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菌的天然耐药与多重耐药

合集下载

细菌的耐药性与多重耐药菌

细菌的耐药性与多重耐药菌
挥作用
• ②代谢缓慢:抗菌药物往往对处于代谢旺盛期的细菌敏感。细菌形成BF后处于
营养限制状态,细菌生物被膜下细菌代谢低下,对抗菌药物敏感性降低
• ③免疫逃逸:生物被膜的存在阻止了机体对细菌的免疫力,使之产生免疫逃逸
现象,减弱机体免疫力与抗菌药物的协同杀菌作用 。
• ④诱导耐药基因的产生等。
耐药菌增加的原因
• 获得性耐药是由质粒介导的耐药。某些菌株通过耐药因子产生大量β-内
酰胺酶,使耐酶青霉素缓慢失活,表现出耐药性。
对金葡菌有活性的抗菌药物
• 抗葡萄球菌的β-内酰胺类:甲氧西林、苯唑西林、头孢西丁 • 氨基糖苷类:庆大霉素 • 喹诺酮类:左氧氟沙星、环丙沙星 • 磺胺类:复方磺胺甲恶唑 • 大环内酯类及林可霉素类:红霉素、阿奇霉素、克林霉素 • 四环素类:米诺环素、替加环素 • 糖肽类:万古霉素、替考拉宁 • 噁唑烷酮类:利奈唑胺
• 耐药菌产生增加(抗生素选择性压力):由于过多地使用抗
生素(医疗、畜牧业等),造成对基因突变及耐药基因转移的耐 药菌进行了筛选
• 耐药菌传播增加:通过医护人员尤其手的接触,细菌在病人
间交叉寄生造成耐药菌株在医院内的传播,以及随后通过宿 主病人的转移,耐药菌在医院间甚至社区进行传播
多重耐药菌
由于许多细菌有多种耐药机制同时存在,对多种抗菌药物产生耐药性,因 此产生了多重耐药菌。
• 多重耐药菌(Multidrug-Resistant Bacteria,MDR),是指细菌对临床常
用的三类或三类以上敏感抗菌药物产生耐药。
• 广泛耐药菌(Extensive Drug Resistant Bacteria,XDR),是指细粘 菌素和替加环素敏感,G+球菌仅对糖肽类和利奈唑胺敏感。

名词解释多重耐药菌的

名词解释多重耐药菌的

名词解释多重耐药菌的多重耐药菌(Multi-drug resistant bacteria)是指对多种抗生素具有耐药性的细菌。

它们是当今医学和公共卫生领域面临的严峻挑战之一。

以往常规治疗手段往往无法对抗这些细菌,导致越来越多的感染病例无法得到有效控制。

一、多重耐药的根源多重耐药菌的出现主要是由于不合理使用抗生素以及细菌的自然进化导致的。

过度或不当使用抗生素,例如未遵循医生处方滥用药物,以及在养殖业中过度使用抗生素等,可导致细菌对特定药物产生抵抗力。

另外,细菌自身具备的适应性和演化能力也加剧了多重耐药的扩散。

二、多重耐药的机制多重耐药菌通过多种机制同时抵抗抗生素的作用。

其中最常见的机制包括产生酶类,能够分解抗生素药物,降低药物的抗菌活性;改变细菌表面的蛋白质结构,使抗生素无法结合和作用于细菌;改变细菌细胞膜的通透性,限制抗生素进入细胞;通过改变外露的抗生素靶点,降低药物对抗菌作用等。

