软件工程方法资料(精简版)

合集下载

软件工程方法

软件工程方法

软件工程方法在软件开发领域中,软件工程方法是一种系统化、规范化的方法论,用于指导软件项目的开发与管理,旨在提高软件产品的质量、可靠性和可维护性。

本文将介绍软件工程方法的基本概念、常见方法及其在实际项目中的应用。

一、软件工程方法的概念软件工程方法是在软件开发过程中使用的一套规范化的方法和工具,以便有效地组织、管理、协调和控制软件开发过程。

它强调系统性、科学性和规范性,并通过各种技术手段实现软件项目的开发、测试、维护和管理。

二、常见软件工程方法1. 瀑布模型瀑布模型是软件工程中最经典的开发方法之一。

它将软件开发过程分为需求分析、系统设计、编码、测试和维护等阶段,各个阶段依次顺序进行,并在前一阶段完成后才能进入下一阶段。

瀑布模型适用于需求变化较少、开发规模较小的项目。

2. 敏捷开发敏捷开发是一种通过迭代、循序渐进的方式进行软件开发的方法。

它强调与客户的紧密合作、面对面的沟通和迅速响应需求变化。

敏捷开发将软件开发过程分为若干个可迭代的周期,每个周期称为一个迭代,各个迭代依次进行,每个迭代都能交付可工作的软件产品。

3. 增量开发增量开发是一种逐步增加功能的软件开发方法。

它将软件开发过程分为若干个阶段,每个阶段都能交付一部分可用的软件功能。

增量开发可以使开发团队更早地交付有用的功能,减少开发过程中的风险。

4. 原型开发原型开发是一种通过快速创建原型来验证需求的软件开发方法。

它注重与用户的互动和反馈,通过迭代的方式不断完善原型,直到满足用户需求为止。

原型开发适用于需求不明确或需求频繁变化的项目。

5. 结构化分析与设计结构化分析与设计方法是一种基于数据流图和数据字典的软件开发方法。

它通过对系统的功能进行分析和建模,从而确定系统的输入、输出、处理和存储等元素,并通过相应的结构化设计方法进行详细设计。

三、软件工程方法的应用实例软件工程方法在实际项目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例如,在一个大型软件项目中,可以采用瀑布模型来规划和管理整个开发过程,确保各个阶段按时、按质完成。

软件工程的方法和技术

软件工程的方法和技术

软件工程的方法和技术从事软件开发的人都知道,开发一款完美的软件往往需要耗费巨大的人力和物力资源。

而软件工程的方法和技术则是能够帮助开发团队在软件研发过程中更为高效、准确地完成任务的一套体系。

本文将就软件工程的方法和技术做简要介绍。

一、软件工程的理论基础软件工程起源于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当时人们正面临着大型计算机系统的开发难题。

软件工程的产生就是为了解决软件开发中的这些难题。

软件工程的理论基础主要是计算机科学、系统工程、管理学、心理学、数学等方面的理论。

其中,计算机科学是软件工程的主要理论基础,它包括了编程语言、计算机体系结构、操作系统等几乎所有软件开发人员必须掌握的内容。

二、软件工程的方法和技术1. 需求分析需求分析是软件工程中非常重要的一个过程,它决定了软件开发的方向和目标。

在需求分析过程中,开发团队需要与用户进行充分的沟通,了解用户的需求和期望,随后制定相应的软件需求规格说明书。

这个步骤中,业务指导者和开发人员需要保证在软件的需求描述上保持一致性,否则将会给后续的工作带来很多不必要的麻烦。

2. 设计设计是软件开发过程中的又一个重要步骤。

在这个步骤中,开发人员需要根据需求分析报告设计出软件的系统结构、模块划分、功能界面等。

此时,需要审慎考虑以往的构建经验和规范,同时也应该考虑到未来扩展和维护的可行性和易用性。

3. 编码在软件开发的编码阶段,编程员们将会使用之前设计好的算法来实现需要的功能。

一些流行的编程语言,例如C++、Java和Python等,都将会被使用在这个阶段。

代码的质量和可扩展性往往取决于编码人员的经验和技术水平,同时也取决于编码的规范和流程。

4. 软件测试软件测试是在软件开发中很重要的一个过程。

软件测试可以从各个方面发现软件的缺陷和漏洞,例如兼容性问题、性能问题以及功能性问题。

在软件测试中,开发人员需要对软件进行多种测试,包括单元测试、应用程式界面(API)测试、性能测试、验收测试、压力测试等。

软件工程方法

软件工程方法

软件工程方法软件工程方法是指在软件开发过程中所采用的一系列技术、工具和流程,用来提高软件开发的效率、质量和可靠性。

软件工程方法的选择和应用对于软件项目的成功至关重要。

在本文中,我们将探讨一些常见的软件工程方法,并分析它们的优缺点,以及在实际项目中的应用。

首先,我们来谈谈敏捷开发方法。

敏捷开发是一种以迭代、循序渐进的方式进行软件开发的方法。

它强调快速响应需求变化、持续交付可用软件和团队协作。

敏捷开发的优点在于能够快速适应需求变化,减少开发过程中的风险,提高客户满意度。

然而,敏捷开发也存在一些缺点,比如对于需求变化的频繁性要求团队具有较强的应变能力,对于一些大型复杂项目来说,可能不太适合。

其次,我们来看看瀑布模型。

瀑布模型是软件工程中最经典的开发方法之一,它将软件开发过程分为需求分析、设计、编码、测试和维护等阶段,严格按照先后顺序进行。

瀑布模型的优点在于能够清晰地定义需求和开发过程,有利于项目进度的控制和管理。

然而,瀑布模型也存在一些缺点,比如对于需求变化的适应能力较差,容易导致项目进度延迟和成本增加。

除了敏捷开发和瀑布模型,还有许多其他软件工程方法,比如迭代开发、原型开发、增量开发等。

每种方法都有其适用的场景和局限性,选择合适的方法取决于项目的特点、团队的能力和客户的需求。

在实际项目中,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灵活选择和结合不同的软件工程方法,以达到最佳的开发效果。

总的来说,软件工程方法的选择和应用对于软件项目的成功至关重要。

在实际项目中,需要根据项目的特点和需求,灵活选择和结合不同的软件工程方法,以达到最佳的开发效果。

同时,也需要不断总结和积累经验,不断改进和优化软件开发过程,以适应不断变化的市场和客户需求。

希望本文能够对软件工程方法有所启发,帮助读者更好地应用软件工程方法,提高软件开发的效率和质量。

软件工程的方法

软件工程的方法

软件工程的方法软件工程是一门关注如何有效地开发和维护软件的学科,是计算机科学的一个分支。

软件工程的实践方法和理论基础为开发高质量、可靠、高效的软件系统提供了一系列有效的工具和技术。

软件工程的方法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需求工程软件开发的第一步是明确需求,需求工程的目的就是确保软件系统最终能够满足用户的需求。

