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积单位间的进率》的教学反思

合集下载

《体积单位间的进率》教学反思

《体积单位间的进率》教学反思

《体积单位间的进率》教学反思在教授《体积单位间的进率》这个内容时,我发现学生们在理解和运用这个概念上存在一些困难。

以下是我对教学过程的反思和一些改进的建议。

首先,我认为在引入这个概念之前,应该先复习和巩固学生对体积单位的基本理解。

例如,让学生回顾立方厘米、立方米和升的定义,并通过实际生活中的例子来说明它们之间的关系。

这样可以为学生提供一个牢固的基础,以便更好地理解进率的概念。

其次,我发现在解题过程中,学生们没有很好地掌握进率的计算方法。

因此,我认为在课堂上应该加强进率计算的练习,包括通过真实场景的例子进行拓展。

例如,给学生一些物体的体积,让他们计算将这些物体从一个单位转换到另一个单位所需的进率。

这样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进率的概念,并提高他们的计算能力。

此外,我还发现学生们对于进率的意义和应用方面存在一些疑惑。

因此,在教学中应该更加注重对进率概念的实际应用进行解释和示范。

例如,通过计算不同单位之间的进率,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容器装满水的时间、体积的增减等实际问题。

这样可以增加学生对进率的兴趣,并提高他们的应用能力。

最后,我认为在教学中应该将进率的概念与其他数学知识进行关联,并鼓励学生将所学的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例如,可以让学生思考如何计算一个容器装满水所需的时间,或者如何计算一个房间的容积等实际问题。

这样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进率的重要性,并提升他们的数学思维能力。

总的来说,教授《体积单位间的进率》这个内容需要注意巩固学生对体积单位的基本理解、加强进率计算的练习、强调进率的实际应用以及将进率与其他数学知识进行关联。

通过这些改进,我相信学生们对进率的理解和应用能力将得到提高。

苏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体积单位间的进率》说课稿(附反思、板书)课件

苏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体积单位间的进率》说课稿(附反思、板书)课件

三、说教学目标
1、通过计算、比较、分析、归纳,使学生理解和掌握相邻体积单位 间的进率是1000,并能正确运用。 2、理解并掌握体积单位间的进率,根据进率进行相邻体积单位的换 算。
四、说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理解并掌握体积单位间的进率,根据进率进行相邻体积 单位的换算。
教学难点
理解并掌握体积单位间的进率,根据进率进行相邻体积 单位的换算。
二、说学情
六年级的学生在注意力方面有意注意逐步发展并占主导地位,注意 的集中性、稳定性、注意的广度、注意的分配转移等方面都比低年级学 生有不同程度的发展,学生逐步学会分出概念中本质与非本质、主要与 次要的内容,学会掌握初步的科学定义,学会独立进行逻辑论证。通过 本单元的学习,将引导学生在已有的基础上,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 识,感受数学就是来源于生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想:因为1立方米=1000立方分米,5立方米有5个1000立方分米 ,5×1000=5000。所以,5立方米=5000立方分米。 0.24分米 想:因为1立方米=1000立方分米,0.24立方米有0.24个1000立方分米 ,0.24×1000=240,所以,0.24立方米=240立方分米。 (4)教师出题:3600立方厘米=( )立方分米 学生独立解答。
《体积单位间的进率》说课稿
苏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苏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 上册《体积单位间的进率》的课文内容。下面我将从说教 材、说学情、说教学目标、说教学重难点、说教法、说教 学过程和板书设计及教学反思这八个方面展开。接下来开 始我的说课。恳请大家批评指正。
一、说教材
《体积单位间的进率》是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的课文内容。针对课程 标准,认真挖掘教材资源,紧紧把握住教学目标,把重点放在使学生会 运用对比的方法,记忆并区分长度单位、面积单位和体积单位,掌握它 们相邻两个单位间的进率。在教学过程中重视学生主体地位的体现和主 体作用的发挥,努力体现新课程的教学理念,给学生创造了一个学有所 获的空间。

五年级数学《体积单位间的进率》教学反思

五年级数学《体积单位间的进率》教学反思

五年级数学《体积单位间的进率》教学反思今天教学的是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体积单位间的进率》,许多数学老师进行了观摩,课后也及时给予了评价。

