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探究学案
2020-2021学年鲁科版(2019)选择性必修第三册 1.4科学探究:气体压强与体积的关系 学案
2020-2021学年鲁科版(2019)选择性必修第三册1.4科学探究:气体压强与体积的关系学案学习目标:1.[物理观念]知道描述气体状态的三个物理量. 2.[科学思维]知道气体压强产生的原因和决定压强的因素. 3.[科学探究]体验气体等温变化规律的探究过程. 4.[科学思维]了解气体压强、温度、体积变化规律的研究方法.一、状态参量1.热力学系统:由大量分子组成的研究对象.2.外界:系统之外与系统发生相互作用的其他物体.3.状态参量:为确定系统的状态所需要的一些量,如体积、压强、温度等.4.温标:定量描述温度的方法(1)摄氏温标:一种常用的表示温度的方法,规定标准大气压下冰的熔点为0 ℃,水的沸点为100 ℃.在0 ℃刻度与100 ℃刻度之间均匀分成100等份,每份算作1 ℃.(2)热力学温标:现代科学中常用的表示温度的方法,热力学温标也叫“绝对温标”.二、气体压强的微观意义1.产生原因气体的压强是由气体中大量做无规则运动的分子对器壁频繁持续地碰撞产生的.压强就是大量气体分子作用在器壁单位面积上的平均作用力.2.从微观角度来看,气体压强的决定因素(1)一个是气体分子的平均动能.(2)一个是分子的密集程度.1.思考判断(正确的打“√”,错误的打“×”)(1)热力学温标的零度为-273.15 ℃,叫绝对零度.(√)(2)在绝对零度附近分子已停止热运动.(×)(3)气体的压强是由气体分子的重力而产生的.(×)(4)密闭容器内气体的压强是由于气体分子频繁碰撞容器壁产生的.(√)(5)一定质量的气体压强跟体积成反比.(×)(6)一定质量的气体压强跟体积成正比.(×)2.描述气体状态的参量是指( )A.质量、温度、密度B.温度、体积、压强C.质量、压强、温度D.密度、压强、温度B [气体状态的参量是指温度、压强和体积,B对.]3.一端封闭的玻璃管倒插入水银槽中,管竖直放置时,管内水银面比管外高h cm,上端空气柱长为L cm,如图所示,已知大气压强为H cmHg,此时封闭气体的压强是________cmHg.[解析] 取等压面法,选管外水银面为等压面,则由p气+p h=p0得p气=p0-p h,即p H-h) cmHg.气=([答案] H-h气体压强的微观意义试用气体分子热运动的观点解释:在炎热的夏天,打足了气的汽车轮胎在日光的曝晒下容易胀破.提示:在日光曝晒下,胎内气体温度显著升高,气体分子热运动加剧,分子的平均动能增大,使气体压强进一步加大,这样气体的压强一旦超过轮胎的承受能力,轮胎便胀破.1.产生原因单个分子碰撞器壁的冲力是短暂的,但是大量分子频繁地碰撞器壁,就对器壁产生持续、均匀的压力.气体的压强等于大量气体分子作用在器壁单位面积上的平均作用力.2.决定气体压强大小的因素(1)微观因素①气体分子的密集程度:气体分子密集程度(即单位体积内气体分子的数目)大,在单位时间内,与单位面积器壁碰撞的分子数就多,气体压强就越大.②气体分子的平均动能:气体的温度高,气体分子的平均动能就大,每个气体分子与器壁的碰撞(可视为弹性碰撞)给器壁的冲力就大;从另一方面讲,分子的平均速率大,在单位时间内器壁受气体分子撞击的次数就多,累计冲力就大,气体压强就越大.(2)宏观因素①与温度有关:温度越高,气体的压强越大.②与体积有关:体积越小,气体的压强越大.(3)气体压强与大气压强不同大气压强由重力而产生,随高度增大而减小.气体压强是由大量分子频繁撞击器壁产生的,大小不随高度而变化.【例1】如图所示,两个完全相同的圆柱形密闭容器,甲中恰好装满水,乙中充满空气,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容器容积恒定)( )甲乙A.两容器中器壁的压强都是由于分子撞击器壁而产生的B.两容器中器壁的压强都是由所装物质的重力而产生的C.甲容器中p A>p B,乙容器中p C=p DD.当温度升高时,p A、p B变大,p C、p D也要变大C [甲容器压强产生的原因是由于液体受到重力作用,而乙容器压强产生的原因是气体分子撞击器壁产生,液体的压强p=ρgh,h A>h B,可知p A>p B,而密闭容器中气体压强各处均相等,与位置无关,p C=p D,当温度升高时,p A、p B不变,而p C、p D增大,故C正确.]气体压强的分析技巧(1)明确气体压强产生的原因——大量做无规则运动的分子对器壁频繁、持续地碰撞.压强就是大量气体分子作用在器壁单位面积上的平均作用力.(2)明确气体压强的决定因素——气体分子的密集程度与平均动能.[跟进训练]1.教室内的气温会受到室外气温的影响,如果教室内上午10时的温度为15 ℃,下午2时的温度为25 ℃,假设大气压强无变化,则下午2时与上午10时相比较,房间内的( ) A.空气分子密集程度增大B.空气分子的平均动能增大C.空气分子的速率都增大D.空气质量增大B [温度升高,气体分子的平均动能增大,平均每个分子对器壁的冲力将变大,但气压并未改变,可见单位体积内的分子数一定减小,故A、D项错误,B项正确;温度升高,并不是所有空气分子的速率都增大,C项错误.]封闭气体压强的计算(1)如图所示,C 、D 液面水平且等高,液体密度为ρ,重力加速度为g ,其他条件已标于图上,试求封闭气体A 的压强.(2)在图中,汽缸置于水平地面上,汽缸横截面积为S ,活塞质量为m ,设大气压强为p 0,重力加速度为g ,试求封闭气体的压强.提示:(1)同一水平液面C 、D 处压强相同,可得p A =p 0+ρgh .(2)以活塞为研究对象,受力分析如图,由平衡条件得mg +p 0S =pS ,则p =p 0+mgS.1.静止或匀速运动系统中压强的计算方法(1)参考液片法:选取假想的液体薄片(自身重力不计)为研究对象,分析液片两侧受力情况,建立受力平衡方程消去面积,得到液片两侧压强相等,进而求得气体压强.例如,图中粗细均匀的U 形管中封闭了一定质量的气体A ,在其最低处取一液片B ,由其两侧受力平衡可知(p A +p h 0)S =(p 0+p h +p h 0)S ,即p A =p 0+p h .(2)力平衡法:选取与封闭气体接触的液柱(或活塞、汽缸)为研究对象进行受力分析,由F 合=0列式求气体压强.(3)连通器原理:在连通器中,同一种液体(中间液体不间断)的同一水平液面上的压强相等,如图中同一液面C 、D 处压强相等,p A =p 0+p h .2.容器加速运动时封闭气体压强的计算当容器加速运动时,通常选与气体相关联的液柱、汽缸或活塞为研究对象,并对其进行受力分析,然后由牛顿第二定律列方程,求出封闭气体的压强.如图所示,当竖直放置的玻璃管向上加速运动时,对液柱受力分析有:pS -p 0S -mg =ma 得p =p 0+m g +a S.【例2】 如图所示,一个横截面积为S 的圆筒形容器竖直放置,金属圆板的上表面是水平的,下表面是倾斜的,下表面与水平面的夹角为θ,圆板的质量为m ,不计圆板与容器内壁的摩擦.