需求工程包括需求分析、需求建模、需求验证等活动,通过这些活动可以准确地捕获用户需求,使软件系统能够满足用户需求。

1. 需求分析需求分析是确定软件系统应该具有什么功能和性能的过程。

它是在通过与用户进行交流和沟通的基础上,对用户需求进行归纳和抽象的过程。

需求分析包括以下步骤:(1)需求获取:获取用户需求的信息。

(2)需求分类和排序:对已经获取的需求进行分类和排序。

(3)需求规格化:对需求进行规格化,例如用UML建模,以便更好地进行后续分析和设计。

2. 需求建模需求建模是利用图形化工具(例如UML)对需求进行建模,从而更好地理解和描述需求。

需求建模包括以下内容:(1)用例图:用例图描述的是系统与用户之间的交互。

(2)需求分析模型:需求分析模型是一个系统的文字描述,用它可以更好地传递需求。

(3)状态图:状态图描述系统中对象的状态和它们之间的转换。

3. 需求验证需求验证是检查和验证软件系统是否符合用户需求,包括以下三个阶段:(1)需求检查:检查需求文档是否存在错误、遗漏或不一致的问题。

(2)需求测试:测试需求的所有功能。

(3)需求评审:评审需求是否清晰、完整、可操作和符合标准。

二、设计工程设计工程的主要目的是将需求转化为实际的软件系统,即将高级概念转化为可执行的代码。

设计工程的过程通常包括以下步骤:1. 系统设计系统设计是将需求描述转化为可执行代码的过程,包括以下内容:(1)架构设计:定义系统的整体结构。

(2)模块设计:定义各个模块的功能和接口。

(3)接口设计:定义各个模块之间的接口。

2. 详细设计详细设计是根据系统设计,定义每个模块的详细实现方案,包括以下内容:(1)数据结构设计:定义存储数据的结构。

软件工程方法

软件工程方法

软件工程方法软件工程是一门科学,旨在通过使用系统化、规范化和可重复的方法来开发、维护和管理软件。

软件工程方法是指在软件开发过程中采用的特定技术和方法论。

本文将探讨几种常用的软件工程方法,并对其优点和应用场景进行评估。

1. 瀑布模型瀑布模型是一种线性的软件开发过程模型,按照顺序执行不同的阶段,包括需求分析、系统设计、编码、测试和维护等。

这种模型适用于需求明确、变更风险较低的项目。

优点在于每个阶段都有明确的产出物,易于跟踪和管理。

然而,瀑布模型可能导致开发周期较长,风险控制不足和灵活性较差。

2. 原型模型原型模型是一种迭代的软件开发方法,将用户和开发人员置于一个协同设计的环境中。

该方法利用快速原型开发出用户界面,以帮助获取用户反馈,从而逐步完善系统。

原型模型适用于需求不明确或变化频繁的项目。

其优点在于可以满足用户需求和预期,同时较早地发现和修复问题。

然而,由于项目特点和技术要求不同,使用原型模型需要花费更多的时间和资源。

3. 敏捷开发敏捷开发是一种以人为本、迭代和增量开发的方法,强调团队合作和快速响应变化。

敏捷方法将开发过程分为多个短周期(通常为2-4周)的迭代,每个迭代都会产生可部署的软件。

敏捷开发适用于需求变动频繁、项目规模较小的情况。

它具有快速响应市场变化、灵活性和高度透明度的优点,但也可能导致管理难度较大和文档缺失的问题。

4. 增量开发增量开发是一种将整个系统划分为多个子系统或模块,并依次开发和交付的方法。

每个子系统都具有完整的功能,并可以在整个开发过程中进行迭代和增加功能。

增量开发适用于大规模、复杂系统的开发,能够更好地控制风险和增加用户满意度。

尽管增量开发需要更长的时间来交付初始版本,但它可以在开发过程中逐渐完善和优化系统。

综上所述,软件工程方法是软件开发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选择适合项目需求的方法对于项目成功至关重要。

瀑布模型适合需求明确的项目,原型模型适合需求不明确或变化频繁的项目,敏捷开发适合需求变动频繁、项目规模较小的情况,而增量开发适合大规模、复杂系统的开发。

软件工程方法

软件工程方法

软件工程方法软件工程包括三个要素:方法、工具和过程。

软件工程方法为软件开发提供了“如何做” 的技术; 软件工具为软件工程方法提供了自动的或半自动的软件支撑环境; 过程是为了获得高质量的软件所需要完成的一系列任务框架,它规定了完成各项任务的工作步骤。

1.结构化方法结构化方法采用数据流图和数据字典作为新系统逻辑模型的描述工具,并以数据和信息的处理转换作为方法的主线。

数据处理观点认为:软件是数据和信息的加工处理系统,软件的作用就是把数据源通过多环节的加工处理,变换成为用户所需的信息。

软件的功能是通过对数据的加工处理过程表现出来的。

基于这种观点,结构化方法把对数据和信息处理转换过程作为方法的主线,并且始终围绕着如何把数据源加工转换成为最终信息这个中心来构架整个方法体系。

结构化分析中运用的数据流图就是用来反映数据的加工变换过程;结构化设计阶段的系统结构图,也是构造出多个数据处理的系统模块,每一个模块有输入的数据、对数据处理过程和处理的输出结果,系统通过多个模块的有序调用运行,把数据源加工处理成为最终所需要的输出信息。

数据处理观点是在面向对象方法出现之前,人们认识软件的基本观点,结构化方法正是从数据处理观点出发构建方法体系,是本方法能够被普遍接受的主要原因。

但是,数据处理观点割裂了功能和数据的整体性,是对客观事物的分化和间接的反映。

功能和数据是客观事物共同特征,功能反映事物的职能和作用,是事物外在的动态特征;而数据是对事物的固有特性、状态的描述,反映事物的静态特征。

功能和数据应该被统纳在事物体之中。

结构化方法则把事物的功能和数据作为两类虽有联系,但更多是相互独立两个方面来认识和对待,而且把重心放在了事物的功能特征方面。

采用结构化方法进行需求分析时,用户和系统开发人员所考虑的重要问题是软件应该具有哪些功能和性能。

结构化方法运用的数据流分析,也是从数据处理和变换角度反映系统的功能。

因此,结构化分析实际上是基础于功能分析法。

2. 软件工程方法

2. 软件工程方法

2. 软件工程方法2. 软件工程方法1. 简介软件工程方法是指在软件开发过程中,根据软件工程原则和规范,采用一系列科学和系统的方法来组织、管理和控制软件项目的开发过程。