通过教学和评课这两个环节,我的感受颇深。

《体积单位间的进率》是在学生认识了体积单位,学习了长方体、正方体体积计算后进行教学的。

在教学中先让学生猜想相邻体积单位间的进率,再通过验证探索发现常用的相邻两个体积单位间的进率是1000。

教学中通过两个同样大小的正方体,一个棱长为1分米,另一个棱长为10厘米,让学生分别计算它们的体积。

根据体积单位的定义:棱长1分米的正方体,体积是1立方分米;棱长10厘米的正方体,体积是1000立方厘米。

由此发现:1立方分米=1000立方厘米。

对于另一组相邻体积单位立方米和立方分米的进率,放手让学生根据前面探索中得到的经验自主进行推算。

接着让学生根据进率进行相邻体积单位的换算,并运用于解决实际生活问题。

本课的教学重点之一是探索推算相邻体积单位间的进率,重点之二便是应用相邻体积单位间的进率进行不同体积单位间的换算,在练习题中除了体积单位的换算外,还增加了面积单位的换算,让学生对比练习,加深理解对这两种单位换算之间的区别。

从学生的作业情况来看,对单位换算的掌握情况是另人满意的,我没有用以往的教学方法,让学生熟记高级单位到级单位要乘进率,低级单位到高级单位要除以进率,而是让学生用箭头表示,箭头从高的单位指向低的单位,箭头往右乘进率(即小数点向右移动),箭头往左除以进率(即小数点向左移动),虽然这种方法也有点程序化,但它简单易懂,对学习困难的学生掌握单位换算的知识有很大帮助,学生完全熟练之后,可以省略箭头,但任何这种类型的题目都可以用到这种方法来帮助思考。

结合大家的意见,我这节课比较突出的优点有:(一)课堂上注重渗透数学思想。

我先让学生猜想,再进行探究验证,最后得出“常用的相邻两个体积单位间的进率是1000”的结论,然后再运用次结论进行单位换算。

体积单位间的进率教学反思(汇总5篇)

体积单位间的进率教学反思(汇总5篇)

体积单位间的进率教学反思(汇总5篇)体积单位间的进率教学反思(1)《体积单位间的进率》的教学重点是探索推算相邻体积单位间的进率和应用体积单位间的进率进行体积单位间的换算。

教学相邻体积单位间的进率,主要是通过计算和观察得出的。

在教学时,我安排了关于长度单位和面积单位间进率的复习,以唤起学生关于单位间进率的学习经验。

在推导立方分米和立方厘米间的进率时,由于没有配套的教具,课堂上无法让学生清楚地感知到1000个1立方厘米的正方体可以拼成一个1立方分米的正方体,我只能让学生看课件演示来进行对比计算。

因为1分米=10厘米,由此发现棱长是1分米的正方体的体积与棱长是10厘米的正方体的体积相等,得出1立方分米=1000立方厘米。

同样的方法,得出1立方米=1000立方分米。

在单位间进率换算的教学环节则完全放手让学生自主进行探究。

学生因为有以前学习的经验和体会,所以很快就能归纳出具体的方法。

接着,我安排了相应的练习。

练习题中除了体积单位的换算外,还增加了长度单位和面积单位的换算,让学生对比练习,目的是为了使学生加深理解对这三种单位换算之间的异同点。

从学生的练习情况来看,对单位换算的掌握情况是令人满意的。

但也发现少数学生对长度单位、面积单位、体积单位间的进率还是混淆;还发现容积单位(升、毫升)与体积单位间的换算不熟练,还有的对乘进率还是除以进率,没有弄清楚,特别是后进学生很容易出错,课后要对他们进行强化训练。

