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包头市第四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精校精品 Word版含答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包头四中高二年级第一学期月考
历史学科试题
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
)
1.齐国稷下学宫聚居众多学者,无论其学术派别、资历等如何,都可以自由发表自己
的学术见解,为先秦教育史和学术史揭开了新一页。
这反映时代主要特征是
A. 文化的下移
B. 社会大变革
C. 井田制瓦解
D. 科技的进步
2.春秋战国时期,孔子主张"仁"和"礼",法家强调"法"和"刑",老子强调自然的静态平
衡,墨子主张"爱无差等",杂家主张“治国公平”、“为民谋利”,这些主张的共同之处是
A. 重视协调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
B. 重视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
C. 都阐释了各自的“和谐”思想
D. 都主张“礼”、“法”并用
3.有学者认为,孔子在中国历史的形象先后大致经历了被“圣化”、“矮化”、“正
统化”、“神化”、“僵化”、“维新化”、“丑化”的过程,近似于七次洗礼。
其中对于“僵化”形象理解正确的是
A. 理学家们把孔子改造成“存天理,灭人欲”的政治说教者
B. 董仲舒提倡“罢黜百家,独尊儒术”,钳制了国人的思想
C. 春秋时期孔子维护周礼,不知变通,以迎合时代需要
D. 洋务派提倡“中体西用”,进一步强化儒家正统地位
4.战国时期墨家曾显赫一时,其最深刻的社会根源是
A.墨子主张"兼爱非攻"深得人们拥护
B.新兴地主阶级支持墨子的主张
C. 墨子主张选贤任能深得士人拥护
D. 封建经济发展,小生产者队伍扩大
5.《中华文化史》一书写道:“这一时期民本思潮的重心有二:在人类与自然关系(天、
人)方面,突出人的地位;在人类社会关系(君、民)方面,强调民的作用。
”这一时期
A. 周王成为天下“共主”
B. 百家争鸣局面出现
C. 儒学正统地位确立
D. 儒家伦理得到强化
6.汉朝初年,从汉高祖刘邦到汉景帝刘启的统治者,采取了“无为而治、轻徭薄赋”
的黄老治国思想,其主要原因是:
A. 道家学说是社会上最为流行的思潮
B. 儒家的仁政学说被统治者抛弃
C. 汉初经济凋敝,国力衰弱
D. 无为而治指无所作为、顺其自然
7.《董学特性新论》一书指出:“正如周桂钿先生所说,为统治者服务未必就是罪过,
这主要取决于统治者的性质。
武帝时西汉王朝正处于上升时期,有一定进步性。
”
在这里,作者引用周桂钿先生的说法,最有可能得出的结论是()
A. 应该肯定董仲舒的“大一统”思想
B. 应彻底否定董仲舒的“天人感应”“君权神授”思想
C. 儒家学说只为统治阶级上升时期服务
D. 周桂钿先生说法用意是全面继承董仲舒新儒学
8.董仲舒提出“天生民性,有善质而未能善,于是为之立王以善之,此天意也。
”该
观点
A. 确立了儒学的独尊地位
B. 主要体现“天人感应”的理念
C. 为君主受命于天提供了理论保障
D. 直接结束了各派思想平等竞争的局面
9.冯天瑜《中华文化史》:“尊儒兴学,制度教化,将教育、考试和选官三者结合……
自此以后作为正式文官制度确立起来。
”这种现象最早是在()
A. 春秋战国
B. 汉朝
C. 隋朝
D. 唐朝
10.在对待诸子之学的态度上,秦朝禁绝私学,独尊法家。
而西汉前期的统治者,则对
诸子之学实行兼容和开放的方针,并在政治实践中适时地选择有利于自己的思想理论。
材料主要说明
A. 皇帝的态度决定了学术的命运
B.思想文化的地位取决于政治需要
C. 诸子的地位影响了思想的传播
D.封建经济的发展促进了思想变化
11.孔子创立了儒家学派,孟子、荀子吸收了其他学派的合理成分,使儒学体系更加完
整,董仲舒糅合了道家、法家和阴阳五行家的一些思想,形成了新的儒学体系,宋明思想家融合了佛道思想来解释儒家义理,形成了以理为核心的新儒学体系——理学。
对材料揭示儒家思想不断发展完善的原因概括最准确的是
A. 历代统治者的需要与推崇
B. 儒家思想的开放与包容
C. 本土文化的滋养与融合
D. 秦汉以前的探索与选择
12.有学者认为“宋明理学虽有弊端但仍具有重要价值,在一定时期内具有历史进步
性”。
其“价值”主要体现在
A. 提出三纲五常,构建社会道德
B. 重塑社会伦理,维护社会稳定
C. 神化君主权威,维护专制统治
D. 杂糅三教思想,实现三教归儒
13.朱熹提出“存天理,灭人欲”,其中“天理”主要是指
A. 天体运行法则
B. 社会发展规律
C. 伦理道德规范
D. “天人感应”学说
14.葛兆光在《中国思想史》中论述理学时说:“思想成为原则,而原则又成为规则,
而规则又进入民众生活,当民众在这种规则中生存已久,它就日用而不知地成了‘常识’,任何违背常识的行为都将成为错误甚至罪孽。
”材料说明宋明理学
A. 主张先有理后有物
B. 教诲民众遵循“三纲五常”
C. 强调“存天理,灭人欲”
D. 实现世俗化、生活化
15.黄宗羲评价某先贤说:“先生之学,……出入于佛、老者久之。
及至居夷处困,动
心忍性,因念圣人处此,更有何道?忽悟‘格物致知’之旨,圣人之道,吾性自足,不假外求。
”该先贤是
A. 程颢
B. 王阳明
C. 朱熹
D. 王夫之
16.明末李贽说:“夫天生一人,自有一人之用,不待取给于孔子而后足也.若必待取
足于孔子,则千古以前无孔子,终不得为人乎?”其思想核心是
A. 否定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
B. 完全否定了程朱理学思想的是非观
C. 反对以孟子的是非为是非的思想