软件工程方法旨在提高软件开发过程的可靠性、可维护性和可重用性,并确保项目按时完成、符合需求。

2. 软件工程方法的重要性软件工程方法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2.1 提高开发效率软件工程方法通过规范化的开发流程和标准化的开发文档,能够提高开发团队的协作效率,减少沟通成本,从而提高开发效率。

它使得开发者能够更加专注于核心业务逻辑的实现,而不是浪费时间在琐碎的开发过程中。

2.2 保证软件质量软件工程方法强调软件开发的各个阶段都必须经过严格的质量控制,包括需求分析、设计、编码和等环节。

通过严格的质量控制,能够提高软件的可靠性和可维护性,减少软件中的缺陷和错误。

2.3 降低开发风险软件工程方法通过风险管理和项目管理等手段,能够及时发现和解决开发过程中的问题和风险,避免项目超预算或超时的情况发生。

它能够帮助开发团队更好地组织和安排开发资源,提前预防和处理问题,降低开发风险。

2.4 促进软件复用软件工程方法注重模块化和组件化的设计,提倡将可复用的模块和组件进行归档和管理,便于后续的软件开发和维护。

通过软件复用,能够提高软件开发的效率和质量,减少重复开发和维护的工作量。

3. 常见的软件工程方法3.1 瀑布模型瀑布模型是软件工程中最早提出的开发方法之一。

它将软件开发划分为需求分析、设计、编码、和维护等阶段,每个阶段都需要按序进行,前一个阶段的结果为后一个阶段提供输入。

瀑布模型适用于需求明确、变动少且稳定的项目。

3.2 敏捷开发敏捷开发是迭代式和增量式的软件开发方法。

它注重快速响应需求变化,通过迭代开发和团队合作来实现软件开发的高效性。

敏捷开发方法包括Scrum、XP、Kanban等,适用于需求频繁变动和创新型项目。

3.3 增量模型增量模型是软件开发过程中的一种迭代开发方法。

2. 软件工程方法

2. 软件工程方法

2. 软件工程方法软件工程方法1. 引言软件工程方法是一种软件开辟的规范和流程,它提供了一系列的工具和技术,以匡助开辟人员在整个软件开辟过程中进行规划、设计、实现和测试。

软件工程方法的目标是提高软件开辟的效率、质量和可维护性,以满足用户需求。

2. 软件工程方法的分类软件工程方法可以根据其开辟过程的不同阶段来进行分类。

下面是常见的几种软件工程方法:2.1 瀑布模型瀑布模型是一种线性顺序的软件开辟模型,它将软件开辟过程划分为需求分析、设计、编码、测试和维护等阶段。

每一个阶段的输出作为下一个阶段的输入,开辟过程是连续的、逐步深入的。

瀑布模型适合于需求稳定、开辟工作分工明确的项目。

2.2 敏捷开辟敏捷开辟是一种迭代增量的软件开辟方法,强调快速适应变化和团队协作。

敏捷开辟通过将需求分解为用户故事,并将开辟过程划分为多个迭代周期,每一个周期都包含需求分析、设计、编码和测试。

敏捷开辟适合于需求频繁变动、开辟团队灵便性要求较高的项目。

2.3 增量开辟增量开辟是一种通过将产品划分为多个独立的模块来进行开辟的方法。

每一个模块都经过完整的开辟流程,包括需求分析、设计、编码和测试。

增量开辟的优势在于可以将开辟过程分解为多个小规模的任务,有助于提高开辟效率和降低风险。

2.4 原型开辟原型开辟是一种通过快速构建原型来验证需求的方法。

在原型开辟阶段,开辟人员会与用户密切合作,通过快速迭代的方式开辟出一个可演示的原型。

原型开辟可以匡助开辟人员更好地理解用户需求,并及早发现和解决问题。

3. 软件工程方法的选择在选择合适的软件工程方法时,需要综合考虑项目的特点、开发过程的需求和开辟团队的能力。

下面是一些选择软件工程方法的准则:- 需求稳定性:如果项目的需求相对稳定,可以考虑使用瀑布模型或者增量开辟。

- 团队协作能力:如果开辟团队的协作能力较强,可以考虑使用敏捷开辟。

- 快速验证需求:如果需要快速验证需求或者与用户密切合作,可以考虑使用原型开辟。

软件工程模型方法(一)

软件工程模型方法(一)

软件工程模型方法(一)引言概述软件工程模型方法是指在软件开发中采用的一种组织和管理开发过程的方法。

它们帮助开发团队在开发软件时更好地规划、设计、开发和测试软件系统。

本文将介绍五种常见的软件工程模型方法,并对每种方法的优势和适用场景进行详细阐述。

正文1. 瀑布模型- 顺序性:瀑布模型按照开发过程中的不同阶段顺序进行,每个阶段完成后才进入下一个阶段。

- 明确需求:在瀑布模型中,需求被充分明确,避免过多的变更。

- 适用场景:适用于对需求明确的项目,如简单的小型软件系统开发。

2. 增量模型- 渐进式开发:增量模型将软件系统划分为多个增量,每个增量有自己的功能集合,可独立开发与测试。

- 反馈循环:通过不断的迭代和反馈,逐步完善软件系统。

- 适用场景:适用于需求可能变化的项目,如大型、复杂的软件系统开发。

3. 原型模型- 快速原型:原型模型通过快速构建一个用于演示或验证需求的原型,以便更好地了解用户需求。

- 多迭代开发:每个原型通过多次迭代逐渐完善,直到满足用户需求。

- 适用场景:适用于需求可能不明确或较为复杂的项目,如创新性软件系统的开发。

4. 敏捷模型- 灵活适应:敏捷模型强调根据实际情况和需求变更灵活地调整开发计划和进度。

- 持续集成:通过每天进行集成和测试,实现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

- 适用场景:适用于需要快速响应需求变动的项目,如创业公司的软件开发。

5. 螺旋模型- 风险驱动:螺旋模型通过不断评估和解决风险,控制项目的进展和开发方向。

- 增量开发:每个螺旋循环是一个增量,可根据实际情况选择继续开发或停止开发。

- 适用场景:适用于风险较高的项目,如军事、航天等领域的软件开发。

总结在软件工程中,选择适合的模型方法对于项目的成功至关重要。

瀑布模型适用于需求明确、规模较小的项目;增量模型适用于需求可能变化的大型项目;原型模型适用于需求不明确或较为复杂的项目;敏捷模型适用于需要快速响应需求变动的项目;螺旋模型适用于风险较高的项目。