体积单位间的进率教学反思(2)《体积单位间的进率练习课》教学反思第十三课时1.练习设计体现层次感。

因为例4这一教学内容比较简单,通过自学是能够掌握的。

所以这节课实际上是一节练习课。

练习课的特点是目的明确,题目分层,适合不同的学生。

对于难点的`题目就要给一些台阶,让学生能够上得去。

这节课的6个练习题,分不同的层次进行练习让每个学生都有题目能做,都能接受挑战。

2.课堂的结束体现延伸性。

课堂小结在全课中起归纳总结的作用。

《体积单位间的进率》教学反思

《体积单位间的进率》教学反思

《体积单位间的进率》教学反思《体积单位间的进率》是在学生认识了体积单位,学习了长方体、正方体体积计算后进行教学的。

体积计算对他们来说不是难点,但是单位之间的进率并不是很好掌握。

长度单位和面积单位转换这部分知识学生就一直弄混淆,进率不清楚,碰到转换单位的题目很多同学都是猜进率,猜对了就做对了,猜不对就做错了。

相关的题目也做了很多,但是效果也不好。

在体积单位间的进率教学中,我先安排了复习旧知面积单位与长度单位间进率的化聚,以复习长度单位、面积单位间的进率,以及高级单位与低级单位间化聚的方法。

并让学生回忆“1平方分米=100平方厘米”的推导过程,为后面的教学做好充分的准备。

教师用书上的建议是让学生先进行猜想,然后去验证,但是考虑到学生喜欢动手算,动手带动动脑,复习完旧知识之后,呈现两个同样大小的正方体,一个棱长标注1分米,另外一个棱长标注10厘米,请同学们分别计算它们的体积。

学生能很快算出这两个正方体的体积,通过观察能够知道这两个正方体完全一样。

既然完全一样,那么它们的体积也是完全相等的,这样就能得出1立方分米=1000立方厘米。

整个过程通过观察计算,学生自己动手的计算出来的结果,印象更深。

对于另一组相邻体积单位立方米和立方分米的进率,放手让学生根据前面探索中得到的经验自主进行推算。

接着让学生根据进率进行相邻体积单位的换算,并运用于解决实际生活问题。

这节课比较注重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自我发现。

无论是前面的探究活动,还是后面的换算练习,以及最后的开放式应用题,都让学生通过小组交流自己观察,自己验证,自己发现,自己表达,真正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角。

在后面的教学中,我淡化了例题教学,以练习的形式带过,事实证明这是一个错误,后面的练习明显让我感觉无法深化。

另外,由于前面的环节没有把握好节奏,所以出现了后面提升练习和对比体验无法完成的情况,比较遗憾。

这就说明了我在驾驭课堂、把握课堂节奏上还很欠火候,以后在这方面还要多加注意。

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3.3 《体积单位间的进率》 ︳西师大版

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3.3  《体积单位间的进率》  ︳西师大版

教案标题: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3.3 《体积单位间的进率》| 西师大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掌握体积单位间的进率,能熟练地进行体积单位换算。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思考、讨论,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探究精神。

二、教学内容1. 体积单位间的进率:1立方米 = 1000立方分米,1立方分米 = 1000立方厘米。

2. 体积单位换算:立方米、立方分米、立方厘米之间的换算。

3. 实际应用:运用体积单位换算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体积单位间的进率,体积单位换算。

2. 教学难点:理解体积单位间的进率,熟练进行体积单位换算。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体积单位间的进率,演示体积单位换算的方法。

2. 合作学习法:分组讨论,共同探究体积单位换算的方法。

3. 情境教学法:创设生活情境,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掌握体积单位换算。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体积单位,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 讲解体积单位间的进率(1)讲解1立方米 = 1000立方分米,1立方分米 = 1000立方厘米。

(2)通过实物演示,让学生直观地理解体积单位间的进率。

3. 演示体积单位换算的方法(1)以1立方米、1立方分米、1立方厘米为例,演示体积单位换算的方法。

(2)引导学生总结体积单位换算的规律。

4. 小组合作,探究体积单位换算(1)分组讨论,共同探究体积单位换算的方法。

(2)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5. 情境教学,实际操作(1)创设生活情境,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掌握体积单位换算。

(2)学生展示成果,教师点评、总结。

6. 课堂小结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强调体积单位间的进率和换算方法。

7. 作业布置布置与体积单位换算相关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方法,以提高教学效果。

体积和体积单位间的进率教学反思

体积和体积单位间的进率教学反思

体积和体积单位间的进率教学反思本课的教学重点是探索推算相邻体积单位间的进率和应用相邻体积单位间的进率进行不同体积单位间的换算,体积和体积单位间的进率教学反思。

回顾本节课有以下成功和不足的地方:成功之处:在预习作业以及自学提示中,着重让学生推导1立方分米和1立方厘米的进率。

因此在汇报的过程中,学生的方法是多样化的。

比如利用正方体的体积公式进行推导,利用正方体和长方体通用的体积公式推导等。

学生表述的清晰准确。

在此基础上,用课件展示了推导的几种方法,使学生更直观形象的掌握进率。

不足之处:但在整堂课上,感觉自己还有一些地方教学的不到位,在用多媒体演示得出1立方分米和1立方厘米之间的关系后,应该让学生进行实物图形的比较,这样学生才能够清楚地感知到多少个1立方厘米的正方体可以拼成一个1立方分米的正方体,教学反思《体积和体积单位间的进率教学反思》。