三、多重耐药的危害多重耐药菌对人类和动物的健康带来了重大威胁。

首先,多重耐药菌的感染难以治疗,常常导致疾病的严重恶化甚至死亡。

其次,多重耐药菌在医疗机构中的传播速度快,会引发院内感染并威胁到其他患者的安全。

此外,多重耐药菌还会转移到环境中,使得普通人群在日常生活中也存在感染的风险。

四、对策和应对措施在应对多重耐药菌的挑战上,需要各个领域共同努力。

首先,医务人员要加强合理使用抗生素的宣传,推动临床合理用药,遏制抗生素的滥用。

其次,公众要提高抗生素的正确使用意识,不随意购买和使用抗生素药物。

此外,科学研究者要持续开展对多重耐药机制的研究,探索新的治疗手段和策略。

最后,加强国际合作,共同应对多重耐药菌的蔓延,共同应对抗生素耐药问题。

五、结语多重耐药菌是一个严峻的全球性问题,需要各方共同努力来解决。

仅仅依靠单一措施难以根治多重耐药菌。

每个人都应该充分认识到这一问题的严重性,从自身做起,避免滥用抗生素,培养正确的用药观念。

只有各方共同努力,我们才能够应对这一挑战,保障人类和动物健康。

多重耐药菌及其防控措施

多重耐药菌及其防控措施

02
避免滥用抗生素,防止耐药菌产生
03
合理选择抗生素种类,避免交叉耐药
04
加强抗生素使用监管,确保合理使用
提高公众卫生意识
A
加强卫生宣传,提高公众 对多重耐药菌的认识
B
倡导良好的卫生习惯,如 勤洗手、保持环境清洁等
C
加强食品安全监管,防 止食品污染
D
加强医院感染控制,防 止院内感染传播
多重耐药菌的研究进展
04 人工耐药菌:由于抗生素滥 用,导致细菌产生耐药性的 细菌,如耐甲氧西林金黄色 葡萄球菌、耐万古霉素肠球 菌等
产生原因
1
滥用抗生素:长期使用或滥用抗生 素,导致细菌产生耐药性
2
环境污染:工业废水、生活污水等 污染环境,导致细菌产生耐药性
3
医院感染:医院环境中的细菌容易 发生交叉感染,导致耐药性传播
耐药机制研究
耐药基因:研究多重耐药菌的耐药 01 基因,了解其耐药机制
耐药蛋白:研究多重耐药菌的耐药 02 蛋白,了解其耐药机制
耐药代谢:研究多重耐药菌的耐药 03 代谢,了解其耐药机制
耐药信号通路:研究多重耐药菌的 0 4 耐药信号通路,了解其耐药机制
疫苗研发
疫苗类型:针对多 重耐药菌的疫苗有 多种类型,如灭活 疫苗、减毒活疫苗、
重组疫苗等。
研究进展:目前, 针对多重耐药菌的 疫苗研发取得了一 定的进展,部分疫 苗已经进入临床试
验阶段。
挑战与困难:疫苗 研发过程中面临诸 多挑战,如耐药菌 株的变异、疫苗的 免疫原性、生产工
艺等。
前景与展望:随着 科技的进步,多重 耐药菌疫苗的研发 有望取得突破性进 展,为防控多重耐 药菌感染提供新的
手段。

细菌的天然耐药与多重耐药-岗前培训

细菌的天然耐药与多重耐药-岗前培训
8/9/2020
细菌的天然耐药 与多重耐药
检验科 细菌室 陈丽丹
1
.
2
8/9/2020
细菌耐药
天然耐药(固有耐药) 获得性耐药
3
8/9/2020
细菌的天然耐药
是指某一病原微生物对某种抗微生物药物的天然 耐药性。
这种耐药性代代相传。 编码这种耐药性的基因位于病原微生物的染色体
上,是由细菌染色体基因决定、垂直遗传,不会 改变的。 如链球菌对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天然耐药; 肠道G-杆菌对青霉素天然耐药; 铜绿假单胞菌对多数抗生素均不敏感。
11
8/9/2020
细菌获得性耐药
获得性耐药性是由于细菌与抗生素接触后,由质粒 介导,通过改变自身的代谢途径,使其不被抗生素 杀灭。
如金黄色葡萄球菌产生β-内酰胺酶而耐药。 细菌的获得性耐药可因不再接触抗生素而消失,也
可由质粒将耐药基因转移到染色体而代代相传,成 为固有耐药。
12
8/9/2020
镰刀菌
R
接合菌(犁头霉、 R
毛霉属、根霉属)
皮炎芽生菌
粗球孢子菌
荚膜组织胞浆菌
申克孢子丝菌
伊曲康 唑
R R
伏立康 棘白菌素(卡泊芬 多烯类(两性 唑 净、米卡芬净) 霉素-B)
R
R
R
R
R
R
R
R
R
R
R
R
白色念珠菌、热带念珠菌、光滑念珠菌、近平滑念珠菌、季也蒙念珠菌、葡萄牙 念珠菌、杜氏念珠菌、暗色霉菌(链格孢属、离蠕孢属/弯孢霉属、外瓶霉属) 对表中所列抗真菌药物无天然耐药.。
苄苄莫卡卡拉拉孢孢孢孢孢孢胺罗丙基环粘方
西西西西西西西唑噻曲他西呋培培沙糖素菌新

细菌的耐药性

细菌的耐药性

二、细菌耐药的遗传机制
肺炎链球菌可能通过自然转化方式, 从亲源关系近的青霉素耐药链球菌(口腔
血链球菌、缓症链球菌和草绿色链球菌)
中直接摄取突变的pbp基因片段,通过基
因重组,形成镶嵌pbp基因。
二、细菌耐药的遗传机制
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 对β-内酰胺类耐药机制是产生PBP2a。 MRSA带有甲氧西林耐药基因mecA。
四、细菌耐药性的防治
2、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 防止耐药菌的交叉感染
四、细菌耐药性的防治
加强医院感染控制措施,预防耐药 菌的暴发流行。 医务人员检查病人时必须正确及时 洗手,对与病人接触较多的医生、护士 和护工,应定期检查带菌情况。
四、细菌耐药性的防治
3、加强药政管理
A、加强细菌耐药性监控,是了
留广谱、新型和价昂抗生素作备用。
四、细菌耐药性的防治
对于病原菌不明的严重感染或混合感
染,应采用“降阶梯治疗”(一步到位,
重拳出击)
第一阶段:使用广谱的抗菌药物,以
尽量覆盖可能导致感染的病原菌;
第二阶段:根据药敏报告,降级换用 相对窄谱的抗菌药物,以减少耐药菌发生 的可能,并优化治疗的成本效益。
四、细菌耐药性的防治
一、抗菌药物的种类及其作用机制
3、抑制核酸的合成
新生霉素 DNA多聚酶
喹诺酮类(诺氟沙 星、环丙沙星) DNA解旋酶
利福平、利福定、 利福喷丁、利福布 丁、利福拉吉
一、抗菌药物的种类及其作用机制 二、细菌耐药的遗传机制 三、细菌耐药的的生化机制
四、细菌耐药性的防治
二、细菌耐药的遗传机制
固有耐药性:对某些看菌药物的
四、细菌耐药性的防治
4、快速准确检测耐药性