D. 主张是非标准应以时代变化而变化
17.明清之际,从李贽“穿衣吃饭,即人伦物理”,到黄宗羲“天下为主,君为客”,
再到顾炎武批判“私天下”,充分说明这一时期思想界的活跃。这一时期思想界活跃的主要原因是
A. 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
B. 西学传入中国、儒学受到批判
C. 君主专制强化、封建制度衰落
D. 自然经济解体、重农抑商破产
18.明清之际某思想家提出:“君子之为学也,……知天下之势之何以流极而至于此,
则思起而救之。
”“孔子之删述六经,即伊尹、太公救民于水火之心,……故曰:‘载之空言,不如见诸行事。
’”材料反映了该思想家
A. 反对盲从孔子
B. 力挽儒学危机
C. 维护理学正统
D. 主张经世致用
19.明末清初进步思想家王夫之、顾炎武、黄宗羲提出的进步思想的实质是
A. 彻底否定儒学
B. 对宋明理学的否定
C. 儒学思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发展
D. 把儒学改造成为资产阶级的思想体系
20.明清之际,出现了一些早期民主启蒙思想家,他们思想的共同特点是
A. 以“异端”自居
B. 具有朴素的唯物思想
C. 主张发展商品经济
D. 批判君主专制制度
21.在唐中期有了用硝石、硫磺、木炭制成火药的方法,至唐末用于军事,到宋代则出
现了“突火枪”等管形武器;战国时已有司南,后来人们用磁针制成了指南针,北宋用于航海;在印刷术方面,毕昇在唐代雕版印刷日臻成熟的基础上发明了活字印刷术。
上述材料突出说明宋代科技
A. 是对传统的继承创新
B. 居于世界领先地位
C. 与生产生活联系密切
D. 开始形成理论体系
22.拉尔夫的《世界文明史》记载:有这样一批文人,由于唐宋以来的科举中止,仕进
路途堵塞,……“适杂剧之新体出”,于是“以其有用之才”,“舒其拂郁感慨之怀”,表达他们在那个历史时代的悲愤、苦闷与抗争,……“遂为千古独绝之文字。
”材料说明了
A. 科举考试在元代的发展
B. 元杂剧兴盛的根本原因
C. 社会环境对文化发展的影响
D. 元杂剧空前绝后的历史地位
23.李约瑟在《中国科学技术史》一书中写到:“中国和它的西方邻国以及南方邻国之
间的交往和反应,要比一向所认为的多得多,尽管如此,中国思想和文化模式的基本格调,却保持着明显的、从未间断的自发性。
这是中国‘与世隔绝’的真正涵义。
”李约瑟认为,中国古代科技
A. 辉煌灿烂,曾经长期领先于世界
B. 具有明显的独创性
C. 未受到外来科技的影响
D. 卓越非凡,鹤立鸡群
24.在西方,火药、指南针、印刷术对于推翻封建统治、开拓市场、推动科技革命发挥
了重要的作用。
但他们在明清时期的中国却未能推进社会变革。
其重要的原因是
A. 固守农耕自然经济生产方式
B. 受到西方殖民者的影响和俄国的侵略
C. 国家分裂、国力衰落
D. 经济停滞倒退
25.秦朝在全国范围内推行郡县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郡、县长官全部由皇帝直接任命,不得世袭
B. 郡、县都是直属于中央的地方行政组织
C. 郡县制的建立是贵族政治取代官僚政治的重要标志
D. 秦朝与西汉都实行了郡县制与分封制并存的地方行政制度
26.自隋唐以来,尤其明清时期,“官本位”思想已经在每个读书人的心里牢牢地扎根
了。
读书做官已成为科举时代的主导思想。
这导致
A. 不学无术之风发生了逆转
B. 一批锐意创新人才的产生
C. 专制统治的基础得以扩大
D. 君主专制制度发展到顶峰
27.钱穆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一书中说:“皇室的权,总是逐步升;政府的权,总
是逐步降。
这也是中国传统政治上的大毛病。
”以下各项表述中,最能体现钱穆这一观点的是
A. 汉武帝颁布“推恩令”,解决王国问题
B. 隋唐时期实行科举制
C. 宋太祖制钱谷,消除地方割据的物质基础
D. 清朝雍正时期军机处的设置
28.中国古代“广种未必多收”已为人熟诵;农谚云“锄头底下三分泽”:贾思勰曾告
诫:“凡人家营田,须量己力,宁可少好,不可多恶”。
材料意在强调中国古代农业
A. 生产技术的成熟
B. 粮食产量的稳定
C. 精耕细作的重要
D. 生产效率的低下
29.陆游在《老学庵笔记》中说:“亳州出轻纱,举之若无,裁以为衣,真若烟霞。
一州唯两家能织,相与世世为婚姻,惧他人家得其法也。
"上述材料表明
A. 市场需求促进手工业技术的推广
B. 家庭手工业技术保守封闭
C. 亳州成为当时丝织业的生产中心
D. 手工业技术通过家庭传承得以发展
30.明朝,徽州人多地少,且自然条件恶劣,土地贫瘠,故几乎家家经商,但徽州贫瘠
的土地价格上涨幅度却居全国之首,形成“田少而值昂”的情形。
这一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 徽州农产品商品化程度超过其他地区
B. 徽州地区日益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
场
C. 北方农民因战乱大量南迁提高了地价
D. 徽商“以末致富,以本守之”的理念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40分)
3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本题共16分)
材料一: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
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
——《老子》
材料二:君者,民之源也,源清则流清,源浊则流浊。
故有社稷者而不能爱民,不能利民,而求民之亲爱己,不可得也。
——《荀子》