但由于没有配套的教具,课堂上我直接让学生看课件来进行对比计算,因为1分米=10厘米,所以两个正方体的棱长相等,体积也相等。

由此发现1立方分米的正方体体积和1000立方厘米的正方体体积相等,得出1立方分米=1000立方厘米。

同样的方法,得出1立方米=1000立方分米。

在练习题中除了体积单位的换算外,还增加了面积单位的换算,让学生对比练习,加深理解对这两种单位换算之间的区别。

从学生的练习情况来看,对单位换算的掌握情况是令人满意的。

但有少部分学生对长度单位、面积单位、体积单位没有能够区别之间的不同,进率是10、100、1000,容易产生混淆。

还有就是乘以进率还是除以进率,没有弄不清楚,特别是后进学生很容易出错,课余要对他们进行辅导。

改进措施:习题设计有层次,让优等生吃得饱,让后进生吃的着,争取让学生在课堂上有紧张感,而不是让思维“偷懒”。

学习提示设计更加贴合学生的知识水平和已有生活经验,争取循序渐进不一口吃个胖子。

不搞捆绑式“齐步走”。

〔体积和体积单位间的进率教学反思〕附送:体育《啦啦操》教学反思体育《啦啦操》教学反思《啦啦操》教学反思;这学期我在教学中教了一套啦啦操,但是,在教学中我;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教学的动力,在广播操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三、四”的口令,并且快速完成动作;二、教师讲解语言通俗易懂;啦啦操教学中教师的讲解是教学的重点;在教学用语上是可以运用一些幽默的语言来解释动作,;学生,然后请同学做了正确动作示范;在教学用语上是还可以运用顺口溜帮助学《啦啦操》教学反思这学期我在教学中教了一套啦啦操,但是,在教学中我遇到了一个大问题,体育《啦啦操》教学反思。

《体积单位之间的进率》说课稿及教学反思

《体积单位之间的进率》说课稿及教学反思

《体积单位之间的进率》说课稿及教学反思说课内容:人教版第十册数学课本的内容《体积单位间的进率》一、说教材体积单位间的进率是人教版第十册数学课本的内容,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长度单位、面积单位和体积单位间的进率以及掌握了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的计算方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通过复习长度单位米、分米和厘米相邻单位间的进率关系,面积单位平方米、平方分米和平方厘米相邻单位间的进率关系,建立相邻体积单位的进率之间的关系。

首先出示了一个的正方体,一个棱长为1分米,再出示一个棱长为10厘米。

让学生分别算一算它们的体积。

由此发现:1立方分米=1000立方厘米。

对于另一组相邻体积单位立方米和立方分米的进率,教材则放手让学生根据前面探索中得到的经验自主进行探索得出1立方米= 1000立方分米。

最后通过例3和例4的教学,让学生初步尝试应用相邻体积单位间的进率进行不同体积单位的换算。

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这堂课我设计了让学生主动参与的学习过程,让学生通过计算、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活动,掌握了数学知识,提高了数学能力。

二、说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教学,主要达到以下目标:①通过计算、比较、分析、归纳,使学生经历1立方分米=1000立方厘米、1立方米= 1000立方分米的推导过程,理解和掌握相邻的两个体积单位之间的进率是1000的道理。

②会应用对比的方法,记忆并区分长度单位、面积单位和体积单位,掌握它们相邻两个单位间的进率,并能正确应用体积单位间的进率进行名数的转化。

③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比较、分析、概括的能力,提高学生对旧知识的迁移和运用能力。

④使学生体验数学知识之间的紧密联系性,能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三、说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使学生理解和掌握相邻体积单位间的进率是1000,并能正确地进行体积单位间的互化。

教学难点:通过计算、比较、分析、归纳,使学生能探究出相邻体积单位间的进率是1000。

四、说教法和学法现在教学的目标不是使学生''学会",而是让学生''会学",也就是通过课堂教学教给学生正确科学的学习方法,培养其良好的学习习惯。

《体积单位间的进率》教 学 反 思

《体积单位间的进率》教 学 反 思

《体积单位间的进率》教学反思
编号99 姓名刘智慧任教五年级 5 班学科数学编写时间 5月6 反思教学成功之处、不足之处、教学机智、学生创新、再教设计等方面
成功之处:
体现“方法比知识更重要”的价值观。