细菌天然耐药与多重耐药

细菌天然耐药与多重耐药
MDR:
(1)只要是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就 可以定义为MDR;
(2)对表1的16类抗菌药物中3类或3类以上(每类中 的1种或1种以上)抗菌药物不敏感
XDR:对表1的16类抗菌药物中14类或14类以上(每 类中的1种或1种以上)抗菌药物不敏感。
PDR:对表1中所有代表性抗菌药物均不敏感。
R
R
R
R
R
R
R
R
R
R
R
R
白色念珠菌、热带念珠菌、光滑念珠菌、近平滑念珠菌、季也蒙念珠菌、葡萄牙 念珠菌、杜氏念珠菌、暗色霉菌(链格孢属、离蠕孢属/弯孢霉属、外瓶霉属) 对表中所列抗真菌药物无天然耐药.。
细菌获得性耐药
获得性耐药性是由于细菌与抗生素接触后,由质粒 介导,通过改变自身的代谢途径,使其不被抗生素 杀灭。
肠杆菌科细菌主要天然耐药
头孢唑啉
头孢夫新
四环素/替 加环素
多粘菌素B
呋喃妥因
摩氏摩根菌
R
R
R
R
R
奇异变形杆菌
R
R
R
普通变形杆菌/ 潘氏变形杆菌
R
R
R
R
R
普罗威登菌
R
R
R
R
粘质沙雷菌
R
R
R
R
非发酵菌的天然耐药
氨氨阿替替哌哌头头头头头头亚美环氨四多复
苄苄莫卡卡拉拉孢孢孢孢孢孢胺罗丙基环粘方
西西西西西西西唑噻曲他西呋培培沙糖素菌新
另外,对苯唑西林或头孢西丁两者之一耐药,可代 表对所有其他β内酰胺类抗生素(如2010年7月22日 前被认可的所有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β内酰胺酶 抑制剂和碳青霉烯类抗生素)耐药。

细菌耐药性

细菌耐药性

细菌耐药性细菌耐药性(Resistance to Drug )又称抗药性,系指细菌对于抗菌药物作用的耐受性,耐药性一旦产生,药物的化疗作用就明显下降。

耐药性根据其发生原因可分为获得耐药性和天然耐药性。

自然界中的病原体,如细菌的某一株也可存在天然耐药性。

当长期应用抗生素时,占多数的敏感菌株不断被杀灭,耐药菌株就大量繁殖,代替敏感菌株,而使细菌对该种药物的耐药率不断升高。

目前认为后一种方式是产生耐药菌的主要原因。

为了保持抗生素的有效性,应重视其合理使用。

折叠产生原因细菌耐药性是细菌产细菌耐药性的现象,产生原因是细菌在自身生存过程中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

天然抗生素是细菌产生的次级代谢产物,用于抵御其他微生物,保护自身安全的化学物质。

人类将细菌产生的这种物质制成抗菌药物用于杀灭感染的微生物,微生物接触到抗菌药,也会通过改变代谢途径或制造出相应的灭活物质抵抗抗菌药物。

分类(intrins细菌耐药性resistance)和获得性耐药(acquired resistance)。

固有耐药性又称天然耐药性,是由细菌染色体基因决定、代代相传,不会改变的,如链球菌对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天然耐药;肠道G-杆菌对青霉素天然耐药;铜绿假单胞菌对多数抗生素均不敏感。

