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国家公务员考试培训:公共意识和精神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6国家公务员考试培训:公共意识和精神
中政2016江苏国家公务员考试培训专家解析:
【背景链接】
中国游客的公共意识不强全球“闻名”。
在全球游客形象评选中,日本游客获得第一名,中国游客位居倒数第三。
调查称:中国游客普遍给人“不守规矩、文明素质差”的印象。
其中“罪状”,除了乱吐痰、爱在公共场所脱鞋袜等行为外,其中一条就是“在公共场所大声喧哗”。
著名作家余秋雨曾撰文写道:“我们除记住中华文化的一系列优点外,也不要忘记它的诸多缺憾。
中华文化不在乎公共空间,大家都在责备我们的同胞有随地吐痰、大声喧哗等毛病,这些毛病看似道德问题,实际上是对公共空间的漠视。
”
受中国传统历史文化的影响,我国国民的公共理性精神普遍缺乏。
早在20世纪上半叶,梁启超、鲁迅等思想大师就曾对民族精神中整体的“公共精神”维度之稀缺、国民公德心之缺乏、公共人格之萎缩等问题作过犀利的批判和解剖。
在现阶段,人们的公民意识还很淡薄。
愿意享受权利但逃避承担义务的情况还屡见不鲜。
公共精神的缺失是一个困扰着我国和谐社会建设的问题。
【深度解析】
[权威论述]
只有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都搞好,国家物质力量和精神力量都增强,全国各族人民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改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才能顺利向前推进。
——习近平
要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以辩证的、全面的、平衡的观点正确处理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关系,把精神文明建设贯穿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全过程、渗透社会生活各方面。
——习近平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
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公民道德和精神文明建设。
——李克强
[公共精神的内涵]
所谓公共精神,是指公民具有超越个人狭隘眼界和个人直接功利目的,关怀公共事务、事业和利益的思想境界和行为态度。
公共精神是现代社会对公民提出的一种最基本、最重要的美德要求。
第一,公共精神作为公民美德,本质上是公民的公共责任意识在行为和性格上的体现。
公民的公共责任体现在公民与国家、政府、公共事务、公共事业、公民社会以及与其他公民的关系之中。
以公共责任意识为实质内容的公共精神有着丰富的社会内涵:首先,它体现为公民尊重国家法律和政府行政并与政府合作的精神态度,其中包括积极参与公共事务管理与合理监督政府行政的精神态度;
其次,它体现为公民自觉关怀与维护公共安全、公共卫生、公共环境、公共资源、公共财物等公共利益的态度与情怀;
其三,它体现为公民在公共生活中理解、尊重、包容他人并与他人平等相处、合作共事的精神气度和行为取向。
这三者都源于公民对公民角色的公共性本质及其责任和价值诉求的理解、认同与把握,是公民通过学习修养和自治实践获得“公共性”本质的道德表现。
第二,公民具有公共精神,意味着公民对个体自然性和私人界限的超越,意味着公民个人与社会共同体(即“公共”)取得了一致。
因此,公共精神作为公民美德具有崇高性。
由于公共精神并不是人的自然禀性,因此,它不可能建立在私人生活经验和自然情感的基础之上,而只能建立于公共生活经验和公共理性的基础之上。
公共生活经验使之体认和发现个人与共同体的关联,进而形成有关公共利益和公共责任的公共认知、公共理念和公共智慧(即公共理性)。
这种公共理性驱动和引导下的公共生活,又使人产生稳定的公共情怀,从而形成公共精神。
可以说,公民公共精神是基于公共理性而产生和形成的。
没有公共理性的支撑与引导,就不会有稳定而健全的公共精神。
公共精神是公共理性的产物,也是公共理性转化为公共情感、意志和信念的结果。
公共精神本质上是理性化的道德态度与道德情怀,是一种理性精神。
这是它作为公共美德区别于“私德”或“自然道德”的一个重要特质。
正因为如此,公民具有公共精神才被视为公民个人在智能和情感上发展成熟的重要标志。
[培养公共精神的意义]
第一,公共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体现。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兴国之魂,决定了“中国梦”的发展方向。
中国共产党十八大报告概括的三个层面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都体现了对公共精神的追求;而这种对公共精神的追求,有助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凝聚社会共识,形全社会共同的理想信念、强大的精神力量和基本的道德规范,以促进实现全社会的团结、和谐。