本节课我尝试采用“自主探究式”教学模式,贯穿“猜测-发现--验证”思路,整节课教学过程注重了学习方法、思维方法、探索方法的获取,让学生主动获取知识,同时也让学生知道这些知识是如何被发现的,结论是如何获得的,体现了“方法比知识更重要”这一教学价值观,“实验-发现-验证”的学习方法的指导对学生今后的发展来说非常重要。

在强调“实验-发现-验证”的同时,也渗透“知识间是紧密联系的”这个观念,使学生能够对已有的知识进行灵活的运用和迁移,提高学生的运用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探究、发现的过程中,学生通过自己动手和动脑,获得了感性认识。

并经过启发、讨论和独立思考,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探究,学生认识水平、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得到了培养。

不足之处:
1单位的统一,要让学生自觉养成习惯。

2、平方、立方的区别不够,部分学生形成一种刚学了体积单位间的进率,受惯性思维的影响,在计算时不审题急于求成出现错误。

体积单位间的进率教学反思、教研活动感想

体积单位间的进率教学反思、教研活动感想

《体积单位间的进率》教学反思金寨中心校刘xx《体积单位间的进率》教学后的最大收获是:我认识到教会方法比知识更重要。

本节课内容比较简单,学生接受也较快。

本人采取了提出问题,学生在交流中得出解决问题的方法,能比较适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探究能力。

在互动时兼顾差生,关注了学困生的学习,达到了均衡发展。

活动效果和预设结果达成一致,练习时的每一题都注重让学生说出思考过程。

练习题让学生先做到单位的统一。

课堂中先复习我们已经学习过长度单位、面积单位间的进率,你能说说相邻单位间的进率是多少吗?通过这部分内容的铺垫,为接下来研究体积单位间的进率作好知识的迁移准备。

但是有部分学生对这一部分学过的知识遗忘得差不多了。

师:棱长是1米的正方体的体积是1立方米,棱长是1分米的正方体的体积是1立方分米。

这两个体积单位间的进率又是怎样的呢?你能猜猜看吗?师:你能联系面积单位间的进率的研究方法,通过自己的思考、小组的讨论,来研究相邻体积单位间的进率吗?学生小组交流汇报:棱长是1米的正方体的体积是1立方米,棱长1米也就是10分米,用体积计算公式可以算出体积也是10×10×10=1000立方分米。

1立方米=1000立方分米,所以相邻两个体积单位间的进率是1000。

适当的引导学生把学习过的知识、方法有机结合起来,并且通过学生的思考、研究去探索发现新知识。

学生对猜测的结果进行验证,兴趣很浓厚,大部分学生能通过自己或合作探究出进率是1000的。

通过猜一猜,发挥学生主动性,提高学习趣味性、吸引他们求知欲的活动。

当得出了“1立方分米=1000立方厘米”的结论后,“1立方分米里面真有1000个1立方厘米吗?有那么多吗?”“我们一起来摆一摆。

”学生认真地看,10个一排,10排(100个)一层,10层(1000个)一个大正方体。

“1000”深刻的记在了猜对的和没猜对的同学们心里。

猜对的同学因为猜对的喜悦记住了,猜错的同学因为猜错的遗憾记住了。

《体积单位之间的进率》说课稿及教学反思

《体积单位之间的进率》说课稿及教学反思

《体积单位之间的进率》说课稿及教学反思说课内容:人教版第十册数学课本的内容《体积单位间的进率》一、说教材体积单位间的进率是人教版第十册数学课本的内容,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长度单位、面积单位和体积单位间的进率以及掌握了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的计算方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通过复习长度单位米、分米和厘米相邻单位间的进率关系,面积单位平方米、平方分米和平方厘米相邻单位间的进率关系,建立相邻体积单位的进率之间的关系。