若大气压强为p 0,则被圆板封闭在容器中的气体的压强等于( )A .p 0+mg cos θSB .p 0cos θ+mgS cos θ C .p 0+mg cos 2θS D .p 0+mg SD [为求气体的压强,应以封闭气体的圆板为研究对象,分析其受力,如图所示.由物体的平衡条件得在竖直方向上,p Scos θ·cos θ=p 0S +mg ,解得:p =p 0+mg S,所以正确选项为D .] [跟进训练]2.求图中被封闭气体A 的压强,图中的玻璃管内都灌有水银.大气压强p 0=76 cmHg .(p 0=1.01×105 Pa ,g =10 m/s 2)(1) (2) (3)[解析] (1)p A =p 0-p h =76 cmHg -10 cmHg =66 cmHg .(2)p A =p 0-p h =76 cmHg -10×sin 30° cmHg=71 cmHg .(3)p B =p 0+ph 2=76 cmHg +10 cmHg =86 cmHg ,p A =p B -ph 1=86 cmHg -5 cmHg =81 cmHg .[答案] (1)66 cmHg (2)71 cmHg (3)81 cmHg探究气体实验定律1.实验原理与方法以玻璃管内封闭的气体为研究对象,可由气压计读出管内气体的压强,从玻璃管的刻度上直接读出管内气体的体积.在保持气体温度不变的情况下,改变气体的体积,测量多组数据即可研究气体压强与体积之间的关系.2.实验器材气压计、玻璃管、铁架台、活塞等.3.实验步骤(1)密封一定质量的气体.(2)改变气体的体积,记录气体长度和该状态下压强的大小.4.数据处理次数1234 5压强/×105Pa体积/L压强×体积5在误差允许的范围内,温度不变时,一定质量的气体压强p和体积V成反比.6.误差分析(1)体积测量引起的误差.(2)不能保持温度不变.(3)有漏气现象.7.注意事项(1)为了保持封闭气体的质量不变,实验中采取的主要措施是注射器活塞上涂润滑油.(2)为了保持封闭气体的温度不变,实验中采取的主要措施是移动活塞要缓慢和不能用手握住注射器封闭气体部分.【例3】如图所示为“用DIS研究在温度不变时,一定质量的气体压强与体积的关系”实验装置图.(1)图中,实验器材A是________.(2)一同学在两次实验中测得不同的(p、V)数据,发现p和V的乘积明显不同.若此同学的实验操作均正确,则造成此结果的可能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3)为了保持注射器内气体的温度不变,实验中采取的主要措施有:避免用手握住注射器封闭有气体的部分;________.[解析] (1)本实验需要测量气体的体积和压强,体积由注射器的刻度直接读出,而实验器材A是压强传感器,可测出压强.(2)p和V的乘积明显不同,可能是由于环境温度不同,导致气体的温度T不同造成的,也可能是由于注射器内气体的质量不同造成的.(3)为了保持注射器内气体的温度不变,推拉活塞要缓慢.[答案] (1)压强传感器(2)环境温度不同注射器内气体的质量不同(3)推拉活塞要缓慢[跟进训练]3.在“用DIS研究在温度不变时,一定质量的气体压强与体积的关系”实验中,下列操作错误的是( )A.推拉活塞时,动作要慢B.推拉活塞时,手不能握住注射器含有气体的部分C.压强传感器与注射器之间的软管脱落后,应迅速重新装上继续实验D.活塞与针筒之间要保持气密性C [本实验条件是温度不变,推拉活塞时,动作要慢,用手握住注射器含有气体的部分,会使气体温度升高,故手不能握住注射器,故选项A、B正确;研究的是一定质量的气体,压强传感器与注射器之间的软管脱落后,气体质量发生变化,故选项C错误;研究的是一定质量的气体,要保持气体的气密性良好,故选项D正确.]1.(多选) 下列关于热力学温度的说法正确的是( )A.-33 ℃=240 KB.温度变化1 ℃,也就是温度变化1 KC.摄氏温度与热力学温度都可能取负值D.温度由t℃升至2t℃,对应的热力学温度升高了273 K+tAB [T=273 K+t,由此可知:-33 ℃=240 K,A正确,同时B正确;D中初态热力学温度为273 K+t,末态为273 K+2t,温度变化t K,故D错;对于摄氏温度可取负值的范围为0 ℃到-273 ℃,因绝对零度达不到,故热力学温度不可能取负值,故C错.] 2.在探究气体压强与体积的关系实验中,下列四个因素对实验的准确性影响最小的是( )A.针筒封口处漏气B.采用横截面积较大的针筒C.针筒壁与活塞之间存在摩擦D.实验过程中用手去握针筒B [该实验前提是气体的质量和温度不变,针筒封口处漏气,则质量变小,用手握针筒,则温度升高,所以选项A、D错误;实验中我们只是测量空气柱的长度,不需测量针筒的横截面积,选项B正确;活塞与筒壁的摩擦对结果没有影响的前提是不考虑摩擦产生的热,但实际上由于摩擦生热,会使气体温度升高,影响实验的准确性,选项C错误.] 3.如图所示,U形管封闭端内有一部分气体被水银封住,已知大气压为p0,则被封部分气体的压强p(以汞柱为单位)为( )A.p0+h2B.p0-h1C.p0-(h1+h2) D.p0+h2-h1B [p=p0-p h,因以汞柱为单位,p=p0-h1.故选项B正确.]4.(多选)关于密闭容器中气体的压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是由气体受到的重力产生的B.是由大量气体分子频繁地碰撞器壁而产生的C.压强的大小只取决于气体分子数量的多少D.容器运动的速度越大,气体的压强也越大ACD [气体的压强是大量气体分子频繁地碰撞器壁而产生的,A错误,B正确;压强的大小取决于气体分子的平均动能和分子的密集程度,与物体的宏观运动无关,C、D错误.] 5.如图所示,在用DIS探究一定质量的气体,在温度不变时压强与体积的关系实验中,用一个带刻度的注射器及计算机辅助系统来探究气体的压强和体积关系.(1)实验中应保持不变的状态参量是________.(2)实验过程中,下列说法正确的________.A.推拉活塞时,动作要快,以免气体进入或漏出B.推拉活塞时,手不可以握住整个注射器C.必须测量所封闭气体的质量D.在活塞上涂上润滑油,保持良好的密封性[解析] (1)实验研究的对象是注射器内密闭的气体,实验中应保持不变的参量是气体温度.(2) 推拉活塞时,动作要慢,使其温度与环境保持一致,故A错误;推拉活塞时,手不能握住注射器,防止手对其起加热作用,从而保证气体的温度不变,故B正确;本实验只要保证一定质量和温度即可,研究的是压强和体积关系,故无须测量封闭气体的质量,故C 错误;活塞与针筒之间要保持润滑,可以减小摩擦,不漏气可以保证气体质量一定,故D 正确.[答案] (1)温度(2)BD。
1.4尝试科学探究学案2023-2024学年沪粤版物理八年级上册