一句话,公共精神是“中国梦”实现的强大精神动力。
第二,公共精神的塑造是中国教育质量提升的核心任务。
“中国梦”的最终实现,离不开教育的发展与进步。
现代意义上的教育,其内涵是培养人、完善人,不断提升人格和道德,这里面具有深刻的公共精神内涵。
譬如,社会责任感是公民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构成了公共精神的内核。
而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养是人才培养的着力点,是我国教育质量提高的核心任务。
因此,对教师队伍和学生公共精神的塑造是提升教育质量的基础性要求,是处于核心地位的基本任务。
基于此,要特别强化人格提升型教育,让学生把学习看成是既包括掌握科技知识也包括完善人格的过程,把学生培养成能分辨真假、善恶和美丑的“公共性人才”——要具备一定的专业技术才能,也要对周围的人有深刻的理解和真诚的关心,具有高度社会责任感。
第三,公共精神的建立是社会和谐的价值保障。
纵观世界各国,相对稳定、和谐的社会里总活跃着一大批创造力丰沛、善于沟通、有责任感和服务社会的热情的人,这些人虽然不是总是做最好的或做惊天动地的事,但却能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不平凡的贡献,能为国家创造持久的竞争力,推动社会的健康发展。
例如,社区服务理念就是公共精神的体现:是高度的社会责任感,是平等的精神,是对他人的爱和关怀,是友好,是谦卑,是体贴他人,是让别人信服,是对弱者的同情与关怀,是了解社会、了解底层,是志愿服务。
因此,社会和谐作为“中国梦”的本质内涵,其精神基础就
是社群里的每一个人都甘于为自己所在的国家、社会做点事,且这些事除了对自己有意义和利益外,同时对整个社会、对他人也有意义,体现对社区、对他人有价值的贡献。
[对策措施]
专家总结,培养公民公共精神的基本路径有二:一是开放公共生活,鼓励和推动公民积极参与公共生活实践;二是实施全方位的系统化的公民道德教育。
鼓励和推动公民参与公共生活实践,包括鼓励和推动公民参加从国家层面到公民社会层面再到城乡社区层面的公共事务管理,其中尤其是参加公民社会的自治和社区公共事务管理,其关键则在于为公民平等地参与各个层面和方面的公共事务管理提供条件、机会、平台和社会信任网络。
这作为培养公民公共精神的路径,主要在于使公民在公共生活实践中感受到自己与社会共同体休戚相关,从而产生感性的公共责任意识。
这一感性的公共责任意识必须经过理性加工与整合才会提升为作为公民美德的公共精神。
因此,培养公民公共精神还必须通过公民道德教育一途。
公民道德教育可以引导公民总结公共生活经验,确立公共理念,形成公共良知,也可以引导、推动与激发公民将公共理念转化为公共情感、公共意志和公共信念以及以公共利益为依归的公共生活态度和行为取向。
由于公民公共精神本质上是理性化的道德精神,因而它的培养更依赖于教育。
公民道德教育是培养公民公共精神的最基本、最重要的路径。
要培养公民公共精神,就必须高度重视并改进公民道德教育。
【文章素材】
[标题示例]
1.增强公共空间意识提升自身文明素养
2.用法治精神树立公共意识让规则意识提升文明素质
3.涵养公共意识做坚定的文明守护者
[开头示例]
1.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在经济,政治和文化生活等方面取得长足的进步,人与人之间的交往空间得到拓展,人们的自主交往能力大为增强,公共活动空间不断增长。
随着这一变化趋势的发展,人们开始关注公共领域的个人行为方式和道德修养,希望在“私人”的生活空间之外,即进入公共领域时,能够遵守一些相通的行为规范和道德准则,培育生长自洽的公共空间。
在这个自洽的公共空间中,逐渐地形成为全社会共同接受的公共精神。
2.这些年,国人出游在卢浮宫水池前泡脚,骑在华尔街铜牛背上发微博,在卢克索神庙浮雕上篆刻“XX到此一游”,在东南亚回国航班上因调整座位而致拿餐具互殴……尽管这些损害文明的丑陋之举只是少数人所为,蒙羞的却是全体国人。
在飞机上飞扬跋扈,同随意插队、乱闯红灯、网络空间的肆意谩骂等,没有本质区别,都是无视公共秩序、无视他人利益、“任性”行使个体权利。
公共文明中“任我行”的通病,值得每个人审视和反思。
3.众所周知,公共精神是现代社会生活的产物,它是现代公民在面对共同生活领域和公共事务时表现出来的自觉的身份认同和责任担当。
而作为其首要条件的公共意识,更需要我们共同认同和培养。
不管是出于历史原因或是其它因素的影响,既然在我们的生活中已经出现了诸如此类的不文明行为,我们当然应该做出相应改变,共同促进我们城市的美丽与和谐。
[分析示例]
1.公共意识的背后,是在现代化之路上困扰中国百余年的国民素质大考题。
传统中国遭遇现代文明时,早有外国传教士写成《中国人的素质》一书,提出中国人缺乏公德、不守时间、不懂礼貌诸般弱点,更有前贤先哲痛心疾首于“国人的词典里没有公共精神”,痛定思痛于“为未来改造国民性”。
遗憾的是,直到今天,我们还在为景观水池中泡脚争论、为颐和园绿地上小便辩护。
当我们自豪地宣称“用100年走过了欧美国家300年的路”,也应该更深切地记住美国社会学家英格尔斯在《人的现代化》一书的论断:国家的现代化,首先是国民的现代化。