首先出示了一个的正方体,一个棱长为1分米,再出示一个棱长为10厘米。

让学生分别算一算它们的体积。

由此发现:1立方分米=1000立方厘米。

对于另一组相邻体积单位立方米和立方分米的进率,教材则放手让学生根据前面探索中得到的经验自主进行探索得出1立方米=1000立方分米。

最后通过例3和例4的教学,让学生初步尝试应用相邻体积单位间的进率进行不同体积单位的换算。

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这堂课我设计了让学生主动参与的学习过程,让学生通过计算、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活动,掌握了数学知识,提高了数学能力。

二、说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教学,主要达到以下目标:①通过计算、比较、分析、归纳,使学生经历1立方分米=1000立方厘米、1立方米=1000立方分米的推导过程,理解和掌握相邻的两个体积单位之间的进率是1000的道理。

②会应用对比的方法,记忆并区分长度单位、面积单位和体积单位,掌握它们相邻两个单位间的进率,并能正确应用体积单位间的进率进行名数的转化。

③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比较、分析、概括的能力,提高学生对旧知识的迁移和运用能力。

④使学生体验数学知识之间的紧密联系性,能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三、说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使学生理解和掌握相邻体积单位间的进率是1000,并能正确地进行体积单位间的互化。

教学难点:通过计算、比较、分析、归纳,使学生能探究出相邻体积单位间的进率是1000。

四、说教法和学法现在教学的目标不是使学生“学会”,而是让学生“会学”,也就是通过课堂教学教给学生正确科学的学习方法,培养其良好的学习习惯。

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下册体积单位间的进率教学反思3篇

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下册体积单位间的进率教学反思3篇

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下册体积单位间的进率教学反思3篇〖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下册体积单位间的进率教学反思第【1】篇〗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和体积单位。

这节课的教学中,我先利用的是实验,使学生用亲身体验来了解,体积的涵义。

而后得出体积的定义,再后就是判断物体体积的大小,能用肉眼分清体积大小的我们可以用观察能分辨体积的大小,之后进行对体积单位的认识。

一、实验引入,在实际操作中引发兴趣。

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我抓住学生的兴趣之处,进行一个简单的实验,让学生进一步的了解体积的概念。

二、注重体积的认识性。

对于体积的概念可能学生刚刚接触,应该对每个物体的体积大小进行对比和讲解,使在分别他们的大小的时候,更能对体积的概念产生不陌生的态度去完成判断体积的大小问题。

三、联系前几个环节,进行现实体验体积的重要性。

不管到哪里,我觉得对与体积这个概念是毫不分离的。

正所谓学生对体积也会了解并且在现实生活中能判断出每个物体的大小。

四、当堂达标。

出示根据教材练习册等参考资料来进行对这堂课的达标训练,为了更加检测出学生对这堂课的学习情况、获得的知识等方面有所帮助。

五、结合本堂课的知识进行总结回顾。

一堂课结束,每个学生尽量达到自己有所收获,有所了解。

或者对自己小组的合作情况有所总结,使以后小组讨论方便有所进步。

六、个人反思我认为这堂课学生在思维上有所提高,能有意识的解决没个问题,小组合作也进行的比较完善,而我自己在授课的同时,有些该讲的重要部分有些遗漏,我觉得这是我的错误,今后我要继续加倍的努力争取没有这样的错误,我觉得教好几何类的概念课确实很有难度,要建立好学生的空间观念,必须从学生的实际生活出发,列举生活中的例子。

甚至,在授课的同时要充分的准备教具和有关方面的物品,这样才能使得他们更容易的接受一堂课程的知识点。

〖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下册体积单位间的进率教学反思第【2】篇〗上课前,观摩了名师的这节课,对我感受颇深。

数学教学要尽可能地接近学生的生活,让学生认识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中也处处有生活的道理。

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下《体积单位间的进率》教学反思

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下《体积单位间的进率》教学反思

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下《体积单位间的进率》教学反思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体积单位间的进率》教学反思今天上午,我在五(10)班教室上了一节校内公开课,内容是人教版数学第十册第三单元的《体积单位间的进率》,许多数学老师进行了观摩,课后也及时给予了评价。

