳修幼年孤寒,四岁父亲去世,家贫如洗,母亲以芦杆为毫,在沙滩上教他读书习字,这就是“沙滩画荻”故事的来由。

从宋仁宗天圣元年秋参加乡试,到天圣八年春取得进士,24岁的欧阳修经过漫长的“八年抗战”终于取得了“公务员”资格,调西京(今河南洛阳)任推官,推官一职主要是协助留守长官负责审讯罪犯等事务。

宋仁宗景祐元年(公元1034),28岁的欧阳修经过“一推双考”,来到北宋的首都汴京(今河南开封)任馆阁,实为学士院的图书校对。

在欧阳修任馆阁的前一年,欧阳修写了一封被怀疑为巴结中央领导隐含伸手要官的《上范司谏书》私人信件给范仲淹。

范仲淹“少有大节”,常自诵曰:“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

是年,范仲淹被提拔为谏官,相当于现在中央监察总局局长或中纪委书记。

“谏官虽卑,与宰相等。

”官小却责任重大,可见谏官之位非常重要。

欧阳修对范仲淹这样的一位在士林中享有崇高美誉的才德之士被提拔为谏官,感到由衷地高兴,于是,写下这封信向他表示祝贺。

范仲淹读罢欧阳修的来信,非常高兴,两人从此书信来往不断,结为挚友,并被反对派讥为“朋党”。

但范仲淹并没有据此关系提拔欧阳修,宋仁宗康定元年(公元1041),身为陕西都转运使的范仲淹也只举欧阳修“充经略掌书记”,聘请他做一个撰写军中公文的书吏而已,欧阳修立即以母亲病重为由婉言谢绝。

欧阳修虽然没有得到范仲淹的推荐和重用,但欧阳修却十分敬重范仲淹,工作上与范仲淹相唱和。

关于欧阳修的故事介绍

关于欧阳修的故事介绍

关于欧阳修的故事介绍欧阳修,字永叔,号醉翁,又号六一居士。

汉族,吉安永丰(今属江西)人,自称庐陵(今永丰县沙溪人)。

谥号文忠,世称欧阳文忠公,北宋卓越的文学家、史学家。

以下是关于欧阳修的故事介绍,欢迎阅读。

幼时苦读修四岁丧父,随叔父在现湖北随州长大,幼年家贫无资,母亲郑氏以荻画地,教以识字。

欧阳修自幼酷爱读书,常从城南李家借书抄读,他天资聪颖,又刻苦勤奋,往往书不待抄完,已能成诵;少年习作诗赋文章,文笔老练,有如成人,其叔由此看到了家族振兴的希望,曾对欧阳修的母亲说:“嫂无以家贫子幼为念,此奇儿也!不唯起家以大吾门,他日必名重当世。

”六一由来在滁州时,自号醉翁。

晚年自号六一居士,曰:公集三代以来金石刻为一千卷。

(《集古录》一千卷,) 藏书一万卷,有琴一张,有棋一局,而常置酒一壶,吾老于其间,是为六一。

(《三朝言行录》) 虚心求教宋庆历五年(公元1045年),欧阳修被贬滁州任太守。

此后,他时常闲游山水,并与附近琅琊寺的智仙和尚结为好友。

为便于他游览,智仙和尚带人在山腰盖了座亭子。

亭子建成那天,欧阳修前去祝贺,为之取名为“醉翁亭”,并写下了千古传诵的散文名篇《醉翁亭记》。

文章写成后,欧阳修张贴于城门,征求修改意见。

开始大家只是赞扬,后来,有位樵夫说开头太啰嗦,便叫欧阳修到琅琊山南门上去看山。

欧阳一看,便恍然大悟,于是提笔将开头“环滁四面皆山,东有乌龙山,西有大丰山,南有花山,北有白米山,其西南诸山,林壑尤美”一串文字换上“环滁皆山也”五个字。

如此一改,则文字精练,含义倍增。

行文求简欧阳修在翰林院任职时,一次,与同院三个下属出游,见路旁有匹飞驰的马踩死了一只狗。

欧阳修提议:“请你们分别来记叙一下此事。

”只见一人率先说道:“有黄犬卧于道,马惊,奔逸而来,蹄而死之”,另一人接着说:“有黄犬卧于通衢,逸马蹄而杀之。

”,最后第三人说:“有犬卧于通衢,卧犬遭之而毙。

” 欧阳修听后笑道:“像你们这样修史,一万卷也写不完。

欧阳修的五个经典小故事

欧阳修的五个经典小故事

欧阳修的五个经典小故事欧阳修(1007~1072)北宋政治家、文学家。

唐宋八大家之一。

字永叔,号醉翁,晚号六一居士。

吉州永丰(今属江西)人。

欧阳修自称庐陵人,因为吉州原属庐陵郡。

有关他的历史故事有什么呢?一起来看看吧!1、自幼聪慧欧阳修自幼喜爱读书,常从城南李家借书抄读,他天资聪颖,又刻苦勤奋,往往书不待抄完,已能成诵;少年习作诗赋文章,文笔老练,有如成人,其叔由此看到了家族振兴的希望,曾对欧阳修的母亲说:“嫂子不必担忧家贫子幼,你的孩子有奇才!不仅可以创业光宗耀祖,他日必然闻名天下。