实用的计算机软件软件工程方法介绍

实用的计算机软件软件工程方法介绍

实用的计算机软件软件工程方法介绍引言计算机软件在当今社会中的重要性越来越大,软件工程成为了进行高质量软件开发的关键。

软件工程方法是指在软件开发过程中用于规划、设计、构建和维护软件的一套系统化方法。

本文将介绍几种实用的计算机软件软件工程方法,包括结构化方法、面向对象方法和敏捷开发方法。

第一章结构化方法结构化方法是应用最广泛的软件工程方法之一,它以模块化、自顶向下和逐步求精的方式进行软件设计开发。

结构化方法将软件系统分解为多个功能模块,并通过明确定义模块之间的接口来实现模块间的通信和协作。

在结构化开发过程中,需求分析、设计、编码、测试和维护等阶段都得到了很好的控制和划分。

第二章面向对象方法面向对象方法是一种基于对象概念的软件工程方法。

在面向对象方法中,将现实世界的问题领域抽象为多个对象,通过对象之间的交互来完成软件系统的设计和实现。

面向对象方法采用封装、继承和多态等特性,使得软件系统更加灵活和可维护。

相对于结构化方法,面向对象方法能更好地处理复杂的关系和逻辑。

第三章敏捷开发方法敏捷开发方法强调快速适应变化和持续交付高质量软件。

敏捷开发采用迭代和增量的方式进行软件开发,通过与客户的密切合作,及时响应变化的需求。

敏捷开发方法注重团队协作、迭代开发、小步快走的原则,可以提高开发效率和软件质量。

第四章使用软件工程方法的好处使用软件工程方法可以带来诸多好处。

首先,软件工程方法有助于提高软件开发的效率和质量,确保开发出高可靠性、高可维护性的软件产品。

其次,软件工程方法提供了一套系统化的开发过程,能够帮助开发团队规划工作、分配资源、监控进度。

最后,软件工程方法能够增强项目管理和风险控制,减少开发过程中的错误和变更。

结论软件工程方法是进行高质量软件开发的重要手段,能够提高开发效率和软件质量。

结构化方法、面向对象方法和敏捷开发方法是三种常用的软件工程方法。

结构化方法通过模块化和自顶向下的方式进行开发,面向对象方法以对象为中心进行开发,敏捷开发方法强调快速适应变化。

软件工程师软件工程方法

软件工程师软件工程方法

软件工程师软件工程方法软件工程师是一个专业领域的职业,他们使用各种软件工程方法来开发、测试和维护软件系统。

软件工程方法是指在软件开发过程中采用的一系列步骤和技术,以确保软件的质量和可靠性。

本文将介绍一些常见的软件工程方法,包括瀑布模型、敏捷开发、迭代和增量开发,以及原型模型。

1.瀑布模型瀑布模型是最早出现的软件工程方法之一,也是最经典和常用的方法。

根据瀑布模型,软件开发过程可以划分为一系列连续的阶段,包括需求分析、设计、编码、测试和维护。

每个阶段都严格按照顺序进行,一旦完成一个阶段,就不可逆转。

这种方法适用于对需求明确和稳定的项目。

尽管瀑布模型的缺点是缺乏灵活性和适应变化的能力,但在某些项目中仍然是一个可行的选择。

2.敏捷开发敏捷开发是一种迭代和增量的软件工程方法,强调团队协作、灵活性和快速响应变化。

敏捷开发的核心是将开发过程划分为若干个迭代周期,每个周期称为一个迭代。

在每个迭代中,开发团队会与客户或项目负责人紧密合作,共同决定下一步的任务和优先级。

这种方法可以更好地适应需求的变化,减少项目风险,提高开发效率。

3.迭代和增量开发迭代和增量开发是软件工程中常见的方法,也是敏捷开发方法的基础。

在这种方法中,软件开发过程被划分为若干个迭代周期,每个周期都包括需求分析、设计、编码、测试和维护等阶段。

与瀑布模型不同的是,每个迭代周期都会产生一个可使用的软件产品,而不是在整个开发过程结束后才交付最终产品。

这种方法可以更早地获取用户反馈,提高开发效率和软件质量。

4.原型模型原型模型是一种以原型为基础的软件工程方法。

在这种方法中,开发团队会与用户紧密合作,不断创建和改进原型,以便更好地理解用户需求和期望。

原型可以是一个简化的模型或部分功能的软件系统。

通过与用户之间的交互,可以及早发现和纠正问题,确保最终产品符合用户的期望。

原型模型适用于需求不确定或有更高创新要求的项目。

综上所述,作为软件工程师,熟悉并合理选用适当的软件工程方法非常重要。

软件工程精简版v2.0

软件工程精简版v2.0

软件工程精简版v2.0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软件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如何提高软件开发的效率和质量成为了软件工程领域的一个重要课题。