1.4 尝试科学探究学案 20232024学年沪粤版物理八年级上册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为沪粤版物理八年级上册第1.4章节“尝试科学探究”。
该章节主要介绍了科学探究的基本步骤和方法,包括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分析与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等。
同时,本节课还会结合具体的实例,让学生了解科学探究在实际问题解决中的应用。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科学探究的基本步骤和方法,能够运用科学探究解决实际问题。
2. 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的能力。
3. 增强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提高学生沟通交流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科学探究的基本步骤和方法。
难点:如何运用科学探究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实验器材。
学具:笔记本、课本、实验器材。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教师通过展示一个生活中的实例,如探究“为什么物体在斜面上滑下的速度会加快”,引发学生对科学探究的兴趣。
2. 知识讲解:教师简要介绍科学探究的基本步骤和方法,引导学生明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3. 实例分析:教师通过分析具体的实例,如“斜面实验”,引导学生了解科学探究在实际问题解决中的应用。
4.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结合实例思考如何运用科学探究解决实际问题。
5. 课堂实验:学生分组进行实验,亲身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教师巡回指导。
6. 成果分享:各小组展示实验成果,分享探究过程中的心得体会。
六、板书设计板书内容:1. 科学探究的基本步骤2. 科学探究的方法3. 科学探究在实际问题解决中的应用七、作业设计1. 请简述科学探究的基本步骤。
答案: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分析与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
2. 请结合实例,说明如何运用科学探究解决实际问题。
答案:以“斜面实验”为例,通过实验探究物体在斜面上滑下的速度与斜面角度的关系,从而解决实际问题。
沪科版物理八年级全册科学探究:速度的变化 学案
第四节科学探究:速度的变化学习目标1、将物体运动所经历时间或路程分解为若干段,测量不同阶段物体的运动速度。
2、通过实验测量数据,会正确记录数据。
3、知道个人见解的正确与否必须通过实验(实践)来证明。
学习要点1、科学探究的一般步骤包括、、、、、、。
2、从科学的角度来看,人们对一个问题所做的解释、发表的见解都是个人的,是否正确还需寻找来证明。
3、变速直线运动中物体运动的速度是的,只能求出在某段路程或某段时间内的。
自主学习1.实验的原理:2.待测物理量测量工具:用刻度尺(卷尺)测量物体运动的,用停表测量物体运动相应距离所需的,用求出平均速度。
3.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根据你的分析,请你设计实验的方案(1)实验所需的器材:刻度尺、秒表、带槽木条、小车、铁架台、小木块。
(2)实验步骤:①用铁架台支架把带槽木条支成斜面,使小车从木条顶部滚下时,做变速直线运动。
②用刻度尺测量木条的全长S AB和由顶端至木条1/2处的长度S AC,用铅笔在木条上标出字母A、B、C。
③测小车在AC这段路程中运动的时间t AC。
④把木块移到木条底端B处。
按上述方法,测出小球由木条顶端A向下运动到底端B处,在S AB这段路程中所需的时间t AB,记录下来。
④根据以上实验结果,计算小车通过下半段路程(S BC),下半段路程上用的时间t BC,算出v BC。
4.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实验记录表格总结:5.平均速度只能说明是在某段路程上或某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
讨论:如何测跑步、走步的平均速度思考: 一物体作直线运动,在前100米用了25秒,在后100米内用了20。
分别计算物体在前100米内,后100米内,全程的平均速度。
评估: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的自我评估,写入实验报告:①全程平均速度,速度最快的时段 ②测时准确,计算无误,填表正确③实验认真负责,善于配合,有团队意识 请你练习 1.(5分)小明在“测小车的平均速度”的实验中,设计了如图的实验装置:小车从带刻度(分度值为1mm )的斜面顶端由静止下滑,图中的圆圈是小车到达A ,B ,C 三处时电子表的显示:(1)该实验是根据公式 _________ 进行测量的. (2)实验中为了方便计时,应使斜面坡度较 _________ (填“大、小”).(3)请根据图中所给信息回答:S AB = _________ cm ,t BC = _________ s ,v AC = _________ m/s .(4)实验前必须学会熟练使用电子表,如果让小车过了A 点后才开始计时,则会使所测AC 段的平均速度v AC 偏 _________ (填“大、小”).2、如果铁路钢轨每根长25m 。
高中物理第3章相互作用第节科学探究:弹力学案鲁科版第一册
第2节科学探究:弹力学习目标:1。
[物理观念](1)知道形变、弹性形变、弹性限度及弹力的概念.(2)知道胡克定律的内容及表达式.2。
[科学思维]理解弹力及胡克定律,并能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3。