材料三: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
术者,因任而授官,循名而责实,操生杀之柄,课群臣之能者也,此人主之所执也。
君执柄以处势,故令行禁止。
柄者,杀生之制也;势者,胜众之资也。
法不阿贵。
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
圣人不期修古,不法常可。
人世之事,因为之备。
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
——《韩非子》
请回答下列问题:
(1)材料一、二分别体现了道家和儒家的什么思想?简述道家和儒家产生的时代背景。
(10分)
(2)据材料三,概括韩非子的思想主张。
(6分)
3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本题共12分)
材料一: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也。
君子之德风。
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
”
——《论语•为政》
材料二:仲舒复对曰:“……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
本师异道,异论,百家殊方。
指意不司,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
臣愚以为诸
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
”
——《汉书•董仲舒传》
请回答下列问题: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孔子和董仲舒的思想主张。
(4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两种主张在当时的社会效果及其原因。
(8分)
3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本题共12分)
材料一:理学是中国古代最为精致、最为完备的理论体系,其影响至深至巨。
理学家将天理和人欲对立起来,进而以天理遏制人欲,约束带有自我色彩、个人色彩的情感欲求。
……应该看到,理学强调通过道德自觉达到理想人格的建树,也强化了中华民族注重气节和德操,注重责任与历史使命的文化性格。
——张岱年、方立克《中国文化概论》
材料二:如果一种思想成为拥有权力的意识形态而笼罩一切,这时,会有一些空洞的套话反复,这些话语不仅会常常写在书里而且会成为背诵的教条,甚至当作生活的金科玉律……我曾经相当注意明代和清朝初期,皇权运用普遍主义的真理观念对思想的垄断和遏制。
——葛兆光《中国思想史导论•思想史的写法》(1)结合材料一及所学,宋代使理学成为“最为精致、最为完备的理论体系”的集大成者是谁?理学对后世产生了哪些“至深至巨”的影响?(6分)
(2)据材料二概括明淸之际中国思想界存在的问题,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这一时期儒学新发展的表现。
(6分)
包头四中2018-2019学年度第一学期月考
高二年级历史学科试题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
)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40分。
)
3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本题共16分)
(1)材料一体现出了道家的“辩证”思想;材料二体现出了儒家的“仁政”思想。
(4分)
时代背景: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发生巨大变革。
经济上铁器和牛耕的使用,促进了经济的发展,造成井田制瓦解,确立了土地私有制;政治上传统的分封制、宗法制走向瓦解,周王室衰微,诸侯争霸,各国纷纷变法;思想上百家争鸣,文化繁荣。
(6分)
(2)思想:法、术、势相结合,建立一个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国家;主张“依法为本”来治国;历史是不断发展的,主张变法革新。
(6分)
3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本题共12分)
(1)孔子主张“以德治民”(为政以德);董仲舒主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实行大一统。
(4分)
(2)孔子的主张在当时不被重视,未产生实践效果。
原因:在当时诸侯争霸、社会动荡的情况下无法实施。
董仲舒的思想有利于中央集权统治的加强,巩固了国家统一,使儒家思想获得“独尊”的地位。
原因:适应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的需要,被汉武帝采纳。
(8分)
3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本题共12分)
(1)人物:朱熹。
(2分)
表现:约束个人的情感欲求;维护专制统治;通过道德自觉建树理想人格;注重民族气节和德操;强调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
(任答四点给4分)
(2)问题:理学走向僵化;思想文化专制。
表现:批判君主专制;提倡工商皆本;主张经世致用。
(共6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