获得性耐药性是由于细菌与抗生素接触后,由质粒介导,通过改变自身的代谢途径,使其不被抗生素杀灭。

如金黄色葡萄球菌产生β-内酰胺酶而耐药。

细菌的获得性耐药可因不再接触抗生素而消失,也可由质粒将耐药基因转移个染色体而代代相传,成为固有耐药。

病理机制细菌产生灭活抗细菌耐药性酶使抗菌药物失活是耐药性产生的最重要机制之一,使抗菌药物作用于细菌之前即被酶破坏而失去抗菌作用。

这些灭活酶可由质粒和染色体基因表达。

β-内酰胺酶:由染色体或质粒介导。

对β-内酰胺类抗生素耐药,使β-内酰胺环裂解而使该抗生素丧失抗菌作用。

β-内酰胺酶的类型随着新抗生素在临床的应用迅速增长,详细机制见β-内酰胺类抗生素章。

细菌耐药性

细菌耐药性

12
不断增加的耐药性 不断增加的耐药性



在中国,耐青霉素肺炎链球菌(PRSP)约30%,,耐大环内酯类抗生素 肺炎链球菌(MRSP)巳高达73%,并由高耐药基因(erm基因)所产 生。 1994~2001年,我国32家医院,重症感染患者分离出10,575株G-菌 中,属非发酵糖革兰阴性杆菌的铜绿假单孢菌占19.7%,不动杆菌 占13%,嗜麦芽缩窄单孢菌占3.9%,分别位于第一、第四、第七位, 与美国相似。共同特征是①环境菌②天然耐多药③均可引起器 械相关性感染。 8年间所有广谱抗菌药对铜绿假单孢菌的耐药率升高20%~37%, 如头孢他定敏感率由95.8%降为78.8%;环丙沙星由75.4%降为 63.2%;哌拉西林/他唑巴坦由93.0%降为80.7%;亚胺培南由91.5% 降为75.4%。
15
细菌耐药性的危害



使患者不能得到有效的治疗 使患者患病时间延长 使患者死亡的危险性增大 使感染性疾病发生流行的时间更 长 使其他人感染的危险性增加 使抗感染的费用急剧增加
16

耐药性的机制
1.产生药物失活酶
2. 靶部位发生改变 3. 靶旁路系统 4.代谢途径改变 5. 膜通透性降低 6. 膜泵外排 内酰胺酶;钝化酶;一种细菌也可产多种酶 PBPs改变使青霉素类耐药;S12蛋白改变使链霉 素耐药;DNA促旋酶或拓扑异构酶Ⅳ改变使喹喏 酮类(QNs)耐药 新建PB2`使甲氧西林对金葡菌耐药 如磺胺类耐药,细菌自巳合成叶酸 膜孔蛋白丢失或形成生物膜(Biofilm), 如亚胺培南对绿脓杆菌耐药 目前已知有5个家族、20多种外排泵,如转运抗 生素的内 膜蛋白MexB、MexD;控制抗生素进出 细胞的外膜蛋白OprM ;连接膜与外排蛋白的膜连 接蛋白MexA等,临床最有 意义的是MexAB— OprM是四环素、氯霉素、 QNs等最常见的耐药 原因

多重耐药菌的监测与控制

多重耐药菌的监测与控制

不动杆菌的问题
院内肺炎常见原因(3-5%),环境中普遍存在、抵 抗力强, 在干燥的物体表面存活13天,远远超过其他G-杆菌 (几小时到3天) 医务工作者手上最常分离到的G-杆菌 对抗生素耐药日趋严重,耐药机制复杂 不动杆菌对三、四代头孢的敏感率迅速下降 头孢哌酮∕舒巴坦时治疗的选择,耐药率最低 亚胺培南、美罗培南仍然保持较高的敏感率
一种耐药机理可影响到同一类抗生素 如:庆大霉素耐药的葡萄球菌也耐受所有氨基 糖甙类抗生素。
协同耐药
一种耐药机理可影响到另一类抗生素 如;肠杆菌科细菌耐β-内酰胺类抗生素,同时 也耐受氨基糖甙类抗生素。
细菌产生耐药的本领是惊人的
天然耐药:嗜麦芽窄食单胞菌-碳青霉烯耐药
继发耐药:
基因突变:如gryA突变导致喹诺酮类耐药 质粒介导:可以从同种、异种细菌获得耐药 质粒,甚至从环境种获得游离耐药质粒。
抗生素经验治疗
抗感染经验治疗的利与弊
正确的抗感染经验治疗显著提
高生存率,改善患者预后-利
抗感染经验治疗的利与弊
抗感染经验治疗同时也带来细菌耐药的
问题-弊
目前中国大陆耐药严重的细菌
产ESBLs大肠埃希菌的检出率高达56.8% 产ESBLs肺炎克雷伯菌的检出率高达42.3% 多重耐药铜绿假单胞菌的检出率为9.6% 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的检出率为48%
可以水解头孢菌素而得名。如果是产AmpC
酶细菌引起的肺炎,治疗起来可能比产 ESBLs细菌引起的肺炎更困难
I型酶(诱导和持续高产Ampc酶)的特 点
至少13种以上变异型,如ACT,CMY
基因源于肠杆菌、枸橼酸和假单胞等菌属 染色体介导,也可为获得性质粒介导 多在抗生素治疗中产生 三代头孢具有选择去阻遏突变株作用