”欧阳修十岁时,从李家得唐《昌黎先生文集》六卷,甚爱其文,手不释卷,这为日后北宋诗词革新运动播下了种子。

2、科举之路欧阳修的科举之路可谓坎坷。

天圣元年(1023年)和天圣四年(1026年)两次参加科举都意外落榜。

天圣七年(1029年)春天,由胥偃保举,欧阳修就试开封府最高学府国子监。

同年秋天,欧阳修参加了国子监的解试。

欧阳修在国子学的广文馆试、国学解试中均获第一名,成为监元和解元,又在第二年的礼部省试中再获第一,成为省元,也算是“连中三元”。

欧阳修觉得,在即将到来的殿试中,自己肯定也能夺得状元,于是特意做了一身新衣服,准备到时候穿。

欧阳修在有个同学,叫王拱辰,才19岁,也获得了殿试资格。

一天,王拱辰调皮地穿上欧阳修的新衣服,得意地说:“我穿状元袍子啦!”没想到,殿试那天,真的是王拱辰中了状元。

天圣八年(1030年),由宋仁宗赵祯主持的殿试在崇政殿举行。

殿试放榜后,欧阳修被仁宗皇帝唱十四名,位列二甲进士及第。

据欧阳修同乡时任主考官晏殊后来对人说,欧阳修未能夺魁,主要是锋芒过于显露,众考官欲挫其锐气,促其成才。

3、步入官场虽然没中状元,欧阳修也获得了不错的名次,被授任将仕郎,试秘书省校书郎,充任西京(洛阳)留守推官。

欧阳修的故事

欧阳修的故事

欧阳修的故事•相关推荐欧阳修的故事(通用12篇)在现实认知观的基础上,对其描写成非常态性现象。

是文学体裁的一种,侧重于事件发展过程的描述,接下来就由小编带来欧阳修的故事(通用12篇),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欧阳修的故事篇1提起“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欧阳修,许多人会首先想到千古传诵的《醉翁亭记》。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那种幽美山景,那份潇洒坦然,皆让人心向往之。

其实,欧阳修不仅是北宋诗文运动的领袖,而且是著名的政治家、史学家,曾官至翰林学士、枢密副使、参知政事,身居高位。

他忧国忧民,对有真才实学的后辈竭力推荐,使苏轼、苏辙、曾巩、王安石、张载、程颢等一大批青年才俊脱颖而出。

他重视传承清廉自守的家风,还写下名篇《诲学说》,教诲后代及世人要勤学上进,做有用之才。

寡母“画荻”自幼苦读宋仁宗天圣八年(公元1030年),23岁的欧阳修中进士,次年即任西京(洛阳)留守推官。

欧阳修在洛阳“守”了3年,迈出了步入仕途的第一步。

欧阳修是吉州永丰(今江西省吉安市永丰县)人,其父亲欧阳观也曾在绵州(今四川绵阳)任推官,主管刑狱。

欧阳修出生于绵阳,可他4岁时,父亲便患重病去世了。

欧阳观为官清正廉洁,没什么积蓄,欧阳修的母亲郑氏只得带着欧阳修到湖北随州去投奔欧阳修的叔叔。

叔叔家不富裕,好在郑氏是受过教育的大家闺秀,用池塘边长的荻(dí)草秆当笔,铺沙当纸,教欧阳修写字,直到写对、写工整为止。

这便是慈母教子典故“画荻课子”的由来。

欧阳修后来在为父母所作墓表(祭文)《泷冈阡表》中,记述了幼时母亲的诸多教导。

“汝父为吏,廉而好施与,喜宾客……故其亡也,无一瓦之覆、一垅之植……吾何恃而能自守耶?吾于汝父,知其一二,有待于汝也。

”“夫养不必丰,要于孝;利虽不得博于物,要其心之厚于仁。

吾不能教汝,此汝父之志也。

”郑氏常用欧阳观生前的言行教育儿子,要求他清廉自守,奉养长辈不一定要衣食丰厚,重要的是要孝顺,待人处事则要敦厚仁爱。

欧阳修致仕卒葬未归江西刍议

欧阳修致仕卒葬未归江西刍议

欧阳修致仕卒葬未归江西刍议
欧阳修,字文,江西宜春人,唐末代至宋初文学家极其著名。

他精通五经,善于操练诗文,除了著名的“游子吟”,《钗译》、《秋声集》等也被誉为文学名著。

当时时局动荡,欧阳修却并未惧怕,他乘风破浪,致仕魏国,虔心拜师,以至陈登王赏识。

欧阳修在陈登王时期不但在朝廷中表现出色,更是怀抱大志,与他的同事们准备改革社会,救济贫民,对外寻求安定。

一次,江南受到突然的袭击,贫苦的百姓都在大规模的流离失所中受苦。

欧阳修决定抛弃朝廷,护卫百姓,与他的同事采取行动,暗地里奔走抗敌,把西南的百姓解救出来。

他的行动是非常勇敢的,但也付出了巨大的代价,他不仅把自己置于了危险之中,也给家人带来了巨大的忧虑。

但他并没有退缩,他还要求自己表现出更大的勇气,义无反顾地一直献身于大事。

欧阳修最终在一次激战中牺牲,他本来想把体育到江西,安葬在家乡,但他的遗骸最终流落在了当时颇为荒凉的江苏南陵,至此他的生命就此结束。

欧阳修死去后,百姓们感到极大的悲痛。

他的事迹也激励了后人,他们把他当成一位热心护民的英雄,也为他的一生所作所为发出嘘声。

他的死促使百姓们更加重视教育,大力营造和谐气氛,圆满进行时代改革。

后人也因欧阳修的事迹而激励,他们把他视为一位文学家,古今中外都敬重不已;也有很多人联想到了他的故事,因而把他的文学作
品收入课堂,使后人更加欣赏他的文学才情,引以为抵。

欧阳修是中国历史上伟大的文学家、政治家,他只有34岁的短暂生命,但他丰功伟绩,他的崇高德行和伟大胸怀让后人深深敬佩。

九州繁华未得归,欧阳修致仕卒葬未归江西,他的勇敢和正义,永远在历史上留存。

江西文人故事30字

江西文人故事30字

江西文人故事江西是个人杰地灵的地方,自古就名人辈出,有伟大的变革家——王安石、田园诗人之宗——淘渊明、理学集大成者——朱熹、北宋文坛领袖——欧阳修、著名民族英雄——文天祥、七岁能文十四岁中进士的”神童”婉约词人代表——晏殊等众多文人墨客......1.王安石(北宋)王安石(1021-1086),江西抚州临川人。

中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改革家。

王安石历任扬州签判、鄞县知县、舒州通判等职,政绩显著。

熙宁二年(1069年),任参知政事,次年拜相,主持变法。

2.黄庭坚(北宋)黄庭坚(1045~1105),洪州分宁(今江西修水)人。

字鲁直,号山谷,又号涪翁。

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盛极一时的江西诗派开山之祖,与杜甫、陈师道和陈与义素有“一祖三宗”(黄庭坚为其中一宗)之称。

