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谈高中化学课堂导课的“偏、过、疏、失”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例谈高中化学课堂导课的“偏、过、疏、失”作者:黄翠英等
来源:《中学化学》2014年第01期
随着课改的大力推进,原有的教学方法运用、乃至教师的课堂教学活动都已日新月异,其中一个显著的标志就是新课导入。
新课导入是教学的第一环节,要为整个教学服务。
导入的创设应该联系新授内容,结合学生的心理状态和个人已有的经验,做到言简意赅、层次清楚、引人向往。
恰到好处地导入新课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以积极的心理状态投入到课堂中,从而达到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目的。
但是,在高中化学课堂导入的实施中,部分化学教师存在着偏离目标、形式单一、缺少实验、忽视情感等问题。
现选择其中部分例析如下:
1.导课情境偏于形式
许多化学教师为了使化学课堂导课更具生动性和吸引力,在课堂导课的情境创设中图文并茂、有声有色,这是无可厚非的。
但是,如果情境创设过分追求形式而忽视教学目标,结果必然适得其反。
案例1在人教版化学必修一“乙醇”的新课导入时,化学老师设计如下导入:古往今来有许多与酒有关的古诗,如PPT展示的“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腹中书万卷,身外酒千杯”、“强饮离前酒,终伤别后神”等等。
可见人们常常用酒来表达喜怒哀乐。
那么同学们知道饮用酒的成分是什么?(乙醇)这节课我们来学习乙醇的性质和用途。
在上述课堂导课过程中,学生的注意力可能被诗词所吸引,而忽略了对乙醇性质的关注度,导课情境的创设偏离了教学目标,没有起到引导后续教学的作用,无法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为了避免导课偏于形式而脱离教学目标,化学教师在创设导课情境时可以一开始就把学生的思路带入一个新的知识情境中,让学生对要学习的新内容产生认识上的需要。
所以,化学教师在设计课堂导课时应从学生的知识、能力、实际出发,采用揭示矛盾、设置悬念、提出问题等方法,从生疑、质疑入手,力求导出兴趣、导出重点、导出新意,引导学生进入到新课学习的最佳境地。
若将案例1的导课改为:酒是一种富有魅力的饮品,中国的酒文化源远流长,同学们知道酒的主要成分是什么吗?(乙醇)不同的酒度数也不相同的原因又是什么?想要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先从颜色、气味、状态、水溶性等方面来推测一下乙醇的性质。
这样导课不仅引出了酒的主要成分(乙醇),同时提出“为什么酒有不同度数”也为学生理解、掌握乙醇的性质做了较好的引导,使导课起到了引起学生注意、激发学生求知欲的作用。
2.导课形式过于单一
许多化学教师在讲授新课之前,习惯于对前一堂课所学的知识进行简短的复习,以达到巩固旧知识、检查教学效果的目的。
但是,如果不能把握这种复习旧课的尺度,而把复习旧课看作导入新课的主要途径,就会使课堂导课形式单一无趣,也就不会引起学生的认知冲动、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案例2在人教版化学必修二“化学键”第二课时的新课导入时,化学教师设计如下导入:我们已经学过离子键的知识,知道使阴、阳离子相互结合的静电作用叫离子键,离子键是原子间通过电子得失形成的。
那么我们今天来学习一种新的化学键——共价键。
在上述课堂导课过程中,化学教师只是简单复习了之前学习的内容,就直接给出新课题,学生看不出新知识(共价键)与旧知识(离子键)的联系,造成二者之间脱节。
这样,在学生没有做好充分准备的条件下就进行教学,会使教学效果不佳。
为了在教学之始就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特定的教学任务中,化学教师在设计课堂导课时应当重视导课内容与教学内容之间的衔接,激发学生的认知冲突,使学生期待学习。
其次,化学教师可以借鉴、参考诸多教育专家或学者对课堂导课方法作出的精辟论述。
掌握了导课的方法就能依据课题的类型和特点,针对学生的心理需求,设计出灵活多样的导课形式,使导课因教学内容不同,方法不拘一格。
若将案例2的导课改为:请同学们判断下列物质中是否含有离子键:NaCl、MgBr2、HCl、O2。
若不含离子键,它又是如何形成的?上述导课中,化学教师采用了朱嘉泰的联系旧知识导入,学生运用旧知识分析得出NaCl、MgBr2是由离子键形成的,而HCl、O2却不符合离子键的成键原理。
通过对物质形成的判断激起学生的认知冲突,在新旧知识得以衔接的同时激发学生期待学习的欲望。
3.导课设计疏于实验