[科学探究]学会根据设定的方案进行实验探究,会分析数据、误差,会通过与他人交流解决实验中的问题. 4.[科学态度与责任]通过对弹力的探究,认识实验对物理研究的重要性,提高学习兴趣,加强与他人合作.一、形变与弹力1.形变:物体发生的伸长、缩短、弯曲等形状的变化称为形变.2.弹性体及弹性形变(1)弹性体是撤去外力后能恢复原状的物体.(2)弹性形变指弹性体发生的形变.3.范性形变:物体发生形变后不能恢复原状,这种形变叫范性形变.4.弹性限度:弹性体的形变不能无限增大,若超过一定的限度,撤去外力时物体就不能恢复原状,这个限度称为弹性限度.5.弹力的定义:相互接触的物体发生弹性形变时,由于物体要恢复原状,物体会对与它接触的另一物体产生力的作用,这种力叫弹力.6.弹力的方向:弹力的方向总是与物体形变的方向相反,以使物体恢复原状.说明:弹力的方向与施力物体形变方向相反,指向受力物体.二、胡克定律1.内容:在弹性限度内,弹簧弹力的大小与弹簧伸长(或压缩)的长度成正比.2.公式:F=kx.3.适用条件:在弹性体的弹性限度内.4.劲度系数:是一个有单位的物理量,单位为N/m.弹簧的劲度系数为1 N/m的物理意义:弹簧伸长或缩短1 m时产生的弹力大小为1 N.注意:F=kx中的x是弹簧的形变量,是弹簧伸长(或缩短)的长度.1.思考判断(正确的打“√”,错误的打“×”)(1)使物体发生形变的外力撤去后,物体一定能够恢复原来状态.(×)(2)只要两个物体相互接触,两个物体之间一定能产生弹力.(×)(3)两物体之间有弹力作用时,两物体一定接触.(√)(4)由F=kx可知k=错误!,故劲度系数k与外力F成正比,与形变量x成反比.(×)2.关于弹性形变,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物体形状的改变称为弹性形变B.一根铁丝被用力折弯后的形变就是弹性形变C.物体在外力停止作用后,能够恢复原状的形变称为弹性形变D.物体在外力作用下的形变称为弹性形变C[外力停止作用后,能够恢复原状的形变称为弹性形变,C 正确.]3.一辆汽车停在水平地面上,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地面受到了向下的弹力,是因为地面发生了弹性形变;汽车没有发生形变,所以汽车不受弹力B.地面受到了向下的弹力,是因为地面发生了弹性形变;汽车受到了向上的弹力,是因为汽车也发生了形变C.汽车受到向上的弹力,是因为地面发生了形变;地面受到向下的弹力,是因为汽车发生了形变D.以上说法都不正确C[汽车停在水平地面上,因为地面发生了向下的形变,所以地面为恢复原状对与之接触的汽车产生一个向上的弹力作用;因为汽车的车轮发生了向上的形变,所以车轮为恢复原状对与之接触的地面产生向下的弹力作用,故只有C项正确.]形变如图所示是英国物理学家卡文迪许为了测量万有引力常量而设计的扭秤原理图.已知相邻两个小球之间存在很小的万有引力,使T形架产生转动,T形架转动的结果是使硬质的石英丝发生形变,反抗T形架的转动,最后达到静止平衡.请回答下列问题.卡文迪许扭秤原理图探究:(1)石英丝发生了什么种类的形变?(2)试说明该装置采用的放大原理.提示:(1)石英丝发生的是扭转形变.(2)该装置进行了两次放大,一是尽可能地增大T型架连接两球的水平直杆的长度,使两球间万有引力产生较大的力矩,使杆偏转;二是增大弧度尺与系统的距离,使小镜子的反射光在标尺上产生较明显的长度变化.1.形变的两种情况(1)形状的改变:指受力时物体的外观发生变化,如橡皮条拉伸时由短变长;撑竿跳高时,运动员手中的撑竿由直变曲等.(2)体积的改变:指受力时物体的体积发生变化,如用力压排球,排球的体积变小;用力压海绵,海绵的体积变小.2.显示微小形变的方法(1)光学放大法:如图所示,在一张大桌子上放两个平面镜M和N,让一束光依次被两面镜子反射,最后射到墙上,形成一个光点P。
幼儿园科学探究实践活动教案 幼儿园科学探究
一、概述幼儿园是儿童最初接触学习的地方,科学探究活动是幼儿园课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通过科学探究活动,幼儿可以培养观察、思考、实验、总结等能力,促进他们对世界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
制定一份具有科学探究性质的幼儿园实践活动教案是至关重要的。
二、教案目标1.培养幼儿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
2.提高幼儿的观察、实验和思考能力。
3.促进幼儿主动参与科学活动,锻炼他们的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
三、教案内容1.主题:探索变化中的世界2.目标:通过观察和实验,让幼儿认识到物质的变化是普遍存在的现象,培养他们对自然界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
3.活动安排:(1)观察:让幼儿观察周围的物质,并帮助他们发现其中的变化规律。
(2)实验:设计简单的变化实验,让幼儿通过操作和观察,体验物质的变化过程。
(3)讨论:引导幼儿在实验后进行讨论,总结实验结果,促进他们对科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四、教学方法1.启发式教学:通过提出问题和情境,引发幼儿的思考和探索欲望。
2.操作性教学:让幼儿亲自动手进行观察和实验,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
五、教学过程1.活动导入:向幼儿提出问题,比如“水是什么样的?如果加热会发生什么变化?”引发他们对活动主题的思考和探索欲望。
2.观察和实验:让幼儿观察水的状态和特点,设计简单的加热实验,观察水的变化过程。
3.讨论和总结:引导幼儿围绕活动主题展开讨论,总结观察和实验的结果,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和科学素养。
六、教学评估1.通过观察和记录幼儿在活动中的表现,评估他们对科学活动的参与情况和学习效果。
2.根据幼儿的表现,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内容,促进他们的科学探究能力的提高。
七、教学反思通过开展科学探究活动,发现了一些问题和不足,比如幼儿的观察和实验能力还有待提高,教师在活动引导和讨论过程中应更加灵活和深入。
下一步需要针对这些问题进行改进和提高。
八、教学小结通过这次科学探究实践活动,幼儿对物质的变化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对科学充满了好奇和想要探索的欲望。
通过学案教学引导科学探究
通过学案教学引导科学探究【关键词】科学探究学案教学引导学生进行科学探究是一种重要的教学方式。
经历科学探究过程,能使学生不但获得新的学科知识,还能领悟科学思想。
但是,科学探究如何开展?用什么方式开展?学案恰好为科学探究提供了一个平台,为呈现探究课题、创设学习情境、体现探究过程提供了一个载体。
学案教学是以“学生如何学”为出发点,通过教师有意识地设计学案和组织学生进行实践探索,让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的一种教学方法。