通过教学和评课这两个环节,我的感受颇深。

《体积单位间的进率》是在学生认识了体积单位,学习了长方体、正方体体积计算后进行教学的。

在教学中先让学生猜想相邻体积单位间的进率,再通过验证探索发现常用的相邻两个体积单位间的进率是1000。

教学中通过两个同样大小的正方体,一个棱长为1分米,另一个棱长为10厘米,让学生分别计算它们的体积。

根据体积单位的定义:棱长1分米的正方体,体积是1立方分米;棱长10厘米的正方体,体积是1000立方厘米。

由此发现:1立方分米=1000立方厘米。

对于另一组相邻体积单位立方米和立方分米的进率,放手让学生根据前面探索中得到的经验自主进行推算。

接着让学生根据进率进行相邻体积单位的换算,并运用于解决实际生活问题。

结合大家的意见,我这节课比较突出的优点有:(一)课堂上注重渗透数学思想。

我先让学生猜想,再进行探究验证,最后得出“常用的相邻两个体积单位间的进率是1000”的结论,然后再运用次结论进行单位换算。

这种教学设计就是在想学生渗透数学思想,并且使教学环节看起来层次清晰,环环相扣。

(二)注重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自我发现。

无论是前面的探究活动,还是后面的换算练习,以及最后的开放式应用题,我都能让学生通过小组交流自己观察,自己验证,自己发现,自己表达,真正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角。

(三)教学设计有新意,课堂总结有特色。

因为本节课内容相对简单,主要就是一个推理过程和一个运用过程,如果不设计一点创意性的玩意儿,学生很容易疲倦。

所以,我懂了点脑筋,课前复习时安排了学生分类的活动,中途练习时让学生背向黑板进行问答,最后的课堂总结,我结合本节课的内容为学生表演了一段快板,让学生兴奋了几次,以致这节课不那么枯燥。

体积单位间的进率教学反思(1)

体积单位间的进率教学反思(1)

教学反思本节课是学生在已掌握了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的计算方法的基础上教学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理解和掌握体积单位间的进率,灵活掌握体积单位间名数的改写,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灵活应用不同的单位进行计算的能力。

重点是理解体积单位间的进率。

难点是正确运用体积单位进率进行单位之间的互化。

本节课的教学,旨在将“先学后教,当堂测试”这一新的教学模式渗透于自己的课堂教学之中,充分将学生作为学习的主角,教师只充当引导者和组织者。

1、有针对性地布置学生进行课前预习。

教材借助图示,引导学生根据正方体体积的计算方法,推导出进率,立方分米和立方厘米之间的进率,教材呈现两种方法,一是把棱长1分米看作棱长10厘米,由正方体的体积公式,算出体积是1000立方厘米,二是用“底面积乘高”的思路,底面积1平方分米=100平方厘米,高10厘米,100乘10也得出1立方分米=1000立方厘米,这部分的教学我安排学生在课前进行预习,在课堂上只是对学生预习的情况进行检测,在检测题目中,设计了1立方分米里面能放入多少个1立方厘米,并利用白板进行实际操作演示,进一步验证得到的结论,第二种方法,也结合操作进行验证,从而推导出1立方分米=1000立方厘米。

为学生进一步推算1立方米和1立方分米的计算方法做准备。

通过检测发现,学生的预习情况是比较好的,达到了预习的目的,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2、有目的的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

探究1立方米和1立方分米之间的进率及例3中体积单位间的转化,我安排学生在自学提示的指导下进行自己推算,小组交流等活动,体会学习数学方法与价值,使学生自己发现了体积单位间的转化与我们学过的长度单位、面积单位的转化的换算的方法相同,但进率不同。

从而根据掌握了体积单位间的互相转化。

3、对公式的运用放手的进行尝试。

在学生理解并掌握了体积单位间的进率及转化方法后后,对于例4的应用就已经是水到渠成了,所以在例4的教学时,我放手让学生自己利用公式进行计算,绝大部分学生能够正确的利用公式进行计算,而且书写的格式正确完整,说明学生对公式的运用掌握得非常好。

《体积单位间的进率》教学反思

《体积单位间的进率》教学反思

《体积单位间的进率》教学反思《体积单位间的进率》是在学生认识了体积单位,学习了长方体、正方体体积计算后进行教学的。

体积计算对他们来说不是难点,但是单位之间的进率并不是很好掌握。

长度单位和面积单位转换这部分知识学生就一直弄混淆,进率不清楚,碰到转换单位的题目很多同学都是猜进率,猜对了就做对了,猜不对就做错了。

相关的题目也做了很多,但是效果也不好。

在体积单位间的进率教学中,我先安排了复习旧知面积单位与长度单位间进率的化聚,以复习长度单位、面积单位间的进率,以及高级单位与低级单位间化聚的方法。

并让学生回忆“1平方分米=100平方厘米”的推导过程,为后面的教学做好充分的准备。

教师用书上的建议是让学生先进行猜想,然后去验证,但是考虑到学生喜欢动手算,动手带动动脑,复习完旧知识之后,呈现两个同样大小的正方体,一个棱长标注1分米,另外一个棱长标注10厘米,请同学们分别计算它们的体积。