软件工程精简版v2.0是一种简化版的软件工程方法论,旨在通过简单的步骤和规范,提高软件开发的效率和质量。

简介软件工程精简版v2.0是一种基于敏捷开发和软件工程理论的精简版软件工程方法论。

相比于传统的软件工程方法论,软件工程精简版v2.0更加注重实际效果和简单实用的做法。

该方法论将软件开发过程划分为前期准备、开发、测试和发布四个阶段,每个阶段都有一个明确的目标和相应的步骤。

前期准备前期准备阶段是软件开发的第一步,目的是明确需求、确定项目范围和制定开发计划。

前期准备阶段包括以下步骤:1.确定项目需求:收集用户需求、分析竞争产品等方式明确项目的需求。

2.制定项目计划:制定项目的时间、人员、资源等计划,明确项目的开发进度。

3.确定项目范围:明确项目的功能和边界,避免范围膨胀导致项目无法完成。

4.确定项目团队:确定项目的开发团队,确定每个人的分工和职责。

开发开发阶段是软件开发的核心阶段,目的是根据需求完成软件开发。

开发阶段包括以下步骤:1.制定开发计划:在前期准备阶段制定的计划基础上制定开发的详细计划。

2.编写代码:根据需求编写代码并进行代码测试和调试,注意遵守编码规范和代码风格。

3.进行集成测试:对代码进行集成测试,验证功能和代码的正确性。

4.进行代码审查:对代码进行审查,避免潜在的问题和漏洞。

5.进行代码优化:对代码进行优化和重构,提高代码质量和效率。

测试测试阶段是软件开发的重要环节,目的是验证功能和性能,确保软件的质量。

测试阶段包括以下步骤:1.制定测试计划:制定详细的测试计划,包括测试用例、测试数据和测试环境等。

2.进行功能测试:对软件的功能进行全面的测试,验证功能的正确性。

3.进行性能测试:对软件的性能进行测试,验证软件的性能指标。

4.进行兼容性测试:对软件在各种操作系统和浏览器下进行测试,验证软件的兼容性。

2. 软件工程方法

2. 软件工程方法

2.软件工程方法2.软件工程方法在软件开发过程中,采用科学的方法来规划、设计和构建软件系统是至关重要的。

软件工程方法提供了一套系统的原则、方法和技术,以确保软件项目的成功实施。

本章将介绍常用的软件工程方法。

2.1.瀑布模型瀑布模型是最传统的软件开发方法之一。

它将软件开发过程分为一系列线性的阶段,包括需求定义、系统设计、编码、测试和维护。

每个阶段在上一个阶段完成后依次进行,形成一个瀑布状的流程。

该模型适用于需求稳定、时间和资源有限的项目。

2.2.敏捷开发敏捷开发方法强调快速适应变化和持续交付高质量的软件。

它采用迭代和增量的方式开发软件,在每个迭代期间将需求、设计、编码和测试任务并行进行。

敏捷开发方法注重团队合作和实时反馈,如Scrum和Kanban等是常用的敏捷开发框架。

2.3.原型模型原型模型是一种快速创建和迭代软件原型的方法。

在这种方法中,通过与用户密切合作,迅速开发出一个可用的原型,用于验证和完善需求。

原型模型有助于减少需求不明确造成的风险,并提高用户对系统的满意度。

2.4.融合开发融合开发方法是将传统的瀑布模型和敏捷开发方法结合起来的一种方法。

在这种方法中,软件开发过程被分为多个阶段,每个阶段都采用适合的开发方法。

例如,前期需求分析阶段可以采用瀑布模型,后续的设计和开发阶段可以采用敏捷开发方法。

融合开发方法可以兼顾项目的可控性和灵活性。

2.5.模型驱动开发模型驱动开发方法将软件开发过程建立在抽象模型的基础上。

开发人员通过创建和转化模型来定义系统的结构和行为,然后利用模型转换技术自动代码。

这种方法提高了开发效率和代码质量,并降低了系统维护成本。

2.6.DevOpsDevOps是一种结合了开发(Development)和运维(Operations)的软件开发方法。

它通过自动化和协作,将软件开发和部署过程整合在一起。

DevOps方法强调持续集成、持续交付和持续部署,以提高软件交付速度和质量。

附件:本文档附带以下附件:- 附件1:瀑布模型示意图- 附件2:敏捷开发团队组织结构图法律名词及注释:1.著作权:指对软件的创作权和发布权的保护。

基础软件工程方法简介

基础软件工程方法简介

feedback
Build for some requirements
feedback
Build for some requirements
The system grows incrementally
二、常见的软件工程方法简介
2.4、迭代方式
二、常见的软件工程方法简介
2.4、迭代方式
快速原型模型
初始阶段:
建立商业案例 确定项目边界
细化阶段:
系统构架 项目计划 淘汰风险 准备环境
构造阶段:
程序开发 详细测试 资源管理 进度控制
交付阶段:
产品发布
用例驱动 适用于用户需求比较明朗的软件工程设计
二、常见的软件工程方法简介
2.4、迭代方式
ExtremeProgramming, XP(极限编程)
二、常见的软件工程方法简介
建议: 沟通前需要思考的问题: 我要问的问题是什么? 我能否准确直白的表述我的问题? 我自己真的搞不定这个问题么? 能否尽量提供方便的条件(资料)让别人方便的帮我 迅速定位并解决该问题?
一、软件开发工作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缺乏设计 表现: 仓促上阵,需求分析完毕后直接进入编码阶段。 编码接近尾声时发现当初需求还没理解明白。 思考: 编码速度快,除了说明手指灵活外,还能说明什么? 建议: 需求文档(活动图、用例图) 设计文档(流程图、状态图、风险说明)
质量评估机制不健全
一、软件开发工作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低效的沟通 工作过程中沟通的目的 迅速的对某项工作内容生成决议 低效的工作沟通: 动机不单纯的沟通 高效的工作沟通: 经过思考的沟通。 基于事实的沟通。 相互信任的沟通。

软件工程方法简介

软件工程方法简介
• 特点: –硬件已向“四化”(巨型、微型、网络、智能)发展,数据 库技术已成熟并广泛应用,第三、四代语言出现。 –第一代软件技术——结构化程序设计在数值计算领域取得优 异成绩; –第二代软件技术——软件测试技术、方法、原理用于软件生 产过程; –第三代软件技术——处理需求定义技术,用于软件需求分析 和描述。
mph
产生 mph 显示
mph 显示
mph
读和 燃料流 计算 gph 校对 gph
计算 燃料 消耗
mpg
产生 mpg 显示
Mpg每加伦的英里数
显示
§3.5 软件编程
3.5.1 软件编程概述
• 任务:在总体设计和详细设计之后,为每个模块编写程序; • 正确评介和选择编程语言对于完成任务十分重要;
3.5.2 程序设计语言
• 开发软件系统时必须根据实际情况选择使用的程序设计语 言。 • 程序设计语言分“机器语言”、“汇编语言”和“高级语 言”;机器语言和汇编语言的程序执行效率高,但生产效 率低;高级语言的程序执行效率不如汇编语言,但编程效 率则要高得多,同时还有可读性、可维护性好等优点。 • 因此,除了在一些特殊应用领域(例如,对程序执行时间、 存储空间都有很严格限制的情况;需要产生任意的、甚至 非法的指令序列等)之外,其他程序一律使用高级语言编 程。 • 选择语言时,不仅要考虑理论上的标准,还必须同时考虑 使用方面的各种限制。
1、BASIC语言
• ―初学者通用符号指令代码”,具有会话功能,便于人机交互的 语言; • Microsoft 开发;
2、FORTRAN语言-1956年出现
• 公式翻译语言:利用公式的表达方式和英语语句组合形式编程;
• 适用于科学和工程计算的程序设计语言;