在科学探究中,要尽可能让学生去实践、收集资料、分析得出结论。
如在高中化学“元素及其化合物”的复习过程中,把“硫酸”和“硝酸”整合为一单元,以学案导学为教学方法,通过类比建构知识网络,设计科学探究活动,让学生体验收集资料、研究文献和实验研究的过程。
本学案主要包括三个科学实验探究专题:(1)金属与不同浓度的硫酸反应的实质;(2)实验室制取NO的实验探究;(3)学生设计方案汇总。
学案的编写包括下列要素:提供探究课题,创设学习情境,提出问题,呈现探究过程,分析数据,得到结论。
这些要素具体体现在以下三个活动中。
一、课前活动:提出科学探究问题,收集相关资料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提出研究的问题。
如果研究的问题不明确,收集资料就没有目的性,学生将不懂得收集什么资料和如何选择有用的信息。
收集资料的途径除课本和教辅资料外,还可上网、到图书馆查找。
以学案形式呈现研究问题,还能训练学生的资料分析、整理能力。
在搜集资料的同时要在学案引导下完成复习课重点基础知识的落实,如“硫酸”以基础知识做牵引,在既定的资料和信息下,完成知识的拓展、运用和迁移(见表1)。
这个学案的大部分问题要求学生课前完成,教师在上课前作重点点评。
二、课堂活动:经历实验探究的过程学生有了课前对实验资料的收集和对实验设计的初步认识,可以完成学案二(见表2)的导学部分。
课堂继续发挥学案的导学功能,以学案为载体,进行小组讨论。
1.课前资料收集整理以上学案是研究过程的示范,对学生课前收集资料具有导向作用。
八年级物理上册尝试科学探究学案新版粤教沪版
1.4 尝试科学探究A级课前自主求知版【自主求知目标】1.了解科学探究的七要素: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搜集证据——分析与论证——评估的程序。
2.经历探究摆的奥秘的过程。
初步体验科学猜想与假设、简化研究对象、控制变量等科学方法。
【自主知识梳理】1._________是进行科学探究的第一步,说过“提出问题有时比解决问题更重要”。
2.牛顿说过“没有大胆的__________,就做不出伟大的__________”。
3. 通过实验探究发现,摆来回摆动一次所需的时间跟________________有关,摆线越长,摆锤摆动的________;与摆锤的轻重和摆锤偏离摆线的角度_________。
4. 科学探究的七个要素是:提出问题、、、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评估、交流与合作。
5. 在科学探究的全过程中,都要注意。
B级课堂师生互动版【重点难点探究】1.科学探究的过程[解读](1)提出问题爱因斯坦说过,提出问题有时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同学们平时要仔细观察周围的事物,勤于思考,善于提出问题.(2)猜想与假设猜想是根据现有的知识和经验,对所提出问题的结论尝试性地作出预测和判断,寻求对所提出问题的可能性解释。
但猜想是否正确,必须通过实验去检验。
(3)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根据猜想(探究目的),确定收集证据的范围及要求,明确所需要的仪器和替代器材,制订实验方案。
(4)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根据实验方案进行实验,要注意观察实验现象,注意变化的过程及细节,记录相关的现象、数据,要依据事实记录现象和数据,不可随意修改,更不能编造。
(5)分析与论证分析与论证的过程就是判断猜想是否正确,得出正确的结论。
(6)评估对探究的行为和搜集信息的科学性、可靠性进行评估,能具有从评估中吸取经验和教训的意识,能注意假设与探究结果间的差异,并尝试改进探究方案。
(7)交流与合作能用语言、文字、图表、模型等方式表述探究的过程和结果;能倾听和尊重他人提出的不同观点和评议,并交换意见。
八年级物理上册 第一章 第1节《走进实验室:学习科学探究》学案 教科版
《走进实验室:学习科学探究》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知识点一:观察奇妙的物理现象自主学习:阅读教材P6页内容及图1-1—2,完成下列填空。
1.a图研究的是______现象,b图研究的是______现象,c图研究的是______现象,d图研究的是______现象。
2。
这些现象的发生都是有原因的,科学探究就是要找出其中的和。
是科学发现的重要环节。
3.物理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物理实验的显著特点,是在一定条件下,物理现象可以有规律地。
因此我们应该养成利用身边的器材做实验的良好习惯。
知识点二:认识科学探究的工具自主学习:阅读教材P7页内容及图1—1-3,完成下列填空。
1.是科学探究的重要工具,要求:1、先独立思考2、组内交流讨论,补充完善3、五分钟后小组展示。
同学们完成后是物理实验的基本内容,很多物理测量是通过仪器进行的,2.结合生活实际说出下列仪器的名称和用途:名称:;用途:。
名称:;用途:名称:;名称:;用途:。
用途:.小组代表展示,其他小组质疑,老师完善,评价激励0 1 2 3 4 5 6 7 8 9 00 1 2 3 4 5 6 7 8 9 1测 C.量杯 D.游标卡尺2。
下列关于科学探究工具的叙述,正确的是( )A.量筒是用来测量温度的仪器B.体积的测量用托盘天平C.弹簧测力计可以用来测量质量D.时间的测量用秒表3.王刚同学根据石头在水中下沉的现象想到石头在水中可能不受浮力作用,并设计和进行了实验,上述过程中“石头在水中可能不受浮力作用”属于科学探究中的()A.提出问题B。
猜想与假设 C.进行实验D。
分析与论证4。
伽利略,1564年2月15日出生在意大利西北部的比萨城里。
17岁进入比萨大学学医,但由于他在数学方面的天赋使他带着极大的兴趣学习数学,后来,由于家境原因而被迫积极动脑,做完后,举手回答.让思路方法不一致同学介绍自己的解题情况,教师引导退学,但他却在25岁时被聘为该校的数学教授.当时,人们认为所有的问题都被亚里士多德一劳永逸地解决了,而伽利略却注重以实验的方法去追求隐藏在事物表象之后的真理。
1.5科学探究(课件19张学案)
第5节 科学探究
学习目标
1.知道科学探究在科学学习中的重要意义。2.从生活中的探究中,体会科学探究与生活中的探究在本质上的类似性。3.从科学家的探究案例中,体会科学探究的一般步骤和基本方法。4.实施简单的科学探究活动,了解科学探究的基本步骤。
知识点1 生活中的探究
1.科学探究(1)科学探究是获得科学知识的一种基本方式科学探究是一个不断发现问题,通过多种途径寻求证据,运用创造性思维来解决问题,并通过评价与交流达成共识的过程。