学生能很快算出这两个正方体的体积,通过观察能够知道这两个正方体完全一样。

既然完全一样,那么它们的体积也是完全相等的,这样就能得出1立方分米=1000立方厘米。

整个过程通过观察计算,学生自己动手的计算出来的结果,印象更深。

对于另一组相邻体积单位立方米和立方分米的进率,放手让学生根据前面探索中得到的经验自主进行推算。

接着让学生根据进率进行相邻体积单位的换算,并运用于解决实际生活问题。

这节课比较注重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自我发现。

无论是前面的探究活动,还是后面的换算练习,以及最后的开放式应用题,都让学生通过小组交流自己观察,自己验证,自己发现,自己表达,真正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角。

在后面的教学中,我淡化了例题教学,以练习的形式带过,事实证明这是一个错误,后面的练习明显让我感觉无法深化。

另外,由于前面的环节没有把握好节奏,所以出现了后面提升练习和对比体验无法完成的情况,比较遗憾。

这就说明了我在驾驭课堂、把握课堂节奏上还很欠火候,以后在这方面还要多加注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体积单位间的进率》的教学反思
今天上午,我在五(10)班教室上了一节校内公开课,内容是人教版数学第十册第三单元的《体积单位间的进率》,许多数学老师进行了观摩,课后也及时给予了评价。

通过教学和评课这两个环节,我的感受颇深。

《体积单位间的进率》是在学生认识了体积单位,学习了长方体、正方体体积计算后进行教学的。

在教学中先让学生猜想相邻体积单位间的进率,再通过验证探索发现常用的相邻两个体积单位间的进率是1000。

教学中通过两个同样大小的正方体,一个棱长为1分米,另一个棱长为10厘米,让学生分别计算它们的体积。

根据体积单位的定义:棱长1分米的正方体,体积是1立方分米;棱长10厘米的正方体,体积是1000立方厘米。

由此发现:1立方分米=1000立方厘米。

对于另一组相邻体积单位立方米和立方分米的进率,放手让学生根据前面探索中得到的经验自主进行推算。

接着让学生根据进率进行相邻体积单位的换算,并运用于解决实际生活问题。

结合大家的意见,我这节课比较突出的优点有:
(一)课堂上注重渗透数学思想。

我先让学生猜想,再进行探究验证,最后得出“常用的相邻两个体积单位间的进率是1000”的结论,然后再运用次结论进行单位换算。

这种教学设计就是在想学生渗透数学思想,并且使教学环节看起来层次清晰,环
环相扣。

(二)注重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自我发现。

无论是前面的探究活动,还是后面的换算练习,以及最后的开放式应用题,我都能让学生通过小组交流自己观察,自己验证,自己发现,自己表达,真正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角。

(三)教学设计有新意,课堂总结有特色。

因为本节课内容相对简单,主要就是一个推理过程和一个运用过程,如果不设计一点创意性的玩意儿,学生很容易疲倦。

所以,我懂了点脑筋,课前复习时安排了学生分类的活动,中途练习时让学生背向黑板进行问答,最后的课堂总结,我结合本节课的内容为学生表演了一段快板,让学生兴奋了几次,以致这节课不那么枯燥。

当然,“看花容易绣花难”,实际教学中还存在许多不足,需要改进的地方有:
(一)教师口语过多,无效问题多,占据了不少教学时间。

邓丽萍老师对我的课观察显示,我喜欢重复问全班学生“对不对?”、“同意吗?”,这是我平时上课的教学习惯所致,说明教学语言还不够严谨,不够精炼,有待改进。

(二)给予学生进行小组学习的时间不够长,而且没有有效地反馈。

课堂上确实有很多次让学生讨论的机会,但是时间稍短,感觉有些走过场。

应该多给点时间学生们充分的讨论、探究。

(三)板书结论口语化,不严谨。

学生课堂上反馈“大单位化小单位要乘以进率,小单位化大单位要除以进率”,虽然在口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