与张耒、晁补之、秦观都游学于苏轼门下,合称为“门四学士”。

生前与苏轼齐名,世称“苏黄”。

3.解缙(明朝)解缙(1369-1415),江西吉安吉水县人。

字大绅,缙绅,号春雨,喜易,谥文毅,汉族,解缙自幼颖悟绝人,他写的文章雅劲奇古,诗豪宕丰赡,书法小楷精绝,行、草皆佳,尤其擅长狂草,与徐渭、杨慎一起被称为明朝三大才子,也是明朝首辅大臣。

4.文天祥(南宋末)南宋状元文天祥(1236~1283),江西庐陵(今江西吉安)人。

字宋瑞,号文山。

南宋末政治家、文学家,爱国诗人,抗元名臣、民族英雄,与陆秀夫、张世杰并称为"宋末三杰",是中国古代十大忠臣之一。

著有《文山诗集》、《指南录》、《指南后录》、《正气歌》等。

5.朱熹(南宋)朱熹(1130~1200),江西婺源人。

字元晦,后改仲晦,号晦庵,别称紫阳,宋朝著名的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诗人,闽学派的代表人物,儒学集大成者,世尊称为朱子。

6.曾几(宋代)历任江西、浙西提刑、秘书少监、礼部侍郎。

曾几学识渊博,勤于政事。

他的学生陆游替他作《墓志铭》,称他“治经学道之余,发于文章,雅正纯粹,而诗尤工。

欧阳修致仕卒葬未归江西刍议

欧阳修致仕卒葬未归江西刍议

欧阳修致仕卒葬未归江西刍议一千多年前,欧阳修在江西古献县出生。

他活跃在两晋南北朝时期,凭借自己的才华屡获褒誉,成为当时的文豪们的偶像。

没想到,在欧阳修终年追求文学备受尊崇的时候,也有人把欧阳修称为“仕卒”,因为他曾多次被聘请为诸侯的官员,受不少贵族们的影响。

欧阳修终其一生在江西古献县,但他对当地并不满意。

他收集各种古代文学著作,着重研究唐诗,尤其是唐诗中讽刺和思想的视角。

他期望通过这些著作,改善江西当地的社会现实,尽力推动当地的文化发展。

由于欧阳修的身份复杂,一方面他作为仕卒凭借自己的努力在政治上取得了不少成就,而另一方面他也努力发展文学,赢得名望。

他一生精力无法分散,最终造成了身心的双重劳累,没能奉献晚年给自己的社会。

死后,朋友和追随者纷纷前往江西古献县,为他举行了隆重的葬礼,深表悼念。

可惜,欧阳修却未能看到自己的仕卒生涯令江西古献县文化振兴的结果。

欧阳修的事迹让人们想起了一个重要的问题:一个人能否做到仕卒和文人两者兼顾?我们认为,欧阳修通过探索和实践自己的理想,深刻地体现了当时部分社会人士努力维持正义和维护文学兴盛的决心。

他的理念也让当时的人们认识到,作为一个老百姓,应该学习和尊重古代文学文化,从而获得人生的意义。

但古献县的文化蓬勃发展,欧阳修也终究未能回到江西,又逃不出其一生的命运。

他的精神,却永远激励着古献县和江西古献县的文化文学发展成长,史书中载述着他熠熠生辉的壮举,让我们记住了他未能回家般的归途。

“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

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这就是欧阳修写的《欧阳公致仕卒葬未归江西刍议》中的内容,充分展示了欧阳修的渴望,人们在阅读他的文学作品时,能感受到他期望回家的思念和温暖,这正是他生前所奠定的象征,已经被人们永远记住了。

欧阳修的追思活动,也让我们看到,当地的社会发展至今,他的作品已经成为了当地文化的一种基石,他的创作精神也已经令社会变得更加繁荣昌盛,使得人们在思想交流方面也更加开放。

欧阳修自述世系文在吉安发现(附图)

欧阳修自述世系文在吉安发现(附图)

二、教学设想 《赤壁赋》是苏轼被贬黄州之际写的名篇佳作,语言精练优美,充满了诗 情画意而又凝聚着关于人生态度问题的思考。在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的基 础上,教师要引导学生关注苏轼豪放洒脱的的性格、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激发学生形成积极乐观的意识,从而在面对现实生活中的不如意时,能够保 持教为积极的心态。 三、走入《赤壁赋》 (一)知人论世有备而学 为帮助学生顺利理解文章内容,课前我首先布置同学通过自己翻阅手头参 考书、上网等手段了解与《赤壁赋》相关的苏轼写作本文时的经历和背景, 然后让学生将自己收集到的信息进行处理,写在投影片上,教师选择其中与 本课教学目标关系紧密的在课堂上投影。例如: ——苏轼因“乌台诗案”被捕入狱,被贬黄州,名义上是团练副使,实际上 “罪人”,宋神宗规定他“不得擅去安置处”“不得签署公事”,应“思故而自新”, 可以说他当时几乎丧失了人生自由,但他没有消沉颓废,而是以乐观豁达的 精神面对人生的风风雨雨,并给后人留下了《赤壁赋》等名篇佳作。(高二 2 庄月芬) (二)整体感知披文入情 《赤壁赋》是高中第三册的课文,同学们在高一已经接触了不少文言文, 有了一定的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因此我给他们一节课的时间,借助注 释,利用《古汉语常用字字典》、《教学辅导书》等,自主、合作解决阅读障 碍,疏通文意,积累文言知识。学生只有整体感知文本,熟悉文本内容,才 能披文入情,理解文本的深邃内涵,为下一步的探究奠定一个坚实的基础。 (三)创设情境各抒己见 通过创设问题情境,我引导同学们走近苏轼、走进《赤壁赋》,去体会、感
公《史记》、郑玄《诗谱》,略依其上下旁行,作为谱图”。创立了经后世沿用 相习近千年之久的“欧阳氏谱”世系谱图记述方法。“如此则子孙虽多而不乱, 世传虽远而无穷,此谱图之法也”。北宋熙宁三年(公元一七年),欧阳修 手书并立于故乡永丰县沙溪,至今尚完好的“泷岗阡表碑”,其碑阴就镌刻了 “欧阳氏世次表”。这篇“文忠公谱图序”的发现,进一步证实了欧阳修是我国 古代谱学开一代风气之先的集大成者。 《续修安福令欧阳公通谱》是以欧阳修九世祖,唐时出任安福县令的欧阳 万为一世祖编修的。清乾隆状元、中宪大夫、时任江西学政的金德瑛手书谱 序,共收录杨万里、解缙、罗洪先、施闰章等历代名流所作序、表、记、传 数十篇,刊载有欧阳修画像。 有关学者对该谱和“文忠公谱图序”精心研读后认为,它不仅为我国古代谱 牒学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早期史料,也为深入研究欧阳修家族历史和生平、 道德理念和文章以及思想发展历程,提供了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份具有实证价值的重要参考资 料。 《人民日报海外版》(2001 年 01 月 13 日第二版) 欧阳修画像 欧阳修自述世系文 出入《赤壁赋》 一、教学背景 新语文课程强调:“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 向”,使学生“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 界”“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