多重耐药菌

多重耐药菌
在患者体内 的移位而实现传播。
• 外源性定植(感染)则以接触感染为主,尤 其是以医院工作人员手为主要传播媒介,其 次为各种侵入性操作。
• 可能的传播途径主要有接触传播,也可能为 飞沫传播。
1、接触传播 是多重耐药菌最主要的传播途 径,可分为:
(1)直接接触传播:是指易感者与传播源 (如含病原体的体液或分泌物)直接接触而 致感染,不需要借助传播因素。
• 在医院感染预防控制方面,多重耐药菌无 论是导致定植还是导致感染,在医院感染 预防控制上都需要重视并采用相同的处理 方法。
传播机制
• 多重耐药菌可能是来自内源性菌群(存在于皮肤、 呼吸道、胃肠道、泌尿生殖道的条件病原体)或 是外源性菌群(由环境宿主或其他人传播的病原 体)。
• 当患者抵抗力下降或免疫功能受损以及抗菌药物 应用等因素,宿主对致病菌群易感性增加从而引 发局部(如呼吸道、尿道、静脉插管、气管切开 或手术切口等)感染。
依据MRSA可能获得的场所,将MRSA 分为:
社区相关(CA-MRSA) 医院相关(HA-MRSA) CA(社区相关)-MRSA可粗略定义为: 从门诊患者或住院患者于入院48H以内 分离到的MRSA.
2、产ESBLs(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和耐碳青霉烯 类肠杆科细菌
肠杆菌科中有许多是常见或者熟悉的病 原体,例如: 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 阴沟肠杆菌、变形杆菌、沙门菌、志贺菌等。
(2)间接接触传播:是指病原体通过污染医 护人员手或病房内物品(如床单、食具、便 器等)进行传播,医院内医护人员手及病房 内物品的污染率很高,常常发生的导尿管感 染、手术切口感染、新生儿皮肤感染等,手 都是最重要的传播媒介。
(3)共同媒介传播:是指医院内的共用物品 (食物、水、血液及血液制品、药物及各种 制剂和医疗器械等)被病原微生物污染所引 起的传播。

多重耐药、泛耐药、全耐药的定义及关系?

多重耐药、泛耐药、全耐药的定义及关系?

多重耐药、泛耐药、全耐药的定义及关系?
不同的国家对多重耐药菌的定义稍有差别。

根据 2012 年欧美多国专家制定的多重耐药(Multidrug-resistant,MDR)、泛耐药(Extensively drug-resistant,EDR)及全耐药(Pandrug-resisitant,PDR)的专家共识:耐药是获得性耐药,不包括天然耐药。

MDR 指对在抗菌谱范围内的3 类或3类以上抗菌药物不敏感(包括耐药和中介),在推荐进行药敏测定的每类抗菌药中,至少1种不敏感,即认为对此类抗菌药耐药;XDR 指除1~2 类抗菌药外,几乎对所有类别抗菌药物不敏感;PDR 指对目前临床应用的所有类别抗菌药物中的所有品种均不敏感。

多重耐药的细菌为多重耐药菌(MDRO)。

我国原卫生部 2011年发布的《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技术指南(试行)》中对多重耐药菌的定义为:主要是指对临床使用的三类或三类以上抗菌药物同时呈现耐药的细菌。

2015年由中南大学湘雅医院感染控制中心牵头,国内多家医院专家共同参与完成的国内首部《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中国专家共识》中,将多重耐药菌修订为“对通常敏感的常用的3类或3类以上抗菌药物同时呈现耐药的细菌”,并指出多重耐药也包括了泛耐药和全耐药。

细菌的天然耐药与多重耐药PPT演示课件

细菌的天然耐药与多重耐药PPT演示课件

使用。
推广抗菌药物轮换使用
01
制定抗菌药物轮换使用方案
根据不同抗菌药物的抗菌谱、耐药性等特点,制定合理的轮换使用方案。
02
促进医生合理选择和使用抗菌药物
通过培训和宣传,提高医生对不同抗菌药物的认知和使用技能。
03
加强抗菌药物轮换使用的监管
建立抗菌药物轮换使用的监管机制,确保轮换使用的有效实施。
开发新型抗菌药物
常见的天然耐药细菌种类
02
01
03
葡萄球菌
对青霉素、头孢菌素等常见抗生素产生天然耐药性。
大肠杆菌
对氨苄西林、头孢菌素等常见抗生素产生天然耐药性 。
绿脓杆菌
对多种抗生素产生天然耐药性,如青霉素、氨苄西林 等。
天然耐药性的机制
01
02
03
04
细菌细胞膜通透性降低
某些细菌的细胞膜对抗生素的 通透性较低,导致抗生素无法 进入细胞内发挥抗菌作用。
对医疗保健系统的影响
医疗资源浪费
限制医疗实践
由于细菌耐药性的存在,医疗保健系 统需要投入更多的资源用于研发新的 抗生素和治疗方法,造成资源浪费。
由于细菌耐药性的存在,医生在实践 中可能面临更多挑战,如药物选择受 限、治疗方案受限等。
增加医疗成本
由于治疗难度增加和并发症风险提高, 医疗保健系统需要承担更高的治疗成 本。
总结词
多重耐药性细菌是指对多种抗生 素同时产生耐药性的细菌。
详细描述
多重耐药性细菌是指对多种抗生 素同时产生耐药性的细菌,这种 细菌对多种抗生素具有抵抗力, 使得治疗感染变得困难。
多重耐药性细菌的分类
总结词
多重耐药性细菌可分为天然耐药性和获得性耐药性两类。