常见方法
具体内容
类比法
由一类事物所具有的某种属性,可以估计与其类似的事物也应具有这种属性的推理方法
科学推理法
根据已知现象和规律,通过想象和推理对未知的现象作出科学的推理和预见的研究方法
续表
典例2 市场上的防晒霜都宣称可以防晒。暑假期间,某校学生外出徒步旅游,准备借此机会做一个关于某品牌防晒霜的防晒效果的实验,看它是否有效。其中四名同学的实验方案如下表。
实验人
实验方案
小敏
一只手手背涂防晒霜,另一只手手背不涂。一天后,比较两只手手背的差别
小英
第一天手背涂防晒霜,第二天不涂。比较这两天手背的差别
小玲
在同学的手背上涂防晒霜,自己的手背上不涂。一天后,比较自己手背与同学手背的差别
小红
手心涂防晒霜,手背不涂。一天后,比较手心与手背的差别
你认为谁的实验方案最合理( )A.小敏 B.小英 C.小玲 D.小红
(2)在生活中,我们也会碰到许多问题,就像一个个“盒子”,必须通过盒子可能传出的信息判断盒子里的物体可能是什么。例如,当人体出现某些不适时,人们会通过测体温、用听诊器听诊、化验等方法来探知其中的原因。当然,用这种方法来判断事物有时也会失误。我们能得到和使用的信息越多,对信息的综合分析越细致,得出的结论就越可靠。
科学探究学案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上册
1.5 科学探究【知识梳理】(1)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是:→ → → → →(2)实验方案设计的基本要求:①。
实验组与对照组只允许有一个变量,即要符合单一变量的原则(注意:变量不能写某某的有无,也不能写控制该变量的具体方法)。
②。
目的是通过设置对照或对比实验增加实验结论的说服力(或可信度)。
③实验的对象(样本)尽量多一些。
目的是。
(3)多次实验的目的:①为了得到一个结论:多次实验避免或排除实验结论的,使实验结论更具有;②为了得到一个数据:多次实验目的是求,减小,提高实验结果的。
(4)常见的科学探究方法① 在研究由多个因素(变量)影响的问题时,每次只改变其中的某一个因素,而控制其余几个因素不变,从而研究被改变的这个因素对事物的影响,然后对其他因素分别加以研究,最后综合得出结论的研究方法。
① 在科学实验中有许多物理特征、过程和物理量,要想直接观察和测量很困难,这时往往把所需观测的变量换成其他间接的可观察或测量的变量进行研究的研究方法。
① 对于不易研究或不好直接研究的科学问题,通过研究其表现出来的现象、效应作用效果,问接研究问题的方法。
① 由一类事物所具有的某种属性,可以推测与其类似的事物也应具有这种属性的推理方法。
① 根据已知现象和规律,通过想象和推理对未知的现象做出科学地推理和预见的研究方法。
① 通过引入模型(能方便我们解释那些难以直接观察到的事物的内部构造、变化以及事物之间的关系的符号、公式、表格、实物等),将问题实际化。
【习题练习】1.为研究学校近视防控措施的效果,每个学期我们都需要检查视力。
“检查视力”的过程属于科学探究环节中的()A.提出问题B.建立假设C.设计实验方案D.收集事实与证据2.科学家做了这样一个实验:在房间里挂了许多铃铛,然后让蝙蝠在其中自由飞翔。
第一次未对蝙蝠有任何限制,铃铛未响;第二次蒙住蝙蝠的眼睛,铃铛也未响;第三次塞住蝙蝠的耳朵,房间中的铃铛响了。
下列哪些问题是实验所研究的()①蝙蝠飞行是靠什么躲避障碍物的①房间大小对蝙蝠的飞行是否有影响①耳朵对蝙蝠飞行是否起作用 ①铃铛发声的机理是怎样的 A. ①①B.①①C.①①①D.①①①3. 下表是小明用豌豆种子来研究影响种子萌发因素的实验记录。
探究课教案7篇
探究课教案7篇(实用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资料,如工作总结、工作报告、工作计划、心得体会、讲话致辞、教育教学、书信文档、述职报告、作文大全、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materials for everyone, such as work summaries, work reports, work plans, reflections, speeches, education and teaching, letter documents, job reports, essay summaries, and other material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stay tuned!探究课教案7篇教案应当充分考虑学生的学习速度和理解能力,以避免过于仓促或过于冗长的教学,教案的编写需要教师的创造力和创新性,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本店铺今天就为您带来了探究课教案7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第三章第一节科学探究:声音的产生与传播预习学案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探究一、声音是怎么产生的
平静的水Biblioteka 运动的水猜想: 声音可能是物体振动产生的。
友情提示:师傅和学友之间交流得出自己的结论
如何用实验来验证猜想呢?
振动 产生的。 • 声音是由物体_______ • (振动指物体的往复运动) • 一切正在发声的物体(声源) 振动 发声停止, 都在_______, _______ 振动 停止。
实例分析:
1、风声是怎样产生的? 2、雨声是怎样产生的? 3、读书声是怎样产生的?
探究二:声音是怎么传播的?
你好!
我听不见!
声音传播需要介质
如何用实验来验证猜想呢?
• 实例分析:
结论:
1.声音的传播需要空气,真空不 能传声。 2.液体也可以传声。 3.固体也可以传声。
介质
空气(15℃) 空气(25℃) 煤油(25℃) 蒸馏水(25℃)
声速
340 346
m/s
1324 1497
海水(25℃)
大理石 铝 铁、钢
1531
3810 5000 5200
一般情况下,在固体中的声速最大, 气体中的声速最小,液体中声速居 中。V固>V液>V气
声音在介质中以波的形式传播。声波引起鼓膜振
动,然后通过听觉神经传到大脑,这样我们便听 到了声音。
骨传导
小结:
本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以下内容:
1.声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2.声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 3.声在不同介质中的声速不同.