欧阳修致仕卒葬未归江西刍议

欧阳修致仕卒葬未归江西刍议

欧阳修致仕卒葬未归江西刍议欧阳修,字文熙,晚唐抒情诗人,性情坚毅,擅长文字表达,抒发自己的悲情和思乡之情,曾写下众多佳作,其中《欧阳修致仕卒葬未归江西刍议》是其最著名的诗作之一。

《欧阳修致仕卒葬未归江西刍议》记叙了欧阳修为官,被远赴任务所迫已半辈子未归家乡,未到之时内心便无比渴望,无法言喻,当欣然聆听到故乡江河湖海的声音时,又感到一种失落欲狂,不得不轻声叹息,这种现实中可能会出现的天灾,让现今的人们更加懂得价值家乡的重要性,家国的深情,以及感受到政府的崇高责任。

欧阳修致仕卒,尽管未归,但家乡深情的感召却仍深植他的内心,情感复杂,无以言表。

他想要回家,却又不能回家,心有不甘,自责萦绕心头,他倍思赤子之心,与家乡再续牵绊,而他痛苦懊悔的情怀,也得以借助诗词行文来抒发。

在欧阳修的诗文中,无论是抒发思乡之情,还是宣传爱国之志,都蕴藉着无比真情实感。

此诗歌把家乡深深地刻画了出来,它将爱国精神和思乡之情完美结合,让欧阳修的爱国情怀深沉而振奋人心。

从长远的家国观念出发,以及对家乡的深情,欧阳修的诗文更能激起人们对家国祖国的深情,对于保护生态、整治污染等社会问题也有更多的认识。

欧阳修生活在一个充满战乱灾害的年代,他痛恨战争,他惧怕灾变,他深知国家文化没有安定的基础就不能建立。

比如,他在《欧阳修致仕卒葬未归江西刍议》中写道:“叹我离乡半辈子,百事无处议。

”他痛恨自己不能永久地把握家乡的安全,他的爱国热情,以及他的诗文,都令人动容。

正是这种爱国的情怀,让欧阳修的诗文洋溢着生机与活力,他的诗句中散发着崇高的爱国情怀,他将国家祖先的梦想,家乡的风土人情永久保存在诗中,让读者感受着那遥不可及的家乡温暖也受到爱国之心的抚慰。

带着欧阳修的爱国之心,我们今天,应该文明绿化自己的家乡,以及尊重他人的家乡,让家乡更加美丽有爱,用行动实现欧阳修的梦想,让我们的家乡和祖国更加和谐安宁。

欧阳修: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领袖

欧阳修: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领袖

欧阳修: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领袖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号醉翁,晚年号六一居士,吉州永丰(今江西吉安)人。

唐宋八大家之一,是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领袖,一生以文章冠天下。

欧阳修幼年时父亲就去世了,母亲艰辛地抚育他读书。

仁宗天圣八年(1030年)他考中进士,次年任西京(今洛阳)留守推官,与梅尧臣、尹洙结为至交,互相切磋诗文。

景佑元年(1034年),他应召试学士院,被授任宣德郎,充馆阁校勘。

景佑三年,范仲淹上章批评时政,被贬饶州,欧阳修为他辩护,被贬为夷陵(今湖北宜昌)县令。

康定元年(1040年),欧阳修被召回京,任馆阁校勘,后知谏院。

庆历三年(1043年),范仲淹、韩琦、富弼等人推行“庆历新政”,欧阳修参与革新,提出了改革吏治、军事、贡举法等主张。

庆历五年,范仲淹、韩琦、富弼三人相继被贬,欧阳修也被贬为滁州(今安徽滁县)太守。

至和元年(1054年),他奉诏入京。

嘉佑二年(1057年),欧阳修以翰林学士身份主持进士考试,提倡平实的文风,录取了苏轼、苏辙、曾巩等人,他的主张对北宋文风的转变很有影响。

嘉佑五年(1060年),欧阳修担任枢密副使,次年任参知政事,以后又相继任刑部尚书等职。

英宗年间,因被蒋之奇等诬谤,他多次辞职,但是都未允准。

神宗熙宁二年(1069年),王安石实行新法,欧阳修对变法持反对意见,对青苗法曾表异议,且未执行。

熙宁四年(1071年),他以太子少师的身份辞去朝廷职务,隐居于颍州。

神宗熙宁五年(1072年),病逝于家,谥文忠。

欧阳修前期的政治思想,反映了中小地主阶级的利益,对当时经济、政治和军事等方面的严重危机,有较清醒的认识。

他主张除积弊、行宽简、务农节用,与范促淹等共谋革新。

晚年随着社会地位的提高,思想渐趋保守,对王安石部分新法有所抵制和讥评;但比较实事求是,和司马光等人的态度是不尽相同的。

欧阳修在中国文学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作为宋代诗文革新运动的领袖,他的文论和创作实绩,对当时以及后代都有很大的影响。