软件工程方法

软件工程方法

软件工程方法软件工程是指通过系统化、规范化和协调化的方法,对软件的开发、运行和维护进行管理和控制,以提高软件的质量、效率和可靠性。

软件工程方法是指在软件开发过程中所使用的一套系统化的方法和技术,旨在确保软件开发过程的可控性和可预测性。

通过合理选择和应用软件工程方法,可以有效提高软件项目的成功率和质量。

1. 需求分析阶段需求分析是软件开发的重要阶段,也是软件工程方法的核心之一。

在这个阶段,软件工程师需要与用户进行充分的沟通,了解用户的需求和期望,明确软件的功能和性能要求。

在这个阶段,可以使用以下几种软件工程方法:1.1 用户访谈:软件工程师与用户面对面交流,详细了解用户需求,并进行记录和整理。

1.2 需求调研:通过问卷调查、市场调研等方式,收集用户需求的定量和定性数据。

1.3 原型开发:基于已有的需求,快速开发出一个粗略的原型,用于与用户进行反馈和讨论。

2. 设计阶段设计阶段是根据需求分析阶段的结果,对系统进行结构化和详细的设计,确定软件的各个模块之间的关系和交互方式。

在这个阶段,可以使用以下几种软件工程方法:2.1 结构化设计:采用层次结构的方式,将系统划分为功能模块,并确定它们之间的调用关系。

2.2 数据流图:使用数据流图表示系统中数据的流动和处理过程,帮助分析和设计系统。

2.3 UML(统一建模语言):使用UML图表,如用例图、类图、时序图等,对系统进行详细建模和设计。

3. 编码和测试阶段在设计阶段完成后,即可进入编码和测试阶段。

在这个阶段,开发人员需要根据设计文档,使用适当的编程语言将系统代码实现出来,并进行相应的测试。

在这个阶段,可以使用以下几种软件工程方法:3.1 结构化编程:采用结构化的编程方法,如模块化编程、自顶向下和逐步求精的开发方式,确保代码的可读性和可维护性。

3.2 单元测试:针对单个模块或函数进行测试,验证其功能的正确性和稳定性。

3.3 集成测试:将各个模块进行整合,测试它们之间的接口和交互是否正常。

软件工程资料

软件工程资料

软件工程方法学三要素:方法、工具和过程。

1. 软件生命周期划分成哪些阶段软件生命周期(各阶段)软件生命周期由软件定义、软件开发和运行维护三个时期组成。

1. 软件定义时期划分为三个阶段:问题定义、可行性研究和需求分析2. 开发时期:总体设计、详细设计、编码和单元测试、综合测试。

3. 维护时期:主要任务是使软件持久地满足用户的需要。

2.什么是软件过程?它与软件工程方法学有何关系?软件过程:是为了获得高质量软件所需要完成的一系列任务的框架,它规定了完成各项任务的工作步骤软件工程方法学:通常把在软件生命周期全过程中使用的一整套技术方法的集合称为方法学,也称范型3.可行性研究的目的:就是用最小的代价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确定问题是否能够解决。

可行性研究的任务:1.进一步分析和澄清问题;2.导出系统的逻辑模型;3.从逻辑模型出发,提出若干种系统实现方案4.研究每种实现方案的可行性:技术上的可行性——使用现有的技术能实现这个系统吗?经济上的可行性——这个系统的经济效益能超过它的开发成本吗?(投资与效益)操作可行性——系统的操作方式在这个用户组织内行得通吗?社会、政策允许的可行性4.系统流程图是概括地描绘物理系统工具。

5.需求分析的任务1、确定对系统的综合要求;1)功能需求2)性能需求3)可靠性和可用性需求4)出错处理需求5)接口需求6)约束7)逆向需求8)将来可能提出的要求2、分析系统的数据要求;3、导出系统的逻辑模型;4、修正系统开发计划。

6.模块独立的两个原因?1).有效的模块化的软件比较容易开发出来。

2).独立的模块比较容易测试和维护。

7.模块独立程度两个定性标准:内聚.耦合8.耦合是对一个软件结构不同模块之间互连的度量。

9.如果两个模块彼此间通过参数交换信息,而且交换的信息仅仅是数据,那么这种耦合称为数据耦合。

如果传递的信息中有控制信息,则这种耦合称为控制耦合。

10.如果被调用的模块需要使用作为参数传递进来的数据结构中的所有元素,那么,把整个数据结构作为参数传递就是正确的。

软件工程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软件工程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软件工程的基本原理和方法第一章:软件工程的概述软件工程是一种系统化、规范化、可量化的方法论,用于开发和维护高质量的软件系统。

软件工程作为一种新兴的领域,涉及到许多方面,包括需求分析、设计、开发、测试和维护等。

它的任务是通过管理和组织过程,使软件开发者更加有效地开发软件。

第二章:软件开发方法软件开发方法主要包括瀑布模型、原型模型、迭代模型、增量模型和敏捷开发模型等。

其中瀑布模型是最常用的方法之一,它将软件开发过程划分为多个阶段,每个阶段依次进行。

相比之下,敏捷开发更加注重迭代和交互式开发。

第三章:需求分析需求分析是软件开发的第一步,它的任务是定义和理解用户对软件的需求。

需求分析的过程一般可以分为需求获取、需求分析和需求说明三个步骤。

在这个阶段,开发人员需要与用户沟通,了解他们的需求和期望,并制定一个详细的需求规格说明书。

第四章:软件设计软件设计是软件开发的关键步骤之一,它的任务是将软件需求转化为软件设计方案。

在软件设计过程中,开发人员需要考虑系统的整体结构和组成部分、功能需求、性能需求等方面的问题,以及软件维护和升级等方面的需求。

第五章:软件测试软件测试是为了验证软件的正确性、完整性、可靠性和健壮性而进行的。

软件测试的过程一般包括单元测试、集成测试、系统测试和验收测试等。

在进行软件测试时,需要制定测试计划和测试用例,以及测试过程的监控和管理。

第六章:软件维护软件维护是软件生命周期中最长的阶段,也是最具挑战性的阶段之一。

软件维护主要包括修改、升级、修复和优化等各种活动,以确保软件系统持续运行并满足用户需求。

第七章:软件工程的质量管理软件工程的质量管理主要包括软件质量保证和软件质量控制两个方面。

软件质量保证是在软件开发的过程中,通过规范化、标准化、自动化等措施来减少软件缺陷和提高软件质量的一系列活动。

软件质量控制则是在软件开发和维护的过程中,通过测试和质量度量等手段来监控和控制软件质量的一系列活动。

结论:软件工程作为现代信息技术领域的核心领域之一,其基本原理和方法对于软件开发和维护具有重要意义。

4.4.1 软件工程方法_软件无线电原理与技术_[共4页]

4.4.1 软件工程方法_软件无线电原理与技术_[共4页]

第4章 软件无线电关键技术– 221 –图4.55 可重构硬件平台的一种实现方法此外,参考文献[33]介绍了一种在嵌入式系统中使用ARM 处理器重新配置FPGA 的方法。

将系统程序及配置数据存储在系统Flash 中,利用ARM 的通用I/O 口产生配置时序,从而实现对FPGA 的重新配置,实现了系统的在线重构技术,为设备的智能化在线维护、功能重组和在线升级等提供了可能。

参考文献[34]介绍了一种采用CPLD 、Flash 存储器组成的被动串行(PS )方式对高密度FPGA 进行配置的方法,这种方法在CPLD 的控制下,用Flash 存储器对高密度的FPGA 进行配置。

利用Flash 存储器易于选择的特点,以及复杂可编程逻辑器件(CPLD )的高速、高可靠性的特点,实现了多任务电路结构的重配置,同时解决了用单片机和Flash 存储器配置FPGA 芯片速度慢的缺点。