练习
(1)一切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 振动
(2)声音必须 靠 介质 能传播。
。
传播,它在 真空 不
(3)15Co时空气中的声速是 340 m/s (4)铁路工人为了听见远处的火车,将耳朵贴在 铁轨上,这是因为 声音在固体中传播速度很快 。
《科学探究:凸透镜成像》教案
《科学探究:凸透镜成像》教案《科学探究:凸透镜成像》教案篇一一、教学目标1.知道物距、像距的概念,掌握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2.通过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过程,提升科学探究的能力。
3.提升克服困难的信心和决心,形成主动与他人合作和交流的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难点:凸透镜成像规律的探究过程。
三、教学过程环节一:新课导入多媒体展示图片:照相机、投影仪、放大镜,提问学生:他们在结构上有什么共同点?(都有凸透镜。
)教师引导:都是凸透镜,为什么我们看到的像不同?凸透镜成像有怎样的规律?引出课题《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环节二:新课教学多媒体展示:照相机和投影仪所成的像与物体到镜头的距离特征,提出问题:照相机和投影仪成像情况有何不同?(物体离照相机镜头较远,成缩小的实像;物体离投影仪镜头较近,成放大的实像。
)教师讲解:物体与凸透镜的距离是物距,像与凸透镜的距离是像距。
提出问题:凸透镜成像的正倒、大小、虚实和什么因素有关呢?猜想与假设:学生大胆猜想,有的认为可能与物距有关,有的认为与凸透镜的焦距有关。
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展示实验器材(蜡烛、凸透镜、白色硬纸板、光具座),介绍光具座的作用:可以调节蜡烛、凸透镜和光屏的'位置和高度,并且可测量物距和像距。
提出问题:根据这些实验器材,如何设计具体的实验步骤以及实验记录表格?提示学生由于凸透镜对光的偏折程度和透镜的焦距有关系,所以研究物距的变化时,重点关注物距等于、大于或小于一倍焦距和二倍焦距时的成像情况。
然后组织学生小组讨论,由组长反馈讨论结果,教师总结,并在多媒体上出示实验记录表和具体实验步骤:①每组选用不同焦距的凸透镜,记录其焦距,再组装实验器材,使烛焰的中心、凸透镜的光心和光屏中心在同一高度上。
②将烛焰向凸透镜由远及近移动,调节光屏到凸透镜的距离,直到光屏上出现清晰完整的像,观察像的大小正倒虚实的变化规律,多测几组,并记录。
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学生组装实验器材,进行实验。
幼儿园科学探索(水)教案 幼儿园科学
探索是幼儿园教育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水是一个充满趣味且充满探索可能性的科学主题。
为了引导幼儿在水这一主题上进行科学探索,教师应精心设计水的教学内容,并结合幼儿的实际学习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实践。
下面将根据幼儿园水的教学主题,设计一份具有科学性、趣味性的教案,以期帮助教师们更好地指导幼儿进行水的科学探索学习。
**教学目标**1. 让幼儿认识水的基本性质,如透明、流动、变形等;2. 帮助幼儿了解水与生活的关系,如水的来源、用途等;3. 引导幼儿进行观察和实验,在实践中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和动手能力;4. 培养幼儿对科学探索的兴趣,激发幼儿学习科学的热情。
**教学内容**1.水的观察- 给幼儿准备一盆清水,让幼儿自由观察并描述水的颜色、透明度等特征;- 引导幼儿动手触摸水,让幼儿感受水的流动性和润湿性。
2.水的实验- 实验一:水的流动- 准备几个大小不同的容器,分别为盆、杯、瓶等;- 让幼儿通过倒水的实验,观察水在不同容器中的流动情况,并观察水流动的轨迹和速度。
- 实验二:水的变形- 准备一些水泥或其他易于成型的材料,让幼儿通过手工活动,用水泥或其他材料模仿水的流动形状,并观察结果。
3.水的故事- 通过讲故事的形式,向幼儿介绍水的来源、用途以及与生活密切相关的知识,如水的循环、水资源的保护等。
**教学过程**1.导入教师可通过展示丰富多彩的水的图片或者视瓶,引发幼儿对水的兴趣和好奇心,为后续的学习做好铺垫。
2.实践探究在教师的引导下,幼儿进行观察、实验和故事听讲等实践性活动,培养幼儿的动手能力和科学探索的兴趣。
3.总结教师根据实践活动的结果,引导幼儿进行总结性的学习,让幼儿从实践中得出结论,提升幼儿的思维能力和观察力。
4.课后延伸可通过绘画、手工活动或课外图书阅读等形式,延伸水的学习内容,让幼儿在课外也能够进行水的科学探索。
**教学评估**1.观察评估通过观察幼儿在活动中的表现,包括观察的细致程度、实验的参与度以及故事内容的理解程度等进行评估。
沪科版物理八年级全一册-8.2科学探究:液体的压强-学案(含答案)
液体的压强班级:姓名:组号: 第二课时(一) 情景体验活动1:观察放在水平桌面上的茶壶,如图甲。
活动2:观察容器乙、丙中水面。
(1)活动1中,茶壶放在桌面上,水是________________(选填“流动”或“静止”)的,壶嘴与壶身内的水面__________________。
(2)活动2中,乙容器的水__________________(选填“流动”或“静止”),两管中水面是__________________的。
丙有多个支管,水不流动时,各个管中水面是_____________的。
(二) 教材助读 1.液体压强的应用(1)连通器里的同一种液体不流动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生活中还有什么地方用到了连通器原理?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液体压强的传递 (1)什么是帕斯卡原理?(2)帕斯卡原理是许多液压系统和液压机工作的基础。
请结合右图,解释液压机的工作原理。
完成情况一、自主预习•探究新知(三)预习自测连通器在日常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图2所示事例中不是利用连通器原理工作的是()我的疑惑:请你将预习中未能解决的问题和有疑惑的问题写下来,待课堂上与老师和同学探究解决。
二、课堂探究•快乐学习探究1:连通器及其应用结合“体验”回答下列问题:1.在活动1中,茶壶的壶身与壶嘴,就构成一个两端、底部相的容器,这种容器叫连通器。
2.为什么静止在连通器中的水面总保持相平?3.生活中有哪些应用连通器的例子?探究2:帕斯卡定律1.帕斯卡定律是指加在______________液体任何一部分上的_______________,都能够________________地被液体向_____________方向传递。
2.举出两个帕斯卡定律在生活、生产中的应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若某液压机的大活塞面积是10cm2,小活塞面积是2cm2,则大小活塞所受压力比是多少?为什么?(一)基础过关1.洗手池的下水管道常常做成如图所示的弯管(图中虚线框内部分),它能堵住管道,防止污水管内的臭气顺着管道逆行,污染室内的空气。
科学探索教案
科学探索教案引言:科学探索是培养学生科学能力和探究精神的重要环节。
通过科学探索,学生能够培养观察、提问、实验、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