在化学教学中多媒体影像的广泛运用为一些有毒、有害、危险性较大的实验学习提供了有利帮助。
所以,许多化学教师常常采用多媒体影像进行实验导课。
但是,多媒体影像给学生的感受是间接的,不利于学生实践能力和探究能力的培养。
因此,在实验安全的前提下,教师应该采用演示实验或学生实验进行导课。
案例3在人教版化学必修一“SO2的性质”的新课导入时,化学教师播放了一段关于SO2使品红溶液褪色的视频从而引出SO2的性质。
在上述课堂导课过程中,化学教师为了节约时间或担心实验失败影响教学效果,借助多媒体将实验呈现给了学生。
虽然实验视频较为生动形象,但是给学生的感受不够直接,不能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不能提高学生的化学实验能力。
《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提出:通过实验探究活动,掌握基本的化学实验技能和方法,进一步体验实验探究的基本过程,认识实验在化学科学研究和化学学习中的重要作用,提高化学实验能力。
所以,化学教师应该在课堂导课设计中加强实验活动。
首先,化学教
师应该设计具有趣味性的演示实验,诱导学生去思考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实验现象,使学生获得课题意识,明确学习目的,动员必要的已有经验和认识,进入探究与学习的状态。
其次,化学教师应该创造机会让学生动手做实验,学生在亲自操作实验的过程中手脑并用,有助于理解和验证所学的知识,从而激发学生进行科学探究的欲望。
若将案例3的导课改为“SO2使品红溶液褪色”的分组实验,这样学生既可以在真实的实验过程中观察实验现象,又可以提高学生的化学实验能力。
在此基础上,教师可引导学生总结出几种不同物质漂白原理的差异如:二氧化硫、浓硝酸、过氧化钠、活性炭、次氯酸等,使学生在实验的基础上理解化学原理。
4.导课内容失于情感
化学教师在采用负面资源做为导课内容时,若对负面资源处理不当,忽视了学生的情感体验,会使大多数人在完成高中化学的学习后对化学形成“有毒、有害、很危险”等负面印象,其后果是使学生对化学在改善人类生活、促进社会发展方面的重要意义体验不足,从而不能建立对化学学科的正面态度。
案例4在人教版化学必修一“氯气的性质”的新课导入时,化学教师设计如下导入:【投影】2004年4月15日晚重庆天原化工总厂发生氯气泄漏事件,黄绿色的气体冲天而起,使周围市民的生命安全受到严重威胁。
消防、公安等部门及时赶到并采取紧急救援。
此次事故造成了9人失踪死亡,3人受伤,15万群众被疏散。
可见氯气泄漏会造成严重的危害。
那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种有毒气体——氯气。
在上述课堂导课过程中,化学教师以氯气泄漏的负面资源做为导课内容,使学生在学习氯气性质的同时被动地感受到氯气泄露带来的危害,让学生一提及氯气便与“泄漏会造成危害”相伴,这样的导课忽视了学生的情感体验,容易使学生对化学产生消极态度。
《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中明确指出“引导学生认识化学对促进社会进步和提高人类生活质量方面的重要影响,理解科学、技术与社会的相互作用,形成科学的价值观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心理学研究证明,正面的情感对人的行为能够产生促进的效能,负面的情感则会阻碍人的行为的发生。
因此,化学教师在选择导课内容时应该遵循情感的正面性引导,从学生主体体验的角度出发,重组已有的教学资源,引导学生对化学形成正面、科学的态度。
若将案例4的导课改为:【投影】2004年4月15日晚重庆天原化工总厂发生氯气泄漏事件,事故发生后四周的空气呈黄绿色并伴有刺鼻的气味。
及时赶来的消防人员用高压水枪进行喷射,并组织人们暂时疏散到高坡以躲避氯气泄露的危险。
从上述对事故的处理方法中,同学们能否猜测氯气具有哪些性质?上述导课虽然同样以氯气泄漏做为教学资源,但却从学生主体体验的角度重新组织,使学生在归纳氯气性质的同时感受到化学知识的运用对人类生活、生产的有利作用,让学生在情境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综上所述,恰到好处的导入新课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但是,如果导课的内容和方式不当,就达不到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目的。
所以,化学教师在导课情境
创设中,应该减少“偏、过、疏、失”等方面的问题,使化学课堂教学因为优质的导课而锦上添花,精彩纷呈。
(收稿日期:2011-07-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