欧阳修关于吉安的诗

欧阳修关于吉安的诗

欧阳修关于吉安的诗
嘿,朋友!今天咱们来聊聊欧阳修和吉安的那些事儿,特别是他写的关于吉安的诗。

你知道吗?欧阳修可是大文豪呢,他的笔触就像魔法棒,能把吉安的美展现得淋漓尽致。

有一首诗叫《寄题沙溪宝锡院》,里面写着“为爱江西物物佳,作诗尝向北人夸。

青林霜日换枫叶,白水秋风吹稻花。

”你瞧,这把吉安的秋景描绘得多美呀!枫叶红了,稻花飘香,光是读着都能感觉到那股子秋意和丰收的喜悦。

还有呢,他的《游石子涧》里说“谁知病太守,犹得作茶仙。

”感觉他在吉安的日子,就算身体有点小恙,心情也还是很惬意的,还能当个悠闲的“茶仙”。

欧阳修笔下的吉安,不光有美丽的景色,还有浓浓的生活气息。

就好像他不是在写诗,而是在跟咱们唠家常,分享他在吉安看到的、感受到的一切。

他写的这些诗,让咱们好像也跟着他走进了吉安,看到了那青山绿水,闻到了那稻花香,体会到了那份宁静和美好。

想象一下,他在吉安漫步,看到啥好玩的、好看的,就赶紧写下来。

这得多有意思呀!
感觉吉安在他的诗里,就像是一个藏着无数宝藏的神秘乐园,每一处都让人惊喜。

咱们读着他的诗,就像是跟着他一起在吉安游玩,那种感觉,简直太棒啦!
怎么样,是不是觉得欧阳修写的关于吉安的诗特别迷人?下次咱们再一起细细品味更多的美好!。

宋朝的江西文人

宋朝的江西文人

宋朝的江西文人宋朝的江西文人宋代著名文学家欧阳修曾以诗人的激情和十分自豪的口吻夸赞自己的故乡:“为爱江西物物佳,作诗尝向北人夸”;“区区彼江西,其产多材贤”。

如果剔除个人的感情因素,我们可以看到,早在北宋时期,江西文化的繁盛,就已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

夏汉宁刘双琴晨报记者万思/整理两宋文坛的“江西现象”江西文化经过东晋至隋唐五代数百年的酝酿,到了两宋时期得以迅猛的发展。

两宋时期堪称是江西文化最为繁荣的时期,其中文学的繁荣便是一个突出的标志。

宋代江西文学异彩纷呈的景象,构成了两宋文坛一道灿烂的风景线。

据《全宋诗》、《全宋词》、《全宋文》统计,活跃在两宋时期,并有作品传世的文学家共有约16813人,其中有籍可考的有10263人,在已知籍贯的文学家中,江西籍文学家就有1322人,占总人数的7.86%,仅次于浙江、福建,居全国第三;《四库全书》收录宋人别集近400部,江西籍文学家别集有83部,占总数的20%多;《两宋名贤小集》共录两宋文学家157家,江西籍文学家录41家,占总数约27%,而这41家还未包含欧阳修、王安石、黄庭坚、杨万里、刘辰翁、文天祥等人。

在这众多的江西籍文学家中,有不少是两宋文坛中的大家或文坛领袖、或开宗立派者,如:二晏父子、欧阳修、曾巩、王安石、黄庭坚、杨万里、姜夔等等,这些文坛巨臂不仅支撑起两宋江西文学的天空,他们还是耸立在宋代文学版图中的一座座高峰。

对于出现在两宋文坛的“江西文学现象”,自宋代以来,文人就已经敏感地有所觉察,除欧阳修对江西文学给予热情的关注外,宋人倪朴在《筠州投雷教授书》中对此也有过更详细的叙述。

黄次山在南宋绍兴十年(1140年)撰写的《重刻临川文集序》中,也曾论及了江西地域文学现象,称“艺祖神武定天下,列圣右文而守之,江西士大夫多秀而文,挟所长与时而奋”,序文所论北宋九位著名文学家中,有五位就是江西人。

此外,南宋人李道传等在《谥文节公告议》中,由杨万里而论及宋代江西的文学家时也说:“国朝文章之士,特盛于江西……求之他方,未有若是其众者。

江西名人故事

江西名人故事

江西名人故事篇一:江西名人徐孺子故事徐孺子(公元97—168年),即徐稺(徐稚),字孺子,豫章南昌(今南昌市高新区北沥徐村)人。

是我国东汉时期著名的高士贤人,经学家,世人称“南州高士”。

徐孺子一贯崇尚“恭俭义让,淡泊明志”,不愿为官而乐于助人,被人们尊称为“南州高士”和“布衣学者”,成为千秋传颂的“人杰地灵之典范”徐孺子九岁的时候,曾经在月光下玩耍,有人对他说:“如果月亮里面什么也没有,会更加明亮吧?”徐孺子说:“不是这样的。

就像人的眼睛里有瞳仁,如果没有瞳仁,一定什么都看不见。

”徐孺子家境贫穷,亲自耕作种植庄稼,不是自己劳动的果实不吃。

汉时使用铜镜。

徐孺子会磨镜技术。

他利用假期外出为人磨镜,挣点钱来补足生活和办学费用,并请教各地磨镜名师,提高自己的技术水平。

如今看来,徐孺子也算是一位“赤脚教师”了。

学生们深受他的影响。

读书堂周围都是竹子。

读书之余,徐孺子带着学生,砍竹子,削枝叶,破篾片,编鸡笼,拿到集市上去卖,其收入代替学费。

很多穷人的孩子,格外勤快,挣的钱更多,几乎用不着从家里拿钱了。

他们还用竹子引来泉水,做饭洗衣,减少挑水之劳。

徐孺子的启蒙老师是唐檀。

唐檀,后汉豫章南昌人,字子产。

少游太学,习《京氏易》、《韩诗》、《颜氏春秋》,尤好灾异星占。

后还乡里,教授百余人。

徐孺子是他的得意门生。

学校就是设在山青水秀、环境优美的槠山。

这里离孺子家只有数里之远。

孺子常从家里带来工具,帮助老师砍柴、种菜、修理桌椅板凳,深得唐檀的喜欢。

一次,同学们在月下游戏,有人对孺子说:“假如月中没有东西,肯定会更明亮吧?”孺子说:“不对。

比如人眼中有瞳子,没有黑眼珠的眼睛肯定不会明亮。

”唐檀听了,乐不可支,说:“从小就能这样思考问题,长大后一定是个栋梁之材。

”唐檀到了老年,经常疾病缠身。

徐孺子经常四处寻找名医,为老师看病抓药,日夜服侍恩师身边。

唐檀病故后,孺子又牵头集资,为穷困潦倒的老师安排丧事。

几年之后,徐孺子在唐檀教书的地方,继承了老师的教学事业,并发扬光大。

欧阳修:走进欧阳修故里

欧阳修:走进欧阳修故里

欧阳修:走进欧阳修故里欧阳修:走进欧阳修故里天穿过丘陵中一条僻静的小路,便是庐陵古镇沙溪西阳宫——欧阳文忠公故里。

欧阳修自谓庐陵不知想到欧阳修,想到他一生坎坷的命运,我的心抖了一下,或许命运真有某种宿命般的暗示,他这一生虽也曾有过官拜枢密副使、参知政事、刑部尚书的短暂辉煌,而更漫长的岁月都是在一贬再贬的贬官生涯中度过的。