从产品生命周期来说,重构可以在软件无线电系统的设计、生产和售后等各阶段进行实现。

售后的可重构主要表现在现有软件升级、新功能下载等方面,如手机终端应用软件下载等,这种重构方式主要通过智能卡下载和空中接口下载两种方式实现。

智能卡速度快而且准确,但是需要大容量的智能卡以及与此有关的售卡服务和下载设备,成本较高;空中接口方式更加方便易行,但是速度比较慢而且容易出错。

4.4 软件无线电的软件技术无线通信系统在历史上曾经被限制在天线、放大器和模拟电子线路等硬件的性能上。

正如硬件设计在传统无线电中的核心地位一样,在软件无线电中,软件技术将成为其核心。

本节将主要通过软件工程方法、软件结构设计、组件技术、软件总线技术、软件下载技术、统一建模语言、波形描述语言以及软件开发环境多个方面介绍软件无线电涉及的软件技术。

4.4.1 软件工程方法优质的软件设计是软件无线电从传统无线电中脱颖而出的途径与标志。

本小节将简要介绍软件工程方法,为软件无线电系统中的高效、高质量的软件模块设计提供基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系统工程与软件工程⏹典型的软件开发方法◆了解各类软件开发方法的基本思想◆Parnas方法、面向数据结构、面向数据流、面向对象、基于构件、面向服务…⏹软件工程过程◆了解软件工程过程的基本思想系统工程特点:⏹系统性运用自然科学、管理科学理论对系统进行优化设计。

即用数学模型和逻辑模型来描述系统,通过模拟系统行为、求得系统的最优组合方案和最优的运行方案。

⏹工程性运用工程学原理,实施系统开发全过程管理,实现阶段性过程控制,达到软件开发和软件质量要求。

工程实施过程文档的形式和管理符合通行标准。

举例⏹传送带分类系统该系统对零部件进行分类。

每一个零部件上有一个条形码标识号,并在传送带末端分别送到六个箱子中。

零部件以随机的顺序通过,且其间的距离相同⏹建模准备零部件标识号的形式?其间的距离?到达频率?传送带的速度?末端可扩展空间?箱子的间距?错误标识?箱满情况?状态回传?出错率?进度和预算约束?⏹建议方案方案一:人工完成方案二:条形码阅读器方案三:机器手⏹寻求最优项目考虑:成本、进度效益分析:回报率、市场前景技术分析:技术可行性可用资源:人员、设备环境接口:内部、外部互联法律考虑:产权、风险软件工程学科范畴计算机科学和数学用于构造软件的模型与算法;工程科学用于制定规范、设计范型、评估成本以及确定权衡等;管理科学用于计划、资源、质量、成本等管理。

软件开发的工程原则制订分阶段的项目计划;选取适宜的开发模型;采用合适的开发方法;合理配备开发小组人员;树立强烈的质量保证意识;不断改进软件过程。

Parnas⏹重要论述对于软件系统的设计和建造最重要的除数学基础(特别是数理逻辑)还有模块化设计、规范、抽象、信息隐藏等原则。

软件学科的基础知识是计算机科学,就象电力工程的基础知识是物理学一样。

但并不是每门计算机科学课程都与软件工程有关。

过去三十多年以来,软件已经越来越成为一种产品,建造产品的学科应该是工程学科。

面向数据结构的方法适用于小系统的程序设计方法JSP,它以数据结构作为开发程序的基础目标,采用逐步求精的思想构造中系统的程序结构。

为满足大系统设计要求,Jackson又提出了系统开发方法JSD。

特征:JSP运用三种基本结构及其组合表示数据结构,并据此导出程序结构。

为保证数据之间一致性,JSP需要解决输入结构、输出结构的顺序冲突问题。

JSD引入进程模型描述系统动态特征,通过模型中的进程与现实世界的实体联系起来,以确保模型行为和现实世界行为一致性。

面向数据流的方法结构化方法,也称为面向功能的软件开发方法或面向数据流的软件开发方法。

包括结构化分析(SA)、结构化设计(SD)、结构化程序设计(SP)。

特征SA是用抽象模型的概念,按照软件内部数据传递、变换的关系,自顶向下逐层分解,直到找到满足功能要求的所有解决方案为止。

SD是根据分析成果构造软件结构,并基于模块化、自顶向下逐层细化,直到可实现模块设计为止。

SP是从程序的控制结构入手,消除容易引起混乱的交叉跳转,并合理解决数据结构访问的规范化和标准化问题,直至能够编写出结构化的程序为止。

结构化方法适合与瀑布模型结合。

面向对象的软件开发面向对象技术就是基于对象概念,以对象为中心,以类和继承为构造机制,来认识、理解、刻画客观世界和设计、构建相应的软件系统。

八十年代末,随着面向对象技术成为研究的热点出现了几十种支持软件开发的面向对象方法。

统一建模语言UML 综合了Booch, OMT, 和Jacobson方法优点,被作为是一种通用表示。

特征面向对象软件系统中的任何元素都是对象,复杂的软件对象由比较简单的对象组合而成。

每个对象都归属于一个对象类,每个对象类都封装了一组数据和一组方法。

若干对象类组成一个层次结构,下层的派生类继承上层的基类特性;低层的特性可屏蔽高层的同名特性(多态)。

支持并发程序设计和迭代开发过程。

基于构件的软件开发构件是指模块化的、可部署、可替换的软件系统组成部分,封装了内部的具体实现并对外提供一组接口。

基于构件的软件开发(CBSD) 通过整合已有的构件来完成大型软件系统的开发, 其核心就是构件级的可重用。

特征构件具有可重用性和互操作性,CBSD会增强系统可维护性、可扩展性;参数化框架使得系统适应性、灵活性增强。

大粒度构件的重用使得平均开发费用降低,开发人员减少,开发速度加快。

CBSD将软件实现从程序编写转移到了系统装配和整合,开发人员更能专注于对领域的了解和分析。

支持业务与实现分离,逻辑与数据分离,使系统易于升级。

线性顺序模型特点严格活动序列;严格阶段成果评审;不允许需求的不确定性;不显式支持活动迭代;要求用户极大的耐心;开发过程“阻塞”;RAD模型特点基于构件的快速线性开发;大型项目需要足够的人力组建足够的RAD组;要求较高的业务水平和开发水平;适合成熟领域的应用开发;模块划分的过分独立会带来性能的降低;演化过程模型——体现软件的变化特征,突出迭代思想——原型模型:以尽早占领市场为目的;可快速得到可演示版本;螺旋模型:不同版本、不同形式的不断进化;需要高水平的风险评估技术;并发开发模型:由用户要求、管理决策和评审结果驱动;每一个软件工程活动触发活动网络的状态变迁;形式化开发模型形式化方法分为形式化规约方法和形式化验证方法。