我们所追求的现代化,不应仅是经济现代化,更应当是现代文明秩序的构建。
2.“欲维新吾国,当维新吾民”,从梁启超到孙中山再到中国共产党,所有社会的进步力量,无不把“国民素质”作为发展的根本。
正如梁启超所说,“苟有新民,何患无新制度,无新政府,无新国家”。
而所谓“素质”,并不仅是会英语、会电脑的现代技能,更不是会穿衣、会玩乐的现代生活,而是价值尺度、思维方式、行为规则的“观念现代化”。
处理个人和社会关系的公共意识,可说是最根本的现代公民意识。
在个人之外,谨记还有社会;在私人领地之外,敬畏公共空间。
当我们全力以赴孜孜于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之际,不能忘了只有培育规则意识、提升文化追求、涵养公共精神,才能获得几代国人梦寐以求的“现代性”,重塑一个文明古国的时代尊严。
3.公共意识的成长,意味着更多的人开始关注、参与身边的公共事务。
因为他们认为国家权力来源于由全体公民组成的共同体,而公共意识则是这个共同体存在的前提。
一方面,每个人都享有与生俱来的人权,另一方面,每个人让渡了一部分权利,将之托付给政府和司法部门。
这种托付关系,使得每个人都有理由关注政府的作为,关注它们能否完成与公民约定的义务。
也是因这种权力逻辑,给每个人注入了公共责任和民主契约的精神。
[结尾示例]
1.中国是文明古国,古人常讲“慎独”、“三省而悟身”。
在现代社会,公共生活的领域越来越宽阔,不仅要“慎独”、“三省”,也要做到“慎言”、“慎行”,不仅需要“自律”,还需要“法律”,身处群体之中,更应当注意自身的言行,坚守文明底线,不在人群中传播不文明现象。
希望更多的人能够成为公共生活中的文明守护者,别再让文明底线被轻易冲垮。
2.综上,公共精神是当代中国社会生活日益丰富和发展的需要,在不断扩大的公共生活空间里,人们需要对共同的社会交往和行为习惯进行规范,以形成和谐共通的公共领域和人际交往,以规范的公共意识共同促进城市文明的发展与社会的和谐进步!
3.鲁迅先生曾言,“列国是务,其首在立人,人立而后凡事举”。
在五千年中华迈向现代社会的关键节点,“立人”之要在于培育公共精神、涵养公共文明。
公共文明的程度,标注着现代社会的成熟程度。
只有公共意识这一观念的水位越来越高,曾让先贤们横眉冷对的“国民性”才会向“现代性”不断进发,走向复兴的“中国梦”也才能重塑一个民族的精神高地。
经典范文:
公共精神是实现中国梦的动力源
习近平主席关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深刻阐述,其本质内涵就是实现“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和社会和谐”。
但实现“中国梦”,精神要先立起来。
中国梦是民族的梦,也是每个中国人的梦;“中国梦”的时代特征,就是需要每一个中
华儿女都成为“中国梦”的使者,需要中华民族对自身光荣、责任、使命的自觉,以凝聚强大精神能量。
基于此,现阶段“中国梦”的价值特征是公共精神,其价值维度就是每一个人的那种关怀公共事务、公共事业和公共利益的责任意识与行为态度。
基于“中国梦”的时代与价值特征,应从以下三个方面来深刻把握公共精神的内涵。
公共精神是实现国家富强的软实力。
公共精神作为一种软实力,是人们对共同的价值理想,坚定信念的依归和不懈追求,是一种由内而外、潜移默化的力量,它能够汇聚成浩然正气,凝聚磅礴的正能量,散发着现代社会中的公民魅力。
价值观念、坚定信念是促进生产力发展的思想基础。
公共精神这种软实力,最终为国家富强汇聚了更大的正能量。
公共精神是促进民族振兴的凝聚力。
就实质而言,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的“公共性”文化精神在理论上的深刻表达,是一个民族对共同的价值理想和坚定信念的不懈追求。
一个国家民族精神的塑造与培育,在于该民族的社会化的“公共培育”,即全社会成员都参与到对公共理性与人文精神的学习、传播和实践中来,公共精神品质是培育民族精神、实现民族复兴的关键。
培育公共精神,可以折射出一个民族的文明,是在国际社会中树立大国形象的长远之策。
只有在公共生活中唤起公民对公共理性、公共意识的培育、公民的责任心和参与公共事务的义务感,公共精神才能成为民族精神的根本价值取向。
公共精神是增强人民幸福的号召力。
公共精神需要公民对公共生活的参与。
“公共精神本质上就是一种参与精神,由于公共精神并不是人的自然禀性,它不可能建立在私人生活经验和情感的基础之上,而只能建立于公共生活经验和公共理性的基础之上”。
具有公共精神的公民,将会自觉的参与和融入公共政治生活领域,本着自愿自发的目的,以个人或组织的方式参与公共事务,同时在公共事务和利益的参与过程中,能更加确证自我,成就自我,超越自我,共同实现中国梦的愿景,即共同享有人生出彩的机会,共同享有梦想成真的机会,共同享有同祖国和时代一起成长与进步的机会。
中国梦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是人民追求共同幸福的宣言书,是社会公平正义的起搏器。
倡导并致力于社会公平正义,使个人努力有所依托,社会财富得到合理分配。
社会公平正义的回归,不同阶层之间才能找到共识,才能化解社会积怨,增进社会和谐。
>>>>>相关推荐:2016国家公务员考试申论试题
/gjgwy/ydzl/sl/。