常见细菌的天然耐药情况

常见细菌的天然耐药情况

常见细菌的天然耐药情况细菌是一类微小的单细胞生物,存在于自然界的各个环境中。

它们在人类和动植物的体内、食物、水源以及土壤中都有分布。

细菌是造成许多传染病的主要病原体,因此抗生素的发现和应用对人类健康至关重要。

然而,由于长期以来的不适当使用和滥用抗生素,导致了细菌对抗生素的耐药性不断增加。

这些耐药细菌对医疗的治疗和预防造成了巨大的挑战。

天然耐药是指细菌自带的对抗生素的耐药性,下面介绍几种常见细菌的天然耐药情况。

1.铜耐药细菌铜是一种重要的微量元素,对细菌的生长和代谢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然而,一些细菌可以通过不同的机制耐受铜的毒性。

这些细菌可以通过改变泵出机制来减少细胞内铜离子的积蓄,或通过产生特殊的抗铜酶来分解细胞内的铜酸化合物。

铜耐药细菌的存在加大了储存和运输铜的风险,也给医疗环境中使用铜制品提出了挑战。

2.氧化剂耐药细菌氧化剂是一类常见的消毒剂和防腐剂,可以杀灭大多数细菌。

然而,一些细菌具有天然的耐药性能够生存和繁殖在含有氧化剂的环境中。

氧化剂耐药细菌通过产生抗氧化酶来降解氧化剂,或通过改变细胞膜的结构和功能来防止氧化剂的侵入。

3.磺胺耐药细菌磺胺类抗生素是一类广谱抗生素,用于治疗细菌感染。

然而,一些细菌天然耐药于磺胺类抗生素,主要是因为它们缺乏产酸性乳糖激酶的转运蛋白。

这些转运蛋白可以将外源的磺胺类抗生素带入细菌细胞内,从而抑制细菌的生长和繁殖。

4.局部抗生素耐药细菌局部抗生素是一类应用于局部预防和治疗的抗生素。

一些细菌通过产生外源酶来降解该抗生素的分子结构,从而耐药于局部抗生素的作用。

比如,金黄色葡萄球菌可以产生β-内切酶来降解青霉素类抗生素。

5.糖胺耐药细菌糖胺类抗生素是一类常用的抗生素,可以用于治疗许多细菌感染。

然而,一些细菌具有天然耐药于糖胺类抗生素。

这些细菌可以通过改变细胞膜的脂肪酸组成和结构来阻止糖胺类抗生素的进入。

此外,它们还可以通过产生特殊的抗生素修饰酶来改变抗生素的化学结构,降低其对细菌的杀伤能力。

细菌耐药机制

细菌耐药机制

细菌耐药生化机制
1. 产生灭活酶或钝化酶; 2. 抗菌药品作用靶位改变; 3. 影响主动流出系统; 4.细菌细胞膜渗透性改变; 5. 细菌生物被膜形成; 6.交叉耐药性
细菌耐药机制
14/34
细菌耐药生化机制
一、灭活酶或钝化酶产生
细菌产生灭活抗菌药品酶使抗菌药品 失活是耐药性产生最主要机制之一, 使抗菌药品作用于细菌之前即被酶破 坏而失去抗菌作用。这些灭活酶可由 质粒和染色体基因表示。
细菌耐药机制
25/34
流出系统有三个蛋白组成,即转运子、 附加蛋白和外膜蛋白,三者缺一不可, 又称三联外排系统。
外膜蛋白类似于通道蛋白,位于外膜 (G-菌)或细胞壁(G+菌),是药品 被泵出细胞外膜通道。
转运子位于胞浆膜,它起着泵作用
附加蛋白位于转运子与外膜蛋白之间, 起桥梁作用,。
细菌耐药机制
26/34
细菌耐药机制
细菌耐药机制
1/34
细菌耐药性 (Resistance to Drug):
又称抗药性,是指细菌对于抗菌药品 作用耐受性,耐药性一旦产生,药品 化疗作用就显著下降。
细菌耐药机制
2/34
细菌耐药基因机制
细菌耐药性可分为两类 1. 固有性/天然耐药:起源于该细菌本身染
色体上耐药基因,代代相传,含有经典种属 特异性。 如:链球菌对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天然耐药;Leabharlann 细菌耐药机制31/34
细菌耐药机制
主要抗菌药品作用机制和细菌耐药机制
抗菌药品
-内酰胺类 万古霉素
主要靶位
作用机制
细胞壁 PBPs
抑制细胞壁 交叉连接
细胞壁
干扰新细胞壁 亚单位加入 (胞壁酰五肽)

天然耐药菌[精彩]

天然耐药菌[精彩]