形式化规约是通过具有明确数学定义的文法和语义的方法或语言对软件的期望特性或者行为进行的精确、简洁描述。

形式化验证是基于已建立的形式化规约,对软件的相关特性进行评价的数学分析和证明。

基于转换模型的软件开发过程形式化规约+形式化验证+求精或变换+规则集⏹软件需求与需求规格说明⏹结构化需求分析⏹建模数据需求:实体关系图⏹建模功能需求:数据流图⏹建模行为需求:控制流图⏹设计的基本思想⏹数据抽象、过程抽象、逐步求精⏹模块独立性、高内聚和低耦合⏹结构化设计⏹从数据流图构造软件结构⏹过程设计技术:图形化、表格和语言工具实体关系图⏹设计的基本思想◆数据抽象、过程抽象、逐步求精◆模块独立性、高内聚和低耦合结构化设计方法:基本原则:模块化、先集中再分权、先分解再整合,逐步求精基本思想:以结构化分析阶段所产生的文档(包括数据流图、数据字典和软件需求说明书)为基础,自顶向下,逐步求精和模块化的过程。

结构化设计通常可分为概要设计和详细设计。

概要设计的任务是确定软件系统的结构,进行模块划分,确定每个模块的功能、接口及模块间的调用关系。

详细设计的任务是为每个模块设计实现的细节。

⏹面向对象的基本概念◆对象、类、抽象、封装、继承和多态、接口⏹UML基础⏹需求调研和需求分析◆需求调研方法◆构造用例图⏹面向对象的分析◆分析类:边界类、控制类和实体类◆构造顺序图⏹面向对象分析(OOA, Object-Oriented Analysis)定义待解决问题的类(对象)、类之间相互关联和交互的方式、对象的内在结构和允许对象在一起工作的通信机制⏹面向对象设计(OOD, Object-Oriented Design)定义分析类在具体环境下的实现机制⏹面向对象编程(OOP, Object-Oriented programming)利用面向对象的编程语言实现设计元素对象:⏹定义:对象是由数据及其操作所构成的封装体⏹特点每一个对象必须有一个名字以区别于其他对象(对象的标识Identity) ;用状态来描述对象的某些特征(对象的状态State);有一组操作,每一个操作决定了对象的一种行为(对象的行为Behavior)类:定义:类是对一组具有相同的属性、行为、关系和语义的对象的抽象描述类和对象的关系:对象是类的实例(Instance),类是创建对象的模板,类是抽象的,对象是具体的属性(attributes):类所知道的数据/信息,每个类的对象为其指定特定的值操作(operations):类所拥有的“能力”,类的对象通过操作对外提供行为关系(relationships):类与外界通信的”桥梁”类的属性和操作定义也取决于项目上下文,基于特定上下文对对象的特征和行为的抽象通过可见性支持封装:公有(+)私有(-)保护(#)包(~)抽象(Abstraction)抽象是通过特定的实例抽取共同特征后形成概念的过程,强调主要特征,而忽略次要特征,类即是对象的抽象封装(Encapsulation)是将相关的概念组成一个单元,然后通过一个名称来使用它,是软件模块化思想的体现实现信息隐藏和数据抽象,信息隐藏:对象的私有数据不能被外界存取,只能以合法的手段访问,将数据抽象为一组行为,而不是内部的具体数据结构,把用户隔离在细节之外继承(inheritance)表示类之间的层次关系,这种关系使得某类对象可以继承另外一个或多个对象的全部属性和操作,is a 或is kind of 关系,在UML中这种类间的关系称之为泛化(generalization)。

单继承、多重继承接口和抽象类-抽象类⏹抽象类:不能被实例化(生成任何对象)的类定义抽象类的两种方式:显示地声明为抽象的;类中至少定义了一个没有实现的操作抽象类主要是为了定义类的公共行为,与之对应的为具体类⏹抽象类与继承父类可以是抽象类,也可以是具体类;处于继承关系底层的类,肯定是具体类接口是声明而不是实际的类,目的是显示地支持多态;没有属性,而且所定义的操作不能有任何实现;接口的实现有赖于和接口相连的具体类接口和抽象类的区别抽象类本质上是一个类,来自对象的抽象;而接口则更关注行为的抽象;接口不能有任何操作的实现,而抽象类的部分或全部的操作都可以拥有实现;接口类不能有属性,而抽象类可以多态一种在一个接口下隐藏不同实现的机制:多个类型(从相同的父类型中派生出来)可被当作同一种类型对待用父类代表多个子类,外部代码只访问父类运用多态性可以简化设计、使设计灵活采用继承或接口来支持多态多态性依赖于动态绑定机制实现,即在运行期间确定被执行的代码需求分析过程主要工作:获取需求:从非形式化的需求陈述中提取用户的实际需求,归纳、整理用户提出的各种问题和要求文档化需求:形成软件需求的文档化描述分析需求:采用软件观点表述需求需求获取的启发技术:1.对现有文档、表格和数据库进行抽样2. 调研和实地访问3. 观察工作环境4. 调查表5. 面谈6. 原型7. 联合需求计划从现有文档收集事实⏹第一份文档:组织结构图:该项目的关键所有者和用户,以及他们之间的组织关系⏹其它文档:产生这个项目的历史文档,收集并检查描述问题的文档;描述正被研究或设计的业务功能的文档;以前系统研究和设计文档调研和实地访问:⏹全面研究问题领域:联系或实地考察对类似问题有经验的公司;通过互联网、计算机期刊杂志和参考书等获取相关信息;专业社团、工作组等提供了对相关问题的集中解决方案观察工作环境:系统分析员或者参与到活动中,或者观察他人执行活动来了解系统;为了获得对系统的理解,观察是一种有效的数据收集技术;当通过其它方法收集的数据有效性值得怀疑时,或者当系统某方面的复杂度妨碍了用户作出清晰的解释时,使用该技术;优点:收集的数据可能十分可靠;能够确切地明白要做什么:复杂的任务有时难以用语言解释,只能求助于观察;系统分析员可以进行工作度量缺点:人们在被观察时通常会觉得不舒服,可能会不自觉地表现得与平常不一样;效率较低,没有时间询问所有的问题,把每一点都弄清楚;有遗漏,有些任务可能在特定时间发生;观察只能反映当前状况,无法体现系统未来的状况调查表:调查表是一种具有特殊目的的文档,分析员使用它从回答者那里收集信息和观点,由一组用来收集信息的问题组成调查表的类型:自由格式调查表:为回答者提供了很大的回答范围,提出一个问题,回答者在问题后面提供的空白区填写答案固定格式调查表:由需要从预先定义的答案中工作选择的问题构成⏹特点:能够得到用户的匿名回答;可能会受到用户态度的影响,具有主观性;对于大规模的调查,要考虑聘请经过专门培训的专业人员来设计调查问题和调查表,并分析问卷调查结果面谈系统分析员从个人那里通过面对面的交互收集信息,可以一对一,也可以多对多地进行⏹特点:通过建立相互之间的友善关系,系统分析员能够给用户一种主动为系统项目作出贡献的感觉,并能够获得更多的反馈;面谈的成功极大地取决于系统分析员的人际关系能力非结构化面谈:仅用一个头脑中的一般目标或目的以及几个特定问题进行组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