自他二十出头高中进士任西京留守开始,一贬夷陵,二贬滁州,以后便接二连三地再贬扬州、颍州、应天府、毫州、青州,年过花甲时仍难免遭受诬谤,由刑部尚书贬知蔡州。

他一生历仁宗、英宗、神宗三朝,一生都与各种讥谗、误解、中伤、诬陷、诽谤如影相随。

如果换一个人,不知死过多少回了,也不知会对这个世界怀有怎样的刻骨仇恨和阴沉变态的心理了,然而欧阳修一生都无怨无悔,宽容豁达而充满诗意地活着,甚至可以说,他在不断的失败中又最完美地实现了自我。

对一个人的领悟往往要从他人生的第一个出发地开始,回溯他最初的精神源头。

现在我已走近了这个源头,我感觉这是一种内心的抵达,不是为了来看风景而是为了探访一个人的心灵。

眼前的他,一甚一定对于少年欧阳修,早逝的父亲是他的另一本书,一本必读的书。

从母亲嘴里,他知道父亲也曾做过官,官不大,但是个好官,也是个穷官,要不孤儿寡母在他死后何致如此受穷。

但作为妻子,她对死去的丈夫充满了自豪。

一个人的寿命不在长短,一个人做官不在大小,一个人当官不在发财,为的是多积德,多做好事。

这是一个少年最初懂得的最朴素的人生哲学,也是他一生都不会忘怀的。

而让他刻骨铭心的是一次母亲告诉他,父亲活着,常常在烛光下熬夜审阅案卷,有时忽然停下来长吁短叹,问他为何叹气,他说有一个人判了死刑,他想在案卷中为这个人找一条生路,而又实在找不到地许多事在一个少年的心头潜移默化,也许等到后来才会逐渐发现。

欧阳修是继包拯之后的龙图阁大学士,官拜刑部尚书,可谓已主宰普天之下的生杀予夺之权。

说包拯是青天,其实更是个酷吏,每每于深受冤遭屈有皇帝有这样的赦免权。

欧阳修心系百姓的故事

欧阳修心系百姓的故事

欧阳修心系百姓的故事(实用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范文,如合同协议、演讲稿、策划方案、报告大全、条据文书、公文素材、教育资料、散文诗歌、作文大全、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sample texts for everyone, such as contract agreements, speech drafts, planning plans, report summaries, documentary documents, official document materials, educational materials, prose and poetry, essay summaries, and other material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stay tuned!欧阳修心系百姓的故事欧阳修心系百姓的故事欧阳修是在宋代文学史上最早开创一代文风的文坛领袖。

随州 成就欧阳修文艺青年的美誉

随州 成就欧阳修文艺青年的美誉

随州成就欧阳修文艺青年的美誉随州:成就欧阳修文艺青年的美誉一代文豪欧阳修与随州有不解之缘,在某种程度上讲,随州可以说是欧阳修的发迹地。

欧阳修(1007-1072)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史学家。

祖籍吉州庐陵(今属江西省永丰县),生于绵州(今四川省绵阳市)。

字永叔,号醉翁,又号六一居士。

四岁丧父,母郑氏携至随,靠其叔父欧阳晔(时任随州推官即审判官)为生。

因家贫无纸,其母常以荻杆(荻草,似芦苇)划地教他识字(“以荻画地”或“荻画学书”的典故出此)。

稍长,借书抄诵。

曾到随州城南大姓李家(李尧辅)借阅韩愈文六卷攻读,立志以韩愈为典范,对其走上文学道路产生较大影响。

宋仁宗天圣元年(1023年)欧阳修在随州乡试中落榜。

史载欧阳修在作《左氏失之诬论》一文时,因个别韵脚超出了官韵的规定范围,考官泥古不化,结果欧阳修未中。

据魏泰《东轩笔录》卷十二:欧阳文忠公年十七,随州取解,以落官韵而不收。

两年后再试,再次名落孙山。

不久拜汉阳军胥偃为师并恩师随到京师汴梁(今河南开封市)。

天圣四年(1026年)由胥偃荐举赴国子监应试,获第一名,赴国学解试,又获第一。

天圣八年(1030年)中进士。

经过御试,中第十四名。

被授予将仕郎,试秘书省校书郎。

次年任西京(今洛阳)留守推官,景佑元年(1034年),召试学士院,授任宣德郎,充馆阁校勘。

景佑三年(1036年),范仲淹因上章批评时政,被贬饶州,欧阳修为其辩护,被贬为夷陵(今湖北宜昌)县令。

康定元年(1040年),欧阳修被召回京,复任馆阁校勘,后知谏院。

庆历三年(1043年),范仲淹、韩琦、富弼等人推行“庆历新政”,欧阳修参与革新,提出了改革吏治、军事、贡举法等主张。

曾致书高若讷《与高司谏书》,责其不谏,要求在政治上有所改良。

庆历五年,范仲淹、韩琦、富弼等人相继被贬,欧阳修也被贬为滁州(今安徽滁州)太守。

后出任扬州、颍州(今安徽阜阳)、应天府(今河南商丘)知州。

至和元年(1054年)八月,奉诏入京,与宋祁同修《新唐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欧阳修的江西情节皇祐四年(1052年),欧母郑氏夫人病逝。