多重耐药菌(Multidrug-Resistant Organism,MDRO),主要是指对临床使用的三类或三类以上抗菌药物同时呈现耐药的细菌。

常见多重耐药菌包括:1.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2.耐万古霉素肠球菌(VRE)3.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细菌4.耐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肠杆菌科细菌(CRE)(如产Ⅰ型新德里金属β-内酰胺酶[NDM-1]或产碳青霉烯酶[KPC]的肠杆菌科细菌)5.耐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鲍曼不动杆菌(CR-AB)多重耐药/泛耐药铜绿假单胞菌(MDR/PDR-PA)和多重耐药结核分枝杆菌等常见致病菌的天然耐药所有肠杆菌科: 青霉素G,糖肽类,夫西地酸,大环内酯类,克林霉素,利奈唑胺;鲍曼不动杆菌: 氨苄西林,阿莫西林,第一代头孢菌素;铜绿假单胞菌: 氨苄西林,阿莫西林,阿莫西林/克拉维酸,第一代头孢菌素,第二代头孢菌素,头孢噻肟,头孢曲松,萘啶酸, 甲氧苄啶;洋葱伯克霍德菌:氨苄西林,阿莫西林,第一代头孢菌素,多粘菌素, 氨基糖甙类;嗜麦芽窄食单胞菌: 除外替卡西林/克拉维酸的所有β-内酰胺类, 氨基糖甙类;黄杆菌属(金黄杆菌属/芳香黄杆菌): 氨苄西林,阿莫西林,第一代头孢菌素;沙门菌属: 头孢呋新(在体外试验可能显示活性,但体内没有活性);克雷伯菌属,异型枸橼酸杆菌: 氨苄西林,阿莫西林, 羧苄西林,替卡西林;肠杆菌属,弗劳地枸橼酸杆菌: 氨苄西林,阿莫西林,第一代头孢菌素,头孢西丁;摩根摩根菌: 氨苄西林,阿莫西林,阿莫西林/克拉维酸,第一代头孢菌素,头孢呋新,多粘菌素E,呋喃妥因;普罗威登菌属: 氨苄西林,阿莫西林,阿莫西林/克拉维酸,第一代头孢菌素,头孢呋新,庆大霉素,奈替米星,妥布霉素,多粘菌素E;奇异变形杆菌(奇异杆菌): 多粘菌素E,呋喃妥因;普通变形杆菌: 氨苄西林,阿莫西林,头孢呋新,多粘菌素E,呋喃妥因;沙雷菌属:氨苄西林,阿莫西林,阿莫西林/克拉维酸,第一代头孢菌素,头孢呋新,多粘菌素E;肠结肠炎耶尔森菌:氨苄西林,阿莫西林, 羧苄西林,替卡西林,第一代头孢菌素;空肠弯曲菌,大肠弯曲菌: 甲氧苄啶;流感嗜血杆菌: 青霉素G,红霉素,克林霉素;卡他莫拉菌: 甲氧苄啶;所有的革兰阳性菌: 氨曲南, 替莫西林,多粘菌素E, 萘啶酸;链球菌: 夫西地酸, 氨基糖甙类(除做协同外);肺炎链球菌: 甲氧苄啶,氨基糖苷类;MRSA: 所有的β-内酰胺类;肠球菌: 青霉素G, 羧苄西林,替卡西林,所有的头孢菌素类,氨基糖苷类, 莫匹罗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8
August 22, 2018
MDR、XDR、PDR的国际标准化定义专家建议
如链球菌对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天然耐药;
肠道G-杆菌对青霉素天然耐药; 铜绿假单胞菌对多数抗生素均不敏感。
4
August 22, 2018
5
August 22, 2018
肠杆菌科细菌主要天然耐药
头孢唑啉 头孢夫新 四环素/替 多粘菌素B 呋喃妥因 加环素
摩氏摩根菌 奇异变形杆菌
普通变形杆菌/ 潘氏变形杆菌 普罗威登菌 粘质沙雷菌
微生物 夫西地酸 链阳霉素类 甲氧苄啶 萘啶酸
流感嗜血杆菌 卡他莫拉菌
奈瑟菌属 胎儿弯曲杆菌 空肠弯曲杆菌
R R
R R R R R R R R
常见革兰阳性菌的天然耐药
微生物 夫西 地酸
9
August 22, 2018
头孢他 头孢 氨基 林 奎奴 万古 替考 磷霉 呋喃 复方 啶 素 妥因 新诺 菌素 糖苷 可 普汀 霉素 拉宁 类 酰 -达 明 (除 头孢 胺 福普 他啶) 类 汀 所有革兰阳性菌 对氨曲南、替莫西林、多粘菌素B/粘菌素、萘啶酸天然耐药 耐 甲 氧 西 林 葡 萄 球 菌 对所有β-内酰胺类(除外具有抗MRSA作用的新型头孢菌素)天然耐药 (MRS) R R 腐生 葡萄 球菌 、头状 葡 萄球菌 R 其他 凝固 酶阴 性葡萄 球 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 R R 对除青霉素和氨苄西林外的青霉素类和头孢菌素类、克林霉素、低浓度氨 基糖苷类、复方新诺明天然耐药 R R R R R R R 粪肠球菌 R R R R R R R R 铅黄/鹑鸡肠球菌 R R R R R 屎肠球菌 R 棒状杆菌属 R R 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 R R 明串珠菌属、片球菌属、 乳杆菌属(某些种) 链球菌属 肠球菌属