本教案将介绍一种有效的科学探索教学方法,旨在帮助教师设计出富有趣味性和挑战性的科学探索活动,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一、教学目标:1.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提高他们对自然现象的敏感性。
2. 建立学生的提问意识,培养他们的探究精神和批判性思维。
3. 培养学生的实验设计能力,训练他们进行科学实验的技能。
4. 培养学生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他们的团队合作精神。
二、教学准备:1. 确定适合年龄和学习能力的科学主题,如动物、植物或环境等。
2. 准备相关的实验器材和材料。
3. 整理相关的科学教材和参考书籍。
4. 确定适合的教学时间和地点。
三、教学步骤:1. 导入:通过观察或提问引发学生对科学主题的兴趣。
例如,教师可以通过展示一段有趣的视频或展示生物标本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接着,教师可以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的思考和探究欲望。
2. 探索活动:分组或个人活动,让学生进行科学探索。
教师可以提供一些实验的方向和问题,鼓励学生自己设计实验和观察,培养他们的科学思维和实验技能。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制定假设,并设计实验来验证假设。
3. 数据收集与分析:学生进行实验,并记录实验过程中的数据和观察结果。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以图表、表格等形式整理数据,并帮助学生分析和解释实验结果。
学生可以根据实验结果来回答之前提出的问题,展示他们的发现和结论。
4. 知识巩固: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实验和观察中总结出科学规律和原理,帮助他们深化对科学知识的理解。
教师还可以提供相关的科学教材和参考书籍,让学生进一步学习和探索。
5. 总结与评价:学生可以向全班展示他们的实验成果和发现,与同学们分享自己的经验和观点。
教师可以对学生的实验和报告进行评价,鼓励他们继续保持对科学的兴趣和探究精神。
四、教学评估:1. 学生的实验设计和执行能力。
科学学习探究活动教案范例
科学学习探究活动教案范例科学学习是学生认识自然、研究科学规律的基础,也是培养创新人才的必经之路。
在科学学习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探究世界,学习科学知识,培养科学思维,从而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和科学能力。
本文将通过一个科学学习探究活动教案范例来阐述如何有效地进行科学学习。
一、教学目标本课教学目标为:1.掌握生态系统的概念和构成要素;2.了解生态系统对人类的重要性,并认识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性;3.能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提高对生态环境保护的意识和能力。
二、教学内容本课将探究生态系统的概念和构成要素,并通过实际活动来加深学生对生态环境保护的认识。
具体内容如下:1.生态系统的概念和构成要素;2.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性;3.实际活动:到附近公园进行生态环境调研,了解当地生态环境状况并提出相应建议。
三、教学过程1.通过多媒体展示介绍生态系统的概念和构成要素,引导学生了解生态环境的基本概念及其重要性。
2.对于学生反映出的问题进行讲解,通过绘画等方式帮助学生加深对生态系统的认识。
3.进行带领学生到附近公园进行生态环境调研的实际活动。
学生将被分成小组,每组负责调查附近一个区域的生态状况,同时提出相应的建议。
学生需要拍照并记录相关数据,完成后回到课堂进行展示。
4.教师引导学生讨论现有问题并提出可能解决的方案,帮助学生加深对环境问题的探究和思考。
5.小组聚会并展示他们收集的数据。
老师和学生一起将结果分类,并比较不同地区的状况。
学生将被要求分享他们的解决方案和大家讨论不同想法的效果,并寻求所提出的方案集成企业家、环保团体或政治领袖来解决问题的方法。
四、教学反思通过本次科学学习探究活动教案范例,我们可以看到,科学学习是由对基本概念的研究和探索、对环境情况的调查、对不同解决方案的讨论和思考的综合活动。
本课的教学过程通过多种方式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思考和解决问题,从而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并使他们能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科学探索者_科学探究》导读学案-答案版
能够懂得科学原理和进行科学思考将有助于你在日常生活中答疑解惑。比如去超市购买食品,根据你所拥有的有关营养学的知识,就可以判断哪些食品更加有益于健康。一旦具备了科学素养,你就能够在面临浩如烟海的科学信息时进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精确地作出评价,并能运用这些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困难和问题。
根据下图,回答第24-26题。
某科学家测定了火山熔岩流在5分钟内所流过的距离。
24.观察:上图中每个坐标轴分别代表什么?
X轴代表时间,y轴代表距离
25.数据分析:岩溶流在每分钟内流过的距离相同吗?说明理由。
不同,图表中的斜率在变化
26.预测:预测岩溶流在第5至第6分钟内的流动情况。
在90米左右,流速趋于零,即不再流动
24.设计一个对照试验来探究跳绳和俯卧撑两项运动中,哪项运动对人体的心率影响更大?
活动对心率的影响(每分钟心跳次数)
学生
心率(休息)
心率(跳绳)
心率(俯卧撑)
1
2
3
六、标准测试题(选择最佳答案)
25.为了测定哪种品牌的纸巾在受潮后强度最高,可选用的最好方法是( )
A.比较电视商业广告中所显示的纸巾强度
5.能够很好地了解基本的科学术语、基本原理,并能将其应用到日常生活中,这被称为_____:
A.分类B.科学探究C.科学素养D.对照实验
二、判断题(如果该陈述是对的,就写“T”;如果是错的,就标上F,并对标有下划线的词语进行修改。)
6.注意到天色灰暗并听到远距离传来的雷声,这属于推理的过程。×观察
7.所谓预测,就是根据你已有的经验对将要发生的事情的一种推测。√
在该项试验中,因为要测量的值没有认真地测量和记录,所以实验值与真值的差比较大,所以实验误差高达50%,这样的实验结果可靠性比较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认识凸透镜
1、凸透镜的结构特点:中间边缘。
2、凸透镜对光有作用
凹透镜对光有作用。
二、科学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1、实 Nhomakorabea器材调整
实验前应该将LED灯、凸透镜和光屏三者的中心调整到,目的是为了。
2、数据记录
物高(3.5)格(1格=1cm)
(1)寻找等大的像
焦距/cm
物体到光心的距离/cm
像到光心的距离/cm
成像特点
大、小
正、倒
虚、实
等大
(2)u>2f
焦距/cm
物体到光心的距离/cm
像到光心的距离/cm
成像特点
大、小
正、倒
虚、实
(3)u<2f
焦距/cm
物体到光心的距离/cm
像到光心的距离/cm
成像特点
大、小
正、倒
虚、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