第二年,欧阳修扶护母亲灵柩归葬永丰沙溪。

这次故乡之行后,欧阳修就再也没有回过沙溪,对此,有不少人感到大惑不解,甚至对欧阳修进行责难。

如,洪迈在读了欧阳修《思颍诗》二序之后,曾大发感慨:‚……公次年致仕,又一年而薨。

其逍遥于颍,盖无几时,惜无一语及于松楸之思。

崇公惟一子耳,公生四子,皆为颍人,泷冈之上,遂无复有子孙临之,是因一代贵达,而坟墓乃隔为他壤。

予每读二序,辄为太息。

‛(洪迈《容斋续笔》卷十六)再如,罗大经在《鹤林玉露》卷五中,以引述的方式,传递了这样一种带有谴责意味的‚舆情‛:‚然公自葬郑夫人之后不复归故乡……前辈议其无回首敝庐、息肩乔木之意。

近时周益公归休,尹直卿以诗贺之云:‘六一先生薄吉州,归田去作颖昌游。

我公不向螺江住,羞杀青原白鹭洲。

’‛宋以后,这种不理解的议论亦常见于文献之中,如元代江西崇仁人吴澄,曾以崇敬之心撰写了一篇有关欧阳修双亲坟园的文章,这就是《西阳宫记》。

在这篇文章中,吴澄由称赞欧阳修的文章,转而写到韩愈与欧阳修同为幼年而孤这一事实,写到此,作者笔锋陡转:‚昔韩子二岁而孤,先世坟墓在河阳,时或往省;欧阳子四岁而孤,二亲俱葬吉永丰之泷冈,终身不能一至。

‛接着,作者为此作了如下分析:‚崇公之葬距越国之葬踰四十年,越国之葬距文忠之薨又二十六年,六十年间欲如韩子之一省坟墓而不可得。

‛对于上述这种看似客观的分析,《江西通志》(雍正版)的作者却不认同,他们虽然选登了这篇序,但却在文末加了这样一段很有意思的按语:‚《文忠年谱》,皇祐五年癸巳,公年四十七。

八月,自颍川护母丧归葬吉州之泷冈,胥杨二夫人祔焉,是冬复至颍。

嘉祐七年,公遣兄子嗣立告皇妣太夫人墓文:修不孝之罪,不获躬亲省视松栢者于兹十年,无岁不请于朝,而讫不获命。

则此文谓公终身不能一至泷冈,又谓六十年间欲如韩子之一省坟墓而不可得者,误也。

‛其实,在《江西通志》之前,即有学者发表过相似的观点,如元代人欧阳玄在《送振先宗丈归祖庭》小序中就说:‚欧阳公晚年乞守洪州,累表不得请,于是归江右之志遂不果。

余诗所谓其居偏方,熟于欧文者能知之。

盖公之不归庐陵,其志深有可谅者矣。

‛明代人王祎在《送笪生序》中则认为:‚情有不得已,故礼有常又有变也。

昌黎韩子、庐陵欧阳子,唐、宋二大儒也。

韩子幼孤,仕居于京,先世坟墓之在河阳者,或时往省而已;欧阳子葬其亲于乡,而宦留中朝,又居颍上,盖终身不复返其乡焉。

是皆情之不得已,处乎礼之变者也。

‛以上所引资料涉及了这样一个问题,即欧阳修对其双亲坟园的态度问题。

关于这个问题,欧阳玄、王祎及《江西通志》的作者已做了合乎情理的说明,这里我们还可征引几条资料加以说明:一、关于西阳宫的命名。

宋人曾敏行在《独醒杂志》卷二中记云:‚两府例得坟院。

欧阳公既参大政,以素恶释氏,久而不请,韩公为言之,乃请泷冈之道观,又以崇公之讳,因奏改为西阳宫,今隶吉之永丰。

‛类似的记载还有不少,如毕仲游《代欧阳考功撰西阳宫记》等等。

通过这些记载,我们可以看到这样一个事实——欧阳修为了自己父母坟园的命名,向朝廷呈递了‚专题报告‛,这也说明对于自己双亲坟园他是非常在意的。

二、请专人看守坟园。

在毕仲游代写的西阳宫记一文中载:‚因使世昌守之,奏复其宫,额曰‘西阳’,及居二府,又请间岁度道士一人,距今三十年,宫之门堂庑舍井廪庖湢皆备……‛在请专人照看坟园外,欧阳修还常常写信叮嘱家中亲属帮忙看护坟园,如在《与十四弟焕》其二中,就曾殷殷嘱托十四弟:‚诸大小坟域,且望更与挂意照管。

‛宦海漂游,远离故乡,但是,安葬在故乡的双亲坟园却常在他心头牵挂,唯有托亲朋看护,才能于心稍安。

三、精心修改《先君墓表》。

熙宁三年(1070年),年已六十四岁的欧阳修,将早就写好的《先君墓表》进行精心修改,重名为《泷冈阡表》。

关于阡表,曾留下了不少传奇般的故事,如《筠廊偶笔》就曾记录一则关于《泷冈阡表》的奇闻:‚欧阳文忠公泷冈阡碑为龙神借观事甚奇,黄鲁直《檄龙文》云:臣黄鲁直谨言,臣闻天子诏修永叔以三月三日趋朝,钦承皇上深宠锡,以重爵推以峻位,加恩三世,着其褒辞以赠。

修命石氏镌之,故刻《泷冈阡表》、世次碑,乃雇舟载回。

五月十三日至鄱阳湖,泊舟庐山之下,是夜一叟同五人青衣大带来舟,揖而言曰:‘闻公之文章盖世,水府愿借一观。

’自谓龙也,请碑入水遂不见焉。

惟阴风怒号,淡月映空,修惊悼不已,坐以待旦。

黎明起,谕直时知泰和令,以同邦之谊,命直为文以檄……书毕,投檄湖中,忽空中语曰:‘吾乃天丁也,押服骊龙往而送至永丰沙溪,勅赐文儒读书堂之南龙泉坑而交也。

’文忠公归家扫墓,但见坑中云雾蒙蔽,虹光烁空,往视一大龟负碑而出,倐忽不见,惟碑上龙涎宛然在焉。

乃起臵于崇国公墓前,俾垂不朽,呜呼!文能动龙,孝足感天……‛(引自李光暎《金石文考略》卷十三)类似的记载还有很多,而且流传至今。

如果消解这些故事中的神话或虚妄色彩,我们完全可以体会到垂暮之年的欧阳修对自己父母的深情:他要在最后的时光,完成一个久藏于心的愿望,这就是要将父母事迹刻于碑阡,立于西阳宫,哪怕是经历千辛万苦,都在所不惜。