August 22, 2018
常见多重耐药菌:
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 耐万古霉素肠球菌(VRE)
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细菌
耐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肠杆菌科细菌(CRE) 耐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鲍曼不动杆菌(CR-AB) 多重耐药/泛耐药铜绿假单胞菌(MDR/PDR-PA) 多重耐药结核分枝杆菌等。
常见真菌的天然耐药 微生物 氟康唑 R 伊曲康 唑
10
August 22, 2018
伏立康 棘白菌素(卡泊芬 多烯类(两性 唑 净、米卡芬净) 霉素-B) R
克柔念珠菌 新型隐球菌 烟曲霉 黄曲霉 土曲霉 尖端赛多孢子菌 多产赛多孢子菌 毛孢子菌 镰刀菌 接合菌(犁头霉、 毛霉属、根霉属) 皮炎芽生菌 粗球孢子菌 荚膜组织胞浆菌 申克孢子丝菌
获得性耐药性是由于细菌与抗生素接触后,由质粒
介导,通过改变自身的代谢途径,使其不被抗生素
杀灭。
如金黄色葡萄球菌产生β-内酰胺酶而耐药。 细菌的获得性耐药可因不再接触抗生素而消失,也
可由质粒将耐药基因转移到染色体而代代相传,成 为固有耐药。
12
August 22, 2018
13
August 22, 2018
多重耐药菌的来源
抗生素选择压力(20%-25%) 耐药菌传播(75%-80%)
20-25%是抗菌药物的选择压力 30-40%为医院工作人员的手
20-25%是社区获得性病原菌
20%来源不明(如环境污染及工作人员携带)
14
August 22, 2018
多重耐药菌的概念(MDRO)
R R R R
R R R R
/ /
/
R R R R R
R R R
/
B
R R R R R R R
R R R R R R R
R R R R
R
R R R R
R R
R
R R R R R R R
R
7
August 22, 2018
8
August 22, 2018
其他革兰阴性菌的天然耐药 下列细菌也对糖肽类、林可酰胺类、达托霉素、利 奈唑胺天然耐药
17
August 22, 2018
MDR、XDR、PDR的国际标准化定义专家建议
2010年,美国、瑞典、以色列、希腊、荷兰、
瑞士、澳大利亚等国家的一些专家共同提出了 关于MDR、XDR、PDR术语国际标准化的建议 (草案)。 由于细菌种类的不同,对抗菌药物的耐药性也 不一样,因此专家们建议对临床常见耐药菌, 采用对不同类别(category)抗菌药物的耐药性 来定义。
主要指对临床使用的三类或三类以上抗菌药
物同时呈现耐药的细菌。
是对三类而不是三个抗菌药物耐药。 必须剔除天然耐药的抗菌药物,如铜绿假单胞菌对氨
苄西林,阿莫西林,阿莫西林/克拉维酸,第1、2代头 孢菌素,头孢噻肟,头孢曲松,萘啶酸,甲氧嘧啶天
然耐药。
15
August 22, 2018
16
头 孢 曲 松
头 孢 他 定
头 孢 西 丁
头 孢 呋 辛
亚 胺 培 南
美 罗 培 南
环 丙 沙 星
氨 基 糖 苷 类
四 环 素 替 加 环 素
多 粘 菌 素
复 方 新 诺 明
/
铜绿假单胞 鲍曼不动杆菌 洋葱伯克霍尔 德菌 嗜麦芽窄食单 胞菌 木糖氧化无色 杆菌 脑膜炎败血黄 杆菌
R R R R R R R R R
细菌的天然耐药 与多重耐药
1
2
August 22, 2018
细菌耐药
天然耐药(固有耐药)
获得性耐药
3
August 22, 2018
细菌的天然耐药
是指某一病原微生物对某种抗微生物药物的天然
耐药性。
这种耐药性代代相传。 编码这种耐药性的基因位于病原微生物的染色体
上,是由细菌染色体基因决定、垂直遗传,不会 改变的。
R R R R R R R
R R R R R R R R R R R
R
R
白色念珠菌、热带念珠菌、光滑念珠菌、近平滑念珠菌、季也蒙念珠菌、葡萄牙 念珠菌、杜氏念珠菌、暗色霉菌(链格孢属、离蠕孢属/弯孢霉属、外瓶霉属) 对表中所列抗真菌药物无天然耐药.。
11
August 22, 2018
细菌获得性耐药
R
R
R R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R R
R R R
R R
R R R
R R R
R
R R
R
6
August 22, 2018
非发酵菌的天然耐药
氨 苄 西 林
氨 苄 西 林 舒 巴 坦
阿 莫 西 林 克 拉 维 酸
替 卡 西 林
替 卡 西 林 克 拉 维 酸
哌 拉 西 林
哌 拉 西 林 他 唑 巴 坦
头 孢 唑 林
头 孢 噻 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