四、葬于新郑非其本意。

在欧阳修的心中,还深藏着一个秘密,这就是自己百年之后,也要葬回故乡,永远陪伴在父母的身旁。

曾敏行《独醒杂志》卷三云:‚欧阳公之父崇公与母韩国太夫人皆葬于沙溪泷冈,胥、杨两夫人之丧亦归祔葬。

公辞政日屡乞豫章,欲归省坟墓,竟不得请,里中父老至今相传云,葬夫人时,尝指其山之中曰:‘此处他日当葬老夫。

’后葬于新郑,非公意也。

‛遗憾的是,欧阳修的这个心愿因为种种原因而未能实现。

五、七次奏请回江西任职。

欧阳修曾经七次向朝廷提出申请,要求回到江西洪州任职,而申请的主要理由之一,就是他在嘉祐二年(1057年)第一次呈《乞洪州劄子》时所说的:‚兼臣乡里在吉州,昨于丁忧持服时,归葬亡母,荒迷之中,庶事未备,本期服阕还朝上告圣慈,乞一近乡州郡,贵得俸禄,因便营缉,而自叨禁职,荏苒岁时,贪宠忘亲,此又人子之责也。

‛虽然欧阳修有这样恳迫之心,但他这一请求始终没有得到朝廷的批准。

由上述坟园问题,自然可引发出欧阳修与江西的情感问题。

因为如果像有些人所揣测的那样,欧阳修连自己父母在故乡的坟茔都不在意,那么,他对江西又会有什么感情呢?其实不然,上文所述已经证明欧阳修不仅不是那样的人,相反,他将父母以及胥、杨二夫人葬回故乡,这本身就说明他对故乡的认同和眷恋。

还有一个有趣的现象可以证明这一点,即欧阳修的著述其署名绝大多数是署‚庐陵欧阳修‛,而人们也常将他称为‚庐陵‛、‚庐陵公‛、‚欧阳庐陵‛等。

正是因为有了对故乡庐陵的这份情感和认同,所以他很自然地将这种情感、这种认同作了进一步的延伸,从而扩展到了整个江西,形成了他对江西独有的情结。

欧阳修这种江西情结主要表现为:其一,对江西人才的关注、培养和奖掖。

曾经历过科举挫折的欧阳修,在天圣八年(1030年)的科举考试之所以能够金榜题名,实在是因为另一位江西人的‚慧眼识英雄‛,此人便是当年的主考官晏殊。

有趣的是,二十七年之后,也就是嘉祐二年(1057年),欧阳修担任主考官时,江西才子曾巩终于得以成功。

曾巩在此之前,就与欧阳修来往甚密,其古文创作也常得到欧阳修的指点,正是这种亲密的师生关系,也为此次科考留下了一段佳话:‚欧阳作省试知举,得东坡之文惊喜,欲取为第一人。

又疑其门人曾子固之文,恐招物议,抑为第二。

‛(杨万里《诚斋诗话》)当然,得到欧阳修关注的江西人并非曾巩一人,像王安石、刘恕、刘攽、刘敞、吴子京等人,都曾得到了欧阳修的关心、奖掖或荐举。

对于江西人才涌现的状况,欧阳修既感欣喜,且引以为豪:‚古士不并出,百年犹比肩。

区区彼江西,其产多材贤。

‛(《送吴生南归》)便是其心情的真实写照。

其二,对江西贤士的褒扬。

最具代表性的便是他的《庐山高赠同年刘中允归南康》诗,此诗除了对庐山风景的讴歌,更隐含了作者对自己的同乡及同榜进士刘涣刚直不阿品格的赞扬:‚涣,字疑之。

为颕上令,以刚直不能事上官弃去。

家于庐山之阳,时年五十,欧阳修与涣同年进士也,高其节作《庐山高》诗以美之。

‛(《宋史》卷四百四十四)将刘涣这位并不显赫的同乡、同年,与闻名于世的庐山融合在一起,赞美庐山,便是赞美刘涣,把江西的山与江西的人相互交融,这实在是对一种气节的赞美和呼唤——这就是清高刚直,而这种气节又恰恰是很多江西士人所潜藏的特质。

其三,对江西风物的宣传和推介。

在《寄题沙溪宝锡院》一诗中,欧阳修曾充满得意之情写道:‚为爱江西物物佳,作诗尝向北人夸。

‛确实,出于对江西的热爱,欧阳修对江西的风物特产都做了热情的宣传和推介,如,欧阳修就曾对产于江西修水的双井茶作诗赞美:‚西江水清江石老,石上生茶如凤爪。

穷腊不寒春气早,双井芽生先百草。

白毛囊以红碧纱,十斤茶养一两芽。

长安富贵五侯家,一啜犹须三日夸。

‛(《双井茶》)他不仅作诗赞美双井茶,而且还撰文详细介绍了此茶的保存方法:‚景祐已后,洪州双井白芽渐盛,近岁制作尤精,囊以红纱,不过一二两,以常茶十数斤养之,用辟暑湿之气,其品远出日注上,遂为草茶第一。

‛(《归田录》)再如,欧阳修在《归田录》中对金橘的宣介:‚金橘产于江西,以远难致,都人初不识。

明道、景祐初,始与竹子俱至京师,竹子味酸,人不甚喜,后遂不至。

而金橘香清味美,臵之罇俎间,光彩灼烁,如金弹丸,诚珍果也。

都人初亦不甚贵,其后因温成皇后尤好食之,由是价重京师。

余世家江西,见吉州人甚惜此果,其欲久留者,则于菉豆中藏之,可经时不变。

云橘性热而豆性凉,故能久也。

‛对家乡物产如此感兴趣,或许只能用一句话来形容,这就是典型的‚移情效应‛——因为对江西风物特产的情有独钟,正体现了游子对故乡的深情厚意。

江西是欧阳修的家乡,欧阳修也深爱着自己的家乡。

‚梦寐江西未得归,谁怜萧飒鬓毛衰。

莓苔生壁图书室,风雨闭门桃李时。

得酒虽能陪笑语,老年其实厌追随。

明朝雨止花应在,又踏春泥向凤池。

‛可以这样说,这首题为《寄阁老刘舍人》的诗,正是欧阳修江西情结最真实、最形象的表露。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